局解资料
- 格式:doc
- 大小:118.00 KB
- 文档页数:7
1、颅顶软组织各层特点颅顶软组织由浅入深有皮肤、浅筋膜、帽状腱膜及额枕肌、腱膜下隙和颅骨外膜5层。
其中浅部三层紧密相连难以分开,合称头皮,深部两层连接疏松,较易分离1)皮肤:厚而致密,有两个显著特点,一是含大量毛囊、汗腺、皮脂腺,为疖肿和皮脂腺囊肿的好发部位;二是具有丰富的血管,外伤易出血,但愈合也快2)浅筋膜:由致密的结缔组织和脂肪组织构成,并有许多结缔组织小梁使皮肤与帽状腱膜紧密相连并将脂肪分隔成无数小格,内有血管、神经穿行3)帽状腱膜:前连额肌后连枕肌,两侧变薄,续于颞浅筋膜4)腱膜下隙:是一薄层疏松结缔组织,此隙范围较广,前至眶上缘,后至上项线,头皮借此层与颅骨外膜疏松连接,故移动性大,此间隙若发生感染,可经导静脉或板状静脉与颅内硬脑膜静脉窦相通,因此,被认为是颅顶部的危险区5)颅骨外膜:由致密结缔组织构成,并借少量结缔组织与颅骨表面相连,二者易于剥离,骨膜与颅缝紧密愈着,骨膜下血肿,常局限于一块颅骨范围内2、垂体的位置、毗邻关系及临床意义?垂体位于蝶鞍的垂体窝。
借漏斗穿过鞍膈与丘脑下部结节区相连。
若垂体肿瘤可突入第三脑室,引起脑脊液循环障碍,导致颅内压增高垂体窝顶为鞍膈,前上有视交叉,故垂体肿瘤可向前上压迫视交叉,出现视野缺失垂体窝底仅隔一薄层骨壁与蝶窦相邻,垂体手术常通过此处进行垂体窝前方为鞍结节,后方为鞍背,垂体瘤时,常受压致骨质变薄垂体窝两侧为海绵窦,垂体肿瘤若向两侧扩增时可压迫海绵窦,发生海绵窦淤血和脑神经受损症状3、海绵窦交通及穿经的结构海绵窦:外侧壁自上而下有动眼神经、滑车神经、眼神经、上颌神经海绵窦内有颈内动脉和展神经通过海绵窦向前与眼静脉、翼丛、面静脉和鼻腔静脉交通海绵窦后端借岩上、下窦与横窦、乙状窦和颈内静脉交通4、颅内、外静脉的3条交通途径1)通过面部静脉和翼丛与颅内海绵窦交通2)通过导静脉与颅内上矢状窦、乙状窦交通3)通过板障静脉与颅内上矢状窦、横窦等交通5、腮腺的形态、分布及穿经的结构腮腺形态略呈锥体形,底朝外,尖向内侧突向咽旁。
局解资料(胸部)一、名词解释1.乳房悬韧带(1)位置:在乳腺的腺叶之间,一端连于乳房的皮肤,另一端连于胸肌筋膜。
(2)构成:致密的纤维束。
(3)作用:对乳腺起固定作用。
(4)临床意义:乳腺癌时,由于韧带两端固定,无伸展性,使乳房皮肤出现凹陷,呈“橘皮样变”。
2.锁胸筋膜(1)位置:位于喙突、锁骨下肌和胸小肌三者之间的深筋膜。
(2)穿经结构:有胸肩峰动脉的分支、胸外侧神经、头静脉和淋巴管等穿过。
3.胸膜腔(1)构成:脏胸膜与壁胸膜在肺根处相互移行共同围成的腔隙。
(2)特点:左右各一,互不相通,密闭,为负压,有少量浆液。
4.肺韧带(1)位置:在肺根下方。
(2)构成:脏、壁胸膜的移行部分。
(3)作用:有固定肺的作用,当人工呼吸时,由于韧带的附着,肺固定于纵膈而被压向内侧。
5.心包裸区(1)位置:心包前壁仅在左侧第4-6肋软骨前端距胸骨侧缘2-2.5cm 处直接与胸前壁相邻的区域,此区域无胸膜覆盖。
(2)临床意义:是心包穿刺及注射急救药物之处。
6.食管静脉丛(1)位置:在食管壁的粘膜下层和食管周围。
(2)注入:奇静脉、半奇静脉或副半奇静脉。
(3)临床意义:此丛向下与胃左静脉属支有丰富吻合,当门静脉高压时,经此途径建立门-腔静脉间的侧支循环,而使食管静脉丛血流量加大,可导致食管静脉曲张,甚至破裂出血。
7.动脉导管三角(1)位置:位于主动脉弓的左前方。
(2)前界为左膈神经,后界为左迷走神经,下界为左肺动脉。
三角内有动脉韧带、左喉返神经和心浅丛。
(3)临床意义:该三角是手术寻找动脉导管的重要标志。
二、问答题1.乳房在结构上有哪些特征?乳房脓肿切开引流时如何选择手术切口?(1)乳房结构特征:乳房在结构上被结缔组织分隔为15-20个腺叶,每个腺叶又分若干小叶。
每一腺叶有一输乳管,以乳头为中心呈放射状排列,末端开口于乳头。
(2)乳房脓肿手术切口的选择:乳腺脓肿切开引流时,宜作放射状切口,避免损伤过多腺组织和输乳管,并注意分离结缔组织间隔,以利引流。
局解资料(下肢)局解资料(下肢)一、名词解释1.隐静脉裂孔(1)位置形状:阔筋膜在耻骨结节外下方3-4cm处形成的一卵圆形薄弱区。
(2)结构。
表面覆盖筛筋膜,外缘锐利而明显,呈镰状。
