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语文必修3讲义:第1单元 咬文嚼字
- 格式:doc
- 大小:643.50 KB
- 文档页数:13
咬文嚼字一、教学目标1在理清文意的基础上,对文章进行分析评价,借鉴吸收。
2深入体会作者“文字和思想感情有着密切的关系”的主张。
3培养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习惯,培养“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的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1深入体会作者“文字和思想感情有着密切的关系”的主张。
2学会在平常的文学活动中“咬文嚼字”。
三、课时安排一课时四、教学过程(一)灯谜导入猜灯谜:秀才会餐谜底:咬文嚼字(二)整理思路1作者赋予了“咬文嚼字”一词怎样的新含义?咬文嚼字,表面上像只是斟酌文字的分量,实际上就是在调整思想和情感。
(板书:调情整思)2作者认为什么时候什么方面需要咬文嚼字?应持有怎样的态度?为什么要咬文嚼字?在文学,无论阅读或写作,都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
达到艺术的完美。
3作者用了哪些实例来论证自己的观点?“你这”句式王若虚改《史记》推敲选用苏轼诗(三)品言悟情“你这”句式1作者认为郭沫若把《屈原》里“你是”改“你这”改得好,你能读出区别吗?请一位同学读。
你是没有骨气的文人v你这没有骨气的文人(作者为了说明“你这”句式好,还用了哪些例子?)《水浒传》中的例子(请找找这些用“你这”句式更好的实例的共性?都是在什么场合或情况下使用?使用者是处于什么状态。
)2所以在骂人时用“你这”句式更合适?茗烟骂金荣再举例:你是个男人,就站出来!v你这个男人,就站出来!3为什么都是骂人,却选用不一样的句式呢?(咬文嚼字的实质是什么?两次骂人的情感有什么不同?)前者极端憎恶,后者讽刺、挑衅4可见选用何种句式与情感有关,句式不同,情感不同。
(板书“句式”)所以当在郭沫若的另一文中将句式改变就显得不恰当,为什么?在赞美时不适宜5在赞美时真的不适宜吗?或者“你这”只适合骂人?你是机灵鬼v你这机灵鬼你是小坏蛋,你是小笨蛋v你这小坏蛋,你这小笨蛋你是磨人的小妖精v你这磨人的小妖精6作者是否在表述时不够严谨了?文中改动只针对彼一例,同时作者在表达时前面有加“大半”一词。
咬文嚼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识记有关文学常识、字词、名句。
2.把握作者“咬文嚼字”的观点。
3.学习本文的论证结构和论证方法。
4.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培养求真求是的“咬文嚼字”精神。
一、作者朱光潜(1897—1986),安徽桐城人。
美学家、文艺理论家。
1922年毕业于香港大学文科教育系。
1930年获英国爱丁堡大学文科硕士学位。
1933年获法国斯特拉斯堡大学文科博士学位。
回国后,曾任北京大学教授,四川大学教授文学院院长,武汉大学教授、教务长等职务。
主要代表作有:《文艺心理学》《谈美书简》《给青年的十二封信》。
二、解题“咬文嚼字”一般解释为:过分地斟酌字词(死抠字眼,不领会精神实质)。
作者赋予这个成语一种新的意义,就是在文字运用上“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
作者提倡“咬文嚼字”,认为语言文字与思想感情有密切关系,文字的优劣要从它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和表现的意境上去辨别,文字的运用,要从思想感情的透彻、凝练、创新入手。
三、内容分析《咬文嚼字》全文8段,1—7段是文章的主体,为第一部分。
8段表明文章的主旨,是文章的第二部分。
第一部分可以分两层。
第一层1—5段,说明文字与思想感情有十分密切的关系。
这一层又可以分为三个层次,举三组典型例子,从三个方面说明三层意思。
第l、2段为第一层次。
文章开头先举郭沫若听从一位演员的建议,把“你是没有骨气的文人!”改为“你这没有骨气的文人!”通过这个例子研究炼字的道理。
