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源纤溶酶的研究进展!-重庆师范大学学报
- 格式:pdf
- 大小:150.80 KB
- 文档页数:4
一种纤溶酶SPFE-Ⅲ的生物制备、分离纯化及酶学性质研究的开题报告题目:一种纤溶酶SPFE-Ⅲ的生物制备、分离纯化及酶学性质研究研究背景和意义:纤溶酶是一类广泛存在于动植物体内的水解酶,能够催化纤维蛋白的水解,参与体内的纤维蛋白降解和重构过程。
因此,纤溶酶在生物医学、生物工程等领域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目前已经分离鉴定的纤溶酶主要包括人体产生的组织型和血液型纤溶酶,以及细菌及真菌等微生物产生的。
然而,如何选择一种高效产酶且易于提取和纯化的纤溶酶成为研究热点。
本研究将通过筛选菌株,检测其纤溶酶产酶能力,并采用一系列分离纯化方法进行提纯,最终获得一种来源于某一菌株的纤溶酶(SPFE-Ⅲ),并对其酶学性质进行研究。
该研究结果将为纤溶酶的制备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也有利于纤溶酶在生物医学和生物工程等领域的应用推广。
研究内容和方法:1. 菌株的筛选和纤溶酶产酶能力检测:从土壤或废弃物样品中筛选出具有产纤溶酶潜力的菌株,通过酶学分析检测其产酶能力,并通过比色法和荧光法对菌株中的纤溶酶活性进行测定。
2. 纤溶酶的生物制备:选用产酶能力较强的菌株进行纤溶酶的大规模发酵。
3. 纤溶酶的分离纯化:采用硫酸铵分级沉淀、离子交换层析、凝胶过滤层析等技术进行纤溶酶的分离纯化。
4. 酶学性质研究:对纯化后的纤溶酶进行SDS-PAGE电泳分离,并对其催化效果、最适催化pH值和温度等酶学性质进行研究。
预期结果和意义:通过对菌株的筛选和纤溶酶产酶能力检测,本研究将筛选出一种高产纤溶酶的菌株,经过纤溶酶的生物制备和分离纯化,得到纯度较高的纤溶酶。
通过对纤溶酶的酶学性质研究,将深入了解其分子结构和催化机理,为进一步应用纤溶酶在生物医学和生物工程等领域奠定基础。
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1的研究进展
杨亮蕊;缪菊连;陈旭冰
【期刊名称】《广东化工》
【年(卷),期】2014(041)023
【摘要】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1是纤维蛋白溶解系统成员纤溶酶原激活剂,体内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1水平和活性的变化在血栓性疾病以及肿瘤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但目前研究报道的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1小分子抑制剂还处于前期开发阶段,未见有相关药物上市.文章综述了近年来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1的研究进展.
【总页数】2页(P94-95)
【作者】杨亮蕊;缪菊连;陈旭冰
【作者单位】大理学院附属医院药剂科,云南大理671000;云南省昆虫生物医药研发重点实验室,云南大理671000;云南省昆虫生物医药研发重点实验室,云南大理6710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914
【相关文献】
1.以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1为靶标的心血管疾病治疗研究进展 [J], 杨长春;胡萍;马增春
2.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1的研究进展 [J], 蔡雪蓉
3.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1的研究进展 [J], 蔡雪蓉(综述); 张学亚; 潘敬新(审校)
4.非创伤性股骨头坏死中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1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 [J], 王奕凯;李璐;于炜婷;赵德伟
5.非创伤性股骨头坏死中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1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 [J], 王奕凯;李璐;于炜婷;赵德伟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纤溶酶生产菌株的筛选、诱变及发酵工艺的研究的开题报告题目:纤溶酶生产菌株的筛选、诱变及发酵工艺的研究一、研究背景和意义:纤维蛋白溶解酶(Fibrinolytic enzyme,简称纤溶酶)是一种能够溶解纤维蛋白、促进纤维蛋白溶解产物清除的酶类。
具有抗凝、抗炎、抗菌、消肿解毒等多种生物学活性,对心血管病等疾病的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因此,纤溶酶的研究和开发一直受到广泛关注。
目前,纤溶酶的生产主要依靠微生物发酵技术,而纤溶酶生产菌株的筛选和诱变则是提高纤溶酶产量和活性的重要途径。
同时,在生产过程中优化发酵工艺也是提高纤溶酶产量和活性的关键,因此对纤溶酶生产菌株的筛选、诱变及发酵工艺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二、研究内容和方法:本研究将以呈现高纤溶酶产能的菌株为基础,对其进行诱变,试图获得更高的纤溶酶产量和活性。
同时,将对不同变异菌株进行筛选,优选出纤溶酶产量和活性较高的菌株,并探索其发酵工艺进行优化。
