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病防治知识要点
- 格式:docx
- 大小:16.60 KB
- 文档页数:3
布病防护措施
布病防护措施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掌握传播途径:布病主要通过蜱虫叮咬传播,另外也可以通过接触病畜、人畜共居等途径传播,因此需要避免直接接触病畜和蜱虫。
2. 防蜱措施:在进入可能存在蜱虫的环境时,穿着长袖衣物、长裤和防蜱鞋袜,并使用防蜱剂进行喷洒,以减少叮咬。
3. 消灭蜱虫:定期对周围环境进行清洁和消毒,特别是草地、树林等潮湿的地方,可以使用杀虫剂进行喷洒,减少蜱虫数量。
4. 隔离病畜:对于感染布病的动物,应尽快隔离,并配合兽医进行相应的治疗和控制措施。
5. 提高个人防护意识:外出时避免进入野外草地和树林等可能存在蜱虫的地方,尽量穿长袖衣物、长裤,并使用防蜱剂进行喷洒。
回家后及时检查身体是否有蜱虫叮咬,并将蜱虫正确取出。
6. 定期体检:对于居住在布病高发地区的人群,可以定期进行布病相关的体检,及时发现并治疗布病感染。
7. 加强环境卫生:保持室内清洁,减少蟑螂、老鼠等可能携带布病病原体的害虫。
布病防治知识宣传单一、什么是布鲁氏菌病布鲁氏菌病(简称布病)是由布氏菌引发的人畜共患的传染——变态反映性疾病。
被《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为乙类传染病。
是一种严峻危害广大牧民的疾病。
一旦发病应及时医治,避免转为慢病,而终身不愈。
二、布病患者有哪些要紧临床表现发烧(不规那么热)、多汗、乏力、骨关节疼痛和肝、脾及睾丸肿大等。
三、如何预防布病一、我国布病防治的方法在技术方法上,畜间采取:“因地制宜、免疫、检疫,病畜淘汰为主的综合性防治方法”,人世抓好“三早”,即早发觉、早医治、早处置。
饲养放牧人员增强个人防护。
其他人员减少到家畜活动场所。
二、在疫区内检疫出的布病畜应如何处置疫区内各类家畜均属被检对象,检出的布病畜一概不准外出,原那么上一概屠宰做无害化处置。
3、健康家畜如何办?预防布病利用S2菌苗口服法接种。
饲养户可自行购买接种。
4、布病家畜流产物污染的场地应如何消毒?被布病家畜流产的胎儿和羊水污染的场地,用10-20%石灰乳或10-20%漂白粉乳侵透垫草和地面。
如流产发生在室内,流产物很容易污染衣服和其他物品,除上述方式外,被污染的物品也应当用1-3%来苏儿溶液,1-3%漂白粉上清液或%新洁尔灭溶液或二氯异氰脲钠水剂等消毒。
五、为预防布病应如何增强家畜的治理和个人防护?治理好家畜,要做到如下三点:一是饲养家畜要圈养,集体或统一放牧:二是人畜分居,不管是畜仍是幼畜,都不要放入居室内饲养。
在产羔羊季节万万不要把幼畜放在人居室内,小孩不要和羊羔玩耍;三是建产羔室,饲养家畜的单位,其中包括养畜专业户,应成立产羔室,在室内产羔接羔,产羔室内应备有防护服、像胶手套、消毒液、香皂、面盆、毛巾等。
2021年7月预防艾滋病你们了解艾滋病吗?明白艾滋病的危害吗?知识如何预防和操纵它们吗?在这篇简短的健康教育处方中,咱们将向你们传递有关艾滋病预防的相关知识,使你们牢牢把握这些知识和技术,提高自我爱惜能力,你们是预防和操纵艾滋病的主力军,希望你们在尔后的生活中保重自己,增强责任感,成为合格的、健康的建设者。
布鲁氏菌病防控科普知识
布鲁氏菌病的预防措施包括:
1.管理并监测病畜。
如果发现病畜要及时隔离,可以应用血清学方法检测出病畜给予治疗,必要时捕杀。
2.要切断传播途径。
加强粪、水源的管理,防止病畜、患者的排泄物污染水源,人畜分离。
