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模式探究
- 格式:doc
- 大小:35.00 KB
- 文档页数:5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策略研究1. 引言1.1 研究背景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是语文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学生的语文学习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当前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存在着一些问题和挑战。
传统的语文阅读教学往往注重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背诵,忽视了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阅读策略。
这导致学生缺乏对文本的深入理解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学生的阅读兴趣逐渐下降,阅读成为他们学习中的负担而非乐趣,这也影响了他们的阅读能力和阅读理解水平的提高。
有必要对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进行深入研究,探讨有效的阅读教学策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阅读兴趣。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为了深入探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寻找有效的教学策略,提高小学生的阅读能力和素养。
通过对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策略的研究,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指导学生进行阅读,促进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和感悟,培养他们的阅读意识和阅读习惯。
本研究也旨在为小学语文教育改革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参考,推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创新和发展。
通过对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策略的研究和探讨,旨在为提高小学语文教学效果和学生阅读能力提供理论指导和实践建议,为构建素质教育体系和培养具有良好阅读习惯和能力的学生做出贡献。
1.3 研究意义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策略的研究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促进学生阅读能力的提升。
通过研究不同的教学策略,可以找到最适合小学生的阅读方式,帮助他们建立起正确的阅读习惯和方法,提高阅读效率和理解能力。
这对于学生的语文学习和综合素养的提升具有重要意义。
二、丰富语文教学的方法和手段。
传统的语文教学方式往往过于死板,缺乏趣味性和多样性,容易引起学生的疲倦和抵触情绪。
研究不同的教学策略,可以为教师提供更多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增加教学的活力和多样性,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
三、促进教师职业发展。
教师是教育事业的中流砥柱,他们的教学水平和教学理念直接关系到学生成长和教育质量。
通过研究不同的语文阅读教学策略,可以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专业能力,增强他们的教学信心和创新能力,促进他们在教育领域的职业发展和成长。
基于家校合作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模式研究1. 引言1.1 背景介绍基于家校合作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模式的研究,旨在探讨如何利用家庭和学校的资源优势,共同促进学生语文阅读能力的提高。
通过加强家校之间的沟通与合作,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为学生提供更好的学习条件。
本文将从家校合作的重要性、现有的语文阅读教学模式以及基于家校合作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模式设计等方面展开讨论,旨在为提升小学生语文阅读能力提供新思路和方法。
1.2 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基于家校合作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模式,通过深入分析家校合作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了解现有的语文阅读教学模式的局限性,进而设计并实施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
通过对实施步骤的详细描述和效果评估的分析,旨在评估基于家校合作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模式对学生学习成绩、学习兴趣以及阅读能力的影响。
通过本研究,旨在探讨家校合作对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促进作用,并为未来的研究提供借鉴和指导。
最终目的是为了提出一种更有效、更具实践指导性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模式,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语文素养的提升。
1.3 研究意义家校合作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
家校合作可以加强家庭和学校之间的沟通与联系,使家长更加了解孩子在学校的学习情况,有助于形成家长、学校和学生之间良好的教育共同体。
家校合作可以促进家长对孩子的语文阅读兴趣和能力的培养,引导孩子形成良好的语文阅读习惯。
