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润和剩余价值
- 格式:doc
- 大小:21.00 KB
- 文档页数:1
利润率与剩余价值率的
联系和区别
Document serial number【UU89WT-UU98YT-UU8CB-UUUT-UUT108】
利润率与剩余价值率的联系和区别
两者的联系:(1)剩余价值率是剩余价值与可变资本的比率,利润率是剩余价值与全部预付资本的比率,它们是同一个剩余价值量的两种不同计算方法得出的不同比率。
利润率是剩余价值率的转化形式。
(2)在预付资本量已定的条件下,利润率的大小与剩余价值量成正比,剩余价值量越大,利润率越高。
而剩余价值量又是由剩余价值率决定的,因此,利润率的大小,首先取决于剩余价值率的高低,即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
其次,两者的区别主要表现在:(1)反映的社会关系不同。
剩余价值率反映了工人剩余劳动时间与必要劳动时间的比率,无酬劳动与有酬劳动的比率。
剩余价值率越高,工人的剩余劳动被资本家占有越多,受剥削程度越深;利润率是反映资本的自我增殖程度,一旦剩余价值率转化为利润率,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关系就表现为资本的自我增殖,使资本关系神秘化了。
(2)两者的变化趋势不同。
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资本家不断地采用新的方法,加强对工人的剥削,因此剩余价值率有不断上升的趋势,但是利润率会逐步趋于下降,这是部门间资本家竞争的必然结果。
剩余价值率和利润率的关系剩余价值(m)是由雇佣工人(可变资本v)的剩余劳动创造的。
剩余价值率是剩余价值与可变资本的比率,表示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
m'= m/v利润是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资本家把它剩余价值看做全部垫付资本的产物,利润的本质是剩余价值。
利润率是剩余价值与全部预付资本的比率,表示全部预付资本的增殖程度P'= m/c+v。
平均利润率是社会剩余价值总量同社会预付总资本的比率,是不同生产部门的资本家之间展开剧烈竞争的结果。
平均利润是按照平均利润率来计算和获得的利润。
随着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商品价值就转化为生产价格。
价值规律作用的形式发生了变化,商品以生产价格为基础进行交换,市场价格的变动以生产价格为中心。
首先我们来说利润率,这是站在“资本”的一方来讨论的,假设你是有很多钱,想投资一个工厂进行生产,现在一共投资了1000万,其中800万买了厂房、机器设备、原材料,200万雇佣了工人进行生产,叮叮当当一顿生产,最后卖了1300万,你非常开心,立马进行核算:一共投入了1000万,挣了300万,利润率30%。
这样乍一看,30%,貌似并不是很高的数字,资本家也并没挣多少,也没有剥削多少。
然后,马克思站出来说,假的、假的、都是骗人的。
这个算法是有问题的,虽然一共投入了1000万,挣了300万,利润率30%不算很高,但是,投入的1000万是有区别的,其中800万买了机器设备材料,这些只是转移到了商品中,并不会增值的,真正使得增值的是劳动,而劳动只有200万,却挣了300万,比例是150%,还说不剥削!自己看看数字。
这个比例就是举世闻名的“剩余价值率”。
把所有的投入称为“预付资本”,用这些钱买了厂房、机器、原材料、劳动。
其中厂房、机器、原材料,他们的价值随着物质形态的改变,转移到了新的产品中,但是,并没任何增值,所以叫“不变资本”,而劳动是不一样的,劳动在生产过程中,是能够增值的,所以叫“可变资本”,也就是说,劳动创造出的价值,不仅补偿自身劳动力价值的价值,还能剩余来一部分,这就是“剩余价值”这个概念的意思,用剩余价值除以可变资本,得到的就是剩余价值率。
考研政治:马原计算题想放弃?用对方法很简单!(内含计算公式)摘要:政治马原单选题中,几乎年年都会有一道计算题,不少同学因为觉得难就不想做了,选择了直接放弃,虽然分值很小,但是你别的题也不能保证全对吧,所以能把握在手里的就不要放弃!今天就跟大家分享一下该怎么办?一、搞清概念1、关于剩余价值在价值增殖过程中,雇佣工人的劳动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必要劳动,用于再生产劳动力的价值;另一部分是剩余劳动,用于无偿地为资本家生产剩余价值。
