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供给侧改革”
- 格式:pdf
- 大小:36.20 KB
- 文档页数:1
供给侧改革什么是供给侧改革?所谓供给侧改革,就是用增量改革促存量调整,通过优化投资结构、产业结构开源疏流,在经济可持续高速增长的基础上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与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产能过剩是结构失衡不是经济过热,化解产能过剩靠投资结构、产业结构调整而不是减少投资。
供给和消费的关系是本和末、源和流的关系;所谓供给侧改革,就是用增量改革促存量调整,通过优化投资结构、产业结构开源疏流,在经济可持续高速增长的基础上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与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在等距经济学认为,新增产能短缺和经济过热无法划等号。
把新增产能短缺和经济过热划等号的理论根据就是经济“均衡点”理论。
“均衡点”理论就是布局经济学的基础理论,就是消极的理论,产生于小商品经济时期。
那时人们的市场需求结构直观、生产规模狭小、可以再生资源非常有限,可再生生产能力与人的主体性充分发挥的空间太小、生产与消费之间难“过剩”;一旦“过剩”,就可以发生所谓经济危机。
然而至了真正社会化大生产——知识经济与经济全球化时代,所有的“均衡点”(包含生产与消费)均已不复存在;人的市场需求结构的变化增添的市场需求的无限性,生产结构的变化增添生产发展的无限性,同意了主客体之间只有主体主导的无穷发展的可能性而并无静态的平衡。
此时只有结构调整问题而并无平衡问题。
“经济过热论”及其理论基础均衡点理论都已过时,再秉承这种理论就可以侵害可持续发展。
加强政府投资力度,以宏观拎微观,利用投资对消费的乘数效应、基本建设投资对投资的乘数效应,才就是化解新增产能短缺的显然。
基础设施建设对投资、投资对消费的乘数效应就是永远存有的。
而且由基础设施建设本身的基础性与延伸性同意,这方面的投资存有无穷沿袭的可能性——基础设施建设投资的基础性与杠杆功能,并使其具备连续性。
只要决策者正视了宏观经济与微观经济的等距关系,舍弃布局经济学的“均衡点”理论,政府对这方面的投资没任何客观障碍。
企业依靠创业,创业依靠促进。
供给侧改革的理解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从提高供给质量出发,用改革的办法推进结构调整,矫正要素配置扭曲,扩大有效供给,提高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
那么,我们要如何解读供给侧改革呢?下面是店铺为你带来的供给侧改革的含义,希望对你有所启发。
什么是供给侧改革1. 供给侧改革的前世与今生1.1 “供给侧改革”横空出世11 月以来,“供给侧改革”成为高层讲话中的高频词。
国家主席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11 次会议和亚太经合组织APEC 工商领导人峰会上两次强调,要“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国务院在“十三五”规划纲要编制工作会议上称,“要在供给侧和需求侧两端发力促进产业迈向中高端”。
而中财办主任刘鹤、副主任杨伟民,以及国家部委领导人也均在不同场合强调“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1.2 何谓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供给侧”与“需求侧”相对应。
需求侧有投资、消费、出口三驾马车,三驾马车决定短期经济增长率。
而供给侧则有劳动力、土地、资本、创新四大要素,四大要素在充分配置条件下所实现的增长率即中长期潜在经济增长率。
而结构性改革旨在调整经济结构,使要素实现最优配置,提升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数量。
1.3 为何要进行供给侧改革?表象:需求不足。
07 年以来,中国经济增速逐年下滑。
从需求侧看,外需中,全球出口增速10 年见顶回落,过去三年持续零增长,中国较难独善其身,而低成本优势不再,令低端制造业向东南亚转移不可避免。
内需中,11 年人口结构出现拐点,12 年人口抚养比见底回升,13 年地产销量增速持续下行,工业化步入后期,投资增速持续下行。
实质:供需错配。
但需求刺激效果甚微,15 年以来央行5 次降息降准、发改委新批基建项目规模超过2 万亿,但投资依然萎靡。
而在消费领域中,则呈现出较为明显的供需错配:国内消费增速拾级而下,但中国居民在海外疯狂扫货,国内航空客运增速缓慢下行,但跨境出游却持续高增长。
这意味着,当前中国经济面临的问题,并不在短期需求,而在中长期供给。
试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随着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我国面临的经济问题也越来越复杂。
为了应对这些问题,近年来我国提出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战略。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指以市场化、法制化为手段,通过改革产业结构、优化供给结构、提高生产力,来解决我国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一系列结构性问题,实现经济转型升级的战略。
一、必要性供给侧改革的提出,是因为当前我国经济增长的模式已经不再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
传统的增长模式注重要素投入,而忽略了产业结构和技术创新等方面的问题。
在这种情况下,就会导致经济增长速度的下降,就业岗位的减少,产业结构的落后等问题的逐渐浮现。
供给侧改革的实施,旨在通过优化产业结构,创新科技,提升产品质量,提高劳动生产率,改善城乡居民生活,推进经济社会发展的转型和升级。
具体来说,供给侧改革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 提高劳动生产率提高劳动生产率是实施供给侧改革的重要任务之一。
随着人均生产力的提高,劳动力成本不断上升,传统的劳动集约型增长模式已经不再适用。
因此,供给侧改革需要通过技术进步、人才培养等方面提高劳动生产率,以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
2. 优化供给结构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供给结构也在发生变化。
目前,我国的供给结构依然以传统产业为主,如钢铁、煤炭等重工业占据主导地位,而高科技产业、服务业等新兴产业相对较弱。
因此,供给侧改革需要优化供给结构,推动经济向高质量发展,加快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的发展,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消费需求。
3. 加强科技创新科技创新是实施供给侧改革的重要手段之一。
当前我国科技水平整体较低,创新能力也存在一定的差距。
因此,需要通过加强科技创新,推动经济向创新驱动转型升级,不断提高科技含量和附加值。
二、政策措施供给侧改革需要政策的支持和保障。
为了实现供给侧改革的目标,我国政府将采取以下措施:1. 减税降费减税降费是供给侧改革的重要政策。
