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维桢——元末明初文人的抉择
- 格式:doc
- 大小:27.50 KB
- 文档页数:4
浅析天津博物馆馆藏杨维桢《梦游海棠城诗卷》作者:陈韵竹来源:《文物鉴定与鉴赏》2018年第13期摘要:杨维桢是元末最具代表性的书法家,并在诗、文方面都有着独到的见解,创立了“铁崖体”。
其书法更被誉为有“大将班师,三军奏凯,破斧缺斨,倒载而归”之势。
天津博物馆馆藏杨维桢《梦游海棠城诗卷》是他一生中最后的书法作品,也是经典的代表之作。
文章藉由此幅书作分析杨维桢晚年不凡的艺术才情和鲜明的反叛精神。
关键词:杨维桢;尚古;率意杨维桢(1296—1370),元末明初著名诗人、文学家、书画家和戏曲家。
字廉夫,号铁崖、铁笛道人,又号铁心道人、铁冠道人、铁龙道人、梅花道人等,晚年自号老铁、抱遗老人、东维子。
元绍兴路诸暨州枫桥全堂(今浙江省绍兴市诸暨市枫桥镇全堂村)人。
与陆居仁、钱惟善合称为“元末三高士”。
杨维桢生于仕宦之家,天资聪颖,幼承家学。
南人在元代地位低下,而杨维桢又深受儒家经世致用理念的影响,这种阶级的先天不平等和杨维桢本身的饱读诗书、博学多才产生了激烈的冲突,导致其一生仕途坎坷,不停地在官场徘徊。
而这种矛盾最终表现在其艺术作品上,他的书法因此呈现出“铁崖”风。
杨维桢一生为官充满了众多的“不合时宜”,其性过于刚直,招致众恶,被称为“狂生”。
这种格格不入当然与元代官场贪腐现象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杨维桢善用诗文讥讽这种官场恶习,其《正统辨》奠定了他在元代士林中的地位,但是却不被朝中采纳,被批“志过矫激”。
杨维桢在任上将近十六载,一生为官不得志,以致其诗词及书法作品大多出于赋闲交游时期,而于晚年达到其艺术的巅峰。
天津博物馆馆藏《梦游海棠城诗卷》正是他暮年时书写,但也恰逢其一生中个性最为张扬、抛开世俗纷扰的最后时段。
这一时期他一直生活在松江,与文人墨客品茶吟诗,没有了出仕与入仕的矛盾,过着淡泊自守、处变不惊的闲适生活。
《梦游海棠城诗卷》全卷32行,401字,后并三段后人跋述,其释文与跋注如下。
释文:己酉春正月十三,夜梦群女御什伍,冉冉自绛云西来迎余。
创变求新——逆流而上的杨维桢书法内容摘要: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的书风,元代的书风主流是以赵孟頫为代表的复古主义。
然而每个时代也有个别卓然超佚之士,他们强烈的个性秉赋会在特殊的生活环境中开出迥异的艺术奇葩。
元末明初的一代奇士杨维桢,便是其一。
其超凡的创新意识、艺术才能以及冷峻凌厉、纵横跌宕的书风标举了一种全新的审美理想,在书法风格史上的意义尤为重要。
他卓尔不群、敢于独造的胆识令人钦佩。
在当今书坛,需要重新感悟杨维桢及其书法,恢复杨维桢在书法史上应有地位。
关键词:杨维桢书法风格创新创新——一个古老而又宽泛的概念。
一般意义上说,所谓的创新是指在原有基础上,引入新东西、新概念,创造新的事物。
“创新是艺术生命的根本”①,故对于书法来说,创新是非常重要的。
书法发展史也是书法的创新史,书法创新是对传统的解构和组建、分析与综合,具体来说就是上下求索,把古人的东西拿来分解成各种因素,并将之搭配组合,赋予个人的审美情趣,注入时代的精神气息,最后创造出新的风格面貌。
这种创新是在古人书法成就积淀的基础上进行的,而不是盲目的。
一元代,宋宗室后裔赵孟頫打出“贵有古意”的复古旗号,以他为主盟的书风向晋唐风韵回归,追求圆润秀隽,温和典雅,掀起了中国书法史上的复古主义思潮。
复古主义书风没能推进书法风格的发展,举国上下被赵氏纯熟妍媚、莹润静雅的书风笼罩。
在经过一段时间后,这无疑使人感到缺乏生气,异军突起,冲破“正宗”书派的禁锢,实现自己的艺术理想,便成了当时书法家们追求的目标。
于是,在赵书风行一时的同期,一股反复古主义的表现主义潜流在默默的涌动。
元末明初的杨维桢便是倒赵氏之戈的中坚力量,在赵孟頫书法盛行天下的背景下,杨维桢以“矫杰横发”的书法风格显示了其自身的独特魅力,他这种具有强烈艺术个性的书法风格在书法史上的意义尤为重要。
我们可以从杨维桢与赵孟頫书法作品的比较中,体会杨维桢鲜明的书法风格(后附图):从表格中,可以看出杨维桢与赵孟頫构成了鲜明的风格对比。
大学中国古代文学考试练习题及答案91.[单选题]魏晋时期文学理论著作《文赋》的作者是( )。
A)曹丕B)陆机C)刘勰D)钟嵘答案:B解析:2.[单选题]下列汉代文人中最早从事五言诗写作的是A)枚乘.B)苏武C)班固.D)张衡答案:C解析:3.[单选题]谢灵运、鲍照属于( )A)正始诗人B)建安七子C)元嘉诗人D)北地三才答案:C解析:4.[单选题]“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出自李煜的()A)《玉楼春》B)《虞美人》C)《浪淘沙》D)《乌夜啼》答案:D解析:5.[单选题]据《史记》记载,使得汉武帝有“朕独不得与此人同时哉”之慨叹的是( )。
A)司马相如B)东方朔C)枚皋D)刘向6.[单选题]1993年出土于江苏省连云港市的尹湾村汉墓的哪篇赋作被学界认为是至今所发现的保存得较为完好的汉赋作品。
( )。
A)《鹤赋》B)《神乌赋》C)《鸮赋》D)《文鹿赋》答案:B解析:7.[单选题]晚唐小品文的创作特征是( )A)宗经尚简B)文以明道C)批判性强D)娱乐性强答案:C解析:8.[单选题]李清照前期词的风格是A)浓艳密丽B)沉郁哀痛C)清空骚雅D)清丽淡雅【考点】五编五章四节 李清照词分前、后期答案:D解析:后期的李清照经历了国破家亡,生离死别。
词的风格由清丽淡雅变为沉郁哀痛9.[单选题]《见志诗》二首的作者是谁?( )。
A)蔡邕B)秦嘉C)赵壹D)郦炎答案:D解析:10.[单选题]西晋文坛上善为“哀诔之文”的是( ),他的《悼亡诗》流传一时。
A)陆机B)潘岳C)左思D)鲍照11.[单选题]他是唐代视为重要的山水田园诗人,在他的诗中有不少句子流露出对自己终未入仕的遗憾,史称其为诗“伫兴而作,造意极苦;篇什既成,洗削凡近”。
请问“他”指的是盛唐哪位诗人A)王维B)李白C)孟浩然D)王昌龄答案:C解析:12.[单选题]以“微言大义,暗寓褒贬”著称的史学著作是(A)《尚书》.B)《逸周书》C)《春秋》.D)《左氏春秋》答案:C解析:13.[单选题]《摸鱼儿》(更能消)的作者是谁。
直下三千字胸无一点尘——文人雅印赏读(四)□杨睿古人追求耕读传家,“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读书是实现人生意义的手段;“眼前直下三千字,胸次全无一点尘”,更多时候,读书本身就成了人生的意义。
我们儿时学过凿壁偷光、囊萤映雪,到了初中,也为宋濂抄书时“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的精神所折服。
这次我们不妨从几枚文人雅印入手,去窥视一下文人对书的哲思与痴狂。
闲章一:铁崖杨维桢,字廉夫,号铁崖。
元末明初诗人、文学家、书画家。
其古乐府诗,既婉丽动人,又雄迈自然,史称“铁崖体”,极为文人推崇,有“一代诗宗”之称。
主要闲章有“铁崖”“梅花道人”等。
铁崖为铁崖山,其父于其上筑造一屋,杨维桢以之为号。
在绍兴诸暨杨维桢的老家,有一座铁崖山。
杨父于山上筑造一间小楼,在楼的四周种植数百株梅花,藏书数万卷。
相传等到杨维桢上楼参观时,其父命令下人撤掉梯子,让杨在楼上专心读书。
杨维桢被父亲的拳拳之意打动,发奋苦读,整整五年未曾离开。
因而“铁崖”既是陋室之名,也是焚膏继晷读书生涯的铭记。
读书贵在专注。
西汉董仲舒,在求学时,留下“三年不窥园”的美谈;明代大诗人杨维桢,自锁小楼之上,五年时间,遍观群书,终为元末明初“一代诗宗”;闻一多在西南联大时期,也曾拒绝与众教授南湖散步,把自己关在楼上,专事《楚辞》和神话研究,被教授郑天挺赠以“何妨一下楼主人”的雅号。
看来唯有板凳坐得十年冷,才能文章写破古今心。
闲章二:悬磬室钱榖,字叔宝,吴县(今苏州)人。
明代著名画家。
其笔下山水爽朗可爱,兰竹兼妙。
善书,每得其妙于法外,然为画掩,世罕知者。
主要闲章有“悬磬室”。
钱榖早年孤苦,四壁萧条,室如悬磬。
幸得游学于当时名家文徵明之门下。
文氏怜其贫而好学,题其室曰“悬磬”,并允许钱榖自由借阅自己的藏书。
32钱榖无力买书,多从他人处借归抄录。
在病时闻有异书,必匍匐强起,乐而忘疲。
在他曾藏或手抄书上,除姓名别号印章外,还有一只木记,上刻二十八字:“百计寻书志亦迂,爱护不异隋侯珠。
揭秘中国古代奇葩诗⼈狎妓的风流韵事中国的盛唐两宋时期,政治、经济和⽂化都很发达,⽽青楼妓院业经过多年的发展,也达到了⼀个相当⿍盛的⽔平。
这样就使上⾄王公⼤⾂,下⾄⽂⼈⼠⼦纵情声⾊,寻欢作乐。
尤其是那些出了名的诗⼈们更加风流潇洒地⾛进秦楼楚馆,拜倒在⽯榴裙下,沉醉于温柔之乡。
