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届甘肃省会宁一中高三上月考三语文卷(解析版)
- 格式:doc
- 大小:142.00 KB
- 文档页数:17
2017届甘肃省会宁一中高三上月考三语文卷
1.下列各句中划线成语的使用,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①张海迪在两会上指出,《慈善法》审议通过后,既能让人们认识到捐赠的意义,又能使全国上下出现激浊扬清的清明景象。
②每个时代都有不同的思维与潮流,这一代人过惯了太平盛世的舒适日子,要求他们效法先民焚膏继晷、废寝忘食的干劲,既苛求,也不切实际。
③对他这样一个思想有些固执的人,家长并没用把自己的思想认识强加于他,让他接受,而是逐渐地循循善诱,启发自觉。
④“女当家”在选房一事上大都会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即便销售顾问再如何地巧舌如簧,她们仍会坚守自己的选房法则。
⑤晋文公为表达对介子推的哀思,下令禁火寒食,自此,习以为常,有了寒食一节。
⑥在这个城市疏离大自然、对农作物极其陌生的年代,重过谷日节,感受农业的重要、粮食的意义,对于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的当代人来说,特别是对孩子来说,还是很有价值的。
A.①②④ B.③⑤⑥ C.②④⑥ D.①③⑤
【来源】【百强校】2017届甘肃省会宁一中高三上月考三语文卷(带解析)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①句,“激浊扬清”指抨击恶浊的,褒扬清明的。
该词只能充当谓语,不能充当定语,用在此处也不合语境,故错。
②句,“焚膏继晷”形容夜以继日地发愤读书或勤奋学习。
用在此处正确。
③句,“循循善诱”指善于有次序地引导别人进行学习。
这与前面的“逐渐地”在语意上重复。
④句,“巧舌如簧”舌头灵巧得像乐器里发出的簧片一样,形容花言巧语,能说会道(多含贬义)。
⑤句,“习以为常”常做某件事情或常见某种现象,就觉得很平常了。
此处可改为“相沿成俗”。
⑥句,“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形容脱离生产劳动,缺乏生产知识。
用在此处正确。
【考点定位】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
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名师点睛】成语使用要注意几个方面。
1.不要望文生义。
成语误用的一个很重要原因就是对成语一知半解,以今律古。
如“文不加点、明日黄花、不刊之论、差强人意、五风十雨、狗尾续貂”等。
2.注意感情色彩的区别。
如“有口皆碑、方兴未艾、无所不至、过江之鲫、粉墨登场”等。
3.注意适用对象。
许多成语都有其特定的适用对象,不能乱用。
如“大言不惭、天花乱坠、豆蔻年华、美轮美奂、汗牛充栋”等。
4.注意谦敬成语。
如“抛砖引玉、鼎立相助、敬谢不敏、蓬荜生辉”等。
5.注意两用成语。
如“想入非非、异想天开、灯红酒绿、一针见血”等。
6.注意有的成语不能跟宾语。
如“出奇制胜、漠不关心、求全责备”等。
7.再一类成语,其本身已经含有的意思在文中再加以阐述而导致重复或者出现矛盾。
如“忍俊不禁地笑起来、妄自菲薄自己、三令五申地强调、一天天地日臻完善、一个莘莘学子”等。
考生要注意普通成语与熟语的合并考查,重视含有近义、二义、多义的成语与熟语,注意准确区分其或本义、或喻义、或引申义、或感情色彩的使用特征。
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哈大高铁施行新的运行计划后,哈尔滨至北京、上海等地的部分列车也将进一步压缩运行时间,为广大旅客快捷出行提供更多选择。
B.根据数据显示,如今苏州市范围内共有养老机构221家、机构养老床位57915张,千名老人拥有机构养老床位38.4张,供求极不平衡。
C.纪录片《牡丹》将由中央电视台纪录频道和洛阳电视台联合摄制完成;日前双方的
各项准备工作正有序展开,相信不久我们就可以看到一场有关牡丹的视觉盛宴。
D.“寻找最美乡村医生”公益摄影活动,旨在通过镜头展现乡村医生常年扎根农村、服务农民、奉献青春,呼吁社会各界帮助贫困农村地区改善医疗条件。
【来源】【百强校】2017届甘肃省会宁一中高三上月考三语文卷(带解析)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辨析病句的能力。
语病题的通常做法是压缩看主干有没有残缺、搭配不当等毛病,再看压缩掉的修饰成分与主干之间是否存在修饰不当的毛病,最后看句子中有没有典型的语病特征,比如表并列的词或标点,是否、能否、好坏等两面的词,是、成为、变成表判断的词。
B项句式杂糅,删去“根据”或“显示”。
C项不合逻辑,“日前”意思是“几天前”,不能和“正”同时使用,改成“目前”。
D项成分残缺,可在“奉献青春”后加上“的伟大精神”。
所以选A。
【考点定位】辨析并修改病句。
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名师点睛】病句需按考纲考查的几大类型复习,并且熟记一些规律性的东西,平时注重总结。
