小学数学教学设计的理论与案例分析文档
- 格式:ppt
- 大小:4.07 MB
- 文档页数:106
小学数学案例分析(精选五篇)第一篇:小学数学案例分析小学数学教学案例一、小学数学教学案例的内涵一个案例是一个实际情境的描述,在这个情境中,包含一个或多处疑难问题,同时也可能包含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
教学案例描述的是教学实践,它以丰富的叙述形式,向人们展示了一些包含有教师和学生的典型行为、思想、感情在内的故事。
小学数学教学案例应该描述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情境中教师与学生典型的、生动的交往状态与外在行为,刻画他们丰富的、细腻的精神状态和内心世界。
二、小学数学教学案例的特征1、素材真实性案例所反映的应该是一个真实事件,即案例描述的是真人、真事、真情、真知,要能激发起大家的思考。
2、选材典型性小学数学教学案例叙述的是一个数学教学的典型事例,这个事例要有一个从开始到结束的完整情节,并包括一些戏剧性的冲突,这些冲突主要集中在数学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的数学思维上的冲突。
3、情节具体性小学数学教学案例的叙述要具体、特殊,要能够把数学教学与学生的数学思维活动生动地描述出来。
例如,反映某一个数学教师与学生围绕一个特定的数学教学目标和特定的数学教学内容的双边活动,不应是对活动总体特征所作的抽象化的、概括性的说明,而应是对双边活动的具体情节展示叙述,做到翔实、有趣。
4、时空广延性小学数学教学案例的描述要把事例置于一个时空框架之中,也就是要说明事情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等。
案例的描述要放在一个现实的生活场景之中,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
5、目标全面性小学数学数学案例对行为等的叙述,要能反映教师和学生教与学的特性,涵盖教学目标的全部,揭示出人物的内心世界。
如数学认知的思维活动,对教学的态度、情感,学习数学的动机、需要等。
三、小学数学教学案例的功能小学数学教师写作案例具有以下功能:1、记录功能——案例写作为小学数学教师提供了一个记录自己教学经历的机会。
案例写作实际上是对教师职业一些困惑、喜悦、问题等等的记录。
如果我们说一个数学教师展示其自身生命价值的主要所在,是在课堂、在学校、在与学生的交往的话,那么,案例在一定程度上就是教师生命之光的记载。
小学数学教学案例分析3(5篇)第一篇:小学数学教学案例分析3关于小组合作的思考——数学教学案例分析一、是主动,还是被动?[案例]《除法的初步认识》教学片段学生被分为6人一小组,每人手上有6根小棒。
A教学:师:大家手上都有6根小棒。
平均分成三份,每份是多少呢?生动手操作。
师:好!把刚才操作的过程在小组中交流一下。
B教学:师:大家手上都有一些小棒,试着按要求进行平均分操作。
要求是:平均分成1份,2份,3份,4份,5份,6份,并且不能损坏小棒。
看那组最迅速。
学生开始分。
有的很快地分好,有的开始小声议论。
师:有困难吗?生1:平均分成4份不好分。
生2:平均分成5份也不好分。
师:是啊!有的多,有的少,不是平均分。
最好怎么办呢?(生……)师:好!同组内的小棒可以相互借调。
再试试看。
(生活动。
)师:哪个小组愿意来交流一下,你们的4份是怎么平均分的?学生是由于需要而主动地合作交流,还是被老师安排去合作交流,两种心态会产生不同的效果。
怎样激发学生合作交流的积极主动性?我感觉有两点值得我们去关注:1、让问题更具有思考性和探索性。
数学教学中的合作交流不能等同于日常随意性的谈话,它应具有一定的学习目标的指向性,是为解决某个具体的问题而进行的合作与交流。
因此,教学中要不断地让学生产生思维的困惑,让他们在思维的压力下,主动地想到与别人的合作与交流。
案例教学中,把6根小棒平均分成3份,只有1种分法,让他们交流什么呢?只会不断地重复。
