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政治二轮复习 第1部分 专题8 中华文化与文化建设
- 格式:doc
- 大小:527.51 KB
- 文档页数:18
文化生活专题十中华文化与文化建设1.千年陆路湘桂古道作为文化线路遗产,其主要构成是以沿途保存的遗址或遗存为主要对象。
湖南广西相关部门加大古道沿线的文物和遗址保护力度,做好古道文化游的整合、活化与利用工作。
这有利于()①发挥自然遗产优势,促进湘桂文化交融②在求同存异中,彰显中华文化的包容性③保护文化传承的载体,展现文化的多样性④整合利用文化资源,挖掘文化遗产的价值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2.“一字一图画,一语一境界。
”中文优美、简约、深邃、博大,书写并传承了中华文化。
中文是联合国指定的六种国际官方语言文字之一,联合国设定每年4月20日为“中文日”,取典于仓颉在“谷雨”时节造字的传说。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①语言文字是文化创新的基础,展现了文化多样性②语言文字是了解一国文化的钥匙,搭建了世界文化交流的桥梁③汉字产生于中国传统习俗,是中华民族智慧结晶和全人类共同财富④“中文日”有助于展示中华文化独特魅力,扩大中文影响力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3.据考古研究,从史前文明开始,中国文化发展的区域分布逐渐呈现一种分层次的向心结构,就像一个“重瓣花朵”:中原文化区是花心,其周围的甘青、山东、燕辽、长江中游和江浙文化区是第一层花瓣,再外围的文化区是第二层花瓣。
花心辐射花瓣,花瓣保持自己的活力,花心花瓣不能分离。
由此可见()①创新是中华文化永葆生命力的重要保证②文化上的凝聚力是中华文明绵延至今的密码③中华文化的统一性是地域文化多样性的基础④和而不同是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原因之一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4.革命题材电视剧《觉醒年代》激发了人们对建党先驱的无限怀念。
2021年夏天,在上海龙华烈士陵园赵世炎等先烈的墓前,堆放着“寄”往百年前的信笺。
“肉体已逝,脊梁仍在。
”“自从知道你的故事,我爱上了历史。
谢谢你,让我能坐在阳光下读书。
”从这些与革命先烈跨越时空的对话中,我们感受到()①现代传媒显示出丰富民族精神的强大功能②伟大建党精神早已融入中国人民、中华民族的血脉③即使时代变迁,中华民族精神依然是中华民族永远的精神火炬④中华民族精神作为人们文化素养的核心和标志,能增强人的精神力量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5.浩如烟海的中华文化典籍是中华文明延绵不断的重要见证。
专题九中华文化与文化强国建设第1课时学生自主学习一、落实主干知识1.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中华文化经历了五千年的发展历程,显示出顽强的生命力和无穷的魅力。
古老的中华文化走过了自己独具特色的辉煌历程。
明清时期,随着西方近代思想文化的传入,中华传统文化思想开始面临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逐渐走向衰微。
实践证明: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马克思主义的指引下,才能创造中华文化新的辉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源远流长是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之一。
汉字与史书典籍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重要见证。
汉字文化内涵丰富,今天为中华各族人民所通用,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识,为书写中华文化,传承中华文明,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汉字记载了中华民族灿烂的文化和科技成果,成为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汉字在维护民族团结和统一、对外文化交流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汉字为人们跨时空交际提供了便利;汉字对汉语的发展和规范化产生积极影响等。
史书典籍,是中华文化一脉相传的重要见证。
我国历史上编撰的史书,其规模之大,存留之丰,为世界所仅有。
2.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又是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之一。
其内容极为丰富:文学艺术绚丽多彩;科学技术注重实用。
其区域特征明显:各地区的文化带有明显的区域特征。
各地文化长期相互交流、相互借鉴、相互吸收,既渐趋融合,又保持着各自的特色。
其民族特色鲜明:中华各民族的文化,既有中华文化的共性,又有各自的民族特性。
它们都是中华文化的瑰宝,都是中华文化的骄傲。
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各兄弟民族文化的相互交融,相互促进,共同熔铸了灿烂的中华文化。
各族人民对共同拥有的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宿感,显示了中华民族厚重的文化底蕴和强大的民族凝聚力。
中华文化之所以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它所特有的包容性,即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
这种文化的包容性,有利于各民族文化在和睦的关系中交流,增强对自身文化的认同和其他民族文化的理解。
3.中华民族精神中华民族是中华民族之魂。
高考政治《文化建设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知识点概览文化建设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知识点概览高考政治是高中生备战高考的重要科目之一,其中包括了丰富的知识点。
