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魏晋名士音乐观对中国音乐美学的影响及意义
- 格式:pdf
- 大小:97.32 KB
- 文档页数:1
[音乐毕业论文]魏晋南北朝时期音乐美学摘要:魏晋南北朝时期音乐美学,魏晋南北朝时期,音乐美学的繁荣不是偶然的,而是音乐美学发展到一定阶段,在时代文化的大背景下,受政治格局、社会思潮(其中包括哲学思潮、美学思想等思想领域的变革)以及宗教等社会意识形态的影响,同时也是在音乐实践土壤中共同孕育的花朵。
我们在研究这一时期的音乐美学思想时如果不把它置之于时代背景下,是无法深入理解其思想实质的。
第一节时政与音乐美学音乐美学思想不是凭空产生的,就如特定的人总是处在特定的时代,人头脑中产生的所有观念、思想又总是与这个时代发生关系。
而一个时代的时局形势、政策方针关系着世人的生计要害,命运遭际。
时政作为时代的风向标对音乐美学观念的影响是首当其冲的。
战乱是魏晋南北朝时代最大的形势特点,它从汉末延续下来贯穿于魏晋南北朝整个时代,造成政权分立、礼崩乐坏的政治局面,它也轻而易举地撕毁了汉代封建神学精心编织的伦理道德罗网,因而带来了人的觉醒,由群体德行转向个体才能的价值体系已然在社会中普遍得以确立。
在动荡的时局,恶劣的政治气候之下,生存遭遇威胁,人们在冰与火的历练中迸发出生命的激情,唱响了生命的赞歌,音乐成为人们精神的家园,灵魂的守候者。
音乐之于人的生命意义日益凸显,从而改变了与此相关的音乐观念。
关键词:音乐美学;魏晋南北朝时期音乐;音乐美学的繁荣;音乐毕业论文一、才与性的交锋汉末,曹操颁布“求才三令”对时代的道德观念、审美思潮起到了推波助澜的积极作用。
求才三令颁布的时间分别在建安十五年、十九年和二十二年。
《三国志·武帝纪》求才三令认为,一个人身上往往是才能与性行相互背离的,有德者未必有刁…,而有才者未必是德行的楷模。
关于三令的意义,陈寅悟先生说: “三令的颁布是政治社会道德思想上的一次大变革。
可视为曹魏皇室大政方针的宣言。
”D同时选拔官吏倡导“唯刁…是举”的大政方针,改变了汉代注重德行的观念,儒家道德伦理观念已然破灭。
魏晋南北朝音乐美学思想分析作者:张诗杰来源:《北方音乐》2015年第11期【摘要】魏晋南北朝时期是我国历史上一个特殊的时期,一方面国家破碎面临外敌入侵,礼乐崩坏百姓生活困苦、流离所失;另一方面,以书法、诗歌和音乐为代表的艺术形式又得到了空前的发展,表现出史无前例的灿烂与辉煌。
本文作者结合魏晋南北朝音乐所固有的音乐历史,从音乐的文化本源出发,对魏晋南北朝音乐美学思想进行了分析与探索,希望能够展现那段时期音乐的独特魅力。
【关键词】魏晋南北朝;音乐;美学思想;意境前言魏晋南北朝又称为三国两晋南北朝,从公元220年曹丕立国到公元589年杨广灭陈历经三百七十多年的风雨。
在长达三个半世纪的时间里,中原大地仅有短短的37年的大一统。
尽管山河破碎,战乱频繁,但是这个时期由于各种思想文化竞相碰撞,迸发出的耀眼光芒,照亮了整个中华大地,使得中华文化散发着无与伦比的艺术魅力与美学特征。
其中,音乐作为当时文人墨客抒发自身情感的主要工具,更是被融入诸多文化内涵,与历朝历代相比,都显示出独具一格的艺术魅力。
一、魏晋南北朝音乐美学产生的背景魏晋南北朝音乐的发展,离不开历史的推动。
下面,笔者将分析该时期音乐美学特点鲜明的历史原因。
(一)政治背景分裂与统一交织的政治形势是魏晋南北朝时期所有文化产生的共同的背景,音乐也不例外。
在经年不断的动荡中,人们不仅面临着官府吏治的压榨,还要承受着五胡乱华的残酷。
在冰与火、血与泪的交织中,人们对生命的敬畏重新激发了对音乐的无尽的探索。
人们企图用音乐来表达对未来的期盼,对和平的向往。
对那时候的中原士子来讲,音乐不仅是一种艺术,还代表了传承时代特征的文化。
(二)文学背景魏晋南北朝音乐中美学特征与当时玄学的发展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玄学源于《周易》《老子》《庄子》这些道家经典,是文化阶层企图拯救时弊而提出的一中特殊文学,力求通过对理论的辨析来探索符合天道的政治秩序。
所以,在当时特殊的形势下,玄学的发展,为音乐的发展提供了思维逻辑的基础。
魏晋南北朝音乐美学思想研究
魏晋南北朝音乐美学思想,作为中外历史音乐发展中极具代表性的一段时期,
深刻影响着不同文明的发展。
魏晋南北朝时期,出现了一系列贴近审美实践的流派,并拓宽了中国音乐的表现形式和现代体验的可能性,成为中国文化的宝贵财富。
