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地理上册 3.2《气温和降水》教案 中图版
- 格式:doc
- 大小:100.00 KB
- 文档页数:4
气温、降水和气候特征【教学内容】天气和气候、气温和降水。
【教学目标】1.区分“天气”和“气候”的概念,并能正确运用。
2.识别常用天气符号,看懂简单天气图。
3.知道天气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养成收集天气资讯的习惯。
4.知道人类活动对天气的影响,提升环保意识。
【教学重难点】重点:1.理解“天气”和“气候”的概念,并能正确运用。
2.识别常用的天气符号,并看懂简单的天气图。
3.天气或气候对生产生活的影响,感悟“天、地、人”之间关系,提升环保意识。
难点:气候概念的建立;养成收集天气资讯的习惯,提升环保意识。
【教学过程】一、提问导入1.你平时坚持收听天气预报或收集天气资讯吗?2.你通过什么途径完成课前实践活动中的“迷你小活动——收听、记录近一周的天气预报”的?组织学生交流,教师适时点评。
二、讲授新课【展示】获取天气资讯图片【小结】收集天气资讯有多种途径:如网站、手机(电话)、电视、广播、报纸等。
1.观察你的记录表,看看天气预报的主要内容有哪些?组织学生交流【展示】北京天气预报一周图片【引导并小结】天气预报主要内容:当天或几天内的阴晴、雨雪、温度、风力等大气现象和状态。
除此之外还有空气质量、生活指数等。
2.联系生活实际和你收集的资料,说一说:(1)什么是天气?有何特点?(2)为什么要收听(看)天气预报?(3)为何电视台每天在不同时段都要播报天气预报?组织小组代表进行交流,师适时点评。
点评:天气及特点。
3.读图3-8,结合生活实际说出天气预报主要从哪些方面,用什么符号来描述天气状况。
【展示】练习1:判断下列那些是描述天气的?说出判断理由。
A.东边日出西边雨B.冬冷夏热C.风和日丽D.四季如春E.早穿皮袄午穿纱,抱着火炉吃西瓜F.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小结】判断依据是天气短时多变的特点。
【展示】提升天气特点的具体表现:一是同一地方不同时刻天气可能差别很大;二是同一时刻不同地方的天气可能差别很大。
【展示】天气与生产生活相关图片和资料,说出天气的影响(依次是交通、生命财产、农业、军事、生活)【提问】要把蓝天留住,北京的中学生应该怎么做?组织学生交流,教师适时点评。
中图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二节气温和降水》教学设计3一. 教材分析《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二节“气温和降水”是地理学科中的重要内容,对于学生了解自然环境、把握气候变化具有重要意义。
本节课主要介绍气温和降水的概念、分布规律以及影响因素。
教材通过生动的图片、图表和文字,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气温和降水的特点及其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对自然环境有一定的认识。
但气温和降水这两个概念较为抽象,需要通过具体实例和图表来帮助学生理解。
此外,学生对于气温和降水的分布规律及其影响因素可能较为陌生,需要在教学中逐步引导。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理解气温和降水的概念及其单位;(2)掌握气温和降水的分布规律;(3)了解影响气温和降水的因素。
2.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图表,分析气温和降水的分布特点;(2)运用实例,探讨影响气温和降水的因素;(3)学会运用气温和降水知识解释实际问题。
3.情感态度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自然环境的关爱;(2)培养学生学会运用地理知识服务生活。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气温和降水的分布规律及其影响因素。
2.难点:气温和降水的分布规律及其影响因素的综合运用。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图表和实例,创设情境,引导学生直观地理解气温和降水;2.案例分析法:选取典型实例,分析影响气温和降水的因素;3.小组合作学习: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团队协作能力;4.互动式教学:教师提问,学生回答,激发学生思考。
