鹧鸪天苏轼阅读答案解读,鹧鸪天苏轼阅读赏析
- 格式:doc
- 大小:19.00 KB
- 文档页数:7
篇一:鹧鸪天苏轼阅读答案林断山明竹隐墙,乱蝉衰草小池塘。
翻空白鸟时时见,照水红蕖细细香。
村舍外,古城旁,杖藜徐步转斜阳。
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
【注】①1080年,苏轼谪居黄州时写下了这首词。
②浮生,语出《庄子刻意》其生若浮,其死若休一句,意为人生在世,虚浮不定,指短暂虚幻的人生。
①林断山明:树林断绝处,山峰显现出来。
②翻空:飞翔在空中。
③古城:当指黄州古城。
④杖藜:拄着藜杖。
杜甫《漫兴九首》其五:杖藜徐步立芳洲。
⑤浮生:意为世事不定,人生短促。
李涉《题鹤林寺僧舍》:偶经竹院逢僧话,又得浮生半日闲。
1.联系全词,林断山明竹隐墙,乱蝉衰草小池塘这两句描写了一幅怎样的景象?(5分)答案:这两句描绘了一幅夏末秋初雨后村舍周围烦乱衰落的景象。
远处树林高山,近处竹丛院墙,脚下小池衰草,耳畔蝉声四起。
这两句由远到近,由视觉到听觉,极有层次地描绘出词人所处的环境,流露出词人谪居黄州时落寞烦乱的心绪。
2.简析又字在全词中的含义和作用。
(6分)答案:又字表现了词人得过且过、日复一日地消磨岁月的无可奈何的心绪。
又用于浮生一日前,加深了词人的感慨,深化了词的主题。
又一日凉表现出词人的落寞失意,与前句殷勤昨夜三更雨形成对比,造成反差,又更加突出了词人失意无聊的心情。
3.上片描写景物运用了哪些技巧?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6分)答:①远近结合②动静结合③听觉、视觉和嗅觉相结合(一点2分,必须结合诗句分析)4.有人说,这首词的最后两句是画龙点睛之笔,说说从中可以读出词人怎样的感慨(6分)答:因乌台诗案,苏轼被贬黄州,政治打击和仕途挫折使他的心情时感悲凉。
最后两句表面看,写感谢天公的深情厚意,使自己度过了凉爽的一天。
实际上却传达出诗人被贬黄州后无所事事、消磨时光的无奈和失落,含有辛酸的自嘲之意。
(大意对即可)5、请简要分析翻空白鸟时时见,照水红蕖细细香一句在景物描写方面的特点。
(3分)答:(1)视觉、嗅觉相结合。
从视觉写色:白鸟翻飞与红蕖照水;从嗅觉写味:细细香香气绵长。
二、古代诗歌鉴赏(共2题,共11分)
鹧鸪天
苏轼
林断山明竹隐墙,乱蝉衰草小池塘。
翻空白鸟时时见,照水红蕖细细香。
村舍外,古城旁,杖藜徐步转斜阳。
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
【注】这首词是苏轼谪居黄州时所做。
红蕖,红荷花的别名。
6.词的上片写景。
你认为这首词写景的优胜之处主要表现在哪里?请就一方面简要分析。
(5分)
7.最后两句“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画龙点睛,试着赏析这两句。
(6分)
6.【参考答案】描写景物生动活泼,层次分明。
先由远到近:远景(“林断”“山明”),描写远处的树林尽头,高山清晰可见;近景(“竹隐墙”“乱蝉”“衰草”),描写翠竹遮隐着墙,墙外小池塘旁长满枯草,蝉声四起。
7.【参考答案】词句的表面是说:天公想得挺周到,昨天夜里三更时分,下了一场好雨,又使得词人度过了一天凉爽的日子。
细细品评,在“殷勤”这两个字里,还含有某些意外之意,即是说:有谁还能想到几经贬谪的词人呢?大概世人早已把我忘却了,唯有天公还想到我,为我降下“三更雨”。
“又得浮生一日凉”,是词中最显露的一句。
“浮生”,是说人生飘忽不定,是一种消极的人生哲学。
“又得浮生一日凉”中的“又”字,表现了词人得过且过、日复一日地消磨岁月的消极情绪。
鹧鸪天[宋]苏轼林断山明竹隐墙,乱蝉衰草小池塘。
翻空白鸟时时见,照水红蕖细细香。
村舍外,古城旁,杖藜徐步转斜阳。
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
【注】这首词是苏轼谪居黄州时所作。
红蕖,红荷花的别名。
12.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A.上片“林断山明竹隐墙,乱蝉衰草小池塘”两句连用林、山、竹、墙、蝉、草、池塘七种典型意象描写夏日(夏末秋初)雨后的景象。
B.“村舍外,古城旁,杖藜徐步转斜阳”写作者太阳西下时手拄藜杖缓步游赏,表现他自得其乐的状态。
这三句似人物素描画,通过外部形象显示其内心世界,也是高明的手法。
C.“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是本词的点睛之笔,“殷勤”运用拟人手法,使雨有了人的情意。
在这两个字里,还含有某些意外之意,即是说:有谁还能想到几经贬谪的词人呢?大概世人早已把我忘却了,唯有天公还想到我,为我降下这场雨。
D.这首词上片写景,下片刻画人物形象,描写人物的心理状态。
描写了作者村中游赏时偶遇细雨,但仍欣赏了一派树林葱郁、蝉声四起的夏末秋初雨后村舍之景。
13.请简要分析“翻空白鸟时时见,照水红蕖细细香”一句在景物描写方面的特点。
(6分)14.下列对《涉江采芙蓉》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诗歌开头选用了芙蓉、兰泽、芳草等意象,营造了清幽、高洁、欢愉的意境。
B.三、四句起过渡作用,在自问自答中,抒情主人公的情感已由欢欣转为失落。
C.“漫浩浩”写出了路途的绵延无尽,给读者留下很大的想象空间。
D.诗人在欢乐的背景上抒写忧伤,以“乐”衬“哀”,使乐更乐,使哀更哀。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8分)15.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每空1分,共8分)(1)《涉江采芙蓉》中运用“对写法”(曲笔)想象游子思乡情景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
(2)《诗经》中有两句写姑娘思念情人的诗,曹操在《短歌行》中借它来表达自己对人才的渴望。
这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鹧鸪天·林断山明竹隐墙》阅读答案《鹧鸪天·林断山明竹隐墙》阅读答案《鹧鸪天·林断山明竹隐墙》是宋代文学家苏轼的词作。
