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相关性
- 格式:docx
- 大小:31.54 KB
- 文档页数:13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关系随着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步伐不断加快,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国家重要的精神力量。
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根基和灵魂,它承载着历史的厚重和人民的智慧。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新时代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精神旗帜,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指导方针。
两者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和生动的交融,共同构成了当代中国精神文化的内核。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博大精深,悠久而璀璨。
传统文化强调的是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归属感和自豪感,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则强调的是社会正义、人民利益和国家发展的全局观。
对于传统文化而言,它更强调的是个人修养、家庭和谐以及社会秩序,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则更多地体现了公平正义、法治精神、诚信守法等现代价值观。
这并不代表两者不存在对立关系,相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继承而来的,是对传统文化的发扬和弘扬。
在当代社会,传统文化已经不再是封闭、僵化的东西,它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辅相成,相互交融,得到了更好的传承和发展。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价值取向上的交融。
中华传统文化注重道德伦理、家国情怀和感恩知足,这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倡导的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和谐发展密切相关。
传统文化中的“以人为本”、“和而不同”、“仁爱天下”等理念,与现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人民至上”、“公平正义”等价值理念有着内在的相关性。
这种关系不仅丰富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也使传统文化在当代社会具有了更广阔的生命力和更深刻的现实意义。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华传统文化共同推动了社会风气的正面倾向。
传统文化注重的是礼义廉耻、忠孝节义,这些都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倡导的基本道德规范。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强调维护社会公平正义,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这与中华传统文化中推崇和谐之美、奉献之美、诚信之美、感恩之美等价值观念高度契合。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关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指导全社会思想道德建设的根本遵循。
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则是中国五千年文明史的结晶,包含了丰富的哲学思想、道德规范、艺术风格等丰富内容。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和深厚的历史基础。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关系,以期更好地传承和发扬中华传统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具有一脉相承的关系。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人民在长期的社会发展实践中创造的,包括了儒家思想、道家理念、佛教思想等等,这些思想和理念渗透到了中国人民的生活中,成为一种精神追求和行为准则。
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精神标识,也是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如爱国主义、集体主义、诚实守信等等价值观念,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都得到了体现和强调。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这些思想和价值观念上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共同构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精髓。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实践指导上具有协同推进的关系。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实践中为人们提供了正确的行为指引和人生追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强调了实现中国梦的伟大目标,提倡崇尚科学、勤劳奋斗、诚实守信、共同富裕等一系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这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克己复礼”等理念相一致,都是在不同历史条件下,为中国人民提供正确的行为准则和实践指引,对塑造中国人的道德品格和人生追求发挥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参考来源】1.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百度百科2.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百度百科。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关系1. 引言1.1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关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精神支柱,也是国家意识形态建设的核心内容。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宝贵精神财富,承载着民族的历史记忆和文化基因。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和内在联系,二者之间既有传承与发展的关系,又有启示与强化的相互影响。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强调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一系列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道德要求。
这些价值观与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忠孝、仁义、礼让、谦和等传统美德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二者在关注个体与集体、自我与他人的关系上,都体现着和谐共生、相互尊重的核心理念。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强调的集体主义思想和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家国情怀也有许多相通之处,都强调了个体与集体之间的关系,都强调了责任与担当。
在当今社会,面对全球化、信息化的挑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合与创新变得尤为重要。
二者的结合不仅可以丰富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体系,也可以为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注入新的活力。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共同价值追求,既有利于民族精神的弘扬,也有助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入人心。
只有将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更好地引领当代中国价值观念的发展。
2. 正文2.1 辨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文化渊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的精神支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
