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整理小学六年级语文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囚歌》教案设计.docx
- 格式:docx
- 大小:14.15 KB
- 文档页数:3
《囚歌》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掌握五个生字的书写及组词,并能正确书写2、抓住关键词语,理解关键词的含义和作用,进而读懂全诗,体会诗歌精炼、形象的特点3、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诗歌4、感受叶挺将军对国民党反动派黑暗统治的愤慨,对革命必胜的信念和为共产主义事业而献身的壮志豪情。
教学重点:理解关键词的含义,学习叶挺将军对国民党反动派的黑暗统治的愤慨,对革命必胜的信念和为共产主义事业而献身的壮志豪情。
教学难点:体会诗歌中两个“自由”的含义教学准备:查阅相关资料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流程:一、谈话导入,介绍时代背景1、师:同学们,上周我们领略了别致有趣的地名文化,今天我们将要学习与尊严有关的首篇课文《囚歌》(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从题目中我们可以看出这首诗是叶挺同志在什么环境下写的?(在囚室,监狱里面写的。
“囚”在这里指的是1942年叶挺被囚禁在重庆歌乐山“中美特种合作所”渣滓洞集中营内写的。
)有谁能为我们介绍下叶挺将军及这首诗的写作背景呢?(指名回答,师补充)2、介绍时代背景作者叶挺曾担任过国民党革命独立团团长,1927年先后参加南昌起义和广州起义,抗战时任新四军军长,1941年皖南事变时被国民党非法逮捕。
此后叶挺被长期羁押,长达五年。
1942年初,叶挺被押到重庆。
蒋介石、陈诚先后出面以高官厚禄相诱,叶挺一次又一次严辞拒绝。
蒋介石的威逼利诱完全破产后,就把叶挺长期囚禁在中美合作所——渣滓洞。
《囚歌》是他被囚禁在重庆歌乐山渣滓洞集中营时,于1942年11月21日,用铅笔写在牢房墙壁上的一首诗。
这是一首用生命和鲜血写成的诗,展现了一位大无畏的无产阶级战士的凛然正气,视死如归的革命情操。
二、精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一)学习第一小节1、指名读课文第一小节,思考“人”和“狗”各指什么?“一个声音”又指的是什么呢?(人—革命者、真正的人;狗—革命队伍里的叛徒;一个声音—国名党反动派卑鄙无耻的威逼利诱)(板书:威逼利诱)2、师:真不错啊,那你们能说说“为人进出的门”和“为狗爬出的洞”各指什么吗?这边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呢?(为人进出的门—指革命者和真正的人走的门;为狗爬出的洞—指让叛徒走出牢房,只要他出卖革命,就给他所谓的“自由”)(对比,将人和狗对比)3、师:是啊,当我们知道了国民党反动派对革命者的威逼利诱和丑恶嘴脸,朗读这一小节该用什么语气来读,你们先试着读一遍,一会老师请几位同学来试试(其中“一个声音高叫着:——爬出来吧,给你自由!”这句诗写出了敌人对革命者的诱骗,“自由”不过是一种诱饵,朗读时要读出敌人的阴险狡猾,所以“自由”要读的虚伪、轻浮、声音要拖长些)4、师:真不错啊,让我们一起读一下这一小节,把该体现的语气和感情都读出来。
《囚歌》教学设计2教学准备一.激情导入,引发兴趣(4分钟)1.同学们,我们今天学习七单元“尊严”。
同学们会读这个词吗?当老师写下这两个字时,心里有一种神圣感,一起读一读。
你能用“尊严”组个短语或说一句话吗?(1—3生)简单评价:是的,尊严对于我们每一个人来说都很重要,甚至超越生命。
“为人进出的门紧锁着,为狗爬出的洞敞开着,一个声音高叫着爬出来吧,给你自由!我渴望自由,但我深深地知道人的身躯怎能从狗洞子里爬出!”皖南事变后,时任新四军军长的父亲叶挺遭到国民党长期无理拘押。
这首《囚歌》,浓缩着他对牢狱生涯的体验和对生命、自由及尊严的悲壮思考。
2.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关于“尊严”的诗歌。
(出示课题:《囚歌》教师板书,学生齐读课题,朗读课文)3.解析“囚”字。
从字形上看,“囚”是什么意思?(人被四堵高墙紧紧围住,如笼中之鸟,失去自由。
“囚”的意思就是把人关在监狱里。
)同学们通过预习,知道诗歌里的“囚”是指的哪里吗?(关押革命者的牢房,渣滓洞)“囚”的人是谁呢?(叶挺,革命者)4.这首诗的作者就是?(叶挺,板书)课前同学们搜集了叶挺将军的资料和诗歌创作背景资料,现在谁来简单介绍一下叶挺将军?(一生答)关于这首诗的创作背景,谁再来简要地说一说。
(一生答)教师简单评价。
(皖南事变后,新四军军长叶挺,被反动派囚禁在上饶集中营。
关他的那间囚室既黑暗,又潮湿,冰凉的地上,铺着几把发霉的稻草,上面尽是臭虫和跳蚤,叶军长受尽了折磨。
为了诱骗叶挺投降,国民党反动派挖空了心思,耍尽了手段,可叶挺坚贞不屈。
蒋介石气急败坏的把叶挺关进重庆“中美合作所”。
在那里,叶军长受尽折磨和迫害,过着非人的折磨。
更使叶挺苦恼的是身居囚室,不能驰骋抗日战场,不能带领战士们冲锋陷阵,他越想越气,越想越怒,因而,拿起笔在囚室的墙壁上写下了正气浩然的《囚歌》。
)思考:这首诗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小组讨论)7.指名回答(1—2生)。
好,带着你的理解,我们再来读。
《囚歌》教学设计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囚歌》,使学生了解诗歌的背景,掌握诗歌的基本内容,体会诗歌所表达的作者情感。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囚歌》,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珍惜自由的情感,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掌握《囚歌》的诗歌内容,理解诗歌的主题思想。
