匹伐他汀临床应用中国专家共识
- 格式:doc
- 大小:52.00 KB
- 文档页数:6
血脂异常老年人使用他汀类药物中国专家共识――避免盲目应用大剂量他汀类药物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SCVD )是导致老年人死亡和影响生活质量的主要疾病。
而随着年龄增长,ASCVD患病率和病死率相应增加。
他汀类药物是安全、有效的调脂药物。
然而,医生对老年人使用他汀类药物是否获益以及长期治疗安全性存在担忧。
2010年,我国发布了血脂异常老年人使用他汀类药物的中国专家共识”;2015年,我国血脂领域专家借鉴近年发布的国际血脂管理指南和临床证据,对指南进行了修订。
一、老年人血脂异常特点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随着年龄增加,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和甘油三酯(TG)水平逐渐增加。
与欧美国家相比,我国老年人的TC、LDL-C和TG平均水平均低于西方人群,以轻、中度增高为主。
二、临床证据老年人临床试验和老年亚组的结果显示,他汀类药物明显降低心脑血管病的患病率、病死率和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率。
但目前缺乏转为80岁以上老年人设计的他汀类药物防治心脑血管的临床试验数据。
三、治疗目标共识建议,应用他汀前,充分权衡治疗获益风险比,根据个体特点确定老年人他汀类药物治疗的目标、种类和剂量,推荐调脂治疗目标见表1。
表1老年人血脂异常调脂治疗的目标值[mmol∕L(mg∕dl)]注:非HDL-C = TC-HDL-C i K其他危险因素包括:年龄(男耳45 岁,女"岁)、吸烟、HDL-C < 1.04 Inlnot/L(40 mg∕dl)j BMI ⅛28 <g∕∏ιj、早发缺血性心血管病家族史四、药物的选择国内现有他汀类药物有洛伐他汀、辛伐他汀、普伐他汀、氟伐他汀、阿托伐他汀、瑞舒伐他汀和匹伐他汀。
洛伐他汀、辛伐他汀、氟伐他汀、阿托伐他汀和匹伐他汀为亲脂性他汀类药物;普伐他汀、瑞舒伐他汀为亲水性他汀类药物。
血脂康胶囊的主要调脂成分为洛伐他汀及他汀类同系物,1.2 g的血脂康胶囊约含10 mg洛伐他汀。
2019《高血压患者血压血脂综合管理中国专家共识》要点我国人群高血压与血脂异常(以高胆固醇血脂为主)的伴发率高,但高血压、血脂异常的治疗率和控制率均较低,联合干预对延缓疾病进展、降低心血管相关事件发生风险具有积极意义。
《高血压患者血压血脂综合管理中国专家共识》,着重高血压患者的胆固醇管理,旨在为我国临床医生提供更具实践意义、更符合我国国情的高血压合并危险因素患者血压血脂管理建议。
高血压患者降胆固醇治疗目的1. ASCVD一级预防人群识别、明确需要降胆固醇治疗的高血压患者,尽早启动他汀类药治疗,在血压达标的基础上实现LDL-C达标,尽可能降低ASCVD发病风险。
2. ASCVD二级预防人群所有ASCVD患者须在降压达标的基础上,通过积极的他汀或他汀+非他汀类药物治疗将LDL-C降低至<1.8 mmol/L,延缓ASCVD疾病进展,以降低死亡风险,延长患者生存期并提高生活质量。
高血压合并高血脂症患者调脂治疗药物选择1. 可用于高血压患者的降胆固醇药物包括他汀类药(辛伐他汀、阿托伐他汀、瑞舒伐他汀及匹伐他汀等)、血脂康、胆固醇吸收抑制剂(如依折麦布)、以及同时具有降压和降胆固醇作用的单片复方制剂(SPC)。
2. 药物选择中应注意的问题①对初诊高胆固醇血症(LDL-C大于前述各危险分层的目标值)的患者,推荐起始采用中等强度的他汀类药治疗,治疗后4~6周复查血脂谱。
LDL-C达标后,继续他汀类药的长期治疗。
如单用他汀类药未能使LDL-C达标,应联用胆固醇吸收抑制剂以获得更显著的降胆固醇疗效。
②对他汀类药治疗后LDL-C达标、而非HDL-C(非HDL-C=总胆固醇-HDL-C)未达标的患者,首先推荐生活方式改善(低脂膳食、戒酒、避免摄入过量碳水化合物、增加活动、降低体质量),糖尿病患者应积极控制血糖,必要时可考虑联用贝特类药物。
在老年、肝肾功能不全患者,应避免大剂量他汀类药与贝特类药的联合。
③具有降压和降胆固醇作用的SPC(如阿托伐他汀10 mg或20 mg+氨氯地平)适用于大多数高血压伴高胆固醇血症患者的降脂治疗,并可以使大多数患者LDL-C达标。
匹伐他汀的作用和功能主治1. 简介匹伐他汀(Simvastatin)是一种属于他汀类药物的降脂药物,常用于治疗高胆固醇血症和动脉粥样硬化等疾病。
本文将介绍匹伐他汀的作用和功能主治。
2. 降脂作用匹伐他汀是一种竞争性抑制体内胆固醇生成的药物,通过抑制体内HMG-CoA还原酶的活性,降低胆固醇的合成。
具体而言,匹伐他汀通过以下几个途径发挥降脂作用:•抑制HMG-CoA还原酶:HMG-CoA还原酶是胆固醇合成的关键酶,匹伐他汀能够竞争性地结合该酶,抑制其活性,从而减少胆固醇的合成。
•促进LDL受体的表达:匹伐他汀能够促进肝细胞上LDL受体的表达,增加LDL的清除,降低血液中LDL的浓度。
•抗氧化作用:匹伐他汀具有一定的抗氧化作用,可以减少自由基的产生,并保护血管内皮细胞免受氧化损伤。