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瑰宝,承载着中国五千年文明的智慧和积淀。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着深厚的文化渊源,在思想观念、价值取向、道德规范等方面有着内在的联系和相互影响。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合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强调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奉献精神等核心价值,这些价值观念都得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启发。
中华文化中强调忠诚、孝道、仁爱等传统美德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忠诚、友爱、诚信等价值取向有着共通之处。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系【摘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
本文探讨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间的关系。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承非常重要,传统美德如忠诚、孝顺、诚信等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着深刻的契合。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弘扬也在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促进了道德观念的提升和社会和谐的构建。
两者在尊重人文关怀、奉献公益等方面有共同点,相互促进,互为补充,共同促进着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和社会主义事业的持续发展。
保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纯正性与时代性,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现代性相结合,是我们在建设美好社会、推动国家繁荣发展中永恒的追求。
【关键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承、弘扬、共同点、相互促进、纯正性、时代性、重要性、共同内涵、伟大复兴、持续发展。
1. 引言1.1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和现代中国道德建设的重要内容。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五千年文明史的结晶,包含了丰富的哲学思想、伦理道德、文学艺术和传统习俗,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和精神追求。
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的精神支柱和道德准则,包括了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内容,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指引。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系密不可分,两者既有延续传承的关系,也有相互弘扬的作用。
在当代社会,如何更好地传承和发扬中华传统文化,同时又能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融合,成为了一个重要课题。
通过对两者的关系深入探讨和研究,可以更好地推动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和社会主义事业的持续发展。
2. 正文2.1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承,是指通过对传统文化中的价值观念、道德规范、行为准则等进行继承和发扬,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现代社会中的传播和推广。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合作为中国特有的文化标志,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被广泛地传承和弘扬。
同时,在新时代下,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并成为引领中国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思想。
两者的融合与交融,有助于形成内涵丰富、意蕴深厚的中国精神,推动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首先,在价值取向方面,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广泛而深厚的统一性。
其中,中庸之道、仁爱和谐、诚信守信等观念都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精髓,而这些观念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人民至上、民主法治、诚信友爱等价值观念不谋而合。
例如在“民主法治”方面,优秀的传统文化强调仁爱和谐,重视个人与社会的相互配合,并提倡尊重法律法规,因此,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民主法治”互相印证,使社会文化建设取得更加积极的效果。
其次,在文化传承方面,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能够实现生动的融合。
通过在学校教育、宣传报刊等渠道中将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结合,加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宣传教育,充分发挥其在道德、智慧、审美和品德方面的优秀性质,并不断开发和创新传统文化的现代化表现形式,使其成为符合时代需求的现代精神内核。
最后,在文化形态方面,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融合也在不断进行。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强调时代感和实用性,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则以其古朴优美、博大精深的艺术表现方式获得普遍认同。
这两种文化形态虽然各具特色,但都可以实现融合。
比如,在文艺创作方面,以优秀传统文化为基础,有意识地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求靠拢,塑造出更加中国化、更能引领人民精神文化生活的文艺形象。
在建设社会主义新文化中,必须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坚持创新理念和方法,将优秀的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合到发展中去,才能切实提高文化软实力,促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总之,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融合,不仅丰富了中国精神,塑造了积极向上的文化形象,还有助于传承和创新文化,形成新时代下的中国新文化。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充分体现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升华。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吸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丰富营养的基础上逐步发展和完善,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的延续,二者在内在上是统一的。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厚沃土,离开优秀传统文化的滋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将变成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升华:
从国家层面来看。
中华文化历来强调“民本”。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倡导的“富强”“民主”要求一切从人民群众的利益出发,关注民生,唯有人民安居乐业,国家才能富强昌盛,这是民本思想在当今时代的升华。
中华文化强调“天人合一”“和而不同”,“天人合一”意指人类活动应顺应自然规律,维护人与自然的和谐;“和而不同”则强调在与人交往之中既能与之保持和谐友善关系,又能坚守自己的立场,不完全附和对方。
这种理念要求人们在与人相处时应“求同存异”,保持人与人之间自由、民主、平等的关系,在与自然的相处中尊重自然,实现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和谐、可持续发展。
