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鼓戏的艺术特征以及传承保护策略探究
- 格式:doc
- 大小:14.50 KB
- 文档页数:3
谈光山花鼓戏的传承与保护(蔡崇春从平)光山花鼓戏主要流传在河南、湖北、安徽三省交界地区。
它以其特有的艺术风格,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
由于各种原因,光山花鼓戏濒临失传。
近年,县、乡多方采取保护措施,已取得良好效果。
现就光山花鼓戏的传承和保护谈几点看法。
一、光山花鼓戏的历史渊源及艺术特点据《乾隆光山志》记载,当时光山已有花鼓戏形式的“演剧”存在。
在1987年编写《光山县戏曲志》时,我们走访了八十五岁的光山花鼓戏老艺人郑希慈。
从他口述中,我们已得知光山花鼓戏师徒相传六代的情况,即“杨堤胜(1855—1930)——郑希慈(1902-1990)——邬定益(1916- )——翁行凡(1928-1998)——魏桂香(1954- )——何玉华(1975- )”。
后两代仍在演唱花鼓戏。
根据史料和师徒关系推算,光山花鼓戏应至少有二百年的历史。
光山花鼓戏由光山民歌小调、花会舞蹈逐步孕育而成,由于人口迁徙,同时受江西弋阳腔的影响。
它的形成大致经历了花会玩灯、打龙船、二三对、地灯、花鼓戏五个阶段。
光山花鼓戏的艺术形式独特。
一是音乐由唱腔和打击乐两部分组成,唱腔丰富,曲牌稳定。
伴奏以打击乐为主,不时有演员接腔。
唱腔改革时增加唢呐、二胡、竹笛笙等伴奏,但主奏乐器没有定型。
二是表演人物行当齐全,讲究唱、念、做功;道白用的是光山方言。
演出时常常一人多角,一专多能。
一个戏班演职员常在七八人左右,便于流动性演出和接待。
三是舞美简单,根据不同人物刻划脸谱;对扮相服饰要求简而不乱;没有复杂的布景道具,一块布幕,一桌二椅便能开戏。
四是剧目丰富。
有连台戏、单本戏和杂曲等剧目二百多个,剧本内容多以师徒口传为主。
建国后,移植、改编和创作花鼓戏剧目共三十多个。
二、光山花鼓戏的社会影响及目前状况光山花鼓戏建国前处境非常困难,一直是自发性组班演出。
为保留和提高该剧种,1952年,县文化部门将几个花鼓戏班合并,成立光山花鼓戏剧团;1953年,剧团排练光山花鼓戏《夫妻观灯》,由翁行凡、吴天洲等演出,被选拔到北京参加全国音乐舞蹈会演,并在北京中南海怀仁堂向党和国家领导人作汇报演出,获锦旗和金质奖章;1956年,参加河南省第一届戏剧会演,演出新编传统戏《假报喜》,获演出二等奖和其他单项奖。
湖南花鼓戏调研报告总结湖南花鼓戏调研报告总结一、调研背景湖南花鼓戏是中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和传统意义。
为了进一步了解湖南花鼓戏的发展现状和问题,并提出相应的促进措施,我们开展了湖南花鼓戏调研工作。
二、调研目的1. 了解湖南花鼓戏的历史渊源和发展演变过程;2. 分析湖南花鼓戏的艺术特点和表演形式;3. 探讨湖南花鼓戏的传承现状和问题。
三、调研方法本次调研采用了文献资料研究、实地观摩和访谈等方法。
四、调研结果1. 历史渊源与发展演变湖南花鼓戏起源于明代,经过多年的发展演变,形成了独特的地方戏剧形式。
浏阳花鼓戏、衡阳花鼓戏和长沙花鼓戏是湖南花鼓戏的主要流派。
2. 艺术特点和表演形式湖南花鼓戏具有独特的艺术特点和表演形式。
其音乐性强,演员在演唱和乐器伴奏中融入了湖南地方音乐元素;舞蹈动作矫健有力,富有节奏感;服饰华丽,以红色为主色调,配以金、白、黄等鲜艳色彩。
3. 传承现状和问题湖南花鼓戏的传承现状存在一些问题。
一方面,由于现代生活方式的变化,年轻一代对传统戏曲的兴趣不高,导致花鼓戏表演队伍老龄化。
另一方面,现代化舞台设备的需求,对演员的技能要求提高,需要更多专业化培训。
五、调研结论1. 加强花鼓戏的宣传推广通过加大媒体宣传力度,推广湖南花鼓戏的艺术特色和历史渊源,提高公众的认知度和兴趣,吸引更多年轻人参与到花鼓戏的传承中。
2. 加强青年演员培养通过设立专业戏曲学院、开展培训班等途径,加强对年轻演员的技能培养和传统戏曲知识的传授,提高他们的专业水平,增加对花鼓戏的热爱和传承意识。
3. 引入现代舞台技术在保持花鼓戏传统表演形式的基础上,引入现代舞台技术,提升舞台效果,使得花鼓戏更加吸引人眼球,适应现代社会观众的审美需求。
六、调研建议1. 政府加大对花鼓戏的支持力度,提供资金和政策支持;2. 加强与文化机构、学校等单位的合作,开展花鼓戏普及教育;3. 建立花鼓戏传承人培养机制,选拔和培养优秀的传承人;4. 借助互联网等新媒体平台,开展线上线下相结合的花鼓戏宣传活动。
民俗文化视域下湖南常德花鼓戏的传承与保护研究目录一、内容概述 (2)1.1 民俗文化在当代中国的重要性 (2)1.2 湖南常德花鼓戏的历史与现状 (3)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5)二、湖南常德花鼓戏的历史沿革与现状分析 (6)2.1 湖南常德花鼓戏的起源与发展 (8)2.2 花鼓戏在常德地区的传承现状 (8)2.3 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9)三、民俗文化视域下的湖南常德花鼓戏分析 (11)3.1 民俗文化与花鼓戏的关联 (12)3.2 花鼓戏在民俗文化中的价值与地位 (13)3.3 民俗文化对花鼓戏传承的影响 (14)四、湖南常德花鼓戏的传承与保护策略研究 (16)4.1 传承策略 (17)4.1.1 传承人培养与认定 (18)4.1.2 传承方式的创新 (19)4.2 保护策略 (21)4.2.1 政策法规保护 (23)4.2.2 文化生态保护 (24)五、湖南常德花鼓戏与民俗文化的融合发展路径探讨 (25)5.1 结合民俗节日进行推广与传承 (27)5.2 创新花鼓戏表现形式与内容,融入更多民俗文化元素 (28)5.3 加强文化交流与合作,推动花鼓戏走出去战略的实施 (30)六、案例分析 (31)七、结论与建议 (33)一、内容概述湖南常德花鼓戏,作为中国地方戏曲艺术中的一颗璀璨明珠,承载着深厚的民间文化和艺术底蕴。
