浐灞之水又润长安
- 格式:doc
- 大小:36.00 KB
- 文档页数:7
一、浐灞发展历史1.1 浐灞发展背景浐河、灞河同为“八水绕长安”中的八水之列。
景色优美,历史悠久,在、灞柳风雪、霸陵、杜陵、广运潭、铜人塬、禁苑宫、隋代灞桥等丰厚的历史文化遗存。
然而如此美丽的景色也未能幸免于历史变迁和人类掠夺带来的破坏,去了昔日容颜,生态环境更是到了崩溃边缘,河床挖掘破坏变为垃圾倾倒场。
在过去的多年里,?汉映鞘卸蚊磕杲幽缮?活污水和工业废水多达3700万吨,每天排污量约10万吨,一度成为城市“排污渠”。
浐灞河年均断流120天,最多时一年居然有250天断水。
可以遇汛期,两条河又灾害频发。
据统计,新中国成立以来,浐灞河西安城市段洪灾损失累计已超过了12亿元。
生态环境的破坏也导致?哄焙映鞘卸纬晌?西安市的欠发展区域。
面对这种情况,西安市政决定成立综合管理开发建设管理委员会。
1.2 浐灞新区发展进程2004年9月9日,西安市浐灞河综合管理开发建设管理委员会挂牌成立,同年,西安市?哄焙臃⒄褂邢薰?司注册成立。
2005年1月9日,浐灞河管委会组建后开工的第一个重点项目--广运潭生态景观区项目启动建设。
2005年7月1日,灞河提防及B号坝工程顺利竣工,同时使得区域内拔河段形成了6000余亩水面。
2006年1月20日,被誉为“西安走向国际化的开篇之作”的市重点建设项目--欧亚经济论坛永久会址主体封顶。
2006年5月16日,广运潭节点工程--1号观景平台、2号上游滨水广场、3号上游水上码头、4号下游滨水广场、5号下游水上码头主体结构全部完工。
2006年9月20日至国庆黄金周期间,浐灞生态区举办了“2008奥运景观雕塑巡展暨‘市民见证浐灞成长’”系列活动。
该次活动内容包括奥运雕塑展、赛龙舟、越野摩托车比赛、文艺演出、摄影比赛等,成功吸引了市民和各界人士10万人次,不但向广大西安市民充分展示了生态区的发展成果,更加聚集区域人气,增加了区域的关注度和美誉度。
2007年1月29日,浐灞大道正式开工建设。
“八水润西安”之浐灞水系的发展战略研究作者:段珺郑春来源:《新西部下半月》2013年第11期【摘要】本文阐述了“八水润西安”的提出和浐灞水系的历史渊源及其在“八水润西安”中的地位,分析了浐灞水系的发展现状,探讨了浐灞水系的发展规划。
指出要从浐灞水系的防洪治理工程规划、水景观规划、生态环境规划和人文环境规划着手,为打造“八水润西安”的西部第一和谐水城提供借鉴、奠定基础。
【关键词】“八水润西安”;浐灞水系;发展战略一、“八水润西安”的提出古长安依山傍水,灞、浐、泾、渭、沣、滈、涝、潏,八川分流,相背异态,素有“八水绕长安”之胜景,昔日的八水曾对西安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多方面产生过决定性的作用,但是近现代以来,由于受到环境和城市发展的影响,西安八水面临着水量锐减和污染严重两大问题。
为此,上世纪90年代以来,西安市大力实施“大水”工程,变“八水”绕城为“八水”进城,形成了“东有浐灞广运潭、西有沣河昆明湖、南有唐城曲江池、北有汉城团结库、中有明清护城河”的水系新格局,使西安成为拥有“大水面”的西部山水之城。
本世纪初,为体现人-水-生态的和谐,人与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更为体现了一种新的城市精神,又提出“八水润西安”理念。
从过去的“八水绕长安”到现今的“八水润西安”,一字之差,却蕴含着丰富的意义。
“润”包含了“润、进、惠”的内涵,不仅是引水进城,更是滋润城市、惠泽百姓。
西安未来将呈现“城在水中,水在城中”的景象,形成八水滋润的国际化大都市。
“八水润西安,九湖映古城”,城在水中、水在城中的现代化生态型大都市建设,无疑会让许多滨水环境将得到有效改善,会使生活于此的人们安居乐业,幸福安康,同时也将促使城市形象全面提升,提高城市竞争力,塑造西安新时代的城市精神。
二、浐灞水系的历史渊源及其在“八水润西安”中的地位1、浐灞水系的历史渊源水是文明诞生的摇篮,也是文明存续的命脉。
世界四大文明古国,无论是发源于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的古巴比伦王国,还是引黄河、长江为母亲河的华夏文明,可以说有水才能有文明、才有城市,古代楼兰古城的灭亡则从反面印证了水对于文明和城市的重要作用。
【《暮春浐水送别》诗词鉴赏】原文注释、翻译赏析唐朝:韩琮绿暗红稀出凤城,暮云楼阁古今情。
行人莫听官前水,流尽年光是此声。
《暮春浐水送别》古诗简介《暮春浐水送别》是唐代诗人韩琮创作的一首七绝。
这首诗描写了暮春季节帝城傍晚的寂寥景象,表现了浓重的沧桑之感和凄凉的年命之悲。
这种衰飒情调,是中唐日趋没落的政治形势的反映《暮春浐水送别》翻译/译文绿叶繁密春花稀少的时节离开京城,暮云低垂楼阁高耸蕴涵着古今幽情。
远行之人千万不要听那宫前的流水,送走人世间悠悠岁月的正是这水声。
《暮春浐水送别》注释浐水:亦称为产水,发源于蓝田县西南的秦岭,号为关中八川之一,西北流入灞水,二水汇合后流经当时的大明宫前,再北流入渭水。
绿暗红稀:绿叶茂密,红花减少,是暮春初夏的自然景象。
凤城:指京城长安。
西汉时长安所建的凤阙,阙楼高二十丈(一说十七丈五尺),是西汉长安城最高的建筑,长安因此又称凤城。
古今情:思今怀古之情。
行人:指诗人送别的远行之人。
宫前水:即指浐水。
年光:年华;岁月。
南朝陈徐陵《答李颙之书》:“年光遒尽,触目崩心,扶心含毫,诸不申具。
”《暮春浐水送别》赏析/鉴赏这首诗大约写于韩琮在朝任中书舍人时期。
