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模式
- 格式:doc
- 大小:19.00 KB
- 文档页数:4
日本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模式日本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日本经济复苏和高速发展的时期形成的。
企业在人力资源管理中不注重市场调节,规范化和制度化的程度比较低,企业注重劳资双方的合作关系。
日本企业中独到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为日本的经济腾飞做出了突出的贡献,这是无须怀疑的。
近来关于改革这些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的讨论也从未间断过。
一般来说,日本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的基本特点是:重视员工培训日本企业聘用员工时,不看重个人的具体技能,而是强调基本素质。
其基本思想是,高素质的员工可以通过企业自己的培训,胜任所有的工作。
为了保证获得高素质的员工,日本企业非常注重与学校的合作。
在不同学校之间,企业认为好学校的学生比较好,更加愿意优先录用。
学校从自身利益出发,也是很愿意与企业合作,尽量向企业提供关于学生的准确信息。
日本企业因为在招聘时重个人素质轻特殊技能,因此在培训新员工上要花更大的工夫。
员工在培训中,不仅要学习技术方面的“硬技能”,而且还要学习企业内部的管理制度,上下左右关系和行为准则等很多“软知识”和“软技能”。
这些软知识和软技能的一个特点是,只有员工继续在本企业就业时,这些知识和技能才能发挥作用,帮助员工提高劳动生产率。
注重内部提拔日本企业里有新的工作时,会尽量培训已有的员工,通过内部调节来满足需要。
在日本企业中,外部招聘来的管理人员,无论其能力多强,没有一段相当长的时间熟悉企业内部的制度和体系,和上下左右建立起密切的工作和个人关系,都是很难开展工作的。
因此在日本企业中,员工的使用上有“有限人员”和“按部就班,内部提拔”特点。
就是员工要从基层进入企业,然后在按部就班提拔的过程中熟悉情况,和上下左右建立起工作和个人关系,为以后从事管理工作创造条件。
提倡终身就业从企业这方面来看,在对员工进行大量的培训以后,一般也不愿意员工离开企业,因此,即使是经济不景气时,日本企业也不轻易解雇工人。
这样员工在企业终身就业,其利益就和企业完全拴在一起了。
美国和日本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的演进与借鉴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发展历史来看,目前日本和美国的模式有各自独特之处,日本模式注重团队精神和情感管理,而美国模式注重市场有效配置和个人激励。
一、日本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及演进(一)日本人力资源管理模式众所周知,日本文化比较重视人的作用,在人力资源管理领域也是如此,美国企业打开了管理以人为本的先河。
受传统东方文化的熏陶,日本企业关礼杰普遍认为,只有企业内部有良好的人际关系,员工的积极性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
也就是说只有当员工在情感上将企业当做自己的另一个家,在利益上才愿意和企业共命运。
这种观念孕育了终身雇佣制、年功序列工资制和企业内工会。
终身雇佣制是指在劳动者达到规定的退休年龄之前,企业都一直雇佣劳动者。
年功序列工资制则是结合了资历工资和能力工资结合起来,在这种制度下,年龄大小和连续工龄的长短,决定员工薪资的同时还影响到员工的晋升。
企业内工会是日本工会组织的特征体现,它将本企业的正式职工,不分工种都统一组织在一个工会之中。
(二)日本人力资源管理模式演进日本人力资源管理模式面向长期利益,员工拥有安全感、敬业精神与团队精神,有利于企业的长远发展。
但是其重资历轻能力的特点抑制了管理者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
上世纪90年代开始,这种模式开始演变。
首先,终身雇佣制有所动摇,雇员的流动性加大。
据以往资料统计,1994年日本采用终身雇佣制的企业占企业总数的98.8%,而如今已经降至54%左右。
其次,从年功序列制转变为能力主义工资制。
这一变化明显表现在,当前日本三成左右的企业引进了年薪制,并且还有持续上升的趋势。
第三,尝试运用多通路职业生涯系统。
自90年代以来,日本企业开始低速增长,并且开始了组织扁平化改革的步伐,这种变化使得员工晋升机会减少,雇员过剩的问题日益严重。
同时,企业倡导的自由工作体系和给员工以挑战性的工作等方式,提高了员工的工作满意度。
第四,管理者意识到企业内通才的重要性,并且探索拓展到培训跨行业的复合型人才。
美日德韩人力资源管理发展模式比较近年来,随着全球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力资源管理理念的日益深入,人力资源管理在全球范围内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
不同国家和不同文化之间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也因此产生了一定的差异。
在本文中,我们将比较美国、日本、德国和韩国的人力资源管理发展模式,探讨差异和共性。
一、美国人力资源管理发展模式美国是世界上人力资源管理最成熟的国家之一,美国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全球的其他国家。
美国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个性化管理,二是强调市场化。
