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临床执业医师考试辅导:同种异基因移植排斥反应的类型
- 格式:doc
- 大小:3.27 KB
- 文档页数:2
引起移植排斥的抗原为移植抗原,即组织相容性抗原、是移植排斥的分子基础。
其中,能引起较强排斥反应的组织相容性抗原称为主要组织相容性抗原(MHC抗原);引起较弱排斥反应的组织相容性抗原称为次要组织相容性抗原(mH抗原)。
移植成功的关键即取决于供、受者间组织容性抗原是否一致或相近。
移植术后,受者T细胞通过直接和间接两条途径识别移植物上的同种异型MHC抗原,发动免疫应答。
移植物血管内或组织中的供者白细胞(过路白细胞)主要是树突状细胞,可从移植物中移出并进入受者体内,通过直接识别途径,将供者移植抗原呈给受者T细胞。
受者的T细胞通过TCR特异性识别供者APC提呈的两种异基因MHC抗原。
被识别的MHC抗原可以是MHC分子,也可以是MHC分子-抗原肽复合物。
参与直接识别和应答的T细胞称不同种反应性T细胞。
在间接识别途径中,受者的APC对供者的MHC抗原进行加工、处理并将其提呈给受者T细胞,使之活化,引起排斥反应。
参与意识识别的T细胞又被称为自身MHC限制性T细胞。
受者CD4+T细胞和CD8+T细胞是参与同种移植排斥反应的主要细胞。
CD4+T细胞主要识别MHCⅡ类分子+APC所提呈的抗原;CD8+T 细胞主要识别MHC-Ⅰ类分子+APC所提呈的抗原。
移植排斥反应类型(一)宿主抗移植物反应1、超急性排斥反应(hyperacute rejection)在移植后数分-24小时发生ABO血型抗体或抗Ⅰ类主要组织相容性抗原的抗体引起受者反复输血,妊娠或曾做过同种移植,其体内有可能存在这类抗体(IgM)。
超急排斥一旦发生,无有效方法治疗,终将导致移植失败ABO及HLA 配型可预防超急排斥的发生。
2、急性排斥反应(acute rejection)急性排斥是排斥反应中最常见,在移植后数天-2周发生。
移植物病理:大量巨噬细胞和淋巴细胞浸润。
体温度升高、移植物肿胀,疼痛,少尿(肾)、SCr增高,血小板减低,补体下降,进展迅速。
机制:CD4+Th1细胞介导迟发型反应;CTL直接杀伤表达同种异型抗原的移植物细胞;激活的巨噬细胞和NK细胞免疫抑制剂治疗有效。
3、慢性排斥反应(chronic rejection)慢性排斥移植后数周-数年发生临床过程,肾移植与慢性肾炎相似(进行性肾功能丧失)主要病理特征是移植器官的毛细血管床内皮细胞增生,使动脉腔狭窄,并逐渐纤维化。
机制:免疫机制:血管慢性排斥(Chronic vascular rejection)主要形式1)CD4+T细胞通过间接途径识别血管内皮细胞表面HLA抗原而被活化,长期活化,Th1细胞可介导慢性迟发型超敏反应,Th2细胞参与B细胞抗体的产生2)急性排斥反复发作,引起移植物血管内皮细胞持续炎症损伤非免疫机制慢性排斥与组织器官退行性变有关1)供者年龄过小或大2)并发症:高血压、高血症、糖尿病、巨细胞病毒感染等3)移植物缺血时间过长4)肾单位减少5)肾血液动力学改变6)免疫抑制剂: 药物损伤(二)移植物抗宿主反应1.GVHR是由移植物中抗原特异性淋巴细胞识别宿主组织抗原所致的排斥反应,发生后一般均难以逆转,不仅导致移植失败,还可能威胁受者生命。
2.形成条件:HLA型不符;移植物中足量的免疫细胞(成熟T细胞);受者免疫无能或免疫极度低下。
[模拟] 临床执业医师医学免疫学24A1型题每一道考试题下面有A、B、C、D、E五个备选答案。
请从中选择一个最佳答案。