因此,剩余价值是雇佣工人所创造的并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那部分价值,它是雇佣工人剩余劳动的凝结,体现了资本家与雇佣工人之间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
资本主义生产的直接目的和决定性动机,就是无休止地采取各种方法获取尽可能多的剩余价值。
2、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根据资本在剩余价值生产过程中的作用不同,资本可以区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
不变资本是以生产资料形态存在的资本,它通过工人的具体劳动转移到新产品中去,其价值量不会大于它原有的价值量。
以生产资料形式存在的资本,在生产过程中只转移自己的物质形态而不改变自己的价值量,不发生增殖,所以马克思把这一部分资本叫做不变资本。
可变资本是用来购买劳动力的那部分资本,在生产过程中是被转移到新产品中去,而是由工人的劳动再生产出来。
再生产过程中,工人所创造的新价值,不仅包括相当于劳动力价值的价值,而且还包括一定量的剩余价值。
由于这部分资本价值不是不变的,而是一个可变的量,所以,马克思把这部分资本叫做可变资本。
把资本区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进一步揭示了剩余价值产生的源泉。
它表明,雇佣劳动者的剩余劳动是剩余价值产生的仅有源泉。
剩余价值既不是由全部资本创造的,也不是由不变资本创造的,而是由可变资本创造的。
3、剩余价值率资本家对工人剥削程度,可以用剩余价值率表示:m=m/v。
剩余价值率还可以表示为:m=剩余劳动/必要劳动=剩余劳动时间/必要劳动时间。
4、利润当剩余价值看做是全部垫付资本的产物或者增加额时,剩余价值便取得了利润的形态。
它们之间的关系如下(1)剩余价值率是剩余价值与可变资本的比率,利润率是剩余价值与所有预付资本的比率。
它们是通过相同残值的两种不同计算方法获得的不同比率。
利润率是剩余价值率的转化形式。
(2)在预付资本金额固定的情况下,利润率的大小与残值金额成正比。
残值金额越大,利润率越高。
剩余价值的数量由剩余价值的比率决定。
因此,利润率的大小首先取决于剩余价值率的水平,即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
其次,两者之间的差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反映出不同的社会关系。
剩余价值率反映了剩余工作时间与必要工作时间之比以及未付工作与已付工作之比。
剩余价值率越高,资本家占用的工人剩余劳动就越多,剥削程度越深。
利润率反映了资本的自我增殖程度。
一旦剩余价值率转化为利润率,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关系就表现为资本的自我繁殖,这使资本关系变得神秘。
(2)两者的变化趋势不同。
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资本家继续采用新方法来加强对工人的剥削。
因此,剩余价值率有上升的趋势,但利润率将逐渐下降,这是部门间资本主义竞争的必然结果。
残值率和利润率之间有什么关系?根据马克思的资本理论,剩余价值率与利润率成正比。
剩余价值越多,利润越多,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就越严重。
然而,在21世纪的远东,在改革开放最成功的大中华地区,出现了传说中的思想家史国宝。
史国宝的知识论并没有认识到剩余价值对利润的贡献。
作者认为资本家没有剥削工人。
由于没有资本开发的必然性,所以没有剩余价值的提取的必然性。
可以研究腐败的官员和罪犯的剩余价值,但不必研究资本家的剩余价值,因为资本家和工人都是特权的牺牲品,窃贼可以提取剩余价值。
工人是剩余的受害者价值,资本家也是如此。
本质上,资本家与工人之间的关系是互惠互利或多赢的关系,而不是剩余价值的单赢关系。
基于知识的理论提出生产力的三个要素是资本租金,人才租金和知识租金。
资本租金是生产要素的硬件或硬实力,而基于知识的租金是生产要素的软件或软实力。
人才租金是生产要素的关键或生存能力。
众所周知,资本生产的实质是剩余价值的生产。
另外,资本追求利润,那么剩余价值率和利润率之间是什么关系呢?
