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性学习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 格式:doc
- 大小:24.00 KB
- 文档页数:4
小学语文教学开展探究性学习方法探讨【摘要】本文探讨了小学语文教学开展探究性学习方法的重要性。
首先介绍了探究性学习的基本概念,强调了其对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作用。
其次分析了探究性学习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意义,指出了其促进学生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作用。
接着探讨了探究性学习方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阐述了如何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知识。
通过案例分析,展示了探究性学习在小学语文课堂的实践效果。
对探究性学习方法进行评价和改进,总结了其优势和不足之处。
最后展望未来小学语文教学探究性学习的发展方向,强调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性。
文章旨在引发对小学语文教学方法的思考和探讨,提倡探究性学习方法的应用和推广。
【关键词】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探究性学习、方法探讨、基本概念、意义、应用、案例分析、实践、评价、改进、重要性、发展方向。
1. 引言1.1 小学语文教学开展探究性学习方法探讨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开展探究性学习方法已经成为教学改革的重要方向之一。
探究性学习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以问题为导向、注重学生主动思考和积极参与的学习方式。
它倡导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实践应用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探究兴趣和综合能力,促进学生思维品质的培养和素质的提高。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探究性学习方法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综合素质。
在接下来的文章中,将深入探讨探究性学习的基本概念,探究性学习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意义,探究性学习方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以及探究性学习在小学语文课堂的实践等内容,从而更全面地探讨小学语文教学开展探究性学习方法的重要性和发展方向。
2. 正文2.1 了解探究性学习的基本概念探究性学习是一种基于学生主动探索和发现的学习方法,强调学生的独立思考和问题解决能力。
在探究性学习中,学生通过提出问题、收集信息、分析数据、提出假设、实验验证等步骤,对知识进行深入理解和掌握。
浅谈合作探究性学习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自主、合作、探究,不仅是一种学习方式,更是崭新的语文教学理念。
我们如果能将这些先进的理念运用于实践,那么我们的语文教学就会生机勃勃。
语文新课程标准强调语文学习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强调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提倡课内外一体,文本非文本结合,单项与综合多管齐下,倡导学习方法的多样性。
在新学期的语文教学过程中我和学生做了一些大胆的尝试,它给教学带来的活力与新鲜感是前所未有的。
以下是我在语文教学中的一些做法与体会:一、赋予学生自主学习的权利自主即是在教育过程中要强调学生主体地位,赋予他们一定的责任和自主权,将学生看作学习的主体,使其进行一定程度的自主活动,让学生在自主活动中体验到精神愉悦,并发展其坚毅、智慧、敏捷的心理品质和积极的学习态度。
如今的语文教科书一改过去的老面孔,如沐春风,充分体现人文关怀,每一个单元都是一个鲜明的主题。
教学时,尽可以让学生从中选取自己喜欢的,感兴趣的内容作为重点来学,并试着与学生一起来学课文,而不是教师一味地讲。
从而构建一个让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经验,通过主动探究式的练习活动,主动获取知识,并发展探究能力,养成积极探究未知世界的意识。
教师要创造和谐的学习环境,实施民主化教学,让学生在充足的学习时间里愉悦地学习,我们就要尽量给予学生学习内容的选择权,学习方法的自主权,学习结果的评价权。
在教学过程中与学生始终保持平等,这样就能把学生与教师从相互怀疑,缺乏友爱的气氛中解放出来。
在《斑羚飞渡》一文的教学中,我有意用没有表情的语调朗读第九自然段,然后让学生来评价,做小老师,让学生把教师当作“对手”,可用课文中的语句,或用有表情的朗读来指出教师的不足,使学生能够真正的成为学习的主体,进而积极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学习。