首先,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音乐美学思想涉及到如法则、洗练、仪式、抒发等方
面的审美实践,通过更加细致的艺术创作实践,实现音乐美学思想的落地化。
风雅中崇尚“缓、静、清、淡”,以抒发性情精神为主,营造出淡雅恬适、抒情柔婉的审美空间;象声中追求“虚实有气”,以肃穆庄重、雄浑淋漓为主,营造出雄浑深沉、充满威严气息的审美氛围。
此外,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音乐美学思想,坚持比较分析的审美实践形态,通过
不断的实践与创新,发展出以《起售郎文》《観苑春秋》《羲之乐学》和《封禅乐学》为代表的音乐美学学术体系。
各种乐器的演奏技巧也不断丰富,于浅显之中追求自然、细腻之精神,从而实现了理想中的音乐审美。
总之,魏晋南北朝音乐美学思想,是一场盛大的艺术盛宴,以更加深邃的思维,引领着内容丰富多彩的诠释,为中国及世界历史性的文化财富提供了更多的可能。
作者: 陈四海
出版物刊名: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版
页码: 26-31页
主题词: 阮籍 音乐美学思想 乐论 民间音乐 以悲为美 魏晋时期 《礼记·乐记》 “乐” 阴阳调和 自然生命
摘要: 阮籍,魏晋著名的玄学名士,是“竹林七贤”的精神领袖,他善长弹琴、吹啸(古代称吹口哨为啸),是中国历史上一位有名的思想家、文学家和音乐家.他撰著的《阮步兵集》是历代文人所认真阅读的一部传世名著,而《乐论》便是其中的一部分.关于《乐论》的撰写时间,丁冠之先生根据《三国志·魏志·刘劭传·高堂隆传》研究认为:大约是魏明帝末年的作品.(见《中国古代著名哲学家传》续编二,第105—106页,转引自高晨阳《阮籍评传》第68页)因为夏侯玄在他所著《新乐论》中曾反对、批判阮籍在《乐论》中所提出的“律吕协则阴阳和声音适则万物类”的天人感应观点.由此可见,夏侯玄在写《新乐论》时,阅读并借鉴了阮籍的《乐论》.因此说,夏侯玄所写的《新乐论》应晚于阮籍的《乐论》.阮籍《乐论》的撰写时间大致为正始四、五年间.而历史学家高晨阳先生对阮籍的《乐论》和刘劭的《乐论》也作了比较研究,认为刘勋也是受到了阮籍思想的影响,应当将其撰写时间看作是正始元年至正始二年的作品.(见高晨阳《阮籍评传》70页)。
魏晋时期音乐美学作品之人文精神一、魏晋时期音乐美学作品及其代表人物阮籍的《乐论》表现了他对音乐美学的一些思想。
在阮籍看来,世界上有一种最美好的音乐就是平和的声音,这种声音能够让人平心静气、衰而不竭。
与此同时,阮籍最反对的就是声音就是衰音音乐,他认为这种声音会导致人们情绪的较大波动,诱导人们产生不良情绪和行为,让人们的内心充满压抑和恐惧感,阻碍人们内心压抑心情的释放和发泄。
音乐所指就是人们能够将自己的情感充分地释放出来,释放的同时人们的情感也得到了一定的,满足。
阮籍看来,音乐会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生越来越大的改变,不过不管它如何改变,始终离不开最终它存在的主旨。
《乐论》中有多处都反复提到平和,这被阮籍视为音乐之本,他提倡的主要思想是要遏制人们对音乐思想的强烈欲望,这从客观上来说实质上就是阻碍了人们自发的激情,同时这也侧漏除了阮籍对儒家思想的理性精神的崇尚。
面对这样的想想,我们可以从根本上出发来分析原因,就是由于当时年代恶略的政治环境所引起的,了另外也从另一方面体现了这是那个时期的文学者对世俗的不满情绪十分高涨。
同时期末的琴家、音乐学家嵇康的作品《声无哀乐论》中,嵇康所描述的主要是琴曲方面的内容,他指出琴曲可以通过很多方式表现出来,并且他还在著作中提出了一些琴曲的历史价值和发展价值。
嵇康对儒家的音乐思想从始至终都是持反对的态度。
在他眼中,音乐的概念并不是很清晰,只是一种客观存在的音响罢了,而哀乐则是当人们的感情被触动之后所产生的另一种情感,它们之间根本没有任何必然的联系。
另外,他提出,音乐的本体是将音乐的形式和表现手段将美想结合。
与此同时,他还认为音乐本身的变化是美还是不美,完全取决于音乐作品本身的质量,而与人们的感情毫无关联。
不过,他还指出,有些音乐虽然好听,但是却不能够称其能够起到移风易俗的特殊功效。
他的这种观点就显然与孔子的观点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嵇康更多的是从音乐的本质问题出发,在他看来,音乐作为一种自然赋予的产物,它的存在并不是由人心而生。