家长的参与还可以为教师提供更多关于学生的信息和反馈,有助于个性化教学的实施。
家校合作还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动力,增强学生对语文学习的自信心和兴趣,提高学习效果。
基于家校合作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模式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教育意义,可以推动小学语文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提升教育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2. 正文2.1 家校合作的重要性家校合作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家校合作可以加强学生的学习动机。
家长是学生最亲近的人,他们的参与和鼓励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提高学习的积极性。
小学语文主题式阅读教学模式研究1. 引言1.1 研究背景小学语文主题式阅读教学模式研究的背景始于对传统语文教学模式的反思和探索。
传统的语文教学往往以课文的背诵和填鸭式的教学为主,学生在这样的教学环境中难以培养出对语文的真正兴趣和理解能力。
随着教育理念的更新和时代的发展,人们开始认识到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思维能力的重要性。
对小学语文主题式阅读教学模式进行深入研究,不仅有助于拓展语文教学的思路和方法,也能更好地促进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和能力的培养。
通过对研究背景的分析,可以更好地理解为什么需要探讨和研究小学语文主题式阅读教学模式,以及这种教学模式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1.2 研究意义小学语文主题式阅读教学模式的研究意义在于探讨如何通过主题式阅读教学方法提高小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语文素养,促进他们对文本的深入思考和理解。
对于教师而言,主题式阅读教学模式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设计教学活动,提高教学效果,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
对于学生而言,主题式阅读教学模式可以帮助他们从整体上理解文本,更好地把握文章的主题和内涵。
主题式阅读教学也可以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能力,提高他们的综合阅读素养。
研究小学语文主题式阅读教学模式的意义在于促进小学生的语文素养全面发展,对提高教学质量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和价值。
2. 正文2.1 小学语文主题式阅读教学模式的概念小学语文主题式阅读教学模式是指以特定主题或话题为线索,融入语文课程内容,通过设定情境或故事情节,引导学生进行阅读和理解,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和阅读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
在这种教学模式下,教师会精心选择符合学生年龄和兴趣的主题,设计具有趣味性和启发性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在阅读中感受语言的魅力,增强对文字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主题式阅读教学模式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阅读能力,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情境中,帮助他们理解和掌握语文知识的同时培养综合素养。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探索的目的和意义阅读是一种人生方式,阅读可以养性,可以变更人生。
可是此时此刻,小学生对阅读越来越不感爱好已经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
阅读是学生驾驭语言技巧的根底,也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局部。
那么,老师在平常的课堂教学中怎样做才能让小学生喜爱阅读呢?一、通过朗读提高阅读实力在小学低段语文教学中,老师必需重视情感朗读的训练。
用多形式、多样性的朗读代替单一的朗读;老师范读、学生个别读、分角色读、自由读、速读等都是促进高效课堂教学的方法。
我国宋代大理学家朱熹也特别主见朗读。
他指出,凡读书,须要读得字字洪亮,不行误一字,不行牵强暗记。
而且要逐句玩味,反复精详,诵之宜舒缓不迫,字字清楚。
这样,可以深刻领悟其材料的意义、气韵、节奏,产生一种立体学习的感觉。
朗读是现代文化生活中不行少的一项功夫,也是一门既古老而又年轻的语言艺术。
朗读可以提高学生的语感实力,有助于学生在做阅读的时候发挥其学问的重组和运用。
有声朗读能让学生在阅读的同时参加听力,反应给大脑,让学生在阅读中不断发觉自己的缺乏和错误,刚好改正。
有声朗读可以让学生在阅读的同时把内心的想法表达出来,或大声或婉约或细腻。
有声朗读可以让学生在学习中找寻自我,不同性格的学生有其不同的看法,从而让他们加深对文章的了解。
当然有声朗读也能让老师检测学生对文章和对生词生字的驾驭程度。
一般学生在朗读时,遇到生词生字会表现处降低声音或者乱读的状况。
对这种现象,老师可以采纳着重说明或者举例说明等方法,协助学生驾驭生字。
不同的朗读方式有他特有的好处和成效,例如范读可以让学生在短时间内了解文章的中心思想,不必对不懂得地方加以深究,让学生能多了解一些学问,多阅读些书籍报纸等;学生的分角色读是让多个学生参加朗读的方法,能让他们体会到人物特有的语气和心理思想;自由读是放松大胆地让学生自己去阅读、参悟,记忆更能为深刻。
当然朗读并不是一味去读,有些学生对老师所说的朗读没有理解,以为朗读就是把文章读完,所以连字词都读出来。
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语文高年级阅读教学探究引言语文学习是小学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而阅读教学又是语文学习中至关重要的环节。
