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学语文的阅读 论文
- 格式:doc
- 大小:28.50 KB
- 文档页数:3
浅谈中学语文对话阅读教学【摘要】阅读的过程就是对话的过程,与文本对话,与作者对话,与自己对话。
对话阅读作为新课程理念被语文教师特别是高中语文教师广泛应用于语文阅读教学之中【关键词】对话阅读教学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
对话作为新课程理念被语文教师特别是高中语文教师广泛应用于语文阅读教学之中。
对话的实质是引导学生发现,但在很多阅读教学中这种对话不是对话:学生与文本对话前,教师未提对话目的;生生对话环节中,生生对话流于形式;师生对话中,或教师一路追问,学生被问禁言,或是师生互问,学生问得简单,教师答得随便,远离对话的实质。
那么,高中语文课堂对话应该如何顺利开展呢?一、教师与学生对话,创造和谐的氛围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和学生不是对象性的主客体关系,不是”你教我学”的知识授受关系,而是一种互为主体的意义关系,是一种交往互动的对话关系。
对话意味着教师把学生当成有主体意识、主体地位的”人”来看待,意味着师生之间是民主、平等的,是可以真诚交往的”我―你”关系。
在这种关系中,教师不再是知识的代言人、权威者、发号施令者,而是学生群体中有能力的一员,是学生群体中”平等的首席”。
这种交往对话,以师生之间的相互尊重、相互信任和民主平等为基础,双方互相理解、互相倾听和言说,彼此敞开自己的精神世界,获得精神的交流和意义的分享,达到互动、互惠,从而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教学相长”,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
二、学生与学生对话,迸发出灵感的火花将学生阅读文本视为对话,强调的是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参与意识,是要求学生在积极主动地参与中,使学生个体感受与文本意义交融,与文本共同生成各种带有学生个性色彩的文本意义。
作为教学实施者的教师,应鼓励学生与文本的对话,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从而培养学生个性化的解读意识。
但学生的对话能力是有差异的,学生阅读文本,自始至终贯穿着质疑、释疑、交流、感悟。
浅谈中学语文阅读课的教学摘要:阅读教学是语文课堂教学内容中不可或缺重要组成部分。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的过程,教师作为课堂阅读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
关键词:阅读;切入口;目标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09-204-01阅读教学是语文课堂教学内容中不可或缺重要组成部分。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的过程,教师作为课堂阅读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对于提高对话的质量,培养学生感受、理解和评价等综合能力,促成学生自主、创新意识的形成举足轻重。
因而,我们必须充分发挥教师在对话中的作用,处理好教师与文本、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以便形成教师、学生、文本三者之间的“合力”,形成最大效能,实现有效的课堂阅读教学。
一、寻找阅读教学对话的切入口教师在引导阅读教学之前,要研究文本。
我们所学的课文大致分为两类:一是阐释类文章,即用科学严密的语言写成的说明性、议论性、纪实性的文章。
写作目的在于阐释事理。
这类文章要求语言的“真”。
二是描述性的文章,即用描写的语言写成的文学作品。
这类作品多重表现个人对生活的感悟,抒发个人的性情。
这类文章追求语言的“善”“美”。
前一类文章我们要善于利用文本中严密的语言为典范,引导学生规范自己的语言,以达到语言寓于逻辑性。
后一类文章我们重在学生的自我感悟,不能将教师对文本的感悟强加于学生,这样一来就会形成拔苗助长,适得其反,感悟能力的提高是和先前的经验分不开的。
总之,我们要善于挖掘有利于培养学生感受、理解和评析等能力,以文本为例子,寻找阅读教学对话的切入口,形成课堂的预设目标,打开课堂阅读教学对话的窗口。
二、选择阅读教学对话的链接点由于教师的生活阅历和学生的生活阅历不同,这就导致教师对文本的理解和感悟与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和感悟不竟相同。
教师如果以自己特有的视角和学生进行对话,这无疑会产生层次落差。
浅谈如何开展中学语文阅读教学【摘要】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中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不仅能提高语文教学质量,更是其他学科的基础。
因此,如何开展中学语文阅读教育成为众多中学语文教育者不断研究跟探索的课题,本文就中学语文教学提出以下几点看法。
【关键词】中学语文阅读教学学习兴趣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曾说过:“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
实践也证明,兴趣能让学生更好的投入到学习中去,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因此,在进行中学语文阅读教学时,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成为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具体可以从以下几点着手:1、课前预习,在上语文阅读教学课前,让学生提前预习将要学习的课文,并查阅文章相关的背景及资料,更多的了解文章的知识,以备课上交流。
这样不仅能调动学生的阅读兴趣,也能激发他们上课时发言的积极性。
活跃的课堂气氛能够增加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
2、课堂情景演练,语文阅读教学不同于其他一些课程,同样的问题,会有不同的答案。
因此,教师应改变那种“填鸭式”的传统教学方式。
充分利用课堂,活跃课堂的气氛,以朋友的身份直接融入到学生之中去,鼓励学生大胆发言。
同时,可以直接让学生扮演课文中的角色,这不仅能让学生更深刻的了解文中的知识,也增强了他们的自信心,激发了他们学习的兴趣。
3、把阅读跟生活紧密相连。
适当的带领学生走出课堂,把阅读更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让学生站在作者的立场跟角度去理解、领会文章。
