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教版九年级化学第二课时 原子的构成、离子
- 格式:ppt
- 大小:234.00 KB
- 文档页数:14
第三章第2节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1.2.3)【课型】新授【学习目标】知道分子、原子、离子都是构成物质的微粒。
知道在化学反应中分子可以分解为原子,原子可以结合成分子,原子和离子通过得失电子可以相互转化。
知道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的。
能根据相对原子质量求算相对分子质量。
初步认识物质结构学习中的模型方法。
建立物质无限可分的观点。
【知识结构】开门见山,说明构成物质的微粒有原子、离子和分子,并出示彩图,分别介绍由分子、原子、离子构成的物质和它们的结构。
由实验现象的微观图示,物质结构的示意图,真实的分子、原子图像、化学发展史料等,让学生认识分子、原子、离子的特殊性质和它们的区别、联系以及原子的结构等。
由原子的质量描述极不方便,引入相对原子质量和相对分子质量,为有关化学式计算打下基础。
【重点难点】1、认识构成物质的粒子有分子、原子、离子。
知道分子、原子、离子的不同和相互关系。
2、知道原子的结构,建立物质无限可分的观点。
3、能正确求算相对分子质量。
【基本设想】第1课时分子、原子分子、原子内容比较抽象,尽可能利用多媒体课件,将化学变化中分子、原子的行为生动直观地表现出来,或者用球棍模型展示水分子、二氧化碳分子、金刚石、氯化钠的结构等,让学生感受分子、原子、离子的真实存在。
第2课时原子的构成、离子由汤姆生发现电子和卢瑟福用α粒子轰击金箔的实验现象,联想与启示。
让学生通过讨论、交流得出原子的构成。
第3课时原子的质量建议将相对原子质量的计算过程由学生一步一步演算出来,这更利于学生理解,如m(碳)=1.993X10-26Kg,m(氧)=2.657X10-26Kg,m(碳)/12=1.993X10-26Kg/12= 1.66X10-27Kg,氧的相对原子质量= 1.993X10-26Kg/1.66X10-27Kg=16。
再求一下钠、铝的相对原子质量,巩固概念,通过练习让学生熟练掌握。
【教学过程】第1课时分子、原子〖引入〗投影展示干冰、金属铜、氯化钠、金刚石等物质的微粒构成示意图。
第二节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第二课时)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的。
2、原子和离子通过得失电子可以相互转化。
3、离子也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基本微粒。
过程与方法:
1、积极主动与他人进行交流、讨论,清楚表达自己的观点。
2、提出与问题有关的猜想,进行初步的探究。
3、对获得的信息进行分析、推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养成探究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
2、培养学生对自然和社会的责任感。
学习重难点:
1、知道原子的构成。
2、知道原子得失电子可以转变成离子。
学习重难点:
初步建立原子结构模型。
课前准备
教师:原子结构的探索历程
学生:原子、分子间的转化。
教学过程:
板书设计: 三、原子结构 1、
2、电性关系
不带电的微粒:中子、原子(分子); 带负电荷的微粒:电子; 带正电荷的微粒:原子核、质子 3、电量关系:
核电荷数=质子数(原因是中子不带电);质子数=电子数(原因是原子不带电)
所以在原子中:核电荷数=质子数=电子数 4、质量关系:
原子
核外电子
原子核 质子
中子 (在核外作高速的无规则的运动)
(居于原子中央)
m(原子)=m(原子核)+m(电子)≈m(原子核)[原因是一个电子的质量很小,可以忽略]
5、原子结构示意图
四、离子
1、离子也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
2、阴离子
3、阳离子。
32《原子的构成》第二课时教案课题3原子的构成(第二课时)【核心素养】通过对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及离子的探究,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微观世界的理解。
【学情分析】学生已经学习了两种构成物质微粒——分子与原子这。
在上节课又学习了原子的结构,在此基础上展开本节课的学习——离子。
因为学生对原子结构的掌握还不十分熟练,对抽象的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又缺乏想象力。
所以如何让学生形象地理解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能在学习了外层电子数与化学性质的关系后,自然而然理解“离子的形成”过程。
【教学目标】1.通过想象、猜想一探索证明一归纳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知道原子核外电子是分层排布的。
(难点)2.了解原子结构示意图涵义及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与元素性质的关系。
3.通过探析NaCl的形成过程,了解离子的形成,初步认识离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粒子。
(重点)【课前准备】学生完成教师发布的课前预习任务,教师通过预习反馈,了解学生的薄弱点。
【教学过程】【导入】离子1.复习物质的构成微粒——分子与原子,引出本节课重点第三种构成物质的微粒,即“离子”2.复习原子的构成,着重原子核与电子的电性,电量。
【活动】画出你想象中原子的结构1.教师富有感情地朗读学生作品一一科普小论文《漫游原子世界》。
在巩固原子结构的基础上,鼓励引导学生画出自己心目中原子的样子。
附文:我是一个小小的电子,我在原子里围绕着原子核不停地转动,虽然空间很大,但我和我的同伴总想挣脱原子核的吸引。
可是原子核这个小老头很有能耐,虽然只占原子的一丁点空间,里面却由质子和中子构成,中子不带电,质子带正第1页电,正好把我身上的负电深深吸引。
【讲授】核外电子的排布2.设问思考。
(1)既然电子带有负电荷,而原子核含有质子并带有正电荷,那么为什么电子并没有被原子核吸引过来并结合在一起呢?以太阳系行星围绕太阳运转与原子中电子围绕原子核运动做类比。
用发射人造卫星的原理和俄罗斯套娃的模型,将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抽象内容,形象化具体化。