这反映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即是“和谐”思想的体现。
中国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联系提要: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内涵丰富,凝聚着中华民族伟大的价值智慧和自强不息的精神追求,是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的重要理论思想源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
积极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是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途径,是鼓舞人民前进的强大精神力量。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联系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构的理论思想源泉,符合当代社会主义的价值标准和价值追求,是中华民族儿女共同的价值选择和愿景。
核心价值观是在特定的民族文化历史背景中所形成的居于支配地位并起主导作用的优秀价值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伟大实践,充分汲取古今中外优秀文化成果的价值资源,在历史特定的民族文化背景环境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
十八大报告:“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中明确提出“和谐”的思想,不仅贯穿了中华五千年灿烂文明的始终,同时也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奠定了文化基础。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根植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提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报告从国家、社会、人民三个层面全方位地倡导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需要积极树立科学的价值导向和践行伟大的核心价值观,以引领社会进步思潮、达成凝聚社会共识,进而有力地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健康发展。
其中,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构建提供了丰富的智慧价值资源和有益的方法借鉴。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密切联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只有根植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才能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拥有强大的凝聚力和强劲的向心力,同时,科学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观,也将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发挥出巨大的吸引力和旺盛的生命力。
当今,我国正在大力推进文化强国战略,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作为文化建设的根本任务。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宋乃庆《光明日报》( 2014年10月07日 06 版)今年5月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明确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充分体现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升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重要作用。
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讲话精神,对于正确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系,促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具有重要意义。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系深刻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科学内涵。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科学概括和提炼。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这分别从国家、社会、公民三个层面阐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层次,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高度凝练和集中表达。
牢牢把握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基因,植根在中国人内心,潜移默化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
今天,我们提倡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从中汲取丰富营养。
青年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在“勤学”“修德”“明辨”“笃实”四个方面下功夫。
准确认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充分体现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升华。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吸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丰富营养的基础上逐步发展和完善,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的延续,二者在内在上是统一的。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厚沃土,离开优秀传统文化的滋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将变成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升华从国家层面来看。
中华文化历来强调“民本”。
《尚书·五子之歌》中讲:“民惟邦本,本固邦宁。
”指的就是百姓是国家的根本和基础,唯有百姓富足安康,国家才能和谐稳定。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关系【摘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文化体系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二者相辅相成、相互融合。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了继承与发展,弘扬了传统文化中的仁爱、孝道、礼节等价值观念。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深刻影响并传承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着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等优良品质。
在实践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传统文化中得到延续与体现,促进了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
通过相互促进和融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共同推动着中华民族的发展与繁荣,传承发展二者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途径。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继承、发展、影响、传承、延续、体现、相互促进、融合、优势、推动、共生共存、发展与繁荣、传承发展、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1. 引言1.1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关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精神灵魂,是全社会共同遵循的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民族几千年来所创造的优秀文化遗产,蕴含着丰富的价值观念和思想精华。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和关系,二者相互渗透、相互影响,共同构成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强调的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发展和传承。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强调的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奋斗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以敬业为核心的职业精神、以诚信为核心的道德品质等,这些核心价值观念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有着深厚的传统基础,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承提供了重要的思想资源。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珍贵的精神宝库,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和文化积淀。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既有相互继承的关系,又有相互补充和促进的作用。