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体会生活的乐趣。
二、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阅读,是接受信息、认识历史、了解世界的重要途径之一。
通过阅读,可以了解到人文、社会等各个方面的知识。
特别是现在经济快速发展的时期,要赶上时代的步伐,就要多读书,多学新知识。
我国唐代大诗人杜甫还说过:“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可见,阅读不仅能增加学生的知识面,更能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1、培养学生课外阅读习惯。
很多学生,他们都有自觉预习课文,记笔记的好习惯。
中学语文阅读教学探究摘要:阅读教学课是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基本课型,它在整个初中语文教学中至关重要。
高效活跃的阅读教学课堂,一定会对提高学生听、说、读、写能力产生极大的影响,若恒久坚持,学生综合语文素养会在不知不觉中得到很大提高。
关键词: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方法众所周知,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之一,它不但要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良好的学习习惯,促进学生广阅博览,熟读精思,积累丰富的语言材料获得应该具备的语文素养,而且为个性化的发展和终身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成功的阅读教学不仅能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增强他们的语言能力,还能怡情养性,发展个性,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
是“授之以鱼”还是“授之以渔”,答案已昭然若揭,叶圣陶先生说:“教是为了不教。
”目的就是希望即使在离开了教师、离开了语文教学课堂的情况下,学生也能充分发挥自主能动性获取新知识、发现新问题并试着解决问题,从而提高语文素养。
加强阅读方法的指导,真正让学生逐步学会阅读、会学阅读,这样才可能让师生从繁重的阅读教学中脱离出来,轻松阅读理解。
当然,要想使学生学会阅读的方法,教师的教学必须有方法。
如果教师本人未能有一套系统的方法,就一定要先下些功夫学习、借鉴、思考并整理出一些切合自己学生实际的阅读的具体方法,这样才会有得心应手的教学。
一、资料类的东西,尽量让学生去找阅读文章中经常涉及作者、作品、时代背景等相关资料,这些东西要让学生去找,教师的任务是要布置相应的要求,提供寻找资料的信息、渠道,并作必要的检查。
有些资料可能学生难以找到,那就必须由教师提供。
不少教师的做法是投影相关资料,让学生过一遍。
我总感觉这种效果不太好。
我总认为不如印发相关资料让学生自己阅读,这样不仅积累了资料,也不至于象投影一样过眼可能就忘了不少,效果会更好些。
同时,教师应对资料中需要记忆的东西明确指出来,让学生永久掌握。
二、基本的知识技能,学生能做的教师就不要去做阅读教学中一些基本知识的学习掌握,学生完全可以自己处理。
浅谈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摘要】阅读教学是一种特殊的阅读活动。
它是在教师启发引导下,学生积极、主动的再创造的心理过程。
本文对新课标下的语文阅读教学进行了论述。
【关键词】阅读教学语文兴趣《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
”走进“对话”的阅读教学,让学生喜欢阅读,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阅读质量是我们语文教师的共同追求。
阅读教学是一种特殊的阅读活动,它在教师的指导下有计划、有目的地进行,是在教师启发引导下的,学生积极、主动的再创造的心理过程。
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即在语言文字训练中,应巧妙地把认知目标与情感目标融为一体,互补兼容,即尽可能创造优美抒情或感人动情的气氛,把学生这个审美主体愉快地带进教材所提供的审美空间,并恰当地使用激情的方法,激活学生情感,让学生的情感与课文中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从而顺利地实现“再创造的心理过程”,达到使“学生获得各方面知识、发展思维、提高认识,受到思想教育和美的熏陶”的目的。
然而,怎样才能达到这一目标呢?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导以及自己对以往阅读教学不断反思的情况下,我设想着从以下几方面进行阅读教学:一、激发阅读兴趣,促进积极思维兴趣是认识事物和从事活动的巨大动力。
在学习过程中只有产生了兴趣,学生个体才会优先倾向于这个事物,才能力求认识、研究和掌握这个事物。
只要产生了兴趣,学生才会觉得学习是一种享受,而不是负担,也就会为追求知识而积极主动地学习。
兴趣是“爱学”的老师。
美国著名教育家布鲁纳说:“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的材料的兴趣。
”阅读也不例外,要想在阅读中达到思维训练的目的,就要激发学生的兴趣,这是促进积极思维的前奏。
阅读兴趣的激活,关键在于施教的艺术。
教师要竭力探求新颖的教学艺术,摒弃呆板的教法,创设宽松乐学的氛围,巧设问题情境,引发学生兴趣。
如《白杨礼赞》一文结尾就可以这样设疑:“作者在第七段完成了白杨树形象的刻画,点破了白杨树的象征意义,按理文章可以结束了,但作者为什么还要写八、九段这对表达主题有何作用”学生带着疑问去阅读,自然是掀起思维活动的波澜,同时也会带来良好的教学效果。
中学语文阅读教学探析【摘要】阅读教学是中学语文教学的中心环节,是语文知识和其他知识全面综合运用的过程,是语言能力、思维能力及思想认识水平的综合反映。
搞好阅读教学,对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受到美的熏陶和思想品德教育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作为语文教师,要积极探讨阅读教学的方法与技巧, 让学生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真正达到了语文教学的目的和意义。
【关键词】语文教学阅读教学自主学习阅读教学是中学语文教学的中心环节,是语文知识和其他知识全面综合运用的过程,是语言能力、思维能力及思想认识水平的综合反映。