送别,历来是文人骚客们吟咏良多,在不断求真、求情、求意的过程中常作常新的题材,就送别诗的整体情感内蕴而言,既有洒脱旷达之作,亦不乏深情绵邈之歌,但多针对一时一地所生之情慨然言之。
韩琮此诗别具一格之处正在于其独具匠心,断然避开古已有之且渐成模式的豪情、悲情二途,从所有离愁别恨中提炼出送别时的共有情态。
“绿暗红稀出凤城”,“绿暗”“红稀”紧扣诗题“暮春”二字。
鹅黄明丽、远有近无的嫩绿,只属于东风轻拂中万木复苏的早春,晚春风光,便是诗人在红绿色调鲜明对比中拈出的.“暗”和“稀”。
两词一方面如实描画了诗人眼中的景物:时序推移,草木的绿意在渐浓的春气里变深变暗,繁花满枝的景象也因之而只能成为美好的回忆。
即使不曾“雨疏风骤”,“绿肥红瘦”亦注定要在晚春时节一幕幕上演。
西安的八水绕长安是什么河流(西安八水绕长安文化)首页>生活常识 >正文西安的八水绕长安是什么河流(西安八水绕长安文化)发布日期:2023-09-03 15:27:17 西安自古以来就有 '八水绕长安'之说,为历代文人学士所称道。
这八水指的是渭、泾、沣、涝、潏、滈、浐、灞八条河流。
渭河,发源于甘肃省的渭源县鸟鼠山,于陕西省的宝鸡峡进入关中平原,自西向东横贯关中,流经西安市西北部,于潼关汇入黄河。
全长935公里,是流经关中地区的最大河流。
从春秋时期到秦汉、隋唐,渭河都是重要航道,孕育了6000多年的古文化。
渭河上的咸阳古渡,几千年来被誉为关中八景之一。
泾河,发源于宁夏泾源县六盘山,于长武县入陕,流至高陵县汇人渭河,全长300公里,是绕西安北面的河流。
泾河是关中平原上开发利用最早的河流之一,战国时期开凿的郑国渠、汉代修建的六辅渠、白渠,使关中成为千里沃野。
秦咸阳、汉长安也位于沣河、渭河交汇处,汉、唐时的昆明池也是引沣河水形成的。
涝河,发源于户县涝峪,北流至咸阳汇入渭河,与沣河平行,也是绕西安之西的河流。
潏河,发源于长安县秦岭北坡的大峪,是西安地区最负盛名的河流,为秦、汉、唐古都提供了丰富的水源。
滈河,发源于长安县石砭峪,全长46公里,绕西安之南。
浐河,发源于蓝田县汤峪,与灞河汇合后注入渭河,全长64公里,是绕西安东面的河流。
西安自古以来就有“八水绕长安”之说,为历代文人学士所称道。
这八水指的是渭、泾、沣、涝、潏、滈、浐、灞八条河流。
渭河,发源于甘肃省的渭源县鸟鼠山,于陕西省的宝鸡峡进入关中平原,自西向东横贯关中,流经西安市西北部,于潼关汇入黄河。
全长935公里,是流经关中地区的最大河流。
从春秋时期到秦汉、隋唐,渭河都是重要航道,孕育了6000多年的古文化。
渭河上的咸阳古渡,几千年来被誉为关中八景之一。
泾河,发源于宁夏泾源县六盘山,于长武县入陕,流至高陵县汇人渭河,全长300公里,是绕西安北面的河流。
★从“八水绕长安”到“八水润西安”西安还有更多可能两千多年前的西汉,文学家司马相如在描绘汉武帝游猎的皇家园林上林苑的《上林赋》中写道:“终始灞浐,出入泾渭,沣滈涝潏,纡馀委蛇,经营乎其内,荡荡乎八川分流,相背而异态。
”汉都长安,东浐灞、北泾渭、西沣涝、南潏(jué)滈为其赢得“八水绕长安”的美誉。
丨“长安八水”示意图源/西安城志丨西安是一个水资源十分丰富的城市,但近代以来却曾因为严重缺水而全城告急。
老西安人都知道,在修建黑河水库之前,西安缺水非常严重,饮用水基本以抽取地下水为主。
上世纪60年代至90年代,西安遭遇过多次水荒:工厂停产减产,高校被迫放假,人畜饮水困难,地下水遭疯狂采掘。
1980年代,在我国严重缺水的40个城市中,西安市居首位。
这其实很奇怪,西安所在的关中地区并非是严重缺水的地方,相反,八百里秦川自古就是河流密布、水利建设十分先进的地区,无论是自古流淌的长安八水,还是战国的郑国渠,还是汉代的龙首渠、昆明池,民国的泾惠渠、沣惠渠,等等。
秦岭每年有21亿至24亿方水流向西安,而西安至今每年用水量还没超过6亿方。
西安缺水,并非没有水,而是在水的利用上出了问题。
以前西安市的饮用水源基本都来自打井抽取地下水,没有考虑用地表水,导致秦岭北麓的地表河流水利用率极低,大部分都白白流走。
丨西安的重要水源地· 黑河水库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长安八水”几乎名存实亡,泾渭上游的森林环境被破坏,径流量骤减,含沙量增大,工业和城市的发展导致河流污染,水量异常小,一些河流几乎断流,污染严重,治理艰难。
更重要的是,西安还是地质灾害十分严重的城市,地裂缝分布密集,地质沉降灾害严重,常年过度开采抽取地下水更是加剧了这一灾害发生的频率,建筑物受灾害影响严重,大雁塔也开始向西北方向倾斜。
1998年,黑河水库基本建成输水,西安逐渐摆脱了缺水城市的名号,饮用水源由地下水逐步演变为使用来自秦岭北麓的山峪地表河流水。
灞河流域的开发与治理状况一、灞河的历史背景:灞河位于陕西西安市城东。
据《西安府志》记载,灞桥两岸,筑堤五里,栽柳万株,游人肩摩毂击,为长安之壮观。
每当春意盎然、春风扑面之际,柳絮漫天飞舞,烟雾蒙蒙,成了长安灞桥一大景观。
唐朝时候,在灞桥设有驿站,称作“灞亭”,人们多在此处迎送宾客,依依话别,并折下枝头柳枝相赠。
“柳”者,留也!久而久之,“灞桥折柳赠别”变成了一种特有的习俗。
灞水、灞柳、灞亭,古往今来,无数文人墨客为之倾倒,生死离别、离愁别绪、诗情才气在这个地方表现得淋漓尽致。
灞河是西安市境内的一条河流,发源于蓝田县灞源镇麻家坡已北,秦岭北坡。
流经灞桥区、未央区,在高陵县汇入渭河,灞河古称滋水,春秋时秦穆公不断向外扩张,称霸西戎后改名霸水。
称为灞水。
秦汉时曾在灞河上架有木桥,名曰“灞桥”。
是关中交通要冲,连接着西安东边的各主要交通干线。