个性化管理,主要包括雇佣合同灵活、个性化薪酬、个性化培训和个性化晋升等方面。
这些个性化管理措施主要是考虑到员工的个性和特点,使企业能够更好的发挥员工的潜力。
市场化,美国的企业很注重市场化,因此他们的人力资源管理也借鉴了市场经济的理念。
美国企业通过市场来决定员工的工资,通过竞争来决定企业的竞争力。
二、日本人力资源管理发展模式日本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注重员工的发展、企业的稳定性和组织的文化。
日本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长期的雇佣制度,二是对人才的培养和开发,三是强调企业文化。
长期的雇佣制度,对于日本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因为长期的雇佣能够保障企业的稳定性。
在雇佣期间,企业会提供员工培训、福利等待遇,以此来提高员工忠诚度。
对人才的培养和开发,日本的企业十分注重员工的培养和开发,因为员工的技能和能力对于企业发展和竞争力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强调企业文化,这是日本人力资源管理的另一重要特点。
日本企业非常注重企业文化的建设,这种文化可以形成一种企业的精神和价值观,同时也会强化员工的责任感和自我约束。
三、德国人力资源管理发展模式德国人力资源管理也有其独特之处,主要是注重员工参与和企业的社会责任。
德国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激励员工参与,二是强调企业社会责任。
激励员工参与,德国企业注重员工参与,这种参与可以提高员工的积极性并提高企业的生产力。
国内外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的比较研究人力资源管理是一个组织管理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可以对企业的发展和绩效产生深远影响。
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和经济的快速变化,国内外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不断演进和创新,适应不同组织的需求和挑战。
本文将比较国内外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的不同之处,并分析其优势和劣势。
一、国际化人力资源管理模式1. 西方模式西方国家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强调个人权利和自由,倡导员工参与和尊重。
他们注重员工工作满意度和职业发展,提供灵活的工作时间和工作地点选择。
此外,西方企业更加重视培训和发展,提供广泛的培训资源和机会,鼓励员工不断学习和进步。
这种模式下,员工感到被重视和认可,能够更好地发挥他们的职业潜力。
2. 日本模式日本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强调集体主义和组织文化。
他们倡导员工对企业忠诚和奉献,注重长期就业和稳定性。
日本企业将员工视为组织的一部分,鼓励团队合作和相互依赖。
他们提供仔细设计的培训计划和职业发展路径,以保证员工在组织中有良好的晋升机会。
此外,日本企业非常重视员工的福利,提供丰厚的福利待遇,以提高员工的工作满意度和忠诚度。
二、国内人力资源管理模式1. 集权模式过去的中国企业普遍采用集权模式的人力资源管理,管理层对员工的权力控制较高,决策权集中在高层管理人员手中。
这种模式下,员工的工资、晋升和福利等都由管理层决定,员工的主要职责是服从和执行。
然而,在这种模式下,员工的创造力和主动性受到限制,对企业发展的贡献也相对较低。
2. 高效灵活模式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关注员工的发展和工作满意度。
在这种模式下,企业给予员工更多的自主权和自由度,鼓励员工参与决策和创新。
企业注重员工的培训和发展,提供晋升和晋升机会,使员工在职业生涯中得到成长和满足。
此外,企业也注重员工的福利待遇,提供具有竞争力的薪酬和福利,以吸引和保留优秀人才。
三、模式比较与优劣势分析1. 个人权利与组织利益的平衡西方国家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注重个人权利和自由,倡导员工的参与和尊重。
从QC小组看日本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团队化管理模式文当今日本经济不景气给日本企业带来了巨大的影响。
众多企业在应对外来因素的同时,开始反省调整内部制度和结构。
其中,员工的管理和积极性调动对于企业发展至关重要。
如何有效地进行人力资源管理业已成为各企业改革的重要课题。
论文拟从QC小组这一组织方式考察分析日本现今企业实行的团队化管理模式,探究是否能给我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带来启示。
标签:QC小组人力资源管理团队化管理模式日本一、日本企业团队化管理模式的背景现今,企业内员工分工明确,为提高生产效益,工厂大量投入大型机械设备。
生产本身及速度已不再由人为决定,普遍依赖于机械设备体系。
在资本主义国家,不仅社会变革的目标取决于资本家、经营者,生产成果也归他们所有,而非属于职工。
换言之,员工被排除在生产目标和成果范畴外。
大多数人的工作干劲和目标就仅限于赚取收入。
随着劳动形态不断发展,生产过程需要集体团队共同完成。
这就迫切要求企业实行的激励制度对象不再仅局限于个人,要从团队考虑,解决上述职工被排斥在外的问题。
同时,需要将员工分成若干团队,给予一定解决问题的权力,依靠每个团队提高生产效率。
