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成都七中八一学校高三语文二模试卷及答案解析
- 格式:docx
- 大小:182.79 KB
- 文档页数:16
2020年成都七中八一学校高三语文二模试卷及答案解析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现代文阅读I(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我国扶贫开发始于上世纪80年代中期,通过近30年的不懈努力,取得了举世公认的辉煌成就,但是,扶贫制度设计存在缺陷,不少扶贫项目粗放“漫灌”,针对性不强,更多的是在“扶农”而不是“扶贫”。
原有的扶贫体制机制必须修补和完善。
换句话说,就是要解决钱和政策用在谁身上、怎么用、用得怎么样等问题。
扶贫必须要有“精准度”,专项扶贫更要瞄准贫困居民,特别是财政专项扶贫资金务必重点用在贫困居民身上,用在正确的方向上。
扶贫要做雪中送炭的事,千万不能拿扶贫的钱去搞高标准的新农村建设,做形象工程不能实现扶真贫。
贫困区域的发展,主要应使用财政综合扶贫资金和其他资金。
-360百科“精准扶贫”词条2019年是精准扶贫的攻坚年,具有扶志、扶智作用的非遗扶贫也进入关键节点。
在党中央关于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工作的总体部署下,文旅部与国务院扶贫办确定了10个“非遗+扶贫"重点支持地区,支持设立非遗扶贫就业工坊,以电商连接非遗和扶贫,使蕴藏文化内涵的非遗作品充分释放商业价值,助力非遗工匠脱贫致富,实现非遗发源地乡村振兴。
--《中国新闻网2019年7月10日》材料二:
材料三:
“修了2个蔬菜大棚,但气温不太适合,种出来的南瓜、辣椒品质达不到市场要求。
”贵川一名村党总支书记说由于受地理条件限制,该村产业发展起步艰难,投了钱没起到效果,扶贫干部的公信力也打了折扣。
“一些贫困户觉得,现在上的扶贫抓得紧,基层扶贫干部干不好设法交差,所以自己不干,扶贫干部也会帮着干。
”中部某省一位扶贫干部说。
扶贫领城中的形式主义也让扶贫干部和贫困户产生心理冲突。
西部一位驻村“第一书记”指着架子上一排排扶贫资料档案袋说,扶贫档案每一户都是一大本,前前后后整理更新多次,反反复复需要贫困户签字。
干部耗费大量心血和精力,但群众并不买账,认为是在玩虚活儿,走形式。
--摘自新华社《扶贫干部喊屈:我干你看,我帮你怨》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一项是()
A. 扶贫工作在我国早已开展,但由于扶贫的形式比较“粗放”,未能取得明显的效果,这是“精准扶贫”政策
出台的背景和重要原因。
B. 让“非遗”走到线上,能充分挖掘出贫困地区非遗文化的商业价值,促进当地居民就业,调动当地百姓参与的积极性,有助于脱贫。
C. 由材料二图1可知,2012-2015年间,来自中央财政的扶贫资金同比增长率逐年下降,间接说明这3年间的扶贫工作取得的成效很大。
D. 某些地区“精准扶贫”演变成了“精准填表”,因而使贫困户与扶贫工作干部之间产生了矛盾,扶贫工作受到了很大的阻碍。
2.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如果一个地区有能力进行高标准的新农村建设,说明该地已经摘除了贫困的帽子,走上了快速发展的轨道。
B. 综合三则材料来看,目前的扶贫工作成绩和问题同在,需要帮扶更精准,制度更有力,做到“对症下药”“量体裁衣”。
C. 由材料二图2可知,劳动力少是贫困户致贫的重要原因之一,这一问题并不能通过鼓励生育得到解决,采取帮扶措施更加有效。
D. 目前扶资工作机制需进一步完善,还需解决人的问题,对扶贫干部严格要求的同时,对贫困群众也不能一味纵容。
3. 某贫困县地处大山山脚,竹林漫山遍野,景色秀美。
当地居民“人人能把山歌唱,家家会把竹器编”,但一直无法摘掉贫困的帽子。
参考以上四则材料和当地情况,你认为当地应有哪些精准扶贫措施?