具体的研究过程将包括以下方面:1. 纤溶酶生产菌株的筛选:根据文献报道,寻找已知纳种中纤溶酶活性较高的菌株作为研究对象,或从样品中分离获得纤溶酶生产菌株进行初步筛选。
2. 诱变:采用物理法和化学法对纤溶酶生产菌株进行诱变,通过比较不同变异菌株的纤溶酶产量和活性来优选变异菌株。
3. 发酵条件优化:对优选的纤溶酶生产菌株进行发酵条件的优化,包括菌种预处理、发酵温度、pH值、培养基配方等。
4. 纤溶酶产量和活性的测定:采用UV吸收光度法测定纤溶酶产量,同时采用凝块酶法和定量法测定纤溶酶活性。
三、预期结果和意义:本研究预期可以有效地筛选和诱变出纤溶酶产量和活性较高的菌株,并且可以优化其发酵工艺,进一步提高纤溶酶的产量和活性。
同时,对纤溶酶的生产技术和应用也将有所贡献。
第32卷第6期齐齐哈尔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Vol.32,No.6 2016年11月Journal of Qiqihar University(Natural Science Edition)Nov.,2016微生物源纤溶酶基因的克隆及表达研究进展赵易宇,刘晓兰,邓永平,江成英,郑喜群(齐齐哈尔大学食品与生物工程学院,黑龙江齐齐哈尔161006)摘要:血栓栓塞性疾病严重危害人类生命和健康,溶栓疗法效果显著。
在新型溶栓制剂的研究中,微生物来源的纤溶酶研究引起越来越多的关注。
通过分子生物学手段构建重组纤溶酶,实现酶的高效表达已经成为研究热点,本文对微生物来源的纤溶酶基因克隆与表达的研究现状进行了综述。
关键词:微生物;纤溶酶;基因克隆;表达;基因工程中图分类号:R282.7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7-984X(2016)06-0067-05血栓性疾病作为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疾病之一严重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其致残率和死亡率较高[1],而在众多溶栓疗法中溶栓剂被认为是有效的方法。
目前对溶栓药物的临床应用有一定的疗效,但仍存在许多缺陷,且价格昂贵,因此开发安全有效、副作用小且天然来源的溶栓药物的需求更为迫切。
在新型溶栓剂开发研究中,微生物以其种类繁多,生长速度快等优点在生产纤溶酶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显现出了微生物作为溶栓剂来源的良好发展前景。
1987年日本学者Sumi率先从传统大豆发酵食品中提取的活性物质具有溶解血栓的作用,被命名为纳豆激酶(Nattokinase,NK)[2]。
随后微生物来源的纤溶酶的研究开始活跃起来,微生物来源的纤溶酶研究越来越受到关注[3]。
但是由于天然的纤溶酶在微生物体内或发酵液中含量一般较低,难以大量制备、提取及纯化,将分子生物学技术与基因工程的技术应用到纤溶酶的生产中,可以进一步提高酶的产量。
本文综述了纳豆激酶,豆豉溶栓酶和其它一些微生物来源纤溶酶基因工程研究进展,为进一步研究和开发基因工程菌株生产纤溶酶奠定基础。
组织纤溶酶原激活剂原料
纤溶酶原激活剂是一种用于促进纤溶过程的物质。
其原料可以根据具体的制备方法和要求而有所差异。
一般来说,纤溶酶原激活剂的原料可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细菌培养基:用于培养产生纤溶酶原激活剂的微生物菌种。
常用的细菌包括大肠杆菌等。
2. 蛋白质源:用于提取纤溶酶原激活剂。
可以使用动物血浆、鸡蛋清等含有纤溶酶原激活剂的生物材料。
3. 分离纯化剂:用于从混合物中分离和纯化纤溶酶原激活剂。
可采用离子交换层析、凝胶过滤等技术。
4. 稳定剂:用于增加纤溶酶原激活剂的稳定性和保存期限。
如甘氨酸、甘油等。
需要注意的是,具体的纤溶酶原激活剂原料配方可能因不同的制剂商而有所不同,可以根据实际需求和制备方法进行相应的调整。
豆豉纤溶酶等微生物源纤溶酶的研究与应用进展
沈畅萱;王修俊;黄珊
【期刊名称】《中国酿造》
【年(卷),期】2017(036)008
【摘要】豆豉纤溶酶是从我国传统发酵食品豆豉中分离得到一种具有溶解血纤维蛋白作用的蛋白酶.该文对近五年以豆豉纤溶酶为代表的微生物源纤溶酶的产生菌株筛选诱变与基因克隆表达、发酵工艺优化、酶的分离纯化、纤溶酶功能研究与相关制剂及保健品的开发方面的研究进行综述,对当下国内外对纤溶酶的研究现状进行分析探究,对其应用前景与发展方向进行展望,并对纤溶酶的研究方向提出建议.【总页数】5页(P6-10)
【作者】沈畅萱;王修俊;黄珊
【作者单位】贵州大学贵州省发酵工程与生物制药省级重点实验室,贵州贵阳550025;贵州大学酿酒与食品工程学院,贵州贵阳550025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S201.2
【相关文献】
1.微生物源纤溶酶基因的克隆及表达研究进展 [J], 赵易宇;刘晓兰;邓永平;江成英;郑喜群
2.豆豉纤溶酶研究进展 [J], 刘雪
3.微生物源纤溶酶的研究进展 [J], 秦毓茜;任朝斌
4.豆豉纤溶酶的研究进展 [J], 高洋;孙艳
5.豆豉纤溶酶的研究进展 [J], 高洋;孙艳;;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微生物来源溶栓药物的研究进展
史丰坤;刘建军;赵祥颖;张京涛
【期刊名称】《山东轻工业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年(卷),期】2008(022)004
【摘要】目前治疗血栓性疾病安全且有效的方法是溶栓疗法.已临床使用的溶栓药物主要是纤溶酶原激活剂类,但还存在许多缺陷,因此新型溶栓药物的研制迫在眉睫.微生物是溶栓酶的重要来源,通过对国内外微生物来源溶栓药物的研究和开发状况进行分析和总结,为寻找新型的、相对廉价有效的溶栓药物提供了依据.
