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远堂的文化特征阅读答案
- 格式:doc
- 大小:17.31 KB
- 文档页数:2
土楼地理风貌,历史文化,特色经济前提摘要:土楼是经特定历史地理环境的演进和发展,既保持中原汉文化古风,又长期与当地土著交融磨合而形成的一种极具客家民系风格和山居地域文化特色的民居模式。
它以其特有的景观美学价值、鲜明的地域文化特色和科学实用价值完美结合,成为极为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同时,由于古代闽西山区复杂地理环境的隔绝机制和客家移民一直恪守着祖宗留下的遗风,使土楼至今得以大量保存而具有重要的人居环境学和历史地理学研究价值。
本文以土楼的建筑特色为出发点,分析土楼的特点及功能,进而探讨其地域人文意义。
客家是在特定的时空中形成的一支重要且又特殊的民系,以粤、闽、赣交界地区为中心的客家核心地域,形成于宋,兴起于明清,及至民国,形成了极具地域特色的客家文化。
客家土楼民居建筑是客家历史文化的一个重要载体,它集中反映了客家文化的主要特征。
客家土楼民居主要分布于的西南部、的南部和的东北部地区,尤以闽西、粤东北多见;其形式有圆楼、方楼、围龙屋和五凤楼等,尤以圆楼和围龙屋最具特色。
客家土楼风格独特,结构奇巧,功能齐全,涵丰富,是“世界民居奇葩”,在建筑学、历史学、风水学等各个方面都有很大的研究价值。
土楼又称为“客家土楼”,主要分布在西南部的崇山峻岭中,以永定、南靖两县居多。
据统计,永定现存各式各样大小土楼2万多座,土楼一般高3至5层,占地200平方米,可居住数百人,是极具代表性的中国古民居建筑群,故有“土楼王国之称”。
一、土楼的起源及发展土楼产生于唐宋元时期,经过明代早、中期的发展,明末、清代、民国时期逐渐成熟,并一直延续至今。
“的客家生土楼,建筑历史长达一千年,现在最古老的土楼是永定县湖雷乡下寨村的‘馥馨楼’。
它建于唐大历四年(公元769年),迄今已1200年。
”土楼的建造和发展过程,自然跟闽西客家人的历史、文化密切联系在一起。
客家先民原自中原迁居南方,迁居南方后,又再度迁移,总计大迁移五次,其他零星的迁入或自各地以服官或经商而迁至的,那就不能悉计。
安徽省皖江名校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联考(开学检测)语文试题全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本试题相应的位置。
2.全部答案在答题卡上完成,答在本试题上无效。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一)现代文阅读I (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对传统村落的保护不断迈上新台阶。
据了解,我国传统村落保护工作已走过10年历程,目前已形成世界上规模最大、内容和价值最丰富、保护最完整、活态传承的农耕文明遗产保护群。
在这一过程中,形成的制度安排有力有效,比如,不断完善中国传统村落名录制度。
确立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利用示范名单,既鼓舞示范名单内的村落做好保护工作,也激励更多地方向示范看齐,加大力度保护传统村落,保护传统村落,不能把保护与发展割裂开来。
有人担心,对传统村落过度保护,会不会影响乡村发展?会不会挈肘乡村振兴?这种担心是多余的,保护和发展并不矛盾。
在保护传统村落的同时,完全可以做到让村容村貌更美,让村民生活更便利。
比如,每一个传统村落都有历史建筑。
这些建筑镌刻着村落发展的印记,对它们加大保护,而不是损害、拆除,才能提升传统村落的魅力。
保护传统村落,我们要提高政治站位,真正站在守卫乡村文明的高度,真正感悟保护耕读文明的意义,才能做好这项工作。
近年来,一些影视作品带火了不少传统村落,吸引很多人前去打卡。
传统村落进入公共场域,并非坏事——让更多人了解传统村落,走进传统村落,感受传统村落的魅力,体会兴于此的一些非遗,更激发人们的保护自觉,也能更好地弘扬传统文化。
事实上,国家也提出“保护为先、利用为基、传承为本”的原则。
保护、利用、传承是一体的,光有保护而不利用,或者光有传承而不保护,都是顾此失彼,不利于传统村落发挥作用。
保护好、利用好、传承好,才是真正对传统村落负责。
在这个过程中,尤要增强传统村落的内生发展动力,让传统村落更有力量实现传承,为时代标注风采,为后人留存记忆。
