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课开放的对外关系
- 格式:ppt
- 大小:695.50 KB
- 文档页数:20
教学设计一【教学设计说明】本课教学主要以友好交往为主线,以唐朝对日本和天竺的政治制度和文化的影响为核心,强化对学生的德育教育,使学生在了解鉴真东渡、玄奘西游等史实的同时,感受唐朝的经济、文化对世界文化的巨大贡献。
同时培养学生追求真知和为实现目标不懈努力的品质,增强学生对为人类友好交往做出巨大贡献的伟人的崇敬。
【课标精解】1、了解隋唐对外交往的情况,包括日本派往中国的遣唐使与唐文化对日本产生的深远影响、鉴真和尚东渡日本、隋唐与新罗的友好往来、唐玄奘西游取经等史实。
2、通过对鉴真六次东渡和玄奘西游及译经生涯的史实学习,培养学生追求真知和为实现目标不懈努力的品质,通过对当时傲居世界文明之首的东亚文明及其中心唐朝的了解,使学生为自己祖先的业绩感到自豪。
【教材分析】本课侧重于唐朝的对外开放,是繁荣与开放的具体表现。
中日友好交往,既对日本政治、经济制度的转变、社会生活的进步带来了巨大的推动,同时也丰富了唐朝的经济文化生活。
玄奘西游取经的事例,不仅说明了玄奘为佛学真谛不辞劳苦的求学精神,而且大大丰富了唐朝对西域和天竺的了解,在中印友好发展史上留下佳话。
【学情分析】七年级学生对中国古代史充满好奇,已具备了一定的感知和认知能力,能比较感性的对待一些事情,理性的分析和认识能力还比较差。
他们具备初步收集信息,并对信息进行简单分析和处理的能力,但准确性和科学性比较低,分析层次较粗浅。
学生对本节内容理解可能还会停留在教材中所阐述深度和层面上,对于友好往来的广义的历史意义及它对世界的发展促进作用的认识不够深刻。
由于学生对中国古代历史颇感兴趣,而认知水平又不高,所以为加深学生对本课内容的理解,要求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采取课堂讨论和课后上网查阅资料的方式来加强对本课内容的理解。
【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隋唐对外交往的情况,包括日本派往中国的遣唐使与唐文化对日本产生的深远影响、鉴真和尚东渡日本、隋唐与新罗的友好往来、唐玄奘西游取经等史实。
初一历史第6课对外友好交往(唐朝的对外关系)一、尝试导入引定目标学习目标了解隋唐对外交往比较活跃的情况,包括日本派往中国的遣唐使与唐文化对日本产生的深远影响、鉴真东渡日本、隋唐与新罗的频繁的来往、玄奘西游取经等史实。
重点难点重点:唐朝与日本、天竺的交往。
难点:唐朝对外交往活跃的原因,理解它与当今开放的区别。
二、尝试预检引导发现(一)、唐朝对外交往的概况1.交往地区:对外交往比较活跃,与以至、的一些国家,都有往来。
2.贸易政策:各国商人到中国,允许他们。
3.外贸城市:、、、。
4.世界声望:在世界上享有很高声望,各国称中国人为“”(二)、唐朝与日本的关系——遣唐使和鉴真东渡(1)、遣唐使1、遣唐使的概况:从开始,日本来中国的遣唐使有多批,同来的还有留学生和留学僧。
2、遣唐使的目的:学习唐朝先进的政治和文化。
3、遣唐使的影响(唐对日本的影响):(国家)受唐朝影响最大。
①政治:以唐朝。
②文化:参照。
③社会生活:在社会生活上。
(2)鉴真东渡1、概况:时鉴真东渡日本,至第次才成功。
2、鉴真的贡献:①辛勤传播唐朝的。
②精心设计的,被日本视为。
(三)、唐与新罗的关系1、概况①文化:新罗派遣和大批到唐朝学习中国文化。
②贸易:许多新罗商人来到中国经商,居唐朝进口。
2、相互影响①政治:新罗仿唐制建立了,采用其所长选拔官吏。
②科技:新罗引入了中国的、、等科技成就。
③音乐:的音乐也传入了中国。
(四)、唐与天竺的关系——玄奘西游1、概况:初年,从出发,前往。
遍访天竺有名的寺院,并在佛学最高学府上游学。
2、贡献:写成《》,成为研究的重要典籍。
三、尝试探究引导解惑唐朝对外主要交通路线图看《唐朝对外主要交通路线图》,分析归纳唐朝的对外政策,对外交往频繁的原因及作用。
政策:原因:作用:四、尝试练习引导提升(一)、选择题:1、目前世界上很多地方,把中国人聚居的地方叫做“唐人街”。
那么中国人被称为“唐人”开始于()A隋朝 B唐朝 C宋朝 D元朝2、唐朝时,我国和各国间的友好交往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盛况,不是其原因的是( )A中国的对外交通比过去发达B中国的经济文化处于世界领先地位C唐朝的疆域比过去扩大D唐朝政府鼓励各国商人到中国贸易,允许他们长期居住3、隋唐时期,中国同日本交往密切的表现有()A隋朝时,就有遣隋使来到中国。
第6课《对外友好往来》学案舜王街道诸冯学校石水清学习目标:⒈知识识记⑴记住遣唐使、玄奘西游、鉴真东渡等史实。