首先,剩余价值率是剩余价值与可变资本的比率,而利润率是剩余价值与所有预付资本的比率,这是通过两种相同剩余价值的不同计算方法得出的比率。
利润率是剩余价值率的转化形式。
在确定预付资本额的条件下,利润率与剩余价值成正比。
剩余价值越大,利润率越高,剩余价值取决于剩余价值率。
因此,利润率首先取决于剩余价值率,即资本主义剥削工人的程度。
剩余价值率与利润率之间的差异主要在于:
首先,它反映了不同的社会关系。
剩余价值率反映的是工人剩余劳动时间与必要劳动时间之比,以及无偿劳动与有偿劳动之比。
剩余价值率越高,资本家占用的工人剩余劳动越多,剥削程度越深。
利润率反映了资本的自我扩散程度。
一旦剩余价值率转化为利润率,资本家与工人的剥削关系就表现为资本的自我扩散,这使资本关系变得神秘。
另外,剩余价值率和利润率的趋势是不同的。
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资本家不断采用新方法来加强对工人的剥削,因此剩余价值率有上升的趋势,但利润率将逐渐下降,这是部门间资本主义竞争的必然结果。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题库辨析题导论1、评判生产关系先进和落后的根本标准是生产资料公有化的程度。
判断:错误修改:评判生产关系先进和落后的根本标准是生产关系是否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说明:该题搞错了评判生产关系先进和落后的根本标准。
2、经济规律是客观的,所以,人们既不能创造、改变它,也不能利用它。
判断:错误修改:经济规律是客观的,所以人们不能创造和改变它,但可以利用它。
说明:该题忽视了人们的主观能动性,正因为经济规律是客观的,人们便可以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来认识和利用规律。
3、科学技术是生产力。
判断:正确说明:生产力包括劳动者,劳动手段(包括生产工具)和劳动对象三个要素。
在这三个构成要素中,生产工具规定生产力水平的性质,科学技术的进步推动生产工具的发展,所以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甚至是第一生产力。
4、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
判断:正确说明:生产关系包括生产资料所有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商品分配形式,生产资料所有制是生产关系的基础,决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所以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
5、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出发点是生产关系。
判断:错误修改: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出发点是物质资料生产。
说明:混淆了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出发点和对象。
6、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对象是物质资料的生产。
判断:错误修改: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对象是生产关系及其发展规律。
说明:混淆了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出发点和对象。
7、政治经济学研究生产关系,必须联系生产力和上层建筑。
判断:正确说明:生产关系和生产力是社会生产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而二者具有相互作用的内在联系。
并且,一定的社会条件下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活经济关系的总和构成该社会的经济基础,而建立在经济基础之上的就是上层建筑,所以生产关系还与上层建筑有关。
(老师说我写的没有回答在重点上,我也不知道哪儿不对)第一篇商品和货币1.使用价值是商品的自然属性。
判断:正确说明:使用价值体现物品本身对人的有用关系,只要有人类存在,就就有使用价值存在。
