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植物的表现
- 格式:ppt
- 大小:8.59 MB
- 文档页数:90
2.1 耐盐碱的植物2.1.1海岸滩涂绿化植物类红树林类植物是最耐盐碱的。
由于温暖洋流的影响,有些可以分布到亚热带。
因为潮汐的影响,也有些品种在最高潮边缘而具有水陆两栖现象。
其中,海芒果(Cerbera manghas)、水黄皮(Pongamia pinnata)、黄槿(Hibicus tilisaceus)、莲叶桐(Hernandia sonora)也适合在陆地上栽植。
海滩上的原生植物均抗旱、耐咸、耐脊薄、耐高温和抗潮。
其中,厚滕(Ipomoea pse-caprae)—海刀豆(Canavalia maritima)—草海桐(Scaevola sericea)是海滩带分布最广、最具有代表性的沙生植物群落。
海岸绿化植物主要有乔木类:椰子(Arenga mucifera)、木麻黄(Casuarina equisetifolia)、榕树(Ficus microcarpa)、榄仁树(Terminalia catappa)、刺桐(Erythrina variegate)、木棉(Bombax malabaricum)、小叶榄仁(Terminalia mantaly)、菲律宾榄仁(Terminalia calamansanai)、福木(Garcinia multiflora)、台湾相思(Acacia confusa)、直干相思(Acacia mangium)、日本黑松(Pinus thunbergii)、罗汉松(Podocarpus macrophyllus)、竹柏(Podocarpus nagi)、白千层(Melaleuca leucadendra)、林投(Pandanus odoratussumus var. sinensis)等;灌木类:海桐(Pittosporum tobira)、台湾海桐(Pittosporum pentandrum)、文殊兰(Crinum asiaticum)、苏铁(Cycas revoluta)、九里香(Murraya exotia)等;地被类:三裂叶蟛蜞菊(Wedelia trilobata)、金花生(Arachis duranensis)、马缨丹类(Lantana spp.)等;草坪类:钝叶草(Stenotta stecundatum)、狗牙根(Cynodon dactylon)等。
山东济南版七上生物第二单元第一章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验证绿叶在光下制造淀粉》分组实验教学导学案一、实验目的要求:1.验证绿叶在光下制造淀粉2.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和探究能力。
二、学情分析学生具备了一定的探究能力和实验操作基础,对本实验涉及到的淀粉特性、叶绿素的理解及对照实验设计,学生有一定的难度,教师需要点拨讲解和示范,帮助学生完成操作。
三、材料器具:盆栽天竺葵(或秋海棠);黑纸片,曲别针,烧杯,酒精灯,三脚架,石棉网,镊子,火柴,酒精,碘液,清水。
四、操作步骤:(分组实验,组长负责,师点拨引导。
小组互评,师生评价)五、操作注意事项:1、为了保证实验效果,提前一天半对天竺葵暗处理。
遮光处理后,夏天照射1小时,秋冬季2-3小时或更长时间。
2、脱叶绿素时,要进行安全教育。
小烧杯酒精不要太多,大烧杯温水1/3-1/2之间。
3、叶变成黄白色后,用镊子拿出。
六、分析讨论1、把盆栽天竺葵放到黑暗处一昼夜,目的是什么?2、用黑纸片把叶片同一部位上下两面彻底盖严,使之不见光,其目的是什么?3、为何用酒精脱色,隔水加热?4、脱去叶绿素的叶片滴加碘液有什么变化?说明了什么问题?自我展示,表达交流,师点拨引导,归纳小结1.使叶片中原有的淀粉运走耗尽。
2.对照。
变量是光。
遮盖部分是实验组,不遮盖部分是对照组。
3.叶绿素易溶解于酒精中。
隔水加热的原因:酒精易挥发,易燃烧,防止温度过高引燃酒精。
脱去叶绿素的目的:排除叶绿素对实验现象的干扰。
4.见光的部分颜色变蓝色, 遮光的部分不变蓝色,这证明了见光的部分产生了淀粉,从而说明淀粉是光合作用的产物,光是光合作用的必要条件。
