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武汉城市圈核心竞争力研究
- 格式:docx
- 大小:416.35 KB
- 文档页数:8
武汉城市圈产业集聚与区域竞争优势互动关系研究摘要:在总结武汉城市圈产业集群发展现状及区域竞争优劣势的基础上,分析武汉城市圈产业集群发展和区域竞争优势之间的关系,提出武汉城市圈产业集群效应和区域竞争优势的“作用圈”模型,为制定武汉城市圈产业集群发展战略提供理论指导和分析框架,从而促进区域竞争优势的提高和升级。
关键词:武汉城市圈;产业集聚;区域竞争优势;互动1武汉城市圈产业集群与区域竞争优势概述1.1 武汉城市圈产业集群发展现状武汉城市圈是以武汉为中心,由武汉及黄石、鄂州、孝感、黄冈、咸宁、仙桃、潜江、天门等8个城市构成的一个经济联合体(见图1)。
建国后,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武汉市形成了以汽车及机械、钢铁、光电子信息和石油化工四大支柱产业为主,医药、轻工、服装纺织、建材和食品行业具有一定规模的综合性产业格局,而武汉周边八个城市的产业发展水平虽然比较落后,但基本上都形成了初具规模且具有一定比较优势的支柱产业[1],如黄石、鄂州、黄冈和潜江的医药产业群,武汉、孝感机械制造产业群,黄石、鄂州、仙桃、天门等轻工纺织及食品产业群(如表1)。
随着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设置和发展,国家和政府十分关注产业集群对城市圈发展和壮大所起到的战略作用。
其中,在湖北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向省委、省政府提交的研究报告中,规划武汉分别和仙桃、孝感共建工业园,考虑将东湖和葛店两个开发区合并成一个新区,有武汉和鄂州共建,组成一个统一规划和管理的利益共同体,共享“中国光谷”和“中国药谷”的品牌资源并适当分工。
1.2 武汉城市圈产业集群的竞争优劣势分析武汉城市圈拥有良好的自然条件、相对较好的资源条件、优越的交通通讯区位条件和智力密集的科教等条件,这些都为其产业过去和未来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物质和文化基础,使武汉城市圈产业集群具备了人才云集、自然资源丰富、技术先进和产业基础好等优势,形成了有力于产业创新和发展的区域环境,在国内具有一定的竞争优势,发展潜力巨大。
武汉城市圈各城市的产业优势分析摘要:国内外的经验表明,未来的城市竞争将不是个体城市之间的竞争,而是城市群之间的竞争,是城市联动的竞争。
在这一背景下,武汉城市圈发展战略的提出是非常适时的。
然而,通过区位商分析发现,武汉城市圈除了武汉以外,其他城市的优势产业大都集中在第一产业,第三产业发展明显不足;产业内部结构如农林牧渔、轻重工业等都在低水平上雷同,各城市产业分工不明确,整体竞争力弱。
武汉城市圈应该依托自身的产业优势建立具有集聚效应的产业链,加强城市之间的产业关联度,促进自身发展。
关键词:武汉城市圈;区位商;区域优势一、引言随着时代的变迁和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曾被誉为“九省通衢”的武汉总体聚集能力呈下降趋势,城市竞争力也在日趋下降。
为此,2003年11月,湖北提出了“武汉城市圈”发展战略。
武汉城市圈又称“1+8”,是指以武汉为中心,以100公里为半径的城市群落,包括了武汉以及黄石、鄂州、孝感、黄冈、咸宁、仙桃、潜江、天门等8个周边城市。
武汉城市圈拥有良好的自然条件、相对较好的资源条件、优越的交通通讯区位、比较雄厚的产业基础、智力密集的科教和人才资源等优势。
但也存在各个城市间产业缺乏明确的分工、联系不紧密、整体的竞争力较弱的问题。
如表1所示,2004年除武汉第三产业比重略高于第二产业外,其他城市均是“二三一”的产业结构,说明现阶段圈内城市经济多处于工业化初期,在第二产业内部,又多以机电、纺织、食品、建材为主。
各城市现状主导产业由于受行政区划的限制,结构多有雷同,重复建设严重。
对于区域产业分工及产业比较优势问题的研究,很多学者都是通过对区域产业区位商的测算来进行比较分析得出区域的比较优势产业。
唐磊、曾国平通过区位商分析法,运用西南、西北地区的农林牧渔业、工业、建筑业、交通运输业、金融业以及房地产行业产值,与全国水平进行区位商测算,发现两个地区相对于全国水平在第一产业及建筑业具有明显的比较优势,第三产业则发展落后;并提出优化农业内部结构,注重第一、二产业向第三产业转化;改造传统工业,发展地方特色;发展新型第三产业的政策建议。
2005年,武汉城市圈实现生产总值4056.18亿元,占全省62.6%,人均生产总值13178元,为全省人均生产总值的1.2倍;武汉城市圈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714.38亿元,占全省的60.48%,比上年增长24%,高出全省平均增速八个百分点;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894.84亿元,占全省的64%;武汉城市圈完成地方一般预算收入195亿元,占全省地方一般预算收入的52%;武汉城市圈完成外贸进出口总额67亿美元,占全省的75.8%。
2005年武汉城市圈的经济发展较圆满完成了各项预期目标,但与长三角、珠三角城市群相比仍然存在较大差距,与长株潭城市群、中原城市群相比在某些方面也存在不足,仅就人均GDP而言,武汉城市圈人均GDP是长株潭城市群人均GDP的2/3,是中原城市群人均GDP的5/6。
加快推进武汉城市圈建设,促进湖北成为中部崛起重要战略支点,真正使武汉城市圈成为中部崛起的核心增长级还须各方面的共同努力。
一、明确发展思路,找准自身定位武汉城市圈建设是顺应国家统筹区域协调发展的需要,是实现中部崛起的重要战略支点。