【总页数】4页(P26-29)
【作者】史丰坤;刘建军;赵祥颖;张京涛
【作者单位】山东轻工业学院,食品与生物工程学院,山东,济南,250353;山东轻工业学院,食品与生物工程学院,山东,济南,250353;山东省食品发酵工业研究设计院,山东,济南,250013;山东省食品发酵工业研究设计院,山东,济南,250013;山东省日照市质量技术监督局,山东,日照,2768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Q556+.9
【相关文献】
1.微生物--几种溶栓药物的重要来源 [J], 熊强;梁剑光;熊晓辉
2.微生物谷氨酰胺转氨酶的来源与生物工程技术研究进展 [J], 张秀江;权淑静;向凌云;刘丽;解复红;冯菲;胡虹
3.微生物来源碱性蛋白酶活性提高策略的研究进展 [J], 袁媛;王蕾;石亚伟
4.海洋微生物来源木聚糖酶研究进展 [J], 田艳杰;徐佳;贾腾飞;马苗苗;张慧姗;王燕;周晨妍
5.微生物代谢产物在溶栓药物制备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J], 梁剑光;熊晓辉;熊强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微生物来源的具有促进纤溶作用的低分子化合物的研究进展【摘要】归纳了纤溶酶原的空间结构和纤溶酶原的活化在血栓溶解上的重要作用,分析了低分子化合物通过改变纤溶酶原空间结构促进血栓溶解的机理。
重点叙述了到目前为止发现的complestatin,chloropeptin Ⅰ,stablabin,sarfuctin,glucosyldiacylglycerol等几类具有促进纤溶作用的低分子天然化合物和它们各自的特性,并且叙述了这些化合物促进纤溶作用的机制。
【关键词】纤溶酶原;纤溶作用;低分了化合物Review of low molecular weight compounds from the microbial metabolites that enhancing fibrinolysis【Abstract】 The paper introduces fibrinolytic system,structure and activation of plasminogen with emphasis on the low molecular biosubstances found up to now and discussing their mechanism of enhancing fibrinolysis.【Key words】 plasminogen;fibrinolysis;low molecular weight compounds纤溶系统(纤溶酶原/纤溶酶系统)具有溶解血栓的作用,此外它还与创伤治疗、组织再建、血管新生、炎症反应、排卵、癌的形成与转移、动脉硬化、病原菌的组织侵入等许多生理的、病理的变化过程相关[1,2],纤维蛋白原是血液中的重要构成蛋白质,正常血浆的含量在2~4g/L,纤维蛋白原由3种线状的糖蛋白分子所构成,蛋白质长链通过二硫键结合在一起形成分子量为34万的纤维蛋白原大分子,以溶解状态参与血液循环,通过血液凝固反应,在凝血酶的作用下纤维蛋白原能被转变成不溶的纤维蛋白(血栓)沉积在血管壁上。
微生物中纤维素酶的研究进展傅佑丽; 石家骥; 韩龙【期刊名称】《《曲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年(卷),期】2019(045)004【总页数】5页(P91-95)【关键词】纤维素酶; 结构; 应用; 低温纤维素酶【作者】傅佑丽; 石家骥; 韩龙【作者单位】曲阜师范大学学报 273165 山东省曲阜市; 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100101 北京市【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Q939.97纤维素酶(cellulase)是一种能够将纤维素降解为葡萄糖的复合酶系. 此酶最初于1906年由Seilliere在蜗牛的消化液中发现[1]. 它存在于许多生物中,以微生物为主,细菌、真菌、放线菌、酵母、白蚁及牛、马消化道中的厌氧菌和某些植物中都有纤维素酶存在,纤维素酶系一般有十到十几种组分,不同来源的纤维素酶分子特征和催化活性也不尽相同,通常以真菌产生的纤维素酶系为研究对象.1 纤维素酶的结构图1 纤维素酶的一级结构模型[2]纤维素酶分子的一级结构是由包含催化位点和底物结合位点的球状区域 (CD),一个富含羟基氨基酸或脯氨酸的连接桥 (Linker),以及纤维素结合结构域 (CBD) 3部分组成的.如图1所示,整个酶分子呈蝌蚪状.球形区域代表CD区,尾部则代表了纤维素的结合区域(CBD). 纤维素结合结构域能够调节酶对可溶性和非可溶性底物的专一性. 而CD和CBD之间的连接桥则可能是保持CD和CBD之间的距离,对酶的催化活力是非必需的. 催化结构域的三维结构极其复杂.对酶的催化活力起决定作用. 随着所发现的纤维素酶种类的逐渐增加,特别是不同类型纤维素酶之间的序列、功能以及免疫反应上的交叉,使得原来的分类系统不能满足纤维素酶的分类要求. 