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内蕴的生态思想及其当代启示
- 格式:docx
- 大小:10.52 KB
- 文档页数:4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生态意蕴及
现实启示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是马克思发表的一篇著名著作,在这篇文章里他提出了关于生态的观点。
他称生态的核心有两条:一是以
人为中心的观点,二是个体与整体相结合的观点。
换句话说,马克思认为,“一切都是以人为中心的”。
他认为,
人总是要意识到自身所处的环境,认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并对环
境进行良好的管理和维护。
但是,同时他也指出,改善环境的途径不
仅仅是局限于个人做出的努力,而是需要社会政府等去完善制度,以
确保整个社会和受影响的环境能够持续发展。
在当今的现实中,人类的活动正在大规模破坏环境,因此,对马
克思关于生态问题的观点具有重要的启示。
我们可以从中获得精神上
的支持,强调要树立“以人为本”的环境观念,主动积极保护环境。
同时,也可以借鉴他的思想,采取更具体的行动,利用完善的社会制度,努力营造和谐的社会环境,保护资源,保护环境,实现生态平衡。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生态思想阐释与借鉴Ecological Thought Contained in the "Economic and Philosophical Manuscripts of 1844" and the Enlightenment作者:陈雪峰作者简介:陈雪峰,辽宁石油化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辽宁抚顺 113001原文出处:《重庆社会科学》2014年第3期第108-113页内容提要:《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是马克思早年的重要著作之一,马克思主义的很多理论在本部著作中都有所体现,其中蕴含的生态自然思想是一个较为成型的理论。
在《手稿》中马克思围绕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劳动实践为中介,较为系统地阐明了生态自然思想。
深刻理解《手稿》中的生态自然思想,对于当代中国牢固树立科学发展的理念、营造生态经济的制度环境、促进生态环保事业的健康发展,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价值。
期刊名称:《马克思列宁主义研究》复印期号:2014年06期关键词:生态自然/人与自然关系/马克思手稿标题注释:辽宁省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重点项目“马克思主义经典名言通俗解读研究”(批准号:L12WTA006)。
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从来都是人类关注的焦点问题,也是古往今来学者们持续研究的课题之一。
特别是在全球化趋势不断推进、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背景下,人口、资源和环境的矛盾日益显现,生态问题全球瞩目。
马克思在其早期著作《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简称《手稿》)中阐释了丰富的生态自然思想。
在这部《手稿》中,马克思从生态角度对人与自然的关系进行了深入剖析,提出了“实践的人化自然观”、人与自然异化的制度本质、人与自然和解的理论。
在生态危机问题席卷全球的当下,深入解读《手稿》蕴含的生态自然思想,重新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在改造和利用自然时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持人与自然之间的适度张力,这对于解决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意义重大。
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生态内涵及其现实意义作者:范敏来源:《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年第03期摘要:从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视角对《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进行了重新解读,为马克思的经典著作中饱含的生态学思想作了一个有力的例证。
首先,马克思揭示了人与自然交往的两种形式:自然界是直接的感性的外部世界,外在于人而存在。
同时,自然界还是间接的人的无机身体,人类改造自然界的过程正是人与自然不断地发生着交互作用的过程。
其次,他指出人与自然这两者之间的关系以及他们在运动变化的过程是如何从统一走向对立,人类如何才能使这对立的两者再回到统一。