随着教育教学理念的不断更新和发展,基于核心素养的教学模式越来越受到教育者和学者的重视。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如何结合核心素养理念,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素养成为了一个重要的课题。
本文将从核心素养的角度出发,探讨小学高年级语文阅读教学的相关问题。
一、核心素养对小学高年级语文阅读教学的指导意义核心素养是对学生综合素质的核心展示,包括学习能力、表达能力、协作能力、创新能力等多个方面。
在小学高年级语文阅读教学中,核心素养导向的教学可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素养。
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注重阅读能力的培养通过阅读教学,学生可以提高阅读理解能力、阅读速度和阅读技巧,从而能够更好地理解文章内容,获取知识信息。
核心素养导向的阅读教学不仅注重学生对文字的理解,更关注学生的阅读能力的培养,使学生成为独立、自主的阅读者。
2.促进情感态度的培养语文阅读教学应该注重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情感态度,培养学生的情感体验和审美情趣。
核心素养导向的阅读教学将情感态度的培养纳入教育目标,通过阅读教学,培养学生学会欣赏、感悟文学之美。
3.培养思维能力语文阅读教学还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例如逻辑思维、批判性思维等。
核心素养导向的阅读教学可以通过启发式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和能力。
二、核心素养在小学高年级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具体实践1.构建多元化的阅读课堂传统的语文阅读教学多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被动接受者,而核心素养导向的阅读教学则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构建多元化的阅读课堂。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读文学作品,又可以引导学生阅读科普类文章、报刊杂志等多种类型的阅读材料,提供丰富多彩的阅读体验。
3.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合作学习核心素养导向的阅读教学应该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合作学习。
教师可以通过分组讨论、小组展示等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之间的合作和交流,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小学语文阅读与写作一体化教学模式探究在小学教育中,语文为非常关键的学科,有助于增强学生的综合素养,对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成长有着较大的积极作用。
基于新课标实施及变革,教师应逐渐将阅读写作一体化当成教学的重点。
实际开展语文教学时,语文阅读及写作都是十分关键的,要求教师应扮演好知识的传播者,紧密结合学生的性格特点,运用针对性的教学模式,体现课堂之上学生的主体地位,增强学生的积极性。
阅读及写作能力的增强,不仅可以提升学生语言及文字表达水平,而且还能进一步延伸学生的思维,为将来的学习提供可靠保障。
一、阅读及写作教学的作用通过阅读及写作,有助于进一步增强学习能力,夯实基础知识,是非常关键的学习方式。
小学生在开展阅读时,能够学习很多知识内容,在这一过程中,还能提高对知识的记忆,强化对有关内容的理解。
同时,基于阅读活动还能形成特殊的思维方式,从而全面增强其写作能力。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阅读及写作为关键的构成内容,二者具有互相促进的作用,将阅读及写作进行全面融合,能够最大程度地开发学生的智力,同时能持续强化学生的发展,增强他们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二、小学语文教学现状介绍基于新课改的背景,教育部门对语文阅读及写作方面的教学要求越来越高。
各个小学都开始实施国家的新标准。
具体开展教学时,却没有获得良好的教学成效,主要原因包含下述几点。
第一,在新课标中对学生必读的书籍进行了规定,然而大多数学生都没有实现该目标。
第二,大部分学生都缺乏优秀的阅读习惯,课余时间也未培育自主阅读习惯,这使得学生的阅读量还无法达到相关的课标要求。
基于这些问题的存在,造成学生的写作能力比较薄弱。
就小学语文教师来看,应促进阅读写作一体化教学,通过日常的学习培育学生自主阅读习惯,进一步增加阅读积累量,这样在进行写作时就可以达到“有话可说”[1]。
根据目前的发展情况来看,小学教师还是会被原有的应试教学所影响。
实际开展课堂教学时,往往对书本知识的讲解比较重视,却没有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
小学语文“整本书阅读”的探究与实践分析一、引言整本书阅读是指学生在学习语文课程时,通过阅读整本文学作品,全面感受作品的文化内涵、情感蕴含和思想启迪等。
它以培养学生综合阅读能力、自主阅读兴趣和鉴赏能力为目标,具有重要的教育意义和实践价值。
本文将从整本书阅读的理论依据、实施方法和评价体系三个方面进行探究与分析。
二、整本书阅读的理论依据整本书阅读的理论依据主要源于语文课程改革的要求和研究成果的积累。
语文课程改革提出要“注重发展学生的综合语文运用能力”,“加强基础性学习和综合性学习的统一”,以及“推动课堂教学模式改革”等要求(《中小学语文课程标准(2001年版)》)。
而整本书阅读则可以使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进行整体感知、整体认知和整体体验,培养学生处理信息的综合能力、批判思维能力和创造思维能力,从而达到培养学生综合语文能力的目标。
研究显示整本书阅读对于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有着显著的促进作用。
整本书阅读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把握作品的整体结构和内在逻辑,还可以培养学生理解作品的能力、把握作品的细节和综合分析作品的能力,进而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水平。
三、整本书阅读的实施方法整本书阅读的实施方法应当根据学生的年级特点和学科特点进行个性化设计。
1. 个性化设置学习目标。
根据学生的阅读水平和理解能力,为他们设定相应的学习目标。
