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如何行使查证权
- 格式:doc
- 大小:36.00 KB
- 文档页数:8
4、检查的权限(1)调查取证权。
实施检查时,检查人员应当依照法定权限和程序,收集能够证明案件事实的证据材料。
收集的证据材料应当真实,并与所证明的事项相关联。
调查取证时,不得违反法定程序收集证据材料;不得以偷拍、偷录、窃听等手段获取侵害他人合法权益的证据材料;不得以利诱、欺诈、胁迫、暴力等不正当手段获取证据材料。
调取账簿、记账凭证、报表和其他有关资料时,应当向被查对象出具《调取账簿资料通知书》,并填写《调取账簿资料清单》交其核对后签章确认。
调取纳税人、扣缴义务人以前会计年度的账簿、记账凭证、报表和其他有关资料的,应当经所属税务局局长批准,并在3个月内完整退还;调取纳税人、扣缴义务人当年的账簿、记账凭证、报表和其他有关资料的,应当经所属设区的市、自治州以上税务局局长批准,并在30日内退还。
需要提取证据材料原件的,应当向当事人出具《提取证据专用收据》,由当事人核对后签章确认。
对需要归还的证据材料原件,检查结束后应当及时归还,并履行相关签收手续。
需要将已开具的发票调出查验时,应当向被查验的单位或者个人开具《发票换票证》;需要将空白发票调出查验时,应当向被查验的单位或者个人开具《调验空白发票收据》,经查无问题的,应当及时退还。
(2)询问权。
询问应当由两名以上检查人员实施。
除在被查对象生产、经营场所询问外,应当向被询问人送达《询问通知书》。
询问时应当告知被询问人如实回答问题。
询问笔录应当交被询问人确认无误。
当事人、证人可以采取书面或者口头方式陈述或者提供证言。
当事人、证人口头陈述或者提供证言的,检查人员可以笔录、录音、录像。
笔录应当经当事人、证人确认无误。
制作录音、录像等视听资料的,应当注明制作方法、制作时间、制作人和证明对象等内容。
调取视听资料时,应当调取有关资料的原始载体;难以调取原始载体的,可以调取复制件,但应当说明复制方法、人员、时间和原件存放处等事项。
(3)场地检查权。
检查人员实地调查取证时,可以制作现场笔录、勘验笔录,对实地检查情况予以记录或者说明。
⾏政监察机关如何⾏使调查权我们知道,没有调查,就没有发⾔权,如果⾏政监察要监督⾏政机关的⾏为的,需要对⾏政机关作出充分的调查,才能决定是否惩罚。
那么,⾏政监察机关如何⾏使调查权呢?今天,店铺⼩编整理了以下内容为您答疑解惑,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政监察法》第⼆⼗条规定:“监察机关在调查违反⾏政纪律⾏为时,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和需要采取下列措施:(⼀)暂予扣留、封存可以证明违反⾏政纪律⾏为的⽂件、资料、财务账⽬及其他有关的材料;(⼆)责令案件涉嫌单位和涉嫌⼈员在调查期间不得变卖、转移与案件有关的财物;(三)责令有违反⾏政纪律嫌疑的⼈员在指定的时间、地点就调查事项涉及的问题作出解释和说明,但是不得对其实⾏拘禁或者变相拘禁;(四)建议有关机关暂停有严重违反⾏政纪律嫌疑的⼈员执⾏职务。
“根据本条规定,监察机关在⾏使调查权时可以条取下列监察措施:(⼀)暂予扣留、封存可以证明⾏政纪律⾏为的⽂件、资料、财务账⽬及其分有关的材料。
暂予扣留、封存是监察机依法对违反⾏政纪律⾏为采取的⼀项临时的措施。
⽬的在于防⽌违反⾏政纪律的单位或⼈员藏匿或者毁灭证据,以便及时有效地查清案件。
需要暂予扣留、封存的⽂件、资料、财务账⽬及其他有关的材料,必须是:第⼀,监察机关在调查过程中发现的;第⼆,与监察机关调查的违反⾏政纪律⾏为有⼀定关系,能够或者可能证明该违反⾏政纪律⾏为的真实情况的。
采取暂予扣留、封存措施,必须严肃慎重,严格按规定程序办理。
在暂予扣留、封存期间,要妥善保管被扣留、封存物,不得损毁、丢失或者做其他⽬的使⽤,以便在案件查处结束后,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进⾏处理。
(⼆)责令案件涉嫌单位和涉嫌⼈员在调查期间不得变卖、转移与案件有关的财物。
监察机关在调查违反⾏政纪律案件期间,发现某些财物如现⾦、证券、家⽤电器、⾦银⾸饰、古玩字画、家具、⾐物等可以证明案件情况,或者发现上述财物的取得有违反⾏政纪律嫌疑的,有权责令案件涉嫌单位和案件涉嫌⼈员对上述财物不得变卖、转移。
法律行为中的法定事实查证法定事实查证是法律行为中的重要环节,它是指在法律程序中对事实进行确认和验证的过程。
在司法实践中,法定事实查证的目的是为了保证案件的公正、公平和合法,确保法律的正确适用。
本文将从法定事实查证的定义、重要性以及相关的实践案例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法定事实查证的定义法定事实查证是指在法律程序中,法院或其他有权机关对案件中的事实进行查证、确认和验证的过程。
根据我国法律规定,法定事实查证是法院行使审判权的重要环节,它是判决案件的依据和基础。
在法定事实查证过程中,法院可以采取多种方式,如询问当事人、调查取证、听取证人证言等,以获取相关的证据和信息。
二、法定事实查证的重要性法定事实查证在法律行为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首先,它是确保案件公正、公平和合法的重要保障。
通过对事实的查证和确认,可以避免判决的主观性和随意性,保证司法决策的客观性和准确性。
其次,法定事实查证有助于维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当事人可以通过提供证据和参与证据的采集过程来维护自己的权益,确保案件的审理过程公正透明。
此外,法定事实查证还有助于促进司法公信力的提升,增强公众对法律和司法的信任。
三、法定事实查证的实践案例1. 刑事案件中的法定事实查证在刑事案件中,法定事实查证对于保证案件的公正和合法至关重要。
例如,在一起谋杀案中,法院通过对现场勘查、尸体解剖、证人证言等多种方式进行事实查证,最终确认被告人的犯罪事实和责任。
这种法定事实查证的过程不仅有助于确保被告人的合法权益,也有助于保障社会的安全和公共利益。