灞河是所谓的“八水绕长安”八水之一,全长92.6 公里,流域面积2577 平方公里,比降为12.3%。
,主要支流有清河、辋峪河、浐河。
当地也盛产柳树,当地的柳树也被称灞柳,古人折柳送别倾洒墨水,每年三月柳絮漫空飞扬,何其美哉,灞柳身为长安八景之一“灞柳风雪”即由此而来。
二、灞河开发存在问题(一)防洪标准偏低灞河西临高速一一陇海铁路桥1.4km,河堤可以防御50年一遇洪水,西康铁路一一西临高速段未达到设计标准,西临高速——战备桥3.1km 河堤只能防御10——20 年一遇洪水,灞河两岸东湖路——浐、灞河交汇口堤防需要加固。
浐河南绕城高速——浐、灞河交汇口全长约17km ,目前右岸咸宁桥以上4.5km 为无堤段,新房桥以下堤防需要加固。
由于浐、灞河特殊的地理位置,以及其周边的复杂环境,因此,防洪任务非常艰巨。
根据西安市防洪规划,浐、灞河城市段的防洪标准应为100 年一遇,而目前河堤防洪标准偏低,防洪形势严峻。
(二)地表水与地下水开发失衡西安是全国40 个严重缺水城市之一,人均拥有水资源量为379m3 ,相当于全省人均的1/3、全国人均的1/6 。
从“八水绕长安”到“八水进西安”摘要:“四郊秦汉国,八水帝王都”八水指的是指渭、泾、沣、涝、潏、滈、浐、灞,这八条河流在长安四周穿流,长安自古便有“八水绕长安”“秦川八水长缭绕”之美誉。
关键词:长安八水;整治;作用;新貌“八水绕长安”最早可见于司马相如《上林赋》:“终始灞浐,出入泾渭;酆镐潦潏,纡馀委蛇,经营乎其内。
荡荡乎八川分流,相背而异态。
”发端于汉朝,汉长安城北靠泾渭,东临浐灞,西沣涝,南潏滈。
一、八水古况长安城被誉为“金城千里,天府之国”北有高原南有秦岭,秦岭植被茂盛、土壤肥沃,水量充足,在满足城市生产生活需要的同时,也能美化环境促进发展。
渭水发源于甘肃省渭源县,是横贯关中的第一大河,被称为陕西人民的母亲河。
渭水的水利和漕运事业都发展的较早,秦始皇时期就曾下令开挖兰池来引渭水,这也是目前已知中国较早的大型城市供水工程。
到西汉时期汉武帝开凿关中漕渠引渭水,自长安城西南的昆明池起,直接向东通入黄河,长三百里,是当时最大的运河。
漕渠的开凿不仅方便了交通出行,更为重要的是让当时跨地区大批量粮草的输送成为现实。
据《西安府志》记载:“秦始皇跨渭作宫,渭水中贯,以象天汉,横桥南渡,以法牵牛。
”秦始皇下令修建了一座横跨渭水的桥,这座桥便是如今长安八景之一“咸阳古渡”的前身。
泾水发源于宁夏省泾源县,与渭水构成“泾渭分明”的壮阔景观。
对泾水的开发利用最重要的当属秦始皇修建郑国渠,这一水利工程的修建成功使得“溉泽卤之地四万余顷,收亩皆一钟。
于是关中为沃野,无凶年,秦以富疆,卒并诸侯。
”大大改变了当时的生产耕作面貌。
如今郑国渠改名泾惠渠,灌溉着泾阳、三原、高陵等地区,是西安附近最富饶的区域之一。
灞水发源于秦岭北坡,从西安市东郊向北汇入渭水。
“年年伤别,灞柳风雪”灞水有著名的“灞柳风雪”景观,灞水两岸植柳万株,每年的春夏交替之际,柳絮飞舞,轻盈洁白如同柔雪。
灞水之上设有灞桥,这里不仅是交通要冲,而且还是来往行人“打卡圣地”,“杨柳含烟灞岸春,年年攀折为行人”每逢亲友出行时都会在此处折柳赠别。
266百家论坛环境史角度下的浐灞地区人水关系演进王何陕西师范大学西北历史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研究院摘要:在当前经济发展阶段,对于城市水系的保护和综合利用已经成为决定城市未来可持续发展的主要竞争力影响因素之一。
而浐灞生态区在西安的城市扩张中,其生态变化和演进决定着整个西安市的生态版图,本文通过选取秦汉、隋唐、明清、当代四个时点,研究浐灞二水在较长历史阶段中的人水关系变化来解释其演进过程。
关键词:浐灞;环境史;生态文明建设在以“水”为城市文化核心的生态价值观建设中,西安处在一个特殊的地位上。
而对于长安八水中的浐灞,以往对其河流生态的演进过程研究,河道变迁是其主要研究对象。
从环境史角度对其河流生态演进的研究甚少,笔者试对其从人与水关系互动影响的角度来研究其过程。
一、浐灞地区的历史环境远古时期,人口数量很少,关中和秦岭都被森林所覆盖,关中北部诸山和南面秦岭林木郁郁葱葱,《诗经》记载了秦岭繁多的树木种类,有桑、祀、拷、构,还有条、梅,以及苞栋、苞木等。
战国末年,关中被誉为“山林川谷美,天材之利多”。
但是,随着人口数量的增长和农业生产的发展,森林开始遭到破坏。
秦以后,浐灞所处区域基本上属京兆尹管辖,西汉时,京兆尹人口较多,当时作为全国的都城,十分兴盛,人类对环境的破坏也相对较大,西晋时,由于三国时期的战乱,人们流离失所,原来繁华锦绣的京兆地区人口锐减,从而使植被得到一定恢复。
唐代,长安成为国际性的大都市,人口数量急剧增加,将近二百万,定会对周围环境产生极大的破坏。
唐天宝年间,长安周围已无巨木可伐,要远到岚今山西岚县北、胜今内蒙古自治区准格尔旗东北等州才能取得。
而宋代以后,随着政治中心的东移,长安成为地区性政治中心,人口数量下降,比西汉时还要少。
不过,由于唐代影响太大,即使宋代有所恢复,环境所受到的破坏已经十分严重了。
到了清代,统治者采取鼓励人口的措施,实行减税政策,人口数量超过以往任何时期。
为解决生计问题,人们只能砍林伐木,破坏植被,使生态环境遭到极大破坏。
八水绕长安的经典诗句
以下是 8 条关于“八水绕长安”的经典诗句:
1. “八水悠悠绕古城,那景致好似梦幻中!看啊,浐灞之水如丝带般飘曳。
”例子:就好像咱小时候玩耍的那片田野,充满了欢乐的记忆呀。
2. “八水绕长安,美哉如画卷,沣河的波光岂不是闪耀迷人?”例子:这不就跟咱看到了美丽的彩虹一样让人惊喜嘛!