六. 教学准备1.教材:《地理》七年级上册;2.课件:气温和降水的图片、图表、实例;3.视频资料:有关气温和降水的现象;4.练习题:针对本节课内容的练习题。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气温和降水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自然环境中的气温和降水现象,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1)介绍气温和降水的概念及其单位;(2)展示气温和降水的分布规律;(3)分析影响气温和降水的因素。
气温、降水和气候特征【教学内容】气候特征。
【教学目标】1.能在生活中正确运用“天气”和“气候”两个地理概念。
2.利用气温、降水资料,绘制北京市气温年变化曲线和降水量柱状图。
3.阅读北京市气温曲线和降水量柱状图,结合生活感知,分析说出北京市的气候特征。
4.运用实例说明北京市的气候对我们生活和生产的影响。
【教学重难点】重点:阅读气候直方图,分析归纳气候特征。
因为此项技能是学生今后学习地理的基本技能,解决方法是通过绘图理解气候直方图的来龙去脉,通过教师讲授和学生练习、知识迁移来掌握阅读气候直方图,表述气候特征的方法。
难点:1.阅读气候直方图,分析归纳气候特征能力的培养。
原因是这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到的地理基本技能。
2.气候对生产的影响。
因为七年级学生的地理现象的分析能力还不强,正确的人地关系还没有完全确立。
【教学过程】一、温故而知新1.提问:北京秋季最美的景色在哪儿?山林朝市两茫然,红叶黄花自一川。
2.出示香山红叶的图片并提问:今年的香山红叶节何时举办?去年何时举办?前年何时举办?你能预测明年香山红叶节什么时候举办吗?为什么?3.你认为天气和气候有哪些区别?二、讲授新课教师引导学生读图3-17,思考回答下列问题:1.依据图例说出5种主要气候类型的名称。
2.说出海口、上海、哈尔滨、乌鲁木齐和拉萨各位于哪种气候类型区?三、活动探究(一)感性认知气候特征1.出示北京市四张不同季节的景观图片并提问:(1)北京的四季是如何划分的?(2)判断图片景观属于哪个季节的?用语言描述北京市四季的气候特征是什么?承转:除了用语言来描述气候特征外,你还知道其他的方法吗?(二)读图分析1.利用课件讲解气温年变化曲线和降水量柱状图的横纵坐标含义和单位。
2.教师引导学生读图3-19,思考回答下列问题:1)用直线将各城市气温曲线和降水量柱状图与地图中的对应城市符号相连。
2)说出哪些城市属于同一气候类型,以及图中5种气候类型的冬夏气温和降水量有什么差异。
第二节气温和降水1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知道我国降水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分布特点。
2、理解我国干湿区的分布及特点。
能力目标:1、初步学会分析降水特点的形成原因。
2、能读懂并绘制降水量柱状图。
德育目标:1、结合生活感受理解降水现象,培养学习地理的兴趣。
2、使学生懂得因地制宜、合理利用资源,使人和环境相互协调发展。
2学情分析气候是组成自然环境的重要因素。
降水对人们的生产、生活都有十分密切的关系。
对于气候的基本要素之一——降水,课本主要讲述了我国降水的时间和空间变化、降水量柱状图的绘制与判读两方面的知识。
3重点难点教学重点:我国降水的分布特点。
教学难点:1、干湿地区与人们的生产和生活的关系。
2、有关气候图的分析判读。
4教学过程知识目标:1、知道我国降水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分布特点。
2、理解我国干湿区的分布及特点。
能力目标:1、初步学会分析降水特点的形成原因。
2、能读懂并绘制降水量柱状图。
德育目标:1、结合生活感受理解降水现象,培养学习地理的兴趣。
2、使学生懂得因地制宜、合理利用资源,使人和环境相互协调发展。
4.1.2学时重点我国降水的分布特点4.1.3学时难点1、干湿地区与人们的生产和生活的关系。
2、有关气候图的分析判读。
4.1.4教具准备:教学课件、有关地图、视频文件等4.1.5教学活动活动1【导入】复习回顾上节课,我们了解了我国南北气温的差异,搞清了我国冬夏气温的分布特点及温度带的划分与分布。
现在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
(点击鼠标,展示片1、2的内容)气温的时间变化分为两种:1、日变化——一般来说,在一天当中,陆地气温最高值出现在午后2点左右,最低值出现在日出前后。
