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文档】油藏工程设计指导书-推荐word版 (18页)
- 格式:docx
- 大小:25.96 KB
- 文档页数:18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
油藏工程设计指导书
篇一:油藏工程课程设计-指导书
第一部分油藏工程课程设计
油藏工程主要研究内容涉及新区产能建设和老区综合调整两大方向,应用油藏
工程基本原理进行新区产能建设、即产能预测是油藏工程的基本方法,也是油
田正式投入开发的第一步,鉴于油藏工程课程设计学时要求,借鉴中国石油大
学等石油高校课程设计内容,结合目前现场使用基本方法,编写油藏工程课程
设计指导书。
主要内容包括:开发方式、层系的划分、合理井网密度计算、方
案设计及效果预测、经济指标评价等内容。
1储层地质基础数据
1.1地质特征描述
(1)储层沉积特征;(2)油藏构造特征;(3)油水关系;
1.2储层物性基本参数
(1)储层属性参数
油层顶底、面积、砂厚、有效厚度、孔隙度、渗透率、饱和度(2)温度压力
系统
1.3流体性质
(1)流体高压物性参数(2)相渗关系
2油藏工程设计内容
2.1开发原则
把特征相近的油层组合在一起,用独立的一套开发井网进行开发,并进行生产
规划、动态研究和调整。
(1)有利于发挥个油层的作用,为油层比较均衡开采打下基础,减少层间矛盾;
(2)提高采油速度,缩短开发时间,适应油田高速高效开发(3)提高注水波及体积,提高最终采收率; (4)适应采油工艺技术发展的要求。
2.2开发方式
(1)利用天然能量开发;
(2)人工补充地层能量开发,包括注水、注气等方式;(3)利用三次采油方式进行开发;
2.3开发层系划分
开发层系的原则
(1)同一层系内的油层物性应当接近,尤其渗透率要接近。
(2)一个独立的开发层系应具有一定的厚度和储量。
有效厚度>l0m;单井控制储量>10万吨(3)各开发层系间必须具有良好的隔层。
(大庆)隔层厚度>3米
(4)要考虑到采油工艺技术水平,相邻油层尽可能组合在一起。
2.4合理井网密度计算
地质储量计算
N?100Ah?(1?Swi)?o/Boi
确定合理的注采井网要满足以下条件:一是有较高的水驱控制程度;二是要适
应差油层的渗流特点,达到一定的采油速度;三是保证有一定的单井控制储量;四是有较高的经济效益。
一般来说,在满足一定经济效益的前提下,应该采用
较密井网,最大限度的控制油层储量。
在井网部署当中,加密井网有利于:
(1)提高油层内部低渗透区域的波及系数及程度。
由于油层内部的非均质性,注水开发时,一部分低渗条带,注水波及不利区块,加密后,加大了注采压差,提高了驱替压力梯度,可以改善这部分区域的注水波及程度;
(2)加强不吸水层或吸水少层的开发。
在多油层的油藏中,由于层间干扰,一些低渗透层不吸水或吸水很少,加密后可以着重对这部分不吸水层进行注水,
提高注入水的波及系数。
根据胡斯努林法改进和完善的公式:
?kER??0.698?0.16625lg??o?
??0.792ko??0.253
? ??e?
式中:ER为最终采收率,小数;n为井网密度,口/km2;k为有效渗透率,
?m2;?o为地下原油粘度,mPa?S。
要使井网密度达到经济上合理,必须满足下列条件:(1)防止井网过密,造
成不合理投资;
(2)避免井网过稀,致使最终采收率降到经济合理界限以下。
合理井网密度为单位面积(1km2)加密到最后一口井时的井网密度,在这个井
网密度条件下,最后一口加密井新增可采储量的价值等于这口井基本建设总投
资和投资回收期内操作费用的总和,由此则有:
?k
?ER?V?V??0.698?0.16625lg??o?
?k??0.253?0.792?ko??0.253????0n.792
?1?on
??e???e?
? ??