2. 教学难点:体会诗歌所表达的作者情感,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教师简要介绍《囚歌》的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朗读诗歌:学生齐读《囚歌》,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3. 讲解诗歌:教师逐句讲解诗歌,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内容。
4. 讨论交流: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四、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情况,包括发言、讨论等。
2. 知识掌握:检查学生对《囚歌》诗歌内容的掌握程度。
3. 情感态度: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的情感态度,如热爱祖国、珍惜自由等。
五、教学资源1. 教材:《囚歌》原文。
2. 课件:教师准备的相关课件。
3. 视频资料:关于《囚歌》的背景介绍视频。
4. 课外读物:推荐学生阅读与《囚歌》相关的诗歌作品,扩大知识面。
六、教学拓展1. 对比学习:教师引导学生对比学习《囚歌》与其他囚禁题材的文学作品,如《红楼梦》中的贾宝玉囚禁情节等,从而拓展学生的文学视野。
2. 创作练习:鼓励学生以《囚歌》为灵感,创作自己的囚禁题材的诗歌或故事,培养学生的创作能力。
七、作业布置1. 背诵《囚歌》:要求学生课后背诵《囚歌》,加深对诗歌的记忆和理解。
八、教学反馈1. 课堂观察:教师根据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及时给予反馈,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
2. 作业检查:教师检查学生的背诵情况和心得体会,对学生的学习成果给予评价。
九、教学调整1. 针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反馈,教师应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节奏,以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囚歌》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能够理解《囚歌》的基本内容和主题思想。
能够分析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艺术特色。
能够背诵并默写《囚歌》。
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和分析,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引导学生运用诗歌创作技巧,进行创意写作。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诗歌的热爱和欣赏,提高文学素养。
引导学生理解诗人的情感和思想,培养人文关怀。
二、教学内容:1. 诗歌背景介绍:介绍《囚歌》的作者、创作年代和背景。
分析诗人在创作这首诗时的情感状态和思想倾向。
2. 诗歌结构分析:分析《囚歌》的诗歌形式、韵律和节奏。
引导学生关注诗歌的开头、结尾和过渡部分,理解诗歌的整体布局。
3. 词语和意象解读:分析诗歌中的关键词语和意象,理解其象征意义和深层含义。
引导学生通过词语和意象的解读,深入理解诗人的情感和思想。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囚歌》的主题思想和诗歌形式。
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艺术特色。
2. 教学难点:诗歌中深层含义的解读和理解。
诗歌创作技巧的应用和创作。
四、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引入相关背景信息,激发学生对《囚歌》的兴趣和好奇心。
引导学生思考诗歌创作的意义和价值。
2. 诗歌阅读与分析:让学生朗读《囚歌》,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通过讨论和分析,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
3. 词语和意象解读:引导学生关注诗歌中的关键词语和意象,解读其象征意义和深层含义。
通过小组讨论和分享,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思考。
五、作业与评价:1. 作业:要求学生背诵《囚歌》,并默写其中的重要句子。
要求学生根据《囚歌》的创作技巧,进行一次诗歌创作练习。
2. 评价:通过学生的背诵和默写,评估学生对《囚歌》的掌握程度。
通过学生的诗歌创作练习,评估学生的创作能力和对诗歌的理解程度。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索《囚歌》的主题和形式。
2. 利用图像和音乐等多媒体资源,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感受诗歌的情感和意境。
《囚歌》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囚歌》,使学生了解诗歌的背景,掌握诗歌的基本内容,理解诗歌的象征意义和深层含义。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培养学生分析诗歌、品味诗歌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诗歌中所表现的革命精神,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激发学生对诗歌的热爱。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诗歌的象征意义和深层含义。
2. 教学难点:如何理解诗歌中所表现的革命精神。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囚歌》的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诗歌,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析诗歌的象征意义和深层含义。