对于家畜的肉制品一定要加热,煮熟了之后再吃,来自疫区的皮毛要达到灭菌后再应用。
3.保护易感人群。
对于高危职业人群,如兽医、畜牧养殖人员,可以通过接种疫苗进行保护。
现有的疫苗接种有死疫苗、减毒活疫苗,减毒活疫苗的保护效果较好。
布病防治知识宣传要点一、什么是布病?布鲁氏菌病简称布病,又称懒汉病,是布鲁氏菌所引起的动物源性传染病,临床上以长期发热、多汗、关节疼痛、肝脾及淋巴结大为特点。
布病严重危害人民身心健康和畜牧业发展,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的乙类传染病,也是《职业病目录》规定的生物因素所致的职业病。
世界动物卫生组织(OIE)将其列为B类动物疫病,我国将其列为二类动物疫病。
二、如何杀灭布鲁氏菌?布病的病原体是布鲁氏菌,该菌对常用的化学消毒剂(如10%~20%石灰乳或漂白粉乳)敏感,加热60℃或日光下暴晒10~20分钟即可杀死该菌。
但在自然环境中生存力较强,在乳及乳制品、皮毛中能长时间存活,在病畜的分泌物、排泄物及死畜的脏器中能生存4个月左右,在食品中能生存2个月。
三、布病是如何传播的?目前已知有60多种家禽、家畜和野生动物是布鲁氏菌的宿主,与人类有关的主要是羊、牛和猪。
染菌动物首先在同种动物间传播,造成带菌或发病,随后可通过皮肤黏膜接触、消化道、呼吸道等途径传染给人类。
具体来说,直接接触病畜或其排泄物、阴道分泌物、娩出物;或在饲养、挤奶、剪毛、屠宰以及加工皮、毛、肉等过程中没有注意防护,可经皮肤微小伤口或眼结膜受染;可间接接触病畜污染的环境及物品而受染;可因食用被病菌污染的食品、水或食生乳以及未熟的肉、内脏而受染;病菌污染环境后形成气溶胶,可引发感染;苍蝇携带、蜱虫叮咬也可传播本病。
人群对布病普遍易感,牲畜养殖、畜产品生产加工、动物防疫和布病防治工作人员等是其高危人群。
四、得了布病有哪些临床表现?布病的潜伏期为1~3周,长至数月,平均两周。
临床上分为隐性感染、急性感染、亚急性感染和慢性感染。
隐性感染不表现任何临床症状和体征。
急性和亚急性感染多表现为发热、多汗(见于夜间或凌晨)、游走性大关节疼痛,体检可发现肝、脾和淋巴结大。
慢性感染症状不明显、不典型且表现多样,主要为疲劳、全身不适、精神抑郁等。
病例症状出现后1月以内,经正规、足疗程的治疗是可以治愈的。
布病防治知识宣传要点
1. 布病是一种由于暴露于布鼠粪便中的细菌引起的传染病,可以通过直接接触、吸入空气中的细菌或食用被感染的食物等途径传播。
2. 布病的早期症状包括发热、头痛、寒战、肌肉疼痛等,如果不及时治疗,可能进一步引发肺炎、肾功能衰竭等严重并发症。
3. 预防布病的关键是避免与可能感染布鼠粪便的环境接触,例如清理家中储藏食物的地方时要戴好手套、口罩等防护措施。
4. 在野外露营、探险等活动中,应采取预防措施,如携带防虫喷雾剂、露营地选择远离河流和灌木丛等布鼠密集地,避免食用没有经过充分烹饪的食物。
5. 在布病疫区,其他预防措施包括尽量不要使用被布鼠污染的杂草、草木作为饲料,及时处理垃圾,保持室内清洁等。
6. 布病的诊断主要依靠临床症状和实验室检测,需要及时就
医并告知医生相关的饮食和接触史。
7. 目前没有特效药物治疗布病,但早期诊断和适当的抗生素治疗可以显著改善病情,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8. 对于疫情较为严重的地区,政府和健康部门应加强监测和检测工作,同时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公众对布病的认识和预防意识。
