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第十、十一、十二、十三章 矛盾、老舍、巴金、沈从文 现代文学三十年 尹康庄教授课堂课件
- 格式:doc
- 大小:31.50 KB
- 文档页数:8
第一章文学思潮与运动1 简述文学革命的发生与发展。
2 简述第一个十年文学创作上的时代品格。
3 论述文学革命的实绩。
第二章鲁迅(一)1为什么说《呐喊》与《彷徨》是中国现代小说的成熟之作?2简述《野草》的艺术特质。
第三章小说(一)1 简述“问题小说”的特点。
2 简述“自叙传”小说的特点。
第四章通俗小说(一)1 谴责小说的特点?2 什么是鸳蝴─礼拜六派文学?第五章郭沫若1《女神》的艺术特征?2以《屈原》为例,说明郭沫若历史剧作的特色。
第六章新诗(一)1 早期白话诗的意义?2 湖畔诗人的风格?3 前期新月派诗歌特点?4 早期无产阶级诗歌代表人物和代表作?第七章散文(一)1 早期各刊物“随感录”的主要作家?2 “言志派”散文特征?3 朱自清散文特色?4 现代评论派散文特色?第八章戏剧(一)1 什么是“文明新戏”?2 何谓“爱美剧”?3 “小剧场运动”的含意?第九章文学思潮与运动(二)1 简述无产阶级文学思潮的产生过程。
2 自由主义作家的文艺观?第十章茅盾1 论述茅盾的小说成就。
2 茅盾在理论批评方面有何贡献?3 吴荪甫形象的复杂性具体表现在哪几方面?第十一章老舍1 为什么说老舍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独特地位与价值在于他对文化批判与民族性问题的格外关注。
2 《骆驼祥子》在对城市文明病与人性关系方面是如何表现的?3 简要说明老舍作品的“京味”与幽默。
第十二章巴金1 简述巴金前期小说的创作特色。
2 高觉新形象的复杂性在哪里?3 简述巴金后期小说创作特点?第十三章沈从文1 沈从文小说乡村叙述的独特视角?2 请说明沈从文为何被称为“文体作家”。
第十四章小说(二)1 左翼小说的特点?2 京派小说的特点?3 海派小说的特点?第十五章通俗小说(二)1 张恨水小说的特色?2 武侠小说的想象与拓展?第十六章新诗(二)1 后期新月派的创作特点?2 戴望舒、卞之琳等现代派诗人的创作特点?第十七章鲁迅(二)1 鲁迅杂文的意义?2 鲁迅杂文的思想、艺术特质?3 简述《故事新编》的艺术特色。
茅盾、老舍、巴金一、茅盾《子夜》思想内容和艺术特点。
思想内容:作品以"子夜"为名,象征着中国黎明前最黑暗的社会现实。
它通过对中国30年代初期各种错综复杂的社会生活及社会矛盾的全景式大规模的艺术描写,特别是对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处境和前途的生动描写,艺术、准确而深刻地揭示了当时中国的社会性质:即中国不可能在帝国主义侵略下走上独立发展的资本主义道路,只能是越来越殖民地化。
在军阀混战、农村经济严重破坏;帝国主义加紧侵略,使中国民族工商业空前危机的社会大动荡、大危机、大转变的政治局势下,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在同帝国主义和国内反动派支持下的买办资产阶级的角斗中,最终只能走向买办化或破产的历史命运。
从而以艺术的形式回击了托派鼓吹的中国走向资本主义社会的谬论。
艺术特点:(一采用典型化和类型化的手法来塑造人物《子夜》中的人物分为若干类型,有资本家、知识分子、农民等,而在资本家中又分为买办资本家、民族资本家和小资本家等,分别赋予他们不同的社会背景和性格特征。
茅盾善于在广阔的社会背景、复杂的人物关系、尖锐的矛盾冲突中刻划人物性格,如在塑造吴荪甫这个人物典型时,就是通过他在政治斗争、经济活动以及家庭生活各个方面的纠葛,从错综复杂的社会关系中突出了吴荪甫“色厉内荏”的性格。
吴荪甫就是半殖民地半封建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典型人物。
(二生动细腻的人物心理描写茅盾特别擅长刻划人物的心理状态。
既善于人物的语言行动表现人物的心理状态,又善于对人物进行心理分析,同时还善于用环境气氛烘托人物心情。
他让吴荪甫同时在几条战线上作战,让他不断处在胜利和失败的起伏的波澜里,时而兴奋,时而忧虑,时而指挥若定,时而急躁不安,这样吴荪甫的心理状态和精神面貌就毫发毕露地呈现在读者面前。
在杜竹斋的唯利是图的性格,在公债市场的决战阶段显得分外清楚。
李玉亭两面讨好的豪门请客的心理,在吴、赵两家明争暗斗最为紧张的时候暴露得格外分明。
茅盾还在很多地方通过自然景物的描写来渲染气氛,衬托人物情绪的变化,借以鲜明地显示人物的性格。
现当代文学三十年第一编第一个十年(1917—1927)1.1915年9月,独秀发表《新青年》标志新文化运动的开始;1917年适发表《文学改良刍议》是文学革命的第一篇宣言。
2.文学研究会于1921年1月在北京成立,发起人作人、雁冰、地上、统照等等;月刊《小说月报》;写法上倾向于19世纪俄国和欧洲的现实主义,也借鉴自然主义。
3.文学革命取得重大胜利是白话文推翻文言文,白话文获得全面的推广;4.创造社于1921年6月在日本东京成立,成员:郭沫若、资平、郁达夫等等,都是在日本留学的学生;创造社的文学活动以“五卅”为界分前后期,前期为艺术而艺术,后期同情无产阶级革命;5.新月社、语丝社6.迅主要作品《呐喊》《彷徨》深刻思想主题:国民性与人性主题(1)对旧中国不幸人生的艺术概括(例如啊Q的不幸人生)(2)对封建礼教“吃人”本质的彻底揭露(《狂人日记》《祝福》)(3)对国明精神弱点的揭露批判(阿Q精神、阿Q主义)(4)对普遍存在的人与人之间隔膜,冷酷关系的揭露批判(祝福中的人们把祥林嫂的悲剧作为茶余饭后的谈资(5)对知识分子悲剧命运的思考(伤逝中)(6)对美好人性的赞颂(一件小事中车夫撞了人之后。