⽽⼀些在官场不得志的诗⼈,便想在情场上寻找到⼼灵的慰藉。
对酒当歌,⼈⽣⼏何?于是,及时⾏乐,纵情声⾊,便成了他们的⽣活。
所谓“⼗年⼀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正是这种纵情声⾊⽣活的真实⽣动的写照。
因此,那些流连青楼妓院,玩妓⼥玩到极致的奇葩诗⼈便应运⽽⽣。
⼀、李⽩放浪形骸玩“双飞”李⽩虽然诗名满天下,⼈称“诗仙”,但是⼀⽣却郁郁不得志,做了⼏天的翰林供奉,就下了岗。
从此,这位⼤诗⼈浪迹天涯,四处漂泊。
李⽩在⼤唐⽂坛是⼀个写诗⾼⼿,更是烟花柳巷的嫖妓⾼⼿。
纵观《全唐诗》,李⽩写⾃⼰携妓⽽游的诗⽂颇多。
尽管描写⼗分⾚裸露⾻,但是那时携妓⽽游是被社会所接受的,⽆需忌讳。
譬如《江上吟》:“⽊兰之楫沙棠⾈,⽟箫⾦管坐两头。
美酒樽中置千斛,载妓随波任去留。
”再如《襄阳歌》:“千⾦骏马换⼩妾,笑坐雕鞍歌落梅。
”⼜如《代别情⼈》:“桃花弄⽔⾊,波荡摇春光,我悦⼩颜艳,⼦倾我⽂章。
”还如《长相思》:“⽇⾊已尽花含烟,⽉明欲素愁不眠。
赵瑟初停凤凰柱,蜀琴欲奏鸳鸯弦。
此曲有意⽆⼈传,愿随春风寄燕然,忆君迢迢隔青天。
昔⽇横波⽬,今成流泪泉。
不信妾肠断,归来看取明镜前。
美⼈在时花满堂,美⼈去后空馀床。
床中绣被卷不寝,⾄今三载犹闻⾹。
⾹亦竟不灭,⼈亦竟不来。
相思黄叶落,⽩露点青苔。
”⾄于李⽩的“玳瑁筵中怀⾥醉,芙蓉帐底奈君何”、“朝共琅玕之绮⾷,暮宿鸳鸯之锦衾”、“秋草秋蝶飞,相思愁落晖。
何由⼀相见,灭烛解罗⾐”等极致⾊情的诗句,只可意会⽽不可⾔传也!唐朝学者魏颢在《李翰林集序》就说李⽩“间携昭阳、⾦陵之妓,迹类谢康乐,世号为李东⼭。
骏马美妾,所适⼆千⽯郊迎,饮数⽃,醉则奴丹砂舞青海波”。
元人杨维桢刘一闻在传统艺术发展史上,有元一代大家杨维桢在我国诗坛和书坛的特殊地位和重要影响,不容忽略。
杨维桢字廉夫,晚号东维子。
别署甚多,如抱遗叟、老铁贞、铁崖山人、铁道人或铁龙道人、铁笛道人、梅花道人等。
山阴人(今浙江绍兴人)。
杨氏生于元贞二年(1296),卒于明洪武三年(1370)。
三十二岁登进士,历官天台县尹、钱清场盐司令和建德路总管府推官等职。
尝会修宋辽金三史,著《正统辩》。
元末,被委任为奉训大夫江西儒学提举,时遇反元兵变避富春山。
此后他还受命钱塘关令,因触犯朝相徙居松江。
去世前一年,明太祖朱元璋诏纂修礼乐书,杨维桢遂留京四月,待叙列略定即归,归后不久便下世。
杨维桢一生除有政绩外,更是文名显赫。
尤其是杨氏狷直狂曼不拘一格的艺术个性,使得他在诗文和书法两个方面的成就极高。
以杨维桢的筑楼铁崖、轱辘传食和苦读五年的特有经历而言,他在文学上的造诣自不言而喻。
他的诗文被称为“铁崖体”,人们还把他享誉最高的乐府一体,推重为“铁崖乐府”,一时从者如流,杨维桢名至实归地成为元末东南诗坛的当然盟主。
《明史》对杨维桢曾有“出入少陵、二李间,有旷世金石声”之评。
杨氏的诗歌之作,人们还可以从他的三十卷本的《东维子集》和二十卷本的《闲杂吟》等著作中进一步读得。
然而,如果人们将“铁崖体”一词的精神内涵,同样迁用于迥异当时的杨维桢书法的话,想来也十分贴切。
个性鲜明的杨维桢书法之作,的确可算是悖离传统、自立门派的突出一例。
尤其是这一现象发生在依然讲究书法创作法度的元代书坛,其意义便不同寻常。
从元代书法的创作状态看,承承相因的崇尚羲、献之风,事实上已经成为彼时书家们追摹晋唐传统的唯一模式。
当朝一代宗师赵孟虽提出“结字因时相传,用笔千古不易”的书法新论,然始终维护的却是崇尚魏晋风度的书学立场。
顺便提一句的是,此道实践者甚至对于北宋间大行其道的“尚意书风”,也大都不屑一顾,甚至抨击其取意不古。
此外,从尚可得知的众多前人评述中,人们通常了解以往对于杨氏书法的称赞,在很大程度上是出于杨氏在文坛上的崇高声望。
诗人杨维桢的个人简介杨维桢,元末明初著名诗人、文学家、书画家和戏曲家。
杨维祯的诗,最富特色的是他的古乐府诗,既婉丽动人,又雄迈自然,史称“铁崖体”,极为历代文人所推崇。
有称其为“一代诗宗”、“标新领异”的,也有誉其“以横绝一世之才,乘其弊而力矫之”的。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诗人杨维桢的个人简介,欢迎大家阅读!个人介绍杨维桢(1296—1370)元末明初著名诗人、文学家、书画家和戏曲家。
字廉夫,号铁崖、铁笛道人,又号铁心道人、铁冠道人、铁龙道人、梅花道人等,晚年自号老铁、抱遗老人、东维子,会稽(浙江诸暨)枫桥全堂人。
与陆居仁、钱惟善合称为“元末三高士”。
杨维祯的诗,最富特色的是他的古乐府诗,既婉丽动人,又雄迈自然,史称“铁崖体”,极为历代文人所推崇。
有称其为“一代诗宗”、“标新领异”的,也有誉其“以横绝一世之才,乘其弊而力矫之”的,当代学者杨镰更称其为“元末江南诗坛泰斗”。
有《东维子文集》、《铁崖先生古乐府》行世。
生平杨氏一族原居枫桥(今属诸暨),杨维桢曾祖杨文修,字中理,乃宋代名医,人称杨佛子,著有《医衍》、《地理拨沙图》。
后杨氏卜居全堂,全堂东南有桐冈山,西南有鲚鲤尖,村中有池名泉塘,村以池名,谐音全堂,池旁卧有铁崖山,“因岩石呈铁色而得名”,今人俗称小山头。
母亲李氏,“梦月中金钱坠怀,而生维桢”。
兄弟三人,维桢居中。
维桢生于元贞二年(1296),之所以号铁崖,因其父杨宏在铁岩山麓筑楼,红楼植梅百株,楼上藏书万卷,并将梯子撤去,令其与从兄杨维翰(1294~1351,字子固,号方塘,元末画家)专心攻读,每天用辘皿传食,苦读五年,时人称其为“杨铁崖”,因擅吹铁笛,自号铁笛道人。
杨维桢自幼颖悟,能“日记文章千言”,黾勉读书,为增见识,少时又游学甬东。
泰定四年(1327)中进士,任天台县尹,因依法惩治作恶县吏,遭奸吏报复被黜。
继任职钱清盐场司令,因请求减轻盐税不允,决意投印去官,方获准减额三千,但以忤上故,十年不获升迁。
中国古代文学研究博士论文目录(1984-2000)索书编号题目作者导师院校时间012000629635 公安派研究王承丹霍松林陕西师大 1997012000629634 帝王文化与西汉文学张强霍松林陕西师大 1997012000627524 北宋党争与文学萧庆伟吴熊和杭州大学 1997012000622196 唐代关中士族与文学李浩霍松林陕西师大 1998012000621830 凌蒙初研究徐定宝陈美林南京师大 1998012000621825 中国近古叙事艺术研究高小康陈美林南京师大 1998012000621822 《左传》与中国古典文学任振镐钟振振南京师大 1998012000621818 春秋经传研究赵生群陈美林南京师大 1998012000621606 阮大铖研究胡金望陈美林南京师大 1997012000621594 明末清初小说戏曲中的女性形象研究吴秀华陈美林南京师大 1997 012000621470 敦煌边塞文学研究邵文实卞孝萱南大 1996012000621456 李玉时事剧研究 [韩]尹贤淑吴新雷,俞为民南大 1996012000621453 两《唐书》文人传之比较梁承根周勋初,莫砺锋南大 1997 012000621438 战国纵横家的文学成就郑杰文周勋初南大 1997012000621369 佛教与六朝文学研究许云和卞孝萱南大 1996012000655406 文化转型与中国古代文论的嬗变杨玉华曹顺庆川大 1999 012000625139 李贽与晚明文学思想左东岭罗宗强南开大学 1995012001662739 朱熹诗经学研究檀作文费振刚北大 2000012001662733 《吕氏春秋》研究蔡艳褚斌杰北大 2000012001662676 两汉政事文章研究廉萍费振刚北大 2000012001662398 中国诗性文化与诗观念王南曹顺庆川大 2000012001662396 道的承担与逃逸:六朝与唐代文论差异及文化阐释郝跃南曹顺庆川大 2000 012001661062 士族之魂:《世说新语》中的士人人格精神宁稼雨孙昌武南开大学 2000 012001661059 李渔的文化人格和文学思想黄果泉陈洪南开大学 2000012001660973 梁陈文学编年与考论陈德才张可礼山东大学 1999012001660931 袁枚论石玲袁世硕山东大学 1999012001660884 鲍照论吕寅喆张可礼山东大学 2000012001660853 先唐辞赋的文化传承与文体流变刘昆庸龚克昌山东大学 2000 012001660632 《周易》与中国上古文学于雪棠李炳海东北师大 2000012001660631 二十世纪清代文学研究论稿汪龙麟张人和东北师大011998k14785 中国文学风格学吴承学王运熙复旦 1990011998k14612 中国古代文学批评方法论张伯伟程千帆,周勋初南大 1989011998k13888 晚明文学初探马美信赵景深复旦 1984011998k12740 明七子文学思想论稿章伟顾易生复旦 1990011998k12735 