3. 主治功能匹伐他汀在临床上主要用于以下几方面的疾病治疗:3.1 高胆固醇血症高胆固醇血症是指血液中总胆固醇或低密度脂蛋白(LDL)胆固醇水平升高的病症。
匹伐他汀通过抑制胆固醇的合成和促进LDL的清除,能够有效降低血液中的胆固醇水平,控制高胆固醇血症的发展。
3.2 动脉粥样硬化动脉粥样硬化是一种以动脉粥样斑块形成为特征的慢性血管疾病。
匹伐他汀能够通过降低胆固醇水平、抑制胆固醇氧化和减少炎症反应等多种途径,减缓斑块形成的过程,阻止动脉粥样硬化的进展,预防相关血管事件的发生。
3.3 心血管疾病心血管疾病包括冠心病、心肌梗死、中风等疾病。
通过降低胆固醇水平、改善动脉粥样硬化的病变等作用,匹伐他汀能够降低心血管疾病的发生风险,并改善已发生心血管事件的预后。
3.4 二型糖尿病合并高脂血症二型糖尿病患者常常合并高脂血症,该病症可加速心血管疾病的发生。
匹伐他汀可以通过降低胆固醇水平、改善脂代谢异常等作用,控制糖尿病患者的高脂血症,降低其心血管疾病的风险。
3.5 其他适应症匹伐他汀还可作为一线药物用于治疗特定遗传性高胆固醇血症(比如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和混合型高脂血症。
规范心血管病治疗关注老年他汀应用——中国血脂异常老年人使用他汀类药物的专家共识解读近年来,随着中国社会老龄化进程的加快,心血管疾病已成为老年人患病率、致残率和死亡率最高的疾病。
血脂异常是导致心血管疾病的罪魁祸首,干预血脂异常已成为防治心血管疾病的重要举措。
他汀类药物是最重要的调脂药物,但由于多数临床试验除外了老年心血管病患者,他汀类药物在老年人群中是否能同样获益以及长期治疗的安全性是临床医生关心的问题。
老年患者血脂异常危险分层和治疗目标建议老年人血脂异常的分类和合适的血脂水平(表1)参考“2007年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制定的标准。
他汀类药物防治老年人心脑血管病的临床证据过去对老年人胆固醇与心脑血管病关系的研究为矛盾结果,多年来人们担心降低胆固醇水平对老年人可能存在不利影响,从而严重影响了降脂药物的临床应用。
但是,近年来心脑血管病一级和二级预防临床试验的结果表明,他汀类药明显降低心脑血管病的发生率、死亡率和减少心脑血管事件,他汀类药物已成为最常用的调脂药物。
他汀类药物临床试验老年亚组分析和部分针对老年人设计的随机对照临床试验证实,他汀类药物治疗降低老年人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的风险。
目前,尚缺乏专为80岁以上高龄老年人群设计的他汀类药物用于心脑血管病的临床试验证据。
稳定型冠心病 4S、CARE、HPS、LIPID、PROSPER、FLARE、LIPS、PLAC1、REGRESS这9项研究中,对其中≥65岁的老年患者(19569例)的荟萃分析证实,他汀可显著减少患者所有原因的死亡、心肌梗死、脑卒中等事件的发生率。
其中,4S研究中辛伐他汀20~40 mg、HPS研究中辛伐他汀40 mg证实可以显著降低老年患者心血管事件风险,有效提高老年患者生存率;CARE老年(≥65岁)亚组分析显示,普伐他汀 40mg/d使主要冠心病事件下降32%,CHD死亡率下降45%;TNT、IDEAL都是给予80 mg/d阿托伐他汀,但结果正好相反,同时大剂量他汀组肝酶异常(大于正常上限3倍)增加6~10倍,停药率也相应增加,再加上颇高的治疗费用,临床医生应三思。
老年人血脂异常管理中国专家共识摘要血脂异常是导致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SCVD)的重要危险因素,他汀类药物延缓ASCVD的发生、发展并降低心血管事件及死亡的风险。
由于对安全性的担忧,老年人调脂药物使用不足、停药率高。
本专家共识依据老年人使用调脂药物的临床证据,参考国内外血脂管理指南及专家共识推荐,对我国老年人的血脂异常提出管理建议,旨在促进我国老年ASCVD防治工作。
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是老年人致死、致残的主要疾病,患病率和死亡率随增龄增加。
血脂异常是ASCVD及心血管事件的独立危险因素,大量证据表明,他汀类药物可延缓ASCVD的发生、发展并降低发生心血管事件及死亡的风险。
由于对药物安全性的担忧,老年人群用药不足、停药率高。
为促进我国老年人ASCVD的防治工作,相关多学科专家经多次讨论形成本共识。
一、老年人血脂异常的特点血脂异常与基因、年龄、生活方式及环境等因素相关。
我国老年人的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和甘油三酯总体水平低于西方人群,血脂异常以轻、中度增高为主[4]。
中国慢性病和危险因素监测对163 641名成人的调查显示,70岁以下成人LDL-C和TG水平随年龄增加而升高,70岁以后呈降低趋势。
二、调脂药物用于老年人ASCVD防治的临床证据(一)他汀类药物防治老年人ASCVD的临床证据老年人临床试验和老年亚组分析显示,他汀类药物可降低ASCVD 的患病率、死亡率和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尚缺乏75岁以上老年人使用他汀类药物防治ASCVD的大规模随机对照临床试验证据。