在民俗文化的视域下,对湖南常德花鼓戏的传承与保护进行研究,不仅有助于传承和弘扬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更能促进地方文化的繁荣与发展。
本文将从湖南常德花鼓戏的历史渊源、艺术特色、传承现状以及保护策略等方面进行深入探讨。
通过梳理花鼓戏的发展历程,分析其在民间文化中的地位和影响,揭示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价值。
结合田野调查和第一手资料收集,全面了解花鼓戏在当代社会的传承困境和受众需求,为制定切实可行的保护措施提供有力支撑。
本研究旨在通过对湖南常德花鼓戏的传承与保护研究,为推动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
湖南花鼓戏艺术特色探析【摘要】湖南花鼓戏是湖南省传统的地方戏曲剧种,具有悠久的历史渊源。
其独特的表演形式包括鼓点明快、舞姿矫健等特点,深受观众喜爱。
剧情传统主题多样,涵盖了历史故事、民间传说等内容,音乐舞蹈也是花鼓戏的重要组成部分,旋律优美动感。
演员身着精美的服饰,使用精致的道具,为戏剧增添色彩。
湖南花鼓戏在传统戏曲中独具特色,传承与发展对其来说至关重要。
通过对当代文化的影响,花鼓戏得以焕发新的活力,在当今社会仍然受到广泛关注和喜爱。
【关键词】湖南花鼓戏、艺术特色、历史渊源、表演形式、剧情传统、音乐舞蹈、服饰道具、传统戏曲、特色、传承、发展、当代文化、影响。
1. 引言1.1 湖南花鼓戏艺术特色探析湖南花鼓戏是中国传统戏曲剧种之一,具有独特的艺术特色和深厚的历史渊源。
其表演形式多样,包括鼓点韵律明快、舞蹈动作优美等特点。
剧情传统源于湖南民间传说故事,充满了浓厚的地方色彩。
音乐舞蹈是花鼓戏的重要组成部分,曲调婉转动人,舞蹈优美动感。
花鼓戏的服饰道具也十分精致华丽,体现了当地民俗文化的独特风格。
湖南花鼓戏在传统戏曲中具有独特的艺术特色,是中国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传承与发展的重要性不可忽视,只有不断推动花鼓戏的创新与发展,才能让这一传统艺术形式得以传承并在当代文化中继续发挥重要影响。
将是我们探讨的重要课题,希望通过对其进行深入研究,能更好地认识和理解这一优秀的传统文化形式。
2. 正文2.1 历史渊源湖南花鼓戏的历史渊源可以追溯到宋代,起源于湖南地区的民间艺术形式。
据传,花鼓戏最初是一种由乡村民间表演的杂技秀,后来逐渐发展成为具有一定规模和艺术水准的戏曲表演形式。
花鼓戏的表演内容丰富多样,包括各种戏曲剧目、武打、杂技、歌舞等元素,形式独特而富有民族特色。
随着时间的推移,湖南花鼓戏逐渐成为湖南地区的主要戏曲形式之一,受到了观众的喜爱和赞赏。
在明清时期,湖南花鼓戏经历了一段较为繁荣的发展阶段,有了更为成熟的表演形式和剧情传统。
05SONG OF YELLOW RIVER 2024/ 02川腔还含有多种曲调,可分作五个曲调系统,分别是正宫调、四川调、神调、宁乡正调与老杨花柳,各系统自身富含变化,有助于塑造戏曲人物的音乐形象。
在戏剧中川腔通常用于表现欢愉兴奋的音乐情绪或是诙谐幽默的故事情节,舞台形式通常为演员独唱,大筒托腔,唢呐伴奏。
打锣腔:打锣腔也可被称为正腔,在长沙花鼓戏中占有重要地位,打锣腔源于鄂东北地区的蕲水腔支系,由劳动人民下地干活时击鼓哼唱所形成的“哼调子”发展而来,是一种徵调式唱腔。
打锣腔可分为两种类型,分别是锣腔正调和锣腔散曲,锣腔正调由锣腔散曲发展而来,有其固定的模式与规律,程式化程度高,更具民歌特色;锣腔散曲仍保持原有的地方民歌特色,着重于塑造戏曲音乐形象,无固定的模式与规律,程式化程度低。
打锣腔通常用于表现凄苦哀怨的音乐情绪,较多出现在丧事剧情中,舞台形式一般为演员先唱,众人帮和,锣鼓、唢呐伴奏。
小调:小调是最接近民族唱法的一种唱腔,也是长沙花鼓戏最初的音乐形式,其戏曲程式化程度低,可分为民歌小调与丝弦小调,民歌小调源于当地极具特色的山歌、民歌、小调、花鼓子以及花灯的曲调,音乐欢快活泼,朴实自然;丝弦小调是从外引进的,源于明清时期的俗曲,音乐旋律优美动听,婉转细腻。
戏曲音乐想要塑造极具特色和感染力的故事情节与戏剧角色,就要着重于唱词的表达,还要注重唱词与基本功中的另外三样“做、打、舞”的融合。
长沙花鼓戏为了能让观众易于领会剧情走向,剧中角色的唱词与动作基本取自人们的日常生活,特别是长沙花鼓戏以长沙官话为主要戏剧语言,这样既保证了艺术贴近现实,又彰显了花鼓戏的地域文化特性。
长沙花鼓戏中的生、旦、净、丑等角色,是在“三小戏”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并且还划分文武场,文场主要由大筒、唢呐为主要伴奏乐器,而武场主要由堂鼓、大锣、大钞、小钞、小锣为主要伴奏乐器。
三、长沙花鼓戏的现状与问题(一)受当代生活飞速变化的影响随着数字时代的到来,人们的生活在不断变化,首先是生活节奏在逐渐加快,人们开始追求高速度、高效率,市场上也随之涌现出许多契合快生活、快节奏的商品与事物,这也造成了人们聚焦于某一事物上的时间减少,对事物的评价越来越挑剔,难以停下来完整地欣赏一部戏曲作品。
益阳花鼓戏的艺术风格与表演特征研究【摘要】益阳花鼓戏作为中国传统戏曲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渊源。
本文结合益阳花鼓戏的艺术风格与表演特征进行深入研究,探讨了其在当代的传承与发展。
通过对益阳花鼓戏的特点进行分析,揭示了其独特魅力和艺术魅力。
同时也评价了益阳花鼓戏在传统文化继承与创新方面的贡献,指出了未来发展的方向。
本文旨在从多个角度对益阳花鼓戏进行全面的研究,为其传统文化的保护与发展提供参考。
