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四:串行接口输入输出实验
- 格式:doc
- 大小:37.00 KB
- 文档页数:2
串⼝通信实验报告
⼤连理⼯⼤学实验报告
成绩:
串⼝通信实验
⼀、实验⽬的和要求
了解串⼝通信的原理与机制
掌握基于8051的串⼝通信硬件电路设计⽅法
掌握8051串⼝通信程序调试⽅法
⼆、实验原理和内容
实验原理:
1.串⼝通信简介
串⼝通信是指数据在⼀根数据线上按照⼆进制数的数位⼀位接⼀位的传输。其特点是通信线路简单,只要⼀对传输线就可以实现通信(如电话线),可⼤⼤地降低成本,适⽤于远距离通信。缺点是传送速度慢。
2. 51单⽚机串⾏⼝简介
51单⽚机的串⾏⼝是⼀个可编程全双⼯的通信接⼝,具有UART(通⽤异步收发器)的全部功能,能同时进⾏数据的发送和接收,也可以作为同步移位寄存器使⽤。
51单⽚机的串⾏⼝主要由两个独⽴的串⾏数据缓冲寄存器SBUF组成,它可以通过特殊功能寄存器SBUF对串⾏接收或串⾏发送寄存器进⾏访问,两个寄存器共⽤⼀个地址99H,但在物理上是两个独⽴的寄存器,由指令操作决定访问哪⼀个寄存器。执⾏写指令时访问串⾏发送寄存器;执⾏读指令时,访问串⾏接收寄存器。
3.串⾏⼝控制寄存器SCON
串⾏⼝控制寄存器SCON⽤来设定串⾏⼝的⼯作⽅式、接收或发送控制位以及状态标志位等。
在本实验中设定SM0为0,SM1为1,采⽤串⾏⼝的⼯作⽅式1(8位异步收发,波特率可变,由定时器控制)。允许串⾏接收位REN设置为1,其它控制、标志位设置为0。(即令SCON=0X50)
4.定时器/计数器模式控制寄存器TMOD
定时器/计数器模式控制寄存器TMOD是⼀个逐位定义的8位寄存器,其中低四位(即D0 ~ D3)定义定时器/计数器T0,⾼四位(即D4 ~ D7)定义定时器/计数器T1。
串行口实验报告
串行口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
本次实验旨在通过串行口通信实验,掌握串行口通信的基本原理和使用方法,
加深对计算机硬件接口的理解。
二、实验原理
串行口通信是一种常用的计算机通信方式,通过串行口可以实现计算机与外部
设备的数据传输。串行口通信的基本原理是将数据位按照一定的顺序逐个传输,每个数据位都有一个起始位和一个停止位,以及可能的奇偶校验位。串行口通
信的数据传输速率可以通过波特率来衡量。
三、实验器材
1.计算机
2.串行口线缆
3.串行口设备(如串口打印机、串口调试器等)
四、实验步骤
1.将串行口线缆的一端插入计算机的串行口,另一端插入串行口设备。
2.打开计算机,进入操作系统。
3.在操作系统中打开串行口通信软件。
4.在串行口通信软件中设置波特率、数据位、停止位、奇偶校验位等参数。
5.发送数据:在串行口通信软件中输入需要发送的数据,点击发送按钮进行数
据传输。
6.接收数据:在串行口通信软件中接收并显示从串行口设备传输过来的数据。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
在本次实验中,我们使用了串行口通信软件与串行口设备进行数据传输。通过设置合适的参数,我们成功地发送和接收了数据。
在实验过程中,我们发现串行口通信的波特率设置对数据传输速率有着重要影响。较高的波特率可以实现更快的数据传输,但也容易造成数据传输错误。因此,在实际应用中,需要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波特率。
此外,我们还观察到了串行口通信的数据位、停止位和奇偶校验位等参数的作用。数据位决定了每个数据字节的位数,停止位用于标识数据传输的结束,奇偶校验位则用于检测和纠正传输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错误。
实验六键盘接口实验
姓名专业通信工程学号成绩
一、实验目的
1.掌握Keil C51软件与Protues软件联合仿真调试的方法;
2.掌握单片机的键盘接口电路;
3.掌握单片机键盘扫描原理;
4.掌握键盘的去抖原理及处理方法。
