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秋天2
- 格式:ppt
- 大小:914.50 KB
- 文档页数:19
《秋天》知识讲解作者与背景何其芳(1912—1977),原名何永芳,四川万县(现在重庆万州)人。
现代诗人、评论家。
著有诗集《预言》《夜歌和白天的歌》,散文集《画梦录》,文艺论文集《关于现实主义》等。
代表诗作有《生活是多么广阔》《我为少男少女歌唱》等。
《秋天》选自何其芳早年创作的诗集《预言》(1931—1933),当时作者是一名20岁左右的大学生。
诗人将视野投向乡野,投向普通人的活动场景,以观者的身份言身外他人之事,表现出一派明朗纯净的诗意诗风。
知识积累1.丁丁..(zhēngzhēng):伐木声。
2.肥硕.(shuò):这里指果实又大又饱满。
3.栖.(qī)息:停留,休息(多指鸟类)。
4.鳊.(biān)鱼:淡水鱼的一种,身体侧扁,头小而尖,鳞较细。
5.乌桕.(jiù):也叫桕树。
落叶乔木,叶子互生,略呈菱形,秋天变红。
6.芦篷.(péng):芦苇做的船篷。
7.寥.(liáo)阔:高远空旷。
8.枯涸.(hé):干涸,没有水了。
9.清洌.(liè):水清澈。
10.梦寐.(mèi):睡梦。
11.幽.(yōu)谷 12.镰.(lián)刀 13.背篓.(lǒu)14.竹篱.(lí)15.蟋蟀..(xīshuài)考题例析仿照下面的句子,在横线上再写三句话。
要求句式、结构与例句相同,内容符合语境。
假如我是一个画家,我就要用缤纷的色彩,来描绘春天的五彩斑斓。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该题考查仿写。
所写句子的句式、结构必须与例句相同,内容符合语境。
示例:(1)假如我是一名歌唱家,我就要用优美的歌声,来歌唱祖国的繁荣昌盛。
第(1)课时课题:书法---写字基本知识课型:新授课教学目标:1、初步掌握书写的姿势,了解钢笔书写的特点。
2、了解我国书法发展的历史。
3、掌握基本笔画的书写特点。
重点:基本笔画的书写。
难点:运笔的技法。
教学过程:一、了解书法的发展史及字体的分类:1、介绍我国书法的发展的历史。
2、介绍基本书体:颜、柳、赵、欧体,分类出示范本,边欣赏边讲解。
二、讲解书写的基本知识和要求:1、书写姿势:做到“三个一”:一拳、一尺、一寸(师及时指正)2、了解钢笔的性能:笔头富有弹性;选择出水顺畅的钢笔;及时地清洗钢笔;选择易溶解的钢笔墨水,一般要固定使用,不能参合使用。
换用墨水时,要清洗干净;不能将钢笔摔到地上,以免笔头折断。
三、基本笔画书写1、基本笔画包括:横、撇、竖、捺、点等。
2、教师边书写边讲解。
3、学生练习,教师指导。
(姿势正确)4、运笔的技法:起笔按,后稍提笔,在运笔的过程中要求做到平稳、流畅,末尾处回锋收笔或轻轻提笔,一个笔画的书写要求一气呵成。
在运笔中靠指力的轻重达到笔画粗细变化的效果,以求字的美观、大气。
5、学生练习,教师指导。
(发现问题及时指正)四、作业:完成一张基本笔画的练习。
板书设计:写字基本知识、一拳、一尺、一寸我的思考:通过导入让学生了解我国悠久的历史文化,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这是书写的起步,让学生了解书写工具及保养的基本常识。
基本笔画书写是整个字书写的基础,必须认真书写。
课后反思:学生书写的姿势还有待进一步提高,要加强训练,基本笔画也要加强训练。
总第(2)课时课题:书写练习1课型:新授课教学目标:1、教会学生正确书写“杏花春雨江南”6个字。
2、使学生理解“杏花春雨江南”的意思,并用钢笔写出符合要求的的字。
重点:正确书写6个字。
难点:注意字的结构和笔画的书写。
教学过程:一、小结课堂内容,评价上次作业。
二、讲解新课:1、检查学生书写姿势和执笔动作(要求做到“三个一”)。
2、书写方法是:写一个字看一眼黑板。
七年级上册语文第二课秋天的怀念《秋天的怀念》是当代作家史铁生的一篇怀念母亲的散文。
作者用克制的语言,回忆了母亲在自己瘫痪时的几件小事,重点追忆,母亲要带“我”去北海看花这件事,倾诉他少不更事的追悔,对母亲深沉的爱和想念。
下面就是小编为大家梳理归纳的内容,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七年级上册语文第二课秋天的怀念七年级上册语文《秋天的怀念》课文原文双腿瘫痪后,我的脾气变得暴怒无常。
望着望着天上北归的雁阵,我会突然把面前的玻璃砸碎;听着听着李谷一甜美的歌声,我会猛地把手边的东西摔向四周的墙壁。
母亲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
当一切恢复沉寂,她又悄悄地进来,眼边红红的,看着我。
“听说北海的花儿都开了,我推着你去走走。
”她总是这么说。
母亲喜欢花,可自从我的腿瘫痪以后,她侍弄的那些花都死了。
“不,我不去!”我狠命地捶打这两条可恨的腿,喊着,“我可活什么劲儿!”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可我却一直都不知道,她的病已经到了那步田地。
后来妹妹告诉我,她常常肝疼得整宿整宿翻来覆去地睡不了觉。
那天我又独自坐在屋里,看着窗外的树叶“唰唰啦啦”地飘落。