对于小学低年级学生,可以重点培养他们的阅读兴趣和基本的文学鉴赏能力;对于高年级学生,可以上升到对作品的思想内涵和艺术价值的理解。
2. 组织多媒体辅助学习。
整本书阅读可以借助多媒体技术进行辅助教学,比如播放相关的音频或视频,让学生更好地感受作品的语言韵律和情感表达。
3. 融入小组学习与合作学习。
可以将学生分成小组,组织小组内的互动讨论和合作学习活动。
通过小组学习,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批判思维和表达能力。
4. 整合其他学科知识。
在整本书阅读的过程中,可以适当地引入其他学科的相关知识,扩展学生的认知领域。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探究模式”一、基本模型拓展延伸平等对话合作探究自主研读激疑生疑深读启思精读领悟4初读感知模型说明:学生对语文课文的学习主要以“读”为基本形式和途径,那么,其“探究”也应以“读”为基点,围绕“读”而展开。
所以,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探究模式,将学生的探究式学习按照阅读、感受、理解、欣赏、评价课文的不同程度,划分为“初读、精读、深读”三个阶段,由“创设情境、激疑生疑、自主研读、合作探究、平等对话、拓展延伸”六个环节构成。
一般而言,六个环节是逐步生成的,具有一定的序列性,但三个阶段不是截然分开的。
二、操作程序(一)初读——探究中感知课文。
初读阶段,主要通过创设情境等手段,引发学生的探究心理,目的在于让学生带着问题先行自主研读,在迫切的探究心理伴随下,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这一阶段一般可分成创设情境、激疑生疑、自主研读三个步聚。
(二)精读——探究中领悟课文。
精读阶段是学习课文的关键性环节,探究心理、探究性学习方式自始至终伴随着学生,学生在探究性学习中阅读、感受、理解、品评课文,最终领悟、吸收、内化课文内容。
这一阶段主要分成合作探究和平等对话两个步骤,教师引导学生抓住主要问题,以“读”的方式感悟品评、释疑解惑、内化吸收。
当然这两个步骤不是截然分开的,较多的时候是交叉着进行的。
(三)深读——探究中拓展课文。
在“深读”阶段主要是完成“拓展延伸”的任务,引导学生通过探究性研读,进一步深化课文的学习,保护和发展学生的探究心理,有条件时将学生的学习引向课外,促进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最终养成。
三、模型讨论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探究模式要求学生用探究的方法去阅读、感受、理解、欣赏、评价文本,去收集、分析、处理与文本阅读有关的课文信息和生活信息,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了学生,将学生的学习始终臵于一种主动探究的状态,使课堂教学焕发出生机和活力,体现了“新课程”的精神。
要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真正采用好探究模式,我们应注意教会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的方法,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对自已在教学活动中的行为重新定位,同时注重开发课程资源,使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的教学设计,源于文本又高于文本,既以教材为主要凭借,又不拘泥于教材本身,对教材进行适当的扩展、延伸。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模式以读促悟,悟中启智”是小学阅读教学的基本模式。
以下是该模式的基本步骤:一、基本模型1.情境导入:教师需要用最精炼的语言、最有效的方法,让学生的情绪调整到最佳的研究状态。
2.揭示课题:教师需要明确课文的主题,引导学生理解和探究。
3.初读课文:通过初读课文,扫除阅读障碍,让学生认真读,读全篇课文,把文章读通,读连贯,从而让学生从整体上感知课文获得初步的感受。
4.整体感知:通过整体感知,让学生掌握课文的大意,了解文章的结构和主要内容。
5.精读理解:抓住少量重点、难点、精彩的句段,引导学生理解、揣摩、内化、吸收。
6.品味感悟:通过品味感悟,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课文,感受课文的情感和思想内涵。
7.潜移默化:通过潜移默化,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不断积累词汇、语法和表达能力。
8.生成运用:通过生成运用,让学生在阅读中逐渐形成自己的语言风格,增强表达能力。
9.情感升华:通过情感升华,让学生在阅读中获得情感体验,提高情感素质。
10.拓展延伸:通过拓展延伸,让学生在阅读中获得更广泛的知识和阅读兴趣。
二、理论依据1.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
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
注意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
2.整体把握,抓好精读。
阅读教学要从整篇课文入手,无论年级高低,课文长短、深浅,都要重视自读自悟、整体感知,重视个人阅读后感受、体验的交流,切忌肢解课文。
在整体感悟的基础上,联系全文,抓住少量重点、难点、精彩的句段,引导学生理解、揣摩、内化、吸收。
3.在理解基础上,抓表达。
中高年级,在理解词句中体会表达效果。
在理解段篇中研究表达方法。
课程改革的阅读教学,特别是高年级的阅读教学,要引导学生领悟、借鉴基本的表达方法。
如抓住特点写景、状物,按一定顺序记事,通过外貌、动作、语言进行作,以及基本的说明的方法。
从读到写,读写结合,促进读写能力的均衡发展。
4.紧扣“三维目标”强化阅读教学过程。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策略探究1. 引言1.1 背景介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在我国教育体系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随着时代的发展,阅读能力对于学生的综合素养和学习成绩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当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存在一些问题,比如教学内容过于枯燥,学生缺乏阅读兴趣,阅读理解能力不足等。
