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PPP产业基金未来的发展方向及面临的风险(记不住可以收藏下来)
- 格式:docx
- 大小:19.26 KB
- 文档页数:5
【解读】PPP产业基金未来的发展方向及面临的风险(记不住
可以收藏下来)
PPP产业基金,顾名思义,是指以产业
基金形式直接或间接投资PPP项目的一种基
金,一般通过股权或股债联动投资于地方政府
纳入到PPP框架下的项目公司,由项目公司
负责具体基建项目的设计、建造、运营,政府
根据协议授予项目公司一定期限的特许经营权,
在基金存续期限届满时通过约定回购、份额出
让或资本市场变现实现投资的退出。
PPP产业基金未来的发展方向
PPP产业基金的未来发展值得期待。
我们认为,未来PPP产业基金会朝着以下三个方向发展:
一是从单纯的资金提供者向综合金融服务商转变。
由于目前PPP 产业基金尚处于“野蛮生长”阶段,其功能和作用还通常只是为项目提供资金。
随着PPP产业的逐步深入发展,PPP产业基金也将由单纯的资金提供者向综合金融服务商转变。
即产业基金不仅提供资金,还提供专业化的运营管理经验,甚至提供这一领域的新增市场用户、专业技术、人力资源等附加值高的服务。
类似国内优秀的私募股权投资基金一样,为所投资客户带来的不仅仅是资金,还有战略资源、新增市场和比较优势。
此外,对于产业基金不能支持PPP项目全部建设资金,PPP项目公司需要通过发债、银行贷款、资产证券化、融资租赁等方式融资的,产业基金还应发挥其金融专业优势,为PPP项目提供后续融资服务。
二是从大而全的一揽子基金向专业专注的细分产业基金转变。
同上所述,目前的PPP产业基金通常是一个大筐,只要是PPP项目,都可以往里装。
其实这与PPP项目行业特征是有差异的。
与社会发展分工专业化、细分化趋势一样,未来PPP产业基金将由大而全的一揽子基金向专业专注的细分基金转变,将逐渐涌现出一批在各自领域具有突出比较优势的专业型产业基金,让PPP项目的建设和运营更加专业,成本更节约,效率更高。
三是由传统的债权型基金向同股同权型基金转变。
现在的PPP产业基金,用某些金融机构人员的话来说,可以“闭着眼投项目”,因为其增信要求是政府方购买服务,只要政府财政实力尚可,就风险可控。
但市场的发展和竞争的加剧会打破这种懒人式投资的饭碗,未来产业基金的发展,必将是由传统的债权型基金向同股同权型基金转变,这就要求金融机构和基金管理人更加专业,更加积极,既要考虑风控,也要占领市场,要求他们不仅懂金融,还要懂实业,以PE的标准投资PPP项目,并加强对风险的识别和认识,做好对风险的控制,真正以股东身份参与到PPP项目中来。
PPP资产证券化面临哪些风险?
在上世纪末就被引入到国内的PPP(Public-Private Partnership,即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近三年来在国家部委的政策护航下,被推向前所未有的发展高潮。
就在2016年10月12日,财政部更是发文,要求大力践行公共服务领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进一步加大PPP模式推广应用力度。
实践中,PPP项目由于其自身的一些特点往往会遇到一些困难。
PPP项目一般具有资金需求规模大、回报周期长等特点,传统融资模式一般贷款周期最多为十年,但现实中相当大一部分PPP项目的投资回报周期超过了这一年限要求。
2015年6月财政部发布的《关于进一步做好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项目示范工作的通知》中称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期限原则上不低于10年,因此传统融资模式较难满足这类项目的需求。
为了摆脱PPP项目融资难的困境,资产证券化被认为是解决PPP融资困境的重要措施之一。
2014年底财政部公布的《PPP项目合同指南(试行)》总则中阐述:“PPP项目主要参与方,根据项目规模和融资需求的不同,融资方可以是一两家金融机构,也可以是由多家银行或机构组成的银团,具体的债权融资方式除贷款外,也包括债券、资产证券化等。
” 推动PPP资产证券化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2017年2月证监会转载了“太平洋证券新水源污水处理服务收费收益权资产支持专项计划”在机构间私募产品报价与服务系统(简称“报价系统”)发行的消息,这是国内首单落地的PPP资产证券化项目,意味着我国PPP资产证券化正式起步。