此词作于作者贬谪黄州时期,是他当时乡间幽居生活的自我写照。
鹧鸪天苏轼林断山明竹隐墙,乱蝉衰草小池塘。
翻空白鸟时时见,照水红蕖细细香。
村舍外,古城旁,杖藜徐步转斜阳。
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
【注】①1080年,苏轼谪居黄州时写下了这首词。
②浮生,语出《庄子•刻意》“其生若浮,其死若休”一句,意为人生在世,虚浮不定,指短暂虚幻的人生。
①林断山明:树林断绝处,山峰显现出来。
②翻空:飞翔在空中。
③古城:当指黄州古城。
④杖藜:拄着藜杖。
杜甫《漫兴九首》其五:“杖藜徐步立芳洲。
”⑤浮生:意为世事不定,人生短促。
李涉《题鹤林寺僧舍》:“偶经竹院逢僧话,又得浮生半日闲。
”阅读答案1.联系全词,“林断山明竹隐墙,乱蝉衰草小池塘”这两句描写了一幅怎样的景象?(5分)答案:这两句描绘了一幅夏末秋初雨后村舍周围烦乱衰落的景象。
远处树林高山,近处竹丛院墙,脚下小池衰草,耳畔蝉声四起。
这两句由远到近,由视觉到听觉,极有层次地描绘出词人所处的环境,流露出词人谪居黄州时落寞烦乱的心绪。
2.简析“又”字在全词中的含义和作用。
(6分)答案:“又”字表现了词人得过且过、日复一日地消磨岁月的无可奈何的心绪。
“又”用于“浮生一日”前,加深了词人的感慨,深化了词的主题。
“又”“一日凉”表现出词人的落寞失意,与前句“殷勤昨夜三更雨”形成对比,造成反差,“又”更加突出了词人失意无聊的心情。
3.上片描写景物运用了哪些技巧?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6分)答:①远近结合②动静结合③听觉、视觉和嗅觉相结合(一点2分,必须结合诗句分析)4.有人说,这首词的最后两句是画龙点睛之笔,说说从中可以读出词人怎样的感慨(6分)答:因“乌台诗案”,苏轼被贬黄州,政治打击和仕途挫折使他的心情时感悲凉。
最后两句表面看,写感谢天公的深情厚意,使自己度过了凉爽的一天。
苏轼《鹧鸪天·林断山明竹隐墙》练习题答案及赏析全词描绘了一幅夏日雨后的农村小景。
总观全词,从词作对特定环境的描写和作者形象的刻画,就可以看到一个抑郁不得志的隐者形象。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鹧鸪天·林断山明竹隐墙原文翻译等相关资料,希望大家喜欢。
《鹧鸪天·林断山明竹隐墙》原文宋代:苏轼林断山明竹隐墙。
乱蝉衰草小池塘。
翻空白鸟时时见,照水红蕖细细香。
村舍外,古城旁。
杖藜徐步转斜阳。
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
《鹧鸪天·林断山明竹隐墙》练习题(1)这首词上片写的是 (季节)雨后院落周围的景色。
(2)有人认为这首词体现了作者被贬黄州之后苦闷、抑郁的心境,也有人认为本词表现了作者贬居黄州后自得其乐的隐逸生活。
请结合下片中刻画的人物形象及表现手法谈谈你的看法。
参考答案(1)夏末(秋初),幽狭淡雅(清新)(2)①苦闷、抑郁的心境下片写太阳在即将落山的时候,词人拄着藜杖在村边小道上徐徐漫步。
最后两句画龙点睛,词句的表面是说:天公饶有情意似的,昨天夜里三更时分下了一场好雨,又使得词人度过了一天凉爽的日子。
“殷勤”二字,运用拟人手法,说天公殷勤送来凉雨,却含有自嘲的酸辛,隐藏着词人的感慨。
“又得浮生一日凉”中,“凉”,双关,既指天气凉爽,又指生活无聊,“浮生”,是说人生飘忽不定,是一种消极的人生哲学。
“又”字,分量很重,对揭示主题起着重要的作用,它表现词人得过且过、日复一日地消磨岁月的消极情绪。
刻画了一个抑郁不得志的隐者形象。
②闲适、自得其乐下片写作者太阳西下时手拄藜杖缓步游赏,表现他自得其乐的隐逸生活。
这三句似人物素描画,通过外部形象显示其内心世界。
最后两句,是画龙点睛之笔。
词句的大意是:天公饶有情意似地,昨夜三更时分下了一场好雨,使得他又度过了凉爽的一天。
“殷勤”二字,是拟人化手法。
两句抒发了作者乘兴游赏的自得其乐、盎然喜情。
《鹧鸪天·林断山明竹隐墙》赏析此词上片写景,下片刻画人物形象,描写人物的心理状态。
高考语文诗词鉴赏《鹧鸪天》含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2)题。
(9分)
鹧鸪天
陆游
家住苍烟落照间,丝毫尘事不相关。
斟残玉瀣①行穿竹,卷罢黄庭②卧看山。
贪啸傲,任衰残,不妨随处一开颜。
元知造物心肠别,老却英雄似等闲!
【注】①玉瀣:一种美酒的名称。
②黄庭:一种道经。
(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上片第一句以自豪的口吻赞美了居住地的环境,暗示纷繁的人世无法比拟。
B.下片头三句表明词人贪图这种自在的生活,即使身体“衰残”也不放弃。
C.最后两句表达了词人创作的本意,“心肠别”戳穿了最高统治者的嘴脸。
D.全词写闲居生活的感受,但基调苍凉悲壮,直陈不能为国效力惆怅失意的心情。
D[本题四个选项针对作品中关键语句和词语的意思以及词人的思想情感进行命题。
D项,“全词写闲居生活的感受”错误。
最后两句“元知造物心肠别,老却英雄似等闲”没有写闲居生活感受,而是话锋一转,意思是本来就知道上天另有一种心肠,使英雄无所作为地衰老,就像对待平常人一样。
这里词人明显在抱怨上天不公,对朝廷对待自己的态度表示不满。
]
★(2)分析“家住苍烟落照间”一句的意境,试与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中的诗句作对照分析。
(6分)
[答案]“家住苍烟落照间”与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中“暧暧远人村,
依依墟里烟”都写出了作者居住环境的优美纯净。
“苍烟”如青烟,“落照”虽没有出现颜色,但其中暗含色彩,都表达了词人对居住环境的喜爱之情。
词人以“苍烟落照”四字写自己居住的环境,与龌龊的仕途作鲜明的对比。
苏轼《鹧鸪天》原文阅读答案苏轼《鹧鸪天》原文阅读答案在学习、工作中,我们最熟悉的就是阅读答案了,阅读答案是教师进行阅卷打分时的参考,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一份好的阅读答案都具备什么特点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苏轼《鹧鸪天》原文阅读答案,欢迎大家分享。
