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课外古诗文郑燮《范县署中寄舍弟墨第五书》原文及翻译
- 格式:doc
- 大小:14.00 KB
- 文档页数:2
郑燮《潍县署中与舍弟墨第二书》原文及翻译译文1、郑燮《潍县署中与舍弟墨第二书》原文及翻译译文郑燮《潍县署中与舍弟墨第二书》原文及翻译郑燮原文:余五十二岁始得一子,岂有不爱之理!然爱之必以其道,虽嬉戏玩耍,务令忠厚,毋为刻急①也。
平生最不喜笼中养鸟,我图娱悦,彼在囚牢,何情何理,而必屈物之性以适吾性乎!至于发系蜻蜓,线缚螃蟹,为小儿玩具,不过一时片刻便折拉而死。
上帝②亦心心爱念,吾辈竟不能体天之心以为心乎?我不在家,儿子便是你管束。
要须长其忠厚之情,驱其残忍之性,不得以为犹子③而姑纵惜也。
家人④儿女,总是天地间一般人,当一般爱惜,不可使吾儿凌虐他。
凡鱼飧⑤果饼,宜均分散给,大家欢嬉跳跃。
若吾儿坐食好物,令家人子远立而望,不得一沾唇齿,其父母见而怜之,无可如何⑥,呼之使去,岂非割心剜肉乎!【解释】①刻急:苛刻严峻。
②上帝:老天。
③犹子:兄弟之子。
④家人:仆人。
⑤飧:熟食品。
⑥无可如何:无可奈何。
译文:我五十二岁才有儿子,哪有不疼爱他的道理?但是爱孩子一定得有规矩方法,即使是孩子们在一块游戏玩耍,也必须让他忠诚厚道,不要苛刻严峻。
我这辈子最不喜欢在笼子中养鸟,我贪图快乐,它在笼中,有什么情理,一定要让它的性情屈服来适应我的性情。
至于用头发系住蜻蜓,用线捆住螃蟹,作为小孩的玩具,不到一会儿拉扯就死了。
上天也有爱恋之心,我们竟然不能体谅上天的用心,把它当作对待万物的心吗?我不在家,儿子就由你管教。
要紧的是必须培养他的忠诚厚道的感情,消除残酷冷漠的性情,不能认为他是我的儿子就纵容他。
家中仆人的子女,是天地之间一样的人,应该同样爱护,不能让我的儿子欺负虐待他。
凡是给孩子们鱼肉果点等,应该平均发放,使孩子们欢喜蹦跳。
假如让我的儿子坐着独吞好吃的,而叫仆人的子女远远地站着观望,(想吃而)不能够吃上一丁点,他们的父母看见了爱怜他们,没有办法,只得叫孩子离开,这样做难道不是像割心挖肉一样难受吗?2、欧阳修《与张秀才第二书》原文及翻译译文欧阳修《与张秀才第二书》原文及翻译欧阳修原文:修顿首白秀才足下:前日去后,复取前所赠古今杂文十数篇,反复读之,言尤高而志极大。
郑燮《潍县署中与舍弟墨第二书》原文及翻译译文《郑燮《潍县署中与舍弟墨第二书》原文及翻译译文》这是优秀的文言文翻译译文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1、郑燮《潍县署中与舍弟墨第二书》原文及翻译译文郑燮《潍县署中与舍弟墨第二书》原文及翻译郑燮原文:余五十二岁始得一子,岂有不爱之理!然爱之必以其道,虽嬉戏玩耍,务令忠厚,毋为刻急①也。
平生最不喜笼中养鸟,我图娱悦,彼在囚牢,何情何理,而必屈物之性以适吾性乎!至于发系蜻蜓,线缚螃蟹,为小儿玩具,不过一时片刻便折拉而死。
上帝②亦心心爱念,吾辈竟不能体天之心以为心乎?我不在家,儿子便是你管束。
要须长其忠厚之情,驱其残忍之性,不得以为犹子③而姑纵惜也。
家人④儿女,总是天地间一般人,当一般爱惜,不可使吾儿凌虐他。
凡鱼飧⑤果饼,宜均分散给,大家欢嬉跳跃。
若吾儿坐食好物,令家人子远立而望,不得一沾唇齿,其父母见而怜之,无可如何⑥,呼之使去,岂非割心剜肉乎!【注释】①刻急:苛刻严峻。
②上帝:老天。
③犹子:兄弟之子。
④家人:仆人。
⑤飧:熟食品。
⑥无可如何:无可奈何。
译文:我五十二岁才有儿子,哪有不疼爱他的道理?但是爱孩子一定得有规矩方法,即使是孩子们在一块游戏玩耍,也必须让他忠诚厚道,不要苛刻严峻。
我这辈子最不喜欢在笼子中养鸟,我贪图快乐,它在笼中,有什么情理,一定要让它的性情屈服来适应我的性情。
至于用头发系住蜻蜓,用线捆住螃蟹,作为小孩的玩具,不到一会儿拉扯就死了。
上天也有爱恋之心,我们竟然不能体谅上天的用心,把它当作对待万物的心吗?我不在家,儿子就由你管教。
要紧的是必须培养他的忠诚厚道的感情,消除残酷冷漠的性情,不能认为他是我的儿子就纵容他。
家中仆人的子女,是天地之间一样的人,应该同样爱护,不能让我的儿子欺负虐待他。
凡是给孩子们鱼肉果点等,应该平均发放,使孩子们欢喜蹦跳。
假如让我的儿子坐着独吞好吃的,而叫仆人的子女远远地站着观望,(想吃而)不能够吃上一丁点,他们的父母看见了爱怜他们,没有办法,只得叫孩子离开,这样做难道不是像割心挖肉一样难受吗?2、欧阳修《与张秀才第二书》原文及翻译译文欧阳修《与张秀才第二书》原文及翻译欧阳修原文:修顿首白秀才足下:前日去后,复取前所赠古今杂文十数篇,反复读之,言尤高而志极大。
