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姓心中
- 格式:doc
- 大小:33.00 KB
- 文档页数:15
百姓心中“不老松”:追记晋州市吕家庄村原党支部书记高能权
2010年1月23日,天气阴沉,朔风凛冽。
晋州市吕家庄村一个普通农家小院里,众多的乡亲们在为一位92岁老人的离世失声痛哭,“老书记你忙了一辈子,还没有好好歇歇呢!”村民们抽泣着说。
村委会的值班表上,还排着这位老人的班。
就在前几个月,他还主持制定了村里的发展新规划:制帽厂的规模扩大四分之一,种子培育基地扩大1000亩,继续建设配套齐全、可容纳2000户村民的住宅小区……
这位老人,就是晋州市吕家庄村原党支部书记高能权。
他当了半个世纪的村支书,在91岁高龄时仍以97%的高得票率当选,成为我国在职年龄最大、任职时间最长的农村基层党支部书记。
近日,记者在该村采访时,乡亲们说他们的老支书生前不但耳不聋、眼不花,而且思维敏捷。
“只有紧跟时代,发展才不落趟”
吕家庄村不靠山、不靠水,5500多人仅有6400多亩耕地。
但这样一个无资源的村庄,年工农业总产值1.5亿元,人均纯收入达到7600元。
村民们说,他们能过上今天的好日子,是因为“有一个思想不落后,能跟上形势的好支书”。
1960年,高能权当选村党支部书记。
深谙农业生产的他在全村实行了“三包一奖”的鼓励政策,即包工、包产、包费用和超产奖励,摆脱了平均主义的弊端,调
动起群众的生产积极性,使该村很快成为全镇的富村。
改革开放初期,思想超前的高能权意识到“无工不富”,决定在发展村办企业上先行一步。
当时,上企业非常困难,年近七十的高能权低下头、弯下腰,带领村干部四处跑项目、买设备、求人才。
个年代的酸甜苦辣,今年75岁的村委会副主任高中秋感慨万分:“造纸毛毯厂是村里创办比较早的企业,当时,全国只有天津、上海等几个大城市的厂家能够生产。
建厂首先要有技术,为解决技术难题,老书记就住在天津厂子附近的一个招待所里,天天在厂子副总工程师下班的路上等着,见面就谈技术问题,时间长了,那位副总工程师终于被他的诚意感动,答应每个周末来村里作技术指导。
”
凭着这股闯劲和韧劲,村里相继建成了造纸厂、塑编厂、五金厂、制帽厂等企业。
但是,村里用的是农业电,经常是早上6时停电,晚上9时以后才来,有时停电到晚上11时多,企业没法正常生产。
怎么办?高能权和村里干部群众一商量,决定上变电站。
当时,农民自己上变电站,在全省还没有先例。
高能权和村干部跑县城、省城申请立项、办理手续。
一年多时间,他们光跑石家庄就100多次,有时为了一个签字,等到晚上十一二点。
最后,一座投资53万元的3.5万伏变电站终于投入运行。
“只有紧跟时代,发展才不落趟。
要让群众富起来,光靠集体企业不行,还要让群众多办个体私营经济。
”村里每年拿出50万元资金扶持村民干“个体”,并在能源、占地、信息上给予优惠。
如今,村里的工业小区已有13家个体企业入驻。
工业发展了,高能权又把办企业获得的收益用来反哺农业。
十几年来,村里用于补贴农业的资金有600多万元,先后建成了3000多亩优质麦育种基地,2000亩谷子、大豆良种繁育基地,1000多亩标准化鸭梨生产基地。
如今,吕家庄村集体积累达5000多万元,有轿车、运输车十几辆,联合收割
