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品课件之七年级语文下册《散文两篇》知识点
- 格式:docx
- 大小:23.92 KB
- 文档页数:5
16 短文两篇一、文学常识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河南洛阳人,唐代诗人、文学家、哲学家。
白居易称之为“诗豪”。
著有《刘宾客集》《竹枝词》《柳枝词》等。
刘禹锡诗文俱佳,涉猎题材广泛,与柳宗元并称“刘柳”,与韦应物、白居易合称“三杰”,并与白居易合称“刘白”。
周敦颐(1017~1073),宋代著名哲学家。
字茂叔,号濂溪,道州营道(现在湖南省道县)人。
晚年在庐山莲花峰下建濂溪书堂讲学,世称“濂溪先生”。
他是宋代理学的创始人,对宋明的哲学思想有很大影响。
著有《周元公集》《太极图说》《通书》。
二、重点字词1.重点字案牍.(du)西蜀.(shu)鸿儒.(ru)陋.室铭.(lou ming)调.素琴(tiao)惟.吾德馨.(wei xin)甚蕃.(fán)淤.泥(yū)亵.玩(xiè)濯.清涟(zhuó)隐逸.(yì)鲜.有闻(xiān)不蔓.不枝(màn)2.词语解释(1)词类活用○1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名词做动词,出名)○2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名词做动词,灵异)○3无丝竹之乱.耳(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感到混乱)○4无案牍之劳.形(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感到劳累)○5不蔓.不枝.(名词做动词,长枝蔓,生枝杈)○6香远.益清.(形容词做动词,远播,显得清幽)(2)古今异义○1无案牍之劳形.(古义:形体,身体/今义:形状)○2惟吾德馨(古义:美好,品德高尚/今义:芳香)(5)特殊句式(1)省略句予独爱莲之出(于)淤泥而不染,濯(于)清涟而不妖(省略介词“于”)(2)倒装句○1何陋之有(宾语前置句,即“有何陋”)○2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宾语前置句,“菊之爱”“莲之爱”“牡丹之爱”分别是“爱菊”“爱莲”“爱牡丹”的倒装,“之”为宾语前置的标志)(3)判断句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者也”表判断)三、结构层次四、主题思想《陋室铭》:作者采用托物言志的手法,通过对陋室环境的描写,以及室中来往人物、日常生活情景的叙述,极力形容陋室不陋,表达了一种高洁傲然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志趣。
【初中语文】初一语文短文两篇知识点总结
【—初一语文总结】文学常识大放送.《行道树》节选自《张晓风自选集》,作者是台湾女作家张晓风。
那么下面就为大家带来了
初一
语文之短文两篇。
第7课短文两篇
一、重点字词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烟囱cōng 柚yòu子树沉甸diàn甸
霎shà时间剔tī透结实累léi累
点拨:“累”是多音字,要结合语境正确渎音
2.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
(duò) 堕落牙yín龈贪(lán) 婪
(chú) 雏形苦(áo) 熬
3.解释下列词语。
(1) 点缀:加以衬托或装饰,使原有事物更加美好。
(2) 繁弦急管:各种各样欢快的音乐声。
(3) 红灯绿酒:形容繁华热闹的夜生活。
(4) 低回:留恋。
(5) 具体而微,整个形体都已经具备了,只是比较微小而已。
(6) 不可磨灭:指事迹、言论等将始终保留在人们的记忆中。
(7) 回味无穷:比喻回想某事物越想越觉得有意思。
(8) 多姿多彩:本文指生活丰富而充实。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散文二篇》部编语文课文知识点预习语文学科兼具工具性和人文性。
作为一门工具性的基础学科,小偏整理了《散文二篇》部编语文课文知识点预习,感谢您的每一次阅读。
