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印度辨别种姓
- 格式:docx
- 大小:8.68 KB
- 文档页数:4
瓦尔那阶序一张根据《梨俱吠陀·原人歌》所绘的瓦尔那等级:婆罗门是原人的嘴、刹帝利是原人的双臂、吠舍是原人的大腿、首陀罗是原人的脚。
至于贱民,则被排除在原人的身体之外。
早期婆罗门所著的经典中刻意忽略贱民不提,主张将所有的种姓划分成四种瓦尔那,并分别以四种颜色代表。
这四种瓦尔那同样以婆罗门为首,借由职能与权利的划分规范,构成一严谨的阶序:1婆罗门:最高等的瓦尔那,也是整个阶序的核心,代表示是白色。
婆罗门本为祭司,根据《摩奴法典》规定,可从事教授吠陀经、司祭与接受奉献这三样工作,但在8世纪以后祭司逐渐不受重视,洁净便取代前者,成为婆罗门最主要的特征。
此外,婆罗门享有许多特权,如不可处罚、不用交税、不可杀害、可领回部份充公遗失物等。
2刹帝利:次等的瓦尔那,《梵书》称其具有与婆罗门共享“管辖一切生物”的权利,代表示是红色。
刹帝利是战士和统治者,掌握实际的政治与军事权力,但被排除在完整的司祭过程之外,因此不具有宗教上的权力。
此外,其负有保护婆罗门之责。
3吠舍:第三等的瓦尔那,代表示是黄色。
吠舍是农人或牧人,任务是生产食物,并提供各种祭品。
《瞿昙》规定吠舍可从事农耕、商业、畜牧与放贷的工作。
4首陀罗:最低等的瓦尔那,代表示是黑色。
首陀罗是没有人身自由的奴仆,负责提供各种服务。
文字学家乔治·杜梅吉尔(英语:Georges Dumézil)认为,瓦尔那组成的阶序实际上并非由上而下排列,而是由一系列的二分原则所构成:先是首陀罗被大←包含排除在外,其他三个瓦尔那构成一组,即再生族dvija(twice -born,能举行成年礼的瓦尔那);再生组排除吠舍,由婆罗门与刹帝利构成拥有“统治一切生物之权力”的一组;最后婆罗门排除刹帝利,独自拥有三种特权,即传授吠陀经、司祭与接受奉献[13]。
杜蒙根据上述原则进一步补充,认为瓦尔那阶序刻意排除贱民就如同上述的二分原则。
换言之,整个瓦尔那阶序的分类关系大致如下:范围→小高↑地位与特权↓低婆罗门统治一切生物的权力再生族刹帝利瓦尔那阶序吠舍实际上的种姓制度首陀罗贱民根据上述的解释,我们可以理解到瓦尔那实际上是一套分类体系,而非具有实质内涵的规范架构。
深入了解印度种姓制度印度教将人分为4个种姓婆罗门、刹帝利、吠舍和首陀罗。
其中婆罗门的地位最高,其余种姓的社会地位依次降低。
除了这4个种姓以外,还有一种被排除在种姓之外的人——贱民。
他们的社会地位最低,好像被排斥在社会之外。
种姓制度把印度教社会分成若干社会集团,集团之间有高低之分,贵贱之别。
各种姓都有自己的道德法规和风俗习惯,一般不能互相通婚。
印度教种姓制度下的女性地位低下。
虽然印度经历了经济的现代化,制订了有关禁止歧视的法律,种姓制度在印度社会依然有着重要地位。
去印度之前,我对种姓制度充满好奇。
记得第一次到访印度时,我和参与接待的印度大学生志愿者聊起这一话题。
他告诉我,种姓制度在印度独立以后就被宪法完全废止了,在当代社会生活中不存在任何影响。
但随着近年来对印度了解的深入,我逐渐发现,种姓制度在当代印度社会仍然具有较大的影响力。
种姓决定你的职业据长期在印度工作和生活的朋友介绍,印度人之间十分清楚彼此种姓的区分。
一般而言,从名字上就可以辨别不同种姓。
种姓等级越高,姓氏往往越简单。
如果从名字无法识别,那么通过几句简单的交谈,就能立即辨别清楚。
印度朋友说,种姓的身份无法伪装,不知道是否是常年累月的气质打磨使然。
依据印度教的教义,不同的种姓有不同的职业划分,各个种姓的人生来就有应该从事的职业,比如工程师、教师、医生、商人,每个人安守本分就好。
最受歧视的贱民只能在农村当佃农,或在城市从事清扫、屠宰等被认为不洁的工作,不能进入寺庙、学校等公共场所。
千百年来,印度社会一直是如此发展的。
印度社会认为,高种姓的社会精英为国家作出了更大贡献,维护了社会的稳定。
纵有再大的贫富差距,底层民众也丝毫不仇富,因为在其宗教信仰里,这是他的宿命,还有来世可以寄托希望。
现在,印度的很多职业是和种姓挂钩的。
即使是在沦为英国殖民地的二百多年岁月里,基督教也没有得到印度社会的广泛接受,如今只有23的印度居民信仰基督教。
从历史上看,独特的宗教文化传统和社会心理,使得印度容易被征服,却很难被改变。
印度种姓制度印度的种姓制度是源自古代的社会等级划分,不同种姓之间存在着复杂的社会、经济和宗教差异。
种姓制度在印度社会中发挥了重要的角色,并深深地融入到印度人的生活中。
印度的种姓制度主要分为四个主要的种姓:婆罗门(贝拉米)、刹帝利、平民和贱民。
婆罗门被认为是最高贵的种姓,他们拥有学问和宗教权力。
刹帝利是武士和行政官员的种姓。
平民种姓包括商人和农民,并被认为是社会中间层。