在当今社会,如何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华优积传统文化相结合,发挥二者的优势,促进社会的发展和繁荣,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中国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系中国自古以来就有着悠久的文化传统,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则是近年来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理论成果之一。
中国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着紧密的联系和相互影响,二者之间相互交融、相互促进,共同构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精神支撑和价值追求。
中国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价值取向上有着一脉相承的关系。
中国文化强调和谐、仁爱、忠诚、敬畏等价值观念,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强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核心价值观,包括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法治、爱国、敬业、诚信等。
可以说,这些价值观念既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
两者都强调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公正、道德规范等,是对人类社会发展和进步的共同追求。
中国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思想观念上相互借鉴、相互融合。
中国文化注重继承与创新,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一种新的价值体系,也在借鉴和吸收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优秀思想观念。
比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和谐"理念与中国古代的"和谐共生"、"天人合一"的思想有着相通之处;"诚信"的价值观念则源自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诚实守信"的道德要求。
这种相互借鉴和融合,使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加符合中国国情和文化传统,也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提供了思想理论支撑。
中国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社会行为规范上相互协调、相互呼应。
中国文化强调家庭观念、孝道伦理、社会义务等,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强调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等。
二者共同构建了中国社会的核心价值观体系,为社会成员的行为规范提供了指导和约束。
例如,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指导下,中国人民更加注重家庭和谐、亲情关怀,积极履行社会责任,倡导诚实守信、公正公平的社会行为等。
这种行为规范的协调与呼应,有助于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社会实践中的具体落实。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关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积淀下来的宝贵财富。
两者之间有怎样的关系?如何相互激荡、相得益彰?这是一个深刻而复杂的问题,值得我们深入探讨。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着内在的血脉联系。
毛泽东指出:“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给我们指明了一条通往中华传统文化的道路。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指中华文明几千年来所形成的文化,其中包含了儒家、道家、佛家等思想,有着深厚的思想基础,诚信敬业、忠孝仁义等传统美德一直深植于民间。
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着相互促进、相得益彰的关系。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强调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价值取向,这些价值取向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儒家思想、仁义礼智信等价值理念是一脉相承的,体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在某种程度上弥补了传统文化中的不足,增强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当代社会的生命力。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间也存在一些分歧和矛盾。
例如在尊重传统和求新求变的问题上,传统文化强调守旧、守成,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则主张与时俱进、求新求变。
这种分歧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的矛盾,也反映了传统文化与时代发展的挑战。
但我们应该看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并不是对立的关系,而是相互融合、相互促进的关系。
在实践中,我们应该充分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作用。
通过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炼其精华,使之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让传统文化在当代社会中焕发新的生命力。
也要通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当代社会中得到更好的传承和发展。
在教育中,我们要加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系【摘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着密切的关系。
传统文化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承,弘扬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神内涵,为其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文化滋养;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则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传承着传统文化的精神价值。
两者在道德、家国情怀、社会责任等方面存在共同点,共同体现出一种爱国爱民、诚信友爱的核心价值。
传统文化与核心价值观的融合和互补也丰富了彼此的内涵,推动了两者的共同发展。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相互影响中不断发展壮大,为中华民族的传统与现代文化建设提供了有力支撑和指引。
【关键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关系,传承,弘扬,共同点,融合,互补,共同发展1. 引言1.1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两种不同的文化体系,但二者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沉淀下来的宝贵文化遗产,包括儒家文化、道家文化、佛家文化等等,是中国历史文化的精髓所在。