⑵认识我国的经济、文化在唐代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唐朝政府采取鼓励对外交往的政策,促进了中外文化的交流。
⒉能力培养通过图片等直观教学手段,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想象力。
⒊情感教育与价值观通过对玄奘、鉴真等不畏艰险,出国远行,学习交流的事迹介绍,启发学生不怕困难险阻、勇于开拓以及对事业执著追求的精神。
自学提纲:预习感知:了解目标,并根据目标阅读课本。
要求做到:大小字结合,图文结合,阅读与勾画圈点结合(三结合)。
然后,作出下列题目。
一、1、唐朝与哪些地方友好往来?2、有哪些城市对外贸易活跃?3、中国人为什么被称为“唐人”?4、读《唐朝对外主要交通路线图》,讲解唐朝可以从哪些城市出发,经过哪些路线,到达哪些国家?(从洛阳、长安出发向西通过丝绸之路,可以到达天竺、波斯、拂菻、大食,向东可以到达新罗;从广州出发,走海路可以到达东南亚各国、天竺,最远可以到达波斯湾;从扬州出发可以到达日本。
)二、阅读“遣唐使和鉴真东渡”一节,回答问题:1、历史上的“遣唐使”是怎么一回事,你能说出有关知识吗?日本为什么要派遣唐使来唐朝学习交流?遣唐使对日本的发展有什么作用?2、说出唐文化对日本产生了什么影响?3、说出鉴真东渡的史实。
说说鉴真东渡的经过,他有哪些优秀品质值得你学习?鉴真对人类文化的发展作了哪些贡献?三、阅读“唐与新罗的关系”一节,回答:新罗位于哪个半岛?友好往来的史实有哪些?唐朝从新罗、新罗从中国各传入什么?四、阅读“玄奘西游”一节,回答:⒈玄奘为什么西行?西方(天)是指哪里?⒉玄奘西行取得的重大贡献有哪些?⒊讨论:玄奘的哪些精神值得你学习?合作探究:一、唐朝对外友好往来的史实有哪些?想一想:鉴真与玄奘的共同之处是什么?二、汉朝历史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中外交流加强。
请你介绍汉朝为中外交流作出贡献的历史人物及事迹,同唐朝的友好往来进行比较。
第6课开放与交流优化训练●5分钟训练(预习类训练,可用于课前)1.______是日本政府派到唐朝进行交流的使团。
唐玄宗时高僧______东渡日本弘扬佛法。
唐太宗时高僧______西行天竺求取佛教精义。
唐都长安是一座______性大都市。
答案:遣唐使鉴真玄奘国际2.唐朝时先后13次派遣唐使到中国的国家是A.朝鲜B.日本C.大食D.波斯思路解析:此题考查了中日文化交流,唐朝时期中日关系密切,为学习唐朝先进的经济文化,日本官方先后十多次派遣使节到唐朝访问。
答案:B3.同李白、王维等大诗人有着深厚友情的日本留学生是A.崔致远B.阿倍仲麻吕C.卑路斯D.马可波罗思路解析:马可波罗是元朝时来中国的意大利旅行家,崔致远是传播唐朝文化的朝鲜人,卑路斯是唐朝时来中国的波斯王子。
答案:B4.古名天竺的国家是A.朝鲜B.日本C.阿拉伯D.古印度思路解析:唐朝时对印度半岛各部统称天竺。
波斯是现在的伊朗、伊拉克,大秦是罗马帝国,大食是阿拉伯帝国。
答案:D●10分钟训练(强化类训练,可用于课中)1.下列古代高僧中,堪称“旅行家”“佛经翻译家”的是A.鉴真B.玄奘C.一行D.马可波罗思路解析:玄奘西行天竺,回国后又翻译了大量佛经。
答案:B2.唐朝时期,既是各民族交往的中心,又是一座国际性的大都市是A.洛阳B.长安C.扬州D.成都思路解析:唐朝首都是长安,是各民族交往的中心,又是当时著名的国际性大都市。
答案:B3.“鉴真盲目航东海,一片精诚照太清。
舍己为人传道艺,唐风洋溢奈良城。
”诗中鉴真东渡目的地是A.朝鲜B.日本C.泰国D.印度思路解析:材料是颂扬鉴真东渡的一首诗,诗中提到的奈良城就是日本的城市。
鉴真一生六次东渡,目的地都是日本。
答案:B4.唐朝对外关系发展具备的最重要的条件是A.封建经济出现繁盛局面,是当时世界上综合国力强盛的国家B.封建经济继续发展,农业、手工业和商品经济发展超过前代C.各民族间经济文化交流活跃,接触频繁、民族融合进一步加强D.科学、文学、史学、教育等有新发展,我国古代文化达到高度繁荣的水平思路解析:经济的繁荣,综合国力的强盛是唐朝对外关系发展具备的最重要的条件。
对外开放初中政治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对外开放的含义、意义和内容。
2. 使学生认识我国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理解对外开放对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3.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积极投身改革开放事业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1. 对外开放的含义和意义。
