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方案高考历史人民一轮复习练习:必修 专题10 世纪世界经济体制的调整 第21讲课后达标检测 含答案
- 格式:doc
- 大小:122.50 KB
- 文档页数:8
专题提升练(十)(时间:90分钟分值:10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2.5分,共20小题,共计50分)1.(2018·山东济南模拟)据统计,在1913~1938年的25年间,世界工业生产量增长了83%,但是世界贸易量只增长了3%,年增长率为0.7%。
这表明()A.经济危机并没对世界工业造成很大破坏B.贸易保护主义阻碍了世界贸易的发展C.凯恩斯主义的盛行推动了世界工业的发展D.国际关系持续恶化影响了世界贸易发展解析经济危机对世界经济造成巨大的破坏,故A项错误;在经济危机中,各国为渡过危机实行贸易保护政策(提高关税、货币贬值),阻碍世界贸易的发展,故B项正确;凯恩斯主义是在经济危机(1929~1933年)后兴起的经济理论,材料涉及时间是1913~1938年,强调世界贸易量的减少,故C项错误;“国际关系持续恶化”的表述是不准确的,一战结束后(1918~1929年),国际矛盾是相对缓和的,故D项错误。
答案 B2.(2017·江西赣州高三诊断)1918年,美国的哥伦比亚特区通过了“最低工资法”。
之后特区儿童医院向最高法院上诉,认为这项法律侵犯了雇主的签约自由权,最高法院最终以5比3的表决结果宣布该法违宪。
这表明当时()A.最高法院是美国权力的中心B.政府极力维护资本家的利益C.美国自由主义经济思想盛行D.国家干预经济思想已经形成解析自由放任主义反对政府对经济的干涉,美国自由主义经济思想盛行,与材料中“1918年,美国的哥伦比亚特区通过了‘最低工资法’……认为这项法律侵犯了雇主的签约自由权”相符,故C项正确。
答案 C3.(2018·湖南四大名校联考)下表为《美国农产品产量和价格指数表》。
对该表的解读,最为合理的是()——据福克讷《美国经济史》整理A.经济大危机对美国农业冲击不大B.新政对农业的调整初显成效C.政府向农民提供补贴以保持低价D.美国农产品出现严重“生产过剩”解析根据表格信息可知,玉米产量、麦产量总体上升,农产品价格指数持续下降,说明农产品“生产过剩”,故D项正确。
课时作业(二十二)第22讲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时间 / 40分钟一、选择题1.下图反映的美国经济指标最有可能是( )A.通货膨胀率B.失业率C.财政赤字率D.银行存款利率2.1932年,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印度、南非等英联邦国家在帝国经济会议上制定了“帝国特惠制”,其主要内容是:对成员国间的进口商品,相互降低税率或免税;对成员国以外的进口商品则征收高额关税。
这一做法( )A.加剧了成员国间的贸易摩擦B.旨在维护英国的经济地位C.反映了经济区域集团化趋势D.使英国放松了对殖民地的控制3.胡佛反危机措施的核心是倡导地方和民间团体实行“自愿联合政策”。
为此,他批准了“邻居互助计划”,通过法令倡导轮流工作,前期要求就业者或半就业者帮助四邻中的生活困难者,后来强迫公务员每年实行为时1个月的无薪休假,以扩大就业面。
这表明胡佛( )A.拒绝采取有效措施缓解经济危机B.依然实行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C.把国家干预与自由放任结合起来D.对国家经济进行了有限干预4.1931年9月至10月间,各国央行大量抛售美元资产,囤积黄金,出现了海外挤兑风潮。
纽约联邦储备银行将再贴现率提高到3.5%,虽然阻止了黄金外流,却加大了美国银行的倒闭风险,仅10月份就有522家商业银行关门。
各国银行的行为最终促使美国( )A.恢复银行信用B.货币主动贬值C.放弃金本位制D.央行扩权5.1929—1933 年经济大危机期间,美国政府部分税收比例发生较大变化,如个人所得税从38%下降到22%,企业所得税从43%下降到25%,而消费税却从19%上升到53%。
下列对此变化出现原因的解释,正确的是( )A.个人所得税下降是因为美国想减轻资本家的负担,维护资本主义制度B.企业所得税下降的原因是通过减少企业成本,复兴工业生产C.提高消费税的目的是刺激社会消费,扩大国内市场D.税收额度调整的目的是通过加强国家干预,增加财政收入6.罗斯福新政期间,政府先后成立了民政工程署、工程兴办署、公共工程署、全国青年总署等机构,通过这些机构耗资上百亿美元,雇佣了至少600万失业人口,将他们投入到3万个以上的工程中。
10.1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考试时间40分钟,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1.在1928年的总统候选人提名演说中,胡佛宣称:“我国今天比任何国家历史上的任何时代都更接近于消灭贫困的最终胜利……贫困从我国消失将指日可待。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自由放任经济政策成效显著B.胡佛对经济繁荣的估计过于乐观C.这是美国当时情况的真实反映D.这是经济危机的反映解析:本题考查1929~1933年的经济危机,意在考查考生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
从材料中可以看出,1928年的美国沉浸在一片虚假繁荣之中,当时的总统竞选者胡佛认为美国将会取得消灭贫困的最终胜利,这显然是一种盲目乐观。
故选B项。
A、C项显然与史实不符合,当时经济危机还没有爆发,故D项也不符合题意。
答案:B2.如图是美国1890~1945年的某项经济指标统计示意图,依据所学分析,该示意图最有可能是哪一项数据()A.工业发展指数B.黄金储备总量C.失业人数指数D.农业发展指数解析:由曲线图可以看出1930~1935年,该指标数目急剧增加,之后五年逐渐下降,联想这时正是美国经济大危机时期,失业人数急剧增加,工农业萧条,故C项符合题意,A、B、D三项与题意不符。
答案:C3.美国历史学家洛克腾堡说:“1933至1938年这六年,标志着美国制度上的巨变。
”“制度上的巨变”主要表现是() A.实行计划经济B.普遍推行国有化C.加强政府对经济的干预D.社会福利成为公民权利解析:A、B均与美国国情不符。