通过减轻企业负担,降低企业成本,鼓励企业加强技术创新和产品升级,推动经济转型升级。
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内涵原因和举措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指通过改变各种产业和行业的生产要素的供给结构,优化整个经济体制,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和经济增长持续性的一种改革。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核心在于优化生产要素配置,使它们更加符合市场需求,从而提升商品和服务的质量和效率。
这种改革具有以下的原因和举措。
一、内涵原因1. 适应中国经济发展新方向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经济增长速度放缓,转型升级成为新特点。
传统的供给侧经济发展方式已经遇到瓶颈,需要转变为更新的经济发展方式。
因此,对经济结构进行调整和升级,成为目前必须要面对的问题。
2. 促进产业转型升级现代经济发展要求不仅要把握优势产业,更要重视高附加值和新兴产业的发展。
政府需要推动制造业向高端转型,开发高新技术和新兴产业,培育新型经济,推进经济向质量和效率的转变。
3. 解决生产过剩问题过多的粗放型投资和产能过剩,造成了产品过多供给,使大量企业面临资金压力,降价甚至破产。
通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去除掉产能过剩的行业,可以减少过度竞争,使生产方式更加稳健,消除生产过剩的问题。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助于提高企业和商品的质量和效率,同时也可以使中国经济发展向高质量发展方向转型。
巩固和提升中国的全球竞争力,推动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有利于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
二、举措1. 深化改革,激发市场活力激发市场活力是为了促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未来必须深化改革,加强市场监管,强化政府服务。
加强市场化改革,提高行业竞争力态势,推进贸易自由化、投资自由化和跨境金融自由化等改革措施,形成良性发展机制。
2. 推动创新和科技发展创新和科技发展是提高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质量和效率的关键,必须改革行业知识经济结构,创新知识经济产业体系,加大高新技术和新兴产业的投入,建设国家级创新中心和特色产业基地,以提高生产力和市场竞争力。
3. 实施产业结构调整产业结构调整必须与国家产业政策相配合,有重点地进行合理布局,推进生产要素的合理配置,实现产业结构优化,减少高耗能、高污染、低附加值产业的投入,适度扩大中低端产业的市场空间,推动产业洁净化、绿化和转型升级。
供给侧改革的理解供给侧改革是指在经济运行中,通过改革供给方面的政策和制度,推动优化供给结构,增强供给能力,以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的一种改革。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我国经济发展主要依靠投资和出口拉动,面临着资源环境瓶颈、产能过剩、消费需求不足等问题。
供给侧改革旨在解决这些问题,从源头上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供给侧改革的目标是通过改革供给结构和供给方式,实现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具体来说,供给侧改革的主要目标包括:实现经济结构优化升级,推动消费升级,加快科技创新,提高劳动生产率,加强资源环境保护,增加有效供给。
供给侧改革的核心就是要推动结构调整和创新驱动,提高总供给量和供给质量,提升经济发展的内在动力。
具体来说,供给侧改革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加大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力度。
通过淘汰过剩产能,优化产业结构,提高企业综合竞争力,推动传统产业升级,发展新兴产业,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二是加强创新驱动。
通过加大科技投入,推动科技创新,培育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促进供给侧改革与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等战略的结合,提升经济发展的创新能力和竞争力。
三是推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通过加大农业供给侧改革的力度,实现农业供给结构优化,推动农业现代化和农村全面振兴,提高农民收入水平,促进农民就业,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
四是加强公共服务供给。
通过改革公共服务领域的体制机制,加大对教育、医疗、养老、住房等公共服务资源的供给,提高公共服务的质量和效益,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求。
五是加强环境保护。
通过加强环境保护,控制污染排放,推动绿色发展,改善生态环境,提高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六是深化国有企业改革。
通过改革国有企业的所有权和经营机制,加强国有企业的改革创新,提高国有企业的管理效率和市场竞争力。
七是扩大对外开放。
通过扩大对外开放,引进国外的技术、资本、市场等要素资源,促进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和国际影响力。
试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指通过优化供给体系、调整供给结构、改善供给能力,以推动经济结构升级和高质量发展的一系列政策和措施。
它突出了供给侧的重要性,着力解决供给不足、供给结构不合理等问题,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
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背景和意义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来自供给,供给侧改革是适应供需关系变化,推动经济转型升级的内在需要。
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阶段性特征逐渐消失,发展进入新常态,供给侧改革成为推动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重要抓手。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核心目标是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实现供给与需求的适应和发挥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推动经济发展由规模扩张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