说明“你是什么”句式,“不带情感判断”,而“你这什么”句式则“表现着强烈的情感”。
朱光潜先生为了证明不同句式可以有不同意味的道理,不是只作理论上的分析,而是又列举了《水浒传》中石秀骂梁中书、杨雄醉骂潘巧云所用的“你这什么”句式以表达极端憎恶的感情的例子。
《咬文嚼字》教学设计(苏教版高一必修三)共3篇《咬文嚼字》教学设计(苏教版高一必修三)1《咬文嚼字》教学设计(苏教版高一必修三)作为一篇经典的古文阅读材料,《咬文嚼字》自出版以来便备受推崇。
本篇文章针对苏教版高一必修三中的《咬文嚼字》一章,设计一节课的教学内容,旨在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阅读古文的技巧和方法。
一、教学目标1.了解《咬文嚼字》的内容及其背景。
2.掌握古文阅读的基本技巧。
3.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及阅读能力。
二、教学过程1.导入环节(1)提问:学生们是否读过《咬文嚼字》?(2)简单介绍一下《咬文嚼字》的背景及作者杨继盛。
2.核心内容讲解(1)对《咬文嚼字》的文章结构进行解读。
(2)讲解古文阅读的基本技巧,包括词句辨析、语言表达和文化背景理解等。
(3)逐段分析文章内容,解读作者运用字词之妙。
3.阅读练习(1)教师提供一篇类似《咬文嚼字》的古文篇目,要求学生辨析其中极具文化内涵的词句并总结出正确的阅读方法。
(2)分组阅读《咬文嚼字》的相关原文,并进行小组讨论,针对文中难词、语言表达及文化背景进行讨论。
4.思考展开(1)掌握了古文阅读的基本技巧后,鼓励全班同学在时间充裕的情况下,自行查找古文阅读材料进行阅读练习,并总结出来正确的方法。
(2)随机挑选一部分同学,以小组分享的方式讲解所阅读的古文,将个人的阅读策略和心得分享给全班。
三、教学资源1.电子版《咬文嚼字》。
2.其他类似于《咬文嚼字》的古文阅读材料。
3.学生阅读笔记。
四、教学效果及评价经过本堂课的教学,学生们从原本的一知半解到可以独立掌握古文阅读的基本技巧和方法。
在阅读练习环节中,学生们运用所学技巧成功地解读了古文,并形成了自己的阅读方法和心得。
在思考展开环节中,个别同学能够用自己的语言很好地传递出自己的思考过程,展示了一定的阅读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
综合来看,这节课的教学效果得到了较为显著的提升本节课主要教授了学生古文阅读的基本技巧和方法,包括理解上下文、分析句子结构、注重字句之间的联系等。
《咬文嚼字》精品教案(苏教版高一必修三)共3篇《咬文嚼字》精品教案(苏教版高一必修三)1《咬文嚼字》精品教案(苏教版高一必修三)近些年来,中国的高等教育越来越重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而语言表达的能力则离不开文学修养的积淀。
《咬文嚼字》一课的教学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文字习惯,提高文学素养,而且有利于学生在日后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更好地表达自己。
一、教学内容本课程的主要内容为咬文嚼字一课,副标题为《中国人的字如何被“嚼”掉的》。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咬文嚼字的概念、历史渊源和现实意义;2. 语言表达中的“咬文嚼字”现象及其与文化传承的关联;3. 咬文嚼字所揭示的社会背景、历史文化脉络及其对文学创作的影响。
二、教学目标通过《咬文嚼字》的教学,我们可以达到以下几点目标:1. 了解“咬文嚼字”的概念、渊源和现实意义;2. 正确认识“咬文嚼字”的文化价值,并能在日常生活中遵循力所能及的语言准则;3. 取得“咬文嚼字”在语言表达中的巨大作用和必要性,提高表达能力和文学素养;4. 理解咬文嚼字所揭示的社会背景、历史链条及历史文化传承的必要性;5. 使学生了解《咬文嚼字》中的文化内涵,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增强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力和学术素养。