1.他汀类药物用于老年人ASCVD一级预防的临床证据:他汀类药物用于ASCVD一级预防获益的证据,75岁以下老年人多来自随机对照研究,75岁及以上老年人多来自亚组分析及荟萃分析。
HOPE-3(h eart outcomes prevention evaluation-3)研究入选存在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的人群12 705例(包含中国人3 691例),随访5.6年,结果显示服用瑞舒伐他汀10 mg/d使主要终点事件发生风险减少24%,70岁以上亚组分析显示同样获益。
糖尿病患者的⾸选他汀!——糖尿病患者的⾸选他汀!⽬录第1章糖尿病患者⾎脂管理的重要性及我国患者⾎脂特点第2章LDL-C是调脂⾸要⼲预指标CONTENTS第3章中国指南推荐糖尿病患者中等强度他汀起始治疗第4章匹伐他汀是2型糖尿病患者调脂⾸选糖尿病患者发⽣⼼、脑⾎管疾病的风险增加2~4倍,⼼⾎管疾病是糖尿病患者的主要死因⼼⾎管疾病是糖尿病患者的主要死因糖尿病视⽹膜病卒中糖尿病肾病⼼⾎管疾病微⾎管病变⼤⾎管病变糖尿病神经病变糖尿病患者的死因分析AmericanDiabetesAssociation.DiabetesCare.2019,42(Supplement1):S1-S186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中华糖尿病杂志.2018,10(1):4-67周洁,向红丁.2009北京医学会内分泌学暨糖尿病学学术年会强化降糖治疗仍然残余91%的主要不良⼼⾎管事件风险剩余⾎管风险对纳⼊27049位2型糖尿病患者的4项RCT研究(UKPDS、ACCORD、ADVANCE和VADT)分析表明强化⾎糖治疗组与⾮强化组相较仅下降了9%的MACE风险(主要不良⼼⾎管事件,含⼼⾎管死亡、⾮致死性⼼肌梗死、⾮致死性中风)。
控制⾎糖能降低糖尿病⼤⾎管及⼩⾎管病变,但残余风险依然很⾼,需要综合管理相关⾎管事件风险91%MACE:主要⼼⾎管不良事件;MI:⼼肌梗死;STROKE:中风;HF:⼼衰;NEPHRO:肾病;RETINO:视⽹膜病变;NEURO:神经病变GiuglianoD,etal.Endocri ne.2018,61(1):23-27TurnbullFM,etal.Diabetologia.2009,52(11):2288-98UKPDS(英国前瞻性糖尿病研究)研究显⽰:⾎脂异常是T2DM患者发⽣致死性和⾮致死性⼼肌梗死的⾸要危险因素HDL-C每上升0.1mmol/L,冠脉事件发⽣率降低15%LDL-C每上升1mmol/L,冠脉事件发⽣率增加57%冠脉事件冠脉事件57%冠脉事件:致死性或⾮致死性⼼梗,临床⼼绞痛(异常⼼电图或平板运动试验确定)15%UKPDS23是⼀项多中⼼的随机、对照研究,对3055例平均年龄为52岁的⽆粥样硬化斑块相关性疾病的新诊断2型糖尿病⽩⼈患者进⾏随访,中位随访7.9年,共发⽣335例冠脉疾病,评估2型糖尿病患者基线时冠脉疾病的危险因素中华医学会内分泌学分会脂代谢学组.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2017,33(11):925-936TurnerRC,etal.BMJ,1998,316(7134):823-828⽬录第1章糖尿病患者⾎脂管理的重要性及我国患者⾎脂特点第2章LDL-C是调脂⾸要⼲预指标CONTENTS第3章中国指南推荐糖尿病患者中等强度他汀起始治疗第4章匹伐他汀是2型糖尿病患者调脂⾸选2017EAS:LDL为导致ASCVD的致病因素,LDL-C 作为评估LDL浓度的指标该共识通过对现有遗传学研究、前瞻性流⾏病学队列研究、孟德尔随机化研究以及降胆固醇治疗随机化临床研究的总结分析,得出结论:⾎浆LDL-C⽔平与ASCVD风险呈对数线性关系,降低LDL-C⽔平可以显著降低⼼⾎管事件风险;LDL为ASCVD的致病因素,LDL-C作为评估LDL浓度的指标FerenceBA,etal.EurHeartJ.2017,38(32):2459-2472国内外指南/共识⼀致推荐降低LDL-C为⾸要指标2019年ADA糖尿病指南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17年版)中国2型糖尿病合并⾎脂异常防治专家共识中国成⼈⾎脂异常防治指南AmericanDiabetesAssociation.DiabetesCare.2019,?42?(Supplement1):?S1-S186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中华糖尿病杂志.2018,10(1):4-67中华医学会内分泌学分会脂代谢学组.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2017,33(11):925-936中国成⼈⾎脂异常防治指南修订联合委员会.