2. 我国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及具体做法。
三、教学难点:1. 对外开放与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关系。
2. 对外开放中如何处理吸收外来先进文化与抵制腐朽文化的问题。
四、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展示我国对外开放的成就,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
2. 案例分析法:列举我国在经济、政治、文化、教育、科技、体育等方面的对外开放事例,让学生深入了解对外开放的具体做法。
3. 讨论教学法: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探讨对外开放对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展示我国对外开放的成就图片,如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举办奥运会等,引导学生思考:这些成就的背后,离不开我国的哪一项基本国策?2. 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对外开放的含义、意义和内容。
3. 课堂讲解:讲解我国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分析对外开放对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重点讲解对外开放与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关系,以及如何在对外开放中吸收外来先进文化,抵制腐朽文化。
4. 案例分析:列举我国在经济、政治、文化、教育、科技、体育方面的对外开放事例,让学生深入了解对外开放的具体做法。
5. 分组讨论: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探讨对外开放对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6. 总结提升:引导学生认识到,对外开放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必然选择,是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根本途径。
我们要坚定不移地支持和参与对外开放,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7. 课后作业: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思考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践行对外开放的理念,撰写一篇心得体会。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图片、案例、讨论等多种教学方法,使学生了解了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认识到对外开放对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意义。
第六讲中国近现代的开放与崛起打开文本图片集中国近现代的历史,是一部从封闭到开放的历史,也是一部中华民族从沉沦到复兴的历史。
本专题立意于当今中国和平崛起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围绕1840年鸦片战争至今中国对外关系这条主线,对晚清时期(1840~1911年)、民国时期(1912~1949年)、共和国时期(1949至今)三个时期的中国外交进行系统考查,回顾近代以来中国的开放与崛起过程。
【知识梳理】一、晚清政府的对外关系与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形成1.鸦片战争战败后,清政府签订《南京条约》,中国由闭关锁国到被迫开放。
清朝被迫设立“五口通商大臣”,专门办理对外交涉事宜,朝贡体制开始动摇。
2.第二次鸦片战争,清政府再次战败,签订不平等条约,清政府对西方列强的态度开始发生变化。
1861年,清政府设立中国近代第一个常设的外交机构“总理衙门”,中国开始向近代平等外交艰难转型。