1.【原文】《鹧鸪天》苏轼林断山明竹隐墙,乱蝉衰草小池塘。
翻空白鸟时时见,照水红蕖细细香。
村舍外,古城旁,杖藜徐步转斜阳。
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
2.【注释】本诗是宋神宗元丰五年,苏轼被贬在黄州所作。
这首词是苏轼谪居黄州时所作.红蕖,红荷花的别名.1.林断山明:树林断绝处,山峰显现出来。
2.乱蝉:形容蝉声嘈杂。
.3.衰草:枯萎的野草。
4.翻空:在空中翻飞,飞翔在空中。
5.蕖:荷花的别名。
6.古城:当指黄州古城。
7.杖藜:拄着藜杖。
杜甫《漫兴九首》其五:“杖藜徐步立芳洲”。
8.殷勤:形容雨能体贴人意,下得及时。
9.浮生:出自《庄子·刻意》:“其生若浮,其死若休。
”谓人生在世,虚浮无定。
后来相沿称人生为“浮生”。
李涉《题鹤林寺僧舍》:“偶经竹院逢僧话,又得浮生半日闲。
”3.【译文】茂林的尽头露出秀丽的青山,扶疏的竹影遮住了围墙,蝉声嘈杂衰草长满小小的池塘,翻腾翱翔在空中的鸥鸟时隐时见,映照在水面的粉红荷花散发着微微的清香。
在乡村的野外,古老的城旁,我拄着藜杖慢步徘徊转瞬已是夕阳。
昨夜三更的时候,殷殷勤勤地下过一阵霖雨,今天又能使漂泊不定的人享受一日的清凉。
4.【赏析】这首词作于元丰六年(1083年)苏轼在黄州时,描绘了一幅夏日雨后的农村小景。
词中所表现的,是作者雨后游赏的欢快、闲适心境。
元丰二年(1079),苏轼因“乌台诗案”,贬为黄州(今湖北黄冈)团练副使。
政治打击和仕途挫折使他的心情不免时感悲凉。
这首词就是他在黄冈时过隐逸生活的自我写照,在表现失意心境和形象刻画方面,有独到的艺术特色。
上片写景:“林断山明竹隐墙,乱蝉衰草小池塘”。
由远而近,描绘自己身处的具体环境:远处郁郁葱葱的树林尽头,有高山耸入云端,清晰可见。
“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
”苏轼《鹧鸪天》原文翻译与赏析【原文】林断山明竹隐墙,乱蝉衰草小池塘。
翻空白鸟时时见,照水红蕖细细香。
村舍外,古城旁,杖藜徐步转斜阳。
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
【译文】茂林的尽头露出秀丽的青山,扶疏的竹影遮住了围墙,蝉声嘈杂衰草长满小小的池塘,翻腾翱翔在空中的白鸟时隐时见,映照在水面的粉红荷花散发着微微的清香。
在乡村的野外,古老的城旁,我拄着藜杖慢步徘徊,转瞬已是夕阳时分。
昨夜三更的时候下过一阵霖雨,今天又能使漂泊不定的人享受一日的清凉了。
【赏析一】苏轼《鹧鸪天林断山明竹隐墙》为苏轼被贬谪黄州时所作,也是苏轼当时乡间生活的真实写照。
在整个词中,表现了苏轼雨后游赏的欢快,以及那种闲适的心境。
上片写的是夏末秋初雨后村舍周围的景色,属于环境描写。
词人首先写道:林断山明竹隐墙,乱蝉衰草小池塘。
乱即很多的意思。
意思是说,远处,郁郁葱葱的树林尽头,有高山耸入云端,而且清晰可见;近处,丛生的翠竹,像绿色的屏障,把院墙隐藏起来了。
而靠近院落的池塘,边上长满枯萎的衰草,有很多的蝉声,叫声不断。
其中,这里,词人通过断、隐、明,把自然景物写得层次清楚。
这两句词人描绘了自己身处的具体环境。
接着写道:翻空白鸟时时见,照水红蕖细细香。
芙蕖是荷花的别名。
细细香描写得颇为细腻,是说荷花散出的香味,不是扑鼻的浓烈香气,而是宜人的淡淡芳香。
这两句说,高远的天空中,时时看到白鸟飞上飞下,而在池塘中,满池荷花映照于绿水之中,散发出淡淡的芳香。
这里,词人描绘出荷塘美景,显得清新淡雅,给人一种诗情画意之感。
在艺术上,这里,词人运用了对偶的手法,不但扩大了内容空间,而且提升了词作的审美境界。
接着过片写太阳西下时,词人手拄藜杖缓步游赏,以此表现了自得其乐的隐逸生活。
词人写道:村舍外,古城旁,杖藜徐步转斜阳。
藜杖即用藜树枝做的手杖。
意思是说,手拄藜杖,来到村舍之外,在古城旁的小路上漫步,此时已是斜阳西下时候。
苏轼《鹧鸪天》翻译及赏析鹧鸪天·佳人苏轼罗带双垂画不成。
殢人娇态最轻盈。
酥胸斜抱天边月,玉手轻弹水面冰。
无限事,许多情。
四弦丝竹苦丁宁。
饶君拨尽相思调,待听梧桐叶落声。
【前言】《鹧鸪天·佳人》是宋代文学家苏轼所作的一首词,约作于宋神宗熙宁四年(1071年)至六年(1073年)。
上片写琵琶歌女的外貌和弹琵琶的美妙效果,下片写琵琶歌女的幽独愁苦情态。
该词苏轼运用描写与烘托的笔法,写了一位相思愁苦的琵琶歌女。
【注释】⑴鹧鸪天:词牌名。
又名《思佳客》、《醉梅花》、《剪朝霞》、《骊歌一叠》。
双调,55字,平韵。
⑵罗带:丝织的衣带。
⑶殢人:迷恋人。
⑷酥胸:洁白润泽的胸脯。
⑸水面冰:水的表面如冰滑一般。
这里指琵琶的声音。
⑹四弦:即琵琶。
⑺丝竹:弦乐器与竹管乐器的总称,泛指音乐。
⑻丁宁:形容乐器所发出的声响。
⑼饶:任凭,尽管。
【翻译】双双垂下的“罗带”飘柔而美丽,连画都比不上。
娇艳的姿色迷人,飘然得不能再轻盈了。
洁白细嫩的手指,轻弹琵琶,发出如“水面冰”滑的声音,事很多,情也很多。
琵琶弹奏出的音乐声响中有你的愁绪。
尽管你弹完相思调,但你这是单相思。
请你等待着秋天的来临,听我弹拨那“梧桐落叶”的琵琶声吧。
【赏析】上片写琵琶歌女的外貌和弹琵琶的美妙效果。
“罗带双垂画不成”,正面描写琵琶歌女的服饰。
“殢人娇态最轻盈”,正面描写琵琶歌女的容貌。
“酥胸斜抱天边月”,侧面描写琵琶歌女的'胸脯。
如“斜抱天边月”的胸脯,隆起的曲线美,象征着洁白润泽的源泉。
“玉手轻弹水面冰”,侧面描写琵琶歌女的琵琶声,圆润清脆而悦耳,颇有“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滩”(唐代白居易《琵琶行》)的韵味。
前三句是从视角着笔的,后一句是从听觉着笔的,感觉挪移,一幅亭亭玉立、窈窕淑静的琵琶歌女,活生生地呈现在人的面前。
下片写琵琶歌女的幽独愁苦情态。
“无限事,许多情”,概述了琵琶歌女所面临的“事”“情”的缠绕。
“无限”言“事”之多,“许多”言“情”之泛。
苏轼《鹧鸪天·林断山明竹隐墙》阅读答案及赏析鹧鸪天苏轼林断山明竹隐墙,乱蝉衰草小池塘。
翻空白鸟时时见,照水红蕖细细香。
村舍外,古城旁,杖藜徐步转斜阳。
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