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主要内容(一)优化产业结构。
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新动能,完善产业政策体系,激发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
(二)优化要素配置。
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实现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放宽市场准入,减少政府干预,优化要素配置方式和机制,培育公平竞争环境。
(三)优化供应结构。
推动农业供给侧改革,加快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加快转变城镇化发展方式,提高城镇基本公共服务供给能力和质量。
(四)优化区域发展。
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破除地域壁垒,消除区域发展不平衡现象,促进区域间的优势互补和协同发展。
三、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成果和效果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中国经济发展中取得了显著成效。
(一)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
优化供给结构和加强创新驱动,推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培育新兴产业,推动经济由规模扩张向质量效益转变,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实现高质量发展。
(二)改善供给能力和水平。
通过改革开放,放宽市场准入,优化要素配置,加快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提高供给能力和水平,满足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要。
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面临的问题和挑战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仍面临一些问题和挑战。
(一)改革力度不够。
一些重要领域的改革仍然存在难题,需要进一步深化改革,加大改革力度。
供给侧改革的总结供给侧改革是指根据市场需求和经济结构变化的要求,通过政府相关政策和举措来促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增强经济发展动力和竞争力。
这一改革旨在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推动经济增长由过去过度依赖投资、外贸和扩大规模向更加注重质量效益、技术创新和提高供给能力的方向发展。
供给侧改革具有重要意义和深远影响,下面分几个方面进行总结。
首先,供给侧改革通过提高供给品质和效益,改善供需关系。
改革鼓励企业加大技术研发和创新力度,推动企业转型升级,加强自主研发能力,提高产品和服务质量。
同时,通过优化资源配置和产业结构调整,减少低端产能过剩,提升高端供给能力,缩小供需两侧的差距,稳定市场供需关系。
改革还鼓励消费升级,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推动服务业发展,满足人民群众对高品质生活的需求。
其次,供给侧改革通过减少政府干预和优化营商环境,激发市场活力和创新动力。
改革提出要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发挥企业和市场主体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充分释放市场潜力。
政府应重构职能,减少不必要的行政审批和限制,降低市场准入门槛,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培育良好的法治环境,为市场主体创新创业提供更好的条件和支持。
这些举措有助于推动市场活力的释放,激发企业和个人的创新动力,提升整个经济的竞争力。
再次,供给侧改革通过改善因素市场化配置和产业协同发展,促进经济稳定和可持续发展。
改革强调市场化的资源配置,推动因素价格的形成机制改革,提高资源的效率利用,对优势产业和关键领域加大扶持力度,提高产业集群效应,促进产业协同发展。
同时,改革还注重生态环境保护和绿色发展,鼓励推动清洁能源、节能减排、循环利用等绿色产业的发展,推动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最后,供给侧改革通过深化改革开放和推动全球化发展,增强经济的竞争力和影响力。
改革强调要加快推进经济体制改革,深化国企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激发市场主体活力。
同时,改革还鼓励企业走向国际市场,积极参与全球竞争,开拓国际市场份额,提升中国经济的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
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内涵原因和举措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指从优化供给结构来提高经济总量和质量的新一轮改革,其主要
目的是改变以往中国经济增长模式的缺陷和短板,使国民经济建立在市场化、法治化、国
际化的基础上,实现产业结构的升级和优化。
供给侧改革的内涵包括三个方面:
首先,加大创新力度,提高经济增长质量。
中国传统的经济增长模式往往依赖于大规
模的资本积累和生产的规模化,对人力资源和环境资源的消耗非常大,如今随着全球经济
竞争的加剧,中国的比较优势(廉价劳动力、环境优势)越来越小,利润空间也越来越小,所以只有通过加大创新力度提高经济增长质量才能保持和增强国家的竞争力。
供给侧结构
性改革的举措包括加快推进技术创新、改革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夯实创新基础设施建设
等。
其次,加强供给侧改革,优化产业结构。
优化产业结构是供给侧改革的重点,需要各
种行业优势的相互匹配,健康有序的发展。
举措包括淘汰产能过剩产业、加快发展先进制
造业、发展服务业、把握人口红利等,尤其是加强环保、节能、减排方面的工作,让经济
的增长和资源环境的保护互不冲突。
最后,深化改革,推进市场化和法治化。
供给侧改革需要借助市场化和法治化的力量,使得资源配置更加公正、透明和规范。
特别是在国企改革、金融改革、财税制度改革等领域,要求深化改革,进一步激发市场活力,提高法治化水平。
综上所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一个广泛的、全面的、深入的改革体系,需要有关方
面多方合作、统筹协调。
其根本目标是推动中国经济增长质量向质的提升方向转型,以及
实现公平、公正、可持续的发展。
中国经济的供给侧改革近年来,中国经济发展出现了一些新的问题,其中之一就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供给侧改革是为了解决出现的结构性问题,强调经济结构调整,增强实体经济发展动力。