3. “长安有八水,渭河最雄浑,那气势可真不一般啊!”例子:就像咱勇往直前面对困难时的那股劲儿。
4. “八水绕长安哟,泾河奔腾永不停,这不就是生命的律动吗?”例子:跟咱那勃勃跳动的心脏似的,充满活力。
5. “八水之中潏河靓,流淌之间情意长,你说是不是很动人呀?”例子:这就好像是好朋友之间那深厚的情谊嘞。
6. “灞河呀,在八水中独具魅力,难道不是咱心中的一份牵挂?”例子:跟咱对家乡的那种眷恋一个样儿。
7. “八水绕长安,涝河在其间,那宁静就像心底的一片港湾啊。
”例子:就仿佛累了能在那里好好休息的温暖角落。
8. “长安因八水而别样,皂河虽默默却也重要呀,怎能让人不喜欢?”例子:这就好比那些默默为我们付出的人,多让人感动啊。
观点结论:八水绕长安,赋予了长安独特的魅力和韵味,每一条河流都有着它不可替代的美和意义,让人深深地沉醉其中啊!。
家乡美作文西安浐灞提起我的家乡西安浐灞,那真是一处美不胜收的好地方。
这里的美,不仅仅是风景如画,更是一种融入了生活,渗透进心底的亲切与温暖。
浐灞的水,那可真是一绝。
浐河和灞河就像两条灵动的绸带,蜿蜒在这片土地上。
尤其是在阳光灿烂的日子里,河水波光粼粼,一闪一闪的,仿佛是天上的星星不小心落入了凡间。
河边的垂柳,细长的枝条随风飘舞,时不时地轻点一下水面,荡起一圈圈小小的涟漪。
那场景,就像是一幅天然的水墨画,让人陶醉其中。
记得有一次,我和家人一起去浐河边散步。
那是一个初夏的傍晚,微风轻轻拂过脸颊,带着一丝丝凉爽。
夕阳的余晖洒在河面上,把河水染成了一片橙红。
河边的小径上,人们三五成群,有的在慢跑,有的在遛狗,还有的坐在长椅上聊天。
我和弟弟兴奋地沿着小径奔跑着,感受着那轻柔的风,听着河水潺潺的流淌声,仿佛所有的烦恼都被抛到了九霄云外。
我们来到了一处浅滩,河水清澈见底,可以看到水底的沙石和游动的小鱼。
弟弟忍不住蹲下身子,想要去捉那些小鱼。
他小心翼翼地把手伸进水里,可是那些小鱼太机灵了,总是在他快要碰到的时候迅速游走。
看着弟弟那认真又着急的样子,我忍不住笑了起来。
最后,弟弟虽然一条鱼也没捉到,但他那沾满水的小脸和开心的笑容,却成了我心中最美的画面。
沿着河边继续往前走,我们看到了一片花海。
各种各样的花朵争奇斗艳,红的、黄的、紫的,五彩斑斓,美丽极了。
花丛中,蝴蝶和蜜蜂在忙碌地飞舞着,它们似乎也被这美丽的景色所吸引。
妈妈走进花海,轻轻地抚摸着那些花朵,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爸爸则拿出手机,不停地拍照,想要把这美好的瞬间永远留住。
浐灞的桥也是一大特色。
那些造型各异的桥梁,有的像彩虹横跨在河面上,有的像巨龙蜿蜒伸展。
夜晚的时候,桥上的灯光亮起,把整个浐灞装点得如梦如幻。
我曾经在一个月圆之夜,站在一座桥上,望着天上的明月和桥下的河水,心中充满了对家乡的热爱。
那皎洁的月光洒在河面上,与灯光相互辉映,仿佛整个世界都变得宁静而祥和。
“八水绕长安”是一句广为人知的成语,通常用来形容古都长安的美丽和繁华。
然而,这句成语的背后还蕴含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首先,“八水”指的是长安周围的渭、泾、沣、涝、潏、滈、浐、灞等八条河流,它们如同一个巨大的手镯,环绕着长安这座历史名城。
在古代,这些河流不仅是农业灌溉的重要来源,也是城市交通运输和商业贸易的重要通道。
同时,这些河流也是文人墨客描绘长安风光的重要元素,成为了长安独特的地标和风景线。
其次,“长安”作为中国古代历史上的多个都城,见证了多个朝代的兴衰更迭。
在这里,历史与文化相互交织,形成了独特的城市气质。
长安作为丝绸之路的起点,是东西方文化交流的重要枢纽,吸引了无数文人墨客和商贾游客前来。
在这里,人们可以感受到古人的智慧和创造力,也可以领略到古都的风采和魅力。
那么,“八水绕长安”别的意思是什么呢?除了形容古都长安的美丽和繁华之外,这句成语还蕴含着对历史的反思和对未来的期许。
首先,“八水绕长安”象征着历史的沧桑和变迁。
在古代,这些河流是城市发展的重要支撑,也是城市繁荣的象征。
然而,随着城市的发展和变迁,这些河流也逐渐失去了往日的辉煌。
因此,“八水绕长安”也提醒人们要珍惜历史,关注自然环境的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其次,“八水绕长安”也寓意着人们对未来的美好憧憬。
在新的时代背景下,人们期待古老的文明能够与现代元素相结合,展现出新的风貌和魅力。
同时,人们也期待古老的丝绸之路能够焕发新的生机和活力,为东西方文化交流和经济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总之,“八水绕长安”是一个富有历史和文化内涵的成语,它不仅是对古都长安的美丽和繁华的描绘,更是对历史的反思和对未来的期许。
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我们应该珍惜历史,关注自然环境的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同时也要为古老文明的现代转化和新的发展贡献力量。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让古老的文明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为人类文明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泸灞二水与隋唐长安城的关系及其现实意义隋唐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极为繁荣的时期,长安城是当时的东方都会,政治、经济、文化、交通的中心。
