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中国文学的全球化传播问题思考——《英语世界的郭沫若研究》读后
- 格式:pdf
- 大小:220.34 KB
- 文档页数:3
郭沫若读后感
郭沫若是一位伟大的文学家,他的作品充满了浓厚的时代气息和深刻的思想内涵。
读完他的作品,我深受启发,感悟颇深。
首先,郭沫若的作品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历史印记。
他的作品《太阳照在桑干河上》、《临江仙》等作品,描绘了中国近现代历史上的一些重要事件和人物,使我对中国近现代史有了更为深刻的了解。
通过他的作品,我感受到了那个时代的激情与坚韧,也更加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其次,郭沫若的作品给我留下了深刻的文学印记。
他的作品充满了浓厚的文学气息,语言优美,情感真挚。
他的作品《野草》、《雨巷》等作品,描绘了大自然和人类的生活,使我对生活有了更为深刻的感悟。
通过他的作品,我感受到了文学的力量和魅力,也更加热爱文学创作。
最后,郭沫若的作品给我留下了深刻的人生印记。
他的作品充满了对人生的思考和感悟,使我对人生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
他的作品《夜泊牛渚怀古》、《梦江南》等作品,描绘了人生的苦难和坎坷,也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通过他的作品,我学会了坚韧不拔,勇往直前,也更加珍惜眼前的幸福。
总之,郭沫若的作品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记,使我受益匪浅。
通过他的作品,我对历史、文学和人生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也更加珍惜眼前的幸福。
我相信,在未来的学习和生活中,我会继续努力,不断提高自己的文学修养,为实现人生的价值而努力奋斗。
感谢郭沫若的作品,让我受益匪浅!。
关于郭沫若的两极阅读现象(讲稿)郭沫若的《女神》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公认的经典之作,最能体现五四的时代特色,标志着新诗初期创作的最高成就。
郭沫若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主要是由《女神》奠定的。
但据我所知,现在一般年轻的读者,对郭沫若作品不会有很大的兴趣,评价也不一定高;而另一方面,文学史的评价却很高。
我们把这种现象,称之为“两极阅读现象”。
在学习现代文学这门课的过程中,类似的“两极阅读现象”并不罕见,也可能发生在其他作家作品上。
我们这里探讨有关郭沫若的“两极阅读现象”,对于理解其他文学史经典也会有所启发。
事实上确实存在两种读法:一种是“文学史读法”,注重从历史发展的链条中考察作品,确定其特色、价值、影响与地位。
当今各种现代文学史著作,几乎都是这样评价郭沫若以及其他经典性的作家作品的。
有一种学术界很流行的排座次的说法是“鲁郭茅,巴老曹”,不一定准确,但也可见“文学史读法”对郭沫若的评价甚高。
我们讲课,考试,往往也是采用“文学史读法”的结论。
偏重从文学史角度的阅读,一般比较专业,也可以说是“专业的读法”。
而另一种读法,则是“非专业读法”,一般比较偏重个人的或行时的审美趣味,用平常的话来说,是只看作品本身“好不好读”,有没有“意思”,并不太顾及“历史的链条”。
象《女神》这样时代性很强的经典作品,过去的影响极大,文学史的地位很高。
但是对于一般读者来说,而今已事过境迁,有了历史的隔膜,无论内容形式都可能比较难于唤起阅读兴趣;加上社会上对郭沫若其人其诗也的确存在某些误解或苛求,也会影响到“非专业阅读”的评价,对郭沫若的评价也就不高。
就文学接受而言,无论专业还是非专业,都有其存在的理由,不好轻易评判高下。
然而当今许多专家的研究论文或大学的讲台对郭沫若甚表称许,而一般读者,甚至就是听课的青年学生,却对郭沫若评价偏低,或者不感兴趣。
郭沫若作品鉴赏读后感郭沫若,中国近现代文学的杰出代表之一,他的作品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刻的思想内涵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阅读郭沫若的作品后,我深受其作品所传递的情感、哲理和艺术之美所打动,产生了许多对他作品的钦佩和感慨。