D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福利国家的表现。
罗斯福新政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模式。
答案:C4.《罗斯福的过失:罗斯福和他的新政如何延长了大萧条》一文指责新政是“反市场、反私人投资”的政策。
最能体现这一观点的法律文献是()A.《全国劳工关系法》B.《公平劳动标准法》C.《全国工业复兴法》D.《社会保险法》解析:“反市场、反私人投资”强调了罗斯福政府对市场的干预,《全国工业复兴法》将生产的各个环节置于国家监督之下,最能体现“反市场,反私人投资”。
考点训练29 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题组一基础小题]1.(2020·广东东莞开学考)经济学家罗伯特·特里芬指出:布雷顿森林制度以一国货币作为主要国际储备货币,在黄金生产停滞的情况下,国际储备的供应完全取决于美国的国际收支状况。
由此推断,布雷顿森林体系( )A.巩固了美国世界经济霸主的地位B.奠定了美国“一超独霸”的基础C.增加了国际金融市场的不稳定性D.阻碍了世界货币体系的正常运转答案 C解析根据材料“以一国货币作为主要国际储备货币”“完全取决于美国的国际收支状况”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布雷顿森林体系规定美元与黄金直接挂钩,使国际储备资产潜伏着被美国控制的危机,这加大了国际金融市场的不稳定,故C项正确。
A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二战后逐渐形成两极格局,布雷顿森林体系并未奠定美国“一超独霸”的基础,故B 项错误;布雷顿森林体系在当时有利于稳定世界货币体系的正常运转,而不是阻碍,故D项错误。
2.(2019·河南郑州一测)1933年6月,为解决汇率和贸易问题,世界货币会议召开。
而罗斯福申明美国当务之急是恢复国内经济,拒绝承担国际责任,国际合作的努力宣告失败,他的新政也没能完全治愈危机。
二战后,形成了布雷顿森林体系和关贸总协定,推动了全球贸易自由化,促进了战后经济繁荣。
这表明( )A.二战后全球经济向制度化和体系化发展B.有效的国际合作推动了世界经济发展C.罗斯福新政的对外贸易政策宣告失败D.美国的经济决策主导了世界经济发展答案 B解析根据材料“罗斯福……拒绝承担国际责任,国际合作的努力宣告失败……新政也没能完全治愈危机”“二战后,形成了布雷顿森林体系和关贸总协定,推动了全球贸易自由化,促进了战后经济繁荣”可知,有效的国际合作推动了世界经济发展,B项正确。
A、C两项不符合材料主旨,D项说法过于绝对,均排除。
3.(2019·河北张家口八校期末)2017年6月13日,世界银行批准向阿富汗提供5.2亿美元的贷款,其中2.054亿用于帮助回国难民,1亿用于支持阿富汗政府改革和经济发展,2000万用于提升阿富汗5个省会城市的公共服务能力,2940万用于建设小麦和粮食仓库,6000万用于加强赫拉特省电力供应。
(全国通用)2018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十 20世纪世界经济体制的调整专题整合提升第一板块自主学习知识课——主干整合·知识再储备个主题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
条主线资本主义国家经济政策的调整;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与改革。
个重点经济危机与罗斯福新政、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经济的新变化、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与改革。
一、资本主义发展史上的几大经济政策世界三大现代化经济发展模式的不同及特点1.不同(1)苏联:通过牺牲农业,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方式建立起来的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2)美国:在不触动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
(国家干预经济,调节资本主义供给与需求之间的矛盾)(3)中国: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改革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环节,解放生产力,最终建立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体制。
第二板块师生共研高考课——高考研究·能力再提升以“时空观念”为核心,迁移考查主干知识1.(2010·高考新课标全国卷,T32)某博物馆收藏的一份传单写道:“彼得格勒城市及郊区的所有工人、水兵、赤卫队和铁路组织的会议……决定,派我们中间的优秀分子加入‘为饥饿的彼得格勒到农村征粮’的队伍。
”这一传单出现的历史背景应是( )A .政府的战争政策造成粮荒B .新生的苏维埃政权面临困境C .农业集体化运动出现失误D .德国法西斯大举入侵苏联解析:选B 。
本题迁移考查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背景。
材料中关键语意是城市的工人、水兵等到农村征粮,体现余粮收集制,故选B 。
2.(2013·高考全国卷Ⅱ,T35)1931年,斯大林说:“我们比先进国家落后了50-100年。
我们应当在10年内跑完这段距离。
”这一思想( )A .完全符合当时的苏联国情B .推动了苏联经济模式的形成C .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一致D .延续了新经济政策的精神解析:选B 。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准确把握“1931年”这一时间信息,理解斯大林说这段话的含义,结合当时苏联国内外形势思考作答。
专题10 20世纪世界经济体制的创新与调整(时间:45分钟,分值:85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2018·重庆高三调研)1932年,大约有2万西方技术人员在苏联工作,同时期在美国和德国的帮助下建成3个大型钢铁厂,在美国援助下建立了约三分之二的大型企业。