最后,在现代语境下,阅读马克思主义的经典文本,重新思考人与自然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的实质,为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提供了新的思路,凸显了《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生态学马克思主义;异化劳动;私有制;共产主义;人与自然中图分类号:A81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8268(2015)03-0075-04在生态学马克思主义思想作为一种成熟的社会思潮已经被东方和西方世界承认并追捧的时候,一些人开始怀疑和追问它的源头——马克思、恩格斯那里是否有生态思想的存在。
虽然马克思和恩格斯没有明确阐述一个系统的生态思想应该是怎样的,但在他们撰写的著作中却饱含着生态思想的萌芽。
从代表马克思早期思想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简称《手稿》)中就可以略见一斑。
这本《手稿》蕴含着丰富的生态思想,从中可以看出马克思对人与自然的关系作了明确的界定。
是人主宰着自然演化的进程,还是自然操控着人的发展,抑或人与自然的关系有着另一种更为密切的关系?马克思明晰了人与自然二者各自的角色及其相互的关系。
这本《手稿》中的自然观给我们展示了马克思生态思想的雏形,凸显了马克思主义思想传统中的生态思想内涵。
在现实生活中,人与自然在持续地发生着密切的联系,这是不可否认的。
浅析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生态思想作者:黄宁来源:《世界家苑》2018年第09期摘要:目前,对于《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简称为手稿)的研究和解读往往大多是从“异化”角度来揭露资本家与工人阶级的“异化”关系以及透过这种“异化”关系揭示出资本家剥削工人的本质。
《手稿》的字里行间都充斥着马克思对于工人阶级的同情以及对于资本家剥削工人阶级的行为的厌恶。
虽然在《手稿》中马克思没有对生态问题做具体的论述,但在《手稿》中马克思的生态思想已经开始萌芽。
马克思对“人与自然的关系”“人的本质”的论述说明了其蕴含着深厚的生态学思想。
认真学习和借鉴这些思想,将会成为当下指导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思想的有益补充。
关键词:生态;自然;异化一、马克思《手稿》中生态思想产生的背景(一)现实背景伴随着1840年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开始,大机器生产代替了手工业小作坊的生产,社会生产力得到巨大的进步,生活水平也得到极大的提高。
马克思曾这样评价过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发展,“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
”马克思肯定了资本主义为世界经济发展和人类财富增加带来的贡献。
[1]按照理想的构图资本主义的社会是一个生产力发达,人人富有的社会。
但是事实却事与愿违资本家的眼里从来就没有公平平等可言,只有金钱和利润。
为了获得利润和金钱,资本家可以使用一切手段。
由于资本家的本质就是追求利润的最大化,所以在对待自然关系上没有“和谐”可言,只有最大限度的征服自然,最大限度的夺取自然资源已供自己使用。
最终,大量的生态环境遭到破坏,生态资源遭到浪费。
(二)理论背景任何一种思想都必须站在在前人研究的成果上进行研究。
马克思在《手稿》中的生态思想就是在黑格尔和费尔巴哈的生态思想的基础之上进行研究和创新的。
当然马克思并不是把他们的思想机械的叠加,而是对他们的理论进行批判继承,继承他们思想中的合理的内核。
1844经济学哲学手稿读后感<1844经济学哲学手稿>集中体现了马克思阐述人与自然和谐统一关系的生态哲学思想,其集中体现在其对“实践的人化自然观”理论的研究之中这一理论研究成果,奠定了马克思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生态哲学的理论基础。
探讨马克思对自然生态观的哲学思想对解决人类当前所面临的生态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人在自然界中扮演的是一个什么角色呢?或者说人在自然界中到底处于什么位呢?马克思在《手稿》中从多个角度对这一问题进行了探索,提出“自然界是人的无机的身体”,“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的科学论述。
首先,人是自然界的产物。
由于当时人类认识能力的不足和科学技术的不发达,特别是深受宗教的影响,人们对自然界和人的形成缺乏科学的认识,所以在当时的西方社会中,上帝创世说、上帝造人说盛行一时,这使得人类对人与自然的关系产生了许多错误认识。
针对这些问题,马克思指出,整个世界历史不外乎使通过人的劳动而诞生的过程,是自然界对人来说的生成过程。
在《手稿》中,马克思鲜明地指出“自然界,就它本身不是人的身体而言,是人的无机的身体”。
自然界与人的形成都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作为社会的产物,人归根到底又是自然的产物。
自然界生养哺育了人类,我们就应该善待自然,用爱心去善待它,要尊重自然,维护自然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这也是善待我们人类自身,也是维护人类自身可持续发展。
其次,人是自然存在物。
人不是外在于自然界的异物,而是自然界的产物,自然界大家庭的一员,从这个意义上说,人必定带有自然的属性。
正如马克思在《手稿》中所说:“人直接地是自然存在物。