益阳花鼓戏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值得我们珍视和传承。
【关键词】益阳花鼓戏、艺术风格、表演特征、历史渊源、传承与发展、未来发展方向、独特魅力、评价、研究成果总结。
1. 引言1.1 研究背景益阳花鼓戏是中国传统戏曲剧种之一,起源于湖南省益阳市,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浓厚的文化底蕴。
益阳花鼓戏以其独特的表演形式和独特的音乐特色而闻名于世,是中国戏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益阳花鼓戏的研究背景可以追溯到古代,其历史渊源悠久。
益阳花鼓戏源自当地的民俗活动,经过演变和发展,逐渐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和表演特征。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迁,益阳花鼓戏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体现了当时社会文化和人们生活方式的特点。
对益阳花鼓戏的研究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中国传统戏曲文化的丰富多彩,还可以促进益阳花鼓戏在当代的传承与发展。
通过深入探讨益阳花鼓戏的艺术风格、表演特征以及未来发展方向,可以为该剧种的保护和传承提供重要的参考和指导。
对益阳花鼓戏的艺术风格与表演特征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1.2 研究意义益阳花鼓戏作为湖南地方特色戏曲形式之一,在中国戏曲文化中具有独特的地位和价值。
对益阳花鼓戏的艺术风格与表演特征进行深入研究,不仅有利于更好地理解和传承这一传统戏曲形式,也有助于推动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与传承。
益阳花鼓戏融合了花鼓、舞蹈、歌唱等元素,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通过对其进行分析和探讨,可以研究出其独特的审美特点和表现形式,为戏曲表演艺术的发展提供新的参考和启示。
论花鼓戏的传承和发展要点摘要:花鼓戏作为诞生于清末民初的地方戏曲剧种,是全国地方戏曲中同名最多的剧种,其中就以湖南花鼓戏最负盛名,因此当下花鼓戏多指湖南一带的花鼓戏剧种。
花鼓戏本身剧目丰富,从最初的一丑发展至三小戏和生活小戏,本身有深厚浓郁的生活气息和群众基础,在湖南民间多称之为灯戏、咔咔戏、杨打子等,新中国成立后花鼓戏多分布于常德、澧县、临澧、桃源、津市、汉寿、石门,流行于沅水,澧水一带,是我国重要的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关键词:花鼓戏;地方剧种;文化传承1.花鼓戏历史形成与发展脉络花鼓戏的起源最早可追溯至清嘉庆年间,根据清嘉庆廿三年(1818年)《浏阳县志》记载,当地已有元宵时节万龙灯的民间表演形式“又以童子装丑旦剧唱,金鼓喧阗,自初旬起至是夜止”这一记载说明一丑一旦的花鼓戏早在清嘉庆年间已经形成。
这一时期的花鼓戏多为民间小调和牌子曲演唱边歌边舞的生活小戏,后经打锣腔、川调等的传入,花鼓戏才有了故事性强的民间传输题材剧目,并且花鼓戏在后续持续吸收湘剧、阳戏、苗剧、巴陵戏等多剧种表现形式后,逐步形成了现有的湖南花鼓戏。
过去的湖南花鼓戏在表演上多为半职业性班社,即农家子弟农忙务农、农闲从艺,自光绪年间开始这种班社发展快速,仅宁乡、衡阳两县,就有数十副行箱,艺人总量接近200人。
但过去基于花鼓戏长期受到歧视和打压,各地的花鼓戏班社不得不以当地大曲目为掩护兼演花鼓戏,也就是民间俗称的半台戏、阴阳班子,直到新中国成立后各地相继重视对花鼓戏的保护和发展,形成了专业的花鼓戏剧团,这一局面才得以改善,能够实现在城市乡村等公共场所公开演出,发展至今湖南花鼓戏已经有多个专业剧团并成立有专门的花鼓戏剧院和戏曲院校专业课程,在曲目上也基于各传统戏的整合和新剧种的创作,呈现百花齐放繁荣发展的迹象,已经成为在湖南当地乃至于国内外均有一定知名度的地方剧种。
2.花鼓戏的艺术特色2.1花鼓戏表演特色湖南花鼓戏在表演上注重行当、动作和角色的搭配,现阶段的花鼓戏表演形式依然有传统花鼓戏的一旦一丑形式,也有改良发展后的生旦净末丑角色齐全的表演模式,而基于花鼓戏的发展,当下的花鼓戏表演已经形成了完整的表演程式,例如花旦表演中的小碎步、小跳步、一字步云步等动作要求,小丑表演中烂布丑、短衫丑、长衫丑不同丑角的不同表演要求等,都是当下花鼓戏戏剧正规化程式化发展下的动作规定和表演要求,总的来说当下的花鼓戏表演注重服装、动作、装扮的不同规定,通过演员入木三分的表演展现不同剧目的不同角色性格特征,力求为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
艺术品鉴1332019年第13期湖南花鼓戏的艺术特征与传承保护◎ 周亚平/湖南省岳阳市巴陵戏传承研究院摘要:湖南花鼓戏是一种地方性的小乡戏,里里外外包括了6个地区的戏种,笔者通过湖南花鼓戏的艺术特点与历史背景两方面进行充分的阐述,让读者了解湖南花鼓戏,再对湖南花鼓戏的音乐特点方面进行充分介绍,让读者了解湖南花鼓戏特有的艺术魅力。
最后,笔者从湖南花鼓戏的发展与传承角度出发,提出了几点有效措施,让湖南花鼓戏展现出全新的面貌,希望能对传统艺术工作者有所助益。
关键词:湖南花鼓戏;艺术特征;传承保护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不断发展,文化之间的交流已经走向了世界舞台,在外来文化不断涌入的今天,给国人带来的冲击是巨大的,尤其是城市年轻人,逐渐地降低了传统文化的重视程度。