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理念,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重要内容。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间既有传承和弘扬的关系,也有共同点和融合的可能性。
在当代社会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承起着重要作用。
传统文化中的仁爱、孝道、忠诚等价值观念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社会公正、和谐等理念相互呼应,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入人心提供了坚实基础。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传统美德,使之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
在这种相互传承和弘扬的过程中,两者之间产生了共同点,如强调人民至上、社会稳定和谐、强调道德伦理等等,促进了两者之间的融合和互补。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当代社会中共同发展,既保留了传统文化的精华,又注入了新时代的内涵,共同促进着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深入发展。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关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引领社会风气、推动社会进步的根本价值理念。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历史、文化所孕育出来的宝贵财富。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和深厚的内在逻辑关系。
本文将从两者的内涵、相互影响和相互融合等角度分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关系。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具有相似之处。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强调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并提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16字核心价值观。
这些价值观体现了全社会共同遵循的道德规范和社会行为准则,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仁、义、礼、智、信”等价值理念有着相通之处。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强调“仁者爱人”、“义者正心”、“礼者修身”、“智者治国”、“信者成仁”,提倡的是一种对人、对己、对社会的做人准则和处世原则。
可以看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都强调了爱与善的道德品质,都秉持了民族精神和人文精神。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了有机整合和传承发展。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承继和传承,又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发展和更新。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了爱国主义精神、革命英雄主义精神、改革创新精神、和谐共生精神等。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了有机整合和创新发展,为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注入了新的时代内涵和时代价值。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相互融合对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要意义。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集中体现,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支撑。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是中华民族的根本精神追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相互融合,不仅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内涵,也是中华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的重要来源。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关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的精神支柱和价值导向,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包含了五千年的中华民族智慧结晶和精神财富,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间存在着紧密的关系,二者相互促进、相得益彰。
本文将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与意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理念体现,是当代中国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基本价值取向。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包括了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十四个方面,涵盖了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等方方面面。
在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引导全社会价值取向的根本指针,是全社会的共同价值追求,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和精神支撑。
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于凝聚全国人民的精神力量,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大意义。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与价值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五千年中华民族精神的结晶,是中华民族的历史记忆和文化底蕴。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包括了儒家文化、道家文化、佛家文化等多元一体的文化体系,形成了孔孟之道、礼乐之邦、诗画之乡等深厚的文化内涵。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强调的是仁义礼智信等传统价值观念,注重的是人伦道德、家国情怀和社会责任,强调的是自我修养、人伦关系和社会和谐。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孝道忠孝、仁爱礼仪、谦和谨慎等为核心,强调儒家的“仁者爱人”、“义者治国”、“礼者安邦”等传统思想。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中华民族发展历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对于引领中华民族的价值取向、保持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心、促进中华民族的文化繁荣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内涵与精神追求上存在着显著的契合和统一。
在价值取向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强调的民主、法治、平等、公正等重要价值理念,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倡导的仁义礼智信等传统价值观念具有高度一致性。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国传统文化契合的研究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国传统文化之间的契合研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讨:
1. 价值观的共通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强调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谐共生、仁爱亲和、礼仪文明”有着一定的共通性。
通过比较研究二者的关键价值观念,可以寻找到两者之间的契合点。