)7.小说情节,结构模式:(1)看/被看模式,例如《示众》里面因为一个示众的罪犯而引起的人们的聚集,将看与被看体现得淋漓尽致.罪犯被人看,也在看别人,而围观的人们在相互的看,又被看;(2)离去-归来-再离去的还乡模式,例如《故乡》,小时候看到的闰土形象,后来出去读书回来时再看到润土,此时的形象完全不同了,后面又离开了故乡,体现了这一模式;8.阿Q的精神特征:一般特征:遵守“男女之打防”,盲目排外;主要特征:精神胜利法,虚妄自大,麻木健忘,自轻自贱,化丑为美,欺软怕硬;9.问题小说,针对社会现象,人生问题,提出问题,试图解决问题核心,人生目的,意义,价值题材;主题:个性自由,恋爱婚姻,伦理道德,妇女解放故事社会(问题)代表作家:冰心,庐隐,地山10.问题小说衰落的原因:1.一般只是提出问题而不能正确回答问题或是抽象的“爱的哲学”或是皈依宗教信仰等,削弱了作品的思想艺术力量,客观上也造成某些积极影响;2.在艺术上问题讲说比文学革命初期的作品元素,更多的摆脱了旧小说的痕迹,但作品视野比较狭窄往往承载概念化的毛病。
原名舒庆春,字舍予,笔名老舍,满族人。
他生于北京城的一个贫民家庭,在大杂院里度过艰难的幼年和少年时代。
他非常熟悉社会底层的市民生活。
1924 年之后五年旅居英国。
1926 年长篇小说《老张的哲学》,二部长篇《赵子曰》(1926 年)与《二马》 (1929 年), 1930 年回国。
30 年代中期,创作进入鼎盛时期。
此间最出色的作品是《骆驼祥子》(1936年),也是现代文学史上最优秀的长篇小说之一。
长篇:《猫城记》、《离婚》、《牛天赐传》短篇:《继魂枪》、《月牙儿》40 年代《四世同堂》五六十年代:话剧《茶馆》,小说《正红旗下》老舍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独特地位与价值1、关注文化批判与民族性问题他的作品承受着对转型期中国文化尤其是俗文化的冷静的审视,其中既有批判,又有眷恋,①通过对北京市民日常生活全景式的风俗描写来达到的。
第一个把“乡土”中国社会现代性变革过程中小市民阶层的命运、思想与心理通过文学表现。
②注重文化,铺写世态,真实而又有世俗的品位,表现形式适应并能提高市民阶层的欣赏趣味。
③北京文化孕育了老舍的写作,老舍的市民世界又最能体现北京的文化,甚至成为文化史的象征。
2、老舍、茅盾、巴金构成现代长篇小说艺术的三大高峰。
3、独特的文体风格“北京味儿”、“幽默风,以及以北京话为基础的俗白、凝练、纯净的语言老舍创作的成功,标志着我国现代小说(主要是长篇小说)在民族化与个性化的追求中已经取得重要的突破。
第一节文化批判视野中的“市民世界”用文化分割人的世界关注特定文化背景下人的命运,文化制约中的世态人情,作为城的生活方式与精神因素的“文化”的蜕变,文化对于人伦关系的影响。
艺术上的成就:在文化批判视野中所展开的市民世界的图卷是富有独创性的其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反思以及对国民性的探讨也是独特的在他的那些最优秀的作品中,还格外注重为现代文明探索病源一、老派市民老派市民是“乡土”中国的子民,负载着沉重的封建宗法思想的包袱,他们的人生态度与生活方式都是很“旧派”。
矛盾,老舍,巴金,沈从文。
吴荪甫形象的意义吴荪甫的悲剧来自民族资产阶级在30年代初期可悲的历史处境中所受的社会各种经济、政治和阶级力量相抗衡而产生的合力。
①小说通过人物的命运,揭示了三十年代初中国社会的现实及城乡阶级关系;揭示了民族资产阶级的二重性及其破产的必然性。
②说明在帝国主义压迫和国民党政权统治下,资本主义道路是走不通的,形象地驳斥了在当时中国社会性质的大论战中,托派所宣扬的中国已经走向资本主义道路的“谬论”。
③吴荪甫的悲剧不仅仅是个人的悲剧,更是时代、民族的悲剧。
矛盾小说的成就以及文学史的意义:一、开掘了小说创作的新范式——“茅盾范式”1、现实主义与革命现实主义方向。
茅盾作为中国新文学中一位坚持现实主义传统的杰出代表,自始至终高举现实主义旗帜,为中国新文学开创了一种充分反映“时代性”与“社会性”的现实主义传统。
茅盾小说紧贴时代的变迁,具有系列性和编年史特征。
茅盾自觉地担当了中国现代革命史的书记和传记作者,通过一个历史时期广阔、复杂的社会面貌的反映,以显示这个时代的本质特征。
2、气势宏大的史诗格调。
史诗格调一般有如下特征:(1)以揭示“历史本质”为目标。
(2)在结构上具有宏阔的时空跨度与规模。
(3)重大历史事实和艺术虚构的结合。
(4)英雄形象的塑造和英雄主义基调。
3、注重社会剖析的“理性化”叙事。
在小说叙事中贯穿清晰的理性思路,甚至主张用社会科学理论分析现实、指导创作,并以此取舍情节、塑造人物、托出主题,揭示现实社会生活的“本质”,是“茅盾范式”最鲜明的创作特色。
二、茅盾出现的文学史意义茅盾的文学成就主要体现在长篇小说的创作上,他的长篇小说创作在中国现代小说史上的地位是举足轻重的。
他是"社会分析派" 的创始人及代表作家,也是彻底改变"五四" 中长篇小说的幼稚状态,使之走向完善的最突出的小说家。
他的小说适应了30年代生活内容的变化,对鲁迅开创的中国现代短篇小说文体作了新的拓展,向中长篇延伸,大大提高了中国现代小说反映生活和人的心灵深广度的可能性。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资料一、填空题1、叶圣陶《潘先生在难中》标志前期最高成就。