目前,身处于大企业庞大组织内,员工归属感欠缺问题严重。
若通过团队分工,增强团队归属感,强化团队管理,可以有效地吸引更多人才资源。
团队间的良性竞争,也能促进员工相互监督,提高他们的干劲。
因而,越来越多的日本企业不断开展团队化管理模式进行人力资源的管理。
二、QC小组作为团队化管理模式的主要组织方式,QC(Quality Control)小组被普遍推广。
其基本就是QC的英文所示――品质管理。
但这所说的品质管理不是产品好坏的检查判定,而是针对全体员工的工作质量进行的管理。
所以,QC小组是指在生产或工作岗位上从事各种劳动的职工,围绕企业的经营战略、方针目标和现场存在的问题,以改进质量、降低消耗,提高人的素质和经济效益为目的的组织起来,运用质量管理的理论和方法开展活动的小组。
日本人力资源管理经验的借鉴与应用探讨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和人员流动的增加,人力资源管理在企业中的重要性日益突显。
作为一个高度发达的经济体,日本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本文将从日本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原则、员工培养与激励、工作时间与生活平衡等方面,探讨以日本经验为借鉴的人力资源管理实践,以期为其他国家和企业提供有益的参考与借鉴。
首先,日本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原则着重于员工的稳定性、忠诚度和长期就业。
日本企业对员工的长期雇佣关系视为一种互惠互利的合作关系,试图从长期稳定性和忠诚度中获益。
在人力资源招聘方面,日本企业更加看重员工的终身雇佣潜力和文化适应能力,重视招聘与企业文化的匹配。
这一原则可以借鉴到其他国家和企业中,重视员工的忠诚度和稳定性,有利于企业长期发展。
其次,日本人力资源管理注重员工培养与激励。
日本企业通常会为员工提供广泛的培训和发展机会,以提升员工的技能水平和专业素养。
此外,日本企业还注重实行内部晋升制度,为员工提供晋升的机会和途径。
通过这样的激励措施,日本企业能够激发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力,提高员工的工作质量和效率。
其他国家和企业可以借鉴这一经验,建立完善的员工培养和激励机制,从而提高员工的工作表现和企业绩效。
第三,日本人力资源管理注重工作时间与生活平衡。
日本被称为“过劳死之国”,长时间工作成为广泛存在的问题。
然而,近年来,日本政府和企业开始重视员工的工作时间与生活平衡,推动实施一系列措施,比如缩短工作时间、鼓励员工利用休假制度等。
这些举措旨在提高员工的工作效率和生活质量,减少潜在的健康风险。
其他国家和企业可以从中汲取启示,加强对员工的关爱,推动工作时间与生活平衡,创造更具有人文关怀的工作环境。
此外,日本人力资源管理还注重企业文化和价值观的塑造。
日本企业通常有稳定而强烈的企业文化和价值观,不仅帮助员工形成共同的认同感和价值取向,也有助于推动企业的长期发展。
这一观点对其他国家和企业同样适用,建立和弘扬企业文化和价值观,有助于凝聚员工共同的目标和价值观,提高组织的凝聚力和创造力。
日本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制度日本是一个充满竞争的市场,企业对于人力资源管理非常重视。
他们注重员工的培训和发展,并且积极创造一个健康,积极的工作环境,以激励员工发挥他们的最大潜能。
下面将详细介绍日本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制度。
1.员工培训和发展:日本企业非常重视员工的培训和发展。
他们鼓励员工持续学习和提高自己的技能。
大多数企业都会提供内部培训计划,并鼓励员工参加外部培训课程。
此外,一些大型企业还会提供海外培训和交流项目,以提高员工的国际视野和跨文化沟通能力。
2.晋升和薪酬制度:日本企业采用晋升和薪酬制度来激励员工的积极性。
一般来说,晋升主要基于员工的工作表现和能力。
员工在公司内部表现出色,可以晋升到更高级别的职位,并享受相应的薪酬增加。
此外,一些公司还会设立奖金和绩效奖励计划,以鼓励员工更加努力地工作。
3.劳动合同和福利制度:日本企业注重保护员工的合法权益。
劳动合同是日本企业和员工之间的重要文件,规定了工资、工时、休假和其他权益等内容。
同时,企业还会提供不同的福利计划,如健康保险、养老金、工伤保险等,以保障员工的身体健康和长期福利。
4.人际关系和沟通:在日本企业中,人际关系和良好的沟通非常重要。
企业鼓励员工之间的合作和团队精神,并提倡员工之间的相互尊重和理解。
此外,企业也会设立一些企业文化和活动,如公司旅游、团队建设训练等,以增强员工之间的凝聚力。
5.离职和退休制度:离职和退休是不可避免的。
日本企业通常会根据劳动合同规定的期限来处理员工的离职手续。
同时,企业也会设立退休制度,为员工的退休提供相应的福利和离职金。
综上所述,日本企业对人力资源管理非常重视,通过培训和发展、晋升和薪酬制度、劳动合同和福利制度、人际关系和沟通、离职和退休制度等多种制度来激励和保障员工的权益。
这些制度有助于提高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工作效率,同时也有助于公司的长期发展。
不同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的国际比较人力资源管理是现代企业中非常重要的一项工作,它涉及到招聘、培训、绩效评估、薪资福利等多个方面。
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企业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存在着不同的模式和做法。
本文将以国际比较的方式,探讨不同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的特点和优缺点。
