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上教科版品社教学计划
- 格式:doc
- 大小:38.00 KB
- 文档页数:4
五年级上册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优秀5篇五年级上册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篇一一、教材分析本册教材共有三个单元:第一单元一山一水一圣人;有三节教材:、站在泰山顶峰、来到黄河岸边、循迹孔子故里;第二单元,心中有祖国:有三节教材:好大一个家、同是炎黄子孙、为了祖国的振兴;第三单元,不同的环境多彩的生活:林海雪原、江南水乡、黄土高坡、雪域高原。
本册教材以学生的社会生活为主线,以主题构建教科书体系;重视德育的实效性,使儿童在多元的价值中做出正确的、合理的选择;重视从生活中体验意义,加强合作、分享与合作;注重方法引导,追求学习方法的多元化;体现地域特色,强调个性化;把教科书做成能与儿童进行对话的文本,营造教科书的儿童文化,使儿童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得幸福而有意义。
二、学生现状分析五年级学生正处于思想形成的重要时期,求知欲强,他们对自我、他人、家庭、社会有了一些浅显的认识,养成了一定的好的行为习惯。
随着他们社会生活范围的不断扩大,进一步认识了解社会和品德的形成成为迫切的需要。
因本课程的开放性、活动性、实践性较强,绝大部分学生乐于这一门课程的学习,能积极参与到本课程的课内外的学习活动中去,但他们缺少社会经历。
五年级的学生对待事情有着自己的看法和观点,具有判断是非的能力,知道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但做事又有片面性,还需教师指导。
三、教学目的要求1、道德教育存在于儿童的全部生活中,让道德培养回归生活:通过对生活中有关伦理、价值、法规等问题的探讨,认识到确立价值伦理和遵循社会规范对于建设有序、文明、可持续发展社会的重要性,明确自己在集体在的权力、责任和使命,形成善于判断是非、明智抉择的能力,养成对他人的尊重、关爱同情之心和良好的品行。
2、关注儿童的现实生活,促进学生在发展中生活。
通过学生亲身参加社会调查、实践、社会服务和公益活动,并与他人交流和分享社会生活的经验和认识,掌握认识和参与社会生活的基本方法和技能。
3、选取有意义的教育内容,引导儿童生活。
五年级上册《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一、教学目标:1. 通过学习品德与社会知识,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和社会责任感。
2. 学习中国传统文化,提高学生的民族自信和文化素养。
3. 激发学生对社会发展和时事的关注和思考,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判断力。
二、教学内容:本学期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道德修养:学习如何做人、做事;学习如何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2. 社会责任:学习社会与个人的关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学习人们如何通过劳动创造价值,体验工作的快乐。
3. 中国传统文化:学习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经典、传说和美德;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内容和特点。
4. 时事选讲:学习社会热点事件的基本情况和原因;学习如何思考和解决社会问题。
三、教学方法:1. 教师讲授结合学生思考和讨论。
2. 通过互动和团队合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3. 利用多媒体教学课件、影视资料等多种教学手段,让学生更加生动图形化的了解知识。
四、教学进度:第一单元道德修养(第1-3周)1. 什么是道德修养2. 学习如何做人、做事3. 如何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第二单元社会责任(第4-6周)1. 了解社会与个人的关系2. 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3. 学习人们如何通过劳动创造价值,体验工作的快乐第三单元中国传统文化(第7-10周)1. 学习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经典、传说和美德2. 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内容和特点3. 通过学习传统文化,提高学生的民族自信和文化素养第四单元时事选讲(第11-13周)1. 学习社会热点事件的基本情况和原因2. 学习如何思考和解决社会问题3. 通过学习时事,激发学生对社会发展和时事的关注和思考,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判断力。
五、教学评价:1. 课堂笔记70分2. 课堂表现20分3. 期末考试10分教学期末,本课程将采用考试和综合评价相结合的方法进行评价。
除了基础知识的考核,还将注重学生的思考能力和综合素质。
适用文档教科版五年级上册《道德与社会》全册教课设计 (含全册教课反省 )《道德与社会》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让心灵比天空更广博》单元备课本单元的总目标:1、在指引学生正确认识自我的基础上, 认识他人的优点, 学会赏识他人, 能够取人之长,补己之短,达到相互学习、相互促使、共同提升、共同进步的目标。