机、拖拉机等上百台,灌溉实现了节水化,农业实现了机械化。
村里店铺林立、街道整齐,如一繁华小镇。
“只有一心想着群众,群众才服咱的气”
相对于周边的村子来说,吕家庄可谓“富得流油”,仅村集体存款的利息一年就达80多万元。
但高能权的“抠”是远近出了名的。
吕家庄在全国知名度较高,多年来,迎来送往非常多。
可对于前来的客人,包括上级领导,高能权态度十分明了:要么办完事你走人,要么就留下吃碗面。
每年下来,村里的招待费不过2000多元。
采访中,好多村民都提到这样一件事:有一年,上级领导来村里检查工作,招待时买了2公斤瓜子、1.5公斤水果糖。
客人走后,高能权一看还剩下1公斤瓜子、1公斤糖,就让人全部退给了小卖部。
这次招待仅仅花了7元钱。
“只有一心想着群众,群众才服咱的气,才能跟咱走。
”只要是集体的,一分一厘、一个螺丝钉高能权都看在眼里。
建筑施工后剩余的下脚料、废铁、破塑料布,他都积攒起来,当废品卖了后入村里的账。
多年给村集体开小车的司机高国安告诉记者,高能权不抽烟、不喝酒。
每次去省城办事,只要中午以前把事办完,都是跑上一个小时回家里再吃。
“如果下午还要办事,就找个小饭馆,吃一份炒饼,连鸡蛋汤也舍不得喝一碗,一说就是喝水吧,给村里省点,鸡蛋汤还一块钱呢。
”
这个“抠门”的老支书,对改善群众生活却从不抠门。
村里有了钱,先后投资1000多万元建起了高标准教学楼、幼儿园;修了水塔,打了两眼300米以上的深水井,常年免费为群众供水;建起卫星接收站,群众免费看上了36套电视节目;建立农村保健站,村民小病不出村……
在吕家庄,谁家有了事,高能权都会去管;村里有谁病了,他都要去看望;过节了,他早早备好肉、油、面、菜送到困难群众家中。
村民李高峰说:“村里人
信服他,不管大事小事,都喜欢找他说说。
”
高能权性情温和,一辈子没和谁发过脾气,可他却有个外号———“老坚决”。
来由是这样的:1994年村委会盖办公楼,高能权的一个亲戚找他要求承包,并许诺给回扣,被他坚决拒绝了。
他亲自主持工程招标投标,造价由每平方米350元降到了250元,仅此一项就给集体节约资金9万多元。
后来他的这个亲戚说他“老坚决”,好多年都不理他。
就是这个“老坚决”,计划生育,他第一个做妻侄女的工作;一个表亲为多要半米宅基地被他拒之门外;他的孙女在市里读书,村里的车去办事时顺道接送了几次,他也补交了36元车费。
就是这个“老坚决”,当村民们大都住上了二层小楼,他还一直住在平房里;一台打开后满是雪花的电视机看了20多个年头,他还满足地说“能听新闻听戏就行”。
“老支书生前经常告诫我们,谁想给自己捞好处就先辞职。
”村委会主任高海秀介绍说,在高能权的带领下,几十年来,吕家庄村的村干部,都是上任后一直干到老,没有一个中途撤换过,没有出现过一个违法违纪的。
“跟着高书记干,大伙儿心里都有一股子劲儿,就是多为群众谋福利。
”
故事三:土豆面条吃三天
在农村办案,遇到村干部不配合甚至有抵触情绪的事情很多。
一次,张章宝带队到村里办案。
村子距离城区比较远,张章宝一行只好吃住在村里。
由于是反映村干部的问题,村干部对办案人员有较大的抵触心理。
于是,连续三天办案,村里不变样地给办案人员吃了三天土豆面条。
案件得到公正解决,村干部在得知张章宝身患糖尿病后,懊悔不已:“查案三天,我们给老张土豆面条不换样地吃了三天。
唉,真对不住他啊!”