明代江浙文学论稿陈建华章培恒复旦 1987011998k09985 汉魏六朝传记文学论稿李祥年朱东润复旦 1986012000618575 《文心雕龙》对举概念研究裴得烈童庆炳北师大 1997012000617724 王渔洋神韵说研究朴均雨张少康北大 1997012000617712 欧阳修学术研究顾永新孙钦善北大 1997012000617397 苏轼对韩国古代文学的影响及其高丽观之探讨 [韩]柳基荣王水照复旦1996012000617396 文以载道:韩柳欧苏之道学与文学朱刚王水照复旦 1996 012000617288 明代新安地区的文学韩红根章培恒复旦 1996012000617287 宋代文学的文化阐释蒋安全王水照复旦 1996012000617195 言境释四章屠友祥顾易生复旦 1997012000617193 齐梁文学,文学批评考论刘晟王运熙,杨明复旦 1997012000617192 萧统的文学观与《文选》研究金良美王运熙复旦 1997012000617187 中国古代文学价值观研究王少良王运熙,黄霖复旦 1995 012000617172 艺术的商业化与商业化的艺术:论戏剧家李渔的文学创作张晓军章培恒复旦 1995012000617166 中国古典文学理论的语言寻根要英吴中杰复旦 1995012000617152 中国古代文学创作和鉴赏理论的对应研究彭玉平王运熙复旦 1995 012000617126 宋代文人自由人格心态张海鸥王水照复旦 1997012000617099 杨维桢与元末明初文学思潮黄仁生章培恒复旦 1997012000615768 明代七子派及其文学复古运动研究史小军霍松林陕西师大 1996 012000615442 汉代文人与文学观念的演进于迎春褚斌杰,费振刚北大 1995 012000615257 《昭明文选》研究傅刚曹道衡社科院 1996012000615051 汉魏六朝道教与文学张松辉卿希泰四川联大 1995012000615050 乐与情:魏晋南北朝文人的人生超脱方式与诗学特色戴武军杨明照四川联大 1995012000653164 元和文学文论研究雷恩海蒋凡复旦 1999012000653082 中国古代文章学赵冬梅王水照复旦 1998012000652797 韩柳文道辨溯邹旭光卞孝萱南大 1999012000652755 清初遗民诗群研究张兵严迪昌苏州大学 1998012000652754 清代"盛世"布衣诗群研究田晓春严迪昌苏州大学 1998012000652744 清代嘉道时期寒士诗群与闺阁诗侣研究陈玉兰严迪昌苏州大学 1999 012000652735 先秦汉魏《庄》学接受史:兼论此期士人心态高树海王钟陵012000652544 中西诗学对话:英语世界的中国古代文论研究王晓路曹顺庆四川联大 1998 012000652467 断裂与延续:中国古代文论现代转换的历史回顾代迅曹顺庆四川联大 1998 012000652265 论六朝吴姓士族的文化特征吴正岚周勋初,莫砺锋南大 1999 012000652254 韩白两大流派之比较研究李商千周勋初,莫砺锋南大 1999 012000652253 崔致远研究党银平周勋初,莫砺锋南大 1999012000651644 欧阳修散文研究黄一权王水照复旦 1999012000651642 乌台诗案研究温泽远王水照复旦 1999012000651621 中印古代神话传说之比较研究莉杜·巴玛陈允吉复旦 1997 012000650963 姜白石文艺思想研究赵晶晶王运熙复旦 1992012000650960 西汉文学思想汪耀明顾易生,蒋凡复旦 1992012000650950 诗文批评中的对偶范畴张思齐顾易生复旦 1992012000650946 人的觉醒与文学的自觉:汉魏两晋文学嬗变论略胡令远王运熙,[日]中岛敏夫复旦 1991012000650919 明代中期文学的发展与城市形态之关系郑利华章培恒复旦 1991 012000650886 中国文学中的雅俗观念周锋王运熙复旦 1990012000650022 论《吕氏春秋》的编纂者及结构体系吕艺金开诚北大 1991 012000650016 世说新语研究王能宪袁行霈北大 1991012000649755 道家与汉魏文学尚学锋聂石樵北师大 1995012000649689 《尚书》探论王蒨褚斌杰北大 1994012000648877 屈原与先秦士文化精神李金善詹锳,刘崇德,詹福瑞河北大学 1999 012000645194 论关陇山东文化圈的嬗变及其文学创作姜必任葛晓音北大 1999 012000645192 庄子与魏晋文学宗明华褚斌杰北大 1999012000645079 茅坤研究张梦新徐朔方浙江大学 1999012000644659 道教文化与唐明皇杨贵妃故事钟东黄天骥中大 1999012000644237 八仙与中国文化王汉民吴新雷南大 1999012000644116 先秦祭祀文化与文学何长文李炳海东北师大 1999012000643903 李伯元研究丁和根吴新雷南大 1999012000643901 六朝道教与文学赵益周勋初,莫砺锋南大 1999012000642599 夏敬渠与《野叟曝言》研究杨旺生陈美林南京师大 1999 012000642597 魏晋士风与诗风的嬗变刘运好郁贤皓南京师大 1999012000642593 朱熹诗文研究王利民郁贤皓南京师大 1999012000642590 八股文流派论孔庆茂陈美林南京师大 1999012000642011 王维及其山水田园诗研究内田成一启功北师大 1999012000641903 《左传》文学价值研究朴晟镇韩兆琦北师大 1998012000640741 永明文学研究刘跃进曹道衡社科院 1991012000640707 论刘勰的审美理想陈咏明孔繁社科院 1990012000640703 北朝文学研究吴先宁曹道衡社科院 1991012000639008 元前陶渊明接受史李剑锋张可礼山东大学 1998012000639005 南朝佛教与文学张弘张可礼山东大学 1998012000638989 嵇康研究郑焕钟张可礼山东大学 1998012000637655 北宋党争与文学沈松勤吴熊和杭州大学 1998012000635922 汉末士风与建安诗风孙明君霍松林陕西师大 1993012000635921 关汉卿研究徐子方霍松林陕西师大 1993012000635909 唐代文学的文化精神邓小军霍松林陕西师大 1990012000632773 北宋党争与文学巩本栋程千帆,周勋初南大 1991012000626818 论中唐诗文的演变特征及其原因吴相洲陈贻焮,葛晓音北大 1995 012000616546 十六-十八世纪文化思潮与小说戏剧创作吴建国郭豫适华东师大 1991 012000624192 陆游研究许文军霍松林,尚永亮陕西师大 1995012000624191 宋代儒学与文学马茂军霍松林陕西师大 1995012000624043 儒道文学理论的冲突与互补杨乃乔王向峰,童庆炳北师大 1995 012000623709 刘禹锡与韩柳异同论:中唐三家的政治个性与文学心态张一平詹锳河北大学 1995012000623072 战国文学研究方铭褚斌杰北大 1994012000622932 士人乌托邦与中国古代文学价值观李春青王向峰,童庆炳北师大 199 012000622921 玄学与魏晋六朝文学张海明启功,邓魁英北师大 199012000622402 中和论:汉魏六朝文论索源王清淮杨明照川大 1994012000622348 中国性灵文学思想研究吴兆路王运熙复旦 1993012000622335 庄学文艺观研究陈引弛顾易生复旦 1993012000622300 皇权政治,齐学思想与汉代文学及文学观:前汉部分汪春泓顾易生复旦199012000622282 中国文学表现商人的历史的研究:以明代文学为中心邵毅平章培恒复旦1994012000620709 论李渔及其小说戏曲世界钟明奇郭豫适华东师大 1993 012000620605 北宋诗文革新研究程杰郁贤皓南京师大 1994012000620592 中晚唐政治与文学任晖卞孝萱南大 1993012000620412 论儒释道对晚明文学思潮的影响周群卞孝萱南大 1993012000616516 魏晋南北朝家族观念与家族文学张天来周勋初,莫砺锋南大 1996 012000605116 《庄子》神话传说的破译与解析朱任飞李炳海东北师大 1998 012000605110 论屈原与司马迁的人格悲剧曹晋聂石樵北师大 1998012000604847 中国古代文学理论的生命学阐释吴建民黄霖复旦 1998012000604804 唐宋之际文学与思想,政局研究任元彬王水照复旦 1998 012000604801 宋元之际的哲学与文学罗立刚王水照复旦 1998012000603805 韩国奎章阁所藏《六臣注文选》本研究郑玉顺周勋初,莫砺锋南大 1998 012000603194 中古文士生命观及其文学表述徐国荣周勋初,莫砺锋南大 