第2课时分子原子原子的构成1.知识与技能(1)认识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构成的。
(2)能运用分子、原子的观点解释一些简单的生活和实验现象。
(3)认识原子的内部构成。
2.过程与方法(1)学习通过观察生活、实验探究等方法获取信息。
(2)学习运用比较、分析、归纳等方法对实验所得信息进行加工。
(3)充分发挥学生的空间想象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增加学生对微观世界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从探究中获得成功的喜悦,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
(2)逐步提高抽象思维能力、想象力和分析、推理能力。
(3)使学生在实验的探究,讨论中学会与别人交流、合作、增强协作精神。
重点:(1)理解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构成的。
(2)从分子和原子的观点认识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
(3)了解原子的内部构成。
难点:(1)建立微观粒子运动的想象表象,体会它与宏观物体运动的不同点。
(2)微观角度对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区分。
【提问】在水电解的过程中,发生变化的是什么?不变的又是什么?请把你的想法与同学相互交流、讨论。
【结论】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讲解】由上述讨论可知,原子可以结合成分子,不仅如此,原子还能直接构成物质。
(1)定义: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2)性质:①分子的体积和质量都很小。
②分子处于不断的运动中。
③分子之间有间隙。
2.原子(1)定义: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2)性质:与分子的性质相似,体积、质量小;运动;有间隙。
用分子、原子的观点理解化学反应的本质:3.原子的构成原子的构成⎩⎪⎨⎪⎧原子核(正电)⎩⎪⎨⎪⎧质子(正电)中子(不带电)核外电子(负电)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组织好学生完成从抽象到形象,从微观到宏观的理解过程,督促学生积极参与、相互配合,积极引导学生探究,使学生进一步掌握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充分体现探究学习。
1.氮气液化的过程中,发生改变的是( C ) A .氮气分子的大小 B .氮气分子的组成 C .氮气分子间的距离 D .氮气的化学性质2.下列事实能证明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分的是( C ) A .蒸发氯化钠溶液后,有固体析出 B .干冰升华形成二氧化碳气体 C .水通电可以收集到氧气和氢气 D .水蒸气冷凝为水3.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D ) A .水是由水分子直接构成的 B .分子和原子等都是构成物质的微粒C .分子和原子的本质区别是:分子可分,原子不可分D .氮气是由氮原子直接构成的4.能说明分子在化学变化中可再分的事实是( B ) A .湿衣服放在外面晾干 B .水通电生成氢气和氧气 C .硫加热变成硫蒸气 D .大块冰糖变成小块冰糖 5.原子核的构成是( C )A.质子和电子 B.电子和中子C.质子和中子 D.质子、中子、电子6.有两种不同的碳原子,一种原子核内有6个质子和6个中子,另一种原子核内有6个质子和7个中子,则它们不相等的是( D)A.核电荷数 B.核外电子数C.原子的带电量 D.原子的质量7.下列有关分子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A.一切物质都是由分子构成的B.不同种分子的化学性质不同C.分子是由原子结合而成的D.在化学变化中分子本身发生改变8.(泰安中考)原子是构成物质的基本粒子。
沪教版九年级第三章第二节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第2课时教案【教学课型】新课【教学课题】3.2 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教学目标】认知目标:1、知道原子是由原子核和电子构成的2、了解离子的形成过程3、知道相对原子质量的计算方法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综合分析能力和抽象思维及逻辑思维能力情感目标:1、通过原子结构的发现史,感受科学家们严谨求实、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2、建立“物质是可分的”辨证唯物主义观点【教学重点】原子的结构【教学难点】建立物质无限可分的观点【教学用具】多媒体电脑【教学方法】引导探究法、自学辅导法、提问强化法课前预习:1、第二节课文P66—P70;2、查阅有关原子结构的资料教学情景导入:化学反应的过程就是参加反应的各物质的原子重新组合的过程,你想过没有,不同的原子为什么会有差异呢?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首先需要研究“原子在化学变化中是不能再分的,但是如果用其他方法或在其他变化中原子究竟能不能再分成更小的微粒?教学过程设计提出问题:1、金属物质一般由什么微粒构成?2、金属导电的原理是什么?3、这一事实说明什么?介绍原子结构的发现史——近代原子学说和电子的发现。
原子中有带负电的电子,但原子显电性吗?如用手触摸铁、铜会触电吗?由此可推测出什么?学生回答电脑展示α粒子的散射实验动画你能试着对出现的实验现象进行解释吗?分析:大多数的α粒子能穿透金箔,说明金属原子内部有很大的空间,α粒子一穿而过。
一小部分粒子改变了原来的运动路线,发生了偏转。
说明原子内部有带正电荷的粒子存在。
有极少部分粒子反弹回去,说明运动中遇到了坚硬的不可穿透的质点,这说明原子中有一个很小的核,且质量很大,所以只有极少数α粒子被反弹回去。
结论:卢瑟福就把这个带正电、体积很小、但质量却和整个原子差不多大的微粒叫原子核。
原子就是由居于原子中心带正电的原子核和核外带负电的电子构成,并且电子围绕原子核作高速运动,原子的构成就象行星围绕太阳运转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