古诗《郑燮·潍县署中画竹呈年伯包大中丞括》原文赏析古诗《郑燮·潍县署中画竹呈年伯包大中丞括》原文赏析古诗《郑燮·潍县署中画竹呈年伯包大中丞括》原文赏析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 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
这首诗是板桥任山东潍县知县时送给山东巡抚包括一幅墨竹画上的题画诗。
年伯,指与父同年登科的长辈。
明以后,泛称父辈,不问是否同年,都称年伯。
中丞,清代对巡抚的别称。
“大”是敬称。
包括,字银河,钱塘(今浙江杭州市)人,康熙四十五年(1706)进士,乾隆初官山东登莱青道,七年(1742)迁山东布政使,署理巡抚。
此“诗可能作于乾隆十一、十二年(1746、1747)”(林庚、冯沅君主编《中国历代诗歌选》、陈书良《板桥诗词撷英》),此时板桥刚自范县调署潍县,即遇山东大饥,人相食,灾民大量逃荒关外觅食,其状惨不忍睹。
板桥此时作画题诗以赠山东巡抚,自有深意在焉。
从所赠画的画面上看,只是一幅普通的竹子,三两枝竹竿,淡淡疏疏地生长着一些竹叶,除此就什么也没有了。
然而通过题诗,诗人却赋予它更多更深的内涵。
诗人躺在官署中的书房里,听到风吹竹子的“萧萧”声,抒发的不是骚人墨客的闲情逸致,却“疑是民间疾苦声”。
怎么会有这种感觉呢?为官者若时时把百姓的冷暖放在心上,处处想着人民的苦乐,即使听到风吹竹叶的声响,也会联想到民间的疾苦,百姓的呻吟。
由此,诗人进一步又从竹子的“一枝一叶”,联想到作为地方上地位虽低微的我辈父母官们,但却应该对百姓的每件小事都要体察入微,细细关心!这就暗寓着一个“当官应为民着想”的令人深思的问题。
平时尚且应该这样,灾荒之年更应如此。
诗人在这里,通过丰富的联想,形象的比喻,借题发挥,由衷地表达了封建社会里一位“读书志在圣贤,为官心存君国”,想为百姓做点事的亲民之官的虔诚愿望,为我们描绘了一位爱护百姓,“一枝一叶”都“关情”的优秀地方官吏形象。
末句刻画尤为细腻,耐人寻味,感人至深!在画上题诗,“呈年伯包大中丞括”,可见诗里还含有讽喻之意,启发做大官的人更应随时想到人民的生活。
《潍县署中与舍弟墨第二书》阅读理解答案及译文《潍县署中与舍弟墨第二书》阅读理解答案及译文余五十二岁始得一子,岂有不爱之理!然爱之必以其道,虽嬉戏玩耍,务令忠厚,毋为刻急①也。
平生最不喜笼中养鸟,我图娱悦,彼在囚牢,何情何理,而必屈物之性以适吾性乎!至于发系蜻蜓,线缚螃蟹,为小儿玩具,不过一时片刻便折拉而死。
上帝②亦心心爱念,吾辈竟不能体天之心以为心,万物将何所托命乎?我不在家,儿子便是你管束。
要须长其忠厚之情,驱其残忍之性,不得以为犹子③而姑纵惜也。
家人④儿女,总是天地间一般人,当一般爱惜,不可使吾儿凌虐他。
凡鱼飧⑤果饼,宜均分散给,大家欢嬉跳跃。
若吾儿坐食好物,令家人子远立而望,不得一沾唇齿;其父母见而怜之,无可如何⑥,呼之使去,岂非割心剜肉乎!(选自清代郑燮《潍县署中与舍弟墨第二书》,有删减)【注释】①刻急:苛刻严峻。
②上帝:老天。
③犹子:兄弟之子。
④家人:仆人。
⑤飧(sūn):熟食品。
⑥无可如何:无可奈何。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3分)(1)务令忠厚(2)而必屈物之性以适吾性乎(3)若吾儿坐食好物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2分)其父母见而怜之,无可如何,呼之使去。
3.文中作者希望弟弟把儿子教育成怎样的人?(2分)参考答案:1.(1)让、使(2)适合(3)吃2.他们的父母看见了,很怜悯他们,但又无可奈何,呼叫他们让他们离开。
(意思符合即可)3.忠厚(善良),充满爱心(有平等思想)(意思符合即可)参考译文余五十二岁始得一子,岂有不爱之理!然爱之必以其道,虽嬉戏玩耍,务令忠厚,毋为刻急①也。
平生最不喜笼中养鸟,我图娱悦,彼在囚牢,何情何理,而必屈物之性以适吾性乎!至于发系蜻蜓,线缚螃蟹,为小儿玩具,不过一时片刻便折拉而死。
上帝②亦心心爱念,吾辈竟不能体天之心以为心,万物将何所托命乎?我不在家,儿子便是你管束。
要须长其忠厚之情,驱其残忍之性,不得以为犹子③而姑纵惜也。
家人④儿女,总是天地间一般人,当一般爱惜,不可使吾儿凌虐他。
《范县署中寄舍弟墨第五书》原文及翻译译文《《范县署中寄舍弟墨第五书》原文及翻译译文》这是优秀的文言文翻译译文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1、《范县署中寄舍弟墨第五书》原文及翻译译文《范县署中寄舍弟墨第五书》原文及翻译郑燮原文:作诗非难,命题②为难。
题高则诗高,题矮则诗矮,不可不慎也。
少陵诗高绝千古,自不必言,即其命题,已早据百尺楼上矣。
通体不能悉举,且就一二言之:《哀江头》《哀王孙》,伤亡国也;《新婚别》《无家别》《垂老别》诸篇,悲戍役也;《兵车行》《丽人行》,乱之始也;《达行在所》三首,庆中兴也;《北征》《洗兵马》,喜复国望太平也。