而要把6根小棒平均分成4份、5份,却是个伤脑筋的事。
老师建议重新调剂,怎样调剂呢?小组成员之间必然要交流和合作。
特别是平均分成4份,需要另一个人全部拿出,或者有4人拿出一根,剩下一位同学拿出2根,其间的讨论一定会热烈。
“方便别人,也就方便了自己”,在这里不是很好地得到了体现吗?!2、以组间竞争促组内合作。
竞争和合作并不是一对相互排斥的概念,而是可以相互促进的。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集体观念,可以通过竞争的机制去增强学生对集体的责任感和荣誉感,即用外部的压力去促进内部的团结。
小学数学案例教学分析范文(精选3篇)小学数学案例教学分析范文篇1吨的认识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认识质量单位“吨”,初步建立1吨的质量概念。
知道1吨=1000千克。
2、培养学生观察、比较、猜测、推理及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和合作意识。
3、使学生真正感知数学取之于生活,又作用于生活。
学会应用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建立质量单位“吨”的概念。
教学过程一、复习1、口算训练2、填一填。
二、创设情境,导入新课1、曹冲称象。
2、出示一些以“吨”为单位的物体及其相应质量有关资料的介绍。
(板书课题)教师提问:以吨为单位的物体,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小组合作讨论)教师指出:吨是比千克大的质量单位。
计量比较重或大宗物品有多重,通常用吨作单位。
吨可以用符号“t”表示。
二、合作交流,自主探索1、体验1吨的重量,课件出示课本第31页主题图。
一个同学的体重是25千克,背一背什么感觉?40个有多重?(小组合作讨论)得出1000千克是一个很重的质量,数学上规定用1吨来表示1000千克,即1吨=1000千克。
2、谈话:在了解1吨有多重之前,我们再来解决一个问题,一袋大米重100千克,10袋大米重多少千克?列式:10010=1000(千克)即1000千克=1吨。
3、即时训练(课件示)。
4、小结。
三、巩固应用1、填数。
先让学生独立练习,再集体反馈,重点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样想的。
2、猜一猜。
3、小动物过桥。
4、我会填。
5、判断。
6、读一篇,再回答提出的问题。
四、课堂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学会了什么?教学反思:“吨的认识”是人教版第五册第3单元的知识。
本课教学前,学生对重量单位千克和克有了较深的认识,这为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作了知识的铺垫。
通过本课教学,使学生对重量单位有比较全面的认识和理解。
这不仅是生产和日常生活的需要,也为以后学习新知打下基础。
在本节课教学时先通过故事和欣赏图片引出“吨”的概念,让学生知道“吨”这个质量单位的产生是生活的需要。
小学数学案例分析报告范文(一)
案例介绍
在一所小学三年级的数学课堂上,教师张老师给学生出了一个数学问题:“一
支香蕉每天长半截,请问十天后,香蕉会长多长?”学生小明想到了一个解决方法,但是得到的答案与其他同学不同。
本报告将对这个案例进行分析。
分析过程
小明解决这个问题的思路是:把第一天的香蕉看作完整的,那么第二天长的是
原长度的一半,第三天是原长度的四分之一,以此类推。
通过计算,小明得到了香蕉十天后还剩下原长度的1/1024。
而其他同学得到的答案是原长度的1/2的10
次方,即原长度的1/1024。
可以看出,小明的解答与其他同学不同。
结果分析
从小明的解题思路中可以看出,他采用了一个递推的方式来计算香蕉的长度。
而其他同学则采用了简单的等比数列的方法。
由此引发了我们对这个问题的进一步思考:两种解法得到的结果是否都正确?