那么,究竟什么是供给侧改革呢,它能为中国经济带来什么样的改变?一、什么是供给侧改革?供给侧改革指的是对供给侧结构进行调整,使其更加高效,在生产能力、生产方式、资源配置、市场体系、创新能力等方面不断提高。
这种改革从经济的角度出发,以产能、生产要素、生产方式等实体经济为中心,避免了传统的需求侧政策。
二、供给侧改革的意义中国经济发展所面临的挑战有很多。
在过去的发展中,过度的重工业导致产能过剩,而消费需求却无法得到满足,造成了需求和供给不匹配的矛盾。
供给侧改革的实质就是促进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优化供给结构,解决供需失衡问题。
其具体意义如下:1、强化实体经济,缩小贫富差距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最大作用是促进实体经济的发展,振兴实体经济,从而增强中国经济的基础。
实体经济的强大与否,直接影响着整个行业的发展,甚至影响着整个国家的竞争优势。
同时,实体经济强大了,也可以为中国贫困地区的人们带来更多的就业机会,缩小贫富差距。
2、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在供给侧改革中,一旦生产效率得到优化,不仅能够节省生产成本,也可以提高生产质量,提升产品竞争力。
生产效率对于一个企业来说尤为重要,因为它直接影响着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通过提高生产效率,我们可以拥有更多的优势,这些优势可以通过降低成本、改进生产工艺、提高产品品质、满足不同用户的需求等形式表现出来。
3、解决需要侧不足问题,激发内部活力供给侧改革能解决供给不足的问题,从根本上激发市场活力,促进国内经济的增长。
传统任意干预的需求侧政策无论怎么调整都无法有效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通过激发市场主体内部的活力和潜力,保持经济增长在合理范围内运行,并带来持续性改善的。
三、供给侧改革在中国的实践自2015年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提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来,中国政府已经采取了一系列的举措来推进这项改革。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总结和理解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指通过改革供给方面的体制机制、调整供求关系,从而优化供给结构,提高供给品质和效率,稳定经济运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一种经济改革模式。
本文将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进行总结和理解。
一、背景和意义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以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新常态为背景提出的。
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传统发展方式和发展动力不足,经济增长速度下降,结构性矛盾突出。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主要目标是通过调整供给结构,促进经济结构的优化和转型升级,增强经济的发展动力。
二、主要特点1. 以需求为导向。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将调整供给结构的重点放在满足市场需求的基础上,鼓励创新创业,提高产品和服务质量。
2. 以市场为主导。
改革推动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通过深化市场化改革,打破垄断,加强竞争,优化资源配置。
3. 改革创新。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求采取创新的手段和方法,推动改革向纵深发展,打破体制机制藩篱,激发市场活力和创造力。
三、主要内容和措施1. 减少病态竞争。
通过推进市场化债转股、出售不良资产等措施,减少企业过度竞争和产能过剩的问题。
2. 降低实体经济成本。
通过减税降费、简化审批流程等措施,降低实体经济的运营成本,提高市场竞争力。
3. 推进转型升级。
通过加强科技创新、加大对新兴产业的支持力度,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推动经济的结构调整。
4. 促进创新创业。
通过建立创新创业平台,加强人才培养和创新支持,推动创新创业活动,提升整个社会的创新创业能力。
5. 扩大开放。
通过推进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加大对外开放力度等措施,促进国内外市场和资源的有机衔接,提高我国经济的国际竞争力。
四、实施效果和启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实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在降低企业成本、推动转型升级、促进创新创业等方面都取得了明显的进展。
然而,也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比如,一些地方和企业存在改革阻力,制度体制改革滞后等等。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给我们带来了一些启示。
经济决策参考供:给侧改革:内涵、影响及建议一、内涵、背景及改革重点供给侧改革的内涵及背景。
一般认为,所谓“供给侧改革”,就是从供给、生产端入手,通过解放生产力,提升竞争力来促进经济发展。
长期以来,我国经济增长主要通过需求侧改革实现,重点强调扩大投资需求、消费需求和净出口增长,但当前需求端的刺激仍在持续,收效却不佳,经济下行压力加大,需用新的动力源对冲下行风险。
业内认为,改革的核心是推出更能满足需求的好产品,以解决供给与需求的不匹配问题。
中财办副主任杨伟民认为,我国供给侧存在六大问题,导致目前经济下滑、投资减速等问题。
主要是:一是供给体系总体上具有外向型;二是供给体系未及时跟上国内中收入群体迅速扩大的消费结构;三是现在供给体系满足多样化、个性化消费的能力相对较差;四是部分产业产能已达到峰值,产能难以消化,部分产业达到资源环境约束承载能力的峰值;五是中低端产品过剩,高端产品供给不足;六是企业生产经营成本提高过快。
供给侧改革的重点是要素市场改革。
供给侧改革不排除宏观政策的必要调整,如减税等措施,刘世锦认为,重点是要素市场改革,主要包括:一是淘汰落后产能;二是进一步放宽准入,加快行政性垄断行业改革;三是加快城乡之间土地、资金、人员等要素的流动和优化配置;四是加快产业转型升级、精致生产;五是培育创新环境。
包括保护产权特别是知识产权,促进创新要素流动,培育人力资本,改造金融支撑体系等。
我国供给侧改革或呈四大特征。
我国实施供给侧改革不代表经济政策的大转向,也不会放弃对总需求的调控,招行刘东亮认为,改革或呈四大特征:一是暂时不会大规模减税及削减社会福利。
在经济下行阶段,减税将导致政府财力不足,且不利于降低社会融资成本。
二是不会出现大规模私有化。
预计未来企业层面的改革将以国企改革为重要推手,以改革国资监管、提升企业效率等为重点,稳步发展混合所有制。
三是转型升级与提升市场效率将是供给侧改革的重点。
预计简政放权、加强竞争、放松对行业准入和价格管制将是重点。
供给侧改革的内涵