2、鼓舞学生凡事能替他人着想,能谅解他人的难处。
3、让学生学会辨明是非, 分清美丑,自尊自爱,有羞愧感,进而反省和规范自己的言行,珍爱自己的声誉,做一个自尊并且尊敬他人的人。
本单元所表现的课程标准的内容与要求:1、知道人各有千秋,要扬长避短,学会赏识和尊敬他人,对人宽容2、懂得做人要自尊、自爱、有羞愧感,珍爱自己的声誉。
学习反省自己的生活和行为。
活动建议1、在教课中注意与学生所处的生活环境以及他们生活经验相联系, 同时注意指引经过察看和案例剖析,学习反省自己的言行。
2、能够经过改编、续编故事、议论等形式展开活动。
3、选择情形表演、手抄报等形式进行教课。
本单元的课时安排:《我们共同进步》《将心比心心更宽》《尊敬是最好的礼品》《快乐其实很简单》第一课《我们共同进步》第一课时 我的伙伴个个棒总 1 活动目标1、让学生知道人各有千秋,并懂得学习他人的优点有利于自己成长的道理。
2、在指引学生赏识他人优点的同时,培育团结友善的感情。
3、指导学生发现他人的优点,找寻他人的优点,学习真挚地赏识、赞叹他人。
活动过程一、激趣引题同学们,你们有没有获过奖呀?谁愿意把你的奖状拿上来展现一下?(学生登台展现。
)看到这些奖状,你们想对这些同学说些什么?对,我们应当为这些同学喝采、叫好。
那我们其余的同学呢?他们的身上有没有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呢?(生思虑,并回答)是的,我们每一个人都各有千秋,我们的伙伴个个棒。
二、走进“故事屋”1、读读海燕和英子的故事,小组沟通自己的感觉。
2、全班议论:谈谈英子为何改变了甩开燕子的想法?3、你从这个故事中,理解了什么?小结:有的美,人人都看得见;有的美,却需要专心去领会,其实,美无处不在。
教科版五年级上册《品德与社会》全册教案一、教学内容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独特性,学会自我认知与评价。
2. 培养学生热爱家庭、尊敬师长、团结同学的美好品质。
3. 增进学生对学校和社会的认识,提高社会适应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我、家庭、学校和社会,形成健康的价值观。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教材、多媒体设备、挂图等。
2. 学具:笔记本、文具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思考自己在家庭、学校和社会中的角色,激发学习兴趣。
(1)自我介绍:让学生介绍自己的特点,认识自己的独特性。
(2)家庭关系:让学生分享家庭趣事,体会家庭的温暖。
(3)校园文化:讨论校园活动,培养学生热爱学校的情感。
(4)社会交往:通过案例分析,引导学生学会与人交往。
2. 例题讲解:结合教材内容,讲解典型例题,帮助学生理解知识点。
(1)自我认知:通过例题,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优点和不足。
(2)家庭关系:以实际案例为例,让学生学会处理家庭矛盾。
(3)校园文化:讲解校园活动策划过程,培养学生的组织能力。
(4)社会交往:分析社会现象,提高学生的社会认知能力。
3. 随堂练习:针对每个知识点,设计随堂练习,巩固所学内容。
(1)自我认知:设计自我评价表,让学生进行自我评价。
(2)家庭关系:编写家庭故事,培养学生的家庭责任感。
(3)校园文化:设计校园活动方案,提高学生的策划能力。
(4)社会交往:设置情景模拟,让学生学会与人沟通。
六、板书设计1. 自我认知:特点、优点、不足2. 家庭关系:亲情、矛盾、和谐3. 校园文化:活动、组织、责任4. 社会交往:沟通、尊重、合作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以“我是谁”为主题,写一篇自我介绍。
(2)描述一次家庭矛盾,并说明如何解决。
(3)策划一次校园活动,包括活动目的、内容、时间等。
(4)分析一个社会现象,并提出自己的观点。
2. 答案:(1)例文:我叫小明,今年10岁,我是一个活泼开朗、热爱学习的孩子。
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1)使学生了解我国的历史、文化、社会制度和法律法规等基本知识。
(2)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情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2. 能力目标:(1)提高学生的观察、分析、判断和表达能力。
(2)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3. 情感目标:(1)激发学生对学习品社课程的兴趣,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2)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教学内容1. 第一单元:了解我国的历史与文化(1)我国古代文明的发展历程(2)我国古代科技、艺术、宗教等方面的成就(3)我国近代史的基本线索2. 第二单元:认识我国的社会制度(1)我国的政治制度(2)我国的经济发展(3)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3. 第三单元:学习法律法规(1)宪法(2)刑法(3)民法4. 第四单元:关注社会热点问题(1)环境污染(2)人口问题(3)教育公平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基本知识,引导学生思考。
