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地质学课程论文
- 格式:doc
- 大小:60.00 KB
- 文档页数:11
地质学专业毕业论文研究方向推荐地质学作为一门涉及地球历史和地球结构的学科,有着广阔而深远的研究领域。
对于地质学专业的毕业生而言,在选择研究方向时,关键是找到一个有挑战性、前沿性和实用性的课题,以深入研究并为地质学领域做出贡献。
本文将针对地质学专业毕业论文研究方向进行推荐,并针对每个方向给出相关要点,以帮助学生选择合适的研究方向。
1. 地质灾害与风险评估地质灾害是地质学中极其重要的研究领域之一,包括地震、火山喷发、滑坡等。
针对特定区域和特定类型的地质灾害进行评估和预测,可以为当地政府和社会组织提供有效的风险管理和灾害减灾对策。
在论文中,可以借助地震监测数据、地质图像和模型,开展地质灾害的潜在影响分析、灾害防治措施的优化以及灾后恢复重建等方面的研究。
2. 矿产资源勘探与开发地球上的矿产资源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因此,研究矿产资源的勘探、开发和管理对于地质学专业的毕业生来说是一个非常值得选择的研究方向。
在此方向上,可以选择不同的矿产资源进行深入研究,如地下石油、天然气储层的形成机制和富集规律、矿产资源的地质条件及储量评估等。
通过深入了解矿产资源的地质特征和分布规律,可以提出科学可行的勘探与开发方案。
3. 地球气候与环境变化地球气候与环境变化是全球性的研究课题,对于探究地球的演化历程和预测未来气候变化趋势具有重要意义。
在这个研究方向上,可以利用大气和海洋的记录数据,分析气候变化的驱动因素、发生机制以及其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同时,可以研究全球变暖对生态系统和人类社会产生的影响,并提出相关的适应与减缓措施。
4. 地震地质学和构造地质学地震地质学和构造地质学是研究地球内部结构和构造演化的重要分支。
在这个研究方向上,可以通过地震勘探、地震波传播模拟、岩石变形实验等手段,研究地球内部的构造格局、板块运动和地震活动。
可以探索构造地质学与其他学科的交叉研究,如地震与火山活动的耦合机制、构造与岩石力学的关系等。
5. 地球化学和岩石矿物学地球化学和岩石矿物学是地质学中最基础的研究方向之一,它研究岩石和矿物的成分、性质以及它们在地球内部与地表过程中的变化。
沉积环境与沉积相课程论文――题目:热水沉积及其成矿作用姓名:班级:学号:热水沉积及其成矿作用摘要:热水活动在岩石圈中是一种昨常重要的地质和成矿作用,热水沉积成矿作用是当今地质学和地球化学领域的研究热点和重要课题,至今已经取得了许多重要的研究成果。
通过对国内外相关研究资料的综合调查分析,对热水沉积成矿的概念、矿物岩石学标志、地球化学特征、成因机制及其与金属成矿作用的关系等方面进行归纳总结。
关键词:热水沉积;热水沉积成矿;沉积环境;成因机制近些年来,热水沉积作用的研究在地质和地球化学领域形成了一个热潮。
国际上,以60年代基伍湖和红海海底热水沉积物的发现和研究为契机,重新评价热液成矿理论,使喷气溢沉积获得新的发展动力。
70年代末期大洋中脊热泉沉积的发现,把热水沉积的研究提高到一个新的阶段,吸引起地学工作者和其它领域的专家的极大关注。
热水沉积作用的发现和研究被认为是继板块运动以来地学界的又一重大突破,它使矿床究竟是如何形成的这一古老的命题从单纯的思辩和模拟范畴,变得可以实际观察和操作。
据现今正在发生成矿作用的“天然实验室”的各种作用的理解,澄清了许多有关矿床形成的多种假说长期争论不决的状态为在浩瀚的现代海洋底部寻找新的工业矿床开辟了广阔的前景。
并藉以在陆地发展为有效的找矿预测理论和方法。
本文综合分析国内外有关资料,对热水沉积成矿的概念、矿物岩石学标志、地球化学特征、成因机制及其与金属成矿作用的关系等方面展开概括总结,并展望未来了热水沉积成矿研究的发展趋势。
一、热水沉积作用的概念热水沉积作用就是指循环流动在地球内部的热水体系抵达地表或地表附近时所出现的沉积作用、交代――填充促进作用和热动力促进作用。
根据热水沉积作用出现的环境,可以分为陆相热水沉积作用和海相热水沉积作用。
从时代上,可以分成现代热水沉积成矿作用和古代热水沉积成矿作用。
现代热水沉积作用主要发生在洋脊扩张中心、岛弧、弧后扩张中心及板内火山活动中心,它是岩石圈物质和能量排放的重要途径。
地质学论文范文地质学是高等教育地质工程和采矿工程专业的核心专业课,地质学的课程体系,不仅包括课堂理论教学体系,还包括课程设计与实践教学体系。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地质学论文,供大家参考。
地质学论文范文一:石油地质类型对石油勘探的作用摘要:本文拟从石油地质类型的分类出发,分析不同石油地质类型对石油勘探工作的作用与意义。
关键词:石油地质类型石油勘探随着工业化建设水平不断提升,石油能源的核心地位日益突出。
我国作为石油资源消费大国,庞大的石油消费需求,使得我们必须加强石油勘探工作,只有提升勘探水平,才能做好石油开采工作。
做好石油勘探必须强化对石油地质的认识。
在石油勘探工作开展过程中,必须了解和弄清楚石油的地质类型。
这项工作对探寻石油存储和开采意义重大。
1石油地质类型分析结合一系列科研结果,以及科学数据我们可以得知各个地区的地质都是丰富多样的,其在形成过程中经历了无数次地下运动,从而构成了一个区域独有的地质状况。
石油资源作为一种深藏在地底下的资源,而起分布也有着一定规律性。
所以想要弄清某一地区石油储藏情况,就必须着重研究这一地区的地质条件,通过总结规律,从而形成关于含油区域及生油区域的实质性认知。
1.1生油地质层该层是石油开采过程中,极其重要的岩层。
该层中含有油气资源的部分,通常也被称为生油气岩。
而结合不同岩石特性,又可以分为碳酸盐岩和泥质岩。
这两种岩石都非常适合生物的繁衍生殖,因此该地质层有生油的最佳环境。
在油气资源勘探过程中,只要发现了这一地质类型,基本都会蕴含着大量能源。
1.2储集地质层该层次分布极为广泛,同时又很集中。
而想要构成储集层,必须具备两大条件。
首先必须有相当数量的孔隙。
孔隙是储存液体、气体油气资源的前提。
再者还要让油气资源能够在这一层中流动,此外还能对流体进行渗透和有效过滤。
而这一储集层中的岩石主要包括碎屑岩石、变质岩和泥岩等等。
当前发现的陆相油气储存基地,多为碎屑岩储集层,另外一种则是碳酸盐储集层,其主要分为孔隙和裂缝。