随着主体学习的创造性,积极性高涨,语言文字的训练也更为落实,因此,教学中时刻要注意,对学生的创见,要充分鼓励,对学生的意见,要尊重理解,对学生的误解,要宽容引导。
浅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进行探究性学习及策略【摘要】小学语文教学中进行探究性学习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引入探究性学习,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
在理解探究性学习的内涵的基础上,结合小学语文教学的特点,可以更好地应用探究性学习在课堂中。
制定合适的策略和方法,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进而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
最终,探究性学习不仅可以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还能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探究性学习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具有重要的价值,未来应该加强这方面的教学和研究,以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探究性学习、小学语文教学、内涵、应用、策略、方法、积极性、素养、价值、发展方向1. 引言1.1 探究性学习的重要性探究性学习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它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他们的学习综合素质,更能够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探究性学习注重学生的主动参与和自主思考,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实践和探索来发现知识、理解知识、运用知识,从而更深入地掌握和运用所学知识。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探究性学习具有重要的意义。
语文教学是培养学生语言运用能力和文学素养的重要途径,而探究性学习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语文知识、运用语言表达能力,提高语言综合素养。
通过探究性学习,学生可以在实际的语境中理解和运用语文知识,同时也可以培养他们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水平。
1.2 小学语文教学的特点小学语文教学的特点包括:1.学生特点鲜明,容易受外界影响。
小学生正处于生长发育的关键阶段,思维方式天真纯真,好奇心强烈,容易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
2.学生学习能力有限,需要引导和指导。
小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思维能力相对较低,需要老师在引导中逐步提升。
3.小学生的注意力不集中,需要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习兴趣。
小学生的自控能力差,容易分散注意力,需要老师巧妙调动教学方式和手段,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4.小学生的认知能力逐渐增强,语言表达能力有限。
探究性学习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运用课堂教学是语文教学的基本形式,而目前的语文课堂教学,还存在着许多弊端,如重知识轻能力,重书本轻实践,重讲授轻探究,显而易见,这种教学模式的结果,造成目前语文课堂教学普遍存在着“少、慢、差、费”,使我们的某些语文教学走入误区,其结果是学生叫苦,教师叫累,事倍而功半。
我认为,减轻学生负担,提高语文课堂教学质量,其根本出路在于优化课堂教学形式,创造出一种新的更为科学有效的教学模式。
《中学语文课程标准》中倡导的“探究性学习方式”,便是一种科学有效的方式。
在新的课程标准的总目标中便有一条是——“能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在实践中学习、运用语文”,我在语文课堂教学实践中,便有意探索探究性学习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并初步品尝到这种新的教学方式所带来的成果。
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之一便是“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满足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而语文教师在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式的设计上,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