人作为自然存在物,而且作为有生命的自然存在物,一方面具有自然力、生命力,是能动的自然存在物;这些力量作为天赋和才能、作为欲望存在于人身上;另一方面,人作为自然的、肉体的、感性的、对象性的存在物,和动物一样,是受动的、受制约的和受限制的存在物,也就是说,他的欲望的对象是作为不依赖于他的对象而存在于他之外的;但这些对象是他需要的对象;是表现和确证他的本质力量不可缺少的、重要的对象。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生态思想及其启示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在异化劳动理论的基础上用唯物辩证的观点解释了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从经济关系的视角去探寻共产主义的必然性,在哲学和政治经济学相互交织的坚实理论基础上,用较大篇幅分析和探讨了人与自然的辨证统一关系,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人与自然异化的根源,指明了人与自然和人与人双重“和解”的根本出路。
马克思172年前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深刻洞见对当前我国经济社会的协调持续发展有很大的启示作用。
一、《手稿》中生态思想的主要内容自然界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前提和基础马克思在《手稿》中首先承认了自然界对于人类生存发展不可或缺的支撑价值。
“自然界是孕育一切生命的摇篮”〔1〕,人类只是自然界生命中的一个过客,人类只有紧紧依靠自然界才能维持其生存和发展。
“没有自然界,没有感性的外部世界,工人就什么都不能创造。
它是工人的劳动得以实现、工人的劳动在其中活动、工人的劳动从中生产出和借以生产出自己的产品的材料。
自然界一方面在这样的意义上给劳动者提供生活资料,即没有劳动加工的对象,劳动就不能存在;另一方面,也在更狭义的意义上提供生活资料,即维持工人本身的肉体生存的手段。
”〔2〕人的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都与自然界须臾不可分离。
离开自然界,人类将无法生存,更谈不上发展。
“自然界是关于人的科学的直接对象。
人的第一个对象—人—就是自然界。
”〔2〕自然界中的植物、动物、石头、空气、阳光、水等既为人的精神生活提供智慧源泉,也为人们从事科学研究和艺术创作提供对象,这些自然产品就是“人必须事先进行加工以便享用和消化的精神食粮”〔2〕;同时,这些自然产品也是人生产生活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是人维持自己的肉体生存必不可少的自然物质条件,“人把整个自然界首先作为人的直接的生活资料,其次作为人的活动对象和工具,从而使自然界变成了人的无机的身体”〔2〕。
人在自然界中是一种对象性的存在物“人直接地是自然存在物”,“一个存在物如果在自身之外没有自己的自然界,就不是自然存在物,就不能参加自然界的生活。
《1844年经济学一哲学手稿》中的生态伦理思想《1844年经济学一哲学手稿》中的生态伦理思想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是生态伦理学研究的根本问题。
如何正确地认识和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不仅是一个重要的理论问题,也是我们目前所面临的一个严峻的现实问题。
《1844年经济学一哲学手稿》(以下简称《手稿》)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形成阶段的一部重要著作,在这部著作中,马克思在对制度进行批判的同时,对于人与自然的关系、生态问题虽然着墨不多,却集中清晰地反映了马克思的生态自然观思想,这一独具特色的自然观,如同他的其他学说一样,是人类思想史上和哲学史上的珍贵财富。
它对我们正确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促进人与自然的协调开展,树立科学的开展观,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亦将有助于拓宽我们从伦理之维思考环境问题的视域,加深理论研究的深度。
马克思关于人与自然的生态伦理观念吸取了人类哲学史上自然观的优秀成果,它是在对论自然观与德国自然哲学批判和超越的根底上创立的,是通过对人与自然关系状况的现实把握而作出的对自然科学认识的哲学概括。
马克思以人类的实践活动作为人与自然关系的中介,提出了人与自然之间辨证地对立与统一的新的认识理论。
(一)人与自然是对立的自然相对于人具有先在性。
一切唯物主义理论,包括马克思唯物主义理论的基石,就是成认物质世界的第一性。
马克思成认自然与人都具有客观实在性,并成认自然相对于人的先在性,即在人类出现之前,在人具有意识之前,在人类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之前,自然就客观自在地存在了。
当然,这里所说的自然是人类世界产生前的先在的自在的自然,即“第一自然”。
马克思明确指出:“人直接地是自然存在物”、“我们连同肉.血和脑都是属于自然界并存在于其中的。
”此处“人直接地是自然存在物”,似乎表达了这样两层意思;其一是说,人起源于自然界,是原本的自然界的存在物;其二是说,人存在于自然界中,是真实的自然界的存在物。
因此,无论是从起源上看还是从存在方式上看,人都是自然存在物,是自然界长期开展的产物,是自然界的一局部,这是人和自然关系的出发点。
