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人教版新课标八年级上册第二章第二节:气候多样 季风显著(教案) 1
- 格式:doc
- 大小:213.00 KB
- 文档页数:3
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我国气候的多样性和季风的特点。
2. 使学生掌握我国主要气候类型的分布和特点。
3. 培养学生的地图阅读能力和观察分析能力。
二、教学重点:1. 我国气候的多样性。
2. 季风的特点及其对我国的影响。
三、教学难点:1. 我国主要气候类型的分布和特点。
2. 季风区的划分及其特点。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探究我国气候的多样性和季风的特点。
2. 运用地图阅读法,让学生观察分析我国主要气候类型的分布和特点。
3. 采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了解季风对我国的影响。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我国气候多样性的一些图片,引起学生的兴趣,进而引出本课主题。
2. 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我国气候的多样性和季风的特点。
3. 课堂讲解:结合教材和地图,讲解我国主要气候类型的分布和特点,重点讲解季风区的划分及其特点。
4. 案例分析:选取一些与季风相关的案例,如江南梅雨、印度的涝旱等,让学生分析季风对这些地区的影响。
5. 课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完成一些相关的练习题,巩固所学内容。
6. 总结反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解答学生的疑问,收缴课堂练习。
六、教学延伸:1. 邀请气象专家或相关领域的专业人士,进行专题讲座,加深学生对气候和季风的理解。
2. 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如参观气象站、气候观测站等,让学生亲身体验和了解气象工作。
七、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课堂练习评价:对学生的课堂练习进行批改,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3. 综合测试评价:通过期中和期末考试,对学生进行全面的知识测试,评估学生的学习成果。
八、教学资源:1. 教材:新人教版八年级地理教材。
2. 地图:我国气候类型分布图、季风区划分图等。
3. 案例资料:江南梅雨、印度涝旱等相关案例资料。
4. 多媒体教学设备:电脑、投影仪等。
九、教学建议:1. 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通过案例分析和实地考察,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季风气候显著】对于这部分教材,教师可以分为以下几部分进行教学。
第一步,说明冬、夏季风的形成,引导学生观察教材第38页图2.19和图2.20,亚欧大陆内部,冬、夏季气压分布有什么不同?风向有什么不同?冬季风和夏季风的源地分别是什么地方?冬、夏季风各有什么特点?由此说明季风和季风气候的概念,冬、夏季风的特点。
第二步,引导学生观察季风区和非季风区的分布及分界线,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夏季风从海洋向陆地移动,在移动过程中性质会有什么变化?通过思考使学生明确,越向内陆地区,受海洋影响越小,夏季风很难到达内陆地区,因此内陆地区降水比较稀少,这样的地区称为非季风区。
第三步,指导学生完成活动题1,阅读气温曲线和降水柱状图总结、概括季风气候的特征。
第四步,指导学生完成活动题2,并且使学生明确,与同纬度大陆西岸和内部相比,我国处于季风气候区,雨热同期,对农业生产极为有利,而大陆西岸和内部气候干旱,沙漠广布。
第五步,根据冬季风形成的源地及性质,说明寒潮带来的危害有哪些?结合教材第39页阅读材料的内容,说明夏季风到来早晚、持续时间长短以及势力强弱,可能造成水旱灾害的发生。
有条件的学校,教师可以制作活动投影片或计算机动画,演示锋面雨带推移的过程,增强直观性,便于学生理解。
关于台风的形成及带来的灾害,可以事前布置学生收听天气预报,或教师为学生播放一段有关台风的天气预报,并播放台风发生地区当时的录像,以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特别是生活在北方地区或内陆地区的学生,使用这种教学手段尤为重要。
【气候复杂多样】这部分教学的重点应该放在对气温曲线、降水柱状图和气候类型分布图的阅读上,教师引导学生阅读四幅气温曲线、降水柱状图,说明四个地区的气候各有什么特点。
在气候类型图中找出这四个地区,了解其气候类型。
除这四种气候类型外,我国还有哪些气候类型,分布在什么地区,使学生通过读图了解我国气候类型的复杂多样。
可以选择不同地区的农作物、蔬菜、动植物以及一些旅游景区的录像或图片、幻灯片等给学生播放,使其从感性认识入手,了解气候与生产生活的密切联系。
初中地理气候类型多样季风气候显著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通过阅读”中国1月平均气温的分布”图和“中国7月平均气温的分布”图,了解我国夏季、冬季气温的分布特点;2.简要分析并理解我国冬季和夏季气温特点的形成原因;3.结合温度带分布图,说出我国温度带的划分依据和分布,并举例说明不同温度带的农作物熟制;4.使学生懂得因地制宜,合理利用资源,使人和环境相互协调发展是至关重要的。
重点:我国冬季和夏季气温的分布特点;我国温度带的划分和作物的熟制。