只一开卷,阅其题次,一种忧国忧民、忽悲忽喜之情,以及宗庙丘墟、关山劳戍之苦,宛然在目。
其题如此,其诗有不痛心入骨者乎!放翁诗则又不然,诗最多,题最少,不过《山居》《村居》《春日》《秋日》《即事》《遣兴》而已。
岂放翁为诗与少陵有二道哉?盖安史之变,天下土崩,郭子仪、李光弼之流,精忠勇略,冠绝一时,卒复唐之社稷。
在《八哀》诗中,既略叙其人;而《洗兵马》一篇,又复总其全数而赞叹之,少陵非苟作也。
南宋时,君父幽囚,栖身杭、越,其辱与危亦至矣。
讲理学者推极于毫厘分寸,而卒无救时济变之才。
在朝诸大臣,皆流连诗酒,沉溺湖山,不顾国之大计。
是直以《山居》《村居》《夏日》《秋日》,了却诗债而已。
且国将亡,必多忌,躬行桀、纣,必曰驾尧、舜而轶汤、武。
宋自绍兴以来,主和议、增岁币、送尊号、处卑朝、括民膏、戮大将,无恶不作,无陋不为,百姓莫敢言喘,放翁恶得形诸篇翰以自处戾乎!故杜诗之有人,诚有人也;陆诗之无人,诚无人也。
杜之历陈时事,寓谏诤也;陆之绝口不言,免罗织也。
(有删节)【注】①这封家书写于作者乾隆十年(公元1745年)范县知县任上。
②命题:此处指选材。
译文:写诗并不难,难的是选材。
选材水平高那么诗歌的价值就大,选材水平低那么诗歌的价值就小,因此选材的事不可不慎重。
杜甫诗歌水平高,超越千年,自然不必说,就是他诗歌的选材,(也)早已位居百尺高楼之上了。
《潍县署中与舍弟墨第二书》的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潍县署中与舍弟墨第二书》的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潍县署中与舍弟墨第二书讲的是郑板桥晚年得子,甚是喜爱,但是,由于作者在外当官,不在孩子身边教导,希望弟弟能帮忙管教,切不可因为是兄弟的孩子就不好管教。
小孩不能溺爱,要教他大仁大义的道理,知道爱要普及众人,人无高贵贵贱之分。
余五十二岁始得一子,岂有不爱之理!然爱之必以其道,虽嬉戏玩耍,务令忠厚,毋为刻急①也。
平生最不喜笼中养鸟,我图娱悦,彼在囚牢,何情何理,而必屈物之性以适吾性乎!至于发系蜻蜓,线缚螃蟹,为小儿玩具,不过一时片刻便折拉而死。
上帝②亦心心爱念,吾辈竟不能体天之心以为心,万物将何所托命乎?我不在家,儿子便是你管束。
要须长其忠厚之情,驱其残忍之性,不得以为犹子③而姑纵惜也。
家人④儿女,总是天地间一般人,当一般爱惜,不可使吾儿凌虐他。
凡鱼飧⑤果饼,宜均分散给,大家欢嬉跳跃。
若吾儿坐食好物,令家人子远立而望,不得一沾唇齿;其父母见而怜之,无可如何⑥,呼之使去,岂非割心剜肉乎!【注释】①刻急:苛刻严峻。
②上帝:老天。
③犹子:兄弟之子。
④家人:仆人。
⑤飧(sūn):熟食品。
⑥无可如何:无可奈何。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3分)(1)务令忠厚(2)而必屈物之性以适吾性乎(3)若吾儿坐食好物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之”的意思与其它三项不同的一项是(▲)(3分)A.岂有不爱之理B.驱其残忍之性C.醉翁之意不在酒D.辍耕之垄上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2分)其父母见而怜之,无可如何⑥,呼之使去,岂非割心剜肉乎!4.文中作者希望弟弟把儿子教育成怎样的人?(2分)参考答案:1.(1)让、使(2)适合(3)吃2.D3.他们的父母看见了,很怜悯他们,但又无可奈何,呼叫他们让他们离开,难道没有割心挖肉(的痛苦)吗?4.忠厚(善良),充满爱心(有平等思想)(意思符合即可)翻译:我五十二岁才有了一个儿子,哪有不爱他的道理!但爱子必须有个原则。
一、诗词
1. 题画竹
原文: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译文:竹林外桃花盛开,几枝枝头娇艳欲滴。
春江水波荡漾,温暖宜人,鸭子们早已察觉。
地上长满了蒌蒿,芦苇刚抽出嫩芽,这正是河豚上市的好时节。
2. 题画石
原文:石在,水自流。
译文:石头存在,水自然流淌。
二、散文
1. 前言
原文:余性疏懒,不喜与人交,然性好读书,自幼好书画。
年二十有五,始识书卷,遂矢志于此,迄今四十年矣。
译文:我生性疏懒,不喜欢与人交往,然而性好读书,自幼喜爱书画。
二十有五岁时,才开始接触书籍,于是立志于此,至今已有四十年。
2. 题画兰
原文:兰本非花,而画之者皆以花视之。
余独爱其淡泊,不以色艳夺目,故画之。
译文:兰花本来不是花,然而画兰花的人都将它视为花。
我独爱它的淡泊,不以艳丽夺目,因此才画它。
三、书信
1. 与友人书
原文:吾友某公,久仰大名,今日始识。
愿共谈诗画,畅谈人生,不知可否?