有大隐静脉穿过,注入股静脉。
2.肌腔隙(1)位置:位于腹股沟韧带、髂骨和髂耻弓之间。
(2)通过结构:内有股神经、股外侧皮神经和髂腰肌通过。
(3)临床意义:腰椎结核时,脓液可沿腰大肌及其筋膜,经此腔隙扩散至大腿根部,刺激股神级。
3.血管腔隙(1)境界:前界为腹股沟韧带内侧部,后界为耻骨肌筋膜及耻骨疏韧带,内侧界为腔隙韧带,外界为髂耻弓。
(2)通过结构:内有股鞘及其包含的股动、静脉,生殖股神经股支和淋巴管通过。
4.股管(1)位置:位于股鞘内侧部。
上口为股环,下口为盲端。
(2)境界:前界为腹股沟韧带、隐静脉裂孔镰缘上端和筛筋膜;后界为耻骨疏韧带、耻骨肌及其筋膜;内侧为腔隙韧带;外侧界为股静脉内侧的纤维隔。
(3)内容。
内含腹股沟神淋巴结及脂肪。
5.股环(1)境界:为股管的上口,呈卵圆形。
前界为腹股沟韧带内侧部,后界为耻骨疏韧带;内侧为腔隙韧带;外侧界为股静脉内侧的纤维隔。
(2)临床意义:腹内压增高时,腹内脏器可经股环至股管,于隐静脉裂孔处突出,形成股疝。
6.hunter管(1)位置形状:位于股中1/3段的前内侧,断面呈三角形,长约;15cm。
(2)构成:前壁为缝匠肌、大收肌腱板,外侧壁为股内侧肌,后壁为长收肌、大收肌。
管的上口通股三角的尖,下口为收肌腱裂孔通腘窝上角。
(3)内容。
由前向后依次为隐神经、股动脉和股静脉及其周围的淋巴管。
7.踝管(1)构成:由屈肌支持带、内踝和跟骨内侧面共同构成。
(2)结构:屈肌支持带向深面发出三个纤维隔,将其分为四个管。
(3)内容:由前向后依次为胫骨后肌腱,趾长屈肌腱,胫后动、静脉及胫神经,长屈肌腱、(4)临床意义:为小腿后区与足底的重要通道,感染可借其蔓延。
二、问答题1.描述梨状肌上、下肌的构成,出入结构及排列关系。
前臂屈肌后间隙的境界如何?如有感染时,炎症可向何处扩散?前臂屈肌后间隙在指深屈肌和拇长屈肌腱的后方,旋前圆肌的前方,其内侧界为尺侧腕屈肌和前臂筋膜,外侧界为桡侧腕屈肌和前臂筋膜。
感染时,可向远侧经腕管蔓延至掌中间隙。
乳癌根治术中清除腋淋巴结时,需保护好哪些结构?一旦有神经损伤可致哪些肌肉瘫痪?出现哪些症状?需要保护腋静脉、头静脉、胸背神经和胸长神经。
胸背神经损伤可导致背阔肌瘫痪,出现伸上肢无力,患者在攀登时不能提升驱赶。
胸长神经损伤可导致前锯肌瘫痪,出现“翼状肩”。
肱骨中段骨折易损伤何神经?出现何症状?肱骨中段骨折易损伤桡神经,主要是前臂伸肌瘫痪,表现为抬前臂时呈“垂腕”状,第1、2掌骨间背面皮肤感觉障碍明显。
(腕)伸肌支持带形成的骨纤维性管道内通过什么结构?从桡侧至尺侧排列,依次通过各骨纤维性管道的肌腱为:拇长展肌和拇短伸肌腱及其腱鞘;桡侧腕长、短肌腱及其腱鞘;拇长伸肌腱及其腱鞘;指伸肌腱与食指伸肌腱及其腱鞘;小指伸肌腱及其腱鞘;尺侧腕伸肌腱及其腱鞘。
腕管是如何构成的?内通过什么结构?腕管是由屈肌支持带与腕骨沟共同围成。
管内有指浅、深屈肌腱及其屈肌总腱鞘,拇长屈肌腱及其腱鞘和正中神经通过。
斜疝、股疝的对比:位置:腹股沟韧带上方的腹股沟区、腹股沟韧带下方的股前内侧区。
突出部位:腹环、股环。
穿引部位:腹股沟管、股管。
或皮下环、隐静脉裂孔。
突出方位:自外上斜、向下自上垂直向下。
运动员:(1)损伤腓总神经。
(2)A.坐骨神经在腘窝上角分为腓神经和腓总神经,腓总神经绕过腓骨颈的外侧分为腓浅、深神经,腓总神经在此贴近骨面、位置表浅易损伤。
B.腓浅神经下行于腓骨长、短肌之间,末支至小腿中、下1/3交界处穿出深筋膜出皮下,肌支配腓骨长、短肌,皮支分布小腿外侧及足背皮肤,损伤时足不能外翻,分布区的皮肤感觉消失。
C.腓深神经穿过腓骨长肌起始部,在胫骨前肌深面伴行胫前血管下行,肌支支配小腿前群和足背肌,皮支分布于第1趾蹼有第1、2趾相对缘的皮肤,腓总神经损伤时,足也不能背屈及伸趾,分布区的皮肤感觉消失。
头颈部名词解释:1.头皮:皮肤、浅筋膜(皮下组织)、帽状腱膜及颅顶肌(额,枕肌)三层合称头皮。
2.颅顶腱膜下间隙(腱膜下疏松结缔组织):位于帽状腱膜与骨膜之间的薄层疏松结缔组织。
头皮借此层与颅骨外膜疏松连接,故移动性大,开颅时可经此间隙将皮瓣游离后翻起,头皮撕脱伤也多沿此层分离。
3.腮腺床:腮腺的深面与茎突诸肌及深部血管神经相邻。