贱民种姓则是社会最底层的人,他们拥有最低的社会地位,只能从事那些被认为低贱的职业,如清洁工、清道夫等。
种姓制度在印度社会中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
一方面,种姓制度为人们提供了一种相对清晰的社会身份认同,有助于社会秩序和稳定。
种姓制度规定了每个人的职责、义务和权力,也建立了一个相对公平和安全的社会结构。
另一方面,种姓制度也给印度社会带来了极大的不平等和歧视。
贱民种姓的人们长期以来被压迫和歧视,他们被视为“不洁净”的,面临种种不公正待遇。
他们被剥夺了接受教育、工作和社会移动的机会,被限制在了固定的社会地位上。
尽管种姓制度带来了一些问题,但印度社会对此也有一定的反思和改革。
印度政府制定了一些法律来保护贱民种姓的权益,并鼓励社会对种姓制度进行改革和废除。
此外,印度也在宗教信仰方面推动一种更加包容和平等的理念,鼓励人们超越种姓的界限。
尽管种姓制度存在许多问题,但它仍然是印度社会中一个重要的文化遗产。
印度人对于种姓制度有着复杂的态度,一方面,他们致力于消除不平等和歧视,另一方面,他们也珍视种姓制度作为印度文化的一部分。
总的来说,印度的种姓制度是一个复杂而有争议的社会制度。
虽然它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社会不平等和不公正,但它也是印度文化的一部分。
随着时间的推移,印度社会正逐渐朝着更公平、更包容的方向发展,种姓制度也在逐渐淡化。
[高种姓印度人]如何判断印度人的种姓?揭秘种姓制度的现状我们都知道,不同的国家不同的民族,对于他们取的名字,都有独有的风俗文化以及讲究,像我们中国,汉族都是姓在前名在后,外国许多国家就可能会反过来,名在前,姓在后,我们一般都可以根据人的名字分辨出人的大概国籍或者性别,今天我们就来说说一个比较奇特的国家,印度,印度人的名字辨别种姓也是一门学问,就让趣历史小编带大家来了解一下如何通过印度人名字辨别种姓,揭秘一下印度种姓制度的现状。
教你通过印度人名字辨别种姓印度种姓瓦尔那(梵语称Varva/英语称卡斯特caste)制度总体上分为四大种姓:婆罗门(Brahmin/Brahmana),祭司贵族;刹帝利(kshatriya),雅利安人军事贵族包括国王以下的各级官吏,掌握国家除神权之外的一切权力;吠舍(Vaishya),是古代印度社会中的普通劳动者,也就是雅利安人的中下阶层,包括农民、手工业者和商人;首陀罗(Sudra),是指那些失去土地的自由民和被征服的达罗毗荼人。
此外,还包括一种不入流的贱民阶层(或称不可接触者,untouchable)。
各个种姓内部又由贾提(Jati,社会地位、经济状况等)分许多亚种姓,当前印度社会中的亚种姓共约4000余种。
在以前通过名字判断一个印度人的种姓是很难的。
一般高种姓的人肤色都较浅,而低种姓的人肤色都相对较深。
还有就是根据名字的含义,出生地、文化程度,是否精通梵文等宗教知识来判断。
因为很多种姓都是来自于职业,所以有的名字一看就能知道个大概。
比如“Shukla”,取纯洁的白色之意,一看就知道是婆罗门种姓。
还有“Trivedi”这种大白话一样的名字,“精通三部吠陀的人”,他肯定是婆罗门种姓。
那些以“清洁工”、“搬运工”、“洗衣工”为名的,明显就是首陀罗种姓。
但现在我们可以通过两个方面来辨别:一、各种姓常用家族姓氏印度人的姓名一般是名在前,姓在后;如:桑贾伊·甘地(SanjayGandhi),“桑贾伊”是名,“甘地”是家族姓氏。
印度种姓制度印度种姓制度是一种源远流长的社会分层制度,被认为是世界上最古老的种姓制度之一。
这个制度在印度社会中存在了数千年,并且对印度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结构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种姓制度根据人们的出生赋予不同的社会地位和权益。
据信,种姓制度最早出现在古印度的吠陀时期,将人们划分为四个主要的种姓,分别是婆罗门、刹帝利亚、瓦伊舍亚和苏达拉。
每个种姓都有其特定的职责和责任,以及一套与之相应的规则和禁令。
婆罗门种姓被认为是最高的种姓,他们是印度最大的宗教团体——婆罗门教的信仰者。
他们的主要职责是执行宗教仪式和在社会中充当精神导师。
刹帝利亚种姓则是军事和行政部门的主要成员,他们的职责是保护国家和维护社会秩序。
瓦伊舍亚种姓主要从事商业和手工业,而苏达拉种姓则属于社会的底层,从事与清洁工作有关的职业。
除了这四个基本的种姓,印度社会还划分出了许多子种姓,这些子种姓根据人们的地理和职业背景而形成,形成了一个庞大而复杂的社会层次结构。
种姓制度在印度社会中造成了严重的不平等和社会分离。
婆罗门种姓享有最高的社会地位,他们拥有特权和权力。