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于2006年3月27日主持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专门研究促进中部地区崛起工作。
会议指出,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是中国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总体战略的重大任务,事关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局”。
4月15日国家又出台了中部崛起的纲领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若干意见》(中发[2006]10号)(以下简称“10号文”)。
10号文规定,“在国务院领导下,国家发改委成立一个中部崛起的协调机构”。
可见国家已经把中部发展提高到了一个非常重要的高度,这对武汉城市圈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我们要抓住这次难得的机遇,积极融入到区域带动机制中去。
必须抓住国家促进中部崛起的战略机遇,全面推进武汉城市圈发展。
从国家近年来推进区域协调发展,统筹全局,强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来看,国家已经越来越重视区域的协调发展,不再单单强调一个中心城市的做大做强,更多地强调城市的区域性功能,对周边地区的辐射与带动作用。
武汉城市圈各城市综合实力评价作者:罗翔来源:《消费导刊·理论版》2008年第15期[摘要]运用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法,通过建立一套涵盖5个层次共14个指标的城市指标体系,以国际公认的统计软件包SAS8.2为数据分析工具,对武汉城市圈9个城市的综合实力进行计算和比较。
根据各城市的综合得分水平,将圈内城市综合实力进行划分,有针对性地提出了提升武汉城市圈综合竞争力的一些建议。
[关键词]主成分分析聚类分析武汉城市圈综合实力一、引言21世纪全球的发展将主要依赖于数以百万计的生机勃发的城市增长,国家的竞争往往表现为城市和城市的竞争以及城市为核心的区域和区域之间的竞争。
武汉城市圈,又称“1+8”城市圈,即以武汉为圆心,包括周边一百公里以内的黄石,鄂州,黄冈,孝感,咸宁,仙桃,天门,潜江八市。
该区域2002年已占湖北全省33%的国土面积,50.4%的人口,提供了全省59.1%的国内生产总值,61.8%的消费品零售总额,是湖北人口,产业,城市最为密集的地区。
武汉城市圈的近期目标是到2020年将武汉城市圈建成为我国内陆地区重要的经济增长极之一,这个增长极,有望成为中国第四个增长极。
本文通过分析和比较城市圈内各城市的综合实力,可以清楚可观的认识各城市的优势和不足,现状和潜力,为科学制定城市社会经济发展战略提供依据。
二、研究过程(一)评价指标体系通过对《湖北统计年鉴2007》,《中国城市统计年鉴2007》以及各相关城市历年地方统计年鉴所收集的相关原始指标进行分析之后,我们在综合经济实力,资金实力,开放程度,人才及科技水平,基础设施五个方面选择了14个原始指标组成了城市综合实力指标体系。
考虑到不同城市的可比性,这些指标全部采用人均或相对比重。
指标体系解释如下:1.综合经济实力综合经济实力反映一个城市的总体经济发展水平和经济发展所处阶段。
包括指标如下:X1: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城市地区国内生产总值/城市地区总人口X2: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按可比价格计算的当年国内生产总值比上年增长的幅度X3: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城市第三产业增加值/城市地区国内生产总值这一组指标中,X1综合体现经济发展水平,X2从速度上反映经济增长潜力,X3从结构上反映经济发展阶段。
武汉城市圈产业结构转型升级问题研究摘要: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市与区域发展的重要趋势,是以大城市为核心的城市经济圈的迅速崛起。
本文从武汉城市圈的基本概况入手,对武汉城市圈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所面临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据此提出产业转型升级的具体思路。
关键词:武汉城市圈产业结构可行性分析一、武汉城市圈基本概况武汉城市圈,是指以武汉为中心,以100千米为半径的城市群落,包括武汉以及黄石、鄂州、孝感、黄冈、咸宁、仙桃、潜江、天门等8个中小城市,面积6万平方千米,形成湖北乃至长江中游最大、最密集的城市群。
从主要社会、经济指标来看,结合地区生产总值综合考虑,9个城市基本上可以分为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武汉。
在“1+8”城市圈中,武汉“鹤立鸡群”,其中心城市龙头老大地位突出,这是有别于国内其他城市圈的一个显著特征。
2010年,武汉的面积不到城市圈的15%,人口不到城市圈30%,但主要经济指标占城市圈的50%以上。
第二层次是黄石、黄冈、鄂州、孝感、咸宁,这一层次的地区较具发展活力,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