实践教学是地质学教学的重要组成,然而,教学过程中经常将实践教学体系构建与教学理念凝练孤立开来,二者的关系很难清晰展现和表达,是地质学实践教学深入改革的思想屏障。
下面是为大家整理的地质论文,供大家参考。
一:石油勘探中的地质类型分析1、石油勘探中的地质类型分析1.1生油层所谓的生油层就是这一区域能够生成石油资源。
通常情况下,石油的生油层主要分布在烃源层的底部。
从生油层岩性上来看,主要以泥质岩和碳酸盐岩为主。
其中泥质岩是一种含有丰富有机质的黏土、泥岩以及页岩等等。
而碳酸盐岩的主要构成部分就是深灰色的泥灰岩和生物灰岩。
如果在适宜环境的作用下,就会产生一定量的石油或者是天然气。
另外,这也是生物体大量繁衍的主要区域。
1.2储集层储集层也是经过漫长的时间才能形成的一种岩层,岩层只有具备一定的条件才能形成储集层。
第一是岩层需要具有足够的空间来容纳流体,也就是孔隙。
第二是岩层具有一定的渗透能力。
也就是说岩层要具有一定的容纳性和渗透性。
从储集层的分布状况上看,主要以变质岩、火山岩以及泥岩为主,有规律有层次低分布状态,使得储集层很容易被辨别。
但是,储集层也可以再分,分成不同的类型,然后每一种类型也是由不同的岩体构成。
从储集层的开发上看,还有大部分的岩体没有得到开发,也就是说石油资源的储存潜力和空间还是很大的。
储集层多见于盆地地带,很容易出现裂缝,孔隙以及溶洞的现象,这三种现象中的裂缝可以被看做是流体通道,孔隙也类似为轴状,溶洞就是扩大之后的孔隙。
1.3盖层盖层是阻碍石油等流体出现渗漏的岩体,盖层是影响油气区形态以及分布状况的重要因素,盖层也在某中程度上影响到储集层的保持时间。
所以,在石油勘察工作进行的过程中,首先需要对盖层的状况进行勘探。
从地质构造上看,盖层的空隙相对较低,主要以膏岩、泥岩以及盐岩为主。
2、地质类型对石油勘探的影响地质类型中,开采油层的数量众多,这些油层主要以片状的形式存在,所以,可以采用钻井方式来进行开发。
环境科学摘要:中新天津生态城位于天津市滨海新区,由中国和新加坡两国政府合作建设。
生态城处于大黄堡—七里海湿地连绵区,属于内陆生态湿地向海洋滩涂湿地转换的过渡带。
其规划坚持地质环境资源开发与保护并重,实现资源可持续利用;其建设要求环境治理与修复并重,实现城市生态安全,因此,具有很高的推广和复制价值。
关键词:生态城地质环境资源开发保护0引言2007年11月8日,我国温家宝总理与新加坡李显龙总理共同签署了在天津建设生态城框架协定,选址在天津滨海新区塘沽和汉沽之间的滨海河口地区,建设面积30km2左右的“中新天津生态城”(见图1和图2所示)。
生态城市的建设表明了我国政府对地质生态环境资源的保护和可持续开发利用越来越重视。
另外,中国和新加坡两国政府合作建设生态城,对于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生态文明,创新城市发展模式,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和谐型城市,具有重大意义。
1区域地质环境介绍中新天津生态城地区地质构造属黄骅拗陷北部的北塘凹陷,为新近纪裂谷盆地。
新生代地层厚3000~4000m,赋存有丰富的地热资源。
第四纪时期经历了四次不同规模的海侵,地下第一海侵层埋深2~20m之间。
生态城西北部为泻湖相沉积,软弱的淤泥质粘土厚6~10.2m;东南部为河口潮间带沉积,以粉土和粉质粘土为主。
中新天津生态城规划区原系一片沼泽荒滩。
自南宋建炎二年(1128年)形成陆地后至元、明时期无人开发,逐渐演化成洼淀和草地,明永乐年间有村落出现,民众以打草、养苇和打鱼为生,明清众多诗人所写的“宁沽樵影”诗篇就是滨海湿地景况的真实写照。
1950年为潮白河排洪,开辟了潮白新河入蓟运河于北塘入海。
1973年蓟运河裁弯取直,形成了现代的水系和河口。
建国后60年,这里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基本失去了原来地貌特征。
古河道建成了营城水库和汉沽污水库,沿海开辟为盐田,铁路和公路的建设也占用了大量土地(万亩)。
中新天津生态城地区是大黄堡—七里海湿地连绵区的组成部分,是内陆湿地向海洋滩涂湿地转换的过渡地带,发育有牡蛎焦、贝壳堤、古海岸遗迹,还有河口湿地,湿地类型丰富,原生态环境优美而独特,地表全为盐渍土,缺少耕地,地质环境资源丰富,但地质环境脆弱。
地质环境与环境地质认识综述摘要:地质环境和环境地质虽然是“地质”与“环境”两个词语的简单对调,然而其含义和性质完全不同,是两个很容易混用的概念,作者系统地从产生、概念、内容等方面加以阐述和辨析二者的不同与联系。
关键词:地质环境;环境地质;生态环境引言(词语的出现)通常认为工业革命,是人类认识地质环境的分界。
工业革命后,人们片面追求经济发展,对自然资源展开掠夺式的开发,打破了原有的生态平衡,带来了一些不可估量的影响和危害。
人类与地球环境和谐共处的状态被工业革命破坏了,于是在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环境地质”一词在一些西方工业发达国家的文献中出现了。
那时这些工业发达国家,已感到环境问题迫切性,开始把滑坡、泥石流、地面沉降、城市地质等问题研究列为最初的环境地质研究范畴。
环境地质在我国出现和使用比西方晚些,但是随着一系列严重的环境问题(如环境污染、地质灾害等)对生产、生活的影响愈来愈突出,80年代以后,我国也进行了大量的环境地质和环境工程地质勘察研究工作,近20年来,我国有关部门,进行了大量的地质灾害、水土环境研究工作,取得了一系列的研究成果。
1 发展历程由于地质环境为人类的繁衍生息与发展提供基础物质资料,因而自有人类以来就离不开地质环境这个基础,人们在较早时期虽然没有形成基本的环境地质学概念,但是在与自然条件的抗争中确作了许多环境地质工作,有写工作卓有成效被写进人类的文明史,但环境地质的真正兴起与发展确是近五六十的事情。
2 概念区别2.1环境地质环境地质是地质科学的一门新兴的地质学中分支学科内容,它结合生态学、环境科学与地质科学,主要研究地质活动和环境的相互影响,是研究自然地质作用(因素、条件、结果)及人类活动引起地质条件发生变化,从而对人类生存环境产生影响的科学,属新近创立的边缘学科。
1964年美国Hackett J E较早提出“环境地质”术语,认为“环境地质学是运用地质学原理,改善人的生存环境,有效地利用矿产资源”。