4. 成果展示:各小组代表分享讨论成果,其他学生进行评价、补充。
5. 教师点评:总结学生的讨论成果,对诗歌进行深入剖析,解答学生的疑问。
6. 情感体验:让学生朗读诗歌,感受诗歌中所表现的革命精神。
7. 课堂小结: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歌的象征意义和深层含义。
四、课后作业1. 背诵《囚歌》。
2. 写一篇关于《囚歌》的读后感。
3. 调查了解我国现当代诗歌的发展状况,下节课分享。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使学生了解了《囚歌》的背景,掌握了诗歌的基本内容,并分析了诗歌的象征意义和深层含义。
在情感体验环节,学生感受到了诗歌中所表现的革命精神。
总体来说,本节课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
但在教学过程中,部分学生对诗歌的理解仍有困难,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引导,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六、教学策略1. 情境创设:通过播放相关音乐、展示历史图片等手段,营造有利于学生沉浸的学习氛围。
2. 启发式教学:教师提问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
3. 对比分析:引导学生将《囚歌》与其他诗歌进行对比,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的特点。
4. 情感教育:结合诗歌的内容,对学生进行革命传统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
《囚歌》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地朗读诗歌,感受叶挺将军对国民党反动派黑暗统治的愤慨,对革命必胜的信念和为共产主义事业而献身的壮志豪情。
2、抓住关键词理解诗歌的内容。
教学重点、难点理解诗歌中两个“自由”的含义。
了解写作背景,理解诗的内容、含义。
教学过程一、引入1、创设情境(根据写作背景)引出课题2、板书课题3、读题、破题(1)读准“囚”的字音。
(2)“囚”是什么意思?(把人关在监狱里,让人失去自由)板书:失去自由二、初读诗歌,整体感知1、自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指名读诗,其他同学仔细听他是否读准了字音。
3、生评4、大家齐读诗歌,争取读准字音,读通每一句话。
三、精读诗歌,理解课文内容。
(一)理解两处“自由”我们知道“囚”是把人关在监狱里,让人失去自由。
请大家快速浏览课文,看看文中几次提到“自由”,分别出现在哪节诗歌中,把它圈出来。
第一处:1、指名读第一小节,其他同学思考这个“自由”是什么样的自由?(所谓的自由)2、这种据谓的自由要怎样才能得到?(从狗洞子里爬出)3、你是从文哪句话知道的?4、怎么这牢房中会有狗呢?这“狗”指的是什么人?(革命队伍中的判徒)叶挺用狗来比喻判徒,表现他对判徒痛恨厌恶。
体会读:为人进出的门紧锁着,为狗爬出的洞敞开着。
(指名读,师评,齐读)这里的“人”指的是什么人?(革命者,真正的人)作者对他们又是怎样的感情?(敬佩、崇敬)让我们带着对判徒的痛恨,对革命者的敬意再读这句话。
(练读——指名读——生评——分组5、敌人是怎么对待这两种人的?(对革命者是监禁迫害,给判徒所谓的自由)你从哪体会到?(“紧锁”“敞开”)这是一组什么词?6、一个“紧锁”,一个“敞开”敌人的目的是什么?(诱惑革命战士投降)分男女读这句。
7、这时候,一个声音高叫着(师引读)一个声音是谁的声音?“高叫”是什么意思?这个让你想象敌人是怎样一副嘴脸?(阴险)他们在叫什么?(爬出来吧……)这个“爬”是真的爬吗?是什么意思?假如你是诱惑革命者的敌人,你会怎么说这句话?(自读——抽读——生评、再读齐读)过渡:面对敌人的诱惑,叶挺是怎样回答的?(引读第二小节)(二)理解第二处自由1、这是第二次提到自由,叶挺想不想得到“自由”?从哪个词看出?2、师:是呀,谁不向往自由?谁又不渴望?但敌人要给的“自由”和叶挺想要的自由一样吗?(敌人给的是所谓的自由,叶挺想要的是真正的自由)3、那种所谓的自由要怎样才能得到?从狗洞子里爬出,叶挺愿意吗?所以,他怎么回答?(人的身……)这是一句反问句,请你换一种说法改成陈述句。
《囚歌》教学设计一、情境导入,激发热情师:(音乐,画面)同学们,伴着铿锵的乐曲,让我们一起来到重庆的渣滓洞。
曾经就在这里,革命战士经受着非凡的折磨,遭受着惨绝人寰的考验,在那皮鞭的撕咬,烈灭的焚烧,鲜血的飞溅下,正义与邪恶进行殊死的较量。
1949年前夕,国民党反动派放火焚烧了这里的男牢房,囚禁其中的革命战士被活活的烧死。
然而,就在这里,就在这座牢房的墙壁上,永久地留下了叶挺将军这首气吞山河的诗歌——生:囚歌。
二、整体感知,树立形象师:“囚”是一个会意字,看着这个字,你能联想到什么?生:一个人被关在囚室里。
师:从字形上,仔细地观察,里面的人字我们称之为囚犯,外面关住人的框我们叫做囚牢,囚犯被关在四面高墙的牢房里,如笼中之鸟,失去自由。
师:再读课题,注意把题目和作者连起来读。
你能根据题目和作者试着讲一下这首诗歌的主要内容吗?生:叶挺被囚禁在牢房里写下的诗歌。
师:读着课题,听着你们的回答,老师的眼前出现了这样的画面:阴暗的牢房里,潮湿冰冷的水泥地上,国民党反动派一次次的烕逼与利诱下,叶挺将军始终保持坚贞的革命气节,与敌人进行着不屈的斗争。
下面,就让我们聆听当时的一段对话,(播放电视剧叶挺将军中节选的部分对话录音)一边听一边想:你的眼前出现了怎样的画面?你仿佛看见了……似乎听到了……师:听着叶挺这段义正词严,壮志凌云的话语,你有什么感受?生:我的眼前出现了叶挺和国民党反对派在牢房里对抗的情境。
生:我的眼前出现了叶挺高大的身躯,激昂的话语,坚定的神情。
师:叶挺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人?我们来看一段资料【为了诱骗叶挺投降,国民党反动派挖空了心思。
—天,国民党第三战区司令顾祝同,派了一辆豪华的小轿车,把叶军长接到司令部参加宴会。
宴会开始后,顾祝同向叶挺敬酒,劝叶挺发表宣言,声明新四军违犯了军令,只要这样做就可以出狱,甚至可以做官。