(二)现代文阅读II(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纵观人类的历史长河,瘟疫疾病从未停止折磨人类,而一代一代人也从未放弃与病毒的斗争。
在这场大战中,人类并非总是输家,很多疾病都被我们彻底消灭,比如人类在很短时间内就永久消灭了天花,这场胜利挽救了大约2亿人的生命,天花也由此成为世界上第一种绝迹的人类传染病。
然而,根除其他疾病的尝试却并不顺利。
31年来,医生们一直致力于消灭脊髓灰质炎(小儿麻痹症),它是一种由病毒引起的高传染性疾病,病毒侵入神经系统后可以在数小时内导致不可逆转的瘫痪,最初人类曾希望到2000年时使其完全消失。
2019年10月,世界卫生组织宣布根除了脊髓灰质炎病毒类型3,这意味着除了极少数高度安全的实验室外,世界任何地方都找不到这种病毒株。
脊髓灰质炎病毒类型2在2015年已被宣布根除,因此目前唯一仍能造成危害的只有脊髓灰质炎病毒类型1,仍有三个国家将由该病毒株引起的脊髓灰质炎归类为地方性流行病。
从根本,上说,如果想要消灭某种病原体,我们就必须找到阻止其传播的方法。
阻止病原体传播之后,就可以隔离受感染的患者,使其他人不再感染。
如果做得足够彻底,世界上将不会出现任何新的病例,也就意味着这种疾病已经被根除。
理论上,我们可以通过多种形式实现这一过程,比如开发出有效的疫苗,使病原体失去潜在的宿主;又比如消除关键的病媒,阻断感染的途径;对于细菌病原体,可以用抗生素治疗疾病本身。
然而,理论方法并不总是能在现实世界中发挥全部作用。
要了解什么是真正能根除传染病的有效手段,我们可以从天花这个完美的案例中寻找启发。
天花病毒几乎是最适合根除的病原体。
它是一种只影响人而不影响动物的病毒,因此在人类身上将它消灭之后,就一劳永逸了。
事实上,我们并不清楚为什么天花会如此挑剔,这个问题也不太可能很快找到答案,因为目前很少有研究涉及这种致命的病原体。
即便有相关的研究,重点也是治疗和疫苗,而不是基础生物学。
天花这种疾病的存在是十分明确的。
它产生的皮疹与其他疾病引起的皮疹不同,很容易识别。
而且,天花病毒感染并不是无症状的:你不可能在感染(并具有传染性)之后,仍然看起来很健康。
这些特征都使追踪新病例和迅速制止疫情变得更加容易。
天花病毒的疫苗由与天花密切相关的病毒——牛痘病毒一制成。
疫苗中含有活病毒,因此免疫系统能产生快速、强烈和持久的反应。
这种疫苗甚至可以阻止已经感染人体的天花病毒。
曾参与根除天花运动的流行病学家、前世卫组织医生拉里·布里连特表示:“你可以为感染天花已经6天的人接种疫苗。
”这种疫苗使我们能更容易地阻断新的传播,并保护健康的人,即使是到了正在爆发的天花疫区。
此外,人们知道这种疾病非常致命,即使幸存下来也可能终生受到伤害。
这种认识转化为来自世界各国政府的政治支持,以及疫苗接种人群的支持。
所有这些特征加在一起,使人类在大约12年的持续努力中消灭了这一古老的恶性疾病。
然而,对于其他疾病来说,只要缺少了其中的一两个特征,就会变得很难根除。
和天花一样,脊髓灰质炎(小儿麻痹症)也是一种只影响人类的疾病,并且已经有了有效的疫苗。
事实上,我们有两种针对这种病的疫苗,但这两种疫苗都不如针对天花的疫苗有效,其中一种甚至有可能发生变异并导致疫苗衍生的脊髓灰质炎。
事实上,在过去几年里,疫苗衍生的脊髓灰质炎病例比野生脊髓灰质炎感染病例还要多。
需要明确指出的是,流感或其他典型疫苗并不存在这样的危险。
不幸的是,脊髓灰质炎与天花在另一个关键方面也有所不同。
大约95%的感染者要么没有表现出任何症状,要么只表现出发烧和头痛等一般性症状。
这意味着,卫生部门用来检测天花疫情的疾病追踪系统无法应用于脊髓灰质炎,只能通过采集环境样本来检测脊髓灰质炎病毒,阳性结果意味着该地区将开展更多的接种疫苗运动。