作者:ZHANGJIAN仅供个人学习,勿做商业用途试析《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生态思想及当代启示-社会科学论文试析《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生态思想及当代启示耿品(福建师范大学,福建福州350007)摘要:《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简称《手稿》)中蕴含了丰富深刻的生态思想,主要包含自然界的客观先再、人依赖於自然界、实践是人与自然的中介、再共产主义社会人与自然要做倒和谐的统一等重要内容。
当前我国再经济发展过程中,产生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手稿》中的生态思想为我国生态环境问题的良好解决提供了有效的方法与途径,为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等提供了理论指导。
关键词:時代背景;理论基础;生态思想;生态问题;当代启示中图分类号:80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5) 08—0033—03 近年來,生态环境遭倒严重破坏,党和国家政府一直将生态环境改造和保护作为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内容之一,但保护生态环境这一观念并否是现再提出來的,马克思当時再《手稿》已经揭示了人与自然关系的本质、19世纪中叶资本主义国家生态环境破坏问题、倡导人們保护自然等,對当代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具有很好的理论价值与实践价值。
一、《手稿》中生态思想产生的時代背景和理论基础(一)《手稿》中生态思想产生的時代背景1工业革命對生态环境的破坏19世纪中叶,随着技术否断发展创新,工业革命再欧洲甚至世界范围内全面开展,这就使得人类否断地开垦土地、开采矿物,否断向自然索取,并且否断破坏自然原生态。
工业革命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但是,再工业革命中,由於人們對资源的过分索取,生产过程中排放大量废弃物,造成了生态环境恶化,人与自然對立日益显著。
再工业革命的影响下,生态环境遭倒严重破坏,给人們的生活带來污染和否便,认为生态环境保护非常重要,并指出人們要保护自然,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2人与自然、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矛盾激化工业革命发展过程中,人們面临着资源的有限性与人們需要的无限性之间的矛盾,由於工业革命进程中生产技术否断改进,生产力快速发展,资产阶级为了追求更多的利润,對自然资源大量索取,形成了已人类为中心否断征服和改造自然的思想观念。
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生态思想的当代启示前言:《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是马克思的早期作品,蕴含丰富的生态思想,特别是他对于人与自然的关系、人对自然的能动作用、人与自然关系的异化等问题都具有前瞻性描述,对于我们解决当下的生态问题有着重大的指导意义,也成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依据。
马克思在其早期作品《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下称《手稿》)中的生态观点散见于其对私有财产和异化劳动的字里行间,虽不够系统但已经明确表达了他坚定的立场。
在面临生态危机的今天,我们将这些思想研读、分析、领悟将有助于当下认识并復归人与自然的应然关系,从而为解决生态危机寻找路径。
一、《手稿》中生态思想的主要内容马克思在做出人与自然关系论述的时候虽然不是针对生态问题本身,但同样可以给我们今天对应生态危机以启示。
包括以下方面:(一)人全面依赖自然马克思认为人从身体和精神全面依赖自然。
首先,人在肉体上只能靠自然产品生活,自然界既是人直接的生活资料也是人生命活动的对象和工具,是人无机的身体。
其次,马克思认为自然界是人精神的无机界。
自然一方面是自然科学的对象,另一方面是艺术的对象,都属于人意识的一部分。
所以,人是自然的一部分。
(二)人对自然的能动作用人全面依赖自然,但不仅仅如此,人还在实践中对自然进行改造和创造。
马克思说“动物的生产是片面的,而人的生产是全面的”他认为,动物只按其种属的尺度来构造自然,而人懂得按任何尺度(也包括人类自身尺度)来进行生产,也只有人才从价值和意义的角度看待自然。
与动物相比,人是自然的发现者和欣赏着,就要求我们对待自然的方式不能只停留在动物层面,应超越直接尺度,对其进行再创造。
结合马克思所讲,我们可以作出如下推测:当人们过度利用、开发、破坏自然时,人对待自然的价值尺度依然停留在动物层面,如不超越这种尺度,将加重人与自然的异化。
(三)人与自然关系的异化《手稿》中谈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下的四大异化:劳动者和劳动产品之间的异化;劳动者和过程的异化;人同自己类本质的异化;人同人相异化。
浅析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生态哲学思想作者:孙述娟来源:《西部论丛》2019年第35期摘要:《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是马克思的一部未完成的手稿,是马克思主义形成阶段的重要著作。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主要的思想成果就是提出异化劳动理论,在这一理论的基础上,马克思阐发了关于政治经济学、哲学以及共产主义的思想。