叶挺手拍桌子,勃然大怒,道:“无耻,你们制造皖南事变,陷害新四军,破坏抗日,该是你们向人们认罪才对。
第10课《囚歌》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1 读准生字新词。
2读通、读顺、并背诵诗歌。
2.过程与方法目标:采用多种方法鼓励自学感悟,抓住关键词语理解诗歌。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学习感受叶挺将军对国民党反动派黑暗统治的愤慨,对革命必胜的信念和为共产主义事业而献身的壮志豪情,从而懂得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教学重点】理解体会诗歌中两个“自由”的不同含义。
【教学难点】了解诗的写作背景,读懂诗句的意思。
【教学时数】一课时【教学准备】课件【教学过程】一、激情引入1.上课之前,我想给你们看两张图片。
你看到了什么师语小结。
这些低矮潮湿的房子,便是曾经关押革命战士的监狱。
1945年国民党反动派在重庆歌乐山设置了大大小小10余座监狱。
其中取名为渣滓洞的一座监狱,就因为有无数的革命者在这献出了宝贵的生命,所以被人们称为“活棺材”。
在那里,革命战士经受了种种非人的折磨,惨绝人寰的毒刑。
就在那皮鞭的嘶咬、烈火的焚烧、鲜血的飞溅之中,正义与邪恶进行着殊死较量。
现在我们所看到的这间牢房,便是渣滓洞中的二号牢房。
在1949年解放前夕,国民党反动派放火焚烧了这里的男牢房,囚禁其中的许多革命战士被活活烧死。
生命烧掉了,但革命者的精神是永远也烧不掉的。
就在这里,就在我们现在看到的这间牢房的墙壁上还永久地留着一首诗出示《囚歌》手稿,并配以朗诵。
2.这个留名为“六面碰壁居士”的人便是我国著名将领“叶挺”将军。
3.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首用生命和鲜血写成的《囚歌》。
板书课题4.齐读课题。
5.指导学生读准生字“囚”的字音二、初读诗歌,整体感知1.释题:这首诗名叫“囚歌”,谁能说一说“囚”是什么意思把人关在监狱里,让人失去自由。
板书:失去自由2.自由读课文,读准生字字音,读通句子。
3.指名接读课文,其他同学仔细听,他是否读准了字音,特别是生字的字音。
4.那么现在,我们一起来读读课文,争取读准每个字音,读通每句话。
三、精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1.刚才我们说到“囚”字的意思,就是把人关起来,让人失去自由。
《囚歌》传统讲读教案设计及评析一、教学目标1.理解《囚歌》的创作背景和主题思想。
2.分析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
3.感受革命先烈的英勇无畏和崇高精神。
4.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
2.教学难点:诗歌主题思想的深入理解。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简介《囚歌》的作者叶挺将军,介绍其生平事迹和创作背景。
(2)引导学生关注诗歌的题目,思考“囚歌”二字的含义。
2.自读感知(1)学生自读《囚歌》,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2)引导学生关注诗歌中的形象,体会作者的情感。
3.分析诗歌(1)分析诗歌的结构,了解诗歌的起承转合。
(2)分析诗歌中的形象,如“破晓的曙光”、“铁窗的风”等,体会作者的情感。
(3)分析诗歌的语言,如“我将用我的热血,为你写下这首囚歌”等,感受作者坚定的信念。
4.深入理解(1)引导学生关注诗歌的主题思想,理解作者在囚禁中仍坚守信仰的崇高精神。
(2)讨论诗歌中所体现的革命精神,联系现实生活,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
5.课堂小结(2)回顾诗歌的主题思想,引导学生深入理解革命先烈的英勇无畏和崇高精神。
四、作业布置1.背诵《囚歌》。
五、评析1.本节课以叶挺将军的《囚歌》为教学内容,引导学生理解革命先烈的英勇无畏和崇高精神,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2.教学过程中,注重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的分析,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诗歌的主题思想。
3.课堂小结部分,强调诗歌的核心价值,引导学生将诗歌精神融入现实生活。
5.本节课的教学设计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注重启发式教学,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重难点补充:教学重点:1.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这样引导:“同学们,注意这里‘破晓的曙光’是如何在囚禁的阴霾中显得格外明亮?你们能感受到作者在描述这个景象时的情感吗?”通过这样的提问,让学生深入感受形象描绘的力量。
2.对于诗歌的语言特色,教师可以这样解释:“‘我将用我的热血,为你写下这首囚歌’这句话中的‘热血’一词,你们觉得它仅仅是指血液吗?它在这里还有什么更深层的含义?”鼓励学生思考并讨论,从而理解语言的深层意义。
《囚歌》教学设计《囚歌》教学设计1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抓住关键词句,理解诗歌内容,体会叶挺将军坚贞不屈的崇高革命气节。
3.通过学习,让学生懂得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知道什么是一个革命者的尊严。
二、教学重、难点1.分析诗人在“爬出来”和“在烈火中得到永生”两者中的选择,体会诗歌中两个“自由”的不同含义。
2.了解诗的写作背景,读懂诗句的意思。
三、课时安排一课时四、学生活动设计1.收集有关革命烈士事迹材料。
2.收集叶挺将军的资料,了解本诗写作背景。
3.小组讨论,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五、教具准备CAI课件六、教学步骤(一)导入新课1.师叙述:同学们,今天我们生活在一个和平幸福的时代,可是你们知道吗?为了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有多少革命先烈面对毒刑拷打,坚贞不屈。