泸灞二水是长安城北部的重要水系,为隋唐时期的长安城提供了宝贵的水源。
长安城是一座封闭的城市,城内的水供应主要依赖于进城的河流和泉水,因此泸灞二水的水源对于城市的生存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泸灞二水流经长安城北面,使得城市北部河渠纵横,形成一片水网,为城市的水运交通提供了便利。
这条水道系统使得隋唐时期的长安城成为了繁荣的商业中心,吸引了大量的商贾和手工业者聚集于此。
泸灞二水成为了商财河、胜景河、忆苦河等各类人工水道的重要水源,促进了经济和人口的快速增长。
泸灞二水不仅为长安城提供了水源和水运交通,还充当了城区防洪的屏障。
长安城位处渭河的傍边,同时也是渭水和泾水的交汇处,水患是常有之事。
泸灞二水作为沟通渭水和长安城的纽带,起到了调节和抵御洪水的作用。
尤其是泸水的泸灌河段为城区提供了有力的防护,减少了洪水对城市的影响。
泸灞二水与隋唐长安城的关系还体现在文化上。
在古代,大河以及有名的水源区往往被赋予吉祥的意义,泸灞二水也不例外。
隋唐时期,长安城内有许多以泸灞二水而闻名的地方,如泸水碑、灞水桥等。
同时,泸灞二水周边的风景也被歌颂为胜地,唐代诗人王之涣在《登鹳雀楼》中写道:“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其中的黄河入海流指的就是泸灞二水最后汇入渭水的景象。
现实意义上,泸灞二水与隋唐长安城的关系体现着水资源在城市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随着城市的扩大和人口的增加,城市对于水源的需求也越来越大。
泸灞二水为长安城提供了充足的水源,稳定了城市的供水系统,保证了城市的正常运转。
泸灞二水的水运交通也促进了长安城的经济繁荣,提高了商品流通的效率。
此外,泸灞二水的防洪作用也对现代城市规划和防洪工程具有启示意义。
在城市的规划和建设过程中,需要充分利用和保护水资源,建立健全的水源系统,保障城市的供水安全。
八水绕长安相关历史故事八水绕长安:岁月长河中的繁华与宁静在古老的长安城中,八水交汇,绿树成荫,这座城市在历史的长河中静静地诉说着自己的故事。
八水绕长安,仿佛一曲无尽的乐章,见证了岁月的沧桑和文化的繁荣。
八水绕长安的历史渊源可以追溯到秦朝。
当时,秦始皇统一六国,在渭水之滨建立了都城咸阳。
自此,渭水、泾水、洛水、浐水、灞水、沣水、滈水和潏水这八条河流开始在长安的周围流淌,为这座城市带来了繁荣与生机。
八水的地理环境如诗如画。
它们发源于秦岭,穿过繁华的城市,流淌至渭河南岸。
八水的存在,使得长安城内水系发达,为城市的农业、交通运输和居民生活提供了便利。
同时,长安城内气候温和,四季分明,为城市的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在文化底蕴方面,八水绕长安堪称中国历史文化名城。
长安文化是中华民族的重要组成部分,这里有着深厚的民俗传统、丰富的文学艺术和独特的建筑风格。
诗人骚客们在这里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篇,如《长恨歌》、《琵琶行》等。
同时,长安的古建筑、石刻、墓葬等文化遗产也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历史见证。
八水绕长安的旅游资源丰富多样。
在这里,游客可以欣赏到壮丽的自然风光、独特的人文景观和丰富的历史文化。
从华清池到兵马俑,从大明宫到古城墙,每一个角落都诉说着一段令人神往的历史。
近年来,政府加大了对旅游资源的保护和开发力度,使得这座城市的魅力更加璀璨夺目。
站在八水交汇的长安城,我们不禁为这座城市的辉煌历史所感叹。
八水绕长安,仿佛一曲无尽的乐章,诉说着岁月的沧桑和文化的繁荣。
这座城市经历了无数的变迁,但始终保持着其独特的韵味和文化魅力。
八水的流淌犹如长安的脉搏,见证着这座城市的生机与活力。
它是长安人民生活的源泉,也是城市发展的不竭动力。
在未来的岁月里,八水绕长安将继续陪伴着这座城市,见证其时代的变迁和未来的辉煌。
总结八水绕长安的历史故事,我们不仅感叹于这座城市的辉煌与繁荣,更对其独特的地域文化、丰富的旅游资源和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肃然起敬。
八水绕长安长安八水人人均知有“八水绕长安”之说,问何谓八水?答全者寡。
大体上说,长安城(现西安市)四边各有两条河。
东有浐河、灞河;西有沣水、涝河;南有滈河、潏河;北有渭水、泾水。
渭河为黄河第一大支流,八百里秦川之母亲河也。
其它七河均汇之于渭入大河。
泾河收集北山之水,其余均源于南山,即秦岭终南山。
浐河与灞水城东并行后,汇入灞河入渭;滈河出峪数十里与潏河在香积寺相汇,后称洨河,向西而行,在秦镇和沣河相汇;沣水出沣峪聚汇了数条如大平河、高冠河等上游小河外,汇洨河;在草滩,有并行的涝河汇入,入渭水。
有关长安八水之文化,“泾渭分明”成语最有名。
古时泾清渭浊,今泾浊渭清。
诚然,清浊乃相对而言,时光流逝,生态变迁,北山郁郁葱葱,需待静息繁衍。
长安八水,滋润了八百里秦川,养育了八百万关中儿女,形成了人文自然交融的“长安八景”,造就了浓郁本土文化的“长安八怪”,支撑了中国历史最鼎盛的八大王朝。
正是:渭水滔滔造大川,泾河混混是今言。
昆明池映帝王府,渼陂湖光李杜篇。
潏滈波涛千古过,事人缠缚万年传。
送别灞柳情深长,浐水岸边居祖先。
一、渭水渭水,源于甘肃渭源县鸟鼠山,从西向东,流经陕、甘两省,潼关入黄河,全长818公里。
渭水,中华文化摇篮中的摇篮,“三源出鸟鼠,一水兴八朝”说得就是渭河。
炎黄儿女有摇篮,治水禹王达渭源。
尙父取钩仍静钓,武王都建倚河边。
秦人数代总繁演,华夏一同况世传。