环境问题已经成为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全球性问题,国际社会对环境问题也给与了高度重视,各国都在积极探索环境保护与治理经验。
下文是为大家搜集整理的关于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篇1浅谈城镇环境工程地质工作方法1城镇地质环境演变与城镇地质作用城镇环境工程地质研究思路服从环境工程地质一般研究思路。
对本部门环境工程地质来说,就是必须同时紧密顾及城镇地质作用和城镇地质环境,注意从地质环境演变动态、城市类型与功能两个方面进行研究。
环境演变动态,可分为原生地质环境动态与次生地质环境变迁两方面。
原生地质环境的演变史和对其未来变化的预测,是研究城市环境工程地质的基础。
这些变化常以地壳稳定性状为代表,包括地应力场、水热物理场、岩土水理及物理力学性质场等在地质历史中发生的变化。
次生地质环境的变迁,如地貌形态、表层岩土介质与特性、地下水分布运移场等的变化。
这种变迁常以各种工程地质现象的发生发展为代表,受控于城镇活动,在很大程度上是可控的,成为城市环境工程地质研究的重点和主要内容。
认识和划分两类动态的意义在于,既可服务于城市布局,以减少目前尚无法抵御的地质灾害可能造成的损失,又可服务于具体的城市,使研究工作直接服务于实践。
两类动态的划分,还可以明确城市环境工程地质学研究的主攻方向,以第一类动态研究作为基础,以第二类动态研究作为重点。
若以自然年为时间单元,还可视第一类动态研究为相对静止,突出对次生地质环境演化的研究。
对城镇地质作用的研究,要把握城镇的类型和功能。
城镇的类型、功能不同,城镇的地质作用和产生的环境工程地质问题也就不同,所以把握了它,就把握了城镇地质作用的主体,使对一个具体城镇所具有的环境工程地质问题的产生机制及根源,可以有更清楚的认识。
2基础研究首先要进行基础性研究,相应编制城镇环境工程地质条件图系。
这方面研究与编图的具体内容,一般包括地质、地形、地貌、水文、气象、植被等基础自然条件;矿产、地下水、热矿水、土地等资源的分布;地下水化学类型、岩土体工程地质类型、特殊土分布特征、活动性构造与地震等内容。
工程地质论文摘要:一般来说,工程地质是调查、研究、解决与人类活动及各类工程建筑有关的地质问题的科学。
工程地质研究的主要内容有:确定岩土组分、组织结构(微观结构)、物理、化学与力学性质(特别是强度及应变)及其对建筑工程稳定性的影响,进行岩土工程地质分类,提出改良岩土的建筑性能的方法;研究由于人类工程活动的影响而破坏的自然环境的平衡,以及自然发生的崩塌、滑坡、泥石流及地震等物理地质作用对工程建筑的危害及其预测、评价和防治措施;研究解决各类工程建筑中的地基稳定性,如边坡、路基、坝基、桥墩、硐室,以及黄土的湿陷、岩石的裂隙的破坏等,制定一套科学的勘察程序、方法和手段,直接为各类工程的设计、施工提供地质依据;研究建筑场区地下水运动规律及其对工程建筑的影响,制定必要的利用和防护方案;研究区域工程地质条件的特征,预报人类工程活动对其影响而产生的变化,作出区域稳定性评价,进行工程地质分区和编图。
正文:工程地质学是研究与工程建设有关的地质问题的科学。
它的研究对象是地质环境与工程建筑二者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关系,以及由此而产生的地质问题,包括对工程建筑有影响的工程地质问题,和对地质环境有影响的环境地质问题。
它的任务是为各类工程建筑的规划、设计、施工提供地质依据,以便从地质上保证工程建筑的安全可靠、经济合理、使用方便、运行顺利。
相关概念节理:节理是当岩层、岩体发生破裂,而破裂面两侧岩块没有发生显著位移时的断裂构造。
它是野外常见的构造现象,一般成群、成族出现。
断层:是岩体发生较明显位移的破裂带或破裂面。
断层是地壳中广泛存在的地质构造,形态各异,规模不一。
断层深度可达数千米,断层延伸最长可达数百甚至上千千米。
地震:地震是地壳运动的一种特殊形式,地壳又是地震的母体,要想了解和掌握地壳运动的规律,就要尽量收集到更多的来自地壳深处的信息。
含水层:含水层是指能够给出并透过相当数量水的岩体。
这类含水的岩体大都呈层状,所以称为含水层,如砂层、砾石层等。
矿山地质环境治理的探讨论文|我国是一个资源丰富的大国,但是由于我国的人口众多,资源的人均占有量较少,矿产资源在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起到了不可磨灭的作用,为我国经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是我国矿山的地址环境不容乐观,不同的矿山由于所处的地区不同引发的地址在还有所不同,但在本质上是相差不多的,一般会引发泥石流和山体滑坡等次生灾害,给我国的采矿业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阻碍,本文对矿山地质环境的治理进行了简要的分析。
我国是一个矿藏大国,拥有丰富的矿藏资源,这些资源对于我国经济的发展起到了不可磨灭的作用,但是在开采的过程中也村子许多的问题,在开采的过程中在矿区出现了许多的残垣断壁,给矿区带来了许多的安全隐患,严重的会引发地质灾害,给我国的经济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影响,甚至还会给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带来巨大的危机还,要想改变我国矿山的现状,就要对我国矿山的地址换进环境科学进行治理,本文介绍了一些问题和治理的方法。
1 矿山的地质环境矿山的地址环境主要有,矿区底层状态、水文情况、地形构造等。
地层主要是对矿区的底层进行考察,看矿区的底层形成与什么时期,是由什么物质构成的,通过对地层的分析可以知道是否适合矿产的开采。
矿产资源一般储存在山坡的背斜出,我们要对矿区的水文进行考察,通常矿区附近赋存的地下水类型有碳酸盐岩类裂隙水、碎屑岩类裂隙水。
一般在进行矿产开采的时候,要要对开采区的地形进行考察,一般情况下,矿产都是经过几个时期形成的,看是否是断裂构造。
我国的矿产资源非常的丰富,但是我国矿山的环境非常的恶略,改善我国的矿山的地址环境已经迫在眉睫了。
2 矿山中地质环境的主要问题2.1 矿山开采损毁山林植被,破坏了生态环境。
