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老师好》樊锦诗观后感范文5篇
- 格式:doc
- 大小:20.60 KB
- 文档页数:11
2020《老师好》樊锦诗观后感范文5
篇
教师节当天直播节目《老师好》为我们展现了一副全国各地尊师重教的全景图,坚守大漠50年的“敦煌女儿”樊锦诗也出现在节目中。
今天小编整理了2020《老师好》樊锦诗观后感范文5篇,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老师好》樊锦诗观后感1
莫高窟记录了自十六国,北朝,隋唐等至清朝,近代的兴衰。
它记录这王朝的繁盛,记录着文化的交融,记录着清末近代的屈辱。
莫高窟像一个阅历深厚的老者,为我们慢慢讲述着这历史长河,这荣辱兴衰。
莫高窟,俗称千佛洞,坐落在河西走廊西端的敦煌。
它始建于十六国的前秦时期,形成巨大的规模,有洞窟735个,壁画4.5万平方米、泥质彩塑2415尊,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的佛教艺术地。
莫高窟的兴衰与著名的陆上丝绸之路息息相关,作为中外交流之路的一个重要节点,莫高窟大量的壁画中可发现,古代艺术
家们在民族化的基础上,吸取了伊朗、印度、希腊等国古代艺术之长。
藏经洞的内壁绘菩提树、比丘尼等图像,中有一座禅床式低坛,上塑一位高僧洪辨的坐相,另有一通石碑,似未完工。
从洞中出土的文书来看,最晚的写于北宋年间,且不见西夏文字,因此可推断藏经洞是公元11世纪时,莫高窟的僧人们为躲避西夏军队,在准备逃难时所封闭的。
1907、1914年英国的斯坦因两次掠走遗书、文物一万多件。
1908年法国人伯希和从藏经洞中拣选文书中的精品,掠走约5000件。
后日本,俄国,美国都曾盗窃了藏经洞中的珍贵文物。
藏经洞的发现是因王道士,损毁也因他。
藏经洞内文物的遗失,是每一个中国人都不可忘怀的。
这屈辱的教训更加让我们自强自立。
飞天壁画
敦煌飞天是敦煌莫高窟的名片,是敦煌艺术的标志。
敦煌莫高窟492个洞窟中,几乎窟窟画有飞天。
它是印度佛教天人和中国道教羽人、西域飞天和中原飞天长期交流、事融合为一,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飞天。
它是不长翅膀不生羽毛、没有圆光、借助云而不依靠云,主要凭借飘逸的衣裙、
飞舞的彩带而凌空翱翔的飞天。
敦煌飞天可以说是中国艺术家最天才的创作,是世界美术史上的一个奇迹。
飞天壁画虽然人物不带翅膀但从其飘忽的衣袖,人物轻盈的姿态,婀娜的动作即可感觉到其飞翔之感。
这也与中国传统的绘画特点形似相符合。
敦煌飞天舞就是根据其壁画上女子的人物形象,动态,衍生出来的一种飘逸自然的舞蹈。
有机会推荐大家去看一看。
敦煌石窟开凿在砾岩上,除南北大像是依山而建的石胎泥塑外,其余多为木架结构。
彩塑为敦煌艺术的主体有佛像、菩萨像、弟子像以及天王、金刚、力士、神等。
彩塑形式丰富多彩,有圆塑、浮塑、影塑、善业塑等最高34.5米,最小仅2厘米左右(善业泥木石像),题材之丰富和手艺之高超,堪称佛教彩塑博物馆。
17窟唐代河西都统的肖像塑,和塑像后绘有持杖近侍等,都惟妙惟肖,把塑像与壁画结为一体,为中国最早的高僧写实真像之一,具有很高的历史和艺术价值。
莫高窟中沉淀这说不清道不明的故事,蕴含着深厚的历史底蕴,藏着无数人的心血结晶。
“敦煌的女儿”樊锦诗先生将青春热血洒在了护卫敦煌莫高窟的事业上。
而今的我们也应感悟莫高窟的精神,守护中华文化之瑰宝。
《老师好》樊锦诗观后感2
樊锦诗与香港有着不解之缘。
“第一个帮助我们的是邵逸夫”。
那是上世纪80年代初,邵逸夫匿名向敦煌研究院捐了1000万港元。
“当时我们穷到什么程度?莫高窟连窟门都没有,风沙直接吹进洞窟里。
”征求邵逸夫的意见后,他们为洞窟安装了玻璃屏风和门。
第二个是饶宗颐。
他是国学泰斗,人文学识广博,对甲骨文、考古学、历史学、文学、敦煌学等都有深入的研究。
饶老几次去敦煌,对敦煌的历史文化十分着迷。
樊锦诗与饶老惺惺相惜,相见恨晚。
后来,樊锦诗主持的26卷《敦煌石窟考古全集》在香港出版,饶宗颐先生对此由衷赞叹:既真且确,精致绝伦,敦煌学又进一境!