中国循环杂志,2016,31(10):537-953中国⼈群研究数据表明使⽤他汀降低LDL-C可显著降低糖尿病患者⼼⾎管事件初发风险及全因死亡率1000⼈患者-年58%52%50%49%49%CVD事件包含:冠⼼病、卒中和⼼衰本回顾性研究纳⼊基线值相匹配的10104对LDL-C>2.6mmol/L的糖尿病患者(不伴⼼⾎管事件或肝脏疾病,未使⽤过他汀),分为他汀组和未使⽤他汀的对照组,随访5年观察⼼⾎管事件及全因死亡率;同时在他汀组⽐较LDL-C<2.6mmol/L与未达标组之间的临床结局中位观察50.5个⽉,他汀组降低49%糖尿病患者⼼⾎管事件初发风险及58%全因死亡风险FungCSC,etal.BMCCardiovascDisord.2017,17(1):166⽬录第1章糖尿病患者⾎脂管理的重要性第2章LDL-C是调脂⾸要⼲预指标CONTENTS第3章中国指南推荐糖尿病患者中等强度他汀起始治疗第4章匹伐他汀是2型糖尿病患者调脂⾸选中国2型糖尿病患者⾎脂异常的特点1234TGHDL-CLDL-C载脂蛋⽩富含TG脂蛋⽩的apoB-100和apoB-48升⾼,apo-CIII⽔平升⾼,apo-CII/apo-CIII以及apo-CIII/apo-E的⽐值升⾼HDL-C⽔平降低⾎清TC⽔平和LDL-C正常或轻度升⾼,且LDL-C发⽣质变,⼩⽽致密的LDL-C⽔平升⾼空腹和餐后TG ⽔平升⾼,即使在空腹⾎糖和TG⽔平控制正常后往往还存在餐后⾼TG⾎症中华医学会内分泌学分会脂代谢学组.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2017,33(11):925-936依据中国循证,推荐中等强度他汀类药物对于绝⼤多数T2DM患者,中等强度他汀(可使LDL-C⽔平降低30%-50%)是可选的降胆固醇治疗药物(推荐;A级证据)推荐临床选择效价⽐⾼的中等强度他汀如⾟伐他汀20-40mg、匹伐他汀2-4mg、阿托伐他汀10-20mg等中国循证基于他汀疗效耐受性治疗费⽤推荐中华医学会内分泌学分会.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2012,28(9):700-703.中华医学会内分泌学分会脂代谢学组.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2017,33(11):925-936.T2 DM患者依据ASCVD危险度评估确定治疗⽬标全⾯评估ASCVD危险度是T2DM患者进⾏⾎脂管理的前提危险评估及治疗⽬标⼼⾎管风险程度临床疾患和(或)危险因素主要⽬标(mmol/L)次要⽬标(mmol/L)其他⽬标(mmol/L)⾼危T2DM合并⾎脂异常LDL-C<2.6non-HDL-C<3.4TG<1.7极⾼危T2DM合并⾎脂异常,并具有以下⼀种情况≥1项其他危险因素aASCVDLDL-C<1.8non-HDL-C<2.6TG<1.7a:年龄(男性≥40岁或绝经期后⼥性)、吸烟、⾼⾎压、慢性肾脏病(CKD)或微量⽩蛋⽩尿、HDL-C<1.04mmol/L、体重指数≥28kg/m2、早发缺⾎性⼼⾎管病家族史CVD:⼼⾎管疾病ASCVD:动脉粥样硬化性⼼⾎管疾病LDL-C:低密度脂蛋⽩胆固醇LDL:低密度脂蛋⽩TG:三酰⽢油non-HDL-C:⾮⾼密度脂蛋⽩胆固醇中华医学会内分泌学分会脂代谢学组.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2017,33(11):925-936T2DM合并⾎脂异常患者⾎脂管理流程中华医学会内分泌学分会脂代谢学组.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2017,33(11):925-936⽬录第1章糖尿病患者⾎脂管理的重要性第2章LDL-C是调脂⾸要⼲预指标CONTENTS第3章中国指南推荐糖尿病患者中等强度他汀起始治疗第4章匹伐他汀是2型糖尿病患者调脂⾸选中国2型糖尿病合并⾎脂异常防治专家共识(2017年修订版)作为最新⼀代他汀,匹伐他汀的⽣物利⽤度最⾼,⽣物活性最强3削减餐后TG增幅12TGLDL-C2HDL-C273例⾼脂⾎症伴⾎清总胆固醇≥220mg/dl患者,双盲,三组平⾏对⽐研究,将患者随机分为匹伐他汀1mg/d(n=90),2mg/d(n=90),4mg/d(n=86),治疗12周。
中国高血压患者血压血脂综合管理的专家共识(全文)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SCVD)是我国心血管疾病死亡的首位原因。
我国成人高血压患者已达2.45亿,其中超过半数合并血脂异常,二者并存可加速动脉粥样硬化进程,使心血管疾病风险明显升高。
降压达标同时降低血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是预防和治疗ASCVD的基石。
高血压患者降压联合降脂治疗的获益远超单独降压或降脂治疗。
该共识从临床实践出发,对我国高血压患者ASCVD的危险分层、降压降脂目标、药物选择原则以及依从性提高的策略等给出了具体的建议,旨在鼓励临床医师在努力提高降压达标率的同时提高降脂治疗率和达标率,从而降低我国心血管疾病的致残率和致死率。
高血压患者的血压及血脂管理建议专家共识高血压患者降压达标(<130/80 mmHg)是长期获益的基础。
同时,对LDL-C水平超过相应ASCVD危险级别靶目标值者,均需进行降脂治疗。
对ASCVD高危以上级别的高血压患者,应立即同时启动降压和降脂治疗,尽早实现血压和血脂双达标,并长期维持。