试论魏晋名士音乐观对中国音乐美学的影响及意义(一)论文关键词:魏晋名士音乐美学意义论文摘要:魏晋时期是中国音乐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
此时人们对音乐的追求,开始面向一些新的领域,将注意力转到认识音乐自身的艺术特征及其表现方式上来,对某些理论问题的再认识,促成了音乐朝着与过去不完全相同的方向发展。
这一时期最重要的两位代表人物——阮籍和嵇康。
以他们各自的论着阐述了自己的观点。
本文由魏晋南北朝时期美学产生的背景开始,论述这一时期的两位主要代表人物及其他们的主要理论以及对后世产生的影响。
一、前言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一个具有重大意义的转折时期,这一时期的哲学思想、建安文学、田园诗文、书法绘画等都对后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在先秦、两汉哲学和美学所奠定的深厚基础上又获得了全面的发展。
像这一时期这样高度重视审美与艺术问题,专门性的著作如此之多,思想如此之丰富多彩,是后世再也不曾见到的。
名士一词最早见于《礼记.月令》:“勉诸侯,聘名士,礼贤者。
”此名士,大约相当于隐士。
不过随着秦汉大一统王朝的建立,士子们对君王和国家政权表现出极大的热情,纷纷干禄求进,不再隐居不仕,丛而使名士之含义由隐士逐渐向有名气的人转化。
这些名士们旷达不群,傲然独得,高度任性。
在他们身上体现出率真脱俗,潇洒自然的人生态度和避世超俗,纵情任性,蔑视礼法,我行我素的话言行风范。
整个时代都张扬着一种慷慨奔放的奇丽空气。
正如余秋雨先生在他的散文《遥远的绝响》①中说的:“这是一个真正的乱世。
是一个无序和黑暗的‘后英雄时期’。
名士们为了所谓的风流,风度,风神,风情,风姿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后世所看到的这些风貌特异的魏晋名士,他们的形成却有着极其复杂的历史背景。
二、魏晋音乐美学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理论(一)阮籍的《乐论》及他的美学思想。
1.《乐论》及阮籍的音乐美学思想。
阮籍的音乐美学思想,集中表现在他的《乐论》中。
阮籍从他的中心论点出发,认为最好的音乐就是“平和之声”,反对哀音淫声,认为音乐的功用可以“使人精神平和,衰气不入,天地交泰,远物来集。
兰台世界2012·9月下旬嵇康为我国魏晋时期非常有名的音乐家和文学家,同时也是一位重要的思想家。
他同阮籍、山涛、向秀、刘伶、王戎、阮咸一道被世人称作“竹林七贤”,其中嵇康和阮籍的成就最高。
嵇康所处的社会动荡不安,司马集团和曹氏集团争夺政权而进行异常激烈的斗争,民不聊生。
文士们不但不能施展自身的才华,而且担忧自己的观点影响性命安全。
因此他们大都“弃经典而尚老庄,蔑礼法而崇放达”。
嵇康更是推崇老庄哲学尤其是老庄崇尚自然的论点,以此表明自己不愿出仕,同时也表达自己不愿与司马集团合作的政治态度。
他从虚无缥缈的境界中寻找精神寄托,用饮酒、佯狂等方式来排遣苦闷的心情。
作为魏晋名士,嵇康酷爱音乐,擅长弹奏古琴,尤其以弹《广陵散》这首绝唱而著名。
同时,他还擅长创作。
其作品《长清》、《短清》、《长侧》、《短侧》被称为“嵇氏四弄”,与蔡邕创作的“蔡氏五弄”被一起称为“九弄”,是我国古代音乐史上的一组著名的琴曲。
在音乐美学方面,嵇康及其作品也是占有不容忽视的地位。
除了《琴赋》,他还著有《声无哀乐论》,该文集中体现了其音乐美学方面的思想。
一、《声无哀乐论》产生的背景在嵇康所处的魏晋时期,虽然是我国历史上的一个比较混乱的时代,但是这一时期的思想却是异常活跃。
这一时期无论是对我国的思想史还是对美学史以及艺术史来说,都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时代。
在这一时代,很多具有美学意义的作品被创作出来,比如刘勰的《文心雕龙》以及本文谈到的嵇康的《声无哀乐论》,它们不仅在当时具有美学价值,在中国的整个美学发展史上都占据重要的地位。
当时道教和佛教、老庄和刑名的学说都得到了迅速发展,并改变了儒家学说独统天下的情况,形成了不同的观点争鸣。
在这些不同思想的碰撞中,玄学慢慢演变成了一种主流。
作为一种新的思想,它是在当时特殊的时期运用复古的理论形式将先秦道家表现出来。