比如:1.出现了并列的短语,可能是搭配不当、分类不当、语序不当或语意不明;2.出现了多个谓语,可能是搭配不当、偷换主语;3.出现了长宾语,可能是宾语中心语残缺、搭配不当;4.出现了多重定语、多重状语,可能是语序不当或赘余;5.出现了数量短语,可能是语意不明、重复、语序不当、用词不当;6.出现了代词,可能是语意不明、重复;7.出现了两面性的词语,可能是前后肯否不一、不合逻辑;8.出现了“避免”、“防止”、“以防”、“以免”、“切忌”、“禁止”等表示否定的词语(或者疑问句),可能是不合逻辑或表意相反;9.出现了判断动词“是”“成为”,可考虑主语与宾语是否搭配;10.出现了固定结构、下定义,可能是结构混乱;最后,如果句子的“病状”不明显,可压缩句子的主干,看相关成分是否搭配、残缺,或结构是否混乱。
3.填入下列一段文字空白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随着智能设备的不断发展,互联网移动端使用人数将大幅上升,会成为新互联网用户的主力,①,在宽带速度和硬件设备的不断革新之下,利用移动设备就②完成几乎所有今日在电脑上才可以完成的任务。
③,腾讯已将集团的发展重点从QQ转移到微信,这④标志着移动端将会是未来用户的主要活跃点,⑤在更多传感器和
【来源】【百强校】2017届甘肃省会宁一中高三上月考三语文卷(带解析)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①处上下语境没有因果关系,可排除A.B;②处表示在一定条件下,某个问题可以被解决;B项的“会”不合适;③处根据语境看“日前”明显不对,可排除D 项;④处应该是表示根据腾讯的行为标志着移动终端的被重视程度加深,应填“更”;
⑤处表示递进关系,应填“而”。
【考点定位】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
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名师点睛】近义词可以从多方面区分,词义侧重点不同,要抓住不同语素理解;词义轻重程度不同;感情色彩不同,例:团结----结合----勾结;适用对象不同,例:爱戴(上级)------------爱护(下辈);词性不同;词语使用要求不同,有的动词不能带宾语,有的成语只能用于否定,
(一)词语辨析,从意义方面辨析:1.看词义的轻重如:妨碍、妨害。
2.看适用
范围如:边疆、边境、边界。
3.看表达侧重。
如:嘹亮、响亮、洪亮解析:“洪亮”侧重于音域宽宏,“嘹亮”侧重于音色清脆、高远,“响亮”侧重于声音响度大。
结合语意①应选“洪亮”,②应选“嘹亮”,③应选“响亮”。
从用法方面辨析:1.看适用对象。
如:启用、起用2.看成分搭配如:发扬——优点、作风、传统;发挥——创造性、积极性、作用、干劲。
3.看词性语法如:启示、启事4.看习惯用法如:捉摸、琢磨辨析:“捉摸”习惯上用于否定句,“琢磨”习惯上用于肯定句。
从色彩方面辨析:1.看感情色彩如:妄想、梦想、理想辨析:作动词时都有“打算”的意思,作名词时都有“想法”的意思。
但“妄想”是贬义词,“梦想”是中性词,“理想”是褒义词。
2.看语体风格:一般分为口语(通俗)和书面语(较庄重文雅)两大类,书面语又可分为公文语体、科技语体、文艺语体、政论语体等。
如:“见面”和“会见”、“办法”和“措施”、“害怕”和“胆怯”,都有口语语体和书面语体之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近代以来,西风东渐。
“五四”以后,西风狂飙。
随着中国现代知识分子进一步全面学习西方先进文明,中国的传统礼教自然成了众矢之的。
礼教从古代文化价值体系的高处跌落下来,变成抬不起头的概念。
时至今日,一提到“礼教”,似乎就意味着封建、腐朽、落后、不平等,是束缚人、摧残人的坏东西,唯恐避之不及;但说起“礼仪”,人们却并不反感。
“礼仪”源自典籍《仪礼》——儒家十三经之一,春秋战国时代的礼制汇编。
“礼教”,其原义就是礼仪的教育。
然而,在今天的汉语语义场中,礼仪仍是一个正面、光辉的词语,而礼教则成了个不折不扣的贬义词。
礼教所遭受的不公正待遇,造成了今天国人在传承古代礼仪教育时的尴尬。
子曰:“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
”以礼乐教化人心本来是礼教的核心内容,自现代以来,却长期无法名正言顺。
朱熹在《大学章句序》中说:“人生八岁,则自王公以下,至于庶人之子弟,皆入小学,而教之以洒扫、应对、进退之节……”这里的小学教育,其主要内容就是礼教,也就是学习在家里和社会的日常生活中的基本礼仪,比如如何为人处世、待人接物等。
清代秀才李毓秀根据《论语·学而》篇中“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的文意加以引申扩展,编写了一本浅易的韵文读物——《弟子规》。
这本久已不闻的小册子,近几年重新兴起,受到市场的热烈欢迎。
与此同时,它也引发了激烈的争议。
斥之者以为它所宣扬的是愚忠愚孝的腐朽礼教,这泛起的沉渣必将毒害儿童的健康成长。
比如,从“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到“亲有过,谏使更,怡吾色,柔吾声,谏不入,悦复谏,号泣随,挞无怨”,这里只有子女单方面对父母的义务,没有父母对子女的责任。
这太不公平!