多元化的城市生活,以及多样化的娱乐场所,逐渐地让传统艺术陷入了危机。
同时,在时尚艺术的浪潮下,花鼓戏的城市喜爱者的兴趣趋向也发生了变化。
而且,随着信息化的高速发展,这种现象已经向农村蔓延,给花鼓戏的传统与发展带来了重大的挑战。
一、湖南花鼓戏的介绍湖南又称之为芙蓉国,在鱼米之乡的湖南,诸多的历史文化被存留下来,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为花鼓戏的出现与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湖南花鼓戏由民间歌舞发展而来,兴起于宋朝,截止到目前,花鼓戏已经有了200年的历史。
在花鼓戏的不断发展过程中,在人们不断的摸索与创新下,花鼓戏的表演内容更加的丰富,表演与声腔也出现了不断改善,剧目在历史不断沉淀下积累,强化了花鼓戏地方戏曲特色。
二、湖南花鼓戏的音乐特点(一)正宫系统中的曲调特点湖南花鼓唱词以长沙方言为基础,风格上凸显地方特色,花鼓戏曲调具有板式的风格。
戏曲中出现了诸多的板式,其中包括哀子、导板吟腔等等。
行当出现了各种分腔唱法,演唱节奏与旋律也出现了诸多的变化;各种各样的旋律之间相互呼应,加上优美的唱腔与浓郁的地方特色,让花鼓戏成为普通大众所喜爱的戏种。
(二)唱词和旋律的特点如果没有好词的填充,再好的旋律也展现不出音乐的感染力,词曲结合是一部好戏的关键。
浅析翼城花鼓的保护与发展【摘要】翼城花鼓是一种具有悠久历史传统的民间艺术形式,在保护与发展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旨在分析翼城花鼓表演形式的特点,探讨现存翼城花鼓所面临的困境,并阐述保护翼城花鼓的重要性。
针对这一问题,文章提出了如何保护翼城花鼓以及促进其传统艺术发展的措施。
结论部分强调了翼城花鼓传承与发展的重要性,提出了保护传统文化的责任,并展望了翼城花鼓文化的美好未来。
只有通过保护和发展翼城花鼓这一传统艺术形式,才能让其在未来得到传承和发展,为当地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发展做出贡献。
【关键词】翼城花鼓、保护、发展、传统文化、传承、困境、意义、历史、表演形式、传统艺术、美好未来、责任、促进、文化保护。
1. 引言1.1 翼城花鼓的历史意义翼城花鼓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翼城花鼓起源于河北省翼城县,是一种民间舞蹈艺术形式,以鼓点和花瓣舞动相结合为特色。
据史料记载,翼城花鼓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宋代,已有几百年的传承历史。
在古代,翼城花鼓曾是宫廷演出的重要节目,被列为贡品献给皇室贵族。
翼城花鼓的历史意义在于其代表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和精髓。
通过翼城花鼓这一古老的舞蹈形式,人们可以感受到中国古代文化的深厚底蕴和传统价值观念。
翼城花鼓不仅是一种艺术表演形式,更是一种文化记忆和历史符号,承载着民族的情感和民俗文化的传承。
翼城花鼓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不仅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珍贵遗产,也是当代民众了解和感受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
保护和发展翼城花鼓,不仅可以促进其在当代社会的传播和传承,也可以让更多人了解和珍视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
1.2 保护与发展的重要性保护与发展翼城花鼓文化不仅可以帮助当地居民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更可以激发地方民众的民族自豪感和认同感。
翼城花鼓作为民间艺术形式,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和艺术魅力,对于推动地方经济发展、促进文化旅游业繁荣也有着积极的作用。
加强对翼城花鼓文化的保护与发展,不仅是对历史遗产的尊重与传承,更是对当代文化建设的重要支持与促进。
江汉平原花鼓戏的文化生态保护刍议保护花鼓戏的物质遗产。
江汉平原的花鼓戏在表演形式、音乐曲调、服饰道具、舞台布景等方面均有独特的传统特色,这些物质遗产是花鼓戏文化生态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们应积极采取措施,加强花鼓戏物质遗产的保护与传承。
首先要建立花鼓戏物质遗产档案,收集整理保存花鼓戏的演出用具、音乐乐器、服饰等物品,并对其进行科学研究和保护修复。
要制定相关的政策法规,划定花鼓戏物质遗产的保护范围,并加强对花鼓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培训和教育,以保护花鼓戏物质遗产的完整性和传统特色。
保护花鼓戏的生态环境。
花鼓戏是一种与自然环境密切相关的文化形式,其舞台布景、服饰道具等都是源于对自然环境的观察和感悟。
保护花鼓戏的生态环境,促进花鼓戏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发展至关重要。
首先要加强对花鼓戏发源地的保护与规划,建立花鼓戏发源地保护区,保护花鼓戏的自然生态环境。
要推动花鼓戏的文化旅游开发,充分利用自然资源和乡村风貌,将花鼓戏与自然环境相结合,创新花鼓戏表演的演出场地,打造花鼓戏的生态文化旅游风情线,提高花鼓戏的文化价值和生态环境的保护意识。
加强花鼓戏文化的宣传推广。