2、巴金爱情三部曲《雾》《雨》《电》,激流三部曲《家》《春》《秋》。
3、沈从文是京派小说的领衔者,《边城》是一个怀旧的作品,一种带着痛惜情绪的怀旧,一部带“牧歌”情味的乡土小说。
4、曹禺生命三部曲《雷雨》《日出》《原野》。
5、赵树理《小二黑结婚》。
6、丁玲前期代表作《沙菲女士的日记》,后期代表作《太阳照在桑干河上》。
二、名词解释1、新文化运动------1917年,《新青年》由上海迁京。
胡适发表《文学改良刍议》,陈独秀发表《文学革命论》。
这场文学革命在中国文学史上树起一个鲜明的界碑,标志着古典文学的结束,现代文学的起始。
其本质上是企求中国现代化的思想启蒙运动。
并于1919年借“五四”运动将整个新文化及新文学运动推向高潮。
2、问题小说------1919年初,《新潮》杂志创办。
当时全社会都来探究“人生究竟是什么”这样严肃的问题,读者要求小说能尖锐地提出他们所关注的各类社会问题,也并不企望文学一定给予多么明确的回答。
罗家伦的《是爱情还是痛苦》、俞平伯的《花匠》、叶圣陶的《这也是一个人?》等,显露了“问题小说”的端倪。
冰心在《晨报副刊》上发表《斯人独憔悴》等,正式开创“问题小说”的风气。
到1921年文学研究会成立,公开倡导文学“表现并且讨论一些有关人生一般的问题”,更将“问题小说”的创作引向高潮。
其形成有多方面的原因。
首先,作为思想启蒙运动的“五四”本身,闪出思想解放的理性之光,它造就了“思考的一代”。
其次其出现受到欧洲、俄国表现社会人生为主的直接刺激。
特征:它流行的时间不长,却是典型的“五四”启蒙时代的产物。
其探问人生的终极,关顾每个人的人生价值、生存真谛,比较形而上些,“虚”些。
作者的生活视野还比较狭窄,题材局限于小知识分子的生活圈,大部分作品从一般的社会命题出发,结合了一点生活经验,真正从刻骨的生命体验入手,用力开掘的作品尚不多,概念化、简单化。
第一章文学思潮与运动【1】1917年初发生的文学革命,在中国文学史上树起一个鲜明的界碑,标示着古典文学的结束,现代文学的起始。
黄遵宪:我手写我口,古岂能拘牵梁启超:诗界革命“将小说的政治宣传与思想教化功能极大提高”&小说界革命新文化运动本质上是企求中国现代化的思想启蒙运动1915年9月《青年杂志》(后改名为《新青年》),新文化运动即以此肇始。
在《新青年》阵地上集结的急进的知识分子主要从两方面推进思想启蒙运动,其一就是重新评判孔子,抨击文化专制主义,倡导思想自由。
其二是广泛引进和吸收运用西方文化。
【陈独秀,以欧化为是;胡适,输入学理;蔡元培,兼容并包】1917年1月,胡适在《新青年》发表了《文学改良刍议》,在文中提出要确认白话文学在中国文学史上的正宗地位。
同年二月号《新青年》上,陈独秀发表了措辞强烈的《文学革命论》,提出“三大主义”作为文学革命的征战目标:推到贵族文学,建设国民文学;推到古典文学,建设写实文学;推到山林文学,建设社会文学。
同年12月,周作人发表《人的文学》,提出以人道主义为文学之本,使文学革命内容更加具体化。
沈雁冰在《自然主义与中国现代小说》中,指出“鸳鸯蝴蝶派”犯的最大的错误就是游戏的消遣的金钱主义的文学观念。
文化保守主义,则有林纾(琴南)出来正面迎击文学革命。
1922年,“学衡派”提出宗旨“昌明国粹,融化新知”,着手整理研究和维持传统文化。
文学研究会于1921年1月在北京成立,发起人有周作人、许地山、沈雁冰等。
他们的宗旨是“研究介绍世界文学,整理中国旧文学,创造新文学。
”,注重文学的社会功利性,因此也被称作是“为人生而艺术”的一派,或现实主义的一派。
创造社,1921年6月在日本东京成立,成员有郭沫若,张资平、郁达夫等。
他们主张“为艺术而艺术”强调文学必须忠实地表达作者自己“内心的要求”,讲求文学的“全”与“美”,推崇文学创作的“直觉”和“灵感”,比较重视文学的美感作用。
现代文学知识点整理大一下学期第十章茅盾的主要作品:◆《蚀》三部曲:《幻灭》《动摇》和《追求》(1927-1928年)◆《虹》(1929年)◆《子夜》(1931—1933年)◆“农村三部曲”:《春蚕》《秋收》《残冬》(1932-1933年)◆《林家铺子》(1932年)◆《腐蚀》(1941年)◆《霜叶红似二月花》(1942年)第十一章老舍的主要作品代表作:《二马》、《离婚》、《骆驼祥子》《四世同堂》《茶馆》、《龙须沟》等第十二章《爱情三部曲》《激流三部曲》《憩园》《寒夜》巴金在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的创作历程1、前期(1928年写《灭亡》到抗战爆发)前期的创作风格:情感汪洋恣肆,语言行云流水,给人单纯、热情、坦率的体验,能煸起大喜大悲的情感。
代表作品:《灭亡》(1928年)写于法国;《爱情三部曲》(1931年、1933年):《雾》(1931年)、《雨》(1931年)、《电》(1933年)《激流三部曲》之《家》(1931年)2、后期的创作风格:P205写小人小事及“委顿的生活”,格调悲哀、忧郁,由前期热情奔放的抒情咏叹,转向深刻冷静的人生世相的提示。
代表作品:《激流三部曲》之《春》(1938年)、《秋》(1939年);《憩园》(1944年)《寒夜》(1946年)第十四章华汉《地泉》重办序1932年的阳翰生的《地泉》重版,可以看作是左联有计划地清算初期革命文学创作中错误倾向的一个重要事例。
《地泉》三部曲《深入》《转换》《复兴》是初期革命文学中一部有影响的代表作。
重版时,瞿秋白、茅盾、钱杏邨、郑伯奇四人为之分别作序,对"革命的浪漫蒂克"进行了清算,否定将人物描写变成"时代精神号筒"的简单化写法,以及概念化、公式化的弊病,提出新兴文学应当唾弃这样的创作方法,坚决地走向"唯物辩证法创作方法"。