二、实验仪器与设备
1.微机1台 C51集成开发环境 3。Proteus仿真软件
三、实验内容
1.用Proteus设计一矩阵键盘接口电路。要求利用P1口接一4*4矩阵键盘。
串行口通过一74LS164接一共阴极数码管。参考电路见后面。
2.用线反转法编写矩阵键盘识别程序,要求采用中断方式(列线通过4输
入与门74LS20接/INT0),无按键按下时,数码管循环画“8”;有按键
按下时产生中断并将按键的键值0~F通过串行口输出,在数码管上显示
3秒钟后返回;返回后,数码管继续循环画“8”。
3.将P1口矩阵键盘改为8个独立按键(用中断方式设计),键盘通过74LS30
(8输入与非门)和74LS04(六反相器)与/INT0相连,重新编写识别
和显示程序。
四、实验原理
矩阵键盘识别一般应包括以下内容:
1)判别有无键按下。
2)键盘扫描取得闭合键的行、列号。
3)用计算法火或查表法得到键值。
4)判断闭合键是否释放,如果没释放则继续等待。
5)将闭合键的键值保存,同时转去执行该闭合键的功能。
五、实验步骤
1.用Proteus设计键盘接口电路;
2.在Keil C51中编写键盘识别程序,编译通过后,与Proteus联合调试;
3.按动任意键,观察键值是否能正确显示。
六、电路设计及调试、程序
1)程序设计:矩阵键盘
#include<>
实验三串行口通信实验
一、实验内容
据图1所示电路,两个同学为一组分为甲方、乙方,所有实验都采用方式3,偶校验,波特率为2400bit/s,采用T1作波特率发生器,均采用中断发送和接收。按键值a:按K1,a=0x01;按K2,a=0x02;按K3,a=0x04;按K4,a=0x08。
1、单向通信
向甲方连续不断地发送变量a的值,未按键,a=0x0f,按键后根据按键确定a值;并将a的值取反从P0口输出,控制D0、D1、D2、D3相应点亮。乙方接收到数据并偶校验正确后,将接收数据取反从P0口输出,控制D0、D1、D2、D3相应点亮。
2、双向通信
甲方连续不断地发送变量a的值,未按键,a=0x0f,按键后根据按键确定a 值;乙方未按键不发送,按键后将a*16发送;甲乙双方都将发送数据与接收数据相或后再取反,从P0口输出控制D0—D7相应点亮。
3、间隔发送
未按键,甲方不发送数据,按键后甲方每隔50ms连续发送4个字节:0xff、a、a、a。乙方只在收到甲方数据0xff后的3个数据并验证相同时,才将接收数据*16发送。甲乙双方都将发送数据与接收数据相或后,从P0口输出控制D0—D7相应点亮。
二、实验方案
本人负责编程和处理乙机的编程和实验。
1、总体方案设计
所用硬件:AT89C52、BUTTON、LED、10BQ040、电源
共有4个按键K1、K2、K3、K4,分别连接到单片机P2.0、P2.1、P2.2、P2.3引脚,按键后对应引脚为低电平,通过4个二极管5连接到P3.2(外部中断0),通过通信接口排插将甲机的TXD、RXD连接到乙机的RXD、TXD。
北京林业大学
11学年—12学年第 2 学期计算机组成原理实验任务书
专业名称: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实验学时: 2
课程名称:计算机组成原理任课教师:张海燕
实验题目:实验七串行接口输入输出实验
实验环境:TEC-XP+教学实验系统、PC机
实验内容
1.串行接口输入输出;
2.串行接口扩展。
实验目的
学习串行口的正确设置与使用。
实验要求
1.实验之前认真预习,明确实验的目的和具体实验内容,做好实验之前的必要准备。
2.想好实验的操作步骤,明确通过实验到底可以学习哪些知识,想一想怎么样有意识地提高教学实验的真正效果;
3.在教学实验过程中,要爱护教学实验设备,记录实验步骤中的数据和运算结果,仔细分析遇到的现象与问题,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有意识地提高自己创新思维能力。