供给侧改革是指以提高供给质量和效率为核心,通过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经济转型升级,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一种改革思路和行动。
它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也是当前经济形势下的必然选择。
供给侧改革的内涵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优化供给结构。
传统的供给侧结构存在着过度依赖资源和劳动力成本低廉的优势,导致产品质量和技术含量低下,难以满足消费者的需求。
因此,优化供给结构是供给侧改革的重要内容。
通过加强技术创新、提高产品质量和服务水平,推动供给结构向高端、智能化、绿色化方向转变,提高供给质量和效率。
二、加强供给侧改革的制度保障。
制度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供给侧改革需要建立和完善一系列制度,包括市场准入制度、产权保护制度、知识产权保护制度等,以保障市场经济的公平竞争和创新发展。
三、加强供给侧改革的政策支持。
政策是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供给侧改革需要制定和实施一系列政策,包括财税政策、金融政策、科技政策等,以促进供给侧结构的优化和转型升级。
四、加强供给侧改革的人才支持。
人才是经济发展的重要资源,供给侧改革需要加强人才培养和引进,建立和完善人才评价和激励机
制,以提高供给侧结构的创新能力和竞争力。
供给侧改革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它的内涵包括优化供给结构、加强制度保障、政策支持和人才支持等方面。
只有不断深化供给侧改革,才能推动经济转型升级,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供给侧改革的具体内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任务,是实现经济转型升级、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关键举措。
供给侧改革的核心是以市场为导向,通过深化改革、加强创新,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从而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具体来说,供给侧改革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一、深化国有企业改革。
国有企业是我国经济的重要支柱,深化国有企业改革是供给侧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
通过混合所有制改革,引入民间资本,推动国有企业转型升级,提高竞争力和盈利能力,实现国有企业的优化配置和高效运行。
二、推动产业结构升级。
供给侧改革要求通过调整产业结构,优化资源配置,实现产业升级和转型。
加大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技术产业的支持力度,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提高整体产业水平和国际竞争力。
三、加强创新驱动。
创新是引领未来的动力源泉,供给侧改革要求加强创新驱动,推动科技创新和技术进步。
加大对科研机构和高校的支持力度,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推动产业技术升级和结构调整。
四、优化投资和消费结构。
供给侧改革要求优化投资和消费结构,加大对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领域的投入,提高投资效率和质量,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
同时,要促进消费升级,引导消费结构向品质消费、绿色消费转变,推动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提高。
五、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供给侧改革要求加强宏观政策的协调配合,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向纵深发展。
要深化改革,推动各项改革政策的贯彻落实,实现政策的有效衔接和协同作用,形成政策合力,推动经济结构优化和升级。
六、促进市场化改革。
供给侧改革要求促进市场化改革,深化价格改革,放开市场准入,推动市场竞争,提高市场配置资源的效率。
要加大对市场主体的支持力度,减少行政干预,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激发市场活力和创造力。
七、加强金融支持。
供给侧改革要求加强金融支持,深化金融改革,提高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
要加大对中小微企业的金融支持力度,降低融资成本,解决融资难题,推动实体经济发展。
试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一种经济转型的改革思路,强调通过改变供给侧的生产要素和生产方式,提高经济的供给能力和竞争力,从而促进经济的长期可持续发展。
这一改革理念在中国自2013年提出以来,得到了广泛关注和实践,并取得了显著成效。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注重推动经济从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
过去,中国的发展主要依靠投资和出口驱动的方式,而这种发展方式已经遇到了发展瓶颈,不可持续。
通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国正在加大对创新、科技和人力资本的投入,提高科技含量和附加值,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推动经济从数量扩张向质量提升转变。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眼于优化产业结构和提升产业竞争力。
中国经济过去长期过度依赖资源密集型和劳动密集型产业,导致了资源浪费和环境破坏。
通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国正在加大对高技术、高附加值产业的支持力度,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和新兴产业发展,提高产业集群的竞争力和创新能力,推动产业结构的升级和优化。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注重改革创新和市场化改革。
中国经济在改革开放以来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也面临着体制机制不完善、市场过剩和创新不足的问题。
通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国正在加大对市场化改革的力度,推动深化商事登记制度改革、简化行政审批程序、降低市场准入门槛等,为市场主体创造更好的发展环境。
中国还在加强知识产权保护、鼓励企业创新等方面加大力度,促进创新创业,推动经济实现更加可持续的增长。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还注重提高人民群众的福利水平。