郭沫若的作品以丰富的创意和娴熟的艺术技巧著称。
他的诗歌作品充满了浓厚的情感和对现实生活的触动。
他以敏锐的洞察力和独特的表达方式,将自己对社会现象的思考娓娓道来。
例如,在他的诗集《悲愤诗集》中,他以深沉的悲愤之情表达了对战争的无尽痛苦。
他用简洁而有力的语言,真实地揭示了战争给人们带来的破坏和伤痛,引起了我对战争深深的反思。
此外,郭沫若的散文作品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他的散文作品流畅而优美,情感真挚。
在他的散文集《九十九度中观景》中,他带领读者游览了一个充满诗意的世界。
他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生活中的点点滴滴。
他的笔触如细蒲苇一样,触动了我的心弦。
读完他的散文,我仿佛置身于散文所描述的场景之中,感受到大自然和生活的美丽。
此外,郭沫若的小说作品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他的小说作品情节曲折,人物形象鲜明。
他的小说富有哲理和情感,能够引起读者的共鸣。
在他的小说《白毛女》中,他真实地刻画了农村妇女的悲惨命运,让人对社会不公不平产生深深的思考。
他通过丰富的细节和情感描写,使人们对白毛女的遭遇深感同情。
郭沫若的作品鉴赏给我带来了很多思考和启示。
他的作品深刻地揭示了社会现象的丑恶和人性的弱点,使人们对现实生活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他的作品也鼓励人们勇敢面对困难,积极向上。
他的作品如一面镜子,让人们可以反思自己的生活,从中汲取力量。
总之,郭沫若的作品鉴赏给我带来了许多思考和感悟。
他以独特的艺术手法和深刻的思想内涵,使其作品成为经典之作。
通过阅读他的作品,我对人生有了更深入的思考,同时也更加珍惜生活中的点滴美好。
我由衷地对郭沫若的作品表示敬佩和感谢。
(字数:498字)。
对郭沫若的经典评价毫无疑问,郭沫若早在20世纪40年代就成为中国文学史上最重要、最富有影响力的作家之一了,他早期创作的小说也受到了中国观众的极大欢迎。
郭沫若因诗歌而闻名于世,但她的小说却以其情节丰满,文笔流畅而脍炙人口。
他的作品糅合了哲理、电影式的描写方式、历史事件和感性的主题,反映出20世纪中国社会风俗及思想转变的历史意义。
郭沫若具有鲜明而暴力的现实主义语言,他写出来的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可以深刻地反映出中国最低阶级的苦难和挣扎,也可以栩栩如生地反映出中国文化的负面影响。
他的文学作品不仅表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固有形式,而且反映出人们在复杂社会环境中的精神和激情。
郭沫若的作品也涵盖了多种文化视角,多年来一直深受中外读者的欢迎,被普遍认为是中国文学史上最有影响力的作家之一。
在郭沫若的作品中,他借助鲜明而现实的描写方式为新中国文学所做出来的历史性贡献是不可低估的,也不可能夸大。
他在文学方面的表现以及他多年来服务于文学的社会使命的付出,是他勇于站在沉重的政治镣铐之下,以最细腻的情感描绘出最真实的人性和内心魔鬼的不可磨灭的贡献。
在二十世纪中国历史背景下,郭沫若笔下的人物勇敢地把自己作为个体摆在那种政治与社会现实中。
他的伟大之处在于,创作的背景接近或远离现实,他都是用最贴近当时文化情境、最具有现实意义的语言来描写、表达、感受和生活的。
他的作品彰显了他对一个快速变动的社会背景的敏锐洞察力以及朴素的表达技巧,这使得他的作品不仅能带给人们激励,而且能够从中看到更多的现实因素,激发出更深刻的思考。
郭沫若有句名言:“文学完成的是表达,心灵的审判,而生命的责任。
”他所写的文学作品恰到好处地表达了他对自己文化背景、社会变革和生活情节的极其深刻理解。
整个作品群都具有时代性,反映出中国和东方文化的综合特点。
通过其情节完整、书写细致、表现形象生动、寓意深刻的作品,郭沫若确立了他在中国及亚洲文化史上的重要地位。
二十世纪国外中国文学研究读后感二十世纪是中国文学发展的重要时期,国外学者对于中国文学的
研究也愈发深入。
在阅读了一些关于二十世纪国外对中国文学研究的
著作之后,我深刻感受到了这段时期中国文学在国际上的影响力和独
特魅力。
二十世纪国外学者对中国文学的研究不仅注重文本本身的分析,
更着眼于文学与时代、历史、文化的关系。