第三层次是仙桃、潜江、天门,发展较为迟缓。
9个城市中有5个是在改革开放以后通过撤县(地)建市发展起来的,城市发展的历史积累还不够深厚。
二、武汉城市圈产业转型升级面临的问题1.产业结构不合理总体来看,城市圈内部差异性较大,周边城市实力较弱,短期内难以与中心城市形成分工协作关系。
从工业内部结构看,城市圈内产业结构偏重工业。
2009年,武汉重工业产值4737.94亿元,轻工业产值1580亿元,重轻工业比达3∶1。
从2000年至2009年,城市圈内重工业比重上升了11.2个百分点。
由于重工业对资源、能源消耗较大,因而城市圈偏重的工业结构会使得经济增长方式较为粗放。
从服务业内部结构来看,城市圈内中心城区服务业发展功能单一、商贸、交通运输、餐饮等传统服务业比重过大,金融、信息、咨询、物流等新兴服务业所占比重较低。
同时,服务业的行业分布、企业层次还不够合理。
加快武汉城市圈建设提升区域整体竞争力研究武汉城市圈建设这个问题非常重要,对增强武汉市的辐射力需进行多方面的研讨。
2000年,我们民盟在研究西部大开发战略时,觉得武汉应该大有作为,因为武汉具有较丰富的人才资源,地处中原,连接东西,应该发挥更重要的作用。
多年来,我们一直关注区域经济发展问题。
中国非常大,地区间发展很不平衡,这一问题应该解决。
在全国政协十届一次会议上,民盟中央着眼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总体目标,提出了“关于长江中游经济区域发展的若干建议”。
民盟中央认为,武汉市是长江流域四个特大中心城市之一,历史上就是航运中心、贸易中心和金融中心。
经过新中国成立后的大规模建设和发展,武汉经济规模和综合实力不断增强,产业结构调整逐步取得成效,对外开放进一步扩大,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发展迅猛,并拥有雄厚的科研教育体系,势必成为这一地区的经济、金融、贸易、交通、信息、科技和教育中心。
民盟中央关心和支持长江中游和中部地区的建设和发展,得到了湖北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直接推动了武汉城市圈建设的前期研究。
武汉不仅是湖北的武汉,而且是全国的武汉,加快武汉城市圈建设和发展,有利于推动整个长江流域和中西部市场经济的发展,提高地区的国际国内竞争力。
武汉是一个老工业基地,振兴武汉城市圈关键在于体制。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指出,要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注重制度建设和体制创新。
调整改造老工业基地,的确需要中央与地方各级政府的通力合作及必要的政策支持,目前国家有关部门正在研究相关的扶助支持政策。
从国外看,一些国家为了推动产业结构调整,也采取一些诸如免税、贴息的政策。
但必须看到,扶持政策毕竟是过渡性的、时效有限的,可以解老工业基地燃眉之急,却不可能解决其长期积存的问题和包袱,更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因而,只有紧紧抓住体制创新这个“牛鼻子”,才是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振兴的治本之策。
也只有实现体制创新,国家的扶持政策才能真正派上用场、落到实处、取得成效。
武汉城市圈核心竞争力研究武汉城市圈核心竞争力研究一、引言二、武汉城市圈的概述三、武汉城市圈的核心竞争力1、区位优势2、产业基础3、人才优势4、开放程度5、政策环境四、武汉城市圈核心竞争力案例1、武昌鱼2、东湖高新区3、武汉电子商务产业园4、汉口北江国际商务区5、武汉智慧城市五、结论引言武汉城市圈是一个广阔的经济区域,由武汉市及其周边10余个城市组成。
近年来,该城市圈发展迅速,走在全国甚至全球的前沿,成为了一个拥有广阔发展前景的区域。
本论文从武汉城市圈的概述入手,探究了城市圈的核心竞争力,结合案例进行深入研究,旨在为大家带来有益的启示,并推动武汉经济发展取得更大的成就。
二、武汉城市圈的概述武汉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城市,也是中国陆地交通枢纽之一,其城市圈横跨湖北省,并辐射周边省份。
武汉城市圈由武汉市及其周边的十个城市组成,面积达到4.4万平方公里,人口超过2300万。
武汉城市圈在交通、科技、经济、文化等方面取得了长足的发展,是中部地区重要的经济中心和科技创新中心,有望超越广州和深圳,成为华南地区的经济中心。
三、武汉城市圈的核心竞争力1、区位优势武汉地处中部地区,是承东启西、南北贯通的交通枢纽,也是"五湖四海"的中心。
区位优势是城市的基础和核心竞争力,武汉在这方面凭借着其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形成了明显优势。
2、产业基础武汉在国内具有较高的产业基础,涵盖了汽车制造、武器制造、化工等多个领域,在产业结构上相对较为均衡。
同时,武汉还在不断深化产业转型,打造了"互联网+智能制造"等新型产业,提升了产业转型能力和竞争力。
3、人才优势武汉拥有众多的高等教育机构,培养了大量的高端人才,同时也吸引了众多的人才来到这里发展。
这样的人才优势,提高了武汉城市圈的科技创新能力和经济竞争力。
4、开放程度武汉在开放方面具有较高的度,与全球众多经济体建立了紧密的关系。
通过贸易、金融、文化等领域的交流,武汉的开放程度不断提高,形成了一定的外向型经济优势。