【注】①1080年,苏轼谪居黄州时写下了这首词。
②浮生,语出《庄子刻意》其生若浮,其死若休一句,意为人生在世,虚浮不定,指短暂虚幻的人生。
①林断山明:树林断绝处,山峰显现出来。
②翻空:飞翔在空中。
③古城:当指黄州古城。
④杖藜:拄着藜杖。
杜甫《漫兴九首》其五:杖藜徐步立芳洲。
⑤浮生:意为世事不定,人生短促。
李涉《题鹤林寺僧舍》:偶经竹院逢僧话,又得浮生半日闲。
1.联系全词,林断山明竹隐墙,乱蝉衰草小池塘这两句描写了一幅怎样的景象?答案:这两句描绘了一幅夏末秋初雨后村舍周围烦乱衰落的景象。
远处树林高山,近处竹丛院墙,脚下小池衰草,耳畔蝉声四起。
这两句由远到近,由视觉到听觉,极有层次地描绘出词人所处的环境,流露出词人谪居黄州时落寞烦乱的心绪。
2.简析又字在全词中的含义和作用。
答案:又字表现了词人得过且过、日复一日地消磨岁月的无可奈何的心绪。
又用于浮生一日前,加深了词人的感慨,深化了词的主题。
又一日凉表现出词人的落寞失意,与前句殷勤昨夜三更雨形成对比,造成反差,又更加突出了词人失意无聊的心情。
3.上片描写景物运用了哪些技巧?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答:①远近结合②动静结合③听觉、视觉和嗅觉相结合4.有人说,这首词的最后两句是画龙点睛之笔,说说从中可以读出词人怎样的感慨答:因乌台诗案,苏轼被贬黄州,政治打击和仕途挫折使他的心情时感悲凉。
最后两句表面看,写感谢天公的深情厚意,使自己度过了凉爽的一天。
实际上却传达出诗人被贬黄州后无所事事、消磨时光的无奈和失落,含有辛酸的自嘲之意。
5、请简要分析翻空白鸟时时见,照水红蕖细细香一句在景物描写方面的特点。
答:视觉、嗅觉相结合。
从视觉写色:白鸟翻飞与红蕖照水;从嗅觉写味:细细香香气绵长。
贺铸《鹧鸪天》和苏轼《江城子》古诗词比较阅读阅读下面两首词,完成各题。
鹧鸪天贺铸重过阊门①万事非,同来何事不同归?梧桐半死清霜后,头白鸳鸯失伴飞。
原上草,露初晞,旧栖新垅两依依。
空床卧听南窗雨,谁复挑灯夜补衣!【注】①阊门:苏州城西门,词人旧居。
江城子苏轼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
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1.下列对这两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鹧鸪天》开头两句点明词人重回苏州,想起过往不由悲叹,奠定了全词的感情基调。
B.《鹧鸪天》“露初晞”与“新垅”形成鲜明对比,让词人产生“物是人非”的悲叹。
C.《江城子》中“不思量,自难忘”以退为进,真挚深刻地表现了苏轼对亡妻的思念。
D.《江城子》中“纵使”句设想相逢情景,以自己的沧桑困顿进一步渲染对亡妻的眷恋。
2.简析这两首词在塑造妻子美好形象方面各运用了什么手法,分别表现了怎样的情感。
【答案】1.B2.(1)苏词运用虚写手法(或者联想、想象,或者虚实结合)来写人,“小轩窗,正梳妆”“惟有泪千行”等句描绘出妻子对镜梳妆、见到久别的丈夫喜极而泣的情景,表现了夫妻间的恩爱之情,同时体现诗人自己身世落拓之悲。
(2)贺词以细节写人(或者对比,或者侧面描写),“谁复挑灯夜补衣”追忆妻子深夜为自己补衣的情景,表现了贫贱夫妻患难与共的真挚情感,反衬自己“空床卧听”的孤独、凄凉。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及赏析能力。
B.“‘露初晞’与‘新垅’形成鲜明对比”分析错误。
应是“旧栖”“新垅”形成对比,用旧居和新坟对比,更显物是人非之感。
故选B。
2.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表达技巧和情感的能力。
通过阅读两首词可知,两首词都是对已逝妻子的怀念之作,都对妻子表达了深深的怀念之情。
但两首词在表达这一情感时所用的手法却不相同。
贺铸的词塑造妻子美好形象的句子是“谁复挑灯夜补衣”,其中“挑灯夜补衣”是对妻子的回忆,也是细节描写,表现妻子勤劳的品行以及夫妻患难与共的真挚情感,并与自己“空床卧听南窗雨”的寂寞凄凉形成鲜明对比,表达对亡妻的怀念之情。
鹧鸪天阅读答案
鹧鸪天阅读答案
《鹧鸪天·林断山明竹隐墙》是宋代文学家苏轼的词作。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关于鹧鸪天阅读答案,欢迎阅读参考。
鹧鸪天①
苏轼
林断山明竹隐墙,乱蝉衰草小池塘。
翻空白鸟时时见,照水红蕖②细细香。
村舍外,古城旁,杖藜徐步转斜阳。
殷勤③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④一日凉。
[注释]
①这首词是苏轼谪居黄州时所作。
②红蕖:红荷花的别名。
③殷勤:形容雨能体贴人意,下得及时。
④浮生:出自《庄子》:其生若浮,其死若休。
谓人生在世,虚浮无定。
(1) 上片描写景物运用了哪些技巧?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6分)
(2)有人说,这首词的'最后两句是画龙点睛之笔,说说从中可以读出词人怎样的感慨(6分)
参考答案:
(1)①远近结合②动静结合③听觉、视觉和嗅觉相结合(一点2分,必须结合诗句分析)
(2)因乌台诗案,苏轼被贬黄州,政治打击和仕途挫折使他的心情时感悲凉。
最后两句表面看,写感谢天公的深情厚意,使自己度过了凉爽的一天。
实际上却传达出诗人被贬黄州后无所事事、消磨时光的无奈和失落,含有辛酸的自嘲之意。
(大意对即可)。
《鹧鸪天-林断山明竹隐墙》苏轼宋词注释翻译赏析作品简介:《鹧鸪天·林断山明竹隐墙》是宋代文学家苏轼的词作。
此词作于作者贬谪黄州时期,是他当时乡间幽居生活的自我写照。
上片写景,下片刻画人物形象,全词描绘了一幅夏日雨后的农村小景。
词中所表现的,是作者雨后游赏的欢快、闲适心境。
词人先写游赏时所见村景,接着才点明词中所写之游赏和游赏所见均因昨夜之雨而引起,抒发自己雨后得新凉的喜悦。
这种写法,避免了平铺直叙,读来婉转蕴藉,回味无穷。
作品原文:鹧鸪天林断山明竹隐墙,乱蝉衰草小池塘。
翻空白鸟时时见,照水红蕖细细香。
村舍外,古城旁,杖藜徐步转斜阳。
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