4.实验之后认真写出实验报告,重点在于预习时准备的内容,实验数据,运算结果的分析讨论,实验过程、遇到的现象和解决问题的办法,自己的收获体会,对改进教学实验安排的建议等。善于总结和发现问题,写好实验报告是培养实际工作能力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应给以足够的重视。
必要知识
串行接口是计算机主机和某些设备之间实现通信,硬件造价比较低廉、标准化程度比较高的一种输入输出接口线路,缺点是通信的速度比较低。从在程序中使用串行接口芯片的角度看,接口芯片内有用户可以访问的4个寄存器,分别是接收CPU送来数据的输出数据缓冲
寄存器,向CPU提供数据的输入数据缓冲寄存器,接收CPU发来的控制命令的控制寄存器,向CPU提供接口运行状态的状态寄存器,必须有办法区分这4个寄存器。接口芯片中还有执行数据串行和并行转换的电路,接口识别电路等。
实验四串口通信实验
一.实验目的:
1.掌握ARM的串行口工作原理。
2.学习并编程实现AR,的UART通信。
3.掌握S3C2410X寄存器配置方法。
二、实验设备:
PC机一台 ADT IDE集成开发环境 JXARM9-2410教学实验箱
三、实验内容:
实现查询方式串口的收发功能。接受来自串口(通过超级终端)的字符,并将接收到的字符发送到超级终端。
四、基础知识:
1.异步串行通讯
(1)异步串行方式是将传输数据的每个字符一位接一位(例如先低位、后高位)地传送。(2)数据的各不同位可以分时使用同一传输通道,因此串行I/O 可以减少信号连线,最少用一对线即可进行。
接收方对于同一根线上一连串的数字信号,首先要分割成位,再按位组成字符。为了恢复发送的信息,双方必须协调工作。
(3)在微型计算机中大量使用异步串行I/O 方式,双方使用各自的时钟信号,而且允许时钟频率有一定误差,因此实现较容易。但是由于每个字符都要独立确定起始和结束(即每个字符都要重新同步),字符和字符间还可能有长度不定的空闲时间,因此效率较低。
2.异步串行通信中的字符传送格式
❑开始前,线路处于空闲状态,送出连续“1”。传送开始时首先发一个“0”作为起始位,然后出现在通信线上的是字符的二进制编码数据。
❑每个字符的数据位长可以约定为5位、6位、7位或8位,一般采用ASCII编码。后面是奇偶校验位,根据约定,用奇偶校验位将所传字符中为“1”的位数凑成奇数个或偶数个。也可以约定不要奇偶校验,这样就取消奇偶校验位。最后是表示停止位的“1”
信号,这个停止位可以约定持续1 位、1.5 位或2 位的时间宽度。
基于Labview的串行通信接口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
通过软件Labview编写前面板和程序框图,通过该面板实现计算机与外围设备的串口通信。设置好通信端口,波特率等参数后,在输入控件中输入数据字符,当点击发送按钮时,下位机发生相应的变化。前面板如下图所示。
二、实验器材
PC机一台,单片机开发箱,220V交流电源,Labview软件,导线若干等。
三、实验原理
首先是要确认仪器选择的通信模式是串口通信模式,串口通信是按位(bit)发送和接收数据。现在的仪器一般都至少有二种通信模式,一种是RS232,一种是GPIB。我们使用RS—232接口。
biew中的串口应用
Labview在仪器I/O的串口中提供了大量串口相关的VI或软件进行连接的机
制,所以实现串口通信,可以使用其本身提供的串口VI。如下图所示。
此模板共有8个操作函数,其中,前4个函数在串口通信中经常应用。下面简单介绍这4个常用的VISA(Virtual Instrument Software Architecture)串口函数。
1)VISA配置串口设定波特率、数据位、停止位、奇偶校验位、流控制、超时处理、终止符和终止符使能等参数,将VISA资源名称指定的串口按特定设置初始化。
2)VISA写入将“写入缓冲区”的数据写入VISA资源名称指定的串口。注意:VISA通信接收或发送数据都是字符串(ASCII)。若接收或发送的字符串是“1、2、3、4”,在内存中存储的是ASCII,因为“1”=31(十六进制)、“2”=32(十六进制)、“3”=33(十六进制)和“4”=34(十六进制),所以串口缓存接收/发送的数据实际是16进制的31、32、33、34。