我国的矿产一般处在山高林密的地方要想进行矿产的开采,就要破坏大量的森林植被,导致我国的生态环境遭到大范围的破坏,就拿我国益处矿场低来说,有矿区开采地点两处,大概5平方米,采治理区内采坑共计40 余处,坑顺山势开挖成不规则状,大多数矿坑的采挖3-6米的深度,采挖的最深出达到了9m,矿山在采矿剥离覆盖层与开采矿石过程中,形成的剥离物及废石就近露天堆积于山坡上,随着矿产的不断开采对于绿色植被的破坏就越大,同时在加上开采这得忽视,导致大量的绿色植被被破坏,据统计,矿区范围内就毁损山坡林地约200亩,地质生态环境遭受严重破坏,矿区可谓是“千疮百孔”、一片狼藉,矿区的环境随着矿产的开采恶化的越来越严重。
地质学论文六篇地质学论文范文1水岩化学作用过程的化学机理主要是指地下水和岩石之间发生的各种化学反应,如溶解作用,水合作用,水解作用,酸性腐蚀等,下面就这些影响因素进行具体论述。
1.1溶解作用在长时间的地下水和岩石的接触过程中,在岩石中存在的一些钠、钾等离子以及一些含酸的盐类可以直接溶于地下水,随着时间的积累,这些含有了腐蚀性物质的水会对岩石的结构造成不利的影响。
而且,由于在岩石内部,尤其是那些颗粒之间都不行避开的存在大量的裂纹,然而存在于岩石空隙中的不同溶液可以渐渐渗透到岩石的颗粒中,并发生不同的化学反应。
除此之外,在水溶液中含有的二氧化碳等气体也会对岩石的溶解产生不利的影响。
同时,岩石的组成成分以及岩石所处的温度和湿度条件的变化都会对岩石的溶解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
1.2水解作用由于在地下水中存在有大量的氢离子和氢氧根离子,因此使地下水成为了具有极强腐蚀性的溶液,正是由于这两种离子的存在,很简单使弱酸或是弱碱的盐类矿物质发生解离,解离物可以和水中的这两种离子结合生成新的物质,使岩石原有的结构和成分发生变化。
岩石的水解作用是普遍存在的一种水岩化学作用。
而且,随着水解过程的不断进行,会产生大量的粘土物质,进而对斜坡的稳定性造成不利影响。
1.3氧化还原作用由于地下水也存在肯定的流淌性,使得地下水中含有肯定量的游离氧。
而氧化作用发生的先决条件就是存在有游离的氧离子。
因此,水岩作用过程通常发生在地下水面以上的地表岩层,而在游离氧较少的地区,主要发生还原反应。
1.4离子交换作用由于在地下水溶液中存在有多种的阴离子和阳离子,在这些离子中那些结合力量强的离子可以将岩石中含有的一些离子置换出来,进而产生新的物质。
最为常见的是,水中含有的氢离子可以将岩石中含有的钾离子和钠离子置换出来,进而导致岩石的溶解。
地下水和岩石之间的水化作用严峻破坏了岩石的结构,并降低了岩石的强度。
1.5其他因素这些因素主要包括酸性腐蚀和化学沉淀等。
矿产资源开发的地质环境影响极其反思--以11·3河南义马煤矿事故为例摘要:人类在开发利用矿产资源的过程中,对矿区生态环境造成了各种各样的破坏性影响。
本文概述了我国矿产资源开发对地质环境造成的普遍影响。
通过分析河南义马煤矿事故的事故原因、过程及危害,总结了经验教训,并对加强矿山环境保护提出了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矿产资源开发;义马煤矿事故;地质环境;治理与保护1 概述人口、资源和环境是当今世界面临的三大主题。
资源与环境是影响人类生存与社会发展的两大重要因素。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的剧增,人类对矿产资源的需求不断扩大。
目前,人类社会对矿产资源的需求量约占自然资源需求总量的70%[1],而我国95%的一次性能源和80%的原材料依靠矿产资源提供[2]。
矿产资源是指所有埋藏于地壳中或出露于地表,可被人们开采利用的矿物质聚集体。
广义的矿产资源指在内外力地质作用下,元素、化合物、矿物和岩石相对富集,人类开采后能得到有用产品的物质形态和数量。
狭义的矿产资源是指自然界产出的物质在地壳中富集成具有开采价值的形态和数量。
相对短暂的人类历史而言,矿产资源是不可再生的,蕴藏量也是有限的。
随着人类的大规模开发利用,矿产资源在不断减少,有时甚至发生短缺和枯竭。
在开发矿产资源为人类创造了大量物质财富的同时,也对矿区生态环境产生了前所未有的负面影响。
矿产资源枯竭、生物多样性丧失、地区性和全球性环境污染物给人类生存的地球环境蒙上了层层阴影。
地质环境保护是环境保护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环境保护的基础。
矿产资源开发破坏了地质环境,从而诱发了众多地质灾害和污染,造成生态环境的破坏。
因此,有效、合理地开发和利用矿产资源,减轻对地质环境的破坏程度,减少地质灾害的发生,将直接关系到整个生态环境保护。
2 矿产资源开发对地质环境的影响矿山地质环境,是指由采矿活动形成或引起的矿山区域内地质因素的变化,从而改变矿山原生地质环境状态。
由于地质因素的改变,矿山地质环境的影响往往会超出采矿活动区域范围以外(如对地下水的影响),并对矿山生态环境造成不利的影响。
环境地质学地质灾害——地面塌陷科目:环境地质学组员:田林林、邱俊伦、苟鹏、曹俊关键词:灾害地面塌陷防治课题介绍:本课题主要分析和讨论贵州水城(属六盘山市)发生的地面塌陷,根据资料和课本知识,达到掌握地面塌陷这种地质灾害的形成原因、危害、以及防治措施等。
案例背景:六盘水市位于贵州省西部, 近20 年来, 随着六盘水市国民经济建设的发展, 作为城市工农业和生活水源的地下水的开采日益强烈, 诱发了严重塌陷问题。
到目前为止, 已产生塌陷坑1800 余个, 给人民生活及城市建设带来巨大影响, 岩溶塌陷已成为城市发展面临的主要地质灾害, 严重制约着城市建设与发展。
地质问题:六盘水市所在的水城盆地, 是一个由德坞、水西、水城和塔山脚4 个串珠状洼地组成, 盆地长17km、宽2~3km , 地势平坦, 地面标高在1700~1800m 之间。
上覆第四系土层厚018~31m , 主要为黄褐色粘土、黑色亚粘土、灰黑色含砾粘土及淤泥。
下伏基岩主要为石炭系灰岩, 岩溶极为发育。
水城盆地是一个完整的水文地质单元, 汇水面积208 km 2。
根据地下水的赋存条件、含水介质、水理性质和水理特征, 可划分为岩溶裂隙溶洞水、基岩裂隙水和第四系孔隙水3 大类型。
工作区岩溶水资源极为丰富, 单位出水量可达666~9600tö d。
由于岩溶发育相对均一, 地下水具有统一的地下水面, 水力坡度为1%~115% , 流速17712~264146m öd , 具层流特征。
水位埋深018~12m , 普遍具承压特性。
产生原因:1) 暴雨引起的塌陷。