中国社会存在着严重的收入分配不平等和贫困问题。
通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国正在加大对民生投资的力度,推动形成全民参与、全民共享的公共服务体系,提高教育、医疗、养老等方面的公共服务水平,缩小收入差距,促进社会公平公正。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中国通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正在实现经济从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发展的转变,优化产业结构,推动市场化改革和创新创业,提高人民群众的福利水平。
试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指通过改革供给侧结构,促进经济的转型升级。
这一概念在中国首次提出是在2015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主题。
在过去几年中,中国的经济增速逐渐下降,这使得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成为保持经济稳定和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措施。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核心目标是提高供给侧的质量和效益,通过淘汰低端产能和优化产业结构实现经济增长的转型升级。
这种改革的出发点是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更加决定性的作用,通过调整供给侧结构来满足消费者对高品质、个性化和绿色产品的需求。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主要内容包括:淘汰过剩产能、化解过剩产能结构性矛盾、推进企业兼并重组、扩大生产性服务业、改革创新体制机制、降低企业税负等。
这些措施旨在通过调整产业结构,提高劳动生产率和资源利用效率,推动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和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
淘汰过剩产能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首要任务之一。
过去几年,中国的一些重点产业出现了严重的产能过剩问题,导致了生产能力的浪费和市场供需矛盾的加剧。
通过淘汰过剩产能,可以有效地提高各个产业的供给效率,减少浪费和污染,为经济的发展提供更加有力的支撑。
推进企业兼并重组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方向。
通过企业的兼并重组,可以实现资源的集中配置和效益的最大化。
通过优胜劣汰,可以提高行业内企业的竞争力,推动产业向高端化和高附加值方向发展。
扩大生产性服务业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另一个重要领域。
随着技术的进步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于服务业的需求越来越大。
扩大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不仅可以带动就业增长,还可以提高经济效益和国民生活质量。
改革创新体制机制也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内容。
通过改革创新,可以打破僵化的行政管理体制,提高市场的竞争力和透明度,建立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激发市场主体的活力和创造力。
降低企业税负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一环。
企业税负过高是制约市场主体活力的重要因素之一,通过降低企业税负,可以减轻企业的负担,增强其竞争力和创新能力。
供给侧改革的理解供给侧改革是指通过改革和优化供给结构,推动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的一项重大改革。
具体来说,供给侧改革主要包括优化经济结构、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进产能过剩行业去产能、促进供给侧创新和扩大内需等方面的措施。
供给侧改革的理念是以市场为导向,通过创新驱动、结构调整等措施改善供给条件,提高供给的质量和效率,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与之相对的是过去的需求侧管理,即只注重拉动需求,而忽视了供给方面的问题。
过去长期存在的供给侧结构性问题包括生产能力过剩、创新不足、产业结构单一等,推动供给侧改革的目的就是解决这些问题。
供给侧改革的核心是结构性问题的解决,包括三个层面的改革内容。
一是优化供给结构,主要是通过提高技术水平、增加研发投入、推动产业升级等方式,改善供给的质量和效率。
二是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主要是通过破除体制机制障碍、推动市场化改革、降低企业成本等手段,打破既得利益,增加市场竞争,优化资源配置。
三是推进产能过剩行业去产能,主要是通过市场化机制和法律法规的支持,推动产能过剩行业的淘汰和退出,避免资源浪费和环境破坏。
供给侧改革的目标是通过优化供给结构,提高生产和经济效率,实现经济增长的转型升级。
具体目标包括实现经济结构的调整,优化产业布局,提高技术水平和技术创新能力,增加劳动生产率,提高企业效益,改善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等。
供给侧改革的实施需要多方面的支持和配套政策。
首先,需要深化改革,包括推动国有企业改革、简政放权、放宽市场准入等方面的改革措施。
其次,需要加大创新投入,提高科技创新能力,推动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
同时,还需要加强培训和教育,提高劳动者的素质和技能,提高整体劳动生产率。
此外,还需要加大对企业的支持力度,降低企业税费负担,改善营商环境,吸引更多的投资。
最后,需要合理调整收入分配,提高中低收入群体的收入水平,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
供给侧改革的重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内涵原因和举措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中国政府近年来推行的一项重大改革措施,其内涵是通过改革和优化供给侧的结构,提高供给质量和效率,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这是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后的一项战略举措,旨在解决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一系列问题和矛盾,实现经济从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发展的转变。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内涵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去产能、去库存和去杠杆。