2、年变化——在一年中,北半球陆地月平均最低气温在1月,月平均最高气温出现在7月。
气温的空间变化为:冬季自南向北逐渐递减,南北温差大;夏季除青藏高原外,全国普遍高温,温差不大。
根据各地热量状况的总体差异,将我国划分为五个温度带:热带、亚热带、暖温带、中温带、寒温带。
第二节气温和降水1教材分析气温和降水与是气候的两个重要因素。
我国的气温特征和降水的时空分布与人们的生活和我国的农业生产有着密切的联系。
本节内容通过解析我国夏季和冬季气温分布图,以及我国降水的时空分布图,分析总结我国我国冬夏气温分别特征和降水的空间分布特点,了解我国主要温度带和干湿地区。
通过学习理解气温和降水的分布,了解我国各地异彩纷呈的优美风光,激发对伟大祖国的热爱之情,同时也让学生关注生活,关注农村本土。
2教学目标A)知识与技能:1.能根据数据材料绘制气温曲线图;了解气温的日变化和年变化。
2.知道我国冬季和夏季气温分布规律,并能简要分析原因;在地图中能识记0℃等温线大致通过的地方;了解温度带的划分3.能根据数据材料绘制降水柱状图。
4.知道我国降水季节分配变化规律和年降水量的空间分配规律;识记800毫米和400毫米降水量线大致通过的地方;了解我国干湿区的划分。
B)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积极主动、自主合作、紧张高效的去阅读课文和图,利用知识迁移,通过阅读各种图表,进一步巩固读图方法,加强读图方面的引导,挖掘地图中隐含的地理信息,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发散思维和归纳能力,实现图文转换能力,从而能够快速的从地图上获取有效的地理信息。
C)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学习气温和降水的分布,了解我国各地异彩纷呈的优美风光,激发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通过联系家乡实际,培养学生保护大气环境的意识,让学生关注生活,关注家乡本土。
3学情分析世界气温分布图比较抽象,对于读图分析能力较差的七年级学生来说,读图时可能会产生一定的难度,读图分析时不能要求太高。
气温分布规律的原因不宜解释过深,尽量联系生活实际。
4重点难点学习重点:1.我国冬、夏气温的分布特点。
2.我国降水的地区分布和季节分配特点。
3.会绘制气温变化曲线图与降水量柱状图。
学习难点:1.我国冬、夏气温的分布特点及其成因。
2.绘制气温变化曲线图与降水量柱状图。
5教学过程5.1 第一课时5.1.1教学活动活动1【导入】情景导入白板展示课本71页景观图,提出问题1:这些地区的景观为什么有如此巨大的差异?学生答:气温不同。
中图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二节气温和降水》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中图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二节《气温和降水》主要介绍了气温和降水的概念、测量方式、分布规律以及其对生活和环境的影响。
本节内容是地理学科的基础知识,对于学生理解地球气候系统和地理环境有着重要的意义。
教材通过生动的图片、图表和案例,帮助学生直观地认识气温和降水的特点,提高学生运用地理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对于气候和环境有一定的认识。
但气温和降水这两个概念较为抽象,需要通过具体的案例和实践活动,帮助学生深入理解。
此外,学生对于气温和降水的测量方式、分布规律等知识点较为陌生,需要在教学中进行重点讲解和操练。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气温和降水的概念,掌握气温和降水的测量方式,了解世界气温和降水的分布规律,学会运用气温和降水数据进行分析。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调查、分析等方法,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提高学生运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地理环境的兴趣和好奇心,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使学生认识到地理知识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四. 教学重难点1.气温和降水的概念及其测量方式。
