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点“十一五”盐池经济展望“十二五”发展趋势
- 格式:pdf
- 大小:940.71 KB
- 文档页数:3
辉煌“十一五”展望“十二五”专题报道卓尼县商贸流通业发展之缩影——卓尼县佳美商贸有限责任公司发展纪实“十一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承前启后的重要时期,也是我县经济和社会进入新一轮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
“十一五”期间,我县紧紧围绕拓市场、促消费、扩内需,积极落实“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家电下乡”、“汽车、摩托车下乡”、“以旧换新”等政策,进一步优化消费环境,消费品市场整体呈现出购销两旺、持续活跃的发展态势。
全县商贸流通业在“十一五”期间实现了快速健康发展。
我县城乡商贸流通网络体系初步形成,消费市场规模明显扩大,新兴业态迅速成长,商贸流通业呈现加快发展的良好态势。
商品流通平稳运行,城乡商业市场不断扩张。
2006年、2007年、2008年、2009年分别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0940万元、12370万元、14095万元、16140万元,2010年,全县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9353万元,比上年增长20%,比“十一五”初增长1.77倍,5年年均增长16%。
回眸十一五,在我县的商贸流通领域,变化最大的当属农牧村的商品流通网络。
为解决农村群众日益增长的消费与农村商品流通相对滞后的矛盾,改善农村消费环境,保障农民方便消费、放心消费。
在十一五的开局之年,我县就在全国第一批启动了“万村千乡市场工程”,拉开了构建新型农村商贸流通体系的大幕。
项目实施企业卓尼县佳美商贸有限责任公司成立于2005年5月,注册资金400万元,是一家以零售业为主的商贸有限公司,总营业面积2500㎡,公司下设烟酒百货、副食、食品、化妆品、收银、桥南分店、家电家居、外阜八个部门,安排就业人员120人。
年销售额从2006年的455万元增加到2010年2000万元,年均为国家上缴税金20万元。
2009年以家电下乡政策为契机,开拓家电市场,投资200万元创办了第一个子公司——“佳美家电、家居超市”。
2009年佳美超市食品柜班组被甘肃省总工会授予“工人先锋号”,同年荣获团省委“青年文明号”荣誉称号。
泸溪县商务局“十一五”工作总结及“十二五”发展规划自“十一五”以来,我局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扩内需、保增速、抓项目、求发展”以招商引资为龙头,明确工作目标,突出工作重点,强化工作措施,完善工作机制,创新工作方法,狠抓优化外贸出口结构,开辟新兴市场,稳步推进家电下乡工程和万村千乡工作,我县商务工作成效显著,现将近几年来商务工作情况简要汇报如下:一、招商引资成绩显著2005、2006、2007、2008、2009五年共签订招商引资意向、协议、合同项目42个,合同引资33.12亿元。
2005、2006、2007、2008、2009年招商引资实际到位资金分别为0.87亿元、1.89亿元、3.2亿元、5.03亿、6.29亿元,五年增幅分别为64.5%、117.2%、69.3%、57.2%。
、25.1%每年到位资金在上年基础上净增1个亿以上。
今年年截止到9月底共引进项目 15 个,合同引资222380万元,实际到位资金达59480万元,同比增长29.84%,占州下达招商引资任务的76.25%。
虽然近几年来在国家的产业结构调整政策下已经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我县招商引资的步伐,但是我局自今年以来正积极探索从东部和南部沿海发达地区引进劳动密集型企业以应对国家产业结构调整政策对我县经济发展带来的巨大冲击。
二、外经外贸工作扎实深入1、截止今年9月底全县共有自营进出口经营权和备案注册企业25家,其中常年开展对外贸易并有较大业绩的有鑫兴冶化、金天铝业、金旭冶化、鑫海锌品、晓园生物等5家企业。
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指导及相关部门的积极配合下,我县大部门外贸企业已经开始开展自营进出口贸易,更有望在年底前实现湘西自治州加工贸易零的突破;还有泸溪的农业支柱产业椪柑也正积极拓展国际市场,计划于今年12月份在县级领导的带领下参加俄罗斯椪柑组展会,全面打造“泸溪椪柑知名品牌”,为今后外贸出口任务的完成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十二五”我国经济发展趋势及2011年经济走势作者:金三林来源:《北方经济》2010年第23期“十二五”期间,我国经济发展将进入由人均GDP3000多美元的中低收入水平向中高收入水平迈进的阶段。
从国际经验看,这一时期若发展战略不能及时转型,经济将面临被原有增长机制锁定的风险,从而使经济体在中等收入阶段处于停滞徘徊期,即所谓的中等收入陷阱。
因此,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十二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