三、教学方法1. 课前导入在课前可以准备一些带有“咬文嚼字”性质,且较为常见的语言现象,让学生进行分组辨析,参与探讨。
例如评选出一组顺口溜,根据意义来研究它们的差异;选取近义词、难辨词组等等,让学生尝试举出具体案例。
2. 知识展示讲解“咬文嚼字”的概念、渊源和现实意义,可采用教师讲解、课件展示和影片演示等形式,使学生对这门课程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3. 案例分析以实际语言材料为分析基础,对比分析一些具有“咬文嚼字”现象的经典案例,如《诗经》中的“翩翩者南山”、“翩翩者逝水”;唐朝韩愈《进学解》的“阳春白雪”等等。
通过案例分析的形式,让学生认识到“咬文嚼字”的文化价值以及相关的文化传承。
《咬文嚼字》《咬文嚼字》是高中语文苏教版必修三第一单元第三课。
应该说,到这个阶段,学生在专业知识和艺术体验上,已经有所准备,是能够学好这篇课文的。
这篇课文,或探讨艺术表现的语言形式,或评论某种审美现象,都能持之有故,自成一家之言。
《咬文嚼字》的作者是美学大师朱光潜,文章是一篇文艺评论,文章的写作特色是值得借鉴的,同时文章的内容包含一些知识性的东西,一些重要的观点可以让学生理解并应用于实践;此文贯穿着作者一个总的思想,就是文字和思想感情有密切关系。
作者对每个实例的咀嚼,都领悟到不同文字所蕴含的不同意味、不同思想感情,从而告诉读者,在文字运用上,“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
本着这个精神,“刻苦自励,推陈翻新,时时求思想情感和语言的精练和吻合”,才能“达到艺术的完美”;这篇课文的讲解要兼顾教学目标和单元目标,同时要结合学情在教学内容上做适当的调整和知识点的补充。
【知识与能力目标】1、对作者及其创作要有所了解;2、能够把握议论性文章阅读的基本步骤并应用于实践;3、引导学生懂得“文字与思想感情有密切联系,推敲语言文字就是推敲思想感情”的道理,并应用于实践,提高学生的读写能力;4、引导学生参照文章的写法,对自己熟悉的作品做一点分析和论说,增强艺术评论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1、这是一篇论说性的文章,在阅读方法上,可以让学生按照一定的步骤进行阅读;2、调动学生平时阅读作品的艺术体验,与文章中的相关评论做一番比较;3、引导学生借鉴课文的写法,给自己熟悉的、感兴趣的作家作品写一些文艺评论和随笔;4、积极引导学生的思考,鼓励他们表达自己的观点。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提升对文学作品的审美品位;2、逐渐养成纯正的文学趣味。
【教学重点】1、让学生结合文中的实例,多谈谈自己的观点;2、“套板反应”是人们的通病,应该作为教读重点,启发学生改变那种不动脑筋、好用陈词滥调的不良习惯。
【教学难点】学生初次接触文艺评论,需要学生在专业知识和艺术体验有所准备,思维转变上可能存在难度。
《咬文嚼字》知识清单一、作者简介朱光潜(1897—1986),现代美学家、文艺理论家。
笔名孟实、盟石,安徽桐城人。
朱光潜主要从事美学研究工作,他的《西方美学史》是第一部系统论述西方美学历史的著作。
他是我国现代美学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之一,也是我国现代比较美学和比较文学的拓荒者之一。
代表作品有《文艺心理学》《诗论》《谈文学》《谈美书简》《西方美学史》等。
二、创作背景语言,是文学作品塑造艺术形象、反映现实生活的媒介和手段。
然而,长期以来文学研究、文学批评对文学语言不够重视。
一般人也常常把推敲字词看成是“雕虫小技”,不太重视语言修养,不注重推敲文字,甚至白字连篇,语病百出。
针对这一现象,朱光潜先生写下了这篇文章,指出:“文学是艰苦的事,只有刻苦自勉,推陈翻新,时时求思想情感和语言的精练与吻合,你才会逐渐达到艺术的完美。
”旨在引导人们体会语言文字的妙处,养成“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的精神,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