3.甲午中日战争,清朝败给自己的藩属国日本,签订《马关条约》,朝贡体制彻底崩溃,中国国际地位一落千丈。
4.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清政府被迫签订《辛丑条约》。
清政府完全屈服于外国列强,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完全论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二、中华民国时期的对外关系与中国国际地位的重大变化1.1912年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为争取帝国主义的支持,在《告各友邦书》中,承认清政府与帝国主义各国签订的一切不平等条约继续有效。
2.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建立北洋政府,为了换取日本支持他称帝,接受了日本提出的“二十一条”中除第5号内容以外的其他全部要求。
3.1919年的巴黎和会上,中国政府代表要求废除帝国主义国家在中国的一切特权,取消“二十一条”,收回日本在大战时夺去的德国在山东的特权,但遭到英美等列强的无理拒绝。
中国国内爆发了五四反帝爱国运动,中国代表团拒绝在《凡尔赛合约》上签字,华盛顿会议上有条件的收回了胶济铁路和青岛,这是中国近代外交史上的一次重大胜利。
一新中国初期的外交【设计思想】本课教学的指导思想是营造宽松、开放、互动的课堂教学氛围,引导学生合作探究,自主学习,在多元体验中构建历史知识体系。
设计的理论依据包括人本主义心理学、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情景教学论。
通过交友小调查、历史短剧表演、图文并茂的史料、时政信息等多种教学载体激发学生兴趣,拉近学生与历史的距离,帮助学生体验历史学科蕴涵的时代感是本课的设计特色。
【教材分析】《课程标准》和《学科教学指导意见》都强调要“理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处理国际关系方面的意义”。
这是因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不仅是建国初中国外交成熟的标志,而且对于新时期我国政府提出“和谐世界”、“共同发展”等外交新概念以及当前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构建都有重大影响。
教材内容主要分三目,第一目“另起炉灶”与“一边倒”,主要写了四个问题:①制定外交政策的国际背景。
(配有地图)②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提出和地位。
③逐条解释“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的含义。
(配有思考题和课后自我测评)④中苏建交及其意义。
(配有两幅照片和知识链接)。
第二目“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
教材叙述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的背景、形成过程、内容和意义,补充了许多初中教材没有涉及的历史细节。
(配有一幅照片)第三目“走向国际舞台”,主要讲述了20世纪50年代中期我国政府的积极外交活动和成就。
课本重点讲述了面对帝国主义对会议的干扰破坏及与会国之间的矛盾分歧,周恩来以其纵横捭阖,游刃有余的外交才干为会议的成功做出了重要贡献,展示了新中国的外交风采,打破了西方大国的外交封锁。
(配有知识链接、资料卡片和材料阅读与思考题)在专题五中,本课具有承上启下的地位:既可以与旧中国的屈辱外交史作对比,又是学习“外交关系的突破”和“新时期的外交政策和成就”的基石。
本课编写上突出“外交政策对于外交活动成败的影响”。
同样初中《历史与社会》(九年级)关于“建国初的外交”的介绍也侧重政策层面。
第六课开放与交流安徽淮北海宫学校:崔敏教材分析《开放与交流》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历史》(北师大版)七年级下册第六课。
本课介绍了唐朝的对外关系。
在中华民族的开放史上,汉朝和唐朝是两个高峰期。
在两汉的基础上,历经南北朝时期的发展,唐朝的对外开放发展到一个更高层次。
唐代农业和工商业的发展,交通的发达,以及唐朝政府推行的对外开放政策,使得这一时期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极为繁盛,出现了自西汉以来的第二个高潮,它也促进了唐代经济的高度繁荣,成为中国封建时代的一个盛世。