2. 讨论法:分组讨论,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3. 案例分析法:结合实际案例,提高学生的分析、判断和表达能力。
4. 角色扮演法:让学生扮演不同角色,体验社会生活。
四、教学进度安排1. 第一单元:4周2. 第二单元:4周3. 第三单元:3周4. 第四单元:3周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的参与度、发言积极性等。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的作业完成质量。
3. 期中、期末考试:检测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六、教学资源1. 教材:《品德与社会》五年级上册2. 教学参考书:《品德与社会》五年级上册教师用书3. 多媒体课件4. 社会热点问题相关资料七、教学措施1. 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活动。
2. 加强与学生的互动,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
3. 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
4. 定期开展教学反思,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通过本教学计划的实施,期望学生在五年级上册品社课程中,能够掌握基本知识,培养良好的品德素养,为今后的成长奠定坚实基础。
五年级品德与社会上册教学计划《五年级品德与社会上册教学计划》一、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正处于思想形成的重要时期,求知欲强,他们对自我、他人、家庭也有了一些认识,随着他们社会生活范围的不断扩大,思维也日趋成熟。
这个阶段的学生迫切想要去了解和探索社会,对自我、他人、家庭也有了更多的思考。
但是他们的是非观、价值观还处于初步形成阶段,需要正确的引导和教育。
同时,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探究精神,能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有效的学习和思考。
二、教材分析本册教材共分为四个单元,分别是“让心灵比天空更博大”“我们都有发言权”“乡村新发现”“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教材内容丰富多样,涵盖了个人品德、社会参与、乡村发展、地域文化等多个方面,旨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
“让心灵比天空更博大”单元,主要让学生学会宽容、尊重他人,理解和包容不同的观点和行为,培养学生宽广的胸怀和善良的品质。
“我们都有发言权”单元,着重强调学生在班级和社会生活中的参与权和表达权,让学生懂得如何合理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尊重他人的意见,积极参与公共事务。
“乡村新发现”单元,带领学生走进乡村,了解乡村的发展变化,感受乡村的独特魅力,培养学生对乡村的关注和热爱。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单元,介绍了不同地区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特色,让学生认识到地域差异对人们生活和文化的影响,增强学生的地域认同感和文化自豪感。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让学生了解宽容、尊重、理解等品德的重要性,并能够在实际生活中运用。
使学生掌握正确表达自己观点和倾听他人意见的方法,提高沟通能力。
帮助学生了解乡村的发展现状和特点,培养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引导学生认识不同地域的文化和特色,拓宽视野,增长见识。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课堂讨论、案例分析、角色扮演等活动,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社会调查等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教科版五年级上册《品德与社会》全册教案设计第一单元让心灵比天空更博大活动主题一:我们共同进步我的伙伴个个棒活动目标:1、让学生知道人各有所长,并懂得研究别人的长处有利于自己成长的道理。
2、在引导学生欣赏别人长处的同时,培养团结友爱的情感。
3、指导学生发现他人的优点,寻找别人的长处,研究真诚地欣赏、赞美别人。
活动重点:指导学生发现他人的优点,寻找别人的长处,研究真诚地欣赏、赞美别人。
活动难点:在引导学生欣赏别人长处的同时,培养团结友爱的情感。
活动准备:小卡片若干,学生优点调查表若干份。
活动过程:一、谈话导入:1、想一想,议一议我国古代大教育家XXX有句名言:“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这句话是什么意思?你能联系实际举例说明吗?2、读一读,说一说读读课文中海燕和XXX的故事,烁烁XXX为何改变了甩开XXX的想法。
XXX发现了海燕的仁慈、勇敢、乐于助人等优点,明白了:原来我的伙伴这么棒。
3、小结,引出主题在我们周围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只需用心发现,你会惊叹:原来我的伙伴这么棒!二、化主题,指导行为1、以“击鼓传花”的游戏方式,开一个“夸夸伙伴身上的美”的交流会。