本文将为大家提供高考政治中的一个知识点概览,即《文化建设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一、文化建设的意义文化建设是国家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因为它对于提升国家的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具有重要作用。
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的瑰宝,它凝聚着人民智慧和创造力,同时也传承着一个国家的价值观和精神追求。
通过文化建设,一个国家能够更好地展示自己的形象,增强民族自豪感和集体认同感。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形成的宝贵财富,它包含了丰富多样的内容。
其中主要包括:1. 儒家思想:儒家思想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思想体系之一,强调个体的修养和道德修养,倡导“仁爱”、“孝道”等美德,对于塑造一个良好的社会风气具有重要影响。
2. 佛教与道教:佛教与道教是中国古代的两大宗教体系,它们对于中国文化的发展和演变起到了重要作用。
佛教强调“慈悲”、“舍己”,倡导人们超脱尘俗的生活;而道教注重追求内心的平静和自然的境界,强调“无为而治”。
3. 诗词文化:中国古代的诗词文化是世界上独特的艺术形式之一,以其优美的语言和深刻的思想感染了无数人。
通过诗词,人们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考,同时也传承了国家的文化遗产。
4. 传统节日与礼仪:中国有丰富多样的传统节日,如春节、端午节、中秋节等,这些节日通过特定的仪式和习俗,展示了中国人民的传统文化和审美观念。
五、当代文化建设的任务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当代文化建设面临新的任务和挑战。
主要包括:1.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通过各种途径和方法,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让更多的人了解、学习和传播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
2.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培养公民的现代文明素养和道德观念,推动社会进步和文化繁荣。
高三政治中华文化与文化强国建设二轮复习教案1.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中华文化经历了五千年的发展历程,显示出顽强的生命力和无穷的魅力。
古老的中华文化走过了自己独具特色的辉煌历程。
明清时期,随着西方近代思想文化的传入,中华传统文化思想开始面临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逐渐走向衰微。
实践证明: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马克思主义的指引下,才能创造中华文化新的辉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源远流长是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之一。
汉字与史书典籍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重要见证。
汉字文化内涵丰富,今天为中华各族人民所通用,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识,为书写中华文化,传承中华文明,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汉字记载了中华民族灿烂的文化和科技成果,成为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汉字在维护民族团结和统一、对外文化交流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汉字为人们跨时空交际提供了便利;汉字对汉语的发展和规范化产生积极影响等。
史书典籍,是中华文化一脉相传的重要见证。
我国历史上编撰的史书,其规模之大,存留之丰,为世界所仅有。
2.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又是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之一。
其内容极为丰富:文学艺术绚丽多彩;科学技术注重实用。
其区域特征明显:各地区的文化带有明显的区域特征。
各地文化长期相互交流、相互借鉴、相互吸收,既渐趋融合,又保持着各自的特色。
其民族特色鲜明:中华各民族的文化,既有中华文化的共性,又有各自的民族特性。
它们都是中华文化的瑰宝,都是中华文化的骄傲。
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各兄弟民族文化的相互交融,相互促进,共同熔铸了灿烂的中华文化。
各族人民对共同拥有的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宿感,显示了中华民族厚重的文化底蕴和强大的民族凝聚力。
中华文化之所以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它所特有的包容性,即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
这种文化的包容性,有利于各民族文化在和睦的关系中交流,增强对自身文化的认同和其他民族文化的理解。
3.中华民族精神中华民族是中华民族之魂。
中华文化的力量,集中表现为民族精神的力量。
专题八中华文化与文化建设1.偶考点:文化市场现象与措施文化强国的措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思想道德建设的地位2.常考点:中华民族的内涵和时代性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思想道德建设的措施3.必考点:中华文化的特征弘扬民族精神的途径和意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考向1 灿烂的中华文化1.(2013·课标全国卷Ⅱ,19)《台湾风物图卷》长达320米,以生动的笔墨描绘了台湾的自然山川、民俗风土、人文环境等,被誉为宝岛的“清明上河图”。
中国国民党主席在2005年访问大陆的“破冰之旅”时,将该图卷的缩小版作为礼物赠送给中国共产党领导人。