暴雨可导致土体迅速充水和地表水的强烈渗透,并在一定条件下引起岩溶地下水位的急剧上升而产生正压冲爆作用,易产生塌陷。
2) 洪水引起的塌陷。
在近岸地带第四系冲积层中潜水位和岩溶地下水位均随洪水位而波动,由于两者渗透性的差异,在波动过程中不但可产生有利于渗透潜蚀作用的附加水头,而且还产生正负压力的作用,这些作用都可导致塌陷的产生。
地质学教研文章范文地质学是一门研究地球内部构造、地壳变动和地球历史发展的学科。
通过对各种地质现象的观察和研究,我们可以揭示地球的演化历史,理解地球内部的构造和地壳的变动规律。
地质学在科学研究、资源勘探和环境保护等领域都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地球是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了解地球的演化历史对于人类认识自己的起源和未来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地质学家通过研究岩石、化石和地层等地质记录,可以重建地球的历史,从而了解地球上生物的起源、物种的演化以及环境的变化。
地球内部的构造和地壳的变动是地质学的重要研究内容。
地球的内部由固态地核、液态地幔和固态地壳组成,地球的构造和变动直接影响着地球表面的地貌和地质现象。
地质学家通过地震波的传播、地热和地磁场等现象,研究地球内部的结构和运动规律,可以预测地震、火山喷发和地壳变动等自然灾害。
地质学在资源勘探和开发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地球上的矿产资源、石油和天然气等能源资源都是地质学家通过对地质构造和地层的研究而找到的。
地质学家通过对地质构造和地球历史的研究,可以找到矿产资源的分布规律和富集规律,为资源勘探和开发提供科学依据。
地质学对于环境保护和灾害预防也具有重要意义。
地球表面的地貌和地质现象直接影响着生态环境和人类生活。
地质学家通过研究地质灾害的发生机理和预测方法,可以减轻灾害对人类社会和生态环境的影响,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持。
地质学是一门重要的科学学科,通过对地球内部构造、地壳变动和地球历史的研究,可以帮助人类认识地球的演化历史,理解地球的构造和变动规律,为资源勘探、环境保护和灾害预防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持。
地质学的研究成果对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希望越来越多的人关注地质学,为地球的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中国自然地理论文2000字一、自然地理学系列课程实验教学现状分析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内高校普遍开展了以增加基础课课时、压缩专业课课时、重视实践教学为主要内容的课程教学改革。
[4]在改革过程中,大多数高等师范院校由原来的按照分支学科设置课程,如“地质学基础”、“地貌学”、“水文学”、“气象与气候学”、“土壤地理学”、“植物地理学”等,[5]转变为设置综合的自然地理学课程或自然地理学系列课程。
受地理学科本身特点所限,目前国内绝大多数高师院校地理科学专业本科自然地理学系列课程的实验教学还存在着开设的实验项目少、实验课时不足、创新性实验项目较少、实验教学效果较差等问题。
因此,有必要优化自然地理学系列课程的实验教学,提高自然地理学系列课程实验教学的效率和前沿性、创新性。
二、改革目标以创新性人才培养目标为指导,突出“创新”主题,确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发展观,构建了创新的自然地理学系列课程实验教学体系、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通过增设创新性实验项目,建立了虚拟网上实验室,将实验教学与教师的科研项目相结合,将室内实验与野外实习相结合,实现了自然地理系列课程实验教学的创新改革与可持续发展。
另外,还要提高学生参与地理实验的兴趣,使自然地理学系列课程的实验教学在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
三、改革内容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互联网网络资源改进以标本观察为主的验证性实验教学,将一些验证性实验改进为综合性实验或设计性实验;增设开放实验室推动综合性实验教学,同时将实验项目的设置与教师的科研项目相结合,以激发学生的科研创新兴趣;将实验与综合野外实习相结合,寻找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的最佳结合点,极大限度地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
1.实验课程设置(1)气象学与气候学。
利用广西师范大学环境与资源学院的环境科学背景优势,将气象学与气候学实验和环境科学专业的环境学概论等课程有机地结合,共享实验资源;增设创新性实验,并尽量与教师的科研项目结合,以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自主创新能力。
环境地质课程论文地质环境与人类健康系别:资源与环境工程系班级:环境工程0941姓名:张利朋学号:200910407125【摘要】:从地质环境的基本属性和特征入手,重点探讨了人类活动对地质环境的影响。
由于人口的剧增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活动导致地质环境发生着深刻的变化,即改变着地球表面的形态、破坏了地表的植被、产生了新的地球化学过程、改变着水的循环途径和物质成分、改变着大气的成分和使物种减少。
甚至对人类的生存构成威胁【关键词】:地质环境污染元素人类健康一、环境变化和生命的关系原先地壳有100多种化学元素,由于人为活动影响,破坏了地壳元素平衡状态。
人为的地质活动把这些元素扩散,迁移,富集,通过食物链,转移到人身上,影响人的健康。
具体说它怎么转移,比如说开矿,这地方开金矿,用一种药,含砷,在开矿过程中扩散,经过水转移,再经食物链转移到人体。