因此,Henrissat[3]等人提出,在催化区域氨基酸序列同源性的基础上结合疏水簇分析 (HCA) 技术来分析纤维素酶的二级结构,从而对酶的分类进行扩充.2 纤维素酶的组成和底物微生物所产的纤维素酶是一个多组分酶系,包括多种水解酶成员,一般分为以下3类:(1)内切葡聚糖酶 (endo-1,4-β-D-glucanase,EC3.2.1.4,简称EG),也称为Cx酶或CMCase. 此类酶在纤维素分子内部的非结晶区水解β-1,4-糖苷键,将长链纤维素分子截成短链,生成大量小分子纤维素.(2)外切葡聚糖酶 (exo-1,4-β-D-glucanase,EC3.2.1.91),又称Cl酶. 这类酶作用于多糖链末端,水解β-1,4-糖苷键,每次由非还原末端切下一个纤维二糖分子,故亦称纤维二糖水解酶 (简称CBH).(3) β-葡萄糖苷酶(β-Glucosidase,EC3.2.1.21,简称BG),这类酶可使纤维二糖水解为葡萄糖分子[4].纤维素是由D-葡萄糖以β-1,4-糖苷键组成的聚合度由100-20,000不等的线性大分子多糖[5, 6]. 它首先是由基本单元构成直链分子,该直链分子经过折叠形成结晶度较高的纤维素基本单位,再以此基本单位构成微小的结构单位,最后由许多结构单位构成类型繁多的纤维素,纤维素分子非常稳定[7]. 在某些条件下,纤维素可转变为可利用的化学能源,如乙醇等;再加上纤维素来源广泛,产量极大,因此它被认为是颇具吸引力的可再生生物能源,这对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纤维素酶可作用于可溶性底物和不溶性底物. 目前并未确定两种底物之间的联系,但是研究发现利用可溶性底物筛选出的纤维素酶不能水解相关的不溶性纤维素,如植物细胞壁等[8].可溶性底物包括由2-6个糖单元及其衍生物组成的低聚合度纤维糊精,以及高聚合度的纤维素衍生物. 它们通常用于测定单一的纤维素酶组分活性. 当聚合度小于6时,纤维糊精是可溶的;当聚合度为6-12时,是微溶的,并且由于较强的分子间氢键作用力和系统熵效应致使聚合度增加,从而使得纤维糊精的溶解性急剧下降[9, 10]. 高聚合度的纤维素衍生物由于可进行化学置换因而能溶于水. 羧甲基纤维素(CMC)通常用于测定内切葡聚糖酶的活性,这是因为内切葡聚糖酶能随机切开CMC分子内的β-1,4-糖苷键,从而使CMC的聚合度急剧降低.不溶性底物主要包括天然纤维素和某些内含纤维素的底物. 这些天然纤维素主要有棉花、滤纸、细菌纤维素(BC)、微晶纤维素和无定形纤维素等. 天然纤维素主要是指I类纤维素,主要有两种不同的晶体形式:1)Iα,主要分布于细菌和海藻纤维素中;2)Iβ,主要分布于高等植物中[11]. 值得一提的是,微晶纤维素还包括明显的无定形纤维素组分. 细菌纤维素是由醋酸菌属(Acetobacter)、土壤杆菌属(Agrobacterium)、根瘤菌属(Rhizobium)和八叠球菌属(Sarcina)等微生物所产生的菌膜制备出的一种天然纤维素,由于其具有独特的形态结构和纳米效应,因而在医学、食品、造纸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3 纤维素酶的作用机理3.1 C1-Cx假说目前最广泛接受的是Reese[12]在1950年提出的C1-Cx假说. 该假说认为纤维素降解是在葡聚糖内切酶(Cx)、葡聚糖外切酶(C1)和β-葡萄糖苷酶 (BG) 共同协同作用下的结果[13-17]. 首先,由内切葡聚糖酶 (Cx) 进攻纤维素的非结晶区,形成C1所需的新的游离末端;然后由C1酶从多糖链的还原端或非还原端切下纤维二糖单位;最后由BG将纤维二糖水解为两个葡萄糖.图2 纤维素酶的C1-Cx假说[18]不同真菌产生的C1和Cx酶的数量是不同的. 木霉 (Trichoderma) 至少产生2种外切酶、5种内切酶和2种葡萄糖苷酶. 青霉菌 (P. chrysosporium) 除产生上述酶外,还产生纤维二糖氧化酶. 纤维素酶是一种糖蛋白,对康氏木霉C1酶分析,碳水化合物的含量占7.20%,主要是甘露糖、半乳糖和氨基葡萄糖. 纤维素酶的糖基化对其免受蛋白酶水解有一定保护作用.3.2 顺序作用假说Enari[19]等认为纤维素酶的降解机制首先是由外切葡聚糖酶 (CBHI和CBHII) 将不溶性纤维素水解,生成纤维二糖和纤维糊精,再由内切葡聚糖酶 (EGI和EGII) 水解纤维糊精,生成纤维二糖,最后由β-葡萄糖苷酶 (BG) 水解纤维二糖生成两个葡萄糖.3.3 竞争吸收模型由于纤维素酶组分之间存在协同效应,因此酶系中各种组分的比例直接影响该酶的降解效果. 目前己报道4种协同机制:① CBH和EG之间的协同作用;② CBH和BG之间的协同作用;③ CBH与CBH之间的协同作用,此降解机制存在于从还原端和非还原端切割的外切葡聚糖酶之间;④ 分子内部的催化结构域与CBD结构域间的协同作用.4 纤维素酶的应用4.1 食品工业中的应用植物性农产品是食品工业的主要原材料,人们食用的部分通常是细胞的内含物. 纤维素酶可改变植物细胞壁的通透性,并能提高细胞内含物的提取效率. 该酶可用于谷物和马铃薯中淀粉类的有效分离,果蔬汁及橄榄油的提取,豆类发芽中豆衣的去除,从大豆和叶子中分离蛋白质等方面[20].4.2 在纺织工业中的应用纤维素酶在纺织行业中主要用于牛仔布的水洗和石磨处理,包括起花、减量处理和生物抛光. 