革命的罗曼蒂克在无产阶级革命文学运动的倡导时期,创作方面也存在过一些幼稚倾向,其中最突出的即所谓"革命的浪漫蒂克"情调。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第十章茅盾第一节开创新的文学范式原名沈德鸿,字雁冰。
现代文学第二个十年极具代表性社会科学家气质的作家。
建立了革命现实主义文学模式的文学时代。
一、社会剖析小说以深厚的社会科学理论修养,开阔的思想生活艺术视野,开创社会剖析小说,以理性分析开拓形象思维的深广度创作方法,从典型环境来解释并塑造典型人物,在戏剧性强的情节中突现人物性格及其成长史的写法,并成为左翼文学的主流。
二、贡献1、长篇小说适应30年代生活内容的变化,对短篇小说问题作了新拓展,构思长篇巨制并延伸走向完善,提高了现代小说反映生活和人心灵深广度。
中长篇小说《幻灭》、《动摇》、《追来》(《蚀》的三部曲)到《子夜》,标志着现代文学第二个十年长篇艺术所达到的高峰。
2、世界眼光吸收了批判19世纪现实主义文学精华,将法国、俄国的小说形式与中国固有的世态伦理小说相结合。
以自觉创造革命文学的理论和实践来建立、发展、完善中国现代小说并联系世界文学。
第二节小说成就一、题材与主题的时代性与重大性要求创作与历史事变同步,自觉的追求巨大的思想深度与广阔的历史内容能反映时代全貌及其发展的史诗性1、《子夜》的创作意图是农村与城市革命发展的对比,反映出中国革命的整个面貌。
茅盾作品从五四到40年代末中国社会风貌变化,各个阶层的生活动向及彼此间的冲突得到充分的艺术反映。
2、知识青年从单纯反抗封建婚姻对个人的压迫到投身群众斗争行列的曲折历程①三部曲《幻灭》静女士幻想破灭,回到个人天地。
单线结构②《动摇》方罗兰动摇妥协,既不敢打击敌人,又不敢依靠工农。
两条并行线索③《追求》中男女盲目挣扎而失败④《蚀》小资产阶级心灵历程,显示他对中国社会与革命的深刻认识把握以及清醒的现实主义精神3、对时代“全方位”的正面描绘通过民族资本家吴荪甫的悲剧命运,作家准确把握了 30 年代社会各阶级、各阶层的人的思想、性格、心理、命运及其历史纠葛和流动,力求完整地反映出整个大时代的全部丰富性与复杂性农村三部曲《春蚕》、《秋收》、《残冬》,《林家铺子》鲜明的30年代时代特征二、人物形象塑造表现人物性格的多面性与复杂性,将人物的行为、情感、心理、个性诸点,加以展开,追求“立体化”的油画效果(一)吴荪甫:民族资本家典型形象作者把他置于多方面错综复杂的社会关系中加以刻画与官僚资本家赵伯韬的关系,与工人的关系,与中小资本家朱吟秋的关系基本特征:似强实弱外强中干他是时代的“新人”,“二十世纪机械工业时代的英雄、骑士和王子”生不逢时有种种不可克服的矛盾,有悲剧中的悲壮性。
中国现当代文学知识点:中国现当代文学知识点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现代文学三十年:指1917年到1949年的中国新文学,包括现代文学和当代文学两个阶段。
这期间,中国文学在语言、形式、主题和内容等方面发生了深刻变革,出现了众多杰出的作家和作品。
2.文学革命:五四时期反对旧文学、提倡新文学的伟大变革,主要成果包括《新青年》杂志和文学研究会等。
3.鲁迅: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他的作品如《狂人日记》、《阿Q正传》等具有深远的影响。
4.茅盾:现代文学的重要作家,他的作品如《子夜》等深刻反映了社会矛盾和阶级斗争。
5.巴金:现代文学的重要作家,他的作品如《家》、《春》、《秋》等深刻反映了封建家族的罪恶和腐朽,以及对个人自由的压迫。
6.伤痕小说:产生于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开山之作为刘心武的《班主任》,主要反映“文革”给人民大众带来的精神与肉体创伤。
7.反思小说:主要指1979至80年代初出现的对解放后几十年曲折历史和人的现实处境等进行反思的小说。
8.先锋小说:中国文坛80年代中后期出现的,在创作思想和形式技巧上都呈明显现代主义特色的小说流派。
9.知青文学:以描绘插队落户知青生活的小说为主,代表作品有《青春之歌》、《创业史》等。
10.现实主义问题小说:以反映现实问题为主要内容的小说,如《三门李轶闻》。
11.新写实主义小说:以客观冷静的笔调展示人的生存状态的小说,如《活着》、《许三观卖血记》。
12.朦胧诗:20世纪70年代末出现的一股诗歌潮流,代表诗人有北岛、舒婷、顾城等。
13.网络小说:以网络为平台发表的小说,特点是更新速度快、题材广泛、读者群体庞大。
上外考研中国现代史巴金、老舍、沈从文等人小说创作的独特价值与文学史地位一、巴金:(一)创作道路三阶段:(简单了解)1、初期创作,显示了他的文学基本追求,代表作长篇小说《灭亡》(二十年代末),爱情三部曲《雾》、《雨》、《电》。
基本追求是:(1)关心年轻知识分子的人生追求和命运;(2)关注年轻知识分子与家庭的关系;(3)显示一种高度的热情。
2、中期创作(三十年代初至三十年代末),激流三部曲《家》、《春》、《秋》,抗战三部曲,显示出其创作日趋成熟。
(1)对家庭题材的运用达到非常圆熟的境界,成为他创作作品的一个标志;(2)对年轻知识分子的人生选择成为其作品的中心主题;(3)热情进一步燃烧,达到新的高度。