一、美国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美国是全球最重要的经济体之一,其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在全球范围内具有较高的影响力。
美国企业非常注重员工的自主性和创造性,倡导平等、公正、竞争的管理理念。
在人才招聘方面,美国企业注重个人能力和背景的匹配,更加看重员工的能力和经验。
在薪资福利方面,美国注重绩效为导向的薪酬制度,提倡高绩效员工的激励和奖励。
然而,美国人力资源管理模式也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由于其强调个人发展和竞争性,可能导致员工之间的合作不足。
其次,美国企业在员工培训和发展方面投入较少,往往更加重视经验丰富的员工,对于新进员工的培训不够重视。
此外,美国的劳动法很灵活,一些员工权益保护的政策不够完善。
二、日本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日本以其独特的企业文化而闻名,其人力资源管理模式也有其独特之处。
日本企业非常注重员工的忠诚度和长期稳定的雇佣关系。
他们实行的“终身雇佣制”使得员工和企业之间形成了一种亲密的关系。
在员工培训方面,日本企业注重全员培养,重视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培训,并提供丰富的职业发展机会。
此外,日本企业在福利待遇方面也十分慷慨,如提供住房津贴、医疗保险等。
然而,日本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也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终身雇佣制可能导致企业对于新进人员的招聘和流动性不足。
其次,由于相对较为保守的企业文化,日本企业对于变革和创新的接受度相对较低。
此外,日本企业的决策过程往往相对冗长,很多决策需要经过多层的层层审批。
三、德国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德国是欧洲最大的经济体之一,其人力资源管理模式注重员工参与和社会责任。
德国企业非常注重员工的参与和共同决策,倡导合作和团队精神。
在员工参与方面,德国企业普遍设立员工代表机制,鼓励员工参与企业管理和决策。
日本人力资源管理模式日本人力资源管理模式是在“二战”以后,随着经济的恢复、发展逐步建立和完善起来的,为日本的经济腾飞作出了突出的贡献。
目前还有许多企业,特别是制造业,仍保持其特性。
1.终身雇佣制终身雇佣制是日本企业管理最突出也是最有争议的政策。
这对于采用全面质量管理的制造业来说,有着特殊的意义:第一,有助于公司对员工的长期培训;第二,有利于企业文化的发展;第三,可以减少不必要的人员流动,提高员工对企业的忠诚;第四,也有利于贯彻执行企业的生产营销战略。
直到今天,大部分制造企业仍然保持着稳定的就业政策,但是这种稳定的就业政策随着日本经济的衰退,企业利润的下降而受到了严重的挑战。
2.年功序列制年功序列制的管理方式对于人才的长期培养有很大的好处。
老员工的丰富经验为企业在职培训提供了巨大的知识财富,这种体系也有益于企业文化的传播。
日本人还认为,以论资排辈的原则评估员工的工作成就可以去掉许多评估中的不客观的因素。
但这种方式却不利于以白领阶层为主的金融服务行业,论资排辈的管理方式,打击了专业人才工作的积极性,这也是金融业在金融风暴中受到重创的主要原因。
3.注重在职培训日本企业最重要的管理方法是对员工,特别是在制造业工作的蓝领阶层进行系统的全方位的公司文化、统计知识、生产体系及质量管理的培训。
这种培训的过程是工人接收“人力资本投资”的过程,也被学者们称为“蓝领工人白领化”。
由于重视在职培训,工人在漫长的岁月中积累和丰富了技术知识,促进了对企业的忠诚,生产力大大提高,这对增进企业内部的凝聚力、增加企业的效率,提高产品的质量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4.重视通才的培养日本企业与美国不同,更重视通才的培养。
日本企业分工粗放,员工往往接受多方面的知识,并在企业内部不同部门轮班训练。
他们认为这种通才管理方式的优点是能够发挥全体员工在企业中的创造力和凝聚作用。
但是在亚洲金融危机之后,许多日本银行发现这种“重通才轻专家”的倾向直接影响了工作效率。
日本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及其变化一、日本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日本人力资源管理模式是在20世纪后半叶日本经济恢复和高速发展的时期里逐步形成的。
它的主要特点是以人为本,重视通过教育培养人才和加强员工系统地在职培训,在员工的培训中,注重教育与企业发展、市场需求的变化和国际化经营需要相结合。
要求在职员工不断地接受新知识和新技能,通过对在职员工进行终身教育培训,把企业的未来与员工的未来紧密地联系起来。
并注重挖掘员工的工作潜力、进取精神、与人合作的能力以及小组集体智慧等。
在教育方面,一是通过大力发展正规教育来开发人力资源,特别是:次世界大战后,经过不断努力和完善,日本义务教育的范围和质量都处于世界领先水平(见下表)。
三是不断加大对人力资源的教育投资和科研经费的投入力度,日本的教育经费占日本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在1980年为5.8%,1997年为3.6%,尽管呈现了下降趋势,但人均教育经费为1203美元,仍是世界上最高的。
科研经费对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在上世纪70-80年代为2.5%,90年代达到3.0%左右,显示了世界的最高水平。