他们抛头颅,洒热血,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
你能说出几个吗?(课件展示革命先烈图片,像放电影似的逐个从屏幕中走过,配乐)看见他们,你们有什么感受?2.让我们怀着崇敬的心情来学习课文。
(师板书课题)(课前我引导学生收集反映革命烈士事迹的材料,了解诗的写作背景,缩短诗歌的年代与学生生活的距离。
课上,借助课件,配乐播放学生熟悉的革命英雄形象,引导学生谈感受,同样是为了创设情境,拉近学生与本诗的距离,让学生进入生动的情景中。
)(二)释题,介绍作者1.从字形上看,“囚”是什么意思?“囚歌”呢?(从字形上看,人被四堵高墙紧紧围住,如笼中之鸟,失去自由。
“囚”的意思是把人关在监狱里。
“囚歌”在本文中指革命者在敌人监狱里写的诗歌。
)(中国的汉字充满着魅力,每一个字就是一幅画,一首诗。
通过让学生观察“囚”字的字形,推断出它的字意,让学生从字形上,解决诗歌题目的含义,与课题对话。
同时,在潜移默化中让学生感受到中国文字的魅力。
)2.这首诗的作者是谁?你知道这首诗是在什么情况下写的吗?用你们搜集到的资料和你了解的知识来给我们介绍一下。
(课前安排学生去查询相关资料,培养学生预习课文的能力。
囚歌——叶挺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2、感受叶挺对国民党反动派黑暗统治的愤慨,坚信革命必胜的信念和宁死不屈的壮志豪情,从而懂得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3、抓关键词语,理解诗歌。
4、理解两个“自由”的含义。
教学重、难点理解两个“自由”的含义。
教学过程谈话导入孩子们,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是无数革命先烈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
一百年多来,无数革命志士为了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他们抛头颅、洒热血、前赴后继、视死如归。
在这里,涌现出了不少的英雄人物,他们留下了许多荡气回肠的诗篇。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诗歌——《囚歌》。
齐读(ppt)二、解题、初读课文1、看到“囚”你想到了什么?(一个人被关)(囚是一个会意字,看到里面的人,我们想到一个词:囚犯(板书:囚犯)外面的框就是:监狱、监牢,我们把它称为“囚牢”(板书:囚牢))齐读(囚犯、囚牢)2、下面,我们再读课题(包括作者)你读懂了什么?(《囚歌》是叶挺写的,追问在什么时候写的?在监牢里)3、教师介绍背景:这首诗就是在1941年6月,蒋介石为了打压蓬勃发展的革命运动,无理扣押了新四军的军长叶挺,把他关在重庆的一个看守所。
在监狱里,叶挺挥笔在墙上写下了这首诗,这首诗被狱中难友所传唱,所以我们称它为“囚歌”。
4、自由朗读诗歌,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①检查字词掌握情况(囚禁、紧锁、敞开、身躯、棺材)②交流识字方法:红色字是本课生字,你有什么好办法快速记住它?(我们中国的汉子大多是形声字,用形声字方法识字,可以事半功倍)5、现在我们把这些生字、生词送回诗歌,读出诗歌的节奏(自由读)(指名读)同学们,能像他这样,有节奏地把诗歌读通读顺吗?(齐读)。
《囚歌》教学设计第一课时一、导入课文同学们,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是无数革命先烈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
他们为了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为了实现共产主义的伟大理想,前赴后继,英勇斗争,甚至献出自己的宝贵生命。
今天我们要学的《囚歌》,讲述的就是这样的故事。
他们在敌人的监牢里,面对毒刑拷打写下来的。
让我们怀着崇敬的心情来学习这首诗。
(板书课题)二、检查生字1、形近字组词。
囚(囚犯)棺(棺木)敝(敝帚自珍)因(因为)官(官司)敞(宽敞)2、辨析多音字。
热血3、查字典或结合课文内容解释词语。
(1)囚歌:被囚禁在敌人监狱里的人写的诗歌。
(2)永生:永远活着,永久的生命。
本文指革命烈士为革命事业献身的精神永不磨灭。
(3)人:坚定的革命者。
(4)狗:革命者队伍中的叛徒。
(5)地下的烈火:人民革命的熊熊大火。
(6)活棺材:监牢。
国民党反动派的统治。
三、初读诗歌,了解背景、诗题1、了解作者生平。
(1)师:《囚歌》这首诗歌的作者是谁呢?(叶挺)谁来介绍一下这位作者?(2)指名回答。
(30教师简介作者。
《囚歌》是叶挺同志被囚禁在重庆歌乐山渣滓洞集中营时,用铅笔写在牢房墙壁上的一首诗。
叶挺是广东惠阳人。
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曾任国民革命军独立团团长。
1927年先后参加南昌起义和广州起义。
抗战时任新四军军长。
1941年皖南事变时被国民党非法逮捕。
1946年3月4日,在中共中央的坚决要求下获得自由。
4月8日自重庆飞返延安,途中飞机失事遇难。
2、解题。
(1)师:现在请同学们一起把诗歌读一遍,想一想,课题中的“囚”是什么意思?囚歌又是什么意思呢?(2)指名回答。
(从字形上看,人被四堵高墙紧紧围住,如笼中之鸟,失去自由。
“囚”的意思是把人关在监狱里。
“囚歌”在本文指革命者在敌人监狱里写的诗歌。
)3、师:我们知道了作者在恶劣的环境里还能写下这么激昂的诗篇,到底作者是所要表达的是什么?我们下节课继续学习。
第二课时一、朗读《囚歌》1、指名朗读诗歌2、师:朗读着首诗歌该用什么样的语气?相信大家在理解诗歌内容之后肯定会明白的。
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囚歌》教案设计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深入感受叶挺将军对国民党反动派黑暗统治的愤慨,坚信革命必胜的信念和为革命事业的胜利宁死不屈的壮志豪情。
2、理解诗中部分词语的含义,进而读懂全诗。