2023年重庆一中高2024届高三上学期开学语文测试卷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码填写在答题卡上。
2.作答时,务必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及草稿纸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在我国传统美学和文论中,“意象”是个古老而又新鲜的话题,是出现得很早并富有深广文化底蕴的一个重要概念,是主观情志与外界客观物象相撞而契合的产物,是指有意味的具体形象,即“意”与“象”的融合。
其在文艺创作和文学鉴赏中的作用与地位都是不可忽视的。
“意”和“象”最早见于《周易·系辞》“书不尽言,言不尽意……圣人立象以尽意”之言。
东汉王充将“意”与“象”合成一个完整的概念。
其在《论衡·乱龙篇》说:“夫画布为熊、麋之象,名布为侯,礼贵意象,示义取名也。
”曹魏时代的王弼《周易略例·明象》“夫象者,出意者也;言者,明象者也。
尽意莫若象,尽象莫若言。
言生于象,故可以寻言以观象;象生于意,故可以寻象以观意。
意以象尽,象以言著”一段文字,阐明了意、象、言三者的关系。
从文学的创作来看,即从内心的“意”到关注的“象”,再至依托的“言”;从文学的欣赏来看,即从依托的“言”到关注的“象”,再至所传达的主观“意”。
将“意”“象”引进文学领域并实现其根本性语义转换的是晋代的挚虞,而南朝梁代的刘勰在《文心雕龙·神思》中则第一次将“意”“象”合为一词而又引进文学理论,使它具有了美学意义。
实际上,刘勰是将营构“意象”作为艺术构思的首要任务来看待的。
从此以后,对“意象”的认识及其在文艺美学上的地位就确定了下来,在文艺创作中,审美意象的营构是艺术家们必须要经过的一个步骤,是“眼中竹”至“胸中竹”的中间环节,即“意象”成为现实生活向艺术作品转化的必不可少的中介;而同样,在艺术欣赏活动之中,“意象”也起着一个读者从作品中获得审美感受的桥梁作用,亦是第二个中介。
闸北区2 015年高三语文一模试题(12)考生注意:1.答案一律写在答题纸上,否则不给分;2. 150分钟内完成,总分150分。
一、阅读 80分(一)阅读下文,完成1---6题。
(18分)①国有国格,人有人格,艺术也有自己的品格。
品格层次的高下决定着艺术的精神价值和历史地位的高下。
艺无格不立。
艺术品格是艺术作品屹立于艺术之林的脊骨。
艺术品格的内涵至少包括口口品格、口口品格和口口品格。
②中国艺术有‚解衣盘礴‛的优秀传统。
专注痴迷于创造的沉酣而不作世故的权衡和功利的算计,是进入最佳创作状态和确保艺术神圣与纯洁的前提。
前人早巳发现:人多一分世故即少一分高雅;利多心急者其艺必不工。
③艺术品格的滑坡往往是经不住非艺术的种种诱惑而造成艺术本身相对独立性的丧失。
诱于名,艺术降格为自我吹胀的钩誉虫;诱于利,艺术堕落为满身铜臭的摇钱树;诱于权,艺术奴化为察颜观色的登龙符。
④艺术是艺术家在泥泞思路上频频滑倒的激情与感悟,它往往能跌出灵感带血的伤口和心灵震颤的歌吟;而在舒适坦途上装作跌倒,则只能跌出滑稽的丑态和矫情的喊叫。
⑤任何有健康恬力的艺术都构成自己纯真的氛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游离于情节和性格的床头、拳头,噱头,是甩卖发馊肉汤的胡椒、掩盖灵魂的膏药、装扮卖笑丑妇的胭脂。
⑥优秀艺术总要在前人的基础上增加一些属于的东西。
吴昌硕的厚度、齐白石的醇度、潘天寿的力度、傅抱石的速度,都以不与人萄同的艺术个性的戛戛独造在艺术史上留下闪光的篇页。
雪地上的第一排脚印最易诱人放弃寻找自己最佳路线的选择。
缺乏创造性的模仿艺术已流于下品,没有出息的倒爷艺术更无品格可言。
⑦艺术家的品格是由艺术家的人格决定的。
艺术家不是完人,艺术创造所必须的素质偏离也常常给他们带来不可避免的缺点和怪癖,所以艺术人格与道德人格既有重叠又有一定的错位。
⑧艺术人格有它的标准,那就是以严肃的艺术创造为轴心的文化够感和文化献身精神。
湖北省部分重点高中2022-2023学年高三5月联合检测语文试题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非连续性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感应美学来自中国传统美学。
它认为包括艺术在内的一切美,都是人与自然、心与物、主观与客观交互感应、融合统一的产物。