游戏方法:(1)选一位同学负责击鼓,其他同学安先后顺序传花,鼓声XXX未传出的同学站到讲台,再请被赞美的同学说说自己的感受。
(2)老师击鼓,鼓声停花未传出的同学到讲台上接受大家的赞扬,并说出自己的感受。
(多照顾平时优点不明显的学生)2、互相交流在我们的研究生活中,有的是和伙伴朝夕相处,有的是短期相处,在这些时候,你是怎样去发现对方的长处呢?你会主动而真诚地赞美对方吗?三、总结全文,进行延伸1、总结:每小我都有本人的长处,我们要善于发现别人的长处,欣赏别人的长处,研究别人的长处,才能共同进步。
2、建议每位学生准备一张登记表,随时记录伙伴的长处和优点,并选择不同的赞扬方式告诉对方,注意赞扬后对方的反应和自己的感受。
3、向学生展示优点调查表,并告诉他们,老师也会把你们的优点、长处记录下来。
五年级上册品德与社会教学工作计划(16篇)五年级上册品德与社会教学工作计划(通用16篇)五年级上册品德与社会教学工作计划篇1一、学情分析我所任教的五(1)、五(2)班学生分别为45、48人,这两个班都是团结上进、活泼诚实的班集体,绝大部分学生有着良好的思想素质。
因本课程的开放性、活动性、实践性较强,绝大部分学生乐于这一门课程的学习,能积极参与到本课程的课内外的学习活动中去,但他们缺少社会经历。
五年级学生正处于思想形成的重要时期,求知欲强,他们对自我、他人、家庭、社会有了一些浅显的认识,养成了一定的好的行为习惯,随着他们社会生活范围的不断扩大,进一步认识了解社会和品德的形成成为迫切的需要。
二、教材分析教材采用单元编排、主题统整的方式来构建教材体系。
五上教材以单元编排的方式,每个单元反映生活的一个侧面,突出一个鲜明的教育主题,本册教育内容由四个单元构成。
单元主题下设课文主题,每个课文题均有一个引导学生学习、研讨的话题,下面又生成多个小话题。
本册教材主要呈现以下特点:1、教育性。
在本册教材中,主要进行以下方面内容的教育:以多种形式促进这两个我的对话,引导儿童逐步完成两个“自我”的分化;向儿童呈现他们生活中的各种关系,让他们从这种关系中去理解和体验,引导儿童逐步建构起共生型的人格;通过历史与文化的启蒙,对学生进行热爱祖国的教育,引发学生对祖国的认同感、归属感等等。
2、综合性。
本册教材几乎涵盖思想品德、历史、地理、社会等多方面的内容。
所有这些内容都是通过“个人——人与人——人与社会”这条主线来串联的,使之形成一个完整的教学线索。
3、参与性。
本册教材中设计了大量的问题、案例,让学生参与,让学生仿佛置身于真实的社会场景中,通过学生与家庭、学生与学校、学生与社会生活中的具体事例以及对这些事例的认识与实践来提高自己,完善自己。
4、直观性。
本册教材呈现的是一页页文字与画面有机融合的版面,力图通过各种精选的图画、照片、示意图、地图和表格等,来最大程度地阐述教材所要反映的思想、意图。
五年级品德与社会上册教案本姓名:陈志慧第一单元让心灵比天空更博大教学目标:1、知道人各有所长,能够欣赏别人的长处,知道学习他人长处对自己成长的作用。
2、知道心胸开阔有益于身心健康,心胸狭隘、嫉妒等不良心理对自己成长有害处。
3、体会真诚相待、相互尊重的可贵。
培养心胸开阔、宽以待人,能体谅他人的难处。
4、能为他人着想,与他人分享快乐,助人为乐。
教学活动示例示例一我的伙伴个个棒活动目标:1.让学生知道人各有所长,并懂得学习别人的长处有利于自己成长的道理。
2.指导学生发现他人的优点,寻找别人的长处,学习真诚地欣赏、赞美别人。
活动过程:一、故事引入1.用录音形式播放或用文字形式出示故事《英子的同桌》,学生听故事后谈论如下问题(1)提问;英子为什么不愿和海燕同桌?(2)后来英子为什么还是请求和海燕同桌?(3)为什么英子一开始没有发现海燕身上的优点,是她的优点太少了吗?(引导学生明白有的美很容易被发现,而有的美却需要用心去体会,从而鼓励学生用心去发现身边同学的长处)2.小结:是啊,有的美,人人都看得见;有的美,却需要用心去体会。
其实,美无处不在。
在我们周围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
只要用心发现,你会惊叹:原来我的伙伴个个棒!二、说说伙伴身上的美1.过渡:从刚才的故事中我们都明白了,原来每个同学都是最棒的,每个人身上都有许多优点,只是有些还没有被大家发现而已。
现在,让我们把大家的优点都找出来,我们开展一个找“美”的活动。
2.用“击鼓传花”的游戏形式说同伴的优点。
游戏一:选一个同学击鼓,其他同学传花。
鼓响时花在谁手里谁就站起来夸夸自己欣赏的同学,同时被赞美的同学也要说出自己的感受。
游戏二:老师击鼓,鼓响时花在谁手里谁就站在中间接受大家的赞扬,被表扬者说出自己的感受。
(开展此活动时,教师要注意关照那些平时调皮、多动、优点不明显的学生,尽可能制造机会让同学们夸夸他们)3.写一写同学的优点,仿照教科书中的范例完成教科书第3页的学生作品空白框。
5年级品社上册教学计划(通用3篇)5年级品社上册教学计划篇1一.指导思想以我国《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和“民族精神和生命教育纲要”的精神为基本指导思想。
坚持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现代教育价值取向,追求道德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力求将儿童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引导,思考、探索、判断能力的培养及人文社会知识的掌握等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以新课程标准为精神,以现有教材为依据,以学生为主体,关注和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从儿童的经验、体验、兴趣出发,培养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学会探究、学会创新,使学生健康全面的发展,成为德才兼备的接班人。