《散文二篇》部编语文课文知识点预习01语文积累与综合运用1.根据拼音将相应词语规范、工整地写在下面的田字格内。
shēng mìng生命liú dòng流动yǒng yuǎn永远bù xiǔ不朽2.给加点字注音,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
洗涤(dí)bēi(卑)微牛犊(dú)róng(茸)毛繁zhí(殖) 凋谢(diāo)遏制(è) 濒临(bīn) 俯kàn(瞰)星辰(chén)3.请从所给三个词语中,选出一个最符合语境的填写在横线上。
(1)生命在那些终于要凋谢(枯萎凋谢凋零)的花朵里永存,不断给世界以色彩,不断给世界以芬芳。
(2)对爱情的渴望,对知识的追求,对人类苦难不可遏制(遏制制止阻止)的同情,这三种纯洁而无比强烈的感情支配着我的一生。
(3)我渴望(希望渴望愿望)减轻这些不幸,但是我无能为力,而且我自己也深受其害。
4.请对下列病句提出修改意见。
(1)在很大程度上,人类精神文明的成果是以书籍的形式保存的。
一个真正的读者就要通过读书来最大限度地享用这些成果的过程。
修改意见:删掉“的过程”。
(2)“五四”青年节前夕,为了了解大学生的思想状况,提高青年人的责任意识,幸福社区举行了以“青春与责任”为主题的演讲比赛。
修改意见:将“提高”改为“增强”。
5.请简要概括《永久的生命》的论述层次。
作者先感慨个人生命的短暂;进而歌颂“生命自身”的神奇和不朽,从悲观中发掘希望,在柔弱中寻觅刚强;最后发出感慨,感谢生命,赞美生命。
6.你们班围绕下面这首诗开展诗歌诵读活动。
活动中有一些问题,请你参与解决。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不要悲伤,不要心急!/忧郁的日子里须要镇静:/相信吧,快乐的日子将会来临。
《散文两篇》学习要点学习目标:1、学习本文,感受大自然焕发出的勃勃生机和无穷生命力。
2、体会作者对大自然的细腻而深刻的感受。
3、学习优美的散文语言。
了解基本的散文技法。
4、了解散文写作的方法,提高写作的能力。
作者介绍:朱自清,(1898-1948),字佩弦,现代著名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
代表作有散文集《背影》《欧游杂记》《踪迹》。
散文名篇除本文之外,还有《背影》《荷塘月色》《绿》《威尼斯》《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等。
林斤澜,生于浙江温州,著名作家。
有关资料:散文在内容上虽然或状物,或记人,或写景,但所写的总是作者自我感悟至深的生活经验的一部分。
所谓自我感悟,也就是对事物的特殊意义和美质的发现。
这种发现不仅是观察和思索的结果,也是感觉的结果。
散文在写作上的特点,一是往往以个人抒情为主,把抒情、叙述、议论熔为一炉;二是往往从细处落笔,小中见大;三是往往从侧面暗示,发挥读者的想象力;四是往往行文自由,结构灵活。
阅读散文时,要善于透过“形”抓住“神”,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要抓住文章的结构和线索,要注意欣赏优美的语言。
基础知识:1、给下列红字注音。
2、辨析形近字。
3、多音字组词。
4、理解下列词语。
欣欣然:非常高兴的样子。
赶趟儿:原意是赶得上。
这里指各种果树也争先恐后地开花,像凑热闹似的。
吹面不寒杨柳风:引自南宋志南和尚的《绝句》。
意思是,春风吹到脸上,不觉得寒冷。
杨柳风,杨柳发芽变绿时候的风,指春风。
酝酿:这里指泥土、青草、花的气息在空气里,像发酵似的,越来越浓。
宛转:(歌声、鸣声)抑扬动听。
应和:相互呼应。
黄晕:昏黄不明亮。
晕,太阳或者月亮周围的光圈,也指光亮周围的影子。
烘托:陪衬,使明显突出。
舒活:舒展,活动。
抖擞:振作。
春脖子短:俗语,形容春天的时间比较短。
飞沙走石:沙子在飞,石头在滚动。
形容风力猛烈。
粗暴:粗野,残暴。
乍暖还寒,最难将息:这句话源于宋代李清照《声声慢》中“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一句,意思是初春时节忽冷忽热,很难照顾自己。
七年级下册语文短文两篇知识点《夸父逐日》和《两小儿辩日》称七年级下册语文短文两篇,都是七年级下册语文课本里比较重要的一课。