这些理论成果标志着马克思生态观基本观点的形成。
认真研究马克思的生态哲学思想,提倡生态环境保护,对于推进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和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生态哲学;人与自然《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是马克思1844年4—8月在巴黎研究政治经济学时写下的著作手稿,它是马克思转变为辩证唯物主义者与历史唯物主义者的一次重要的尝试。
手稿中关于生态哲学的思想极为丰富,为环境保护、生态建设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指导。
一、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生态哲学思想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关于生态思想的内容较为丰富,概括起来就是马克思对人、自然、社会三者辩证关系的论述。
(一)马克思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论述马克思在《手稿》指出:“自然界,就它自身不是人的身体而言,是人无机的身体”[1]。
这句话就充分体现了自然界对人的重要性。
在马克思看来,离开自然人将无法存在,人生存所需要的物质条件需要从自然界获得,马克思分别从物质方面和精神方面阐述了自然界作为人无机的身体的重要性。
一方面,人生存所需要的的物质资源靠自然界而满足,自然界中的水、空气、动植物等,或直接或间接的被人类所享用,正如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指出:“没有自然界,没有感性的外部世界,工人什么都不能创造。
”[2]这说明没有自然界人类就无法进行生产,更别说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了。
另一方面,人的精神需求也要靠自然界来满足。
自然界中的水、空气、动植物等,对人类具有多方面的价值,随着人类实践活动的不断深入和扩展,人类会有更多的需求,而这些需求也要从自然界中得到满足,这就说明,作为人的无机身体的自然界和人的有机身体是一样重要的,要求人们要像对待自己的有机身体一样对待自然。
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生态思想及其当代启
示
马艳;杨星
【期刊名称】《今古文创》
【年(卷),期】2024()15
【摘要】《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简称《手稿》)作为马克思的经典文献之一,其中蕴涵着丰富的生态理论资源,是马克思在对先哲的自然观深入剖析基础上形成的独特科学自然思想,其中最具代表的是黑格尔唯心主义自然观与费尔巴哈感性自然观。
通过梳理《手稿》中生态思想形成的理论背景和实践背景,进一步探究其主要内容,即强调人与自然的辩证关系、异化劳动下人与自然关系的对立和疏远以及共产主义是二者实现真正和谐统一的路径。
新时代条件下,再审视《手稿》内蕴的生态思想能够在经济、政治、文化与社会等维度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提供理论指导和思想启示。
【总页数】4页(P69-72)
【作者】马艳;杨星
【作者单位】大理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A811
【相关文献】
1.马克思环境哲学思想及其当代启示——《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解读
2.《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生态思想及其当代启示
3.青年马克思生态思想的呈现及其当代价值--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生态思想解读
4.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生态思想与启示
5.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生态思想及其启示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生态思想及其当代启示摘要:在当代生态危机日益严峻的背景下,如何正确认识和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建设生态文明,成为一个重大的时代课题。
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以劳动为中介所展开的对人与自然内在统一关系的深刻分析和独到见解,蕴含着丰富的生态思想,这为我国从根本上解决生态危机和建设生态文明提供了重要的理论资源和思想启示。
关键词: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生态思想;生态文明生态危机、人与自然关系的日益紧张成为时下人们关注的焦点,也是人类发展所面临的一个难题,如何解决生态危机,实现人与自然的内在统一、和谐共生,是当今世界必须面对和回答的一个重大问题。
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人类社会最基本的关系,也是我们正确认识和把握生态文明最为核心的问题。