看来,反对者们恐怕存在一个很重要的误解。
在古代,中国人一般都是把人纳入到一个“关系网络”中来考量的。
因此,一个男子的身份可以同时是儿子、父亲、丈夫、领导、下属和朋友。
若强调这位男子作为儿子的义务,并不涉及什么平等不平等的问题。
另外,就“父慈子孝”的伦理要求而言,对成人的要求其实比小孩子高得多。
很多人都认为,受传统礼教的影响,中国孩子至今仍接受着既多又严的规矩和纪律的教育,丧失了自由之个性;西方则没有礼教,孩子们没有束缚,比较自由任性。
实际情况却并非如此。
在阶层相对固化的西方,“礼不下庶人”,贫民阶层在礼仪和规则的教育上确实比较随意;但精英阶层的孩子都必须接受非常正规而严格的训练。
无论是在知识能力的学习上,还是在礼仪规范的训练上,英美那些优质私立中小学的要求都远远高于贫民区的公立中小学。
为培养出懂礼仪、有修养的绅士或淑女,英国的不少私立中小学甚至现在仍保留着传统的体罚制度。
今天,我们重新重视传统的礼教,当然不是要复古几千年前的礼仪规范。
“周虽旧邦,其命维新。
”礼的具体内容,总是要与时俱进,跟不断变化的社会生活相适应的,但是,礼所蕴涵的精神实质——“对他人的尊重”,则是普遍和永恒的。
选自《光明日报》钱翰的文章,略有改动)
4.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五四”以后,中国现代知识分子开始进一步全面学习西方先进文明,中国的传统礼教因此广受批判。
B.“礼教”的本义就是礼仪的教育,其核心内容是以礼乐教化人心,但近现代以来,却逐渐被国人误解,成了束缚人、摧残人的坏东西。
C.今天国人在传承古代礼仪教育方面存在一些问题,其根本原因在于礼教早已成为人们避之不及的“沉渣”。
D.作者认为,朱熹所说的小学教育,其主要内容就是礼教,即教会学生在家里和社会的日常生活中如何为人处世、待人接物等基本礼仪。
5.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礼仪”源自儒家十三经之一的《仪礼》,与“礼教”的境遇大不相同,至今仍是一个正面、光辉的词语,毫无封建、腐朽、落后、不平等等令人反感的因素。
B.《弟子规》是李毓秀根据《论语·学而》篇中“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的文意加以引申扩展,编写出来的一本韵文读物。
C.近几年,《弟子规》重新兴起,但也引发了激烈的争议,有人认为此书宣扬愚忠愚孝,对儿童的健康成长有害无益。
D.在中国,古人一般会把人纳入到一个“关系网络”中来考量,当强调某人作为某一身份的义务时,并不涉及什么平等不平等的问题。
6.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礼教”不应遭受不公正的待遇,作者有为“礼教”正名之意。
名正言顺,有利于今天的国人更好地传承我国古代的礼仪教育。
B.实际上,西方精英阶层十分重视礼仪和规则方面的教育,他们的孩子必须得接受非常正规而严格的训练,但贫民阶层对礼仪和规则的教育却显得比较随意。
C.虽然礼的具体内容在不同时代和社会里会有所不同,但是礼的精神实质——对他人的尊重——是一致的。
D.今天,我们重新重视传统的礼教,不是要复古几千年前的礼仪规范,但礼教的内容应以传统经典为凭借,并兼顾中西。
【来源】【百强校】2017届甘肃省会宁一中高三上月考三语文卷(带解析)
【答案】
4.C
5.A
6.D
【解析】
4.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这是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
C项曲解文意。
选项说造成国人在传承古代礼仪教育方面存在问题的“根本原因”在于礼教早已成为人们避之不及的“沉渣”。
原文第五节中说“斥之者以为它所宣扬的是愚忠愚孝的腐朽礼教,这泛起的沉渣必将毒害儿童的健康成长。
”意思是“斥之者以为”,并非是客观事实。
结尾对举例评价“这里只有子女单方面对父母的义务,没有父母对子女的责任。
这太不公平!”分明对斥之者的看法不以为然。
【考点定位】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技巧点拨】这类题目首先要速读题干,明确对象及要求,解答时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