第1题:介导同种异体器官移植排斥反应的抗原主要是A.MHC抗原B.Rh抗原C.组织特异性抗原D.次要组织相容性抗原E.ABO血型抗原参考答案:A第2题:参与同种异体移植排斥反应的关键效应细胞是A.同种反应性B细胞B.NK细胞C.同种反应性T细胞D.巨噬细胞E.树突状细胞参考答案:C第3题:T细胞对同种异型MHC分子的直接识别特点不包括A.由受者同种反应性T细胞直接识别供者APC表面抗原肽-供者同种异型MHC 分子复合物B.参与直接识别的APC是供者来源的APCC.直接识别机制在移植早期急性排斥反应中起重要作用D.直接识别有自身MHC限制性,即供者APC表达的MHC必须与受者T细胞相同E.供者MHC抗原需经受者APC处理才能被受者T细胞识别参考答案:D第4题:防治移植排斥反应最理想的方法是A.移植前对供、受者进行HLA配型B.应用环孢素A治疗C.应用抗CD3抗体治疗D.诱导移植耐受E.加强移植后的免疫监测参考答案:D第5题:在ABO血型不符的供、受者间进行肾移植时,易发生A.超急性排斥反应B.急性排斥反应C.慢性排斥反应D.移植物抗宿主反应(GVHR)E.迟发性排斥参考答案:A第6题:移植物抗宿主反应(GVHR)的发生情况不包括A.受者与供者间HLA型别不相配合B.移植物中含足够的免疫细胞,尤其是成熟的T细胞C.受者处于免疫功能极度低下的状态D.受者与供者间ABO血型不相配合E.新生儿接受大量输血也可能发生参考答案:D第7题:GVHR最常见于A.骨髓移植B.肾移植C.心脏移植D.肝移植E.角膜移植参考答案:A第8题:环孢素A(CsA)抑制排斥反应的机制主要是通过A.抑制T细胞产生IL-2,并抑制活化T细胞表达IL-2受体B.抑制APC的抗原提呈功能C.抑制B细胞对移植物的免疫应答D.抑制CTL细胞对移植物的损伤E.抑制NK细胞对移植物的损伤参考答案:A第9题:下列哪种移植后无需使用免疫抑制剂A.同种皮肤移植B.同种异基因骨髓移植C.异种心脏移植D.同卵双生肝移植E.亲子间的肾移植参考答案:D第10题:在移植排斥反应中,受者T细胞对同种异型MHC分子的识别特点不包括A.有直接识别和间接识别两种方式B.直接识别不受自身MHC分子的限制性C.间接识别有自身MHC限制性D.间接识别较直接识别速度快E.直接识别机制引发的排斥反应先于间接识别机制参考答案:D第11题:在超急性排斥反应中发挥效应的主要是A.特异性抗体B.CD8<sup>+</sup>CTL细胞C.NK细胞D.CD4<sup>+</sup>Th1细胞E.γδT细胞参考答案:A第12题:临床上最常见的移植类型是A.自体移植B.同种同基因移植C.同种异基因移植D.异种移植E.以上均不是参考答案:C第13题:肾移植时,HLA配型最为重要的是A.HLA-DPB.HLA-DRC.HLA-AD.HLA-BE.HLA-C参考答案:B第14题:免疫稳定功能异常时表现为()A.超敏反应B.免疫缺陷C.自身免疫性疾病D.肿瘤E.严重感染参考答案:C第15题:关于补体下列错误的是()A.补体通常处于非活性状态B.补体性质不稳定C.补体是具有酶原性质的免疫球蛋白D.补体系统由多种成分组成E.补体的激活是一种高度有序的级联反应参考答案:C第16题:首先能与抗体分子结合的补体成分是()A.C1qB.C1rC.C1sD.C4E.C2参考答案:A第17题:补体激活形成的膜攻击复合物是()A.C1~C9B.C5b6789C.C4b2bD.C4b2b3bE.C4bBb参考答案:B第18题:属于中枢免疫器官的是()A.脾B.肝脏C.胸腺D.淋巴结E.散在淋巴组织参考答案:C第19题:受抗原刺激后可增殖分化的细胞是()A.APCB.嗜碱性粒细胞C.NK细胞D.T细胞与B细胞E.DC参考答案:D第20题:Th细胞表面具有鉴别意义的标志是()A.CD2分子B.CD3分子C.CD4分子D.CD5分子E.CD8分子参考答案:C第21题:表达低亲和性IgGFc(CD16+)受体,具有ADCC作用的细胞是()A.巨噬细胞B.中性粒细胞C.B细胞D.NK细胞E.CTL细胞参考答案:D第22题:半抗原()A.既有免疫原性,又有抗原性B.