难点:结合地图和相关资料分析我国冬季和夏季气温特点的形成原因;结合实例,分析我国气温的南北差异对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1、读诗:《过华清宫》唐·杜牧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2、思考:长安没有荔枝吗?为什么要从其他地方运荔枝到长安?3、生答:荔枝是一种亚热带水果,对温度的要求较高,而长安纬度较高,种植不了荔枝,因此需要从其他地方运来。
过渡:这说明荔枝的生长与气候相关,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中国气候的第一课时:气温。
(二)新课讲授读”中国1月平均气温的分布”图。
学生活动:找到我国冬季最冷的地方:漠河北极村(冬季气温在28℃以下)最温暖的地方:海口(冬季气温在16℃以上).计算温差约50℃。
由此得出我国冬季气温分布特点:结论一:南北温差大在课本P30 图221中描出等温线,你有何发现?结论二:气温由南向北递减.思考:为什么冬季我国南北温差大?原因:1.冬季北方正午太阳高度角小,白昼时间短;2、东西走向的高大山脉阻挡了冬季风的南下;3.北方距离冬季风的发源地近,南方距离冬季风的发源地远,加剧了南北温差;转折:找到0℃等温线,对照地形图,说出它经过的地方。
用笔描绘出0℃等温线,观察该线大致沿我国的秦岭和淮河一线延伸小结:冬季1月0℃等温线大致经过我国秦岭一淮河一线。
讲解:秦岭淮河一线是我国天然的南北方自然地理分界线,是我国地理中重要的自然地理分界线之一。
说课教案第二章中国的自然环境第二节气候多样季风显著说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通过阅读等温线分布图、等降水量分布图,了解我国冬夏气温分布与降水分布特点。
2、读图了解我国温度带与干湿地区的划分依据与划分地区,明确我国地理环境的巨大差异性与其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
3、知道我国重要的自然地理分界线秦岭——淮河与其重要的地理意义。
4、读图了解我国冬夏季风的形成、特点和对我国气温和降水的的影响。
了解季风区和非季风区的分界线和划分依据。
5、读图了解我国主要气候类型的分布,利用气温曲线图和降水量柱状图说明不气候类型的特点与其对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了解我国气候特征。
能力目标:1、掌握阅读和分析等温线分布图、等降水量分布图、气温曲线。
图、降水量柱状图、气候类型分布图的方法。
2、通过了解我国气候特征,学会分析各地理要素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能力,学会归纳总结的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明确气候是我国一种重要的自然资源,同时我国也是灾害性天气频发的国家,所以要因地制宜、合理利用气候资源,使人与环境协调发展。
重点和难点:1、气温和降水分布差异与其形成原因。
2、秦岭——淮河一线的地理位置与其意义。
3、温度带和干湿地区的划分依据和分布。
4、冬、夏季风对我国气温和降水的影响。
5、我国的气候特征6、培养学生使用地图的能力和分析问题的方法。
说教材:本章教材主要介绍中国的自然环境特征,各节内容都围绕这一主题展开,本节主要介绍中国的气候。
教材内容以中国的气候特征为主。
教材通过气候的两个基本要素——气温和降水的分布特点以与它们对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影响,反映我国气候的特征。
教材结构分析:本节教材在结构上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主要介绍我国气温受纬度位置和地形地势的影响,形成南北气温的差异。
这种差异与农业生产实际相结合,以活动积温为划分依据,我国共分为五个温度带和一个高原气候区。
在不同的温度带内,人们的生产生活也有差异。
第二部分主要介绍由于受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和地形的影响,我国的降水呈现从东南向西北递减的规律。
(一)教学目标的要求分析与说明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本课教学内容是新课标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第二章第二节“气候多样季风显著”的第一课时,本节主要介绍中国的气候,在内容编排上都是围绕气候特征这一主线展开的。
要了解气候首先要了解它的基本要素--气温的分布及特点,对这部分知识的学习和技能的掌握是学习本节内容的前提和基础。
(二)课程标准的教学要求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通过已有的气温资料及地图来认识我国气温分布规律,进一步探究影响我国气温分布规律的主要因素。
2.知识与能力(1)知道我国冬、夏气温分布特点。
初步学会分析气温的形成原因。
(2)通过阅读等温线图,培养学生判读分析等温线分布图的技能。
3.过程与方法(1)学会并熟练阅读1月、7月平均气温分布图(等温线图),归纳我国冬、夏气温分布特点。
(2)通过阅读我国温度带划分图,了解我国各温度带的范围,并结合生产和生活实际分析不同的温度带对我们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4.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对由我国地理环境差异性所孕育的不同文化的欣赏的情感。
(2)树立因地制宜、合理利用资源、使人和自然环境和谐相处的可持续发展观念。
5.重点(1)我国冬、夏气温的分布特点及成因。
(2)我国主要温度带的分布及其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6.难点(1)有关“等温线图”和“我国温度带的划分图”的分析判读。
(2)我国冬、夏气温分布特点的形成原因。
7.学情分析学生在初一时已经学习了世界的气候,知道气温和降水是反映气候特征的两个主要因素。