三、文体知识文艺随笔是散文的一种,随手笔录,文字不拘一格,内容广泛,形式多样。
文艺随笔也叫文艺短论,是文艺评论的一种,它的特点是一事一议,篇幅短小,既发议论又谈感受,行文自由,语言精辟,议论形象。
文艺随笔很注重内容的知识性,它不注重逻辑和理论论证,而是选用富有趣味性的材料做铺垫,从中引出对某种观点和哲理的议论,再与文学领域的有关话题联系起来加以评论。
也有些文艺随笔重在描述对文学的印象、感受,并不注重对知识的阐述,这类文章感情充沛,讲求文采,可读性很强。
四、字音①流涎.(xián)②唾.骂(tuò)③氛.围(fēn)④潜.能(qián) ⑤锱铢..(zīzhū) ⑥焚.香(fén)⑦意蕴.(yùn) ⑧携.手(xié) ⑨尺牍.(dú)⑩付梓.(zǐ) ⑪烹饪..(pēnɡ rèn) ⑫清沁.(qìn)五、字形惮(dàn)肆无忌惮涎(xián),垂涎辎(zī)辎重牍(dú)案牍殚(dān)殚精竭虑筵(yán)筵席锱(zī)锱铢椟(dú)买椟还珠婵(chán)婵娟诞(dàn)圣诞缁(zī)缁衣黩(dú)穷兵黩武敝(bì)敝帚自珍泠(línɡ)泠泠作响涓(juān)涓涓辑(jí)编辑弊(bì)作弊涔(cén)涔涔狷(juàn)狷介揖(yī)揖让蔽(bì)隐蔽岑(cén)岑寂捐(juān)捐献楫(jí)舟楫六、近义词辨析(1)难免·不免·未免“难免”表示某种原因很可能导致某种结果,只能用于未实现的事;用“难免”的地方可以换成“可能”或“一定”。
咬文嚼字本课话题——怀疑精神朗读——课文中的名段古今人也都赞赏“敲”字比“推”字下得好,其实这不仅是文字上的分别,同时也是意境上的分别。
“推”固然显得鲁莽一点,但是它表示孤僧步月归寺,门原来是他自己掩的,于是他“推”。
他须自掩自推,足见寺里只有他孤零零的一个和尚。
在这冷寂的场合,他有兴致出来步月,兴尽而返,独往独来,自在无碍,也自有一副胸襟气度。
“敲”就显得他拘礼些,也表示寺里有人应门。
仿佛是乘月夜访友,他自己不甘寂寞,那寺里即使不是热闹场合,至少也有一些温暖的人情。
比较起来,“敲”的空气没有“推”的那么冷寂。
就上句“鸟宿池边树”看来,“推”似乎比“敲”要调和些。
“推”可以无声,“敲”就不免剥啄有声,惊起了宿鸟,打破了岑寂,也似乎平添了搅扰。
所以我很怀疑韩愈的修改是否真如古今所称赏的那么妥当。
韩愈对“推敲”的意见几乎成了定论,得到了许多人的认同。
但朱光潜先生并没有因此就轻易同意这种观点和看法,而是敢于怀疑,经过深入思考和研究后,提出了相反的看法,发表了自己个性化的见解。
可以说没有怀疑就没有改变,没有创新。
链接——生活中的素材亚里士多德曾断言,物体从高空落下,“快慢与其重量成正比”。
这个断言,流传了一千八百年。
伽利略却要重新用实践来检验它是否是真理。
他拿着两只大小不同的铁球,跑到比萨斜塔上往下扔,一次次实验,结果证明亚里士多德的断言是错误的。
不仅如此,伽利略还从中掌握了物体的运动轨道,推动了力学的发展。
敢于对权威的结论质疑,才有希望穿破未知的障翳,打开真理的大门。
背诵——相关名言警句1.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
——陈宪章2.不怀疑不能见真理。
——李四光3.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孟子4.怀疑与信仰,两者都是必需的。
——罗曼·罗兰第1步读字音——千言万语总关音一、单音字流涎.( ) 憎.恶( ) 茗.烟( ) 斟酌.( ) 镞.( ) 鲁莽.( ) 剥啄.( ) 意蕴.( ) 清沁.( ) 灞.桥( ) 付梓.( ) 【答案】 xián zēng mínɡ zhuó zú mǎnɡ zhuó yùn qìn bà zǐ二、多音字1.组词辨析法(1)嚼⎩⎪⎨⎪⎧咬文嚼.字( )倒嚼.( )咀嚼.( ) (2)恶⎩⎪⎨⎪⎧深恶.痛绝( )恶.心( )恶.果( ) (3)晕⎩⎪⎨⎪⎧晕.倒( )晕.船( ) (4)藉⎩⎪⎨⎪⎧狼藉.( )蕴藉.( ) 【答案】 (1)jiáo jiào jué (2)wù ě è (3)yūn yùn (4)jí jiè2.语境辨析法(5)乘.( )车至集文物考古、科研、科普、观光旅游于一体的考古遗址公园,我们看到再现的2 000多年前的千乘.( )之国激动不已。