这种状况表明,当时苏联( )A.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消除了意识形态对立B.引进外国先进技术,继续推行新经济政策C.利用资本主义经济危机进行社会主义建设D.改善与西方国家关系,实行对外开放政策解析:选C。
苏联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消除了意识形态对立说法错误,故A项错误;1932年是斯大林执政时期,新经济政策是列宁时期的政策,故B项错误;据材料中时间可知当时资本主义世界正爆发经济危机,苏联借助经济危机的时机大肆抄底购买美国、德国的设备、技术等,使本国的工业大大增长,故C项正确;材料表明苏联目的不是改善和西方国家的关系,而是发展本国经济,故D项错误。
2.(2018·合肥高三质检)美国作家赛珍珠在长篇小说《大地》中塑造了一系列勤劳朴实的中国农民形象,他们长年累月抗争着天灾人祸,表现出顽强的生存意志力。
小说1931年一问世,就在美国人内心产生了强烈共鸣,该书连续两年成为全美最畅销书。
这一现象( )A.反映了美国人身陷危机积极应对的精神B.说明了现代主义文学得到了广泛的认可C.表明了美国人彻底改变了对中国的看法D.体现了对中国人民坚持抗战的深切同情解析:选A。
从小说主题和“小说1931年一问世,就在美国人内心产生了强烈共鸣”,可知反映了经济危机时美国人乐观应对的精神,故A项正确。
3.1924年,英国经济学家凯恩斯明确提出:“得到明智管理的资本主义可能比其他任何可见的制度都能更有效地达到经济目标。
”此观点( )A.完全否认了当时各国推行的自由主义经济政策B.表明凯恩斯主张实行国家干预经济C.准确地认识到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爆发的必然性D.成为危机爆发前资本主义经济繁荣的理论基础解析:选B。
专题过关检测(十)(时间:45分钟,分值:100分)一、选择题(本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2016·山东淄博模拟)1929年后,各国之间货币战、贸易战和关税大战愈演愈烈,几年间先后有40个国家实行外汇管制,56个国家实行货币贬值,76个国家提高关税率,还出现了各种货币集团和经济集团。
这说明了( )A.经济危机的蔓延B.市场调节的失灵C.工业经济的弊端D.世界市场的无序解析:选D。
1929年经济危机爆发后,各国不是协调处理危机,而是各自为政,“货币战、贸易战和关税大战愈演愈烈”,说明世界市场的无序,故D项正确。
材料主要反映的是经济危机爆发后各国应对措施,经济危机的蔓延不是材料反映的主要内容,故A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各国应对危机的措施,不是市场调节,故B项错误;材料主要反映各国不能协调处理经济危机,不是工业经济的弊端,故C项错误。
2.(2016·长春高三质检)当代美国一个经济学派认为,胡佛政府对于经济危机的政策并非“自由放任”,而是强制干涉,给私营经济造成了沉重的负担。
胡佛对经济的干预包括抬高工资率和物价、扩张信贷、扶持濒临破产的企业和增加政府开支。
政府的不当干涉和对私营产值的掠夺,才导致经济危机形势愈益严重。
据此可以推断( )A.胡佛政府的政策证明凯恩斯主义不合时宜B.胡佛政府的政策为“新政”提供经验教训C.胡佛政府的政策改变了美国经济运营方式D.胡佛政府的政策开创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解析:选B。
凯恩斯主义是在罗斯福新政时期被采用,不符合题干时间,故A项错误;胡佛政府推行的不当政府干预加剧了美国社会的动荡,为罗斯福政府干预经济提供经验教训,故B项正确;材料讲述的是胡佛政府不当政策加剧了经济危机,C项从材料中无从体现,故C项错误;罗斯福新政开创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故D项错误。
3.“炉边谈话”是罗斯福当选总统后一种联系群众的广播方式。
他在其12年总统任期内,共做了30次炉边谈话,每当美国面临重大事件之时,总统都用这种方式与美国人民沟通。
考点训练28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题组一基础小题]1.(2019·浙江稽阳联考)《苏联经济发展状况与苏联解体的原因分析》这样形容苏俄(联)某一时期:“尽管战时的条件艰苦,但在完成了土地改革和工业企业国有化改革后,工人和农民真正感觉是为自己劳动而不是被迫劳动,基于‘共同体思维’来组织战时经济激发了人民劳动的热情,其中包括劳动人民自发进行的义务劳动。
”这一时期最有可能是( ) A.战时共产主义时期B.新经济政策时期C.斯大林时期D.戈尔巴乔夫时期答案 A解析根据材料“尽管战时的条件艰苦”“工人和农民……基于‘共同体思维’”“义务劳动”,结合所学可知,苏俄实施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背景是国内战争和国外武装干涉,物资匮乏,义务劳动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内容,故A项正确。
1921年开始实施新经济政策,此时战争已经结束,排除B项;斯大林时期形成计划经济体制,牺牲农业发展工业,农民的劳动积极性被挫伤,不符合“工人和农民真正感觉是为自己劳动而不是被迫劳动”,排除C 项;戈尔巴乔夫时期不符合材料“战时的条件艰苦”,排除D项。
2.(2019·江苏苏州期末)列宁指出,“社会主义共和国不同世界发生联系是不能生存下去的,在目前情况下应当把自己的生存同资本主义的关系联系起来”,最后达到“利用资本本身来消灭资本”。
在苏俄(联)的历史上,这表现为( )A.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B.制订新经济政策C.开展农业集体化运动D.优先发展重工业答案 B解析新经济政策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扩大生产,发展生产力,属于“把自己的生存同资本主义的关系联系起来”,故B项正确。
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与资本主义没有关系,排除A项;开展农业集体化运动和优先发展重工业属于斯大林模式的内容,均不能体现“利用资本本身来消灭资本”,排除C、D两项。