“感应”首先是主客体之间的一种双向选择。
审美主体要选择与其审美趣味相合的审美客体,审美客体要选择能够接纳其审美属性的审美主体。
双向选择成功,“感应”才可能发生,美也才能产生。
其次,“感应”是主客体之间的一种双向作用。
双向选择成功以后,主客体之间就会互相作用于对方,发生如皮亚杰【14】所说的“S←→AT←→R”那样的过程。
皮亚杰的这一理论是就发生认识论而言的,但我们认为它也适用于审美过程中的主客体感应关系。
在这一公式中,我们用S代表客体,用R代表主体,A表示“同化”的心理过程,T表示“顺应”的心理过程。
如果主体“顺应”客体,也就是客体作用于主体而且完全被主体所接受,这就是“S→T→R”的过程;如果主体“同化”客体,也就是主体作用于客体而被客体所接受,那就是“S←A←R”的过程。
这两种过程在审美感应中不是单独发生的,而是双向同时发生,交叉反复的。
第三,“感应”是主客体互相渗透,达到合二而一,即物中有我,我中有物,主体与客体共感同化,浑然一气。
如听音乐者与音乐发生节律感应,随着音乐的节律手舞足蹈。
这舞蹈之中既有作为客体的乐曲的节律,又有听音乐者的情感起伏变化,是听音乐者与乐曲之间感应渗透,合二而一的产物。
(摘编自郁沅《中国感应美学论纲》)材料二:阅读《红楼梦》是何感受,各人自有体会,但总会有一致之处。
我们对于《红楼梦》的阅读经验,正像宝玉之初见黛玉——虽为初见但至为熟悉,是一种知己与知己“远别重逢”的感觉。
陌生的读者成为书中情境的体验者,“他”亦成为书中的一分子。
2023学年第二学期浙江精诚联盟适应性联考高三语文学科试题考生须知:1.本试题卷共8页,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答题前,在答题卷指定区域填写班级、姓名、考场号、座位号及准考证号。
3.所有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卷上,写在试卷上无效。
4.考试结束后,只需上交答题卷。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三联生活周刊:近几年来,我们看到越来越多的考古遗址博物馆建成。
文博界对考古遗址博物馆的具体定义是什么?高蒙河:要谈如何定义考古遗址博物馆,我们首先需要将其解构为两个核心:博物馆和遗址。
遗址,尽管是一个出现在《辞海》等工具书中,已经常识化并被广泛接受的考古术语,但大众可能对其含义尚未完全明确。
许多人参观考古遗址博物馆,比如去看兵马俑、石峁或殷墟,通常是出于观赏文物的目的,对遗址本身的理解和认知较浅,也不知道这类遗址博物馆与国家博物馆、首都博物馆有什么区别。
实际上,遗址博物馆的价值在于它不仅是“看宝”的地点,而且是了解和体验遗址本体的场所,遗址本身就是个“大宝”。
遗址博物馆的主旨在于让观众意识到他们所参观的是遗址本身,而不仅仅是其中的文物。
虽然文物也是展示的一部分,但它是次要的,遗迹和现场本身才是主角。
在传统博物馆中,我们经常可见的是“可移动文物”,如国家博物馆中的后母戊鼎,它们被展示在玻璃展柜中供人欣赏。
然而,遗址博物馆不同,它不仅展示文物,更重要的是展示遗迹和现场本身。
遗址博物馆是一个“考古地带”,按照考古的术语解释,它是一个可能有闭环的空间区域,无论从历史角度还是自然角度来看,是人造物和自然物共同结合的杰作。
遗址一定既有遗迹又有遗物,但观众到遗址博物馆主要就是看遗迹、看现场。
考古遗址博物馆的基本前提是它必须是考古发掘的,得有考古遗产或遗存,是专题性博物馆,包含文化景观、自然环境、考古遗迹和博物馆等多个元素。
博物馆只是在这个考古地带中为访客提供了一个深入探索历史和文化的窗口。
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一直以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从时间上说,是在明朝之前的。
明朝之前,占据社会主流的,是清明理性的孔孟之道。
崇尚自然、游离社会的道学,作为主流思想的补充,与儒学一起“相辅相成”、“一阴一阳”,使得社会主流思想具有强大活力。
从总体上来说,中国文化的源头,无论是周公、老子、孔子,还是后来的诸子百家,都对人生保持清醒、冷静的理性态受,保持孔子学说实践理性的基本精神。
中国文化在明朝之前,占据社会主流的,是高蹈的士大夫精神。
最显著的表现在于:人们崇天地人伦之间的道德,有高远的理想,讲究人格的修炼,反对人生世俗化,鄙视犬儒的人格特征。