而苏达拉种姓则处于社会阶梯的最底端,他们受到歧视和排斥。
这种不平等导致了印度社会的社会动荡和紧张局势。
尽管在现代印度,种姓制度已经被废除,但其影响仍然存在。
然而,需要指出的是,种姓制度并非全然负面。
它在某种程度上也起到了组织社会和促进社会秩序的作用。
种姓制度通过规定每个种姓的职责和义务,使印度社会获得了一定的稳定性和秩序。
此外,种姓制度也有助于维护文化传统和民族认同,强调每个种姓的独特性和贡献。
总的来说,印度的种姓制度是一个复杂而深入人心的社会制度。
它在印度社会中起到了确定人们身份和社会地位的重要作用,但也导致了严重的不平等和社会分离。
虽然印度已经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废除种姓制度,但这一制度的历史和影响仍然在印度社会中存在。
古印度的种姓制度
古印度的种姓制度是指古印度社会对人们根据出生的阶层和职业进行分层的制度。
这个制度在古印度的历史上存在了几千年。
根据种姓制度,古印度社会被划分为四个主要的种姓,包括婆罗门、刹帝利、吠陀和苏达拉。
婆罗门种姓在社会上处于最高的地位,他们主要是负责宗教事务和教育。
刹帝利种姓是统治阶层,他们通常担任政治家、军事将领和行政官员。
吠陀种姓是商人和商贩,他们在经济活动中扮演重要角色。
苏达拉种姓则是最底层的劳动者,主要从事农业和手工艺。
种姓制度不仅限制了人们的社会地位和职业选择,还规定了他们的婚姻和生活方式。
按照种姓制度,一个人的婚姻必须在其社会地位和种姓范围内选择配偶。
婚姻是种姓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帮助维持社会的稳定和秩序。
种姓制度在古印度社会中具有很强的束缚力。
种姓之间严格保持社会和经济的隔离,阻止了社会流动和社会公正。
每个种姓都有特定的职业和行为规范,人们被束缚在自己的种姓中,很难改变自己的社会地位。
另外,种姓制度也给古印度社会带来了不平等和歧视。
婆罗门种姓在社会上享有特权和权力,而苏达拉种姓则被歧视和压迫。
种姓制度也加剧了性别不平等,对女性的歧视更加明显。
尽管种姓制度有很多负面影响,但它也在一定程度上为古印度社会提供了一种组织和秩序。
种姓制度确保了社会的稳定和秩
序,且在宗教和文化传统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虽然古印度的种姓制度已经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减弱,但在现代印度社会中仍然存在一定程度的社会分层和歧视问题。
印度政府通过法律和措施试图减少种姓制度对社会的影响,并鼓励社会流动与公平。
世界文明史小知识_印度种姓制度在谈印度的种姓制度之前,有一点需要提醒你注意,那就是种姓制度并不是印度文明独有的。
在东亚、东南亚、西亚以及西非等很多的地区,都有类似种姓制度这样的划分。
比如,古代波斯的种姓制度就和印度的非常相似。
他们有着相同的祖先,都是印欧部落雅利安人的后代。
跟古代印度的种姓制度对比来看,古代波斯也有四个等级,分别是僧侣、武士、文官和平民。
前三个阶层的人,都是外来的雅利安人,在社会上地位和身份较高。
而第四种则是当地的原住民,地位很低。
再比如,古代朝鲜从11世纪开始到近代之前,也实行着包括六个等级的种姓制度。
最高等级是,两班(分为文班和武班),他们是古代朝鲜的贵族阶级。
下一个层级是中人,属于社会上的富裕阶层。
再下是常民,普通百姓。
这里的常民,通常指的是有些资产的农民,或者城市居民。
在常民之下,朝鲜还有代表下等百姓的贱民阶层,以及白丁阶层。
这两个阶层的人,通常是那些一无所有的百姓。
不过,以上这五等都还是自由民,朝鲜还有第六等人,就是奴婢,奴婢是没有人身自由的。
另外,在古代中国,其实也有类似种姓制度的划分。
比如公侯伯子男,或者把人按照身份分为士、农、工、商,等等。
虽然农民和工匠中的下一代人也有可能成为官员,也就是进入到士绅阶层,但是总的来讲,古代中国的阶层也是非常固化的。
综合来看,其实这些种姓制度,或者类似种姓制度的社会划分都具有一些共同的特征。
印度著名的社会学家古里(Govind Sadashiv Ghurye)就对此总结出了六个核心特点,任何社会等级制度如果具有了这六个特点,都可以算作广义上的种姓制度社会。
第一,根据出生划分阶层;第二,各阶层有明显的高低等级之分;第三,各阶层有社交限制;第四,各阶层的居住地是彼此隔离的;第五,各阶层有不同的职业,而且通常是子承父业;第六,各阶层之间禁止通婚。
好,听完了这六条标准,我相信有些同学可能已经想到了,其实很多早期文明的等级划分制度都符合这几个特征。
在印度,怎么分辨一个印度人是高种姓还是低种姓?如题,还有,历史上的种姓制度是怎么形成的?