他们从宏观的角度出发,
探讨中国文学作品背后的文化背景、历史脉络以及作品所蕴含的社会
意义。
这种综合性的分析方法帮助我们更深入地理解中国文学作品,
不仅能够欣赏其艺术价值,还可以了解其更深层次的内涵和文化意义。
在国外学者的笔下,中国文学被赋予了全新的视角和解读方式。
他们以独特的学术视角和理论框架解读中国文学作品,探究其中的文
学风格、意象符号、叙事结构等方面的特点。
通过比较文学与其他文
学体裁、文化语境之间的联系,他们为我们呈现了一幅更为立体和多
元的中国文学图景。
国外学者对中国文学的研究也在跨文化交流中发挥了积极作用。
他们将中国文学作为窗口,通过翻译、评论、论述等形式将中国文学作品介绍给国际读者,促进了中西文化之间的相互理解和交流。
国外学者的研究成果也为中国文学的传播和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和参考。
二十世纪国外中国文学研究的成果丰硕,不仅带来了新的解读方式和视角,还推动了中外文化之间的交流与互动。
通过深入阅读这些研究著作,我们可以更好地把握中国文学的脉络和发展趋势,更好地理解和欣赏中国文学的独特魅力。
希望未来中国文学能够在国际舞台上展现更加辉煌的光彩,吸引更多国外学者的关注和研究。
新世纪国内美国文学研究热点首先是流派研究。
国内对美国文学流派的研究热度不减,其中浪漫主义文学和现代主义文学是研究的重点。
当代少数族裔文学也受到了越来越多的,这包括现代欧裔白人文学、黑人文学和华裔文学等。
接下来是作家研究。
国内学者对美国作家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莫里森、福克纳、海明威、菲茨杰拉德等著名作家身上。
同时,一些具有影响力的当代作家的研究也在逐步展开,例如汤亭亭等。
在作品研究方面,国内学者主要对《红字》、《宠儿》、《了不起的盖茨比》、《紫色》、《麦田里的守望者》等经典作品进行了深入研究。
同时,一些当代文学作品也受到了,例如《人与海》等。
除了以上热点,国内美国文学研究还涉及到文类研究。
现代欧裔白人小说、黑人小说和华裔小说是研究的重点。
这些研究热点表明,新世纪国内美国文学研究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需要学界高度。
尽管国内美国文学研究涉及的领域比较广泛,但在某些领域的研究仍然不够深入。
例如,对于当代美国文学的发展趋势和动态,还需要进一步探讨和研究。
尽管国内美国文学研究涉及到多种不同的文化背景和族裔文学,但在研究对象方面仍然存在主流与边缘的分界现象。
这需要学者们更加深入地探讨如何从多元文化和全球化的角度出发,进一步拓宽研究对象和研究领域。
新世纪国内美国文学研究热点多元化、细致化的发展趋势为学界提供了更多的研究角度和思考方向。
也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需要我们高度和解决。
只有不断地深入探讨和研究,才能更好地推动国内美国文学研究的进步和发展。
中国当代文学研究进入新世纪后,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然而,在繁荣的背后,也存在着一些问题。
本文将分析当前的研究现状,探讨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思路。
自21世纪以来,中国当代文学研究取得了显著进展。
学科设置日益完善,研究方法变得丰富多样,论著质量也有了显著提高。
同时,伴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中国当代文学开始走向世界,越来越多的国际学者并参与到中国当代文学的研究中来。
拨开迷雾明晰真相——《流言与真相:革命视野中的郭沫若》
读后
刘超燕
【期刊名称】《郭沫若学刊》
【年(卷),期】2022()2
【摘要】很多年来,社会舆论中出现诸多郭沫若在政治、文化、学术以及道德方面
的不实传言,且这种传言通过各种传媒的传播有愈演愈烈之势,严重遮蔽了郭沫若真
实的历史形象。
对有关郭沫若的诸多不实传言,虽断续有少数辨析之声,但一直缺少
较为全面的、有力度的回应与驳斥,使得这些流言与谣传的受众逐渐增多,产生了十
分恶劣的负面影响。
新近出版的《流言与真相:革命视野中的郭沫若》(李斌著,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1年10月)一书从客观事实出发,以翔实可靠的第一手材
料为依据.