3、后期创作(1944-1949),《寒夜》、《憩园》、《第四病室》等,是作品风格转换和深入阶段,“深入”体现在继续以家庭为题材,更加成熟,给家庭赋予更加丰富、深刻的意蕴:“转换”体现在巴金以往热情的风格转向冷静和深沉,对家庭描写由轰轰烈烈的大家庭转向小家庭,艺术视野开始浓缩(与茅盾相似),《寒夜》是巴金炉火纯青的一部作品。
(绿皮书P.13)(二)巴金小说创作在现代文学史上的贡献。
1、以家庭为主要题材,把家庭的意义在文学史上突出出来,显示了独特的典型意义:(1)描写的对象是家庭,实际远远超过家庭本身,是把家庭当做社会的缩影来描写,通过家庭的兴盛衰亡看到社会的发展趋势,通过家庭的种种矛盾,看到社会的错综复杂。
(2)以家庭为题材的作品,充分联系着作家个人的人生经验,不仅看到对家、对社会的客观描写,而且看到作家充满主观激情的评判、议论、抒情。
巴金经常把自己作为一个独特的形象写在作品中,这是其作品始终充满热情的一个重要原因。
2、典型形象的塑造,分两类,一类泛泛而谈,如家庭、社会的抗争者——汪文宣、曾树生,叛逆者——觉慧,写出封建家庭和社会重压下年轻知识分子对人生的艰难选择。
觉慧是五四时期反封建的典型,在种种选择下最终冲出家庭,这是封建家族日趋崩溃的重要原因。
现当代文学30年重点篇目第一篇:现当代文学30年重点篇目第一个十年1、鲁迅:《彷徨》《野草》3、叶圣陶:《倪焕之》4、冰心:《斯人独憔悴》《两个家庭》5、王统照小说:《沉思》《微笑》《湖畔儿语》6、郁达夫小说:《银灰色的死》《茑萝行》《迟桂花》7、郭沫若诗歌:《女神》8、徐志摩:《志摩的诗》9、朱湘:《草莽集》10、周作人:《苦雨斋集》第二个十年11、茅盾:《蚀》12、茅盾:《腐蚀》13、老舍:《老张的哲学》14、老舍:《猫城记》15、巴金:《憩园》16、沈从文短篇:《龙朱》《虎雏》《八骏图》17、沈从文:《长河》18、蒋光慈:《丽莎的哀怨》19、柔石:《二月》20、张天翼小说:《三天半的梦》《包氏父子》21、萧军:《八月的乡村》22、萧红:《生死场》23、艾芜:《南行记》24、张恨水:《啼笑因缘》25、鲁迅:《故事新编》26、曹禺:《原野》27、夏衍:《上海屋檐下》28、赵树理:《李有才板话》29、钱钟书:《围城》第三个十年30、路翎:《财主的儿女们》31、张爱玲:《白玫瑰与红玫瑰》32、张爱玲:《半生缘》33、徐訏:《风萧萧》34、丁玲:《在医院中》35、丁玲:《太阳照在桑干河上》36、无名氏:《塔里的女人》《北极风情画》37、周立波:《暴风骤雨》38、艾青:《艾青诗选》39、冯至《诗选》40、穆旦《诗选》41、贺敬之等:《白毛女》42、陈白尘《升官图》第一个十年:第二章:鲁迅第三章:小说与通俗小说问题小说家:冰心:《两个家庭》、《斯人独憔悴》、《超人》叶圣陶:《潘先生在难中》、《倪焕之》王统照:《沉思》、《春雨之夜》、《湖畔儿语》、《生与死的一行列》乡土小说家:王鲁彦:《柚子》、《菊英的出嫁》彭家煌:《怂恿》、《隔壁人家》、《我们的犯罪》、《莫校长》、《皮克的情书》庐隐的《海滨故人》淦女士《隔绝》许地山《缀网劳蛛》废名《竹林的故事》第五六章:郭沫若和现代诗歌新诗:现代第一个专门的诗社:“湖畔诗社”应修人和中学生潘漠华、冯雪峰、汪静之第七八章:散文、戏剧周散文代表作:《喝茶》、《谈酒》、《北京的茶食》《乌篷船》、《故乡的野菜》等。
第一编第一个十年(1917-1927年)第一章文学思潮与运动(一)一文学革命的发生与发展二外国文艺思潮的涌入和新文学社团的蜂起三胡适、周作人与新闻学初期理论建设四文学创作潮流与趋向第二章鲁迅(一)一《呐喊》与《彷徨》:中国现代小说的开端与成熟标志二说不尽的阿Q三《野草》与《朝花夕拾》第三章小说(一)一“五四”小说取得文学的正宗地位二从“问题小说”到人生派写实小说三“自叙传”抒情小说及其他主观型叙述小说第四章通俗小说(一)一民国旧派小说二新文学迫使旧派向“俗”定位第五章郭沫若一《女神》的自我抒情主人公形象二《女神》的艺术想象力、形象特征与形式三从《星空》、《瓶》到《前茅》与《恢复》四以《屈原》为代表的历史题材的剧作第六章新诗(一)一“新诗”的诞生——“五四”新诗运动二“尝试”中的新诗——早期白话诗三“开一代诗风”的新诗创作四新诗的“规范化”——闻一多、徐志摩为代表的前期新月派五“纯诗”概念的提出与早期象征派诗歌六早期无产阶级诗歌第七章散文(一)一《新青年》“随感录”作家群二周作人与“言志派”散文三冰心、朱自清和“文学研究会”作家散文四郁达夫和“创造社”作家散文五“语丝”派和“现代评论”派的散文第八章戏剧(一)一文明新戏:中国现代话剧的萌芽与诞生二“五四”新文化运动与“建设西洋式新剧”的战略选择三业余的、非营业性的“爱美剧”与“小剧场运动”的倡导四“小剧场”培育的田汉、丁西林等话剧文学的开创者及其创作第二编第二个十年(1928-1937年6月)第九章文学思潮与运动(二)一三十年代文艺运动发展的基本线索二革命文学论争和以“左联”为核心的无产阶级文学思潮三自由主义作家文艺观及两大文艺思潮的对立四文学创作的潮流与趋向第十章茅盾一开创新的文学范式二茅盾的小说成就三理论批评与其他方面的贡献第十一章老舍一文化批判视野中的“市民世界”二《骆驼祥子》:对城市文明病与人性关系的探讨三老舍作品的“京味”与幽默第十二章巴金一青春的赞歌:巴金前期小说创作二《家》的杰出成就三深沉的悲剧艺术:巴金后期小说创作第十三章沈从文一边地湘西的叙述者、歌者二乡村叙述总体及其对照的世界三文学理想的寂寞第十四章小说(二)一“左联”和左翼小说二京派小说和其他独立作家的小说三海派小说第十五章通俗小说(二)一雅俗互动的文学态势二张恨水等言情写实小说的俗雅融合三武侠想象世界的多方拓展第十六章新诗(二)一中国诗歌会诗人群的创作二后期新月派的创作三戴望舒、卞之琳等现代派诗人的创作第十七章鲁迅(二)一鲁迅杂文的重大意义