请输入图片描述
网友历来显示:
姓氏、肤色、职业、籍贯是区分印度种姓的四大显性方式。
请输入图片描述
印度有四大在编种姓,地位由高到低排列,分别为婆罗门,刹帝利,吠舍和首陀罗,他们之下还有一种“贱民”不在编,也就是“不可接触者”,被称为“达利特”。
网友云中世纪:
印度的种姓制度随着印度教深深植入印度社会之中,虽然1947年印度建国后,从法律上废除了种姓制度,但是它在人们的潜意识以及社会的方方面面中仍旧强势存在,起着极为深远的影响。
请输入图片描述
从肤色来看,当初入侵印度地区的雅利安人为白种人,所以占据统治地位的婆罗门和刹帝利以及吠舍阶层,基本上肤色都比较浅,身材都比较高大。
而印度原住民基本都是首陀罗和贱民阶层,他们的肤色接近黑色,身材瘦小。
网友啊都不傻:
《奇葩印度之我比你高级》
去过印度的筒子都知道,如果你和印度人谈种姓,大部分人会回答你种姓制已经消亡。
不过真正印度学者认为,种姓制度还是印度社会核心,印度人身份证上,不会标明种姓阶层,可是生活中,印度人自有技能分辨种姓。
请输入图片描述
说到种姓,印度四大种性,从高到低分别是,婆罗门、刹帝利、吠舍和首陀罗,至于,排不上序列的贱民,统称达利特。
如何在印度辨别种姓种姓在印度是一个略带禁忌的话题,如果你和印度人谈种姓话题,好多人会回答你种姓制度已经消亡,但也有印度学者认为,某种程度上种姓制度可以说是印度社会的核心,那么在今天,你该如何分辨印度人的种姓呢?在印度辨别种姓的方法以貌取人不靠谱印度有婆罗门、刹帝利、吠舍和首陀罗,从高到低排列的四大种姓,还有一些人的种姓是属于排不上序列的贱民阶层,被称为达利特。
追根溯源,种姓最初是根据人们的肤色和从事的职业来区分的,肤色较白皙的是上等雅利安人,是高种姓;肤色黝黑的一般是下等人或达罗毗荼人,属于低种姓。
祭司、僧侣阶层是婆罗门,国王和武士阶层是刹帝利,商人、手工业者阶层是吠舍,农民以及为上述3个阶层服务的劳动者是首陀罗,从事与粪便、尸体等不洁之物打交道工作的是达利特。
然而,这是几千年前的情况了。
随着社会的发展变革,劳动分工愈发细致,人民的迁徙更加频繁,种姓间的通婚也逐渐增多,又产生了成千上万的亚种姓,比如放牧的种姓,酿酒的种姓、榨油的种姓等等。
如今,仅仅靠印度人的肤色或职业来判断其种姓,并不靠谱。
举个例子,印度现任莫迪在印度人中算是肤色比较白的,而且贵为国家元首,怎么也得是婆罗门或刹帝利阶层吧?错!莫迪出身于古吉拉特邦的“甘琦”亚种姓,绝对的低种姓弱势群体。
印度有一位著名的歌手叫汉斯·拉吉·汉斯,一头魅力十足微显金色的长卷发,皮肤白皙得如同欧洲人,然而他却是一名达利特。
鞋子提在手里的是达利特在饮食方面,一般来说高种姓人群素食者较多,而低种姓人群非素食者更多些。
富裕的婆罗门一般也不会大吃大喝,他们的饮食倾向于清淡和新鲜,喜欢食用当时当季新鲜的蔬果和粮食。
记者曾经在印度某著名高校的校长家与他共进午餐,这一餐给记者留下深刻印象,因为完全不似外面餐馆的印餐,这个婆罗门家庭提供的餐食非常清淡健康,连咖喱的味道也很清新而非一味的辛辣,可以说非常符合我国养生餐的标准。
反之,一些贫穷的达利特家庭因为经济的原因,餐食中菜量较小且口味偏重。
印度人的高低贵贱,凭长相就可以确定我们都知道,印度有高种姓和低种姓之分。
高种姓的人,生来就比低种姓的人高贵。
最高那一档,叫婆罗门,免税免刑,占据社会绝大多数财富。
最低那一档,叫达利特,也就是所谓的贱民阶层。
根据印度教的说法,达利特是“不可接触者”,肉体是肮脏的,接触过的一切东西都会被污染,哪怕是影子都能污染别人。
隔离达利特人的措施,要比隔离新冠患者还要厉害。
2018年9月19日,印度的海德拉巴,就有一位高种姓的父亲,为阻止女儿嫁给一个低种姓的男孩,在光天化日之下袭击了他们,并砍掉了女儿的手。
达利特是不可接触的不洁之人,那印度人究竟是靠什么来区别高低种姓呢?难道印度人的种姓会写在脸上?你猜对了,印度人的种姓之分,还真的写在了脸上。
雅利安人的入侵印度地处热带,国土位于北纬10~30°之间,太阳辐射强烈。
所以印度本土的原住民,皮肤黝黑,身材矮小,被称之为达罗毗荼人。
公元前2000年,一群说着梵语,白皮肤高鼻梁的雅利安人分支,越过帕米尔高原来到了印度,击败了达罗毗荼人,成为了印度的主人。
为了以少量人口来掌控庞大的印度,雅利安人发明出了婆罗门教,用一套严密的等级体系来控制印度人。
最尊贵的雅利安人,被称之为婆罗门,他们是由天神的嘴制成,所以可以只张嘴不干活。
雅利安人的武士,被称之为刹帝利,他们是由天神的双手制成,负责对外作战,职责是世代守护婆罗门。
而雅利安人中的平民,被称之为吠舍,由天神的双腿制成,从事农业和工商业,可以参加婆罗门主持的宗教祭祀,可以拥有一定财富和地位。
而所有的达罗毗荼人,都被称之为首陀罗,由天神的双脚制成,主要从事一些低贱的职业,无任何财产权。
而焚天大神的脚下,还有一些贱民,也就是达利特,由犯了大罪之人构成,只有婆罗门祭司有权将人打入这个阶层,他们是不洁的,不可接触的。
基本上,贱民根本就不算人。
而这样的贱民,印度目前有大概1.67亿人。
种姓制度,种在前,姓在后,凭种族和姓氏来区分彼此,构成了坚固的阶层屏障。
印度的低种姓,敢侵犯高种姓吗?2012年的公交事件了解一下印度种姓制度森严,低种姓的人民苦不堪言,高种姓却每天纸醉金迷。
那么印度的低种姓,敢侵犯高种姓吗?这个还要从种姓制度说起。
点击加载图片一、印度的种姓制度印度的种姓制度,又称“贱籍制度”,最早起源于3000多年前。