和之前的儒家学派所强调的中庸和稳定不同的是它更加注重强调思想的变化和运动。
在这一时期的文士们从对儒家学派的尊崇转变为对道家思想的推崇。
魏晋士人与音乐魏晋时期社会动荡,士人阶级遭受迫害,清谈成风。
然而音乐的发展并没有因此停滞,琴瑟丝竹作为魏晋士人风度的象征,得到了空前发展,大批文人音乐家涌现,具有时代特征的琴曲至今为世人所感叹,嵇康“声无哀乐论”的音乐思想,是音乐美学史上里程碑似的作品,荀勖所创的笛律在音律史上同样有着重要意义,文人音乐进入了成熟期。
魏晋是一个文学自觉的时代,为了文学而创作文学,同样是一个艺术自觉的时代,音乐在士人的生活中不可或缺,是精神世界的另一种寄托方式。
文学艺术的自觉造成了个体的觉醒。
冯先生认为魏晋的特点是“真名士真风流”,构成的条件有四个方面:玄心、洞见、妙赏、深情。
不可谓不精妙,看似游戏人生,实则对残酷的社会期待最深,对无常的人世最为深情。
玄心、洞见、妙赏、深情构成了魏晋士人对美的感受和热爱,诗词歌赋、琴瑟丝竹是其本心的载体。
最具代表性的竹林七贤在音乐方面都造诣颇深,嵇康的《琴赋》被冠以“精当完密,神解入微,为音乐诸赋之冠”,《声无哀乐论》营造了清远、冲和、恬静、脱俗的音乐境界,广陵一曲亦为天下绝;阮籍的《清乐赋》将老子的大音希声加以具体阐发,“微妙无形、寂寞无听,然后乃可以睹窈窕而闻淑清”可见其冰清玉洁之心,泰然无欲之志;阮咸秒解音律且善弹琵琶,更是发明了直向琵琶,“阮咸”或“阮”也就成了这种古琵琶的别称,阮咸的儿子阮瞻“亦善弹琴,人闻其能,多往求听,不问长幼贵贱,皆为弹之”。
他和儿子加之其父阮瑀三人,为魏晋时期的音乐文化做出了重要贡献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音乐对于魏晋士人的意义绝不止于娱乐消遣的靡靡之音,乐自古有教化作用,《晋书·乐志》说:“是以闻其宫声、使人温良而宽大;闻其商声,使人方廉而好义;闻其角声,使人倾隐而仁爱;闻其微声,使人乐养而好使;闻其羽声,使人恭俭而好礼。
”孔子认为“君子乐不去身、君子和琴比德,唯君子能乐。
”魏晋士人所好的,是丝弦泠泠的美的享受,更是弦外胸有万象、玄逸深远、远离尘嚣、遗世独立的深邃精神状态,和对内心痛苦的发泄,现实生活的反叛。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音乐美学思想魏晋南北朝时期,大部分时间处于分裂状态,除西晋的短暂统一以外,在近四个世纪的漫长岁月中,先后存在过三十多个政权。
政权更迭频繁、社会动荡不安、民族矛盾尖锐、礼乐制度废坏,自然给社会生产带来诸多负面影响。
然而在这一时期,秦汉以来的天下统一的政治中心和经济中心合二为一的固定模式打破,政治文化中心开始南移,边疆地区和周边的少数民族的社会经济已有长足的发展。
少数民族大量内迁和建立政权,在与汉族的接触交往中,逐渐接受了汉族传统文化而开始进行汉化进程,汉民族也大量吸收了个少数民族和域外传入的各种文化因素。
即以音乐而言,“天竺乐”、“龟兹乐”“康国乐”“安国乐”“疏勒乐”等西域胡乐几乎畅通无阻的涌向了中原,风靡南北,不仅带来了“胡乐荐臻”状态下的音乐文化的大融合,也为隋唐宫廷燕乐得形成奠定的基础。
同时,佛教音乐也开始流行。
魏晋南北朝时代打破了经学一统之局,进入文学自觉之时代,再次出现文化多元走向并相互吸收、借鉴、融合,成为中国历史由秦汉一统向隋唐盛世之过渡阶段。
魏晋南北朝的美学在扬弃先秦两汉伦理实用美学传统的基础上,构建了倡表现、偏心理、重主体的情感愉悦型的新的美学体系。
中国古典美学偏于抒情和表现的总体特征,正是在此时期获得了基本确立。
而对美学发展演变起决定作用的是玄学世界观和人生观的提出。
以王弼、何晏为代表的士人们以《老子》、《庄子》、《周易》为谈资,掀起了一场谈玄风尚。
而在文艺上的三曹、嵇康、阮籍,书法上的钟、卫等人都是在意识形态各部门内开创真善美新时期的显赫代表。
在没有过多的统治束缚、没有皇家钦定的标准下,文化思想领域比较自由而开放,议论争辩的风气相当盛行。
正是在这种基础上,与歌功颂德、讲实用的两汉经学、文艺相区别,一种思辨的、理性的“纯哲学”和一种抒情的、感性的“纯”文艺产生了。
这二者构成中国思想史上的一个飞跃。
魏晋人的生活与人格具有自然主义和个性主义的特征,“任自然”的审美意识,本质地表现为自然主义与个性主义的有机统一,因而成为魏晋南北朝时期审美意识的主流。
谈谈我对中国古代音乐美学思想的认识谈谈我对中国古代音乐美学思想的认识中国古代音乐美学是一门古老而又年轻的学科,它的形成与发展可以追溯至远古时期。