1998 012000603190 南宋的诗文选本研究张智华周勋初,莫砺锋南大 1998012000603115 陆机兄弟享盛誉于中古文坛的文化观照俞士玲周勋初,莫砺锋南大 1998 012000602620 汉代文学中的避世思想研究:附论汉代避世思想对魏晋文学,文人的影响金昌娥顾易生复旦 1997012000602619 公安三袁论稿赵雪倩章培恒复旦 1997012000653074 深文隐蔚,余味曲包:《文心雕龙》与二十世纪西方文论汪洪章夏仲翼复旦1999012000622821 明代隆庆,万历间文学思想转变研究:诗文部分饶龙隼罗宗强南开 1994 012000622291 语言的文学观:中国古代形式批评初论张方王运熙复旦 199 012000616335 声韵训诂与古代文论吴琦幸王元化华东师大 1995012000602705 《文心雕龙》与中国文化传统陶礼天张少康北大 1998012000602703 王国维文艺美学思想研究:中西文艺美学的交汇李铎张少康北大 19984 中国古代文学研究博士论文目录012000602557 明代诗文研究史:1368-1911 陈正宏章培恒复旦 1998012000617715 桐城派姚门五大弟子的思想与古文理论研究金庆国孙静北大 1997 012000652738 清末民初文学研究:前"五四"中国文学的现代性刘祥安范伯群苏州大学1998012000652737 近代文学与传播包礼祥潘树广苏州大学 1999011998k14912 中西比较诗学曹顺庆杨明照川大 1987012001660883 近代女性文学研究薛海燕郭延礼山东大学 2000012001660852 南社研究孙之梅郭延礼山东大学 2000012001662393 中西叙事话语比较研究熊木清曹顺庆川大 2000012001660910 中国古代艺术哲学中的"气" 张义宾曾繁仁山东大学 2000 012000622396 中国诗学与语言学的共同精神孙若风杨明照川大 1994012000629654 中古文人诗歌情感怀抱抒发研究胡大雷詹锳河北大学 1996 012000629640 金词研究刘锋焘霍松林陕西师大 1997012000629639 晚唐诗风研究任海天霍松林陕西师大 1996012000629638 初唐宫廷诗风流变考论聂永华霍松林,尚永亮陕西师大 1996012000629637 黄庭坚诗歌研究白政民霍松林,尚永亮陕西师大 1997 012000629636 魏晋南朝诗歌意象论祝菊贤霍松林陕西师大 1997 012000629027 唐宋词意象论赵梅钱仲联苏州大学 1996012000612012 散曲学史研究杨栋袁士硕扬州大学 1996012000611417 清代前中期词学思想研究陈水云王达津南开大学 1996 012000611279 嘉道年间的常州词派徐枫吴熊和杭州大学 1996 012000611263 周邦彦《清真词》研究赵允卿吴熊和杭州大学 1996 012000611258 五代作家的人格与诗格张兴武吴熊和杭州大学 1996 012000627522 西陵词派研究谷辉之吴熊和杭州大学 1997012000627521 清代骈文研究昝亮姜亮夫,崔富章杭州大学 1997 012000627514 南宋遗民诗人群体研究方勇吴熊和杭州大学 1997 012000621821 唐诗艺术学研究潘百齐郁贤皓南京师大 1998012000621807 柳州词派金一平吴熊和杭州大学 1997012000621605 南朝诗风演变的文化观照李宗长郁贤皓南京师大 1997 012000621604 徽宗年间词坛研究诸葛忆兵郁贤皓南京师大 1997 012000621595 唐末诗人群体研究尹楚彬郁贤皓南京师大 1997 012000621591 唐中期士风与诗风研究查屏球郁贤皓南京师大 1996 012000621590 唐代艺妓与诗歌封野郁贤皓南京师大 1996012000621469 宋代临安词人用韵研究裴宰奭鲁国尧南大 1996 012000621371 敦煌歌词研究金金南卞孝萱,高国藩南大 1997012000658154 陈白沙诗学研究 [韩]申旻也张伯伟南京大学 2000 012000658146 唐末诗歌研究:自咸通至天佑张俊宁周勋初,莫砺锋南大 1999 012000655403 王灼《碧鸡漫志》研究岳珍张志烈四川大学 1999 012000616761 "三李"诗歌研究阮堂明詹锳河北大学 1997012000625140 清初诗学思想研究李世英王达津南开大学 1995 012000625138 清乾隆,嘉庆,道光时期的诗歌思想王济民王达津南开大学 1995 012001662734 《诗经》的解释学研究犹家仲乐黛云北大 2000 012001660927 元嘉诗歌研究胡耀震张可礼山东大学 1999012001660916 杜甫与六朝诗歌关系研究吴怀东张忠纲山东大学 2000 012001660915 汉赋研究史论稿踪训国龚克昌山东大学 2000012001660906 两汉《诗经》学史专题王承略董治安山东大学 2000 012001660876 谢灵运研究李雁张可礼山东大学 2000011998k19907 隋唐五代燕乐杂言歌辞研究王小盾任半塘扬州师范学院 1985 011998k19907 宋南渡词人群体研究王兆鹏唐圭璋南京师大 1990011998k19888 宋词与佛道思想史双元唐圭璋南京师大 1990011998k19841 《诗》逸《诗》用通论傅道彬张舜徽,李国祥华中师大 1988 011998k19690 钟嵘诗品研究曹旭王运熙复旦 19875 中国古代文学研究博士论文目录011998k14775 中国诗学之人文精神胡晓明王元化华东师大 1990011998k14731 赵次公杜诗先后解辑校林继忠萧涤非山东大学 1986011998k14623 中国古典诗歌的最后历程马亚中钱仲联苏州大学 1988011998k14400 群体的选择:唐宋人选词与词选通论肖鹏唐圭璋南京师大 1990011998k14181 屈原与先秦文化郭杰杨公骥东北师大 1990011998k14106 魏晋诗歌艺术原论钱志熙陈贻焮,葛晓音北大 1990011998k14096 魏晋南北朝赋史程章灿程千帆,周勋初南大 1989011998k14032 清代诗歌史朱则杰钱仲联苏州大学 1988011998k14024 性灵诗与明清文化沈金浩钱仲联苏州大学 1990011998k13999 清初诗歌研究赵永纪钱仲联苏州大学 1985011998k13926 王沂孙词研究王筱芸唐圭璋南京师大 1988011998k13693 突破与继承:论贞元至开成年间的唐诗演变朱琦陈贻焮,葛晓音北大011998k12829 钱谦益诗歌研究裴世俊钱仲联苏州大学 1985011998k12344 九歌新探徐志啸林庚北大 1988011998k12301 论大雅小雅的艺术形象许志刚杨公骥东北师大 1986011998k09975 汉诗综论赵敏俐杨公骥东北师大 1987011998k09966 汉赋综论曲德来杨公骥东北师大 1988011998k09960 韩孟诗派诗歌思想研究肖占鹏王达津南开 1990011998k09652 江西诗派研究黄砺峰程千帆南大 1984011998k08216 赋论:汉魏六朝篇曹虹程千帆南大 1989011998k08174 词与音乐关系研究施议对吴世昌社科院 1985011998k08131 复古派与明代文学思潮廖可斌徐朔方杭州大学 1989011998k07516 北宋词人贺铸研究钟振振唐圭璋南京师大 1988011998k07334 大历诗风蒋寅程千帆南大 1988011998k07282 爱国主义与近代爱国诗潮魏中林钱仲联苏州大学 1990012000618631 汉乐府民歌之研究申柱锡聂石樵北师大 1997012000618578 中国古代审美诗学三论魏家川童庆炳北师大 1997012000617725 梁陈骈文艺术之演变何祥荣袁行霈北大 1997012000617720 清代楚辞学史论林润宣褚斌杰北大 1997012000617718 "以文为诗"与北宋诗学郭鹏张少康北大 1997012000617710 秦汉魏晋游仙诗的渊源流变论略张宏陈贻焮,葛晓音北大 1997 012000617705 唐末五代诗歌研究刘宁葛晓音北大 1997012000617703 南宋四家诗研究吴鸥袁行霈北大 1997012000617154 情理·情文·情景:从关系思维考察情在传统诗学中的位置钱钢王运熙,黄霖复旦 1995012000617153 王士祯与神韵诗学研究郭德茂顾易生复旦 1995012000617151 宋诗体派论吕肖奂王水照复旦 1995012000617150 宋词风格之基本范畴研究聂安福王水照复旦 1995012000615954 宫体诗三论韩雪曹道衡社科院 1996012000615456 苏轼诗歌艺术研究 [韩]安熙珍袁行霈北大 1996012000615453 