七、课堂小结:谈收获八、课堂达标1.“绿叶在光下制造淀粉”实验步骤的正确顺序是()①用酒精去掉叶绿素②把天竺葵放在光下照射③把天竺葵叶片用黑纸遮盖一部分④把天竺葵放在黑暗处一昼夜⑤把部分遮光的叶片摘下,去掉黑纸⑥用清水漂洗叶片后滴加碘酒A.②④③⑤⑥①B.④②③①⑤⑥C.②③④⑤①⑥D.④③②⑤①⑥2.在做“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的实验过程中,有如图所示的实验环节,该环节不会出现的实验观象是()A.大烧杯中的水沸腾 B.小烧杯中的酒精变绿C.叶片变黄 D.叶片未遮光部分变蓝3.如图是某同学验证“绿叶在光下制造淀粉”实验的部分步骤,有关实验过程和实验现象的分析,不正确的是()A. 步骤一是为了将叶片内原有的淀粉运走耗尽B. 为了保证实验效果,步骤二必须放在光下C. 步骤三中②、③内分别盛有酒精、清水D. 步骤四的现象可以说明淀粉是光合作用的产物,水是光合作用的原料4.“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的实验中,把叶片放入酒精内隔水加热的目的是()A.分解淀粉 B.溶解淀粉C.将淀粉煮沸 D.把叶绿素溶解到酒精中5、下图是银边天竺葵。
第一节植物的生长发育与环境一、植物的生长发育(一)生长和发育的概念在植物的一生中,有两种基本生命现象,即生长和发育。
生长是指植物在体积和重量上的增加,是一个不可逆的量变过程。
生长是通过细胞分裂、伸长来体现的。
发育是指植物的形态、结构和机能上发生的质的变化过程.发育表现为细胞、组织和器官的分化形成。
(二)生长和发育的关系区别:生长是植物生命过程的量变过程;而发育是植物生命过程的质变过程。
联系:在植物生活周期中,生长和发育是交织在一起的,二者互相依存不可分割,具有密切的“互为基础”关系。
(三)植物的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1.概念植物的生长发育又可分为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一般以花芽分化为界限.营养生长:植物的营养器官根、茎、叶等的生长称为营养生长,它是指以分化、形成营养器官为主的生长.生殖生长:植物的生殖器官花、果实、种子等的生长称为生殖生长,它是指以分化、形成生殖器官为主的生长.2.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的关系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具有密切关系。
营养生长是植物转向生殖生长的必要准备.二者也存在矛盾,即如果营养生长过旺,必然影响生殖生长,造成植物生长不协调;反之,营养生长不良也会影响生殖生长。
只有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协调,植物生长发育才最理想。
二、种子的萌发与环境植物学中的种子是指由胚珠受精后发育而成的有性生殖器官。
作物生产中所说的种子则泛指用来繁殖下一代作物的播种材料,通常包括:(1)由胚珠发育而成的种子;(2)由子房发育而成的果实;(3)进行无性繁殖的根或茎等营养器官。
(一)种子萌发的过程1.吸胀种子吸水后逐渐变为溶胶状态,种子便慢慢膨胀。
2.萌动种子胚乳和子叶中贮藏的养料分解转化,用于构成新细胞,使胚生长,出现萌动。
当胚根突破种皮,露出白嫩的根尖时,即称萌动(露白)。
3.发芽种子萌动后,胚根伸长扎入土中形成根,胚轴伸长生长将胚芽推出地面,当根与种子等长,胚芽等于种子一半时,称发芽。
(二)种子的萌发的条件1.种子萌发的内部条件具有生活力的种子或具有完整而健康的胚的种子。
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上册全册精品教案专业版一、教学内容1.章一:《我们身边的科学》1.1《科学在哪里》认识科学的概念,了解科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1.2《观察和提问》学习观察方法,培养提问技巧。
2.章二:《植物的生长》2.1《植物的身体》了解植物的主要组成部分及其功能。
2.2《植物的生长变化》观察植物的生长过程,了解生长条件。
二、教学目标1.使学生了解科学的基本概念,认识到科学的实用性和趣味性。
2.培养学生的观察、提问和思考能力,激发探究兴趣。
3.使学生掌握植物的基本知识,理解植物生长的过程和条件。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教学难点:观察方法的掌握,植物生长过程的理解。