2. 民事案件中的法定事实查证在民事案件中,法定事实查证同样具有重要的作用。
例如,在一起离婚案件中,法院通过调查双方的婚姻关系、财产状况等,以及听取双方的陈述和证人证言等方式进行事实查证,最终确认离婚的事实和相关的财产分割等问题。
这种法定事实查证的过程有助于保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确保离婚案件的公正和合法。
3. 行政案件中的法定事实查证在行政案件中,法定事实查证同样具有重要的意义。
依法独立公正行使检察权作者:王杰来源:《前线》2014年第06期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要维护宪法法律权威,深化行政执法体制改革,确保依法独立公正行使审判权、检察权,健全司法权力运行机制,完善人权司法保障制度。
检察机关作为国家法律监督机关,究竟应当如何依法独立公正行使检察权是当前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
正确理解依法独立公正行使检察权世界各国的检察制度是在各自不同而且相互独立的社会文化和历史背景下逐渐形成发展起来的,因而检察权的性质、内涵、地位、运行模式、权力配置等内容不可避免地具有本土资源的嵌入式特征,但其权力监督、人权保障、维护司法公正的价值是共同的。
只有检察权依法独立公正行使,才能更有利于实现保障人权与打击犯罪的统一,实现国家法制统一与社会稳定。
因此检察权走向独立、走向强化是各国司法制度改革的共同趋势和发展规律。
在我国当前社会背景下,依法独立公正行使检察权,其具体含义包括以下三个方面:首先,检察权依法行使的核心是“依宪行使”。
检察权依法行使的最高价值要求是将宪法作为最高行为准则,依照宪法的授权行使职权,不得超越宪法的权威,不享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
在现代法治社会中,国家权力的合法性是基于宪法来进行分配的,检察权是通过检察机关或检察官的宪法职权来加以定义的。
在我国,是通过宪法和法律赋予检察机关检察权来实现的。
因此,检察机关必须坚持职权法定原则,严格依照宪法和法律的授权行使检察权。
同时,要遵循法定程序,即检察机关按照法律预设的程序行使检察权,对社会中已经存在的各种社会冲突通过正当程序公平地加以解决。
其次,检察权独立行使是职权独立、机关独立和相对独立的统一。
从国家权力结构意义上理解,检察权是从统一的国家权力中分离出来的一个相对独立的国家权力,是同立法权、行政权、审判权一样,具有独立宪法地位的一项国家权力。
国家权力是否具有独立性的评价标准在于该项权力在国家宪法和法律中的定位以及其在国家社会中独立作用的发挥。
论我国检察权行使的基本原则作者:刘宏成来源:《法制与社会》2011年第28期摘要检察活动原则是指检察机关或检察官在整个诉讼活动中行使检察权时必须遵守的活动准则。
决定着检察权的性质和检察活动的基本方向,体现了我国检察权的基本价值目标。
关键词检察权法治检察为民宽严相济作者简介:刘宏成,广州市花都区人民检察。
中图分类号:D926.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592(2011)10-022-02一、独立行使原则我国《宪法》第131条规定:“人民检察院依照法律规定独立行使检察权,不受行政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的干涉。
”以根本大法的形式,确立了检察权独立行使的基本原则。
(一)检察权独立行使原则的基本内容1.检察机关的整体独立。
即检察机关依照法律行使法律监督权时,不受其他外部机构和力量的干涉和影响。
为了保持检察机关的独立性,我国《宪法》将检察机关作为宪政体制中一个独立的国家机关来设置,使其既不同于国家权力机关,也不隶属于国家行政机关或审判机关,检察机关在国家政权组织形式中的独立地位,是其依法独立行使检察权最基本的制度保障。
豍2.在检察机关内部行使检察权上具有独立性。
检察系统内部同级或上下级检察机关在行使检察权时具有独立性,虽然根据《检察院组织法》和相关法律规定,上下级检察机关是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但这种领导主要是政治、组织上的领导和业务上的整体指导关系,在具体案件的处理上,各级检察机关都具有相对的独立性,上级检察机关除依照法定程序可以改变下级检察机关的决定外,不得随意干涉下级检察机关的业务活动。
(二)我国检察权独立行使原则存在的问题1.检察官身份不独立。
检察官是行使检察权的主体,因此,检察官的身份独立是独立行使检察权的根本前提。
但是从我国目前检察机关的人事管理制度上看,无论是检察机关的领导成员还是普通的检察官,其身份都不具有独立性。
2检察人事权不独立。
根据现有法律规定,我国地方各级人民检察院检察长由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选择和罢免,副检察长、检察委员会委员和检察员由本院检察长提请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任免。
行政调查权利保护建议“行政调查权利保护建议”随着社会发展和进步,行政调查的范围也越来越广,行政调查的目的也越来越多元化。
对于行政调查的权利保护,我们相信一定有着不少的争议和讨论。
本文将围绕如何保护行政调查权利进行讨论,减少不必要的侵害和误解。
一、明确行政调查的权利和义务对于行政调查的权利保护,首先要明确行政调查的权利和义务。
权利是不可侵犯的,而义务也是必须遵守的。
行政调查的权利保护建议需要明确,行政调查的权利包括:1. 调查的权利:指行政机关为了履行职责,进行调查取证的权利。
2. 询问的权利:指行政机关在调查中,向相关当事人或者其他相关单位或个人等询问相关情况的权利。
3. 检查的权利:指行政机关对相关场所或者物品等进行检查的权利。
4. 确定事实的权利:指行政机关对相关情况进行分析、判断和结论的权利。