不断重复这一过程,直到再也检测不到含有脊髓灰质炎病毒的环境样本。
这种方法尽管相对低效,但确实有用,我们就是以此根除了两种脊髓灰质炎病毒类型,并有望很快消除第三种类型。
(选自《环球科学》,2020.04.26,有删节)
4. 下列对材料中有关“天花”的论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经过大约12年的努力,天花成为世界上第一种绝迹的人类传染病,这意味着世界上不会出现新的病例,天花病毒在世界上已经绝迹。
B. 由于目前很少有研究涉及天花的病原体,所以我们并不清楚为什么天花只影响人而不影响动物。
C. 天花病毒的疫苗既可以对未感染人群接种,也可以对已经感染天花病毒的人群接种。
D. 天花是一种令人恐惧的疾病,它曾经具有很高的致死率和较大的后遗症。
5.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虽然根除部分疾病的尝试并不顺利,但是通过一代一代人的努力,我们可以消灭绝大部分疾病。
B. 如果想要消灭某种病原体,根本的办法是找到阻止其传播的方法,这样就可以隔离受感染的患者,世界上将不会出现任何新的这种病例。
C. 虽然有两种针对脊髓灰质炎的疫苗,但是由于它们可能会发生变异并导致疫苗衍生的脊髓灰质炎,使得疫苗的使用效果并不理想。
D. 卫生部门通过采集环境样本来检测脊髓灰质炎病毒的方法相对低效,但确实有用,给人们消灭脊髓灰质炎带来了希望。
6. 为什么说“天花病毒几乎是最适合根除的病原体”?请根据文章内容分条概括。
(三)现代文阅读III(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网络文学具有商品属性、文络属性。
传统文学亦具有商品与文络文络属性,除了网生性特质之外,也影响了文学的商品属性与文学属性。
在文络文学一方面表现为对“广义文化传统”的继承,另一方面也表现为对审美愉悦,特别是通俗类型文学叙事艺术的故事性、幻想性、虚构性与代入性的重视。
就此而言,中国网络文学,不是对“传统文络时代文学对中国传统文学的继承和发展。
这里既有媒介转换带来的革命性变化,也有与中国文化传统的内在联系性。
这里说的“文学传统”,并非仅为“古典文学”,而是广义影响网络文学发展的“文学传统”。
具体来说,就是以儒道释体系为思维特征的中国古典传统文学,既包含唐诗宋词与优秀的古文传统,也包含上古神话、民俗学等古典传统;还有就是通俗文学传统,主要指起源于明清时期及清末民初之后大盛的言情、武侠、侦探等类型文学;另外还有发轫于五四,目前成为主流的“新文学”主潮。
这三类文学传统中,古典文学与通俗文络文学的影响最深,新文学的影响则主要体现在“自我实现”的现代性价值观,以及现实主义题材的网络小说创作。
从古典文学传统来看,纵观中国网络文学优秀作品,儒家仁爱思想、道家浪漫想象,都表现于历史穿越文、玄幻奇幻文等很多门类的创作中。
以唐诗宋词与历代散文为代表的诗文传统,影响了言情、历史等
类型文体表现风格。
比如,传统诗文艺术想象与华美意境,影响了蒋胜男、顾漫等一大批女性网络作家的写作。
洪荒神话、人物传说、典章制度,更影响了奇幻、悬疑、历史等诸多类型。
阿菩的《山海经密码》源自《山海经》,将故事背景设置为夏商朝代交替之际,以一个少年的大荒游历,再现历史与神话的奇绝想象。
中国各个历史时期典章制度、社会风貌,也较好地展现在网文之中,其中一些优秀作品历史现场感强,散发着醇厚、深沉的传统文化味道。
从文学类型与文类笔法上看,中国网络文学也较好地继承了中国通俗文学传统。
通俗文学研究专家范伯群教授认为,从冯梦龙到当代网络小说,存在一条市民通俗文学“古今联系链”。