二.基本情况概述我班共有学生29人,学生来自农村务农家庭,家庭条件不均衡,有的属于低保收入家庭,因此学生各方面的行为习惯和文明习惯均较差,许多孩子的身上有不讲卫生、说粗话脏话甚至打架的陋习。
家长的文明习惯和文明程度也较低。
三.任务及目标1、端正学生思想,提高认识,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
2、创新教学过程,优化课堂结构,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3、积极完成《品德与社会》的教学内容。
4、教育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用教材中的事例及道理来教育学生。
5、注意联系周围的环境、人和事,从学生日常生活入手,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
6、每月定期召开教研组活动,做到定时、定人、定内容,提高教研组活动的有效性。
四.方法和措施1.教师平时加强理论学习,对课程标准进行“温故知新”,及时将教改精神与教学实践相结合,并做好摘抄工作。
利用课余时间,加强网上学习,及时了解最新教学动态和信息。
2、能按计划备课,按时完成授课任务。
认真学习教材,分析各班学生的情况,根据各课教材的教育要点,结合教学建议、学生的年龄特点定好教学目标要点、教学重点、难点,备好课,授好课。
3.重视课堂教学,减少课堂教学的随意性。
能用科学、有效的方法处理课堂中新生成的教学环节,加强学生课堂练习的指导,切实提高每一节课的教学效益。
4.善于走进学生当中,关心热爱每一位学生,从学生日常生活常见的现象以及学生的生活疑惑和感受入手,加强对学生的管理,使他们的思想和行为相统一。
品德与社会五年级上册教案教育科学出版社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教育科学出版社五年级上册《品德与社会》教材第三单元“生活中的规则”,具体包括第6课“遵守交通规则”和第7课“安全常识”。
详细内容涉及交通规则的认知与遵守,以及日常生活中的安全防护知识。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并掌握基本的交通规则,提高遵守交通规则的意识。
2. 培养学生日常生活中安全防护的技能,增强安全意识。
3. 培养学生关爱生命、尊重规则的品德素养。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如何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自觉遵守交通规则,提高安全意识。
重点:掌握基本的交通规则和安全防护知识,培养学生的品德素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交通标志卡片、PPT、视频资料。
学具:笔记本、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通过展示交通事故案例,让学生了解交通事故的严重后果,引起学生对交通安全的重视。
2. 知识讲解(15分钟)(1)讲解交通规则的内容,让学生了解各种交通标志的意义。
(2)结合教材,讲解日常生活中的安全防护知识。
3. 例题讲解(10分钟)挑选具有代表性的例题,讲解解题思路,引导学生掌握解题方法。
4. 随堂练习(10分钟)设计相关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5. 小组讨论(10分钟)分组讨论如何在生活中遵守交通规则,提高安全意识。
六、板书设计1. 交通规则遵守交通信号佩戴安全带不疲劳驾驶不酒后驾车2. 安全防护防火防盗防溺水防地震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列举你所了解的交通规则,并说明其意义。
(2)结合自己的生活,谈谈如何在日常生活中提高安全意识。
2. 答案:(1)交通规则包括:遵守交通信号、佩戴安全带、不疲劳驾驶、不酒后驾车等。
它们的意义在于保障人们的生命安全,维护交通秩序。
(2)提高安全意识的方法:学习安全防护知识,增强防范意识;遵守规则,避免危险行为;定期进行安全检查,消除安全隐患。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讨论、实践等多种教学手段,让学生掌握了基本的交通规则和安全防护知识。
五年级上品德与社会教学方案五年级上品德与社会教学方案一、班级情况分析:五年级学生正处于思想形成的重要时期,求知欲强,他们对自我、他人、家庭、社会有了一些浅显的认识,养成了一定的好的行为习惯,随着他们社会生活范围的不断扩大,进一步认识了解社会和品德的形成成为迫切的需要。
因本课程的开放性、活动性、实践性较强,绝大局部学生乐于这一门课程的学习,能积极参与到本课程的课内外的学习活动中去他们但缺少社会经历。
二、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走进家庭深处,走进父母的内心世界。
2、引导儿童进入公共生活,探索中国公民教育的范式。
3、呈现历史的“人化〞,引导儿童走进历史。
4、引导儿童逐步完成两个自我的分化。
5、引导儿童逐步建构起共生型的人格。
6、通过历史与文化的启蒙引发对祖国的认同感、归属感。
三、教材重点难点重点:“走出深重的历史灾难〞这一教育主题是本册教材的重难点,本主题在本课程中出现与原有历史教材设计有很大的区别,注重呈现历史细节,让历史人站在儿童面前,与儿童对话,本主题旨在引领儿童从自己的现实生活中走近历史,在自己生活中找到历史文化的足迹,引起他们与之交往的愿望和冲动,表现出对祖国地理、历史开展状况的尊重、关注,并引以为荣耀和骄傲。
四、教学措施1、力求突破知识单一的传统模式,注重促进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力、知识在相互联系中得到和谐开展,以较好地落实“三维〞目标。