反思思考
对于这个问题,我们进一步研究后发现,小明的解答是正确的,他的解题思路
更具有创造性和灵活性。
而其他同学的解答则局限于等比数列的计算方法,不能涵盖一些特殊情况。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鼓励学生发散思维,尝试不同的解题方法,而不是局限于某一种方法。
小结
通过对这个案例的分析,我们发现学生在解答数学问题时,应该多样化思维方式,不拘泥于一种固定的解题方法。
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教师在教学中应该给予学生更多的启发和鼓励,创造出更有趣、有挑战性的数学问题,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使他们在数学学习中取得更好的成绩。
小学数学教学案例分析(六篇)人的记忆力会随着岁月的流逝而衰退,写作可以弥补记忆的不足,将曾经的人生经历和感悟记录下来,也便于保存一份美好的回忆。
大家想知道怎么样才能写一篇比较优质的范文吗?这里我整理了一些优秀的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吧。
小学数学教学案例分析篇一要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优化教学,就要创造合适的教学情景,让受教育者积极主动地去认知,变被动为主动,就好比是数学发展史还没有写到今天,许多性质和结论是学生探究推导出来的,也就是说,知识不只是单方面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学生也可以在一定的情景中,运用已有的学习经验,并通过与他人(教师和学习同伴)的协作,主动建构而获得,这种教学模式强调以学习者为中心,视学生为认知的主体,教师只对学生的知识建构起帮助和促进作用。
我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认识到,遵循这个原则进行数学课堂教学,对学生的学习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从而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案例一:课题:轨迹的探求教学过程(节选其中一个部分):教师按传统的教学方法,顺利地讲完了这节课的内容后,讲了下面这个问题:题目:已知m是定圆o上的点,n是圆o所在平面上一定点,线段mn中点为p,当m在圆o上运动时,求点p的轨迹。
我认为这个问题已讲清楚了,但学生的作业,却出现了共性问题,许多学生对如下题目仍不会做。
已知m是定圆o上的点,n是圆o所在平面上一定点,线段mn的垂直平分线与om的交点为p,与mn的交点为q,当m在圆o上运动时,求点p的轨迹。
学生甲:老师,这个题我不会做。
师:课堂上讲的那道题你理解了吗?学生乙:我们都会了,但这个题我们几个人得出的结论都不同,我算的是双曲线,他算的是椭圆,到底谁的对呢,应当怎么样考虑呀?师:你们的结果为什么不同呢?什么原因产生的?学生丙:我解得的是n点在圆上;她俩解得的n点一个在圆外,一个在圆内。
师:这就说明,这个题要对n点位置进行讨论呀。
学生乙:那还有没有别的情况呢,怎么样才能解全面呀?学生丁:那么上课的题目中,当n点在不同位置时,又会怎么样呢?师:需要进行讨论分析。
小学数学教学案例分析【十篇】小学数学教学案例分析(篇1)一、回顾再现,以旧引新1.课前师生进行“说话接龙”游戏。
教师说出一个物体名称,要求学生说出长度(或厚度)要短(或薄)的物品,引出“测量”概念。
2.师生回顾已经认识的长度单位(米、厘米),学生说出所知的其他长度单位(毫米、千米)。
二、参与活动,学习新知第一部分:认识毫米1.认识毫米师:估一估这个回形针有多长?(学生估数)把你估的数记在心里,怎样才能知道我们估得对不对?用厘米做单位实际测量。
(巡视时进行测量方法指导:要用直尺的0刻度线对准测量物体的一端,然后对齐直尺读出另一端的刻度是多少。
)师:在小组内交流一下你遇到的问题和自己的想法。
(集体交流,测量结果是在2~3厘米之间。
)师:曲别针比2厘米长一些,比3厘米短一些,也就是说不能用整厘米来表示,怎么办呢?这就产生了一个比厘米小的长度单位。
(课件演示:厘米尺)这是一把厘米尺,为了便于大家看清楚,把这一段直尺放大了。
你能找到1厘米吗?生1:0到1之间就1厘米。
师:还有吗?生2:4到5之间也是1厘米。
生3:2到3之间也是1厘米。
师:观察刻度线0~1之间,你看到了什么?生4:有短的竖线。
生5:还有长一点的竖线。
生6:有格子。
师:格子的大小怎样?生(齐):差不多一样吧,一样大,一样宽。
师:一格一格地指一指。
这些刻度线把1厘米的长度平均分成了这样的小格,数一数,有多少个小格?生(指着课件一起数):10个小格。
师:其中这一小格的长度就是1毫米。
(课件演示:认识1毫米)(师与生问答:两小格是多长?5小格呢?7毫米有几小格?10毫米是哪到哪?18毫米呢?)2.认识毫米和厘米的关系师:拿出自己的直尺,找到1厘米,用铅笔尖指着数一数,看1厘米里有几个1毫米?生1:都是10小格,就是10毫米。
生2:我知道了6—7之间也是10毫米。
生3:1厘米中有10个小格。