具备了解气候的初步基础知识,拥有一定的气候图判读能力以及从地图中提取、分析、归纳地理信息的能力。
但是,学生在初一学习的是大尺度空间的气候分布,学生对于区域气候还不是很熟悉,从生活周围体验到的感性认识还不够深刻。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同学们都看过《家有儿女》吧,剧中有个情境:寒假来临,刘星的妈妈准备带上刘星去北极村感受北方千里冰封的景象:夏东海准备带上夏雨、夏雪到海南三亚旅游,一家人在讨论准备行李的时候犯愁了:听说这两个地方的气温相差很大,于是想请同学们一起帮忙出谋划策:该如何准备去两地旅游的衣物?生:刘星要带上羽绒服,夏雪和夏雨他们带些薄的衣服,海南的冬天会出太阳。
第二节气候多样季风气候显著Ⅰ教案一、教材分析:气候多样,季风显著是我国气候的主要特点,它与人们的生活和我国的农业生产有着密切的联系。
是培养学生智能,激发学生爱国情感的好素材,同时也为学生进一步学习中国区域地理奠定了基础。
二、学情分析:学生通过前面的学习,已经掌握了以下知识点:1、等温线、等降水量线的概念2、影响世界气温、降水分布的主要因素3、正午太阳高度、昼夜长短的变化与太阳直射点位置的关系。
三、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知道我国冬、夏气温分布特点以及降水分布特点。
2.运用资料说出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及其影响。
能力目标:1.初步学会分析气温和降水特点的形成原因。
2.培养学生判读分析等值线分布图的技能和分析气候特征的技能。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使学生懂得因地制宜、合理利用资源,使人和环境相互协调发展是至关重要的。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1.我国气温和降水的分布特点及差异。
2.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及其影响。
教学难点:1.有关气候图的分析判读。
2.温度带、干湿地区与人们的生产和生活的关系。
3.季风气候的成因及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五、教学方法:读图分析、观察对比等为主的教学方法。
六、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七、教学过程:(3课时)八、板书设计:第二章中国自然环境第二节气候多样季风气候显著一、南北气温的差异1、冬季南北气温相差很大2、夏季全国普遍高温,南北温差不大3、我国温度带的划分九、课后反思:Ⅱ、学案1、学生课内必需的材料(1)冬至日下列三地的正午太阳高度、昼长时间概况(2)夏至日(6月22日前后)下列三地的正午太阳高度和昼长时间2、反馈练习练一练:①海南省哈尔滨②华北平原寒温带一年三熟寒温带上海③珠江三角洲中温带一年两熟中温带乌鲁木齐④塔里木盆地暖温带一年一熟暖温带武汉⑤内蒙古高原东部亚热带两年三熟亚热带兰州⑥青藏高原西北部热带热带北京⑦黑龙江省最北部高原气候区高原气候区昆明⑧内蒙古高原西部拉萨八、板书设计:第二章中国自然环境第二节气候多样季风气候显著二、降水的东西差异1、我国年降水量分布的总趋势是: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
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上册气候多样季风显著教案教后反思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我国气候的复杂多样性,以及季风气候的特点。
2.培养学生运用地理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
3.激发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我国气候的复杂多样性,季风气候的特点。
2.教学难点:季风气候对我国农业生产的影响。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利用多媒体展示我国地图,引导学生观察我国地理位置,提出问题:“我国的地理位置对其气候有何影响?”2.讲解我国气候的复杂多样性(1)展示我国气候类型分布图,让学生直观感受我国气候的复杂多样性。
(2)讲解我国气候的四大特点:季风气候显著、大陆性气候明显、高原气候独特、气候复杂多样。
3.讲解季风气候的特点(1)展示季风气候示意图,引导学生观察季风气候的分布。
(2)讲解季风气候的成因及特点:夏季高温多雨,冬季低温少雨。
4.案例分析以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季风气候为例,分析季风气候对该地区农业生产的影响。
5.课堂小结四、教后反思1.课堂效果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我国气候的复杂多样性和季风气候的特点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课堂氛围活跃,学生参与度较高。
2.教学方法本节课采用了多媒体教学、案例分析等方法,帮助学生直观地了解我国气候特点,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3.教学改进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继续优化教学方法,注重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
4.教学感悟教学过程是一个不断探索、不断进步的过程。
作为教师,我们要关注学生的需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地理知识。
五、教学延伸1.课后作业(1)熟记我国气候类型的分布。