2.世界气温和降水的分布规律。
3.运用气温和降水数据进行分析。
五. 教学方法1.案例分析法:通过生动的案例,让学生直观地认识气温和降水的特点。
2.实践活动法:引导学生参与气温和降水的测量、调查等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3.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气温和降水的分布规律,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4.引导发现法:教师引导学生发现气温和降水的关系,激发学生的思考。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案例和图片,制作PPT。
2.准备气温和降水测量工具,如温度计、雨量计等。
3.准备相关调查问卷,引导学生进行实地调查。
4.准备拓展资料,如世界气温和降水分布图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PPT展示地球气候多样性图片,引导学生思考气候对生活和环境的影响,引出本节主题《气温和降水》。
第二节气温和降水1教学目标【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知道气温的日变化和年变化。
2.能读懂并能根据材料绘制气温曲线图。
3.理解我国冬季和夏季气温分布的规律,并简要分析原因。
4.在图中记住0°C等温线大致通过的地方。
5.理解温度带的划分。
[过程与方法]6.根据自己的生活感受理解气温的日变化、年变化。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7.关注家乡气温的特点,增强热爱家乡的情感。
2学情分析学生对气温和降水深有体会,但是对于如何判断分析气温与降水的形成与分布规律以及对曲线图的认知与绘制有困难。
3重点难点【教学重点】1.我国冬夏气温的分布特点及其成因。
2.气温变化曲线图的绘制。
【教学难点】1.我国冬夏气温的分布特点及其成因。
2.气温变化曲线图的绘制。
4教学过程活动1【讲授】气温与降水【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通过课件展示一组图片说明气温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关系密切。
二、讲授新课1.气温的概念及百叶箱的常识A. 气温:是指大气的冷暖程度,一般用°C(摄氏度)表示。
B. 课件展示百叶箱图片,说说为什么要把气温计放在百叶箱里呢?明确:一是避免阳光直接照射;二是减少空气流动对测温的干扰。
2.气温的时间变化和空间变化1)气温的时间变化①日变化读图(P67C图)思考与计算(展示课件)A.北京一天中什么时间气温最高?什么时间气温最低?气温最高值与最低值相差(日较差)多少?明确:最高气温:23.6°C (14:00)最低气温:6°C (日出前后)气温日较差:17.6°CB .算出北京该日的平均气温值。
明确:(8.7+13.2+23.6+17.4)÷4=15.725°C②年变化A.根据教材第68页表E提供的数据绘制北京某年气温变化曲线图。
绘制气温年变化曲线图的步骤:a.绘出横坐标轴,把它平分成12段,逐段标上月份(注意,横坐标轴要长短适当)。
b.绘出纵坐标轴,按相等的温度差标上气温刻度。
世界气温和降水一、教学设计思想教材分析:气温和降水是重要的气候要素,在“世界的气温〞局部中,教材利用“世界年平均气温〞图和三个问题引导学生分析世界气温的分布规律;然后,从纬度位置、海陆位置、洋流和地形四个方面来分析世界气温差异。
本课要求学生掌握的技能是可以根据气温资料绘制气温曲线图,并能据图说出气温的变化规律。
教学目的知识与技能:(1)初步学会阅读世界年平均气温、降水分布图,说出世界气温、降水的分布规律;(2)利用气温、降水资料,绘制气温曲线图和降水柱状图,并分析气温和降水变化规律。
(3)理解引起世界气温和降水地区差异的因素。
过程与方法:(1)通过回忆中国的气候,使学生明确天气和气候的概念;(2)利用世界主要城市的天气资料,绘制气温曲线和降水柱状图,引导学生比拟气温和降水的差异;(3)指导学生阅读世界年平均气温、降水分布图,比照一月、七月气温和降水分布图,分析气候的影响因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分析气候图标及资料的技能,使学生理解自然地理理论知识的学习与研究方法,科学地解释气候现象。
重点与难点:〔1〕、世界气温和降水的分布规律,及其影响因素;〔2〕、利用气温、资料绘制气温曲线图,分析气温的变化规律。