从春秋时代起,中国知识分子一直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人生使命,以追求道德、知识和审美为人生归宿。
比如说孔子,从他的言语来看,更像是倡导一种人生价值观,追求人生的美学意义。
又比如说庄子,他的学说,不像是哲学,更像是一种生活美学:道是无情却有情,看似说了很多超脱、冷酷的话,实际上透露出对于生命、本真的眷恋和爱护,要求对整体人生采取审美观照态度,不计功利是非,忘乎物我、主客、人己,以达到安详和宁静,让自我与整个宇宙合为一体。
这就是中国历代士大夫知识分子一以贯之的艺术清洁精神。
英国大哲学家罗素曾经说:“在艺术上,他们(中国人)追求精美,在生活上,他们追求情理。
”这是说到关键了。
中国人的生活哲学就是如此,一方面高旷而幽远,另一方面也连着“地气”,是自发的浪漫主义和自发的经典主义的结合。
道家是中国人思想的浪漫派,儒家是思想的经典派。
当东汉年间佛教传入之后,这种以出世和解脱为目的宗教体系遭到了儒学和道教的抵抗,从而消解了印度佛教中很多寡凉的成分。
经过“中庸之道”的过滤,其中极端的成分得到了淡化,避免了理论或实践上的过火行为。
也因此,一种中国特色的佛教观产生了,佛教在中国更多变身为“生活禅”,变成一种热爱生活创造人生的方式。
中国人一方面避免了极端的“出世”之路,另一方面,由于心灵的滋养、美智的开发,使得东汉魏晋,包括后来的南北朝、隋唐、五代十国以及唐宋元产生了很多高妙的艺术,“艺术人生”的观念也随之如植物一样葳蕤生长,很多艺术种类都在这个阶段达到了高峰,比如说唐诗、宋词、元曲、书法、绘画、音乐、舞蹈等等,它们洋溢着一种高蹈的精神追求,境界高远,洁净空旷,如清风明月,如古松苍翠。
景德镇市2023~2024学年上学期期中质量检测卷高二语文注意事项:1.本试卷分试题卷和答题卡两部分,23小题,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请将所有答案填涂或书写在答题卡相对应的答题区域内,答在其它区域无效。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题。
材料一:家文化是一种植根于世代传承的家庭家族文化土壤、体现我们民族特质和精神风貌的文化,基本构成包括家训(家教)、家风、家礼、家德、家学和家史文化等,钱氏世家文化也是这些家文化元素的统一体。
据检索,钱氏世家各个支脉的家谱中,多有家训族规,其中三篇家训是其典型代表。
一是该家族姑祖吴越王钱镠的《武肃王八训》(以下简称《八训》),这是该家族最早的家训。
家训总结了当时不少大族家教家风不良致使破家亡家的教训,告诫子孙睦亲齐家,仁和处世,尊祖敬宗,恪守家风。
二是《武肃王遗训》(以下简称《遗训》),该家训是钱镠临终前对子孙的嘱托。
钱镠在介绍自己从军理政50余年经历后,告诫子孙体国恤民,“莫爱财无厌征收,毋图安乐逸豫,毋恃势力而作威,毋得罪于群臣百姓”。
《遗训》将维护国家统一、使百姓免受干戈之苦的谆谆嘱托、民为邦本的意识和浓浓的家国情怀融入家训之中。
三是广德钱氏前清举人钱文选辑录的《钱氏家训》。
在继承家训的基础上,总结钱氏各族家庭教育实践经验,采辑历代先贤治家教子处世的格言警语修订而成,保留了《八训》和《遗训》的基本教化理念,是留给钱氏家族子孙的重要精神遗产,成为钱氏后人的人生行为指南。
从钱武肃王的家训中,可见其家德文化优良。
《八训》列举了江西钟氏养子不训、亡败其家,河中王氏、幽州刘氏兄弟自相鱼肉、构讼破家、子孙皆绝等家族的沉痛教训,告诫子孙“兄弟如手足”“兄弟相同上下和睦”。
钱文选辑《钱氏家训》之“家庭”篇更强调“内外门闾整洁,尊卑次序谨严、父母伯叔孝敬欢愉,妯娌弟兄和睦友爱”。
该家族《埃山钱氏宗谱》中“治家”条也有云,“处家之道,当恩义兼至”“兄弟乃一体所分,全要休戚相关”等等。
腾·云联盟2023—2024学年度上学期高三年级八月联考语文试卷考试时间:2023年8月15日试卷满分:150分★祝考试顺利★注意事项: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写在试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黑色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
写在试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1(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古文字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产生与流变,闪耀着中华民族的智慧之光,照亮了中华文明的发展方向,也传承着中华文明的基因血脉。