如何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引导学生主动阅读,提升阅读能力成为当前教育界亟待解决的问题。
面对这一背景,本文旨在通过对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策略的探究,寻找提高教学效果的方法和途径。
通过分析当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现状,探讨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选择适合学生的多元化阅读材料,引导学生进行深度阅读,提升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希望通过本文的研究,能够为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参考,进一步促进学生阅读能力的全面发展。
1.2 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探究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策略,以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和阅读理解水平。
通过对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现状的分析,深入挖掘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以及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困难和挑战。
在此基础上,针对当前教学中的瓶颈和挑战,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和策略,包括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提供多元化的阅读材料、引导学生进行深度阅读以及提升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通过本研究的探讨和分析,旨在为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提供有效的指导和借鉴,促进学生综合阅读素养的全面发展,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成绩和学习效果。
2. 正文2.1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现状分析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一直是教育工作者关注的重点之一。
目前,我国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存在一些问题:传统的阅读教学模式比较单一,重视对文本的理解和默写,缺乏足够的启发性和趣味性,导致学生对阅读缺乏兴趣,难以形成长久的阅读习惯。
小学阅读教学中缺乏多元化的阅读材料。
传统的教材内容单一,缺乏与学生实际生活和兴趣相关的内容,难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小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主要停留在文本表面的理解和记忆阶段,缺乏对文本深层次理解和思考的引导,影响了学生的阅读水平提升。
小学语文主题式阅读教学研究1. 引言1.1 小学语文主题式阅读教学研究的背景小学语文主题式阅读教学在近年来备受关注,成为教育界研究的热点之一。
随着教育理念的更新和教学方法的改革,越来越多的教师和教育工作者开始意识到主题式阅读对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性。
在传统的语文教学中,往往以诗词文、文言文为主要内容,忽略了与学生现实生活更贴近的主题阅读。
而主题式阅读教学,则更注重学生的主体性、积极参与性和创造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阅读能力。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学生所接触到的信息越来越广泛,阅读的内容也更加多样化。
小学语文主题式阅读教学研究的背景可以说是因时代的要求而日渐突显。
面对新的教学挑战,如何通过主题式阅读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升他们的阅读能力和文学修养,成为当前教育领域急需解决的问题之一。
深入研究小学语文主题式阅读教学的背景及意义,对于推动学生全面发展,提升语文教育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1.2 小学语文主题式阅读教学研究的意义小学语文主题式阅读教学研究的意义在于突破传统的语文教学模式,拓展学生的阅读视野,提升他们的阅读能力和语文素养。
主题式阅读教学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背后的主题和意义,培养他们分析和思辨的能力。
通过主题式阅读,学生可以在阅读过程中积累更多的知识和经验,增强对不同主题的理解和把握能力。
主题式阅读教学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动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通过主题式阅读,学生可以更好地感受到语文的魅力,激发对语文学习的热情,培养持久的学习兴趣。
小学语文主题式阅读教学研究的意义在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高语文教育的质量,推动语文教学改革。
2. 正文2.1 小学语文主题式阅读教学的目标和要求小学语文主题式阅读教学的目标和要求是促进学生对语文知识和能力的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和文学修养。
具体目标包括:一是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和方法,提高学生阅读的深度和广度;二是拓展学生的文化视野,增强学生的人文素养和情感体验能力;三是激发学生的思维潜能,促进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表达能力;四是促进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提高,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和文学修养。