所以说环境污染远远超过我们的想像,它所产生的问题是非常严重的。
(9)下面我给大家介绍一下镉的毒性。
不要小看镉,镉是一种剧毒元素。
日本一个医生,在四十至五十年代发现疼痛病,病人最后疼的都不想活了,最后自杀。
第二,它能引发心血管病、动脉硬化、高血压、冠心病、心脏猝死。
第三个,它能引发癌症,骨癌、肠胃癌、直肠癌、食道癌、前列腺癌。
癌症村,它那里镉含量比较高。
所以它那里食道癌多发很可能就是因为镉含量高。
第四个,会是糖尿病。
这就是镉,一个剧毒的元素。
(1)下面我说一下铅,铅是一种古老的污染元素,铅工业早就发展了,镉是现代的工业。
但是镉比铅厉害。
下面我介绍一下铅的毒性,你要关注你自己的健康,保护自己。
铅污染会引起心血管功能发生严重的障碍,动脉粥样硬化、高血压、心肌肥大,心肌损伤、心肌坏死;第二个呢,男女不育症;第三个婴儿对铅的吸收比成人多10倍。
儿童消化道吸收比成年人高5倍,铅影响大脑发育,造成青少年智力低下。
有的小孩开始挺聪明,成绩很好,后来慢慢的学习跟不上去了,成了低能儿,可能两个原因,一个是他不努力,还有一个就是铅中毒。
环境地质学实验报告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环境地质学实验报告一、实验目的本次实验的主要目的是通过实地调查和野外观测,了解地质环境对自然生态系统的影响,并探讨地质过程与环境变化之间的关系。
通过实地实验,学习地质学的基本知识和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判断能力,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技能。
二、实验内容1. 选定实地观测点:选择一个具有代表性的地质环境,如山地、平原、滨海等地区,进行实地调查和观测。
2. 地质环境调查:对选定的地质环境进行详细的调查,包括地形、地貌、岩性、地层、构造等地质特征。
3. 地质环境分析:根据实地调查的结果,分析地质环境对当地自然生态系统的影响,探讨环境变化与地质过程之间的关系。
4. 实地观测方法:学生将亲自进行野外观测,使用工具如放大镜、罗盘、测距仪等设备,收集样品,记录实地数据。
四、实验结果分析1. 地质环境对生态系统的影响:根据地质环境调查和野外观测的结果,分析地质环境对当地生态系统的影响。
如地形的起伏、坡度对植被生长的影响,岩性的不同对土壤肥力的影响等。
2. 环境变化与地质过程关系:通过实地观测和数据分析,探讨环境变化与地质过程之间的关系。
如地貌的演变与构造活动的关系,地层变化与气候变迁的关系等。
六、实验体会通过这次环境地质学实验,我深刻认识到地质环境对生态系统的重要影响,地质过程与环境变化之间的密切关系。
在未来的学习和研究中,我将更加重视地质环境的调查和观察,为保护环境、促进可持续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第二篇示例:实验名称:土壤剖面观察与分析实验目的:通过实地观察和采集土壤剖面样品,分析土壤性质及成分,了解土壤特点对环境地质学的影响。
实验地点:实验场地位于我校校园内,选择了一个生长着植被的土壤剖面作为研究对象。
实验步骤:1. 选择合适的土壤剖面:在实地考察的基础上,选择了一个生长着草木的土壤剖面进行观察和采样。
2. 采集土壤剖面样品:利用铲子和锤子等工具将土壤剖面进行开挖,并采集不同深度的土壤样品,标注好样品的深度和位置。
关于地质勘探过程中的环境保护论文关于地质勘探过程中的环境保护论文在学习和工作的日常里,大家最不陌生的就是论文了吧,通过论文写作可以培养我们的科学研究能力。
写起论文来就毫无头绪?以下是WTT帮大家整理的关于地质勘探过程中的环境保护论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地质勘探是矿物能源发掘利用的重要前期准备工作,由于地质勘探工作具有一定的难度和复杂性,在勘探的过程中会不可避免地对环境造成破坏,特别是在新时期下人们对环境问题的关注力度不断加大。
地质勘探中对环境造成破坏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大规模的对土地和植被的破坏,而这种破坏如果没有及时进行处理,其造成的后果是不可恢复的损害,因此,从可持续的发展角度来看,对勘探过程中造成的环境破坏要及时地进行处理,把可能形成的后期危害从源头上消除。
1 地质勘探过程中对于环境的影响地质勘探在现代能源紧缺的背景下越来越发挥重要的作用,而在地质勘探过程中对于周围环境的影响是多样的,我们从以下四个主要的方面来分析,即土地、地下水、农业、生物方面的影响。
1.1对土地方面的影响地质勘探工作开展的初期,需要对勘探区的地质环境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分析,要对勘探点的实际数据信息进行详细的掌握,因此,需要有大量的勘探人员和勘探设备进行前期的进驻,加上勘探地点的不稳定性,又使对环境的破坏范围进一步的延伸。
很多的勘探工作为了方便施工的顺利进行,需要修建一些临时的公路和基础设施,会对勘探点的土地进行一定程度的改善,如果动土范围大且强度较深的话,会造成土地类型发生改变,如果遇到较大的暴风雨很容易引起水土流失,造成当地环境的破坏,使河道的水流含沙量增大,勘探工作结束后,又缺少对土地的恢复措施,影响到土地的后续正常使用。
1.2对地下水方面的影响地质勘探过程中会使用到地下钻探设备,这些钻探设备往往深入到地下内部,穿过地表水层,在引发炸药时,会对内部土地结构的局部造成影响,使地下水位和水量发生变化。
如果在一些特殊的地区钻探深度超过700m时,还可能造成地下水层出现越流补给现象,从而对原有的地下水贮存环境造成影响。
环境⼯程论⽂环境⼯程是环境科学的⼀个分⽀,主要研究如何保护和合理利⽤⾃然资源,利⽤科学的⼿段解决⽇益严重的环境问题、改善环境质量、促进环境保护与社会发展。
是研究和从事防治环境污染和提⾼环境质量的科学技术。
环境⼯程论⽂1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增长,推动了我国城市现代化的发展。
城市中的建筑物越来越多,地⾯可利⽤空间不断建设,促使现代城市逐渐重视地下空间的利⽤,地下⼯程数量也不断增长。
地下⼯程建设虽然提⾼了地下空间利⽤率,但是其引发的环境和地质问题也受到社会的⼴泛关注。