而行政调查的义务包括:1. 遵守法律程序,保证调查的合法性和公正性;2. 保护调查的隐私和秘密;3. 尊重调查对象的人身权利和财产权利;4. 防止调查的滥用和不当行为;5. 公开调查结果和结果的合理解释等。
二、建设合理的调查程序和规则调查程序和规则的合理性是行政调查权利保护的关键。
提出行政调查权利保护建议,需要建设合理的调查程序和规则,包括:1. 确认调查对象的身份和权力范围:以确保调查程序的合法性,避免违反个人权利和实质性的隐私侵犯。
2. 调查事项的明确、清晰和负责人的确认:确保调查的合法性和准确性。
3. 适当的通知和听证:以确保调查程序的公正性和透明度。
4. 根据当前的情况和需要,确定合适的时间、地点和方法:确保调查的程序合理、使用调查资源有效性,同时避免过度侵犯权利。
5. 合理的程序和规则:确保调查程序和规则的合理性,并根据不同的调查对象和情况进行调整。
三、加强行政调查权利保护建议行政调查权利保护需要不断加强,让行政机关通过增强调查权利保护身份的规定,优化调查程序规则后,实现人们对政府的信任度增强。
论人民法院民事调查取证权行使的基本原则摘要:人民法院在民事诉讼中的调查取证权虽然经过历次的调整和规范,但还是不尽完善,特别是调查取证的程序化进程依然步履蹒跚。
人民法院调查取证的充分程序化既是建立现代民事诉讼制度的必然要求,同时也是民事诉讼运行规律的内在要求。
在程序化不足而又短期内不可扭转的情况下,厘清法院调查取证的基本原则,对于有效指导法院调查取证,弥补程序化不足产生的种种问题,无疑意义巨大。
关键词:实事求是;法定程序;及时性在我国民事诉讼历史上,法院以职权调查和收集证据是一种传统,是传统民事审判方式的特征之一。
这种审判方式可以追溯到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根据地对民事案件的处理方式。
著名的马锡五的审判工作方式最典型和最集中地反映了这种审判方式的特点。
①新中国成立后,这种传统在民事审判工作中得到继承和发扬。
1982年我国在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试行)》时,将法院调查取证权写入法律,并在以后的199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及相关司法解释中进一步规范和完善。
在我国,调查取证权是法院民事诉讼中的一项十分重要的职权,其包含着两者不同的含义,一种是法院可以按照自己的意志(判断),主动调查和收集证据;另一种含义是法院只能根据当事人的申请,按照当事人申请调查收集证据。
当前,由于法院调查取证权在行使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比较多,各种问题在不同时期严重程度不同,立法又具有渐进性,在历次的法律修改中主要解决的是法院调查取证的范围问题,结果对于调查取证权的程序化尚未提上议事日程。
程序是现代法治的鲜明标志,在程序缺失的情况下,有必要从民事诉讼的内在规律和现代民事诉讼制度的要求出发,发掘指导法院调查取证权行使的基本原则,以弥补程序化的不足。
一、实事求是的原则人民法院调查取证是收集,运用证据,查明和证明案件事实的活动,是主观反映客观的能动过程,因而也是一种认识活动。
在这种认识活动中,必须坚持以唯物辩证论的认识论为指导,走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才能保证这种认识活动按照正确的轨道运行。
检察机关调查权的行使作者:耿硕颖来源:《世界家苑》2018年第07期摘要:调查取证是检察机关提起行政公益诉讼的一个重要环节,虽然法律已经赋予了检察机关行使调查权的合法性,但是在实践过程中仍存在着诸多问题。
本文通过分析赋予检察机关调查权的正当性,对完善我国的调查权制度提出几点合理性建议,旨在促进检察机关调查取证工作的顺利开展。
关键词:检察机关;调查权;行政公益诉讼近年来,伴随着人们民主权利意识的提高,对公众事务的参与热情不断高涨,行政公益诉讼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但是在“公益诉讼热”的社会背景下,却很少有学者针对检察机关的调查权问题展开探讨,不论理论界还是实务界都尚未形成完整的体系,所以我们仍需不断进行实践和研究。
一、检察机关调查权的理论分析一般认为,检察机关的调查权只是在进行公益诉讼的过程中,为了搜集证据、查明案件事实的需要创造出来的一个词组。
理论界通常将其称为调查取证权,指提起公益诉讼的检察机关为了查明案件事实的需要,依照法律规定的条件和程序,向有关单位和个人搜集、整理相关案件事实和证据材料的权利。
检察机关调查权派生于其提起公益诉讼的权利,而提起公益诉讼的权利又派生于其享有的法律监督权,可以说调查权源于法律监督权。
调查权是检察机关提起行政公益诉讼的基本需要,是保证公益诉讼顺利进行的先决条件。
由检察机关调查取证,参与案件的举证过程,既有利于检察机关自身对案件的了解,避免法院介入导致有失公平,保持法院审判的中立性;还利于优化对司法权的配置,推动我国的法治政府建设。
二、检察机关行使调查权的正当性研究检察机关调查权,必然要以其设立的正当性为基础。
(一)理论正当性检查机关作为提起行政公益诉讼的主体,在起诉前就应当对案件事实进行梳理,发现并收集相关证据。
如果没有调查权,检察机关就无法整理出自己提起的公益诉讼所涉及的证据材料,导致检察机关处于被动地位,丧失了提起行政公益诉讼的价值。
另外,检察机关是为了保护权益受损的普通公民的利益提起行政公益诉讼,因其不是直接利害关系人,所以应该赋予其为了了解案件事实、证明自己的诉讼主张而搜集相关证据的权利。
Only those who are constantly looking for opportunities will seize opportunities in time.勤学乐施积极进取(页眉可删)我国对于调查取证权的规定是什么《民事诉讼法》第64条规定“当事人对自己提出的主张,有责任提供证据。
当事人及其诉讼代理人因客观原因不能自行收集的证据;或者人民法院认为审理案件需要的证据,人民法院应当调查收集。
在进行案件侦办的时候,有时候公安机关或者监察部门需要进行调查取证,只有在证据充足的情况下,才有利于对案件的审判。
我国公民对相关部门在调查取证的时候,也是有义务进行配合的。