教学方法:讨论法,读图法,演示法,讲述法教 具:世界气温、降水分布图,多媒体,地球仪二、教学流程整体架构三、教与学的过程〔导入新课〕表达:每天晚上7点整,大家一般都收看中央电视台权威新闻节目-新闻联播。
在新闻联播之后,会有一个观众都比拟关注的节目? 学生答复:天气预报提问:那我们是否听说过有气候预报呢?根据大家以前学习的中国地理知识,谁来解释一下天气和气候的区别?学生:考虑答复。
天气时短时间、易变的大气状况,而气候是长时间的、较为稳定的大气状况。
过渡:衡量气候的两个重要因素是什么呢?每天我们会说今天天气热不热?指得是?假如说今天会不会下雨?这说的是?气候的两个重要因素是气温和降水。
我们这一章要学习的内容就是世界的气温和降水。
《第二节气温和降水(第二课时)》
教学重点:
我国降水时空分布特点及其成因
教学难点:
我国降水时空分布特点及其成因
教学准备:
学案。
教学过程:
一、温故知新
1、青藏高原是我国夏季气温最低的地区,主要原因是()
A.远离海洋 B.纬度高 C.靠近冬季风的源地 D.海拔高
2、一月0℃等温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设问导读
师:分小组讨论完成,师生评议。
1、我国大多数地方降水季节分配不均,多集中于___季节;南方雨季___,北方雨季___;有的年份降水多,有的年份降水少,降水年际___。
2、某地___和___的对比关系,反映了该地的干湿状况,根据干湿状况可以把我国划分为___、___、___、___四个地区,你的家乡属于___。
三、自我检测
师:学生独立完成,点生公布答案,师生评议。
气温利:雨热同期,利于农作物生长
夏季__
气候__变化:弊:夏涝解决办法:____降水(的变化)冬季__弊:春旱
__变化:分布规律——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解决办法:_____。
如南水北调)
四、巩固练习
1、800毫米等降水量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400毫米等降水量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教学反思:。
《第二节气温和降水》教案教学目标:知识目标:知道我国冬、夏气温分布特点以及降水分布特点。
能力目标:①初步学会分析气温和降水特点的形成原因。
②使学生初步掌握评价地理事物的基本方法。
德育目标:使学生懂得因地制宜、合理利用资源,使人和环境相互协调发展是至关重要的。
教学重点:我国气温和降水的分布特点及差异。
教学难点:温度带、干湿地区与人们的生产和生活的关系。
有关气候图的分析判读。
教学方法:读图分析、观察对比等为主的教学方法。
教具准备:有关地图等。
课时安排:二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导入新课:看图A、B,引导学生了解除夕之夜,北国冰城哈尔滨的自然景观 (冰天雪地)和人文景观(“冰灯游园会”):在冰灯游园会上人们冒着零下二十多摄氏度的严寒,观赏那正在开屏的冰孔雀、竞相开放的冰荷花、展翅待飞的冰天鹅,还有那昂首欲鸣的冰公鸡、活泼可爱的冰小猫……,晶莹剔透,色彩缤纷,像是步入神话中的水晶宫。
南国的广州,在一年一度的春节迎春花市上,数不清的奇花异卉、争妍斗丽,竞放芳香。
穿着花花绿绿的人们,有的抱着五颜六色的鲜花,有的手捧金果灿灿的盆栽柑橘,……,喜气盈盈,流连忘返。
”使学生获得我国冬季南北温差很大的感性认识。
小结:可见,同是冬季、同是春节期间,我国南北的气温和景观差别很大。
板书:第二节气温和降水提问:同学们请估计一下今天的气温是多少度?紧接着追问第二个问题“关于气温大家想了解哪些内容?”总结:大家对气温都非常感兴趣,那么现在我们就来学习第一个问题——气温的变化板书一、气温的变化一、在黑板上写出一句习语“午热晨凉,冬寒夏暑。
”并设置一个问题:“通过这句话你能得出一个与气温有关的什么结论。
”讲授:我们在研究气温的变化规律时,经常要用到一些描述气温的值,请大家阅读课文,自己总结都有哪些值,这些值都是如何得来的。
常用描述气温的值有:a.日最高气温;b.日最低气温;c.日平均气温;d.月平均气温;e.年平均气温。
这些值是通过观测与计算得来的。
第二节气温和降水1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理解我国降水季节分配变化的规律和我国年降水量的空间分配规律;记住800毫米和400毫米降水量线大致通过的地方。
2、能读懂并能根据数据材料绘制降水量柱状图。
(二)过程与方法1、根据自己的生活感受理解降水量的季节变化。