2.根据本校的实际和学生的实际生活,加强课程资源的开发,提高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
3.进上步加强本课程开放式教学方式的课题研究,通过艺术、活动等多种形式对学生进行情景教育。
培养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
4.通过书面、口头调查的方式,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
5、为了使学生真正体味本课程所要到达的教育目标,就力求尽可能提供学生参与、亲身体验的时机。
五、课时安排一周一课,其间也可安排一些劳动、参观、调查等实践活动。
【配套K12】教科版五年级上册品社精品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学习教科版五年级上册《品社》教材第四单元《社会与我们》中的第一课《我们的家园》。
该课详细介绍了家庭、学校和社会三个方面的内容,旨在让学生认识到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基本概念,理解个人与集体的关系。
2. 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使他们认识到个人行为对社会的影响。
3. 培养学生关爱他人、乐于助人的品质,提高他们的道德素养。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基本概念,个人与集体的关系。
难点:如何引导学生认识到个人行为对社会的影响,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组家庭、学校和社会的照片,让学生观察并思考这些场景的共同点,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 新课内容学习:(1)家庭:介绍家庭的概念,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强调家庭对个人成长的重要性。
(2)学校:介绍学校的概念,学校对个人成长的影响,引导学生珍惜在校时光。
(3)社会:介绍社会的概念,个人与社会的关系,让学生认识到个人行为对社会的影响。
3. 实践情景引入:分组讨论,让学生举例说明在家庭、学校和社会中如何做到关爱他人、乐于助人。
4. 例题讲解:结合教材,讲解如何处理家庭、学校和社会中的矛盾,让学生认识到沟通、理解、尊重的重要性。
5. 随堂练习: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谈谈在家庭、学校和社会中遇到的困难及解决办法。
六、板书设计1. 家庭、学校、社会2. 个人与集体的关系3. 关爱他人、乐于助人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结合本节课所学内容,写一篇关于“我的家庭、学校和社区”的短文。
答案要求:(1)介绍家庭、学校和社区的基本情况。
(2)谈谈你在家庭、学校和社区中是如何关爱他人、乐于助人的。
2. 作业批改:教师批改后,针对学生存在的问题进行讲解,提高他们的写作能力。
教科版五年级上册品德与生活教学计划一、教学目标本教学计划旨在培养五年级学生的品德与生活素养,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念,提升他们的自我管理能力和社会交往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品德教育- 培养学生的感恩之心,关注他人的需要,并乐于助人。
- 培养学生的诚实守信意识,让他们学会对自己的言行负责。
- 增强学生的友爱意识,培养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
- 培养学生的勤奋乐学的态度,让他们认识到努力付出的价值。
2. 生活教育- 培养学生的卫生与健康意识,教导他们正确的饮食和运动惯。
- 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让他们学会自我保护和正确应对突发危险情况。
- 引导学生正确使用互联网和社交媒体,培养他们的网络安全意识。
- 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教导他们关心环境、爱护动植物。
三、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情境和角色扮演等方式,让学生置身于实际生活情境中,积极参与,体验并研究品德与生活技能。
2. 合作研究法鼓励学生进行小组合作研究,通过互相协作、交流与分享,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和合作精神。
3. 体验式研究法通过实践、参观、游览等方式,让学生亲身体验各种生活场景,加深他们对品德与生活的认识和理解。
四、教学评估通过观察、记录和测试等方式,对学生进行综合评估,评估内容包括学生的品德表现、生活技能应用情况以及参与度等。
五、教学资源教科版五年级上册品德与生活教材、多媒体设备、实践活动场地、参观游览地等。
六、时间安排本教学计划将持续整个学年,每周安排一到两节品德与生活教学课程,每节课时60分钟。
以上为《教科版五年级上册品德与生活教学计划》的基本内容,请根据具体情况进行细化和调整。
五年级上册品德教学计划
五年级上册品德教学计划:
主题:培养学生的品德素养
目标:
1. 培养学生的良好品德,包括诚实、守时、尊重他人、责任感等
2. 提高学生的自我控制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互助意识
教学内容和活动:
1. 引导学生明确诚实的重要性,通过讨论案例和小组讨论,引导学生探讨诚实的意义