花鼓戏作为江汉平原地区独特的民间文化形式,应得到更广泛的认可和推崇。
我们应加强对花鼓戏文化的宣传推广,提高花鼓戏的社会文化价值。
要充分利用新媒体和传统媒体,开展花鼓戏文化的宣传报道,举办花鼓戏文化展览和演出活动,邀请国内外专家学者和艺术家,进行学术交流和合作创作,提高花鼓戏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同时要加强对花鼓戏文化的教育普及,开设花鼓戏文化课程,组织花鼓戏文化的主题活动,吸引更多的人参与和关注花鼓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江汉平原的花鼓戏是一项珍贵的文化遗产,对其进行文化生态保护至关重要。
我们应重视花鼓戏的物质遗产和非物质遗产的保护传承,加强花鼓戏与生态环境的和谐发展,提高花鼓戏的社会文化价值,共同为花鼓戏的传承与发展努力。
愿我们共同努力,守护好这份宝贵的文化遗产,让江汉平原的花鼓戏文化生态在新时代得到更好的传承和发展。
浅析翼城花鼓的保护与发展1. 引言1.1 翼城花鼓的概述翼城花鼓是山西省晋城市翼城县的一种传统地方戏曲形式,起源于清代,已有数百年的历史。
翼城花鼓以其独特的表演形式和丰富的文化内涵而闻名于世,被誉为"花鼓之乡"。
该戏曲形式结合了歌唱、舞蹈、音乐和表演艺术,以其朴实生动的表现方式吸引着观众。
翼城花鼓的表演内容多为反映农民生活、古代传说和历史事件,内容丰富多彩,富有感染力。
翼城花鼓的表演服饰色彩鲜艳,舞步潇洒优美,表演者们通过击鼓、唱歌、舞蹈等手段生动地展现出传统文化的魅力。
翼城花鼓在当地深受人们喜爱,是一种重要的民间文化艺术表现形式,也是翼城县的一张文化名片。
随着现代化的发展和社会变迁,翼城花鼓面临着一些困难和挑战,亟需保护和传承。
在未来的发展中,翼城花鼓将如何保护和发展,将对当地文化传统的传承与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2. 正文2.1 翼城花鼓的历史渊源翼城花鼓是山西省晋城市翼城县的一种传统民间表演形式,具有悠久的历史渊源。
据传,翼城花鼓起源于宋朝,距今已有近千年的历史。
当时,翼城县的民间艺人结合当地的舞蹈和歌谣创作了花鼓表演,被当地人民广泛传承和喜爱。
在明清时期,翼城花鼓逐渐发展成为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表演内容丰富多样,深受人们的喜爱。
尤其是在农历正月期间的庙会上,翼城花鼓表演更是成为了一大亮点,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观赏。
随着时代的变迁,翼城花鼓的传承和发展面临了一些挑战。
一方面,受到现代文化的冲击,年轻人对传统文化的兴趣逐渐减少,传统表演形式的传承和发展受到了一定的影响。
随着城市化的进程加快,原有的表演场地逐渐减少,给翼城花鼓的表演和传承带来了困难。
为了保护和传承翼城花鼓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当地政府和文化部门加大了对翼城花鼓的扶持力度,组织开展各种文化交流活动,推动翼城花鼓走出去,赢得更多人的喜爱和关注。
也加强了对翼城花鼓传统技艺的培训和传承工作,培养了一批才华横溢的翼城花鼓表演人才,为翼城花鼓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江汉平原花鼓戏的文化生态保护刍议江汉平原是中国传统戏曲文化的重要发祥地之一,而花鼓戏作为江汉平原戏曲的重要表现形式,更是具有悠久历史和深厚文化底蕴的剧种之一。
随着社会发展和文化多样化的影响,江汉平原花鼓戏的传承和发展正受到一定程度的威胁。
本文将围绕江汉平原花鼓戏的文化生态保护展开讨论,探寻保护花鼓戏传统文化的有效途径和方法。
一、花鼓戏的文化价值二、江汉平原花鼓戏文化生态的威胁随着社会发展和文化多样化的影响,江汉平原花鼓戏的传承和发展正受到一定程度的威胁。
由于现代传媒的兴起、市场经济的冲击和公共文化活动的多样化,观众对传统戏曲的兴趣逐渐减弱,导致了花鼓戏的市场需求不足,传统剧团生存艰难。
受到城市化、农村人口外流等现象的影响,传统戏曲表演的场地和表演者数量不断减少,经济收益和社会认同感不足,导致花鼓戏的表演活动日益式微。
新媒体和新技术的冲击,也给传统戏曲的传播带来了挑战,一些古老的传统剧种无法适应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逐渐失去了市场和观众的青睐。
为了保护和传承江汉平原花鼓戏文化,有必要重视其文化生态的威胁,并切实采取有效措施,加以保护与振兴。
三、文化生态保护的有效途径要想有效保护江汉平原花鼓戏的文化生态,需要从多个方面入手,整合各方资源,共同致力于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
政府应当加大对传统文化的支持和保护力度,加大对花鼓戏剧团的扶持力度,提高艺人待遇,支持剧团开展艺术创作和演出活动,丰富戏曲剧目,提高艺术水平。
有关部门可以设置专门的文化保护基金,专门用于花鼓戏文化的振兴与保护工作,通过补贴政策、奖励措施等方式激发戏曲剧团的创作热情和传统文化传承的动力。
要利用现代传媒和新技术手段,推广花鼓戏文化,扩大其影响力和知名度,开展文化交流活动,丰富地方文化生活,传承花鼓戏传统文化。
也可以与相关院校合作,开设花鼓戏专业,培养戏曲人才,推动戏曲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四、加强社会参与,形成保护合力要想有效保护江汉平原花鼓戏的文化生态,需要加强社会参与,形成保护合力。