尽管那时的音乐文化零散而不系统,但先民们在产生审美意识的同时,也产生了对音乐的起源及其功能的感性思维。
当然,任何音乐美学思想,都处于特定的历史框架中,都是历史中产生的音乐美学思想。
其研究,都是以历史过程中展现的音乐美的实践以及在此实践基础上形成的音乐美学思想、审美意识乃至审美情感的物态化表现。
我国古代的音乐美学,自春秋至三国,大都属于他律论美学;魏晋之际的嵇康,创立了自律论美学;嵇康之后,唐太宗李世民、北宋人朱长文等,也持自律论美学观点。
1纵观中国古代的文献,关于音乐美学思想的探讨大多集中于回答一系列问题,如“音乐的起源”、“音乐的本质”、“音乐的社会功能”等。
其中,笔者最感兴趣的是关于“音乐本身是否具有情感”这一问题的思考与讨论,也就是音乐所传递出来的喜、怒、哀、乐、惧等情绪或情感是音乐本身就有的,还是人们自己所赋予给音乐的。
这是一个永恒的话题,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如中国古代第一部最系统的音乐美学专著《乐记》中记载“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
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
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声相应,故生变;变成方,谓之音。
比音而乐之,及干、戚、羽、旄,谓之乐。
”《乐记》认为,音乐是通过声音来表现情感的,情感来自人对现实生活的反映,外界事物的变化使人的感情产生各种变化,音乐则是这种感情变化的表露。
《乐记》中还指出,音乐可以表达人的感情,所以不同的情感可以通过不同的音乐表现出来,如“乐者,音之所由生也,其本在人心之感于物也。
”又如《吕氏春秋》中记载“凡音者,产乎人心者也。
感於心则荡乎音,音成於外而化乎内。
”这些例子充分说明了音乐可以表达人的情感,并且,笔者认为音乐中的情感都是人们赋予给音乐的,不是音乐本身具有的特性。
“纯粹物理的现象不是艺术,不是音乐,音乐的本质在于由这物理形迹所带出的意义。
《声无哀乐论》-试论嵇康的音乐美学思想摘要:嵇康是魏晋时期有名的文学家、思想家、音乐评论家。
他的《声无哀乐论》是我国古代史上(除《乐记》外)一篇思想自成体系的音乐美学专著。
其深入到音乐的内部,在自觉探讨意义的特殊性时,在音乐的表现力、音乐鉴赏中的声情关系、音乐的功能等方面都提出了不少颇有价值的见解,在当今中国音乐美学研究领域中有着十分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论文关键词:嵇康;声无哀乐论;音乐美学宗白华先生说“汉末魏晋六朝是中国政治上最混乱。
社会上最痛苦的时代,然而却是精神上极自由、极解放、最富于智慧、最浓于热情的一个时代。
”①时代的动乱、思想的活跃,导致了以个体为本位的人的觉醒,导致了鲁迅所谓“文的自觉”,即各门类艺术及其美学的繁荣与发展。
这一时期的音乐美学思想摆脱了经学的束缚,开始探索音乐的特殊性、音乐的内部规律,其突出代表就是嵇康的《声无哀乐论》。
嵇康是魏晋时期有名的文学家、思想家、音乐评论家。
他的《声无哀乐论》力图摆脱传统礼教思想的束缚,主张抒发自然之性。
嵇康的人生哲学是“越名教而任自然”,他的为人也是“越名教而任自然”思想的实践。
《声无哀乐论》便是他试图从有限的人生中解脱出来的审美建构,这也正是本文论述关于其音乐哲学问题的意义所在。
一、“越名教而任自然”-嵇康的为人与思想魏晋时代政治之混乱和社会之动荡可以说是空前的,尤其正始激烈党争导致的高平陵事件,不但是统治者们内部的自相残杀,也演变成了一场士林浩劫,使得天下“名士少有全者”(《晋书·阮籍传》)。
血腥的现实给劫后余生的士人们的心灵投下了挥之不去的阴影,使得他们中的许多人在主观精神领域和现实生活中充满了诸多的矛盾和痛苦。
而身为竹林七贤之一的名士领袖嵇康,却同时在主观精神领域和客观现实领域张扬自我人格,“越名教而任自然”便可以全面地概括嵇康的思想与为人。
所谓“越名教而任自然”,就是反对名教的束缚,追求人性的解放、个性的自由,这表现出人的觉醒,合乎千百年来人类的愿望,合乎历史发展的趋势。
魏晋南北朝音乐美学思想研究二、概述魏晋南北朝时期(220年589年),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战乱频繁、政权更迭频繁的时期,也是文化、艺术、美学思想大发展的时期。