这些肌、血管神经包括颈内动、静脉,舌咽、迷走、副神经及舌下神经共同形成“腮腺床”。
4.面部危险三角:面静脉与颅内的海绵窦借多条途径向交通,因此面部感染有向颅内扩散的可能,尤其是口裂以上两侧口角至鼻根的三角形区域,感染向颅内扩散的可能性更大,被称为“危险三角区”。
5.封套筋膜:即颈筋膜浅层。
向上附于头颈交界处,向下附于颈、胸和上肢交界线,向前在颈前正中线处左、右相延续,向两侧包绕斜方肌和胸锁乳突肌并形成两肌的鞘,向后附于项韧带和第7颈椎棘突,形成完整的封套结构。
6.胸骨上间隙:封套筋膜在距胸骨柄上缘约3~4cm处,分为深浅两层,向下分别附于胸骨柄前、后缘,两层之间为胸骨上间隙。
内有颈静脉弓,颈前静脉下段、胸锁乳突肌胸骨头、淋巴结及脂肪组织等。
7.咽后间隙:位于椎前筋膜与颊咽筋膜之间,其延伸至咽外侧壁的部分为咽旁间隙。
8.气管前间隙:位于气管前筋膜与气管颈部之间。
内有甲状腺最下动脉、甲状腺下静脉和甲状腺奇静脉丛等。
小儿还有胸腺上部、左头臂静脉和主动脉弓等。
9.椎前间隙:位于脊柱、颈深肌群与椎前筋膜之间。
颈椎结核脓肿多积于此间隙,并经腋鞘扩散至腋窝。
10.颈动脉鞘:颈动脉鞘上起自颅底,下续纵隔。
鞘内全长有颈内静脉和迷走神经,鞘内上部有颈内动脉,下部为颈总动脉。
在颈动脉鞘下部,颈内静脉位于前外侧,颈总动脉位于后内侧,在二者之间的后外方有迷走神经。
鞘的上部,颈内动脉居前内侧,颈内静脉在其后外方,迷走神经行于二者之间的后内方。
11.锁骨上大窝:又名锁骨上三角,位于锁骨上方,在体表呈明显凹陷。
下肢一、下肢浅层结构(一)大隐静脉:最大、行径最长的人体浅静脉。
①行径:始于足背静脉网内侧端,行经内踝尖前方一横指,髌骨内缘四横指,最后达耻骨结节下外3—4cm处,穿隐静脉裂孔注入股静脉。
②高位属支:大隐静脉的五种高位属支是腹壁浅静脉,旋髂浅静脉,阴部外静脉,股内侧浅静脉,股外侧浅静脉。
其中前三种有同名浅动脉伴行(源于股动脉)。
高位属支形式多样,通常汇入大隐静脉的最后5—7cm段。
③穿通支:大隐静脉本干通过穿通支与深静脉沟通。
穿通支规则地沿着肌间隔行走,多出现在膝关节上、下10cm及小腿中下1/3交界段。
④瓣膜:静脉瓣配布于浅静脉穿深筋膜之前以及穿通支汇入深静脉之前,其中以穿筛筋膜之前,以及大隐静脉末端注入股静脉处两对瓣膜最为重要。
⑤伴行结构:行径中在小腿段有隐神经,膝段有膝降动脉隐支,股段有股内侧皮神经与之伴行。
(二)腹股沟浅淋巴结:位于腹股沟韧带下方、浅筋膜内。
纵群:4—5个沿大隐静脉上端纵行排列,引流足、小腿内侧及大腿的浅淋巴。
横(斜)群:5—7个沿腹股沟韧带下方排列引流腹壁下部、臀部、会阴部及外生殖器的浅淋巴。
二、股前内侧区:(一)阔筋膜的形成物:隐静脉裂孔、筛筋膜、髂胫束。
(二)股三角1.境界:底边:腹股沟韧带顶:阔筋膜外侧界:缝匠肌内侧缘底:髂腰肌、耻骨肌、长收肌内侧界:长收肌内侧缘尖:缝匠肌、长收肌内侧缘交界处,距底边10—15cm。
2.髂腰肌和股神经(位于髂筋膜深面)通过肌腔隙进入股部,股鞘及其内容均通过血管腔隙进入股部。
股鞘由腹前壁的膜横筋膜和腹后壁的髂筋膜延续形成,长3—4cm,分成三格。
外侧格容纳股动脉,中间格容纳股静脉,内侧格称股管。
股管长1—2cm,上口称股环,向上通腹膜外间隙。
股管内有脂肪组织和1—2个Cloguet淋巴结。
3.股三角内的血管神经:A.股神经:位于股鞘外,其分支隐神经与股动脉伴行。
B.股动脉:起点投影于腹股中点,在腹股沟韧带下方3—5cm处发出粗大的股深动脉。
上肢一.名解(位置、构成、境界、内容、交通、排列及功能等)1.腋鞘:由颈深筋膜的椎前筋膜向下外方延续包绕腋血管和臂丛构成,亦称颈腋管。
颈部椎前间隙脓肿,可沿锁骨下血管和腋鞘蔓延到腋腔内,形成腋腔脓肿。
2.三边孔:外侧界:肱三头肌长头,上界:小圆肌和肩胛下肌,下界:大圆肌。
三边孔内通过:旋肩胛动脉和静脉。
3.四边孔:内侧界:肱三头肌长头,上界:小圆肌和肩胛下肌,下界:大圆肌,外侧界:肱骨外科颈。
四边孔内通过:腋神经、旋肱后动脉和静脉。
4.前臂屈肌后间隙:位置:前臂远侧1/4段掌侧;构成:指深屈肌腱和拇长屈肌腱深面与旋前方肌浅面之间的潜在疏松结缔组织间隙。
内、外侧界:尺、桡侧腕屈肌和前臂筋膜。
交通:远侧经腕管与手掌的掌中间隙相交通。