因此,将探究性学习方式引入到课堂教学之中,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鼓励和引导学生有所创见,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
与探究性学习方式有关的理论主要涉及两个概念,即“过程”与“结果”、“情境”与“形式”。
从探究性事实的角度来说,“过程”是指学生为探索和发展知识所经历的过程,这一过程通常是在教师的组织和支持下进行的。
“结果”则是指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所获得的知识、技能和态度,可以表现为多种不同的形式,如语言描述、行为表现、情感体验等。
“情境”主要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面对的多种具体问题,“形式”则是指学生对获得学习结果的形式化描述。
因此,我觉得,探究性学习可以理解为学生在特定学习情景中,通过发现问题、调查研究、动手操作、表达与交流等探究性活动,获得知识、技能和态度的学习方式和过程。
探究性学习在语文学科的运用探究性学习是指学生从不同的学科领域出发,通过形式多样的探究性活动,以获得知识和技能、培养探究能力和应用能力、获得情感体验为目的的一种学习方式。
它对于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提高学生收集、分析、利用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方法和情感体验,建构多元立体的探究模式,都具有深远持久的重要意义。
因此,探究性学习可以理解为学生在特定学习情景中,通过发现问题、调查研究、动手操作、表达与交流等探究性活动,运用不同的学习方法以获得知识、技能和态度的学习方式和过程。
要使学生形成探究性学习方式,应着重做好以下几个方面:一、引导置疑,让学生在探究中敢于思考,勇于创新。
古人云:“学贵有疑。
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
无数事实证明,“问”是培养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的切入口。
有人说,学习的过程是从“无疑”到“有疑”再到“无疑”的过程。
只有学生有了疑问,才会产生探究的兴趣。
因此,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提出自己的疑问,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发言,让学生在探究中寻找答案,鼓励学生质疑,大胆地支持学生提出问题,肯定学生的不同见解,则是探究性学习的起点。
如学习鲁迅的《故乡》,可让学生在课堂上自读课文,然后将课文中的难点或疑点提出来。
经仔细研读,学生提出了许多问题:诸如“闰土前后性格的变化以及变化的原因是什么?”“杨二嫂为何从‘豆腐西施’变成‘圆规’?”“我为何两次在眼前展开一片海边碧绿的沙地来?”等问题,然后让学生以四人为一组展开讨论,找依据回答问题。
这种课堂教学中的探究性学习中的关键是以学生为本,以问题为中心,以讨论为交流方式,以陈述观点说出理由为要求,以思维强化训练为程序,让课堂上每一位学习者(包括教师)都成为探究者。
这样的学习使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自主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最大限度地减少教师多余的讲授,从时间上确保了学生的自主学习,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提高了课堂效率。
二、创设氛围,让学生自主探究的环境更为宽松和谐。
探究性学习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摘要:探究性学习是一种学习方式,它是课程观、教育观、教学观的更新,是学习的革命。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探究性学习是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兴趣和条件,主动地获取知识、解决问题、应用知识。
关键词:探究性学习;小学语文;教学改革探究性学习是一种特殊的学习方式,是学生获得自主发展、独立地发现问题的学习方式,是课程观、教育观、教学观的革命。
探究性学习是以探索性为基础,学生的自主性为主,从社会生活和学生生活中选择确定研究专题,主要以小组合作和个人的方式进行,通过亲身的实践获取直接经验,掌握科学方法,养成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它的目的是培养创造能力,提倡运用所学内容解决实际问题。
开展研究性学习是实施创新教育的一个重要方法,是当前教育研究领域一个热点课题,它发展和展示学生的思维过程,有利于培养学生探究能力,让学生参与探索知识的形成过程。
小学语文是一门基础性学科,是培养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的主要阵地之一。
一、创设良好的探究环境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开展探究性学习,需要营造一定的环境氛围,鼓励每一个孩子,让每一个学生都能自主探究,体验探究性学习带来的乐趣。