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着你去看看吧。
”她憔悴的脸上现出央求般的神色。
“什么时候?”“你要是愿意,就明天?”她说。
我的回答已经让她喜出望外了。
“好吧,就明天。
”我说。
她高兴得一会坐下,一会站起:“那就赶紧准备准备。
”“哎呀,烦不烦?几步路,有什么好准备的!”她也笑了,坐在我身边,絮絮叨叨地说着:“看完菊花,咱们就去‘仿膳’,你小时候最爱吃那儿的豌豆黄儿。
还记得那回我带你去北海吗?你偏说那杨树花是毛毛虫,跑着,一脚踩扁一个……”她忽然不说了。
对于“跑”和“踩”一类的字眼,她比我还敏感。
她又悄悄地出去了。
她出去了,就再也没回来。
邻居们把她抬上车时,她还在大口大口地吐着鲜血。
我没想到她已经病成那样。
——《秋天的怀念》文本解读《秋天的怀念》是史铁生怀念母亲的一篇散文。
怀念母亲的文章,小学高年级语文教材中有梁晓声的《慈母情深》和季羡林先生的《怀念母亲》,它们都是带有浓烈自传色彩的散文。
季羡林曾说:散文的精髓在于“真情”二字,“散文的真面目是以情感人”。
那么,本文作者是如何表达怀念之情,让人感同身受而共鸣的呢?一、对比的巧妙运用文章开头就用概述性的叙述,为我们勾勒出一个脾气暴怒无常的儿子形象:望着望着天上北归的雁阵,我会突然把面前的玻璃砸碎;听着听着李谷一甜美的歌声,我会猛地把手边的东西摔向四周的墙壁。
仰望着“北归的雁阵”是多么富有诗情画意的场景,听着“李谷一甜美的歌声”是多么惬意的时光,可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我暴怒无常的情绪。
在最青春的年华突然双腿瘫痪,对于每一个人来说都是晴天霹雳,作者的暴怒无常可以理解,本也没有什么特别之处。
但作者却把痛苦的情绪与美好的事物放在一起,这样一对比就俞加反衬出他那种痛不欲生的处境。
而且这一句的语言很特别,“望着望着”“听着听着”与“望着”“听着”相比,给人的感觉是不一样的,前者能营造出一种意境,在读者头脑中形成一种画面感,让人浮想联翩,仿佛看见作者就站在窗前望着晚霞里北归的雁阵,躺在沙发上听着甜美的歌声闭目养神。
后者则完全没有这个效果。
而且“望着望着”“听着听着”的句式,还给人以整齐、流动之美。
用美好的意境来凸显暴怒无常,更能增强表达效果。
与我的暴怒无常形成鲜明对比的还有母亲的行为。
我发脾气时,母亲会悄悄地躲出去,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当一切恢复沉寂,她又悄悄地进来,眼边红红的,看着我。
“悄悄地”、“偷偷地”、眼边“红红的”,把一位不声不响、理解儿子而毫不张扬的母亲形象刻画得淋漓尽致,使读者如见其形。
我的暴怒也更衬托出母亲的包容与隐忍。
此外,这一句还隐藏着不易发现的语言密码。
“悄悄地”、“偷偷地”、“红红的”,这些词本身都是普普通通的字眼,但以叠词的方式连续使用,使得语言富有节奏感和音韵美,也渲染出一种淡淡的忧伤。
课题2秋天的怀念课时 2 课型讲授修订与补充1、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通过反复朗读,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体会母亲的形象了解借景抒情的写作手法过程与方法走进秋天——读出味道;走出怀念——读出思考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深刻领悟文章饱含的深深母爱,受到熏陶感染。
联系生活,学会感恩和爱。
教学重点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感悟文章中蕴含的母爱。
教学难点文章最后一个自然段作者如何融情于景,借景抒情。
教学方法老师引导体会、师生共同探讨教具、课件教学过程教学内容第一课时一、读题解题,披情入文。
简介写作背景,指导学生朗读课题,突出对母亲的怀念之情。
二、快速读文,初步感知。
学生自读课文,达到文通字顺。
三、揣摩字词,走近人物。
1.学习生字“瘫”与“痪”,由字至词,将“瘫痪”与史铁生内心的痛苦联系起来。
2.学习生字“憔”与“悴”,由字至词,将“憔悴”与母亲内心的痛苦联系起来。
3.“憔悴”的母亲面对“瘫痪”的儿子,最想做的一件事是什么?请学生在浏览课文的基础上概括。
四、借助表格,理清文路。
师生共同完成如下表格:第一次第二次母亲的话“听说北海的花儿都开了,我推着你去走走。
”“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着你去看看吧。
”“我”的情况暴怒无常那天我又独自坐在屋里,看着窗外的树叶“唰唰啦啦”地飘落。
母亲的表现母亲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
当一切恢复沉寂,她又悄悄地进来,眼边红红的,看着我。
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
“我”的表现“不,我不去!”“什么时候?”母亲的表现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咱娘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喜出望外五、研读文本,感受形象。