译文:我友某公,久仰大名,今日始识。
愿共谈诗画,畅谈人生,不知可否?
四、杂记
1. 题画梅
原文:梅花香自苦寒来,不与百花争春色。
译文:梅花香气来自严寒,不与其他百花争春色。
以上仅为郑板桥全集部分文言文翻译,全集内容丰富,寓意深远,值得细细品味。
郑板桥的诗词、散文、书信、杂记等作品,无不体现出他高洁的品格、深邃的哲理和独特的艺术风格。
在阅读郑板桥全集的过程中,我们不仅能领略到其文学艺术的魅力,更能从中汲取到人生的智慧。
【优质文档】郑燮《潍县署中与舍弟墨第二书》中考试题古文阅读文言文翻译译文-优秀word范文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郑燮《潍县署中与舍弟墨第二书》中考试题古文阅读文言文翻译译文余五十二岁始得一子,岂有不爱之理!然爱之必以其道,虽嬉戏玩耍,务令忠厚,毋为刻急①也。
平生最不喜笼中养鸟,我图娱悦,彼在囚牢,何情何理,而必屈物之性以适吾性乎!至于发系蜻蜓,线缚螃蟹,为小儿玩具,不过一时片刻便折拉而死。
上帝②亦心心爱念,吾辈竟不能体天之心以为心,万物将何所托命乎?我不在家,儿子便是你管束。
要须长其忠厚之情,驱其残忍之性,不得以为犹子③而姑纵惜也。
家人④儿女,总是天地间一般人,当一般爱惜,不可使吾儿凌虐他。
凡鱼飧⑤果饼,宜均分散给,大家欢嬉跳跃。
若吾儿坐食好物,令家人子远立而望,不得一沾唇齿;其父母见而怜之,无可如何⑥,呼之使去,岂非割心剜肉乎!(选自清代郑燮《潍县署中与舍弟墨第二书》,有删减)【注释】①刻急:苛刻严峻。
②上帝:老天。
③犹子:兄弟之子。
④家人:仆人。
⑤飧(sūn):熟食品。
⑥无可如何:无可奈何。
参考译文余五十二岁始得一子,岂有不爱之理!然爱之必以其道,虽嬉戏玩耍,务令忠厚,毋为刻急①也。
平生最不喜笼中养鸟,我图娱悦,彼在囚牢,何情何理,而必屈物之性以适吾性乎!至于发系蜻蜓,线缚螃蟹,为小儿玩具,不过一时片刻便折拉而死。
上帝②亦心心爱念,吾辈竟不能体天之心以为心,万物将何所托命乎?我不在家,儿子便是你管束。
要须长其忠厚之情,驱其残忍之性,不得以为犹子③而姑纵惜也。
家人④儿女,总是天地间一般人,当一般爱惜,不可使吾儿凌虐他。
凡鱼飧⑤果饼,宜均分散给,大家欢嬉跳跃。
若吾儿坐食好物,令家人子远立而望,不得一沾唇齿;其父母见而怜之,无可如何⑥,呼之使去,岂非割心剜肉乎!(选自清代郑燮《潍县署中与舍弟墨第二书》,有删减)中考试题及答案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墨竹图题诗》原文翻译及赏析《墨竹图题诗》原文翻译及赏析《墨竹图题诗》是郑板桥(郑燮)在乾隆十一、二年间出任山东潍县知县时赠给包括的。
当时山东受灾,饥民无数,百姓的疾苦声让郑燮难以放下。
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墨竹图题诗》原文翻译及赏析,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潍县署中画竹呈年伯包大丞括·墨竹图题诗朝代:清代作者:郑燮原文: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
译文在书斋躺着休息,听见风吹竹叶发出萧萧之声,立即联想是百姓啼饥号寒的怨声。
我们虽然只是些小小的州县官吏,但是老百姓的一举一动都牵动着我们(州县官吏)的感情。
赏析这首诗是郑板桥在公元1746~1747年(乾隆十一至十二年间)出任山东潍县知县时赠给包括的。
一二两句托物取喻。
第一句“衙斋卧听萧萧竹”,写的是作者在衙署书房里躺卧休息,这时听到窗外阵阵清风吹动着竹子,萧萧丛竹,声音呜咽,给人一种十分悲凉凄寒之感。
第二句“疑是民间疾苦声”,是作者由凄寒的竹子声音产生的联想。
作者由自然界的风竹之声而想到了老百姓的疾苦,好像是饥寒交迫中挣扎的`老百姓的呜咽之声,充分体现了作者身在官衙心系百姓的情怀。
三、四两句畅述胸怀。
第三句“些小吾曹州县吏”,既是写自己,又是写包括,可见为民解忧的应该是所有的“父母官”,这句诗拓宽了诗歌的内涵。
第四句“一枝一叶总关情”,这句诗既照应了风竹画和诗题,又寄予了深厚的情感,老百姓的点点滴滴都与“父母官”们紧紧联系在一起。
郑板桥的这首题画诗,由风吹竹摇之声而联想到百姓生活疾苦,寄予了作者对老百姓命运的深切的关注和同情,一个封建时代的官吏,对劳动人民有如此深厚的感情,确实是十分可贵的。
作者简介郑燮(1693年~1765年),清代书画家、诗人。
字克柔,号板桥,兴化(今江苏兴化)人。
擅画竹、兰、石,书法以"六分半书"名世,诗文也写得很好,所以人称"三绝"。
其画在画坛上独树一帜。
古文阅读-潍县署中寄舍弟墨第一书(郑板桥)读书以过目成诵为能,最是不济事。