式中,V—单位面积储量,?104t/km2;?ER?V—每平方公里新增可采储量,它应等于新增一口井的总费用与油价的比值。
由此,便可在计算机上用试凑法算得合理井网密度,再代回式便可反求出经济
合理采收率。
从不同油价下层系细分前和层系细分后合理井网密度可以看出,
随着油价的升高,井网密度逐步增大。
2.5单井初期产能确定
单井初期产能的确定通常使用区块内试油、试采资料进行确定,在没有试油试
采资料的情况下,可以使用周围类似区块开发状况,也可以根据合理井网密度、合理采油速度等指标,确定单井初期产能。
2.6注水井吸水能力确定
地层破裂压力计算:
PH???H
PH:破裂压力,Mpa
?:破裂压力梯度,MPa/km,砂岩油藏取0.0225
H:平均油层中部深度,km
在计算地层破裂压力时,一般取安全系数0.9
2.7方案指标测算及经济评价
指标测算应包括以下内容:
(1)井网指标:油水井数、新钻油水井数、老井归位井数、其它井数、注采井数比;井距和井网密度、布井方式;单井控制原始地质储量、原始可采储量
和剩余地质储量、剩余可采储量;水驱储量控制程度,井网均匀系数,注采对
应率,注水受效率;波及体积、注水采收率等。
(2)开采指标:开发层系的年产油、年产液、年注水、日产液量、日产油量、综合含水、日注水量、注采比、采油速度、剩余可采储量采油速度、采出程度、稳产期、含水上升率、油层压力;单井的日产液能力、日产油能力、日注水能力、生产压差、注水压差等。
3排状注水开发指标预测方法
采用Buckley-leverett水驱油理论为基础的流管法进行计算,该方法考虑了水驱油的非活塞性,忽略岩石流体压缩性,以及忽略重力毛管力作用的影响;
已知油藏物性参数和流体参数,给定注采压差(常数),确定不同开发时刻的
产油速度、累计产油量、含水率、累计注水量等指标,具体见水前后开发指标
计算方法如下。
3.1见水前开发指标
油井初始产量:
qi?
kkro(Swc)A?p
?oL
一维水驱油前缘饱和度推进方程:
fswf'fw'(Sw)t
x?q(t)dt?V(t) ??A0?A油水混合带压力降:
?p1?
?oq(t)
kA
?
Lf
dx
kro(Sw)?okrw(Sw) ?w
'
w(Swf
?q(t)V(t)f?o
kA?A?0
)
'dfw(Sw)
kro(Sw)?
o
krw(Sw)?w
纯油带中的压力降:?p2?
?oq(t)
kAkro(Sw)
(L?Lf)
总压力降为:
?
V(t)fw'(Swf?oq(t)L?V(t)kro(Swc)fw'(Swf)dfw'(Sw)
??p??1??0?kAkro(Swc)??AL?ALo
k(S)?k(S)rowrww??w?定义:
无因次累计注水量VD:VD?无因次瞬时产液量qD:qD?无因次时间tD:tD? qit
?AL
V(t)
?AL
?)?? ???
q(t)
qi
qD?
dVD
dtD
kkro(Swc)A?p
?oL
因为:qi?
总压力降方程无因次化为:
?
'fw(Swf)dfw'(Sw)dVD?
?VDkro(Swc)1??1?VDfw'(Swf
?0?odtD?
k(S)?krw(Sw)row??w?令:I(Swf)??
'
fw(Swf)
?
?)? ???
'dfw(Sw)
kro(Sw)?
?o
krw(Sw)?w
定义:
'
E?kro(Swc)I(Swf)?fw(Swf)
得到:
dVD
(VDE?1)?1 dtD
积分计算得:
VD?