屈辞体研究黄凤显褚斌杰北大 1996012000615452 宋代楚辞学研究朴永焕褚斌杰北大 1996012000615041 中国诗学与画论的融通黄金鹏杨明照四川联大 1996012000653180 苏诗研究史稿王友胜王水照复旦 1998012000653174 唐孟浩然,王维,韦应物三家山水诗论郑德秀陈允吉复旦 1998 012000652739 乾嘉代表诗人研究赵杏根钱仲联苏州大学 1999012000652451 中国诗学话语李杰曹顺庆四川联大 1998012000652398 《钱注杜诗》与诗史互证方法郝润华周勋初,莫砺锋南大 1999 012000652166 禅诗研究吴言生霍松林陕西师大 1999012000651277 《诗经》"三颂"与先秦礼乐文化的演变姚小鸥杨公骥东北师大 1993 012000650957 清代诗歌与王学陈居渊章培恒复旦 1992012000650900 江浙清诗研究霍有明章培恒复旦 1991012000650036 齐梁诗歌研究阎采平袁行霈北大 1991012000650034 八世纪诗风考略吴光兴陈贻焮,葛晓音北大 1997 中国古代文学研究博士论文目录012000601384 朝鲜刊杜诗集源流考闵庚三周勋初,莫砺锋南大 1998012000649753 《诗经》文化精神论李山启功北师大 1995012000631409 隋唐之际诗歌之演进张采民郁贤皓南京师大 1992012000626821 齐梁诗歌向盛唐诗歌的嬗变杜晓勤陈贻焮,葛晓音北大 1995 012000624190 元诗发展史王素美霍松林陕西师大 1995012000610158 吴伟业与中国古代叙事诗程相占袁世硕山东大学 1995 012000648636 王士桢与清初诗歌思想黄河罗宗强南开大学 1999012000604937 刘勰之文学语言本体论研究李显雨王运熙复旦 1998012000602695 言意之辩及其诗学效应王柏华乐黛云北大 1998012000631421 散曲形式发展史李昌集任中敏扬州大学师范学院 1991012000652756 词的艺术研究祁光禄杨海明苏州大学 1998012000652734 二十世纪词学批评史曹辛华杨海明苏州大学 1999012000652384 北宋前期词研究 [韩]郑台业张伯伟南大 1999012000650956 清代词学理论研究孙克强顾易生复旦 1992012000645070 元词研究陶然吴熊和浙江大学 1999012000645032 明清之际词学思想研究 :以词人群体为中心李康化齐森华华东师大 1999 012000644984 宋代词论研究段学俭邓乔彬华东师大 1999012000642589 宋代词论的美学研究颜翔林钟振振南京师大 1999012000637999 苏轼词评论刘石启功北师大 1991012000637656 宋词的文化定位沈家庄吴熊和杭州大学 1998012000631416 词的审美特性孙立唐圭璋,郁贤皓南京师大 1992012000631410 词话学朱崇才唐圭璋,郁贤皓,常国武南京师大 1993012000623707 敦煌情爱曲词:兼论词的起源周延良詹锳河北大学 1995 012000620609 唐五代词的文化观照刘尊明唐圭璋,郁贤皓南京师大 1993 012000610809 女性词史邓红梅钱仲联苏州大学 1994012000609475 唐宋词与歌妓关系研究李剑亮吴熊和杭州大学 1995012000602706 晚清词论之思想与方法研究皮述平张少康北大 1998012000612011 明清传奇结构研究许建中袁士硕,徐沁群扬州大学 1996 012000627940 李渔通俗戏曲研究 [韩]朴泓俊齐森华华东师大 1997012000621374 沈璟剧作之研究 [韩]文盛哉吴新雷南京大学 1997012000621373 关汉卿生平及其历史剧研究李占鹏吴新雷南京大学 1997 012000657890 元杂剧演述形态探究陈建森吴国钦中大 1999012000657888 中国古代荒诞剧研究全秋菊吴国钦中大 1999012000657886 近代传奇杂剧史论左鹏军吴国钦中大 1999012000662679 古典戏曲研究的现代化进程:关于1898-1928的古典戏曲研究李简孙静北大 2000012000644645 论二十世纪上半叶的戏曲研究汪超红吴国钦中大 1999012000644537 《玉茗堂四梦》与晚明戏曲文学观念程芸邓绍基社科院 1999 012000644117 《缀白裘》花部地方戏研究宋容仁李炳海,吴新雷东北师大 1999 012000643913 明代戏曲评点研究朱万曙吴新雷南大 1999012000639012 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研究李陆禾袁世硕山东大学 1998 012000631420 元杂剧发展史季国平任中敏扬州大学师范学院 1990012000603111 论蒋士铨的戏曲创作林叶青吴新雷南大 1998011998k07446 《梆子剧目论稿》.三.梆子:农民的艺术周传家张庚中国艺术研究院 1987 012000606566 目连戏研究刘桢刘念慈中国艺术研究院 199011998k19904 宋金戏剧论稿薛瑞兆王起,黄天骥中大 1986011998k14626 中国古典喜剧研究郑尚宪王起,黄天骥中大 1989011998k14525 中国悲剧史概要谢柏梁王起,黄天骥中大 1989011998k12750 明清文人传奇综录及研究郭英德启功北师大 1988011998k12405 论苏州派康保成王起,黄天骥中大 1986011998k08114 负心婚变母题研究黄仕忠王起,黄天骥中大 19898 中国古代文学研究博士论文目录012000644623 瓦舍文化与宋元杂剧吴晟吴国钦中大 1998012000620508 论中国戏剧中的人神恋神话原型章俊弟陈瘦竹,叶子铭南大 1992 012000620396 论汤显祖李恒义黄天骥,王起中大 1994012000641274 苏州作家群论稿李玫邓绍基社科院 1994012000620455 中西戏剧话语模式研究周宁陈瘦竹,叶子铭南大 1992012000606298 明代杂剧研究戚世隽黄天骥中大 1997012000604803 明传奇研究洪恩姬章培恒复旦 1998012000604727 元杂剧宾白研究吴庆禧张俊北师大 1997012000603829 吴炳《粲花斋五种曲》车泫定吴新雷南大 1998012000603774 论目连戏剧文化朱恒夫俞为民南大 1998012000603154 东西方戏剧格局与中国戏曲廖奔邓绍基社科院 1998012000603113 古典戏曲本质论吕效平董健南大 1998012000602920 中日古典悲剧研究:三个母题嬗变的研究张哲俊严绍蘯北大 1998 012000621418 明清南曲格律谱考论周维培董健南大 1997012000623704 戏剧演出中的假定性王晓鹰徐晓钟中央戏剧学院 1995012000620471 中西戏剧学理论传统研究杜隽陈白尘,董健南大 1992012000620373 宋金杂剧论稿景李虎黄天骥,王起中大 1993012000641911 中国近代短篇小说研究刘美景张俊北师大 1998011998k07834 才子佳人小说研究周建渝蒋和森社科院 1990011998k14475 《三国演义》与封建政治徐中伟袁世硕山东大学 1990012000647169 《三国演义》的成书,文本与传播研究关四平李时人上海师大 1999 012000644514 《三国演义》版本研究张宗伟刘世德社科院 1999012000645197 金圣叹的小说理论及其历史渊源白岚玲张少康,陈熙中北大 1999 012000611420 明代言情小说情节结构模式研究曹盟罗宗强南开大学 1994012000627955 中国古代通俗小说在古代朝鲜的传播和影响 [韩]郑沃根郭豫适华东师大1997012000627926 晚清小说理论研究 [韩]金泰贲郭豫适华东师大 1997012000621601 《歧路灯》研究李延年陈美林南京师大 1997012000627920 《夷坚志》研究张祝平郭豫适华东师大 1997012000621593 明代话本研究傅承洲郁贤皓,谈凤梁南京师大 1996012001662675 《醒世因缘传》研究段江丽周先慎北大 2000012001662673 《聊斋志异》与日韩志怪传奇小说女性问题研究李京美严绍蘯北大 2000 012001662636 明代文言传奇小说研究王冉冉周先慎北大 2000012001662306 唐代传奇研究刘立云张志烈四川大学 2000012001660932 中国古典小说女性形象探源马珏玶马瑞芳山东大学 1999 012001660925 中国古代小说叙事研究王平袁世硕山东大学 1999012001660921 吴趼人小说研究南敏洙袁世硕,郭延礼山东大学 1998012001660877 