据世界银行2000/2001年世界发展报告的统计,1987年至1997年期间,在日本每百万人口中从事研究与开发的科学家和工程师达到4909人,该项指标在世界上名列榜首。
日本还积极采用各种措施挖掘本国的人力资源,成立各种学术交流机构,促进各类人才的横向联系,并通过各方面的信息交流,更好地发挥其潜在的人力资源。
此外,为了保持其经济大国的地位,在有效开发本国人力资源的基础上,积极引进外国最新的研究开发成果,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通过提供良好的研究环境和生活环境,来吸引和利用外国的优秀人才。
日本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融入人本主义管理方法,创立了独具特色的终身雇佣制。
日本的大中企业,基本上都实行终身雇佣制,没有实行雇佣制的企业,一般也重视维持雇佣稳定,即使在经济处于萧条时,也不轻易解雇职工,而是在企业内部通过缩短工作时间、调整工资水平等方式维持就业,尽量照顾职工的生计;企业内出现结构性过剩人员时,一般通过扩大营业部门和开发新产品等措施来吸收剩余人员;对于不能胜任本职工作的职工,企业则通过内部职业培训提高工作能力,将其安排合适的工作岗位。
各国不同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的国际比较不同国家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存在许多差异,主要取决于该国的社会文化、政治制度和经济发展水平等因素。
以下是各国不同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的国际比较:1.美国:美国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以自由主义和市场竞争为基础。
在雇佣员工方面,美国企业拥有宽松的招聘和解雇制度。
员工的薪酬基本上是通过市场供求来决定的,工资水平在同等条件下具有较大的差异。
此外,美国的员工福利制度主要依靠市场供应,如医疗保险和退休金计划通常由企业根据市场条件自行提供。
2.日本:日本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强调长期雇佣、集体主义和员工发展。
日本企业通常更倾向于从内部晋升员工,培养他们的技能和专业知识。
相比于其他国家,日本企业对员工的培训投入更多。
此外,日本企业注重员工的福利待遇,如对员工和家属提供保险、医疗服务。
3.德国:德国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体现了工会的重要地位以及对员工参与和协商的重视。
德国企业普遍实行工会制度,员工与雇主的关系更加平等。
工会在企业决策中发挥重要作用,企业管理层与工会就员工工资、工时和福利等事宜进行谈判。
此外,德国在员工培训方面也投入较多资金,通过职业教育体系培养并保持员工的竞争力。
4.中国:中国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在开放后发生了重大转变。
传统上,中国企业非常注重集体主义和稳定的雇佣制度。
然而,随着市场化和全球化的发展,中国企业逐渐采用了更灵活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
中国企业开始注重绩效管理和激励机制的建立,通过薪酬激励和培训来吸引和留住优秀员工。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各国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正变得越来越相似。
比如,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关注员工的培训和发展,注重员工的福利待遇和福利制度。
另外,全球范围内的企业也越来越重视多元化和包容性,推动性别平等、文化多样性和人才多样性等。
尽管如此,每个国家的文化、法律和制度的差异仍然会导致各国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的差异。
国际企业在跨国经营时需要考虑不同国家的法律法规、文化差异和社会期望,以制定适应当地条件的人力资源管理策略。
美国、日本、德国、中国人力资源管理模式比较与国有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启示摘要:人力资源管理是组织中的一项重要职能,即有效地管理工作中的人,利用人力资源实现组织的目标。
进入新世纪以来,越来越多的企业将人力资源管理视为企业管理的一项核心职能,并将人力资源管理的战略与企业的战略相结合,通过制定和实施人力资源管理的战略来保障企业战略的实施。
我国人力资源管理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通过学习西方人力资源管理理念,引入西方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模式,逐步形成具有中国企业自身特点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
随着人力资源管理的研究与发展,文化对人力资源管理的影响及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日益凸显。
本文从文化背景影响的角度,对美国、日本、德国人力资源管理模式进行对比,结合当前企业人力资源现状,顺应国有企业三项制度改革的潮流,对国有石油化工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有所启示。
关键词:文化影响人力资源管理岗位配置员工培训一、文化对美国、日本、德国人力资源管理的影响(一)文化对美国人力资源管理的影响自1776年建国以来,经过200多年的发展,美国形成以基督教为主体的多元文化,“文化大熔炉”是对美国多元文化的形象描述。