容,准确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等内容,尤其是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要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看看有没有偷换概念、范围缩小或扩大、混淆关系、轻重范围失当等问题。
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
如该题C中,原文是“斥之者以为”,选项表述成“其根本原因在于”,成了肯定正确的事实了。
5.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这是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
A项中,礼教即礼仪的教育。
礼仪和礼教关系十分密切,双方不可能撇清关系。
从本质上来说,礼教之所以被视为“封建、腐朽、落后、不平等,是束缚人的坏东西”,正是礼仪中的某些具体规定存在问题。
因此,不能说礼仪中“毫无封建、腐朽、落后、不平等等令人反感的因素”。
【考点定位】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技巧点拨】本题考查学生筛选信息和辨析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先明确题干所问,然后再到文中找到选项的内容,进行比对,一看内容是否吻合,二看选项所答与题干所问是否一致,考查的其实是学生的细心和耐心。
礼仪中“毫无封建、腐朽、落后、不平等等令人反感的因素”,说法绝对,因为第二节讲述了礼教与礼仪的关系,“‘礼教’,其原义就是礼仪的教育。
”“以礼乐教化人心本来是礼教的核心内容”。
6.
试题分析:题目问“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后半句无中生有。
D项“礼教的内容应以传统经典为凭借,并兼顾中西”说法不妥。
原文只是说“礼的具体内容,总是要与时俱进,跟不断变化的社会生活相适当”,不能因为文中提到了一些中华文化经典和西方教育,而臆造出“礼教的内容应以传统经典为凭借,并兼顾中西”的说法。
【考点定位】: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本题考查学生筛选信息和辨析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先明确题干所问,然后再到文中找到选项的内容,进行比对,一看内容是否吻合,二看选项所答与题干所问是否一致,考查的其实是学生的细心和耐心。
比如D项,原文中是说“礼的具体内容,总是要与时俱进,跟不断变化的社会生活相适当”。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一代儒宗马一浮
郭继民
学者刘梦溪曾以“高人逸士”评价马一浮。
马一浮幼年时的“本是仙人种,移来高士家”的诗句似乎预示了其高人的走向。
马一浮幼年时即智慧过人。
初始随母亲学文,母丧后他的父亲请名仕郑举人来教。
后举人辞馆,理由是这孩子才智超老师。
父亲从此不再延师,听任自学。
马一浮一生阅书无数,且过目不忘,被喻为中国20世纪的“读书种子”。
李叔同说:“马先生是生而知之的。
假定有一个人,生出来就读书,而且每天读两本,而且读了就会背诵,读到马先生的年纪,所读的还不及马先生的多。
”
青年马一浮在赴美期间,广泛涉猎了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人哲学、社会学等著作。
后转赴日本学习日文和德文,并携德文版《资本论》回国。
据资料显示,马一浮是将《资本论》原版引入中国的第一人。
中国当时的世界地位及西方人对中国的歧视促其写下了“沦海飘零国恨多”“国命真如秋后草”的诗句并最终东归。
回国后,马一浮依旧热衷西学,翻译了《堂吉诃德》《政治罪恶论》等著作。
自1906年起,他正式转向国学,并在广化寺潜心读书。