9. 个人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饮食卫生,尽量选择正规的餐馆和食品供应商,避免食用生肉、未经煮熟的食物等潜在的布病传播源。
10. 最重要的一点是及时就医,如果出现布病的症状,例如发热、肌肉疼痛等,应立即就医并告知医生相关的病史和接触史,以便进行早期诊断和治疗。
布病的健康教育内容布病是由于布鲁氏菌感染引起的一种人畜共患传染病,严重威胁人类和动物的健康。
为了预防和控制布病的发生,我们需要进行相关的健康教育,让公众了解布病的危害和预防措施。
一、了解布病的基本知识1. 布鲁氏菌是一种革兰氏阴性细菌,可以感染人类和多种动物,包括家畜、野生动物等。
2. 布病主要通过接触感染途径传播,如饮用未经消毒的生牛奶、接触感染动物的分泌物等。
3. 布病的临床症状多样化,常见的症状包括发热、关节疼痛、头痛、乏力等,严重时可引起心脏、神经系统等器官损害。
二、预防布病的措施1. 饮食安全:饮用生牛奶可能存在布鲁氏菌的感染风险,应选择经过高温处理或消毒的牛奶制品。
2. 动物管理:养殖户应加强动物的管理和饲养条件,定期进行兽医检查和疫苗接种,避免感染动物的分泌物。
3. 个人卫生:接触动物或其分泌物后,及时洗手和消毒,避免将污染物接触到口腔、鼻腔和眼睛等黏膜部位。
4. 定期体检:如果出现发热、关节疼痛等症状,及时就医并告知医生可能接触过布鲁氏菌,以便进行相关的检查和诊断。
三、如何预防布病的传播1. 教育宣传:加强布病的宣传教育,提高公众对布病的认识和防控意识,引导大家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2. 加强监测:建立布病的监测系统,及时发现和报告病例,进行疫情分析和溯源调查,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
3. 个人防护:在接触动物或其分泌物时,应佩戴口罩、手套等个人防护用品,避免直接接触感染源。
4. 畜禽消毒:定期对养殖环境进行消毒,避免病原菌的存活和传播,减少感染风险。
5. 合理用药:在养殖过程中,合理使用抗生素和疫苗,减少病原菌的传播和耐药性的产生。
四、布病的治疗和监测1. 治疗方法:布病的治疗主要依靠抗生素,如多西环素、链霉素等,但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
2. 病情监测:治疗期间需定期复查相关指标,如血清学检测、核酸检测等,以评估疗效和判断是否复发。
布病是一种潜伏期长、症状多样化的传染病,预防和控制布病的关键是加强健康教育,提高公众的防控意识和能力。
布鲁氏菌病防治知识
布鲁氏菌病是一种由布鲁氏菌感染引起的传染病,它可以通过多种方式传播,包括直接接触感染动物、饮用不经过消毒的生奶或奶制品、接触感染物体等。
以下是布鲁氏菌病的防治知识:
1. 饮食安全:使用新鲜、煮沸或消毒处理过的奶制品,尤其是生奶或未经加热处理的奶制品可能携带布鲁氏菌。
同时,避免食用未经烹饪的肉类,特别是从受感染的动物获取的肉类。
2. 动物接触:减少与感染布鲁氏菌的动物接触的机会。
尤其是接触产生流产、死胎或早产的动物,因为这些动物通常有更高的布鲁氏菌感染风险。
3. 监管兽医卫生:畜牧业者和兽医等高风险职业人员应遵循严格的个人防护措施,在处理和接触动物时佩戴适当的保护设备,比如手套、口罩和防护服等。
4. 预防接种:布鲁氏菌病的预防疫苗是存在的,并且对于高度暴露于风险环境的人员,特别是兽医和农民等,建议接种疫苗来增强免疫力。
5. 安全操作:在进行兽医和农牧操作时,应采取适当的安全措施,比如保持工作区域的干净和卫生,避免被体液或血液等污染物接触。