法律对于调查取证权的相关规定也是有规定的。
广大公民对我国对于调查取证权的规定是什么的问题,可以仔细了解一下。
我国对于调查取证权的规定是什么?1、辩护律师调查取证的方式有两种:(一)辩护律师申请人民检察院、人民法院收集、调取证据,或者申请人民法院通知证人出庭作证;(二)辩护律师自行调查取证2、辩护律师申请调查取证的程序:(一)辩护律师向人民检察院、人民法院申请收集、调取证据的,应当以书面形式提出,并说明理由,写明申请人的基本信息、需要收集、调取证据材料的内容或者需要调查问题的提纲等。
(二)调查取证申请书应当一式两份,一份交人民检察院或人民法院,一份由律师事务所留存。
3、辩护律师自行调查取证的基本程序:(一)辩护律师调查取证时,必须向被调查人出示律师事务所出具的律师调查专用介绍信、委托书、律师执业证,并由二人以上进行。
其中可以包括其他律师事务所共同办理本案的律师。
(二)辩护律师调查取证时,可以在征得被调查人同意后进行全程录音、录像。
(三)辩护律师调查取证时,应当制作调查笔录,并由调查人、见证人或基层组织、单位、司法机关代表人等相关参与人员签名。
(四)辩护律师调查取证时,最好有见证人在场,但下列人员不得担任调查取证的见证人:1.生理上、精神上有缺陷或者年幼,不具有相应辨别能力或者不能正确表达的人;2.与案件有利害关系,可能影响案件公正处理的人;3、行使勘验、检查、搜查、扣押等刑事诉讼职权的公安、司法机关的工作人员或者其聘用的人员;3、由于客观原因无法由符合条件的人员担任见证人的,应当在笔录材料中注明情况,并对相关活动进行录像。
论人民法院民事调查取证权行使的基本原则摘要:人民法院在民事诉讼中的调查取证权虽然经过历次的调整和规范,但还是不尽完善,特别是调查取证的程序化进程依然步履蹒跚。
人民法院调查取证的充分程序化既是建立现代民事诉讼制度的必然要求,同时也是民事诉讼运行规律的内在要求。
在程序化不足而又短期内不可扭转的情况下,厘清法院调查取证的基本原则,对于有效指导法院调查取证,弥补程序化不足产生的种种问题,无疑意义巨大。
关键词:实事求是;法定程序;及时性在我国民事诉讼历史上,法院以职权调查和收集证据是一种传统,是传统民事审判方式的特征之一。
这种审判方式可以追溯到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根据地对民事案件的处理方式。
著名的马锡五的审判工作方式最典型和最集中地反映了这种审判方式的特点。
①新中国成立后,这种传统在民事审判工作中得到继承和发扬。
1982年我国在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试行)》时,将法院调查取证权写入法律,并在以后的199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及相关司法解释中进一步规范和完善。
在我国,调查取证权是法院民事诉讼中的一项十分重要的职权,其包含着两者不同的含义,一种是法院可以按照自己的意志(判断),主动调查和收集证据;另一种含义是法院只能根据当事人的申请,按照当事人申请调查收集证据。
当前,由于法院调查取证权在行使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比较多,各种问题在不同时期严重程度不同,立法又具有渐进性,在历次的法律修改中主要解决的是法院调查取证的范围问题,结果对于调查取证权的程序化尚未提上议事日程。
程序是现代法治的鲜明标志,在程序缺失的情况下,有必要从民事诉讼的内在规律和现代民事诉讼制度的要求出发,发掘指导法院调查取证权行使的基本原则,以弥补程序化的不足。
一、实事求是的原则人民法院调查取证是收集,运用证据,查明和证明案件事实的活动,是主观反映客观的能动过程,因而也是一种认识活动。
在这种认识活动中,必须坚持以唯物辩证论的认识论为指导,走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才能保证这种认识活动按照正确的轨道运行。
检察机关调查权的合理行使作者:陈乐曾健来源:《法制与社会》2012年第23期摘要我国《民事诉讼法》第187条规定:“最高人民检察院对各级人民法院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裁定,上级人民检察院对下级人民法院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裁定,发现有本法第179条规定的情形之一的,应当提出抗诉。
”由此可见我国检察机关对民事案件进行检察监督的法定方式是通过提出抗诉来实现的。
”但检察机关在民事抗诉中是否享有证据调查权以及调查权的如何行使,立法却总是疏于言及,由此引发了实践中的诸多矛盾和冲突。
为了进一步规范民事检察监督机制,有必要在正确认知其内涵及正当性的基础上,通过立法直接肯定人民检察院在民事抗诉中享有证据调查权,并借助于检察司法解释对其加以规制。
关键词检察机关证据调查权民事抗诉作者简介:陈乐、曾健,丽水市人民检察院。
中图分类号:D926.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592(2012)08-103-02一、我国检察机关在民事诉讼中的地位和作用民事权力是自然人的私权力,世界各国依据权力自治的原则,尊重当时人得意思自治,对民事案件的审判过程没有过多的干预。
虽然我国民事诉讼法对检察机关的民事审判的监督权力规定不是太具体详细。
但是我们不能忽略检察机关在民事审判过程中的法律监督在促进司法公正、保护民事主体的合法权益以及维护社会正义,等方面发挥了不容忽视的积极作用。
民事抗诉作为我国现行法律直接规定的检察机关对民事审判活动监督的唯一方式,在完善促进我国民事司法体制方面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立法上虽然如此,但是在现实的法律运用中还是存在着一系列的弊端,我国现行民事诉讼法的规定,人民检察院对人民法院的审判活动实行法律监督的方式主要有:1.通过提出抗诉的方式来实现对法律监督:抗诉是指人民检察院对人民法院作出的判决、裁定,认为确有错误时,依法向人民法院提出重新审理要求的诉讼活动。