?2EtD?1
E
qD?
dVD1
?
dtD?2EtD
篇二:201X油藏工程课程设计任务书指导书ok 石油工程201X级
《油藏工程》课程设计任务书
《油藏工程》课程设计
一、前言
油藏工程设计主要进行油田开发方案编制中油藏工程参数的计算及相应。
油田
开发方案是指在详探和生产试验的基础上,经过充分的研究后,使油田投入正
式生产的一个总体部署和设计。
它的基本内容有:油田概况和油藏地质描述,
油藏工程设计,钻井与完井工程设计,采油工程设计,油气地面建设工程设计,经济分析和方案实施要求。
油藏工程设计主要包括:油田开发设计原则,层系
划分与组合,开发方式(驱动方式)的选择,注采井网及开采速度的确定,油
田开发指标预测和经济评价。
油藏工程是一门综合技术学科,它综合应用地球物理、油藏地质、油层物理、
渗流力学和采油工程等方面的成果以及所提供的信息资料,对油藏开发方案进
行优化设计和评价,以及应用有效的开采机理、驱替理论和工程方法来预测和
分析油藏未来的开发动态,以便获得最大的经济采收率。
二、油藏工程课程设计的任务和内容
油藏工程设计的任务是根据一个油田(或一个油藏,或一个开发单元)地质研
究成果(油藏描述成果),进行油藏开发方案的设计,以指导油田全面投入开发。
油藏工程课程设计内容包括:
一、油田概况
油藏地质描述;油藏(纵向)非均质性评价;油藏流体分布及其物性描述;油
藏天然驱动能量评价;
二、计算油藏的地质储量
地质储量计算;可采储量计算;最终采收率评价。
三、层系划分与组合论证
根据油藏特点和层系划分原则论证划分开发层系的可行性。
四、注采方式选择
排状注水方式;面积注水方式;注采井数确定。
五、注采速度确定
油井产能分析;油藏压力保持水平;合理注采比。
六、油藏开发指标预测
计算无水采油期和含水采油期期间的油藏开发指标,预测到含水率至98%。
预测的开发指标为:
日产液(m3/d);累产液(×104 m3);日产油(m3/d);累产油(×104 m3);
日注水(m3/d); 累注水(×104 m3);采出程度(%);含水率(%)。
七、方案的经济评价及方案优选
分析经济评价参数;计算每年的现金流量。
八、方案实施要求
三、油藏工程设计基本原则和要求
一、开发原则
根据油田实际及市场需求提出油田开发坚持的原则和技术政策。
比如:
(1)如何贯彻、执行国家的有关政策、法令,如何遵循国家、地方、行业的产业政策、环保政策及符合经济发展规划的要求。
(2)油田开发如何实现在经济上取得投资少、速度快、成本低的经济效益。
(3)如何体现工艺先进、技术成熟、生产可靠、管理方便的油口开发技术政策和水平。
二、开发储量计算及评价一)、开发储量计算参数 1.含油面积的
圈定
依据工程项目设计优选的范围说明含油面积圈定的依据和结果。
2.油层有效
厚度 1)有效厚度划分标淮
(1)以岩心分析资料及单层试油数据为依据,制定出有效厚度、岩性、含油性、物性下限标准。
(2)应用测井资料定性、定量制定出油、气、水层的电性判别标准和夹层扣除标准。
报告附有效厚度标准图。
2)有效厚度的确定
应用测井曲线及其解释参数确定油层有效厚度。
3.有效孔隙度
(1)根据岩心资料分析结果和测井解释图版确定有效孔隙度。
以岩心分析资料为基础,测井图版解释的孔隙度应与岩心分析孔隙度有良好的
关系,两者的差值不得超过1%~1.5%。
(2)选定的有效孔隙度必须进行校正,将地面条件所测得的孔隙度校正为地下条件的孔隙度。
4.含油饱和度
说明含油饱和度确定的方法及结果,可能条件下参考油基泥浆或密闭取心的含
油饱和度值。
5.其他参数
储量计算中的其他参数(如体积系数、原油密度等)分别由地层流体高压物性
分析资料和地面原油分析结果确定。
二)、储量计算方法
说明开发储量计算方法,应用重新认识的油藏地质参数,按层组分区块计算地质储量。
计算方法要符合“石油储量计算规范”要求,同时针对不同的油藏类型要分别参照各类油藏储量计算细则。
三)、开发储量计算结果及评价 1.储量计算结果
按层组分区块计算开发储量,列出计算结果(参见表1)。
表1 ××油田开发动用储量计算结果表
三、层系划分与组合
1.开发层系的基本单元及其依据
根据油田地质特征,提出几种可能采用的开发层系并阐明其依据。