2. 价值观的历史渊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在中国特定历史条件下发展起来的,它既吸收了西方现代化理念,同时也与中国传统文化有着一定的联系。
研究二者的历史渊源,可以揭示两者之间的联系和相互影响。
3. 价值观的实践应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一种现代化的道德伦理框架,而中国传统文化则具有丰富的道德经验和智慧。
通过研究两者在实践应用中的契合点,可以探索如何在现代社会中发挥它们的积极作用。
4. 价值观教育的整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普及和传承需要通过教育来实现,而中国传统文化在教育中也占有重要地位。
研究两者在教育领域的契合点,可以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体系提供参考和借鉴。
总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国传统文化之间的契合研究是一项复杂而有意义的工作,可以为我们理解和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推动社会主义价值观的实践提供有益的思路和参考。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关系
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拥有悠久的历史。
作为中国人民的新时期,我们
肩负着传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大历史使命。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源于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即“老子”的道德思想、孔子的仁义礼智、孟子的“仁义之言”,弘扬的自强不息的精神,弘扬
诚实守信、勤奋创新、敬业奉献的精神,提倡宽容包容、团结互助、和谐社
会的理念。
这些宝贵的传统文化精神,深植于中国人民心中,深刻影响着他
们的价值观念、思想观念和行为准则,深深地影响着他们的思维和行为,正
如一句谚语所说“博闻强识,以德服人”,中华民族历来崇尚学习、教育、
研究,以来取得理想生活。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关系,不仅体现在传统文化
精神的延续上,还表现在新的价值取向上。
在改革开放、计划经济向市场经
济转型的过程中,凝聚同心力量,共同推动社会主义的发展,受到了中华民
族传统文化的巨大影响。
正如我们所知,中国有着“团结万众一心”的优良
传统;中国“以德服人”的文化表现了人民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高度认同;在中国悠久文化中,还可以寻找对“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传承。
在今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相辅相成,互为依托、互为支撑,共同维系和弘扬中国人民的共同价值观。
通过学习和传承中华民
族的传统文化,我们可以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自己的思想观念、行
为准则中去。
我们要牢记,只有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同中华民族传统文化
相结合,才能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独特魅力,才能真正实现“中国
人民事业的复兴”。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是中国人民智慧和创造力的结晶。
在当代社会,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培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重要作用。
本文将探讨如何通过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来培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一、传统文化与核心价值观的关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几千年发展的文化积淀,涵盖了诗词、音乐、绘画、书法、礼仪等众多领域。
这些文化形式背后蕴含着丰富的价值观念,如中庸之道、仁爱亲和、忠诚正直等。
这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等价值追求是相契合的。
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途径为了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结合,在现代社会中得到更好的发扬,可以采取以下途径:1. 教育引导:学校应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到教学中,让学生从小接触和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培养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同时,通过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的创新,引导学生理解和传承中华传统文化中的核心价值观。
2. 文艺创作:文艺作品是传播价值观念的重要途径。
通过电影、音乐、舞蹈、戏剧等艺术形式,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到创作中,以娱乐和传播的方式向大众展示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和核心价值观。
3. 社会活动:组织各种社会活动,如传统节日庆祝、文化展览、书画培训等,为社会提供了解和参与传统文化的机会。
这些活动可以促进人们对传统文化的理解与认同,从而深化对核心价值观的理解和传承。
三、培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义通过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来培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深远的意义。
首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独特的历史和文化魅力,这种魅力能够潜移默化地影响并引导人们的价值观念。
通过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可以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好地融入人们的行为准则中。
其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核心价值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着许多相通之处。
通过弘扬传统文化,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和体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而在日常生活中更自觉地践行这些价值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华传统文化的契合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契合,是基于学理和实践的双重逻辑。
从学理来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互影响、相互建构,符合“契合”的内在规定性,二者之“契合”具备可能性;从实践来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契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自觉展开,二者之“契合”具备必然性。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给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源头活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优质元素,诠释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实现了二者之间物质、能量的交流和彼此的双向建构。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契合,并非简单的平面对接,更不是以往传统文化价值的单向复归,而是由外到内、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多层次结合。
从习近平总书记的系列重要讲话可以概括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契合包含“形式—内容—精神”三个维度,并统合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历史征程。
形式契合。