只有抗原性,而没有免疫原性C.只有免疫原性,而没有抗原性D.既没有免疫原性,也没有抗原性E.与蛋白质载体结合后,可获得抗原性参考答案:B第23题:决定抗原特异性的是()A.大分子物质B.表位C.自身物质D.同种异体物质E.异种物质参考答案:B第24题:对人体而言,ABO血型抗原是()A.异种抗原B.自身抗原C.异嗜性抗原D.共同抗原E.同种异型抗原参考答案:E第25题:存在于不同种属的共同抗原称为()A.同种异型抗原B.异种抗原C.异嗜性抗原D.自身抗原E.独特型抗原参考答案:C第26题:传递TCR识别抗原信号的是()A.CD2B.CD3C.Igα/IgβD.mIgE.MHC-Ⅰ/MHC-Ⅱ类分子参考答案:B第27题:特异性细胞免疫的效应细胞是()A.Thl、Th2B.Th1、TcC.Th1、TsD.Th2、TcE.Th2、Ts参考答案:B第28题:产生CD4+T细胞活化的第2信号分子是()A.CD8与MHC-Ⅰ类分子B.CD2与IgGC.CD4与MHC-Ⅱ类分子D.CD28与B7E.TCR与CD3参考答案:D第29题:FasL可表达于()A.活化中性粒细胞表面B.活化巨噬细胞表面C.活化T细胞表面D.活化B细胞表面K细胞表面参考答案:C第30题:可表达CD40L的淋巴细胞是()A.静息T细胞B.静息B细胞C.活化B细胞D.活化T细胞E.活化NK细胞参考答案:DX型题第31题:同种异体器官移植排斥反应可有哪几种类型A.超急性排斥B.急性排斥C.慢性排斥D.迟发性排斥E.GVHR参考答案:ABC第32题:患者何某,女,45岁,因慢性肾功能衰竭出现尿毒症,入院接受同种异体肾移植手术.入院前曾接受多次输血和血液透析.患者在硬膜外麻醉下行右侧同种异体肾移植术,手术过程顺利,但在作肾动、静脉吻合并开放血流15分钟后,被移植的肾脏即开始呈现花斑状,张力逐渐减退,搏动减弱。
同种异基因移植排斥反应的类型移植物抗宿主反应是机体处于免疫缺陷状态进行免疫重建后的一种免疫反应,一般发生在骨髓移植时。
由于宿主免疫功能低下,移植物中的免疫活性细胞针对宿主的移植抗原发生免疫应答,所以是骨髓移植的主要障碍。
它属于移植排斥反应的一种类型,由此引起的疾病称移植物抗宿主疾病。
1.宿主抗移植物反应(HVGR)(1)超急性排斥反应超急性排斥反应是在移植物血液循环恢复后数分钟或数小时(24~48小时)内发生的排斥反应,其产生原因是受者体内存在抗供者同种异型抗原(如HLA抗原、ABO血型抗原和血小板抗原等)的抗体。
在移植术后,这些抗体与移植物细胞表面相应抗原结合,激活补体,导致移植的血管内凝血和血栓形成。
反复多次输血、多次妊娠、长期血液透析或有同种异基因移植史的个体体内易存在抗供者同种异基因抗原的抗体。
(2)急性排斥反应急性排斥反应是同种异基因移植后最常见的排斥反应,一般在移植的数周或数月后发生。
CD4+T细胞介导的针对移植物的迟发型超敏反应性炎症和CD8+T细胞介导的对移植物细胞的特异性杀伤是发生急性排斥反应的主要原因。
移植物的主要病理变化是实质细胞的坏死。
在急性排斥反应中可出现急性血管排斥反应,也称急性体液排斥反应。
被排斥抑制物的主要病理改变是:血管炎症及血栓,血管内皮细胞肿胀、坏死。
这种排斥反应可能由针对移植物血管内皮细胞HLA分子的IgG类抗体引起。
(3)慢性排斥反应一般在移植后数月至数年发生。
移植物主要病理变化是纤维化。
纤维化是慢性迟发性超敏反应的慢性结局。
2.移植物抗宿主反应(GVHR)移植物抗宿主反应最常发生于同种骨髓移植后,是骨髓移植成功的主要障碍。
移植物抗宿主反应引起的宿主的损伤被称为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
骨髓移植物中成熟T细胞是介导GVHR的主要效应细胞。
另外,T细胞产生的多种细胞因子诱导的淋巴因子激活的杀伤细胞(主要为NK细胞)参与GVHD的发生。