唐汉文明丰硕炫,今朝超越勿忧艰。
二、泾水泾水,源于宁夏泾源县六盘山北麓,从西北向东南,过宁、甘、陕三省,高陵陈家滩入渭河,全长455公里。
泾河流域,历史悠久,丰富文化,底蕴深厚。
水猛泾河泥沙多,灌汲三省枣梨勃。
周人先祖发端处,遗训豳风稼穑国。
郑氏渠成为霸主,秦王天下令侯伯。
复原生态木蓁碧,雍地泱泱荡翠波。
三、沣水沣河,源于终南山南研子沟,经喂子坪,出沣峪,向北收高冠河、太平河等,过长安、户县,至咸阳与渭河向东并行,在西安草滩农场西入渭河。
全长78公里。
八水润长安--潏河治理“八水润西安”总结归纳起来,就是实施“571028工程”,即保护、改造、提升、新建“5引水、7湿地、10河系、28湖池”。
根据陕西省西安水务局网站消息显示,西安市计划用5年到10年时间,打造城在水中、水在城中的“八水润西安”新胜景。
目前已基本编制完成的《八水润西安规划(大纲)》及《工作实施方案》中,提出了展示水,让水在西安流起来、美起来、动起来的几大设想:改善城市水景水质提升大峪供水工程,引大峪水库清水注入航天基地人工湖、曲江南湖、大唐芙蓉园、兴庆湖、护城河等,实现城市景观水循环,改善城市水景水质,管线全长40公里。
在南三环外建设一条东西走向人工河道,连通昆明池和曲江南湖。
雨污河道变清水河对西郊大环河进行治理,变6公里雨污河道为清水河。
大环河指昆明路沿线从西二环到皂河,约长4公里。
预计今年改造完成。
结合国家正在实施的中小河流治理,对黑河平原段、灞河上游段先期进行治理。
预计2014年完成治理。
沣惠渠渠首建仪祉湖改建沣惠渠渠首,建设仪祉湖,新增水面300亩,将由原来的200亩扩大到500亩,预计在2013年建成。
“仪祉湖”名称是纪念民国时期兴修“关中八惠”的水利先驱李仪祉先生。
重现“水绕汉城”借鉴汉城湖治理经验,配合汉长安城遗址保护,治理汉长安城西边和北边城河遗址,实现“水绕汉城”,同时在汉长安城遗址内恢复“沧池”,新建水面300亩。
沧池为汉代未央宫西南的人工湖遗址,考古发现,此湖呈规整的长方形,湖岸用青砖包砌,专家推测湖面面积近千亩。
建北客站至汉城湖水上通道建设连接北客站和汉城湖水上通道,游客可乘船到达北二环。
水上通道估计有3公里到5公里。
修建四座平原水库结合引汉济渭配水工程实施,修建包括昆明池在内的四座平原水库,可新增水面1.8万亩。
其余三座分别是户县涝河西岸的天桥水库、沣河沣惠渠渠首水库、太平河入沣河口水库。
治理潏河建三星湖配合三星项目建设,对三星项目潏河段进行治理,建设三星湖。
八水绕长安顺口溜解释
嘿,你知道“八水绕长安”不?这可是咱老祖宗留下来的说法呀!那“八水”就像是长安的守护者,一直环绕着它。
“八水绕长安”,就好比是一个美丽的花环戴在长安的头上呢!灞河、浐河、沣河、皂河、橘河、泾河、渭河、黑河,这八条河呀,各有各
的特点。
比如说灞河,那河水奔腾起来,就像一匹不羁的野马,气势
汹汹的!例子嘛,就像你看到一群孩子在田野里奔跑玩耍,充满活力。
浐河呢,则相对温柔一些,潺潺流淌,就像一个安静的小姑娘。
你
想想,是不是有点像你家那只温顺的猫咪呀?
沣河就厉害了,河水滚滚,好像蕴含着无穷的力量,就如同一个大
力士!好比你看到一个强壮的运动员在赛场上拼搏。
皂河、橘河也都有着自己独特的魅力呀。
泾河的水清澈见底,像一
面镜子,能照出天空和白云呢,这不就跟你照镜子一样嘛。
渭河那可
是气势磅礴,像个大将军!你可以想象一下那种威风凛凛的感觉。
黑河呢,神秘而幽静,仿佛藏着许多不为人知的故事。
这就像你在
夜晚走在一条幽静的小路上,不知道前方会有什么。
这“八水”从古至今,一直陪伴着长安,见证了它的兴衰变迁。
它们
可不只是几条河那么简单,它们是长安的灵魂呀!它们给长安带来了
生机和活力,让这座城市变得更加美丽和独特。
所以说呀,“八水绕长安”这句顺口溜,真的是太形象、太生动了!它让我们记住了长安和这八条河的紧密联系,也让我们对这座古老的城市充满了向往和热爱。
我们要好好保护这些河流,让它们永远流淌下去,继续守护我们的长安!。
暮春清翁格翻译少日春怀似酒浓,插花走马醉千钟。
老去逢春如病酒,唯有,茶瓯香篆小帘栊。
卷尽残花风未定,休恨,花开元自要春风。
试问春归谁得见?飞燕,来时相遇夕阳中。
译者少年时代,一旦春天来临,就会纵情狂欢,插花、骑马疾驰,还要喝上些酒。
年老的时候,春天来了,觉得毫无兴味,就像因喝酒过量而感到难受一样。
现在只能在自己的小房子里烧一盘香,喝上几杯茶来消磨时光。
春风把剩的花瓣也给卷走了,但它还是没停歇。
可是我不怨它,因为花儿对外开放就是由于春风的吹来。
想问一下,谁又看到春天离开了?距此而回去的春天,被飞去的燕子在金色的夕阳中遇上了。
注释少日:少年之时。
钟:酒杯。
茶瓯:一种茶具。
香篆:篆字形的盘香。
帘栊:摆存有帘子的窗户。
元自:原来,本来。
品酒此词为辛弃疾罢官闲居带湖时所作。
此词分上阕与下阕。
上阕以“少日”与“老去”作强烈对比。
“老去”是现实,“少日”是追忆。
少年时代,风华正茂,一旦春天来临,更加纵情狂欢,其乐无穷。
对此,只用两句十四字来描写,却写得何等生动,令人陶醉!形容“少日春怀”,用了“似酒浓”,已给人以酒兴即将发作的暗示。
继之以“插花”、“走马”,狂态如见。
还要“醉千锺”,那么,连喝千杯之后将如何颠狂,就不难想象了。
而这一切,都是“少日”逢春的情景,只有在追忆中才能出现。
眼前的现实则是:人已“老去”,一旦逢春,其情怀不是“似酒浓”,而是“如病酒”。
同样用了一个“酒”字,而“酒浓”与“病酒”却境况全别。
什么叫做“病酒”?冯延巳《鹊挥枝》词说道:“谁道闲情舍弃长?每至春来,伤感还依旧。
日日花前常病酒,敢辞镜里朱颜胖。
”“病酒”,指因喝酒过量而生病,感到很难受。
“老去逢春如病酒”,极言心情不佳,毫无兴味,不要说“插花”、“走马”,连酒也不想喝了。
只有呆在小房子里,烧一盘香,喝几杯茶,消磨时光。
怎么知道是小房子呢?因为这里用了“小帘栊”。