联合药物治疗(优选单片固定复方制剂),更有利于提高患者依从性。
生活方式干预须贯穿患者终生。
高血压患者治疗的目的不仅是降低血压水平,更重要的是改善心脑血管和肾脏的结构和功能,延长寿命。
因此,高血压患者须定期检测血脂谱,高血压伴血脂异常者需同时进行血压和血脂的长期管理,以预防ASCVD的发生和进展。
一、生活方式干预健康的生活方式能预防或延迟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发展,因此对于高血压合并血脂异常的患者,不论是否启动药物治疗,均应倡导健康的生活方式(表4)。
表4 生活方式干预的主要内容二、血压管理1.降压目标值:一般高血压患者降压目标值为<130/80 mmHg,≥75岁的老年患者可考虑为<140/90 mmHg,衰弱高血压患者的降压目标值需根据其耐受性个体化设定(表3)。
表3 高血压患者ASCVD危险分层评估及降压、降脂目标值注:ASCVD为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LDL-C为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PCI为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CABG为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HDL-C为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a ASCVD中危患者,若<55岁,具有以下2个或以上危险因素者,其心血管疾病余生风险为高危:(1)收缩压≥160 mmHg或舒张压≥100 mmHg,(2)非HDL-C≥5.2 mmol/L,(3)HDL-C<1.0 mmol/L,(4)体重指数≥28 kg/m2,(5)吸烟;b其他危险因素包括:(1)年龄≥45/55岁(男性/女性),(2)吸烟,(3)HDL-C<1.0 mmol/L,(4)体重指数≥28 kg/m2,(5)早发缺血性心血管疾病家族史; 1 mmHg=0.133 kPa2.降压药物选择:(1)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拮抗剂,ACEI和血管紧张素Ⅱ受体阻滞剂(ARB)、钙通道阻滞剂(CCB)、利尿剂和β受体阻滞剂均为一线降压药物。
他汀不耐受的临床诊断与处理中国专家共识2024重点内容他汀类药物用于心血管疾病(CVD)一级预防和二级预防的临床价值无可争议,其降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减少CVD发病及死亡风险的益处巳在大哑研究及广泛人群中得到证实,是国内外众多指南一致推荐的血脂管理及防治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SCVD)的基石药物。
近年来,随蒂他汀类药物应用人群的不断扩大、新型降脂药物的相继问世,医学信息的可及性增加和大众媒体科普宣讲的普及,有关他汀类药物使用的顾虑有增加趋势,他汀不耐受诊断与处理的问题逐渐突出。
尽管国内外多个学术机构/组织相继发布了他汀不耐受相关指南或共识,但他汀不耐受的定义和诊断标准并不完全一致,致使临床实践中他汀不耐受的诊断与处理尚欠科学,他汀不耐受被高估的情况时有发生。
多项研究提示,我国人群的他汀类药物使用率和血脂达标率明显低于发达国家,究其原因,主要与患者对他汀类药物相关不良反应的担忧及临床医师对他汀不耐受的诊断与处理欠规范有关。
为提高人们对他汀不耐受的科学认知水平,规范他汀类药物的临床使用,提高我国人群血脂达标率,国家心血管病专家委员会心血管代谢医学专业委员会特组成专家组,全面复习他汀不耐受的全球相关研究数据包括中国人群他汀类药物使用和耐受情况的相关资料,参考国外他汀不耐受相关指南与共识,制定了《他汀不耐受的临床诊断与处理中国专家共识》,提出了适合我国人群的他汀不耐受基本定义、科学诊断标准及干预策略,以期改善我国他汀类药物的临床应用现状,提高我国ASCVD的防治水平。
l、中国人群他汀类药物的应用现状中国人群血脂异常的患病率高,治疗率、达标率低,这是我国CVD负担持续加重的主要原因之一。
中国脑卒中筛查与预防项目CCNSSPP)数据显示,40岁以上居民血脂异常患病率高达43%,其中3.4 JlllUOl/L �LDL-C < 4. 1川mol/L者占18.4%, LDL-C � 4. lmmol/L者占8.1%, 但血脂异常患者中仅18.9%接受降脂治疗,7.2%得到充分控制。
doi :10.3969/j.issn.1002-7386.2023.20.009·论著·匹伐他汀与阿托伐他汀对PCI 术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血脂、血管内皮功能、炎性因子的影响张玲姬 吴培颖 赵薇项目来源:廊坊市科学技术研究与发展计划(编号:2020013072)作者单位:065000 河北省廊坊市人民医院心内科(张玲姬、吴培颖);河北省廊坊市安次区人民医院药剂科(赵薇) 【摘要】 目的 观察匹伐他汀对PCI 术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血脂、血管内皮功能、炎性因子的影响。