在我国,抗诉是法律授予人民检察院代表国家行使的一项法律监督权。
行政执法中的检查权与执法主体行政执法是指政府机关按照法律规定对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行为进行监督和管理的行为。
在行政执法过程中,检查权是执法主体的一项重要职权,它在维护社会秩序和法律公正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然而,行政执法中的检查权也存在一些问题,如何合理行使检查权成为摆在执法主体面前的难题。
本文将从检查权的定义、行使方式、法律保障和问题等方面对行政执法中的检查权和执法主体进行论述。
首先,我们来谈谈检查权的定义和其在行政执法中的重要性。
检查权是指执法主体依法对被检查对象进行实地或文件等形式的审查、查实和调查的权力。
在行政执法过程中,执法主体行使检查权,可以及时了解被检查对象是否违反法律规定,进而采取相应的行政处罚或纠正措施,维护法律的尊严和社会的公平正义。
其次,行政执法中的检查权可以通过不同的方式进行行使。
一种方式是执法主体可以依法对涉及公共安全、食品药品、环境保护等重要领域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检查,以确保相关法律法规得到有效执行。
另一种方式是在接到举报或发现可能存在违法行为时,执法主体可以采取临时性的检查措施,对有关情况进行调查核实。
然而,行政执法中的检查权也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首先,执法主体在行使检查权时必须依法合理,不能滥用职权。
有些执法主体可能会滥用检查权,以达到其他目的,这种行为严重侵犯了公民和法人的合法权益。
其次,执法主体在行使检查权时要注重程序的合法性与程序的正当性。
过于简单粗暴的检查方式可能会对被检查对象的合法权益造成损害。
再次,由于行政执法中的检查权和执法主体涉及的领域较为广泛,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也相对复杂,执法人员在行使检查权时需要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和技能。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需要加强法律保障和监督机制。
首先,有关部门应加强对执法主体的培训和监督,确保其行使检查权的合法性和合理性。
其次,应建立健全相应的申诉机制和公开透明的行政执法信息公开制度,方便公民和法人对执法主体的行为进行监督和申诉。
行政诉讼程序中的调查取证与调查权利行政诉讼是指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对行政机关的违法行为提起诉讼的一种法律程序。
在行政诉讼过程中,调查取证与调查权利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旨在确保公正、公平的司法实践。
本文将探讨行政诉讼程序中的调查取证与调查权利,并分析其对司法公正的重要性。
一、调查取证在行政诉讼程序中的地位与作用1. 调查取证的地位在行政诉讼程序中,调查取证属于争议事实的审查环节,是明确争议事实真伪的手段之一。
调查取证的目的是为了获得真实、客观的证据,以便法院可以准确地认定事实,推导出正确的法律适用。
2. 调查取证的作用调查取证的作用在于提供证据基础,确保事实真实、准确,为法院做出公正、合理的判决提供支持。
调查取证的过程需要遵守程序规定,包括举证责任、证据收集方式等。
同时,调查取证还可以帮助当事人了解对方的主张和证据,增加争议双方之间的平等性和公正性。
二、调查权利在行政诉讼程序中的保障与实施在行政诉讼程序中,调查权利是诉讼参与者的一项重要利益保障。
调查权利包括了解案件进展情况、参与证据的搜集与申请、对调查过程进行质询等方面。
1. 调查权利的保障为保障调查权利的实现,法律规定了行政诉讼参与者的权利和义务。
比如,当事人有权了解案件的进展情况,包括案件受理、开庭、调查取证等环节。
当事人还有权参与证据的搜集、申请,并对调查过程进行质询。
此外,法律还规定了参与者对于不履行调查权利的行政机关可以提起申请强制执行等救济途径。
2. 调查权利的实施为实施调查权利,当事人应主动参与诉讼程序,积极利用规定的合法手段。
例如,当事人可以要求行政机关提供相关证据材料,可以进行出庭调查,申请书面询问等。
当事人还可以委托律师代理,以增加调查权利的实施效果。
三、调查取证与调查权利对司法公正的重要性行政诉讼的主要目标是实现司法公正,而调查取证与调查权利在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1. 保障当事人的知情权和参与权调查取证与调查权利体现了当事人在行政诉讼中的参与权和知情权。
刑事案件侦查程序警方权力与被告权益的平衡刑事案件侦查程序中,警方权力与被告权益的平衡一直是一个备受关注的问题。
警方作为刑事侦查的主体,其职责是对犯罪行为进行侦查,以维护社会秩序和公共安全,但同时也需要保障被告的合法权益,确保法治正义的实现。
本文将探讨刑事案件侦查程序中警方权力的合理行使,以及如何保障被告的权益。
一、警方权力的合理行使1. 调查权力警方在刑事案件侦查中拥有调查权力,包括对犯罪现场进行勘查、搜查嫌疑人及相关人员、收集证据等。
在行使调查权力时,警方应遵守法律规定,确保证据的合法性和有效性,以免侵犯被告的权益。
2. 监视权力警方在必要时可以采取监视措施,例如对嫌疑人的电话、通信、网络等进行监控。
然而,在行使监视权力时,警方应遵守合法程序,确保监控行为的合理性和合法性,以避免滥用权力。
3. 逮捕权力警方有权对涉嫌犯罪的嫌疑人进行逮捕。
在逮捕过程中,警方应依法告知被告其权利,例如保持沉默权、选择辩护人的权利等。
同时,警方应确保逮捕行为的合法性和必要性,避免滥用逮捕权力。
二、保障被告权益1. 侦查期限为保障被告权益,刑事案件侦查期限应合理在法定范围内。
警方应依法将案件尽快送交审查起诉机关,以确保被告的尽快知晓指控并行使自己的权利。