【总页数】4页(P66-69)
【作者】刘超燕
【作者单位】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0
【相关文献】
1.穿越的背后:拨开迷雾见真相
2.拨开迷雾找出真相——记VB控件数组的一次教学
3.拨开迷雾看"货币战"真相
4."毒药"还是"良药"拨开"背景提升"行业迷雾乱象后有怎样的"真相"?
5.聚焦中考考点,拨开迷雾见真相--光现象学法指导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郭沫若与中国近代文学研究中国近代文学是中国文学发展的重要阶段,也是中国社会变革的见证者。
在这个时期,许多杰出的文学家涌现出来,他们以自己独特的方式表达了对社会、人生和文化的思考。
而郭沫若则是其中一位备受瞩目的文学家和学者,他对中国近代文学的研究做出了重要贡献。
郭沫若是中国文化界的重要人物,他不仅是一位杰出的诗人和作家,还是一位卓越的学者。
他以其深厚的学识和对文学的热爱,为中国近代文学的研究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郭沫若的文学研究涵盖了从明清小说到现代诗歌的广泛领域,他对于文学的深入理解和独到见解让人钦佩不已。
郭沫若对中国近代文学的研究可以追溯到他年轻时期。
在他的诗集《古韵集》中,他不仅创作了大量的古体诗,还对古代文学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和借鉴。
他对于古代文学的熟悉和理解,为他后来对中国近代文学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他的研究成果包括对明清小说的评论和解读,对古代戏剧的研究以及对现代诗歌的分析等。
在郭沫若的研究中,他对明清小说的研究尤为重要。
他认为明清小说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座宝库,其中蕴含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深刻的人生哲理。
他通过对明清小说的精读和解读,揭示了其中的文学价值和艺术魅力。
他对《红楼梦》、《西游记》等经典作品的研究,使人们对这些作品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和欣赏。
除了对明清小说的研究,郭沫若还对古代戏剧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他认为古代戏剧是中国文化的瑰宝,具有独特的魅力和价值。
他对元曲的研究尤为深入,通过对元曲的解读和分析,他揭示了其中的艺术特点和表现手法。
他的研究成果为后来的戏剧创作和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此外,郭沫若对现代诗歌的研究也是他学术生涯的重要组成部分。
他对现代诗歌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诗歌的创作和批评方面。
他通过对现代诗歌的创作实践和对其他诗人作品的评论,提出了自己对诗歌的审美观点和创作理念。
他的研究成果对中国现代诗歌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并为后来的诗歌创作提供了重要的借鉴和启示。
郭沫若的学术研究不仅在国内有着广泛的影响,也在国际学术界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第2章关于郭沫若的“两极阅读”现象一、填空题《女神》是郭沫若在______创作的诗集。
【答案】五四时期【解析】《女神》是郭沫若在五四时期创作的诗集,是中国现代白话新诗的奠基作。
它强烈体现了五四时代狂飙突进的时代精神,及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热切追求自由解放和光明新生的精神,是一部充满浪漫主义色彩的作品。
二、简答题简析郭沫若《女神》的创作特色及局限。
(600字以上)答:(1)《女神》的创作特色①思想内容上:狂飙突进的时代精神的展示《女神》突破了传统政治与道德观念对社会批判的限制,希望在现实的否定中建立社会与自我的一种统一性,顺应并反映了五四时期“狂飙突进”的精神,因此《女神》成为新旧交替时代无可替代的精神象征,并对中国文学产生深远影响,鼓舞着创造社、湖畔社、浅草-沉钟社等一大批诗人。