《台湾风物图卷》在海峡两岸交流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它( )①展现了中华文化多姿多彩的魅力②反映了海峡两岸文化同根同源③具有与《清明上河图》相同的文化价值和艺术风格④是海峡两岸文化从差异走向同一的重要体现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A[本题的题眼是“《台湾风物图卷》被誉为宝岛的‘清明上河图’”“在海峡两岸交流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台湾风物图卷》描绘了台湾的风土人情,展现了中华文化的多样性,①说法正确。
它被誉为宝岛的“清明上河图”,在海峡两岸交流中扮演了重要角色,说明两岸文化有共同的根源,②说法正确。
《台湾风物图卷》与《清明上河图》艺术风格相似,但文化价值各异,③说法错误。
文化既有共性也有个性,④说法否定了文化的民族性,错误。
] 2.[2013·课标全国卷Ⅰ,39(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2012年6月,商务印书馆出版了《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词典的正文收录了NBA、BBS、GDP、UFO等239个西文字母开头的词语。
此举引起了广泛的争论,有的人反对,有的人支持。
反对《现代汉语词典》收录西文字母词的人认为:“拉丁字母出现在方块汉字中,很是惹眼,看上去就是一个异类,是对汉语的污染。
”“我想会不会过几十年,汉语成了汉英混杂的语言。
”“文化有安全的问题,再国际化,也不能把自己的文字搞乱。
”……支持《现代汉语词典》收录西文字母词的人认为:“在对外开放条件下,字母词的产生有其必然性。
应善待字母词的使用,而非简单的拒斥。
”“选录字母词只是对当下语言现实的承认,体现了语言使用的从简趋势,适应了社会生活变化的需要。
”……你是赞成还是反对《现代汉语词典》收录西文字母词?请用文化生活有关知识阐明理由。
[解析]本题以《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中收录西文字母词为背景,考查文化生活的相关知识。
解答本题要抓住“是赞成还是反对”“文化生活”“阐明理由”等题眼信息,回答赞成或反对的理由。
本题具有开放性,可灵活选择赞成或反对,言之有理即可。
[答案]①观点一:反对收录西文字母词。
理由:语言文字是文化的基本载体,汉语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传承中华文明需要保持中华文化的民族特色,保持汉语的纯洁性。
不反对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使用字母词,但《词典》是规范语言文字的范本,不应收录,至少不应在正文中收录。
②观点二:支持收录西文字母词。
理由:其一,收录字母词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包容性特点。
以包容的心态对待字母词的使用,有利于不同民族之间交流和相互理解,是汉语言文字具有活力的表现。
其二,《词典》收录的字母词数量很少,不会使汉语成为混杂的语言而损害其民族性。
其三,字母词的使用是文化多样性的表现,尊重文化多样性是发展本民族文化的内在要求。
把握是非论证类题目特点解答本题的过程中,千万不要将其作为以往的辨析题或评析题来对待。
辨析题或评析题要求对观点进行一分为二的全面分析,合理与不合理之处都要分析原因;而本题这样的是非论证类题目,只需选择一个方面、只需分析一个方面的原因。
考向2 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3.(2016·全国Ⅲ卷,21)有人能在牛皮纸一样薄的钢板上焊接而不出现一丝漏点,有人能把密封精度控制到头发丝的五十分之一……中央电视台推出特别节目《大国工匠》,讲述实现中国梦征程中劳动者的故事,讴歌中国工人的精湛技艺和一丝不苟、精益求精、追求完美和极致的“工匠精神”。
弘扬“工匠精神”的时代价值在于( )【导学号:23192096】①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理论依据②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添时代内涵③为我国实现制造业转型升级提供现实路径④为实现制造强国的中国梦提供重要的精神支撑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C[弘扬“工匠精神”的意义,一是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添时代内涵,二是为实现制造强国的中国梦提供重要的精神支撑,②④符合题意;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理论依据,①夸大了“工匠精神”的作用,排除;“工匠精神”不是我国实现制造业转型升级的现实路径,③排除。
]4.[2016·全国Ⅰ卷,39(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没有英雄,一个有前途的国家不能没有先锋。
中华民族英雄是中华民族的脊梁。
近年来,有的人打着“还原历史真相”的旗号颠覆英雄、歪曲历史、消解崇高,如胡诌“黄继光堵枪眼不合情理”“‘火烧邱少云’违背生理学”“董存瑞炸碉堡为虚构”等。
凡此种种混淆是非的谣言借助网络等传媒随意传播,一些网民盲目跟风、随手转发。
这种抹黑英雄形象的谣传引起了一些人历史认知混乱和价值观迷失。
还原历史、守护英雄、捍卫崇高,就是守护良知、正义和精神家园。
战场上多次负伤的志愿军老战士李继德动情地说:“黄继光堵枪眼时,我在现场!”当年的老排长郭安民挺身直言,燃烧弹点燃伪装草,“大火整整烧了二十多分钟,邱少云始终一动不动”。
董存瑞的生前战友郅顺义多次口述力证,董存瑞舍身炸碉堡,就在他的掩护之下……结合材料和文化生活知识,探究如何守护英雄、弘扬中华民族精神。
[解析]本题知识限定为“文化生活知识”,试题类型为措施类。
我们可以从“发挥大众传媒的作用、大力宣传英雄精神以及继承和弘扬英雄精神”等角度组织答案。
[答案]尊重历史事实,增强辨别信息真伪、抵御落后文化和错误言论的能力。
利用网络等大众传媒传播英雄事迹,抵制和批驳肆意抹黑英雄、歪曲历史的言行。
大力宣传英雄精神,使群众懂得英雄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突出表现,继承和弘扬英雄精神。
防止“坐井观天”本题解答过程中,考生往往局限于在“如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这个小圈子里分析问题,从而造成要点缺失。