2.课外拓展(1)让学生查阅资料,了解我国不同地区的气候特点。
(2)组织学生进行户外考察,观察当地的气候特点。
3.家长沟通向家长介绍我国气候特点,让家长了解地理学科的重要性,共同关注学生的学习成长。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我希望能够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地理观念,提高他们的地理素养,为他们的未来成长奠定坚实的基础。
八年级上册地理复习课《气候多样季风显著》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我国气候类型的分布及特点。
(2)掌握我国季风气候的特点及影响。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地图分析,提高学生读图、用图的能力。
(2)运用实例分析,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增强学生对我国气候多样性的认识,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关注生态环境的观念。
二、教学重点:1. 我国气候类型的分布及特点。
2. 我国季风气候的特点及影响。
三、教学难点:1. 气候类型分布图的识读。
2. 季风气候对我国的影响。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气候类型及季风气候的特点。
2. 运用地图分析法,帮助学生理解气候类型的分布。
3. 实例分析法,让学生感受季风气候对我国的影响。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复习上一节课的内容,提问:我国主要的气候类型有哪些?(2)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说我国的气候多样?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气候类型的分布及特点。
(2)讨论交流,总结气候类型的分布规律。
3. 课堂讲解:(1)讲解气候类型的分布及特点。
(2)重点讲解季风气候的特点及影响。
4. 地图分析:(1)让学生观察气候类型分布图,分析各类气候的分布规律。
(2)运用地图分析法,讲解季风气候的分布特点。
5. 实例分析:(1)让学生举例说明季风气候对我国的影响。
(2)分析季风气候对农业、生态环境等方面的影响。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气候类型的分布及季风气候的特点。
7. 布置作业:(1)绘制我国气候类型分布图。
六、教学拓展:1. 引导学生关注我国气候变化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
2. 分析气候变化对人类生活的影响,如服装、饮食等方面的变化。
七、课堂互动:1. 开展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了解到的不同气候类型的特点。
2. 举例说明季风气候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
八、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
《气候多样季风显著》教案一江西吉安一中刘林教学设计说明本节课主要通过运用丰富的图片和资料突破重点、简化重点,通过学生自主学习、活动探究、读图讨论、教师讲解等环节,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知识点,同时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注重学以致用,让学生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
教学分析(一)教材分析本节内容首先分析了我国气候两大因素——气温和降水的分布规律,然后就“季风气候显著”这一特征进行着重分析,最后对我国“气候多样”的特点进行概括、总结。
学生知道了我国气温分布和降水分布的两大特点,为学习季风打下了基础;通过冬、夏季风活动的示意图及我国与世界纬度相近的地区气温的比较,帮助学生理解季风气候显著的特点。
通过我国多个温度带和干湿区及复杂多样的地形的分析,说明我国气候类型复杂多样。
通过气候对农业的有利条件分析,培养学生的归纳能力。
课后拓展,让学生自己探究我国复杂多样的气候对人们生活的影响,不仅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同时也使学生充分认识到复杂多样的气候所带来的影响。
(一)学情分析学生在本节课中主要学习的是我国的气候,包括气温和降水的分布及特点,教学中注意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阅读材料并进行分析的综合能力。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知道我国冬、夏气温分布特点;降水的时空分布特点。
2.结合地图识记温度带的名称、分布、作物熟制;四类干湿地区的名称、分布、植被。
3.知道我国气候两大特征;对比了解冬、夏季风的特点;明确各类气候类型在我国的分布。
过程与方法:1.通过阅读我国1月、7月平均气温分布图和年降水量分布图,培养学生分析等值线分布图的技能;培养学生分析气候规律形成与特例出现原因的能力。
2.联系身边的地理景观,发现地理问题,提出探究思路,为今后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生活中的地理现象、解决实际地理问题打下基础。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学习我国的气候特点,了解外国气候优势和灾害性天气,树立因地制宜、合理利用资源、人与环境协调发展的基本地理观念。