方法 将84例急性心肌梗死PCI 术后患者随机分为2组,观察组术后予匹伐他汀治疗,对照组术后予阿托伐他汀治疗。
比较2组治疗前后心功能[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 )、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 )、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 )]、血管内皮功能及炎性因子[内皮素⁃1(ET⁃1)、一氧化氮(NO )水平及炎性因子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超敏C⁃反应蛋白(hs⁃CRP )]、血脂指标(TG 、TC 、LDL⁃C 、HDL⁃C )水平变化及临床疗效,随访6个月,比较2组心血管不良事件及狭窄发生率。
结果 治疗后观察组总有效率(92.86%)略高于对照组(88.10%),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
术后1个月,观察组心功能指标LVEF 、LVEDD 、LVESD ,炎性因子指标IL⁃6、TNF⁃α、hs⁃CRP ,血管内皮功能指标ET⁃1、NO 改善优于对照组(P <0.05),术后3个月血脂TG 、TC 、LDL⁃C 、HDL⁃C 水平改善优于对照组(P <0.05)。
术后6个月,观察组不良心脏事件及狭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 <0.05)。
结论 匹伐他汀对PCI 术后急性心肌梗患者的疗效确切,能有效改善患者血脂、血管内皮功能、炎性因子,提高患者心功能。
匹伐他汀钙片药物说明书推荐文章迈之灵片药物说明书热度:盐酸美金刚片药物说明书热度:依折麦布辛伐他汀片药物说明书热度:苯扎贝特片药物说明书热度:胞磷胆碱钠片药物说明书热度:匹伐他汀钙片(力清之)用于高胆固醇血症和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匹伐他汀钙片说明书,欢迎阅读。
匹伐他汀钙片商品介绍通用名:匹伐他汀钙片生产厂家: Kowa Company,Ltd, Nagoya Factory(日本)批准文号:H20080553药品规格:2mg_7片药品价格:¥63元匹伐他汀钙片说明书【通用名称】匹伐他汀钙片【商品名称】匹伐他汀钙片(力清之)【英文名称】PitavastatinCalciumTablets【拼音全码】PiFaTaTingGaiPian(LiQingZhi)【主要成份】匹伐他汀钙。
【性状】匹伐他汀钙片(力清之)为淡粉色薄膜衣片,除去薄膜衣片后显橙色。
【适应症/功能主治】力清之(匹伐他汀钙片)用于高胆固醇血症和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
【规格型号】2mg_7s【用法用量】成人晚餐后口服力清之(匹伐他汀钙片)一日1~2毫克,根据年龄和症状调整剂量,若降LDL-C的疗效不理想,可增加剂量,大日剂量为4毫克。
【不良反应】主要不良反应有腹痛、皮疹、抑郁、搔痒以及r-谷氧酰胺转肽酶、肌酸激酶(CK1、谷丙转氯酶和谷草转氨酶升高。
严重不良反应有横纹肌溶解和肌病。
【禁忌】对力清之(匹伐他汀钙片)过敏者禁用,孕妇禁用。
【注意事项】力清之(匹伐他汀钙片)慎用于过度饮酒及有肝病史者若有不明原因肌痛、肌无力发生时,特别是伴有发热者应立即向医生报告,这些患者应检测CK水平,若CK水平高于正常或临床怀疑有肌病时应立即停用匹伐他汀钙片(力清之)。
【儿童用药】尚不明确。
【老年患者用药】尚不明确。
【孕妇及哺乳期妇女用药】尚不明确。
【药物相互作用】如与其他药物同时使用可能会发生药物相互作用,详情其咨询医师或药师。
【药物过量】尚不明确。
匹伐他汀临床应用中国专家共识大量临床研究表明,应用他汀类药物降低患者血浆胆固醇水平可以抑制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和发展,降低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率并可改善其预后。
自1987年第一个他汀---洛伐他汀获准上市以来,之后又有6个他汀陆续应用于临床。
最近又一个新的他汀--匹伐他汀在中国上市,新他汀的出现为临床医师提供了更多的选择。
为使临床医师更充分了解并合理使用匹伐他汀,中国医师协会心血管内科医师分会组织全国相关领域专家起草了本共识。
一、匹伐他汀钙的化学结构、药代动力学特征1. 化学结构匹伐他汀化学名称为:(+)-顺式{(3R,5S,6E)-7-[2-环丙基-4-(4-氟苯基)-3-喹啉基]-3,5-二羟基-6-庚酸}钙。
匹伐他汀钙的化学结构式分子式:C50H46CaF2N2O8 分子量:880.98Da2.吸收与分布匹伐他汀口服后在小肠迅速吸收,空腹0.5~0.8小时即可达血药浓度峰值,在给药后第3-4天血浆浓度达到稳态。
匹伐他汀吸收率80%,绝对生物利用度大于60%,半衰期为11小时。