“栊”指窗上棂木,而“帘栊”作为一个词,实指窗帘。
挂小窗帘的房子,自然大不到那里去。
浐灞之水又润长安来源:财经界 2015-04-14浐灞从历史中走来在中国的西部,有一座闻名世界的城市,她有7000 多年文明史、3100 多年建城史、1100 多年的建都史;她也是中华文明和中华民族重要发祥地,丝绸之路的起点。
这座城市就是西安。
西安,古称长安,是陕西省省会。
西安地处中国陆地版图中心,是长三角、珠三角和京津冀通往西北和西南的门户城市与重要交通枢纽,北濒渭河,南依秦岭,八水绕长安(渭、泾、沣、涝、潏、滈、浐、灞)。
渭泾分明,自不待言,已经妇孺皆知;浐灞也是闻名遐迩。
汉唐盛世,浐灞两岸遍植垂柳,树木葱茏,烟水明媚,风光无限。
古人饯行,多与此折柳送别。
“送君灞陵亭,灞水流浩浩”(《灞陵行送别》李白)。
历史上的浐灞不仅是文人墨客笔下的风雅之地,更是风光旖旎、人文荟萃的三辅圣地。
在浐灞两岸之间,更有一座西安地区最大的黄土台原——白鹿原。
白鹿原在陕西乃至中国都很知名,许多文学和影视作品都进行过详细的描绘。
但是著名的白鹿原,在人们心中依然梦幻神秘。
相传春秋五霸之一的秦穆公就曾在白鹿原上修建灞城,作为都城咸阳的重要军事屏障。
刘邦西入关中,“沛公军霸上”,迫使秦王子婴不战而降; 还军灞上,奠定了汉高祖刘邦一统天下的宏图大业。
豪情万丈,悲歌千年,记忆不绝白鹿原,实在有太多的故事……宋代以后随着中国政治中心的南移,白鹿原失去往日的荣光,慢慢衰落。
浐灞两岸风光不再。
生态浐灞绿两岸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加之长期无序发展和人为破坏,浐、灞河两岸逐步成为城市发展的盲区,污水横流、垃圾成山、沙坑遍地使浐灞成了城市发展的“生态短板”。
西安市委市政府审时度势,下定决心,要改变这种现状。
为此,成立了西安浐灞生态区。
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一个地区,如果水域治理好了,生态环境自然就好了。
浐灞生态区成立后,率先提出“河流治理推动区域发展,新区发展支撑生态建设”的开发建设思路,大力推进河流治理、生态重建和环境保护,先后实施了桃花潭景观工程、雁鸣湖湿地工程、浐灞河碧水工程、广运潭生态工程、灞河入渭处国家级湿地公园工程等一系列重大生态治理修复工程,彻底改变了西部城市缺水的现状,成为西安乃至陕西一张重要的绿色名片。
浐灞生态区成立以来,始终把生态环境治理放在首位。
用循环经济的理念,建设浐灞生态区。
把河道清淤辟出800 多亩湖面,用经过环保处理的建筑垃圾堆出150 多亩的湖心岛,再用清出的淤泥作覆土,在人工岛上遍植桃树,进行全面绿化,把一个8 万平方米范围内堆积了200 万平方米垃圾的垃圾倾倒场变成了桃花潭景区;将浐河上游田家湾和马腾空垃圾场的垃圾分类处理后,就地堆山挖湖,建成了 5 湖相连的人工湖泊湿地雁鸣湖,再通过雁鸣湖湿地的生物降解和自然沉淀,使浐河上游水质得到有效改善,在河道滩涂地重建植物群落,把一个垃圾如山、污水横流的区域变成了如今候鸟南北迁徙的中转站和栖息地;取缔非法采沙场,对滩涂地、废弃沙坑进行整形,取坑为湖,取陆作洲,引来灞河活水,形成湖中有岛、岛洲相连、洲内有潭、积潭成渊的生态景观,把一个被众多非法采沙场侵占的破败河床地带,变成了平均每天可吸收900 吨二氧化碳、产生650 吨氧气的都市氧吧广运潭。
这里也成为了2011年西安世界园艺博览会会址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保护好原生态湿地的同时,通过生物群落的恢复、污水的生态处理、自然水面的恢复,修复湿地生态系统,再现“灞柳风雪”、“芦荡惊鸿”等自然历史文化景观,在灞河入渭口建立最后一道“生态屏障”,一个拥有48 科180 种植物、50 科150 种动物的湿地生态系统——西安浐灞国家湿地公园,在西安东北部再造一个“人工肾”。
十年来,浐灞生态区累计新增水域湿地面积955.9 公顷,河流湿地覆盖率达13.3%;新增绿地面积534.86公顷,累计形成林地近1371.6公顷,林地覆盖率达15.4%,区域生态用地比率达到24.6%,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18.9平方米,是西安市人均公共绿地面积(9.5平方米)的1.99倍。
新建4 座污水处理厂,区域污水日处理能力从零提高到48 万吨,年中水回用量1100 万吨,浐灞河水环境质量基本恢复到地表Ⅳ类水平。
2013年3月,浐灞生态区正式启动浐河城市段综合整治提升项目,这是浐灞生态区践行生态文明建设的又一重大生态工程,是西安建设国际化大都市坚持绿色发展的具体体现,也是“八水润西安”总体格局的重要组成部分。
浐河作为西安重要的城市河流之一,贯穿西安城市东部,浐灞生态区将按照“生态浐河、美丽西安,让生态流入城市”的主题,以“一轴、一快一慢两条滨水交通景观带,沿河建设现代商务商业风貌区、文两岸、三区”为总体构思,即建设一条串珠式水系景观轴,布置一化创意产业与居住功能混合区和生态休闲郊野区,将浐河城市段建设成为古城西安重要的“生态带、景观带、休闲带、文化带、产业带”,重塑“穿越历史文化的生态浐河”。
生态优先,基础先行在加强生态治理的同时,浐灞生态区坚持“生态优先、基础先行”的建设原则,不断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城市骨架有效拉大,城市面貌焕然一新,城市功能日趋完善。
浐灞生态区已累计投资近百亿元,建成道路120 余公里、桥梁5 座,灞河东路、东湖路、浐河西岸滨河路等主干道相继建成通车;先后打通了通往二环路、十里铺、灞桥镇、东三环、杏园、新筑等10个主出入口,实现了生态区与西安主城区的全面对接。