2.层系划分与组合
对提出的几种可能采用的开发层系进行综合对比分析,进行优化组合,给出初步的层系划分组合意见。
四、开发方式
1.天然能量的利用
原则上要充分考虑天然能量的利用。
分析油藏的天然能量,估算油藏一次采收率,对采用消耗式开采方式还是采用补充能量开采方式做出评价,若采用补充能量开采,则要确定地层压力保持水平。
2.开发方式的选择
(1)参考国内外同类油藏开发的方式,提出几种可能的油田开发方式,包括天然能量开采或人工补充能量开采方式;
(2)对不同开发方式进行分析研究(比如分析驱油效率及影响原油采收率因素等),估算不同开发方式下的原油采收率;
(3)对于采用注水开发方式的油藏,要确定不同注水量条件下注水井井口及井底流动压力的界限,根据地层压力保持水平确定合理的注入时机;
(4)根据研究结果进行经济分析,对开发方式进行优选。
五、单井产能及经济极限产能论证
对单井(直井、斜井或水平井)的产能进行论证。
(1)根据系统试井流人动
态曲线选择合理的生产压差,利用油藏工程方法确定油井产能或米采油指数,
按布井范围内可投入开发的厚度计算平均单井日产油量。
(2)计算油藏单井极限经济产量,对于气顶油藏、底水油藏、气顶底水油藏,须计算临界压差和临界产量,综合确定合理生产压差及平均单井日产油量。
(3)对于低渗透或特低渗透油藏,平均单井日产油量的确定应考虑增产措施的效果。
(4)利用注水井试注资料计算的米注入指数(没有实际注人资料的油
藏可采用类比法或经验法)计算平均注水井的日注入量。
六、井网部署、井距及开采速度 1.布井方式
依据油藏构造形态、圈定的布井范围、开发储量富集程度、油气水分布以及储
层物性、非均质性、不同开采速度要求的注采井数比等确定布井方式。
2.注采井网
依据地应力、天然裂缝方向及砂体分布形态、注采井布井方式及排列方向、砂
体连通率、注采平衡条件、平面波及效率等因素确定注采井网。
3.确定井距与开采速度 1)井距设计原则
说明井距设计的主要原则。
2)井距与开采速度论证
(1)根据不稳定试井及试采资料,结合泄油面积计算井距,并说明油井之间是否有井间干扰及井间干扰的程度;
(2)预测不同井网密度对砂体的控制程度及不同井网注水方式的水驱控制程度;
(3)分析井距、开采速度和注采关系三者间是否协调,是否达到注采平衡和压力平衡;(4)计算不同井距下可能达到的采油速度及其最终采收率,并用经
济分析方法加以交会约束,求得合理井网密度和相应的开采速度。
七、推荐方案及开发指标预测 1.候选方案的提出
在油田开发层系的划分与组合、开发方式优选、合理开采速度以及井网部署等
有关内容研究的基础上,对油田开发提出若干个后选方案。
对各方案列表排序,并分别说明不同方案的特点。
2.方案优选 1)开发指标计算以年为时间步长,对不同方案开发指标进行预测,获得各方案15年以上的开发指标和最终采收率。
预测的主要开发指标包括平均单井日产油量、全油田年产油量、综合含水、最大排液量、年注人量、累
计产油量及油田最终采收率等。
列出各方案预测的开发指标结果及相应的曲线图。
2)方案优选
在开发指标预测的基础上,采用指标评判或经济分析等比选方法进行方案优选(比如分析影响经济指标的各敏感因素;估算内部收益率、净现值和净现值率等经济指标;分析技术上存在的风险和地质上不确定因素等)。
对各方案进行优选排队。
3)方案优选结果
在综合评价各开发方案的技术、经济指标后,筛选出2~3个较优的开发方案。
给出各方案各阶段开发指标及最终采收率,对优选的几个方案进行排序。
报告附有关的指标预测对比图及各方案的井位图(比例尺1∶10000或
1∶25000)。
3.优选方案实施要求
提交优选方案的井位部署图,同时提出要实施该方案时的有关要求:(1)方案实施前尚需补做的技术及基础工作;(2)提出常规测井系列、录井、测试和试井要求;(3)如有必要,提出开发试验的安排及要求;
(4)方案实施阶段安排意见及提出必要的增产措施意见;(5)方案实施过程中其他需做的工作。
四、石油工程201X级
《油藏工程课程设计》内容与基础数据
设计任务:XX油区XX区块油藏工程方案设计。
设计内容:(其中打“√”部分必须设计,其他部分可选做或不做)一、油田概况