解答类似题目时,要明确这样一个思路:分析任何文化的措施,只要范围允许,都可以调动《文化生活》其它单元的知识来分析问题。
考向3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5.[2016·全国Ⅲ卷,39(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中国药学家屠呦呦因发现青蒿素治疗疟疾新方法而获得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这是中国本土培养的科学家首次获诺贝尔奖。
疟疾是威胁人类生命的一大顽疾,困扰了人类几千年。
20世纪60年代末,治疗疟疾的常用药物——氯喹或奎宁的药效已经减弱,疟疾的发病率再次升高。
为了找到新型抗疟药物,中国政府启动了研制治疗疟疾药物的“523项目”,中医研究院成立以屠呦呦为组长的科研组参加研究工作。
在极为艰苦的条件下,屠呦呦小组与全国7个省市、30多个单位的科研人员协同合作,经过数百次试验、无数次失败,并从《肘后备急方》等传统中草药文献中获得灵感、汲取智慧,最终使用乙醚从青蒿中提取了疗效高的青蒿素,开创了治疗疟疾新方法,挽救了全球数百万人的生命。
世界卫生组织将青蒿素和相关药剂列入其基本药品目录,以青蒿素为基础的复方药物已经成为疟疾的标准治疗药物。
屠呦呦说,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是中医中药走向世界的一项荣誉。
它属于科研团队中的每一个人,属于中国科学家群体。
用现代科学手段不断认识中医药,是我们一代代科研工作者的责任。
在世界各国文化交流日益频繁的今天,为什么要坚定中华文化自信?请列举两条理由。
[解析]本题属于原因类试题,坚定文化自信,需要从增强文化软实力及在文化交流中应坚持的原则来说明;还可以联系时政知识“文化自信有利于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来谈意义。
[答案]中华文化越来越成为中华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
坚定文化自信,是提升中华文化软实力、建设文化强国的必要条件。
坚定文化自信,才能以我为主,在国际交流中借鉴吸收各国文化的优秀成果。
坚定文化自信,才能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
(其他答案,若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
)考向4 加强道德建设6.(2015·全国卷Ⅰ,20)“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实事求是”……大学校训引导莘莘学子成长成才。
2014年4月,某报推出《校训的故事》专栏,挖掘和阐述大学校训的文化内涵、历史传承与当代价值,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起了社会强烈反响。
《校训的故事》引起社会强烈反响的原因是( )【导学号:23192097】①校训的实质内涵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契合②校训是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动载体③校训全面反映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时代内涵④校训宣传是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途径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A[本题的题眼是“某报推出《校训的故事》专栏引起社会强烈反响的原因”。
由题意可知,《校训的故事》之所以引起社会强烈反响,主要是因为“校训的实质内涵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契合”,从而成为“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动载体”,①②符合题意。
校训不可能“全面”反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时代内涵,③排除;④夸大了校训宣传对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作用。
][考情考向]1.从考查的知识看,集中考查中华文化的特征、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的措施和原因、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等文化强国措施、思想道德建设等,其他内容考查较少。
从考查的题型上看,以选择题为主,以主观题为辅。
从考查的方式上看,各种题目往往紧扣时政热点和生活焦点,选择题突出对知识的深化理解,主观题突出知识的全面调动。
2.在复习备考中应注意:(1)整合中华文化特征的知识体系,并注意各个特征与其他知识的融合;从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三个角度构建中华民族精神的知识体系;全面梳理各种措施类知识,构建发展先进文化的知识体系。
(2)注意分析下列文化概念的联系和区别:中华文化、民族精神、大众文化、经典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精神文明、思想道德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以便准确调动相关知识分析问题、准确对题目观点作出正误判断。
(3)密切关注传承民族精神和弘扬时代精神、文化体制改革、精神文明建设、思想道德建设等热点时政,多角度加强分析研究和对应训练。
1.源远流长的见证(1)汉字为书写中华文化,传承中华文明,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汉字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
(2)史书典籍是中华文化一脉相传的重要见证。
2.博大精深的表现1.2.时代特征:中华民族精神的形成和发展是长期历史积淀的过程,也是随着时代变化而不断丰富的过程。
3.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的原因1.措施(1)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