和价值,并制定诚实的行为规范。
2. 培养学生守时的习惯,通过角色扮演、游戏等方式,让学生体验守时的重要性,培
养他们的时间管理意识。
3. 教导学生尊重他人,通过阅读故事、角色扮演等方式,让学生体会尊重他人的重要性,培养他们的礼仪意识。
4. 培养学生的责任感,通过小组合作活动、社会实践等方式,让学生了解责任的意义,懂得承担责任。
5.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通过团队游戏、小组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学会倾听、
合作、互相帮助。
评估方式:
1. 观察学生在活动中的表现,包括言语和行为。
2. 通过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形式,了解学生对品德的理解和实践情况。
3. 定期进行品德评比和反思活动,让学生自我评价和改进。
资源准备:
1. 教材、故事书等相关材料。
2. 游戏道具、角色扮演衣服等活动资源。
3. 品德榜、奖品等激励资源。
持续跟踪:
在整个学期中,持续关注学生的品德表现,并配合家长进行沟通,及时反馈学生的表现和进步情况。
同时,定期组织品德教育活动和评价,让学生持续地提升自己的品德素养。
教科版《品德与社会》五年级上册教学计划一、班级学生情况分析五年级的孩子聪明活泼,绝大部分学生遵纪守规,学习认真、自觉,作业能按时完成,且书写工整,劳动观念较强,讲究卫生,拾物不昧,助人为乐。
同学之间能互相关心、互相帮助,和睦友爱相处。
学生们在教师的引导下,已经比较深入地接触了一个又一个他们感兴趣的话题,加深了他们对自我、对他人、对社会的认识和理解,并在此基础上养成了较好的行为习惯,形成了一定的是非观。
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力等都得到了较大的发展。
但孩子们的行为、习惯当中还有许多不良的成分(嫉妒、上课不发言、不爱动脑等)需要教师做进一步的引导,使他们沿着健康的道路一步一步前进。
二、教材分析该教材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和《全日制义务教育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精神编写,教材具有综合性、开放性、情感性等特点。
增强了教科书的可读性和趣味性,形式活泼,富有童趣,使教材更具有亲和力。
三、指导思想1、积极转变观念(1)树立综合的、开放的课程观综合的课程观要求我们走出以往的学科教学模式尤其是说教式德育模式,尊重学生的生活,根据学生实际需要组织教学活动,积极引导他们在生活中饶有兴趣地学习、探究、体验,在学习中愉快地生活、成长,获取对社会的整体认知,形成自己的价值观和道德观。
开放的课程观要求我们充分利用各种课程资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要注意联系本地区和学生的实际,官职社会中新的信息、学生生活中新的问题和现象,对教科书中提出的问题、预设的活动进行合理的拓展和延伸,及时、合理地调整教学目标,灵活有效地推进教学过程,增强教育的针对性、生动性和实效性。
(2)树立以人为本的学生观学生的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认知和感悟,我们引导他们去关注生活,珍视学生独特的生活经验,强调体验式、探究式和研讨式等学习方式,帮助他们尝试着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我们要关注学生的健康成长,就要尊重他们的权利和个性发展,在基本的是非标准基础上,允许他们在多元价值中做出不同的选择;我们要尊重学生的差异,关注“边缘儿童”,对学生进行开放性的、发展性的、鼓励性的评价,帮助他们感受成长的愉悦。
《品德与社会》五年级上册教学计划一、指导思想1、积极转变观念(1)树立综合的、开放的课程观综合的课程观要求我们走出以往的学科教学模式尤其是说教式德育模式,尊重学生的生活,根据学生实际需要组织教学活动,积极引导他们在生活中饶有兴趣地学习、探究、体验,在学习中愉快地生活、成长,获取对社会的整体认知,形成自己的价值观和道德观。
开放的课程观要求我们充分利用各种课程资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要注意联系本地区和学生的实际,官职社会中新的信息、学生生活中新的问题和现象,对教科书中提出的问题、预设的活动进行合理的拓展和延伸,及时、合理地调整教学目标,灵活有效地推进教学过程,增强教育的针对性、生动性和实效性。
(2)树立以人为本的学生观学生的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认知和感悟,我们引导他们去关注生活,珍视学生独特的生活经验,强调体验式、探究式和研讨式等学习方式,帮助他们尝试着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我们要关注学生的健康成长,就要尊重他们的权利和个性发展,在基本的是非标准基础上,允许他们在多元价值中做出不同的选择;我们要尊重学生的差异,关注“边缘儿童”,对学生进行开放性的、发展性的、鼓励性的评价,帮助他们感受成长的愉悦。
(3)树立与时俱进的教师观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师,是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活动的组织者、支持者和参与者。
我们的任务不再是讲解教科书,而是努力创设适宜的活动环境和条件,灵活多样地选用教学活动和组织形式,帮助学生去体验、去探究。
为达到这样的目标,我们要放低姿态,与学生平等对话,倾听他们的需要;要尊重学生的体验和判断,不用既定的结论代替学生的思考;要和学生交朋友,勇于面对真实的自己,要关注生活,开阔视野,勤于学习,不断吸收时代的信息,与时惧进;对于教材倡导的教学活动,要在教学实践中进行探索和创新。