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理解并掌握我国降水的时空分布规律;2.掌握我国干湿地区的划分依据及分布。
教学重点:通过阅读我国年降水量分布图和东西干湿图,提高学生阅读和分析气候图的能力。
.教学难点:我国季风气候的基本规律及季风气候的影响范围,季风给我国带来的好处及不利影响。
课时:三课时课型:新授课导入新课:1.想一想这种降水和热量的配合特点对农业生产有什么好处?(学生:有利于农作物的生长。
降水量最多的季节,也是气温最高的季节,这时也正是农作物旺盛生长的时期,雨热同期为我国季风区农作物的生长提供了极为有利的条件)2.阿拉伯半岛和长江中下游地区处在大体相同的纬度位置上,但是气候差别却很大,你能说说这是为什么吗?同学们回忆一下影响气候的因素有哪些?(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地形地势、洋流、气压和风等)阿拉伯半岛和长江中下游地区纬度位置大致相同(同处北纬15°~30°之间),但前者降水很少,气候干旱,沙漠广布,后者却气候湿润,物产丰富,人们称之为“鱼米之乡”,你认为影响二者气候差异的主要因素是纬度位置吗?那究竟是什么因素造成了二者的气候差异呢?请同学们结合本节课刚学的知识四人一组讨论一下。
根据刚学过的知识可知,我国东部背靠亚欧大陆,面临太平洋,地处季风气候区,受夏季风影响非常明显,因而夏季高温多雨。
由此可知,造成两个地区气候差异的主要因素不是纬度位置而是海陆位置。
正是由于海陆位置的影响,才使地处同纬度大陆西岸的阿拉伯半岛气候干旱,沙漠广布,而地处同纬度大陆东岸的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由于位于世界上著名的东亚季风气候区而且雨热同期,对农业生产极为有利,因而成为气候湿润、物产丰富的“鱼米之乡”。
3.我国的季风气候很容易带来各种灾害性天气。
如,冬季风活动强烈,就会暴发寒潮;夏季风活动不稳定,带来的降水时间分配不均,也会导致水旱灾害的发生。
关于我国的灾害性天气,你知道有哪些?仔细阅读下面的照片,并收集相关的资料,进行简要的说明(如灾害发生的原因、带来的危害,有效的预防措施等)。
气候多样,季风显著1教学内容:气候多样,季风显著教学目标:1、运用资料说出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2、运用1月、7月等温线分布图,说出我国冬夏气温分布特点及主要成因。
3、运用等降水量线图,说出我国降水分布特点及主要成因。
4、阅读等温线图、等降水量线图,归纳总结出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及其形成原因。
5、通过学习,明确气候也是一种资源,而且是我国非常丰富的自然资源,但同时我国也是灾害性天气频发的国家,所以因地制宜、合理利用资源,使人和环境相互协调发展是至关重要的。
教学重点:冬夏气温分布和温度带我国冬夏气温分布特点的成因教学难点:冬夏气温分布和温度带我国冬夏气温分布特点的成因教学过程:自学导航--交流展示--合作探究--学后质疑--同步演练--拓展延伸导入:比较“除夕之夜,北国冰城哈尔滨与南国的广州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差异,引入新课新授:一、南北气温的差异(一)读我国一月平均气温分布图,了解我国冬季气温分布的特点。
1、用红色笔在图2。
13中描出0℃等温线。
2、对比0℃等温线以北和以南的等温线数值,可以看出,越往北,气温数值越(大、小),说明气温越(高、低);相反,越往南,气温越(高、低)。
3、比较下列地区一月的平均气温:哈尔滨:约℃;北京:约℃;武汉:约℃;广州:约℃。
哈尔滨和广州一月平均气温相差约℃。
分组合作探究:4、请根据上述分析过程、归纳我国冬季气温的分布特点。
(1)冬季,我国南北温差(大、小)。
越往北,纬度位置越(高、低),气温越;越往南,气温越。
(2)冬季,我国最冷的地方在纬度较(高、低)的地区,而陆地最热的地方在纬度较(高、低)的岛。
(二)读我国七月平均气温分布图,了解我国夏季气温分布的特点。
1、比较哈尔滨、广州两地的七月平均气温;哈尔滨:℃以上;广州:℃以上。
2、哈尔滨和广州七月平均气温相差约℃。
由此可见:与冬季比较,我国夏季的南北温差比较(大、小)3、如果小明到乌鲁木齐或西藏的拉萨,情况有什么不同?请分别计算广州与这两个城市的温差各是多少:乌鲁木齐七月平均气温为℃,与广州的平均气温相差约℃;拉萨七月平均气温约℃,与广州的平均气温相差约℃;4、与冬季比较,说出我国夏季气温分布特点。
第二章第二节《气候多样季风显著》(第一课时)教学目标:教学重点:通过阅读我国年降水量分布图和东西干湿图,提高学生阅读和分析气候图的能力。
.教学难点:我国季风气候的基本规律及季风气候的影响范围,季风给我国带来的好处及不利影响。
课时:三课时课型:新授课导入新课:第一课时我们已了解了我国气温的南北差异、降水的空间差异及我国的温度带和干湿地区的划分与分布。
那么,从气温和降水两个主要因素来看,我国气候有什么特征呢?为何会形成这样的气候特征?这与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有何关系?它们各有什么优越性呢?同学们带着以上四个问题来学习。
我国气候有哪些特征?(季风气候显著,气候复杂多样)那么,什么是季风?季风与季风气候是一回事吗?学生答后,教师补充小结:季风是指一年内盛行风向随季节变换而有显著变化的风。
季风气候则是指一年内因盛行不同风向的季风而形成的气候类型。
那么我国的季风气候是如何形成的呢?三、季风气候显著引导学生观察《冬季风的形成图》(图2.19)、《夏季风的形成图》(图2.20),在引导学生回忆或回顾影响气候的因素有哪些?我国的海陆位置有什么特点的基础上,引导他们从图上观察出我国冬夏季风的源地、风向及海洋与大陆气压状况的区别后,进而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冬(或夏)季风从大陆吹向海洋,还是从海洋吹向大陆,为什么?学生读图、观察、思考、回答后,教师补充讲述:①冬季风从亚欧大陆内部纬度较高的俄罗斯西伯利亚地区和蒙古高原一带,吹向低纬的太平洋、印度洋热带洋面,主要是由于北半球冬季大陆内部气温较低,气压较高,而热带洋面气温较高,气压较低,于是寒冷干燥的气流从大陆吹向海洋,从纬度较高的地方吹向纬度较低的地方,使沿途所经地区普遍降温,进一步加大了我国冬季南北气温的差异,这样就形成了干冷的偏北风(西北风、东北风)即冬季风。