6. 早期治疗:如果疑似感染布鲁氏菌,应尽早就诊并进行相关的检查和实验室检测。
早期诊断和治疗可以避免疾病的进一步
传播和严重后果。
7. 教育宣传:提高公众和相关职业人员对布鲁氏菌病的认识和了解,包括传播途径、症状和预防措施等,以促进公众健康意识和防范意识的提高。
请注意,以上建议仅供参考,如果您或您身边的人怀疑感染了布鲁氏菌病,请及时就医并咨询专业医生的意见。
布病防治知识
布病,也称为布鲁氏菌病,是一种由布鲁氏菌引起的传染病。
以下是布病防治的一些知识:
1. 症状:人患布病后,主要症状包括发热、多汗、乏力、关节肌肉酸痛、淋巴结肿大、肝脾肿大、睾丸炎等。
这些症状可能与风湿、结核等疾病相混淆,因此当出现不明原因的发热、出汗、乏力、关节肌肉疼痛时,与家畜接触史或食用过病畜肉者,应及时就医确诊并接受规范治疗。
2. 传播途径:布病可以通过直接接触感染,如与感染了布鲁氏菌的家畜密切接触,或者食用被布鲁氏菌污染的食品或水。
此外,通过皮肤、黏膜的直接接触也可能导致感染。
3. 预防措施:
•加强病畜检疫、屠宰、隔离病畜。
•不吃不干净或被病菌污染的食物和奶,家庭食用畜肉应小块煮熟,生熟分放。
•减少人与牲畜的接触,与家畜接触时应做好个人防护,如戴乳胶手套、口罩等。
•对可能被病畜污染的家庭环境、物品、病畜粪便进行消毒处理。
4. 治疗措施:对于布病患者,应做到早发现、早诊断、及时正规治疗。
治疗方法包括抗生素治疗和对症治疗。
患者需要卧床休息,补充水分和营养,使用抗生素治疗等。
总之,布病是一种传染病,需要采取措施来预防和控制其传播。
如果您有任何与家畜接触的经历或在疫情高发区域生活或旅行过,请及时向当地卫生部门报告并接受检查。
同时,采取预防措施也是非常重要的。
布鲁氏菌病防控科普知识布鲁氏菌病简称“布病”,是由布鲁氏菌侵入机体引起的人兽共患的传染性疾病,在我国绝大多数省(市、区)都有不同程度的发生或流行。
临床上以长期发热、多汗、乏力、关节疼痛、肝脾及淋巴结肿大为特点。
主要传染源来自患病的动物及其产品。
布病虽然病死率不高,但严重危害人民身体健康,也严重影响畜牧业、旅游业和国际贸易的发展,还会带来食品安全隐患,并可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
01 布病的传染源是什么?布病的传染源主要是患了布病的羊、牛、猪;鹿、犬、马、骆驼和其他家畜居次要地位,在我国羊是人类布鲁氏菌的最主要传染源。
02 布病的传播途径有哪些?(1)经皮肤黏膜直接接触感染:直接接触病畜或其排泄物、阴道分泌物、娩出物;或在饲养、挤奶、剪毛,屠宰以及加工皮、毛、肉等过程中无有效防护而被感染。
可经皮肤微伤或眼结膜感染,也可间接接触病畜污染的环境及物品而受染。
(2)经消化道感染:主要是通过污染的食物或饮水,布鲁氏菌经口腔、食管黏膜进入机体。
喝生奶,吃生奶制品,吃生或未熟的肉制品或内脏而感染。
(3)经呼吸道感染:常见于吸入被布鲁氏菌污染的飞沫、尘埃。
其中,饲养和皮毛加工人员易经呼吸道感染。
(4)人与人传播的风险:也有相关文献报道,布鲁氏菌病存在通过母婴传播、性传播和血液传播的可能性。
03 哪些人容易患布病?人类对布鲁氏菌属中大多数细菌都是易感的。
人患布鲁氏菌病与性别、年龄无关,与接触病畜等机会多少有关,从事畜牧业、屠宰业、养殖业、皮毛加工、兽医等行业的人群是布病的高危人群。
04 人感染布氏杆菌后一般多长时间发病?布病的潜伏期一般情况下为1-3周,平均为2周,个别病例的潜伏期长达1年之久。
目前多数病例发病缓慢,少数起病急骤。
05 人得了布病有哪些临床症状?(1)发热:是布鲁氏菌病患者最常见症状,但热型多样不一,变化多样,多表现为低热、间歇热、弛张热、长期低热等。