浅析翼城花鼓的保护与发展翼城花鼓是中国传统的民间艺术形式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翼城花鼓是指在河北省翼城县一带流传的一种鼓乐形式,它以其独特的表演形式和丰富的文化内涵而闻名于世。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变迁,翼城花鼓在保护和传承方面面临着诸多挑战。
为了保护和发展翼城花鼓这一独特的文化遗产,需要采取积极的措施,加强文化保护和传承工作,使其得以传承和发展。
一、翼城花鼓的历史与特点翼城花鼓起源于中国北方地区,据传始于唐代,盛行于明清时期。
它是一种由鼓手打击鼓点伴随着歌舞表演的传统艺术形式,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和个性化表达。
翼城花鼓的表演形式多样,包括鼓点击打、鼓点绕梁、鼓点弹跳、鼓点点化、鼓点旋转等,配以传统戏曲或歌舞表演,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
翼城花鼓的表演形式多样,有单人鼓点击打、组合鼓点绕梁等方式。
鼓点击打要求鼓手在击打鼓点的如武术表演般展示出韵律感和力量感,以吸引观众的目光。
鼓点绕梁则是一种集体表演形式,多个鼓手同时击打鼓点,形成一种复杂的韵律效果,配以精彩纷呈的舞蹈表演,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和艺术享受。
翼城花鼓的表演内容多样化,既有叙事性、描绘生活、表达情感的故事,也有描绘风景、塑造人物、展示技巧的舞蹈。
这些表演内容既体现了翼城花鼓的民间性和大众化,又展示了其高雅的艺术内涵和表现力。
二、翼城花鼓的保护与发展现状近年来,随着城乡一体化的进程加快,翼城花鼓的保护和传承面临着新的挑战。
一方面,由于农村人口外流、农村劳动力转移等因素的影响,使得传统的翼城花鼓表演队伍逐渐减少,表演艺术的传承面临断代的危险。
随着现代娱乐方式的丰富多彩,古老的翼城花鼓在年轻人中的传承和发展受到了一定的冲击,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方式的融合和冲突成为了一个新的问题。
在这种情况下,翼城花鼓的保护和发展显得尤为重要。
需要加强对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发挥文化遗产的教育、科研、表演等多重功能,使其在当代社会得到更好的传承和发展。
江汉平原花鼓戏的文化生态保护刍议江汉平原花鼓戏是中国传统戏曲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源远流长,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和文化独特性。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花鼓戏面临着诸多严峻的挑战,文化生态面临着破坏和衰退。
要想有效保护江汉平原花鼓戏这一珍贵的文化遗产,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构建起良好的文化生态,保护花鼓戏的传承和发展。
一、加强文化保护法律法规的建设和执行作为中国传统戏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花鼓戏应当受到国家文化保护法律法规的保护。
相关部门应当加强对花鼓戏的立法建设,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保障花鼓戏在人才培养、演出传承、剧目创作、场馆建设等方面的合法权益。
还需要加大执法力度,加强对花鼓戏市场的监管,杜绝一些非法经营行为,保护市场秩序。
二、拓展文化生态保护的资金来源和渠道花鼓戏的传承和发展需要资金的支持,而传统的文化艺术往往面临资金短缺的问题。
有关部门应当增加对花鼓戏传承和发展的资金投入,拓宽资金来源和渠道,鼓励社会各界和企业参与到花鼓戏文化生态的保护中。
可以采取设立专项基金、举办慈善募捐活动等方式,为花鼓戏的传承和发展提供资金保障。
三、加强花鼓戏的人才培养和传承人才是文化传统的重要传承者和保护者。
为了有效保护江汉平原花鼓戏这一传统文化艺术,需要加强对从业人员的培训和引导,提高其艺术水平和业务能力,使其成为艺术传承的中坚力量。
还需要加大对青少年的培训力度,引导更多的年轻人投身到花鼓戏的传承和发展中,保证花鼓戏的传统技艺不断传承下去。
四、加大花鼓戏剧目创作和演出的支持力度创作和演出是文化艺术传统的生命力所在。
要想实现花鼓戏的长久传承和发展,必须加大对剧目创作和演出的支持力度,鼓励艺术家积极创作新的剧目,开拓创新,提升花鼓戏的艺术品质。
还需要加大对有特色、有潜力的演出团体和艺术家的支持,保障他们的演出活动开展顺利。
五、推进花鼓戏的现代化传承和发展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传统的文化艺术也应当与时俱进,加速向现代化发展。
《凤阳花鼓艺术特征研究》xx年xx月xx日•引言•凤阳花鼓的历史与文化背景•凤阳花鼓的音乐特征•凤阳花鼓的表演特征•凤阳花鼓与其他民间艺术的比较研究•凤阳花鼓的传承与发展策略•结论目录01引言1研究背景与意义23凤阳花鼓作为中国优秀的民间艺术,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艺术价值。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文化的交融,凤阳花鼓逐渐失去了其生存环境,面临传承与发展的问题。
本研究旨在探究凤阳花鼓的艺术特征,为保护、传承与发展这一民间艺术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深入挖掘凤阳花鼓的艺术价值,探究其音乐、舞蹈、表演等方面的特征,揭示其独特的艺术魅力。