作品注释:⑴鹧鸪天:词牌名。
⑵林断山明:树林断绝处,山峰显现出来。
⑶翻空:飞翔在空中。
⑷红蕖(qú):荷花。
⑸古城:当指黄州古城。
⑹杖藜:拄着藜杖。
杜甫《漫兴九首》其五:“杖藜徐步立芳洲。
”藜:一种草本植物,这里指藜木拐杖。
⑺殷勤:劳驾,有劳。
⑻浮生:意为世事不定,人生短促。
李涉《题鹤林寺僧舍》:“偶经竹院逢僧话,又得浮生半日闲。
”作品译文:远处郁郁葱葱的树林尽头,有耸立的高山。
近处竹林围绕的屋舍边,有长满衰草的小池塘,蝉鸣缭乱。
空中不时有白色的小鸟飞过,塘中红色的荷花散发幽香。
在乡村的野外,古城墙的近旁,我手拄藜杖慢步徘徊,转瞬已是夕阳。
昨夜天公殷殷勤勤地降下一场微雨,今天又能使漂泊不定的人享受一日的爽心清凉。
创作背景:此词作于宋神宗元丰六年(1083),时苏轼谪居黄州(治所在今湖北黄冈)已经三年,政治打击和仕途挫折使他的心情不免时感悲凉,产生了随遇而安的思想。
关于这首词的具体写作时间,从词中写翠竹丛生、鸣蝉四起、红蕖照水、雨后天凉等来分析,可知它是写于元丰六年夏末秋初之际。
作品鉴赏:此词上片写景,下片刻画人物形象,描写人物的心理状态。
开头两句,作者以推移镜头,由远而近,描绘自己所处的特殊环境:远处有郁郁葱葱的树林,树林尽头,有座高山清晰可见;近处,丛生的翠竹,象绿色的屏障,围护在一所墙院周围。
鹧鸪天苏轼阅读答案(最新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作文大全、试题答案、职业规划、原文赏析、小学阅读、初中阅读、高中阅读、诗词阅读、文言文阅读、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essay writing, test questions answers, career planning, original text appreciation, primary school reading, junior high school reading, high school reading, poetry reading, classical Chinese reading,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know the difference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the sample essay!鹧鸪天苏轼阅读答案鹧鸪天苏轼林断山明竹隐墙,乱蝉衰草小池塘。
【高中古诗词阅读】苏轼《鹧鸪天林断山明竹隐墙》阅读答案【高中古诗词阅读】苏轼《鹧鸪天林断山明竹隐墙》阅读答案鹧鸪节(宋朝)苏轼的森林打破了山上明亮的竹墙,蝉和草在一个小池塘里枯萎。
把那只小鸟不时地看它,照耀着水的红色和芬芳。
小屋外,古城旁边,藜属植物慢慢地转向夕阳。
好客昨晚下雨了,但又冷了。
【注】这首诗是苏轼的鹧鸪天空[宋]苏轼森林破败,山峦明亮,竹林隐蔽,蝉乱,草腐,池塘渺小。
把那只小鸟不时地看它,照耀着水的红色和芬芳。
村舍外,古城旁,杖藜徐步转斜阳。
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
【注】这首诗是苏轼降黄州时写的。
红莲,红莲的别名。
(1)请简要分析“翻空白鸟时时见,照水红蕖细细香”一句在景物描写方面的特点。
(3分)(2)有人认为这个词反映了作者被降到黄州后的抑郁情绪,也有人认为这个词反映了作者被降到黄州后的快乐隐居生活。
你同意哪种观点?结合下一部电影,告诉我你的理由。
(4分)参考答案:中小学作文阅读答案网整理10.(1)视觉和嗅觉的结合。
视觉上书写颜色:“白鸟”飞翔,“红鸟”在水面上闪烁;从嗅觉上看:“清香”有很长的香气。
(2)距离和距离的结合。
“转空鸟”是远景,“水红”是近景。
(3)动静结合。
在空中飞翔的白鸟属于动鸟和静鸟。
这是一个幽静的场景,带着淡淡的香味。
(4)音高组合。
白鸟在空中飞翔,这是仰望的角度;水红色,这是顶视图。
(5)配色。
白鸟红莲,红白相间,引人入胜。
(6)使用重叠的单词。
“石狮”描述了白鸟的数量和它们的飞行速度。
“精细”使用通感来形象化香气,并写出香气的微妙之处。
(每分1分,回答3分得满分。
简单地写下“通感”并进行分析也可以得到1分。
)(2)答案示例:苦闷、抑郁的心境。
(1分)下片写太阳在即将落山的时候,词人拄着藜杖在村边小道上徐徐漫步。
昨天夜里三更时分下了一场好雨,使得又词人度过了一天凉爽的日子。
(2分)“浮生”、“凉”、“又”等词表现词人得过且过、日复一日地消磨岁月的消极情绪。
鹧鸪天诗歌鉴赏含答案解析
鹧鸪天诗歌鉴赏含答案解析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问题。
(6分)
鹧鸪天
李清照
暗淡轻黄体性柔,情疏迹远只香留。
何须浅碧深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
梅定妒,菊应羞。
画栏开处冠中秋。
骚人可煞无情思,何事当年不见收。
①
【注】①指屈原当年作《离骚》,遍收名花珍卉,以喻君子修身美德,唯独桂花不在其列。
(1)试简析第一、二句在全词中的作用。
(3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
(2)这首词以议论为主,作者借助议论表现了怎样的.情怀?试简要概括。
(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
答案(1)词的第一、二句描写了桂花色淡形柔而香浓的特点,这样写是为后边围绕桂花的品性进行议论做铺垫。
(2)作者认为颜色并不艳丽的桂花是百花中的上品;让梅花嫉妒,令菊花害羞,并因屈原在《离骚》中没有将其收列而为之抱屈。
词人借助对桂花的议论,表现了自己清高淡泊、追求高洁品行的情怀。
《鹧鸪天·林断山明竹隐墙》赏析及译文注释《鹧鸪天·林断山明竹隐墙》是由苏轼所创作的,全词,从词作对特定环境的描写和作者形象的刻画,就可以看到一个抑郁不得志的隐者形象。
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鹧鸪天·林断山明竹隐墙》的鉴赏,希望能帮助到大家!《鹧鸪天·林断山明竹隐墙》宋朝:苏轼林断山明竹隐墙,乱蝉衰草小池塘。