马克思的《手稿》为我们进一步考察人与自然的关系提供了宝贵的理论依据,为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丰富的思想资源。
一、生态危机及其本质18世纪工业革命的到来,使得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发展速度、物质生活的丰富都得到了空前的提高。
然而,正如恩格斯所言,“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
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
每一次胜利,起初确实取得了我们预期的结果,但是往后和再往后却发生了完全不同的、出乎意料的影响,常常把最初的结果又消除了。
”[1]3831903年,比利时爆发了世人瞩目的马斯河谷烟雾事件;20世纪40年代的光化学烟雾事件使美国洛杉矶“闻名世界”……西方工业化的迅猛发展在创造出巨大物质财富的同时,也付出了沉痛的环境代价。
与此同时,中国在30多年改革开放的过程中,经济发展取得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同时,也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
由于农业生产过度使用化肥和农药,“我国10%以上耕地受重金属污染;华南粮食产区约有一半耕地遭受镉、汞等有毒重金属和石油类有机物污染,”[2]184土壤污染所导致的食品安全形势相当严重;有至少40%的自然生态系统严重退化,15%以上的野生动植物物种处于不同程度的濒危状态,生态系统退化进一步加剧;据统计,我国每年污水排放量多达600度亿吨,致使全国75%的湖泊受到显著污染,严重的水污染致使水资源短缺问题进一步恶化。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生态思想及其现实意义作者:刘敏敏来源:《求知》 2019年第10期自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把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摆在重要位置,大力推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
“生态文明建设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
中华民族向来尊重自然,热爱自然,绵延5000多年的中华文明孕育着丰富的生态文化。
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简称《手稿》)是马克思思想史中不可忽视的重要篇章。
其中,《手稿》中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论述为当今社会探寻人与自然和解之路提供了积极的理论思路。
01写作背景黑格尔与费尔巴哈的人与自然观是马克思论述人与自然关系的重要理论之源。
马克思对人的本质、属性以及自然的考量建立在批判吸收这些先哲思想的基础之上。
黑格尔在对待人与自然关系时,虽然指出人与自然相互统一,但两者统一于绝对理念。
如果遵循此观点,那么,人与自然就是自我意识的外化,不仅自然处于被主体的自我意识宰制的状态,而且人必然会以缺少客观性与现实性的主体性状态自居。
费尔巴哈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虽然对人与自然相统一持肯定态度,但却认为,感性直观是人与自然相统一的基础。
这种具有人本主义色彩的人与自然关系思想,虽然肯定了人是思维与存在同一的前提与主体,但在他的视野中,自然的特质是纯粹与抽象,那么,人也仅仅是一种停留在生物学层面上的感性存在。
这种思维逻辑导致其在人与自然关系上,倾向于强调人对自然界的依赖性,进而忽视人对自然界的能动性作用。
马克思在批判继承他们的思想中不断超越,在构建自己的理论大厦时,肯定了人是自然界长期发展产物的思想,从实践的角度对人与自然的关系进行了创新性阐释。
02主要内容马克思不仅在批判继承黑格尔与费尔巴哈思想的基础上,以实践为桥梁,通过对人与自然的考量实现人与自然关系的辩证统一,而且马克思提出的异化理论也是审视资本主义社会中人与自然关系的重要视阈。
1.自然视野下对人的考量。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内蕴的生态思想及其当代启示
作者:杨柳
来源:《党史博采·理论版》2020年第09期
[摘要]《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蕴含了丰富深刻的生态思想,包含人与自然是一个相互依存、辩证统一的有机体,资本主义条件下产生的异化劳动是生态危机的发生根源,共产主义社会中人与自然、人与人“两个和解”的实现是生态危机的解决路径等重要观点。
这些思想为当前中国面临的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的解决提供了宝贵的思想启迪,为贯彻落实绿色发展观、绘就美丽中国的现代化建设蓝图提供了科学的行动指南,从理念和实践两个层面为现实环境问题的解决给予了有力的理论支撑与方法启示。
[关键词]《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生态思想;启示