3、能有感情地朗读诗歌,并背诵诗歌。
教学重难点:1、诗歌中两个“自由”,它们的含义有什么不同?诗人是怎样选择的?2、能有感情地朗读诗歌,并背诵诗歌。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激情导入,创设情境1、同学们,上课之前老师想让你们先看一张图片。
告诉老师,你们看到了什么?2、出示课件,简介“渣滓洞”,简介写作背景。
3、师配乐朗诵《囚歌》。
这位署名“六面碰壁居士”的作者,就是我国著名革命将领——叶挺将军。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叶挺将军在狱中写下的《囚歌》。
4、师板书课题,生齐读课题。
解释课题,初步感知1、分析“囚”字,学写“囚”字。
2、“囚歌”的“歌”字是什么意思?3、听康桥先生的朗诵,初步感知。
三、自读自悟,大胆质疑1、出示自学提示,学生自学。
2、汇报交流:生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
(预设:人、狗、门、洞、自由、地下的烈火、活棺材、永生……)精读课文,深入学习(一)学习第一小节1、指名读第一小节2、理解:“人”指什么人?“狗”是什么意思?“门”指的是什么门?“洞”又指的是什么?3、此时此刻,有一个声音高叫着,这是谁的声音?4、指导朗读,读出敌人的嚣张气焰。
5、讲解“爬”的含义(失去了尊严)。
(二)学习第二小节1、叶挺将军想要自由吗?他想要什么样的自由?什么是真正的自由?2、分析理解句子:人的身躯怎能从狗洞子里爬出!3、指导朗读,读出革命者的英雄气概。
(三)学习第三小节1、出示第三小节,生齐读。
2、“有一天”是哪一天?3、“地下的烈火”是什么意思?4、“活棺材”是什么意思?5、“永生”指的是什么?6、再次朗读整首诗,读出革命者的英雄气概。
拓展延伸,升华主题1、出示课件,介绍苏武。
2、播放歌曲《苏武牧羊》。
《囚歌》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囚歌》。
(2)理解《囚歌》的背景意义和作者的情感表达。
(3)分析《囚歌》的文学特色和艺术价值。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囚歌》的内涵。
(2)学会欣赏诗歌,提高自己的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坚定的革命信念和英勇不屈的精神。
(2)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熟读并背诵《囚歌》。
(2)理解《囚歌》的背景意义和作者的情感表达。
(3)分析《囚歌》的文学特色和艺术价值。
2. 教学难点:(1)领悟作者在困境中坚定信念、英勇不屈的精神。
(2)欣赏《囚歌》的韵律美和意境美。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囚歌》的作者、背景及历史意义。
(2)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情境。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囚歌》,感受诗歌的韵律和意境。
(2)学生通过查阅资料,了解《囚歌》的背景知识。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囚歌》中的意象和象征手法。
(2)分享讨论成果,全班交流。
4. 情感体验:(1)教师引导学生深入体会作者的情感,感受其在困境中的坚定信念。
(2)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悟,交流对作者精神的敬佩之情。
5. 拓展延伸:(1)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囚歌》的现实意义,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
(2)学生展示自己的思考成果,互相启发。
6. 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囚歌》的文学价值和作者精神。
四、作业布置:1. 熟读并背诵《囚歌》。
五、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分析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针对性地调整教学方法,以提高教学效果。
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了解学生对《囚歌》的理解和感悟程度,为后续教学提供参考。
六、教学策略1. 情境创设:通过播放相关音乐、展示历史图片等手段,为学生营造一个富有感染力的学习氛围,帮助他们更好地进入诗歌情境。
一、教案设计概述教案名称:《囚歌》传统讲读教案课时安排:1课时(45分钟)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并掌握《囚歌》的基本内容,了解作者叶挺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 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3. 通过学习《囚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教学重点:1. 《囚歌》的内容理解。
2. 叶挺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3. 文学作品的鉴赏方法。
教学难点:1. 《囚歌》的深层含义解读。
2. 引导学生运用正确的价值观评价文学作品。
教学准备:1. 课文《囚歌》全文。
2. 关于叶挺的生平介绍资料。
3. 文学鉴赏的相关理论资料。
二、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教师简要介绍叶挺的生平和创作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朗读课文(5分钟)教师带领学生朗读课文,让学生感受课文的韵律和情感。
3. 内容理解(10分钟)教师提问,引导学生思考《囚歌》的主题思想和深层含义。