在印度,一共有五大种姓,每个种姓的权利和地位依次降低:第一种、婆罗门,是僧侣贵族,掌握解释佛经等权利第二种、刹帝利,是掌握军事的贵族,生生世世守护婆罗门第三种、吠舍,大多数是商人和地主,没什么权利,要向上面纳税第四种、首陀罗,指的是土著居民,一般从事佣人、工人等苦力工作第五种、达利特,是最卑贱的种族,从事社会最低贱的劳动点击加载图片二、怎么分辨低、高种姓?一般来说,低种姓的皮肤黝黑,高种姓则偏向欧美,更加白皙。
皮肤越黑的印度人,往往种姓阶级越低,反之亦然。
也可以通过长相分别,长得好看的,绝大多数都是高种姓。
千百年来,低种姓的男子不能娶高种姓女子,但是高种姓的男子,却可以娶低种姓的女子。
因为低种姓女子一旦嫁过去,娘家的地位也自动上升,可以成为高种姓。
所以在印度,有一种奇景。
不少低种姓的家庭,愿意拿出全家的积蓄作为彩礼,让女儿嫁给高种姓男子。
但即便是这样,高种姓与低种姓通婚的例子,也是极少的,因为这会受到嘲笑。
所以,印度种族的血缘基本没融合,从长相和皮肤,就能很容易分别。
还有,高种姓的一般穿金戴银,来显示高贵的身份,而低种姓则什么都不戴,或者戴几个破铁片子,表示自己的低贱。
点击加载图片三、印度低种族敢侵犯高种族吗?从上面的种姓制度能看出,每个种姓之间有很深的距离感。
而这种距离感,已经维持了几千年。
虽然1947年,印度从法律上废除了种姓制度。
但事实证明,歧视依然存在。
①大多数情况,是不敢的实际来说,低种族不要说侵犯高种族,甚至都没机会接触到。
由于工作等原因,低种族和高种族的生活范围、活动圈子里都是不一样的。
如果你去过印度,会发现大多数地方,都是一片狼藉。
走在印度大街上,怎么能快速分辨一个印度人是高种姓还是低种姓?姓氏、肤色、职业、籍贯是区分印度种姓的四大显性方式。
印度有四大在编种姓,地位由高到低排列,分别为婆罗门,刹帝利,吠舍和首陀罗,他们之下还有一种“贱民”不在编,也就是“不可接触者”,被称为“达利特”。
要是有个老外贼特兮兮的问你:“你家庭是什么成分?地主还是贫农?”这肯定不是一种礼貌表现。
在印度,你要是冒冒失失的问眼前的印度人是什么种姓,也会被认为是很失礼。
如何快速区分眼前的印度人以满足你的好(ba)奇(gua)心呢?一、姓氏:就像外国人很难搞清“孔”、“姬”、“张”、“嬴”这些中国姓氏的出处和它们背后所代表的身份一样,咱们作为老外根本也无法弄清印度人的成千上万亚种姓的区别。
二、肤色:高种姓肤色较浅,属于雅利安人种,低种姓肤色较深,属于原住民达罗彼荼或尼格罗或东南亚棕黑人种。
三、职业:高官显贵、知识界精英,大多属于高种姓专利;贩夫走卒、一般老百姓,属于低种姓阶层。
四、籍贯:各种姓在历史上都有约定俗成的居住地,在现代印度,高尚社区和贫民窟虽说并肩而立,也是老死不相往来。
除了以上显性指标,还有几个区分小窍门:一、衣装穿的华贵雍容的,是高种姓;穿的低俗廉价的,是低种姓。
二、手绳不同种姓的人,手腕上缠的手绳质地、佩戴位置都有讲究,不可僭越,眼尖的话,也能有效区分。
三、饮食饮食清淡、偏重素食的,是高种姓;饮食辛辣、喜好肉食的,是低种姓。
四、口音这个与籍贯、住地都有密切关系,所以也是区分种姓的一种手段。
五、谈吐高种姓多受过高等教育,自信优雅、开朗大方;低种姓大多未受高等教育,左顾右盼,缺乏自信心。
鉴于种姓制度在现代印度已经是政治上的不正确,很多人会采取化名形式,在咱们外人面前,尽量隐瞒身份,所以,以上九条,当我没说。
再来简单说说种姓制度的起源。
公元前1500年左右,雅利安人征服了印度半岛,为了维护本民族的长期统治,肤色较浅的他们建立了种姓制度。
他们编造了一个传奇故事,说创世者梵天的脑袋变成了婆罗门,上肢和身躯变成了刹帝利,腿变成了吠舍,脚变成了首陀罗。
在印度,怎么分辨一个印度人是高种姓还是低种姓?印度的种姓制度是北方雅利安人进入印度之后创立的,大约已经存在了3000年,这是一种以血统论为基础的社会体系,大致分为四种,分别为婆罗门、刹帝利、吠舍和首陀罗,在此之外还有一种贱民,是等级最低的存在,都不被纳入种姓制度之内。
第一等级婆罗门,为印度教的僧侣贵族,拥有解释宗教经典和祭神的特权以及享受奉献的权利。
在宗教制国家里,教派人员往往都是最高等级的存在。
第二等级刹帝利,是俗世的统治者,即国王和贵族们,他们拥有军队和行政官吏,负责征伐打仗和征收赋税,统治他们之下的其它种姓。
第三等级吠舍,普通的雅利安人,一般是从事农业、畜牧、手工业、商业等生产事业的平民,掌握着民间的经济财富,有些类似于我国春秋战国时期的“国人”。
第四个等级首陀罗,就是我们平常说的“低种姓”印度人了,他们属于被征服的印度本土土著,属于非雅利安人种,大多是仆人和雇工、工匠等,负责侍奉以上三个种姓,是四大种姓中人口最多的。
除此之外,印度还有着大量的“贱民”,他们被种姓制度排除在外,是所谓不洁净的存在,处于社会的最底层,在我们外人看来,可以把他们当做第五个种姓。
印度人从小就适应了这种种姓制度,他们会很容易分辨一个人属于哪个种姓阶层。
但如果我们外国人去了印度,怎么分辨他们谁是高种姓,谁是低种姓呢?答案很简单:看肤色。
小编开篇就说了,种姓制度是北方雅利安人进入印度之后创立的,雅利安人自然就居于这种制度的上层,占据了婆罗门、刹帝利和吠舍三个种姓。
雅利安人是白色人种,所以这三个种姓的印度人也几乎都是白皮肤,而越是高种姓,与下级种姓的通婚就越少,皮肤自然就越白。
首陀罗是印度南方的非雅利安土著人种,皮肤几乎和非洲的黑人差不多,“贱民”这一阶层就更是了。