武汉城市群城市竞争力研究分析作者:杨晓楠来源:《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5年第10期杨晓楠(郑州大学商学院,河南郑州 450000)摘要:目前区域竞争的主体慢慢的向城市和城市圈转变,城市竞争力尤其是城市群的竞争力的研究对提升城市的综合实力意义变得愈加重大.本文选取了5个方面,共35个指标,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对城市发展规模与实力的关系、经济发展与潜力的关系作为主成分来进行研究,把武汉的城市群的9个城市分成4种类型,并进行评价;研究的结果是整个城市区的竞争力都较弱,武汉市“一家独大”.关键词:武汉城市圈;城市竞争力;主成分分析;聚类分析中图分类号:F29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60X(2015)05-0042-03从城市竞争力的角度来看,从国家的层次进行的研究较多,从别的空间视角来研究的很少,大多也是区域是视角,特别是从城市群的视角来研究城市的竞争力更是少之又少.查阅到的也是长三角地区,但是中部开始崛起,关于中部城市竞争力也慢慢开始增多,但对于武汉市城市圈的研究还没有出现过.本文从武汉市城市圈来进行分析,目的是促进这一地区整个城市圈的竞争力的提高和城市的协调发展.1 城市群概况城市群是指在一定规模的地域范围内,以一定的超大或特大城市为核心,以众多中小城镇为依托,以多个都市区为基础,城镇之间、城乡之间紧密联系而形成的具有一定城镇密度的城市功能地域.武汉城市圈,主要的地区是以武汉为中心,方圆100公里的城市,主要有黄石、鄂州、孝感、天门等8个城市,总面积为60100平方公里.可以说是长江中游最大的城市群.武汉城市圈区位条件优越、产业基础较好,综合实力较强,发展潜力巨大,是湖北省人口、产业、城市和生产要素最密集、最具活力的地区,是湖北省经济发展的核心区域.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2 对武汉城市群的城市竞争力实证分析2.1 聚类分析聚类是将数据分类到不同的类或者簇这样的一个过程,所以同一个簇中的对象有很大的相似性,而不同簇间的对象有很大的相异性[7].对武汉城市群这9个城市所选取的35个指标,运用SPSS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进行聚类分析,得到分类成员表和聚类树形图,如下图所示:如上述分析结果可得:武汉城市群这9个城市可分为四个等级,武汉作为湖北的省会,经济、政治、文化等各个方面实力都比将强,故城市竞争力遥遥领先于其他几个市,属于第一类;黄石、鄂州、咸宁这三个城市没有武汉那样发达,但因文化底蕴及地理位置等原因,在武汉城市圈整个发展体系中也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其城市竞争力属于第二个分类;黄冈和孝感这两个城市的竞争力属于第三等级,因为其距离武汉较远等原因,发展受到一定的限制;最后是仙桃、天门和潜江这三个城市属于最后一个等级,因为这三个地方都为县级市,地方小并没有得到很好的发展.2.2 因子分析因子分析是指研究从变量群中提取共性因子的统计技术.将相同本质的变量归入一个因子,可减少变量的数目,还可检验变量间关系的假设.运用SPSS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从所得表中可以看出:根据特征值大于一的要求得到四个主成分,并且满足累计方差贡献率大于85%(由表可得累计方差贡献率为95.257%).故选择公因子数为4,输出的旋转成分矩阵表如下:据各个城市的得分构建综合主成分公式:综合得分Z=0.78923*F1+0.1041*F2+0.0744*F3+0.0322*F4,可得到这9个城市综合得分情况,具体如下表:由上表中各个城市的综合得分情况可以看出:武汉的城市竞争力排在第一位,并且远远大于其他八个城市,黄石、咸宁、仙桃则排在第二位,实际与武汉相差甚远,鄂州、黄冈排在第三个等级,孝感、天门和潜江城市竞争力最弱,综合得分最低,排在最后.4 结论与建议在整个的城市圈中,武汉的优势是不言而喻的.但是,我们也可以看到,武汉也有一些自身的缺陷,就是产业的结构不是非常的合理,这也在某种程度上使的武汉不能更快的发展.所以,武汉现在的重点不仅是要对传统工业进行升级改造,更要发展第三产业,使得结构优化升级,形成一定的规模效应,带动其它城市的发展.黄石紧随其后,也具有一定的实力.因其是矿石之城,有丰富的矿产资源和矿业基础.但作为资源型城市不可避免的问题就是会面临枯竭的情况,所以,黄石也要大力的进行城市转型,使高污染、高能耗的产业转变为先进的制造业,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第三产业.黄石作为这个城市圈的副中心城市,各方面得分还不是很高,所以要大力扩大经济规模,增加综合的实力.另外,还要把我优势,定位准确,保持与武汉的紧密联系.孝感、黄冈和咸宁得分都是比较低的,在不断扩大经济总量的同时,也要优化产业结构、促进其不断的升级,使工业化、城镇化的步伐更快一点.我们也看到,鄂州的发展空间还是较大的,因其位置与武汉和黄石相邻,收到了武汉和黄石两市的辐射作用,可以承接这两个城市的产业转移,使其不断深入的发展.鄂州同时也是矿业较为发达的城市,如何实现与其它城市的错位竞争,避免形成同构的竞争,才能真正实现其优势互补、共同的发展.仙桃、潜江和天门处于整个城市圈的西面,竞争力得分方面都不高.仙桃、潜江在发展的结构和潜力方面得分不错,但在经济规模和实力方面的得分很低,这也使得其发展收到了严重的约束.而天门则是得分都很低,经济的规模和结构都需要扩大.三个城市要积极接受其它城市的辐射,大力发展下游的产业分工,形成特色的产业,比如仙桃的精毛纺、精细化工等;潜江的精品农业、医药等以及天门的棉纺织业等.参考文献:〔1〕许学强,程玉鸿.珠江三角洲城市群的城市竞争力时空演变[J].地理科学,2006,26(3):257-265.〔2〕熊华,支晓娟.中部地区省会城市竞争力实证研究[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城市科学版),2006,23(3):50-53.〔3〕左继宏.湖北省城市竞争力实证分析—以地级市为例[J].科技管理研究,2007(12):121-122.〔4〕苗长虹.国城市群发育与中原城市群发展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