小学语文教师要充分利用语文实践活动,营造综合性学习目标的探究氛围。
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利用现有的语文学习资源,拓宽语文学习的渠道,引导学生开展语文实践活动,在实践、观察中积极探索。
采用传统模式教学,老师和学生之间是传授和接受关系,很难形成合作、互动的关系。
在新的课程体系中,要建立合作理解、平等对话的师生关系。
在培养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时,教师在教学活动的组织、教学目标的设计等方面放下架子,俯下身子,做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组织者、领导者。
如做到多表扬,情绪饱满、教态亲切,对发现的问题及时指导,教学相长、因材施教等。
二、增强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的意识要激发学生探究兴趣,增强学生的探究意识。
小学生对大自然的知识感到好奇,求知欲强。
小学语文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这一特点鼓励学生多提问。
探究性学习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探究性学习是一种高效学习法。
它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从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并确定探究的内容或对象,用类似于科学研究的方法,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
它在课堂教学中实现了三大转向:由重知识的接受性学习转向重综合能力的探究性学习;由单一的认知性教学转向多维的体验性教学;由呆板的机械性的教学转向互动的交往式教学。
这对传统的沉闷的课堂教学产生了强大的冲击,带来了勃勃的生机。
那么,又如何在中学语文教学中运用探究性学习呢?一、转变观念,重塑关系首先,由教师说教传授到引导的转变。
当前,一些语文教师认为学生底子薄,素质差,提不出问题或者回答不了教师设计的问题,既耽误了时间,又不能完成教学任务,所以干脆摒弃了探究之法,采用“一灌到底”之术,这种重结果轻过程的“填鸭式”教学既不利于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也不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所以,教师应由说教传授转为引导,教师导在活动之前,引在活动之中,评在活动之后。
指导的形式不是明示,而是暗示,当学生在某一环节出现困难或疑问时,教师适时适当地指导是举足轻重的,可以启发学生积极主动探究问题,帮助学生总结探究的成败得失。
因此,教师的这种指导作用要始终贯穿于学生的探究活动之中。
由于探究式学习是从实际问题切入的,需要运用语文学科中的大量基础知识,这不仅要求教师对语文知识有精深的了解,而且要熟悉多种研究方法,还需要对当前语文学科的前沿知识有比较透彻的了解。
这样,教师才能帮助学生设计出适宜的问题情境和活动方案,进而引导学生开展深入扎实的探究活动。
可以说,语文探究式学习要求教师发挥“导而弗牵”“开而弗达”的主导作用,而不是传授灌输的主导作用。
其次,教师要重塑新型的师生关系。
在传统教学中,有的教师认为“我”是师,学高为师嘛!所以“君临天下”,在学生面前总显得那么高深莫测、学识渊博,即使错了,也坦然面对、振振有词。
课堂上提出的问题自问自答或是设计圈套“请君入瓮”,根本不理睬学生提问的主动性,甚至怕学生提出难问题、怪问题,打乱了自己的教学设计。
探究性学习方法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作者:孙小杰来源:《考试周刊》2013年第59期《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诱思探究学科教学论》对语文学科教学的指导意义之一在于:它教会了我们如何针对学生的语文学习设计探究性学习方法。
探究性学习方法中的体验探究法和形象探究法尤其适合学生学习语文。
下面我结合教学实践谈谈运用这两种方法引导学生学习语文的尝试和感悟。
一、体验探究法体验探究法是利用学生的亲身体验实施探索层次的。
也就是说,让学生参与实践活动,通过亲身体验,获得丰富的感性材料,然后在教师的诱导下逐步归纳,掌握其本质特征而形成概念,完成学习任务。
这种学习方法特别适用于作文教学,因为学生作文的内容大都是“投入一定的实践活动”的反映,大都来自于“亲身体验”,是自己的生活阅历、情感体验、人生感悟的点点滴滴的汇聚。
有了大量的生活实践作基础,再运用体验探究法进行作文教学,就一定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教学时可分三步走:(一)丰富积累,唤醒体验。
对写作来说,丰富的积累必不可少。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学生写作素材的积累往往在课外,所以平时我们要倡导学生亲近自然,指导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引导学生学会观察,鼓励学生养成写日记的好习惯,还要让学生多读书,读好书,通过各种渠道,积累大量资料,获得丰富体验。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帮助学生挖掘出这些日常生活的积累,唤醒他们当初最真切的体验,让那些人物、事件、生活画面在需要时变得触手可及,历历在目。