古文字通常指秦代小篆以前的文字,也可以包括汉代以后的传抄古文字和仿制古文字。
文字的产生除了社会需要,还有赖于人类智能的提升。
人们必须具备抽象思维能力,具备辨别不同事物的能力,具备利用载体和工具的能力,具备将实物转化为符号的能力,具备使用符号表达意指的能力,才有可能创造文字。
所以文字的产生,既让人类找到了表现自我的最佳方式,也是社会进入文明阶段的重要标志。
中华古文字的起源标志着中华文明的成熟。
古文字的构造传承先民智慧和时代文化。
汉字的形体构造无论是根据客观事物形象描摹出原生形体,还是根据已有形体所负载的语言音义孳生新的形体,都固化了先祖对客观世界和人类社会的认知。
通过对古文字形体结构的理据分析,我们可以推知古人创制汉字的过程及其蕴涵的思想智慧和时代文化。
在古文字的构造中,先民的象征意识、数量意识、方位意识、类别意识等时有体现,深刻影响着中华民族的思维习惯;古代社会的物件器具、礼俗制度、自然环境等也时有显露,学习和分析古文字可以了解古代历史,传承古代文化。
湖南省名校2024年高三3月份模拟考试语文试题考生请注意:1.答题前请将考场、试室号、座位号、考生号、姓名写在试卷密封线内,不得在试卷上作任何标记。
2.第一部分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需将答案写在试卷指定的括号内,第二部分非选择题答案写在试卷题目指定的位置上。
3.考生必须保证答题卡的整洁。
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四川忠县(现属重庆市)出土的手提鲜鱼等食材的陶俑,成都出土的表现案上持刀操作的陶俑,都是笑盈盈的。
四川还出土过大量的说唱陶俑,动作夸张生动,表情兴高采烈,其快乐原因,大概也不乏庖厨经营的快乐和宴饮享受。
出土的宴饮图像往往有乐舞场面形成的欢娱环境,人物形象从容曼妙,烘托出柔和安逸的气氛。
蓝勇在《中国川菜史》写道:“汉代画像砖石中,以巴蜀地区的画像砖石尤为世俗化,其中特别是以宴乐烹饪题材偏多为特色……”他还认为“巴蜀社会中对饮食的关注度可能在中国乃至全世界都是独一无二的”。
晋代《华阳国志》卷三《蜀志》说“蜀之为国”,其地“尚滋味”“好辛香”。
蓝勇对所谓“尚滋味”的理解,就是对较高层次消费生活的追求、对较高等级饮食质量的享用、对较高水准烹饪艺术的欣赏。
这种“滋味”的品尝,是美好的生活体验,也是人幸福指数的表现。
说到“好辛香”,自然离不开对川菜史上“蜀椒”的追溯。
唐代《艺文类聚》卷八九引《范子计然》(相传成书于春秋时期)说:“蜀椒出武都,赤色者善。
”西汉扬雄《蜀都赋》“木艾椒篱”,西晋左思《蜀都赋》“或蕃丹椒”,北魏的《齐民要术·种椒》关于“蜀椒”的文字,说明蜀人对“辛香”的偏爱。
而这种偏爱,就是通过被今天称作花椒的“蜀椒、巴椒、川椒”等调味品的厨艺应用实现的。
后来,辣椒传入中国,对传统川菜形成了显著的影响。
《中国川菜史》考察诸多方志资料和民俗文化信息,注意到贵州及其相邻地区“清初开始食用辣椒”,“嘉庆以后,黔、湘、川、赣几省辣椒种植普遍起来”。
2024届高三开年摸底联考河北卷语文试题分值: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注意事项: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首都博物馆正在举办两个精品展,一个是南昌汉代海昏侯国考古成果展,一个是纪念殷墟妇好慕考古发掘四十周年特展。
展览甫一开始,便引来热切关注,预约名额很快告罄。
文物曾“乏人问津”,只为少数专家学者所识,如今竟备受大众青睐。
这反映了大众对文物价值的渴求,也提醒我们,要合理利用文物,充分发掘其文化内涵,让沉睡的古老文物“活”起来,发挥它们在公众知史爱国、鉴物审美,以及技艺传承、文化养心等方面的作用。
文物是人类触摸历史的“活化石”,每一件文物都是历史故事的讲述者。
一件件出土文物,一个个考古故事,足以让每个观展者沉浸在千年历史之中——无论是拿着放大镜对着一枚玉器细细观察的老人,还是那些被罕见金饼“亮瞎眼”的年轻人。
很难想象,三千多年前的工匠,如何将一块玉石切割成型,又琢磨成高8.1厘米、厚只有0.3厘米、憨态可掬的对尾鹦鹉。