⽂章主要针对城市地下⼯程建设中的环境⼯程地质问题展开分析。
关键词:城市建设;地下⼯程;环境⼯程地质 由于⼤部分城市地下⼯程建设位置都在市区,且地下⼯程建设施⼯会破坏地层,因此地下⼯程施⼯造成的地下⽔污染、地表开裂和塌陷等问题也成为地下⼯程需要解决的⾸要问题。
现代社会越来越重视城市地下⼯程建设引起的环境地质问题。
1地下⼯程引起的环境地质问题 (1)地下⽔环境变化。
为了保障地下⼯程施⼯的顺利开展,需要对施⼯区域的地下⽔进⾏处理,这就会对施⼯区域周边地下⽔分布造成⼀定的影响[1]。
此外,地下挖掘⼯作会对地下岩体造成影响,岩体形变容易导致地下⽔分布受到影响,这主要是由于岩体是地下⽔的载体,当岩体发⽣形变后,地下⽔的径流也会随之改变,从⽽适应载体的变化,当这种状态⽆法保持平衡时,很可能会造成地质灾害。
此外,地下⼯程施⼯对地下淡⽔资源造成⼀定的污染,加重了地下⽔污染。
在地下⼯程施⼯过程中,若地下⽔位较⾼,需要通过⼈⼯抽⽔的⽅式将⽔位降低。
部分⽔压⾼的地区可能在施⼯过程中出现突⽔事件,对施⼯⼈员的⽣命安全造成威胁。
(2)地表开裂或塌陷。
地表开裂或塌陷是地下⼯程施⼯中常见的地质问题,这与地下⼯程的深度、断⾯⼤⼩以及施⼯技术有直接的相关性,同时也与地层环境等地质条件有密切的关联[2]。
随着⼈们对⽣活质量要求的提升,⼈们也越来越关注地下施⼯造成的地表破坏,因此出现了许多新型技术,减⼩了对地表造成的破坏。
矿产资源开发的地质环境影响极其反思——以11·3河南义马煤矿事故为例摘要:人类在开发利用矿产资源的过程中,对矿区生态环境造成了各种各样的破坏性影响。
本文概述了我国矿产资源开发对地质环境造成的普遍影响。
通过分析河南义马煤矿事故的事故原因、过程及危害,总结了经验教训,并对加强矿山环境保护提出了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矿产资源开发;义马煤矿事故;地质环境;治理与保护1概述人口、资源和环境是当今世界面临的三大主题。
资源与环境是影响人类生存与社会发展的两大重要因素。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的剧增,人类对矿产资源的需求不断扩大。
目前,人类社会对矿产资源的需求量约占自然资源需求总量的70%[1],而我国95%的一次性能源和80%的原材料依靠矿产资源提供[2]。
矿产资源是指所有埋藏于地壳中或出露于地表,可被人们开采利用的矿物质聚集体。
广义的矿产资源指在内外力地质作用下,元素、化合物、矿物和岩石相对富集,人类开采后能得到有用产品的物质形态和数量。
狭义的矿产资源是指自然界产出的物质在地壳中富集成具有开采价值的形态和数量。
相对短暂的人类历史而言,矿产资源是不可再生的,蕴藏量也是有限的。
随着人类的大规模开发利用,矿产资源在不断减少,有时甚至发生短缺和枯竭。
在开发矿产资源为人类创造了大量物质财富的同时,也对矿区生态环境产生了前所未有的负面影响。
矿产资源枯竭、生物多样性丧失、地区性和全球性环境污染物给人类生存的地球环境蒙上了层层阴影。
地质环境保护是环境保护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环境保护的基础。
矿产资源开发破坏了地质环境,从而诱发了众多地质灾害和污染,造成生态环境的破坏。
因此,有效、合理地开发和利用矿产资源,减轻对地质环境的破坏程度,减少地质灾害的发生,将直接关系到整个生态环境保护。
2矿产资源开发对地质环境的影响矿山地质环境,是指由采矿活动形成或引起的矿山区域内地质因素的变化,从而改变矿山原生地质环境状态。
由于地质因素的改变,矿山地质环境的影响往往会超出采矿活动区域范围以外(如对地下水的影响),并对矿山生态环境造成不利的影响。
我国每年从地表和地下深处开采出数量巨大的矿石,改变和破坏了地球表面和岩石圈的自然平衡,使地质环境不断地改变和恶化,给生产建设和人民生活带来了很大的危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矿产资源开发对大气的污染矿产资源开发对大气污染主要是由于在矿产开发过程中产生的粉尘和有害气体污染造成的。
包括矿山在露天开采情况下以及在井下生产时,穿孔、爆破、采装、运输及排土场等生产环节中产生分散无序排放的粉尘。
这些工业废气排放物多为烟尘、二氧化碳、氮氧化物和一氧化碳等,使得矿山地区大气环境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
(2)矿产资源开发对水体的污染矿产在开发过程中排放出大量废水,其中主要来自矿山建设和生产过程中的矿坑排水;洗矿过程中加入有机和无机药剂而形成的尾矿水;露天矿、排矿堆、尾矿及矸石堆受雨水淋滤、渗透溶解矿物中可溶成份的废水;矿区其他工业和医疗、生活废水等。
这些受污染的废水,大部分未经处理,排放后又直接或间接地污染了地表水、地下水和周围农田、土地,并进一步污染了农作物,有害元素成份经挥发也污染空气,导致矿山地区的生态环境质量下降。
(3)矿产资源开发中的噪声污染露天开采时,噪声主要来自采场作业的钻机、电铲、空压机钻、运输车辆等设备。
随着开采的规模不断扩大,噪声源设备如凿岩机、采装机械、提升机、运输机、破碎机、空压机以及爆破等,产生的噪声对周围敏感点的影响一般都比较严重。
(4)矿产资源开发导致的水土流失及地面塌陷露采矿表土剥离,使原来生长在土层表面的植被遭受破坏,固体废弃物(尾矿、废石等)的堆放和塌陷地,毁坏了原生植被,恶化了植物群的生存条件,使其覆盖率降低,其中造成土地沙化,引起水土流失。
采矿活动是地面塌陷的直接诱因,随着矿床疏干和地下水位的下降,会引发或伴生地面沉降和地面开裂等灾害。
(5)矿产资源开发造成地质灾害隐患采矿活动造成矿区附近地质条件改变而诱发的易滑坡体复活,稳定边坡因采矿导致失衡坍塌,矿山废渣等固体堆积物等因受地形、气候条件及人为因素的影响,容易引发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
(6)矿产资源开发占用和破坏大量土地露天矿采掘直接破坏大量土地,而采矿排除的废石、废渣也侵占着大量的土地。
矿山开采排放的酸性废水、选场尾矿废水等,严重污染矿区及周围农田;矿体的地下开采引起大面积塌陷等地质灾害。
3矿山地质环境治理矿山开发区是人类工程经济活动对地质环境影响极为强烈的地区。
必须采取以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才能保护和改善矿区地质环境质量。