移植的排斥反应的简述移植的排斥反应的简述:在临床上, 肾移植, 肝移植, 心脏移植等器官移植的外科技术已经成熟, 但让外来的移植器官在受者体内永久存活是医学免疫学一大难题, 这是由于同种异体组织或器官移植时, 受者的免疫系统常对被移植物产生排斥反应。
移植排斥反应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免疫学现象, 除单卵双生外, 两个个体具有完全相同的HLA系统的组织配型几乎是不可能的, 因此选择供者和受者配型尽可能接近是异体组织器官移值成功的关键。
移植排斥反应按发病机制和病理变化不同, 可分为超急性排斥反应, 急性排斥反应和慢性排斥反应, 受体在移植后数分钟至24小时对移植物发生迅速而剧烈的排斥反应称为超急性排斥反应, 急性排斥反应可发生在移植后数天, 也可发生于数月后, 慢性排斥反应可发生在数年内。
一、排斥反应的机理同种异体组织器官移植时, 供体和受体间的HLA抗原差异大小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 决定着排斥反应严重程度。
排斥反应中, 细胞介导的免疫反应及抗体介导的免疫反应均起重要作用。
二、排斥反应的病变依据排斥反应的形态变化及发病机制, 分为超急性排斥反应, 急性排斥反应和慢性排斥反应。
1.超急性排斥反应发生在移植后的几分钟或几小时, 其发生与受者已有供者特异性HCA抗体存在, 或供者与受者的ABO血型不符有关。
移植器官迅速转变为暗红色, 并伴有出血坏死, 呈花斑状, 体积肿大, 质地柔软, 组织学检查广泛的小血管炎伴血栓形成, 血管壁纤维素样坏死和中性粒细胞浸润, 并有IgG、IgM和补体存在。
2.急性排斥反应较常见, 未经免疫抑制治疗时, 可在数天内发生, 经免疫抑制治疗时, 可在数月甚至数年后发生, 可分为细胞型排斥反应和血管型排斥反应。
细胞型排斥反应:表现为移植器官内, 大量淋巴细胞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 单核细胞浸润, 淋巴多为CD4+或CD8+T细胞。
细胞型急性肾移植排斥反应血管型排斥反应:主要表现为细小动脉的坏死性血管炎。
什么是排异反应,有哪些类型排异反应是免疫活性宿主对异体组织的免疫攻击。
他人的肾脏进入宿主体内必然出现排异反应。
根据临床及生物学特点,肾移植排异反应一般分为超急性、加速性、急性和慢性4种。
超急性排异反应发生在血管接通后24小时内,多数见于手术台上,开放血管数分钟到1小时,移植肾由坚实、粉红色迅速变软和紫绀。
术后24~48小时内发生的这种排异反应表现为血尿、少尿后突然无尿,移植肾区剧痛,血压升高,血肌酐持续升高并伴有高热、寒战等全身反应,一旦发生超急性排异,应立即切除移植肾。
加速性排异反应多数发生于术后2~5天,这是一种严重的排异反应,常使移植肾功能迅速丧失。
表现为术后一段时间移植肾功能和血肌酐趋于恢复,尔后出现尿量迅速减少和血肌酐上升,可伴有腹胀、移植肾胀痛和压痛。
在排除感染之后,须加大抗排异治疗强度。
发生加速性排异反应后移植肾能挽回者仅占1/3,能长期维持肾功能者则更少,因此治疗无效者必须摘除移植肾,不要冒着发生感染的危险,寄予过多的希望。
急性排异反应一般发生在移植术后6~60天内,也可后期发生延迟性(术后10年)急性排异,这种排异临床上最常见。
主要表现为低热(38℃以下),尿量逐渐减少,体重增加,局部胀痛,腹胀,移植肾增大,血肌酐上升,蛋白尿,血压上升等,处理首选大剂量甲泼尼松龙静脉滴注3~5天,然后根据病情逐日减量维持至1周。
对甲泼尼松龙无效的改用单克隆抗体OKT3,90%以上有效,静脉滴注10~14天,可使难治性排异逆转率达84.2%,1年肾存活率提高6.5%。
慢性排异反应一般在移植术60天以后发生。