在印度电影《巴霍巴利王》中,就很好的展示了北方雅利安人种是如何征服南方印度土著的,双方无论是国王还是战士,肤色明显是一个白一个黑。
还有,在印度电影中看到的美女,皮肤之白,一点也不输于欧美女性,她们基本都是高种姓。
入印度籍的中国人什么种姓印度的种姓制度从诞生至今已有3000年左右的历史,已经深深融入了每一个印度人的血液中。
在印度生活久了,谈种姓是不可能的。
在印度问你是什么种姓,就像在中国问你的籍贯一样普遍。
印度从高到低分为四个种姓,即婆罗门、印度、维沙和首陀罗。
其中,婆罗门和印度人民党属于高种姓,在印度社会享有各种优待。
而吠舍与首陀罗就是平民阶层,负责供养婆罗门与刹帝利。
当然吠舍因为地位相对更高一些,有经商的权利,而首陀罗基本是由农民与手工业者构成。
除此之外还有一个不为人所熟知的种姓,叫做达利特人也被称之为“贱民”。
这个种姓才是印度真正的最低种姓,祖祖辈辈只能从事印度教中最卑贱的工作,今天的印度有1.62亿人属于达利特人。
一般来说,外国人去印度短期商务或旅游的,就是第二类,也就是包括中国人在内的沙提利人。
然而,如果中国人成为印度公民,恐怕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必须遵循印度的规则。
一般来说,因为中国人在印度没有根基,所以很难判断中国人属于哪个种姓,所以由中国人的配偶决定。
配偶属于哪个阶层,那么加入印度国籍的中国人就属于这个阶层。
如果你是一个女孩,嫁给了印度人,那个很简单,如果他是一个婆罗门,那么你也就成为了一个婆罗门,自动归属为丈夫家的种姓。
但如果是贱民,你就惨了,不仅享受不到任何贵族的待遇,你将会被印度社会归为贱民,同时你的孩子,世世代代都是受人唾弃的不可接触者——贱民,可不可怕?在古代,印度没有归化这一说。
加入印度国籍的外国人要么是征服者,要么是俘虏。
自然,征服者属于较高的种姓,而俘虏可能是较低种姓之外最底层的贱民。
目前加入印度国籍的外国人,如果没有强大的经济和权力基础,也可以被列为贱民。
印度种姓姓氏排名
在引印度婆罗门之下有18个姓,但目前保存下来的并不多,也都不大准确。
唯一可以确定的是,在古印度的所有人当中,有四大种姓。
排在前三的种姓分别是婆罗门、刹帝利以及吠舍,而这三大种姓当中,排名第一的则是婆罗门。
婆罗门又叫做婆罗新门,享有国家最高规格的特权,有着极大的权力。
无论18个姓如何演变,它们也都以婆罗门为尊。
婆罗门、刹帝利、吠舍是高种姓。
婆罗门常用的姓氏有:夏尔马、提维迪、维亚斯等。
刹帝利常用的姓氏有:塔卡尔、拉吉普特、辛格等。
吠舍常用的姓氏有:吉普塔、迪、色斯、甘地等等首陀罗是低种姓。
首陀罗常用的姓氏有:安贝达尔、苏兰基、恰玛尔等等。
在印度独立后,宪法第15条规定:“任何人不得因种姓、宗教、出生地而受歧视”;第17条明文规定废除“不可接触制”。
为了保证低种姓人和贱民的教育和求职权力,印度还实施了著名的“保留政策”,不仅在议会两院为他们保留了一定比例的席位,而且在所有政府机构和国营企业中为他们保留高达27%的名额。
另外,还给低种姓出生的学生一定比例的升学名额。
在今天,印度人的身份记录里不再有任何关于种姓的记载。
印度种姓制度怎么区分印度的种姓制度是一个复杂而古老的社会体系,根据人的出生,将人分为不同的种姓。
这种制度在印度社会中存在了数千年,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工作和社会地位。
种姓制度的主要目的是根据人的出生,确定其社会地位和责任。
种姓制度将人群分为四个主要种姓,分别是婆罗门(贤者和宗教领袖)、刹帝利亚(军人和行政官员)、吠舍(农民和商人)和嚩尸(低种姓,包括劳动者、工匠和奴隶)。
这四个种姓中又细分为许多子种姓或亚种姓,以至于产生了数千个不同的种姓。
种姓制度的确定是基于人们出生的家庭背景和祖先的职业。
一个人的种姓主要取决于其父亲和祖父的种姓。
例如,如果一个人的父亲是婆罗门,那么他就被视为婆罗门种姓。
相反,如果一个人的父亲是吠舍,那么他就会被视为吠舍种姓。
这种社会的阶级划分是非常固定的,很少有人能够改变自己的种姓。
印度的种姓制度在各个方面有所体现。
首先是婚姻。
根据种姓制度,人们通常只会与同种姓的人结婚。
这种婚配通常被认为是社会地位和身份的象征,因此跨种姓的婚姻很少见。
其次是食物和饮食。
不同的种姓有不同的饮食禁忌,使得他们很难或不会一起用餐。
最后是职业。
不同的种姓通常从事与其种姓相匹配的职业。
例如,婆罗门主要从事与信仰和宗教相关的工作,而吠舍则从事农业或商业。
然而,近年来,随着教育机会的扩大和城市化的发展,种姓制度在印度社会中的影响力有所减弱。
尽管种姓制度仍然存在,并且某种程度上仍然决定着一个人的社会地位,但人们对种姓制度的认可程度已经降低。
越来越多的人愿意超越种姓,追求自己的梦想和机会。
在现代印度,政府采取了许多措施来减轻种姓制度的影响,并促进平等和社会正义。
例如,印度宪法禁止了对特定种姓的歧视,并通过配额制度在政府职位和教育领域中为低种姓和被压迫社群提供更多机会。
总的来说,印度的种姓制度是一个复杂而古老的社会体系,根据人的出生将人分为不同的种姓,并决定其社会地位和责任。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社会变革,种姓制度的影响力正在逐渐减弱,并为平等和社会正义所取代。