一般来说,中国通俗文学传统主要包括《封神榜》《西游记》等构建的神话体系,以《红楼梦》为经典的情感与世俗生活体系,以《水浒》为特征的底层社会小说体系,以《三国演义》为特征的历史叙事体系等。
进而言之,还有以金庸、古龙为代表的现代武侠小说体系,以还珠楼主为代表的奇幻武侠体系等。
而《史记》《左传》等史传传统,在战争描写、人性刻画与历史想象上,也影响了一大批网络作家。
从新文络文学更多表现为对中国古代文化、通俗文学、民间文学的呼应,同时也表现出对新文学传统的疏离。
但随着网络文学不断发育,特别是网络现实主义兴起,新文学的影响也日渐加深。
很多网络现实小说“自我奋斗”的成长故事原型,能看到作家路遥的影响,也是新文学“个体自我”价值观的投射。
很多网络穿越历史小说,都设置普通现代中国人,穿越民族历史节点,改变民族国家命运,实现自我价值的“逆袭”模式。
(摘编自房伟《网络文学是文学传统的延续与新变》)
7.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相比于传统文络属性是网络文学独有的特性,它影响和制约着网络文学的商品属性和文学属性。
B.广义上影响中国网络文学发展的“文学传统”,指的是传统经典古文、通俗文学和新文学。
C.对中国网络文学产生影响的古典文学传统,既包括诗歌散文等文学作品,也包括神话传说、典章制度等。
D.早期网络文学对新文络现实主义兴起之后,新文学传统对其影响才开始逐渐加深。
8.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主体采用先总论后分论的结构,论述了中国古典文学、通俗文学和新文络文学的影响。
B.承认网络文学具有文学属性,是论证中国网络文学是对中国传统文学的继承和发展这一观点的前提。
C.文章第三、四段从古典文学传统、文学类型与文类笔法两个方面,论述中国网络文学对中国古典传统文学与通俗文学传统的继承。
D.文章第四段所列举的例子,是为了证明中国古代通俗文络文学之间存在市民通俗文学“古今联系链”。
9.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网络文学雅俗兼容,题材丰富,手法多样,展现出对中国“文学传统”的积极传承和发展。
B.中国网络文学虽然有其自身独特的发展逻辑,但中国传统文学为它的发展提供了强大支撑。
C.中国古典文学与通俗文络文学的影响最深,应该与它们有着更为丰富的可借鉴资源有关。
D.与网络穿越历史小说相比,网络现实小说更能体现新文学的“个体自我”价值观。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张僧繇①于金陵②安乐寺画四龙于壁不点睛。
每曰:“点之即飞去。
”人以为诞,因点其一。
须臾,雷电破壁,一龙乘云上天。
不点睛者皆在。
注释:①张僧繇(yáo):南朝梁吴(今苏州市)人,中国古代著名的画家。
②金陵:今江苏南京市。
10.对上面划线的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张僧繇/于金陵安乐寺画四龙/于壁不点睛。
B.张僧繇于金陵/安乐寺画四龙于壁/不点睛。
C.张僧繇于金陵安乐寺/画四龙于壁/不点睛。
D.张僧繇于金陵安乐寺画四龙/于壁/不点睛。
11.下列加点的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人以为诞(荒唐)
B.须臾(顷刻)
C.雷电破壁(冲破)
D.未点睛者皆在(都)
(二)古代诗歌阅读(9分)
阅读下面古诗,完成各题。
宿业师山房①期丁大②不至
(唐)孟浩然
夕阳度西岭,群壑倏已暝。
松月生夜凉,风泉满清听。
樵人归欲尽,烟鸟栖初定。
之子期宿来,孤琴候萝径。
【注】①山房,山中的屋舍。