搞好阅读教学,对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受到美的熏陶和思想品德教育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在新课标的改革形势下,我们教师在平时的教学工作中,要不断地完善自己,汲取过去教学经验的精华,并在此基础上不断探索、创新,使自己的教学方法适应新课改的要求。
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我比较集中的从以下几个方面探索了这一课题,并在走向语文阅读教学的路上迈出了可喜的步伐。
一、让学生做阅读的主人《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
”这就决定了学习语文的过程是自主学习的过程,教师则是“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和组织者”。
那么,阅读就应成为学生的自主性阅读。
在阅读教学中,我们教师的责任就是给学生个性发展的空间,给学生以创造自由,让学生异想天开,从中培养他们的阅读兴趣。
教师要为学生的阅读创设条件,同时,要充分尊重学生的阅读方式,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坚持鼓励学生发表独特见解。
如我在《孔乙己》这篇课文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对文章的主题产生了不同的看法。
有的说,从孔乙己的遭遇和结局来看,他的一生是悲剧的一生,小说就是要表现封建科举制度对以孔乙己为代表的读书人的毒害,以达到控诉罪恶的封建科举制度的目的;有的说,从这里也可以看出作者对封建科举制度的否定,揭示了封建制度的必然崩溃;有的说,孔乙己本身根本没意识到他已被封建制度所奴役,他四体不勤,自命清高,思想保守,像这样的人必然会被社会所淘汰;有的说,从当时民众的角度来看,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太冷漠了,对别人的不幸麻木不仁甚至挖苦取笑,充分说明了封建社会世态的炎凉,作者要批判的就是这些麻木、无聊的看客……这时,我抓住时机及时肯定了学生的理解,并在最后进行总结,对本文主题的多重认识作出充分的说明,使学生明白从不同的角度欣赏文章,可以得到不同的体会,鼓励他们在以后的学习中努力发挥自己的创造性思维。
谈中学语文阅读教学摘要:中学语文阅读教学是语文课的基础,也是其他学科学习的基础之一,他是一个人综合素质能力的体现。
对于开拓个人的视野,发展健康的个性,培养健全的人格都有重要的作用。
实际上,近些年关于阅读教学方法的讨论从未停止过,本人根据这些年的教学经验,从三个方面对于这些内容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语文;阅读教学;学生;教师;提问阅读能力是一个人综合素质能力的体现。
它关系到人文修养的培养,只有对古今外优秀历史文化有广泛的了解和深厚的积累,对文学、艺术、科技、文化等各个领域兴趣的积累,才能激发个人去探索各个领域的秘密,才会开拓个人的视野,发展健康的个性,培养健全的人格。
在中学阶段,阅读教学和作文教学一起构成了语文教学的主要内容。
阅读教学在整个中学阶段都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阅读教学实际上已成为语文课堂教学的主要内容,它占用的课时多,所耗费的精力最大。
关于语文阅读教学存在的问题和解决的方法,笔者想从以下三个方面来探讨。
一、学生没有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阅读能力难以提高在语文教学中,通过有目的有计划地反复训练以达到形成良好的稳固持续的能力是语文阅读教学常用的教学方法。
方法本身无可厚非,是有用的而且必要的。
而在实际的教学中,不少教师往往不自觉地将学生视为等待填食的鸭子,不管它的肚子是否已饱满,总是一次性的“塞填”进去尽可能多的知识,在课堂上总是尽可能地把课文分析讲解得足够细致、足够透彻,唯恐有丝毫的遗漏。
虽然有时也从教学方法上尽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但那也是以教师为中心来组织的。
首先教师已经设定了想要达到的目标,比如说归纳思想、段意、含义。
学生们顺着教师搓的这根线往前走,而缺乏自己的主动性、思考性。
对于此方面能力的缺失,如果简单地归之于学生阅读能力太差,而尽量加大训练的力度,必然使学生事倍功半,阅读能力也难以提高。
究其原因,我们可以发现这是因为学生没有形居良好的阅读习惯。
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是伟大教育家叶圣陶先生一贯的语文教育思想。
试论中学语文教学中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摘要】阅读能力是语文能力中最基本能力之一。
阅读对人来说,是件非常重要的事,阅读能给人以美的享受,能给人带来心灵的宁静,能给人带来知识的广度和思想的深度。
当人们潜心阅读,或者在阅读中潜下心来的时候,修养得到充分提高,思想感情得到了升华,灵魂得到了洗练净化。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中考高考中,阅读题已成为语文试题的重头戏。
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就显得至关重要了。
本文就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问题作了个小小的探讨,文章着重从三方面谈论培养阅读能力的方法和途径:(1)注重诵读教学。
(2)把握不同文体特征。
(3)探究性阅读。
探究性阅读是一种开放性阅读,是课内能力向课外的迁移,是课本知识向社会的延伸。
它是学生综合阅读能力的体现。
学生提高语文方面的能力,主要有两个基础,一是阅读,二是生活。
由于受自然条件的制约,学生不可能在所有方面都亲身体验,只有通过读书来增加阅历,增长知识,所以阅读是增强语文能力的最基本的环节。
阅读教学一直是语文教学中的重点,新《全日制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对阅读教学的目标作了新界定,提出要培养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强调让学生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那么,如何按照新课程的标准,采取有效的方法,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呢?我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作了探索。
一、注重诵读教学,培养阅读能力熟读以至成诵是我国古代国文教学方法的瑰宝。
古人认为书不能单用眼看,必须大声诵读,而且要读得字字正确,读得有声有色。