5.肌腱袖(肩袖):冈上肌、冈下肌、小圆肌和肩胛下肌的肌腱共同连成腱板,围绕肩关节的上、后和前方,并与肩关节囊愈着,对肩关节起稳定作用。
6.肱骨肌管(桡神经管):肱三头肌的三个头与肱骨桡神经沟共同构成一个自内上向外下旋绕肱骨干中份后外侧面的管道,称为肱骨肌管(称桡神经管),管内有桡神经、肱深血管通过。
7.指髓间隙:远节指骨远侧4/5段掌侧的骨膜与皮肤之间。
间隙两侧、掌面和各指末端都是致密的皮肤;近侧有纤维隔连于指远纹皮下和指深屈肌腱末端,封闭成一个指端密闭间隙。
8.腕管:屈肌支持带和腕骨沟构成。
指浅、深屈肌腱和拇长屈肌腱及其腱鞘以及正中神经通过。
正中神经在腕管内变扁平,居拇长屈肌腱与示指的指浅屈肌腱之间,紧贴屈肌支持带的深面。
9.尺侧囊:腕前区和手掌部,各指浅、深屈肌腱被一屈肌总腱鞘(又称尺侧囊)包裹。
10.桡侧囊:拇长屈肌腱被拇长屈肌腱鞘(又称桡侧囊)包裹。
11.掌中间隙:位置:掌中间鞘尺侧半的深部;境界:内侧界:内侧肌间隔;外侧界:掌中隔;前界:第3~5指屈肌腱(含腱鞘)和第2~4蚓状肌;后界:骨间掌侧筋膜。
交通:近侧端位于屈肌总腱鞘深面,经腕管与前臂屈肌后间隙相通;远侧端经第2、3和4蚓状肌管达第2~4指蹼间隙,并经此处通指背。
名解1.头皮scalp:皮肤、浅筋膜和帽状筋膜紧密愈着,不易分割,临床上将此二层合称“头皮”。
头皮撕脱伤时,常常是二层一并撕脱。
2.腮腺床parotid bed:腮腺的深面与茎突诸肌、颈内动、静脉和舌咽、迷走、副及舌下神经相邻,这些结构共同形成腮腺床。
3.甲状腺悬韧带suspensory ligament of thyroid gland:甲状腺假被膜在甲状腺侧叶内侧和峡部的后面增厚,并与甲状软骨、环状软骨以及气管软骨环的软骨愈着形成,将甲状腺固定于喉及气管壁上,故吞咽时甲状腺可随喉上、下移动,是判断是否为甲状腺肿大的依据之一。
4.椎动脉三角triangle of vertebral artety:其内侧界为颈长肌外侧缘,外侧界为前斜角肌内侧缘,下界为锁骨下动脉第1 段;其尖为第6劲椎横突前结节。
二角内的主要结构有椎动、静脉,甲状腺下动脉,颈交感干及其颈下神经节等。
5.锁胸筋膜clavipectoral fascia:是胸壁深筋膜深层中位于缘突、锁骨下肌和胸小肌上缘的部分,有胸内、外侧神经,胸肩峰动、静脉,头静脉和淋巴管穿经此筋膜。
6.肋膈隐窝costodiaphragmatic recess:又名''肋膈窦”,位于肋胸膜与膈胸膜转折处, 呈半环形,从剑突向后下至脊柱两侧,后部较深,是胸膜腔的最低点,胸膜腔积液首先积聚于此。
深吸气时,肺不能伸入此处。
7.胃床stomach bed:胃后壁隔网膜囊与膈的左侧部、胰、左肾、左肾上腺、脾、横结肠及其系膜相邻构成胃床。
8.胆囊三角(Calot三角)Calot' s triangle;肝的下方,由胆囊管、肝总管和肝的脏面共同围成一个二角区,是胆囊切除手术中寻找胆囊动脉的标志。
9.盆膈pelvic diaphragm:又称盆底,由扌是肚肌和尾骨肌及覆盖其上、下面的盆膈上、下筋膜组成,有肛管通过。
盆膈封闭骨盆下口的大部分,具有支持和固定盆腔脏器的作用。
局解资料(盆部及会阴)一、名词解释1.会阴(1)位置:是指盆隔以下封闭骨盆下口的全部软组织。
(2)形态及境界:呈菱形,其境界与骨盆下口一致。
(3)分区:通过两侧坐骨结节的连线,可将会阴分为前方的尿生殖区和后方的肛区。
2.盆隔(1)构成:由提肛肌、尾骨肌及其覆盖于两肌上下面的盆隔上筋膜和盆膈下筋膜构成。
(2)作用:盆隔封闭骨盆下口,具有支持和固定盆内脏器的作用,并与排便、分娩有关。
3.直肠后隙(1)位置:位于直肠筋膜与骶前筋膜之间,又称骶前间隙。
(2)交通:向上与腹膜后隙相通,两侧借直肠侧韧带与骨盆直肠隙相隔。
(3)内容:内有骶丛、奇神经节、直肠上血管、骶淋巴结及疏松结缔组织等。
4.闭膜管(1)位置:在闭孔的前上方的一管状裂隙。
(2)围成:由闭孔及周缘附着的结缔组织膜围成。
(3)通过结构:内有闭孔血管神经经过。
5.阴部管(1)构成:为闭孔筋膜与会阴浅筋膜共同围成的管状裂隙。
(2)位置:位于坐骨直肠窝的外侧。
(3)通过结构:内有阴部血管、神经经过。
6.尿生殖膈(1)构成:由尿生殖三角以及覆盖其上下面的尿生殖膈上下筋膜共同构成。