3.(2019·浙江五校联考)列宁认为:“既然我们还不能实现小生产到社会主义的直接过渡,所以我们应该利用资本主义(特别是要引导到国家资本主义的轨道上去)作为小生产和社会主义之间的中间环节,作为提高生产力的手段、途径、方法和方式。
课时提升练(二十一)空前严重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与罗斯福新政(见学生用书第325页)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2015·南通高三一调)1932年6月,美国东北各名牌大学的应届毕业生步21974名老学长的后尘,也在拼命找工作了。
那时连在纽约百货公司开电梯也要有学士学位,而且对他们当中好些人说来,这已是最好的差使了。
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在于() A.教育发达,人才过剩B.新政开展,以工代赈C.经济萧条,失业严重D.产业更新,技术升级【解析】从题干信息可以看出,在1932年的美国找到工作是非常困难的。
结合所学可以判断,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是经济危机的影响,故C项正确;A、D两项与题干意思不符,故排除;罗斯福新政始于1933年,故B项错误。
【答案】 C2.(2015·阳泉高三期末)在美国胡佛政府后期,人民群众特别是失业工人斗争十分激烈。
唯一的希望在于代议制度似乎无力提供的、具有力量和意志的政府领导。
有些人以羡慕眼光看着莫斯科,有些人看着柏林和罗马。
人们的“希望”“羡慕”所折射出的共同信息是指()A.改变资本主义代议制度B.借鉴苏联管理经济模式C.建立国民经济军事化体制D.渴望扩大政府职能【解析】本题抓住关键词“共同信息”。
胡佛在位时,固守自由放任政策,使经济危机进一步加深,社会矛盾进一步尖锐,人们对胡佛政府失望,同时期苏联在“斯大林模式”的影响下,经济高速发展,因此,人们渴望强有力的政府来加强对经济的干预,故D项正确;A、B、C三项都表述片面,没有抓住共同点,故A、B、C三项错误。
【答案】 D3.(2014·枣庄二模)1932年,一位纽约市妇女给政府官员写信说:“如果政府不能通过私有产业为我提供生计,那它必须利用公共途径和办法。
”这表明() A.民众要求维持自由竞争B.美国政府主动干预经济C.民众要求政府干预经济D.美国政府放弃自由主义【解析】根据题干材料关键语句“1932年…如果政府不能通过私有产业为我提供生计,那它必须利用公共途径和办法”。
【优化方案】2017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10 20世纪世界经济体制的调整第20讲罗斯福新政与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课后达标检测人民版(时间:45分钟,分值:100分)一、选择题(本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2016·广东惠州模拟)1932年英国外交大臣奥斯丁·张伯伦指出,“世界近两年正在倒退。
各国相互之间不是更加接近,不是在增进友好的程度,不是在向稳定的和平迈进,而是又采取危及世界和平的猜疑、恐惧和威胁的态度”。
导致当时国际局势恶化的主要因素是( )A.法西斯主义B.第一次世界大战C.国际共产主义运动D.世界性的经济大危机解析:选D。
世界性的经济大危机使得各国的经济矛盾尖锐,法西斯势力不断膨胀,造成国际局势恶化,故D项正确。
世界性的经济大危机导致法西斯主义势力的抬头,故A项错误;第一次世界大战是在1914—1918年,与材料时间“1932年”不符,故B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关系紧张,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无关,故C项错误。
2.(2016·湖南十三校联考)“分期付款、抵押贷款、信用卡等消费方式引诱人们用手头还没有的钱买用不着的东西……南新教伦理的节俭观让位于享乐消费观。
”这种享乐消费观( )A.是20世纪30年代大危机的原因之一B.有利于扩大需求,摆脱经济危机C.是凯恩斯主义理论的实际应用D.是解决当前欧债危机的主要途径解析:选A。
市场盲目乐观导致消费过度,使得生产需求严重失衡,是20世纪30年代大危机的原因之一,故A项正确;经济危机主要是供需失衡,当需求大于生产时,应当实行紧缩政策,故B项错误;凯恩斯主义主张减少消费,当前欧债危机也要减少消费,故C、D 项错误。
3.1932年,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纽芬兰、印度、南非等英联邦国家在渥太华召开帝国经济会议,签订了11个双边协定,制定了帝国特惠制。
其主要内容是:对成员国间的进口商品,相互降低税率或免税;对成员国以外的进口商品,则征收高额关税。
【优化方案】2017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10 20世纪世界经济体制的调整第21讲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课后达标检测人民版(时间:45分钟,分值:100分)一、选择题(本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2016·江苏苏锡常镇四市高三调研)沈志华说:“(十月革命前)列宁就宣布:‘粮食垄断、面包配给制和普遍义务劳动制,在无产阶级国家手中是一种实行计划和监督的最强有力的手段。
’可见,革命后采取的一些措施早在革命前已经设想好了,被看作是无产阶级管理国家的重要手段。
”下列符合革命前设想的措施是( )A.允许资本家经营部分企业B.以粮食税取代余粮收集制C.恢复货币机制和市场功能D.大中小企业全部收归国有解析:选D。