基于因子分析的城市核心竞争力研究利用因子分析的方法研究了湖北省的12个地级及以上的城市的城市竞争力,结果发现武汉的城市竞争力独占鳌头,黄石市、十堰市和宜昌市则处在第二个档次,其他的城市则在第三个档次。
实证结果告诉我们武汉市要发挥自己在湖北省龙头地位,其他城市则要深挖潜力,发挥区域特色,提高城市的竞争力。
标签:城市竞争力;因子分析;竞争力排名1 引言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加速,以城市为核心的区域化趋势日益凸现出来,经济全球化在推动以城市为核心的经济区域化的同时,也加速了城市之间的竞争。
一方面,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使得中央政府干预经济的权利受到越来越大的挑战,与之相反,地方政府特别是城市政府在经济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城市在很多领域逐渐掌握了主动权,其作为一个竞争主体的地位日益得到强化;另一方面,经济全球化使人力、资本、技术、信息等资源在全球范围内流动,使全世界的城市都纳入了全球生产链,要想在更大的空间获得城市发展所需要的资源,并为城市产业发展拓展更大的市场,必须加快城市的全球化过程。
因此,提高城市竞争力是城市应对经济全球化,利用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机遇所必须考虑的重要问题。
研究城市的竞争力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由于区域间、城市间的发展存在着很大的差距,差距的进一步扩大会严重影响国民经济整体实力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
对不同发展区域、不同发展水平的城市进行竞争力研究,可以从整体上把握不同城市的发展状况和发展方向,为国家制定宏观政策和决策提供客观依据,从而缩小城市间的发展差距,提高国家的整体经济实力,有助于社会稳定。
2 研究方法、指标体系和数据来源及处理2.1 研究方法城市竞争力的评定是综合性评价,本研究选择多元统计分析方法中的因子分析,通过提取主成分对城市竞争力进行测定与比较,反映城市竞争力水平,并对评价结果做出解释。
2.2 指标体系的建立在城市竞争力的指标体系研究中,要注意城市竞争力是个动态的发展过程,随着城市的不断发展,指标体系将会在今后的研究中不断充实、修改和完善。
某城市圈核心竞争力研究报告某城市圈是指由某一城市及其周边地区组成的一个经济、社会和地理空间的集合体,具有一定的辐射和带动作用。
城市圈的核心竞争力是指该城市圈在经济、产业、人才、科技等方面相对于其他城市圈的优势和吸引力,是城市圈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
本文将从产业发展、人才引进、科技创新等方面,对某城市圈的核心竞争力进行研究。
一、产业发展方面某城市圈拥有丰富的资源优势,尤其是在农业、制造业和服务业方面具有突出的优势。
在农业方面,该城市圈具备良好的农田资源和气候条件,发展农产品种植和养殖业具有巨大潜力。
在制造业方面,该城市圈拥有多家大型企业和工业园区,具备较强的制造和加工能力。
在服务业方面,该城市圈的金融、商业、文化、旅游等领域发展迅速,拥有完善的城市配套设施和便利的交通网络,吸引了大量的投资和人才。
二、人才引进方面某城市圈积极培养和引进各类人才,建设智力密集型经济结构。
首先,该城市圈加大对高校和科研机构的支持力度,建立了一批高水平的科研团队和实验室,吸引了大量的高水平科研人员和学生。
其次,该城市圈实施人才引进政策,为高层次人才提供优惠的居住、就业和创业条件,吸引了不少在国内外有影响力的优秀人才。
此外,该城市圈还注重培养本土人才,加强对人才的培训和职业发展,提高了整个城市圈的人力资源素质。
三、科技创新方面某城市圈注重科技创新,建立了完善的科研体系和创新平台。
该城市圈拥有多家高校和科研机构,推动科研成果的转化和应用,培育创新型企业和科技人才。
在科技创新方面,该城市圈以信息技术、生物技术、先进制造业等为主要领域,不断推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产品和新技术,为经济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支持和动力。
综上所述,某城市圈在产业发展、人才引进和科技创新方面具有较大的优势和核心竞争力。
然而,在未来发展过程中,该城市圈还面临一些挑战,如环境保护、城市规划和公共服务的提升等问题。
针对这些问题,该城市圈需要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加大城市规划和公共服务的投入力度,提高城市圈的整体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关于提升湖北中心城市竞争力之我见标题:1. 建立区域合作机制,提升湖北中心城市竞争力2.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湖北中心城市的基础条件3. 挖掘本地经济优势,增强湖北中心城市的产业活力4. 推进文化和旅游产业发展,优化湖北中心城市的形象与软实力5. 加强人才引进和培养,增强湖北中心城市的创新能力和竞争力一、建立区域合作机制,提升湖北中心城市竞争力湖北是我国中部地区重要的经济中心之一,而武汉、襄阳等城市是湖北的中心城市。