去产能是指通过减少过剩产能,促使供给侧结构优化,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劳动力就业率,推动经济提质增效。
去库存是指通过减少库存积压,调整存量市场结构,提高供给质量和效率,提振市场信心,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去杠杆是指通过控制债务增长,化解金融风险,提高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面临结构性矛盾和问题,需要转变发展方式,实现经济由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发展的转变。
二是经济增长动力转换问题突出,传统投资驱动型增长模式在效率和效益上已经面临较大挑战,需要通过改革推动经济发展动力的转换。
三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深化供给侧改革的重要内容,也是改革开放的必然要求,符合时代要求和国际发展趋势。
四是解决产能过剩、库存积压和杠杆率过高等问题,是当前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紧迫任务和压力。
为了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举措:一是深化改革,加快推进水、气、电、热等领域的价格改革,完善市场机制和体制机制,提高资源配置的效率和市场化程度。
二是加大减税降费力度,降低企业负担,激发企业活力和创新动力,推动企业转型升级。
三是加强创新驱动,加大科技创新投入,提高技术创新能力和水平,推动供给质量提升和结构调整。
四是优化营商环境,打破垄断,降低市场准入门槛,提高市场竞争程度,增强市场活力和创造力。
五是加强金融监管,控制杠杆率,化解金融风险,提高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
六是加大环境保护力度,推动资源节约和循环利用,构建绿色低碳经济体系。
试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当前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举措。
随着经济结构转型的加速和市场供求关系的变化,传统的供给侧结构已不能适应新形势下的经济发展和社会需求。
为适应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需要,中国政府提出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理念,旨在通过优化供给结构、提高生产要素效率、提升产业竞争力,从而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性1. 适应经济结构转型的需要。
随着我国经济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传统产业和供给结构已难以适应新的经济形势。
因此必须从根本上改变供给结构,促进产业升级和转型,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2. 解决“供给不足”和“低质量供给”问题。
当前我国面临着一些供给不足和低质量供给的问题,特别是在基础设施建设、环境保护、医疗卫生、教育等领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可以提高供给质量和效率,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3. 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经济增长模式转变是中国当前发展的主题,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调整经济结构的关键一环,通过提高生产要素配置效率,优化产业结构,增强产业竞争力,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1. 促进企业技术创新。
中国政府通过加大对技术创新的支持力度,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创新产品和技术,实现产业升级和转型。
2. 减少行政审批环节。
简化行政审批程序,推动市场准入制度改革,降低市场准入门槛,提高市场竞争力,激发市场活力,促进优胜劣汰,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
3. 改革财税金融政策。
建立健全财税金融体制,优化财税制度,减轻企业负担,降低税收和融资成本,促进企业发展,注入活力和动力,提高产业竞争力。
4. 大力推动简政放权。
落实简政放权,加强市场监管,减少行政干预,保护市场秩序,释放市场活力,激发微观主体活力,优化供给结构。
5. 推动资源环境保护。
通过加大对生态环境保护的投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资源浪费和污染排放,提高供给质量和环境可持续性。
1. 优化供给结构,提升产业竞争力。
如何深入去理解供给侧改革也许你听说过供给侧,但你理解供给侧是什么意思吗?下面是小编为你搜集到的相关内容,希望可以帮助到你。
供给侧的理解一、供给侧改革所谓供给侧改革,就是从供给、生产端入手,通过解放生产力,提升竞争力促进经济发展。
具体而言,就是要求清理僵尸企业,淘汰落后产能,将发展方向锁定新兴领域、创新领域,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
说的通俗点:想必大家都听过需求侧,就是那个有消费、投资、出口三驾马车的需求侧,供给侧则与需求侧相对应,与此同时,供给侧是劳动力、土地、资本和创新四大要素。
需求侧管理认为需求不足导致产出下降,所以拉动经济增长需要刺激政策(货币和财政政策)来提高总需求,使实际产出达到潜在产出。
供给侧管理认为市场可以自动调节使实际产出回归潜在产出,所以根本不需要所谓的刺激政策来调节总需求,拉动经济增长需要提高生产能力即提高潜在产出水平,其核心在于提高全要素生产率。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旨在调整经济结构,使要素实现最优配置,提升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数量。
二、为什么提出供给侧改革1.供需不匹配。
一直以来人们都以为是需求不足,所以用需求学派观点采用刺激需求政策拉动经济增长,但实则是供给跟不上需求。
打个比方,现在热门的海淘,还有之前中国人们去日本买马桶盖、纸尿裤等新闻,难道是我们中国没有这些产品吗?显然不是,相反,很多这些产品还是made in China。
为什么人们会不惜重金、不嫌麻烦去国外买这些东西?另外,中国手机厂家那么多,而苹果手机却大受国人追捧。
究其原因,是产品质量跟不上,正是我国长期忽视供给侧的原因。
2.消化过剩产能提速。
过剩产能已成为制约中国经济转型的一大包袱。
产能过剩企业会占据大量资源,使得人力、资金、土地等成本居高不下,制约了新经济的发展。
当前多个行业、多个地区的产能过剩正引起各方的担忧,可能引发通缩、失业、经济动力不足等一系列风险。
3.服务业黄金时代到来。
服务业是未来中国经济和社会的双重稳定器。
问题探讨・Problem Discussion
328 大陆桥视野·2016年第14期