那一套套大气而不失华丽的西汉编钟,虽静默无声,却仿佛让我们听到了古老的宫商角徽羽……那些走向博物馆的热切步伐,让我们看到了经济快速发展后现代人对“精品文化”消费的需求,更看到了现代人对自己从哪里来、到哪里去的历史追问。
精美的文物凝聚着工匠们的心血和智慧,不仅代表了当时高超的技艺水平,而且有助于现代技术发展。
古代不少青铜器都是用失蜡法制造的。
20世纪初,德国人曾用失蜡法铸造工业用齿轮;1929年,又对失蜡法进行改造,以硅酸乙酯为耐火涂料,用熔点达1500℃的铬钨钻合金制成假牙。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人奥斯汀在云南保山见到用失蜡法铸成的青铜器,大受启发,铸成了喷气发动机叶片和涡轮盘。
之后,失蜡法技艺发展成为现代精密铸造技术。
(取材于杨雪梅、黄洋等的相关文章)材料二文物与大众亲密接触才能实现其价值,可是与海量文物库藏相比,目前展出的文物只是九牛一毛。
《德远堂的文化特征》阅读答案德远堂的文化特征①德远堂位于南靖县塔下村,系张氏祠堂,又称“张氏家庙”,呈上下两堂两横正三堂五凤楼造型,建造考究,雕梁画栋,粉饰彩画,家庙前耸立23支石龙旗杆,是目前中国可见到的最完整的古代姓氏祠堂建筑之一。
②德远堂悠久的历史记录了张氏宗族的发展脉络,明代宣德元年(1426年),张姓入闽始祖的后人到塔下肇基。
明末清初,为敬奉仙祖,弘扬祖德,塔下张姓族人于在村庄东面山坡建造了“张氏家庙”德远堂。
2006年,德远堂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③德远堂坐西北朝东南,建筑面积为400平方米。
主堂前为天院和照壁,并辟有半圆形泮池一畦。
祠后是一片眉月形斜坡草地,宛若天然地毯。
主体建筑屋面覆板瓦,正垂脊均为燕尾脊,脊内堆砌花鸟纹剪粘脊饰,具有典型的闽南古建筑风格。
额枋保留清代彩绘,表现了科举进士的欢庆场面,额枋下的挂落为鱼跃龙门图花板,寓含了张姓族人希望出人头地、光宗耀祖的寄托。
在德远堂的建筑中,石雕、木雕艺术也挥得淋漓尽致,无不蕴含文化内涵。
如主堂的陡板石,分别雕刻梅、兰、竹、荷等图案。
大殿横梁上镌刻着宋代朱熹的警世名言:“子孙虽愚,诗书不可不读;祖宗虽远,祭祀不可不诚。
”④德远堂主建筑前环池耸立着23支石龙旗杆。
石龙旗杆也叫石笔,古称“谤木”,后来演化为华表,它是功成名就、地位荣耀的象征。
张氏德远堂族规中规定,凡中举、中进士或取得一定官职的乡贤,可在祠堂前树石龙旗杆,藉以激发人们努力向上。
德远堂前的石龙旗杆分台座、夹杆石、杆身三部分。
台座有四方形、六角形两种,束腰处成竹节状,四面均剔刻花纹图案,有香草纹、花鸟瓜叶纹等;夹杆石为如意云头状;旗杆则分成三节,下部铭刻姓名、功名、年代科次、等文字,中部浮雕蟠龙纹,杆尖或为笔锋状,或踞坐石狮等,做法不尽相同,给人以静穆、严肃、荣耀的感觉。
那亭亭玉立、直指苍穹的石龙旗杆,是闽西南客家人笃重文明教化传统文化思想的象征,人若身临塔下,就能屏息到一股浓浓的文化气息。
山西省忻州市铁匠铺八年制学校高三语文月考试卷含解析一、现代文阅读(35分,共3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①客家,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中重要的一员,具有显著特性的汉族民系,是汉民族中的一个地缘性群体。
而客家文化是这个群体在其形成与发展过程中,为适应和改造生存条件而创造出来的全部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的总和。
一旦这种文化产生,它就成了该群体的识别标志及维系该群体生存与发展的最核心的力量。
换句话说,没有客家群体,就不会有客家文化;但如果没有客家文化长期稳定的发展,客家群体也不可能具有那么强大的生命力,以至于经过数百上千年之久。
②客家人的先民是从中原地区来到岭南地区的,最早可以追溯到秦朝,或为军队戍边,或为躲避战乱。
初以平民为主,后有文人贵族。
而历史上的客家人因各种原因,又从岭南地区继续外迁。
当今客家民系分布很广,其中粤闽赣边三角地区是其主要聚居地,在国外以东南亚为主。
所以,客家文化是特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以移民为代表的地域性文化,有古汉文化活化石之誉。
在客家迁徙史和客家文化的诸多方面中,都突出体现了客家精神的丰富内涵,而其精神的核心又在于团结和奋进。
③首先是客家先民自身团结的精神形成了很强的向心力。
正是这种向心力使他们在漫长的迁徙过程中把中原灿烂的文明带到南方播衍而不被迁徙地的土著同化。