(2)作用:有封闭盆隔裂孔,加固盆底的作用。
7.耻骨后隙(1)位置:位于耻骨盆面与膀胱之间,又称膀胱间隙。
(2)周界:上界为腹膜返折部,下界为尿生殖膈,两侧为盆脏筋膜形成的耻骨前列腺韧带(女性为耻骨膀胱韧带)。
(3)内容:内含疏松结缔组织及静脉丛等。
8.肛直肠环(1)位置:在肛管与直肠移行处的外周(2)构成:由肛门外括约肌的浅、深部,耻骨直肠肌,肛门内括约肌以及直肠壁纵行层的下部等共同形成的强大肌环。
(3)作用:此环对括约肛门有重要作用。
手术时如不慎被切断,可引起大便失禁。
二、问答题1.试述坐骨直肠窝的周界及内容。
(1)位置形态:坐骨直肠窝位于肛管两侧,略似尖朝上方、底向下的锥形腔隙。
(2)周界:内侧壁的下部为肛门外括约肌,上部为肛提肌、尾骨肌及覆盖它的盆膈下筋膜;外侧壁的下部为坐骨结节内侧面,上部为闭孔内肌、闭孔筋膜及深会阴筋膜;前壁为会阴浅横肌及尿生殖膈;后壁为臀大肌下缘及其筋膜和深部的骶结节韧带;窝尖,由盆膈下筋膜与闭孔筋膜汇合而成;窝底,为肛门两侧的浅筋膜及皮肤。
局部解剖学复习思考题第一部分头颈部及脊柱区一、名词解释1、颈A鞘-—颈筋膜向两侧扩展,包绕颈总A,颈内A,颈内V及迷走N所形成的筋膜鞘。
2、腱膜下间隙——腱膜下间隙又称腱膜下疏松CT,是帽状腱膜与颅骨外膜之间一层疏松CT,头皮借此层与颅骨外膜疏松结合,头皮撕脱伤多自此层分离.3、神经点——在胸锁乳突肌后缘中点处,颈丛皮支浅出颈筋膜的集中点,是临床颈部皮N阻滞麻醉的部位。
4、腮腺床-—腮腺深面的茎突诸肌,颈内A、V和后4对脑N,共同形成“腮腺床”.5、枕下三角——位于枕下,项区上部深层,由头后大直肌、头上斜肌,头下斜肌围成的三角,内有枕下N和椎A通过。
6、椎十字韧带—寰椎横韧带中部向上、向下各发出一纵行纤维束,分别附着于枕骨大孔的前缘和枢椎体后面,纵横纤维共同构成寰椎十字韧带,有限制突齿后移的作用。
7、钩椎关节——又称Luschka关节,3~7颈椎体上面外侧缘的椎体钩与下面外侧缘的唇缘所构成的关节,称钩椎关节。
8、甲状腺悬韧带——甲状腺假被膜增厚,连于甲状腺侧叶内侧面和峡部后面称甲状腺悬韧带,对甲状腺有固定作用.9、椎A三角——是指颈长肌、前斜角肌、锁骨下A第一段及第6颈椎前结节围成的锥形区,称椎A三角,内有椎A、V,甲状腺下A,颈交感干及颈胸N节等。
10、头皮—头部软组织由浅入深依次为肤、浅筋膜,帽状腱膜与枕额肌,腱膜下疏松CT和颅骨外膜。
其中浅部三层结合紧密,不易分离,人们常将此3层合称“头皮"。
11。
颈A三角—--位于胸锁乳突肌、二腹肌后腹和肩胛舌骨肌上腹之间的三角区域,内有舌骨大角,颈总A及分支。
12。
颈袢—-由上根和下根在环状软骨平面合成。
C1前支先和舌下N联合再于二腹肌后腹下方离开舌下N下行,即为颈袢上根。
颈袢下根源自C2、C3的前支,他们离开颈丛后于颈内V浅面联合下行,在颈A鞘的前外侧面与上根汇合而成颈袢。
颈袢发出的分支支配大部分舌骨下肌。
13斜角肌间隙:指前、中斜角肌与第1肋之间的间隙,有锁骨下A和臂丛通过。
第三部分颈部【颈部境界】上界---下颌骨下缘、下颌角、乳突、上项线和枕外隆凸的连线。
下界---前面为颈静脉切迹、胸锁关节、锁骨全长。
后面为肩峰至第七颈椎棘突的连线。
【体表标志】1、舌骨:口腔底皮肤与颈前部皮肤相移行处。
舌骨体两侧可扪及舌骨大角(寻找舌动脉标志)。
2、甲状软骨:前上部向前突出形成喉结,喉结上缘可触及甲状软骨上切迹。
甲状软骨上缘约平对第四颈椎,颈总动脉在该平面分为颈外动脉和颈内动脉。
3、环状软骨:环状软骨弓平对第六颈椎横突,是喉与气管、咽与食管的分界。
可作为计数气管软骨环和甲状腺触诊的标志。
环状软骨弓与甲状软骨下缘之间为弹性圆锥(环甲膜),喉阻塞病人可再此做环甲膜切开。
4、颈动脉结节:即第六颈椎横突前结节,颈总动脉行经其前方。
在环状软骨和胸锁乳突肌前缘之间可触及颈总动脉搏动,向后压迫可止血。
5、胸骨上窝:位于颈静脉切迹的上方,触诊气管的标志。
【颈部层次】一、皮肤:颈部皮肤较薄,移动性大,皮纹横行。
手术宜做横切口,以利于愈合。
二、浅筋膜:含有颈阔肌、浅静脉、皮神经和浅淋巴结等。
1、颈阔肌:颈正中线附近无肌束。
受面神经颈支支配。
颈部手术时常作为切口深度标志,切断的颈阔肌应缝合,以免形成较宽的瘢痕。