这一时期的音乐美学思想,既继承了先秦两汉以来的传统,又吸收了外来文化的影响,呈现出丰富多样、兼容并蓄的特点。
魏晋南北朝时期音乐美学思想的发展与当时的政治、社会背景密切相关。
由于长期的战乱和社会动荡,人们对于音乐的审美需求发生了变化,更加注重音乐的情感表达和个体体验。
同时,这一时期的政权更迭和文化交流也为音乐美学思想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土壤。
魏晋南北朝时期音乐美学思想的丰富多样体现在多个方面。
在音乐本体论方面,出现了嵇康的声无哀乐论和阮籍的乐论等重要理论,对音乐的本质和功能进行了深入探讨。
在音乐审美方面,提出了得意忘言、以情动人等审美观念,强调音乐的情感表达和意境营造。
在音乐创作方面,主张师心独见、缘情而发,鼓励音乐家表达个人的情感和思想。
魏晋南北朝时期音乐美学思想的兼容并蓄特点表现在对外来音乐文化的吸收和融合上。
随着佛教、道教等宗教的传入,西域音乐、天竺音乐等外来音乐形式也传入中原地区,并与汉族传统音乐相融合,形成了新的音乐风格和审美趣味。
魏晋南北朝时期音乐美学思想的发展,不仅丰富了中国音乐美学的理论体系,而且对后世的音乐创作和审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使用了网络搜索的信息)三、研究方法文献研究法:通过搜集、整理和分析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音乐文献,包括史书、乐论、文学作品等,从中提取有关音乐美学思想的论述和观点。
这将有助于全面了解该时期音乐美学思想的发展脉络和主要内容。
比较研究法:将魏晋南北朝音乐美学思想与前代(如秦汉)和后代(如隋唐)的音乐美学思想进行比较研究,以揭示其独特性和历史地位。
同时,还将与同期的文学、绘画、书法等艺术领域的美学思想进行跨学科比较,以探讨音乐与其他艺术形式之间的相互影响和共同规律。
文化人类学方法:从文化人类学的角度,考察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政治、宗教等文化背景对音乐美学思想的影响。
魏晋南北朝的音乐与文化影响探寻随着中国历史的发展,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一个比较重要的历史时期,而音乐则是这个时期最为重要的艺术形式之一。
在这个时期,音乐的发展历程与文化的演变息息相关。
下面,本文将从多个方面来探寻魏晋南北朝的音乐与文化影响。
一、魏晋南北朝时期音乐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音乐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这个时期的音乐特点在于吸收了汉朝和魏晋之前的音乐特点,以及少量胡乐的音乐特点,因而形成了一种独特的音乐风格。
1.乐曲类型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乐曲类型主要有宫商角徵羽五声,以及诸多不同的套曲。
同时,不同的机构,如乐队和宫廷办事处互相竞争和合作,也对音乐形成了巨大的影响。
2.音乐表现手法与唐代不同的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音乐强调“以情动人”的表现手法,曲调更为柔和、缓慢,而文人雅士对音乐的理解和表现也更为重视。
3.音乐流行度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音乐流行于宫廷、士族和寺庙,并且也在农民、手工业者之间广泛流传。
此外,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音乐对隋唐时期、宋元明清时期的音乐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二、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化影响魏晋南北朝时期也是一个重要的文化时期。
在这个时期,许多重要的文化人物活跃在这个时期,如曹操、诸葛亮、王羲之、费孝通等等。
1.诗歌在魏晋南北朝时期,诗歌在文化艺术中占据了很重要的地位,并形成了自己的独特风格。
王羲之、陆机、陶渊明等文学巨匠都是很有影响力的诗人。