本课共分三个子目:“遣唐使与鉴真东渡”分别介绍了唐朝与日本的经济、文化交流和鉴真异域传道的情况;“玄奘西行”介绍了玄奘西方求法的情况;“国际性大都会长安”介绍了唐朝长安中外交流的盛况和城市建筑布局特点。
教材通过这三目内容勾勒出了唐朝对外开放与交流的全貌。
重点难点依据课程标准,本课的重点是掌握遣唐使、玄奘西行、鉴真东渡等史实,说明唐代中外文化交流的发展;本课难点是头绪较多,内容较杂,地名、国名(古今异名)较陌生,学生掌握起来可能有一定的困难。
设计理念1.以课程标准中的基本理念(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念,教师创造性地探索新的教学途径,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组织丰富多彩的教学实践活动。
为学生学习营造一个兴趣盎然的良好环境,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课程目标的内容标准(中日文化交流、中印文化交流等史实为例,说明唐代中外交流的发展)为指针,努力体现出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
2.“遣唐使”“鉴真东渡”、“玄奘西行”、“国际性大都会长安”是唐朝对外开放与交流的典型事例和体现,在逐一充分展开教学的同时,应以“开放与交流”为主线,围绕着并服务于这条主线,这样可以让较杂的内容有一条鲜明的线,整节课力争做到“形散神不散”。
3.根据初一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水平,教师将玄奘西行和《西游记》,唐朝的开放交流和如今的改革开放等有机结合,以学生发展为本,有利于教师教活、学生学活,既能体现时代精神和世纪风貌,又能以史为鉴、寓教于乐,博得学生喜爱,值得体验和回味。
明清时期的对外关系第六节明清时期的对外关系本节学习重点:1、明清时期对外关系的特点和清朝统治者的对外政策;2、郑和下西洋的目的、时间、最远到达的地区、意义及其同欧洲航海家开辟新航路的根本区别;3、倭寇的形成和戚继光抗倭的经过、对戚继光的评价;4、葡萄牙殖民者租占澳门的经过;5、郑成功收复台湾的时间及其打败的殖民者;6、领导雅克萨自卫反击战的清朝皇帝及其目的、时间;7、中俄《尼布楚条约》签订的时间、性质、意义。
一、明清时期对外关系的特点1、2、3、清朝统治者对外实行政策二、郑和下西洋1、目的:⑴⑵⑶⑷2、时间:年—年(皇帝)时3、次数:4、到达地区:5、意义:⑴⑵⑶⑷6、和欧洲航海家开辟新航路的根本区别:⑴⑵三、戚继光抗倭1、明朝中期的倭患:①倭寇形成:②明朝政府:③东南沿海的一些奸商:2、戚继光抗倭:①军队:②经过:A 、B 、C 、③评价:四、葡萄牙殖民者租占澳门1、背景:2、经过:① 年以欺骗、行贿手段占领澳门②买通租借澳门为③擅自3、明朝政府始终拥有澳门的五、郑成功收复台湾1、背景:2、时间:3、结果:六、雅克萨自卫反击战1、原因:①俄国:利用强占了②清政府:一再要求,俄军继续,扩大2、目的:3、时间:4、皇帝:5、结果:中俄签署了→①时间:②谈判地点:③性质:④意义:基础网络1405—1433年先后七次,达30多国和地区,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
私人海外贸易受到严励限制,于是沿海奸商与之勾结,共同抢掠分赃,倭患愈演愈烈。
1566年基本肃清倭寇。
年,托言船损货湿借地晾晒,经行贿后获允上岸。
500两,租借为暂居贸易地。
1661年,郑成功打败殖民者;第二年,台湾回归祖国。
①明清之际,清军主力入关,东北边界空虚,沙俄乘机强占雅克萨和尼布楚等地。
②清政府一再要求俄军撤出中国领土,俄军置若罔闻,且继续增兵,扩大侵略。
1685年和1686年,康熙令清军两次进攻雅克萨,俄伤亡惨重,被迫谈判。
1689年双方签订《尼布楚条约》,从法律上肯定了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流域,包括库页岛在内的广大地区都是中国领土。
第6课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从民族融合看盛世兴衰【课程标准】通过了解隋唐时期封建社会的高度繁荣,认识隋唐时期的民族交融与区域开发的新成就。
【教材分析】本课主要叙述隋唐五代十国时期的历史变迁。
主要分为三个子目:第一子目主要阐述了隋的成就与速亡,隋朝的统一及繁盛为盛世局面奠定了基础;第二子目描绘了一幅政治大一统、经济大繁荣、民族大交融的盛世气象,但盛世下却也隐藏着危机。
第三子目讲述了安史之乱、唐朝灭亡以及五代十国的更迭。
隋唐时期民族大融合、经济繁荣,创造了中国历史上前所未有的盛世局面,对后世朝代都有深远的影响。