印度的种姓制度和社会等级印度是一个文化非常多元化的国家,拥有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遗产。
然而,它也是一个历史上存在过种姓制度的国家。
在印度社会中,人们被分为不同的社会等级,这种社会结构被称为“种姓制度”。
种姓制度在印度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两千多年前。
在印度教中,人类被分为四个主要的社会等级,即婆罗门、刹帝利、贵族和劳动阶层。
这些社会等级之间的差异是基于人的出生和职业的,而不是基于个人的能力或品德的。
婆罗门是印度最高的社会等级,只有他们才有权传授宗教和哲学知识。
刹帝利是军人和行政官员,贵族是统治者和地主,劳动阶层则掌握着手工艺和农业技能。
相互之间的交流是有所限制的,例如,婆罗门是不会和劳动阶层有太多的社交往来的,这使得印度社会变得非常分化和难以统一。
随着时间的推移,种姓制度的弊端和不公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意识到。
印度的宪法在1949年谴责了种姓制度,并禁止种姓制度的存在。
但是尽管禁令的颁布,种姓制度依然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这是因为一些人们仍按照这种文化传统来对待和区分不同的人。
从种姓制度到现代化的社会结构的转变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虽然种姓制度已被严厉谴责,并已禁止存在了几十年,但它仍然是印度社会中一个相当固定的力量。
在许多方面,这种制度仍在影响着现代印度社会的各个方面。
当今的印度,一直在试图打破种姓制度和社会等级这种传统文化的束缚,以迈向一个更和谐和公正的社会。
政府一直在进行广泛的教育和宣传,以赋予人们平等的意识和价值观,进一步推进社会进步和发展。
在印度,我们可以看到,种姓制度和社会等级的问题不仅仅是印度的国内问题,而是全球化时代,人类面临的问题之一。
因此,迈向一个更平等和公正的社会需要国际社会的共同努力和支持。
印度种姓制度区分一目了然,看看种姓制度的印度到底多可
怕!
印度是一个种姓制度的国家,高种姓与低种姓可以说一个天上一个地下,毫无疑问,种姓制度的高种姓美女与低种姓美女的区别也是天差地别,种姓制度源于印度教,又称贱籍制度。
在吠陀时代形成,距今已经有三年多年,这一制度下印度社会分为四个阶层,每个阶层之间禁止通婚。
高种姓美女与低种姓美女最大的区别就是,高种姓的皮肤偏白,而低种姓美女的肤色偏黑,高种姓来源是雅利安人后裔,而低种姓美女则是来自土著后裔,而电影这一职业只属于高种姓,看到的肤色都比较偏白,上镜观感比较强。
即使在现在印度种姓制度依然制度森严,这个问题十分严重,现实中高种姓与低种姓是禁止通婚的,如果违反最严重可能被杀害,种姓制度已经根深蒂固,等级不容改变。
在印度高种姓几乎拥有绝对的特权,只要你能想到的都属于高种姓,而低种姓除了读书这一条路,另外一条就是来生再世投胎到高种姓,才能改变现状。
印度的种姓制度是什么制度?印度演员阿米尔汗对它的评价很到位印度从古至今存在一种制度,那就是种姓制度,它将人分为4个等级,即婆罗门、刹帝利、吠舍和首陀罗。
除了这四个阶级,还有一种人是排除在种姓制度之外的,那就是贱民。
根据人口普查数据,在印度被称为贱民的目前有1.67亿人,占总人口的16.2%。
这个比例已经非常大了。
这前三个种姓多数都是雅利安人,特别是第一种姓和第二种姓,简直就是被雅利安人承包了。
地位最低的首陀罗和贱民,大多数都是原来的印度土著,也就是最早期的印度本地人,公元前1500年左右,雅利安人侵入印度地区,成为印度地区的主人,就这样反客为主了,而种姓制度就是雅利安人的杰作,目的是要确保本身雅利安人的执政权和保持各种工作都有一定的人数。
后来侵入印度的波斯人、大月氏人直到蒙古人和英国人,由于统治的需要,都没有废除这个种姓制度,反而被固定、僵化,成为阶级森严的阶序体系。
1947年印度独立后从法律上废除了种姓制度,但是在广大印度地区特别是农村,种姓制度还有很大的市场,严重制约着印度社会的正常发展。
多年前,在印度的哈雅纳邦,一对来自两个阶层的年轻男女相爱,没想到男子最后被女方家人打断四肢后惨遭砍头;女子则被家人动用私刑处死。
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
曾经也发生了一个贱民家庭考出了一个大学生,结果被其他阶层的人们游行示威抗议,大学拒绝录取的情况。
种姓制度与现代制度和人人平等的思想大相径庭,连印度人自己都承认这是印度社会进度的毒瘤。
印度国宝级演员阿米尔汗,对种姓制度发表了看法,他说:许多人梦想印度成为一个超级大国。
但是在一个社会被割裂的国家里,超级大国之梦能否实现呢?阿米尔汗直言,印度如果不消除种姓制度,那就不可能成为一个大国。
其实小编看来,印度的种姓制度之所以存在,就是缺乏一场类似中国的革命,可是因为宗教原因,印度人向来都是逆来顺受,没办法,历史上印度地区的人就极其缺乏血性,否则也不至于被侵略者接二连三的入侵。
如何在印度辨别种姓
种姓在印度是一个略带禁忌的话题,如果你和印度人谈种姓话题,好多人会回答你种姓制度已经消亡,但也有印度学者认为,某种程度上种姓制度可以说是印度社会的核心,那么在今天,你该如何分辨印度人的种姓呢?