总的来看,“十二五”期间国际环境总体有利,国内经济发展的基础良好,我国经济将继续保持平稳较快发展,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有望取得实质性进展。
作为“十二五”的开局之年,2011年经济增长将进一步回归正常轨道,全年经济增速有望达到9%左右,但价格上行的压力也将进一步加大。
一、“十二五”我国经济发展环境(一)全球经济增长模式将持续调整,对我国总体是机遇大于挑战“十二五”期间,全球经济增长模式和增长格局将继续调整,并呈现以下特征:一是世界经济、尤其是发达经济体经济增长速度可能放缓,据有关国际机构预测,“十二五”期间世界经济潜在增长率可能在3%左右,低于2000-2007年的平均增速。
二是全球经济将寻求结构再平衡,发达国家将逐步转变消费模式,注重提高储蓄率,降低消费率,并要求中国这样的贸易顺差国扩大消费,减少贸易顺差。
三是新一轮产业革命方兴未艾,新能源、节能减排、信息技术等若干重要领域将酝酿新的突破,物联网、智慧地球等新技术不断成熟,若干国家将会在这些领域形成新的战略优势。
四是全球治理结构将继续调整,新兴经济体国家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和发言权将进一步上升,G20将成为国际经济协调的主要平台,全球金融监管合作会进一步强化,国际货币体系多元化将会加速。
五是绿色经济、低碳经济将成为大势所趋,发展中国家应对气候变化、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国际压力不断增加,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在低碳技术方面的差距将会进一步拉大。
中考政治热点回顾十一五展望十二五专题训练鲁教版【背景材料】十一五成就:“十一五”期间经济年平均增速超过10%,人均GDP比2000年翻一番的目标也超额实现。
更重要这一高速增长是在国际金融危机造成世界经济停滞不前甚至出现负增长以及国内一连串自然灾害的双重挑战下取得的。
在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下,中国经济遭受了前所未有的重创。
而雨雪冰冻灾害、汶川地震、玉树地震、西南大旱、舟曲泥石流、洪涝灾害等突如其来的严重自然灾害,也令经济运行一次次承受严峻的考验。
面对复杂多变的国内外经济环境以及接连不断的各种重大挑战,党中央、国务院果断采取措施,从而使国民经济朝着宏观调控的预期方向发展,经济增速逐季回升。
在世界经济一片惨淡之中,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
世界银行报告指出:“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过程中,中国经济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首要推动力量。
”十二五展望:中国共产党十七届五中全会于10月15日至18日在北京召开。
胡锦涛作了重要讲话。
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十二五”规划为中国勾画出未来五年经济、社会和民生等方面的发展路径与蓝图,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基础。
过去的规划追求“国强”,“十二五”规划则追求“民富”。
“国富”到“民富”的转变成为公众关注十七届五中全会的最大亮点。
“包容性增长”的新提法也是本次会议的一大亮点,而缩小贫富差距、增强社会的公平正义、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等,都是外界关注的热点问题。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会和中央政治局会议,对《建议》稿进行多次讨论,还广泛征求和听取了各民主党派、全国工商联负责人、无党派人士以及专家学者的意见。
国务院将根据党的《建议》,起草“十二五”规划草案。
全国人大根据中共中央的建议,在充分发挥全国政协的政治协商和参政议政作用的基础上,并将于2011年3月十一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审议通过《第十二个五年规划》,再由国务院组织实施《第十二个五年规划》。
关于盐池县农经工作“十二五”规划执行情况及“十三五”规划基本思路的报告县农牧局:根据贵局要求,现将我站“十二五”规划执行情况及“十三五”规划基本思路报告如下。
一、“十二五”规划执行情况“十二五”期间,我站认真贯彻执行中央和区、市、县关于加快农村经济发展的一系列方针政策,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与进俱进、开拓创新,农经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
——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迅速。
紧紧围绕草畜优势产业和“中国滩羊之乡”、“中国甘草之乡”品牌,重点培养有基础、有特色、有前景的专业合作组织,做到创建一个“组织”,树立一个“典型”,带动一片“农户”,逐步达到规模化、集约化经营。
截止目前,共规范合作社50个。