2.书法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书法理论有了重大进展,开创了中国书法史上独特的一页,成为了一种独立的工艺及艺术,且至今仍然受到广大书法爱好者的喜爱。
3.哲学思想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哲学思想也有很大程度的影响。
诸如王充、王弼、陆机、玄奘、罗敷等思想家的思想,都推动了当时的科学哲学思想的发展。
三、魏晋南北朝时期音乐文化产生的影响1.传承音乐思想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音乐在历史上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它不仅推动了当时音乐艺术形式和风格的发展,而且形成了一种独特的音乐文化符号,对后来的音乐批评和评论家们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音乐艺术与文化氛围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文化时期,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音乐艺术和文化氛围是该时期的一个重要方面。
在这篇文章里,我们将会关注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音乐艺术和文化氛围,并发掘其中最值得关注的亮点。
首先,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音乐艺术具有独特的特点。
音乐在古代中国是非常重要的,它不仅是文化传承的重要方式,更是一种能够表达人心和情感的语言。
南北朝时期的音乐与前代不同,它更加符合当时的社会背景和文化理念。
南北朝时期的乐曲特点突出舞曲,它融合了汉族和少数民族的音乐风格,且旋律明快,节奏鲜明,具有富有节奏感和独特的音乐风格。
其次,南北朝时期的音乐艺术是院体文化和民间文化的完美结合体。
在这个时期,华丽华贵的宫廷音乐和朴素民间音乐并存。
南北朝时期,宫廷音乐有了很大的发展,人们开始强调音乐的壮丽和华贵。
与此同时,民间音乐也仍旧保留着自身的特色,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仍然会通过民间音乐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
在这样的文化环境中,宫廷音乐和民间音乐互相补充,相互影响,使得南北朝时期的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第三,南北朝时期的音乐艺术也与其他艺术形式相互渗透,其中最突出的便是与文学的交互影响。
以《琵琶行》为例,它不仅是一篇文学佳作,更是南北朝时期音乐艺术的代表作之一。
这首诗歌描绘了一个女子弹奏琵琶的情景,通过音乐将女子内心所感所受表达出来。
这样的艺术形式既有文学的艺术魅力,也有音乐的表现力,更充分地表现了当时文学与音乐之间的交互影响。
最后,南北朝时期的音乐艺术与社会生活密切相关。
在这个时期,音乐不仅在宫廷中被广泛使用,还是各种社会活动和仪式的必备品。
比如,在南北朝时期孝文帝即位时,就有一个盛大的仪式,其中最为重要的便是宫廷音乐的表演。
此外,南北朝时期的民间音乐和众多娱乐活动也密切相关,南北朝时期,通过各种民间音乐活动的举办,人们得以在忙碌的生活中进行放松和娱乐。
综上所述,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音乐艺术与文化氛围是该时期最令人瞩目的方面之一。
《乐论》中音乐美学问题的研究一、对《乐论》的作者及其历史的综述阮籍,魏晋著名的玄学名士,是“竹林七贤”的精神领袖,与裕康齐名。
怀“济世之志”,是中国历史上一位有名的思想家、文学家和音乐家。
体现其美学思想主要见《乐论》、《大人先生传》、《清思赋》等论著。
《乐论》作为阮籍的论乐专著。
关于《乐论》的撰写时间,历史学家高晨阳先生对阮籍的《乐论》和刘勋的《乐论》也作了比较研究,认为刘勋也是受到了阮籍思想的影响。
应当将其撰写时间看作是正始元年至正始二年的作品。
二、阐述《乐论》中音乐美学的儒道家思想阮籍音乐美学思想的主要来源是承袭了儒家学派“中和”的音乐美学思想,阮籍根据儒家音乐思想中关于“乐者乐也”的审美准则和要求,批评了“以悲为乐”的审美态度和倾向。