可以说,我国南北受冬季风影响程度大小不同是我国冬季南北温差很大的主要原因之一。
②夏季风从低纬的太平洋和印度洋热带洋面吹向纬度较高的大陆内部,主要是由于北半球夏季低纬的热带洋面气温相对较低,气压较高;而大陆内部气温较高,气压较低。
《气候多样季风显著》的初中地理教案第一章:气候多样性的概念与特征1.1 引言:引入气候多样性的概念,让学生了解气候多样性的重要性。
1.2 教学内容:解释气候多样性的含义,介绍气候多样性的特征,如温度、降水、季节变化等。
1.3 教学活动:通过图片展示和实例分析,让学生了解不同地区的气候多样性。
1.4 作业:让学生收集不同地区的气候资料,进行气候多样性的研究。
第二章:季风气候的特点与影响2.1 引言:引入季风气候的概念,让学生了解季风气候的重要性。
2.2 教学内容:解释季风气候的特点,如风向、降水、温度等,并介绍季风气候对地区的影响。
2.3 教学活动:通过视频资料和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季风气候的形成原因和影响。
2.4 作业:让学生进行季风气候影响的研究,可以选择一个地区进行深入分析。
第三章:季风气候在中国的分布与影响3.1 引言:引入季风气候在中国的分布情况,让学生了解季风气候在中国的特点。
3.2 教学内容:介绍中国季风气候的分布情况,解释季风气候对中国地区的影响,如农业、水资源等。
3.3 教学活动:通过地图和数据资料,让学生了解中国季风气候的分布特点和影响。
3.4 作业:让学生选择一个地区,研究该地区的季风气候特点及其对当地的影响。
第四章:季风气候与人类生活的关系4.1 引言:引入季风气候与人类生活的关系,让学生了解季风气候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4.2 教学内容:介绍季风气候对人类生活的影响,如衣着、饮食、居住环境等。
4.3 教学活动:通过实例和图片展示,让学生了解季风气候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4.4 作业:让学生思考季风气候对当地人类生活的影响,并提出改进措施。
第五章:季风气候与环境保护5.1 引言:引入季风气候与环境保护的关系,让学生了解季风气候对环境的影响。
5.2 教学内容:解释季风气候对环境的影响,如气候变化、生态平衡等,并介绍保护季风气候的重要性。
5.3 教学活动:通过视频资料和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季风气候对环境的影响和保护措施。
八年级地理上册第二章第二节《气候》教案【核心素养】人地协调观、区域认知、综合思维【课程标准】1.依据气温分布图了解我国冬夏季气温的分布规律。
2.运用图文资料理解我国降水量的时空分布规律。
3.运用资料说出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以及影响我国气候的主要因素。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能够运用地图说明我国冬夏季气温分布特点以及降水的时空分布特点,并能初步分析其原因。
2.掌握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理解影响我国气候的主要因素。
3.学会阅读等温线图、年降水量分布图、气温年变化曲线图、年降水量分配柱状图、温度带图、干湿地区图,并能获取相应数据进行分析,归纳出正确结论。
过程与方法通过地图及相关资源分析、归纳、总结。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明确气候也是一种资源。
【重点与难点】1.我国气温的特点,温度带的地区分布。
2..读图、识图技能的培养。
【教学方法】合作探究、读图分析。
【课时安排】3课时【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观看视频:冬季的广州和哈尔滨同一个季节,为什么广州和哈尔滨的景色有如此大的差异?导入新课学习。
二、新课学习(一)冬季南北温差大,夏季普遍高温1.冬季气温分布特点(1)计算:海口和漠河的温差(16℃-(-28℃)=44℃)特点:南北温差大读图可知,气温自南向北逐渐降低(2)思维拓展冬季气温分布特点的成因探寻原因成因①:纬度位置的影响中国位于北半球,南北跨纬度近50度,冬季时,太阳直射南半球,至使北半球纬度越高,太阳高度越低,昼长越短。
北方太阳高度比南方小,北方昼长比南方短,太阳照射时间短,所以北方得到的热量少于南方。
成因②:冬季风的影响北方靠近冬季风源地,冬季风使北方降温幅度大。
距离和地形对冬季风的消弱与阻挡,冬季风对南方影响小。
这些加剧了南北温差。
(3)总结秦岭---淮河的地理意义:①1月0℃等温线通过的地方;②河流有无结冰期的界线2.夏季气温分布特点(1)计算:海口和漠河的温差(28℃-16℃=12℃)全国平均气温在多少摄氏度以上?(20℃)特点:普遍高温读图可知,气温自南向北逐渐降低(2)思维拓展:夏季气温分布特点的成因夏季太阳直射北半球,北方太阳高度比南方小一些,北方昼长比南方长一些,北方得到的光热与南方相差不大。
第二节气候课时1 冬季南北温差大,夏季普遍高温东西干湿差异显著一、教学目标1、知道我国冬、夏气温分布特点。
2、了解我国主要的温度带以及划分的标准。
3、初步学会分析气温形成原因。
4、培养学生判读分析等值线分布图的技能5、使学生懂得因地制宜、合理利用资源,使人和环境相互协调发展是至关重要的。
二、教学重难点1、我国气温和降水的分布特点及差异。
2、有关气候图的分析判读。
3、温度带与人们的生产和生活的关系。
三、教学方法读图分析、观察对比等为主的教学方法。
四、教学用具1.投影仪、录像带以及有关图片。
2.绘制有关复合投影片等。