匹伐他汀在肝脏中的浓度最高,其次是肾、心脏组织,在血液、骨骼肌和大脑中浓度相对较低[1]。
3.代谢及药物相互作用细胞色素P450系统(Cytothrome P450 system,CYPs)是药物生物转化的主要酶系统,其介导的药物代谢与药物相互作用、药物不良反应密切相关,约有50%以上的临床药物通过CYP3A4代谢。
匹伐他汀不通过CYP3A4代谢,极少部分经过CYP2C9代谢,因而该药基本不受通过这两种途径代谢的药物的影响。
肝脏摄取匹伐他汀时,90%以上是经过有机阴离子转运多肽2(Organ anion Transport Polypeptides 2,OA TP2)进行的。
环孢霉素A、胆汁酸盐、硫酸盐、甲状腺素、甲氨喋呤等影响OATP2介导的匹伐他汀转运,应尽量避免匹伐他汀与这些药物的合用[1]。
4.清除匹伐他汀在体内代谢很少,代谢途径包括:内酯化、侧链β氧化、氮萘环的羟基化作用及喹啉环水解等。
匹伐他汀主要以原型存在,其少量的代谢物主要为匹伐他汀内酯。
匹伐他汀原型及其内酯代谢物均通过胆汁排入小肠,大部分通过粪便排出体外,部分可被重吸收,即存在肠肝循环,这是其消除半衰期较长和生物利用度高的主要原因。
匹伐他汀和匹伐他汀内酯从尿中排泄的不足2%[1]。
二、匹伐他汀的作用机制匹伐他汀为3-羟基-3-甲基戊二酰辅酶A(HMG-CoA)还原酶抑制剂,可使甲羟戊酸合成减少,从而降低胆固醇合成的数量。
匹伐他汀主要作用于肝脏,抑制肝脏胆固醇合成使肝细胞内胆固醇浓度降低,促进浓度依赖的低密度脂蛋白(LDL)受体密度上调及活性增强,加速LDL的分解代谢,并能减少极低密度脂蛋白(VLDL)合成,使VLDL转化成LDL减少,从而降低血浆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1]。
三、匹伐他汀的临床研究1. 对LDL-C的影响匹伐他汀对于降低LDL-C的效应呈剂量依赖性,日本的一项入选264例高胆固醇血症患者应用匹伐他汀治疗的剂量探索研究,治疗持续时间为12周,结果显示匹伐他汀每日1mg、2mg和4mg分别降低LDL -C达34%、42%和47%[2]。
韩国的一项为期8周的临床研究(95例高胆固醇血症患者)中,匹伐他汀2m g降低LDL-C达38%,同对照组辛伐他汀20mg的效果相似[3]。
在欧洲的一项为期12周入选821例高胆固醇血症或混合型血脂异常患者的临床研究中,匹伐他汀2mg和4mg降低LDL-C分别达到38%和45%,效果分别同对照组阿托伐他汀10mg和20mg相似[4]。
2. 对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甘油三酯(TG)的影响一项针对43例低HDL-C血症患者所进行的研究显示,匹伐他汀应用12个月可使HDL-C水平从36.0m g/dL升高到40.5mg/dL(p<0.001),ApoA-I水平从108.4mg/dL升高到118.7mg/dL(p<0.01)[5]。
另一项比较匹伐他汀2mg和阿托伐他汀10mg升高HDL-C效应的随机临床研究(入选患者207例高胆固醇血症和糖耐量异常)中,用药52周后,匹伐他汀升高HDL-C明显优于阿托伐他汀(8.2%vs. 2.9%, p=0.031),匹伐他汀组升高载脂蛋白(Apo)A-I水平也优于阿托伐他汀(5.1%vs. 0.6%,p=0.019)[6]。
对TG水平在150mg/dL以上的患者所进行的研究显示,匹伐他汀2mg治疗12周可以降低血清TG水平约23%[7]。
在一项II期临床研究中,匹伐他汀4mg治疗8周可以降低TG约42%[8]。
3.对其它致动脉粥样硬化脂蛋白的影响33例伴有2型糖尿病的高胆固醇血症患者接受匹伐他汀2mg治疗8周,结果显示脂蛋白残粒胆固醇(RLP-C)水平以及小而密LDL-C比例明显下降,颗粒直径峰值(LDL颗粒大小的指标)明显增大[9]。
KISHIMEN研究入选了178例高胆固醇血症患者,匹伐他汀1mg或者2 mg持续应用6到12个月,结果显示LDL-C和RLP-C分别下降了30.3%和22.8%[10]。
17例杂合子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患者分别接受匹伐他汀2mg或者阿托伐他汀10mg,在治疗12周后,两组中RLP-C和小而密LDL-C均出现了明显下降,两组间未见到明显的差异[11]。
匹伐他汀对脂质谱具有综合性的改善作用,除了显著降低LDL-C和TC的作用,还具有降低TG和升高HDL-C的作用。
匹伐他汀同时具有改善其他致动脉粥样硬化血脂参数的作用,包括降低小而密LDL-C和RLP-C等。
4. 匹伐他汀的多效性作用除了调脂治疗之外,许多研究显示匹伐他汀还具有多效性作用。
一项体外试验表明,匹伐他汀有抑制C 反应蛋白诱导内皮细胞产生白介素8的作用,并且能够抑制由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onocyte Chemotactic Protein-1,MCP-1)刺激产生的单核细胞与内皮细胞的粘附作用,显示匹伐他汀具有一定的抗炎效果。
另有研究显示,匹伐他汀有抑制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因子1(Plasminogen Activator Inhibitor-1,PAI-1)和组织因子(Tissue Factor,TF)的作用。