2.教学重点:科学概念的认识,观察、提问技巧的培养,植物基本知识的掌握。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教具:多媒体课件、实物展示、植物样本。
2.学具:笔记本、铅笔、放大镜、植物种子。
五、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日常生活中的科学现象,引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
2.新课导入:讲解科学的基本概念,引导学生学习观察和提问的技巧。
3.实践情景引入:带领学生参观校园植物,让学生亲身体验植物的生长环境。
4.例题讲解:以植物的身体为例,讲解植物的基本组成部分和功能。
5.随堂练习:让学生观察植物样本,绘制植物身体结构图。
六、板书设计1.科学的基本概念2.观察和提问技巧3.植物的身体结构4.植物的生长过程和条件七、作业设计1.作业题目:观察身边的植物,描述其生长环境,并分析其对生长的影响。
2.答案:描述:植物名称、生长地点、生长状况等。
分析:光照、水分、土壤等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课后反思:本节课学生能积极参与,实践环节表现出较高的兴趣。
但在提问环节,部分学生仍较拘谨,需要进一步引导和鼓励。
2.拓展延伸:组织学生进行植物种植实验,观察植物的生长变化,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同时,鼓励学生查阅相关资料,了解更多植物知识。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观察方法的掌握,植物生长过程的理解。
2.1 植物细胞工程(同步练习)一、选择题(本题有14小题,每小题5分,共70分)1.下列有关植物细胞全能性的叙述,正确的是()A.植物体内只有高度分化的体细胞才具有发育成完整个体的潜能B.植物体内某些体细胞没有表现出全能性,其原因是所含基因不同C.植物细胞的全能性是植物组织培养技术的理论基础D.植物根尖细胞分化成其他种类的细胞未体现植物细胞的全能性2.下列关于植物组织培养的叙述,错误的是()A.再分化的实质是基因的选择性表达B.培养基中的生长素和细胞分裂素影响愈伤组织的生长和分化C.离体器官或组织的细胞都必须通过脱分化才能形成愈伤组织D.同一株绿色开花植物不同部位的细胞经培养获得的愈伤组织细胞的遗传物质组成相同3.韧皮部细胞是高度分化的植物细胞,用韧皮部细胞进行组织培养可以形成愈伤组织。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该愈伤组织是细胞经过脱分化和细胞分裂形成的B.该愈伤组织的细胞没有全能性C.该愈伤组织由排列疏松的薄壁细胞组成D.该愈伤组织可以形成具有生根发芽能力的胚状体结构4.下图表示植物组织培养的过程,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A.b试管中的细胞全能性最高B.d试管中培育出的植株都是纯合子C.a→b的过程不需要光照D.a→d的细胞分裂方式都是有丝分裂5.“白菜—甘蓝”是利用细胞工程培育出来的蔬菜新品种,它具有生长周期短和耐储藏等优点。
下图是“白菜—甘蓝”的培育过程示意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培育过程中,①②过程常用的物质为纤维素酶和果胶酶B.过程③的诱导方法有物理法和化学法两种C.杂种植物幼苗同时具有两个物种的遗传物质,同时表现两个物种所有的性状D.植物体细胞杂交技术在实现远缘杂交育种方面展示出独特的优势6.下列概念与植物的快速繁殖技术无关的是()A.植物组织培养B.无性繁殖C.减数分裂D.细胞的全能性7.下列有关植物细胞全能性的叙述,正确的是()A.植物体只有体细胞才具有发育成完整个体所必需的全套基因B.高度分化的植物细胞只有处于离体状态时才有可能表现出全能性C.愈伤组织细胞不具有全能性D.将紫色糯性玉米种子培育成植株,这体现了植物种子具有全能性8.生物体内的细胞没有表现出全能性,而是分化为不同的组织、器官,这是因为()A.细胞丧失了全能性B.基因进行了选择性表达C.不同细胞内的基因不完全相同D.在个体发育的不同时期,细胞内的基因不同9.植物组织培养过程可以归纳为①②③→④,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通常选取根尖、茎尖、形成层等诱导形成愈伤组织B.②→③再分化过程中,细胞增殖的方式为有丝分裂C.①→②→③过程中,应在培养基中加入水、无机盐、蔗糖、氨基酸、植物激素等物质D.将①经脱分化培养成②时,得到胚状体10.下图表示植物组织培养过程。