江西赣南,广东梅州地区的多层梅州围龙屋、永定的土楼、长汀的九厅十八井等典型的客家建筑,既是世界建筑史上的一支奇葩,也是客家人团结奋进的象征。
④在永定的一些大型土楼内,有石柱雕联、石鼓承柱、雕梁画栋;有天井、花园、假山、盆景、鱼池,美不胜收。
甚至还有土楼附设学堂,楼有楼名,柱有雕联,如“振成楼”、“振纲立纪,成德达才”,教人遵纲纪,重德才,奋发进取。
这些文化印记无不闪耀着中原文明崇文尚武、耕读传家的精神光芒。
⑤其次,这种团结奋进的精神特质,还表现在对异族文化的博采和涵化上。
客家先民的南迁,是中原的汉人与迁徙地土著长期斗争而又走向团结的过程,并最终形成了共同体。
2024届湖北部分地区高三第一学期语文试题(分类汇编)语言文字运用Ⅰ湖北省部分市州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元月期末联考语文试题(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2小题,1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德法共治是古圣先贤从悠久而丰富的治国理政经验中得出的结论。
德的功用主要在于教化,历代开明的统治者、思想家都主张以德化民,即以德消除人所具有的不良心性,使之得到净化臻于良善,进而改良风俗,发挥道德化民之心性的作用。
①虽可以化民,可以正俗,②但由于缺乏国家强制力,只能化而不能阻止,③需要得到法律的配合和支撑,才能真正发挥以德治国的作用。
④就法律而言,其职能在禁暴惩奸止恶,⑤但法律如果失去了道德的主宰,⑥不仅难免步入滥罚酷刑的歧途,而且丧失应有的权威性和正义性。
既重视发挥法的规范作用, A ,实现法律和道德相辅相成、法治和德治相得益彰。
严治官、宽养民是中华传统法文化所强调的施政手段。
严治官主要表现为:其一,严上官之责,以警下吏。
唐代宗时宰相杨纶“清慎自恃”“立法于身”,使得权倾当朝的汾阳王郭子仪“且为之悚惕”。
其二,B 。
从建立官僚制度之日始,便实行严格的考课官吏政绩的上计之法。
唐代有四善二十七最的考课之法,宋代有监司互察法,明有八法考吏.清代有六法考吏。
考课的结果是优异者擢升,平庸者黜革,违法者治罪。
18.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4分)AB19.文中标序号的句子有三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作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
(6分)湖北省十堰市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元月调研考试语文试题(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2小题,1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19题。
A ?简单而言,云是大气中的水汽遇冷凝结成的小水滴或凝华成的不同形状的小冰晶,混合组成的飘浮在空中的可见聚合物。
①云随着气流的变化可以形成各种形状,②因其在天上的不同高度,形态、物理过程等而分为“三族”“十属”近30种左右。
2023届高三三月联合测评语文试卷本试题共8页,23题。
满分150分。
考试用时150分钟。
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山海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被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用签字笔或钢笔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文学体裁的诗意主要表现为语言文字的诗意性(形象、节奏和韵律)和思维语境的诗意性(感性体认和自然品格)两个方面。
诗意思维指的是“我们民族在长期生存发展的环境中所形成的、相对稳定的、起普遍作用的具有文化艺术特质的思维习惯、思维方法等思维活动的总称”。
因此,诗意思维所形成的文学体裁主要有诗歌、散文、书信、日记、童话等,而基本上或完全不具备这两个层面特征的文学体裁就被归入“去诗意”或“非诗意”的范畴,本文称之为“写实”,涵盖了小说、传记、速写、报告、实录、说书、政论等多种体裁。
