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揭秘【变化手法 组合精致——议论文论证手段的多样化】
- 格式:doc
- 大小:33.50 KB
- 文档页数:3
变化手法组合精致——议论文论证手段的多样化
【时文展示】
学不厌精
张保振
当今世界,书多如山,且一座连着一座,一座又比一座高。
那该如何学习?窃以为:学不厌精也。
学不厌精,即学习不仅不讨厌那些精深之理、精粹之作、精辟之论,而且喜欢它、拥抱它,与之终生为伴。
精深之理、精粹之作、精辟之论犹如书山中的宝玉。
石可以铺路建楼,玉却更高一筹,能养人润人。
故而,学不厌精,多多益善。
学不厌精,要在精选,乐在精嚼,至在精思。
要在精选。
学如吃饭。
饭有优劣。
健康食品得健康,有“病”食品生疾瘤。
正因如此,孔子提出“食不厌精”的命题,并一口气说出了七种“不食”之物,这不可食之物,也正似精神生活中不必学之书。
书不仅有精粗之分,而且有优劣之别,绝不可盛进碗里都当饭,拿起筷子尽去吃。
不识货,就会错用功夫;读错书,就会玩物丧志。
乐在精嚼。
精嚼者,细嚼也。
再好的饭菜,不精嚼,难知其味;再好的书,不精学,难有斩获。
相反,从容咀嚼,其味就长;反复研学,其见必出。
这样的事例举不胜举。
如当年孔子向鲁国乐官师襄学琴时,一连十几天,只学同一首曲子。
师襄说:“这个曲子你已经学会,可以学新曲子了。
”孔子说:“曲调是学过了,演奏的技巧还没有学好。
”过了几天,师襄又说:“技巧学好了,可以学新曲子了。
”孔子说:“我还没有领会这首曲子的意境神韵。
”又过了几天,师襄说:“已经领会意境神韵了,可以学新曲子了。
”孔子说:“我还没有体会到这首曲子的作者是谁,其为人如何,风貌怎样。
”直到最后,孔子仰望蓝天,若有所悟地说:“我体察到作者的为人和风貌了。
这首曲子,除了周文王,还有谁能作出来呢?”师襄闻言,大感惊异,连连拱手致敬说:“是的。
老师告诉我这首曲子的名称就叫《文王操》。
”不急不躁不怕慢,不急求功不厌烦,使孔子对音乐的奥妙深得其味,以至于当他在齐国听奏《韶乐》时,如醉如痴,三月不知肉味。
这也就进一步启迪我们:学习,倘若只眼中了了,心中匆匆,难免如捕风捉影,白忙活一场;反之,穷于一物,反复咀嚼,就会识见胜出,学一得十。
至在精思。
实践证明:精思,才能从无疑处有疑,从有疑处无疑,不为异端惑,不为文采眩;精思,才会使人之良言如出我口,人之精理如出我心,既得从容之乐,又获精约之功;精思,才可辨大义而修体,察微言而提神,从而做事知要事功倍,做人知足人常乐。
有言道:书从疑处翻成悟,文到穷时始有神。
可以说,没有精思,要“翻成悟”,不可能;缺乏深思,要“始有神”,难持久。
人在世间行,不仅要读“有字书”,更要识“没字理”。
“没字理”,要靠读“有字书”时的精思才有可能获得。
实践证明:人学不难,难在精思。
惟有精思,方知是非。
当然,精思,离不开精究:既要用功深到,又要专一不二。
专一,才能明;能明,才建功。
精思,还是密思。
只有思之细密,才可能思如天网,疏而不漏;才可以七纵八横,头头是道。
有诗言:文须字字作,亦须字字读;咀嚼有余味,百过良未足。
学不厌精,即是也。
可以肯定,只要在学习的过程中,善精选,乐精嚼,会精思,就能卓然可观,不仅眼能察天衢,而且耳能闻雷霆,从而思接千载有底气,视通万里有方向,做事识大体,做人见大义。
【选自2012年11月27日《人民日报》】【技法鉴赏】
论证手法单一、论据组合随意是中学生议论文的常见病。
《学不厌精》采用总分总结构,三个分论点居于每段之首,结构严谨清晰,论证方法多样,文字组合精致,值得患有上述“常见病”的同学学习借鉴。
先欣赏“乐在精嚼”领起的一段论证方法的综合运用。
“再好的饭菜,不精嚼,难知其味”,这是比喻论证兼反面论证,接着比喻论证“从容咀嚼,其味就长”转入正面;“这样的事例举不胜举”一句过渡至事例论证,选用“孔子向鲁国乐官师襄学琴”事,但作者没有止于叙述,而是由“叙例”进入“析例”,“不急不躁不怕慢,不急求功不厌烦……”属于道理论证,文章还将孔子例加以延伸,再让孔子“三月不知肉味”例进入论证,论证力进一步加强。
至此,这一段的论证似乎已经完成,但作者的高明之处在于以“这也就进一步启迪我们”一句拓开去,“反之”前后的文字又一次构成对比论证。
这一段中,两次事例论证、两次对比论证,还有比喻论证、道理论证,充分体现了论证方法的多样化,使分论点“乐在精嚼”得以牢固确立。
“精致组合”包括论据的合理配置、论证的有序推进和语言的缜密运用。