下面是由店铺为大家整理的七年级下册语文短文两篇有关知识,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七年级下册语文短文两篇原文夸父逐日先秦:佚名夸父与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饮,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
未至,道渴而死。
弃其杖,化为邓林。
两小儿辩日 / 两小儿辩斗先秦:列御寇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日,问其故。
(辩日一作:辩斗)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孔子不能决也。
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七年级下册语文短文两篇译文注释夸父逐日先秦:佚名夸父与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饮,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
未至,道渴而死。
弃其杖,化为邓林。
夸父与太阳赛跑,一直追赶到太阳落下的地方;他感到口渴,想要喝水,就到黄河、渭水喝水。
黄河、渭水的水不够,往北去大湖喝水。
还没到大湖,在半路因口渴而死。
丢弃他的手杖,(手杖)化成桃林。
逐走:竞跑,赛跑。
逐:竞争。
走:跑。
入日:追赶到太阳落下的地方。
欲得饮:想要喝水解渴。
河、渭:即黄河,渭水。
北饮大泽:大湖。
传说纵横千里,在雁门山北。
北:方位名词用作状语,向北方,向北面。
道渴而死:半路上因口渴而死。
邓林:地名,今在大别山附近河南、湖北、安徽三省交界处。
邓林即“桃林”。
未至:没有赶到。
渴:感到口渴。
弃:遗弃。
为:成为。
逐日:追逐太阳。
于:到。
(饮于河、渭中的于,应译为到,介词)大泽:大湖。
足:够。
(因为足的意思等同于够,所以足够:同义复合词)两小儿辩日译文孔子向东游历,见到两个小孩在争辩,就问他们在争辩的原因。
一个小孩子说:“我认为太阳刚刚升起的时候距离人近,而正午的时候距离人远。
”另一个小孩子认为太阳刚刚升起的时候距离人比较远,而正午的时候距离人比较近。
七年级语文散文两篇鄂教版【本讲教育信息】一. 教学内容:散文两篇[教学目标]1. 学习通过五官感觉细致描写景物的方法。
2. 学习抓住景物特点描写景物的方法。
3. 学会在景物描写中抒发情感。
4. 学习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描写景物。
5. 整体感悟作者对春天的热爱、歌颂和赞美之情。
二. 重点、难点:1. 学习本文,感受大自然焕发出的勃勃生机和无穷生命力。
2. 体会作者对大自然的细腻而深刻的感受。
3. 学习优美的散文语言。
了解基本的散文技法。
三. 教学过程:(一)整体感悟《春》是一篇满贮诗情的散文。
作者描绘了花卉争荣、生机勃勃的春天的画面,赞美、歌唱春的创造力和给人们带来的无限希望,激励人们在大好春光里辛勤劳作、奋然向前。
《春风》抓住北国春天的特征,欲扬先抑,着重描述北国春风扫尽残冬、催生万物的品质,表达了对驱散严寒、带来春天的北国春风的敬意。
这是一篇诗意盎然的写景抒情散文。
春,本来是自然界的一个季节概念,本文却赋予它以感情和生命。
作者抓住春天的主要特征,用诗的笔调,描绘了春回大地,万物复苏,生机勃发,草木花卉竞相争荣的景象,抒写出热爱春天、憧憬未来的欣喜之情。
这是一首抒情诗,一幅风景画,更是一曲春的赞歌。
《春》,作者以四季之中的第一个季节名称为题,题目大而广,没有局限于春天的某一景物或某一特征,而是以春天中所有景物为描写对象。
所以,描写春景时,作者由太阳、山、水大处着笔,然后再细笔描绘春草、春花、春风、春雨、迎春等。
一幅生机盎然的春景图展现在读者眼前。
《春风》,是写北国的春天。
与江南的春天有着截然不同的是北国的春天风多、风大,成天地刮,成天的刮土。
题目直接抓住了北国春天的特征。
(二)内容分析《春》可以说是一首抒情诗,一幅风景画,一曲春的赞歌。
“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
”这个起笔,抒写了盼春的急切心情,为全文定下了活泼、轻快的基调。
接着,作者抓住春天的主要特征,粗略地勾勒了春天的轮廓画:“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