如何加强湖北中心城市的合作与协调,提升其整体竞争力成为当下的重要问题。
在区域合作机制方面,应该建立湖北中心城市之间的合作平台,促进信息交流、经验共享,同时也应该加强与周边地区的合作,相互通力合作,形成联动效应。
同时,还可以建立湖北中心城市之间的产业联盟,打造具有行业关联性和区域特色的产业集群,加强湖北中心城市的产业协同与融合。
二、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湖北中心城市的基础条件基础设施是湖北中心城市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
在交通、能源、环保、信息等基础设施方面,湖北中心城市应该加大投入,加快建设。
其中,交通建设是关键。
要加强湖北中心城市与周边城市的交通联系,打造高速公路和铁路网,提高湖北中心城市的交通便捷度,促进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
同时,也要加大投资,加强环保设施建设,保障居民健康。
三、挖掘本地经济优势,增强湖北中心城市的产业活力湖北中心城市具有较为丰富的资源优势和产业基础,如中药材、汽车制造等方面。
在挖掘本地经济优势的过程中,应该充分发挥湖北中心城市的特色产业的优势,培育新增长点。
在发展特色产业的同时,也应该加强湖北中心城市与外部地区的合作,拓展市场需求,增强产业发展的活力。
四、推进文化和旅游产业发展,优化湖北中心城市的形象与软实力文化和旅游产业也是湖北中心城市发展的重要方向。
湖北中心城市要挖掘和保护悠久的历史文化遗产,提高其吸引力和影响力。
同时,也要拓展旅游市场,推动文旅融合。
湖北中心城市还应该建设适应旅游业发展的配套设施和服务体系,进一步提升其形象与软实力。
小议武汉城市圈核心竞争力综述在现代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区域经济发展所面临的一个突出问题是必需要有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区域核心竞争力有两个基本组成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
武汉城市圈核心竞争力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进程不断加快,以及区域经济、地区经济分工协作的加强,加快武汉城市经济圈建设,推动武汉与黄石、黄冈、鄂州、孝感、咸宁、仙桃、潜江、天门等周边城市之间的区域经济一体化,提高区域经济核心竞争力,积极参与和服务西部大开发,充分发挥武汉承东启西的战略支点作用显得尤为重要。
一、区域经济应突出比较优势从近期看,武汉城市经济圈是以武汉市为圆心,由周边100公里范围内的鄂州、黄石、黄冈、孝感、咸宁、天门、仙桃、潜江等8个城市构成的城市圈。
资料显示,这9市以占全省33的面积提供了全省73的国内生产总值和74的财政收入,是湖北省当之无愧的经济发展核心圈。
由表一、表二可见,九个城市按城市化水平、工业增加值、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和城镇固定资产投资等综合考虑,基本上可以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是武汉。
武汉在这一地区中可谓鹤立鸡群,其城市化水平、工业增加值、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和城镇固定资产投资都远远高于其他城市,反映了武汉对于周边地区强烈的极化作用;第二层次是黄石、鄂州、孝感、潜江、仙桃,成为这一地区较具发展活力,最有潜力可挖的城市;第三个层次是咸宁、天门、黄冈,发展较为迟缓,需加大力度重点扶持才可望有一个跨越式的推进。
此外,武汉、黄石的工业增加值均在150亿元以上,而其他城市相对较小。
九个城市中有5个是在改革开发以后通过撤县地建市发展起来的,城市发展的历史积累不足。
表三显示了该地区城市主导产业具有较大的雷同性,城市之间的功能分工不太明确,城市间相互的协调和合作缺乏应有的机制。
这是武汉城市圈当前最大的问题。
武汉市已经逐步实现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传统的轻纺工业已基本退出,钢铁、汽车、机械、高新技术产业日益占据主导地位,同时金融、贸易、交通物流等服务业得到了较大的发展,这使武汉对城市空间质量的要求较之过去更高。
武汉城市圈旅游核心竞争力分析提要旅游核心竞争力是武汉城市圈旅游竞争力的优势表现,是武汉城市圈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本文梳理旅游核心竞争力的内涵和构成,分析影响旅游核心竞争力的因素,提出提升旅游核心竞争力的思路。
关键词:武汉城市圈;旅游核心竞争力湖北省教育厅人文社科项目“武汉城市旅游圈的合作模式、运行机制与旅游创新研究”,鄂教思政[2008]4号2008y140中图分类号:F59文献标识码:A一、旅游核心竞争力的内涵与构成(一)内涵。
核心竞争力的概念是1990年美国密西根大学商学院教授普拉哈拉德和伦敦商学院教授加里·哈默尔在其合著的《公司核心竞争力》一文中(发表在1990年的5月到6月的哈佛商业评论)首先提出来的。
笔者认为,武汉城市圈的旅游核心竞争力就是武汉城市圈旅游业发展过程中长期培育和积淀而成的、优良的和特有的、能使整个武汉城市圈旅游业保持持续稳定的竞争优势,且不易被其他区域所模仿或学习的综合能力与素质,是武汉城市圈旅游实力和旅游业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集成。