本课涉及知识点繁多,需梳理线索,从民族融合的角度探究盛世兴衰。
【学情分析】高一学生在初中时已基本了解隋唐五代十国的基本史实,但还缺乏全面系统的学习,缺乏运用唯物史观理性分析历史事件能力。
因此,课堂教学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在掌握基本知识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史料研习及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提升历史核心素养。
【教学目标】1、通过时空定位,了解魏晋南北朝、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的政权更迭的顺序与脉络,理解其时代特征,认识统一是历史发展的趋势。
2、通过回顾旧知识、研读史料提取有效信息,感受盛世气象,分析隋唐盛世出现的原因及其表现,培养历史解释和史料实证能力。
3、通过地图和相关史料归纳总结唐朝处理民族关系的政策和方式,认识民族交融对边疆区域开发和维护国家统一的历史作用,把握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发展趋势,增强民族自豪感。
【重点难点】重点:隋唐盛世的具体表现及原因。
难点:唐朝民族政策特点意义及其与盛世兴衰的关系。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播放视频舞蹈《胡旋舞》教师设问:观看一段曾经风靡大唐的舞蹈,同学们能提取出哪些历史信息?(雍容华贵、开放包容、文化繁荣、民族交融、自信活泼),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入那个在中国历史上大放异彩的隋唐盛世。
设计意图:通过视频音乐画面,引导学生形成初步的盛世印象,拉近历史与现实的距离,激发学生对本课的学习兴趣。
第6课《对外友好往来》【学习目标】知识与能力: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隋唐对外交往比较活跃的情况,包括日本派往中国的遣唐使与唐文化对日本产生的深远影响、鉴真和尚东渡日本、隋唐与新罗的友好往来、唐玄奘西游取经等史实。
过程与方法:通过讲述隋唐时期我国同亚洲各国,特别是日本、新罗和天竺等国的友好往来情况,启发学生思考唐朝与外国频繁友好往来的主要原因,和这种友好交往对历史发展产生的重大影响。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讨论鉴真六次东渡和玄奘历时18年的西游和历时19年的译经生涯体现的奋斗精神,培养学生追求真知和奋斗的精神。
【重点、难点】本课的主题是唐朝的对外友好交往,其中唐朝与日本、天竺的交往,是本课的重点。
本课的难点,在于理解封建时代的对外交往为何如此频繁?它与当今的开放有什么区别?【学习方法】小组合作交流、电教手段【学习过程】导入:出示《西游记》剧照。
提问:吴承恩的《西游记》实际上是以哪一个历史故事为题材写成的?《西游记》以玄奘西游天竺取佛经的故事为题材写成的。
出示《唐朝对外主要交通路线图》,学生在地图上找到天竺的位置并填出唐朝时的主要外贸城市及与唐朝有往来的国家一、对外友好往来(通过填图让学生对唐朝对外往来有个粗略的了解,同时提高学生读图和填图能力)根据《唐朝对外主要交通路线图》,学生讲解从哪些城市出发,经过哪些路线,到达哪些国家:从洛阳、长安出发向西通过丝绸之路,可以到达天竺、波斯、拂菻、大食,向东可以到达新罗;从广州出发,走海路可以到达东南亚各国、天竺,最远可以到达波斯湾;从扬州出发可以到达日本。
由此可见,唐朝对外交往相当频繁,与唐朝有贸易往来的包括亚非欧七十多个国家。
当时唐朝的都城长安,云集世界各国人士,成为世界性的大都市。
下面我们先来了解唐朝与日本的友好往来的情况。
二、唐朝与日本的友好往来由学生列举唐朝与日本的来与往:1、遣唐使(同来的还有留学生和留学僧)想一想:遣唐使来唐的主要使命是什么?从哪里可以反映出来?——学习唐朝的文化。
八年级下册历史《对外开放》
一、对外开放的背景
在改革开放初期,中国面临着经济困难和社会发展的挑战。
为了加速经济发展和改善人民生活水平,中国政府决定实行对外开放政策,引进外资、技术和先进管理经验。
这一政策背景为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奠定了基础。
二、经济特区的设立
为了吸引外资,中国政府首先在经济特区实行特殊政策和灵活措施。
这些经济特区成为改革开放的“试验田”,取得了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通过经济特区的成功经验,中国逐渐扩大了对外开放的范围。