七年级下册语文散文知识点语文散文是一种非常经典的文学形式,常常涉及到生活、情感、哲理等方面。
作为学习语文的学生,掌握语文散文的知识点对于提高自己的写作和阅读水平非常重要。
七年级下册语文散文知识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散文的基本属性散文是以表现人类生活、思想和情感为主要目的的文学形式,是一种较为自由的文体,文章结构灵活、内容广泛,目的性强。
常见的散文有游记、随笔、故事、小品等,不同种类的散文表现形式也有所不同。
二、散文的特点1. 真实:散文作品常常基于真实的生活经验,旨在表达作者真实的感受和思想。
2. 自由:散文形式灵活,不拘泥于严格的语言规范和文学约束,可以展现作者的个人风格和独特的思维方式。
3. 有意义:散文作品常常以某种主题或者思想为中心,通过深度思考和细致描绘,呈现出作者独特的感性和理性深度。
三、散文的写作技巧1. 讲故事:散文中经常运用讲故事的方式,来引发读者的共情和思考,使散文富有生动性和感染力。
2. 感性描写:散文的情感诉求很强,描写手法以感性为主,运用意象、比喻、象征等方式,刻画出充满生命力和节奏感的美丽画面。
3. 思辨探究:散文的思辨性很强,通过深刻的思考和探究,传达出作者在生活中对一些现象、事理的探究和体悟。
四、课文解读1. 《致橡树》:这篇散文作品生动地描述了爱情的美好和执着,对于爱情的描写非常感人,读后令人心生温暖之感。
2. 《祝福》:这篇散文口吻真挚,借用一个流离失所、被社会边缘化的儿童,寄托出对于幸福的追求和呼唤。
3. 《第二十二封信》:这篇散文通过两个情人相互默默爱护和相互信任,展示出强烈的亲情之爱和生命的脆弱。
以上就是七年级下册语文散文知识点的相关内容。
通过对这些知识点的梳理和掌握,相信能够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更高水平的写作和阅读打下良好的基础。
七年级语文《短文两篇》、《背影》人教版【本讲教育信息】一. 教学内容:1. 介绍散文的文体知识和文章特点2. 学习新课:第一课《短文两篇》第二课《背影》二. 重难点:1. 了解散文的特点,掌握学习散文的方法。
2. 领会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含义和作用。
3. 掌握重点的文常知识,熟记生字词的音形义、理清文章的结构层次。
三. 和老师一起学:(一)你知道散文吗?散文是指同小说、诗歌、戏剧并列的一种文学体裁。
散文也属于记叙文的范畴,初读六年级第一册中的前三个单元的课文,你就会知道,除《最后一课》这篇课文之外,其余的11篇课文都属于散文,用这些文章和你以前学过的记叙文相比,你会发现形式上似乎没什么不同。
只是情节更曲折感人了,语言更加自然优美了,总之文学色彩大大增强了。
散文的重要特点是“形散神不散”。
“形散”是指散文的取材自由,不受时空限制,表达方式多种多样,不拘一格。
“神不散”是指散文的中心明确集中,围绕中心选材,放得开,收得拢,往往有一条线索,把材料贯穿成一个有机整体。
按表达方式的不同,散文可以分三种:1. 记叙性散文:以写人叙事为主。
如本单元有《背影》《散步》等。
2. 抒情性散文:以写景抒情为主。
如本单元的《金黄的大斗笠》和第三单元的《春》等。
3. 议论性散文:以说理为主。
如六年级第二册中的《热爱生命》一文。
(二)课文知识介绍:《短文两篇》1. 正音:啃.(kěn)翘.(qiào)揽.(lǎn)斗笠.(lì)lín lín)竹篾.(miè)一霎.(shà)分歧.(qí)粼粼..(2. 释义:熬:忍受,耐苦,支持。
粼粼:形容波光。
委屈:受到不应有的指责或待遇,心里难过。
文中是受委屈的意思。
3. 中心结构:《金黄的大斗笠》一文描绘了一幅充满生活欢乐的风雨童趣图:姐姐给田野放牧的弟弟送来大斗笠遮风挡雨,表现了少年生活的欢乐和姐弟纯真的情意。
歌颂了人世间最无私、最纯洁的手足之情。
七年级语文下册《散文两篇》知识点
七年级语文下册《散文两篇》知识点《春》
一、学生朗读全文,要求:
1、提出预习中不能解决的问题。
2、文中以迎接春天写到描绘春天的美丽景色,再写到歌颂春天,读后分分看,哪几节写什么。
注意正音:
巢cháo 应和hè 酝酿yùn niàng 晕yùn
第1节:迎接春天。
(第一段)
第2至7节:描绘春天。
(第二段)
第8至10节:歌颂春天。
(第三段)
二、讲读体会:
1、第一段:迎春。
(1)作者以怎样的心情迎接春天的来到?哪个词明确地告诉我们春天还没有来到?