串行通讯实验报告
串行通讯实验报告
一、引言
串行通讯是一种在计算机和通信领域中常见的数据传输方式。与并行通讯相比,串行通讯一次只传输一个比特位,但由于其简单性和可靠性,广泛应用于各种
领域。本实验旨在通过实际操作串行通讯的硬件设备和软件实现,深入了解串
行通讯的原理和应用。
二、实验目的
1. 理解串行通讯的基本原理;
2. 掌握串行通讯的硬件设备和软件实现方法;
3. 学会使用串行通讯进行数据传输。
三、实验设备和材料
1. 一台计算机;
2. 串行通讯设备:串行数据线、串行通讯接口等;
3. 实验软件:串行通讯调试助手等。
四、实验步骤
1. 连接串行通讯设备:将串行数据线连接到计算机的串行通讯接口上;
2. 打开串行通讯调试助手软件,并设置串行通讯的参数,如波特率、数据位、
停止位等;
3. 编写发送数据的程序:使用编程语言编写一个简单的程序,通过串行通讯接
口发送数据;
4. 编写接收数据的程序:编写另一个程序,通过串行通讯接口接收并处理发送
的数据。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
经过实验,成功实现了串行通讯的数据传输。通过串行通讯调试助手软件,可
以观察到数据的发送和接收情况,确保数据的准确传输。实验中,我们还尝试
了不同的波特率和数据位设置,发现较高的波特率和较多的数据位可以提高数
据传输的速度和精度。
六、实验总结
串行通讯作为一种常见的数据传输方式,在计算机和通信领域中具有广泛的应用。通过本次实验,我们深入了解了串行通讯的原理和应用,掌握了串行通讯
的硬件设备和软件实现方法。实验结果表明,串行通讯具有简单可靠的特点,
可以实现高效的数据传输。在实际应用中,我们需要根据具体需求选择合适的
实验四 串行通信实验
一、实验目的
1.了解51单片机串行口的结构、串行通讯的原理。
2.掌握51单片机与PC 机之间通讯的方法。
3. 学习系统应用程序的设计和调试
二、实验设备
PC 机一台 、 实验教学板一块。
三、实验原理
51单片机的串行接口是全双工的,它能做异步接收器/发送器(UART ),也能做同步移位寄存器使用。在做UART 使用时,相关的寄存器有SBUF 、SCON 、和PCON 中的波特率倍增位SMOD 。
SBUF 是数据发送缓冲器和接收缓冲器,逻辑上用同一个地址,物理上是分开的,用读写操作来选择。SCON 是串行口控制寄存器,用于设定串行口的工作方式;保存方式2和方式3的第9位数据;存放发送、接收的中断标志。在串行通讯的方式1和方式3中,通信的波特率是可以设置的,满足下式:
2/132
SMOD
=⨯波特率(定时器计数器的溢出率)
PC 机的串行通讯口是借助通用异步接收发送器8250(或16C550等)实现的,可使用comdebug.exe 等提供了有关串行口的收、发操作窗口的软件实现通讯。PC 机的串行通讯采用RS232电平,因此要求单片机的实验板也要配置RS232接口,解决逻辑电平的配接。如果通讯距离较远,则要配接调制解调器。
四、实验内容
1, 自发自收
用一根短路线,将实验板中RS232插口的RXD 和TXD 两个插孔短路。然后编程设定串行口为工作方式1,传送55H 和0AAH 两个数据。
实验要求:程序采用查询方式。每传送、接收一个数据,做一次检查,看是否正确,若两次都正确,则在显示器上显示“GOOD”,若不正确,则不显示,并要重新传送。
实验六串行口通信实验
一、实验内容
实验板上有RS-232接口,将该接口与PC机的串口连接,可以实现单片机与PC机的串行通信,进行双向数据传输。本实验要求当PC机向实验板发送的数字在实验板上显示,按实验板键盘输入的数字在PC机上显示,并用串口助手工具软件进行调试。
二、实验目的
掌握单片机串行口工作原理,单片机串行口与PC机的通信工作原理及编程方法。
三、实验原理
51 单片机有一个全双工的串行通讯口,所以单片机和电脑之间可以方便地进行串口通信。进行
串行通讯信要满足一定的条件,比如电脑的串口是RS232电平(-5〜-15V为1, +5〜
+ 15V为0),而单片机的串口是TTL电平(大于+2.4V为1,小于-0.7V 为0),两者之间必须有一个电平转换电路实现RS232电平与TTL电平的相互转换。