纤维素酶处理棉麻织物具有以下优点:①能赋予织物独特花色和柔软手感,且不会引起织物强度的过度损伤;②能减轻磨石对设备的磨损,增加设备的处理能力,提高生产效率;③纤维素酶可降解,污水易处理,利于环保[21, 22]. 纤维素酶包含多种组分,在纺织中主要使用内切葡聚糖酶组分,因此富含EG酶的纤维素酶是纤维素酶产品的开发方向之一. 另外,还可在洗涤剂中添加纤维素酶来增强去污效果,有的还和其它的酶制剂混合进行退浆和棉麻纺织品的精炼处理,但是纤维素酶在生物抛光和返旧处理方面的应用仍然是该酶的主流工艺技术.4.3 在造纸工业中的应用回收和利用废纸是解决我国造纸业环保和原料问题的有效途径之一. 纤维素酶在造纸业中的应用主要包括三方面,即:纤维素酶法旧纸脱墨技术、酶法改善纸浆性能和改善纤维成纸性能. 与化学脱墨相比,酶法旧纸脱墨可通过改变酶的pH、组成、用量、处理时间以及添加助剂等方式来控制油墨粒子的状态,从而解决废纸利用过程中的环保及纤维质量下降问题. 此法具有物理性能优、游离度高、白度高、滤水性能好和残余油墨量低等优点,并可以缩短脱墨时间[23],具有较高的开发前景.另外,酶法处理还可改善磨浆的性能. 纸浆在磨浆之前,使用纤维素酶和半纤维素酶进行预处理,可以改善磨浆效果[24].4.4 在酿造业中的应用纤维素酶在调味品、饮品和酒类的酿造中也有广泛应用. 在酱油酿造过程中使用纤维素酶,既能提高酱油浓度,又能缩短生产周期,提高生产率. 在酿造啤酒的过程中,使用纤维素酶有助于大麦发芽,还可使啤酒的过滤性能得以改进. 在饮料生产过程中,纤维素酶可促进汁液的提取效率,使得汁液更加澄清透明,增加可溶性固形物的含量.4.5 在生物质能源开发方面的应用随着能源危机、环境污染、食物短缺等问题日益凸显,大规模开发可再生能源已经成为应对能源短缺、保护环境的有效手段. 纤维素作为自然界最丰富的生物质资源,利用纤维素酶将其水解为还原糖,然后利用其它辅助方法将还原糖转化为可再生能源——液体燃料乙醇,可有效弥补石油、天然气等燃料的不足并缓解环境污染,是目前全世界最具研究前景的技术之一. 据报道,加拿大的研究人员每天利用30吨的稻草、麦秆等废物残渣进行工业乙醇生产,年产乙醇1900多万升[25]. Ingram等将欧文氏菌(Erwinia)的2种内切葡聚糖酶的基因克隆到能生产乙醇的克雷伯氏菌(Klebsiella)中,使该菌配合真菌纤维素酶发酵纤维素生产乙醇,产率增加了22% [26].5 纤维素酶的研究进展现阶段工业生产上常用的产纤维素酶微生物多是常温和中温丝状真菌,它们能够产生完整的纤维素酶系,可以将结晶纤维素完全降解为葡萄糖,如:木霉(Trichoderma sp.)、青霉(Penicillium sp.)、腐质霉(Humicola sp.)等[27]. 这些菌株产生的纤维素酶大多需要在较高温度条件下才能发挥较好的效能,在室温或较低温度下,它们的酶活力都非常低. 而低温纤维素酶则在室温或低温下具有较高的酶活力. 在实际应用中,较低的温度意味着较低的能耗;特别是用冷水酶对牛仔布进行水洗处理,会产生较常温酶处理更好的质感与弹性[22];同时,失活处理也较容易. 因此,开发研究低温纤维素酶在工业上具有重要的意义,下面重点对低温纤维素酶的研究进展做一概述.目前发现的绝大多数低温纤维素酶是由冷适应微生物产生的,这类微生物主要分布于两极地区(海泥、海水、土壤和探险队遗迹)、海底盆地、冰川、冻土区和一些特殊的低温环境等. 已报道的产低温纤维素酶的菌株既有耐冷菌又有嗜冷菌,一般的最适培养温度为10-25 ℃,多数不能在高于37 ℃条件下生长. 但研究发现[28],某些常温菌株也可产低温纤维素酶. 通过形态观察、ITS序列分析、生理生化试验等结果表明,这类产低温纤维素酶的菌株主要包括近年来研究比较多的假交替单胞菌(Pseudoalteromonas)[28]、类芽孢杆菌(Paenibacillus)、α-、γ-变形菌纲(α-、γ-proteobacteria)、担子菌(Basidiomycetes)、噬纤维菌(Cytophaga fucicola)、青霉菌(Penicillium)、瘤胃细菌(Fibrobacter succinogenes)、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纤维弧菌(Cellvibrio)、噬胞菌属(Cytophage)、纤维单胞菌属(Cellulomonas)、小核菌属(Sclerotium)、小孢霉属(Syzygites)、木霉(Trichoderma)以及根霉属(Rhizopus).近年来我国对低温纤维素酶菌株的研究也越来越深入,表1是近期所研究的一些低温纤维素酶.表1 近期报道的一些低温纤维素酶的研究样品来源地域菌株最适生长温度/℃最适反应温度/℃纤维素酶组分酶活力北极楚科奇海PseudoalterromonasBSW20308[29]1035CMCase/FPA/BG32.2/4.6/6.3 u/mL黄海MB1[30]2035CMCase121.9 u/mL若尔盖Brevundimonas XW-1[31]2040CMCase、FPA15.6 IU南极海冰Pseudoalterromonas sp.545[32]535CMCase35 u/mL青藏高原Streptomyces yd5227-2[33]2535CMCase 150 u/mL渤海海泥Trichoderma.vieide CNY086[34]15-CMCase104 u/mL渤海海泥P. cordubense SWD-28[35]2040FPA109.8 u/mL山东纤维弧菌2-3-a Cellvibrio[36]2840CMCase0.2 IU连云港高公岛海域Pseudoalteromonas carrageenovora Z6[37]2530CMCase-6 总结与展望纤维素酶是一组能将纤维素降解为葡萄糖的酶的总称,广泛存在于多种生物体中. 