首先出现的表现是水、钠潴留引起的血压上升,体重增加,蛋白尿,肾功能逐渐丢失。
目前任何药物均不能逆转慢性排异,进行性慢性排异导致1年内50%移植物丧失功能。
临床上根据患者应用药物的个体差异选用抗排异药物来延长移植肾的功能。
同种异体移植排斥反应的机制及类型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教育随笔、日记赏析、句子摘抄、古诗大全、经典美文、话题作文、工作总结、词语解析、文案摘录、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 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such as educational essays, diary appreciation, sentence excerpts, ancient poems, classic articles, topic composition, work summary, word parsing, copy excerpts, other materials and so on, 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同种异体移植排斥反应的机制及类型同种异体移植排斥反应是一种复杂的免疫反应过程,涉及多种免疫细胞和分子的相互作用。
排异反应的概念引言排异反应是指人体免疫系统对于来自外界或异己的抗原所产生的免疫应答。
在医学领域中,排异反应一般特指器官移植或血液输注等涉及异体物质的过程中出现的免疫反应。
排异反应可能引起器官移植失败或输血反应,因此对排异反应的研究对于移植手术和输血过程的顺利进行至关重要。
排异反应的分类排异反应可以根据时间发展的快慢、免疫反应的强度以及影响范围来进行分类。
按时间分类:1.速发排斥反应:在移植后的几分钟到几小时内发生,主要由早期的细胞免疫应答引起。
2.急性排斥反应:在移植后的几天到几周内发生,主要是由免疫细胞和体液免疫应答共同引起。
3.慢性排斥反应:在移植后的几个月到几年内发生,通常由体液免疫应答引起。
按免疫反应的强度分类:1.高度排斥:免疫系统对异体物质产生明显而强烈的反应,可能导致器官迅速损坏。
2.低度排斥:免疫系统对异体物质产生轻微的反应,不会造成明显的器官功能损害,但可能逐渐发展为慢性排斥。
按影响范围分类:1.局部排斥:反应仅限于移植器官的局部组织,不会对全身造成严重的影响。
2.全身排斥:免疫反应波及全身,可能造成全身性炎症反应和多器官功能障碍。
排异反应的机制排异反应的发生涉及多个免疫细胞和相关分子的相互作用。
主要机制包括:细胞介导的排斥1.T细胞介导的排斥:主要由CD8+和CD4+T细胞介导,T细胞受体(TCR)通过识别异体抗原与MHC分子结合,激活T细胞免疫应答。
2.自然杀伤细胞(NK细胞)介导的排斥:NK细胞通过识别细胞表面的MHC差异,对缺乏MHC-I表达的异体细胞进行杀伤。
抗体介导的排斥体液免疫应答产生的抗体可以与异体抗原结合形成免疫复合物,并激活补体系统,引起炎症反应和细胞损伤。
排异反应的临床表现排异反应的临床表现因排异反应的类型和强度不同而异。
常见的临床表现包括:1.体温升高和寒战2.皮肤潮红或发绀3.呼吸急促或困难4.血压升高或下降5.肌肉酸痛和关节疼痛6.造血器官损伤引起的贫血、淋巴结肿大等排异反应的治疗治疗排异反应的方法包括预防和治疗两方面。
同种异基因移植排斥反应的机制同种异基因移植排斥反应是指将同种不同基因型的组织或器官移植到体内,接收者的免疫系统识别并攻击移植物的过程。
这种排斥反应是移植医学领域中面临的主要难题之一。
了解同种异基因移植排斥反应的机制对于开发更有效的免疫抑制方案和提高移植成功率至关重要。