2、通过阅读“中国年降水量分布图”,了解我国降水量的空间变化规律。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结合自己的生活感受理解降水现象,学习身边的地理,培养学习地理的兴趣。
2、关注家乡降水的特点,增强爱家乡的情感。
2学情分析对于等高线这一类抽象概念,有的学生始终理解不了,这对于理解等降水量线的概念较难,学生的逻辑分析能力较差,读图分析时不能要求太高3重点难点重点:我国降水的地区分布和季节分配特点及降水量柱状图的绘制。
难点:1、通过阅读降水量分布图,能够说出我国降水量的分布规律。
2、降水量柱状图的绘制。
4教学过程活动1【导入】教学活动复习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气温,那么,一月份和七月份分别代表什么季节?一月份代表冬季,七月份代表夏季。
冬季,我国气温分布的总体规律是什么?是自南向北降低,南北温差很大。
夏季,我国气温分布的总体规律是什么?除青藏高原外,全国普遍高温,南北温差不大。
导入新课气温是气候的一个要素,同学们想一想,气候的另一个要素是什么?是降水。
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降水的变化。
新授课(二)降水的变化同学们对降水的理解又是怎样的?学生畅所欲言……请打开课本P24,看看书上是怎样说的,符不符我们刚才的理解?从大气中降落到地面固态或液态的水,统称降水。
常用单位“毫米”或“mm”。
我国降水存在着明显的时间和空间变化。
降水的变化包括时间的变化、空间的变化。
先来分析时间的变化,多媒体显示“北京、广州、武汉”三地降水量,读图“三地降水量”,那三地?北京、广州、武汉。
这种图形叫做“各月降水量柱状图”反映一个地方一年的降水量。
同学们仔细观察,横坐标代表什么?纵坐标代表什么?横坐标代表时间,也就是月份,纵坐标代表降水量。
中图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二节气温和降水》教学设计1一. 教材分析《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二节“气温和降水”是学生在学习了地球和地图基础知识、世界地理概况之后,进一步了解气温和降水的分布规律及其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本节内容是地理学科中的重要知识点,对于学生形成地理观念、理解地理现象具有重要意义。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对地球和地图有了初步的认识。
但气温和降水的概念、分布规律及其影响因素较为抽象,需要通过实例、图示等多种教学手段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气温和降水的概念,掌握世界气温和降水的分布规律,了解气温和降水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分析、讨论等方法,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增强学生关爱地球、保护环境的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气温和降水的分布规律及其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2.难点:气温和降水分布规律的形成原因。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实例、图示等引导学生直观地理解气温和降水的概念及分布规律。
2.问题驱动法:设置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探究欲望,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合作学习法:分组讨论、分享,提高学生交流、合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制作包含图片、图表、动画等多媒体课件,生动展示气温和降水的分布规律。
2.教学素材:收集有关气温和降水的实例、案例,以便进行教学分析。
3.教学设备:投影仪、电脑、黑板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地球上的气温和降水分布图,引导学生关注气温和降水在世界范围内的差异。
2.呈现(10分钟)介绍气温和降水的概念,利用实例、图示等展示气温和降水的分布规律。
在此过程中,引导学生思考气温和降水分布规律的形成原因。