眼中了了,心下匆匆,方寸无多,往来应接不暇,如看场中美色,一眼即过,与我何与也。
千古过目成诵,孰有如孔子者乎?读《易》至韦编三绝,不知翻阅过几千百遍来,微言精义,愈探愈出,愈研愈入,愈往而不知其所穷。
虽生知安行之圣,不废困勉下学之功也。
东坡读书不用两遍,然其在翰林院读《阿房宫赋》至四鼓,老吏苦之,坡洒然不倦。
岂以一过即记,遂了其事乎!惟虞世南、张睢阳、张方平,平生书不再读,迄无佳文。
且过辄成诵,又有无所不诵之陋。
即如《史记》百三十篇中,以《项羽本纪》为最,而《项羽本纪》中,又以钜鹿之战、鸿门之宴、垓下之会为最。
反覆诵观,可欣可泣,在此数段耳。
若一部《史记》,篇篇都读,字字都记,岂非没分晓的钝汉!更有小说家言、各种传奇恶曲,及打油诗词,亦复寓目不忘,如破烂厨柜,臭油坏酱悉贮其中,其龌龊亦耐不得。
译文读书把看了一遍就能背诵作为值得夸耀的才能,是最不能成事的。
眼里看得清楚,心中匆匆而过,留在内心的并不多,看来看去根本应付不过来,就像看歌舞场中的美女,看一眼就过去了,和我又有什么相关呢?自古以来过目成诵的人,有谁(能)比得上孔子呢?孔子读《周易》,翻来覆去地读,连穿《周易》竹简的皮条都断了好几次,不知道翻阅过几千几百遍了,它精微的语言,深刻的道理,越探索越明白,越钻研越深入,越是深入进去就越不知道它的尽头(在哪里)。
即使是像孔子那样不用学习就懂得道理,能遵行本愿从容不迫地实行大道的圣人,也没有停止刻苦勤奋地学习人情事理(的工作)。
苏东坡读书不需要读第二遍,然而他在翰林院时读《阿房宫赋》直到四更天,掌管翰林院的老官吏觉得他读得辛苦,苏东坡却十分畅快,毫无倦意。
怎么能因为看一遍就能背诵,就草草结束学习(那件事)呢!只有虞世南、张睢阳、张方平,一生读书从不读第二遍,始终没有写出好文章。
况且看一遍就能背诵,又有什么都背诵的弊端。
就像《史记》一百三十篇中,我认为《项羽本纪》是最好的,而《项羽本纪》中,我又认为巨鹿之战、鸿门之宴、垓下之会这几个片断是最好的。
《潍县署中寄舍弟墨第一书》郑燮〔清代〕读书以过目成诵为能,最是不济事。
眼中了了,心下匆匆,方寸无多,往来应接不暇,如看场中美色,一眼即过,与我何与也?千古过目成诵,孰有如孔子者乎?读《易》至韦编三绝,不知翻阅过几千百遍来,微言精义,愈探愈出,愈研愈入,愈往而不知其所穷。
虽生知安行之圣,不废困勉下学之功也。
东坡读书不用两遍,然其在翰林读《阿房宫赋》至四鼓,老吏苦之,坡洒然不倦。
岂以一过即记,遂了其事乎!惟虞世南、张睢阳、张方平,平生书不再读,迄无佳文。
且过辄成诵,又有无所不诵之陋。
即如《史记》百三十篇中,以《项羽本纪》为最,而《项羽本纪》中,又以巨鹿之战、鸿门之宴、垓下之会为最。
反覆诵观,可欣可泣,在此数段耳。
若一部《史记》,篇篇都读,字字都记,岂非没分晓的钝汉!更有小说家言,各种传奇恶曲,及打油诗词,亦复寓目不忘,如破烂厨柜,臭油坏酱悉贮其中,其龌龊亦耐不得。
翻译:读书把看了一遍便能背诵作为值得肯定的才能,(其实)是最不能成事的。
眼里看得清楚,心里匆匆而过,(其实)留在心中的并不多,(这样)看来看去眼睛根本应付不过来,就像看歌舞场中的美女,看上一眼就过去了,和我(又)有什么相关呢?自古以来过目成诵的人,有谁(能)比得上孔子呢?孔子研读《周易》,(翻来覆去地读),使穿连《周易》竹简的皮条都断了好几次,不知道他翻阅过几千几百遍了,精微的语言,深刻的道理,越探索越明白,越钻研越深入,越是深入钻研就越是不知道它的尽头。
即使是像孔子那样不用学习而懂得道理,能从容不迫地实行大道的圣人,也不会停止刻苦勤奋地学习人情事理的功夫。
苏东坡读书不需要读第二遍,然而他在翰林院时读《阿房宫赋》直到四更天,掌管翰林院的老官吏觉得他读得辛苦,可苏东坡却十分畅快,毫无倦意。
怎么能因为看一遍就能记诵,便丢下书本,草草结束学习呢!只有虞世南、张睢阳、张方平,一生读书从不读第二遍,但他们始终也没有写出好文章。
况且过目一遍能背,又有什么都背的坏处。
板桥家书文言文翻译原文余五十二岁始得一子,岂有不爱之理!然爱之必以其道,虽嬉戏玩耍,务令忠厚悱恻,毋为刻急〔刻急:苛刻严峻。
〕也。
平生最不喜笼中养鸟,我图娱悦,彼在囚牢,何情何理,而必屈物之性以适吾性乎!至于发系蜻蜓,线缚螃蟹,为小儿玩具,不过一时片刻便摺拉〔摺(zhé)拉:摧折、毁损。
〕而死。
夫天地生物,化育劬劳〔劬(qú)劳:辛勤劳苦。
〕,一蚁一虫,皆本阴阳五行之气絪缊〔絪缊:这里指天地阴阳二气交互作用的状态。
〕而出。
上帝亦心心爱念。
而万物之性人为贵,吾辈竟不能体天之心以为心,万物将何所托命乎?蛇蚖〔蚖(yuán):一种毒蛇。
〕、蜈蚣、豺狼、虎豹,虫之最毒者也,然天既生之,我何得而杀之?若必欲尽杀,天地又何必生?亦惟驱之使远,避之使不相害而已。
蜘蛛结网,于人何罪,或谓其夜间咒月,令人墙倾壁倒,遂击杀无遗。