②丁大:作者友人。
12.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开头两句写夕阳刚刚西沉下去,屋舍四周的群山万壑立刻就变得昏暗起来。
B. 三四两句分别从不同的角度,来刻画诗人在身之所处的环境中的独特感受。
C. 五六两句写夜深时山间的静谧,“归”“栖”二字中流露出一种浓浓的乡愁。
D. 最后两句用“期宿来”点出与友人的期约,表达了诗人对朋友的满心期待。
13. 这首诗结尾一句“孤琴候萝径”中的“琴”,蕴含有见证朋友之间彼此相知的意思。
下列诗句中的“琴”也是
表达这层含意的一项是()
A. 满庭诗境飘红叶,绕砌琴声滴暗泉。
(雍陶《韦处士郊居》)
B. 唯要主人青眼待,琴诗谈笑自将来。
(白居易《春雪过皇甫家》)
C. 从此静窗闻细韵,琴声长伴读书人。
(李群玉《书院二小松》)
D.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14. “松月生夜凉,风泉满清听”写到了“夜(夕)凉”传递出了怎样的表达效果?请结合诗句作简要分析。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5.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故木受绳则直,____,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__________。
(荀子《劝学》)
(2)李清照《醉花阴》中渲染气氛,慨叹人不如菊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
”
(3)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的“______,_____”两句,描绘了周瑜的运筹帷幄。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9分)
16.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句是( )
A. 元旦到了,为了搞好庆祝活动,同学们一致同意劳我大驾,创作一个文艺节目。
B. 朋友们,由于敝园狭小,容纳人数有限,现在,敬请第一批入园的朋友开始拜辞。
C. 本师只收诚信文明之徒,有失信前科、违法乱纪和不文明行为者,请不要前来讨教。
D. 在下德薄能鲜,孤陋寡闻,这次取得区区小绩,全是大家帮助的结果,实在不值一提。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11分)
17.很多场合,沟通语言的确很重要。
如果你发微信邀请朋友来自己家里做客,该怎样说?下面表达最得体的一项是()
A. 我家的大门永远为你敞开,欢迎你随时叨扰,请千万不要客气啊。
B. 诚挚地欢迎你,你的到来定会让我家蓬荜生辉,你还是不要爽约。
C. 欢迎你来我家做客,我今天特意买了你最爱吃的零食,不见不散。
D. 你到我府上共叙同窗之谊,正好拜访一下令堂,以表达尊敬之情。
四、写作(60分)
1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当前世界充满了确定性与不确定性。
通常情况下,确定性作为一种稳定状态,能够给人们带来走向远方的希望、自信、力量和坚毅。
当然,也会带来惰性、安逸、不思进取、抱残守缺。
不确定性作为一种多变状态,带来的是无处不在的风险、危机以及无所适从的不安甚至畏惧。
当然,也有
稍纵即逝的机遇和柳暗花明的惊喜。
如何在充满确定性与不确定性的世界中茁壮成长呢?