翻空白鸟时时见,照水红蕖细细香。
村舍外,古城旁,杖藜徐步转斜阳。
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
《鹧鸪天·林断山明竹隐墙》古诗简介《鹧鸪天·林断山明竹隐墙》是宋代文学家苏轼的词作。
此词作于作者贬谪黄州时期,是他当时乡间幽居生活的自我写照。
上片写景,下片刻画人物形象,全词描绘了一幅夏日雨后的农村小景。
词中所表现的,是作者雨后游赏的欢快、闲适心境。
词人先写游赏时所见村景,接着才点明词中所写之游赏和游赏所见均因昨夜之雨而引起,抒发自己雨后得新凉的喜悦。
这种写法,避免了平铺直叙,读来婉转蕴藉,回味无穷。
《鹧鸪天·林断山明竹隐墙》翻译/译文远处郁郁葱葱的树林尽头,有耸立的高山。
近处竹林围绕的屋舍边,有长满衰草的小池塘,蝉鸣缭乱。
空中不时有白色的小鸟飞过,塘中红色的荷花散发幽香。
在乡村的野外,古城墙的近旁,我手拄藜杖慢步徘徊,转瞬已是夕阳。
昨夜天公殷殷勤勤地降下一场微雨,今天又能使漂泊不定的人享受一日的爽心清凉。
《鹧鸪天·林断山明竹隐墙》注释⑴鹧鸪天:词牌名。
⑵林断山明:树林断绝处,山峰显现出来。
⑶翻空:飞翔在空中。
⑷红蕖(qú):荷花。
⑸古城:当指黄州古城。
⑹杖藜:拄着藜杖。
杜甫《漫兴九首》其五:“杖藜徐步立芳洲。
”藜:一种草本植物,这里指藜木拐杖。
⑺殷勤:劳驾,有劳。
⑻浮生:意为世事不定,人生短促。
李涉《题鹤林寺僧舍》:“偶经竹院逢僧话,又得浮生半日闲。
”《鹧鸪天·林断山明竹隐墙》赏析/鉴赏此词上片写景,下片刻画人物形象,描写人物的心理状态。
《鹧鸪天》古诗词翻译赏析●鹧鸪天苏轼林断山明竹隐墙,乱蝉衰草小池塘。
翻空白鸟时时见,照水红蕖细细香。
村舍外,古城旁,杖藜徐步转斜阳。
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
苏轼词作鉴赏此词为东坡贬谪黄州时所作,是他当时乡间幽居生活的写照。
词中所表现的,是作者雨后游赏的欢快、闲适心境。
上片写景,写的是夏末秋初雨后村舍周围的景色。
开头两句,由远而近,描绘自己身处的具体环境:远处郁郁葱葱的树林尽头,有高山耸入云端,清晰可见。
近处,丛生的翠竹,像绿色的屏障,围护一所墙院周围。
这所墙院,正是词人的居所。
靠近院落,有一个池塘,池边长满枯萎的衰草。
蝉声四起,叫声乱成一团。
这两句词中,既有远景,又有近景;既有动景,又有静景;意象开阔,层次分明。
作者运用拟人、拟物手法,传神地运用“断”、“隐”、“明”这三个主观色彩极强的形容词,把景物写得活灵活现,栩栩如生。
三四两句,含意更深邃。
宏廓的天空,不时地能看到白鸟飞上飞下,自由翱翔。
满池荷花,映照绿水,散发出柔和的芳香。
意境如此清新淡雅,似乎颇有些诗情画意;并且词句对仗,工整严密。
芙蕖是荷花的别名。
“细细香”,描写得颇为细腻,是说荷花散出的香味,不是扑鼻的浓烈香气,而是宜人的淡淡芳香。
这两句写景有色有香,有动有静,空中与地上两组景象相得益彰,组成一幅相映成趣的美丽图卷。
过片写作者太阳西下时手拄藜杖缓步游赏,表现他自得其乐的隐逸生活。
这三句似人物素描画,通过外部形象显示其内心世界,也是高明的手法。
最后两句,是画龙点睛之笔。
词句的大意是:天公饶有情意似地,昨夜三更时分下了一场好雨,使得他又度过了凉爽的一天。
“殷勤”二字,是拟人化手法。
“浮生”二字,化用《庄子。
刻意》“其生若浮,其死若休”句意。
这两句,抒发了作者乘兴游赏的盎然喜情。
这首词先写作者游赏时所见村景,接着才点明词中所写之游赏和游赏所见均因昨夜之雨而引起,抒发自己雨后得新凉的喜悦。
这种写法,避免了平铺直叙,读来婉转蕴藉,回味无穷。
《鹧鸪天·林断山明竹隐墙》赏析及译文注释《鹧鸪天·林断山明竹隐墙》是由苏轼所创作的,全词,从词作对特定环境的描写和作者形象的刻画,就可以看到一个抑郁不得志的隐者形象。
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鹧鸪天·林断山明竹隐墙》的鉴赏,希望能帮助到大家!《鹧鸪天·林断山明竹隐墙》宋朝:苏轼林断山明竹隐墙,乱蝉衰草小池塘。
翻空白鸟时时见,照水红蕖细细香。
村舍外,古城旁,杖藜徐步转斜阳。
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
《鹧鸪天·林断山明竹隐墙》古诗简介《鹧鸪天·林断山明竹隐墙》是宋代文学家苏轼的词作。
此词作于作者贬谪黄州时期,是他当时乡间幽居生活的自我写照。
上片写景,下片刻画人物形象,全词描绘了一幅夏日雨后的农村小景。
词中所表现的,是作者雨后游赏的欢快、闲适心境。
词人先写游赏时所见村景,接着才点明词中所写之游赏和游赏所见均因昨夜之雨而引起,抒发自己雨后得新凉的喜悦。
这种写法,避免了平铺直叙,读来婉转蕴藉,回味无穷。
《鹧鸪天·林断山明竹隐墙》翻译/译文远处郁郁葱葱的树林尽头,有耸立的高山。
近处竹林围绕的屋舍边,有长满衰草的小池塘,蝉鸣缭乱。
空中不时有白色的小鸟飞过,塘中红色的荷花散发幽香。
在乡村的野外,古城墙的近旁,我手拄藜杖慢步徘徊,转瞬已是夕阳。
昨夜天公殷殷勤勤地降下一场微雨,今天又能使漂泊不定的人享受一日的爽心清凉。
《鹧鸪天·林断山明竹隐墙》注释⑴鹧鸪天:词牌名。
⑵林断山明:树林断绝处,山峰显现出来。
⑶翻空:飞翔在空中。
⑷红蕖(qú):荷花。
⑸古城:当指黄州古城。
⑹杖藜:拄着藜杖。
杜甫《漫兴九首》其五:“杖藜徐步立芳洲。
”藜:一种草本植物,这里指藜木拐杖。
⑺殷勤:劳驾,有劳。
⑻浮生:意为世事不定,人生短促。
李涉《题鹤林寺僧舍》:“偶经竹院逢僧话,又得浮生半日闲。
”《鹧鸪天·林断山明竹隐墙》赏析/鉴赏此词上片写景,下片刻画人物形象,描写人物的心理状态。
鹧鸪天①阅读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题。
林断山明竹隐墙,乱蝉衰草小池塘。
翻空白鸟时时见,照水红蕖细细香。
村舍外,古城旁,杖藜徐步转回斜阳。
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情缘②一日肥。
注:①1080年,苏轼谪居黄州时写下了这首词。
②浮生,语出《庄子·刻意》“其生若浮,其死若休”一句,意为人生在世,虚浮不定,指短暂虚幻的人生。
1.联系全词看看,“林断山明竹隐墙,乱蝉衰草大池塘”这两句,描绘了一幅怎样
的景象?