在印度辨别种姓的方法以貌取人不靠谱
印度有婆罗门、刹帝利、吠舍和首陀罗,从高到低排列的四大种姓,还有一些人的种姓是属于排不上序列的贱民阶层,被称为达利特。
追根溯源,种姓最初是根据人们的肤色和从事的职业来区分的,肤色较白皙的是上等雅利安人,是高种姓;肤色黝黑的一般是下等人或达罗毗荼人,属于低种姓。
祭司、僧侣阶层是婆罗门,国王和武士阶层是刹帝利,商人、手工业者阶层是吠舍,农民以及为上述3个阶层服务的劳动者是首陀罗,从事与粪便、尸体等不洁之物打交道工作的是达利特。
然而,这是几千年前的情况了。
随着社会的发展变革,劳动分工愈发细致,人民的迁徙更加频繁,种姓间的通婚也逐渐增多,又产生了成千上万的亚种姓,比如放牧的种姓,酿酒的种姓、榨油的种
如今,仅仅靠印度人的肤色或职业来判断其种姓,并不靠谱。
举
个例子,印度现任总理莫迪在印度人中算是肤色比较白的,而且贵为国家元首,怎么也得是婆罗门或刹帝利阶层吧?错!莫迪出身于古吉拉
特邦的“甘琦”亚种姓,绝对的低种姓弱势群体。
印度有一位著名的歌手叫汉斯;拉吉;汉斯,一头魅力十足微显金色的长卷发,皮肤白皙得如同欧洲人,然而他却是一名达利特。
鞋子提在手里的是达利特
在饮食方面,一般来说高种姓人群素食者较多,而低种姓人群非素食者更多些。
富裕的婆罗门一般也不会大吃大喝,他们的饮食倾向于清淡和新鲜,喜欢食用当时当季新鲜的蔬果和粮食。
记者曾经在印度某著名高校的校长家与他共进午餐,这一餐给记者留下深刻印象,因为完全不似外面餐馆的印餐,这个婆罗门家庭提供的餐食非常清淡健康,连咖喱的味道也很清新而非一味的辛辣,可以说非常符合我国养生餐的标准。
反之,一些贫穷的达利特家庭因为经济的原因,餐食中菜量较小且口味偏重。
另外,在印度酗酒的人群中,低种姓的人偏多,这大概与他们从事高强度的体力劳动以及承受较多社会压力有关。
在现代都市,很难单纯从衣着上辨别婆罗门和达利特。
在一些偏远落后的乡村或在过去,达利特在穿戴上还是会受一些歧视。
比如达
利特在古时候被要求出门时随身携带一个袋子,这袋子的用途是装他
们自己的排泄物,怕他们的排泄物污染了村里的土地。
另外,当初达利特如果白天出行要带着一个铃铛,提前摇铃提醒人们躲避,因为根据教规,高种姓的人即使不接触达利特,仅仅看到他们也是一种污染。
所以,达利特往往倾向于把自己更多地包裹在衣服中,尽量少暴露脸和身体。
即使在今天,在一些乡村如果你看到有人走路或骑车的时候鞋子不是穿在脚上而是提在手里,那他/她一定是达利特。
因为按照规定,达
利特在经过高种姓人群居住区的时候,必须赤足,不得穿鞋。
从人们的神态上也能看出一些种姓阶层的端倪。
高种姓的人们一般比较自信,相遇时会坦然直视你的眼睛;而达利特往往会比较自卑和羞涩,眼神闪烁四顾或旁顾盯着地面。
就拿照相来说吧,记者发现遇到的多数印度人都很喜欢你给他/她照相。
印象比较深的是有一次在公园拍照的时候,有的女孩非常开朗大方,摆出各种姿态让你拍个够;而一个躲在墙角衣着破旧的女子则在镜头对准她的时候拉起围巾遮住脸。
从人们的语言谈吐中并不能绝对地分出种姓高低,但也存在一个概率的问题。
高种姓的人接受良好教育的几率较高,往往能说一口流利的英语;而达利特中有机会接受良好教育的人很少,多数不会讲英
语,只能用当地语言来沟通。
“隐姓埋名”淡化种姓痕迹
一般认为,种姓制度是基于印度教的教义创立的,只存在于占印度人口80%多的印度教徒中,包括许多印度人也是这样认为的。
然而,经过调研记者发现,种姓制度千百年来早已渗透到印度社会的各个角落。
在印度的锡克教徒、穆斯林,甚至天主教徒中,尽管他们的教义提倡人人平等,但种姓差异甚至种姓歧视依然存在。
一位印度穆斯林非常
巧妙地回答这个问题,他说“伊斯兰教没有种姓之分,但印
度穆斯林有”
一般来说,知道了一个印度人的姓氏再加上一些其他因素如职
业、相貌、口音等,基本可以判断出其种姓。
但是从姓氏推断种姓并不保险,印度也有底层种姓印度教徒举家皈依其他宗教,甚至全家改姓
的特例。
在工作场合,人们会有意识淡化种姓痕迹,一些相对较低种姓的人喜欢采取一些“隐姓埋名”的小手段,比如统统自称“库马尔”。
记者曾打电话到印度外交部找一位工作人员库马尔。
电话那头
传来笑声,说:“我们办公室有十几位库马尔,您找哪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