研究目的通过文献资料搜集、田野调查、深度访谈、舞台观摩等多种方法获取相关资料和信息,综合运用音乐学、舞蹈学、社会学等多学科的理论知识进行分析和研究。
研究方法研究目的与方法研究内容本研究主要从凤阳花鼓的历史渊源、音乐特征、舞蹈及表演特征、文化内涵等方面进行深入探究。
研究结构本研究共分为五章,第一章为引言,介绍研究背景、目的、方法及结构;第二章至第五章分别从历史渊源、音乐特征、舞蹈及表演特征、文化内涵等方面进行深入分析。
研究内容与结构02凤阳花鼓的历史与文化背景起源起源于明朝中后期,由凤阳府属地的戏曲、曲艺、歌舞等民间艺术形式演变而来。
流传广泛流传于淮河流域,尤其是凤阳地区,成为具有地方特色的民间艺术形式。
凤阳花鼓的起源与流传03民间艺术的融合凤阳花鼓与当地其他民间艺术形式如凤阳歌、花鼓戏等相互融合,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
01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凤阳花鼓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广泛的影响力。
02地域文化的体现凤阳花鼓是淮河流域特别是凤阳地区地域文化的集中体现,反映了当地人民的生活习惯、风俗人情和审美情趣。
独特的表演形式凤阳花鼓的表演形式独特,以锣鼓伴奏配以人声和唱腔,具有强烈的节奏感和感染力。
多样的舞蹈动作凤阳花鼓的舞蹈动作丰富多样,具有优美的肢体语言和形象生动的表情,给人以美的享受。
浅析翼城花鼓的保护与发展翼城花鼓是山西省运城市翼城县的一种传统民间艺术表演形式,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其历史悠久,文化内涵丰富,是翼城县地区的骄傲和文化遗产。
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和社会经济的发展,翼城花鼓遇到了一些挑战,如景区开发、商业化运作等问题,给其传承与发展带来了困难和挑战。
为了做好翼城花鼓的保护与发展工作,我们有必要对其进行深入的研究和分析。
一、翼城花鼓的历史与文化内涵翼城花鼓起源于明朝,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
每逢节庆或喜庆活动,翼城花鼓都会成为热闹繁华的街头景象,吸引众多游客和群众观赏。
其特点是由一名人操作一只花鼓,一只牵线娃娃和一个扮演角色的小朋友组成,通过表演传递喜庆、祥和的氛围。
翼城花鼓的音乐、舞蹈和表演形式都融合了当地的民俗文化,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
由此可见,翼城花鼓不仅是一种传统的民间艺术表演形式,更是当地的文化传统和精神纽带。
二、翼城花鼓面临的困难与挑战随着现代文化的冲击和时代变迁,翼城花鼓面临着一些困难和挑战。
由于现代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的娱乐方式发生了改变,传统的民间艺术表演形式受到了冲击。
景区开发和商业化运作也给翼城花鼓的传承与发展带来了一定的阻碍。
传统的艺术表演需要一定的场地和环境来进行,这些场地往往被其他商业活动所占据,给翼城花鼓的表演带来了一定的难度。
受教育水平、人才培养等问题的制约,也使得翼城花鼓的传承与发展面临一些困难。
三、翼城花鼓的保护与发展对策为了保护和发展翼城花鼓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我们有必要采取一系列积极有效的措施。
应加强对翼城花鼓的保护和传承。
通过组织各种文化交流活动、举办表演比赛、开展艺术培训等方式,传承并提高翼城花鼓的传统艺术水平,培养一批翼城花鼓的接班人。
应积极开展宣传推广工作,提升翼城花鼓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可以通过网络、电视、报纸等媒体进行广泛宣传,向社会大众展示翼城花鼓的风采和魅力。
应采取多种形式,如举办文化艺术节、对外演出等方式,推动翼城花鼓的传统与现代相结合,使其更好地适应现代社会的需要。
浅析翼城花鼓的保护与发展翼城花鼓是中国传统民间艺术的一种,起源于山西省临汾市翼城县,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翼城花鼓以其独特的表演形式和传承方式而备受关注,然而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和文化的多元化,翼城花鼓的保护与发展面临着新的挑战。
本文将从历史渊源、现状分析和保护发展对策等方面对翼城花鼓进行浅析,以期为其保护与发展提供一些思路和建议。
一、历史渊源翼城花鼓作为传统文化遗产,其历史可以追溯至明代。
相传明朝年间,翼城县出现了一场鼠疫,鼠疫肆虐,百姓惶恐不安。
在这样的情况下,翼城县的一位喜欢打鼓的年轻人发明了一种打鼓舞蹈的形式,并称之为“花鼓舞”。
花鼓舞结合了打鼓、舞蹈、歌唱等元素,成为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
后来,翼城花鼓经过几百年的发展和传承,逐渐成为了一种具有地方特色和文化内涵的表演艺术。
二、现状分析随着现代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翼城花鼓所面临的困境也日益显现。
一方面,由于社会经济的转型和生活方式的改变,翼城花鼓这一传统艺术形式渐渐被边缘化,年轻人对其的了解和传承意识不足。
由于文化市场的变化和文化产品的多样化,翼城花鼓在当下的文化市场中面临着竞争激烈的局面,传统艺术形式的传承和发展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三、保护发展对策为了保护和发展翼城花鼓这一传统民间艺术形式,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的保护发展对策。