二鲁迅杂文的思想、艺术特质三《故事新编》:鲁迅最后的创新之作第十八章散文(二)一林语堂与幽默闲适小品二左翼作家的“鲁迅风”杂文和风格多样的散文三“京派”与开明同人的散文四报告文学与游记第十九章曹禺一从《雷雨》到《原野》二《北京人》与《家》三曹禺剧作的命运第二十章戏剧(二)一走向广场:无产阶级戏剧、红色戏剧、国防戏剧与农民戏剧的倡导二职业化、营业性“剧场戏剧”的确立与夏衍、李健吾的创作第三编第三个十年(1937年7月-1949年9月)第二十一章文学思潮与运动(三)一战争制约下不同政治地域的文学分割并存二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三文学思潮、论争与胡风等的理论批评第二十二章赵树理一赵树理出现的文学史意义二塑造历史变革中的农民形象三评书体现代小说形式第二十三章小说(三)一暴露与讽喻二体验与追忆三通俗与先锋四现实与民间第二十四章通俗小说(三)一雅俗对立的逐渐消解二各类型通俗小说的“现代化”三解放区的文学通俗化运动第二十五章艾青一艾青的历史地位二独特意象与主题三忧郁的诗绪四诗的艺术与形式第二十六章新诗(三)一从同声歌唱到七月派诗人群的出现二从冯至等校园诗人群到以穆旦为代表的“中国新诗派”三敌后根据地的诗歌创作:诗的民间资源的新的吸收与创造第二十七章散文(三)一报告文学的勃兴二继承鲁迅传统的杂文三小品散文的多样风致第二十八章戏剧(三)一“广场戏剧”的三次高潮二大后方、上海孤岛:“剧场戏剧”再度兴起三沦陷区职业化、商业化的“剧场戏剧”的繁荣第二十九章台湾文学一台湾现代文学发展的历史轮廓二台湾现代文学的代表性作家。
第十章茅盾一.生平及主要创作茅盾生于1896年,逝世于1981年。
原名沈德鸿,字雁冰,浙江桐乡人。
“茅盾”是他1927年发表第一篇小说《幻灭》时开始使用的笔名。
在第一个十年中,他主要以文学批评家显身文坛,另有些散文创作;进入第二个十年,他接过文学研究会“人生派”的创作主张并加以发展,开创了新的文学范式,这就是“社会剖析小说”,使之成为左翼小说的创作主流,也使第一个十年中长篇小说的幼稚状态,在他手里走向成熟,他也同时成为排名鲁、郭之后的现代文学公认的巨匠。
创作于1927年秋至1928年春的三篇具有意蕴连续性的中篇《幻灭》、《动摇》、《追求》又称《蚀》三部曲。
作为分别以主人公章静离家投身时代革命洪流后的“幻灭”,方罗兰在革命处于变动和曲折时的“动摇”,和张曼青的教育救国、王仲昭的新闻救国以及章秋柳、史循的自我麻醉式颓废——理想与现实的巨大差距,使他们的“追求”屡屡失败,等等,真实地展现了这一时期的现实风貌,知识分子的奋斗与迷惘以及创作主体的心路发展历程。
到了1929年,作者又开始摆脱现实剧烈变动后的矛盾和苦闷,走过《虹》的桥梁,进入了创作的新阶段,写下了“农村三部曲”(《春蚕》、《秋收》、《残冬》)和《林家铺子》,尤其是《林家铺子》等标志左翼小说创作高峰的作品。
抗战爆发后,他写出了长篇《第一阶段的故事》、中篇《走上岗位》。
创作于1941年的日记体长篇小说《腐蚀》,则是他在小说艺术创新中的又一部力作。
1942年的未完长篇《霜叶红似二月花》又似乎有意“荡开一笔”,侧重去描写世纪初至五四前的中国社会,虽然未写完,但对社会巨大变化之前的种种征兆的揭示以及其在各个社会阶段人物心灵世界中激起的波澜却已跃然纸上。
1945年创作了他唯一的剧作《清明前后》,主题是对《子夜》的延伸,但对民族资产阶级的描写更具真实感、细腻性。
1948年的长篇《锻炼》是《走上岗位》的进一步展开,揭示了抗战背景下的广阔社会生活与阶级矛盾。
建国后,已经身为国家部门领导人的茅盾主要从事文学批评,写下了大量的评论文章,却再无创作,只是在1974年试图续写《霜叶红似二月花》,却已失先前的风采。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简答题整理(四)(1)简述沈从文的创作思想1、沈从文把创作看成是自我生命意识的自由表现。
在小说中表现真实地自我,自由地写自己所经历的题材与所经历的磨难,以及心灵的真切感受,其作品几乎可以看成是他的“自叙传”。
2、对人性的讴歌与表现,是沈从文在创作中一以贯之的审美思想。
这种创造思想是受到“五四”新文化运动与思潮的积极影响。
沈从文把表现人性看成是美的至极,把它当作文学表现的终极理想。
他笔下的各种劳动者都表现出真、善、美的人性。
生命、人性、自然三者的统一,构成了“一种爱与美的新的宗教”。
(2)分析评价《边城》中的“边城世界”的特点和意义《边城》是沈从文的一部优秀的中篇小说。
一、《边城》用人性描绘了一个瑰丽而温馨的“边城”世界,一个充满“爱”与“美”的天国。
1、这里人性皆真、善、美。
人人勤劳,为他人作奉献。
如老船夫忠于职守,对过河人分文不收,实在难却的则买了烟茶再招待乡亲。
船总顺顺虽是富人,但常常体恤穷苦人,老船夫死后,他资助并组织安排料理丧事。
商客、妓女等各式人均待人以诚,表现出仁厚、纯朴的土性乡风。
加上美丽的自然环境,俨然是如诗如画的世外桃源。
2、集中表现“边城”世界人性美的,是发生在这里的一个爱情悲剧,这个故事也同样建立在人性思想的基础之上。
船总的两个儿子天保、傩送同时爱上了老船夫的外孙女翠翠,而翠翠却是心属傩送。
天保求婚未成,失望之下驾船外出而以外溺水而死。
船总在大儿子死后,一时未答应傩送娶翠翠的要求,使傩送与其父发生争吵而远走他乡。
这种种的“不巧”,使翠翠与傩送的爱情终成“善”的悲剧。
天保与傩送,对翠翠展开自由竞争,未伤同胞之情。
作者所表现的似乎是一个“谁也没有错”的悲剧。
二、浓厚的悲剧意识以翠翠为中心人物的恋爱悲剧,其实并非完全是“谁也没有错”的悲剧。