为了能够在PC机上看到单片机发出的数据,我们必须借助一个Windows软件进行观察,这里
我们可以使用免费的串口调试程序SSCOM3或Windows的超级终端。
单片机串行接口有两个控制寄存器:SCON和PCON。串行口工作在方式0时,可通过
外接移位寄存器实现串并行转换。在这种方式下,数据为8 位,只能从RXD 端输入输出,TXD 端用于输出移位同步时钟信号,其波特率固定为振荡频率的1/12。由软件置位串行控
制寄存器(SCON)的REN位后才能启动,串行接收,在CPU将数据写入SBUF寄存器后,
立即启动发送。待8 位数据输完后,硬件将SCON 寄存器的T1 位置1,必须由软件清零。
单片机与PC 机通信时,其硬件接口技术主要是电平转换、控制接口设计和远近通信接口的不同处理技术。在DOS 操作环境下,要实现单片机与微机的通信,只要直接对微机接口的通信芯片8250 进行口地址操作即可。WINDOWS 的环境下,由于系统硬件的无关性,不再允许用户直接操作串口地址。如果用户要进行串行通信,可以调用WINDOWS 的API
单片机串行口实验报告实验总结
一、实验目的
本实验旨在让学生了解单片机串行口的基本原理和应用,掌握单片机串行口的编程方法,培养学生动手实践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实验器材
1. STC89C52单片机开发板
2. 电脑串口线
3. 电脑终端仿真软件Tera Term
三、实验原理
串行口是单片机与外部设备进行通信的重要接口之一。串行口通信是指将数据一个位一个地传输,每个数据位之间有一个时钟脉冲来同步传输。常见的串行通信协议有RS232、RS485、SPI等。本实验主要涉及到RS232协议。
四、实验内容
1. 实现单片机向电脑发送数据并显示。
2. 实现电脑向单片机发送数据并控制LED灯闪烁。
五、实验步骤
1. 连接STC89C52单片机开发板和电脑,使用Tera Term打开串口终端。
2. 编写程序,设置单片机的串行口通信参数(波特率、数据位数、停
止位数等),并利用SendData函数向电脑发送数据。
3. 在Tera Term中设置相应的串口参数,并打开“local echo”选项,以便观察单片机发送的数据。
4. 编写程序,接收电脑发送的数据,并根据接收到的数据控制LED灯闪烁。
5. 在Tera Term中输入相应的命令,向单片机发送数据,观察LED灯的闪烁情况。
六、实验结果
1. 实现了单片机向电脑发送数据并显示。
2. 实现了电脑向单片机发送数据并控制LED灯闪烁。
七、实验总结
本实验使我对串行口通信有了更深入的理解,掌握了单片机串行口编
程方法。同时也锻炼了我的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实验过程
中还需要注意串口参数设置和通信协议选择等问题,加深了我对这些
串行通信的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
了解串行通信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并通过实际搭建串行通信系统,掌握串行通信的实验过程和操作方法。
二、实验设备
1. 一台个人电脑
2. 两台串行通信设备
3. USB转串口线
三、实验原理
串行通信是将数据按位顺序传输,相对于并行通信来说,节省了传输线的数量。串行通信一般采用帧的方式进行数据传输,包括起始位、数据位、校验位和停止位。在实验中,我们将使用两台串行通信设备通过串口进行数据传输。
四、实验步骤
1. 将一台串行通信设备连接到个人电脑的USB转串口线上,使用USB接口将其连接到个人电脑的USB接口上。
2. 打开串行通信设备的电源,并将其与个人电脑连接好。
3. 在个人电脑上打开串行通信软件,根据实际情况选择波特率、数据位、校验位和停止位等参数,并建立通信连接。
4. 在串行通信软件中,输入要发送的数据,并点击发送按钮。