[作者简介]杨柳(1994-),女,汉族,河北省石家庄人,山东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生,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基金项目]山东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学生科研项目“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意识形态工作重要论述的研究”(项目编号:2019YB003)阶段性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 A8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8031(2020)09-0029-02
人与自然关系日益紧张,由此衍生的生态问题成为制約经济社会发展的障碍,这是当前整个人类发展面临的严峻挑战。
而重读《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简称《手稿》),能够发现其中内蕴的生态思想为解决这个难题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这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顺利推进和美丽中国宏伟蓝图的实现提供了丰富的思想资源。
一、《手稿》中生态思想的主要内容
(一)人与自然的辩证关系。
自然是人类繁衍生息、成长发展的物质基础。
人也生活于自然中,依靠自然提供的各种资源得以生存和发展,不能脱离自然单独存在。
自然“就它自身不是人的身体而言,是人的无机的身体。
”①马克思对于自然的定义点明了人与自然的密切关系:自然虽不直接构成人体,但是却是人生存发展不可或缺的物质基础。
狭义上说,自然提供的各种资源构成了人类的生存资料;广义上讲,自然构成了人类存在的外部空间和环境,为人类通过劳动谋求生存、获得物资、实现价值提供了机会和平台。
(二)生态危机的产生根源。
人与自然之间是互为对象、互相确证本质力量的关系。
在马克思看来,劳动本应是人的自由自觉的活动,是在人们自内向外产生的强烈内驱力的驱动下发生的行为,人们能够在这种自己乐于从事的劳动中获得幸福,并借由劳动实现人生价值。
然而,进入资本主义社会后,劳动成为工人为满足基本生存和生活需要的谋生手段。
这种异化了的劳动造成了严重的后果:工人在工厂进行了无比繁重、没日没夜的劳动,创造了巨大的剩余价值和源源不断的利润,作为财富创造者的他们却无权拥有财富,反而成为被资本家压迫和剥削的对象。
“劳动生产了智慧,但是给工人生产了愚钝和痴呆。
”②马克思在《手稿》中对异化劳动这一概念进行了深刻剖析,指出异化劳动的产生根源——资本主义,由此得出异化劳动是造成人与自然对立、生态危机发生的根本原因。
(三)生态危机的解决路径。
通过考察前资本主义社会中人与自然的关系,可以得出一个重要结论:深究人类由崇敬、尊重自然变为驾驭、战胜自然的根源就是资本主义私有制的产生和发展,这种私有制造成了人与自然的尖锐对立与严重分离。
因此,马克思在《手稿》中对资本主义私有制进行了深刻地剖析和尖锐地批判,并指出若想消除资本主义私有制带来的诸多弊端,根本方法就是要对其进行彻底摧毁,从而打破人与自然之间的异化状态,使人获得解放、成为掌握自己命运的主人。
因此,马克思对推翻资本主义旧世界之后建立的新世界进行了深入的探索和全面的构想:使当前人与人、人与自然这种对立状态得到彻底化解的根本途径是实现共产主义。
它是私有财产即人的自我异化的积极的扬弃,是人向自身、向社会的人的完全复归,是生态危机得以解决的正确路径。
在共产主义社会这一“自由人的联合体”中,人们会实现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不再有身份之别、地位之差,在基本的生存发展需要无忧、社会物质财富极其充裕的前提下遵从自己的意愿和兴趣从事自己所热爱的劳动。
因此,共产主义才是“人和自然界之间、人和人之间的矛盾的真正解决”。
③
二、《手稿》中生态思想的时代价值
(一)为实现全面协调的绿色发展提供思想资源。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五大发展理念,这是党对国家经济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又一次飞跃,同时也是《手稿》所阐发的克服人与自然之间对立状态的基本理念。
问题是时代的声音,绿色发展理念的提出是对严峻的生态环境现状的回应。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改革开放的伟大历史决策后,时至今日,改革开放事业取得了令世人为之惊叹的瞩目成就。
在取得一系列重大成就的同时,众多生态问题的出现促使人们对原有的发展理念进行深刻反思。
习近平在2018年5月18日、19日召开的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再一次强调了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基本原则的现实迫切性和极端重要性。
“生态环境问题归根结底是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问题,”④而五大发展理念正是解决生态问题的良方良策。
(二)为绘就美丽中国的现代化蓝图提供行动指南。
中国共产党十八大首次提出了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决策,十九大报告又明确将“美丽”作为现代化强国建设的一个重要目标,并且对实现这个目标作出清晰具体的规划,“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分
两步走在本世纪中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手稿》中阐释的生态思想,为美丽中国的构建、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实现提供了行动指南。