剩余价值率和利润率的关系剩余价值(m)是由雇佣工人(可变资本v)的剩余劳动创造的。
剩余价值率是剩余价值与可变资本的比率,表示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
m'= m/v利润是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资本家把它剩余价值看做全部垫付资本的产物,利润的本质是剩余价值。
利润率是剩余价值与全部预付资本的比率,表示全部预付资本的增殖程度P'= m/c+v资本有机构成:c/v平均利润率是社会剩余价值总量同社会预付总资本的比率,是不同生产部门的资本家之间展开剧烈竞争的结果平均利润是按照平均利润率来计算和获得的利润。
随着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商品价值就转化为生产价格。
价值规律作用的形式发生了变化,商品以生产价格为基础进行交换,市场价格的变动以生产价格为中心。
1、剩余价值(m)是雇佣工人所创造的并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那部分价值,它是雇佣工人剩余劳动的凝结,体现了资本家与雇佣工人之间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
剩余价值既不是由全部资本创造的,也不是由不变资本(C)创造的,而是由可变资本(V)创造的。
2、剩余价值率: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可用公式表示:m'= m/v。
3、资本的有机构成:由资本技术构成决定并反映技术构成变化的资本价值构成。
通常用C:V来表示。
4、剩余价值是利润的本质,利润是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
当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时,剩余价值和可变资本的关系便被掩盖了。
5、利润率是指全部预付资本的增殖程度。
可用公式表示:P'= m/c+v。
二、考题再现资本家投资100万元,每次投资所得的利润是15万元,假定其预付资本的有机构成为4∶1,那么该资本家每次投资所实现的剩余价值率为(单选)。
第六章剩余价值的分割第一节产业资本和产业利润本节还是以产业资本为研究对象,主要说明产业资本家是怎样参与剩余价值分割的。
产业资本家是剩余价值的第一个占有者,它以产业利润的形式参与对剩余价值的分割。
为了说明产业利润,我们首先说明利润的一般概念。
一、利润和平均利润1、生产成本和利润我们曾讲过,商品的价值包括三个组成部分:即不变资本、可变资本和剩余价值,用公式表示就是:w=c+v+m。
其中,c是消耗掉的生产资料即不变资本转移的价值,(v+m)代表活劳动新创造的价值。
这三个部分,是生产商品实际消耗的劳动量。
但是,对资本家来说,生产上耗费的仅仅是c和v两部分,m是不费资本家什么的,是无偿占有工人剩余劳动的结果。
因此,资本家在计算生产费用时,只计算资本数量,即c+v。
生产商品所耗费的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c+v)之和,叫做成本价格或生产成本,用k来表示。
生产成本概念不仅仅是资本家帐簿上的项目,而且对于商品生产具有重要的经济意义。
第一、生产成本是企业经营赚钱或亏本的界限和标志。
第二、生产成本的高低是企业竞争能力大小的基础。
在生产成本的概念上,资本家把剩余价值看作是生产成本的增加额,从而掩盖了剩余价值的来源。
不仅如此,资本家还把剩余价值看作是全部预付总资本的产物。
全部预付总资本的产物,不仅包括所费资本(生产成本),还包括在生产中使用,但还没有耗费的那部分资本。
把剩余价值当作是全部预付总资本的产物时,剩余价值就转化为利润,用p来表示。
由此,商品价值公式就变成了:w=k+p。
利润和剩余价值本来是一个东西,但二者也存在重要区别:第一、剩余价值是对可变资本而言的,利润是对全部预付总资本而言的;第二、剩余价值是利润的本质,利润是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第三、剩余价值就转化为利润,掩盖了剩余价值的真正来源。
2、利润率伴随着剩余价值向利润的转化,剩余价值率也就转化为利润率。
剩余价值与全部预付总资本的比率,叫做利润率。
不同企业、不同时期的利润率是不一样的。