(二)构成。
本文所指的旅游核心竞争力,包括旅游资源竞争力、旅游企业竞争力和旅游管理竞争力三方面的内容。
其中,旅游资源竞争力包括资源赋存、资源优势、资源区位、资源开发;旅游企业竞争力包括企业规模、企业效率、技术创新、经营管理、市场营销、企业文化;旅游管理竞争力包括组织接待、政府调控。
二、影响武汉城市圈旅游核心竞争力的因素武汉城市圈旅游业经过三年的发展,2009年实现旅游总收入651.96亿元,同比增长34.0%,旅游总收入占全省的比重达64.9%。
但是,相对周边的城市圈,武汉城市圈旅游业的发展还处于较低的水平。
如何提升武汉城市圈的旅游核心竞争力,促进武汉城市圈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是我们面临的重要课题。
(一)旅游资源整合不够。
随着武汉城市圈旅游资源开发的全面铺开,吸引了越来越多的社会资金的投入,逐步形成了红色旅游、生态旅游和都市旅游品牌。
正确熟悉加工贸易的有关问题虽然加工贸易对国民经济发展具有庞大的正面作用,可是,与任何事物一样,有其利也有其弊,加工贸易也会带来一些负面影响。
对加工贸易作用的评价,从加工贸易在我国发轫之初,就存在不同的观点。
最近几年来,随着中央政府重视冲击走私,这种争辩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并对有关政策的走向产生了影响。
对于加工贸易负面作用的熟悉,有些是客观存在,有些则是由于看待问题角度的失误,存在夸大乃至强加于加工贸易之嫌。
无论如何,看待像加工贸易这样重大的事物,关键要从大局动身,比较其利弊得失。
分析存在的问题,不是为了“一叶障目,不见泰山”,否定加工贸易发展的必要性和合理性,而是为了解决问题,引导加工贸易更好地发展。
因此,对于存在的问题,需要认真地分析。
一、关于加工贸易“飞料”走私问题我国的加工贸易政策规定,对加工贸易入口料件实行“保税”监管政策,即用于加工贸易出口的料件入口时,免征关税与增值税,出口时不退增值税。
以加工贸易名义入口的料件,若用于生产内销产品,要补交关税与增值税。
对于采用部份国内中间投入品的加工贸易出口,出口退税实行“免、抵、退”政策。
应该说,这是在当前我国增值税率和关税水平较高的情况下,发挥我国比较优势充分利用国际市场的一个明智之举。
正是实行了这些政策,才使我国加工贸易患到了长足发展。
可是,少数非法分子受利益差遣,利用加工贸易进行走私犯法活动。
非法分子采用虚报品名、规格、数量,入口以多报少,出口以少报多,高报单耗,以次充好,乃至采用“假单证、假印章、假签名”等“三假”手腕,从事走私勾当,将保税入口的货物在国内倒卖。
1997年开展严打走私运动以来,持续几年破获了大量以加工贸易之名进行的走私犯法活动。
据海关统计,1997年查获30万元以上的加工贸易走私大要案401起,合计案值亿元,别离占全国海关查获大要案总数的36%和总案值的54%。
1999年查获加工贸易走私大要案47起,合计案值亿元,别离占全国查获走私案总数的%和总案值的53%(邵祥林、王玉梁、任晓薇:《未来国际贸易的主流》),第82页,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1年)。
最新武汉城市圈核心竞争力研究
【摘要】在现代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区域经济发展所面临的一个突出问题是必需要有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区域核心竞争力有两个基本组成: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
【关键词】武汉城市圈核心竞争力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进程不断加快,以及区域经济、地区经济分工协作的加强,加快武汉城市经济圈建设,推动武汉与黄石、黄冈、鄂州、孝感、咸宁、仙桃、潜江、天门等周边城市之间的区域经济一体化,提高区域经济核心竞争力,积极参与和服务西部大开发,充分发挥武汉承东启西的战略支点作用显得尤为重要。
一、区域经济应突出比较优势
从近期看,武汉城市经济圈是以武汉市为圆心,由周边100公里范围内的鄂州、黄石、黄冈、孝感、咸宁、天门、仙桃、潜江等8个城市构成的城市圈。
资料显示,这9市以占全省33%的面积提供了全省73%的国内生产总值和74%的财政收入,是湖北省当之无愧的经济发展核心圈。
由表一、表二可见,九个城市按城市化水平、工业增加值、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和城镇固定资
产投资等综合考虑,基本上可以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是武汉。
武汉在这一地区中可谓鹤立鸡群,其城市化水平、工业增加值、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和城镇固定资产投资都远远高于其他城市,反映了武汉对于周边地区强烈的极化作用;第二层次是黄石、鄂州、孝感、潜江、仙桃,成为这一地区较具发展活力,最有潜力可挖的城市;第三个层次是咸宁、天门、黄冈,发展较为迟缓,需加大力度重点扶持才可望有一个跨越式的推进。
此外,武汉、黄石的工业增加值均在150亿元以上,而其他城市相对较小。
九个城市中有5个是在改革开发以后通过撤县(地)建市发展起来的,城市发展的历史积累不足。
表三显示了该地区城市主导产业具有较大的雷同性,城市之间的功能分工不太明确,城市间相互的协调和合作缺乏应有的机制。
这是武汉城市圈当前最大的问题。
武汉市已经逐步实现产业