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强调的就是诵读的重要性。
面对一篇文章,学生用标准的语音、语调去诵读,能使学生很快的整体感知和把握文章的中心思想,有利于学生对文章的进一步理解和鉴赏。
宋代学者朱熹说:”古人云:’读书千遍,其义自现。
’谓读得熟,则不待解说,自晓其义也”。
在诵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熟读精思,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有效途径。
浅淡中学语文中的阅读教学在中学语文教学中阅读教学是其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它是培养学生听说读写各种能力的重要环节,对于开拓学生的视野,发展学生的智力,对学生世界观的形成,道德品质和意志品格的培养有着很大的作用。
语文阅读教学占用语文学习的绝大部分时间,但收效其微。
提高阅读教学的效率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
因此,在多年学习和实践中,我觉得有三个环节最为重要。
一、指导阅读方法,培养自学能力,增强学生学习的独立性学会学习是主体性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阅读教学只有以学生为中心,确保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成为读书的主人,主动地读,自觉地读,才能最终形成独立阅读的能力。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学生需能读,需能作文,固特设语文课以训练之,最终目的为自能读书,不待老师讲,自能作文,不待老师改。
”先生的这一段话充分说明语文教学重视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主体地位,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和体验,只有让学生自由地阅读,掌握阅读的主动权,才可能学会适用多种阅读方法。
课堂上以教师阅读取代学生阅读,是传统语文教学的通病,不仅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无益,反而会使学生产生阅读依赖心理。
要培养学生的自觉能力,教师必须提供自学的条件,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自读和思考,特别是文情并茂的好文章,让学生有层次地诵读半节课及至半个小时,往往比教师讲同样的时间效果好。
只有给学生充分的阅读时间,让学生对课文进行充分的阅读,学生才会有积极的思考和独特的感受。
如果只是满足于粗读便浅尝辄止,就会导致学生对内容不甚了解,无法推进阅读的思维和情感活动。
教师教给学生阅读方法和技能,提高学生阅读的积极性和效率,使学生体验成功的欢乐,体现出较强的独立性,自主性和创造性。
另外,在自学时,教师要明确要求,对于一篇课文或一篇课文的某个部分而言,一定要做到四个环节:“初读——细读——深读——熟读”。
在自学时要求学生带着笔,圈点勾画,或写出自己的理解,或在疑问处打上问号,表达自己思考的结果。
中学语文论文范文语文教学论文,是以语文教学作为研究对象的科学论文。
就语体学的分类而言,语文教学论文属于科学研究论文的范畴。
接下来店铺为你推荐中学语文论文范文,一起看看吧!中学语文论文范文篇一:浅谈中学语文课堂美学论文摘要:中学语文课堂教学与美学密切相关。
教师与学生除传授与被传授关系外,还有欣赏与被欣赏的关系,即既有认识关系,还有审美关系。
教学过程是一种以美导真的过程。
从静态的教学内容看,不仅都是合乎科学的真知,而且也存在着许多美的要素: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从动态的教学活动看,以美去感染学生,按照美的法则去实施教学,从而使学生在美的氛围中获得知识、培养智能,并且受到美感教育。
关键词中学语文课堂美学近年来,广大中学语文教师积极投身语文课堂美学教学实践,锐意改革,作了大量的有益探索,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青少年正处于长知识、长身体、思想逐渐成熟的时期。
他们思想活跃,兴趣广泛,感情丰富,求知欲强。
因此,用美的形象去感染,用美的情感去熏陶,用美的信息去激发,用美的方式去引导,就可以在潜移默化、耳濡目染之中,滋润青少年的心灵,净化青少年的情思,陶冶青少年的性情,从而促进智力因素和创造性思维的发展,促进青少年的个性品质的和谐发展。
在课堂的美学表现方面,语文课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
就以现行教材来说,文学作品占百分之八十,可以说古今中外名作荟萃。
从内容看,题材丰富,情感真切,形象生动,好像生活的百科全书。
从形式看,新颖活泼,小巧玲珑,应有尽有,真是一幅:“语言的图画”(高尔基语)。
从风格看,质朴美、华丽美、直露美、含蓄美、形象美、哲理美、空灵美,丰富多彩,在我们面前展现出一个美的世界。
因此,在语文教学过程中,用美的方式把学生引入美的宫殿,让他们观察美、感受美、鉴赏美、热爱美、创造美。
逐步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观念和审美情趣,实在是评议教师的天职。
一旦认识并履行这种职责,语文教学就有可能引人入胜,发人深省,扣人心弦,于是语文教学任务的完成,也就有了保证。
阅读教学初中议论文•相关推荐阅读教学初中议论文(通用3篇)大家最不陌生的就是作文了吧,特别是在作文中有重要意义的议论文,议论文的主要表达方式是议论,它主要用概念、判断、推理来表明作者的观点或阐明道理,或反驳别人的意见,指出其谬误。
那么问题来了,议论文应该怎么写?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阅读教学初中议论文,欢迎阅读与收藏。
阅读教学初中议论文1一、在阅读中汲取和丰富写作材料学生的作文处于“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境地,写作内容狭窄,材料贫乏,写作平庸,这与学生们生活圈子窄小,视野不开阔,缺乏厚重的生活积淀,更主要的是与缺乏阅读积累有关。
虽然写作材料取自社会生活,但是学生的阅历有限,不可能对过去和现在所有的事物都去直接观察和感受,广泛阅读,杂取博收,读课文、读名著、读经典、读时文,就能开阔视野,弥补生活阅历单薄的缺陷,也帮助学生了解不可能亲自去了解的生活和知识,这些生活和知识就是写作时必需的材料。
精读课文,博览课外读物是学生扩大知识领域获取写作材料的必不缺少的手段,特别后者是阅读积累写作材料的最佳途径。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克拉森,经过长期的实验研究得出这样的结论:“学生自发的兴趣课外阅读,比增加经常性的写作训练对发展学生写作能力更有效。