油藏地质描述(概要);(√)
油藏(纵向)非均质性评价;(√)油藏流体分布及其物性描述;油藏天然驱动能量评价;二、计算油藏的地质储量地质储量计算;(√)可采储量计算;最终采收率评价。
三、层系划分与组合论证
根据油藏特点和层系划分原则论证划分开发层系的可行性。
(√)四、注采方式选择
排状注水方式;面积注水方式;(√)注采井数确定。
(√)五、注采速度确定(√)油井产能分析;油藏压力保持水平;合理注采比。
六、油藏开发指标预测(√)
计算无水采油期和含水采油期期间的油藏开发指标,预测到含水率至98%。
七、方案的经济评价及方案优选
分析经济评价参数;计算每年的现金流量。
(√)八、方案实施要求
五、基础资料
1、油区:胜利油田××区块
2、油藏几何参数及各小层物性
表2 油藏几何参数及各小层物性参数表
地层压力梯度:0.1MPa/10m,地温梯度:3.7 ?C/100m
3、流体物性
地面条件下油水密度:
?o?0.83g/cm3 ?w?1.0g/cm3
地层条件下油水粘度:
s?w?(0.5?班号/25) mPa·s ?o?(20?学号/25) mPa·
地层泡点压力:Pb?16 MPa
原油体积系数:Bo?1.12 水的体积系数:Bw?1.0 原始溶解气油比:
Rs?110m3/sm3 4、油水相渗关系
表3 相对渗透率数据表
续表3 相对渗透率数据表
篇三:油藏工程课程设计
油藏工程课程设计
班级:石工0801
姓名:国智增(201X04010103)
201X年6月
油藏工程课程设计任务书
前言
油藏工程课程设计是石油工程课程设计的一部分,是本专业重要的教学环节之一。
课程设计的主要目的是:综合学生三年来基础课,技术基础课和专业课所
学的理论知识,以及生产实习所获得的知识,对给定的油藏,进行油藏工程设计,从而接受油藏工程师的初步训练和工程意识的培养。
由于学生平时所学知识都是分门别类和抽象的,与实际应用还相差甚远,如何
把这些知识综合起来,并应用于生产实践,学生需要一个理论联系实际和锻炼
工程能力的学习环节,课程设计便是实现这一目的的良好机会。
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个油藏,因此,通过一次课程设计,不可能解决所有
的工程问题。
但是,世界上也没有完全不同的两个油藏,每一个油藏工程设计
都要经历类似的步骤和程序,油藏工程设计的方法和原理都是相通的,因此,
任何一个油藏的工程设计都能够让学生得到油藏工程师最基本的训练。
油藏是一个深埋地下而无法进行直接观察和描述的地质实体,人们所说的油藏
都是根据各种间接资料所描述出来的概念模型。
资料有多寡,思路有不同,方
法也迥异。
因此,不同时间,不同人做出的油藏工程设计也必将有所不同。
油
藏工程的课程设计并不要求学生拘泥于局部的细节,而是要学生对设计有一个
宏观和整体的把握。
只要设计思路正确,设计最大限度地使用了现有资料,并
灵活运用了所学理论和方法,设计就是一个好的设计,课程设计也就达到了预
期的目的。
一个油藏的发现是以油藏上第一口油井的出油为标志的,第一口出油井通常称
为发现井。
在油藏被发现以后,即进入油藏开发阶段。
一个油藏的开发,大致要经历以下几个阶段:油藏发现、油藏评价、开发方案
设计与实施、开发监测与调整,油藏废弃。
油藏开发之前,首先要做开发方案
设计,对油藏开发做出全面部署。
油藏往往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在同一地质背景下形成的若干个油藏组成一个油田。
石油开发实际上并不是以一个油藏为研究对象的,而往往以一个油藏组合
即一个油田为研究对象,所以,以油藏工程设计在矿场上通常被成做油田开发
设计。
本方案的前言、第一章、第二章由张德鑫完成,第三章、第四章由黑永强完成,第五章由高金龙完成,第六章、第七章由国智增完成。
目录
第一章油田概况 (1)
1.1 油田基本情况 (1)
1.2 勘探成果及开发准备程度 (1)
第二章
2.1
2.2
2.3
2.4