应加强对翼城花鼓的宣传与推广。
利用现代媒体手段,打造翼城花鼓的品牌形象,提高其在公众心目中的知名度和地位,激发人们对翼城花鼓的兴趣和热爱。
应加强对翼城花鼓的保护与传承。
建立相应的保护机构和专门的研究团队,深入挖掘翼城花鼓的历史渊源和文化内涵,推动其传统技艺的传承与发展。
应加强对翼城花鼓艺人的培训与扶持,吸引更多的年轻人投身使其成为一种时代的新动力。
应加强对翼城花鼓市场的开发与拓展。
积极推动翼城花鼓与其他文化产品的融合,开发衍生产品,创新演出形式,拓宽表演和传播渠道,增加其经济效益,从而实现艺术价值与经济价值的双赢。
花鼓戏的艺术特征以及传承保护策略探究
作者:任慧婷
来源:《戏剧之家》2019年第23期
【摘要】花鼓戏是一种地方戏曲形式,其按照地域特征可以分成湖南花鼓戏、湖北花鼓戏、河南花鼓戏、陕西花鼓戏、安徽花鼓戏以及山东花鼓戏等多种形式。
近年来,国家加大了对花鼓戏的保护力度,将其归入非物质文化遗产,更加重视花鼓戏人才的培养,提升了宣传力度,有效推动了花鼓戏的传承与保护。
本文从视觉、服饰、戏剧特色等方面阐述了花鼓戏的艺术特征,认为在花鼓戏的传承保护中要注重对传统曲目的挖掘与保护,提升政府的支持力度,同时花鼓戏自身也要加强创新。
【关键词】花鼓戏;艺术特征;传承保护
中图分类号:J82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9)23-0028-01
一、花鼓戏的艺术特征
(一)鲜明的视觉效果
花鼓戏表演有着独特的艺术特征,通常建立在日常生活的劳动过程中,将生活中的各种小动作形象化以及舞台化,最终产生了固化的舞台表现形式。
花鼓戏表演中对于旦角的走位、手势以及眼神都非常考究,动作不仅要落落大方,同时也要端庄娴雅。
对于丑角而言,打铁、打猎、骑马、扭脖等都是基本动作。
花鼓戏演员一流的表现力以及扎实的基本功,都受到了观众的普遍认可与广泛欢迎。
(二)独特的服饰妆容
花鼓戏表演中对于服饰异常考究。
初期的益阳花鼓戏因为条件恶劣,很多戏班甚至都没有装衣服的箱子,丑角一般就是一条红腰带,而武生则增加一条打带,旦角围一个围兜,到了后期,丑角才有了固定的道具服饰以及头饰。
花鼓戏的妆容也非常讲究,丑角妆容较为简单,容易惹人发笑与喜爱,通常人们对于丑角的整体印象就是鼻头上有块白豆腐块,穿着马衣马裤,性格幽默而又诙谐,惹人捧腹。
旦角的妆容则令人赏心悦目,他们都有着统一化的面部妆容步骤。
首先,拍彩,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打底,通常来说,他们会选择嫩肉色进行打底,其主要目的是为了提亮整体的肤色。
其次,拍红,这是旦角表演的时候最为重要的颜色,主要目的是为了凸显颧骨以及鼻梁。
再次,定妆。
将油彩固定。
最后,扫红,涂抹腮红,保证脸部干净自然。
所有工作结束以后,针对旦角还有元宝嘴以及描眉眼的操作,保证旦角清新脱俗。
(三)夸张的戏剧特色
花鼓戏具有强烈的戏剧特色,不管是基本创作还是演员表演,都彰显出了戏剧效果。
有的时候,喜剧是一种背离常理的重要表演形式,将一些语言以及动作夸张化处理,从戏剧结构层面致力于提升情节的巧合性与误会,利用人物冲突体现生活本质,彰显主题。
比如,花鼓戏中丑角通常会采用走丑步的形式提升丑角的滑稽度。
走丑步指的是隐藏腿,来回晃荡,头一前一后有节奏地伸缩,手里拿着纸扇,同时搭配丑角的面部表情,在眉宇间掌控观众情绪。
二、花鼓戏的传承保护策略
(一)注重传统曲目的挖掘与保护
有效挖掘以及整理传统曲目,将花鼓戏中最为精华的内容保护起来,对花鼓戏音乐以及舞蹈形式进行整理,采用录音和录像的形式加以保存。
除此之外,对于经典剧目以及音乐曲牌可以申请国家专利与自主知识产权,寻求法律的保护。
重新搜集并且整理花鼓戏的艺术档案,其中包含了传统剧种、剧目、剧团以及评论花鼓戏的相关文献资料,编写花鼓戏剧种史。
(二)政府给予大力的扶持与推广
按照国家以及政府的力量,大力扶持集体以及民间性质的戲班,从活动经费上给予扶持,为花鼓戏表演人员提供基本生活保障,使得从业人员能够全身心地表演,为传承以及保护花鼓戏贡献力量。
除此之外,还要拓展花鼓戏艺术的宣传以及推广工作,寻求花鼓戏进入校园的可能,通过举办各种形式的花鼓戏文化活动,吸引老年人、年轻人以及中小学生的关注,使得更多人能够真正喜欢上这项传统戏曲形式。
此外,随着新媒体的发展,花鼓戏从业人员还可以利用微博、微信、抖音等多种形式宣传花鼓戏,让更多的人了解花鼓戏,让更多年轻人加入到传承花鼓戏的队伍中,提升花鼓戏的知名度。
(三)实现花鼓戏创新
虽然我们已在强调花鼓戏的宣传与推广在保护工作中所具有的重要作用,但是我们并不能孤立和保守地对其进行保护,花鼓戏需要吸收其他兄弟剧种的净化,将其融入到剧种当中,在充分保留花鼓戏自身特色的情况下,不断丰富与发展自身的内容与表现形式。
花鼓戏剧目的相关编写人员要与时俱进,不断拓展思维,在花鼓戏传统曲牌上搭配全新的唱词,将一些与时代发展紧密相关的新鲜元素融入到创作当中。
同时,花鼓戏剧团还要注重对人才的引进,吸引更多有才华的表演者、作曲与作词家,在新时代下,充分融合全新的素材创作花鼓戏,在确保其传承性的基础上,实现创新。
参考文献:
[1]邹世毅.“非遗”事业的一曲优美赞歌——简评花鼓戏《爬上山坡唱高调》[J].艺海,2019(02):33-35.
[2]郑荣健.生活的温度喜剧的谐趣——评湖南花鼓戏《桃花烟雨》[J].艺海,2018(12):16-18.
[3]朱咏北.简论湖南花鼓戏的传承价值与保护原则[J].音乐天地,2018(12):53-56.
[4]颜春英.浅谈湖湘民俗文化对湖南花鼓戏的影响——评《非遗保护与湖南花鼓戏研究》[J].中国教育学刊,2018(09):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