五、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展示学生收集到的图片,北国冰城哈尔滨的自然景观(冰天雪地)和人文景观(“冰灯游园会”):在冰灯游园会上人们冒着零下二十多摄氏度的严寒,观赏那正在开屏的冰孔雀、竞相开放的冰荷花、展翅待飞的冰天鹅,还有那昂首欲鸣的冰公鸡、活泼可爱的冰小猫……晶莹剔透,色彩缤纷,像是步入神话中的水晶宫。
南国的广州,在一年一度的春节迎春花市上,数不清的奇花异卉、争妍斗丽,竞放芳香。
穿着花花绿绿的人们,有的抱着五颜六色的鲜花,有的手捧金果灿灿的盆栽柑橘……喜气盈盈,流连忘返。
”使学生获得我国冬季南北温差很大的感性认识。
(教师小结)可见,同是冬季、同是春节期间,我国南北的气温和景观差别很大。
(板书)第二节气候多样季风显著一、南北气温的差异1.冬季南北温差很大【讲授新课】(提问)我国冬季南北气温为什么会有很大差异呢?看书《我国1月平均气温图》(读图观察)下面同学们仔细阅读一下代表北半球我国冬季的《我国1月平均气温图》,怎样读懂这幅图呢?①搞清图例和气温数值,仔细观察气温递变有什么规律?(学生答后,教师小结:我国冬季气温的空间分布规律是由南向北递减,即越往北去,气温越低)②观察等温线的延伸方向及突变部分,了解、分析气温空间分布的变化趋势及影响其分布的因素。
(教师引导学生在图中找到0℃等温线,用彩笔描出来,观察此线穿过哪些地形区、河流等,在哪些地形区发生突然变化,想一想为什么会发生变化?(学生答后,教师小结:从图中可看出,0℃等温线大致穿过秦岭—淮河一线,在青藏高原的东部边缘向南弯曲,主要是因为地形地势的影响)③观察1月份0℃等温线以南,平均气温有什么特点?(学生:在0℃以上或>0℃);0℃等温线以北,平均气温有什么特点?(学生:在0℃以下或<0℃)④再观察一下等温线的疏密和空间变化的幅度。
第二章中国的自然环境
第二节气候多样季风显著(第二课时) 【教学任务分析】
【教学环节安排】
)我国400毫米等降水量线大致沿________岭、兰州到拉萨;我国
米等降水量线大致沿_________(山脉)、________(河)一线延伸到
高原的东南边缘;东南沿海一带降水量超过_______毫米;_______
片地区年降水量在50毫米以下。
)我国年降水量分布的总趋势由_______向________递减。
)A处房屋位于房顶特点______________,B处房顶特点______________答案:1、A 2、B 3、A 4、C 5、C 6、C 7、A 8、
安岭秦岭淮河青藏 1600 塔里木(2)东南沿海(3)房顶平房顶尖
、本课学生掌握的知识点有:
、本课学生难以掌握的知识点有:。
第二节气候多样季风显著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知道我国冬、夏气温分布特点。
2.了解我国主要的温度带以及划分的标准。
1、能力目标1、初步学会分析气温形成原因。
2.培养学生判读分析等值线分布图的技能3、德育目标使学生懂得因地制宜、合理利用资源,使人和环境相互协调发展是至关重要的。
●教学重点.我国气温和降水的分布特点及差异。
●教学难点1.有关气候图的分析判读。
2.温度带与人们的生产和生活的关系。
●教学方法读图分析、观察对比等为主的教学方法。
●教具准备1.投影仪、录像带以及有关图片。
2.绘制有关复合投影片等。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展示学生收集到的图片,北国冰城哈尔滨的自然景观(冰天雪地)和人文景观(“冰灯游园会”):在冰灯游园会上人们冒着零下二十多摄氏度的严寒,观赏那正在开屏的冰孔雀、竞相开放的冰荷花、展翅待飞的冰天鹅,还有那昂首欲鸣的冰公鸡、活泼可爱的冰小猫……,晶莹剔透,色彩缤纷,像是步入神话中的水晶宫。
南国的广州,在一年一度的春节迎春花市上,数不清的奇花异卉、争妍斗丽,竞放芳香。
穿着花花绿绿的人们,有的抱着五颜六色的鲜花,有的手捧金果灿灿的盆栽柑橘,……,喜气盈盈,流连忘返。
”使学生获得我国冬季南北温差很大的感性认识。
(教师小结)可见,同是冬季、同是春节期间,我国南北的气温和景观差别很大。
(板书)第二节气候多样季风显著一、南北气温的差异1.冬季南北温差很大[讲授新课](提问)我国冬季南北气温为什么会有很大差异呢?看书《我国1月平均气温图》(图2.13)(读图观察)下面同学们仔细阅读一下代表北半球我国冬季的《我国1月平均气温图》,怎样读懂这幅图呢?①搞清图例和气温数值,仔细观察气温递变有什么规律?(学生答后,教师小结:我国冬季气温的空间分布规律是由南向北递减,即越往北去,气温越低)②观察等温线的延伸方向及突变部分,了解、分析气温空间分布的变化趋势及影响其分布的因素。
(教师引导学生在图中找到0℃等温线,用彩笔描出来,观察此线穿过哪些地形区、河流等,在哪些地形区发生突然变化,想一想为什么会发生变化?(学生答后,教师小结:从图中可看出,0℃等温线大致穿过秦岭—淮河一线,在青藏高原的东部边缘向南弯曲,主要是因为地形地势的影响)③观察1月份0℃等温线以南,平均气温有什么特点?(学生:在0℃以上或>0℃);0℃等温线以北,平均气温有什么特点?(学生:在0℃以下或<0℃)④再观察一下等温线的疏密和空间变化的幅度。
想一想,等温线分布密集,说明了什么?(学生:气温的差异较大)⑤在图上找出我国最南、最北的气温极端数值(学生:最南16℃、最北-32℃多)计算一下我国南北1月平均气温大约相差多少摄氏度?(学生:近50℃)(教师小结)由此可见,我国冬季气温分布的特点是:越往北去,气温越低,冬季南北气温相差很大。
(板书)(提问)为什么我国冬季南北气温相差这样大呢?生:冬至日,纬度越低,正午太阳高度角越大,白昼时间越长,反之,白昼时间越短)(2)想一想,在冬至日,为什么我国北方的正午太阳高度比南方低,昼长也比南方短?(学生:因为冬季太阳直射在南半球,愈往北去,太阳高度角愈小,白昼时间愈短)(3)纬度越低、太阳高度角越大、白昼时间越长,反之,白昼时间越短。
这往往意味着什么?(学生:白昼时间越长往往意味着接受太阳光热越多,气温越高;反之,气温越低) (教师小结)可见,纬度位置是影响我国气温分布的重要因素。
我国冬季南北气温差异很大,与南北纬度位置高低不同很有关系。
(板书)教师强调:冬季风也是影响我国冬季气温分布的另一因素2.夏季南北温差不大(过渡)刚才,我们搞清了我国冬季气温分布的特点:冬季南北气温相差很大。