全县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组织已达到248家。
其中:种植业类型72家,养殖业类型146家,其它类型30家(技术服务、产品加工、组织营销等)。
拥有社员1.46万户,带动农户1.95万户。
——农村土地承包关系稳定,土地流转逐步规范、有序。
进一步宣传贯彻《农村土地承包法》、《物权法》、《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纠纷调解仲裁法》、《农村土地流转管理办法》、《合同法》等相关的政策法规。
截至目前,全县耕地流转35.7亩,占耕地总面积的29%,在流转土地面积中,规模经营面积为31.1万亩(500亩以上的),占流转总面积的87%,其中:种养大户流转面积约12.5万亩,占流转总面积的40%;企业租赁经营流转面积约为11.2万亩,占流转总面积的36%;合作社流转面积约7.4万亩,占流转总面积的24%。
——农村集体资产管理达到规范化。
近年来,主要以农村财务规范化建设为抓手,扎实抓好农村财务管理的基础工作。
目前,我县“三资”清理整治工作已全面完成,全县各行政村拥有“三资”情况是:截止2013年12月底,共有资产11907.2万元,其中:货币资金7562.7万元、流动资产484.3万元、长期资产32.2万元、固定资产3828.0万元;资源1098.0万亩,其中:耕地131.4万亩、林地300.8万亩、草地665.8万亩。
新乡市“十一五”时期经济发展回顾及“十二五”经济发展展望一、“十一五”时期成绩优异,跨越发展信心满满整个“十一五”时期,特别是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以来,经济形势复杂严峻,也极不平凡。
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市紧紧围绕“调整结构、突出转型、加快发展”的总体要求,坚持“三化”协调推进,抢抓机遇,开拓进取,胜利完成了各项既定目标任务,经济社会发展提速、晋位升级态势明显。
(一)经济总量快速增长地区生产总值由544.16亿元增加到1181.45亿元,年均增长14.5%,高于全省平均水平1.7个百分点;增速由2005年的全省第12位上升到2010年的第3位。
尤其是2010年14.2%的GDP增速位居全省第3位,为改革开放以来增幅位次第二靠前年份。
与第一二方阵城市相比,GDP增速分别比郑州、洛阳、平顶山、安阳、焦作、濮阳、许昌、南阳高1.7、1.0、3.0、1.1、2.3、2.8、0.9和2.6个百分点。
(二)产业结构逐步优化2010年,第二、三产业比重达到86.7%,较“十五”末提高3.1个百分点。
其中,工业化率持续攀升,2010年突破50%,达到51%,较“十五”末提高8个百分点,这说明全市经济正处于工业化加速发展阶段。
同时,第三产业也保持了平均11.6%的增速。
(三)农业基础地位不断巩固粮食总产量连续5年创历史新高,2010年达到381.2万吨。
粮经比达到60:40,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比重达到38.3%。
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辐射带动农户达到50%。
认证地理标志农产品、绿色食品、无公害农产品数量均居全省前列。
(四)工业转型升级加快“十一五”时期,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由175亿元增加到533亿元,增加了2倍,年均增长22.2%,高于全省平均水平2个百分点;增速由2005年的全省第5位上升到2010年的第1位。
2010年,高技术产业实现增加值52.37亿元,总量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的9.8%;同比增长38.3%,增速比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平均水平高15.6个百分点,比全省平均水平高6.4个百分点。
辉煌“十一五”实科学发展观,始终坚持发展这个第—要务不动摇,紧紧抓住国家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和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等有利时机,认真执行国家宏观调控的各项政策措施,继续深化改革,扩大开放,调整优化经济结构,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坚持以人为本,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克服金融危机等各种不利因素影响,经过全区上下的共同努力,经济社会实现了又好又快的发展,综合实力跨上了新台阶。
为“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实现更好更快的发展奠定了雄厚的基础。
一、。
十一五”内蒙古经济社会发展回顾(一)经济发展大跨越,综合实力再上新台阶“十一五”期间,全区生产总值由2005年的3905.03亿元增加到2009删溅裂湓雀盏警麓汪蟋监黔一全区生产总值将超过l万亿元,跨上了新台阶。
人均生产总值由2005年的2029美元增加到2009年的5897美元,在全国的位次由第10位前移至第7位。
预计2010年全区人均生产总值突破6000美元,接近7000美元。