“至在精思”一段显示出议论文论证精致组合的魅力。
前一个“实践证明”引出说理(一级论据),“有言道”引出名言(一级论据),“可以说”一句又转入说理(二级论据),接下去转换角度进入关于“没字理”的论述(一级论据与二级论据),后一个“实践证明”则从“精究”“密思”两个层面阐述怎样做到“精思”。
在这里,事例论据与名言论据相结合,回答“为什么”“怎么做”的论据一前一后出现,一级论据之间的转接逻辑性强,并与二级论据构成有说服力的论证过程,这些都体现出论据合理配置、论证有序推进的“精致组合”特色。
这一段的论证语言精准严密,讲究句子的整饬凝练,或用排比,或用对偶,或用顶针,或用三四字短句,或用文言词语……无不经过精心推敲,有一气贯通、榫接丝连、环环紧扣、深入浅出之妙。
可以这样说,文章的“精致组合”本身就是文中赞赏的“思如天网,疏而不漏”“七纵八横,头头是道”的范例。
【仿写佳作】
舍与得的智慧
人生苦短,终难做到十全十美。
生命的旅途上我们总要有所舍弃,有了舍弃,才会有收获的可能,找到属于自己的宝藏。
学会智慧地舍弃,我们方可轻装上阵,在生命之巅有所得。
【提出中心论点】
放弃钩心斗角的宫廷生活,乔治八世终抱得美人归,成就一段“不爱江山爱美人”的罗曼史;主动离开闭塞的象牙塔,史蒂夫·乔布斯以自己的方式开创了一个充满传奇色彩的IT帝国。
舍得之间,尽显人生的智慧。
【正面事例论证;论据由古及今】
曾几何时,我们迷失在物欲横流的社会中,不愿放下,却屡受羁绊。
放不下一颗逐利心,蒋洁敏以政治生涯为赌注,只为一时欢愉,终究身陷缧绁。
而更多的人,守着温暖的避风港,
不舍离去,却只得碌碌一生。
没有舍弃的人生,一如一场负荷不断累加的攀登比赛,无以达到生命之巅。
这些人不懂得乔布斯的名言:“简单比复杂难,因为你必须清空你的头脑,但你一旦进入这种境界,便可震动大山。
”【先举贪官例,属于反面论证;然后扩至“更多的人”,运用喻证法、引证法加强反证力量】
耳边不由爆发出一个响亮的名字:许家印。
是的,就是这个当年放弃了稳定的教授工作毅然投身商海浮沉的“疯子”,带领恒大在广州天河体育中心登上了亚洲足坛之巅。
当年听多了冷嘲热讽的许家印,以事实向那些讥讽者回以一记响亮的耳光:因为选择了舍弃,所以就选择了另一种形式的收获!舍得之间,尽显生命的张扬。
【取当前发生许家印例,典型性强,从“选择舍弃,就选择了另一种形式的收获”这一角度论证中心论点】
有人不解,我亦懂得舍弃,缘何无以登临人生巅峰?是的,他们学会了舍弃,却没有学会舍弃的智慧。
舍弃,只为更好的收获,这才是舍弃的本质所在。
若舍弃是因为胆怯、懦弱,害怕跌倒,那必定难以成就自我。
李后主舍弃了为君者最起码的尊严,当然是一败涂地;沃森舍弃了拼搏的勇气,当然只能永远成为那个乔布斯身后的人。
【辩证分析由表及里——舍弃是智慧,反之则是懦夫庸人;取一中一外两个事例,强化论证力】
由此不难发现,舍弃的智慧不可或缺。
回眸一个甲子,温暖的伊豆半岛上,离乡的诗人且行且吟,罗袜生尘,于青萍之末,风舞蹁跹,漫溯笔尖的诗情在后来者的心头荡漾开去,晕开物哀之美的涟漪。
川端,一个永恒的旅者,在这个世界上留下了最纯粹的美。
而他所舍弃的,是尘俗的重压,是逝去的至亲,那是灵魂的舍弃,是关乎精神世界的涅槃。
这是何等大气的一次舍弃啊!而川端收获的,又何止是诺奖的肯定?他收获的更是对人性之美的重新定义。
【以诗意笔调叙川端例,融入了道理论证,使论证更进一步——选择灵魂的舍弃、追求精神世界的涅槃】
小舍小得,大舍大得。
可以说,我们的生命就是在放弃与收获间迈向永恒的过程。
因为学会了舍的智慧,我们才拥有了得的满足。
大哉,舍得!【以“小舍小得,大舍大得”深化、拓展中心论点】
【名师点评】
本文根据论证需要,综合运用事例论证、道理论证、比喻论证、引用论证、对比论证等多种方法,且富有变化。
例如同是例证法,第2段用两个外国事例(一古一今)进行归纳证明,第3段的例证由外及中,由指名道姓的一人(蒋洁敏)至“更多的人”,由正面论证转为反面论证,同时又兼用设喻、引用法,体现出手段多样、论证有力的特色。
举例时,或一两句话定向叙述,或边描述边议论,特别是对川端的叙后之议(“他所舍弃的……对人性之美的重新定义”),显示出简繁适度、叙议结合、用语缜密的精致性。
值得赞赏的是,文章所引许家印例,就发生在写作之前几天,作者能信手拈来用作有力论据,这就说明:关注当代,开阔视野,贮存活水,是议论文写作能“变化手法,组合精致”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