三、《手稿》中的生态思想对当今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启示
(一)理念层面:正确认识、把握和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
马克思《手稿》中关于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阐述,是将尊重自然界的客观规律性和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结合在一起展开的。
这表明,马克思既不认同自然为先的生态中心主义,也不推崇人类为先的人类中心主义。
中国要推进生态文明建设,首先要从观念上彻底消除“人类中心主义”和“生态中心主义”这两个极端“中心主义”的观念,正确定位人与自然的关系。
必须充分认识到生态环境的优化也是发展生产力的关键层面,因此要将重视环境效益摆在发展的重要位置,力求实现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共存。
科学技术对于人与自然之间共生共荣关系的形成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马克思对资本主义条件下科学技术对生产力的发展发挥的巨大作用给予了高度评价:“资本主义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
”⑤在科学技术的推动下,生产的效率大大提升,生产的社会化程度也大大提高,创造和积累了大量的社会财富,这使得人类中心主义观念成为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主导理念。
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科学技术在彰显了对人类社会向前发展巨大的推动力时,也不可避免地表现出一些负面效应。
“科学发展产生的许多新现象有时不仅表现为财富,而且也表现为严重的威胁,并且在今天给人和人类、给人的现在和未来以极其重大的影响。
”⑥对待科学技术,不能因噎废食,应该扬长避短,为我所用。
必须正确运用科学技术,在发挥科学技术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时,还要减少科学技术对生态环境造成的不利影响,将为大众谋福利、提升民众幸福感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让科学技术为人类社会的永续发展服务。
(二)实践层面:积极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与世界人民共同呵护人类共同家园。
为了提升资源利用效率、有效解决环境污染带来的不良影响、切实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促进生产方式的转型、增长动能的转换顺利进行,党的十八大提出了必须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这样才能形成发展合力,最大程度克服生态问题这个“发展短板”带来的“木桶效应”。
因为“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⑦生态文明建设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五位一体”整体发展战略的有序推进。
在《手稿》中,馬克思高瞻远瞩,从关注人类未来发展的高度历史站位出发,深入论述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共存共荣的重要性。
进入新时代,实现和维护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具有极端重要性和现实迫切性。
只有率先实现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才能建立起人与自然之间的融洽关系。
马克思的深刻洞见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出了有益启示,发展必须遵循自然演化规律、经济建设规律和社会发展规律,实现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注释]
①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56页.
②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54页.
③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88页.
④习近平.推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迈上新台阶[J].求是:2019年第3期.
⑤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44页.
⑥弗罗洛夫.王思斌等译.人的前景[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10页.
⑦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3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