(2)多汗:尤以急性期患者居多,特别是晚上出汗增多,体温下降时更为明显,可导致虚脱。
布病个人防护措施1.注意维持个人卫生,勤洗手,尤其是接触可能被牛羊粪污染的地区或物品后。
2.不要直接接触疑似或确诊感染布病的动物或其分泌物,如血液、尿液和粪便。
3.在处理疑似或确诊感染布病动物或其排泄物时,佩戴一次性手套以防止接触。
4.保持居住环境的清洁,定期清扫和消毒。
5.避免前往已知有牛羊感染布病的地区。
6.定期接种针对布病的疫苗,以提高身体的免疫力。
7.在疫情期间避免前往牧场或接触家畜。
8.使用一次性口罩、手套和防护服等个人防护设备,特别是在潜在感染风险较高的情况下。
9.注意避免与患有布病的患者密切接触。
10.经常清洗身体暴露的部位,特别是手、脚和脸。
11.避免与牛、羊等家畜共食,以减少感染的风险。
12.注意控制食品安全,不食用未经煮熟或未处理过的动物产品。
13.保持良好的室内通风,减少病菌滋生的环境。
14.不要饲养与家禽或野生动物共享同一栏舍或空间的牲畜。
15.遵循卫生标准,慎用动物药品和抗生素,以减少抵抗力下降和感染的风险。
16.保持良好的个人健康习惯,如良好的饮食、充足的睡眠和适量的锻炼。
17.避免接触过敏原和其他可能导致免疫系统受损的物质。
18.使用合格的牛奶和奶制品,避免饮用未经消毒的牛奶。
19.遵循正确的灭鼠和驱虫方法,以减少虫媒传播的风险。
20.遵循正确的动物管理和清洁程序,减少感染风险。
21.教育家庭成员和员工有关布病的预防知识。
22.加强个人免疫力,注意均衡饮食、规律运动和心理健康。
23.及时报告疑似布病病例,以便及早采取控制措施。
24.遵循相关政府部门的布病防控指南和建议。
25.避免接触野生动物,以减少传染病的风险。
26.及时消除家中出现的啮齿类动物,减少布病传播的媒介。
27.居住地周围如有家禽养殖场或园区,尽量减少接触和近距离活动。
28.避免使用未经煮沸的水源,以减少布病传播的可能性。
29.减少在户外野营时与可能感染布病的动物接触。
30.注意家居卫生,定期清洁、消毒,特别是家中饲养牛、羊等家畜的地方。
预防布病措施布病是一种由细菌引起的传染病,其主要传播途径为空气传播和接触传播。
为了有效预防布病的发生和传播,采取恰当的预防措施至关重要。
本文将介绍一些有效的预防布病的措施。
1. 定期消毒布病的细菌常常存在于患者的分泌物和排泄物中,因此定期的消毒非常重要。
在医疗机构、学校和公共场所等人员密集的地方,应该进行定期的消毒工作。
消毒液应该选择对布病细菌具有杀菌作用的产品,确保有效地消除病原体。
2. 注意个人卫生个人的卫生习惯对于预防布病有着重要的影响。
人们应该定期洗手,尤其是在接触可能携带细菌的物品或场所后。
此外,咳嗽和打喷嚏时要用纸巾或肘部遮住口鼻,避免直接接触他人或物体。
保持室内空气流通,并定期清洁房间,将室内的细菌和污染物排除。
3. 加强食品安全食品是布病传播的另一个重要途径。
为了预防疾病的传播,人们应该注意食品的安全。
选择新鲜的、无污染的食材,避免食用生肉、生蛋和未经充分煮熟的食物。
同时,定期清洗农产品、餐具和烹饪工具,确保食品不受细菌和病原体的污染。
4. 增强免疫力自身免疫力的强弱对于预防疾病的发生具有决定性的影响。
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均衡饮食,多运动,增强体质,提高免疫力。
此外,根据医生的建议接种相关的疫苗,提前预防主动预防措施,减轻疾病的风险。
5. 减少接触患者和患病动物布病的病原体往往存在于患者的分泌物和排泄物中,人们应尽量避免与患者和患病动物长时间的接触。
对于有布病患者的家庭,应采取隔离措施,确保他人的安全。