比如,在写作话题作文“我的初三生活”时,我先诱导学生回顾已度过的一个多学期的初三生活,说说印象最深刻的是什么。
因为学生对初三生活有着最深切的体验,所以,在片刻沉思默想之后,有的眉头紧锁,心事重重;有的两眼放光,心神激荡;有的面露喜色,忍俊不禁;有的忽喜忽忧,阴晴不定……从学生面色各异的表现可以看出,他们的形象思维已经被激发,开始进入亢奋状态。
之后在说的环节中,学生的交流十分热烈,有的说老师的逸闻,学生的趣事;有的说学习的得失,考试的成败;有的说现在的压力,未来的憧憬;有的说自己的理想,家长的期望;有的说时尚的吸引,早恋的诱惑……在七嘴八舌的交流中,有更多的积累和体验被挖掘、被唤醒,使得交流更加热烈。
谈探究性学习在高中语文中的运用作为一种新型的学习方式——研究性学习的推出,为教育实践的发展和进一步深化提供了新的生长点,注入了新的活力,无论是对教师的教育观念和教学方式的转变,还是对基础教育的课程开发都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探究是学生学习语文的一种重要方式,同时也是课程规定的一项重要的培养目标。
《语文课程标准》中倡导“探究性学习方式”是一种科学有效的方式,课程标准中的总目标之一是“能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在实践中学习、运用语文”。
探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学科领域或现实生活的情境中,通过发现问题、调查研究等探究活动,以获得知识和技能、培养探究能力和应用能力、获得情感体验为目的的学习方式和学习过程。
那么,在语文教学活动中,如何设计探究,又如何实施探究,让学生通过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来获取语文知识,提高语文素质呢?一、探究性学习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大致可分为以下几个过程1 提出问题提出问题是进行科学探究活动的第一步。
探究性学习要根据课程目标和教学内容,遵循面向全体学生的课程理念,从学生认知水平和生活经验出发,将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与探究内容联系起来,精心设计探究学习活动的问题。
问题的设计是课堂的核心,它能有效地激励学生参与思考,将注意力吸引到所学习的内容上去,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
在语文教学中,由于每个学生自身发展不同,探究技能、思维力度和操作水平也有所不同。
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能力发展水平,对问题的设置要有梯度,由易到难,由点到面,随着探究内容的展开逐渐渗透和深化,使不同程度的学生都可以参与探究学习。
问题不能过于简单,过于简单的问题会使学生失去求知欲;问题也不能过于复杂,过于复杂会打击学生的积极性和自信心;适度的问题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和思维潜能,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问题情境中来,以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
例如在讲《祝福》时可提出:为什么题目是“祝福”而不是“祥林嫂”或“祥林嫂的悲惨故事”呢?再如《归去来兮辞》,就一个“归”字,教师就可以从几个方面发问:“归”,由何处而归?归向何处?为何而归?如何归?归家时心情如何?归家之后生活怎样?这样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
探究性学习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中学语文课程标准》中倡导的“探究性学习方式”,便是一种科学有效的方式。
在新的课程标准的总目标中便有一条是——“能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在实践中学习、运用语文”,我在语文课堂教学实践中,便有意探索探究性学习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并初步
品尝到这种新的教学方式所带来的成果。
通过几年的语文教学,使我深刻感受到语文课堂教学,存在着许
多弊端,如重知识轻能力,重书本轻实践,重讲授轻探究,显而易见,这种教学模式的结果,造成目前语文课堂教学普遍是学生叫苦,教
师叫累,事倍而功半。
我认为,减轻学生负担,提高语文课堂教学质量,其根本出路在于优化课堂教学形式,创造出一种新的更为科学
有效的教学模式。
因此,将探究性学习方式引入到课堂教学之中,有利于培养学生
的创新精神,鼓励和引导学生有所创见,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语文
素质。
与探究性学习方式有关的理论主要涉及两个概念,即“过程”与“结果”、“情境”与“形式”。
从探究性事实的角度来说,“过程”是指学生为探索和发展知识所经历的过程,这一过程通常是在教师的组织和支持下进行的。
“结果”则是指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所获得的知识、技能和态度,可以表现为多种不同的形式,如语言描述、行为表现、情感体验等。