三、进一步扩大开放
随着经济特区的成功实践,中国政府逐步开放沿海、沿边地区,并在全国范围内推广对外开放政策。
通过与世界各国的经贸合作,中国的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成为全球重要的贸易大国。
四、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为了更好地融入全球经济体系,中国于2001年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
这一举措进一步促进了中国的对外开放,为中国的经济发展带来了更多的机遇和挑战。
中国在世界贸易组织中的地位逐渐提升,成为全球经济的重要参与者和贡献者。
五、对外开放的影响
对外开放政策的实施,为中国经济发展带来了巨大影响。
中国的进出口贸易额逐年攀升,成为全球最大的贸易国之一。
同时,对外开放也促进了中国的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提高了国家的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
六、对外开放与现代化建设
对外开放政策是中国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对外开放,中国引进了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加速了经济体制改革和现代化进程。
同时,对外开放也促进了中国的社会进步和文化交流,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和综合素质。
第6课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课标要求】了解隋唐时期封建社会的高度繁荣,认识隋唐时期的民族交融、区域开发。
【重点难点】学习重点:隋的统一、“贞观之治”、“开元盛世”、民族交融学习难点:隋朝灭亡的原因、藩镇割据【学习目标】1.唯物史观:运用历史发展观点理解从隋唐到五代十国政权更迭与社会经济、民族关系的发展,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分析历史问题。
2.时空观念:立足时空观念,认识隋唐至五代十国时期的时空背景和阶段特征3.史料实证:通过史料的研读,了解隋唐盛世局面的形成的原因和表现4.历史解释:理解安史之乱是唐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客观分析唐朝灭亡的原因。
5.家国情怀:树立正确的民族观,认识到隋唐时期是国家大一统和民族大融合时期。
【时空定位】【阶段特征】1.政治:国家统一,疆域辽阔,封建社会高度繁荣的时期。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成熟,但后期出现藩镇割据,严重削弱了中央集权。
2.经济:封建经济空前繁荣。
隋朝和唐朝前期实行均田制和租庸调制,经济生产上诸多创新,重农抑商政策有所松动,城市的经济功能增强。
安史之乱后,经济重心南移加快。
3.思想:中华文化兼容并蓄,多元发展,科技成就领先世界。
儒道佛三教合一;发明雕版印刷术,唐末火药开始应用于军事;唐诗繁荣,绘画进入繁盛阶段。
4.外交及民族关系:实行开放的对外政策,交通发达,中外经济文化交流频繁,中华文化圈的基本格局最终形成;实行比较开明的民族政策,统一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发展。
【名词解释】▲朋党之争:唐后期的朋党之争是指以牛僧儒为首的官僚集团和以李德裕为首的官僚集团之间的斗争,所以又称为“牛李党争”。
形成牛李党争的原因,是由于他们进入仕途的门径不同。
实际上,还是唐初以来门阀地主与庶族地主之间斗争的延续。
两党斗争,直到公元860年,懿宗即位后才平息下来,长达四十年之久。
▲唐蕃会盟:公元821年(唐穆宗长庆元年;吐蕃彝泰七年)唐朝和吐蕃双方派使节,先在唐京师长安盟誓,次年又在吐蕃逻些(拉萨)重盟,史称"唐蕃会盟"。
第6课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一、教学理念:新课程标准提出:学生通过历史课程的学习,掌握必备的历史知识:知道特定的史事是与特定的的时间、空间相联系的;知道史料是通向历史认识的的桥梁,在树立正确历史观的基础上,从历史的角度认识中国国情,形成对祖国的认同感和正确的国家观,从而形成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