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由2005年的277.46亿元增加到2009年的850.86亿元,在全国的位次由第20位前移至第13位。
“十一五”前四年,经济总量年均增长18.3%,高出“十一五”规划目标5个百分点,也高于“十五”时期平均增幅1.2个百分点以上。
在全区生产总值中,一、二、三产业的比重由2005年15.1:45.4:39.5调整为2009年的9.5:52.5:38.0。
内蒙古进入了工业化、城市化快速推进,市场化、国际化全面提升的发展新阶段。
(--)产业结构大调整,新型产业基地建设取得新进展务业的构成由2005年的48.3:4.1:45.4:0.7:1.5调整为2009年的46.6:5:45.9:0.8:1.7。
2009年,全区粮食总产量达到1981.7万吨,比2005年增加319.5万吨,已超过“十一五”规划目标1750万吨粮食综合生产能力。
全区肉类产量达到234.06万吨,牛奶产量达到903.12万吨,分别比2005年增加4.15万吨和212.04万吨,牛奶、羊肉、羊绒产量稳居全国首位。
回顾十一五展望十二五化工1002 祁园201048090214今年是我国“十一五”规划实施的最后一年,也是“十二五”统筹规划最关键的一年,这五年,我们取得了什么样的成绩,还有怎样的不足,我们的未来将走向哪里?这些问题也即将揭晓。
在“十二五”规划出台之际,现回顾下我们辉煌的“十一五”。
在“十一五”期间,我们经受住了一系列灾难与困难的洗礼并顽强的战胜了他们。
如我们熟知的国际金融危机、汶川、玉树地震、舟曲泥石流等一系列历史罕见的严峻挑战,但中国人民没有被困难吓到,我们在抵抗危机的同时还保持了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人民生活不断改善,结构调整也取得了积极进展,在各行各业取得了较好的成绩。
…十一五‟期间取得的成就是巨大的,90%以上的目标都实现了或者超额实现了。
特别是在国际金融危机的背景下,经济依然取得高增长,非常不简单。
可以说,“十一五”的五年是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夯实基础的时期,也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辉煌成就的五年。
奋进的五年:在国际金融危机与自然灾害的双重挑战下,中国经济再次实现新跨越2006年3月,十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第十一个五年规划。
根据规划,“十一五”时期,我国经济增长目标确定为年均增长7.5%,人均GDP比2000年翻一番。
令人难以置信的是,这一高速增长是在国际金融危机造成世界经济停滞不前甚至出现负增长以及国内一连串自然灾害的双重挑战下取得的。
2008年,在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下,中国经济遭受了前所未有的重创。
而雨雪冰冻灾害、汶川地震、玉树地震、西南大旱、舟曲泥石流、洪涝灾害等突如其来的严重自然灾害,也令经济运行一次次承受严峻的考验。
从当年第四季度开始,中国经济迅速下滑,到2009年一季度,GDP增速一度跌至6.1%。
面对复杂多变的国内外经济环境以及接连不断的各种重大挑战,党中央、国务院果断出台并实施了刺激经济的一揽子计划,有针对性地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积极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结构调整,从而使国民经济朝着宏观调控的预期方向发展,经济增速逐季回升,全年实现8.7%的增幅,超额完成“保8”目标。
某县十一五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总结暨十二五规划思路十一五期间,XX县农业和农村工作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十六大精神为指导,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以增加农民收入为核心,以增强农产品市场竞争能力为方向,加大“粮食、蔬菜、畜牧、红枣、苗木”五大产业标准化生产力度,突出抓好“四个一”工程建设;重点抓好园区建设和项目建设,推动了农业向标准化、集约化、精细化方向发展;进一步发展特色农业,走观光农业与旅游农业相结合的道路;大力扶持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加大农产品品牌力度;加强农业执法,保护和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培育和壮大中介组织,促进土地流转、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和农产品流通;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实现民生殷实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使XX县农业和农村工作走在了全省和全市的前列,成为山西省首批确定的农业农村现代化示范县之一;山西晋中现代农业园区的核心区;全省畜牧十强县、全国生猪调出大县;全省节水型试点县;中国枣乡、全国绿色小康县、全国蔬菜生产先进县;省部共建新农村示范点、联系点所在县。