1987年,樊锦诗第一次来香港。
“那时候除了学术界,很少有人知道敦煌。
”樊锦诗说,现在不仅很多人都知道,甚至还出现了“敦煌热”,很多香港人为此做出了不懈努力,包括捐款、办讲座、帮着做各种文化推广。
后来香港的朋友说,干脆成立一个组织,叫“敦煌之友”吧。
“我非常感动,他们不在这里领取一分钱,还聘请了律师,保护我们的知识产权。
后来,更多的香港政商界人士陆续加入了团队,在国际上推广敦煌文化,让更多人认识和了解敦煌。
”
在敦煌文化里浸润愈久,樊锦诗愈发觉得这是“百科全书式的宝库”。
这些年来,樊锦诗为传播和弘扬敦煌文化四处奔走,不仅到国内外办展览,还主动进学校、进社区去普及和推广敦煌文化。
她说:“过去我们要‘进洞’保护,现在我们要‘出洞’弘扬,要让敦煌文化走出国门,走向世界。
”
对于名利得失,樊锦诗早已云淡风轻。
“要计较得失,我早就离开敦煌了。
”说起吕志和奖的奖金,她说:“我对这个钱没有别的盘算。
我在想,怎么用这笔钱去做更有意义的事情,能为这个世界的和谐与发展作贡献。
”
81岁的老人,眼神平和坚定,如大漠般坦荡。
《老师好》樊锦诗观后感3
1963年,樊锦诗从北京大学毕业,带着强烈的事业心和高度的责任感来到敦煌,全部身心投入到国家的文物事业中,在大漠深处一呆就是47年,为世界文化遗产敦煌莫高窟的永久保存与永续利用做出了杰出贡献。
敦煌莫高窟是人类文化的瑰宝,历经千百年来自然侵蚀和人为的破坏,文物本体已经十分脆弱,为了保护好这些珍贵的文物,樊锦诗同志付出了辛勤的劳动和聪明才智。
在工作中,她始终坚持贯彻国家“抢救第一、有效保护、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文物
工作方针,重视科技在石窟保护中的应用。
她带领科研人员,经过艰苦探索和不懈努力,在古遗址的科学保护、科学管理上走出了一条符合实际、切实可行的路子,把敦煌石窟的保护和管理工作推向了一个新的阶段。
在文物保护方面,樊锦诗同志和她领导的团队,初步形成了一些石窟科学保护的理论与方法,在管理上建立一整套遗址管理制度、有效地阻止了人为因素对石窟的破坏,通过环境监测与研究,对莫高窟窟区大环境及洞窟小环境做出了科学的质量评价;以工程阻沙、化学治沙、生物固沙为主的综合治沙防护系统已成一定规模,沙害治理取得显著成效;通过多年研究和探索,确定和形成了一套砂砾岩石窟崖体裂隙灌浆、风化崖面防风化加固的材料与工艺,有些技术从材料到施工工艺均为我院所独创。
探讨了壁画病害产生的机理,为保护工作提供了基础资料和科学数据;不断改进壁画修复技术,实验筛选了几种新的修复材料,等等,使敦煌石窟的保护真正走上了科学保护之路。
樊锦诗同志在敦煌石窟的保护工作中始终意识到文物保存环境的重要性,她首次提出将考古与自然科学相结合进行敦煌石窟环境演化与石窟保护的关系研究,主持申请了国家文物局项目《敦煌莫高窟环境演化与石窟保护研究》、《敦煌莫高窟及周边地区环境演化科普教育》,并亲自调查洞窟、崖面现状,根据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