2、浅静脉:(1)颈前静脉:较细,无伴行动脉,沿正中线两侧下行,汇入颈外静脉。
左右颈前静脉之间有静脉弓相连,此弓位于胸骨上间隙内,低位气管切开术时注意不要损伤。
(2)颈外静脉:由下颌后静脉后支与耳后静脉汇合而成。
约2/3的人颈外静脉汇入锁骨下静脉,1/3的人汇入颈内静脉。
颈外静脉虽有一对静脉瓣,但不能有效阻止血液逆流,故上腔静脉回流受阻时(如右心衰),颈外静脉可明显扩张。
颈外静脉管壁与颈深筋膜紧密结合,颈外静脉破裂时,管腔不易闭合,可致空气栓塞。
3、皮神经:(1)颈丛皮支:在胸锁乳突肌后缘中点处浅出,共四条--枕小、耳大、颈横、锁骨上神经。
颈横神经--横越胸锁乳突肌表面,分为上支和下支分布于颈前区皮肤。
一、头部概念:1.头皮:2.颅顶的危险区:3.面部的危险三角:4.腮腺床:5.腮腺咬肌区:6.面侧深区:7. Pterion:翼点。
复习思考题:1.试述额顶枕区的层次及各层的结构特点和临床意义?答:2.试述腮腺分部、毗邻及穿经腮腺结构名称和排列关系?答:3.垂体肿瘤可压迫哪些毗邻结构?答:4.颅底骨折伴有脑脊液外漏的常见部位?答:5.试述颅内压增高时形成脑疝的部位?答:6.咬肌间隙和翼下颌间隙的位置、内容、毗邻、交通及其临床意义?答:7.面神经的颅外部可分几段?各段的特点如何?答:8.试述上颌动脉的分段及各段分支。
答:二、颈部概念:1.神经点:2.颈动脉鞘:3.气管前间隙:4.斜角肌间隙:5.囊鞘间隙:6.肌三角:(muscular triangle)境界:7.甲状腺悬韧带:8.Virchow lymph node:(Virchow淋巴结)复习思考题:1.试述甲状腺的位置、毗邻及临床意义?答:2.试述甲状腺手术时,结扎甲状腺动脉应注意什么,如何注意?答3.试述气管颈部的位置、毗邻及其临床意义?答:4.试述颈部筋膜的层次及筋膜间隙的构成。
答:5.试述甲状腺被膜的组成。
答:三、胸部概念:1.心包裸区:2.肺段:3.肺根:4.肺门:5.胸骨角:6.胸肋三角:7.心包前下窦:复习思考题:1.试述乳房的淋巴回流途径。
答:2.胸腔穿刺的部位、层次和穿刺应注意事项?答:3.以左肺根为中心,试述纵隔左侧面观所能看到的主要结构?答:4.何谓锁胸筋膜?穿经锁胸筋膜的结构有哪些?有何临床意义?答:5.简述腰肋三角的构成、毗邻及临床意义?答:6.食管上、下三角是如何构成的?三角内各有哪些结构?答:四、腹部概念:1.半月线:2.腹股沟管:3.胃床:4.系膜三角:5.边缘动脉:6.右肠系膜窦:7.腹股沟三角:8.肝蒂及肝段:9.胆囊三角:10.膈下间隙:复习思考题1.经麦氏点(McBurny点)切口行阑尾炎手术时,需经过哪些层次结构后到达腹膜腔?阑尾根部的体表投影位于何处?手术中如何寻找阑尾?应与哪些疾病鉴别,为什么?答:2. 简述腹股沟三角的构成、腹股沟管的构成,斜疝和直疝突出的途径,鉴别的方法。
局解知识点总结期末
博弈论是局解的一个重要分支,研究的是对策论中的竞争和决策问题。
博弈论的基本思想
是通过对策分析,来求出最优的决策方案。
常见的博弈论模型包括零和博弈、合作博弈、
多人博弈等。
通过对策分析,可以得出最优的决策方案,从而在竞争和决策中取得更好的
效果。
最优化是局解的另一个重要分支,研究的是如何寻找问题的最优解。
最优化的问题可以是
线性规划、非线性规划、整数规划等。
通过对问题进行数学建模,可以利用最优化工具求
解出最优解,从而在实际问题中取得更好的效果。
概率论也是局解的重要应用领域,研究的是不确定性的问题。
概率论的基本思想是通过对
不确定性进行建模和分析,来求出问题的解决方案。
常见的概率论模型包括随机变量、概
率分布、统计推断等。
通过概率论的方法,可以对不确定性进行建模和分析,从而求解问
题的解决方案。
局解的基本思想是将不完全信息的问题转化为数学模型,然后通过数学方法来求解问题的
解决方案。
局解的方法和技巧可以应用到各种不完全信息的问题中,如金融投资、生产调度、市场竞争等。
通过局解的方法,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分析不完全信息的问题,为决策提
供更好的支持。
总而言之,局解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数学理论和方法,可以应用到各种不完全信息的问题中。