唐诗里的植物探秘之旅主要内容1. 引言唐诗,真的是我们中华文化的瑰宝,不光诗句优美,里面还藏着许多自然的秘密。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踏上一段“植物探秘之旅”,走进那些古人笔下的绿意盎然的世界吧!2. 诗中花草的风采2.1 梅花:坚韧的象征梅花在唐诗中可是个超级明星。
说到梅花,大家一定会想到那句“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这句诗出自王安石之手,表达了梅花在寒冬中独自绽放的坚韧和不屈。
梅花在寒冷中绽放,真的像是给冬天带来了暖意,也给我们展现了坚持和坚强的象征。
2.2 竹子:隐逸的风范竹子也是唐诗里经常出现的植物。
像王维的“竹里馆”就描述了一个竹林深处的隐逸生活。
竹子那高洁的气质,仿佛能把喧嚣的尘世隔绝在外,让人心生宁静。
竹子挺拔不屈、清新脱俗,这些都被诗人们用心记录在诗中。
3. 常见的植物及其象征意义3.1 菊花:淡泊明志菊花在唐诗中出现的频率也很高。
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就是对菊花的绝妙描写。
菊花象征着高洁和不争名利的态度。
每当看到菊花,就像是在提醒我们要保持淡泊,内心要有自己的“南山”。
3.2 柳树:依依惜别柳树在唐诗中也常常成为离别的象征。
像杜甫的“白下驿穷千里目,东边日出西边雨”里提到的“柳”字,便充满了离别的意味。
柳树的柔软和飘逸,仿佛是在诉说着那些难舍的情感和依依不舍的离别情绪。
4. 植物与诗人的情感世界4.1 植物与诗人的情感表达在唐诗里,植物不仅是自然景物,更是诗人情感的载体。
像李白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里,虽没有直接提到植物,但月光下的景象,和植物的陪衬,让人感受到一种孤寂的情感。
诗人通过植物,将内心的情感细腻地表现出来,让人能够感同身受。
4.2 植物作为诗人的隐喻唐诗中常用植物作为隐喻,表达诗人的内心世界。
例如,杜牧的“秋夕”里提到的“银烛秋光冷画屏”,其实银烛和画屏就是用来衬托那种寂寞和凄凉的氛围。
通过植物的描绘,诗人能够更生动地传达自己的感受。
5. 总结通过这次植物探秘之旅,我们不仅欣赏了唐诗中那些美丽的花草,更感受到了古人如何通过植物表达自己的情感和生活哲学。
描写植物的方法
1. 叶子:叶子是植物最重要的部分之一,它们有各种各样的形状、大小和
颜色。
可以用笔触描绘叶子的纹理、曲线和轮廓,或者使用绿色或棕色的颜料来创造不同的色调。
2. 茎:茎是植物的支撑结构,它们有直立、弯曲和缠绕等不同的形状。
可
以用铅笔或画笔描绘茎的粗细、纹理和线条,或者使用绿色或棕色的颜料来创造不同的色调。
3. 花:花是植物繁殖的重要部分,它们有各种各样的形状、颜色和大小。
可以用画笔或颜料来描绘花朵的形状、花瓣和花蕊,或者使用粉色、紫色或红色的颜料来创造浪漫的氛围。
4. 果实:果实是植物的种子,它们有各种各样的形状、颜色和大小。
可以
用画笔或颜料来描绘果实的形状、颜色和纹理,或者使用橙色、红色或绿色的颜料来创造丰收的氛围。
5. 根:根是植物的吸收器官,它们有细长的形状和深扎的土壤里。
可以用
铅笔或画笔描绘根的粗细、形状和纹理,或者使用黑色或棕色的颜料来创造神秘的氛围。
6. 树皮:树皮是植物表面的保护层,它们有粗糙或光滑的外表。
可以用铅
笔或画笔描绘树皮的纹理、颜色和形状,或者使用绿色或棕色的颜料来创造自然的美感。
7. 植物的姿态和意境:在描绘植物时,可以注重表现植物的姿态和意境,
如风吹动叶子的轻盈、花朵的柔美或者根的深入土壤的力量。
这可以创造出一种自然、和谐的氛围。
观察作文植物植物是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们以各种形态和颜色存在于我们周围。
通过观察植物,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它们的生长过程和生态特点。