1.结合表格捕捉人物形象:看到了怎样的儿子,怎样的母亲?2.研读课文第一自然段,通过“暴怒无常”“砸”“摔”“捶”等体会史铁生的痛苦与绝望;指导朗读,体会史铁生的内心。
3.研读关于母亲的描写,从“躲”“忍”“挡”等细节描写体会母爱的无私与深沉;指导朗读,进一步感受母亲的平凡、坚强、宽容和无私。
七年级上册人教版语文《秋天》原文及教案教师教案要是备教材、备学生、备方法、备自己、备能力培养等,达到挖掘教材要“深”,教学方法要“活”,讲课要“精”,传授知识要“准”,教学效果要“高”的目的。
下面给大家带来关于七年级上册人教版语文《秋天》原文及教案,希望会对大家的工作与学习有所帮助。
七年级上册人教版语文《秋天》原文《秋天》文/何其芳震落了清晨满披着的露珠,伐木声丁丁地飘出幽谷。
放下饱食过稻香的镰刀,用背篓来装竹篱间肥硕的瓜果。
秋天栖息在农家里。
向江面的冷雾撒下圆圆的网,收起青鳊鱼似的乌柏叶的影子。
芦蓬上满载着白霜,轻轻摇着归泊的小桨。
秋天游戏在渔船上。
草野在蟋蟀声中更寥阔了。
溪水因枯涸见石更清洌了。
牛背上的笛声何处去了,那满流着夏夜的香与热的笛孔?秋天梦寐在牧羊女的眼里。
七年级上册人教版语文《秋天》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①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感情。
②理解、积累“栖息、寥阔、枯涸、清洌、梦寐”等词语。
过程与方法目标:①通过反复朗读、描绘画面来把握作者的情感,体会诗歌的意境。
②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品味诗歌语言。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①感悟秋天,赞美秋天,热爱秋天。
②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感情。
二、教学重难点:①体会诗歌优美的意境。
②揣摩、品味本文优美的语言。
三、课时:二课时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提及秋天,我们自然联想到硕果挂枝、粮仓满溢、农人慰心的笑容。
的确,秋天是一个成熟和收获的季节,因为土地是真诚公允的,“一份耕耘一分收获”是秋天用收成证明着播种者的品质;秋天又是宽容博大的,是秋天用慈母般的心肠去孕育勃勃生机的满园春色。
现代诗人何其芳以他敏锐的诗心捕捉,绘写出了秋天的风彩。
今天,就让我们一同走进《秋天》,体味动人的秋魄。
2、介绍作者何其芳(1912~1977),现代散文家、诗人、文艺评论家。
1936年他与卞之琳、李广田的诗歌合集《汉园集》出版,他的散文集《画梦录》于1937年出版,并获得《大公报》文艺金奖。
秋天的怀念一、基础知识1.根据下列所给词语含义写出相应的词语。
(1)由于神经机能发生障碍,身体某一部分完全或不完全地丧失活动功能。
( )(2)形容人脸色不好。
( )(3)颜色鲜明而美丽。
( )(4)高尚纯洁。
( )【答案】(1)瘫痪(2)憔悴(3)烂漫(4)高洁【解析】考查根据词义写出的词语的能力。
答此题,没有什么较好的解决办法,就是看学生平时的积累。
对词语含义的把握,对词语字眼的记忆。
根据词语含义去推断应是哪个成语。
如“高尚纯洁”,还可提取其中的“高”和“洁”组成“高洁”作为答案。
2.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憎.恨(zèng)沉寂.(jì)瘫.痪(tān)B.侍.弄(shì)捶.打(chuí)絮.叨(xù)C.烂漫.(màn)创.伤(chuàng)暴.怒(bào)D.仿膳.(shàn)恢.复(huī)豌.豆(wǎn)【答案】B【解析】A.憎zēng;C.创chuāng;D.豌wān;故选B。
3.下面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史铁生先生的代表作《我与地坛》,被誉为20世纪中国最杰出的作品以及中国当代50本经典著作。
B.史铁生先生的作品《合欢树》大约有2000字左右,被收录在高二语文课本中。
C.我国青少年体质连续多年下滑已是不争的事实。
D.是否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是我们能取得好成绩的条件之一。
【答案】C【解析】此题考查修改病句。
修改病句要尽量不改变原意,在原意的基础上进行修改,改动的字数要尽量少。
A. 句式杂糅,可删掉“以及中国当代50本经典著作”;B. 语意重复,“大约”“左右”删掉其一;C.正确;D.前后不一致,应删去“是否”。
【点睛】病句题历来是中考热点,复习中首先要熟悉中考常考的六种病句类型——搭配不当、语序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
辨析时可采用紧缩主干法,先审主干再审枝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