论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深入阅读”模式【摘要】:小学阶段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十分重要的阶段,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阅读能力的培养一直是十分重要的环节。
近年来,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教育部对小学的语文阅读教学也提出了新的要求。
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
因此,小学语文教师要在教学的过程中,不断更新自己的教学观念,采用先进的教学手段,来满足教育部对小学语文教学提出的要求,不断提高小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深入阅读引言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通过做好阅读教学,有助于强化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锻炼他们的阅读理解水平,并为后续教学任务奠定基础。
了解当前小学生学习情况可知,小学生对看书兴趣非常高,但因为年龄小,阅读能力差,所以整体阅读效果并不明显。
因此,教师在为学生构建全新阅读教学环境时,要循序渐进地推广,促使他们在提升自身阅读能力的同时,完成预期设定的教学任务。
下面对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如何开展深入阅读进行研究。
一、小学阅读教学的重要性对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而言,不管是教师还是学生都要认识到阅读的重要性,具体展现为:其一,阅读教学可以帮助学生锻炼自己的阅读能力和汉语思维。
只有积累大量语文基础知识,强化自身的阅读理解水平,学生才可以在生活中熟练应用,进而实现预期设定的教学目标,促使学生明确认识到语文知识与现实生活的关联;其二,阅读、写作、古诗词及其他教学内容有一定关联,若是学生在阅读教学中没有构建良好的学习习惯,且没有储备扎实的基础知识,势必会影响其他教学内容,最终不仅会降低整体课堂教学效率,且会阻碍学生的学习兴趣;其三,教师在组织学生进行阅读教学时,有助于加强他们的语文素养。
简单来说,语文素养是指对文字和文学的感知能力,也是语文教学任务必须要落实到教学内容中,对学生未来成长具有积极作用。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锻炼学生对文字的敏感度,促使他们在了解更多文章优美语句的同时,积累更多写作素材和技能,这样不但可以提升学生语文学习质量,还能为后续写作教学奠定基础。
探究新课改下小学语文如何构建多元的阅读模式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推进,小学语文阅读教育也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和重视。
为了构建多元的阅读模式,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探究。
一、多元化的阅读教育模式在新课改下,小学语文阅读教育已经开始迈向多元化的阅读教育模式。
所谓多元化,就是包括多种形式的阅读体验,如文学阅读、非文学阅读、数字阅读、视觉阅读等多种不同的阅读材料。
对于小学生来说,由于年龄的限制,其认知能力和阅读水平都有一定的局限,因此需要根据年龄特点进行划分,选取适合他们阅读的材料,在阅读时进行引导和分层次的教学。
在教材编写上,要充分考虑小学生的需求和兴趣。
例如在一些教科书中,文学阅读篇目和文本共读篇目出现的机会增多,在篇目布局上更加宽泛和灵活,针对不同的年龄段设置不同的风格、内容和类别,以满足学生的需求和兴趣,鼓励学生通过阅读多元化材料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和阅读能力。
二、多元化的教学方法针对不同的阅读材料,还要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以实现多元化的阅读教育。
对于小学生这个年龄段的学生,他们的阅读能力和认知水平有所限制。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灵活运用多种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以帮助他们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和体验。
一种常用的方法是互动式教学,可以通过不同的方式,如讨论、游戏、问答等形式,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产生兴趣和参与感,通过互动推动学生的阅读深入发展。
例如,在阅读课堂上,可以运用虚拟实景技术、音视频资料、漫画版阅读、线下实践调研等多种方式,使学生在阅读中得到多元化的体验和收获。
此外,还可以通过多种学习工具和资源,如电子书、电子白板、网络资源等,增加阅读的趣味性和实用性。
三、多元化的评估方式为了保证多元化的阅读模式,需要采用多元化的评估方式,以全面评价学生在阅读中的表现。
在评估学生的阅读能力时,需要考虑到学生的年龄、能力和兴趣特点,采用多种语文评价方法来综合评判学生的阅读表现。
例如,可以在课堂教学中加强对学生阅读表现的系统记录和评估,通过教师和学生的互动,了解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思考、理解、分析、评价等多种阅读能力的表现情况。
基于深度学习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探究1. 引言1.1 背景介绍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深度学习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学生的阅读能力一直是教师和家长关注的焦点。
传统的语文阅读教学方法往往不能满足学生个性化的学习需求,教学效果有限。
如何利用深度学习技术来提升小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成为当前研究的热点之一。
在过去的教学中,教师往往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来挑选合适的阅读材料、设计教学内容和评价学生的阅读成绩。