剩余价值率和利润率的关系每个学经济学的童鞋都学过“政治经济学”应该,其中有一句经典的话——“利润掩盖了资本主义的剥削关系”,并且创造了“剩余价值率”来表示工人受资本家剥削的程度。
今天,来和大家聊聊“利润率”与“剩余价值率”,如何“掩盖剥削”和“揭示剥削”。
在正式说之前,我们要说的是,这是两种经济学的学说,有不同的历史背景,有不同的阶级立场,纯学术角度看,并没有谁对谁错,百花齐放才是春。
首先我们来说利润率,这是站在“资本”的一方来讨论的,假设你是有很多钱,想投资一个工厂进行生产,现在一共投资了1000万,其中800万买了厂房、机器设备、原材料,200万雇佣了工人进行生产,叮叮当当一顿生产,最后卖了1300万,你非常开心,立马进行核算:一共投入了1000万,挣了300万,利润率30%。
这样乍一看,30%,貌似并不是很高的数字,资本家也并没挣多少,也没有剥削多少。
然后,马克思站出来说,假的、假的、都是骗人的。
这个算法是有问题的,虽然一共投入了1000万,挣了300万,利润率30%不算很高,但是,投入的1000万是有区别的,其中800万买了机器设备材料,这些只是转移到了商品中,并不会增值的,真正使得增值的是劳动,而劳动只有200万,却挣了300万,比例是150%,还说不剥削!自己看看数字。
这个比例就是举世闻名的“剩余价值率”。
把所有的投入称为“预付资本”,用这些钱买了厂房、机器、原材料、劳动。
其中厂房、机器、原材料,他们的价值随着物质形态的改变,转移到了新的产品中,但是,并没任何增值,所以叫“不变资本”,而劳动是不一样的,劳动在生产过程中,是能够增值的,所以叫“可变资本”,也就是说,劳动创造出的价值,不仅补偿自身劳动力价值的价值,还能剩余来一部分,这就是“剩余价值”这个概念的意思,用剩余价值除以可变资本,得到的就是剩余价值率。
因为本来只有可变资本增值了,然而算利润率除的是包括不变资本在内的“预付资本”,所以,利润率就会比剩余价值率低很多,也就掩盖了剥削。
剩余价值分割理论剩余价值分割理论反映的是产业资本家,商业资本家,借贷资本家及农业资本家大土地所有者对剩余价值的重新分割及他们之间的矛盾。
1.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反映了资本家一步一步掩盖了剩余价值的本质和来源。
商品的价值W=c+v+m,当资本家把(c+v)看成生产成本或生产价格(K)时,商品价值表现为W=K+m,成本价格小于商品的价值,两者之差就是剩余价值。
这样就抹杀了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区别,掩盖了它们在价值增殖过程中的不同作用。
成本价格的出现就把剩余价值归结为商品价值在成本价格上的增加额,这时剩余价值就转化为利润(p),商品价值表现为W=K+p,利润的本质就是剩余价值,但在现象上表现为全部预付资本的产物,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就掩盖了资本家对雇佣工人的剥削。
相应的利润率(p'=m\c+m)小于剩余价值率(m'=m\v),掩盖了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
随着资本主义发展到较高阶段出现了这样一种趋势:等量资本获得等量利润。
看似矛盾,但从劳动价值论的基础上考察平均利润的形成会发现:平均利润的形成是部门之间竞争的结果,由于各个部门间存在利润率的差别,资本就会在各个部门间转移,必然会引起供求关系的变化,这样的资本转移及由此而来的价格和利润率的变化要到两个部门的利润率大体相当才停止,这样就形成了平均利润率。
平均利润率=剩余价值总额/社会总资本,平均利润=预付资本*平均利润率,平均利润率的形成过程实际上就是全社会的剩余价值在各个部门的资本家之间重新分配的过程。
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已经掩盖了剩余价值的真生来源,但利润量与价值量还是一致的,而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后利润量与剩余价值量就不一致了,等量资本获得等量利润,似乎利润的多少就只和资本量有关,就完全掩盖了利润的本质和来源。
2.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在平均利润形成以前,商品按照价值出售,随着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商品价值就转化为生产价格,即不是W=K+m,而是W=K+p—,这样价值规律就不是直接通过价值其作用了,而是通过生产价格起作用。