1. 免疫系统的识别机制:免疫系统能够通过识别细胞表面的特定分子标记(抗原)来区分自身和非自身。
当免疫系统遇到非自身抗原时,会发起免疫应答,包括产生特异性抗体和激活免疫细胞,以摧毁或清除这些非自身物质。
2. 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MHC):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是一组基因,编码了免疫系统中重要的抗原呈递分子。
它们的主要功能是呈递抗原给T细胞,从而激发免疫应答。
人类的MHC被称为人类白细胞抗原(HLA)。
移植物和接收者的MHC类型不匹配是同种异基因移植排斥反应发生的重要原因之一。
3. 直接排斥反应:直接排斥反应是指接收者的T细胞直接识别并攻击移植物上的非自身抗原。
当移植物的MHC与接收者的T细胞受体相互作用时,T细胞会释放细胞毒素和促炎因子,导致移植物受损。
这种排斥反应通常发生在移植后的几天到几周内。
4. 间接排斥反应:间接排斥反应是指移植物的抗原被抗原呈递细胞内的抗原处理细胞摄取并处理成小片段,再呈递给T细胞。
T细胞在接收到这些抗原片段后被激活,释放细胞毒素和促炎因子,导致对移植物的免疫攻击。
间接排斥反应通常发生在移植后的几周到几个月内,并可以引发免疫记忆。
5. 免疫抑制剂:为了减少同种异基因移植排斥反应,免疫抑制剂被广泛应用于移植术后的患者。
免疫抑制剂可通过抑制T细胞的活性、减少细胞因子产生或阻断细胞因子的信号传导来减弱免疫应答。
然而,免疫抑制剂对于移植患者可能带来一系列副作用,包括感染风险增加和抗肿瘤免疫应答下降。
6. 免疫监测和个体化治疗:鉴于不同个体之间的免疫应答存在差异,通过免疫监测可以实时了解移植物是否正在受到排斥反应的影响。
同种异体移植排斥的机制
同种异体移植排斥(homograft rejection)是免疫系统对同种异体移植物产生的免疫反应。
为了避免使用真实的名字和引用,下面是一份描述同种异体移植排斥机制的简化例子:
1. 免疫识别:免疫系统通过特定的识别机制辨认出身体内的同种异体移植物。
这些识别机制包括识别异体组织上的HLA(人类白细胞抗原)分子差异。
2. 抗原呈递:当同种异体移植物被植入时,异体组织中的抗原会被宿主免疫细胞吞噬,并将其分解成小片段。
3. 抗原呈递细胞激活:被抗原激活的免疫细胞会迁移到淋巴结,将抗原片段在其表面展示,与T细胞相互作用。
4. T细胞激活:与抗原片段匹配的T细胞会受到激活,在激活的过程中产生细胞因子和化学物质,如细胞因子IL-2,促使其他免疫细胞参与反应。
5. 免疫反应:激活的免疫细胞将释放的细胞因子促使其他免疫细胞增殖,包括B细胞和细胞毒性T细胞。
B细胞会产生抗体,而细胞毒性T细胞则直接攻击并杀死同种异体移植物的细胞。
6. 炎症反应:免疫细胞的活动会导致炎症反应,进一步破坏同种异体移植物的组织结构。
以上是同种异体移植排斥机制中的一般过程,具体反应可能因个体差异和免疫状态而有所不同。
为了提高同种异体移植的成功率,一些免疫抑制药物和治疗方法可以用来抑制免疫反应,减少排斥反应的发生。
移植排斥反应是反映由移植抗原诱导的免疫应答所致的移植物功能丧失或受者的机体损害的一种免疫损伤。
主要原因是供受体间组织相容性抗原的差异。
排斥反应有两种基本类型:宿主抗移植物反应(HVGR)和移植物抗宿主反应(GVHR),临床上多见是前者;根据发生的机制、时间、速度和临床表现,HVGR又可分为3种类型:超急排斥反应;急性排斥反应;慢性排斥反应。
一、超急性排斥反应超急排斥反应发生在移植物与受者血管接通的数分钟到数小时内,出现坏死性血管炎表现,移植物功能丧失,患者有全身症状。
发生的基本原因是受者体内存有抗供者移植物的预存抗体,与抗原结合,激活补体和凝血系统,导致血管内凝血。