本题考查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革命前的设想“粮食垄断、面包配给制和普遍义务劳动制”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内容相似。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反对资本家经营,故A项错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实行余粮收集制,故B项错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排斥货币和市场,故C项错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主张实行企业完全国有化,故D项正确。
2.(2016·福州模拟)1920年6月,共产党员科尔恰什金给俄共中央的信中写道,只有“政府与农民的关系融洽了,主要在乌克兰进行的内战才能结束”。
这一建议提出的背景是( )A.余粮收集制引发严重危机B.新经济政策改善了农民处境C.农业集体化政策遭到质疑D.指令性计划模式的弊端显现解析:选A。
据时间“1920年6月”,当时苏维埃政权实行余粮收集制,规定农民除保留口粮、种子粮和饲料粮外,全部余粮按国家的规定价格交售给国家,农民实际上是将粮食无偿地借给国家,与“1920年……俄共中央……政府与农民的关系……内战才能结束”相符,故A项正确;B、C、D三项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
3.某同学在关于苏联(俄)的历史研究性学习中收集了以下两段材料,其最合适的主题是( )A.由余粮收集制到粮食税B.由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C.由余粮收集制到农业集体化D.由市场经济到计划经济解析:选A。
课时提升练(二十四)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见学生用书第331页)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2015·德州高三期末)1948年11月,国民政府宣布金圆券大幅贬值后,上海中央银行柜台前老百姓都急于将金圆券兑换成黄金或美元。
当时美元像黄金一样被抢购的主要原因是()A.《马斯特里赫特条约》的发表B.《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的签订C.《布雷顿森林协议》的签订D.《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的签订【解析】《布雷顿森林协议》主要内容之一是美元和黄金直接挂钩,美元获得了等同“黄金”的特殊地位,故C项正确;《马斯特里赫特条约》推动欧洲一体化进程,故A项错误;《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使得美货充斥中国市场,故B项错误;《关税与贸易总协定》倡导自由贸易,故D项错误。
【答案】 C2.(2015·临沂一模)1930年3月美国通过的《霍利——斯穆特关税法》规定,进口商品的税率平均从40%升至48%。
其他国家纷纷做出反应,全球贸易总量缩水达60%以上。
针对这一现象,二战后国际社会采取的措施是成立()A.国际货币基金组织B.国际复兴开发银行C.关税和贸易总协定D.世界贸易组织【解析】本题考查关贸总协定。
题干反映的是经济大危机期间,美国实行贸易保护主义政策,导致其他国家纷纷效仿,使全球贸易严重缩水。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二战后,国际社会采取的措施是成立关贸总协定,故C项正确;A、B两项属于金融货币体系,不属于贸易体系,故排除;世界贸易组织成立于1995年,与题干要求不符,故D 项错误。
【答案】 C3.(2015·威海一模)希腊债务危机刚刚步入尾声,爱尔兰债务问题再度拉响“警报”。
某报(2010年)11月13日报道,欧盟目前正游说爱尔兰政府接受来自其和□□□□的联合援助……《中国新闻周刊·欧洲到了抉择时刻》报道:2010年12月欧盟和□□□□先后同意为爱尔兰提供850亿和225亿欧元贷款。
第10单元世界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与调整本单元主要讲述了资本主义国家经济政策的调整和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主要包括四条知识主线。
线索1 罗斯福新政在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的冲击下,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采取了不同形式的应对措施,罗斯福新政成功地使美国渡过了危机,维护了民主制度,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模式。
线索2 资本主义的新变化二战后,资本主义经济思想实现了从“自由放任”政策到凯恩斯主义的转变;在二战结束至今的半个多世纪里,资本主义国家经过对运行机制的调节,经济获得迅速恢复和长足发展。
更为重要的是,资本主义的发展出现了影响深远的新变化。
线索3 苏联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经济政策的调整列宁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包括“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最终探索出一条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20世纪20年代末30年代初逐步形成斯大林模式。
线索4 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斯大林模式在20世纪40年代到50年代初期进一步固定化;随着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日益显露,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和戈尔巴乔夫相继对其进行改革,这三次改革都对苏联的历史发展产生了不同影响,戈尔巴乔夫改革则因方向性错误最终导致苏联解体。