通过局解的方法和技巧,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分析问题,并找到最优的解决方案。
局解的研
究既有理论意义,也具有实际应用价值,对于提高决策效果和解决复杂问题有着重要的意义。
1.头部借下颌骨下缘,下颌角,乳突尖端,上项线和枕外隆凸的连线与颈部分界,又借眶上缘,颧弓上缘,外耳门上缘和乳突的连线分为后上方的颅部和前下方的面部2.翼点为颧骨,顶骨,颞骨,蝶骨4骨的合处,多成H型的缝,其内面有脑膜中动脉前支通过3.面静脉可以经眼静脉与海绵窦交通,也可以通过面深静脉、翼静脉丛等于海绵窦交通4.腮腺咬肌区内主要的结构有腮腺、咬肌以及有关的血管、神经等5.腮腺分为浅、深两部,浅部多呈三角形或不规则卵圆形,覆盖于咬肌后分的浅面,深部位于下颌后窝内及下颌支深面,向内伸至咽侧壁6.腮腺管是由腮腺浅部的前缘发出,在颧弓下1.5cm处,向前横行越过咬肌表面,至咬肌前缘呈直角转内向,穿过颊脂体和颊肌,开口于上颌第二磨牙相对处颊粘膜上的腮腺管乳头7.穿经腮腺的纵行结构:颈外动脉,下颌后静脉,颞浅动脉,颞浅静脉和耳颞神经8.穿经腮腺的横行结构包括:上颌动脉,上颌静脉,面横动脉,面横静脉和面神经的分支9.穿经腮腺的结构由浅入深依次是:面神经分支,下颌后静脉,颈外动脉和耳颞神经10.腮腺床由位于腮腺深面的茎突及茎突诸肌,颈内动脉,颈内静脉,和舌咽神经,迷走神经、副神经、舌下神经11.面侧深区位于腮腺咬肌区的前部深面,其顶为蝶骨大翼的颞下面,底平下颌骨下缘,前壁为上颌骨体的后面,后壁为腮腺深部,外侧壁为下颌支,内侧壁为翼突外侧板和咽侧壁,此区内有翼内肌和翼外肌及出入颅骨的血管和神经12.上颌动脉以翼外肌为标志分为:下颌段、翼肌段和翼腭窝段13.额顶枕区的软组织分为5层,由浅入深为皮肤、浅筋膜、帽状腱膜及枕额肌,腱膜下疏松组织和颅外膜,其中前3层紧密结合不易分离,合称为头皮14.头皮血管神经分为前后两组,前组分布于额、顶区软组织其中距正中线2cm处有滑车上动脉、滑车上静脉、滑车上神经,距正中线2.5cm处有眶上动脉,眶上静脉,眶上神经,后组有枕动脉,枕静脉和枕大神经等分布于枕区15.颞区软组织由浅入深依次为皮肤、浅筋膜、颞筋膜、颞肌和颅骨外膜16.蝶鞍区指颅中窝中央部的蝶鞍及周围的区域,该区主要结构是:垂体,垂体窝和两侧的海绵窦17.垂体窝的前方为鞍结节,前外侧界为视神经管,两侧为海绵窦,后方为鞍背,顶部为鞍隔,底为蝶窦相邻18.海绵窦外侧壁自上而下有动眼神经、滑车神经、眼神经、上颌神经通过,窦腔内有颈内动脉及其内侧的展神经通过19.眶上裂内有动眼神经,滑车神经、眼神经、展神经和眼上静脉等穿行20.颈静脉孔前内侧部通过岩下窦、舌咽神经、迷走神经和副神经,后外侧部通过颈内静脉21.固有颈部可依据胸锁乳突肌前、后缘分为颈前区、胸锁乳突肌区和颈外侧区22.颈深筋膜可分为浅层(封套筋膜)、中层(气管前筋膜)、深层(椎前筋膜)3层23.下颌下三角由下颌骨下缘、二腹肌前腹和二腹肌后腹围成24.穿经颈动脉三角的神经舌下神经、副神经、迷走神经25.颈外静脉由下颌后静脉后支、耳后静脉和枕静脉合成26.气管前间隙为气管前筋膜与椎前颈部之间的间隙,向下通上纵膈27.椎前间隙为椎前筋膜与脊柱颈部之间的间隙,可经腋鞘通腋窝28.甲状腺侧叶后内侧邻接喉和气管、咽和食管以及后返神经29.甲状腺侧叶后外侧邻接颈动脉鞘和椎前筋膜深面的颈交感干30.喉上动脉与喉上神经内支伴行,穿甲状舌骨膜入喉,分布于声门裂以上的喉黏膜31.枕三角的主要结构有副神经、副神经淋巴结和颈丛和臂丛的分支32.锁骨上三角内主要有锁骨下动脉、锁骨下静脉、臂丛和锁骨上淋巴结33.锁骨下动脉第一段的主要分支有椎动脉、胸廓内动脉、甲状颈干和肋颈干34.胸导管颈段后方与椎动静脉,颈交感干,甲状颈干、膈神经和锁骨下动脉相邻35.颈外侧区由胸锁乳突肌后缘、斜方肌前缘和锁骨中1/3上缘围成36.寻找颈丛皮支时,应于胸锁乳突肌后缘中点处寻找枕小神经,耳大神经、颈横神经、锁骨上神经37.甲状腺悬韧带是甲状腺鞘在甲状腺侧叶内侧和峡部后面增厚形成38.下颌下三角主要有下颌下腺、舌神经、舌下神经39.颈前区的内侧界为颈前正中线,上界为下颌骨下缘,外侧界为胸锁乳突肌前缘40.