学生回答,教师点评。
4. 文学鉴赏(10分钟)教师讲解文学鉴赏的方法,引导学生从语言、形象、情感等方面分析《囚歌》的艺术特色。
学生讨论,教师点评。
5. 总结与拓展(5分钟)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布置课后作业。
引导学生运用正确的价值观评价文学作品,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三、课后作业1. 请学生整理《囚歌》的笔记,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3. 请学生思考《囚歌》对当代青少年的启示,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四、教学评价通过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评价学生对《囚歌》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和思考能力,全面评估本节课的教学效果。
五、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分析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为下一节课的教学提供改进方向。
关注学生的反馈,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质量。
六、教学策略1. 情境创设:通过多媒体展示叶挺被捕入狱的情景,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课文中所描绘的氛围。
2. 互动讨论: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分享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囚歌》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有感情地朗读诗歌,理解诗歌的内容和主题,体会诗人坚定的革命意志和崇高的精神境界。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反复朗读、小组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水平。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让学生感受革命先烈的伟大精神,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和对正义、自由的追求,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诗歌中“囚”的含义,体会诗人在困境中坚定的信念和不屈的精神。
2、教学难点领悟诗歌的象征手法和对比手法,感受诗歌的艺术魅力。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朗读法、讨论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播放一段关于革命烈士英勇斗争的视频,引导学生思考在极端困难的情况下,革命者是如何坚守信念的。
然后引出课题《囚歌》。
(二)初读诗歌1、学生自由朗读诗歌,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教师范读,学生边听边思考诗歌的大致内容。
3、学生再次朗读,初步感受诗歌的情感。
(三)理解诗歌1、介绍作者叶挺的生平背景和创作《囚歌》的时代背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
2、分析诗歌中的关键词语,如“囚”“人”“狗”等,引导学生理解它们的象征意义。
3、小组讨论:诗歌中“为人进出的门紧锁着,为狗爬出的洞敞开着”这两句诗的含义。
4、全班交流,教师总结,让学生明白这两句诗通过对比,揭露了反动派的丑恶嘴脸,表达了诗人对自由的渴望和对反动派的蔑视。
(四)深入探究1、引导学生思考:“我渴望自由,但我深深地知道——人的身躯怎能从狗洞子里爬出!”这句话体现了诗人怎样的精神?2、让学生体会诗歌中“活棺材”的含义,以及诗人为什么把“牢房”比作“活棺材”。
3、组织学生讨论:诗歌最后一节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决心?(五)朗读升华1、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教师指导学生注意语调、语速和重音的处理。
2、分小组朗读比赛,评选出最佳朗读小组。
3、全体学生齐读诗歌,进一步感受诗人的情感。
囚歌教案常孟果教学目标:1.了解本文的写作背景,并能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2.理解诗中部分词语的含义,进而理解全诗。
3.学习文中人物优秀的品质。
教学重点:了解本文的写作背景进而理解全诗。
教学难点:体会革命者优秀的品质,珍惜我们现在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
教学过程:一.解题导入新课。
同学们往这儿看(教师板书“囚”字)它读什么?谁知道从字形上看,“囚”是什么意思?(人被四堵高墙紧紧围住就像笼中小鸟一样,失去了自由)再想想,被四堵高墙紧紧围住,又失去自由的地方,是什么地方?(监狱)所以说“囚”的意思就是犯人关在监狱里。
(教师接着板书“歌”)“囚歌”又是什么意思?(在监狱里写的诗歌)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叶挺将军写的《囚歌》这首诗(出示课题投影)。
二.交流搜集资料情况。
课前,老师安排大家搜集有关叶挺将军的资料。
现在哪位同学愿意把自己获得的信息与大家共同分享。
(学生汇报搜集情况)(出示PPT,叶挺简介)叶挺简介:叶挺,广东惠阳人。
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创建者之一,杰出的军事家。
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曾任国民革命军独立团团长。