2.简析“又”字在全词中的含义和作用。
1.(5分后)这两句描写了一幅夏末秋初雨后村舍周围(2分后)彷徨衰败(1分后)的景象。
远处有树林高山,近处有竹丛院墙,脚下的小池塘边,枯草遍地蝉声四起。
(2分)
2.(6分后)“又”字所含得过且过,日复一日地消磨岁月的疲惫心绪。
(2分后)
润色“得”,与“情缘一日”适当,增进了词人的感叹。
(1分后)与“殷勤三更
雨”“一日肥”构成对照,导致落差,注重了不得志无趣的情感。
(2分后)起著画龙点
睛的促进作用。
(1分后)。
鹧鸪天苏轼阅读答案解读,鹧鸪天苏轼阅读赏析鹧鸪天苏轼林断山明竹隐墙,乱蝉衰草小池塘。
翻空白鸟时时见,照水红蕖细细香。
村舍外,古城旁,杖藜徐步转斜阳。
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
【注】①1080年,苏轼谪居黄州时写下了这首词。
②浮生,语出《庄子刻意》“其生若浮,其死若休”一句,意为人生在世,虚浮不定,指短暂虚幻的人生。
①林断山明:树林断绝处,山峰显现出来。
②翻空:飞翔在空中。
③古城:当指黄州古城。
④杖藜:拄着藜杖。
杜甫《漫兴九首》其五:“杖藜徐步立芳洲。
”⑤浮生:意为世事不定,人生短促。
李涉《题鹤林寺僧舍》:“偶经竹院逢僧话,又得浮生半日闲。
”1.联系全词,“林断山明竹隐墙,乱蝉衰草小池塘”这两句描写了一幅怎样的景象?(5分)答案:这两句描绘了一幅夏末秋初雨后村舍周围烦乱衰落的景象。
远处树林高山,近处竹丛院墙,脚下小池衰草,耳畔蝉声四起。
这两句由远到近,由视觉到听觉,极有层次地描绘出词人所处的环境,流露出词人谪居黄州时落寞烦乱的心绪。
2.简析“又”字在全词中的含义和作用。
(6分)答案:“又”字表现了词人得过且过、日复一日地消磨岁月的无可奈何的心绪。
“又”用于“浮生一日”前,加深了词人的感慨,深化了词的主题。
“又”“一日凉”表现出词人的落寞失意,与前句“殷勤昨夜三更雨”形成对比,造成反差,“又”更加突出了词人失意无聊的心情。
3.上片描写景物运用了哪些技巧?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6分)答:①远近结合②动静结合③听觉、视觉和嗅觉相结合(一点2分,必须结合诗句分析)4.有人说,这首词的最后两句是画龙点睛之笔,说说从中可以读出词人怎样的感慨(6分)答:因“乌台诗案”,苏轼被贬黄州,政治打击和仕途挫折使他的心情时感悲凉。
最后两句表面看,写感谢天公的深情厚意,使自己度过了凉爽的一天。
实际上却传达出诗人被贬黄州后无所事事、消磨时光的无奈和失落,含有辛酸的自嘲之意。
(大意对即可)5、请简要分析“翻空白鸟时时见,照水红蕖细细香”一句在景物描写方面的特点。
(3分)答:(1)视觉、嗅觉相结合。
从视觉写色:“白鸟”翻飞与“红蕖”照水;从嗅觉写味:“细细香”香气绵长。
(2)远近结合。
“翻空白鸟”是远景,“照水红蕖”是近景。
(3)动静结合。
白鸟在空中翻飞,属于动静。
红蕖散发幽香,属于静景。
(4)俯仰结合。
白鸟在空中翻飞,这是仰视角度;水中红蕖,这是俯视角度。
(5)色彩搭配。
白色的鸟与红色的荷花,红白相间,引人入胜。
(6)运用叠词。
“时时”写出了白鸟之多,翻飞之迅疾。
“细细”运用通感,将香味视觉化,写出红蕖香气之细腻。
(每点1分,答出三点即可得满分。
单写“通感”并加以分析,也可得1分。
)6、有人认为这首词体现了作者被贬黄州之后苦闷、抑郁的心情,也有人认为本词展现了作者贬居黄州后自得其乐的隐逸生活。
你认同哪种观点?结合词的下片,说说你的理由。
(4分)答案示例:苦闷、抑郁的心境。
(1分)下片写太阳在即将落山的时候,词人拄着藜杖在村边小道上徐徐漫步。
昨天夜里三更时分下了一场好雨,使得又词人度过了一天凉爽的日子。
(2分)“浮生”、“凉”、“又”等词表现词人得过且过、日复一日地消磨岁月的消极情绪。
或答闲适、自得其乐。
(1分)下片写作者太阳西下时手拄藜杖缓步游赏,表现他自得其乐的隐逸生活。
昨夜三更时分的一场好雨,让作者倍感爽快。
(2分)“殷勤”等词抒发了作者乘兴游赏的自得其乐、盎然喜情。
(态度明确,1分。
简要表述下片词句意思,2分。
结合下片分析作者感情,1分。
)7、请简要分析上阕三四两句的景物描写在写法上的特点。
(2分)答:从视觉和嗅觉写景,(1分)将空中与地上两组景象描绘得有色有香,有动有静。
8、“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这两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3分)答:拟人;(1分)“三更雨”“殷勤”,使雨具有了人的情意。
殷勤的夜雨解脱了人世的烦热,表现了诗人在大自然的抚慰中的平静和旷达,(1分)也暗示了诗人贬官黄州时内心的不平和无奈。
(1分)二:[注]:这首词是苏轼谪居黄州时所作。
红蕖,红荷花的别名。
1、词的上片是从哪几个方面写景的?请对此进行分析。
(6分)2、最后两句“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画龙点睛,反映了作者怎样的感慨?(5分)参考答案:1.从听觉写声:“乱蝉”描写雨后蝉的鸣叫;从视觉写色:“白鸟”翻飞与“红蕖”照水;从嗅觉写味:“细细香”香气绵长。
2.从表面上看,作者感谢天公的深情厚意,使自己度过了凉爽的一天;其实从“又”、“浮生”等中隐隐可见作者被贬黄州后无所事事,得过且过,日复一日消磨岁月的无可奈何失落三:(1)这首词上片写的是(季节)雨后院落周围的景色。
