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原国立中山大学石牌校区规划的几点思考
- 格式:pdf
- 大小:165.80 KB
- 文档页数:2
学校发展规划的难点及其解决方案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学校的规模和数量不断扩大,学校发展规划也成为了当下的热门话题。然而,学校发展规划既涉及到教学、科研、教职员工、学科专业设置等方方面面,也伴随着许多困难和挑战。本文将从学校发展规划的难点及其解决方案进行探讨。
一、学校发展规划的难点
1. 定位难题
学校发展规划需要明确学校的定位和使命。但业界对学校的定位和使命定义并不一致,具有多元化和复杂化的特点,同时受到国家制度和地域因素的影响。在这种情况下,学校如何准确把握其自身特点和未来发展方向成为了一个难题。
2. 资金问题
在制定学校发展规划时,资金问题是必须考虑的因素。然而,大部分学校发展规划在实施时都受到资金问题的影响,其主要原因是资金限制。学校规划所需要的资金来源是多方面的,除了政府的资金支持外,还需团结校友、社会各界的力量进行支持。同时,资金投入要充分考虑项目的实际效益。
3. 反应效果的问题
学校发展规划的实施需要一定的反应时间,但反应效果总体上难以预测。教师和学生对学校的发展规划也存在着不同的理解和观点,实现学校发展规划的目标可能会遇到一些阻力。
二、解决方案
1. 大力推动课程改革
学校发展规划的实施需要与课程改革紧密结合起来,摆脱老旧教育观念和校企分离的倾向。现代教育需要的是应用型人才,学校要加强与就业市场等联系,为学生提供更具现实应用性和发展前景的专业。
2. 建立学科交叉的研究中心
学校在进行学科规划时,应注重跨学科交叉。学科之间相互融合的研究中心,可以右化学、生物学、物理学、数学等多个学科的交叉研究,打破学科院系壁垒,增强科研的整体性和国际竞争力。
关于原国立中山大学石牌校区规划的几点思考
SeveralThoughtsonCampusPlanofpre-NationalZhongshanUniversity
阎瑾YanJin刘立欣LiuLixin
摘要:本文在对原国立中山大学石牌校区不同时期各版规划全面解读的基础上,探讨了其“钟”形平面构思的深刻内涵,并对林克明和郑校之两位建筑师在原国立中山大学校园建筑设计中理念和手法的差异进行了初步的比较和总结。
关键词:中钟林克明郑校之
一、原国立中山大学石牌校区和原国立中山大学石牌校区规划
1924年2月,孙中山以大元帅名义颁布命令,“将国立广东高等师范、广东法科大学、广东农业专门学校合并,以国立广东大学命名”。1926年8月,为纪念辞世的中山先生,国民政府正式宣布将国立广东大学改名为中山大学。1933年3月,按照先生遗愿,选址国立广东大学第二农场所在地(现华南理工大学及华南农业大学所在地)建造新校舍,这也就是现中山大学的前身。
原国立中大石牌校区规划建设从1929年开始筹划,1933年开始营建,计划分三期完成。第一期工程由杨锡宗主持,与当时中大校长邹鲁共同完成总体规划;第二期由林克明主持,基本完成了校园主体建筑部分;第三期由余清江主持,这一期建设主要是添建,并未对校园整体布局作出改变。
二、从“中”与“钟”谈起
从1933年国立中山大学石牌校园首期工程的道路规划(图1 到现华农6号楼西南侧钟亭栏杆下部的镂空图腾,“钟”形图案似乎成了老中大的标志。这其中的原因,已无据可考,大概有以下三方面的原因:其一,“钟”同“中”同音,以钟形图案象征中山大学,也是为了纪念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其二,钟型有唤醒民众,警醒世人,激励国民的含义;其三,地形
抗战时期我国高校面临毁灭性的危机,为了保存教育、
人才资源,高校实施内迁办学。中山大学在近代广东高等教育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是培养革命的军事、政治干部和科学人才的摇篮。1938年中山大学迁徙前,已经发展为一所具有较大规模的综合性高校。有文、法、理、工、农、商、医、师范7个学院、31个学系和研究院,1936年度在校学生2577人,1937年度增至3607人;教师也由231人增至318人。
一、迁徙前的中山大学:延续与传承革命精神传统;主张大学适应社会实际,倡导教育学术救国。
1.革命底色
1924年2月4日,国民政府颁布大元帅令,要创办国立广东大学。“为树一学府,以救中国救民族而已”,广东大学的精神是革命精神。为纪念国立广东大学的创办者孙中山,延续和传承革命精神。1926年7月17日,国民政府发布命令,将国立广东大学改名为国立中山大学。1927年3月,国立中山大学开学典礼,许崇清发表演讲,他殷切希望“改组后的中山大学,使广东成为一个革命文化的策源地。”正如学者指出“中山大学位于中国西南中心城市广州,在中国现代大学中具有特殊地位。…在20世纪前半期中国内忧外患的年代里,由于其地缘优势和人文政治优势,形成了自由、开放、民主的学术研究氛围。在这里,各路学人都有一席之地,都可以施展自己的才华。‘读书救国’、‘学以致用’是中大学人的一致追求。”