椎动脉三角由颈长肌、前斜角肌和锁骨下动脉围成41.乳房有皮肤、脂肪、纤维组织和乳腺构成42.在肋沟处,血管神经的排列顺序自上而下为肋间后静脉、肋间后动脉和肋间神经43.膈的裂孔包括腔静脉孔、食管裂孔和主动脉裂孔44.食管裂孔有食管、迷走神经前干,迷走神经后干和胃左血管的食管支等通过45.壁胸膜分为肋胸膜、隔胸膜、纵膈胸膜和胸膜顶46.肺根内结构的排列自前而后为肺静脉、肺动脉、支气管47.自上而下,左肺根内结构的排列为肺动脉、支气管、肺静脉,右肺根为支气管、肺动脉、肺静脉48.纵膈以胸骨角和第4胸椎体下缘的平面分为上纵膈和下纵膈49.食管上三角由左锁骨下动脉、脊柱和主动脉弓围成,内有胸导管和食管上份50.食管下三角由心包、胸主动脉和膈围成,内有食管下份51.心包两侧有纵隔胸膜、膈神经和心包膈血管52.心包横窦位于升主动脉、肺动脉、上腔静脉和左心房前壁之间53.心表面的沟有冠状沟、前室间沟、后室间沟、房间沟和界沟54.内脏大神经和内脏小神经分别终于腹腔神经节和主动脉肾节55.锁胸筋膜位于喙突、锁骨下肌和胸小肌之间56.食管胸部的动脉来自肋间后动脉、支气管动脉和食管动脉57.食管胸部的静脉注入奇静脉、半奇静脉和福半奇静脉58食管胸部的神经来自喉返神经、交感干和迷走神经59.关于肺根与血管、神经的毗邻,前方有膈神经和心包膈血管,后方有迷走神经60.动脉导管三角由左膈神经、左迷走神经和左肺神经61腹股沟管的前壁由腹外斜肌腱膜和腹内斜肌和腹横肌的弓状下缘组成,后壁由联合腱和腹横筋膜组成,下壁由腹股沟韧带62.腹前外侧壁的下腹部浅筋膜分浅深两层,浅层称Camper筋膜,深层成Scarpa筋膜63.脐以下有两条起自股动脉的浅动脉,他们是腹壁浅动脉和旋髂浅动脉64.腹股沟深环位于腹股沟韧带中点上方1.5cm处,由腹横筋膜形成,深环的内侧有腹壁下动脉通过,它起自髂外动脉,体表投影位于髂骨沟韧带中点内侧与脐的连线65.脐正中襞内有脐尿管素,脐内侧襞内有脐动脉素,脐外侧襞内有腹壁下动脉,腹股沟内侧窝正对浅环,腹股沟外侧窝正对深环,腹股沟内侧窝下方有股凹66.手术时鉴别腹股沟斜疝与直疝的标志是腹壁下动脉。
局解资料(头颈部)一、名词解释1.颈动脉三角(1)围成:在胸锁乳突肌上份前缘、肩胛舌骨肌上腹与二腹肌后腹之间。
(2)内容:内有颈内静脉及其属支、颈总动脉及其分支、舌下神经及其降支、迷走神经及其分支、副神经以及部分颈深淋巴结等结构。
2.危险三角(1)位置:位于两侧口角至鼻根部的三角形区域。
(2)特点:该区的面静脉缺少静脉瓣。
(3)通向:通过眼上、下静脉及翼静脉丛与颅内海绵窦相交通。
(4)意义:该区感染若处理不当,可导致颅内感染。
3.腮腺床(1)位置:腮腺深面。
(2)结构:位于腮腺深面的茎突及茎突诸肌,颈内动静脉,以及后4对脑神经(舌咽神经,迷走神经,副神经和舌下神经),共同构成腮腺床。
4.颈动脉鞘(1)概念:颈筋膜向两侧扩展,包绕颈部血管神经形成的筋膜鞘。
(2)内容:颈总动脉、颈内动脉、颈内静脉、迷走神经。
5.颅顶部“危险区”(1)位置:是指位于帽状腱膜与骨膜之间的腱膜下间隙(2)特点:含疏松结缔组织,此间隙内的静脉,经导静脉与颅骨的板障静脉及颅内的硬脑膜窦相通,发生感染时,可经上述途径继发颅骨骨髓炎或向颅内扩散,故称为“危险区”。
6.颈袢(1)构成:由第1-3颈神经前支的分支构成。
第1颈神经前支的部分纤维与舌下神经一起走行,在颈动脉三角内离开此神经下降,称颈袢上根。
在第2、3颈神经前支的部分纤维组成颈袢下根。
两根在肩胛舌骨肌中间腱上缘,颈动脉鞘浅面合成颈袢。
(2)支配及其意义:自颈袢发支支配大部分舌骨下肌群。
甲状腺手术时,可平环状软骨切断舌骨下诸肌,以避免伤及该神经。
7.翼点(1)位置:位于额、顶、颞、蝶四骨间的“H”形缝,称翼点。
(2)特点:是颅骨的薄弱部分,内面有脑膜中动脉前支通过。
(3)临床意义:受暴力打击时,易发生骨折,并伴有上述动脉撕裂出血,形成硬膜外血肿。
二、问答题1.如何鉴别颅顶皮下、腱膜下和骨膜下血管(1)皮下血肿:轮廓清楚,局部疼痛明显;(2)腱膜下血肿:范围较广,形成较大的血肿;(3)骨膜下血肿:常局限于某一块颅骨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