常见于下列情况:①ABO血型不符;②由于多次妊娠或反复输血等使受者体内存在抗HLA抗体;③移植物保存或处理不当等其他原因。
超急排斥发生迅速,反应强烈,不可逆转;需立即切除移植物,否则会导致受者死亡。
如果事先认真进行ABO基至Rh血型检查和交叉配合试验,多可避免这种现象的发生。
二、急性排斥反应急性排斥反应是排斥反应最常见的一种类型,多发生在移植后数周到l年内,发生迅速,临床表现多有发热、移植部位胀痛和移植器官功能减退等;病理特点是移植物实质和小血管壁上有以单个核细胞为主的细胞浸润、间质水肿与血管损害,后期在大动脉壁上有急性纤维素样炎症。
急性排斥出现得早晚和反应的轻重与供——受者HLA相容程度有直接的关系,相容性高则反应发生晚、症状轻、有些可迟至移植后2年才出现。
急性排斥反应经过及时恰当的免疫抑制治疗多可缓解。
急性排斥反应又分为两种。
急性体液排斥反应:抗体激活补体,并有CD4+T细胞参与,导致急性血管炎。
急性细胞排斥反应:CD8+CTL细胞的细胞毒作用、CD4+T和巨噬细胞的作用,导致急性间质炎。
三、慢性排斥反应慢性排斥反应属于迟发型变态反应,发生于移植后数月甚至数年之后,表现为进行性移植器官的功能减退直至丧失;病理特点是血管壁细胞浸润、间质纤维化和瘢痕形成,有时伴有血管硬化性改变。
移植排斥反应第二节移植排斥反应在同种异体组织、器官移植时,受者的免疫系统常对移植物产生排异反应(transplant rejection),这是一个十分复杂的免疫学现象,涉及细胞和抗体介导的多种免疫损伤机制,都是针对移植物中的人类主要组织相容抗原HLA(human leucocyte antigen) 的反应,供者与受者HLA的差异程度决定了排异反应的轻或重。
除单卵双生外,二个个体具有完全相同的HLA系统的组织配型几乎是不存在的,但选择供者与受者配型尽可能地接近,是异体组织器官移植成功的关键。
HLA系统是目前人类已知的最复杂的基因群―HLA复合体,或称MHC基因的编码产物。
HLA复合体位于第六对染色体的短臂,是免疫遗传的调控中心。
每个基因位点存在多种等位基因,导致HLA系统的高度多态性。
HLA复合体的基因位点,从功能角度可分为三类。
第一类:包含基因位点HLA-A・B・C,所有真核细胞均具有Ⅰ类基因位点。
第二类即H LA-D(DR)位点,主要见于抗原递呈细胞、B细胞及T辅助细胞,此外,血管内皮细胞、纤维母细胞及肾小管上皮细胞等如果受到淋巴因子IFN-γ的诱导,亦可表达Ⅱ类抗原。
第三类则属于编码补体C2、C4和B因子的基因位点。
HLA分子的主要生理作用是将抗原递呈给T细胞,因而无论对诱导体液及细胞免疫反应均起重要作用。
已知调控免疫反应的Ir(immune response)基因亦位于HLA-D区,所以Ⅱ类抗原的基因亦具有Ir基因的功能,调控免疫反应的幅度。
因而可以认为与HLA直接相关的免疫病理现象是:移植排斥反应、对疾病的反应过度或反应不足。
一、排斥反应的机制移植排斥反应过程很复杂,既有细胞介导的又有的抗体介导的免疫反应参与作用。
1.T细胞介导的排斥反应在人体和实验性组织、器官移植中证实,T细胞介导的迟发性超敏反应与细胞毒作用对移植物的排斥起着重要的作用。
移植物中供体的淋巴细胞(过路淋巴细胞)、树突细胞等具有丰富的HLA-Ⅰ、Ⅱ抗原,是主要的致敏原,它们一旦被受体的淋巴细胞识别,即可引起以下系列变化(图4-3)。
移植物抗宿主反应是机体处于免疫缺陷状态进行免疫重建后的一种免疫反应,一般发生在骨髓移植时。
由于宿主免疫功能低下,移植物中的免疫活性细胞针对宿主的移植抗原发生免疫应答,所以是骨髓移植的主要障碍。
它属于移植排斥反应的一种类型,由此引起的疾病称移植物抗宿主疾病。
1.宿主抗移植物反应(HVGR)
(1)超急性排斥反应
超急性排斥反应是在移植物血液循环恢复后数分钟或数小时(24~48小时)内发生的排斥反应,其产生原因是受者体内存在抗供者同种异型抗原(如HLA抗原、ABO血型抗原和血小板抗原等)的抗体。