下面我们再来看看我国夏季气温分布有什么特点,为什么会形成这样的特点?《我国7月平均气温分布图》(图2.14)(读图思考)①与1月气温分布特点相比,7月等温线分布的疏密程度如何?我国七月大部分地区平均气温在多少摄氏度?这说明了什么?②等温线在何处出现明显弯曲?什么地形区平均气温明显低于全国其他地区?③七月南北气温的极值是多少?南北平均气温相差多少摄氏度?引导学生根据这些问题阅读《我国7月平均气温分布图》,并总结7月气温分布特点。
(教师小结)学生回答上述问题后,教师小结:①从图中可以看出,我国7月等温线分布比1月等温线分布稀疏,全国大部分地区平均气温在20℃以上,说明我国夏季气温的南北差值较小,全国普遍高温;②等温线在四川盆地的西部出现明显向南的弯曲,并且青藏高原的气温明显低于全国其他地区,这主要是由于青藏高原的地势很高造成的。
③我国最北的黑龙江省北部七月平均气温在16℃,最南的海南省七月平均气温在28℃,七月南北平均气温相差12℃。
由此可见,我国夏季气温分布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夏季南北温差不大,全国(除青藏高原等地区)普遍高温。
(阅读材料)引导学生阅读《我国冬季最冷和夏季最热的地方》小字材料,扩大其知识面。
(课堂活动)我国气温冬夏季分布特点的形成,与地势有没有关系?说说你的理由。
(分组讨论)分A、B两大组(若干四人小组)讨论,A组结合《我国1月平均气温分布图》讨论,B组结合《我国7月平均气温分布图》讨论。
各大组讨论后,小组代表发言,相互补充。
(教师小结)①从《我国1月平均气温分布图》上可看出,等温线分布比较密集,说明我国冬季南北气温差异较大。
特别是1月0℃等温线穿过秦岭—淮河一线,之所以在青藏高原的东部边缘向南弯曲,主要是因为受青藏高原地势高的影响。
②从《我国7月平均气温分布图》上可看出,等温线分布比较稀疏,说明我国夏季南北气温相差不大。
但等温线在四川盆地西部(即青藏高原东部边缘)向南出现明显的弯曲,并且青藏高原的气温明显低于全国其他地区。
这主要是因为青藏高原的地势很高造成的,因为地形地势海拔每升高100米,气温下降0.6℃。
3.温度带的划分与分布(过渡)前面,我们搞清了我国冬夏季南北气温的差异及其形成原因,下面再来了解一下我国的温度带。
《我国温度带的划分图》(图2.15)(读图观察)同学们读图2.15,观察一下我国自北向南划分为哪5个温度带?在我国西南部还有一个什么气候区?(学生:寒温带、中温带、暖温带、亚热带和热带;还有地高天寒、面积广大的高原气候区)(提问)我国的温度带是根据什么来划分的呢?(学生:我国气温的南北差异和农业生产的实际)这里的农业生产实际指的是什么?(学生阅读书中资料回答后,教师补充:这里的农业生产实际主要指一个地方气候农作物所能提供的热量条件)那么,我国的各温度带都包括哪些地方呢?请同学们仔细阅图。
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我国温度带的分布图,并将温度带的分布与地形区、省级行政区等有关地图相对应,尤其应着重指导学生观察亚热带和暖温带的分界线,并将其与0℃等温线相对应,帮助学生建立知识间的联系,同时使学生明确秦岭—淮河一线是我国重要的自然地理分界线(它既是1月0℃等温线通过的地方,又是暖温带与亚热带的分界线)。
(教师小结)学生观察判断后,教师归纳小结:寒温带位于黑龙江省北部、内蒙古东北部;中温带位于东北和内蒙古大部分、新疆北部;暖温带位于黄河中下游大部分地区和新疆南部,亚热带位于秦岭—淮河以南,青藏高原以东;热带位于滇、粤、台南部和海南省。
(课堂活动)阅读下面的资料,再补充有关资料,说说不同的温度带对我们的生产和生活有什么影响?(1)不同的温度带内,生长着不同的果树。
如,暖温带内适合种苹果、梨,柑橘只能在亚热带生长,芒果、香蕉主要分布在热带。
(2)在不同的温度带内,作物能够成熟的次数也不一样。
如中温带内一般只能一年一熟,到了热带就可一年三熟。
(3)南北气温的差异在传统民居的建筑上也有一定反映。
如北方的房屋大多数坐北朝南,密闭程度较高,墙体较厚,尤其是东北地区的房屋多有双层窗户,房内或以炕代床,或有地炉、火墙,利于取暖保暖;南方的房屋则高大宽敞,比较注重通风透气。
(4)不同的温度带内,同一种粮食作物(如小麦)选择的播种时间也不同。
暖温带适合于秋季播种小麦,收获的是冬小麦;中温带只适合于春季播种小麦,收获的是春小麦。
上述资料说明了温度带与人们的生产、生活之间有什么关系呢?了解南北方不同温度带内生长的不同水果树及传统民居的建筑特色。
(分组讨论)分A、B、C、D四大组(若干四人小组)讨论,每大组讨论一个问题,讨论小组代表发言,其他小组补充。
(教师小结)学生讨论发言后,教师小结如下:(1)不同的温度带,地面的植被不同,因而生长的水果也不同;(2)不同的温度带,农作物生长期内的温度高低和热量多少不同,因而农作物的作物熟制也不同;(3)不同的温度带,冬、夏的气温高低差异很大,因而居民的建筑特色很不相同;(4)不同的温度带,所处的纬度位置高低不同,接受的太阳光热多少不同,气温高低不同,因而农作物(小麦)播种时间也不同。
结合实际:谈一谈我们这里属于什么温度带?有什么特点?[课堂小结]这节课我们着重了解了我国冬夏气温的分布特点、南北气温的差异和温度带的划分与分布,明白了冬夏气温的分布与纬度位置高低不同有关,也与地形的地势影响有关,不同的温度带有不同的地面植被,有不同的作物熟制和农作物,民居的建筑特色也不同,温度带与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息息相关。
●板书设计●活动与探究1.我国冬夏气温分布有什么特点?它与纬度位置的影响有什么关系?想一想,我国气温分布还受什么因素的影响?(地形、地势的高低,冬季气温分布还受冬季风的影响)2.我国划分为哪几个温度带?东北和内蒙古大部分、新疆南部和黄河中下游大部分地区、海南岛各属于什么温度带?黄土高原、云贵高原和青藏高原的大部分地区呢?(寒温带、中温带、亚热带、热带和高原气候区;中温带、暖温带、热带;暖温带、亚热带、高原气候区)反思:这节课所学内容,结合当地实际,兴趣较高,同学们争先恐后地发言,分析问题较准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