”二、在阅读中丰富字词,提高语言的运用能力中学语文教材中的大部分文章文质兼美,这些文章思想性强,语言规范而且丰富多彩,是学生学习的典范。
可以让学生在阅读课文时,逐字逐句地辨读,巩固识字认字能力,记忆积累优美词汇,熟读成诵精彩段落或文中好语句,并在作文中学会运用。
比如朱自清的《春》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巧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描绘了一幅幅美丽春景。
学生在描写景物时化用课文的精彩词句,那学生习作不就生动了吗?此外一切中外古今名著,都是语言巨匠用提炼加工形成的规范化的语言写成的,博览名作,可以学习和丰富学生的词汇,了解各种句式和修辞手法,掌握运用语言的基本规律,提高运用语言的技巧。
三、在阅读中学习写作技巧、写作方法学生是否写出好作文,从某种意义上说,与能否掌握写作技巧密切相关。
浅谈中学语文教学中阅读教学摘要:阅读教学是中学语文教学中一个重要环节。
本文主要探讨开拓思维,提升课堂效率,真正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和写作水平。
关键词:中学语文;阅读教学;兴趣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12-214-01阅读教学一直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于学生的学习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长期以来,学生的课外阅读十分丰富,但由于传统教学方法的影响,我们的语文课堂阅读教学的情况却不容乐观,阅读教学达不到理想的效果,因此,本文结合有效教学,来对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途径进行一些探讨。
因此,我想语文教师首先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才会让学生的阅读学习真正达到有效。
一、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激发和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自觉性是有效教学的出发点和基础。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主要代表人物罗杰斯认为,对学习者感兴趣和自认为重要的内容,能唤起学习者自我——主动地学习,而且学习的效率高、效果好。
罗杰斯认为学习者对所学的内容感兴趣,或看到它与自己的目的有关时,学习的时间可以缩短三分之二到五分之四。
而且,这样所学的东西保持效果好,并有利于发展自我。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如能灵活运用各种激励手段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学习潜力,使他们产生强烈的学习责任感,从而主动积极地探求知识,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教学就会收到事半功倍之效。
有效教学很重视通过课程发展学习者的语言与阅读能力,这也是有效教学的一个很重要的标准。
叶圣陶曾说过:“语文这一门课是学习运用语言的本领的。
”如果我们的阅读教学忽视了对学生的语言训练,没有对语言的感知,也没有对文章中情感的体会,这样的阅读过程必然会导致学生认认真真走过场,糊里糊涂得结论的后果。
作为阅读课的教学,我们只有真正重视了“读”的作用,发展了学生“读”的能力,才真正领悟了阅读的本质。
二、关注个体差异,重视学法指导阅读教学要取得尽可能好的教学效果,需要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这样才会更有利于学生的学习发展,才会收到较好的效果。
浅谈中学语文教师坚持阅读的重要性摘要:学生不读书的现象值得我们去关注,而语文教师阅读精典的情况更需要我们去关注。
只有语文教师自己拥有丰满的“语文的水”和充盈的“语文的血”---才能教好学生,更好的完成教学任务。
关键字:语文教师坚持阅读语文修养课堂气氛阅读“精典”铸就语文老师高尚的品格。
经常听到学生议论,说他们喜欢某位老师,听课兴致高;不喜欢某位教师,听课时老是昏昏欲睡。
事实上,能否赢得学生尊重和爱戴,不是单方面因素决定的,老师的学识、能力、性情、品德修养等综合素质融铸成其人格,这是一名老师吸引学生力量的主要源泉。
而一个教师的人格魅力大多都是后天得来的。
阅读精典作品,可以从中吸取营养。
比如读《论语》让我们懂得君子之道;读《庄子》让我们懂得自由之法,不要“心为行役”;读《水浒传》让我们懂得做人要讲义气;读《西游记》让我们懂得做人要讲正气;读李白的诗歌让我们相信终能“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且要有“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骨气;读文天祥的诗歌让我们铭记“留取丹心照汗青”,作为中国人就要对自己的祖国有一颗赤胆忠心??????当我们受到足量的精典文化的熏陶和影响的时候,我们自己的人格,我们的品质也就形成了。
它会由内而外散发着迷人的魅力,这股魅力会吸引着我们的学生,影响着我们的学生。
让学生喜欢听我们的课。
阅读让语文老师具备语文精神,提高自身的语文修养。
鲁迅说过:从喷泉里出来的都是水,从血管里出来的都是血。
语文老师的知识管道中没有充盈的‘语文的水’,精神体内没有充盈的‘语文的血’,他的思想和语言就不免干涸,并迟早要陷入人生困境。
”(《断想》)钱理群教授非常认同这句话。
他认为语文教育的关键,就是教师自身的“语文修养”(“语文的水”)和“语文精神”(“语文的血”)。
那么语文老师怎么样才能让自己的知识管道中没有丰满的“语文的水”,精神体内没有充盈的“语文的血”呢?语文老师要想教好语文,就把语文与自己的一生联系在一起。
试论中学语文阅读现存问题及方法探究书籍,是人类知识储备和传播的强有力工具,几乎人类社会进程中的每一种知识、技能、文明和精神,都能在书籍中找到印记。
在书籍里,人们可以迅速汲取人类几千年进化所形成的知识甘露,使智力发展一日千里;可以冲破时空的界限,纵览古今,驰骋天地;可以冲破心智的樊篱,领略高远深邃的思想精华……总之,阅读可以增长知识、学习技能、陶冶情操、消遣娱乐,难怪高尔基说“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难以想象,没有书籍,人类文明的进步将会多么艰难。
所以,不管对于社会的进步还是个人的发展而言,会读书、能读书、爱读书都是至关重要的,尤其是对于肩负着未来建设重任的青少年来讲,阅读更是一种必须掌握的技能。
痛定思痛,我们应该反思:阅读在学生中不能风行,却遭冷遇的原因有哪些呢?我结合所在地区的情况,从近年的教学实际和感受出发,考虑到以下几点原因。