此外,浐灞生态区同步完成了水、电、气、暖、绿化、公交等配套设施,建成雨水、污水、电力、电讯等管线400 多公里,修建公交港湾和候车厅60余个、绿地广场7个、亲水码头18个,地铁三号线在浐灞生态区内设立广运潭、香湖湾等四个站点,市政基础设施日益完善。
与此同时,通过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以自建和开发商配建两个渠道为前提,浐灞相继建立了浐灞一中、绿地小学、华远小学、浐灞欧亚中学等一批新学校。
2012年10月16日,西安市浐灞第一中学正式开学,这是经西安市教育局批准,浐灞生态区管理委员会举办的第一所公办性质义务教育学校,属陕西省重点援藏项目,是一所富有藏汉融合特色的现代化中学。
2014年9月9日,西安领事馆区首个配套项目西安汉诺威国际学校项目正式入驻浐灞生态区,同时,浐灞欧亚中学正式开学。
此外,浐灞生态区正在推进建设浐灞一小、浐灞二小、浐灞完全中学、浐灞丝路学校、世博园小学等一大批学校,并计划在区内各大楼盘配建幼儿园、小学等教育配套,让区内居民子女享受更优质、便捷的教育服务。
2014 年,浐灞生态区成功引进陕西省人民医院、西安医学院附属医院等大型综合型三级甲等医院,医疗配套服务全面升级,标志着浐灞生态区已经从基础设施建设阶段向全面提升城市功能、进一步完善社会配套服务和促进经济、社会、环境、文化协调发展的新阶段迈进。
金色引擎助力产业腾飞在河流治理的基础上,浐灞生态区通过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发展符合区域实际的特色产业,与其它区域形成错位发展,并已初步构建以金融服务为核心,以旅游休闲、现代商贸、会议会展为支撑,以文化创意为特色,以战略性新兴产业为补充的产业体系。
截止目前,已先后引进世界500 强企业13 家和中国知名企业18家,引进陕西出版集团数字出版基地、华润西北总部基地、奥特莱斯等重点产业项目100多个,总投资超过千亿元,初步形成了集群化、高端化、国际化的现代服务业发展格局。
《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中提出“打造西部区域性金融中心”,这是浐灞生态区重点发展的核心产业,也是其未来的最大产业特色。
2008 年,陕西省、西安市确立了“建设浐灞金融商务区,构建西部重要金融中心”的战略目标,并于4 月正式启动西安浐灞金融商务区建设。
2010年1月,西安市政府审议通过了《西安金融商务区发展规划纲要(2009-2020年)》和《西安市人民政府关于支持西安金融商务区发展的实施意见》,将浐灞金融商务区正式命名为西安金融商务区。
同年9月,西安金融商务区成为国家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区域。
目前,西安金融商务区各类基础设施已基本建成,累计引入中国证监会陕西监管局、中国保监会陕西监管局、中国银行(601988,股吧)全球客服中心、国家开发银行陕西分行、永安财险、西部信托等各类金融机构及商务配套项目60 余家。
区内累计引进招商项目115 家,总投资达到1800 亿元,引进中国银行全球服务中心、国家开发银行陕西分行等金融、泛金融类项目60 余家,金融商务区格局已基本形成;绿地、香江、振业等中国知名企业纷纷入驻,在建重点产业项目50 多个,欧亚经济园区、西安领事馆区等重大项目开始建设。
浐灞生态区与西安市支柱产业之间的循环和连接不断强化,已形成错位发展、跨越发展的强进势头。
2013 年8 月,西安领事馆区经外交部批准,落户浐灞生态区。
将建设领事办公区、生活配套区、商务服务区和欧亚企业联络处等 4 大板块,为各国设立驻西安领事馆、办事机构创造条件。
目前,正积极配合外事部门推进外国领事馆入驻事宜。
同时,加快引进正在洽谈的上合组织大学中国校区,设立西安浐灞国际学校、欧亚国家教育培训基地、国际职业培训基地、国际社区服务中心,满足西安外籍子女各阶段教育需求。
西安领事馆区的建设,将进一步发挥西安的枢纽作用,搭建欧亚友好往来的桥梁。
三大生态公园彰显生态品牌浐灞生态区凭借良好的生态环境,吸引了一系列重要的国际品牌落户浐灞。
同时,浐灞生态区将生态成果转化为惠民工程,三大生态公园进一步彰显生态品牌。
2007年4月,经国务院批准,欧亚经济论坛永久会址落户浐灞。
这一重要的国际性会议每两年举办一届,旨在加强中国与中亚国家、欧洲国家友好交往,共同推进国家、地区之间经贸合作,促进亚欧大陆共同繁荣与复兴。
2005 年以来,欧亚经济论坛年会已成功举办了五届,极大地提升了浐灞生态区的声誉。
围绕欧亚论坛永久会址,西安市将欧亚经济综合园区核心区设置在浐灞生态区,包括国际会展、国际文化交流、国际商务三大功能区,涉及商贸、会展、文化交流等8 大领域,使其成为打造西安国际化大都市的新高地、服务国家区域发展战略的新基点、促进欧亚务实合作的新平台、构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大平台,实现欧亚经济体互利共赢的新力量。
2006年10月19日,西安市政府确定申办世界园艺博览会,并将会址选定在浐灞生态区广运潭。
2007年9月4日,经过来自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西安在第59届国际园艺生产者协会年会上正式获得2011年世界园艺博览会举办权。
2011年4月28日至10月22日,以“天人长安•创意自然——城市与自然和谐共生”为主题的西安世界园艺博览会在浐灞生态区举行,期间共接待国内外游客1572万余人次,吸引109 个国内外城市和机构参展,举办各类演艺活动8600余场,创历届世园会之最,是陕西省乃至西北地区建国以来规格最高、规模最大、影响面最广的国际性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