故事四:一起掏出救心丸
党三尧乡五卜素村曾是土右旗有名的“麻烦村”,村民多次越级上访反映村干部的经济问题,旗委、政府先后7次派出调查组均未能妥善解决。
后来旗委将这个问题交给检察院并点名让张章宝带队处理。
接受任务后,张章宝带领干警九下五卜素村,沉到村民当中了解情况。
饿了,粗茶淡饭吃一口;困了,三尺炕头眯一觉。
连续几天把多年积累、农村特有的拼拼凑凑的“组合账”,一囊收的“包包账”,一堆堆“笸箩账”,查了个底儿清。
凭着丰富的经验和扎实的基础工作,他敏锐地感到这个“麻烦村”的问题一直解决不了,主要是因为个别原村干部在背后操纵一些不明真相的村民到
处告状造成的。
找到了症结,张章宝心里有了底。
于是他把全村村民叫到一起,公开对证、对账。
原村干部王某一出现便毫不客气地给张章宝一个下马威:“我,你也敢叫?根本不关我的事!”
张章宝凛然说:“配合查案是每个公民的义务,你当过村干部,更应该配合。
”
看吓不倒对方,王某就开始摆自己的功绩,他盖过一所学校、搭过一个戏台……听到这些,张章宝严肃地说:“邀功你要找对场合,我们现在是查问题,是摆过!你砍过的树盖三所学校、三个戏台都绰绰有余,你说这是功还是过?”
王某没想到张章宝几天时间竟把他的底摸了个透,慌张起来,掏出救心丸说自己受不了惊吓。
恰好张章宝兜里也揣着救心丸,也顺手掏出来一口吞下,趁热打铁说:“我们这年岁,谁没有个小病小灾的?你把问题说清楚了,也许心病就好了?”
三个回合下来,王某再也“威风”不起来,不得不承认张章宝
他们查清的账目都是正确的,现任村干部并不存在经济问题。
问题搞清楚了,村民们热烈鼓掌叫好:“…宝科长‟真有两下子!”
现如今,五卜素村人心稳定,新农村建设如火如荼,该村还成了土右旗检察院的联系点。
故事五:老会计的牛脾气
2009年8月的一天,张章宝来到明沙淖乡小板申气村。
此前,小板申气村几十号人到土右旗检察院上访,反映村里几十亩耕地被人承包以后几十万元承包费去向不明。
掌握承包费去向的是70多岁的老会计,当被问及村民反映的问题时,老会计瞪眼说:“我说不清,不知道!”
张章宝和气地说:“那您把账本拿出来看看吧。
”
这个账本是村民也想看却没看到的,所以才有了几十号人的上访。
然而,老会计却说:“账本啊?早丢了!谁知道账本跑哪儿去了。
”
张章宝严肃地说:“那可就麻烦了。
村民反映的问题这么严
重,如果有账本,还可以查出来是谁的责任;现在没了账本,您又说不清,这些责任恐怕要由您一个人担了。
”
老会计急了:“反正我没拿钱!”
老张笑了:“您要没问题,就应该把账本拿出来啊。
您做了20多年的会计,怎么可能把账本给弄丢了呢?”
老会计嗫嚅着说不出话来。
第三天,老会计终于把一部分账本拿了出来。
第四天,老人将全部账册都放在了张章宝面前。
经查,几十万元承包费早已在村集体的账上,老会计之所以不交账册,是因为他即将退休,而他对这个能给他带来荣誉和面子的村会计的职务恋恋不舍……
故事六:两公里泥泞路
2005年春天,张章宝带队到双龙镇小王岱营村办案。
案子办完后,老张要走了,可处于黄河灌溉区的小王岱营村的红泥路不争气,几天的小雨让原本泥泞的路面更加坑坑洼洼,车辆根本开不出去。
正在老张他们犯愁的时候,远处走来20多
个穿着雨鞋、拿着绳索的农民。
待他们走近,一看,原来是这次带头上访的村民。
他们走到老张面前说:“老张,我们知道您急着要赶回去,我们帮你把车拉出去。
”
没等老张说话,村民们便纷纷上前帮忙,拉车的拉车、推车的推车,汽车一步步向前挪。