2.实施备战教育
1931年中山大学开设军用化学课程,1932年开设毒气学和炸弹学课程。这些课程每周授课2个学时,1932年起定为四年级学生的必修课。1935年,学校教育研究所制定《战时教育工作计划》,是全国最早的战时教育计划。教育研究所确立为推进全民抗战目标服务的“民族中心教育”研究目标,并在有7000多人的广东儿童教养院大规模试行民族中心小学的课程,并在《教育研究》上连续四期发起“战时教育”讨论,并完成《各国战时学校动员调查》等报告。1936年2月各学院陆续开设备战教育的课程。文学院开设抗战文艺,法学院开设战时经济政策,工学院开设军用机械学,医学院开设毒气病理学等。1938年国民政府通过《战时各级教育实施方案纲要案》强调开设战争所需相关课程,而中大已经实施近两个学年了。
华南农业大学农业工程实验楼对校园传统岭南建筑的继承与创新
朱乃伟(广东省广州市510000)
【摘
要】本文介绍了华南农业大学农业工程实验楼项目的规划和建筑设计,鉴于项目建设基地位于原中山大学校园"钟"形规划中轴线核心的历史保护区,本文着重介绍了项目在对校园传统岭南建筑的传承和创新方面的探索。【关键词】校园;传统岭南建筑;继承;创新【中图分类号】TU2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066(2018)03-0136-02
1项目概况
1.1项目区位及周边环境
华南农业大学农业工程实验楼项目建设基地位于广州市
华南农业大学五山校园西北侧,总用地面积13529.7m 2,建设目的是为华南农业大学罗锡文院士及其团队提供科研办公场所。基地北面、西面为校园道路,基地现状则为低洼地,与西北侧的现状道路存在较大高差,高差最大处达9m 。基地周边已建有若干校园建筑,北面为工程学院大楼(6F )、西面为学生宿舍(7F )、西南面为机械工程训练中心(3F ),东面为广州市历史保护建筑利寅楼(3F ),除利寅楼外,上述校园建筑均为建设年代不太久远的现代风格建筑。
1.2“钟”
形规划与传统岭南历史建筑本项目的一个重要特点在于建设基地所在位置的敏感性,基地属于老中山大学校园“钟”形规划中轴线核心片区的一部分,位于规划中轴线西侧,与中轴线东侧的华南农业大学5号楼(现为华农校史馆)遥相呼应,呈左右对称的布局。
老中山大学石牌校园及其建筑群的“钟”形规划建设,在中国近代建筑史上有特殊地位,拥有广州天河数量最多、保存状态最好的民国岭南风格大型建筑群。该规划依靠原有地形地貌规划路网及校园空间,形成独特的山水格局,其中“钟”形的校园对称布局是其最大的特色。目前,该规划区域已经被纳入广州市重点保护范围,面积共约50万m 2,其中华南理工大学校园范围内约36万m 2,华南农业大学校园范围内约14万m 2。
中山大学深圳校区怎么样
中山大学深圳校区怎么样
中山大学深圳校区,是继中山大学广州校区和中山大学珠海校区之后的第三个校区,成立于2015年,坐落于广东省深圳市光明区,第一期建设预计于2020年投入使用。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中山大学深圳校区怎么样,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学校简介
中山大学深圳校区,是继中山大学广州校区和中山大学珠海校区之后的第三个校区,成立于2015年,坐落于广东省深圳市光明区,第一期建设预计于2020年投入使用。
中山大学深圳校区于2015年11月签署合作协议。2018年6月12日,深圳校区正式动工。
中山大学深圳校区重点发展医科和工科两门学科。在医科上,除了科学研究外,深圳市政府和中山大学还将合作在深建设三所高水平的附属医院,其中,中山大学附属第七医院即将签约。而未来,3家附属医院将新增1万张病床,缓解深圳人就医压力。
2020年8月24日,中山大学深圳校区正式启用,迎来电子与通信工程学院和航空航天学院1112名学生。
二、办学条件
1、院系专业
中山大学深圳校区会设很多学院,并新建三所中山大学附属医院。新校区发展将会跟广州校区保持同样的水平、同样的发展程度、类似的专业结构建设。中大已经有广州校区和珠海校区2个校区。其中,珠海校区被认为是未来“支撑中大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重要增长点”。
深圳校区将筹建10余个院系,包括:医学院(深圳)、公共卫生学院(深圳)、药学院(深圳)、生物医学工程学院、材料学院、电子与通信工程学院、智能工程学院、航空航天学院、农学院、文学院、理学院等。
深圳市在医学教育、医疗技术、疾病防控和新药研发等方面的需
关于原国立中山大学石牌校区规划的几点思考
SeveralThoughtsonCampusPlanofpre-NationalZhongshanUniversity
阎瑾YanJin刘立欣LiuLixin