1927年先后参加南昌起义和广州起义。
抗战时任新四军军长。
1941年皖南事变时被国民党非法逮捕。
1946年3月4日,在中共中央的坚决要求下获得自由。
4月8日自重庆飞返延安,途中飞机失事遇难。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自由读课文,了解诗的内容。
接下来请同学们打开课本,自由朗读课文。
了解囚歌的内容,注意把字音读准,句子读通顺。
(2遍)2.指名读课文,评价读得怎么样?这首诗,应该怎样来读,读出什么样的语气,老师相信大家在理解诗歌之后,一定会有一个明确答案也一定会给某某同学一个公正的评价。
3.出示自学提示:请同学们大声地自由地读一读这首诗,读完之后有不懂的地方,可以拿笔画一画,也可以把问题记在边上,一会提出来。
四.精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1.小组合作:请同学们放声读,反复读这首诗,再结合住创作背景,在小组内讨论并解决你们提出的问题。
《囚歌》教学设计纸坊镇中心小学韩阿冰教学目标:1、学习3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诗歌。
3、了解诗歌写作背景,使学生懂得这是用生命写成的诗。
4、读懂带有比喻义的诗句,体会作者坚定的革命立场和伟大的献身精神。
教学重点:理解诗歌内容,背诵诗歌。
教学难点:了解诗歌写作背景,读懂带有比喻义的诗句。
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1、出示匈牙利著名诗人裴多菲的诗句: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
2、学生交流诗句意思。
3、师:的确,在诗人的心中,自由是无比珍贵的。
但今天,我们要认识的这个人,他却主动放弃了别人给他的自由,甘愿做牢。
他是谁?他为什么要这样做?让我们一起走进今天的课文。
(师板书课题,生齐读。
)二、初读感知1、理解题意。
“囚”是什么意思?“囚歌”呢?2、简介作者。
3、学生自由读课文,初步感知。
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4、反馈。
(1)指名读诗歌。
(2)认读生字词。
5、再次默读,划出不理解的地方。
指名说。
三、深入理解1、了解创作背景。
2、教师范读。
3、分小组再读,试着理解诗句。
4、汇报交流。
(1)“人”指谁?“狗”指谁?敌人对待“人”和“狗”有什么区别?“一个声音”是指谁?他们说什么?同学们在地板上爬过吗?(生答)要爬先得?(弯下腰,跪下)俗话说,“男儿膝下有黄金,只跪苍天和父母”。
除此之外,“跪下”对一个男人而言,还意味着什么?(耻辱)对于一个革命者而言,“跪下”就意味着?(背叛自己的组织和信仰)所以,这爬出来的自由是真正的自由吗?谁能通过朗读表现出敌人的奸诈嘴脸?指导朗读。
(2)这样的自由给你,你要吗?面对敌人的威逼利诱,叶挺是这样回答的!(出示课件)指名读第二小节。
这句话中的“自由”和上句中的“自由”一样吗?这是一句反问句,同时又加了感叹号,从而强调了叶挺在回答敌人时态度的?(坚决)再读!让我们把这对革命者的敬,对叛徒的恨,淋漓尽致地读出来吧!谁来试试?(指名读)(3)看,这就是叶挺被关着的地方!(出示监狱图片)无论他走到哪儿,身后总是紧紧跟着监视他的特务分子;无论他多么希望重回战场,带领他的部下在战场上奋勇杀敌,消灭日本鬼子,把侵略者赶出家园,但他只能在这狭小的地方不断徘徊,望着一方小小的窗户。
最新整理六年级语文教案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囚
歌》教案设计
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囚歌》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深入感受叶挺将军对国民党反动派黑暗统治的愤慨,坚信革命必胜的信念和为革命事业的胜利宁死不屈的壮志豪情。
2、理解诗中部分词语的含义,进而读懂全诗。
3、能有感情地朗读诗歌,并背诵诗歌。
教学重难点:
1、诗歌中两个“自”,它们的含义有什么不同?诗人是怎样选择的?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诗歌,并背诵诗歌。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激情导入,创设情境
1、同学们,上课之前老师想让你们先看一张图片。
告诉老师,你们看到了什么?
2、出示课件,简介“渣滓洞”,简介写作背景。
3、师配乐朗诵《囚歌》。
这位署名“六面碰壁居士”的作者,就是我国著名革命将领——叶挺将军。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叶挺将军在狱中写下的《囚歌》。
4、师板书课题,生齐读课题。
解释课题,初步感知
1、分析“囚”字,学写“囚”字。
2、“囚歌”的“歌”字是什么意思?
3、听康桥先生的朗诵,初步感知。
三、自读自悟,大胆质疑
1、出示自学提示,学生自学。
2、汇报交流:生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
(预设:人、狗、门、洞、自、地下的烈火、活棺材、永生……)
精读课文,深入学习
(一)学习第一小节
1、指名读第一小节
2、理解:“人”指什么人?“狗”是什么意思?“门”指的是什么门?“洞”又指的是什么?
3、此时此刻,有一个声音高叫着,这是谁的声音?
4、指导朗读,读出敌人的嚣张气焰。
5、讲解“爬”的含义(失去了尊严)。
(二)学习第二小节
1、叶挺将军想要自吗?他想要什么样的自?什么是真正的自?
2、分析理解句子:人的身躯怎能从狗洞子里爬出!
3、指导朗读,读出革命者的英雄气概。
(三)学习第三小节
1、出示第三小节,生齐读。
2、“有一天”是哪一天?
3、“地下的烈火”是什么意思?
4、“活棺材”是什么意思?
5、“永生”指的是什么?
6、再次朗读整首诗,读出革命者的英雄气概。
拓展延伸,升华主题
1、出示课件,介绍苏武。
2、播放歌曲《苏武牧羊》。
六、总结
同学们,其实关于“尊严”的学习永无止境,老师希望大家下去以后:
1、阅读革命诗歌《愿把牢底坐穿》《我的自白书》《梅岭三章》等。
2、观看电影《江姐》,写一写观后感。
板书设计
囚歌
囚禁——自——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