第22讲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考纲要求1.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2.罗斯福新政3.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等国家资本主义的新变化考点一空前严重的世界经济危机与罗斯福新政1.空前严重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1)原因①根本原因:资本主义制度的依然存在。
②直接原因:生产和消费之间的矛盾激化。
(2)爆发:1929年10月下旬,美国纽约股价狂跌。
(3)表现:大批银行倒闭,企业破产,失业人数激增,农产品价格下跌。
(4)特点:持续时间长;波及范围广;破坏性大。
(5)影响①造成经济衰退或萧条;社会危机加深,势力抬头。
②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加紧在上的争夺,加紧对殖民地和半殖民地的掠夺,世界局势紧张。
(6)对策:胡佛固守传统的“”政策,危机不断恶化。
专题综合检测(十)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2019·某某某某模拟)1920年冬,苏俄出现严重的粮食危机。
粮食人民委员部建议由国家直接组织农业生产,向农民发放种子和征收农产品,同时取消商业,打击农村集市贸易。
这一建议( )A.成为国家调整政策的依据B.推动了农业集体化进程C.忽略了社会形势的新变化D.有利于摆脱经济的困境答案 C解析根据材料“粮食人民委员部建议由国家直接组织农业生产,向农民发放种子和征收农产品,同时取消商业,打击农村集市贸易”可知,反映的是用行政命令对经济进行干预,而且否定了市场及商品货币关系,违背了经济发展规律。
结合材料时间和所学可知,该政策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反映了苏俄领导人企图以此直接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忽略了社会形势的新变化,故C项正确。
材料没有体现调整政策,排除A项;农业集体化是斯大林时期的农业政策,与材料时间不符,故B项错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违背了经济发展规律,不利于摆脱经济的困境,故D项错误。
2.(2019·某某某某3月质量监测)1923年秋,苏联经济陷入了低谷,工业品积压、农产品收购困难。
有些人认为这是由于“经济中的无计划性”,应该加强经济计划以同资产阶级的破坏做斗争。
这一主X( )A.反映了阶级斗争的严峻形势B.折射出社会主义建设的曲折性C.促进了社会主义政权的巩固D.有利于苏联经济的恢复与发展答案 B解析根据材料时间“1923年秋”可知这是新经济政策时期。
这一时期,苏联采取了一些资本主义方式发展经济,材料中“应该加强经济计划以同资产阶级的破坏做斗争”反映了社会主义建设中的曲折和艰难,故选B项。
3.(2019·某某宿迁期末)某一时期,苏联的股份制公司从2个逐年增加至191个。
其中64个为合营股份公司,34个是私营公司,61个是国营股份公司,2个是合作社股份公司。
专题优化提升, 一、资本主义经济运行机制的发展历史工业革命以来,资本主义经济的运行机制经历了自由资本主义、私人垄断资本主义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三个阶段。
1.自由资本主义的发展:从18世纪60年代开始的工业革命,以机器生产为主体的工厂取代了以手工生产为基础的手工工场。
资产阶级要求实行自由经营、自由竞争和自由贸易,自由资本主义在西欧和北美发展起来。
2.私人垄断资本主义产生:第二次工业革命后,生产和资本高度集中,企业组织形式逐渐向股份公司转变,激烈的竞争促使企业合并,私人垄断组织成为资本主义国家经济生活的基础,而且私人垄断组织开始与国家政权结合在一起,干预国家政治生活。
3.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出现(1)1929~1933年的经济大危机,美国政府推行罗斯福新政,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先河,这是资本主义运行机制面对经济危机进行自我调整的一个成功案例。
(2)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在资本主义发达国家,各国政府纷纷大力干预经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获得长足的发展。
国营企业的产生与发展、社会福利政策的普遍实施、财政与金融政策的宏观调控等使当代资本主义的运行体制出现了许多新的变化。
[拓展训练——对接12分开放题]1.(2020·桂林一模)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摩登时代》是查理·卓别林导演并主演的一部经典喜剧电影,其中许多情节反映了世界近现代时期的重大历史现象,影片梗概如下:20世纪30年代的美国,工厂的管理层疯狂压榨员工,查理是生产流水线上的工人,负责扭六角螺帽。
在查理的生活中一切六角形的东西都遭了殃,只要看见六角形的东西,他就会情不自禁地去扭。
尽管如此,工厂老板认为吃饭的时间过长,引进全新的吃饭机,在最短的时间内“喂”工人吃完饭,省下大量时间用于工作。
最终,查理失业了,成为失业大军中的一员。
随后他无意中成了示威运动的领导者,但依然无法改变自己的命运。
查理发现唯一不用担心饿死和操心生计的地方是监狱,他想尽了一切办法都无法使自己进入监狱。
(时间:45分钟,分值:100分)一、选择题(本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2016·江苏苏锡常镇四市高三调研)沈志华说:“(十月革命前)列宁就宣布:‘粮食垄断、面包配给制和普遍义务劳动制,在无产阶级国家手中是一种实行计划和监督的最强有力的手段。
’可见,革命后采取的一些措施早在革命前已经设想好了,被看作是无产阶级管理国家的重要手段。
”下列符合革命前设想的措施是()A.允许资本家经营部分企业B.以粮食税取代余粮收集制C.恢复货币机制和市场功能D.大中小企业全部收归国有解析:选D。