生4:20个小格就是2厘米。
生5:50毫米就是5厘米。
师:从大家汇报的结果来看,无论哪一段1厘米里都有10个1毫米,说一说你知道了什么?生1:10毫米就是1厘米。
小学数学教学案例分析(精选5篇)教学随笔小学数学案例篇一一、速度、时间、路程三者之间的`关系的整合教学:1、口算这一节,过去已经多次接触,本班大部分学生都已经熟练掌握,两课时的教学时间过于充裕;另外,为了更充分地利用主题图的资源,我将速度、时间、路程的概念及速度的表示法提前教学,并在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第一次初步渗透三个量之间的关系。
2、笔算教学置于具体的问题情境中,利用学生熟悉的交通工具的速度为媒介,引出笔算内容,学生自主探索笔算方法后,重新审视问题,对比问题,从而发现共同点:速度×时间=路程。
至此,教材上还没有出现这三者之间的关系。
二、积的变化规律,早在三年级时,教材上曾见过类似规律的探索,但当时学生的发现只限于表面现象的观察,由于没有明确的引导,学生的思考不能得以深入,这可能就是初次接触。
本单元在教学这一内容之前,教材上安排了两道有关练习。
练习之初,放手让学生自我发现,但效果不尽人意,为了能解决这个问题,我利用照样子写一写的形式,让学生先写后说,两次练习后,学生虽然还没有形成完成的知识块,但有不少学生已经会用自己的发现去解决新的问题。
面对教材提供的资源,重新整合教材进行教学,我感到这样处理有一些好处:一、节省了教学时间,增大的课堂教学容量,本单元教材上安排了9课时的教学时间,可进行整合后,如今我只用了7课时就基本完成了这一单元的教学任务,省下的时间就可以对一些内容进行深入拓展:比如,速算是一个学生非常感兴趣的内容,考虑到学生的兴趣,教学中我就另外安排了一节课进行速算规律的探索。
二、利于学生系统的掌握知识,教材编排本身就已经考虑到这一因素:系统呈现知识,但在具体的单元内,为了体现知识的先易后难、循序渐进的特点,有些知识点在编排上系统性不太强,教学起来总感到知识间是一块一块的呈现的,但进行整合后,不少知识点都融合在一起,形成密不可分的知识链。
三、利于了解学生“原生态”的思维情况,孩子虽小,但班上总有一些孩子学习习惯特别好,每天都能提前预习新的内容,这样一来,课堂上每教学一个新的内容,这些学生就成了老师的代言人,课堂也容易从教师讲滑向优生讲,不利于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的理论与案例分析文档一、引言数学是一门重要的学科,在小学阶段的数学教学过程中,合理的教学设计对于学生的学习效果至关重要。
本文将从理论和案例两个方面分析小学数学教学设计,并探讨如何通过合理的教学设计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
二、理论分析1.基于学生发展特点的教学设计小学生正处于认知发展的关键期,因此教学设计应该根据学生的认知和心理特点而灵活调整。
例如,使用具体的物体和形象化的图像来引导学生理解抽象的数学概念,帮助学生建立起数学思维的基础。
2.问题导向的教学设计数学是一门解决问题的学科,因此教学设计应该注重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师可以设计一些开放性问题,引导学生去思考、探索和解决问题,通过问题的解决过程来促进学生的数学思维发展。
3.基于合作学习的教学设计合作学习可以促进学生的交流和合作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数学教学设计中,可以设计一些小组活动,让学生相互合作、分享和讨论解题思路,通过互相合作解决问题来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
三、案例分析以小学五年级的《图形的拓扑特征》为例,介绍一个合理的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通过学习本课,学生能够了解和运用图形的拓扑特征,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创造力。
2.教学步骤:(1)导入环节:教师通过展示一些常见的图形,引导学生观察和描述这些图形的特征。
(2)概念讲解:教师给学生讲解图形的拓扑特征,如边数、角数、对称性等,并通过具体的示例进行说明。
(3)实例分析:教师提供一些图形,让学生在小组内进行讨论,分析这些图形的拓扑特征,并分享自己的观点。
(4)巩固练习:教师设计一些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并及时给予反馈和指导。
(5)拓展应用:教师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设计自己的图形,并进行展示和交流。
3.教学手段:(1)多媒体教学:利用多媒体资源展示丰富的图形示例,增加学生的兴趣和理解。
(2)小组讨论:让学生在小组内互相合作、分享观点和解题思路,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交流能力。