摘要:本文在对原国立中山大学石牌校区不同时期各版规划全面解读的基础上,探讨了其“钟”形平面构思的深刻内涵,并对林克明和郑校之两位建筑师在原国立中山大学校园建筑设计中理念和手法的差异进行了初步的比较和总结。
关键词:中钟林克明郑校之
一、原国立中山大学石牌校区和原国立中山大学石牌校区规划
1924年2月,孙中山以大元帅名义颁布命令,“将国立广东高等师范、广东法科大学、广东农业专门学校合并,以国立广东大学命名”。1926年8月,为纪念辞世的中山先生,国民政府正式宣布将国立广东大学改名为中山大学。1933年3月,按照先生遗愿,选址国立广东大学第二农场所在地(现华南理工大学及华南农业大学所在地)建造新校舍,这也就是现中山大学的前身。
原国立中大石牌校区规划建设从1929年开始筹划,1933年开始营建,计划分三期完成。第一期工程由杨锡宗主持,与当时中大校长邹鲁共同完成总体规划;第二期由林克明主持,基本完成了校园主体建筑部分;第三期由余清江主持,这一期建设主要是添建,并未对校园整体布局作出改变。
二、从“中”与“钟”谈起
从1933年国立中山大学石牌校园首期工程的道路规划(图1 到现华农6号楼西南侧钟亭栏杆下部的镂空图腾,“钟”形图案似乎成了老中大的标志。这其中的原因,已无据可考,大概有以下三方面的原因:其一,“钟”同“中”同音,以钟形图案象征中山大学,也是为了纪念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其二,钟型有唤醒民众,警醒世人,激励国民的含义;其三,地形
略议中山大学四校区园林绿化概念规划
[摘要]文章从中山大学园林绿化的现状着手,对中山大学绿化情况的历史进行展示,对现阶段问题进行分析,从而对中山大学园林绿化的成就和问题予以梳理,对其出现的深层次的问题进行思考研究,提出建设一流校园的校园环境为目标的园林绿化规划,指出其各个校区规划的特色、目标、关键环节、重点,提出校园绿化规划中的两个目标、三个理念、三个校园、四大园建设等切合实际绿化改造规划的构想。
[关键词]高校;园林绿化;规划;问题;对策
一、中山大学园林绿化概念规划提要
(一)现状分析
1.中山大学园林绿化规划价值综述
中山大学四个校区总面积为617万平方米,绿化面积299万平方米(含山林面积151万平方米)。因地处亚热带,先天环境条件适宜,是广东以至华南地区人才孕育基地,也是广东珍贵植物输出基地。现隶属中国科学院全国最大植物园之一的华南植物园,前身是国立中山大学农林植物研究所,1956年定址广州天河现址后,众多的植物种类移自康乐园;早在1908年美国宾西法利亚州立大学的高鲁莆园艺师到岭南大学任教,开始在康乐园进行系统的植树行动,一大批李树、榕树、樟树和荔枝树等乡土树种在康乐园扎下了根;国外引进的热带树种,如澳大利亚的桉树、白千层、木麻黄、和南洋杉等,桉树和白千层也达数千株。中山大学还是广州最早引入大王椰子、长叶刺葵、油棕等产于热带树种的地方;中山大学还有全广州市唯一一株印度马钱树;中山大学的竹种标本园始建于20世纪20年代,经过多次的移植、培育,现竹种达120余种,其中包括世界罕见的沙罗单竹、苦竹、鸡斗筋,还有在1952年中国第一次结果120颗的象鼻竹。现中山大学南校区有乔灌木16500株,植物种类达800多种。
《中山大学校区布局调整路线图(草案)》拟定
文章来源:新闻中心作者:新闻中心编辑:刘沛思发布时间:2008-09-28 17:50
在前期一系列准备工作的基础上,《中山大学校区布局调整路线图(草案)》于近日拟定。9月27日下午、28日上午,学校召开校区布局调整工作会议,黄达人校长、陈春声副校长出席会议并讲话,李祥之校长助理及各院系、各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参加会议。
陈春声副校长介绍了校区布局调整工作的基本构想和原则。从2008至2012年,各校区应逐步形成如下办学格局:广州南校区以基础学科为主,广州东校区以应用学科为主,广州北校区以医科为主,珠海校区则要在提高办学层次的基础上,以新兴学科及港澳台合作办学和国际合作办学为特色。校区布局调整是对学校的历史和未来高度负责的体现,要信守招生承诺,遵守招生章程,循序渐进、逐步置换、平稳过渡,逐步完成校区布局调整的目标。
黄达人校长回顾了校区布局调整的历史背景,他强调,本届党政领导班子定以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责任感,通力合作,推进校区布局调整。主动地设计、推进校区布局调整,使学校及各个学院以后的发展有一个长远的规划,是坚持我校以人为本、善待学生的办学理念的体现。有准备的调整和变化比没有准备、听之任之、随机的调整更有主动性。在校区布局调整的过程中所需要做的和所能做的,都要以学生、老师的需要为第一考虑因素,要认真了解师生们在调整过程中面对的困难,切实为他们做好服务,顺利、稳妥地推进校区布局调整。
《中山大学校区布局调整路线图(草案)》解读
校区布局调整的若干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