作为一种较为常见的工业酶,纤维素酶在纺织、食品、造纸、可再生资源的利用等领域获得了普遍应用,对其研究也越来越深入细致. 纤维素酶来源广泛,应用范围广,价格适中,但也存在产酶量低、酶活保质期短、热稳定性不高等问题.目前工业上使用的多为中温纤维素酶,而对低温菌所产的低温纤维素酶研究相对较少. 与中温纤维素酶相比,低温纤维素酶在常温下具有较高的酶活力和催化效率,可缩短处理过程的时间,并节省加热和冷却费用,使用温和热处理即可使该酶失活,不会影响产品的品质,应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参考文献:【相关文献】[1] Seillière G. Sur un cas d’hydrolyse diastasique de la cellulose du cotton, après dissolution dans la liqueur de Schweitzer[J]. C R Soc Biol, 1906, 61: 205-206.[2] Reese E T. Enzymatic hydrolysis of the walls of yeasts cells and germinated fungal spores[J]. Biochimica et Biophysica Acta (BBA), 1977, 499(1):10-23.[3] Henrissat B, Claeyssens M, Tomme P, et al. Cellulose families revealed by hydrophobic cluster analysis[J]. Gene, 1989,81:83-95.[4] 吴显荣, 穆小民. 纤维素酶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及趋向[J]. 生物工程进展, 1994, 14(4):25-28.[5] Krassig H A. Cellulose: structure, accessibility, and reactivity[M]. Yverdon, Switzerland: Gordon and Breach Sci Publishers, 1993 :11.[6] O'Sullivan A C. Cellulose: the structure slowly unravels[J]. Cellulose, 1997, 4: 173-207.[7] Wolfenden R, Snider M J. The depth of chemical time and the powder of enzyme as catalysts[J]. Acc Chem Res, 2001, 34: 938-45.[8] Zhang Y H, Himmel M E, Mielenz J R. Outlook for cellulase improvement: Screeningand selection strategies[J]. Biotechnol Adv, 2006, 24: 452-481.[9] Miller G L. Micro column chromatographic method for analysis of oligosaccharides[J]. Anal Biochem, 1960, 2: 133-140.[10] Miller G L. Cellodextrins[J]. Methods Carbohydr Chem, 1963, 3: 134-139.[11] Atalla R H, Vanderhart D L. Native cellulose: a composite of two distinct crystalline forms[J]. Science, 1984, 223: 283-285.[12] Reese E T. Polysaccharase and the hydrolysis of insoluble substrates[J]. Proc Sess, 1976(6): 9-12.[13] Henrissat B. Cellulases and their interaction with cellulose[J]. Cellulose, 1994, 1: 169-196.[14] Knowles J, Lethtovaara P, Reeri T T. Cellulase families and their genes[J]. Trends Biotechnol, 1987, 5: 255-261.