2. 刑讯逼供禁止刑讯逼供是一种严重的侵犯被告权益的行为,警方应严禁使用刑讯逼供的手段。
在侦查过程中,警方应遵守相关法律规定,以合法手段收集证据,确保案件侦查的合法性和公正性。
3. 咨询辩护权被告有权在刑事案件侦查过程中咨询辩护人。
警方应主动告知被告其咨询辩护的权利,并为被告提供相应便利,例如联系辩护人的条件和设施,以保障被告的辩护权益。
4. 证据保全警方在刑事侦查过程中收集的证据应合法有效。
同时,警方应妥善保管证据,以避免证据遗失或被篡改,确保审判的公正性和被告权益的保护。
5. 公开审判刑事案件在审判阶段应进行公开审判。
被告有权要求公开审判,以确保其辩护权益得到充分保障。
程序法中的调查取证程序调查取证是程序法中至关重要的一环,它在保障司法公正、真实客观地查明案情、维护法律权益等方面起着关键的作用。
程序法中的调查取证程序是指在刑事、行政和民事等法律程序中,为了查明事实真相以及相关证据,进行一系列的调查和取证活动的过程和规定。
一、调查取证的基本原则程序法中的调查取证程序遵循一系列基本原则,这些原则在实践中确保了司法公正和法律权益的平衡。
1. 法定性原则根据法定性原则,调查取证的权力和程序必须明确规定在法律中。
司法机关和执法人员必须依法开展相关活动,并且不能擅自超越法律的限制。
2. 客观性原则调查取证程序必须以客观、中立、公正的态度进行,不能受到个人偏见、政治影响或其他不当因素的干扰。
所有的证据必须基于事实,并经过验证和辩论。
3. 公开性原则调查取证程序应当公开进行,保证公民的知情权和监督权。
通过公开的方式,确保司法机关和执法人员的行为受到公众的监督和检验。
4. 足够性原则调查取证程序必须足够全面和充分,以确保所有重要的事实和证据都得到彻底地调查和取证。
没有证据的猜测和臆测不能作为判决的根据。
5. 合法性原则调查取证程序必须依法进行,且不能侵犯公民的合法权益。
执法人员在进行调查和取证活动时必须遵守法定权限、程序和规定,并保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二、调查取证的具体程序1. 侦查阶段的调查取证程序在刑事案件中,调查取证的程序通常从侦查阶段开始进行。
侦查人员有权对犯罪嫌疑人、证人和其他相关人员进行询问,了解案件的相关情况。
同时,侦查人员还可以进行现场勘查、取走涉案物品并送检、搜查涉案人员的身体和住所等。
所有的调查和取证活动必须在法律的限制和规定下进行,并且应当保持书面记录和证据保全。
2. 审理阶段的调查取证程序在刑事审判中,法庭有权要求证人出庭作证,并进行对证人的询问和质证。
同时,法庭还可以要求当事人提交相关证据,包括书证、物证、鉴定意见等。
法庭在进行调查取证活动时应当遵循公正和平等的原则,确保当事人的权益得到充分保障。
行政执法证据的合法获取与运用行政执法证据的合法获取与运用是行政执法过程中至关重要的环节,它直接关系到行政执法的合法性和公正性。
本文将围绕行政执法证据的获取和运用展开讨论,并探讨如何确保行政执法证据的合法性。
第一,行政执法证据的合法获取。
行政执法证据的合法获取是保障行政执法公正性的基础。
在获取证据时,行政执法机关应当遵循合法、正当、公平的原则。
行政执法机关应当严格依法行使权力,依法获取证据。
行政执法机关应当依法制定证据收集的相关规定,并严格执行,确保获取的证据符合法定要求。
行政执法机关在获取证据时,应当履行合法收集的程序。
行政执法机关需严格按照法律程序开展执法活动,合法获取相关证据。
在获取证据的过程中,行政执法机关应当依法出示执法证件,进行合法授权,并明确告知当事人有关权利和义务。
同时,行政执法机关应当保护证据的真实性和完整性,避免操纵证据或伪造证据,以保证行政执法过程的公正性和合法性。
第二,行政执法证据的运用。
行政执法证据的运用是确保行政执法公正性的重要环节。
在运用证据时,行政执法机关应当依法认定证据的有效性和适用性。
行政执法机关应当通过充分、全面的调查取证,搜集到足够的证据来支撑执法行为。
行政执法机关不得以个人主观判断或单一证据为依据,应当根据事实真相进行综合分析。
行政执法机关在运用证据时应当确保证据的真实性和公正性。
行政执法机关不得篡改证据,人为改变证据的真实情况,以及故意扭曲证据所表达的意义。
同时,行政执法机关应当严格保护证据的机密性,防止证据被泄露或滥用。
在证据运用的过程中,行政执法机关应当充分尊重当事人的权利,确保当事人的合法权益不受侵犯。
行政执法机关应当充分听取当事人的陈述和抗辩意见,并在作出决定之前,给予当事人适当的答辩机会。
行政执法机关在运用证据时,应当注重证据的权威性和可信度,避免以次要证据或不充分证据为依据对当事人做出不利决定。
综上所述,行政执法证据的合法获取与运用是保障行政执法合法性和公正性的重要环节。
谁有权查验我们的身份证
《居民身份证法》对人民警察查验居民身份证作出了具体规定:人民警察依法执行职务,遇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经出示执法证件,可以查验居民身份证:
1.对有违法犯罪嫌疑的人员,需要查明身份的。
2.依法实施现场管制时,需要查明有关人员身份的。
3.发生严重危害社会治安突发事件时,需要查明现场有关人员身份的。
4.法律规定需要查明身份的其他情形。
有上述情形之一,拒绝人民警察查验居民身份证的,依照有关法律规定,分不同情形采取措施予以处理。
生活中,公民以身份证办理有关法律手续或者从事民事经济活动、社会事务,应当理解为依法行使权利的行为。
对方要求出示而出示,可视为一种约定义务行为,因为对方无权强制,公民亦无法定义务出示。
当然,公民可以拒绝非公安机关以外的主体查验身份证,但是也无法证明自己,因而无法从事特定的社会活动。
论我国法官查证责任的权限及基本原则
袁春兰
【期刊名称】《广州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年(卷),期】2005(3)4
【摘要】国外法官查证责任的立法主要表现为英美法系和大陆法系两种体制.在我国刑事审判向对抗制转变的情况下,法官查证仍是必要的,但又必须对法官查证予以限制.对现有证据的调查、对新证据的调查及庭外调查,其限制程度应有所不同,以适用不同的要求.为保障社会正义,法官查证责任必须遵循一定的原则.