苗、汉两个民族婚俗的对立与矛盾,是悲剧产生的一个根本原因。
苗族的婚俗,是青年男女自由恋爱成婚。
傩送以“马路”求婚,是苗族的习俗。
第十章茅盾一.生平及主要创作茅盾生于1896年,逝世于1981年。
原名沈德鸿,字雁冰,浙江桐乡人。
“茅盾”是他1927年发表第一篇小说《幻灭》时开始使用的笔名。
在第一个十年中,他主要以文学批评家显身文坛,另有些散文创作;进入第二个十年,他接过文学研究会“人生派”的创作主张并加以发展,开创了新的文学范式,这就是“社会剖析小说”,使之成为左翼小说的创作主流,也使第一个十年中长篇小说的幼稚状态,在他手里走向成熟,他也同时成为排名鲁、郭之后的现代文学公认的巨匠。
创作于1927年秋至1928年春的三篇具有意蕴连续性的中篇《幻灭》、《动摇》、《追求》又称《蚀》三部曲。
作为分别以主人公章静离家投身时代革命洪流后的“幻灭”,方罗兰在革命处于变动和曲折时的“动摇”,和张曼青的教育救国、王仲昭的新闻救国以及章秋柳、史循的自我麻醉式颓废——理想与现实的巨大差距,使他们的“追求”屡屡失败,等等,真实地展现了这一时期的现实风貌,知识分子的奋斗与迷惘以及创作主体的心路发展历程。
到了1929年,作者又开始摆脱现实剧烈变动后的矛盾和苦闷,走过《虹》的桥梁,进入了创作的新阶段,写下了“农村三部曲”(《春蚕》、《秋收》、《残冬》)和《林家铺子》,尤其是《林家铺子》等标志左翼小说创作高峰的作品。
抗战爆发后,他写出了长篇《第一阶段的故事》、中篇《走上岗位》。
创作于1941年的日记体长篇小说《腐蚀》,则是他在小说艺术创新中的又一部力作。
1942年的未完长篇《霜叶红似二月花》又似乎有意“荡开一笔”,侧重去描写世纪初至五四前的中国社会,虽然未写完,但对社会巨大变化之前的种种征兆的揭示以及其在各个社会阶段人物心灵世界中激起的波澜却已跃然纸上。
1945年创作了他唯一的剧作《清明前后》,主题是对《子夜》的延伸,但对民族资产阶级的描写更具真实感、细腻性。
1948年的长篇《锻炼》是《走上岗位》的进一步展开,揭示了抗战背景下的广阔社会生活与阶级矛盾。
建国后,已经身为国家部门领导人的茅盾主要从事文学批评,写下了大量的评论文章,却再无创作,只是在1974年试图续写《霜叶红似二月花》,却已失先前的风采。
二.《子夜》1930年思想界发生了一场关于中国社会性质问题的论战,有人说中国已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左翼知识分子则反驳说中国社会仍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性质。
作为左翼作家中坚之一的茅盾则“要用形象的语言艺术的手腕来表现社会现象的各方面”,《子夜》应运而生。
1.思想内容:作为描述和展示了三组矛盾:买办资产阶级与民族资产阶级的矛盾;民族资产阶级与工人阶级的矛盾;地主阶级与农民阶级的矛盾。
第一组是主要矛盾。
作为描写民族工业资本家吴荪甫一心想成就自己的事业,但当时的中国不是当初处于自由竞争下的法国,美国支持下的金融资本家赵伯韬要用金融资本来支配工业资本,协助美国摆脱经济危机,在他的侵轧下,吴面临重重危机,他把危机转嫁到工人身上,但这时的工人已是独立的政治力量,工潮使他又面临一重危机;同时,战乱、剥削使农村经济迅速破产,农民揭竿而起,他苦心经营的“双桥王国”土崩瓦解,断了他的生产原料。
在“三条等线”上拼搏的吴纵有天大才干也摆脱不了失败命运。
作品由此表明:30年代初的中国并没有走向资本主义的道路,相反在帝国主义的侵轧下更加殖民地化了:这一现实决定了中国民族资本阶级不可能负起振兴民族主义工业的使命;如果不站到反帝反封建这一立场上来,结果是死路一条。
2.艺术特点:(1)在人物塑造上注重写出个性。
这又集中体现在主人公吴荪甫的身上:雄心与盲目,又才干与目光短浅,自信自强与刚愎自用、虚弱颓废,以及民族感情上的仇恨帝国主义买办和政治立场上的敌视工农等,都统一在这一人物身上;而这些又是在时代大环境和许许多多具体生动的个体环境中得以显现的,充分体现了“双典”的创作追求,从而使这个人物成为30年代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典型。
对屠维岳等人物塑造也是如此。
(2)结构宏大严谨:全书19章,1、2章交代人物、提示线索,此后17章一环套一环,头绪繁多又有条不紊;各章各有重点却又服从吴、赵斗争这一主线;全书以吴老太爷命丧“现代都市”吴荪甫却在此前提下欲大干一场开篇,最后又以其破产出走而结束,不仅首尾呼应,也暗示了不同社会力量的更替与沉浮。
(3)人物语言个性化,叙述语言简洁则隐含讽喻,与作品内容融为一体;规范的现代语言,既无欧化痕迹,又不平白粗浅,偶用成语更使全书语片丰富,趣味昂然。
第十一章老舍一、生平及主要创作老舍生于1899年,去世于1966年,字舍予,笔名老舍,满族,北京人。
从小大杂院里的生活使他非常熟悉北京下层市民的生活和文化,这对他以后的创作生涯和倾向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
1926年旅居英国期间创作了三部长篇小说《老张的哲学》、《赵子曰》、《二马》。
1930年回国后又有《猫城记》、《离婚》、《牛天赐传》和《骆驼祥子》等长篇,以及中篇《月牙儿》,短篇《断魂枪》、《柳家大院》和《微神》等。
全民抗战爆发后投身抗战,担任了“文协”的总务部主任,负责“文协”的日常工作,并写下了多卷部的长篇小说《四世同堂》。
建国后仍有大量创作,以剧本《龙须沟》、《茶馆》为代表。