本题考查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革命前的设想“粮食垄断、面包配给制和普遍义务劳动制”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内容相似。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反对资本家经营,故A项错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实行余粮收集制,故B项错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排斥货币和市场,故C项错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主张实行企业完全国有化,故D项正确。
2.(2016·福州模拟)1920年6月,共产党员科尔恰什金给俄共中央的信中写道,只有“政府与农民的关系融洽了,主要在乌克兰进行的内战才能结束”。
这一建议提出的背景是()A.余粮收集制引发严重危机B.新经济政策改善了农民处境C.农业集体化政策遭到质疑D.指令性计划模式的弊端显现解析:选A。
据时间“1920年6月”,当时苏维埃政权实行余粮收集制,规定农民除保留口粮、种子粮和饲料粮外,全部余粮按国家的规定价格交售给国家,农民实际上是将粮食无偿地借给国家,与“1920年……俄共中央……政府与农民的关系……内战才能结束”相符,故A项正确;B、C、D三项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
3.某同学在关于苏联(俄)的历史研究性学习中收集了以下两段材料,其最合适的主题是()A.由余粮收集制到粮食税B.由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C.由余粮收集制到农业集体化D.由市场经济到计划经济解析:选A。
据“需要先进工人进行大规模的‘十字军讨伐’……的地点去”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第一段材料反映的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余粮收集制,将农民除了口粮、种子粮以外的一切余粮收集到国家手中。
根据第二段材料“改善农民的生活状况和提高他们的生产力”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是新经济政策实施的背景,因为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后期使得农民生活困难,引起了农民的不满,农民急需要改善他们的生活状况,故选A项。
B、C、D三项与题干材料不符。
4.(2016·安徽江淮十校联考)“如果不在工业和农业之间实行系统的商品交换或产品交换,无产阶级和农民在从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过渡时期就不可能建立正确的关系,就不可能建立十分巩固的经济联盟。
同时,实行商品交换可以刺激农民扩大播种面积和改进耕作技术。
”出现上述认识的时间应在()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时期B.新经济政策时期C.斯大林模式确立时期D.赫鲁晓夫改革时期解析:选B。
材料信息“实行系统的商品交换或产品交换,无产阶级和农民在从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过渡时期”“实行商品交换可以刺激农民”,符合新经济政策的做法,故B 项正确;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取消自由贸易,没有“实行系统的商品交换”,故A项错误;斯大林模式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没有“实行系统的商品交换”,故C项错误;斯大林执政时期开创了社会主义建设模式,赫鲁晓夫改革时期已经不是“无产阶级和农民在从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过渡时期”,故D项错误。
5.(2016·南昌调研)新经济政策的实施是列宁对小农占优势的俄国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进一步探索的结果,是他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大发展。
在工业方面,新经济政策要达到的直接目的是()A.加强工业中的社会主义经济成分B.实现以重工业为中心的国家工业化C.改善工农关系,巩固工农联盟D.吸收资本家的资金和经验发展工业解析:选D。
从新经济政策的工业措施可知其目的是利用私有制经济发展社会主义经济,故D项正确。
从新经济政策工业方面的措施,可知没有加强工业中的社会主义经济成分,故A项错误;B项是斯大林模式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工业措施,故B项错误;C项是新经济政策中农业措施的作用,故C项错误。
6.(2016·福建宁德模拟)苏联学者指出:“斯大林主要是列宁学说……非本质立场的继承者。
在对待列宁遗产方面他的非连续性显然占优势。
”斯大林对待列宁遗产的“非连续性”主要表现在()A.延续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B.放弃了新经济政策C.提高农副产品的收购价格D.制定了“加速发展战略”解析:选B。
新经济政策是列宁执政时期的政策,斯大林上台后放弃了该政策,与题中“斯大林对待列宁遗产的‘非连续性’”相符,故B项正确;斯大林时期没有延续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故A项错误;提高农副产品的收购价格是赫鲁晓夫改革的措施,故C项错误;制定了“加速发展战略”是戈尔巴乔夫改革的措施,故D项错误。
7.(2016·湖北稳派教育质检)下表为苏联前两个五年计划期间(1928—1937)经济发展情况表(各项指标排名情况)对表格内容分析正确的是()A.苏联依靠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完成了全面工业化B.苏联经济指标排名的提升缘于西方发生经济危机C.计划经济体制建立有力地促进了苏联现代化发展D.重工业发展迅速的同时也暴露了经济结构的失衡解析:选C。