“盼望着,盼望着”。
为什么要连用两个呢?这样叠用,更能表达作者向往春天的急切心情。
“近”用得十分准确,告诉我们春天还未来到。
(2)轻声读第1节,体会四个词尾的作用。
两个“着”,两个“了”,给我们以非常柔和、亲切的感觉。
2、第二段:绘春。
春终于盼来了,大地回春,万象更新。
作者满怀喜悦的心情,先用一句话对春回大地作了概括形象的描绘,然后再分别作细致的描绘。
(1)总写的一句话“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
“一切”说明什么?没有一个例外。
“然”,是词尾,表示状态,样子的意思。
(2)第2节。
总写春回大地后,先分别描绘了哪些景物?怎样描绘的? 山、水、太阳的脸。
朗润:明朗,润泽。
水涨zhǎng
“朗润”“涨”“红”,非常准确地描绘了春天的山、水、太阳。
背诵第2节。
(3)第3节写小草,写得很细。
从哪些方面写的?哪些词用得特别好? 钻,写生命力。
嫩,写质地。
绿,写颜色。
……满是的,写范围。
软绵绵,写姿态。
“钻”,用得非常好,写草的旺盛的生命力,人盼望着春天,草从泥土里钻出来,盼望春天。
草好,人欢乐。
朗读、背诵。
(4)第4节写什么呢?先写什么?后写什么?再写什么?一派怎样的景象?
树,花,蜜蜂,蝴蝶,野花。
眨zhǎ
赶趟儿:争先奔赴目的地的意思。
写花的争春,花的色彩,花的甜味,结的果实。
花下是怎样的情景呢?有一个词用得特
别好,哪个词?“闹” “红杏枝头春意闹”的“闹”。
为什么野花会像眼睛,像星星,眨呀眨的?没有明写风,但风寓在其中;没有明写太阳,但太阳寓在其中。
比喻用得形象生动。
细笔描绘了一幅繁花似锦,昆虫喧闹,春意盎然的美景,色彩鲜艳,层次分明。
朗读、背诵。
(5)第5节写风,写鸟,写牧童的短笛。
怎么写的呢?
背诵僧人志南的诗句:“古木阴中系短篷,杖藜扶我过桥东。
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
”
写风的“抚摸”,风的芬芳醒郁,鸟的呼朋引伴,短笛的嘹亮。
鸟的清脆的声音,轻风流水的声音,牧童短笛嘹亮的声音应和着,构成了一首非常动听的春天交响乐,和谐优美,此起彼落。
(5)雨中的景色描绘得同样十分动人,先写雨的形态,再写雨中景色。
找两个词把雨的形态讲出来。
“细”和“密”。
二个比喻形象生动。
接着写雨中屋、雨中树、雨中草、雨中人,怎么写的呢?
朗读第6节,开展想象。
“绿得发亮”“青得逼你的眼”,把树木、小草经春雨淋浴后的鲜艳色彩描绘得十分逼真。
雨中景是静的,但静中又有动,笔笔紧扣春天。
(7)第2到6节着重写景,第7节着重写人。
寥寥几笔。
天上地下,城里乡下,家家户户,老老小小都写到了。
一年之计在于春:“计”,计划。
一年中要做的事,一年的计划,在春天要好好地打算打算。
工夫:时间。
第7节,体会:寥寥几笔,有景有人,勾出了春光无限好的美景。
(8)小结:
这一部分绘春是全文的重点。
细笔描绘,绘声绘色绘态,绘动绘静,语言非常生动。
比如说,写草的生命力,用“钻”;写热烈的气氛,用“闹”:写小草的青,用“逼”。
细致的描绘来源于什么?细致的观察。
观察以后还要怎样呢?表达出来。
要仔细读书,积累词语,描绘起来就会形象生动了。
3、第三段:颂春。
(1)朗读8、9、10节。
(2)在绘春以后,作者满怀喜悦的心情来颂春,用了什么手法呢?