两公里的路程啊!村民们一刻没停,一口气将汽车推出了泥泞,推上了公路。
看着村民们浑身上下的泥污,老张、同事,陪同的乡镇干部,都禁不住热泪盈眶。
“群众把咱们当自己的亲人看,咱们更应该把群众的事当成自己的事来办。
”张章宝说,这个场景他终生难忘。
2010年5月19日,姜瑞峰同志逝世一周年祭日。
当姜瑞峰的女儿姜玉霞来到河北省双凤山革命陵园祭奠父亲时,却发现有不少人已经站在她父亲的灵前,洒泪祭奠。
“他们中的许多人我都不认识。
”姜玉霞说。
已经一年了,可人们依然忘不了这位以“黑脸”闻名的纪委书记。
月拿国家俸禄,日食人民小米,就要为老百姓除害
“刚直不阿、嫉恶如仇”,这是许多接触过姜瑞峰的人最深刻的印象。
从1991年到2006年,姜瑞峰在纪检监察系统工作了整整15个年头,从未离开。
这15年里,姜瑞峰办了许多大案要案,查处了众多违法乱纪、贪污腐败分子。
他办案不讲情面、不讲关系,腐败分子怕他惧他,老百姓却爱他敬他。
1998年,中纪委将清理党政机关公款购置移动电话作为当年的反腐败重点工作之一。
那时候,姜瑞峰刚刚就任石家庄市纪委书记不久,立足未稳。
有人劝诫他:一部手机近万元,持有手机的人大都是领导干部,有地位、有影响,这可是个马蜂窝,捅不得。
可姜瑞峰丝毫不在意,甚至还亲自担任了清理移动电话工作的指挥长。
一开始,清理手机工作遇到很大阻力,许多单位瞒报、漏报,
电信部门也以为客户保密为由,不愿配合,真实情况难以掌握。
面对困难局面,姜瑞峰拍了桌子:“我们都在基层工作过,一部手机将近一万块钱,农民种一斤粮食才卖6毛钱,一亩地打上800斤,那就是20亩地才能养一部小小的手机。
这个马蜂窝非捅不可!”他亲自带领纪委干部,进驻电信局整整三天三夜,将全市手机号全部调出,对石家庄市总共11.9万余部的手机进行排查,最终清理党政机关移动电话10064部。
在清理工作中,姜瑞峰发现,石家庄某县供电局这个仅有百余名职工的单位,所购买的手机竟达43部。
姜瑞峰立即组织调查组,连夜赶往调查。
在调查组调查期间,有人找来领导说情,有人故意制造事端,对调查组施加压力。
面对压力和阻力,姜瑞峰没有后退。
经过5天5夜突击调查,调查组最终查实该供电局涉嫌严重违纪,制造假账,滥配、乱送、乱用手机达71部之多,其中,仅局长一人就送出20多部。
有关责任人最终受到党纪政纪的严肃处理,并被公开曝光。
姜瑞峰总是说:“我月拿国家俸禄,日食人民小米,就要为老百姓除害。
”为了这句话,他将个人安危抛诸脑后,将党的使命牢记在心。
从1998年到2006年这9年间,姜瑞峰带领石家庄市纪检监察机关查办各类违纪违法案件1万多件,为国家挽回经济损失2亿多元。
该下跪的是我们的干部,而不是老百姓
“看到上访的白发苍苍的老太太下跪,我就想到我的亲娘。
老百姓为什么要给你磕头?他希望你能重视,为他解决久拖不决的问题。
我们有些干部没有为老百姓把事办好,该下跪的是我们的干部,而不是老百姓!”这是姜瑞峰被许多人铭记和引用的一句名言,这句话出自1998年姜瑞峰深夜召开的一次石家庄市纪委常委会上。
那天,上百名群众听说姜瑞峰“黑脸”之名,赶到石家庄市纪委门口上访,姜瑞峰一如既往地亲自到门口接待。
老百姓看到姜书记来了,一下子齐刷刷地跪在了地上,其中还有不少白发苍苍的老人……
一向刚毅的姜瑞峰眼里闪着泪花,他急忙走上前去,把群众一个一个搀扶起来,说“你们有什么事,尽管跟我说!”把上访群众送走后,姜瑞峰马上通知石家庄市纪委常委连夜召开会议,研究制定加强和改进信访工作的有关措施。