结构的调整和升级,传统的轻纺工业已基本退出,钢铁、汽车、机械、高新技术产业日益占据主导地位,同时金融、贸易、交通物流等服务业得到了较大的发展,这使武汉对城市空间质量的要求较之过去更高。
要发挥区域特色的作用,使特色转化为区域经济的一种功能,将区域经济特色做大,使之构成产业力量,从资源的合理利用和配套出发,高速优化地区的经济布局,区域产业在做大的同时,要做强做优,做出品牌。
比较优势大多通过专业化和产业集群来表现,专业化和产业集群是相互联系的,由此可形成聚集效应。
因此,区域经济能产生比较优势。
二、区域经济应提升竞争优势
对已形成特色产业的区域,提升竞争优势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曾有报道:有一镇曾是小商品生产大镇,产品一度占领全国市场的40%,但后来市场得而复失,占全国市场的比例还不到5%。
其主要原因就是在全国小商品生产形式和市场供求格局发生很大
变化的情况下,该镇缺乏创新,在品种结构、生产工艺和市场体系建设等方面没有大的变化,做来做去都是老三样,结果原有的比较优势荡然无存。
现代科学技术和市场竞争的发展,使得仅有丰富的资源还不足以增强竞争力。
反之,有的区域虽然缺乏资源,但通过发展科学技术对有限资源加以有效利用,仍然能形成强大的竞争优势。
因此,提升区域经济核心竞争力,还应在比较优势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升竞争优势。
首先,区域经济应明确竞争优势
的立足点,就是要以比较优势为基础,突出区域的特色和优势,发展特色产业,大力提升特色产业的创新和竞争能力。
其次,竞争优势是一种“内生”能力,即不是自然存在的,而是一个地区通过科技创新和进步主动的有意识的发展结果。
第一,要扩展特色产业。
要围绕特色(优势)产业调整区域经济结构,形成完整的产业链。
包括向特色产业的两端延伸,扩展产业链;发展配套、辅助产业。
扩展特色产业能提高生产的附加值和综合效益,同时有助于培育替代产业和新兴产业,产生新的经济增长点。
要发挥武汉市在武汉经济圈中的龙头作用,支持武汉市打造光谷、钢铁、汽车、科教等支柱产业。
第二,要推进科技创新。
一是要发展精加工深加工技术,提高产品质量和产出效益;二是要开发新产品,
促进产品更新换代,尤其是要大力发展高新技术,提高产品知识
含量,推动产业升级,要着眼于以本地产业特色为基础,根据科技和市场趋势来发展高新技术,实现创新。
地区核心竞争力不是指的某一具体产品,而是表现为区域特色的综合能力。
区域内企业应该通过组织的优化,合作创新,集体参与竞争,实现共同优胜。
三、武汉城市经济圈建设应实现新突破
武汉城市经济圈建设要突破行政区划体制束缚,加快经济一体化进程,逐步实现“八同”,即:规划统筹,交通同网,信息同享,金融同城,环保同行。
以经济一体化为基础,实现武汉城市经济圈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加快“五个一体化”建设步伐。
一是加快基础设施建设一体化。
建成以武汉市为中心的公路主骨架网、铁路网、水运网;加快城市圈公共信息平台建设、能源基础设施建设。
二是加快产业发展与布局一体化。
通过集中集群发展,将武汉的总部经济、研发、品牌与营销等方面的优势,同周边八市具有资源与成本优势的产业基地紧密结合起来,实现产业布局一体化。
优化城市圈产业布局的结构,沿主要经济发展轴线,形成六条产业集聚带,包括高技术产业带,汽车产业带,冶金建材产业带,IT设备、电器、点子元器件产业带,石油化工和盐化工为主的化工产业带和纺织服装产业带等。
三是加快区域市场一体化。
进一步发展和完善金融市场。
充分发挥武汉市作为中央
银行和众多商业银行区域分行及证券公司、保险公司区域性总部所在地的优势,推进武汉市以票据市场、保险市场、产权市场、柜台交易市场等为特色的华中地区金融中心建设,并逐步与国际市场对接。
进一步发展和提升商品市场。
重点是提升档次、调整结构和合理布局,加速发展面向全国和中部地区的大型消费品批发市场和重点工业品专业市场。
进一步推进要素市场资源整合和一体化发展。
技术市场要依托武汉市的科教优势,建设以武汉为中心的区域性科技创新体系和技术市场网络体系,并与全国联网,推进科研项目的协同攻关、科技成果的资源共享。
四是加快城乡建设一体化。
在优化城镇空间布局,充分发挥长江、汉江、京广铁路、京珠高速公路等重要通道作用,形成“一核、三轴、两环、四组团、两带”的空间结构的基础上,完善城镇规模结构,优化整合超大城市,重点发展大城市和特大城市,提升中小城市,加快发展农村小城镇。
统筹城乡协调发展,走城乡融合发展和城乡一体化道路,不断缩小城乡发展差距。
五是推进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一体化。
武汉城市圈在加快工业化与城市化进程中要注意汲取沿海地区城市发展过程中,由于资源和生态环境严重透支,生态环境与资源又反过来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教训,彻底改变以牺牲资源和环境为代价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
要按照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对自然资源实行节约、集约利用与优化配置结合,直辖市的生产、生活和生态安全对水土资源的需求;协调好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以及山地与平原、河流上游与中下游、城
乡间的环境治理与生态建设,推进城市圈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一体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