此等说话,出于何经何典,而遂以此残物之命,可乎哉?可乎哉?我不在家,儿子便是你管束。
要须长其忠厚之情,驱其残忍之性,不得以为犹子〔犹子:侄子。
〕而姑〔姑:姑息。
〕纵惜也。
家人〔家人:指郑家的仆人。
〕儿女,总是天地间一般人,当一般爱惜,不可使吾儿凌虐他。
凡鱼飧〔飧(sūn):熟食品。
〕果饼,宜均分散给,大家欢嬉跳跃。
若吾儿坐食好物,令家人子远立而望,不得一沾唇齿;其父母见而怜之,无可如何,呼之使去,岂非割心剜肉乎!夫读书中举中进士做官,此是小事,第一要明理做个好人。
可将此书读与郭嫂、饶嫂听,使二妇人知爱子之道在此不在彼也。
翻译我五十二岁时才得到了个儿子,哪有不爱的道理。
但是爱他一定要有道理,即使与他玩耍,一定让他忠诚厚道,不要急。
平生最不喜欢在笼子中养鸟,我贪图快乐,它在笼中,有什么情理,要让它屈服来适应我的性情。
关于用发系住蜻蜓,用线捆住螃蟹,作为小孩的玩具,不到一会儿拉扯就死了。
天生万物,父母养育子女很辛劳,一个蚂蚁,一个虫子,都是绵绵不断,繁衍出生。
上天也很爱恋。
原文:三间茅屋,十里春风,窗里幽兰,窗外修竹。
此是何等雅趣,而安享之人不知也。
懵懵懂懂,没没墨墨,绝不知乐在何处。
惟劳苦贫病之人,忽得十日五日之暇,闭柴扉,扫竹径,对芳兰,啜苦茗,时有微风细雨,润泽于疏篱仄径之间,俗客不来,良朋辄至,亦适适然自惊为此日之难得也。
凡吾画兰画竹画石,用以慰天下之劳人,非以供天下之安享人也。
【注释】三间茅屋:三间简陋的茅草屋。
十里春风:十里长的春风。
窗里幽兰:窗内幽雅的兰花。
窗外修竹:窗外挺拔的竹子。
懵懵懂懂:糊里糊涂,不明事理。
没没墨墨:没有一点墨水,指无知。
芳兰:芬芳的兰花。
苦茗:苦茶。
疏篱仄径:稀疏的篱笆,狭窄的小路。
俗客:俗气的人。
良朋:良友。
适适然:愉悦的样子。
慰天下之劳人:安慰天下劳苦的人民。
安享人也:贪图享受的人。
【译文】三间简陋的茅草屋,十里长的春风吹拂,窗内是幽雅的兰花,窗外是挺拔的竹子。
这是多么优雅的风趣啊,但是能够享受这种乐趣的人却不知道。
糊里糊涂,没有一点墨水,完全不知道快乐在哪里。
只有那些劳苦、贫穷、生病的人,突然有了十天或五天的空闲时间,关上柴门,扫净小路,面对芬芳的兰花,品着苦茶,有时微风细雨,滋润着稀疏的篱笆和狭窄的小路。
没有那些俗气的人来打扰,只有几位良友来访,于是内心无比欢喜,不禁惊叹这样的日子真是难得啊。
我画兰花、竹子、石头,是为了安慰天下劳苦的人民,而不是为了供那些贪图享受的人享用。
郑燮在这段文字中,通过描绘自己生活的环境,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劳苦人民的同情。
他通过自己的画作,传达出一种高尚的情操和崇高的理想。
这种精神品质,值得我们学习和传承。
郑燮,字克己,号板桥,江苏兴化人。
少孤,家贫,力学不倦。
及长,益以读书为事。
每读书,必穷日夜,不辍寒暑。
其所读之书,皆手自钞录,亲笔加注,务求其义,不求其文。
故其学问深博,而文章简洁。
郑燮读书,不拘一格。
经史子集,无不涉猎。
于《易》、《书》、《诗》、《礼》、《春秋》五经,尤为用心。
于诸子百家,亦能博采众长,融会贯通。
于诗词歌赋,尤善鉴赏,能自出机杼,不泥古不拘今。
一日,郑燮读书至《论语》,见孔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心有所感,遂书其旁:“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其乐也!”复读《孟子》,见孟子言:“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郑燮曰:“吾虽不才,愿学孔子、孟子之道,以教育后进,亦一乐也。
”郑燮读书,虽不求名利,然其学问之深,文章之妙,已足以名垂青史。
尝有友问郑燮:“君读书,何故不事科举?”郑燮答曰:“吾闻科举之途,多险恶,非吾所愿。
吾欲以读书为乐,以文章为业,岂愿为名利所困?”郑燮读书,有独到之处。
其读书之法,有四:一曰博学,二曰审问,三曰慎思,四曰明辨。
郑燮曰:“吾虽不敏,然能行之,则无往而不利。
”郑燮读书,虽不事科举,然其学问之广,文章之高,已足以傲视群雄。
一日,有客至,问郑燮:“君何故不以文章自重?”郑燮答曰:“吾文章,非为自重,乃为世用。
若能使世人受益,吾愿也。
”郑燮读书,实为世间一大乐事。
其读书之志,如长江之水,滔滔不绝;其读书之趣,如春日之花,烂漫满园。
郑燮之读书,已非一般之读书,而是一种生活态度,一种人生哲学。
《郑燮读书》文言文翻译:郑燮,字克己,号板桥,江苏兴化人。
自幼丧父,家境贫寒,但他勤奋学习,不知疲倦。
成年后,更加专注于读书。
每当读书,他都日夜不停,不论寒暑。
他所读的书籍,都是亲自抄录,亲手注解,力求理解其意义,而不追求华丽的文辞。