【总页数】4页(P66-68,71)
【作者】袁春兰
【作者单位】西南政法大学行政法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D916.6
【相关文献】
1.论我国法官庭外调查证据的范围--以刑事诉讼为中心 [J], 奚玮;吴小军
2.两大法系法官查证责任的比较分析 [J], 袁春兰
3.论我国法官责任终身制度的完善 [J], 马晨贵
4.美国法官豁免制度及借鉴——兼论我国法官豁免制度的构建 [J], 何沛军;刘少军
5.论我国法官制度的改革\r——基于美德俄三国法官制度之比较 [J], 徐鑫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论如何行使查证权
【摘要】本文比较全面地归纳了公安机关行使查证权的法律依据及程序和条件,并结合公安工作实际总结了收缴(扣留)居民身份证的适用情形及处理程序。
【关键词】法制;查证权;居民身份证
公安机关是人民政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的行政机关,同时它还承担着除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职务犯罪外的刑事案件的侦查任务,又是我国的司法机关。
公安机关的性质具有双重性,既拥有行政权又拥有司法权。
查证权是公安机关经常行使的一项执法权,它既可能行使于行政执法活动中,也可能行使于刑事案件侦查活动中。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财、物的大流动,公安机关行使查证权的频率越来越高,如何规范行使查证权显得十分必要。
本文拟根据现行的法律、法规、规章及规范性文件的规定,结合公安工作的实际,就公安机关行使查证权的来源、行使程序等问题试着进行分析。
一、行使查证权的法律渊源
查证权是指为查明自然人的身份、组织机构,有关国家机关依法要求自然人出示相关证件,审查其证件的真实性、时效性、及内容的权力。
目前查证权的法律、规章、规范性文件主要有:(一)法律
1.《中华人民共和国居民身份证条例》(第十条、十二条、十五
条第二项第三项);
2.《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警察法》(第九条)。
(二)规章
1.《中华人民共和国居民身份证条例实施细则》(第十四条、三十四条、三十五条、三十六条);
2.《城市人民警察巡逻规定》(第五条第二项);
3.《暂住证申领办法》(第十四条第二项、十五条第二款)。
(三)规范性文件
1.公安部《关于严格执行居民身份证、临时身份证发放范围规定的通知》(第三条);
2.公安部《关于没收、处理违反治安所得财物和使用工具的暂行规定》(第二条第一项)。
二、行使查证权的条件
为了维护社会治安秩序,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居民身份证条例实施细则》第三十六条、《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警察法》第九条规定:公安机关依法执行公务需要查验证件时,应当首先出示自己的工作证件(即出示体现人民警察身份的工作证、警官证或执行公务证件)后,才能行使查证权。
这是法律对行使查证权所作的程序性规定,违反这一规定(即未经出示工作证件),公民可以拒绝查验。
除此之外,法律还规定必须符合一定的条件(情况),公安民警经出示证件后才能行使查证权:
(一)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居民身份证条例实施细则》第三十四条规定:“公安机关在下列情况下,有权查验公民的居民身份证。
1、追捕逃犯、侦破案件中,遇有形迹可疑或被指控有违法犯罪行为的人需要查明身份时;2、维护铁路、公路、水运、民航等公共场所治安秩序以及巡逻执勤中对有违反治安管理行为的人需
要查明身份时;3、对各种灾害事故和突发性事件进行现场调查时;
4、办理户口登记手续和核查户口时。
”
(二)对于在何种情况下,公安机关有权查验外来人员的暂住证,现行法律尚无明文规定。
根据《暂住证申领办法》的有关规定:暂住证是指公民离开常住户口所在的市区或者乡、镇,在其他地区暂住的合法证明,遇有公安机关执行任务需要查验暂住证明,应当主动出示,不得拒绝。
因此笔者认为暂住证与居民身份证两者都是证明公民身份的证件,具有共同的属性,可参照查验居民身份证的几种情况执行。
三、收缴公民证件的法律规定
公民依法申领的身份证和暂住证是公民合法的、具有法律效力的证件,公安机关非经法定程序,不得收缴(扣留),否则即属违法。
在实践中,公安民警收缴(扣留)证件仍有不当之处,主要表现为:1、收缴(扣留)他人的身份证和暂住证,未办理任何手续。
例如有些公安民警在查验证件的过程中,对符合法律规定,决定收缴(扣留)证件时,只作口头告知,未办理收缴(扣留)手续;2、
以扣代罚,把收缴(扣留)身份证和暂住证当作一种惩罚手段。
例如有些公安民警在侦查案件的过程中,对抓获的违法犯罪嫌疑人因证据不足无法处理时,于心不甘,采取扣押证件的方式权且当作一种处罚;3、随意收缴(扣留)他人的身份证和暂住证。