跟朱老学写作
《咬文嚼字》是朱光潜老先生写的一篇文艺随笔,其在行文中展露出来的写作技巧值得我们在作文中借鉴。
借鉴一:运用相似联想进行论证。
相似联想是由对一件事的感受引起的对同这件事性质形态相似的事件的联想。
《咬文嚼字》开篇列举郭沫若改字的故事来说明炼字的重要性。
运用这个典型事例来说理已经非常具体、生动,但是作者并没有就此罢手,而是运用相似联想的方式,又举了《水浒》和《红楼梦》中类似的故事来进一步说理。
这样一来,就使得文章内容更丰厚,说理更透彻,说服力更强。
借鉴二:运用对比联想进行论证。
对比联想是由对某一事物的感知引起对有相反特点的事物的联想。
为了说明“无论阅读与写作,我们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这一观点时,作者先是选取《史记》李广射虎一段,然后运用对比联想的手法,又拿王若虚的《史记辨惑》的原文加以比较。
有比较才有差距,通过对二者的比较,文字的优劣自现。
借鉴三:运用经典事例进行论证。
经典事例家喻户晓,妇孺皆知,所以往往具有很强的说服力,用这种例子作为论据,让读者更信服。
《咬文嚼字》中,作者为了说明文字与思想感情的密切关系,举了韩愈与贾岛“推敲”的故事。
这一故事经典而又通俗易懂,以此为例,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借鉴四:运用引证法进行论证。
引证法就是引用名言或古诗句来证明观点的一种论证方法。
在这篇文章中,作者引用了“烟光凝而暮山紫”“独携天上小团月,来试人间第一泉”“唯陈言之务去”等古诗句,既丰富了文章的内容,彰显了文章的文化内涵,又论证了文章的观点,可谓一举三得。
咬文嚼字
本课话题——怀疑精神
朗读——课文中的名段
古今人也都赞赏“敲”字比“推”字下得好,其实这不仅是文字上的分别,同时也是意境上的分别。
“推”固然显得鲁莽一点,但是它表示孤僧步月归寺,门原来是他自己掩的,于是他“推”。
他须自掩自推,足见寺里只有他孤零零的一个和尚。
在这冷寂的场合,他有兴致出来步月,兴尽而返,独往独来,自在无碍,也自有一副胸襟气度。
“敲”就显得他拘礼些,也表示寺里有人应门。
仿佛是乘月夜访友,他自己不甘寂寞,那寺里即使不是热闹场合,至少也有一些温暖的人情。
比较起来,“敲”的空气没有“推”的那么冷寂。
就上句“鸟宿池边树”看来,“推”似乎比“敲”要调和些。
“推”可以无声,“敲”就不免剥啄有声,惊起了宿鸟,打破了岑寂,也似乎平添了搅扰。
所以我很怀疑韩愈的修改是否真如古今所称赏的那么妥当。
韩愈对“推敲”的意见几乎成了定论,得到了许多人的认同。
但朱光潜先生并没有因此就轻易同意这种观点和看法,而是敢于怀疑,经过深入思考和研究后,提出了相反的看法,发表了自己个性化的见解。
可以说没有怀疑就没有改变,没有创新。
链接——生活中的素材
亚里士多德曾断言,物体从高空落下,“快慢与其重量成正比”。
这个断言,流传了一千八百年。
伽利略却要重新用实践来检验它是否是真理。
他拿着两只大小不同的铁球,跑到比萨斜塔上往下扔,一次次实验,结果证明亚里士多德的断
言是错误的。
不仅如此,伽利略还从中掌握了物体的运动轨道,推动了力学的发展。
敢于对权威的结论质疑,才有希望穿破未知的障翳,打开真理的大门。
背诵——相关名言警句
1.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
——[清]陈宪章
2.不怀疑不能见真理。
——李四光
3.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孟子
4.怀疑与信仰,两者都是必需的。
——罗曼·罗兰
[知识·梳理]
第1步读字音——千言万语总关音
一、单音字
流涎.( ) 憎.恶( ) 茗.烟( ) 斟酌.
( ) 镞.( ) 鲁莽.( ) 剥啄.( ) 意蕴.
( ) 清沁.( ) 灞.桥( ) 付梓.
( ) 【答案】 xián zēng mín ɡ zhuó zú mǎnɡ zhuó yùn qìn bà zǐ
二、多音字
1.组词辨析法
(1)嚼⎩⎨⎧咬文嚼
.字( )倒嚼.( )咀嚼.( ) (2)恶⎩⎨⎧深恶.痛绝( )恶.心( )恶.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