二者都是从国家、社会、个人三个层面展开建构的,这是第一个层次上的契合。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古代历来讲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从某种角度看,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是个人层面的要求,齐家是社会层面的要求,治国平天下是国家层面的要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同样包含这三个层面的价值要求:国家层面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社会层面的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公民层面的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必须进一步言明的是,无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讲的“身、家、国天下”还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阐述的“公民、社会、国家”都强调了个人和集体的作用同一性和目标一致性。
内容契合。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多种内容的契合,其中,国家的富强、社会的和谐、公民的爱国是二者内容契合的重要体现。
在这三个内容方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了批判的继承、扬弃的发展。
中国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系中国文化是一个深厚而丰富的文化体系,历经千年的发展,形成了独特的特点和价值观念。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价值体系,是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精神支撑和道德基础。
那么,中国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间存在着怎样的关系呢?中国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历史渊源和文化根基。
中国文化以儒家思想为主要代表,注重道德伦理的培养和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
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强调社会公平正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等价值观念,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仁爱”、“和谐”等价值观念有着相通之处。
因此,中国文化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形成提供了历史渊源和文化根基。
中国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互借鉴、共同发展。
中国文化是一个开放的文化体系,吸收了多种文化的精华,形成了自己的独特风格。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是在吸收借鉴人类优秀文化成果的基础上形成的。
中国文化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强调可持续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两者在生态环境保护方面有着共同的目标。
同时,中国文化强调家庭观念和家庭伦理,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重视家庭的重要性和家庭关系的和谐稳定。
因此,中国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互借鉴、共同发展,提升了中国文化的时代内涵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文化底蕴。
中国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互促进、相互提升。
中国文化强调个人的修养和自律,注重道德品质的培养。
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强调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等,要求人们遵循道德规范,做到“爱岗敬业、诚信友善、敬老爱幼、守法守纪”。
中国文化的道德要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道德规范相互呼应,相互促进。
通过中国文化的传承和发扬,可以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宣传和实践推广,形成良好的社会风尚和道德风尚。
中国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系对于中国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是中华民族的根本文化基因。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追求和道德准则。
的相关性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成提供了沃土。
因此,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涵的理解、特征的分析以及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基本精神的系统梳理,可以发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一些内在的关联。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及其特征2012年11月,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以12个词概括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它是立足于我国基本国情和全体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共同憧憬下提出来的。
这12个通俗易懂的词汇有着极其丰富内涵,主要体现在国家、社会、个人三个主体层面上。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1、国家层面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这4个简单的词汇高度概括了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四大领域中我们所在追寻的价值理念。
富强是对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状况的一种描述,它指的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经济建设的一种应然状态,是实现人民美好生活的经济基础。
民主是对社会主义国家政治状况的一种表达,其实质与核心是人民当家做主,它是社会主义的生命所在,是中国亿万劳动人民苦苦追寻的政治夙愿。
文明是在生产力的相关性不断发展的基础上,社会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不断累积与丰富,社会生活出现很大进步的一种客观存在的现实状态,它是实现“中国梦”的重要支撑。
和谐指的是在处理人与人、人与自然关系时所应达到的环境氛围,是人际关系,人与自然关系发展的最终价值目标。
2、社会层面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由、平等、公正、法治。
社会层面的核心价值观都是关于社会基本属性的一些价值取向。
在马恩描述的共产主义社会里,其中最重要的一个标志就是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平等是社会和谐的基石,它是指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平等地享有权利,承担相应的义务,在机会面前每个人都有平等的参与权。
公正是社会各方面利益关系得到最妥善的处理,社会的公平和正义得到最大范围的实现。
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是实现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的可靠保证。
3、个人层面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个人层面的价值目标主要体现在一些道德规范上。
它涉及了人们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是公民需要遵守的道德准则。
爱国体现的是人们对国家最深厚的感情,它是一个人最基本和最朴素的感情,它要求人们能时刻维护国家尊严,让个人的梦想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紧密相连,自觉报效祖国。
敬业即热爱自己所投身的事业,尽职尽责,克服工作中的困难,创新工作方法,甘于在自己的岗位上无私奉献。
诚信即诚实守信,是个人道德的基石,它要求人们既要忠于自己,又要忠于他人,要言而有复,诺而有行。
友善是社会和谐的润滑剂,的相关性它要求人们平等、宽厚的对待他人,在别人需要的时候乐于帮助别人,创造和谐的社会氛围。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特征1、科学性。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遵循科学提炼的原则。
科学性主要是指以一定的事实为依据,以一定的实践为基础,是否反映出事物的本质和发展的内在规律。