花魂诗魄女儿心:林黛玉论王海燕马瑞芳山东大学 2000011998k14358 《儒林外史》及其时代张国风吴组缃,周强北大 1984011998k12866 《西游记》论要刘勇强吴组缃,周强北大 1985011998k12605 蒲松龄的理想与《聊斋志异》的小说世界屈小玲陈毓罴社科院 1989 011998k12412 论通俗小说的发展及其创作方法的演变:从《三国演义》到《红楼梦》的历史考察陈大康郭豫适华东师大 1990012000618577 明清历史演义小说艺术论纪德君张俊北师大 1997012000618576 传奇的世界:中国古代小说创作模式研究陈慧琴张俊北师大 1997 012000617716 从红楼到青楼:近代前期狭邪小说与《红楼梦》之关系研究杜志军孙静北大1997012000617173 论明代文言短篇小说的历史地位市成直子章培恒复旦 1994 012000615455 明清世情小说的叙事特质研究宋真荣周强北大 1996012000615454 清代小说中的伦理意识研究朴永钟周强北大 1996012000615250 娱世与醒世:论《三言》,《二拍》对通俗文学的贡献孙丽华陈毓罴社科院19969 中国古代文学研究博士论文目录012000652795 《水浒》《西厢》"金批"之研究李金松吴新雷南大 1999 012000650879 试论明清小说发展迟滞的原因陈来生章培恒复旦 1992012000649737 《三国演义》研究张志合启功,邓魁英北师大 1995012000647173 中国古代通俗小说书目研究潘建国孙逊上海师大 1999012000647172 中国古代仙道小说的历史发展柳岳梅孙逊上海师大 1999 012000647171 巫与中国古代小说赵振祥孙逊上海师大 1999012000647170 中国古代小说文体研究詹丹孙逊上海师大 1999012000644995 两宋古体小说历史轨迹赵维国郭豫适华东师大 1999012000642003 明清之际章回小说研究莎日娜张俊北师大 1999012000641962 中国古代公案小说史论苗怀明张俊北师大 1999012000641958 《红楼梦》之文学语言研究012000638971 魏晋南北朝志怪小说通论张庆民袁世硕山东大学 1998012000637898 宋人笔记科举史料研究宫云维龚延明杭州大学 1998012000631494 怪异世界的建构:从《聊斋志异》看志怪传统的文化特征石育良袁世硕山东大学 1992012000620608 明清小说演进轨迹探索皋于厚陈美林南京师大 1994012000620604 中国古代小说主题系统论李忠明陈美林南京师大 1994012000610796 《英雄谱》论稿:《三国》《水浒》社会心理研究傅惠生郭豫适华东师大 1995 012000610776 《金瓶梅》研究叶桂桐蒋和森社科院 1994012000610164 话本,拟话本叙事学研究王昕袁世硕山东大学 1995012000609464 论历史演义的形成楼含松徐步奎杭州大学 1995012000605096 明清神魔小说研究胡胜张俊北师大 1998012000605095 章回小说源流论罗书华张俊北师大 1998012000604740 中国古代小说探源:论先秦史传的小说因素诸海星韩兆琦北师大 1997 012000604446 中国小说评点研究谭帆郭豫适华东师大 1998012000603976 乾隆时期"自况"性长篇小说研究王进驹郭豫适华东师大 1998 012000602873 《三国演义》,《水浒》的叙事艺术:以中国古典小说评点与西方现代叙事学理论为参照系李哲洙周强,周先慎北大 1998011998k14611 中国古代文学发展中"史"的传统:《左传》与中国古典小说孙绿怡杨公骥东北师大 1985012000624783 唐代小说嬗变研究程国赋卞孝萱,郭维森南大 1994012000620593 唐代文士与小说孙永如卞孝萱南大 1993012000610808 中国近现代通俗历史小说史陈子平范伯群苏州大学 1994 012000603596 中国古代梦观念与唐代小说姜宗妊罗宗强,李剑国南开大学 1998 012001660917 近代转型期的中国通俗小说张华郭延礼山东大学 2000012001660883 近代女性文学研究薛海燕郭延礼山东大学 2000012001660878 中国近代四大小说杂志研究郭浩帆郭延礼山东大学 2000011998k13633 现代小说艺术与古代文学传统方锡德王瑶,严家炎北大 1988011998k12299 论传统文学在小说叙事模式转变中的作用:从"新小说"到现代小说陈平原王瑶北大 1987012000651645 《水浒》研究史述戴云波黄霖复旦 1999012000602209 中国小说理论批评的近代化程华平齐森华华东师大 1998 012000622195 唐前史传文学研究张新祥霍松林陕西师大 1998012000617719 中国早期文化意识的嬗变:先秦散文发展线索探寻程水金褚斌杰北大 1997 012000617083 宋代散文研究杨庆存王水照复旦 1995012000641994 西汉散文研究张斌荣聂石樵北师大 1999012000620417 韩门诸子文集自然形态研究姚继舜程千帆,周勋初南大 1992 012000620276 《世说新语》研究范子烨霍松林陕西师大 199012000604806 苏轼散文研究 [韩]林俊相王水照复旦 1998012001660632 《周易》与中国上古文学于雪堂李炳海东北师大 2000012000645403 晚明小品中的审美世界罗筠筠叶朗北大 199910 中国古代文学研究博士论文目录012000621824 尧舜传说总体研究陈泳超郁贤皓南京师大 1998012000617064 印度佛典那伽故事与中国龙王龙女故事郑筱筠陈允吉复旦 1997。
乱世之隐:文人隐逸的矛盾心态探析摘要:中国古代文人在乱世中隐逸自保是一种普遍的文化现象。
儒道两家对于这一行为都有相关的哲学思想,并且从不同方面对文人产生作用,将隐逸的行为举止及情感共鸣诉诸于文学作品。
从隐逸文学文本里,后人可以感悟文人在乱世中寻求隐逸的忧思,剖析他们乱世之隐的行为选择,并深刻理解其在儒道思想影响下的矛盾心态以及价值倾向。
关键词:隐逸;乱世之隐;文化选择;矛盾心态在古典文学中,“隐”最早可追溯到《周易》卦爻。
儒道两家隐逸文化渊源于《周易》,又各形成一套隐逸理论。
儒家倡导兼济入世,道家主张超脱出世。
而时逢乱世时,文人对社会现实普遍感到失落,入世不得时,便产生乱世之隐的忧思。
隐逸作为文人生逢乱世的一种行为选择,其或“求其志”,或“图其安”,又或是“全其道”,来表明不愿卷入时局,置身于乱世之外。
正如庄子借伯夷、叔齐之口说:“遇乱世不为苟存。
今天下暗,周德衰,其并乎周以涂吾身也,不如避之以洁吾行。
”儒道两家的乱世隐逸哲学,共同塑造乱世文人的精神内在,但其二者在和谐统一下又锻造了文人隐逸的矛盾心态。
一、乱世文人的隐逸忧思隐逸作为一种文化选择,自古有之。
从上古到近古,一些政治家、文学家常将“隐逸”作为宿命性选择,一方面体现了他们对于自身命运的忧思和无奈,同时也表露出文人的不甘和抗争。
伯夷、叔齐不食周栗而上山采薇,许由不受君位而洗耳颖水,陶渊明于南山戴月荷锄,林逋以梅妻鹤子终老。
因而,隐逸非一时之气使然,必然有其深刻原因。
范晔《后汉书・逸民列传》中将隐士的隐逸行为归结为“或隐居以求其志,或回避以全其道,或静己以镇其躁,或去危以图其安,或垢俗以动其概,或疵物以激其清。
”对于隐士隐居的原因,范晔的归类无疑具有普遍性。
在范晔的概括中,乱世中文人隐逸的深刻忧思更是彰显无遗。
或忧不能“求其志”,不能“全其道”,又或不能“图其安”,如老子西出函谷关乘青牛而去,陈与义逃亡巴丘不再出仕,张岱国破家亡避居山居。
春秋战国在诸朝代中是典型的动荡乱世。
元末明初文学家宋濂的个人简介宋濂,元末明初文学家,曾被明太祖朱元璋誉为“开国文臣之首”,学者称太史公。
宋濂与高启、刘基并称为“明初诗文三大家”。
他的代表作品有《送东阳马生序》、《朱元璋奉天讨元北伐檄文》等。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元末明初文学家宋濂的个人简介,欢迎大家阅读!个人介绍宋濂青年时代因元末战乱迁居浦江,于青萝山中筑室读书,因名其楼为“青萝山房”。
兵祸之后,官私藏书毁损严重,而宋濂因隐居山中,仍能坐拥书城。
明祁承汉《澹生堂藏书红》说:“胜国兵火之后,宋文宪公读书青萝山中,便已藏书万卷。
”清载殿泗《风希堂文集》卷二《宋文宪公全集序》则说宋濂“始自潜溪徒浦江,得卷氏藏书之富,首推宋濂”。
宋濂藏书之精华,有少数流入清人之手。
如北宋本《长庆集》,先后为钱曾、黄丕烈、潘祖荫所藏。
《百宋一廛赋》:“庐山《长庆》,见取六丁;金华太史,独著精灵。
”注:“《长庆集》北宋时镂版,所谓‘庐山本’者。
庚寅一炬,种子断绝,唯此金华宋氏景濂所藏小宋本,图记宛然,古香可爱,推稀世珍。