请综合以上材料,联系当下社会生活,以“在充满确定性与不确定性的世界中成长”为主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1题详解】
本题考查把握内容要点和筛选文中的信息的能力。
信息筛选题先把握全文主要内容,从整体和局部找出表明作者观点的语句,形成整体印象,尤其要注意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再把握题干,确定答题区间;最后将选项信息与原文语句内容进行对应比较。
选项信息的语言与原文语句内容在表述上有一定区别,命题者常通过改变叙述的方式来设置一些干扰项,解答时要认真核对,找出符合题干的选项。
A项,“未能取得明显的效果”错误,材料一“我国扶贫开发始于上世纪80年代中期,通过近30年的不懈努力,取得了举世公认的辉煌成就”,可知“取得了举世公认的辉煌成就”。
C项,“间接说明这3年间的扶贫工作取得的成效很大”错误,根据图表信息无法得出“间接说明这3年间的扶贫工作取得的成效很大”的结论。
D项,“因而使贫困户与扶贫工作干部之间产生了矛盾”错误,以偏概全,原文“扶贫领域中的形式主义也让扶贫干部和贫困户产生心理冲突”,可知前提条件是“扶贫领域中的形式主义”,且“产生心理冲突”。
故选B。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解答此题既要对文章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文章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
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文章的内容、观点、结构思路等进行分析概括,注意结合语境。
A项,“如果一个地区有能力进行高标准的新农村建设,说明该地已经摘除了贫困的帽子,走上了快速发展的轨道”错误,原文材料一“扶贫要做雪中送炭的事,千万不能拿扶贫的钱去搞高标准的新农村建设,做形象工程不能实现扶真贫”,可知“高标准的新农村建设”并不能说明“该地已经摘除了贫困的帽子”。
故选A。
【3x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筛选文本重要信息的基本能力。
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通读文章,整体把握文章大意,在此基础上,仔细阅读题干,明确题目要求,然后回归文本,仔细阅读,从中筛选出符合
题目要求的信息进行整合。
重点关注各段的段首和段尾句,分条作答。
“专项扶贫更要瞄准贫困居民,特别是财政专项扶贫资金务必重点用在贫困居民身上”,可知要加大扶贫专项资金投入,专款专用;“在党中央关于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工作的总体部署下,文旅部与国务院扶贫办确定了10个‘非遗+扶贫’重点支持地区,支持设立非遗扶贫就业工坊,以电商连接非遗和扶贫,使蕴藏文化内涵的非遗作品充分释放商业价值,助力非遗工匠脱贫致富,实现非遗发源地乡村振兴”,可知可以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实现“非遗”+“旅游”+“电商”扶贫;“2019年是精准扶贫的攻坚年,具有扶志、扶智作用的非遗扶贫也进入关键节点”,可知要加大教育扶贫;根据材料二图表贫困户贫困的原因有40.9%因为疾病损伤导致贫困,可知要投入健康扶贫,做好基础保障工作;“西部一位驻村‘第一书记’指着架子上一排排扶贫资料档案袋说,扶贫档案每一户都是一大本,前前后后整理更新多次,反反复复需要贫困户签字。
干部耗费大量心血和精力,但群众并不买账,认为是在玩虚活儿,走形式”,可知加强对扶贫干部的工作要求杜绝工作的形式主义;“一些贫困户觉得,现在上的扶贫抓得紧,基层扶贫干部干不好设法交差,所以自己不干,扶贫干部也会帮着干”,可知对贫困户多进行宣传和沟通,激发贫困户的内驱力。
【点睛】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方法:
寻找所需信息。
发现文本关键信息是核心,善于抓住文中负载关键信息的词句,剔除与阅读目的无关的多余信息,从字面看出表达的言外之意,以快速锁定要寻找的目标。
整合得出结论。
对于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在没有详细且明确的陈述言语的情况下,需要将文本中有关联的信息通过比较、归纳、综合进行加工处理,判断出题人的真实意图,从而整合得出有效的结论。
构建文本意义。
对于多种材料组合的较为复杂的非连续性文本,要注意识别文本材料的主题,联系实际需求,找出文本的写作目的,为材料信息内容排序,联系文本中的不同资料,结合自己的知识、想法和经验,提出独特见解,自主构建文本的意义。
【4题详解】
本题考查考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和归纳概括内容要点的能力。
此类试题解答时,一般先浏览选项,然后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句,进行比较、辨析。
解答理解和分析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
A 项,“天花病毒在世界上已经绝迹”错。
第三段说“这意味着除了极少数高度安全的实验室外,世界任何地方都找不到这种病毒株”,可以推测天花流行病消失,并不意味着天花病毒绝迹。
故选A。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信息的理解分析能力。
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要求选出的是“正确的一项是”,然后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