2、注意整体把握为了体现一种儿童文化,使教材能真正成为学习喜爱的朋友,让他们愿意与教材中的儿童对话,教材中呈现的内容有很多细腻的生活场面和真实个案。
紫凤小学20XX年上学期五年级上册品社学科教学计划
一、教材及课程资源分析:
《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小学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
教材具有以下四个方面的特点:
1、综合性。
生活本身是综合的,道德存在于学生的全部生活之中。
儿童的发展是整体性的,学生的学习也是整体性的。
2、开放性。
教材不再是知识罗列的清单,知识教学的资源之一。
3、情感性。
重视实际生活中现实性的、情景性的、形象化的情感教育。
4、形式活泼。
增强了可读性、趣味性,力求活泼、富有童趣。
二、课程目标:
1、懂得基本的做人、做事的道理。
培养学生学会欣赏、互相尊重、理解宽容、心胸宽广、分享快乐的个性品质。
2、理解公平、公正、民主、平等在社会生活中的现实意义。
培养现代民主意识。
3、重视农村儿童的体验、感受、向往和追求,帮助他们认识、处理和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4、了解我国幅员辽阔,地区间差异较大,不但生活方式存在差异,有的地区间还存在着文化差异。
要从认识区域的差异,尊重不同地区不同的生活方式出发,帮助学生多方面、多角度地认识和了解中祖国,增进对祖国的亲近感,增强作为一个中国人的自豪感。
5、了解我国是有几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感受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的重大贡献,萌发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
三、学情分析:
五年级的整体素质较高,绝大部分学生遵纪守规,学习认真、自觉,作业能按时完成,且书写工整,劳动观念较强,讲究卫生,拾物不昧,助人为乐。
同学之间
能互相关心、互相帮助,和睦友爱相处。
学生们在教师的引导下,已经比较深入地接触了一个又一个他们感兴趣的话题,加深了他们对自我、对他人、对社会的认识和理解,并在此基础上养成了较好的行为习惯,形成了一定的是非观。
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力等都得到了较大的发展。
但孩子们的行为、习惯当中还有许多不良的成分(嫉妒、上课不发言、不爱动脑等)需要教师做进一步的引导,使他们沿着健康的道路一步一步前进。
四、减负提质措施:
1、对话教学策略:教学中,要借助教师的引领,开展学生与文本以及师生、生生之间的多元、多维式对话。
教师特别要鼓励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提出问题,大胆质疑,掀起对话波澜。
对话能否顺利推进并取得实效,关键取决于教师的反馈信息是否及时、得当且具有较高质量。
反馈既要有针对性,又要注重激励性;既要洋溢着活力,又要对师生互动有所推进,并添加进新的意义。
教师的反馈越精彩,就越能对学生起引领作用。
2、活动化教学策略:教学时,不要引导学生进入文本机械地去学习、掌握有关科学知识、生活技能、道德观点和社会常识,而是要充分弘扬学生的主体性和创造性,尊重和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重在引导他们全员、全程、全身心、多感官地去参与、亲历活动。
这里所说的“活动”,包括外化显形的具体操作型活动和内涵隐形的心智型活动。
“全员参与”,就是让全班每一个学生都动起来,不让一个学生被排斥或游离于活动之外;“全程参与”,是指学生的参与不能是一阵子,而是要在系列主题活动的衔接和滚动中自始至终地去参与;“全身心”,是指学生不仅要用身体去经历,而且要用自己的心灵去感受;“多感官”,就是要发挥多种感官的功能,让学生用耳朵听听、用眼睛看看、用手摸摸、用鼻子闻闻、用脑子想想,以强化对外部世界的感受。
3、体验性教学策略:在传统教材中,编者对教与学所追索的意义都进行了预设。
这种预设的意义或结论,具有唯一性和不可变更性。
要求学生无一例外地去认同、去掌握,由此导致教学步入硬性灌输和“齐步走”、“一锅煮”的误区。
五年级《品德与社会》具有开放性,主要是引导学生去参与活动,在活动中去感受、体验个人与他人、个人与自然、个人与社会、个人与自我(即发展的“我”与现实的“我”)
的关系,从而建构和生成课程的意义。
4、开放性教学策略:五年级《品德与社会》教材不是不可变更的静态文本,而是包含了多元性和差异性的教学素材,为教师创造性地开发、利用本地区、本校以及家庭和学生本人的资源,提供了范例和空间。
教师要想借助教材成功地引领教学,就要从传统的传授教材的角色转变为教材使用中的决策者和创造者。
教师应结合本地区实际情况,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对教材内容进行整合、重组,使教学呈现出动态的、富有弹性的流程。
五、教学检测及评价:
即时评价与阶段评价相结合、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绝对评价与相对评价相结合、他人评价与自我评价相结合、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
六、学生辅导:
1、对学生因材施教,加强训练强度,以求他们能够在各方面有更好的发展。
2、课堂时间里给予适当的机会,请学生来发表自己的看法,教师及其他同学要给予鼓励,给他们提供交流的时间和场地。
七、教学进度及活动安排:
教师:杨毅卉
时间: 2014.8.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