在姜瑞峰的心里,百姓就是共产党干部的衣食父母,“当官不为民做主,没脸回家卖红薯。
”
几次接访经历,让姜瑞峰陷入沉思:“老百姓有冤情,在旧社会叫…上告‟,现在叫…上访‟,一个…上‟字,不知使老百姓增加了多少艰辛。
为什么我们不能颠倒一下:把…上‟改为…下‟,变群众上访为纪委下访,变群众访…我‟为…我‟访群众,变层层转办为直接查办呢?这样,既能减少中间环节,迅速解决问题,把矛盾化解在基层,又能减少群众的奔波之苦。
”
在姜瑞峰的提议下,石家庄市纪委很快建立了一支由17人组成的下访工作队。
姜瑞峰亲自起草下访工作队的工作职责,要求他们工作地点是农村,工作对象是农民,“要是让我看见你们在机关,那就说明你们擅自离岗了。
”姜瑞峰甚至还给下访工作队员们准备了“三件宝”:水壶、草帽、马扎,为的就是让队员更容易接近百姓。
下访工作队成立后,坚持每天行动,不断深入到县乡村,寻访群众,倾听他们的呼声和冤情,调查了解财务不清、办事不公、欺压群众等各种违法违纪的问题和案件。
几年下来,下访工作队共走访群众130多万人次,查处各类损害群众利益的案件3800
多起,为群众解决实际问题1万多件。
群众自发向石家庄市纪委机关送来的200多面锦旗,挂满了纪委会议室的一整面墙。
光荣工作,光荣退休,这就是幸福
“父亲常说,光荣地工作,光荣地退休,回到家不失天伦之乐,上了班见谁都是理直气壮,在谁面前都是不亏不欠,心地坦荡,这就是幸福。
可他自己却只做到了…光荣的工作‟,却没等来…光荣的退休‟。
”在女儿姜玉霞的眼里,父亲不是令人生畏的“黑脸书记”,而是对妻子柔情、对孩子和蔼的慈祥长者。
实际上,老百姓都知道,姜瑞峰的“黑脸”从来只对腐败分子,对百姓,他的心“比豆腐还要软”。
2001年春节前,姜瑞峰在听取下访汇报,了解到山区一些孤儿,因生活贫困上不起学,甚至流浪街头时,他再也坐不住了。
姜瑞峰两次写公开信,倡导大家资助贫困孤儿,开展“与民结亲”活动。
姜瑞峰自己更是率先行动,认养了平山、行唐等地的9名孤儿。
为了让孤儿们得到最好的生活条件,姜瑞峰还对全家进行了分工:儿子负责孤儿的粮食,女儿一家负责孤儿的衣服,自己则负责孩子们的学习费用。
每当节假日,姜瑞峰都要带领全家,带上生活用品和现金,去看望孤儿们。
行唐县上碑镇太子庄村的高金菊、高金花姐妹俩是姜瑞峰资助的孤儿。
由于父母早逝,姐妹俩跟随贫困的大伯一起生活,生
活十分窘迫。
2001年,姜瑞峰听说姐妹俩的事情后,立即决定开始资助她们。
高家的第一盏电灯就是姜瑞峰自带电线、灯座给安装上的。
直到现在,姐姐高金菊看到电灯,还会想起“姜爷爷在这几年间,姜瑞峰先后拿出近6万元,帮助9名孤儿顺利完成了学业。
在他的带动下,石家庄市纪检监察干部认养孤儿1100多名,捐款捐物超过160万元。
2009年5月19日,时任河北省政协常委、河北省委第三巡视组组长的姜瑞峰在沙河市巡视期间,因突发心脏病,不幸逝世5月21日,姜瑞峰同志遗体告别仪式在石家庄殡仪馆举行。
那天前往殡仪馆的道路几乎堵塞,离追悼会召开还有半个小时,万芳厅前已经等待了2000多人。
最后,在4000多名群众的泪眼中,姜瑞峰走完了最后一程。
“黑脸书记”姜瑞峰,用他全部生命诠释了那句最普通的话:“为人民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