2.5 油藏地质特征......................................................2 油藏区域地质构造.........................................................2 储层特征........................................................................ 3 油藏流体性质...............................................................6 油藏压力和温度...............................................................8 驱动能量分析 (9)
第三章储量计算与分类评价 (10)
3.1 参数确定 (10)
3.2 储量计算 (12)
3.3 分类评价 (12)
第四章产能分析 (14)
4.1 产能测试及评价 (14)
4.2 合理产能预测 (14)
第五章开发(调整)方案设计 (16)
5.1 开发(调整)方式 (16)
5.2 开发(调整)层系 (16)
5.3开发(调整)井网 (16)
5.4开发指标的预测和评价 (17)
5.5注采压力系统 (19)
5.6产能评价 (19)
第六章油田经济评价 (21)
6.1 投资估算与预测 (21)
6.2经济评价 (21)
6.3方案优选 (23)
第七章结论 (24)
参考文献 (25)
附录 (26)
篇四:油藏工程设计苑艳坤
Cugb油藏油藏工程设计报告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班级:061082 学号:06108218 姓名:苑艳坤
指导老师:李治平、康志宏
刘鹏程、赖枫鹏
单位:中国地质大学(北京)能源学院
时间:201X年8月
目录
第一章油藏地质特征分析 (3)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第七章
第八章
第九章
储量计算及产能评价 (17)
井网及井距论证 (28)
开发方案设计 (35)
开发指标计算 (37)
经济评价 (41)
最佳方案确定 (44)
方案实施要求 (45)
结束语 (46)
第一章油藏地质特征分析
一个构造或地区在完钻第一口探井发现了工业油气流后,即开始了油气藏评价阶段。
油气藏评价,主要是根据地质资料、地震资料、录井资料、测井资料、取芯资料、岩芯资料、流体化验和试采等资料,对油气藏进行综合分析研究、认识、评价和描述油藏,搞清油气藏的地质特征,查明油气藏的储量规模;形成油气藏的概念模型;分析油气藏(井)的产能特征,初步研究油气藏开发的可行性,为科学开发方案的编制提供依据。
第一节油气藏地质特征
油气藏地质特征研究是正确认识油气藏的前提,是油气田科学开发的基础,油气藏的地质特征主要应用地震资料、测井资料、录井资料和岩芯资料进行等有关资料来分析研究油气藏的构造、储层、流体性质、渗流物理特征等,从不同的方面全面把握油气藏的基本情况,为油气藏的科学开发奠定基础。
一、构造特征
所谓构造是指油气藏在三维空间的延展特征,即油气藏的外部形态。
构造研究包括构造形态描述、圈闭描述和断裂系统描述。
下面具体从构造形态、圈闭研究和断层研究来说明cugb油藏的构造特征。
(一)构造形态
从第三部分设计资料1的CUGB油藏砂岩顶面构造图(见图1-1)中分析:此构造中间部位凸起,在东北和西南方向延伸比较平缓,而西北和东南方向比较陡峭,具有背斜特征,此外,可以很明显看出,在西北和东南方向,受两条大的逆断层影响而被断开,因此,此构造为断背斜构造。
根据CUGB油藏砂岩顶面构造图的比例尺,直接用直尺从图中测量出该构造的长轴长约为15.8×0.6/3/0.7=4.51km,短轴长约为6.5×0.6/3/
0.7=1.86km 比值约为4.51/1.86=2.42,为短轴背斜。
图1-1 油藏砂层顶面构造图
从CUGB油藏砂岩顶面构造图看出:背斜走向为南西至北东方向,两条断层也为南西至北东方向,在背斜北东翼的断层在其延伸方向向北发生偏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