本质上来讲,资产证券化是将流动性较低资产转换为流动性较高资产的一种模式。
原始权益人也即发起人通过将基础资产转让给特殊目的载体(SPV)将基础资产与发起人进行风险隔离,以基础资产为基础结构化为若干安全层级证券。
其基础是稳定的现金流收益,最终这些证券由投资者购买,少部分安全等级较低的证券由SPV自留。
PPP资产证券化对于调动广大社会投资者的参与、降低项目融资成本、分散项目投资风险、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等方面有较明显的优势。
但是,由于资产证券化本身的特点,PPP资产证券化在实践中存在一些风险点,需要谨慎对待。
首先,PPP项目的基础资产质量问题十分重要,如果选择质量不合格的项目,只会创造低质量金融产品,使得风险在金融系统蔓延。
不论资产证券化技术多先进,结构设计多么完美,基础资产是证券化技术的根基,只有根基稳,项目建设才能稳步发展。
PPP项目建设中可能会涉及所有权、产权、技术、管理、生产设施等方面,一个环节上有短板都可能影响到整个项目的运行,进而影响资金收益。
另外,PPP项目建设周期长,低质量项目无法保证收益长期可持续性。
如果
对PPP项目进行资产证券化不考虑基础资产质量,一方面造成社会资金的低效使用,损害公共福利;而另一方面证券化的产品安全性得不到保证,影响到投资者的利益。
因此,以规范和高质量的项目作为基础资产才是资金流稳定安全的保障,也是进行资产证券化的前提条件。
第二,资产证券化过度有可能扭曲项目实施的激励机制,造成低质量PPP项目过多。
资产证券化这一模式在美国次贷危机中被认为是危机形成的重要原因之一,其中很重要的原因是金融机构可以利用资产证券化将低质量的贷款打包出售,于是金融机构就缺乏激励对贷款的信用风险进行管理而形成了大量低质量贷款。
由于国家政策的支持,商业银行、证券公司为PPP资产证券化敞开大门,这可能给很多项目假借PPP旗号融资获利的机会。
这个过程中如果不对风险加以防范很容易造成PPP泡沫化与空心化,最终伤害投资者和市场,也对PPP事业不利。
第三,项目论证不充分和信息披露不足可能导致项目后期实施难度大,对资产证券化产品的收益造成负面影响。
PPP项目的主要优势之一就是引入社会资本和政府一起对项目进行评估,充分发挥各方信息优势,共同决策。
在进行项目论证时,参与各方要全方位多角度考究,充分考虑可能存在的变化。
除了项目公司资质关系到项目的运营与管理绩效,政府的财政预算执行情况也关系到项目的收益性。
以收益权为收益来源的PPP基础资产证券化,收益的来源方式大致有三类:政府付费、使用者付费和可行性缺口补助。
项目要有好的质量以及社会价值与效益,才能保证收入来源的稳定。
只有设计足够好的机制来保证PPP项目的质量,最终才能保证资产证券化能够获得成功。
第四,政策及法律保障体系风险。
由于政策、法律法规的修订或颁布,导致原有项目合法性、合同有效性发生变化,给PPP项目的建设、运营以及管理带来影响,甚至直接导致项目失败,这是系统性风险,属于国家重大的政策性、方向性风险。
此外,政府的信用风险也是属于政策风险框架内的因素。
某些地方政府为加快当地基础设施建设,有时会与合作方签订一些脱离实际、为当地经济发展服务的合同条款,一旦项目建成后,政府难以履行合同,或者社会资本方难以保
障其权益,也是对PPP项目资产证券化的政策性风险之一。
综上所述,要顺利进行PPP项目的证券化,首先政府和业界应该多关注基础资产质量,搞懂和坚持PPP的根本属性,重视物有所值评价和财政承受能力论证,充分考查项目运行的长期可持续性与收益性。
对于PPP资产证券化项目的选取坚持宁缺毋滥的原则,以期达到真正提高社会福利和人民生活水平。
其次,加快完善PPP资产证券化配套措施。
政府各部门积极推动PPP资产证券化的过程中应尽快出台相关法律,划清各PPP资产证券化主体的利益与责任,针对可能存在的风险点应有相应主体对此负责,并完备破产隔离保护机制。
特别应该高度重视的是提高PPP项目的公开透明性,保证各个环节得到相应的监督。
第三,资产证券化参与各方要提高风险管理技术,培养高层次人才。
一方面各方可以吸收我国前期资产证券化的相关经验,另一方面各方要在学习发达国家PPP资产证券化风险管理技术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和发展。
(文章转自中国资本联盟公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