因此,匹伐他汀可能通过多方面的机制发挥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12-14]。
5.对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影响多个研究均显示匹伐他汀具有使冠状动脉和颈动脉斑块消退的作用。
给予遗传性高脂血症( WHHL )兔匹伐他汀治疗,16周后观察到匹伐他汀在显著降低胆固醇的同时,可阻止动脉粥样硬化的进展,并具有稳定动脉粥样斑块的作用[15]。
日本的一项有关匹伐他汀逆转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研究,入选了82例患者分为匹伐他汀组(n=41,2 mg/日)和对照组(n=41,仅饮食控制) ,随访半年。
通过治疗前后对左主干冠脉病变进行血管内超声(IVUS)容积分析发现,治疗组LDL-C明显降低(幅度达到33.2%),IVUS测定的左主干斑块容积指数显著减少,匹伐他汀降脂治疗可促使冠脉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消退[16]。
为了前瞻性评估他汀对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影响,日本的一项临床研究入选了252例急性冠名综合症(A CS)患者,观察匹伐他汀4mg和阿托伐他汀20mg的疗效差异。
治疗8个月后,匹伐他汀4mg组斑块容积(PV)降低了16.9%,阿托伐他汀20mg组降低了18.1%,两组均有明显的下降[17]。
四、匹伐他汀的安全性和耐受性2008年公布的LIVES( LIValo Effectiveness and Safety Study)研究是一项针对20,000例日本患者实施的有关匹伐他汀疗效和安全性的大规模、前瞻性研究,共入选了20,279例患者并随访2年。
匹伐他汀服用剂量范围是每日1~4mg,其中19,925例进行了安全性分析,结果显示匹伐他汀对于日本人群(亚洲人)具有良好安全性[18]。
1.一般不良反应匹伐他汀的一般不良反应较少,主要表现为消化道反应如恶心、胃肠部不适、便秘、腹泻、腹痛、呕吐等,总发生率为1.23%。
皮肤反应如皮疹、瘙痒、红斑、荨麻疹等,总发生率为0.69%(137/19,925)。
2.肌肉安全性肌肉相关性不良反应(血CK增高,肌痛等)的发生率为4.5%(893/19,925),肌病和横纹肌溶解症的发生率分别为0.03%(6/19,925)和0.01%(2/19,925)。
匹伐他汀均与其他他汀类药物报道的数据相似或更低。
3.肝脏安全性LIVES研究中,应用匹伐他汀的患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和胆红素增高分别为1.79%(356/19,925)、1.5%(298/19,925)和0.09%(18/19,925),其中严重ALT或AST升高的小于0. 01%,研究中未见这些不良反应给患者带来明显的影响。
五、匹伐他汀的临床应用建议1.临床应用范围对于冠心病、冠心病等危症及其他具有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患者,遵循《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的原则,匹伐他汀可用于降低TC、LDL-C和TG,并升高HDL-C,提高患者调脂治疗达标率。
对于原发性高胆固醇血症或以胆固醇升高为主的混合性血脂异常患者,当饮食控制及其他非药物治疗不理想时,匹伐他汀可用于降低总胆固醇(TC)、LDL-C。
糖尿病及代谢综合症患者其血脂异常常表现为T G水平轻度升高及HDL-C水平降低,可选用匹伐他汀治疗使LDL-C达标的同时降低TG及升高HDL-C[1 9]。
2.用法用量成人一日1次,每次1-2mg,晚饭后口服,最大剂量为4mg。
3. 注意事项3.1下列患者禁止给药:(1)对匹伐他汀成份有既往过敏史的患者;(2)严重肝病患者或胆道闭塞患者;(3)正服用环孢霉素患者;(4) 孕妇及可能妊娠的妇女或哺乳期妇女。
3.2以下患者原则上禁止给药,但如有必要可慎重给药:肾功能相关的临床检查值异常的患者,需要合并使用本药物和贝特类药物时,仅限于治疗判断为不得已的情况下才能给药3.3以下患者慎重给药:(1)肝病患者或有既往史的患者,酒精中毒者;(2)肾病患者或有既往史的患者;(3)正在服用贝特类药物,烟酸的患者;(4)甲状腺机能低下症患者、遗传性肌疾病或有家族史患者,药物性肌障碍的既往史患者。
3.4在使用本药的情况下,以下几点要充分注意:(1)使用本药前,首先采用治疗高胆固醇血症的基本疗法-饮食疗法,以及减少如高血压,吸烟等引起缺血性心脏病的危险因素和进一步运动疗法。
(2)从服药开始到12周之间至少要检查肝功能1次,以后定期(如半年)检查。
(3)服药过程中要定期检查血脂值,如发现对治疗无反应时应停止给药。
在启用他汀类药物时,要检测肝转氨酶(ALT,AST)和CK,治疗期间定期监测复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