首先,我认为,阅读环境主要有家庭环境、学校环境、社会环境。
成长过程中缺乏这些阅读环境,是导致学生存在阅读瓶颈的原因之一。
家庭环境是一个孩子最先接触的环境,家庭的阅读教育,也是孩子的启蒙阅读教育。
我们经常听到有佳媛名仕出身于某书香门第,我们也会接触到父母优秀,子女出众的群体。
家长的兴趣爱好、气质习惯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
如果家长有阅读的爱好和习惯,并能引导孩子接触书籍,久而久之,阅读就会成为孩子生活的一部分,就会成为像刷牙洗脸一样的习惯。
持之以恒的阅读熏陶,就能使孩子从图画的视觉感受走到文字的思维想象中去,也能使孩子从情节的花园飞到思想的天空上去。
如果每一个孩子的童年都与书籍为伴,他们在今后的成长道路上是不会轻易脱离阅读的。
可喜的是,现在已经有越来越多的年轻家长重视对孩子的早教,但是又有多少角落里缺少这一缕煦暖的阳光呀:留守儿童终日跟在老人身后,玩弄着手中的玩物;边远贫困地区几家找不到一本书;有些家长忙于自己的事业,满足孩子嘴里的零食、手中的玩具,却没有时间或想法陪孩子读书……阅读是终生的,要从小抓起。
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之我见一、要求关于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目的,过去一般认为是:学习本国和外国的文学作品,掌握文学知识,使学生受到文学熏陶,从而具备一定的文学修养。
随着对阅读性质和阅读能力实质结构认识的逐步深入,人们对阅读教学目的要求的认识也逐步发展成为:阅读教学应主要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使之掌握有关阅读的技能和方法。
而目前,人们的普遍看法则是:阅读既是为了获得语言、文字、修辞、逻辑、文学常识等各种能力,也是为了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培养他们的审美情感和审美能力。
一言以蔽之,即使学生从文和道两方面都得到提高。
而其中的阅读能力培养则应是阅读教学目的之中的重中之重。
关于阅读能力的构成,近年来人们一般认为应包括:感知能力;理解能力;想象、联想能力与鉴赏评价能力。
而在这四种能力之中,处于核心地位的则又是理解能力,因为它是阅读能力的基本标志。
一般来说,阅读一篇文章最起码的要求就是要理解文章的内容,包括对词语、句子、篇章、写作方法和思想内容各方面的理解。
不理解这一切,就无法理解文章真正的含义,掌握不了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因此要真正理解一篇文章,就须在初步感知内容的基础上,进行释词、诠句、析段、解篇、明理、驭辞等一系列工作,经历局部与整体、形式与内容的循环往复方可。
而要完成这一切,就起码要具备三种能力:一是具有正确理解词语含义的能力,包括正确理解词语的感情色彩及成语、典故的能力;二是具有理解各种语言构造的能力,包括根据词序和词与词、句与句、段与段之间的关系去理解句子、段意和整篇文章的中心思想的能力;三是具有理解文章中各种表达方法和修辞手法的能力。
而这种种能力不是短时间就能形成的,须在阅读实践中有步骤、分阶段的逐步培养。
近年来,有人经过对中学阅读能力训练的研究,提出的“三阶段说”和”四阶段说”就很有见地,也很科学,符合阅读能力形成和发展的规律,很值得我们认真学习和效法。
二、基本结构阅读是一种智力技能,阅读一篇文章,从字面意思到内在联系,从语言文字到思想内容,须经历一个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逐步过渡的过程。
中学语文阅读教学探究摘要:语文课程中极其重要的学习内容,阅读教学要顾及学生阅读态度的主动性、阅读需求的多样性、阅读心理的独特性。
完成阅读教学的过程中应特别重视学生的研究性阅读和个性化阅读。
关键词:中学语文教学探究开放性在此重点谈谈研究性阅读,研究学习主要`是以主动探究为特征的学习活动,在老师的指导下,在学习和社会生活中自主地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获得结论的过程。
阅读教学过程中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
通过学生主动思维研发问题,达到解决问题获取新知的目的:阅读教学是教师与学生的双向互动,所以它又要重视教师的教学指导,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步骤和措施。
新课标要求就是要确立这种新的现代的阅读理念,强调学生阅读的自主性和独立性。
文本的意义是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自行发现,自行建构起来的,要让学生自己阅读、自己学会阅读,获得情感体现。
但是现在仍有一些语文教师缺乏先进理念。
仍采取传统的阅读教学模式。
现代阅读理论认为阅读是作者、作品、读者三个环节之间的一个互动过程,作者通过作品流露情感。
蕴合哲理,直抒胸臆,读者通过对作品的阅读,触模作者的灵魂与其发生思想共振,情感共鸣。
同一部作品面对不同层次的读者的赏析所体出的情感是不同的。
犹如看戏,会看的看门道,不会看的看热闹,阅读作品也是如此。
对文章不作深入细致的研读,就很难体验作品的意境,我们认为研究性语文阅读教学,一方面要以学生的自读、自悟为重点,重视学生自身的阅读体验,注重学生之间的互动合作交流分享,以及学生在理解、认同的基础能创造地解读文体,另一方面教师要灵活地处理教材,创设情境组织问题,要让学生掌握阅读的方法步骤鉴赏的认知策略和途径,为学生提供阅读的内在支撑条件,以此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促进学生的思维处于积极运作状态。
一、营造阅读鉴赏小说的特定氛围,追求作品阅读的开放性鲁迅大家都不陌生,鲁迅的文章在中小学课本中都能见到,许多人都通读了鲁迅全集。
这就为解读课文奠定了良好的阅读基础。
语文教学的阅读技巧论文:浅谈初中语文教学的阅读技巧在现代社会,阅读作为一种智力技能,已成为每个公民不可缺少的生存手段,缺乏阅读能力的人被称为“功能性文盲”。
阅读是学生取得言之有物的重要途径,学生在广泛阅读之后,知识更加丰富,眼界更加开阔,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更加发展,审美、修养更加提高。
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深入了解现实生活,广泛地收集材料,有助于提高学生写作能力和应变能力。
每个语文老师都不可忽视。
在基础教育阶段,中学生应具备的阅读能力,我认为主要包涵以下三个基本层次:1.以认读为起点的理解性阅读理解是阅读的核心。
不理解读物的意义,就不可能从中吸取文化科学知识、交流信息,无法通过阅读提高思想认识、陶冶情操,更谈不上学习语文表达技巧、提高写作水平。
理解性阅读既要微观理解,更要宏观理解。