现把我县“十一五”期间农业和农村发展情况总结如下:一、“十一五”农业和农村工作取得新突破农业生产稳步提高,农民收入稳步增长五年来,我县县委政府狠抓粮食、蔬菜、畜牧、红枣、苗木“五大”产业的发展,特别是XX年县委政府提出的“四个一”工程,,使五大产业更加迅猛发展。
目前,全县粮食面积达到了42.63万亩,总产达到17.58万吨,比XX年提高了34%;蔬菜面积达到24.5万亩,特别是加强了设施蔬菜生产建设,设施蔬菜面积达到4.6万亩,比XX年的2.5万亩翻了近一番;果树面积达到12.31万亩,比XX年增长了5.4%,总产由7.2万吨提高到9.15万吨,增长27%;畜牧业生产预计XX年全县生猪出栏70万头,鸡出栏1200万只,牛出栏7000头,羊出栏20万只,畜产品综合产量达11万吨,比XX年净增3万吨;红枣面积稳定在30万亩;苗木面积7万亩,有四大类100多个品种,产值达到了1.5亿元。
回眸十一五展望十二五摘要:我们即将告别“十一五”,迈进“十二五”的门槛。
刚刚过去的5年,我们遭受并抵御了国际金融风暴的严峻挑战,经历了汶川地震、玉树地震、舟曲山洪泥石流以及南方雨雪冰冻、干旱、洪涝等重大自然灾害,成功举办了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等国际盛事,隆重纪念了新中国成立60周年和改革开放30周年……波谲云诡,跌宕起伏,艰苦卓绝,而又成就斐然,无论从哪个角度看,“十一五”都将是令人难以忘怀的5年。
它为即将到来的“十二五”乃至今后更长时期的经济社会发展,留下了一笔宝贵的物质和精神财富。
关键字:十一五十二五发展目标指导思想规划建议正文:一:“十一五”规划中提出的主要发展目标回顾1:宏观经济平稳运行。
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7.5%,实现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
城镇新增就业和转移农业劳动力各4500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5%。
价格总水平基本稳定。
国际收支基本平衡。
2: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产业、产品和企业组织结构更趋合理,服务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和就业人员占全社会就业人员比重分别提高3个和4个百分点。
自主创新能力增强,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增加到2%,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知名品牌、国际竞争力较强的优势企业 3: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
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降低20%左右,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降低30%,农业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系数提高到0.5,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提高到60%。
4:城乡区域发展趋向协调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取得明显成效,城镇化率提高到47%。
各具特色的区域发展格局初步形成,城乡、区域间公共服务、人均收入和生活水平差距扩大的趋势得到遏制。
5:基本公共服务明显加强。
国民平均受教育年限增加到9年。
公共卫生和医疗服务体系比较健全。
社会保障覆盖面扩大,城镇基本养老保险覆盖人数达到2.23亿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率提高到80%以上。
贫困人口继续减少。
防灾减灾能力增强,社会治安和安全生产状况进一步好转。
精彩十一五展望十二五精彩十一五展望十二五过去的五年,是前河各项工顺当推动、经济社会健康协调快速进展的五年。
全乡上下深化贯彻落实科学进展观,紧紧围绕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的战略部署,坚持以科学进展为主线,以推动经济加快增长为首要任务,解放思想,抢抓机遇,攻坚克难,狠抓落实,全乡经济建设、民主政治建设、社会建设、生态建设、文化建设和党的建设取得了新的成果。
一、主要成果(一)经济建设再上新台阶。
一是经济实力进一步增加。
五年来,全乡农村经济总收入逐年增加,2021年达到5066万元,比2021年增加2380.7万元,增长54%。
其中:农业收入达2213万元,增加1325万元,同比增长43%;林业收入达20万元,增加10万元,同比增长50%;畜牧业收入达947万元,增加341万元,同比增长36%;劳务收入达3040万元,增加1740万元,同比增长57%;农夫人均纯收入达4053元,增加1830元,同比增长45%;人口自然增长率掌握在了7‰以内。
二是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加大。