在这篇作文中,我将与大家分享我对植物的观察和感悟。
首先,让我们从植物的外部特征开始观察。
植物的叶子有各种形状,有的呈心形,有的呈长条状,还有的呈三角形。
叶子的颜色也各不相同,有的是嫩绿色,有的是深绿色,甚至还有一些叶子会变成红色或黄色。
这些多样的形态和颜色使植物在自然中展现出丰富多彩的景象。
其次,我们可以观察植物的花朵。
不同种类的植物开出的花朵形状各异,有的是像玫瑰一样的花瓣鲜艳,有的是像百合一样的清新淡雅。
花朵的颜色也是五花八门,有红色、黄色、蓝色、紫色等等。
在观察植物的花朵时,我们还可以发现一些小昆虫在花朵上忙碌地采集花蜜,这也是大自然中一幅美丽的画面。
除了外部特征,植物的生长过程也是我们观察的重点之一。
我们可以仔细观察植物的生长周期,从种子发芽、生长、开花到结果,每一个阶段都有着不同的魅力。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植物不断吸收养分,不断生长,最终完成了自己的使命。
这种生命力让人感到无比的敬畏和赞叹。
最后,我们还可以观察植物与其他生物的关系。
植物与昆虫、鸟类、动物之间存在着复杂的生态联系,它们相互依存、相互影响。
例如,一些植物依赖昆虫传播花粉,有的植物则为昆虫提供栖息地和食物。
这种微妙的关系构成了生态系统中一个个精彩的故事。
通过对植物的观察,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自然界的奥秘,感受到大自然的伟大和神奇。
每一株植物都有着自己独特的魅力,它们以各种形态和颜色点缀着我们的生活,让我们的世界更加丰富多彩。
让我们珍惜植物,保护环境,与大自然和谐相处。
愿我们能够通过观察植物,更加热爱自然,更加热爱生活。
小学科学教材目录一、动物和人类1.1 动物的分类和特征1.2 动物的生活习性和行为表现1.3 动物对人类的影响和作用1.4 人类对动物的保护和利用二、植物与环境2.1 植物的分类和特征2.2 植物的生长和繁殖方式2.3 植物对环境的影响和作用2.4 植物在人类生活中的应用和保护三、能量与物质3.1 事物的形态和组成3.2 物质的变化与能量转化3.3 能源的获取和利用3.4 能源的保护与可再生能源四、地球与宇宙4.1 地球的形状和结构4.2 地球的自转和公转4.3 太阳系和恒星4.4 天文现象的观察和解释五、科学技术与生活5.1 科学方法和科学思维5.2 科学技术的发展与应用5.3 科学技术对生活的影响和改变5.4 科学技术的伦理和责任六、科学实验与观测6.1 科学实验的步骤和方法6.2 实验设计和数据分析6.3 观测与测量的方法和技巧6.4 实验与观测在科学研究中的作用七、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7.1 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7.2 环境保护的意义和方法7.3 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和实践7.4 个人责任与环境保护的关系八、科学思维与创新8.1 科学思维的培养与应用8.2 创新意识和创新方法8.3 科学领域的突破与发展8.4 科学家的探索与贡献九、科学史与科学文化9.1 科学史的重要事件和人物9.2 科学文化的传承和创新9.3 科学与人文的融合与发展9.4 科学与艺术的交融和互动十、综合实践与科学探究10.1 实践活动与科学知识的结合10.2 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10.3 探究性学习和问题解决10.4 科学展示与成果交流小学科学教材目录涵盖了动物、植物、能量与物质、地球与宇宙、科学技术与生活、科学实验与观测、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科学思维与创新、科学史与科学文化以及综合实践与科学探究等多个科学领域的内容。
通过这些内容的学习,小学生能够了解与生活息息相关的科学知识,培养科学思维和实践能力,并逐步形成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意识,为未来的科学研究和创新打下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