受多元文化背景的影响,美国形成了以制度化、规范化和实用性为特征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
在这种管理模式下的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强调企业与员工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以契约制为前提建立人力资源管理体系:企业权利距离小、等级差异小,员工之间依附关系弱化,鼓励员工拥有同等权利;员工崇尚自我意识和个人价值观,自由、自主和理性思维是团队中的主基调,缺乏团队合作精神;美国企业突出以利润为中心,侧重短期收益,导致员工关注职位和薪酬迅速提升的短期效益,员工对企业认同感低,稳定性差,人员流动或更迭速度快。
(二)文化对日本人力资源管理的影响二战前日本通过国家干预的方式有计划地以集体努力的方式追赶西方发达经济体,政府通过对资源的配置干预行业的结构发展,形成有组织的企业竞争,通过调整产业结构提高生产技术,利润不是日本企业的重要目的,提高生产率是日本企业的首要目的。
日本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特点与趋势日本式经营在20世纪80年代风靡全球,其原因除了日本经济在70年代初期的高速发展外,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在于日本企业中出现了人本主义管理理念,本文试图通过对日本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分析,找出日本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特点,探讨日本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发展趋势。
传统的日本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终身雇用制”、“年功序列制” 和“企业内工会”历来被当作日本式经营的三大法宝(又称“三种神器”),受到日本国内外研究人员的认可,但是对于其内涵学界有着不同的理解,其中的部分提法也值得斟酌。
笔者认为,终生雇用、年功序列制和企业内工会基本反映了日本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特点。
1.长期雇用的习惯美国学者阿贝格伦(J.C. Abegglen)在1958年对日本的一些大企业和工厂进行了实地调查后,指出日本企业在用人制度上一个突出的特点是企业与员工之间的“终生关系”(life-time commitment),这种制度看起来很不合理,但是却顺利地支撑着企业的生产活动。
1977年,OECD在《关于日本劳动的报告》中提出日本企业的劳资关系的特点在于终生雇佣、年功序列制、以及企业内工会。
此后,这一提法得到了人们的认同,成为日本式经营的代名词。
事实上,长期雇用并不是一种制度,而是日本企业的一种惯例,或者说是劳资双方的一种默契。
通常,员工一旦进入一个企业就可以长期工作,而且不用担心被解雇;除非发生特殊情况(如企业破产、员工触犯法律等),日本企业一般不会解雇正式员工,而且员工也愿意在同一家企业渡过自己的职业生涯。
然而,劳资双方既没有相关的合约,企业也不存在任何相关制度。
2.年功序列制年功序列制是日语的直译,意为“论资排辈”。
传统的日本企业的薪酬体系采用职能工资制,员工的工资通常由基本工资、各种津贴和奖金组成,另外在退休时能够得到一笔一次性的退休金。
通常,日本企业的基本工资分为7~13个等级,每隔3年左右调级一次。
而津贴则是以员工的生活需要为基础设计的,主要包括交通补贴、家属抚养费、住房补贴等。
日本企业人力资源规章制度汇总-值得借鉴在企业内部,规章制度是一种重要的管理工具。
它们能够帮助企业明确员工的职责、保护员工的权益,并且确保公司能够规范运作。
在日本的企业中,规章制度也是非常重要的,可以说是日本公司文化的一部分。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介绍一些日本企业的规章制度,以供大家参考。
1. 出勤规定在日本的企业中,出勤非常重要。
日本企业通常规定员工必须按照特定的出勤时间到达公司,并且不能提前离开。
同时,公司通常会对员工的迟到、早退、旷工等行为进行严格的处罚。
这种出勤规定的目的是保证员工能够准时到达工作岗位,确保生产的顺利进行。
2. 劳动时间规定日本企业通常规定员工的劳动时间。
具体来说,日本的劳动法规定,员工每天最多可以工作8个小时,每周最多可以工作40个小时。
同时,劳动法还规定,员工每天必须休息1小时,并且每周至少休息1天。
这些规定的目的是保障员工的健康和劳动权益。
3. 加班规定日本企业通常会对员工的加班进行管理。
具体来说,日本公司规定不超过每天2小时的加班时间,联合企业协议管理,以确保员工的身体健康和劳动权益。
4. 假期规定日本企业通常会规定员工的年假、病假等假期。
具体来说,日本公司规定,员工每年可以享有10至20天的年假,以及可放身体疲劳,发热,患病即可获得的“病假”。
工作时间较长的员工还可以获得备孕假、产假、育婴假等特殊假期。
这些规定的目的是保障员工的健康和个人权益。
5. 健康管理规定在日本,企业通常会规定员工的健康管理制度。
具体来说,日本公司会对员工进行定期身体检查,并制定相应的健康管理计划,为员工提供必要的健康指导。
目的是保护员工的身体健康。
6. 员工福利规定日本企业通常会为员工提供一些福利。
具体来说,日本公司会为员工提供各种补贴,如住房补贴、交通补贴、加班补贴等。
此外,一些公司还提供员工购买节日礼品、旅游等特殊福利。
目的是提高员工的满意度和工作积极性。
7. 员工培训规定日本企业通常会制定员工培训规定,帮助员工不断提高自己的职业技能。