3.操练(15分钟)分组讨论:让学生根据所学内容,分析某一地区的气温和降水特点,分享自己的发现。
2019-2020年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三章第二节气温和降水第2课时教案中图版【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知道什么是降水。
2. 了解降水量的测量及工具、单位。
3. 会读、会画降水量柱状图。
4. 分析我国降水的时空分布规律。
5. 了解我国干湿地区的划分。
过程与方法通过读图和分析搜集的资料及自主学习,能够总结我国的降水变化规律及区分干湿区。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我国降水时空分布规律的分析、讨论,使学生学会运用地理的基本原理,对地理相关现象进行分析,得出正确科学的生产生活结论。
【重点与难点】1. 绘制降水量柱状图。
2. 我国降水的时空分布规律。
【教学方法】自主学习、资料分析、读图分析。
【课时安排】2课时(第2课时)【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猜谜语:谜语:太阳送我到天上,风伯送我到四方,可怜我眼泪汪汪,才能重返回故乡。
(打一自然现象)谜底:下雨谜语:说像糖,它不甜,说像盐,又不咸。
冬天有时一片,夏天谁都不见。
(打一自然现象)谜底:下雪雨和雪都是降水的形式,本节课我们就来探究一下降水。
二、新课学习(三)降水的变化1. 降水的概念从大气中降落到地面的固态或液态的水。
2. 降水量的测量工具:雨量器和量杯单位:毫米(mm)视频:降水量的测量日降水量:将一日内各次降水量相加月降水量:将一个月内各日降水量相加3. 降水量柱状图一个地方一年内降水的季节变化通常用各月降水量柱状图来表示。
绘制降水量柱状图绘制降水量柱状图的步骤和绘制气温曲线图的方法类似。
先确定坐标轴,然后按所给资料中各月的降水量标出相应的高度,画出柱状表示降水量。
最后标注图名。
4. 降水时间分布规律活动读图说出北京、武汉、广州三地哪几个月降水最多(6、7、8),哪几个月降水最少(12、1、2)。
试着总结三地降水季节变化的共同规律(集中在夏季,雨热同期)。
时间分布规律(集中在夏季,雨热同期)利:雨热同期:有利于农业生产;弊:灾害:春旱、夏涝。
5. 降水空间分布规律分别说出广州、武汉、兰州、乌鲁木齐四城市的年降水量范围。
第二节气温和降水1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能读懂并能根据材料绘制气温曲线图,直到气温的日变化和年变化。
2、理解我国冬季和夏季气温分布的规律,并简要分析原因;在图中记住0度等温线大致通过的地方。
过程与方法:1、根据自己的感受理解气温的日变化、年变化。
2、通过读图分析1月和7月气温的分布规律。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结合自己的生活感受理解气温培养学习地理的兴趣。
2、关注家乡的气温变化,了解气候优势,增强热爱家乡的情感。
2学情分析本节课从题目来看,学生应该不觉得陌生,但从课的内容来看,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还是有一点难度的。
3重点难点重点:1、我国冬、夏气温的分布特点2、气温变化曲线图的绘制难点:我国冬、夏气温分布的特点及其成因,气温的变化曲线图的绘制及等温线的判读。
4教学过程活动1【导入】同一天早晨跟中午气温的不同;同时间北极跟广州气温的不同。
活动2【讲授】1、气温的测定:百叶箱的学习2、气温的日变化和年变化的讲解:影响气温日变化的原因(展示动态视频)3、给充裕的时间学生读图绘图4、亮点:由等高线地形图对应等温线图活动3【讲授】气温的空间变化(1)一月份0度等温线;淮河——秦岭——青藏高原东南边缘一线(2)冬季气温分布规律:自南向北降低,南北气温差差很大(绘图讲解成因)(3)夏季气温分布规律:除青藏高原外,全国普遍高温,南北温差不大。
思考讨论:为什么在夏季只有青藏高原的气温不高呢?(海拔每升高1000米,气温大约下降6度。
)巩固记忆:根据板书内容用5分钟时间对本课知识点强化记忆活动4【练习】练习1、一年中的最高月平均气温与最低月平均气温的差,叫做()A.气温日较差B.气温月较差C.气温年较差D.气温季较差2、“早穿棉袄午穿纱”反映的是()A.某地的气温日较差大B.某地的气温月较差大C.某地的气温年较差大D.某地的气温年际变化大3.我国夏季气温最低的地区是( )。
A.吐鲁番盆地B.东北平原C.青藏高原D.新疆北部4.我国冬季最冷的地方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