用比喻手法。
三个比喻有联系有区别,使春意越来越浓。
先喻为娃娃,再喻为小姑娘,最后喻为健壮的青年,从不同角度写,写春的成长,把春天的生意盎然、千姿百态、青春活力描绘得十分动人。
《春风》
一、文学常识:
林斤澜:浙江温州人,作家,代表作有《盆景》、《山里红》,是不可多得的优美散文。
二、课文分析:
第五段是一个过渡段,把前后分成了两部分。
第一部分:与江南春天对比,北方的春风让人有意见。
这一部分作者先摆出了人们对北方春风的三种意见――短、风大、刮土。
与之对比,江南的春天柔美令人陶醉。
第二部分:着重描述北方春风的特点。
这是文章的重点。
1、北方的春风有哪些特点?与南方春风有什么不同?
“从塞外的苍苍草原、莽莽沙漠,滚滚而来,”从风来时的雄浑辽阔写北方春风的非凡气势。
以“扑、漫、插、灌、呼啸”等准确而有表现力的动词,写北方春风强劲的力度。
“呜呜、哄哄、撒拉撒拉、轰、嘎”等拟声词从听觉写北方春风的雄壮的声威。
江南的春风更具柔性,北方的春风更多一份豪壮,更具阳刚之美,更能磨炼人们的意志。
2、反复阅读课文,作者对北方春风是怎样的态度?
酣畅淋漓的描绘,赞美北方春风的阳刚之美。
3、找出文中最能表达思想感情的是哪一句?
“能不怀念北国的春风?”
4、作者的写作目的是什么?
赞美北国的春风是具有阳刚之美的雄风。
三、重点语句理解:
1、“南方来的人觉得这个脖子有名无实”中的“有名无实”是指什么?
从下文的“不过不像南方的春天”的语义可以得知,“有名无实”是指在北方看不到南方春天的美景。
2、“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
”写的是什么景象?
江南的春天风景如画,生机勃勃。
3、“轰”的一声,是哪里来的河冰开裂吧;“嘎”的一声,是碗口大的病枝刮折了。
北国的春风强劲有力。
四、写作特点:
1、对比。
江南春风与北国春风相对比。
2、运用抑扬的手法。
写江南的春天先扬后抑;写北国的春风先抑后扬。
3、寓情于景。
比较《春风》、《春》两篇散文的异同。
1、《春》描写的是江南春天的柔婉之美,语言清新明丽;本文描写的
是北方春风的阳刚之美,语言质朴刚健。
2、都属写景抒情散文,都运用了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
3、本文运用了对比和抑扬的手法。
4、《春》的思路是:盼春、赏春、赞春。
《春风》的思路是:从北方与江南春风的对比性议论和描绘入手,对北方的春风欲扬先抑;然后酣畅淋漓的描绘北方春风的阳刚之美;最后呼应前文,在对比中强化对北方春风的赞美。
[为你导航]
四季如歌,如歌四季;人生如歌,如歌人生。
让我们投入色彩斑斓的大自然怀抱,去悉心感受春的勃发,夏的热烈、秋的成熟,冬的冷酸……在魅力四射的四季中,获得大自然的精神,得到生活的启示,丰富自己的情感。
欣赏本单元一篇篇美文,首先要欣赏其优美的语言,沉浸于字里行间,体味作者表达的不同情感,揣摩作者独具匠心的构思和技法。
同时,还可通过比较阅读的方法,在对比赏析中品味不同的主观感受,领略独特的表达风格,从而提高我们的语文素养。
[为你点津]
1. 请简析《春》的结构特点。
文章共10段,大致可分3部分:盼春(第1段);绘春(第2―7段);
赞春(第8―10段)。
绘春是主体。
第2段总写春天来临万物复苏的景象。
接着,作者有条不紊对春天代表性景色进行描绘: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及老老小小的迎春图跃然纸上,把一幅江南水乡生机盎然的春天写得活灵活现。
最后,作者用三个排比段和比喻句赞颂春天既是新鲜的,又是充满希望的。
2. 说说朱自清和林斤澜笔下春天的特色。
朱自清笔下描绘的是江南的春天,它生机勃勃,充满活力,春花争奇斗妍,春风轻拂宜人,春雨滋润万物。
林斤澜笔下描绘的是北国的春天,它刚劲有力,过草原,走沙漠,扑山梁,踢开千里冰封,惊醒冬眠生命。
优品课件,意犹未尽,知识共享,共创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