治理矿产资源开发引起的环境地质问题,应遵循立法、生态风险评价、最少量化、资源化、无害化、生态系统的回复和重建等六项基本原则,做好从勘察、设计、开采到闭坑四个阶段的环境保护和综合治理。
矿产勘探与设计阶段,必须在查明环境地质条件的基础上,开展地质环境质量现状评价和影响评价,预测矿床开采后可能产生的环境地质问题;合理规划工业场地、交通运输线路、生活区以及矿渣等固体废弃物的堆放场地,优选采矿方式和选治工艺措施,防止或减少环境地质问题的发生。
矿山建设开采阶段,应严格规范矿业生产活动,防止、减少环境地质问题的发生、发展,治理已产生的环境地质问题。
根据环境地质条件,控制已有环境地质问题的发展,使矿区恢复成环境质量良好的地区。
矿山闭坑阶段,需要做好以“造田复地”为主的综合治理,恢复耕种或种草绿化、营造树木、人工造湖,使矿区地质环境向良性转化。
针对我国矿山地质环境的现状和问题,还需从以下几个方向加强防范和治理工作。
(1)加强法规和制度建设,依法治矿;(2)强化监督管理,做好矿山环境保护工作;(3)开展矿山地质环境调查,做好矿山地质环境保护规划;(4)依靠科技进步,提高矿山环境保护水平[2]。
4实例分析2011年11月3日,河南省义马煤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千秋煤矿发生一起重大冲击地压事故,造成10人死亡。
该矿为国有重点煤矿、低瓦斯矿井,核定生产能力210万吨/年。
据查,该矿21221下巷掘进工作面发生冲击地压,巷道发生严重的挤压垮冒,将正在该巷作业的矿工封堵或掩埋其中,造成重大伤亡。
4.1千秋煤矿基本情况千秋煤矿是义马煤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上市公司名称:河南大有能源股份有限公司)骨干矿井之一,位于河南省义马市南1~2km,始建于1956年,1958年简易投产,矿井设计生产能力60万t/a,1960年达到设计能力,经过多次技术改造,2007年核定矿井生产能力为210万t/ a。
矿井“六证”齐全有效。
现主要开采侏罗系2-1、2-3煤,属长焰煤种。
2010年矿井瓦斯等级鉴定为低瓦斯。
煤尘具有爆炸危险性,属于易自然发火煤层。
目前开采水平为二水平。
该矿为冲击地压严重矿井。
矿井采用立井、斜井、上下山混合式开拓方式,通风方式为混合抽出式。
安装有KJ95N型安全监控系统、KJ282型人员定位系统,还建有瓦斯抽放系统、冲击地压预测预报系统、压风系统、供水防尘系统、防灭火系统等。
4.2事故发生经过2011年11月3日四点班,千秋煤矿当班共入井415人。
其中,21221下巷掘进工作面当班为检修班,作业人员72人,有掘一队、掘二队、开二队、防冲队及安检、瓦检等流动人员,主要进行防冲卸压工程、防火工程、巷道加强支护和清理等工作。
掘一队队长何建民安排当班19人在21221下巷600米以里作业,任务是支6根大立柱。
掘二队队长李伟民安排当班16人在21221下巷540-560米段落底、支大立柱。
开二队队长李运星安排当班17人在21221下巷470米以里支大立柱,当班工作量为8根。
防冲队当班12人,队长葛素河安排11人在21221下巷掘进头施工卸压孔,1人负责开泵、巡查管路。
安检科2人、防冲科2人在21221下巷检查。
其他流动岗4人(1名抽放工、2名瓦检工、1名放炮员)巡查作业。
事故发生时,有2人离开21221下巷(掘二队跟班领导刘付清、开二队跟班副队长刘会强在21221下巷外口协调运料工作),另有5人进入21221下巷(在二水平西大巷施工的开三队有3人到21221下巷借取锚索张拉器,开二队、掘二队送班中餐各1人)。
事故发生时共有75人在21221下巷内。
事故发生前,21221下巷作业人员没有发现冲击地压征兆。
11月3日19时18分,21221下巷冲击地压突然瞬时爆发,形成3.5×108焦耳巨大能量释放,导致严重灾害。
4.3事故原因和性质(一)事故直接原因本矿区煤层顶板为巨厚砂砾岩(380-600m),事故发生区域接近落差达50-500m 的F16逆断层,地层局部直立或倒转,构造应力极大,处在强冲击地压危险区域;煤矿开采后,上覆砾岩层诱发下伏F16逆断层活化,瞬间诱发了井下能量巨大的冲击地压事故。
(二)事故间接原因1)该矿对采深已达800米、特厚坚硬顶板条件下地应力和采动应力影响增大、诱发冲击地压灾害的不确定性因素认识不足。
采取的煤层深孔卸压爆破、超前卸压爆破、煤层深孔注水、大直径卸压钻孔、断底卸压爆破和断顶卸压爆破等措施没能解除冲击地压危险。
2)该矿21221下巷没有优先采用O型棚全封闭支架支护。
这次冲击地压事故能量强度在108焦耳级别。
虽然开展了大量科学研究工作,采取了防冲措施,但现有巷道支护形式不能抵抗这次冲击地压破坏。
3)事故当班有75人同时在21221下巷作业,违反该矿防冲专项设计中“21221下巷作业人员不得超过50人”的规定。
(三)事故性质经调查认定,义煤集团千秋煤矿“11.3”重大冲击地压事故是一起责任事故。
4.4反思及教训该事故暴露出以下主要问题:一是该矿对冲击地压灾害的严重性认识不足,警惕性不高,治理和防范措施不到位,需要进一步完善和改进。
二是采掘布置不合理,在特厚煤层中采煤工作面布置过长,对采深已达800米、特厚坚硬顶板条件下地应力和采动应力影响增大、诱发冲击地压灾害的不确定性因素认识不足。
三是事故工作面作业人员过多,当班有2个掘进队、1个防冲队、1个开拓队等4支队伍在具有冲击地压灾害危险的巷道内平行交叉作业,作业人员多达75人。
为深刻吸取事故教训,切实加强煤矿安全生产工作,防范悲剧重演,特提出以下措施和建议:(一)千秋煤矿要重新核定生产能力,压减产能规模,保持采掘平衡和合理开采强度,确定适合自己矿井实际情况的预测预报指标体系,实现冲击地压的实时预警。
(二)千秋煤矿西翼采区煤层顶板坚硬、厚度大,并且F16断层为一具有活化特征的逆断层,在此条件下厚煤层冲击地压防治具有特殊性。
因此,建议暂停千秋煤矿21采区西翼下部煤层的开采。
对于义煤集团类似条件的采区,均需对防冲措施的有效性进行评价,着力从技术上解决防冲问题。
(三)针对本矿区冲击地压与地质构造活化有密切关系这一事实,需进一步加强义马煤田的地质构造探测与研究,加强上覆岩层运动规律的研究,进一步探索义马煤田特殊地质条件、岩层移动与冲击地压的关系,切实加强本矿区冲击地压灾害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