5. 在另一台串行通信设备上观察接收到的数据。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
经过实验,我们成功地建立了串行通信系统,并进行了数据传输。在发送端输入
的数据在接收端得到了正确的接收,表明串行通信系统正常工作。
通过实验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1. 串行通信较并行通信更经济和节省资源,因为它只需一根传输线,而并行通信需要多根。
2. 串行通信的传输速率相对较慢,但可以通过改变波特率提高传输速度。
3. 串行通信的稳定性较强,不容易出现数据冲突和传输错误。
六、实验总结
通过本次实验,我们了解到了串行通信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并通过搭建串行通信系统实际操作了一次串行通信。实验结果表明串行通信系统正常工作,实验目的得到了满足。
串行通信实验报告
串行通信实验报告
一、引言
在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中,串行通信作为一种常见的数据传输方式,被广泛应
用于各个领域。本实验旨在通过实际操作,了解串行通信的原理和过程,并掌
握串行通信的基本操作方法。
二、实验目的
1. 掌握串行通信的基本原理和概念;
2. 学会使用串行通信进行数据传输;
3. 理解串行通信的优势和应用场景。
三、实验设备和材料
1. 串行通信设备:串行通信线、串行通信接口等;
2. 个人电脑或终端设备;
3. 实验软件或编程语言。
四、实验步骤
1. 连接串行通信设备:将串行通信线连接到电脑或终端设备的串行通信接口上;
2. 配置串行通信参数:根据实验需求,设置串行通信的波特率、数据位、校验
位等参数;
3. 编写发送程序:使用实验软件或编程语言编写发送程序,将待发送的数据转
换为串行通信格式;
4. 编写接收程序:同样使用实验软件或编程语言编写接收程序,接收并解析串
行通信传输的数据;
5. 运行程序:分别运行发送程序和接收程序,观察数据传输的过程和结果;
6. 分析实验结果:根据实验结果,对串行通信的性能和应用进行分析和讨论。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
通过实验,我们成功地实现了串行通信的数据传输。在不同的串行通信参数设置下,我们观察到了不同的传输速率和数据可靠性。较高的波特率可以实现更快的数据传输速度,但也增加了传输错误的可能性。而校验位的设置可以用于检测和纠正传输中的错误,提高数据传输的可靠性。
串行通信在实际应用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例如,在计算机网络中,串行通信被用于连接不同的网络设备,实现数据的传输和交换。在工业自动化领域,串行通信被用于控制和监测各种设备,实现远程操作和数据采集。此外,串行通信还被应用于智能家居、物联网等领域,为各种设备之间的互联提供了便利。
实验报告
一.实验任务
采用UART IP 核,实现Nexys4 或Nexys4 DDR 实验板UART接口之间的通信。要求当拨动开关时,将开关对应的值通过UART1发送到UART2,同时利用LED 灯指示UART2接收到的当前开关的值;当按下按键时,将按键对应的值通过UART2发送到UART1,同时利用数码管指示UART1接收到的当前按下的按键位置码(C,U,d,L,r)。UART 波特率为9600bps。
二.硬件电路框图
三.程序源代码
#include "xil_io.h"
#include "stdio.h"
#include "xintc_l.h"
#include "xgpio_l.h"
#include "xuartlite_l.h"
void UART_SR();
void BtnHandler();
void My_ISR() __attribute__ ((interrupt_handler));
int main()
{