当然,诗意化体裁中并不排除写实内容,写实化体裁中也有诗意质素,只不过在具体文本中往往以其中一种为主导而已。
“五四”时期,诗歌、书信、童话等属于诗意化的文学体裁范畴,与现代小说互渗所生成的文本,在文体形式上呈现出诗意盎然的总体格局。
诗意体小说文体形式的独特性:一是“诗语”的植入,即古典诗词与现代诗歌对现代小说的渗透;二是“情感”的激荡,即至真情绪倾注于创作,从而使小说文本充满着某种“情调”。
书信的应用文体特征也被转化为一种合乎“情”的文体形式,文中写信者强烈追求合乎生命律动的有回应的情感倾诉与倾听,隐现着双向期待的审美心理。
1930年代以后,极富个性色彩的梦幻逐渐退隐,时代环境难以承受个人化的闲情逸致,甚至于“一九二七年以后,精致的闲话,微妙的对白剧,也使读者和作者有点厌倦了,于是时代便带走了这个游戏的闲情,代替而来了一些新的作家与新的作品”。
德远堂的文化特征阅读答案
德远堂的文化特征
①德远堂位于南靖县塔下村,系张氏祠堂,又称“张氏家庙”,呈上下两堂两横正三堂五凤楼造型,建造考究,雕梁画栋,粉饰彩画,家庙前耸立23支石龙旗杆,是目前中国可见到的最完整的古代姓氏祠堂建筑之一。
②德远堂悠久的历史记录了张氏宗族的发展脉络,明代宣德元年,张姓入闽始祖的后人到塔下肇基。
明末清初,为敬奉仙祖,弘扬祖德,塔下张姓族人于在村庄东面山坡建造了“张氏家庙”德远堂。
2006年,德远堂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③德远堂坐西北朝东南,建筑面积为400平方米。
主堂前为天院和照壁,并辟有半圆形泮池一畦。
祠后是一片眉月形斜坡草地,宛若天然地毯。
主体建筑屋面覆板瓦,正垂脊均为燕尾脊,脊内堆砌花鸟纹剪粘脊饰,具有典型的闽南古建筑风格。
额枋保留清代彩绘,表现了科举进士的欢庆场面,额枋下的挂落为鱼跃龙门图花板,寓含了张姓族人希望出人头地、光宗耀祖的寄托。
在德远堂的建筑中,石雕、木雕艺术也挥得淋漓尽致,无不蕴含文化内涵。
如主堂的陡板石,分别雕刻梅、兰、竹、荷等图案。
大殿横梁上镌刻着宋代朱熹的警世名言:“子孙虽愚,诗书不可不读;祖宗虽远,祭祀不可不诚。
”
④德远堂主建筑前环池耸立着23支石龙旗杆。
石龙旗杆也叫石笔,古称“谤木”,后来演化为华表,它是功成名就、地位荣耀的象征。
张氏德远堂族规中规定,凡中举、中进士或取得一定官职的乡贤,可在祠堂前树石龙旗杆,藉以激发人们努力向上。
德远堂前的石龙旗杆分台座、夹杆石、杆身三部分。
台座有四方形、六角形两种,束腰处成竹节状,四面均剔刻花纹图案,有香草纹、花鸟瓜叶纹等;夹杆石为如意云头状;旗杆则分成三节,下部铭刻姓名、功名、年代科次、等文字,中部浮雕蟠龙纹,杆尖或为笔锋状,或踞坐石狮等,做法不尽相同,给人以静穆、严肃、荣耀的感觉。
那亭亭玉立、直指苍穹的石龙旗杆,是闽西南客家人笃重文明教化传统文化思想的象征,人若身临塔下,就能屏息到一股浓浓的文化气息。
⑤德远堂悠久的历史、完美的建筑、肃穆的石龙旗杆凸现了浓厚的文化特征。
可以说,德远堂具有典型的闽南古建筑风格,又表现出客家文化的印迹,是研究闽西南古建筑民居的一个特殊实例。
10.选文从哪几方面介绍德远堂的文化特征?
答:
11.选文第④段说明条理清晰,请结合具体内容加以分析。
答:
12.选文运用了多种说明方法,请指出其中一种并举例分析其作用。
答:
13.阅读第③-④段,说说作者为什么认为德远堂具有典型的闽南古建筑风格,又表现出客家文化的印迹。
答:
14.请为德远堂拟一则宣传标语以彰显其文化内涵。
答:
参考答案:
10.悠久的历史;完美的建筑;肃穆的石龙旗杆。
11.示例:第④段先介绍德远堂石龙旗杆的数量和来历,再分别说明石龙旗杆的组成部分,最后点明石龙旗杆的文化象征意义。
12.示例:说明方法,举例子;举例分析:“如主堂的陡板石,分别雕刻梅、兰、竹、荷等图案”,这句话运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具体说明石雕艺术在德远堂完美建筑中的重要作用。
13.示例:德远堂主体建筑的屋面覆板瓦,主体建筑屋面覆板瓦,正垂脊均为燕尾脊,脊内堆砌花鸟纹剪粘脊饰,具有典型的闽南古建筑风格;那亭亭玉立、直指苍穹的石龙旗杆,是闽西南客家人笃重文明教化传统文化思想的象征,这表现了客家文化的印迹。
14.示例:秉承传统建筑风格,彰显深厚人文内涵
评分意见:
第10题3分。
第11题4分。
第12题4分。
第13题4分。
第14题3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