在处理患者的分泌物和排泄物时,应该佩戴一次性手套和口罩,以防止感染。
总之,布病的预防需要综合多种措施,从个人防护到环境卫生都需要得到重视。
通过定期消毒、注意个人卫生、加强食品安全、增强免疫力以及减少与患者和患病动物的接触等措施,可以有效地预防布病的发生和传播。
这些措施的实施需要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才能保障公众的健康安全。
布病防控技术要点
布病防控技术要点包括以下几方面:
1.严格引种:坚持自繁自养,不从疫区引进牛羊和饲料,确实需
要引进时,一定要进行严格的产地检疫,有条件的要做血清学检验。
牛羊到场后经隔离观察,健康者经严格消毒后方可引入本场饲养。
2.监测排查:每年要用凝集反应进行两次检测,对发现疑似布病
患畜,要立即采取隔离措施,对确诊的阳性畜进行扑杀,并作无害化处理,对被病畜污染的圈舍、场地、用具等严格进行消毒,通过检疫、淘汰、消毒的办法逐步建立无病群体。
积极参与政府业务部门布病净化和无疫小区建设,实现本地区养殖清净无疫。
3.严格消毒:平时要加强圈舍、运动场地和周围环境的消毒,对
流产的胎儿、胎衣,病畜的尸体、垫料及其它用品作无害化处理。
4.个人防护:工作时着工作服、手套之类防护用品,防止皮肤擦
伤或身体直接接触病畜。
保持工作环境空气流通。
工作后用来苏儿、新洁尔灭等洗手消毒。
鲜奶须煮沸后食用,严禁生饮。
5.遵守制度:包括工作制度的遵守,如严格做好个人防护、工作
后消毒等。
以上防控技术要点仅供参考,建议咨询专业人士获取更准确的信息。
布病防治知识1、什么事布鲁氏菌病(布病)?布鲁氏菌病(简称布病)是由布鲁氏菌侵入机体引起的一种传染,变态反应性人畜共患的乙类传染病,多由患布病的家畜传染给人类。
2、布鲁氏菌病的临床症状和对人的危害,得布病后不及时治疗会怎样?布病患者表现主要有:长期发热、多汗、乏力、关节肌肉疼痛等多种症状;并有肝脾肿大、淋巴结肿大、睾丸肿大、关节肿大畸形等。
布病患者能造成终身残废,丧失劳动生活能力或死亡,如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治疗会反复发作,转为慢性。
3、布病的传染源是什么接触牛羊的落胎可能感染布病吗?羊、牛、猪是布病的主要传染源,病羊是最危险的传染源。
动物患布病后主要表现为流产,流产物(落胎)含有大量细菌,人和其他动物接触落胎后极易感染布病。
淘汰宰杀病畜,是消灭布病的关键。
4、人是如何感染布病的?有哪些传播途径?布鲁氏菌经破损皮肤黏膜直接接触感染为主,其次是消化道、呼吸道等途径感染。
(1)直接接触传播是人间布病的主要传播途径,大部分患者由于接羔,处理流产物(落胎)、饲养、放牧、起羊圈、挤奶、剥皮、屠宰、肉类加工、接触病畜的阴道分泌物、胎儿、胎盘、粪、尸体、污染肉类等而经破损皮肤黏膜感染。
(2)消化道传染:主要是以食用病畜的生奶及奶制品,食用半生或生的病畜肉为主,例如:食用没有烤熟的羊肉串、没有涮熟的羊肉或由于病畜的奶或肉污染食具后又污染食物。
(3)经呼吸道传播:主要吸入来自畜圈。
牧场、屠宰场、皮毛车间、布病实验室等处污染的空气为主。
5、如何预防布病?(1)管理传染源:对牧场、奶厂和屠宰场的牲畜定期进行布病检疫。
病畜应及时扑杀。
病畜的流产物及死畜必需深埋。
对其污染的环境用20%漂白粉或10%石灰乳消毒。
病畜乳及其制品必需煮沸消毒。
提倡圈养,牲畜的圈舍应远离住房处,严禁在住房内产羔和接羔。
(2)切断传播途径:禁止食用病畜肉及乳品,不要喝生奶、不吃半生不熟的肉及内脏。
防止病畜或患者的排泄物污染水源。
在接羔助产和处理流产胎儿、死羔、剪羊毛时应戴乳胶手套,清扫畜圈时要戴口罩,并用消毒液洗手,严禁赤手抓拿流产物。