表格中各项指标的排名一直在进步,特别是1937年,苏联的工业总产值和机器制造业位居欧洲第一,世界第二,但这不足以说明工业化很全面,结合所学可知苏联片面发展重工业,轻工业和农业落后,故A项错误;苏联经济指标排名的提升主要原因是自身开展工业化建设,故B项错误;两个五年计划的实施,使苏联的现代化建设成效显著,故C项正确;图表中未出现轻工业和农业的信息,无从得出经济结构失衡的结论,故D项错误。
8.1931年,苏联购买的机器设备约占世界机器设备出口总量的30%,1932年占50%,而且是择优、低价购买。
1931年苏联购买美国机器设备约占美国机器设备出口总量的50%。
这表明()A.30年代苏联开始发展资本主义经济B.1932年苏联迅速实现了全面工业化C.危机迫使美国支持苏联的经济建设D.资本主义危机给苏联提供发展机会解析:选D。
30年代,斯大林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即“斯大林模式”,故A项错误;到1937年,通过实施两个五年计划,苏联迅速实现了工业化,故B项错误;美苏社会制度、意识形态不同,美国不可能主观上“支持”苏联,故C项错误;1929年发生世界经济大危机,客观上给苏联提供了发展的机会,故D项正确。
9.(2016·河南六市模拟)1927年底苏共代表大会通过决议,党在农村的基本任务是把个体经济联合并改造为大规模集体经济,这个过渡应是逐步的,因为个体私有经济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仍是整个农业的基础。
材料主要反映出当时苏联()A.对解决农民问题的办法尚未最终决定B.农业集体化全面推行C.小农经济分散性不适应工业化要求D.新经济政策被取消解析:选A。
“通过决议,党在农村的基本任务是……”,但没有明确解决农民问题的办法,只是笼统地说“过渡应是逐步的”,故A项正确;B项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根据材料“个体私有经济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仍是整个农业的基础”,而没有涉及工业化要求,故C项错误;1929年,斯大林公开宣布停止实施新经济政策,不是“1927年”,故D项错误。
10.(2016·河北邯郸模拟)赫鲁晓夫在许多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都因地制宜地建立了各种形式的承包责任制,主要有三种形式:承包到队的综合机械化生产队;承包到组的机械化小组;承包到家的农机手承包家庭。
这一措施()A.改变了原有经济结构B.调动了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C.废除了斯大林模式D.为中国的农村改革提供模式解析:选B。
根据材料中“建立了各种形式的承包责任制”,可知这一做法扩大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的自主权,调动了生产积极性,故B项正确;斯大林模式片面发展重工业,导致农业和轻工业长期处于落后状态,题干只涉及农业措施,无法体现改变了原有经济结构,故A项错误;据材料“赫鲁晓夫在许多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赫鲁晓夫改革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斯大林模式,但他对斯大林模式的弊端缺乏科学认识,无法从根本上突破这一模式,故C项错误;中国的农村改革是从群众自发到中央肯定、推动,故D 项错误。
11.(2016·安徽马鞍山模拟)1970年,苏联著名物理学家安德鲁·萨哈罗夫在致党政领导人的呼吁书中,把苏联比喻为“一辆巨大的卡车”,而驾驶员“一只脚使劲往下踩加速器,却用另一只脚踩刹车”。
这里的“踩加速器”是指()A.利用科技革命成果B.巩固计划经济体制C.支持第三世界国家D.加快工业化步伐解析:选A。
1970年,苏联处于勃列日涅夫改革时期,改革重点放在重工业领域,利用第三次科技革命成果,发展军工业,故A项正确;勃列日涅夫改革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了斯大林模式,不是巩固计划经济体制,故B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苏联经济方面内容,不是支持第三世界国家,故C项错误;加快工业化步伐不符合“踩加速器”的史实,故D项错误。
12.(2016·福建三明模拟)2003年俄罗斯科学院某院士说:“我们俄罗斯人以我们自己的沉痛灾难为代价,成为耶稣,悲壮地走上祭坛,向世人和历史宣告:苏联的‘民主化’‘私有化’完全是一条绝路、死路。
”这说明他把苏联解体的原因归结为() A.日益严重的经济危机B.苏联政局的动荡C.西方的和平演变政策D.戈尔巴乔夫改革解析:选D。
戈尔巴乔夫改革期间,以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代替科学社会主义,经济领域开展私有化,结果导致苏联解体,与材料中“苏联的‘民主化’‘私有化’”相符,故D项正确。
材料未涉及经济危机,故A项错误;材料未涉及苏联政局的动荡,故B项错误;材料未涉及西方的和平演变政策,故C项错误。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2小题,第13题28分,第14题24分,共52分)13.(2016·陕西渭南模拟)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五年计划给西方国家留下的印象似乎不像给发展中国家留下的印象那么深,一个原因是,按照西方人的标准,苏联公民受到了严重的剥削。
苏联人的衣衫褴褛、食物单调、住房糟糕和消费品匮乏给访问苏联的西方人留下了深刻印象。
反映在一党制政治结构中的个人自由缺乏、工会受束缚、教育受统一管理和所有交流媒介受严格控制同样使他们感受震惊。
尽管苏联取得了五年计划的成就,但苏联社会在大多数西方人看来.似乎并不是一个值得仿效的社会主义乐园。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材料二战后独立的发展中国家的反应则完全不同。
对他们来说,苏联是一个在30年内成功地将自己从一个落后的农业国转变成世界第二大工业、军事强国的国家。
使这一惊人的变化成为可能的种种制度和技术对这些民族来说非常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