第七章剩余价值的分配第一节平均利润和生产价格一、生产成本1.生产成本的含义生产成本又称生产费用,是生产单位商品所耗费的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之和。
2.生产成本对资本主义生产的影响(1)生产成本的补偿是资本主义再生产的必要条件,是商品出售价格的最低界限。
(2)生产成本是资本家经营企业盈亏的标志。
(3)生产成本的高低是资本家在竞争中胜败的关键。
二、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1.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当剩余价值被看作全部预付资本的产物时,就转化为利润这一具体形态。
2.利润和剩余价值的关系(1)利润和剩余价值本来是同一个东西,都是雇佣工人创造的,二者在数量上是一致的。
所不同的是:剩余价值是对可变资本而言的,利润是对全部预付资本而言的。
(2)剩余价值是利润的本质,利润是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
3.利润率及其与剩余价值率的关系(1)利润率是剩余价值和全部预付资本的比率。
用公式表示就是:(2)利润率是剩余价值率的转化形式,二者是同一剩余价值量按照不同的计算方法得出的不同比率,它与剩余价值率的区别在于:①二者在质上不同。
m'反映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P′反映预付资本的增殖程度。
②二者在量上不等。
由于c+v总是大于v,因而P′总是小于m' 。
4.决定和影响利润率变化的主要因素第一,剩余价值率的高低第二,资本有机构成的高低第三,资本周转速度的快慢第四,不变资本的节省三、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1.部门之间的竞争和平均利润的形成(1)部门之间的竞争是指不同生产部门的资本家之间为追求较高利润率而展开的竞争。
(2)部门之间竞争的目的是争夺有利的投资场所,竞争的手段是进行资本转移,即把资本从利润率低的部门转移到高的部门。
(3)部门之间的竞争,引起各部门生产规模的变化,进而引起供求关系和市场价格的变化,结果使不同部门的利润率趋于一致,形成平均利润率和平均利润。
2.平均利润率和平均利润(1)平均利润率就是全社会的剩余价值总额和预付社会总资本的比率。
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的相关历史案例
19世纪末期,在美国工业革命时期,资本主义制度下的资本家为了争夺市场份额和获得更高的利润,所采取的方法之一就是剥削工人的剩余价值。
当时的工人们长时间地工作、劳累过度、工资极低,而其中的剩余价值则被资本家们占有。
这些资本家们凭借着剩余价值,积累了大量的财富和资本,形成了当时美国的财富派。
而工人们则面临着贫困、工作环境恶劣、生命安全受到威胁等问题。
在20世纪,苏联社会主义经济体制下,剩余价值则被转化为国家的财富。
生产资料都由国家所有,人民群众集体管理,经济活动主要由计划经济进行。
由于剩余价值被国家占有,因此不会像资本主义制度下那样出现少部分人富裕、大部分人贫穷的问题。
然而,苏联经济体制无法解决生产效率低下、资源分配不合理等问题,最终导致了苏联的解体。
而目前世界上大多数国家都采取了资本主义制度,剩余价值仍然是被资本家占有,这种情况仍然存在。
剩余价值率:剩余价值率是在资本主义条件下,是工人受资本家剥削程度的表现。
公式中,m'为剩余价值率,m为剩余价值,v为可变资本。
年剩余价值率是一年内生产的剩余价值总量和预付可变资本的比率。
计算公式:用公式表示:m'=m/v。
在该公式中,m'为剩余价值率,m为剩余价值,v为可变资本。
年剩余价值率是一年内生产的剩余价值总量和预付可变资本的比率。
用公式表示即:=(剩余价值/可变资本)×100%剩余价值率表示资本家剥削工人的程度。
剩余价值是由雇佣工人的剩余劳动创造出来的。
在资本家的全部预付资本中,用于购买生产资料的不变资本(c)的价值,在生产过程中被转移到产品中去,并没有发生价值量的变化;而用于购买劳动力的可变资本(v)在生产过程中则实现了价值增殖,即带来剩余价值。
因此,剩余价值率是它所带来的剩余价值同实际发生作用的可变资本之比,剩余价值同可变资本相比,能够表明雇佣工人所创造的价值有多少被剥削,有多少归自己,表明资本家剥削工人的程度。
所以,剩余价值率也叫剥削率。