Xil_Out32(XPAR_AXI_GPIO_2_BASEADDR+XGPIO_TRI_OFFSET,0x1f); //设定BUTTON为输入方式
Xil_Out16(XPAR_GPIO_0_BASEADDR+XGPIO_TRI2_OFFSET,0x0); //LED灯输出
Xil_Out32(XPAR_AXI_GPIO_2_BASEADDR+XGPIO_IER_OFFSET,XGPIO_IR_CH1_MASK); //通道1允许中断
Xil_Out32(XPAR_AXI_GPIO_2_BASEADDR+XGPIO_GIE_OFFSET,XGPIO_GIE_GINTR_ENABLE_ MASK); //允许GPIO中断输出
实验五串行接口输入/输出实验
一、实验目的
1、学习TEC-XP+教学计算机I/O接口扩展的方法;
2、学习串行通信的基本知识,掌握串行通信接口芯片的设置和使用方法。
二、实验说明
1、TEC-XP+教学计算机的I/O结构
TEC-XP+教学计算机配置有COM1和COM2两个串行接口,其中COM1是TEC-XP+默认的标准接口,与PC终端相连接,监控程序负责对COM1进行初始化和使用管理。COM2预留给用户扩展使用,监控程序不能识别COM2,也不对COM2进行任何操作,用户需要对COM2进行初始化和使用管理。COM1和COM2均由可编程串行通信接口芯片intel8251芯片构成。
2、Intel8251的组成及控制和使用方法
可编程串行通信接口芯片Intel8251支持同步和异步两种通信方式。在异步方式下,波特率为0~19.2Kbps,数据位可为5、6、7或8位,可设1个奇偶校验位,1个起始位,1个、1.5个或2个停止位。Intel8251内部有7个功能模块负责实现与CPU的数据交换以及与I/O设备的数据通信功能,内部有6个寄存器,其中与异步通信方式的有关的寄存器有5个,即模式寄存器、控制寄存器、状态寄存器、数据发送寄存器和数据接收寄存器。
模式寄存器的功能是设定intel8251的工作模式,控制寄存器的功能是控制intel8251的数据发送和接收等工作过程,状态寄存器的功能是反映intel8251数据发送和接收等工作的状态,各寄存器的格式如图5-1、图5-2和图5-3所示。当CPU把需发送的数据写入数据发送寄存器后,intel8251将自动把数据组成帧并逐位发送出去。Intel8251能自动完成数据接收操作,并把接收到的数据存放在数据接收寄存器中,CPU 从中读取即可。
串口传输实验报告
篇一:RS232串口通信实验报告
RS232串口通信实验报告
学号:
学院:电子信息学院班级:08031102 姓名:张泽宇康启萌余建军时间:XX年11月13日学校:西北工业大学 XX301966 XX301950 XX301961
一.实验题目:
设计一个简单的基于串口通信的信息发送和接受界面
二.实验目的:
1.熟悉并掌握RS232串口标准及原理。
2.实现PC机通过RS232串口进行数据的收发。
3.熟悉VC语言编写程序的环境,掌握基本的VC语言编程技巧。
三.实验内容
程序代码:
P// PC1PC2Dlg.cpp : implementation file
//
#include "stdafx.h"
#include "PC1PC2.h"
#include "PC1PC2Dlg.h"
#ifdef _DEBUG
#define new DEBUG_NEW
#undef THIS_FILE
static char THIS_FILE[] = __FILE__;
#endif
/////////////////////////////////////////////////// ///////////////////////
// CAboutDlg dialog used for App About
class CAboutDlg : public CDialog
{
public:
CAboutDlg();
// Dialog Data
//{{AFX_DATA(CAboutDlg)
enum { IDD = IDD_ABOUTBOX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