[15] Lynd L R, Weimer P J, Zyl W H, et al. Microbial cellulose utilization: fundamentals and biotechnology[J]. Mol Biol Rev, 2002, 66: 506-577.[16] Wood T M, Garica-Campayo V. Enzymology of cellulose degradation[J]. Biodegradation 1990, 1: 147-161.[17] Zhang Y-HP, Lynd L R. Toward an aggregated understanding of enzymatic hydrolysis of cellulose: noncomplexed cellulose systems[J]. Biotechnol Bioeng, 2004, 88: 797-824. [18] Wood T M. Breakdown of crystalline cellulose by synergistic action between cellulase components from clostridium thermocellum and trichoderma koningii[J]. FEMS Microbiology Letters, 1988, 50(2/3): 247-252.[19] Enari T M, Paavola M L. Enzymic hydrolysis of cellulose[J]. CRC Critical Reviews in Biotechnology, 1987, 5(l): 67-87.[20] 邵学良, 刘志伟. 纤维素酶的性质及其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J]. 中国食物与营养, 2009, 8: 34-36.[21] 周秀梅, 夏黎明. 纤维素酶在织物整理中的作用[J]. 纺织学报, 2004, 25(3): 114-116.[22] 周爱晖. 纤维素酶在纺织品返旧整理中的应用[J]. 印染助剂, 2011, 28(2): 10-13.[23] 邵震宇, 谢益民. 纤维素酶在制浆造纸工业中的应用[J]. 江苏造纸, 2008, 2: 38-42.[24] 周学飞. 纸浆仿酶脱木素与漂白[J] . 中国造纸学报, 2007, 22(4): 102-107.[25] Hahn-Hagerdal B, Galbe M, Gorwa-Grauslund M F, et al. Bioethanol—the fuel of tomorrow from the residues of today[J]. Trends Biotechnol, 2006, 24: 549-556.[26] Nadine B G. Transfermation and expression of an Erwinia chrysanthemi cellulase gene in Zymomonas mobilis[J]. General Microbiol, 1989, 135: 893-902.[27] 顾方媛, 陈朝银, 石家骥,等. 纤维素酶的研究进展与发展趋势[J]. 微生物学杂志, 2008, 28(1): 83-87.[28] 刘秀华. 纤维弧菌低温纤维素酶的分离纯化及性质探讨[D] . 济南: 山东大学, 2007.[29] 曾胤新, 俞勇, 陈波, 等. 低温纤维素酶产生菌的筛选、鉴定、生长特性及酶学性质[J]. 高技术通讯, 2005, 15(4): 58-62.[30] 王玢, 汪天虹, 刘世利, 等. 产低温纤维素酶海洋嗜冷菌的筛选及研究[J]. 海洋科学, 2003, 27(5): 42-45.[31] 黄玉兰, 李征, 刘晓宁, 等. 一株耐低温纤维素酶高产菌株的筛选、鉴定和产酶的初步试验[J]. 微生物学通报, 2010, 37(5): 637-644.[32] 钱文佳, 阚光锋, 徐仲, 等. 产低温纤维素酶南极细菌的筛选、生长特性及酶学性质的初步研究[J]. 食品科技, 2010, 35(1): 15-18.[33] 李师翁, 孔凯, 冯佳丽, 等. 产低温纤维素酶放线菌的筛选、鉴定及酶学性质初步研究[J]. 生物技术通报, 2002, 7: 216-220.[34] 陈亮, 迟乃玉, 张庆芳. 低温纤维素酶菌株CNY086选育及发酵培养基优化[J]. 微生物学通报, 2009, 36(10): 1547-1552.[35] 董硕, 迟乃玉, 张庆芳. 青霉SWD-28产低温纤维素酶发酵培养基研究[J]. 生物技术, 2011, 21(1): 84-88.[36] 刘秀华, 刘建凤, 卢雪梅. 纤维弧菌的低温纤维素酶研究[J]. 安徽农业科学, 2012, 40(3): 1281-1282.[37] 吕明生, 吕凤霞, 房耀维, 等. 低温纤维素酶产生菌的筛选、鉴定及酶学性质初步研究[J]. 食品科学, 2007, 28(12): 235-239.。
天然纤溶酶的来源及生产方法研究进展
彭粹盈;王盼盼;邓雄伟;谢小梅;翁美芝
【期刊名称】《中国酿造》
【年(卷),期】2024(43)2
【摘要】全球每年有1790万人丧命于心血管疾病,占全球死亡人数的31%。