由于雇佣工人的劳动分为必要劳动和剩余劳动,所花费的时间又分为必要劳动时间和剩余劳动时间,雇佣工人的必要劳动再生产劳动力的价值或可变资本价值等价,而剩余劳动则生产剩余价值。
所以,剩余价值率又可用剩余劳动与必要劳动之比或剩余劳动时间与必要劳动时间之比来表示。
年剩余价值率是表示预付可变资本的增殖程度的。
在年剩余价值量一定的条件下,年剩余价值率的高低和可变资本的周转速度成正比,可变资本的周转速度越快,年剩余价值率也就越高。
这是因为,剩余价值是由实际发挥作用的可变资本带来的,可变资本周转越快,实际发挥作用的可变资本就越多,实际上剥削的劳动量也越大,因而年剩余价值量就越大,年剩余价值率也就越高。
否则情况就相反。
在生产过程中所生产的剩余价值,即预付资本的增殖部分,公式首先表现为产品价值超过各种生产要素的价值总额而形成的余额。
预付资本由两部分构成,即在生产资料上支出的货币额c和在劳动力上支出的货币额v,c是转化为不变资本的价值部分,公式v是转化为可变资本的价值部分。
利润哲学概念
马克思主义理论认为,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利润是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或现象形态,它表现为商品价值超过成本价格的余额。
即资本家销售商品后所得的价格总额超过其预付资本量的余额。
利润实际上来源于资本家用可变资本购买的劳动力在生产过程中所创造的剩余价值,也就是雇佣劳动者的剩余劳动所创造的剩余价值,即可变资本的增殖额。
但却在现象上表现为资本家全部预付资本所带来的增加额。
利润的本质是企业盈利的表现形式。
与剩余价值相比利润不仅在质上是相同的,而且在量上也是相等的,利润所不同的只是,剩余价值是对可变资本而言的,利润是对全部成本而言的。
因此,收益一旦转化为利润,利润的起源以及它所反映的物质生产就被赚了。
因而就具有了繁多的赚钱形式。
在资本主义社会,利润的本质就是:它是资本的产物,同劳动完全无关。
同时,因为剩余价值实现为货币是在商品的生产过程完成以后才出现的,它又进一步被看作是资本家为了生产商品所投入的全部预付资本即所用资本(包括尚不计入成本价格的那些固定资本)带来的。
不仅如此,商品从生产过程进入流通过程,为了从事销售活动还要追加资本(包括纯粹流通费用),因此,剩余价值不仅被看作是在生产领域中的全部预付资本带来的,而且还被看作是包括预付在生产领域和流通领域的全部资本共同带来的。
利润和剩余价值
剩余价值是政治经济学词,利润是经济学词,它们是近义词
马克思说:剩余价值是雇佣工人创造的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价值。
而利润是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它表现为商品价值超过成本价格的余额。
利润实际上来源于资本家用可变资本购买的劳动力在生产过程中所创造的剩余价值,但却在现象上表现为资本家全部预付资本所带来的增加额。
剩余价值和利润不仅在质上是相同的,剩余价值是利润的本质,利润是剩余价值的表现形式,而且在量上也是相等的;剩余价值和利润所不同的只是,剩余价值是对可变资本而言的,利润是对全部资本而言的。
由于把剩余价值看作全部预付资本的产物,剩余价值就成为利润,所以利润当然是剩余价值在特定情况下的具体形式,“利润是剩余价值的一种具体形式”。
但在现实的资本主义经济活动中,由于各资本形态(商业资本,银行资本,借贷资本等)都要参与对剩余价值的瓜分,以及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
就使得某种具体的利润形态都只是剩余价值的一部分。
从社会剩余价值总量和利润总量以及两者的性质来看,利润和剩余价值是同一个东西。
但是从社会生产部门来看,因为平均利润的存在,剩余价值是在各部门之间相对平均的分配的。
由于只有产业资本可以产生剩余价值,其余如商业资本、银行资本的利润都是来自产业资本的让渡,借贷资本的利息也是来自产业资本的一部分剩余价值,因此,他们的利润都只是产业资本产生的剩余价值的一部分。
农业资本家一方面也要和商业资本、工业资本、银行资本共享剩余价值,另一方面他还要向土地所有者支付地租,因此,它们的利润也都是剩余价值的一部分。
当然,在绝对条件下,也可能存在某些企业完全自给自足,身兼产业资本和商业资本双重职能,同时也不和银行及借贷资本发生联系,那么,它的利润可以使自己创造的全部剩余价值,但是这种企业在当今社会基本上是不存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