畜牧布病防控知识
畜牧布病防控知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免疫接种:对易感动物进行疫苗接种是预防布病的重要措施。
目前使用的布病疫苗主要有弱毒活疫苗和灭活疫苗两类。
应根据当地疫情和疫苗特性制定合理的免疫程序,确保疫苗接种效果。
2. 生物安全措施:加强养殖场、屠宰场等场所的卫生管理,对流产物、胎盘、分泌物等污染物进行无害化处理。
定期对饲养场、器具等进行消毒,减少病原菌的传播。
3. 检疫和监测:加强动物检疫,对疑似感染动物进行隔离和诊断。
同时,定期对易感动物进行血清学检测,掌握疫情动态,为防控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4. 人员防护:加强工作人员的防护意识,配备必要的防护用品,如手套、口罩、防护服等。
在接羔、屠宰等高风险作业时,要严格执行相关操作规程,降低感染风险。
5. 健康教育:加强布病防治知识的宣传教育,提高养殖户、屠宰场工作人员等人群的防控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
6. 区域联防联控:加强地区间合作,建立联防联控机制,共同应对布病疫情。
及时交流疫情信息,采取联合防控措施,防止疫情扩散。
7. 疫情处置:一旦发现疑似布病病例,应立即采取隔离措施,防止疫情扩散。
同时,对患病动物进行治疗,对疫区进行封锁,对易感动物进行紧急免疫接种等措施。
总之,畜牧布病防控需要从多个方面入手,采取综合措施,加强监测、检疫和防控,确保动物健康和公共卫生安全。
布鲁氏菌病防治知识一.什么是布鲁氏菌病?布鲁氏菌病简称布病,又称地中海弛张热,马尔他热,波浪热或波状热,是由布鲁氏菌属的细菌侵入机体,引起传染--变态反响性人兽(畜)共患的传染病。
其临床特点为长期发热、多汗、关节痛及肝脾肿大等。
二.布病的传染源目前有60多种家畜、家禽,野生动物是布鲁氏菌的宿主。
与人类有关的传染源主要是羊、牛及猪,其次是犬。
他们都能从不同途径〔从奶、尿、便、精液、阴道分泌物〕向外排出布氏菌,尤为重要的是怀孕母畜在生产时或流产时可排出大量布氏菌。
人接触到这些带菌物质时就可能被感染。
家畜与畜产品与人类接触密切,从而增加了人类感染的时机。
患者也可以从粪、尿、乳向外排菌,但人传人的实例很少见到。
在一般情况下,布病病人不会将布病传染给他人或家畜。
三.布病传播途径在一般情况下,布氏菌可以从呼吸系统〔从鼻、咽、气管、肺〕进入机体,也能从消化系统〔经口、食道、胃肠〕进入体内,布氏菌也能从皮肤、粘膜直接侵入机体。
所以,布氏菌可从多种途径传播。
病菌污染环境后形成气溶胶,可发生呼吸道感染。
食用被病菌污染的食品、水或食生乳以及未熟的肉、内脏而受染。
直接接触病畜或其排泄物,阴道分泌物,娩出物;或在饲养、挤奶、剪毛,屠宰以及加工皮、毛、肉等过程中没有注意防护。
可经皮肤微伤或眼结膜受染;也可间接接触病畜污染的环境及物品而受染。
四、人群易感性:各类人群〔不同年龄、性别、人种、民族、地区等〕对布氏菌都易感。
病后可获得一定免疫力,不同种布鲁氏菌间有穿插免疫,再次感染发者有2~7%,疫区居民可因隐性染病而获免疫。
就是说不同类别人群都可能得布病,不同类别人群对布氏菌易感性无何区别。
但是,确实看到,在不同人群中布氏菌感染率,患病率等有很大差异。
如,在兽医、牧工、家畜饲养员、挤奶工、屠宰工、皮毛收购员、毛纺工、制革工等患布病的人数明显高于其他人群。
这个现象不是人群对布氏菌易感性差异,而是不同职业与牲畜及其产品接触时机不同。
布病防治知识要点
一、什么是布病?