在移植术后,这些抗体与移植物细胞表面相应抗原结合,激活补体,导致移植的血管内凝血和血栓形成。
反复多次输血、多次妊娠、长期血液透析或有同种异基因移植史的个体体内易存在抗供者同种异基因抗原的抗体。
(2)急性排斥反应
急性排斥反应是同种异基因移植后最常见的排斥反应,一般在移植的数周或数月后发生。
CD4+T细胞介导的针对移植物的迟发型超敏反应性炎症和CD8+T细胞介导的对移植物细胞的特异性杀伤是发生急性排斥反应的主要原因。
移植物的主要病理变化是实质细胞的坏死。
在急性排斥反应中可出现急性血管排斥反应,也称急性体液排斥反应。
被排斥抑制物的主要病理改变是:血管炎症及血栓,血管内皮细胞肿胀、坏死。
这种排斥反应可能由针对移植物血管内皮细胞HLA分子的IgG类抗体引起。
(3)慢性排斥反应
一般在移植后数月至数年发生。
移植物主要病理变化是纤维化。
纤维化是慢性迟发性超敏反应的慢性结局。
2.移植物抗宿主反应(GVHR)
移植物抗宿主反应最常发生于同种骨髓移植后,是骨髓移植成功的主要障碍。
移植物抗宿主反应引起的宿主的损伤被称为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
骨髓移植物中成熟T细胞是介导GVHR 的主要效应细胞。
另外,T细胞产生的多种细胞因子诱导的淋巴因子激活的杀伤细胞(主要为NK细胞)参与GVHD的发生。
移植物抗宿主反应是机体处于免疫缺陷状态进行免疫重建后的一种免疫反应,一般发生在骨髓移植时。
由于宿主免疫功能低下,移植物中的免疫活性细胞针对宿主的移植抗原发生免疫应答,所以是骨髓移植的主要障碍。
它属于移植排斥反应的一种类型,由此引起的疾病称移植物抗宿主疾病。
1.宿主抗移植物反应(HVGR)
(1)超急性排斥反应
超急性排斥反应是在移植物血液循环恢复后数分钟或数小时(24~48小时)内发生的排斥反应,其产生原因是受者体内存在抗供者同种异型抗原(如HLA抗原、ABO血型抗原和血小板抗原等)的抗体。
在移植术后,这些抗体与移植物细胞表面相应抗原结合,激活补体,导致移植的血管内凝血和血栓形成。
反复多次输血、多次妊娠、长期血液透析或有同种异基因移植史的个体体内易存在抗供者同种异基因抗原的抗体。
(2)急性排斥反应
急性排斥反应是同种异基因移植后最常见的排斥反应,一般在移植的数周或数月后发生。
CD4+T细胞介导的针对移植物的迟发型超敏反应性炎症和CD8+T细胞介导的对移植物细胞的特异性杀伤是发生急性排斥反应的主要原因。
移植物的主要病理变化是实质细胞的坏死。
在急性排斥反应中可出现急性血管排斥反应,也称急性体液排斥反应。
被排斥抑制物的主要病理改变是:血管炎症及血栓,血管内皮细胞肿胀、坏死。
这种排斥反应可能由针对移植物血管内皮细胞HLA分子的IgG类抗体引起。
(3)慢性排斥反应
一般在移植后数月至数年发生。
移植物主要病理变化是纤维化。
纤维化是慢性迟发性超敏反应的慢性结局。
2.移植物抗宿主反应(GVHR)
移植物抗宿主反应最常发生于同种骨髓移植后,是骨髓移植成功的主要障碍。
移植物抗宿主反应引起的宿主的损伤被称为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
骨髓移植物中成熟T细胞是介导GVHR 的主要效应细胞。
另外,T细胞产生的多种细胞因子诱导的淋巴因子激活的杀伤细胞(主要为NK细胞)参与GVHD的发生。
相关推荐:2012年医师资格考试成绩查询时间预计
2008~2011年医师资格考试医学综合笔试合格分数
2011年执业医师资格考试医学综合笔试合格分数线
国家医学考试中心2011年执业医师考试成绩查询入口
2011执业医师资格考试成绩查询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