三年内,他读完了36400余册的“四库全书”,并做了大量笔记,为其日后的国学研究夯实了基础。
马一浮的诗歌造诣极高,从11岁的神童诗到临终的绝笔诗,皆融入其性情与学问。
他11岁即能依题限韵作出好诗。
临终作《拟告别亲友》诗虽短短四十言,但集儒、释、道为一体,诗歌情感真挚,非有真性情者不能作出。
熊十力早年曾评价说:“马一浮的学问,能百家之奥。
其特别之表现在诗,后人能读者几乎等于零。
”
马一浮的书法亦精纯,他擅长草书,精于篆隶,风格凝练,法度谨严。
书法家沙孟海曾说:“展玩马先生遗墨,可以全面了解他对历史碑帖服习之精到,体会之深刻,见解之卓越,鉴别之审谛,今世无第二人。
”除精通书法外,马一浮亦精于篆刻艺术,通于画理。
沙孟海评价其印风:“朴茂高雅,纯用汉法……古意新姿,韵味无穷。
”至于绘事,马一浮虽少践行,但也提出了卓然洞见。
他认为,绘事需要有两种准备:一是对艺术史的考察,二是对艺术理论的理解。
作为“游于艺”的绘事最终应“归于仁”,以达到“以胸中至美至善之理想,改正现实之丑恶。
”
1907年他曾表达了这样的心愿:“欲为儒宗,著秦汉以来学术之流派;为文宗,记羲画以降文艺之盛衰。
”自此之后,他以传承儒学、“续接圣贤血脉”为己任,不为时局、世俗所动,终成一代醇儒。
梁漱溟评价他为“千年国粹,一代儒宗。
”
蔡元培曾请马一浮去北京大学任教,因不同意北大反孔、废经的教学理念,马一浮婉拒之。
抗战期间,他为了保留一点儒家的种子,以传统儒家礼教的模式创办了一所书院——复性书院。
他提倡精英教育,纯然以求学问道、传承圣贤血脉为目的,并不考虑学生是否能因此“谋职”或就业。
此主张与熊十力产生了分歧。
马一浮研儒,不在于义理,而在于复“性”。
马一浮尝言,“我不会做官,只会读书”,可谓其志坚性醇的体现。
马一浮认为,儒学的真谛在于“指归”自己,他真切指出:圣贤唯有指归自己一路是真血脉。
真儒者在于切身践行居敬存诚、涵养察识的功夫,而不在于言说。
如果学人不能实下工夫、自治病痛、向上提持、自显性德的生命进路,那么多学何益,多说何益?
他的学术要旨就是“六艺统摄一切学术。
”他认为,“六艺皆史”的主张“流毒天下,误尽苍生”,“学者须知,六艺本是人性分内所具的事,不是圣人旋安排出来的。
”若把六经堪称史学甚至是考据学,那么心性之学就将蜕变,失去了其存在的意义和价值。
马一浮所说的“统摄”,指融会贯通之义,它不仅仅是发生于六艺之间,即所谓《易》统《礼》《乐》,《春秋》统《诗》、《书》等,而且六艺还可以统摄西学。
“西方哲学所说的真、善、美,皆包含在六艺之中。
《诗》是至善,《礼》、《乐》是至美。
《春秋》是至真……若是西方有圣人出,行出来也是这个六艺之道,但是名言不同而已”。
虽然其观点值得商榷,然而,他对传统文化所持的态度是值得肯定的。
马一浮终生追求并践行《易经》中“语默动静,贞夫一也”的境界,纵观其洁净精微的人生历程,他已进入化境之中,正可谓:“性醇智商,道深行逸。
默然不说,其声如雷。
斯人已逝,精义常存。
一代宗师,千古国粹。
”
(选自《社会科学报》,有删减)
7.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不恰当的一项是()
A.梁漱溟认为马一浮是儒学界的“宗主”,与马一浮精通诗歌、绘画、书法以及在纷扰世俗、动荡时局中志坚性醇的表现不无关系。
B.马一浮启蒙早,幼年跟着母亲学文,才智极高,以至于后来他父亲请来的郑举人也辞馆不教,父亲也不延师。
C.精通艺术和儒学的马一浮曾将二者联系起来,他认为绘事最终应归于仁,达到心中的至美至善之理想,改正现实的丑恶。
D.马一浮对中国传统文化高度肯定,提出“六艺统摄一切学术”,认为六艺之间有统摄关系,西学也合乎六艺之道,作者肯定了他的态度。
8.文章是通过什么手法介绍马一浮的“儒学主张”的,这些主张包括哪些内容?9.材料多处引用他人对马一浮的评价有何作用?请举例简要说明。
【来源】【百强校】2017届甘肃省会宁一中高三上月考三语文卷(带解析)
【答案】
7.A
8.手法:采用了大量的引用,正面与侧面相结合。
既有名家对马一浮的评价,也有马一浮自己的学术观点。
主张:①他提倡精英教育,纯然以求学问道、传承圣贤血脉为目的。
②马一浮研儒,不在于义理,而在于复“性”。
③马一浮认为,儒学的真谛在于“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