二、教学内容分析:本课为《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二单元第6课的内容。
魏晋南北朝民族融合为隋唐大一统盛世局面出现奠定基础;唐朝民族交融及少数民族政权对边疆开发做出贡献;安史之乱是唐朝由盛转衰转折点,唐代后期藩镇割据,宦官专权,朋党之争,农民起义,最终形成五代十国分裂的局面。
民族大融合、盛世局面出现和第8课隋、唐制度变化与创新互为因果关系。
三、学情分析:高一年级的学生已在初中的历史学习中,对这段历史有了初步的了解,高一学生课堂参与度高,感性认识高于理性认识,但是高中要用1课时学习这部分内容,从时间上来看,肯定是比较紧凑。
因此,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导学案,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把教学重点放在学生的史料研习及历史思辨能力培养方面。
四、教学目标:通过隋亡唐兴原因分析使学生认识到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进行唯物史观教育,对学生进行唯物史观教育;通过学习隋唐时期民族交往的史实,理解隋唐时期开放、包容的民族政策推动了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树立“民族共同体”意识,维护民族统一、国家和平,增强民族自豪感;通过史料阅读培养学生提取信息能力和思维能力,使学生认识到经济繁荣与政治的关系,提升民族团结意识;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合作能力;通过构建坐标轴对学生时空观教育;采用史料研读、情景设计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五、教学重难点分析:重点:唐朝前期盛世局面形成的原因、表现和唐朝的民族政策。
难点:唐朝藩镇割据的影响。
六、教学设计思路:为贯彻课程标准的新教学理念,实现课程标准提出的教学目标,此课我采用了史料探究、导学案、小组合作探究、多媒体等教学方式。
第六课《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教案教学目标(核心素养)1、唯物史观通过学习,使学生识记从隋唐到五代十国的政治、经济、民族等相关史实,运用历史发展观点理解从隋唐到五代十国政权更选与社会经济、民族关系的发展,培养学生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2、时空观念通过《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教科书和配套课件,认识从隋唐到五代十国所处的特定的时空环境,抓住其特定时空背景和阶段特征。
3、史料实证通过历史图片和历史资料提出问题、设置悬念,使学生了解唐朝前期的鼎盛局面形成的原因、表现,提高学生探究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4、历史解释引导学生运用本课教材中文献资料所提供的有效信息,认识隋唐时期是国家大一统和民族大融合时期,培养有效解读材料、自主分析归纳知识的能力。
5、家国情怀通过教学让学生认识到隋唐时期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进一步发展,树立正确的民族观,培养中华民族爱国爱家情怀。
教学重难点重点:隋朝大运河的作用;开通大运河的必然性;知道隋唐繁荣的历史事实;隋唐时期经济发展,社会繁荣的主要原因;唐朝与周边少数民族交往的方式;唐朝的民族政策与对外政策难点:开通大运河的必然性;唐朝的民族政策与民族融合;对唐朝“盛世”局面的辩证认识;唐朝民族政策的特点、意义、对当今民族政策的启示时空坐标教学方法问题导学法,讲授法,提问法,多媒体教学法学法指导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具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导言框新课讲授:一、基础知识梳理二、重难点问题解析(一)隋朝大运河的作用,开通大运河的必然性。
作用:有利于巩固统一、促进南北经济交流以及运河沿岸城市发展。
必然性:①北方战乱频繁,南方相对安定。
②南方经济发展,能为国家提供大量的粮食税收。
③政治重心在北方,经济重心有南移趋势。
(并未南移)(二)唐朝的民族政策与对外政策。
民族政策:开明的民族政策。
对外政策:开放的对外政策。
(三)唐朝与周边少数民族交往的方式。
方式:战争;联合;设置机构;和亲;会盟;册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