它的生命观念以及彻底否定的社会批判方式,也很快转变成新文学发展中一个富有吸引力的传统,直到1940年代,它们经过置换和变形,仍为不少诗人沿袭。
②形式上:诗体解放和古典诗歌技巧的沿用在诗的形式上,诗人进行了多方面的大胆创造。
为了打破一切旧的诗形,反映崭新的思想内容,诗人成功地创造了不拘一格的自由诗体。
诗人还创造了把诗与散文、抒情与叙事结合起来的诗剧,开拓了诗歌创作的新领域。
《女神》继早期白话诗人半文半白及偏于散文化的尝试后,同样以其破坏性使新诗从旧诗词中解放出来。
郭沫若宣称在诗歌形式方面,他“主张绝端的自由,绝端的自主”,为此,他仿照民间自由体诗,学习泰戈尔,特别是惠特曼的自由体诗,借鉴日本诗坛废除俳谐和歌格调采取自由诗律的经验,实现了“诗体大解放”。
其大多数诗歌都去严格的格律而代之以自由的内在韵律,依据情绪的波动构成“自然的音节”,来表现其情绪消长,一方面诗里的爱和恨大多强化到了极端的程度,另一方面仍然都稳妥地保持着情绪与音节变化的呼应,特别是善于密集地、对应地使用“啊”“哟”这类叹词,作为独立或者附属性的音节单位,以显示内在情绪的律动与力度。
现代中国文学的几大问题
马立新
【期刊名称】《理论学刊》
【年(卷),期】2007(000)003
【摘要】"现代性"改造问题是现代中国文学理论和创作实践始终没有得到很好解
决的一个核心,由此造成了现代中国文学发展中的三大突出问题:第一,现代中国文学这一称谓并没有名副其实;第二,文学主体的现代思想与现代意识的欠缺是造成文学
客体现代质素稀薄的根源,而文学主体现代性意识的构建又不是短期内可以实现的;
第三,在当下意识形态多元化的现代社会中,现代性意识形态相对薄弱,由此造成了现代中国文学发展的巨大困境.当然,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构建,包括自由、竞争、民主、平等、人本等现代质素的日益培育成长,这些条件为现代中国文学的复兴提供了可能.
【总页数】4页(P118-121)
【作者】马立新
【作者单位】山东师范大学传播学院,山东,济南,250014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09
【相关文献】
1.现代中国文学史研究的三个问题 [J], 李钧
2.现代中国文学史书写亟待解决的几个问题 [J], 朱德发
3.现代中国文学的全球化传播问题思考——《英语世界的郭沫若研究》读后 [J], 邓经武
4.现代中国文学的\"形式\"建构——\"心灵\"之于\"世界\"的\"赋形\"问题研究 [J], 贺昌盛;黄云霞
5.现代中国文学海外传播与接受的差异性问题 [J], 杨四平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近十年来走向世界的郭沫若研究魏建【摘要】近十年来,郭沫若研究在国外的境遇与国内对郭沫若的认知出现了很大的反差.郭沫若研究不仅走出了中国,而且在国外影响越来越大:由外国学者发起、在国外名校注册成立了国际郭沫若学会;以郭沫若为研究对象的国际学术研讨会和高端学术论坛在国外频繁地举行;郭沫若研究在越来越多的国家展开.这标志着郭沫若研究的国际化程度不断推进和扩展.十年前,国外的郭沫若研究者主要集中在日本、俄罗斯等少数国家,不仅研究者数量少,而且相互之间缺乏联系,呈散兵游勇状态.近十年,随着国际郭沫若学会和国内学者组织的重要学术活动的开展,国外的郭沫若研究专家逐渐形成合力,初步发挥了合作攻关的优势.郭沫若研究这一中国的学术课题,获得了越来越广泛的国际关注和更开阔的国际视野.在方兴未艾的国外郭沫若研究景观背后,有许多来自国内的重要推手.中国境内有关机构、高校及学者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推动了郭沫若研究的国际化.【期刊名称】《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8(063)004【总页数】10页(P1-10)【关键词】郭沫若研究;国际郭沫若学会;《女神》;文献史料【作者】魏建【作者单位】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山东济南,250014【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I03学术研究的国际化程度是衡量一个学科或研究对象学术水准的重要标尺。
作为具有世界影响的中国文化巨人,郭沫若虽出自中国,但郭沫若研究不应局限于中国境内,而应是属于世界的。