“情境”主要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面对的多种具体问题,“形式”则是指学生对获得学习结果的形式化描述。
我觉得,探究性学习可以理解为学生在特定学习情景中,通过发
现问题、调查研究、动手操作、表达与交流等探究性活动,获得知识、技能和态度的学习方式和过程。
要使学生形成探究性学习方式,应着重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教师充当的角色应当转变
教师应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变为学生学习的参与者、引导者和合作者。
改变传统教学中学生消极被动地接受知识的状态,把教学看成学生通过探究性活动主动建构学习的过程。
改变教师单向传递知识的教学行为,树立以活动促发展的教学观念,教师不再是传统教学过程的控制者、教学活动的支配者、教学内容的制定者与学生成绩的评判者,而应是学习环境的设计者,学生自主学习活动的引导者、组织者和指导者,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给学生心理上的支持,注意培养学生自觉、自律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我在平时的备课中,不仅备教法,还要备学生的学法,注意设计学生共同参与的有挑战性、激励性的教学手段。
例如,我在讲《最后一课》时,便设计了“迷宫探宝”的游戏,让学生闯一道道由课文内容设计的难关,最终总结出课文的主旨,学生在课堂上踊跃参与,气氛活跃,教师设计的题目在探索的激情中都迎刃而解。
当他们总结出来时,那种成功的喜悦是难以言传的。
第二、培养学生大胆质疑的习惯
古人云:“学贵有疑。
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
无数事实证明,“问”是培养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的切入口。
有人说,学习的过程是从“无疑”到“有疑”再到“无疑”的过程。
只有学生有了疑问,
才会产生探究的兴趣。
因此,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提出自己的疑问,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发言,让学生在探究中寻找答案,这一过程中,教师适当做以点拨和补充,这与老师将现成的答案一下子“端”给学生,效果会截然相反。
我在教《我的叔叔于勒》一文时,首先,在学生初读课文的基础上,让学生提出20多个问题,然后,从字词、情节、背景、人物、主题、写法上分类组织讨论,对那些角度独特、见解新颖的问题与发言及时表扬与肯定,极大地调动了学生探究的积极性,有时候,课堂上会“一片大乱”,可是这也正是学生创造能力集中迸发的时候。
当达成一致意见后,问题在讨论中得到了解决。
第三、激发学生提出新见解的能力
目前中学生的求知欲强,对社会、人生、自然都有积极的探究兴趣,对什么事都喜欢问为什么,喜欢发表自己的见解,而且他们的思维还没有形成固定的思维方式,老化的、不活跃的信息比较少,头脑里没有条条框框,因而敢于说出不同的见解,容易创新。
也许他们的见解,我如同对待初春的花蕾,需要教师倍加爱护,积极引导,久而
久之,对学生探究性学习方式的形成,是十分有价值的。
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我总是把解决问题的钥匙先交到学生手中,让他们站在
自己的立场、角度上去思考,有时学生所想到的的,连教师和编者也未必想到,对于这些新颖的见解,我如同对待初春的新芽一样重视,倍加珍惜,因为这些是学生在探究性学习中得到的,标志着他们在
思维和语言上上升到一个成熟的新阶段。
第四、创造环境,激发学生探究兴趣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如果教学手法陈旧,就会使学生失去探究的
兴趣,学生慢慢地就会变成被教师“大的一代”。
因此,教师在教法设计上,也应有所创新。
在教《曹刿论战》一文时,我让学生对人物进行评论,刚一开始,同学们的态度比较一致,赞扬曹刿,批判鲁庄
公和乡人。
这时我就给学生讲述了角度不同、看待事物的结果也不同的故事,再启发同学们重新思考,结果,同学们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进行了新的评论:有的人从乡人角度立意,抨击乡人缺乏“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心;也有人说,不应对乡人过分指责,他的态度可能事出有因,也许是鲁庄公不能“取信于民”所致;有人批评鲁庄公不善战,急噪冒进;还有人对鲁庄公进行了赞颂,认为他任人唯贤,敢于起用人才,重用人才,今天仍要发扬这种精神。
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最忌讳的便是教师对学生那些看似“钻牛角尖儿”的问题,不理不睬,或者干脆“一棍子打死”,那样做的结果只能是压制了学生探索的激情和兴趣。
所以,语文教师千万别用现成的答案去套学生的回答。
即使学生提出的问题没有什么价值,老师还是应该对学生的探索精神给予高度的评价。
总之,语文课堂应注入更多的新鲜血液,我们的语文教学才会进
一步适应时代的发展,学生的素质才能得到更好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