”又有宋本《春秋经传集解》、《史记》、《文选》等流入清宫内府,《天禄琳琅续编》有记。
宋濂还曾藏有宋刊《事林广记》,后归广东丁日昌,《持静斋书目》著录。
道统文学观由来已久,但这里也有区别:以韩愈、欧阳修为代表的唐宋古文家,在理论上主张“文以明道”,强调“文”的工具性,但并不轻视“文”;宋代理学家看到他们的不彻底性,于是提出“文道合一”甚至“作文害道”的论点,以防文人在“道”之外又受“文”的诱惑。
宋濂的文学思想便是沿着理学家的极端观点。
在《文原》一文中,他强调了文“非专指辞翰之文”,而是道的“象”即显现,文与道相始终,道在哪里,文亦在哪里。
在其他文章中,宋濂也反复提出“文非道不立,非道不充,非道不行(《白云稿序》);“文外无道,道外无文”(《徐教授文集序》)。
以这种理论批评古代作家,就显出非常偏狭的态度。
如在《徐教授文集序》中,宋濂公然提出孟子死后,“世不复有文”;贾谊、司马迁所得的仅是“皮肤”,韩愈、欧阳修所得的也仅是“骨骼”,只有到了宋代几位大儒,才“得其心髓”,才算得上“六经之文”。
【清朝历史】杨维桢杨维桢(公元1296――1370年)字廉夫,号铁崖(因其父杨宏在铁岩山麓筑楼,红楼植梅百株,楼上藏书万卷,并将梯子撤去,令其专心攻读,每天用辘皿传食,苦读五年,故时人又称其为“杨铁崖”,他喜欢铁笛,故号铁笛道人,又号铁心道人、铁冠道人、铁龙道人、梅花道人等,晚年自号“老铁”、“抱遗老人”.)、东维子,会稽(浙江诸暨)枫桥全堂人。
泰定四年(公元1327年)进士。
授天台县尹,杭州四务提举,建德路总管推官,元末农民起义爆发,杨维桢避寓富春江一带,张士诚屡召不赴,后隐居江湖,在松江筑园圃蓬台。
门上写着榜文:“客至不下楼,恕老懒;见客不答礼,恕老病;客问事不对,恕老默;发言无所避,恕老迂;饮酒不辍车,恕老狂。
”于是江南一带,才俊之士造门拜访者络绎不绝,每日客满。
他又周游山水,头戴华阳巾,身披羽衣,坐于船上吹笛,或呼侍儿唱歌,酒酣以后,婆娑起舞,以为神仙中人。
明洪武二年,召至京师,议订各种仪礼法典。
事成后,即请归,朱元璋命百官于京都西门外设宴欢送,归后不久逝世。
杨维桢在诗、文、戏曲方面均有建树,历来对他评价很高。
杨维桢为元代诗坛领袖,因“诗名擅一时,号铁崖体”,在元文坛独领风骚40余年。
其诗文清秀隽逸,别具一格,他长于乐府诗,多以史事与神话为题材,诡异谲怪,曾被人讥为“文妖”。
其诗好比兴迭出,奇想联翩,所创《西湖竹枝词》通俗清新,和者众多。
著有《东维子文集》、《铁崖先生古乐府》等。
且其个性倔强,不逐时流,《明史本传》谓其“载华阳巾,披羽衣,坐船屋上,吹铁笛”作《梅花弄》,或呼侍儿歌《白寻》之辞,自倚凤琶和之,宾客俱翩跹起舞,以为神仙中人”,可见其风流洒脱如此,其尝在《梦洲海棠城记》中谓:“吾尝谓:”吾尝谓世间无神仙则已,有则自是吾辈中人耳,“他剧其间,与陆居人、钱惟善、倪云林、宋仲温、柯九思、张雨等诸才俊之士相契,饮酒赋诗,挥毫弄墨,放浪于形骸之外,游艺于笔墨之间,使其个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
《梁甫吟》亦作《梁父吟》[简介] 《梁甫吟》亦作《梁父吟》,是古代用作葬歌的一支民间曲调,音调悲切凄苦。
李勉《琴说》曰:《梁甫吟》,曾子撰。
《琴操》曰:曾子耕泰山之下,天雨雪冻,旬月不得归,思其父母,作《梁山歌》。
蔡邕《琴颂》曰:梁甫悲吟,周公越裳。
‛按梁甫,山名,在泰山下。
《梁甫吟》,盖言人死葬此山,亦葬歌也。
又有《泰山梁甫吟》,与此颇同。
后世李白、刘基亦有此作。
《古今乐录》曰:‚王僧虔《技录》有《梁甫吟行》,今不歌。
谢希逸《琴论》曰:诸葛亮作《梁甫吟》。
《陈武别传》曰:武常骑驴牧羊,诸家牧竖十数人,或有知歌谣者,武遂学《泰山梁甫吟》《幽州马客吟》及《行路难》之属。
《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曰:"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自比管、乐,时人莫之许"。
然则不起於亮矣。
古辞今已不传,宋郭茂倩所著《乐府诗集》收有诸葛亮所作一首(见《乐府诗集〃卷四十一〃相和歌辞楚调曲》),写春秋时齐相晏子‚二桃杀三士‛事,通过对死者的伤悼,谴责谗言害贤的阴谋。
版本1:诸葛亮《梁甫吟》出自《三国演义司马徽再荐名士刘玄德三顾草庐》一夜北风寒,万里彤云厚。
长空雪乱飘,改尽江山旧。
仰面观太虚,疑是玉龙斗。
纷纷鳞甲飞,顷刻遍宇宙。
骑驴过小桥,独叹梅花瘦![出处]玄德待其歌罢,上草堂施礼曰:‚备久慕先生,无缘拜会。
昨因徐元直称荐,敬至仙庄,不遇空回。
今特冒风雪而来。
得瞻道貌,实为万幸,‛那少年慌忙答礼曰:‚将军莫非刘豫州,欲见家兄否?‛玄德惊讶曰:‚先生又非卧龙耶?‛少年曰:‚某乃卧龙之弟诸葛均也。
愚兄弟三人:长兄诸葛瑾,现在江东孙仲谋处为幕宾;孔明乃二家兄。
‛玄德曰:‚卧龙今在家否?‛均曰:‚昨为崔州平相约,出外闲游去矣。
‛玄德曰:‚何处闲游?‛均曰:‚或驾小舟游于江湖之中,或访僧道于山岭之上,或寻朋友于村落之间,或乐琴棋于洞府之内:往来莫测,不知去所。
‛玄德曰:‚刘备直如此缘分浅薄,两番不遇大贤!‛均曰:‚少坐献茶。
杨维桢生平述略
刘倩
【期刊名称】《淮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07(028)002
【摘要】杨维桢是元末明初的诗文大家之一,根据其思想变化以六十四岁为界将其一生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的主要经历是求学、为官和赋闲,尤其是求学时期的学习和生活奠定了杨维桢一生关心社稷,清廉正直的思想基础.但也形成了他清高孤傲的性格,对他后期的仕途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在这段时期内以儒家经世致用思想为主;后期隐居,几乎完全抛弃了儒家的济世之心,每日纵情于山水.以诗酒声色为乐,放浪形骸与个性的彻底释放是他晚年生活的写照.杨维桢的诗歌创作与他的人生道路紧密相连,考察其人生轨迹是研究其诗歌创作的前提.
【总页数】4页(P126-129)
【作者】刘倩
【作者单位】淮北煤炭师范学院,中文系,安徽,淮北,2350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825.6
【相关文献】
1.从思想变化考察杨维桢生平分期
2.宁夏学者吴复安生平及著述述略
3.北洋大学堂总办王修植生平思想述略
4.北洋大学堂总办王修植生平思想述略
5.元儒吴海生平述略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金诗赏析:相逢疑是梦高唐相逢疑是梦高唐——《金瓶梅》第十三回诗词欣赏《金瓶梅》插图第十三回西门庆翻墙私会李瓶儿《金瓶梅》第十三回“李瓶姐墙头密约迎春儿隙底私窥”中有一首诗,写得细腻真实。
这首诗是这样写的:月落花阴夜漏长,相逢疑是梦高唐。
夜深偷把银缸照,犹恐憨奴瞰隙光。
“梦高唐”,即梦见高唐神女。
楚国大夫宋玉以楚王与巫山神女的云雨爱情故事为题材,作《高唐赋》和《神女赋》。
这两篇具有浓郁浪漫色彩的神话故事,内容相互衔接,历史上合称为“高唐神女”。
《高唐赋》写楚怀王到巫山游览,同“旦为朝云,暮为行雨”的神女做了露水夫妻。
《神女赋》写怀王之子楚襄王亦到此游玩,但襄王有意,神女无心,未能性爱欢会。
宋玉借楚王的艳遇,尽情地抒发了他本人的好色欲望。
“银缸”,指银白色的灯盏。
宋·晏几道《鹧鸪天》词:“今宵剩把银缸照,犹恐相逢是梦中。
”“憨奴”:这里指男子妻,是谦辞。
“憨”:痴、笨、呆。
“隙光”,本指时光岁月,这里指“从墙缝透过来的灯光”。
“月落”、“花阴”、“夜漏”、“更长”,男子期待着与心爱的女子私会,好像是要去和梦中高唐神女相逢一样。
深夜里约会的时间已经到了,偷偷地手把着银色的灯盏去赴约,又害怕睡着了的妻子突然醒来,看见从墙缝透过来的灯光。
这首诗的题目叫《私会》,作者是杨维桢(1296—1370),他是元末明初著名诗人、文学家、书画家和戏曲家。
字廉夫,号铁崖,会稽(浙江诸暨)枫桥全人。
兰陵笑笑生在《金瓶梅》第十三回中引用这首诗,意在说明李瓶儿和西门庆是如何私会偷情的。
当时李瓶儿还未成为西门庆的妾,她却两次三番主动勾引,并用“弱女子”的妩媚来诱惑西门庆。
后来,在李瓶儿自己的的安排下,二人秘密约定“暗号儿”,在丈夫花子虚不在家的时候,让西门庆翻墙过来幽会。
李瓶儿和潘金莲一样有着强烈的情欲,也是个不贞洁的女人。
虽然她在嫁给西门庆以后对西门庆的一片痴情给读者留下了深刻印象,但那毕竟是以后的事了。
作人无甚高远事业,摆脱得俗情,便入名流的事例
在人生的道路上,有些人一生都没有追逐过甚高远的事业,但他们仍然能够获得名流的地位和成就。
这些人是如何摆脱俗世的困扰,进入名流的行列呢?