老舍以自己的创作,构筑起他独特的文化视野中的“市民世界”,他通过对北京市民日常生活全景式的风俗、风情描写,对处于转型期的中国文化,尤其是市民文化做了深入的审视和反省:既有批判,又有眷意,冷静,幽默又含有淡淡哀婉(以《断魂枪》为例)加上他以北京话为基础提炼出的文学语言,使他不仅远离了二三十年代的欧化式知识分子腔调,而是以“京味”标志出现代化小说在他手里凸显民族化与个性化方面的成就。
在他的市民世界中,又以对“老派市民”的描写更为生动。
《二马》中的老马,令人联想到阿Q,《猫城记》以寓言的方式写出了“老中国儿女”的保守、愚昧,《离婚》中的张大哥写出了老派市民的知足认命、墨守成规。
《四世同堂》中的祈老太爷在日本人打到北京了,快成亡国奴了,仍要依循祖传的礼节、规矩去办自己的生日以保持自己的体面。
依此,老舍把五四以来的“改造国民性”文学为题,进行了新的拓展。
另一方面,老舍的一些作品也包含着某些排推现代文明的意识,像《月牙儿》对“意识神圣”、“婚姻自由”的否定,《骆驼祥子》认为“爱与不爱,穷人得在金钱上决定”等等。
固然,对于穷苦人来说最基本的是生活的物质需要,但并不等于婚姻自由等是错的。
中国古典文学中不也照常有肯定爱情神圣的创作吗?《断魂枪》在表现对传统文明的失落感上更为明显,难道火车、快枪等现代文明的成果不该取代传统的东西吗?老舍在批判中国人劣根性的同时,是否自己也未能摆脱某些思维或心理的局限呢?所以感觉老舍的创作多少缺点现代气息。
二、《骆驼祥子》1、祥子形像的塑造及其内涵祥子是老舍塑造的城市下层劳动者的著名形象。
他是一个失掉土地的农民,18岁便流入北京城,靠拉洋车谋生。
他像骆驼一样坚韧、耐劳,只想凭自己的力气买一俩属于自己的车,不受车场主盘剥,可是历尽艰辛买的车被乱兵抢走,第二次好不容易凑够的钱又被一个侦探劫走;在同虎妞纠缠而“失足”被迫与其结婚是他遭受的一次重大打击,但他仍未失去对人生的希望,他用虎妞的私房钱第三次买车,仍想依靠劳动生活下去。
可是虎妞死于难产,为料理丧事又不得不把车卖掉,尤其是他理想中的人小福子被逼死,断绝了他对生活的最后信念。
至此,祥子经历了他人生路上的三个阶段:在自食其力的劳动中充满自信、好强;在畸形结合的家庭生活中苦苦维系,挣扎而终归一切落空;在绝望中扭曲了灵魂而堕落成行尸走肉。
祥子的人生悲剧具有社会、家庭和心灵方面的多重原因,也是一个凝聚着普遍意义上的人的生存艰辛意蕴的人物形象。
2、虎妞与作者的世态化和风俗画色彩虎妞形象的刻画使作者的世态化和风俗画色彩增加了许多。
作为一个世俗形象,他一方面联系着北京古都社会中一般的风俗文化,成就了作品浓郁的“京味”;另一方面她又联系着北京市民社会中特殊的下九流文化,正是这方面的揭示,使作品具备了强烈的批判性,因这种下九流文化是剥削阶级文化的向下渗透,也是北京中下层市民不良习性的向上升腾;而处于其中的虎妞既是它的体现者又是它的牺牲者。
她三十七八守着女儿寡体现的是婚姻须门当户对的规矩,正是这一点使父亲当她下嫁一个拉车的以后不惜典卖车场,也不让女儿得到这份产业;但虎妞尽管受着这种观念文化的打击,却始终想着要摆脱它,她的诱骗祥子就范,而后又像“猫叼住一个小老鼠”一样支配祥子,以地痞式的强横表达自己的疼爱等,正显示了她也是这种观念文化的构成和营造者。
在相当程度上,作品正是通过她的塑造,把古都的文化心理和文化景观与下层劳动者的美德、蜕变和悲剧命运交融在一起的。
第十二章巴金一、生平与主要创作巴金生于1904年,去世于2005年,四川成都人。
原名李尧棠,字芾甘。
1923年后先后在上海、南京求学,1927年赴法国留学。
巴金最初的志向是投身社会政治改革,所以曾向往过无政府主义和俄国的“民粹派”,并直接参加过无政府主义的运动。
政治活动的挫折和理想的失落,使他陷入苦闷,为了宣泄情感,纪念曾共同苦斗的朋友,他想到了文学,于是有了处女作《灭亡》。
在这部长篇小说中,巴金塑造了一个悲剧英雄杜大心,他那绝望而又抗争不已的精神得到很多青年读者的共鸣,所以连载和出版后又被连印了20多版(1929年)。
这无疑是对巴金走文学的路有重要的鼓舞作用。
1928年12月,他回到祖国在上海从事文学编辑与创作。
1931年后的几年,他的创作进入高峰期,写下了“爱情三部曲”《雾》、《雨》、《电》,塑造了各种不同类型的青年形象;并创作了他的代表作《家》;还有《春天里的秋天》、《砂丁》,短篇集《复仇集》、《光明集》、《将军》、《神·鬼·人》,并重作了《新生》。
至1940年,又先后创作了《春》、《秋》,与《家》一起,合称“激流三部曲”。
抗战爆发,参加“文协”,被选为理事。
1938年到1943年,创作了《火》三部曲(曾被冠以“火焰三部曲”)。
从1944年开始,再创作《憩园》、《寒夜》、《第四病室》。
《憩园》拓展“激流三部曲”的主题,在揭示封建家庭制度罪恶的同时,更蕴含了一种深层的人性和对人生的哲理认识在里面,令人联想起契诃夫的著名作品《樱桃园》,标志着巴金的创作由“青春型”的热情倾泻步入了体味、展示人生悲剧、具备深沉、细腻特点的新阶段。
而《寒夜》则是这种转变的代表。
作品描写的是抗战后期一对自由恋爱的知识分子汪文宣与曾树生的家庭悲剧,发掘出了酿成这一悲剧的社会原因,并对更深沉意义上的“人性困境”作了揭示。
建国后主要是写散文。
1986年完成的《随想录》150篇,42万字,以对文学以及自身在建国后思想心灵历程的深入,真实反思,使晚年的生命闪烁出耀眼的光辉,其逝去后被誉为“世纪的良心”。
二、《家》的思想内容与人物塑造1、思想内容:在现代文学的第二个十年,作为民主主义作家的巴金,创作承接五四,把民主、科学的主体进一步延伸与深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