布鲁氏菌病简称布病,又称懒汉病,是布鲁氏菌所引起的动物源性传染病,临床上以长期发热、多汗、关节疼痛、肝脾及淋巴结大为特点。
布病严重危害人民身心健康和畜牧业发展,是乙类传染病,也是《职业病目录》规定的生物因素所致的职业病。
OIE将其列为B类动物疫病,我国将其列为二类动物疫病。
二、如何杀灭布鲁氏菌?
布病的病原体是布鲁氏菌,该菌对常用的化学消毒剂(如10%~20%石灰乳或漂白粉乳)敏感,加热60℃或日光下暴晒10~20分钟即可杀死该菌。
但在自然环境中生存力较强,在乳及乳制品、皮毛中能长时间存活,在病畜的分泌物、排泄物及死畜的脏器中能生存4个月左右,在食品中能生存2个月。
三、布病是如何传播的?
目前已知有60多种家禽、家畜和野生动物是布鲁氏菌的宿主,与人类有关的主要是羊、牛和猪。
染菌动物首先在同种动物间传播,造成带菌或发病,随后可通过皮肤黏膜接触、消化道、呼吸道等途径传染给人类。
具体来说,直接接触病畜或其排泄物、阴道分泌物、娩出物;或在饲养、挤奶、剪毛、屠宰以及加工皮、毛、肉等过程中没有注意防护,
可经皮肤微小伤口或眼结膜受染;可间接接触病畜污染的环境及物品而受染;可因食用被病菌污染的食品、水或食生乳以及未熟的肉、内脏而受染;病菌污染环境后形成气溶胶,可引发感染;苍蝇携带、蜱虫叮咬也可传播本病。
人群对布病普遍易感,牲畜养殖、畜产品生产加工、动物防疫和布病防治工作人员等是其高危人群。
四、得了布病有哪些临床表现?
布病的潜伏期为1~3周,长至数月,平均两周。
临床上分为隐性感染、急性感染、亚急性感染和慢性感染。
隐性感染不表现任何临床症状和体征。
急性和亚急性感染多表现为发热、多汗(见于夜间或凌晨)、游走性大关节疼痛,体检可发现肝、脾和淋巴结大。
慢性感染症状不明显、不典型且表现多样,主要为疲劳、全身不适、精神抑郁等。
病例症状出现后1月以内,经正规、足够疗程的治疗是可以治愈的。
五、如何预防布病?
1、防止经皮肤和粘膜感染
(1)防止由家畜流产物引起感染
接羔助产人员,在接羔助产和处理流产胎儿、死羔时,应做好个人防护,除备有工作服、橡皮围裙、帽子、口罩和胶鞋外,还应戴乳胶手套和线手套,备有接羔袋和消毒液,禁止赤手抓拿流产物。
家畜的流产胎儿、胎盘、胎衣和死胎等,不要随意丢弃,要深埋或焚烧等无害化处
理。
要纠正人食用流产胎羔等不卫生习惯,不要用死羔(犊)喂各种食肉动物或加工它用。
流产胎儿落下和被羊水污染的场地如无消毒条件,可将杂草烧毁,被污染的地面泥土集中在一起埋入地下。
(2)皮毛消毒
剪毛、收购、保管、搬运和加工皮毛的人员,工作时应做好个人防护,不要赤手接触皮毛,工作后应洗手、洗脸和洗澡,及时处理手上的伤口,工作场所应及时清扫、消毒。
(3)防止经粘膜感染
夫妻之间不论男女在布病急性期或亚急性期,都禁止发生性活动。
2、防止经消化道感染
搞好饮食、饮水卫生,不吃不清洁或被布鲁氏菌污染的食物,饭前洗手,不喝生水。
各种奶及制品必须经过消毒处理,才能食用。
消毒方法包括巴氏消毒(70℃,30分钟)和煮沸消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