近十年来,在中外学者的共同努力下,郭沫若研究的国际化程度不断推进和扩展,不仅提升了自身的学术水平,而且带动了相关研究领域的国际化步伐。
上篇国外风景2008年以来,郭沫若和郭沫若研究在国外的境遇与国内对待郭沫若的态度出现了很大的反差,国外郭沫若研究的热度远超出国内学人的想象。
首先,外国学者发起、在国外名校注册成立了国际郭沫若学会(英文缩写“IGMA”);其次,在国外频繁地举行郭沫若研究的国际学术研讨会或高端学术论坛;再次,郭沫若研究的国际化不断扩大:从亚洲到北美、欧洲、澳洲,再到非洲。
论郭沫若的“创作论"翻译学思想卢丙华(攀枝花学院外国语学院)摘要:郭沫若一生译介了大量的外因文化科学著作.他的“创作论”翻译掌思想在我国现、当代翻译史上占有显要的地位。
邦沫若的“翻译的动机与效果”论在翻译界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虽然他的“处女媒婆”论等曾招致了译界无数的争议与批评.但郭沫若的“创作论”翻译思想所强调的“风韵译”.“共鸣说”和“生活体验论”等在翻译理论方面的做出了突出贡献.关键词:创作论;风韵译;共鸣说;生活体验论一、郭沫若译著简介郭沫若的译作覆盖面广,包括戏剧、小说、诗歌、文艺理论、马列著作与科技作品等不同体裁。
他精通日、德、荚等国文字,译作颇为丰富。
代表译作有歌德的《浮士德》(上卷1928年,下卷1947年)、<少年维特之烦恼》(1922年)、霉莱<雪莱诗选》(1926年)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1931年)、马克思恩格斯合著<德意志意识形态》(1931年)等。
在翻译的选材上.郭沫若非常注意作品的时代性,总是选择与自身生活时代极为相似的作品作为折射。
郭沫若选译的原著大多深刻反映下层人物的悲惨遭遇.对社会下层人物寄予了深厚同情的作品.借以揭露和控诉黑暗的旧制度和吃人的剥削社会;符合当时读者渴望自由平等、要求个性解放的思潮。
宣扬平等自由,号召反帝反封建。
打碎旧世界,建立新社会。
也与他本入具有的反抗性浪漫主义精神紧相吻合。
加以他深厚的中文功底.因此译来有如神助。
他的文学译品。
尤其是译诗,大多具有很强的魅力。
能够拨动读者的心弦(<中国翻译词典)257页)。
德国著名诗人歌德的作品都具有强烈的政治倾向性.揭露和批判了封建制度的腐朽。
宣扬个性解放和自由平等。
这些激进的思想在郭沫若心里引起了强烈的共鸣。
他选择翻译歌德的《浮士德》,是认为当时中国的五四运动很像歌德青年时代的狂飙突进运动.是由封建社会向现代社会急变的历史转折时期.是反对封建束缚和专制暴政、要求个性解放的思想文化运动。
中国现当代小说在英语世界传播的背景、现状及译介模式吕敏宏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综合国力的增强,随着中外文化交流的日益广泛,中国文学“走出去”的呼声越来越高。
中国现当代小说的英语译介,作为中国文学输出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构筑积极开放的当代中国形象,提高中国文化软实力有着重要的意义。
本文分析中国现当代小说海外传播的时代背景,运用目录学和文献学的基本方法对中国现当代小说在英语世界的译介现状进行较为系统的梳理,并对其译介模式作分类研究。
一、中国现当代小说海外传播的背景一个世纪以来的中西文化交流虽然看似有来有往,实际却一直处于“西斜”状态。
以中美文学交流为例,大量的美国文学作品进入中国,美国作家作品的各种版本充斥着中国市场,与此相比,在美国却很少有人能说出几个中国作家的名字,对于中国文学的研究仅限于各高校东亚语言文学系的师生。
中国作协副主席陈建功把这种现象称作是中西文学交流的“信息单行道”格局①。
中国文学作品在英语文学世界中始终处于边缘地位。
造成这种格局的原因大概有三:其一是经济大国沙文主义。
近代以来,中国各个方面均落后于西方,在中西实力对比中我们处于劣势。
文化和政治、经济一样,多从经济强势地区输出到弱势地区。
经济地位的不平等导致文化交流的不平衡,整个20 世纪就是一个“西学东渐”的时代。
其二是中国现当代文学的不稳定发展。
中国文学虽源远流长,但从19 世纪末到20 世纪初却处于一个新旧文学的转变时期,一时之间从西方引进大量文体、句型以及技巧、理论等“洋货”。
除过文革期间的文学停滞时期,从五四时期到80 年代后的新时期文学,中国文学长时间停留在原创不足、模仿有余的学习阶段。
加之,中国“文以载道”的传统,使中国文学常常步入政治意识形态的牢笼,在“十七年”时期尤为突出。
这种现象使西方误认为中国文学只是政府的宣传品、附属品,缺乏艺术价值。