因此,他的学问博大精深,而文章简洁明了。
郑燮读书,不拘泥于一种方式。
经史子集,无所不读。
对于《易经》、《尚书》、《诗经》、《礼记》、《春秋》这五经,他尤为用心。
《郑燮传》的文言文原文及翻译《郑燮传》原文:郑燮,号板桥,清乾隆元年进士。
知范县爱民如子。
绝苞苴,无留牍。
公余辄与文士畅饮咏,至有忘其为长吏者。
迁潍县,值岁荒,人相食。
燮开仓赈济,或阻之,燮曰:“此何时,俟辗转申报,民无孑遗矣。
有谴我任之。
”即发谷与民,令民具领券借给,活万余人。
上宪嘉其能。
秋又歉,捐廉代输,去之日,悉取券焚之。
潍人戴德,为立祠。
燮有奇才,性旷达,不拘小节;于民事则纤悉必周。
尝夜出,闻书声出茅屋,询知韩生梦周,贫家子也,给薪水助之。
韩成进士,有知己之感焉、官山东省先后十二载,无留牍,亦无冤民。
乞休归,囊槖萧然,卖书画以自给。
以余事写兰竹,随意挥洒,笔趣横生。
一缣一楮,不独海内宝贵,即外服亦争购之。
著《板桥诗钞》诸书。
《郑燮传》翻译:郑燮,号叫板桥,乾隆元年考中进士。
他做山东范县知县时,爱老百姓,像对自己的儿子一样。
他拒绝别人的馈赠和贿赂,处理政务勤敏,公文案卷不积压。
公事之余就和文人们一块饮酒咏诗,有人都忘记他是县官了。
后来调任山东潍县知县,遇上饥荒年景,出现人吃人的局面。
郑燮打开官家的粮仓救济百姓。
有人劝阻他(让他向上级请示),他说:“这是什么时候?等辗转向上级请示报告,老百姓就剩不下一个了。
上级有什么谴责,由我来承担责任。
”于是拿出粮食若干石,让百姓办好领粮的借据,然后把粮食发给他们,救活了上万的人。
上级长官也表扬他有办事才干。
到了秋季又歉收,他就拿出自己的养廉钱替老百姓交赋税。
他在去职离任的时候,把百姓的借据全都烧了。
潍县人民对他感恩戴德,给他修建了生祠(来奉祀他)。
郑燮天生有奇才性格旷达,不拘小节,但对于老百姓的事情却处理得细微详尽,一定要做得十分周到。
曾有一次夜里外出,听见从一所茅屋中传出读书声,一打听,知道这人叫韩梦周,是穷人家子弟,就供给他一些生活费帮助他。
韩生中进士后,感念郑燮是自己的'知己。
郑燮在山东省先后做了十二年官,从没有积压的公事,也从没有受冤枉的百姓。
郑燮文言文1. 郑板桥文言文翻译原文】郑燮,号板桥,清乾隆元年进士,以画竹,兰为长。
曾任范县令,爱民如子。
室无贿赂,案无留牍。
公之余辄与文士畅饮咏诗,至有忘其为长吏者。
迁潍县,值岁荒,人相食。
燮开仓赈济,或阻之,燮曰:“此何时,若辗转申报,民岂得活乎?上有谴,我任之。
”即发谷与民,活万余人。
去任之日,父老沿途送之。
【注释】长:擅长。
室:家。
案:桌子。
辄:就。
至:至于。
值:遇到。
活:使……活。
【译文】郑燮,号是板桥,清朝乾隆元年科举的进士。
擅长画竹和兰花,曾经在范县作县令,爱护百姓就象爱护自己的孩子一样。
家里没有收受的贿赂,桌子上没有遗留的公文。
郑公空闲的时间经常和文人们喝酒颂诗,至于有人忘记他是一县的长官。
后来调任到潍县作官,恰逢荒年,百姓相互吃。
郑燮开官仓放粮赈济灾民,有人阻止。
郑燮说:“都到什么时候了,要是向上申报,辗转往复,百姓怎么活命?(要是)上边降罪,我一人承担。
”于是开官仓赈济灾民,使上万人得以活命。
任命到期的时候,潍县的百姓沿路相送。
2. 郑板桥文言文翻译原文】郑燮,号板桥,清乾隆元年进士,以画竹,兰为长。
曾任范县令,爱民如子。
室无贿赂,案无留牍。
公之余辄与文士畅饮咏诗,至有忘其为长吏者。
迁潍县,值岁荒,人相食。
燮开仓赈济,或阻之,燮曰:“此何时,若辗转申报,民岂得活乎?上有谴,我任之。
”即发谷与民,活万余人。
去任之日,父老沿途送之。
【注释】长:擅长。
室:家。
案:桌子。
辄:就。
至:至于。
值:遇到。
活:使……活。
【译文】郑燮,号是板桥,清朝乾隆元年科举的进士。
擅长画竹和兰花,曾经在范县作县令,爱护百姓就象爱护自己的孩子一样。
家里没有收受的贿赂,桌子上没有遗留的公文。
郑公空闲的时间经常和文人们喝酒颂诗,至于有人忘记他是一县的长官。
后来调任到潍县作官,恰逢荒年,百姓相互吃。
郑燮开官仓放粮赈济灾民,有人阻止。
郑燮说:“都到什么时候了,要是向上申报,辗转往复,百姓怎么活命?(要是)上边降罪,我一人承担。
高中语文课外古诗文郑燮《范县署中寄舍弟墨第五书》原文及翻
译
原文:
作诗非难,命题②为难。
题高则诗高,题矮则诗矮,不可不慎也。
少陵诗高绝千古,自不必言,即其命题,已早据百尺楼上矣。
通体不能悉举,且就一二言之:《哀江头》《哀王孙》,伤亡国也;《新婚别》《无家别》《垂老别》诸篇,悲戍役也;《兵车行》《丽人行》,乱之始也;《达行在所》三首,庆中兴也;《北征》《洗兵马》,喜复国望太平也。
只一开卷,阅其题次,一种忧国忧民、忽悲忽喜之情,以及宗庙丘墟、关山劳戍之苦,宛然在目。
其题如此,其诗有不痛心入骨者乎!