微观理解指对读物词语、句子、句群、段落、章节的局部理解;宏观理解指对读物整体内容、篇章结构、写作方法、社会价值,乃至作者的全面理解。
只扣字词句、见树不见林不是真正的微观理解;撇开字词句、天马行空地架空“分析”,也不是真正的宏观理解。
理解性阅读包涵文字——意蕴——文字和整体——局部——整体这样两个双向运动过程。
理解性阅读应以感受为前提。
叶圣陶、吕叔湘先生强调对语言的敏锐的感觉(语感)是语文教学“最要紧的”“首要任务”。
王尚文同志据此提出了“感受重于理解”的观点,已引起普遍重视。
九年义务教育初中《语文教学大纲》对阅读训练提出18条要求,其中“整体感知课文的大概内容”,“感受课文的语言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从课文中找出感受最深的句子或段落”各条,反映了中学语文教学界对培养语感重要性的共识。
但如何落实这些要求,目前的研究尚在起步阶段。
2.以借鉴为目的的欣赏性阅读中学生欣赏性阅读的对象不应限于文学作品。
其一,义务教育初中语文教学大纲规定:“欣赏课文中优美、精辟的语句”,“初步欣赏文学作品中的形象和描写”,前一条显然包括记叙真人真事、说明客观事物、论说事理哲理、社会交际应用的非文学作品在内。
浅论中学语文阅读教学摘要:中学语文阅读教学是语文课的基础,也是其他学科学习的基础之一,它是一个人综合素质能力的体现。
对于开拓个人的视野、发展健康的个性、培养健全的人格都有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语文阅读教学学生教师提问阅读能力是一个人综合素质能力的体现。
它关系到人文修养的培养,只有对古今中外优秀历史文化有广泛的了解和深厚的积累,对文学、艺术、科技、文化等各个领域兴趣的积累,才能激发个人去探索各个领域的秘密,才会开拓个人的视野、发展健康的个性、培养健全的人格。
语文课是学习其他课的基础。
而阅读教学又是语文课中的基础。
学生只有掌握了一定的阅读能力,才能进一步锻炼、培养写作的技能。
在与其他学科的比较中,阅读能力作为基础的地位更显重要。
它直接关系到学生对于数、理、化、政、史、地等学科习题和指导说明的理解,甚至在这些科目中有些已经与语文学科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互相依赖的关系。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语文科的诸类活动中,阅读教学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
在语文学习中,学生说话能力和写作能力的提高一般以阅读为基础,听话能力的提高也要靠阅读来促进。
但是,教师和学生花了那么多的时间和精力,几乎把语文课全都用在了阅读教学上,而学生的阅读能力仍然没有得到提高,这不能不令人深思。
是不是教材有问题?现在的一套人教版语文教材,可以说是“文选型”教材,与以往的教材相比,目标更加具体更加明确了,选文更加丰富更加规范了,练习更加多样更加深入了,序列更加清楚更加科学了。
是不是学生没干劲?似乎有点,学生的“经验”:语文考试时间花得多,不见得得高分。
很多学生特别是参加中考、高考的学生,把宝押在了数学、英语、理化等学科上,忽视了语文学习特别是阅读实践。
甚至有的学生将语文学科边缘化。
有人将学生语文阅读能力低下归为考试,认为高考、中考这样的考试束缚了教师和学生,编者、教者为了考试,将一篇一篇的文章一刀一刀地割成碎片,学生则捧着这些如获至宝,因此“不闻读书声朗朗,但见习题像海洋”。
浅谈中学语文阅读与写作教学摘要:阅读与写作教学是中学语文教学中一个重要环节,但是由于重视程度不够或缺乏创新意识,导致传统的阅读写作教学弊端重重,效率低,问题多。
要转变这种情况,必须要更新观念,开拓思维,提升课堂效率,真正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和写作水平。
关键词:中学语文;阅读兴趣;写作教学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16-147-01一、写作水平的提高,需要先从阅读抓起阅读与写作是中学语文学习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当然也是大家在除了学习外,工作和日常生活中都必不可少的一项重要内容。
通过阅读,我们可以获得自己需要的知识材料,促进我们的写作水平的提高;而通过写作我们可以表达自己的观点,有效地和别人进行沟通交流。
可见,阅读与写作二者相辅相成,互为因果,要想从根本上提高我们的写作水平,需要先从大量的有针对性的阅读抓起。
因为阅读是输入,写作是输出,试想,没有语言材料的输入,哪里有思想的输出呢?要想提高整体语文水平,需要大力培养学生的阅读欣赏能力。
而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存在以下方面的问题:1.课堂上教师单一讲解阅读材料,削弱了学生的阅读兴趣。
传统课堂上,语文老师总是照本宣科,按照教科书上的答案和详解来念给学生,“满堂灌”或者把成堆的语言材料一股脑的抛给学生,不加以启发引导,不想办法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学生都被老师牵着鼻子走,只能按照老师的讲解去理解文章,完全失去了主观能动性,最终遏制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发挥空间,影响了阅读能力的提高。
2.阅读训练方法落后,影响了整体的阅读效果。
传统的阅读方法中,教师活动多,学生活动少,而且受应试思想的影响,教师在讲解文章思路时,往往按照考试题型和要求来分析材料,选择模拟题,甚至搞题海战术,使得学生产生厌烦心理,破坏了文章的美感和学生的阅读积极性,使得学生不愿阅读,不想训练,费时多而收效微,从而降低了阅读效率。
针对以上两点,要改善阅读教学效果,首先要改变观念,以学生为主体,提倡个性化阅读教学。
浅议新课程背景下的中学语文阅读教学“语文教学中,阅读最为基本。
”于漪老师的这句话概括了新闻记者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地位。
但长期以来,在大多数语文教师的课堂实践中,阅读多流于形式,它仅仅是老师“讲解”课文的引子,是课堂的一个程序,一篇课文被分析得支离破碎,面目全非。
怎样改变这种现状,真正的让阅读教学抢占课堂主阵地,是许多语文教育工作者孜孜追求的目标。
新的课程标准的实施,给我们提出了具体的要求和可供参考的实施方案。
近年来,我在教学实际中作了大量尝试,在课堂上充分发挥阅读教学的作用,增强学生阅读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等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成效。
一、加强朗读训练,增强学生阅读兴趣新课标指出:“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是朗读的总要求。
”教科书的每一篇课文都是生机交盈的有机体,这样文质兼美的文章不让学生朗读真是教材的一大浪费,只有加强朗读训练,才会使学生感受语言文学的魅力,形成良好的语感。