小学数学教学案例分析范文六篇第一篇: 小学数学教学案例分析一、学生情况分析学生通过对新教材学习,已经初步的适应了新课程的教材特点,并能有一定个性地去完成学习任务。
两个班总的来说,基础是差不多的,(3)班的尖子生和(4)班差不多,不过,后进生方面,二(4)班多了好几个。
两个班的学习习惯都较好,本这个学期的教学重点还是要放在良好听课习惯的养成上和数学思维能力训练。
另外,关注学生的思想动态,积极教育与引导学生,让学生逐步爱上数学。
二、教材分析本期课程内容涉及数学教学内容的各个领域,而且结合教学内容安排了许多体现数学文化的阅读材料,有助于学生初步认识数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的价值。
具体表现:“数与代数”领域有3个单元,主要内容包括在表内除法的基础上学习有余数除法、结合实例和调查,使学生体会到生活中有比“百”大的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通过实际操作和观察,使学生体验到“一千”“一万”有多大结合具体情境,探索计算万以内加减法及连加、连减及加减混合的计算方法;通过对时、分、秒的学习,初步养成遵守和爱惜时间的良好习惯。
“图形与几何”领域有3个单元,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注重学生动手实践和积极思考。
“方向与位置”借助现实的数学活动,认识并能辨认八个方向,能描述物体所在的位置,认识简单的路线图。
“测量”通过大量的动手操作和实际活动,初步建立“1千米”“1分米”“1毫米”的长度观念,以及单位之间的关系,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
“认识图形”通过生活实景,认识角,能辨认直角、锐角、钝角;通过动手操作,知道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直观认识平行四边形。
统计与概率方面,学生将初步体验数据的调查、收集、整理的过程,根据图表中的一些数据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并与同伴交流自己的想法,初步形成统计意识。
在简单的猜测活动中,初步感受感受不确定现象,体验有些事件发生是确定的,有些则是不确定的。
除此之外,还有综合与实践活动“数学好玩”。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的理论与案例分析文档一、引言数学是小学教育的重要一环,对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逻辑思维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都起着重要的作用。
因此,小学数学教学设计的理论和案例分析是教师必备的教育素养。
二、小学数学教学设计的理论1.结合学生的认知特点设计教学内容小学生的认知能力有限,需要结合他们的认知特点来设计教学内容。
例如,在教学数字时,可以从学生熟悉的事物展开,让学生通过实物、图形等直观认知来理解数字的含义。
2.强调数学知识的系统性和发展性数学知识具有系统性和发展性,学生的学习也应该按照这个规律来进行。
在教学中,应将知识进行系统化的安排,逐步深化和扩展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
3.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数学教学最重要的目标之一是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教学设计中,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让学生学会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三、小学数学教学设计的案例分析以小学二年级《三位数排列》为例进行案例分析:教学目标:通过学习三位数的排列组合,使学生掌握三位数的排列组合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问题解决能力。
教学内容:1.复习数的读法和写法。
2.引导学生观察三位数的排列组合。
3.引导学生探索规律,总结排列组合方法。
教学过程:1.导入:复习数的读法和写法。
教师通过问答的方式,复习和巩固学生对三位数的读法和写法。
2.引导学生观察三位数的排列组合。
教师给学生出示一些三位数的卡片,让学生观察卡片上的数字,把不同的数字进行排列组合。
3.引导学生探索规律,总结排列组合方法。
教师根据学生的观察和探索情况,引导学生总结出排列组合的方法,例如根据百位数字的不同进行排列、固定百位数字进行排列等。
4.拓展应用。
教师出示更多的三位数的卡片,让学生进行排列组合,并提出问题,如有多少种三位数的排列组合等。
5.总结与归纳。
教师与学生一起总结排列组合的方法,并进行巩固练习。