从理论上要求音乐审美必须以愉悦快乐情感体验为其特征。
竭力排斥音乐活动中以悲为美的审美倾向。
同时其哲学思想也受到老庄影响。
在当时思想界“名教”与“自然”问题上,调和“名数”与“自然”的关系。
以“和”作为乐的顺乎自然的本质属性,视“顺天地之体。
成万物之性”为行乐的目的。
要求以协和阴阳的音声律去适万物之“情气”。
阮籍音乐美学思想核心,一是为求得音乐与天地自然乃至人心的谐和,以“和”为美:再是要求音乐审美必须以快乐的情感体验为特征,以“乐”为情。
其音乐思想既非超越伦理教化的自然美学观,也并非具有什么纯粹美学的倾向,而是援道入儒,将传统儒家音乐思想染上一层道家的色彩。
其目的仍是为礼乐教化的实现。
三《乐论》中音乐美学体现的哲学问题魏晋时期“人的自觉”是这一时期的主题旋律,作为“竹林七贤”的精神领袖人物的阮籍站在自己的立场上。
借用道家的观点对儒家的乐论作了进一步阐述和发挥,所以其审美观念、思想思维方式及总特征上都呈现出一种新的面貌,更能在音乐美学中体现出哲学的思想。
1.《乐论》的音乐美学中体现的朴素唯物主义思想阮籍在《乐论》中称颂的是“先王之乐”,是“定万物之情,一天下之意”的音乐。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音乐交流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极其重要的时期,这个时期不仅政治动荡,文化交流也十分频繁。
在这个时期,音乐交流也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文化现象。
本文将从音乐交流的渠道、内容和影响三个方面来具体展开,以期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音乐交流。
一、音乐交流的渠道魏晋南北朝时期,音乐交流主要有两个渠道,一是宫廷之间的文化交往,二是民间的音乐演出和传承。
首先是宫廷之间的文化交往。
在这个时期,各个朝代的宫廷都非常重视文化艺术的交流,音乐也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不论是北朝的北魏、东魏,还是南朝的梁、陈等宫廷,都有专门的宫廷乐队和音乐演出活动。
宫廷之间的文化交流,使得各个朝代的音乐得以相互传播和影响,为音乐交流提供了重要的平台和场合。
其次是民间的音乐演出和传承。
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的农民、手工业者、商贾等民间群体也是音乐交流的重要参与者。
他们通过各种场合和形式,如庙会、集市、婚丧嫁娶、祭祀等,进行音乐的演奏和传承。
这一些民间音乐活动,不仅促进了各地音乐的传播和融合,也为后来的音乐发展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
宫廷音乐是魏晋南北朝时期音乐交流的重要内容之一。
宫廷音乐以雅乐为主,包括宫廷乐队的演奏,以及诸如《乐府诗集》等文学作品的创作和演唱。
北魏的著名作曲家嵇康创作的《广陵散》、《上林赋》等音乐作品在当时便成为宫廷音乐的代表作品,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遗产。
民间音乐则是魏晋南北朝时期音乐交流的另一重要内容。
作为普通百姓的日常音乐活动,民间音乐在这个时期也是十分活跃的。
当时的民间音乐以歌谣、民歌、舞曲等形式为主,内容涉及农耕、生活、情感等各个方面,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和文化特色。
三、音乐交流的影响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音乐交流对中国音乐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对后世音乐的影响。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音乐交流促进了各地音乐的交流和融合,为后来的音乐发展提供了丰富的文化资源和艺术风格。
例如北魏的宫廷音乐对隋唐时期的音乐产生了重要影响,成为了当时乐曲创作的重要参考和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