日本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模式日本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日本经济复苏和高速发展的时期形成的。
企业在人力资源管理中不注重市场调节,规范化和制度化的程度比较低,企业注重劳资双方的合作关系。
日本企业中独到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为日本的经济腾飞做出了突出的贡献,这是无须怀疑的。
近来关于改革这些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的讨论也从未间断过。
一般来说,日本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的基本特点是:重视员工培训日本企业聘用员工时,不看重个人的具体技能,而是强调基本素质。
其基本思想是,高素质的员工可以通过企业自己的培训,胜任所有的工作。
为了保证获得高素质的员工,日本企业非常注重与学校的合作。
在不同学校之间,企业认为好学校的学生比较好,更加愿意优先录用。
学校从自身利益出发,也是很愿意与企业合作,尽量向企业提供关于学生的准确信息。
日本企业因为在招聘时重个人素质轻特殊技能,因此在培训新员工上要花更大的工夫。
员工在培训中,不仅要学习技术方面的“硬技能”,而且还要学习企业内部的管理制度,上下左右关系和行为准则等很多“软知识”和“软技能”。
这些软知识和软技能的一个特点是,只有员工继续在本企业就业时,这些知识和技能才能发挥作用,帮助员工提高劳动生产率。
注重内部提拔日本企业里有新的工作时,会尽量培训已有的员工,通过内部调节来满足需要。
在日本企业中,外部招聘来的管理人员,无论其能力多强,没有一段相当长的时间熟悉企业内部的制度和体系,和上下左右建立起密切的工作和个人关系,都是很难开展工作的。
因此在日本企业中,员工的使用上有“有限人员”和“按部就班,内部提拔”特点。
就是员工要从基层进入企业,然后在按部就班提拔的过程中熟悉情况,和上下左右建立起工作和个人关系,为以后从事管理工作创造条件。
提倡终身就业从企业这方面来看,在对员工进行大量的培训以后,一般也不愿意员工离开企业,因此,即使是经济不景气时,日本企业也不轻易解雇工人。
这样员工在企业终身就业,其利益就和企业完全拴在一起了。
另外,由于员工对企业经营情况的及时了解和对企业的依赖,使员工更加愿意也更加容易与企业合作,这样就形成了日本企业中合作性的劳资关系。
日本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的独特及其在日本战后经济复苏和高度发展时期的巨大作用,引起了人们对这种管理模式的极大兴趣。
日本企业独特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的出现,固然有其特殊的历史文化渊源,如强调合作和团体主义精神。
但战败后的经济惨状,迫使日本企业寻求一种灵活的、大规模的生产方式,要使企业内部的管理制度必须相应的灵活。
分工不能太细,规章制度也不能太多,这样才能随时根据生产的需要,把劳动力在不同的部门和工种之间来回的调动。
灵活的大规模生产的特点,决定了在这种生产制度下,普通工人的素质和责任心对企业的成功是至关重要的。
如何保证工人的利益,使工人忠于企业,愿意积极的掌握技术,尽最大的努力保证生产的顺利进行和产品的高质量等等,都需要企业为工人提供如终身就业的保障等一系列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日本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模式演变传统日本人事制度特征最经常被人们提及来表现传统日本型人事制度和劳务管理特征的三个术语是“企业内工会”、“年功序列制”和“终身雇佣制”。
如果我们把雇佣形式等特征考虑在内,可以将日本传统的人力资源管理概括为以下六个特征:终身雇佣指的是企业在劳动者达到预先规定的退休年龄之前对其进行持续雇佣的制度。
这一制度产生于明治维新后期。
二战以后,日本经济处于重化学工业发展阶段,企业必须自己进行熟练工人的培养,从而使这一雇佣制度一般化和普遍化。
采用终身雇佣制度的优点是企业可以确保优秀的员工,同时员工的工作可以得到保障。
一致性的雇佣形式指的是企业的核心是男性“正式社员”,在具备了全面赋予女性(妻子)干家务、教育子女责任的前提下,男性员工能够牺牲节假日休息时间,减私奉公加班加点地为企业奉献。
企业内工会指的是按特定企业成立的工会制度。
由于日本一般都采用终身雇佣制,所以管理者年轻时为该工会会员是极其普遍的现象。
这样,经营管理者很少与工会成员发生对立冲突。
在这种谋求企业发展的劳资协调路线的指导下,劳资关系因圆满妥善地得到解决而受到各界的好评。
企业家族主义指的是企业和劳动者、劳动者之间有着像家族似的意识。
企业感到对待员工的培养以及生活上的照顾要尽父母般的义务,相反员工应当不辜负企业的期望,努力工作以报“父母”(企业)的养育之恩。
这是一种企业与员工之间密切合作的体制。
但同时我们应该注意的到,另一方面这也减少了企业同外部信息的沟通,抑制了机动灵活构想的产生。
年功序列工资、晋升制度指的是伴随员工年龄和工作年限的增长,企业为员工增加工资和提高职位等级。
因此,在终身雇佣制度下,日本企业中员工的职务随着年龄“自动地”增长和提升。
由于这个制度在增加工资和晋级上没有按照员工的能力或实力给予差别,因此对于那些同等年龄和工作年限一样的员工,工资就没有差别。
以录用当年毕业生为中心指的是日本企业组织与员工的关系属于那种众所周知的“命运共同体”或“生活共同体”。
员工作为个人的利益融入组织,受到雇佣保障。
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也围绕着这个目的来运作。
但是,随着员工的劳动价值观的多样化,劳动者自立意识的高涨和解雇现象增加等雇佣关系的调整,员工与企业的共同意识和一体感逐渐丧失。
再加上劳动市场的流动性增加,以终身雇佣为前提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的变革就成为必然。