(2)有人认为这首词体现了作者被贬黄州之后苦闷、抑郁的心境,也有人认为本词表现了作者贬居黄州后自得其乐的隐逸生活。
请结合下片中刻画的人物形象及表现手法谈谈你的看法。
参考答案(1)夏末(秋初),幽狭淡雅(清新)(2)①苦闷、抑郁的心境下片写太阳在即将落山的时候,词人拄着藜杖在村边小道上徐徐漫步。
最后两句画龙点睛,词句的表面是说:天公饶有情意似的,昨天夜里三更时分下了一场好雨,又使得词人度过了一天凉爽的日子。
“殷勤”二字,运用拟人手法,说天公殷勤送来凉雨,却含有自嘲的酸辛,隐藏着词人的感慨。
“又得浮生一日凉”中,“凉”,双关,既指天气凉爽,又指生活无聊,“浮生”,是说人生飘忽不定,是一种消极的人生哲学。
“又”字,分量很重,对揭示主题起着重要的作用,它表现词人得过且过、日复一日地消磨岁月的消极情绪。
刻画了一个抑郁不得志的隐者形象。
②闲适、自得其乐下片写作者太阳西下时手拄藜杖缓步游赏,表现他自得其乐的隐逸生活。
这三句似人物素描画,通过外部形象显示其内心世界。
最后两句,是画龙点睛之笔。
词句的大意是:天公饶有情意似地,昨夜三更时分下了一场好雨,使得他又度过了凉爽的一天。
“殷勤”二字,是拟人化手法。
两句抒发了作者乘兴游赏的自得其乐、盎然喜情。
四:(1)词的前两句写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营造了怎样的意境,写出了诗人怎样的心情?(2)总观全词,你看到了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试作简要分析。
(3分)参考答案(1)断林、明山、隐竹、乱蝉、衰草、池塘六种意象。
营造了夏末杂乱衰萎,缺乏生机的意境。
表达了了诗人百无聊赖、无可奈何的心情。
(每问1分)(2)一个抑郁不得志的闲人形象。
上阕借景抒情,通过一幅幅画面,展现了诗人那种百无聊赖、无可奈何的心境;下阕直接描写人物的抑郁,结尾点出主题,—个得过且过,日复一日地消磨岁月又无可奈何的人物形象展现在读者面前。
(形象1分,分析2分)五(1)词的上片描写了夏末秋初雨后村舍周围的景色,既开阔深邃,又清幽淡雅,充满野趣。
诗人从哪些角度来描写景物的?(4分)(2)下片刻画出诗人怎样的形象?蕴含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情感?(6分)参考答案(1)(4分)写景的角度:从视觉、听觉、嗅觉的角度来写景(2分);远近结合(由远而近)(1分);仰看俯察(1分)。
(2)(6分)手拄藜杖缓步游赏的闲居者(或“隐逸者”、“贬谪者”)形象(2分)。
表达了诗人超然俗务、悠闲自适的志趣(2分),又流露出百无聊赖、得过且过的无可奈何之情(2分)。
(意思对即可)简析:这首词作于元丰六年(1083年),时苏轼在黄州。
描绘了一幅夏日雨后的农村小景。
上阕写景。
开首“林断山明竹隐墙,乱蝉衰草小池塘”,连用林、山、竹、墙、蝉、草、池塘七种典型意象描写了夏日雨后的景物,给人以密不透风之感。
最后以“翻空白鸟”与”照水红蕖”相对,一个诉诸视觉:“时时现”;一个诉诸嗅觉:“细细香”。
充满了诗情画意。
下阕写散步。
江村小景绘好之后,视角则陡然一转,步入画中:“村舍外,古城旁,杖藜徐步转斜阳”。
通过作者的外部形象显示其内心世界。
最后两句乃点睛之笔,“殷勤”二字是拟人化手法,含有自嘲的辛酸和词人的感慨,“又得浮生一日凉”则又更进一层,超出世表。
赏析:此词为东坡贬谪黄州时所作,是他当时乡间幽居生活的写照。
词中所表现的,是作者雨后游赏的欢快、闲适心境。
上片写景,写的是夏末秋初雨后村舍周围的景色。
开头两句,由远而近,描绘自己身处的具体环境:远处郁郁葱葱的树林尽头,有高山耸入云端,清晰可见。
近处,丛生的翠竹,像绿色的屏障,围护在一所墙院周围。
这所墙院,正是词人的居所。
靠近院落,有一个池塘,池边长满枯萎的衰草。
蝉声四起,叫声乱成一团。
在这两句词中,既有远景,又有近景;既有动景,又有静景;意象开阔,层次分明。
作者运用拟人、拟物手法,传神地运用“断”、“隐”、“明”这三个主观色彩极强的形容词,把景物写得活灵活现,栩栩如生。
三四两句,含意更深邃。
在宏廓的天空,不时地能看到白鸟在飞上飞下,自由翱翔。
满池荷花,映照绿水,散发出柔和的芳香。
意境如此清新淡雅,似乎颇有些诗情画意;并且词句对仗,工整严密。
芙蕖是荷花的别名。
“细细香”,描写得颇为细腻,是说荷花散出的香味,不是扑鼻的浓烈香气,而是宜人的淡淡芳香。
这两句写景有色有香,有动有静,空中与地上两组景象相得益彰,组成一幅相映成趣的美丽图卷。
过片写作者太阳西下时手拄藜杖缓步游赏,表现他自得其乐的隐逸生活。
这三句似人物素描画,通过外部形象显示其内心世界,也是高明的手法。
最后两句,是画龙点睛之笔。
词句的大意是:天公饶有情意似地,昨夜三更时分下了一场好雨,使得他又度过了凉爽的一天。
“殷勤”二字,是拟人化手法。
“浮生”二字,化用《庄子·刻意》“其生若浮,其死若休”句意。
这两句,抒发了作者乘兴游赏的盎然喜情。
这首词先写作者游赏时所见村景,接着才点明词中所写之游赏和游赏所见均因昨夜之雨而引起,抒发自己雨后得新凉的喜悦。
这种写法,避免了平铺直叙,读来婉转蕴藉,回味无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