五年来,投入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达4778.5万元,如:投资1300万元的前峡大路已通车使用,投资180万元的芒拉桥已交付使用,投资450余万元田家村至中川虎狼城村18公里硬化路工程正在实施。
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加快,投资1608.5万元涉及满坪、前河、甘沟三乡镇16村的自来水工程进展顺当,投资320万元的甘家川渠道改造工程已交付使用。
党员活动室建设投资达120万元。
三是“三农”工作持续推动。
以农业增效、农夫增收为目标,不断优化产业结构,乐观推广种植全膜玉米、马铃薯等,增产增收效果明显,为加快农业结构调整,促进脑山地区农夫增收开拓了一条新路,也充分调动了农夫群众进展生产的乐观性。
2021年全膜玉米的种植面积达15000亩,组织实施了芒拉、甘家川两村300亩的薄皮核桃和紫皮大蒜项目,一村一品彰显特色,推动了农村土地流转和适度规模经营。
动物防疫工作进一步加强。
“十一五”工作总结和“十二五”工作思路经济运行科一、“十一五”期间工业发展总结1、工业总量上了一个新台阶。
十一五期间,我县工业经历了冰灾考验、金融风暴的冲击,在挑战中不断成长壮大,工业经济总量提升,工业园区不断增强,企业技术质量得到提高,企业体制不断创新。
到2010年,预计全县完成工业总产值11202006-2010工业数据情况亿元,比十五期末增长237.8%,年均增长27.9%;完成工业增加值345.7亿元,比十五期未增长256.3%。
其中规模以上企业个数387家,比十五期未增加83家;亿元企业个数80家,比十五期末增加38家;预计规模工业总产值1020亿,比十五期末增长262.4%, 年均增长29.7%;规模工业增加值312.9亿,比十五期末增长262.2%。
2、科技创新能力不断增强:“十一五”期间投入资金进行计技术创新,累计开发新产品1549个,获得省市优秀新产品89个,累计投入研发费用65.4亿。
仅2010年共申报市级以上企业技术创新项目38家(不含经开区),共完成技术创新项目投资近6.4亿元,随着这些项目的完工,我县企业整体素质得到进一步提高,产品技术含量得到进一步提升,市场竞争能力明显增强。
2010年预计全县规模工业企业共提取技术研发经费25亿元,同比增长49%;共开发新产品、新技术597项,新产品完成产值382.9亿元,同比增长42%,占规模以上企业产值的33.7%。
3、品牌创新取得新成果:至2010年底我县有10家企业获得中国驰名商标;有50家企业获得湖南省著名商标。
36家企业获得湖南省名牌称号。
4家企业技术中心被评为国家级技术中心,12家企业的技术中心被为省级技术中心,24家企业技术中心评为市级技术中心。
尚在认定中的省著名商标6个,省级名牌称号12家企业,省级技术中心3家企业,市级技术中心8家企业。
通过鼓励企业创建品牌活动,促进了企业技术进步和质量提高。
企业围绕创品牌这个核心,强化质量工作,完善管理体系,加强技术创新,企业的质量水平不断提高,竞争优势地位日益巩固。
农村经济“十一五”成就及“十二五”奋斗目标和工作重点(一)“十一五”取得的成就农村改革开放30多年来,特别是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以来,昌吉州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取得辉煌成就,加快了传统农村社会向新型农村社会的转变,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率先实现农牧业现代化和农民收入过万元奠定了建设基础。
农业农村经济快速发展。
“十一五”期间,昌吉州农业总产值由2005年的47.12亿元增加到2009年的79.76亿元,年均增长14%。
农业增加值由2005年的24.26亿元增加到2009年的42.65亿元,年均增长15%。
农牧民人均纯收入由2005年的5586.9元增加到2009年的7334元,年均增长8.5%。
2010年,2010年昌吉州实现农业增加值163亿元,同比增长23.5%;人均纯收入突破8000元,达到8806元,较上年增加1472元;城镇化率由“十五”末的39%提高到45%。
综合生产能力较大提升。
规模化农产品基地基本形成,主要农产品产能大幅提升,形成了182万吨(其中小麦110万吨)以上粮食、13.9万吨棉花、48万吨肉类、近65万吨蛋奶的生产能力,分别占到自治区同类产品产量的18.2%、5%、24%、33%,商品粮供应占到全区的33%,设施农业面积达到8.97万亩,蔬菜产量达到6.5万吨、瓜果770吨,总纯收入达到1.60亿元。
酿酒葡萄、制酱番茄、甜菜、油料、蔬菜等特色农产品生产在自治区占有重要地位,是首府乌鲁木齐最重要的副食品供应基地。
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不断提高。
全州已建成251家“农”字号龙头企业,其中国家级6家、区级48家、州级69家;农民专业合作社达到710家,其中“六有”合作社达到40家,入社率由2005年的10%增加到2010年的50%以上,带动辐射农户11.5万多户,农产品订单率达到85%以上,覆盖种植面积550万亩,农牧民人均纯收入中来自产业化经营收入达到68%以上。
农业生产条件明显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