四、总结小学数学教学设计的理论与案例分析十分重要,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数学教学理论,设计出更有效的教学方案。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的理论与案例分析文档标题:小学数学教学设计的理论与案例分析引言:数学是一门抽象的学科,对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问题解决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理论和案例两个方面,对小学数学教学设计进行分析,探讨如何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效果。
一、理论分析1.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数学教学设计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是个体与社会之间建构知识的过程。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该积极引导学生自主探究,通过提供多样的问题情境和解决方法,让学生通过实践和合作建构自己的数学知识。
例如,在学习分数的时候,可以设计让学生互相合作,通过分享和讨论,共同理解分数的概念和运算规则。
2.针对不同学生特点的个体化教学设计每位学生的学习特点和能力不同,因此,教学设计应考虑到学生的差异性。
一方面,可以在教学中设置多样的教学活动,如游戏、小组合作等,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另一方面,可以根据学生的能力水平进行个别辅导,提供更加贴近学生实际情况的教学内容,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
二、案例分析以小学二年级数学教学设计为例,具体内容:十以内加减法。
1.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十以内加减法的基本概念、运算规则,能够独立进行简单的数学计算。
2.教学过程:(1)导入环节:教师可以通过一段趣味有趣的视频或故事引入十以内加减法的概念,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2)知识讲解:教师通过清晰明了的教学语言和简单的例子,向学生讲解十以内加减法的基本概念和运算规则。
并通过多种情境造型,帮助学生理解加法和减法的实际运用。
(3)示范演示:教师可以设计一些实际的问题,向学生演示如何使用加法和减法进行计算。
逐步引导学生进行思考,鼓励他们表达自己的解题思路。
(4)练习巩固:教师设计一些练习题,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和巩固练习。
并通过小组合作和同伴互助的方式,让学生进行互动交流,共同解决问题。
(5)总结归纳: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归纳,并鼓励学生自主思考和总结,激发他们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自信。
小学数学教案模板案例及分析作为小学数学教师, 我们需要一套规范的模板来设计和编写教案。
下面, 将为大家介绍一份小学数学教案模板案例并分析。
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 学生通过本节课的学习, 掌握数的大小比较和顺序判断, 并且能够运用这些基本概念解决实际问题。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和分析能力, 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和逻辑推理能力。
(3)情感目标:让学生体验到数学学习的乐趣, 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和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 掌握数的大小比较和顺序判断的方法和技巧。
(2)教学难点:让学生理解数的大小比较和顺序判断的基本概念, 掌握运用这些概念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和技巧。
三、教学方法(1)独立探究法: 通过给学生一些题目, 鼓励他们自主思考、独立解决问题, 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和好奇心。
(2)演示法:通过老师讲解和演示, 让学生更加直观地理解和掌握数的大小比较和顺序判断方法。
(3)问答法:通过老师对学生提出问题的方式, 促进学生的思维活跃, 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和分析能力。
四、教学过程(1)引入新课: 教师介绍本节课的学习目的和重点, 并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2)独立探究: 老师给学生几道题目, 让他们自主思考和尝试解决问题, 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疑惑。