例如有些公安民警在侦查案件的过程中,对违法犯罪嫌疑人进行讯问后,认为需要继续侦查而又不宜适用强制措施时,采取扣押证件的方式来约束其行动;也有些公安民警对违法犯罪嫌疑人进行盘问、检查后,未发现有违法犯罪行为予以放行时,因工作责任心不强忘记将查验的证件返还;4、收缴(扣留)身份证和暂住证虽然符合法律规定,但处理不规范,既不造册登记、由专人保管,也不及时将证件发还原主,而是随意摆放,致使证件丢失或损坏。
这些行为和做法侵犯了公民的合法权益,引起公民的不满或投诉,因此要杜绝乱扣、乱缴证件现象,必须明确在何种情况下,公安机关才有权对公民证件予以收缴(扣留)。
根据现行的法律、法规、规章以及规范性文件的规定,公安机关在下列情况下,有权收缴(扣留)公民的居民身份证:
1.公民因犯罪被拘留或者被逮捕的(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居民身份证条件》第十四条);
2.转让、出借、使用他人身份证的(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居民身份证条例》第十五条第二项第三项);
3.伪造、买卖、变造、涂改居民身份证的(依据公安部《关于
严格执行居民身份证、临时身份证发放范围规定的通知》第三条);
4.盗用、骗取居民身份证的(依据公安部《关于没收、处理违反治安所得财物和使用工具的暂行规定》第二条第一项)。
四、查证权的行使程序
(一)因犯罪被拘留或者被逮捕的,其居民身份证由执行拘留、逮捕的公安机关收缴归入本人案卷,当被判处刑罚或者被批准劳动教养时,其居民身份证交执行刑罚或者劳动教养机关保存,在被释放或者被解除劳动教养时,由执行刑罚或者劳动教养机关将居民身份证发还本人。
(二)转让、出借居民身份证的,对转让(出借)方或者受让(借用)方进行调查取证,制作笔录,双方均构成犯罪而被拘留或者被逮捕的,转让(出借)方的居民身份证由执行拘留、逮捕的公安机关收缴归入其案卷,当被判处刑罚或者被批准劳动教养时,甚至在居民身份证交执行刑罚或者劳动教养机关保存,在被释放或者被解除劳动教养时,由执行刑罚或者劳动教养机关将居民身份证发还本人;尚未构成犯罪的,予以治安(行政)处罚,并由承办单位收缴居民身份证,造册登记,集中保管,在处罚执行完毕或者被释放时将居民身份证发还转让(出借)方本人。
如属异地机关制发的居民身份证而无法直接发还其本人的,可邮寄给当地户口管理机关代为发还。
(三)伪造、买卖、变造、涂改居民身份证的,对违法人员进
行调查取证,制作笔录,构成犯罪而被拘留或者被逮捕的,其伪造、买卖、变造涂改的居民身份证由执行拘留、逮捕的公安机关收缴归入本人案卷作为证据随案移送,不予发还;尚未构成犯罪的,予以治安(行政)处罚,并由承办单位收缴其伪造、买卖、变造、涂改居民身份证,造册登记,定期销毁。
(四)盗用、骗取居民身份证的,对盗用、骗取者进行调查取证,制作笔录,构成犯罪而被拘留或者被搜捕的,其盗用、骗取的居民身份证由执行拘留、逮捕的公安机关复制后为证,书证归入其案卷,原件发还失主;尚未构成犯罪的,予以治安(行政)处罚,并由承办单位收缴其盗用、骗取的居民身份证,复制附档,原件发还失主。
如属异地机关制发的居民身份证而无法直接发还失主的,可邮寄当地户口管理机关代为发还。
五、行使查证权的几个重要环节
(一)证件的扣留与发还
公安民警在行使查证权的过程中,对需要扣留的证件,应当场办理扣押手续,与所扣押的作案工具、赃物等其他物品一起填制《扣押物品清单》一式两份,并在《扣押物品清单》上列明所扣押物品的编号、物品名称、数量及特征,交由物品持有人、见证人签名,承办人也应签名、加盖承办单位公章、注明扣押日期后,一份交给物品持有人,另一份由承办单位存档;对扣押的证件经审查后,认为需要发还的,应与需要发还的其他物品一起填制《发还物品清单》
一式两份,并在清单上列明发还物品的编号、名称、数量及特征,交由物品领取人签名,经办人也应签名,加盖发还单位公章、注明发还日期后,一份交给物品领取人,另一份由发还单位存档。
(二)证件的随案移交
公安民警在办理各类案件的过程中,对扣押的证件经审查后认为符合随案移交的,例如:对于接受的案件或者发现的违法犯罪线索,经过审查,认为有违法犯罪事实,但不属于自己管辖,应移送管辖权的机关处理,或者对有违法犯罪事实的案件,移送给违法犯罪嫌疑人居住地或主要违法犯罪地的机关处理更为适宜的,其被扣押的证件应与作案工具、赃物等物品一起随案移交管辖机关;对于公民因犯罪被拘留、逮捕的,公安机关收缴归入本人案卷,随案移交人民法院;对于公民因违法被批准送劳动教养的,其证件应由办单位移交执行劳动教养机关。
(三)证件的销毁
公安民警在行使查证权的过程中,对收缴(扣留)的假证、废证,如不需要随案移交的,应予以销毁。
对决定销毁的证件,应填制《销毁物品清单》,并在《销毁物品清单》是列明销毁物品的编号、名称、数量、特征、来源、销毁理由,经批准人、监销人签名,注明销毁时间后,定期销毁。
(四)证件的邮寄发还
公安民警对扣押的居民身份证,如属异地公安机关制发而无法
直接发还的,可邮寄发还(最好用挂号信的方式邮寄当地户口管理机关代为发还),如用平信的方式邮寄发还的,需造册登记,注明经办、邮寄的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