而在各种心血管病中,血栓形成是最常见的一种,如何有效防治血栓是一个全球性的重大医学问题。
在血栓防治中,纤溶酶潜力巨大。
纤溶酶是一种蛋白水解酶,对血栓栓塞性疾病的防治非常重要。
该文综述了血栓形成及纤溶酶的作用机制,总结了纤溶酶的来源(海洋微生物、发酵食品微生物、植物和动物)和生产方法,并对纤溶酶生产方法作出总结和展望,以期为相关领域研究提供参考。
【总页数】6页(P29-34)
【作者】彭粹盈;王盼盼;邓雄伟;谢小梅;翁美芝
【作者单位】江西中医药大学中医学院;江西中医药大学南昌市洪都中医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S262.61
【相关文献】
1.微生物发酵法生产纤溶酶的研究进展
2.β-分泌酶抑制剂的筛选方法及其天然来源的研究进展
3.天然来源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筛选方法的研究进展
4.天然虾青素生产方法研究进展
5.“双高”建设背景下中医学专业群建设与实践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纤溶酶功能研究进展
陈晓翔;杨程德;顾越英
【期刊名称】《诊断学理论与实践》
【年(卷),期】2005(4)5
【摘要】纤溶酶(plasmin,PL)是丝氨酸蛋白酶家族的成员之一,广泛存在于机体内.PL参与负性调节凝血、负性调节内皮细胞增殖和蛋白水解、肽水解等生理过程等功能,但PL还是重要的炎症调节分子,能通过细胞表面的一些受体转导细胞内信号,调节免疫和炎症.研究显示PL参与了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thritis,RA)的炎症.本文就PL分子的病理生理功能和致炎作用作综述.
【总页数】3页(P430-432)
【关键词】纤溶酶;功能;炎症
【作者】陈晓翔;杨程德;顾越英
【作者单位】上海第二医科大学附属仁济医院风湿病学科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593.2;Q55
【相关文献】
1.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物受体及可溶性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物受体与炎症相关的研究进展 [J], 刘揆亮;吴静;
2.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物受体及可溶性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物受体与炎症相关的研究进展 [J], 刘揆亮;吴静
3.人纤溶酶原结构和功能研究进展 [J], 李江;金萍;乌垠;李建平;李玉新
4.人纤溶酶原结构和功能研究进展 [J], 宋钢
5.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对神经血管单元功能影响的研究进展 [J], 巫嘉陵;王纪佐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纤维素酶的研究进展与发展趋势
顾方媛;陈朝银;石家骥;钱世钧
【期刊名称】《微生物学杂志》
【年(卷),期】2008(28)1
【摘要】纤维素酶是一类能够水解纤维素的β-D-糖苷键生成葡萄糖的多组分酶的总称.传统上将其分为3类:内切葡聚糖酶、外切葡聚糖酶和β-葡萄糖苷酶.纤维素酶属于糖苷水解酶类,近年来,根据氨基酸序列的同源性以及纤维素酶结构的相似性,将其分成不同的家族.总结了纤维素酶近年来的主要进展与研究趋势,包括酶的作用机理、基因的表达与调控、酶的发酵生产以及在纺织、洗涤、能源等工业的应用进展.
【总页数】5页(P83-87)
【作者】顾方媛;陈朝银;石家骥;钱世钧
【作者单位】昆明理工大学-清华大学生物资源工程开发研究所,云南,昆明,650224;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北京,100101;昆明理工大学-清华大学生物资源工程开发研究所,云南,昆明,650224;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北京,100101;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北京,10010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Q55
【相关文献】
1.纤维素酶的研究进展与发展趋势 [J], 刘丹;高欣;梁力曼
2.纤维素酶及纤维素酶基因工程学研究进展 [J], 刘萌;战利;马红霞;高云航
3.海洋微生物纤维素酶及半纤维素酶基因克隆与表达研究进展 [J], 刘杰凤;马超;王春;董宏坡
4.纤维素酶及纤维素酶多酶复合体的研究进展 [J], 杨明明;陈玉林
5.纤维素酶及纤维素酶产生菌选育的研究进展 [J], 张喜宏;刘义波;高云航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