而深度学习技术的出现为语文阅读教学带来了新的可能性,通过深度学习算法,我们可以根据学生的个性化特点和需求来定制最适合他们的阅读教材,设计针对性的教学方案,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基于深度学习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探究,将为教育教学带来新的思路和方法,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为培养未来的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
1.2 研究意义深度学习技术的引入可以帮助传统的语文教学模式得到革新和提升。
通过深度学习算法对学生的阅读习惯、学习方法等进行分析和挖掘,可以更好地指导教师设计个性化的教学方案,满足每个学生的学习需求。
这将有助于提高小学生的语文阅读兴趣和效果。
深度学习算法在语文阅读教学中的优势也使得其在实际应用中具有很大的潜力。
深度学习可以更加准确地识别和理解语言信息,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的内容和意义,提升语文阅读的效率和质量。
基于深度学习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探究将为语文教育领域带来新的发展机遇,促进教学模式的创新和提升,从而为培养具有良好中文阅读能力的学生奠定基础。
【研究意义】的探究将有助于揭示深度学习在教育领域的巨大潜力和广阔前景。
2. 正文2.1 深度学习技术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飞速发展,深度学习技术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也逐渐受到重视。
深度学习技术通过构建多层神经网络模型,实现对大规模数据的学习和挖掘,能够为语文阅读教学提供更为精准和个性化的指导。
小学语文“诵读—品味—积累”阅读教学模式探究一段时间以来,我校开展农村小学区域性课堂教学模式实践研究,我有幸参与语文教学模式的研究工作,根据学生实际情况,我确立了语文精读课“诵读——品味——积累”阅读教学模式,主要是以“读”为本,以培养学生自主阅读能力为核心,注重对语言的感受、理解、品味。
构建小学生自主阅读体系,扩宽阅读的深度与广度,使学生通过阅读积累,达到提升习作技能的本质和意义,使学生真正品尝到语文学习的乐趣。
一、实施“诵读——品味——积累”阅读教学模式意义。
1、通过“诵读——品味——积累”这一教学模式的教学,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引导他们积极主动、生动活泼地参与学习,从而培养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通过“诵读——品味——积累”阅读教学模式中教师的引导,从而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创新思维,实现教师诱导、学生的主体参与的目的,力求达到知、情、意、行的统一。
3、进行“诵读——品味——积累”阅读教学模式,着眼于学生素质培养,力图给学生提供知识、技能和情感的全面教育,使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注意体验自己的思想、觉悟和各种能力的变化。
二、“诵读——品味——积累”阅读教学模式过程第一步:扣题探读,激情导入。
“题”的本意是“额头”,而“目”的本意是“眼睛”。
把文章的题目比之为一个人的额头和眼睛,道出了题目对课文的重要意义。
在研读一篇课文时,我们往往可以从题目中知其内蕴,窥其文意,得其意趣。
因此,从解读课题入手得出探究问题,可收到纲举目张、提纲挈领的作用。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说:“解放小孩的嘴。
小孩子有问题要准许他们问。
从问题的解答里,可以增进他们的知识。
”学生对课文题目产生疑问,就是对题目的揣摩思考,然后说出自己的疑问。
这也我最常用的方法。
如讲授《鸟的天堂》,我引导学生提问:看见这个题目,你头脑中出现什么问题?学生很快提出:‚天堂‛是什么意思?为什么叫‚鸟的天堂‛?‚鸟的天堂‛在哪里?‚鸟的天堂‛里都有什么?这些问题也正是文本内容的重点,我就可以根据这些问题‚顺学而导,由学定教‛从而引导学生走进文本,实现学生与文本的深层对话。
这种方式为学生走进文本搭建了一个平台。
小学生正处于一个求知欲特强的年龄,他们不仅小脑袋中充满问号,而且还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
而我们正好可以运用这一点引导他们“扣题”进而“探读”。
如教学李白的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我是这样引导的:请同学们仔细阅读课题,看看我们能在课题中发现哪些‚送‛的内容?同学们在认真阅读后回答:黄鹤楼是送的地点,孟浩然是被送的人,广陵是孟浩然要去的地方。
这些发现正是文本重要组成部分。
引导学生自己在课题中发现,为深入理解文本起到了‚催化剂‛作用。
读书学习,发现问题,再继续探究,这样就成了‚源头活水‛,学生的知识就会越来越丰富。
以上两种“扣题探读”形式,是我在教学模式研究过程中常用的方法。
通过这种形式的引导,学生能够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课文的学习过程中。
第二步:初读感知,提炼主旨。
初读感知:就是在学生阅读课文的基础上,从整体上把握课文的内容和思想,体会作者的态度、观点、感情,对课文的内容、语言、结构、和写法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疑问和看法。
阅读是基础,而阅读是一个复杂的心智活动。
阅读时“读者先用视觉感之文字、符号,然后通过分解、综合、概括、判断、推理等思维活动对感知的材料进行加工。
把经过理解、鉴别的内容归入或并入已有的知识结构中储存起来,根据需要随时提取并加以运用。
”由此看来,在语文学习过程中,要始终以阅读材料为基础,把阅读材料当作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来研究。
无论是对材料的初步感知和理解,还是部分的分析或是总体把握,都离不开材料整体。
如在教学《白杨》一文时,我让学生带着下面几个问题自读课文:课文中一共有几个人物?在什么地方?具体写了一件什么事?学生读完全文,基本理清内容后,组织学生交流,使学生达到掌握课文框架和大意的目的。
接着欣赏一段白杨的画面,请学生说说看到白杨是什么样子的,接着引导学生用他们读写白杨的句子,说说读懂了什么。
这样学生对文章的内容有了整体的把握,为研读文本奠定了基础。
但是初读感知也要注意以下问题:1、要保证学生读的时间。
有些课文篇幅较长,课堂上只有让每个学生充分自主读书,学生才能在读中获得个人体验和独特感受,才能发现并提出问题。
2、要激发学生读的兴趣。