在2015年11月10日召开的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一次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称“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增强经济持续增长动力”。
李克强总理随后也在“十三五”《规划纲要》编制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在供给侧和需求侧两端发力促进产业迈向中高端。
何为“供给侧改革”?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具体内容有哪些?将会实施
一、“供给侧改革”的含义及实施原因
所谓“供给侧改革”,有别于以往刺激需求端,回到增长本源创新,强调制度供给,构建发展新体制,以期通过供给端发力破除增长困境,释放增长红利。
强调在供给角度实施结构优化、增加有效供给的中长期视野的宏观调控。
中国经济长期以来以出口、投资、消费作为我国经济发展的“三驾马车”,更确切地说,我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来源于投资和净出口,“三驾马车”中的消费需求始终是短板。
经过1992 年邓小平同志南方谈话、21世纪初加入WTO和2009年四万亿三次大规模投资,促成了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
但是近些年随着全球经济关系出现调整,国内的经济状况也发生了相应变化,如转轨、人口、投资、资源、外资等红利正在逐步消退,依赖传统红利的经济发展模式得前途暗淡。
传统的需求管理模式下,经济政策主要围绕刺激投资和净出口展开,而“投资、出口占比太大,消费占比太小”一直是我国经济结构的诟病。
从消费率来看,全球平均消费率一直稳定在60%左右,而我国居民的最终消费率从2000年开始连续下降至40%以下。
全球的政府最终支出平均水平在18%左右,中国政府消费支出水平也一直低于这一数值。
反观我国储蓄率及资本形成总额却出现的是另一个极端,我国高达50%以上的储蓄率及40%以上的资本形成总额占比却绝对领先于全球其他经济体。
消费率过低造成储蓄率过高,再加上资本市场资产定价的失真,进而又促使高储蓄率转化为高投资率,各种综合因素导致我国的经济增长主要依靠投资拉动,粗放式的经济增长转变将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现代化进程已经到达一个非同寻常的关键时期和历史性的考验关口,在传统的需求管理还有一定作用和优化提升空间的同时,我们迫切需要释放新需求,创造新供给,着力改善供给环境、优化供给侧机制,特别是通过改进制度供给,大力激发微观经济主体活力,构建、塑造和强化我国经济长期稳定发展的新动力。
二、“供给侧改革”的方向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最大障碍是无法适应社会消费升级的结构需求,以至于出现“供需错位”。
这是我们最需要重视的问题,他体现在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如住房、教育、医疗甚至打车。
一方面,传统的中低端消费品供给严重过剩,如衣服鞋帽玩具等传统消费价格持续下滑。
而另一方面,高品质消费品供给不足, 中国居民在海外大量扫货。
面对这些情况,必须通过经济结构调整和科技进步来提高潜在增长率,也就是“供给侧改革”。
当前,中国要想搞好“供给侧改革”,首先要转变以需求调控为主的传统管理手段,正视和解决需求和供给错位这一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
转变思路,积极利用减税、结构性调整和简政放权等多种手段,开启中国经济的新一轮上升周期。
因此,我认为应该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一)财税体质改革
进行财税体制改革从供给侧进行宏观调控,就意味着政府必
须减少税费。
专家称,我国企业的税负成本的确较高,尤其是最近几年取消了税收优惠政策之后,实际税负出现上涨。
此外,现在的税收结构中,大量的是间接税、流转税,主要是向生产经营环节征税,包括消费税都是向企业生产环节征税,直接征收的税很少,对企业特别是小微企业和制造业影响很大,对创业、增加就业不利。
(二)推进金融体制改革
全面实施金融改革,积极解除“金融抑制”,提高服务实体经济的效率,形成商业性金融、开发性金融、政策性金融、合作性金融分工合理、相互补充的机构门类,以此来优化现有的主银行金融体系。
在间接融资领域,可降低单牌照银行业公司和有限持牌银行的准入门槛,正确疏导民间资本进入间接融资渠道,进一步降低融资成本。
(三)支持企业兼并重组,淘汰落后产能
促进企业兼并重组是提高产业集中度、化解产能过剩、 培育市场竞争力、 实现企业规模发展的必由之路。
财政政策促进企业兼并重组应从以下方面入手:一是通过出台相关法律法规,把国家促进企业兼并重组的各项优惠政策法制化。
二是对于跨地区的企业并购和重组,要消除地方政府顾虑,明确政府间支出范围和财权分配关系,减少改革阻力。
三是对重点国有企业的战略性重组要充分运用财政政策,予以资金支持和税收优惠,集中力量发展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企业集团,并使之成为化解产能过剩、 实现工业结构调整与优化的主导力量。
淘汰落后产能,应积极贯彻国家相关政策,认真落实 《 淘汰落后中央财政奖励资金管理办法》,以焦炭、电力、水泥、煤炭、钢铁、有色金属、等行业为重点,逐层展开,分期淘汰。
(四)扩大内需
国内消费需求的扩大,有助于过剩产能的化解,通过消费减少存量。
就财税政策而言,扩大国内消费,化解产能过剩的作用点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
第一,通过降低个人直接税负水平, 加强财政补贴挖掘我国市场需求的潜力。
可以通过降低个人直接税负水平,或者进行财政补贴增加个人收入,由于边际消费倾向的存在,收入的增加可以刺激消费的形成,从而扩大国内消费需求。
第二,利用财税政策促进就业,带动消费需求。
就业意味着收入,收入则意味着消费,因此,促进就业可以从另一个层面带动消费需求。
第三,在教育、医疗等领域加大财政投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是为了降低居民对未来生活的不确定性,提高即期消费水平。
三、结束语
中国经济存在着十分突出的结构性问题,由不平衡向较平衡状态做调整及由被动的高代价平衡向积极主动较低代价的平衡做调整势在必行。
“供给侧改革”为“十三五”经济改革提供了新的视角,经济决策的出发点将从重视扩大需求、进行经济刺激,转向重视要素供给,进行结构性改革。
而随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思路的明朗化,我国传统制造业优质企业产能有望快速提升,市场活力得到激发,使得新供给能够迎合新需求,不断提升潜在的经济增长力。
浅谈“供给侧改革”
赵彦玮/中共天津市二轻集团(控股)有限公司委员会党校
【摘 要】我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来源于投资和净出口,“三驾马车”中的消费需求始终是短板,“投资、出口占比太大,消费占比太小”一直是我国经济结构的诟病。
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现代化进程已经到达一个非同寻常的关键时期和历史性的考验关口,我们迫切需要释放新需求,创造新供给。
【关键词】供给侧改革;消费率;储蓄率;供需错位;财税体质改革;金融体制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