一个典型的例子是中国古代文学家杨维桢。
他并没有追求什么高远的事业,只是喜欢诗词和书画。
然而,他却成为了当时社交界的名流,与许多文人雅士交往甚密。
杨维桢之所以能够进入名流的行列,是因为他有着高雅的品味和修养。
在当时的社会中,如果一个人能够识别和欣赏高雅的艺术和文学作品,那么他就能够得到文人雅士的认可和欣赏。
杨维桢正是凭借着这样的品味和修养,赢得了名流们的青睐和欢迎。
除此之外,杨维桢还有一个重要的优点,那就是他拥有一个开放、豁达、自信的心态。
他不拘泥于传统的礼仪和规矩,而是采取了一种自由、自在的态度。
这种心态让他更加接近名流,也更容易被名流所接受。
总之,如果一个人想要摆脱俗世的困扰,进入名流的行列,那么他需要具备高雅的品味和修养,以及开放、自信的心态。
只有这样,他才能够在名流中站稳脚跟,成为一个受人尊敬和欣赏的人物。
- 1 -。
朱东润《中国历代⽂学作品选》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元代部分)【圣才出品】第7章元代部分7.1 复习笔记⼀、诗歌(⼀)刘因诗1.⼈物简介刘因,元代著名理学家、诗⼈。
字梦吉,号静修。
初名骃,字梦骥。
2.著作诗⽂集《静修集》,收⼊各体诗词800余⾸。
3.作品解读《⽩沟》:这⾸诗指出宋太祖曾图谋收取幽燕,但是⼉孙不能继承遗志,对辽⾦⼀味妥协退让,终于酿成覆灭之祸。
诗中追溯宋朝开国之初采取重南轻北⽅针,对于造成丧失北部中国的失误提出了批评。
表现了诗⼈在元蒙统治下的深沉感慨。
(⼆)赵孟頫诗1.⼈物简介赵孟頫,字⼦昂,号松雪,松雪道⼈,⼜号⽔晶宫道⼈。
元代著名画家,楷书四⼤家之⼀。
赵孟頫博学多才,能善诗⽂,懂经济,⼯书法,精绘艺,擅⾦⽯,通律吕,解鉴赏。
特别是书法和绘画成就最⾼,开创元代新画风,被称为“元⼈冠冕”。
他也善篆、⾪、真、⾏、草书,尤以楷、⾏书著称于世。
2.著作著有《松雪斋⽂集》。
3.作品解读《岳鄂王墓》:这是⼀⾸怀古七律。
此诗以岳坟的荒凉景象起兴,表达了对岳飞不幸遭遇的深切同情。
并由此⽽联想到南宋君⾂不顾国家社稷与中原⽗⽼,偏安东南⼀隅,以致最终酿成亡国惨剧。
作为宋宗室,赵孟頫于亡国之际,⾯对岳坟追寻南宋衰亡之因,就不仅仅是客观的理性认识了。
此诗结尾两句,即蕴涵着诗⼈⽆尽的家国之思、亡国之恨。
(三)虞集诗1.⼈物简介虞集是元代著名学者、诗⼈。
字伯⽣,号道园,⼈称邵庵先⽣。
虞集素负⽂名,与揭傒斯、柳贯、黄溍并称“元儒四家”;诗与揭傒斯、范梈、杨载齐名,⼈称“元诗四家”。
2.著作领修《经世⼤典》,著有《道园学古录》、《道园遗稿》。
3.⽂学成就——诗歌(1)诗歌内容表现出较强的民族意识。
他在《挽⽂丞相》⼀诗中,对宁死不屈的南宋忠⾂⽂天祥充满了哀悼。
(2)有些诗写出了民⽣疾苦,如《杞菊轩》。
也表达了对元统治者推⾏的民族仇杀政策的不满。
(3)他更多的诗是赠答应酬、内容空泛的作品。
虞集⽣长在社会和平安定时期,他的诗词⼀般都写得清和淡远、⼀派承平⽓象。
上海大学
本科生课程论文
论文题目:从杨维祯看元末明初南方文人的矛盾心态
课程名称:杨维祯研究
姓名:张弛
学院:文学院
学号:08124549
2011年3月11日
从杨维祯看元末明初南方文人的矛盾心态
元朝的南方文人生来就面临严峻的抉择:首先是元朝以游牧骑兵驰骋天下,尚武轻文,对于文学艺术并不重视,而这恰恰就是南人最引以为豪的东西;其次身为统治者的蒙古族作为少数种族处于政治安全的考虑将人分为四等,南人列为最低等级人种,更为人所看轻;南人受到传统儒家礼教正统观念的熏陶也认为元朝的统治并不符合规制。
精神的不认同、出身的低贱与为了生存而与现实社会的妥协、斗争一直是他们生活的主旋律。
虽说当时的文人地位并不像谢枋得、郑思肖所说的元人分十等,八倡九儒十丐那么夸张,但读书的确不再像唐宋时期那样成为人们获取仕途,加官进爵或者为民请命、匡扶社稷、实现理想抱负的途径。
虽然元后期恢复了科举考试,但因此而录取的文人仍是少数,而且官职底下并没有很好的上升空间和施展才华的余地,汉族文人尤其是南方文人的地位仍然得不到很好的提升。
元朝对于文化尤其是文学艺术的不重视有两面性:首先文人得不到施展抱负的空间,忧愁苦闷,文学色调偏于消极,社会也不会出现像前朝那样有“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心态;同时统治者也放松了对文化的管制,元朝文化由此走向又一个自由散漫的以文人自觉为机制的文学时代。
其中除了一些反应底层文人生活疾苦,为自己悲惨生活痛苦申诉的作品外也诞生了大量寄情山水、归居山林,不问人间世事的隐逸文学,这或许只是文人不得以而为之的行为,但的确推进了元朝文学向多元文化的方向发展。
杨维祯就是一个处于这样纷繁复杂世界的杰出文人,在他还是少年的时候,父亲杨宏在铁崖山麓建了一所红楼,红楼周围植满鲜艳的梅花树,阁楼上藏书万卷,并将梯子撤去,好让他与从兄杨维翰专心攻读,每天用辘皿传食,就这样苦读了五年,除了父亲的逼迫还有什么信念使他能坚守下去?按理说当时文人的出路并不明朗,甚至是受人唾弃。
海外贸易、统一货币、纸币广泛流通,使元代经济交流和商业日趋活跃,江南市镇密布,商品经济繁荣;宽松的文化氛围使得各种宗教人士得宠,道家和佛教获得长足发展,儒家地位削弱。
理学思想的推行使得人们的观念走向务实,三教合流的风尚也使得人们的生活理念更加灵活,大多数的家庭宁意选择经商务农,或者握有一技之长,尚可在元朝社会中谋一立身之所。
然而杨维祯家庭选择以读书为己业并坚守苦读,除了家族传统,也是为了展现一种抗争的态度,为读书正名。
杨维祯内心是想极力促成元朝变革,恢复传统,以改善自身地位,但他之所学又教育他要以君臣名教为重,不能扰乱纲常伦理,所以只能用温和的方式来改良,充满了妥协
的气息。
礼教文化可以调整阶层关系维系社会稳定,而被每一个时代的统治者所采用,这里有一个很有意思的环节,就是君臣的关系是如何确定的,他是一直不变的么?如果是,那么哪里才是君臣关系的本源,如果不是,那么新的君臣关系如何确定才是被认同的。
君臣名教看似森严却似空架子,难以令人信服,归根结柢又成了实力的较量而非道义的选择。
因为对这种关系范围的理解不同,同样的文人就做出了不同的抉择。
杨的身上显示出灵活的一面。
或许正是由他从来矛盾的处境与复杂的社会环境、文化氛围导致的。
元末明初,群雄战乱,时代剧变。
整个国家处于战火纷飞、动荡不安之中。
松江被张士诚占领后,成为战乱中相对安逸的地带。
张士诚“持重寡言,好士,筑景贤楼,士无贤不肖,舆马居室,多厌其心,亦往往趋之”吸引了大批文人避祸于此,杨维祯也参与其中。
至少在名义上杨维祯并没有投靠张士诚。
张士诚屡次召见杨维祯,他都没有去,而是戏答:“江南处处烽烟起,海上年年御酒来。
如此烽烟如此酒,老夫怀抱几时开?”后张士诚令其弟张士德上门求教,杨维祯站在元政府立场修书一封,臧否张士诚。
信中责备张士诚“铨放私人不承制,出纳国廪不上输”,骂他自选官吏,不缴粮食,确为实情。
此外,指出张四个优点“兵不嗜杀,闻善言则拜,俭于自奉,厚给吏禄而奸贪必诛”,以及四个缺点“是非一谬,黑白俱紊”,将帅、守令、亲族等“为阁下计者少而身谋者多”,“狃于小安而无长虑”,“身犯六畏,衅阙多端”。
可见他对张的态度是不亲近也不排斥的,这恰如他身处元朝的态度,既排斥又亲近,并一直延续到明朝。
杨维祯并不非苟且偷生、虚情假意、没有原则的人。
即使他很珍惜来之不易的职位,也常常为坚守自己的信义和职责而抵触上司,遭受迫害。
任天台县尹时,因依法惩治作恶县吏,遭奸吏报复被黜。
继任职钱清盐场司令,因请求减轻盐税不允,决意投印去官,方获准减额三千,但以忤上故,十年不获升迁。
后来又冒犯丞相达识帖木儿而徙居松江,筑园圃蓬台。
门上写着榜文:“客至不下楼,恕老懒;见客不答礼,恕老病;客问事不对,恕老默;发言无所避,恕老迂;饮酒不辍车,恕老狂。
”真可谓性情中人,可见其真。
他绥靖妥协的姿态矛盾挣扎的结果,因为迷茫所以犹豫,摇摆不定。
这种迷茫除了内心挣扎也来自对于明初文人的思索。
新锐文人在明初积极入世,但很快就因为各种原因,对新王朝的态度由希望转向失望,最后因惧祸而退隐。
这一派的代表有高启,入明后,高启因全国的重新统一而兴奋,为明朝大唱赞歌,比如《登金陵雨花台望大江》:“我生幸封圣人其南国,祸乱初平事休息。
从今四海永为家,不用长江限南北。
”他还积极勉励有才能的亲友出仕,“北郭十友”之一余尧臣调为新正簿时,他作《答余新郑》:“幸逢昌期勿自弃,愿更努
力修嘉名。
”然而入京后,敏感的高启很快就感觉到巨大的政治压力。
朱元璋攻破苏州后,对吴中官叔和富豪大加挞伐,这其中就包括高启的亲朋故友。
而且朱元璋对江浙文人一向抱有怀疑之心,士子无辜罹难的消息不绝于耳。
洪武七年就有人建言曰:“才能之士,数年来幸存者百之一二。
”在残酷的政治现实面前,高启的干云之志早已破灭,他能做的唯有在依附与疏离的夹缝中寻求尊严与,即便如此,京城夜提供不出这有限的政治生存空间。
在这样政治背景下,高启选择了逃离。
面对如此复杂的现实环境,杨维祯对于政治也只能敬而远之了。
故被迫到南京,见朱元璋时,奏称:“陛下竭吾所能,不强吾所不能则可,否则有蹈海死耳。
”留京百有一十日,俟所修书叙例略定,即乞归家。
明太祖派翰林詹同奉印登门召其纂修礼、乐书,婉辞不去,答曰“岂有老妇将就木而再理嫁者耶”。
老妇之所以不再嫁,是行将就木了,不是不想,而是不能,这当然是一种委婉的说法,但也暗示了他对明朝是有所接受的。
洪武三年,再被有司敦促,无奈赴京,赋《老客妇谣》一首再明不复出仕。
然而他的补集中有有《大明铙歌鼓吹曲》,非刺故国,颂美新朝,被乾隆命为《贰臣传》。
这种圆滑的出世方略乍看并不符合杨等文人的气节,如果用矛盾的心理来解答或许更为人所接受,因为这不是主观的投机而是客观的顺从时代与心志统一。
毕竟元朝在他到来这个世界的时候就已经是名正言顺的统治者了,从礼教而言它是合法的,但从情感上却不能认同,但是又不能彻底摆脱,最多做一些不本质的反抗。
当元被明推翻后,他理智上仍无法摆脱礼法的束缚,再加上明初对文的重视也限制了文层面的扩展,杨选择了谨慎。
至于对明的赞美,除了政治与个人处境的需要,情感上的认同也是真切的。
这种想法在元末明初的文人中具有典型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