教师要根据文本特点采用自由读、引读、分角色读、齐读等多种形式,并注意采用略读、浏览等读书方法,那么就会有利于激发学生读的兴趣。
第三步:研读文本,深情感悟。
这一环节教师需要对学生初读情况进行梳理,找到研读的“支架”。
一篇优秀文章,总有那种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点”“线”“面”——关键的词语、文眼、警句、过渡段、文题等,它们或统领全文,或概括内容,或提示中心,或揭示内涵,或标明作者意图,或流露作者情感,是破解全文的密码,和关键所在。
抓住这些“点”“线”“面”,同时拓展到全篇,就能顺畅地实现“整体感知”“深情感悟”。
如教学《泊船瓜洲》一诗,我引导学生扣住‚还‛字导读全诗,‚靠家近——应该还‛。
一‚还‛而动全文,整体的功效让人颇感痛快淋漓。
再如,教学《燕子》一文时,在研读文本过程中我是这样设计的:1、这是一篇经典散文,之所以能经久不衰,就是因为它非常美,美在以下4个方面:出示‚外形美春之美飞行美歇息美‛齐读你们小组最想研读哪一方面的美?小组成员商量研读专题。
2、出示研读方法:①自读课文,找出哪些词句最能反映这方面的美。
②细细品读这些词句,把自己的想法写在旁边。
③小组交流补充。
④讨论怎样才能读好这一节?练读。
3、汇报交流。
第四步:精读理解,品味感悟所谓精读即是选取课文中有代表性的精华段落,引导学生进行品词析句,品味情感,揣摩写法等。
而精读的主线应以学生提出的有代表性的问题为主,所以引导学生抓住文章重点进行质疑探究,显得尤为重要。
我认为以下几个方面探究很有必要:1、在教师引导下提出探究问题。
鉴于对探究问题的功能具有较高的要求,因而不能随便拿一个问题或质疑便可以充当。
探究问题是师生纵横捭阖,凝聚了课文精髓的产物,自然应当是智慧的结晶,所以,在教师的引导下提出探究问题是设定问题的一般方法。
2、通过学生质疑提炼出探究问题。
探究问题应当能激发学生的自主探究兴趣,才能最具有针对性,可以发挥最佳效益,所以,由学生提出探究问题自然是最好不过了,教师若能从学生的质疑中加以提炼、升华,而最终形成探究问题,实为最佳策略。
如教学《威尼斯的小艇》一课,重点精读四、五自然段,是这样教学的:(1)提出自读要求。
自学第四自然段,然后用不同的方式,如抓词语谈体会、朗读、画图表等,展示你对‚船夫的驾驶技术特别好‛的学习体会。
(2)学生汇报读书所得,教师相机指导。
①朗读展示方式。
主要以读代讲,采取多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读中感受‚船夫的驾驶技术特别好‛。
在评读中,学生将词句的理解也融于其中了。
读中想象,加深了对文章的理解。
②图表展示方式。
有选择地展示图表感受船夫的驾驶技术特别好。
让学生阐明自己的设计与思考,教师相机点拨、指导。
……(3)播放船夫驾驶小艇在水上穿梭的课件,直观、形象地感受读书所得。
(4)默读第四、五自然段,填写表格,并思考:你从中读出了什么?(5)指导朗读第五自然段,感受小艇维系着威尼斯的喧闹与静寂。
(可以两个人分读,在对比中感受。
)(6)播放威尼斯的风光片,让学生静静地欣赏。
第五步:背诵语段,丰富积累引导学生对文中的好词佳句、重点语段及精美篇章,背诵积累,并从中领略体味作者谋篇布局,悟得表达方法的真谛。
第六步:随文练笔,加深感悟启发指导学生通过模仿实现有读到写的迁移。
古人云:不动笔墨不读书。
听、说、读、写是一个不可割裂的整体。
而写出一项重要的语文基本功,也有利于我们更加深入全面地了解学生的阅读情况。
因此,指导学生写好课堂内的小练笔能更好地落实“课标”中读写目标,使阅读教学得到进一步深化。
1、写感悟,重在情感体验。
指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把各自独特的感受写出来,除了能进一步体验作者的情感外,还能使自己的情感体验也得到升华,同时也较好地体现了“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这一语文课程基本特点。
指导写“感悟”类课堂随笔,主要针对情感比较浓厚的课文。
如指导学生阅读完《秋天的怀念》这篇课文后,我根据学生对文中作者情感的领悟,引导学生写一则读后感。
有的学生写出了‚文中的母亲对儿子小事的关爱不正是伟大的母爱的体现吗?读完课文后我也能深深体会到作者在他母亲去世时的心情,因为我也知道‘没妈的孩子是根草’作者的母亲也留下了一笔宝贵的财富让作者和我们大家分享——要坚强面对生活中的困难‛这样一段发自肺腑的感人文字。
学生在自己的情感体验得到升华的同时,其写作能力得到了提高。
2、仿写,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
仿写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学习作者的观察表达方法,并在学习过程中能够进一步体会课文内容,同时达到训练写作的目的,是学生的课堂阅读得到延伸。
仿写的方式主要有仿句、仿段、仿篇。
如针对《第一场雪》的随文练笔,我是这样设计的:①同学们读了,也欣赏了这篇课文,有什么特殊的感受需要表达吗?当然也包括你的疑问,请同学们都提出来。
(这样在交流中升华,有利于学生在阅读中吸取更多营养。
)②同学们,你能把课文背诵下来吗?怎样背?③安排学生进行‚课外练笔‛训练,既可以写一种自然景观,也可以描述一处景物。
要真心体会、合理想象,表达出自己的真情实感。
(这样引导的目的是让学生把目光投向现实生活去发现美、感悟美,进而创造美。
)第七步:拓展延伸,推荐阅读叶圣陶先生早就指出“课文无非是个例子”,也就是说,例子带来的启发应更为重要。
这就要求广大教师不能只注重教材本身,应该深化文本,跳出文本,给学生更多更丰富的语文营养。
所以在语文课堂上,语文教师应该结合课文进行恰当而适时的拓展延伸,并推荐阅读。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增加学生阅读量”、“扩大学生阅读面”。
新课程实施以来,教师在加强课外阅读的同时,在课堂教学中通过拓展由课内向课外有机渗透,积极引进更丰富、鲜活的课程资源为教学服务。
语文教师在课堂上进行有效的阅读拓展,能使学生对课文内容理解得更透彻,获得的感悟也更深刻。
课堂上的拓展延伸有许多其他的途径和方式,这些拓展延伸的教学步骤并不是相互割裂的,而是相互联系、互为一体的。
因此,在实践操作的运用过程中,我们绝不能机械地去模仿、照搬,而应根据实际的教学任务和学生特点灵活地去应用、尝试。
比如拓展延伸的时机,我们要认识到,拓展阅读作为教材的补充和延伸,我们可以根据课文的类型、教学的需要,要因地制宜,要适时拓展. 文本拓展应该融合在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中,它的出现,是“随机”的,它的宗旨,是服务于文本解读的,它的方式,也应该是灵活的。
现在有不少老师,把文本拓展片面理解为:在一篇文章学习之后,或就某个话题让学生说话练习,或围绕某个主题进行片段写作,或进行对比阅读训练,给人的感觉,是非常生硬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