1、朗读的目的性要明确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要循序渐进,明确训练目标,不同阶段提出不同的要求,由浅入深、由易到难。
一篇课文,初读课文要求学生把音读准,扫清文字障碍,把课文读通顺;再讲课文。
则要求学生读流利并能初步整体感知课文大意,在此基础上要求学生有感情朗读课文,这样有层次、有计划的指导学生朗读,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学生的朗读水平提高很快。
2、朗读指导具体得当加强朗读训练,并不是机械地、盲目的多读,而是要根据朗读的课文对学生进行朗读方法的指导,让学生读有所思、读有所悟,进而更好的理解文本,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如在教学《紫藤萝瀑布》一文时,我先指导学生正确的朗读方法,注意轻重缓急,注意长短句的停顿,注意读出感情。
接着,让学生放声朗读课文,然后学生谈朗读感受。
最后明确:描写紫藤罗的语句读的轻快此,读出作者的喜悦、喜爱之情;而回忆十多年前的藤萝及对人生思考的语句应该舒服缓些、深沉些……。
在对课文反复的朗读中,学生眼前仿佛出现了一树明丽的、盛开的、育满生机的藤罗,那一朵朵紫色的、帆状的小花像在向我们不停地招手,是这样的让人喜爱,至于作者立于树前顿悟到了生命的永恒与可贵,学生理解起来,也应是顺理成章的事情。
浅谈中学语文的阅读
中学语文是一门语言艺术的学科,它不像其它学科侧重于理性分析作为主导的思维方式,而是旨在提高学生的语言感悟能力。
构成语言能力的核心问题也就是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问题。
阅读是读者通过感知书面语言材料,进而通过对所感知的书面语言材料进行编码重组解析破译,再现作者借助语言材料提供的完整信息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强调阅读主体运用分解、剥离手段,对阅读对象的信息进行识别区分、判定、筛选、组合,达到正确感悟的效果。
苏霍姆林斯基说;“课外阅读用形象的话来说,既是思考的大船,借以航行,也是鼓帆,也是帆前进的风,没有阅读就没有帆,也就是没有风。
阅读就中独立地在知识海洋里航行。
”可见,阅读对于语文学习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究竟如何搞好阅读呢?阅读,读什么,怎么读。
谈到阅读,往往会有种错误的认识,以为只有自由读书才叫阅读,以为只有课外书才叫阅读,其实构成阅读的材料,可以是课内的,也可以是课外的,可以是教材上的作品,也可以是非教材上的内容。
课外阅读只是课内阅读的延伸的补充,是非常必要的,它可以补充我们在阅读教学中的不足。
因此,我们应该既注重对教材的阅读欣赏,同时也应该放开视野,去了解些中外名著及时文,让他们对各种文学样式均有所涉猎,对世界各地的自然风貌及风土人情有所了解。
这样能有效地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有效地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和写作能力。
但是,阅读是种复杂的思维过程,它是阅读者对材料进行筛选,进行加工的过程,在阅读中如果缺乏系统性指导,就达不到预期的效果。
因此我们在进行阅读时,一定要注意阅读的目的性和恰当的阅读方法。
目的性是阅读的前提。
在阅读时,我们要寻找一个思维的突破口。
这种突破口常在于作品的内容和形式两个基本角度。
阅读时,我们可以根据自己的阅读需求,或从内容(含思想感情)来理解感悟作品,也可以从作品形式(含文学样式、组材方式、语言特色)来理解作品,获取信息。
总之阅读的目的性明确,使不同档次的学生都能够有所得,不至于使阅读变成一种散漫无边的行为活动。
方法是阅读牧师的保证。
不同作品会有不同的侧重点,记叙文有“六要素”阅读法,散文有“四要点”(说明对象、说明顺序、说明方法、说明的语言)阅读法。
小说有“三要素”阅读法,散文有“形神”阅读法。
这些基本阅读方法是我们在阅读时应该注意的,我们应该努力寻找自己喜欢的,效果最佳的阅读方法来指导自己的阅读,充分提高语文学习能力。
以读带说,提高口头表达能力。
现代中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尤其是口头表达能力欠佳。
这一方面表现在词汇的比较贫乏,另一方面表现在语言组织缺乏严密逻辑思路,语言材料显得零乱不堪。
通过阅读,尤其是大量的课外阅读,能够获取并积累丰富的语言素材,使自己的语言变得生动活泼。
通过阅读,感悟作品的思路,可以有效地规范自己的逻辑思维,使语言条理清晰,发现祖国语言文字的优美,真正感受到每一个字,每一个音节都是一个优美的音符,形成良好的语感。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一贯主张以读带说,充分使每个学生“站出来”、“说开来”,采取多种形式,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如要求学生每天坚持适量的阅读,然后根据阅读的内容,谈谈自己的看法,可以就整篇,也可以就其中的一两句。
另外,还可以根据教材的情节编写故事,自编自演,还可以结合时事展开辩论、讨论、演讲比赛,使学生在不断的初中运用中,砥砺自己的语言,使之趋向完善。
以读促写,提高写作水平。
南宋大诗人陆游有句名言:“工夫在诗外。
”强调指出写诗方法、技巧之外的生活积累,对于我们的写作尤为重
要,而读书是写作的基础,生活的源泉。
通过广泛的阅读可以开拓自己的视野,丰富自己的学识,培养创作的灵感。
也唯有博览群书,才能真正提高学生写作水平。
而我国目前中学生的学习任务普遍过重,沉重的考试压力使他们根本没有心思去不涉猎课外知识。
有些中学尽管开设阅读课,也是形同虚设。
如此,学生知识面狭窄,思维僵化,语言干瘪枯燥,索然无味,也是无足为怪的事了。
笔者认为,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有意识地扩大他们的阅读面,不失一条提高学生写作水平的有效途径。
如在讲授散文时,向学生推荐朱自清、周作人、巴金等人的名篇,并指导学生洞悉其中的美质,在学习诗歌时,除了介绍传统的精典名篇之外,不向学生推荐徐志摩、闻一多、臧克家等人的诗篇,体会诗歌的意象和音韵之美,此外,每年的寒暑假,介绍两到三部世界名著给学生,并提出适当的阅读要求等。
通过这些有目的的阅读训练,学生一方面积累了不少语言素材,同时也促使学生努力摹仿,不断创新,形成自己的语言风格,写作特色,大面积提高写作水平。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通过大量的阅读,向他人借鉴语言素材,对提高我们的语言感悟能力有很大作用,对于我们田头表达和写作能力的提高也至关重要。
因此,学好语文必须多阅读,善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