日本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变化的原因分析第一,日本人口构成的变化日本企业员工人口的构成变化也反映出了日本人口构成的变化,即中高年龄层员工比率不断增大。
年功序列制中的组织阶层和员工的年龄结构应该大体对应,如果年龄偏大员工的数量在组织结构的底层增大,就不能确保金字塔型组织而产生矛盾。
企业规模的扩大,新员工的持续增加,产生了使中高年龄员工向其他关联企业流出的组织结构,企业内能够使员工年龄与其在组织内地位的保持一致。
这些是维护终生雇佣和年功序列制的基本条件。
因此,当企业扩大的速度变得缓慢,或中高年的增长速度超过了靠派遣到关联公司以解决剩余人员限制的时候,从组织结构的角度就有必要对年功序列制再探讨。
第二,日本经济的状况日本经济曾经长时间一贯保持持续增长的势头,即便出现不景气,也会马上好转。
在经济形势循环崩溃的今天,以经济成长为前提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需要重新再认识。
首先,日本企业改变了工资制度中定期晋级、提高基本工资的想法,从工资自动上涨的制度结构向有升有降的工资制度转换。
其次,在经济停滞、企业规模不能扩大而导致中高级别岗位不足的情况下,人力资源管理向年龄与组织职务取得一致的结构方向转变,以及包括早期退职计划在内的中高龄剩余人员的处理方法也已经势在必行。
第三,企业的经营规则企业的经营规则不可避免地要常常发生变动。
在70年代,日本企业积累的技术、组织能力及规模经济的优点是制造业成功的关键。
能够拥有有效运营组织的人才、建立支持技术积累的长期雇佣关系以及教育和评价制度是成功的关键要点。
从80年代到泡沫经济时期,除大公司以外,组织分割和事业部制企业也在不断增加。
具有新技术和新思维的企业不断出现,这是企业需要依靠组织能力获得成功的时代。
在泡沫经济后的萧条期,日本的第三产业,特别信息技术产业,以及那些拥有全新技术和构想的事业飞速成长起来。
除组织能力以外,拥有少数核心人才的企业也备受注目。
随着企业成功的关键从规模、组织能力和技术积累向思想、个人能力、新技术和适应世界经济发展潮流的能力转变,日本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也有必要进行变革。
这包括企业为员工创造具有挑战性的工作机会,同时也可以使企业发现和培养创造性人才。
日本企业也在倡导所谓“自由的工作体系”,即建立弹性工作制等容易发挥个人才智的工作体系。
同时,企业的评价标准和报酬制度也需要进行变革。
为了鼓励员工敢于向新事物挑战的态度和员工的创造性,日本企业意识到需要建立崭新的激励体系。
实际业绩主义的评价制度和激励性高的报酬制度使得日本企业应付经营规则变化能力大大提高。
日本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发展方向从日本的调查结果看,成果和成果主义正在受到日本企业的普遍重视。
据一项权威的调查统计,目前,日本引进年薪制的企业大约占3成左右,认为“日本企业的成果主义现在尽管差得很远,但不久的将来会落实下来”的人力资源管理科长占82%。
年薪制、浮动奖金的增加等“成果主义人力资源管理制度”特征日益明显,“雇佣的流动化、合同雇员的扩大”的倾向进一步加强。
对企业运营成本影响大的“福利制度、养老制度改革”势必快速进展,其发展的大方向不容质疑。
问题是在这个大方向下,“如何取得平衡和匹配、如何从长期和整体的角度来推行公司的人力资源管理变革”。
而这正是企业战略和人力资源管理职能发挥作用的领域。
第一,企业各自的独特性。
尽管,目前人们普遍倡导“按照企业战略进行人力资源管理制度改革”,但事实上日本企业普遍存在着进行与其他公司性质相似的改革的现象。
“因劳动力流动化,企业再也不能无视劳动力市场和其他企业的雇佣条件”。
“到底多严厉的制度能够合法化、什么样的严厉制度能被接受、想借鉴前例解决”这一系列理由使得参考其他公司的做法十分重要。
但是,确立能够表现公司独自风格的和在市场上能够获得好评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才是最重要的。
第二,人力资源管理和战略、制度的匹配性。
根据现代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的观点,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必须和企业战略及相关制度相匹配。
比如:为了使劳动力流动合理化,以终身雇佣为前提的福利和退休金制度必须重新研究。
在短时间内进行全面的改革是难以办到的。
对既得利益问题的处理上有难以协调的部分。
但是,对矛盾存在的地方保持持续的敏感和不断建立解决问题的计划是重要的。
第三,长期的和全面的观点。
在人才流动率很高的当今社会,必须把长期的劳动力市场状况以及劳动市场中本企业的地位放在视野内,从战略的角度来研究本企业的人才战略。
必须对“需要多少在半途录用的优秀人才?优秀人才在何处被长期培养,是否能设想他们向半途录用劳动市场流动?”、劳动市场的状况和“本公司是否有挽留中途录用人才的魅力?”等所谓对公司在劳动力市场的地位以及企业雇佣优秀人才的能力等问题都需要进行深入的研究和分析。
企业的战略方针和制度大纲无论制定得如何完美,如果不能灵活地运用规则和支持性的政策,就不能获得满意的结果。
日本企业目前在向公司员工解释说明人力资源管理制度等方面的交流机制和成果主义条件下的评价标准的调整和实践明显落后于现实的需要。
日本人力资源管理体系的演变为我们提出了崭新的研究课题。
重视成果的“严厉制度”和促进劳动力合理流动的“温情制度”的完善就是其中之一。
合理的福利制度有助于对优秀人才的录用和挽留。
“工资制度在重视成果上不夹杂感情,但在生病、护理等紧急的时候充实保障制度”,倡导这种具有灵活性的制度的企业正在不断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