(3)演示讲解: 老师根据学生的解题情况, 给出详细的讲解和示范, 让学生更加直观地理解和掌握数的大小比较和顺序判断的方法。
(4)同步练习:老师在黑板上出示相关练习题, 让学生进行同步练习, 并及时纠正学生的错误。
(5)板书总结:老师利用黑板或幻灯片, 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和重点进行总结和归纳, 让学生掌握本节课的整体思路和方法。
五、教学评价(1)形成性评价: 老师通过学生上课展示、提问、讨论等方式, 及时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 并根据学生的表现给出及时的回馈和指导。
(2)统一性评价:老师利用后续练习或考试等形式, 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进行综合评价和总结, 并及时反馈给学生及家长。
新课程小学数学学科教学设计与案例分析(精选五篇)第一篇:新课程小学数学学科教学设计与案例分析一、填空题1、教学模式指的是是在一定教学思想或教学理论指导下建立起来的较为稳定的教学活动结构框架和活动程序。
2、“最近发展区” 儿童的智力有两个水平——儿童独立解决问题时的水平(第一发展水平)和教师指导下的潜在发展水平(第二发展水平),第二发展水平就叫做“最近发展区”。
P103、演示法演示法是教师在课堂上通过展示各种实物,直观教具或进行实验,利用模型、图片、录音、幻灯、多媒体等指导学生经过观察得到感性认识的方法。
P244、合作学习是指促进学生在异质小组中彼此互助,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并以小组总体表现为奖励依据的教学理论与策略体系。
P38二、辨析题1、提供给小组合作研讨的问题,其难易程度为每一个同学都能独立解决。
P43错。
合作学习的内容要有一定的难度,有一定探究和讨论价值,问题要有一定的开放性,但合作学习的内容也不能太难。
2、“情感与态度目标”是可以预设的。
P3错。
对于情感与态度目标,应该区分预设性目标和非预设性目标。
在数学教学中,每一堂课上不一定都有预设性的情感与态度目标,但是必然有非预设性的情感与态度目标。
因为每一堂课上都有师生之间的互动,而师生之间的每次互动,都是对学生进行情感与态度教育的时机。
3、教学的重点与难点是彼此独立的。
P29错。
教学重点与难点常常呈交叉关系,有些是重点而不是难点,有些是难点而不是重点,有些则既是重点又是难点。
三、简答题1、举例说明过程性目标使用的局限性。
P3客观地看,过程性目标也不是到处可行的,这是因为:一方面,有些基本知识的学习经过这一过程根本行不通。
例如:“δ代表圆周率”这一知识,只能采用配对联想记忆来学习,在这一学习过程中没有任何过程性目标;另一方面,有些数学知识、技能经历这一过程则没有必要。
例如:“勾股定理是中国最先提出的”这一知识,尽管让学生自己查阅相关文献可以获得,但是如果教师手头有详尽的文献,课堂上直接讲解即可,没有必要再让学生课外花时间去查阅。
小学数学老师教学案例分析范文(精选3篇)小学数学老师教学案例分析范文篇1(一)情景引入1、今天我们教室来了一个聪明的人,你们想知道他是谁吗?(出示阿凡提卡通图像)谁认识他?2、师简介阿凡提抽“生”“死”签的故事。
(阿凡提是古时候一个很聪明的人,他喜欢帮助老百姓。
所以,大家很喜欢他。
但古时候的国王和有钱的坏人都很怕他,一直想要害死他,就找个罪名把他关起来。
当时,这个国家有个条例,处死罪犯时要让他抽“生”“死”签,如果抽到“生”签,就不用死。
国王为了要阿凡提死,就把2个字都写成“死”,有人把这件事告诉阿凡提。
第二天,当国王让阿凡提抽“生”“死”签时,他不慌不忙地把一个纸团吞下,大家很惊奇他为什么这样做,阿凡提说:“吞下去的签是我的,请打开剩下的签,如果是‘死’,那我的是‘生’。
)阿凡提用他的智慧逃过了一劫。
今天,他来到我们教室里,想看看同学们是否和他一样用智慧来解决问题。
二探究新知1.拿出一个箱子,放进一个红色的球和一个黄色的球。
师:阿凡提说:“我拿了一个球,你们猜会是什么颜色的?”(学生有的说是红色的,有的说是黄色的),学生上来试一试。
师:为什么会这样呢?如果阿凡提告诉你们,他“拿的不是红色的球”,那你们知道他拿的是什么颜色的吗?你怎么想的?2.师:阿凡提夸你们说得很好,他想和同学们一起做游戏。
(请2个小朋友上来,一个拿数学书,一个拿语文书,把书藏在背后。
)(1)XX同学说:“我拿的不是数学书,请大家猜一猜,我拿的是什么书?”(2)同桌交流。
(3)汇报。
(要求有条理,说出推理方法)3.师:阿凡提带来3张动物卡片。
它们是:兔、狗、猫,准备送给3个小朋友。
(出示P101页第3题,并帮3个小朋友取名字)(1)请学生读一读图中小朋友说的话,说说和刚才猜书游戏有什么不同?(2)小组交流.要求每个学生都要说说怎样想的。
(3)汇报(注意引导有条理的推理)4.游戏(1)3人一组,模仿课本P100页的例3,分配好角色,像他们那样说一说,猜一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