放翁诗则又不然,诗最多,题最少,不过《山居》《村居》《春日》《秋日》《即事》《遣兴》而已。
岂放翁为诗与少陵有二道哉?盖安史之变,天下土崩,郭子仪、李光弼之流,精忠勇略,冠绝一时,卒复唐之社稷。
在《八哀》诗中,既略叙其人;而《洗兵马》一篇,又复总其全数而赞叹之,少陵非苟作也。
南宋时,君父幽囚,栖身杭、越,其辱与危亦至矣。
讲理学者推极于毫厘分寸,而卒无救时济变之才。
在朝诸大臣,皆流连诗酒,沉溺湖山,不顾国之大计。
是直以《山居》《村居》《夏日》《秋日》,了却诗债而已。
且国将亡,必多忌,躬行桀、纣,必曰驾尧、舜而轶汤、武。
宋自绍兴以来,主和议、增岁币、送尊号、处卑朝、括民膏、戮大将,无恶不作,无陋不为,百姓莫敢言喘,放翁恶得形诸篇翰以自处戾乎!故杜诗之有人,诚有人也;陆诗之无人,诚无人也。
杜之历陈时事,寓谏诤也;陆之绝口不言,免罗织也。
(有删节)
【注】①这封家书写于作者乾隆十年(公元1745年)范县知县任上。
②命题:此处指选材。
译文:
写诗并不难,难的是选材。
选材水平高那么诗歌的价值就大,选材水平低那么诗歌的价值就小,因此选材的事不可不慎重。
杜甫诗歌水平高,超越千年,自然不必说,就是他诗歌的选材,(也)早已位居百尺高楼之上了。
杜甫诗歌的选材不能全部举出,姑且就其中的一部分来谈一谈:《哀江头》《哀王孙》,是以伤亡国为题材的;《新婚别》《无家别》《垂老别》《前后出塞》这些诗篇,是以悲戍役为题材的;《兵车行》《丽人行》,是以安史之乱初期为题材的;《达行在所》三首,是以庆祝国家复兴为题材的;《北征》《洗兵马》,是为收复国土而高兴,期待天下太平的。
只要一翻阅他的诗集,浏览其题目的编排,一种忧国忧民、悲喜交加的思想感情,以及宗庙沦陷为废墟、战士戍守边关的痛苦,仿佛就在眼前。
他的诗歌选材如此,他的诗歌又怎会不令人痛心入骨呢?
陆游的诗却不是这样,他的诗数量最多,但是选材最单一,不过《山居》《村居》《春日》《秋日》《即事》《遣兴》罢了。
难道陆游写诗的主张和杜甫不同吗?安史之乱,国家土崩瓦解,郭子仪、李光弼这些人,精忠报国,有勇有谋,在当时超出同辈,终于光复了大唐。
杜甫在《八哀》诗中,已经大略地记叙了这些人,而在《洗兵马》一篇中,又把这些人放在一起加以赞叹,杜甫不是随便写的。
南宋时,皇帝被囚禁,赵构偏安杭州、越州,他们蒙受羞辱及处境危险(的时刻)也就来临了。
讲理学的人尽管竭尽全力,但终究没有挽救时局变乱的才能。
在朝的众大臣,都沉湎于诗酒,迷恋于湖光山色,不考虑国家(治乱)的大计。
这样,(陆游)只是拿《山居》《村居》《夏日》《秋日》,来偿还所欠的诗债罢了。
况且一个国家即将灭亡,一定有很多忌讳,(国君)自身的行为如同桀、纣,却偏要说自己的德行胜过尧、舜、汤、武。
宋朝自绍兴年间以来,对来犯的少数民族主张和议、增加岁币、封加尊号、朝廷地位骤降、
搜括百姓财物、杀戮大将,没有什么邪恶、丑陋的事情不做,百姓没有人敢说话,陆游又怎么能够将这些反映在诗歌里从而自找罪受呢!所以,杜甫的诗歌里有人,的确是有人;陆游的诗歌里无人,的确是没有人啊。
杜甫(在诗作中)逐一陈述时事,寄托直言规劝之意;陆游(在诗作中)闭口不言(时事),为的是避免被人陷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