首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想源泉都是被实践证明对社会生活有指导意义的价值理念,有些是本民族传统文化的精华,有些是人类文明的共同成果;其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以实践为基础,遵循科学的凝练方法,得出了对各种客观规律最深刻的认识;最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也是在科学的方法论指导下,在实践的基础上进行的。
2、现实性。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出有其自身的现实因素。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经济的快速发展不仅给人们的思想带来了空前的活力,同时,也带来了冲击,出现了价值扭曲的现象。
享乐主义、拜金主义、诚信缺失、极端个人主义等现象不断滋长。
这时人们就需要新颖的与时俱进的价值理念的引领,为社会的和谐稳定提供强大的精神支撑,凝聚全民共识,为实现“中国梦”提供强大的思想武器。
3、开放性。
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汲取世界其他国家、其他民族文化的有益成分,尤其是一些反映人类共同理想,体现共同价值目标的思想观点,都的相关性可以成为凝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想源泉。
同样,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又为人类共同价值理念注入了新的内容。
社会存在的发展必然会引起社会意识的更新,因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又会随着时代发展而不断变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也会随着社会实践的丰富而不断充实起来。
无论从横向的静态比较,还是从纵向的动态发展来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都是一个开放包容的体系。
4、民族性。
每个民族都存在本民族特有的文化传统,而这个民族价值观的确立一定是建立在现有的文化传统的基础之上。
这对于有着5000年华夏文明的中华民族来说尤为突出。
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凝练与概括虽然短短几个词,它却汲取了中华文明几千年的发展成果。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勤俭廉政”的思想无一不闪耀着民族精神的光芒,契合了我们现代社会的发展所需的价值目标。
二、中国传统文化的历史发展及其基本精神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中华文明之所以能够在历史长河中绵延不绝,一方面是因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有着深厚的历史底蕴,另一方面是因为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对当代社会主义建设有着极其重要的借鉴与启示意义。
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
的相关性(一)中国传统文化的历史发展文化从其本质上来说是物质文明加上精神文明。
文化的发展历程是人类不断解放其自身,走向文明演进高峰的历史过程。
上古是中华文化的发生时期,殷商西周,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们的思想从“神本”走向了“人本”,之后就进入到了中国传统文化发展的“轴心时代”,这一时期出现了许多学术派别,也产生了众多的思想大家。
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辉煌最根本的原因是由于其处于社会大变革时代,社会的急剧变化,给人们的思想带来了巨大的冲击。
代表各自集团利益的政治家、思想家纷纷发表自己的主张,以此来维护本阶级的利益。
随着地主阶级的兴起,统治阶级的精神状态决定了秦汉文化的宏阔气质。
魏晋南北朝是传统文化发展的一个重要的转折期,战乱打破了大一统的政治局面,随之带来的就是文化格局的改变。
文化多元发展的模式替代了“独尊儒术”文化格局,儒道释三教开始出现合流的迹象,分裂割据促进了民族的文化大融合。
在此之后就是隋唐文化,再到两宋理学的建构。
就中国传统文化而言,其生命也有一个由生长到全盛再到衰落的历程。
明、清(公元1840年前)两代便处于这一历程的后段,同时它又为传统文化向近现代文化的转型准备着条件。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绵延不绝,从总体上表现出明显的连贯性。
从伏羲文化的出现,周文化的发展再到儒家文化正统地位的确立。
我们可以看出,伏羲文化是中华文化的源头文化,周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奠基文化,儒家文的相关性化则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主干文化。
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自然属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而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主要部分便是作为主干的儒家文化。
(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文化的基本精神是指在整个文化内容中最核心的起指导作用的贯穿于整个文化体系的观点,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也就是在中华文化中起主导作用的思想观点。
由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丰富性,因此表现中国文化基本精神的是一个包含诸多要素的思想体系。
本文通过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的梳理发现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天人合一。
中国传统文化在处理人与天的关系方面主张天与人的协调,提出了天人合一的思想。
西周是天人合一思想的萌芽时期,这一时期的天人合一思想仍然指的是人与神之间的关系。
天人合一的思想观点形成于春秋战国时期,这一时期的思想家们强调天与人的协调。
孔子就主张敬天法天,认为自然界的万物生长有其自身的发展变化规律,这些规律都是天的意志的体现,人们要尊重天的意志,做到天人协调。
老子讲“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1,认为宇宙间有四大,人居其一,人以地为法则,地以天为法则,天以道为法则,从一个侧面确立了人与天的相互关联。
庄子提倡“与天为一”,并且指出了如何使人与天到达合二为一的自然无为境界的方法:“弃事则形不劳,遗生1任法融《道德经释义》,第113页.北京:东方出版社,2009版.的相关性则精不亏,夫形全精复,与天为一”2。
天道的运行必须顺应自然规律,奉行自然法则,《周易·文言》中就明确指出了顺应自然的思想。
汉代董仲舒的“天人合一”思想集中体现在他的“天人感应”的学说之中。
他认为天创造了人,人是天的副本,天和人一样是有意志的,天与人之间会出现相互感应的现象。
《春秋繁露·阴阳义》:“天亦有喜怒之气,哀乐之心与人相副。
以类合之,天人一也”3。
宋代理学中,“天人合一”思想得到进一步发展,这一思想在这一时期发展为人与天为一体的学说。
张载直接提出“天人合一”命题,《正蒙·诚明》云:“儒者因明致诚,因诚致明,故天人合一,致学可以成圣”4。
天人合一思想在一定程度上体现的是一种最基本的思维方式,它强调人们要尊重自然,认识和利用自然界的发展规律去改造自然,而不是盲目地去利用自然界满足自身的需求,却全然不知自然界已伤痕累累。
同时,人对自然界的改造不能超越自然界自身的承受能力,一旦超越了自然界自身的承受能力,自然界就便会对我们进行报复,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气候异常、水灾、旱灾日趋严重,这些都给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带来了威胁,甚至造成了损失。
这就要求我们认识到当人类在根据自己的需要去利用自然、改造自然时,最重要的一个前提条件就是认识、掌握、利用自然界的客观规律,这样,我们才能在认2孙通海译注《庄子》,第279页.北京:中华书局,2007版.3张世亮,钟肇鹏,周桂钿《春秋繁露》,第113页.北京:中华书局,2006版.4周贇《正蒙》,第73页.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14版.的相关性识自然、改造自然的过程之中,既满足人类自身需要,又使自然界得到持续良好的发展,达到自然规律与人的认识的统一,自我身心与自然环境的平衡统一,实现人与自然的协调统一,完成完美和谐的精神追求。
2、以人为本。
以人为本思想的的雏形体现在以民为本之中。
在没有阶级与国家的氏族社会中,氏族部落首领非常尊重臣民的意见,氏族的内部事务往往由氏族内部成员商议决定,这是我国古代民本思想的最初起源。
周初的思想家提出了“敬天保民”的思想,把“民”与“天”等量齐观,天的意志在民,不可忽视民心动向,形成了我国民本思想的雏形。
春秋战国时期是以人为本思想的兴起和系统化时期。
这一时期,孔子在巨大的社会变动之中,认识到了人民巨大的历史作用,形成了许多爱护人民的思想,他主张统治者要施“仁政”。
孟子也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5齐国名相管仲在《管子》一书中就指出“夫霸王之所始也,以人为本。
本理则国固,本乱则国危”6。
“以人为本”把人看作是一切的根本,人是万物之灵,是宇宙万物的中心,用中国传统方式来说,就是强调在人与天地的关系之中,以人为中心;在人与神的关系之中,以人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