其三是翻译问题。
我国译介出去的作品数量极为有限,译本的翻译质量也有待提高,长期以来,我国采用官方模式,由中国本土译者翻译,主要通过《中国文学》和“熊猫丛书”这两个渠道向国外译介中国文学作品,译文质量参差不齐,致使中国文学“养在深闺无人识”,相当一部分文学作品自产自销,孤芳自赏,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国文学在国外的传播。
郭沫若学刊2019年第2期(总第128期)作品研究试论郭$若对马克思主义中国传播的贡献董仕衍(天津外国语大学国际传媒学院,天津300270)摘要:现代作家对于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在中国的传播起到了重要作用,而在众多为马克思主义中国传播做出贡献作家当中,郭沫若尤为重要。
郭沫若对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所作的贡献,一方面体现为对《社会组织与社会革命》《政治经济学批判》《德意志意识形态》等大部头理论著作的翻译,另一方面则体现为通过政论文章与文学作S正面宣传马克思主义。
通过文本细读可以发现,郭沫若对马克思主义的译介传播,是同自身的世界观改造与创造性系统哲学建构同步进行的。
郭沫若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做出了'出贡献,其传播效果在同时代人以及后辈们的回忆与评价中可以得到印证。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郭沫若;翻译;文学;传播效果中国分类号:A1文献标识符:A文章编号+1003-7225(2019)02-0046-08曾彦修晚年回忆自己青年时代的思想变化轨迹时,认为使自己思想觉悟的关键人物是郭沫若、鲁迅、茅盾,他直言不讳:“我不是读马克思的东西觉悟的,我是读这些人的书觉悟的。
”而且他相信,这种情况应该是当时中国青年思想界的普遍现象:“说当时的青年,抗战前受了的马的,了,不。
很人,都读过郭老、鲁迅的书。
”①由可见,当马克思中国的问时,了关的外,现代的-而为马克思中国当中,郭沫若的学的思,为。
一、对马克思主义经典文献的翻译郭沫若曾当时的国界“我听说的主义,的书呢。
只消多读东西的了。
”#这样的的,郭沫若马克思的,为马克思、的,这、国外报刊上的绍、评文章的马克思者们形成了鲜明对比。
郭沫若的第一部马克思便是日政治济学河上肇的《社会组织社会革命》。
于河上肇,中国读者陌生,据日学者石川祯浩的统计,仅1919至1922年之间,被翻译成中文的河上肇的品已经有:《贫乏物语《VWXYZ 〈资〉》《共生_寄生生》《妇女漫谈》《VWXYZ社会主义Z的》《思索Z必_研究Z态度《VWXYZ唯物史》《劳动_资》《社会Z进化》《利己_利他》《资家的思想z—例》《vwxyz唯物史p关qr—考察》《盟怠业Z道德的批判p z》《资p见作者简介:董仕衍,博士,天津外国语大学国际传媒学院讲师。
郭沫若与新文化运动郭沫若是20世纪中国杰出的诗人、文学家和学者,他是新文化运动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
新文化运动是20世纪初中国社会思潮的一次重大变革,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郭沫若与新文化运动的关系、郭沫若在新文化运动中的贡献、以及新文化运动对中国文化的影响等方面进行论述。
一、郭沫若与新文化运动的关系郭沫若是新文化运动的积极参与者和支持者。
他早年留学日本,深受西方现代文化的影响,返回中国后投身于新文化运动,并积极宣传和倡导新文化观念。
郭沫若曾担任《新青年》杂志的主编,该杂志被视为新文化运动的旗舰刊物,对于传播新文化思想和推动社会变革起到了重要作用。
二、郭沫若在新文化运动中的贡献1. 文学创作:郭沫若是一位杰出的诗人和作家,他的文学作品充满激情和深邃的思考。
他大胆地挑战传统文学形式,开拓了中国现代诗歌的新境界。
他的诗歌作品既融入了西方现代主义的艺术风格,又吸收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形成了独特的创作风格。
2. 文化理论:郭沫若独立思考并提出了许多重要的文化理论。
他主张中华文化应该与世界文化相融合,为中国革命和社会变革作出贡献。
郭沫若的文化理论不仅丰富了新文化运动的理论体系,也对后来的文化研究有着重要的影响。
3. 历史文化研究:郭沫若在历史文化研究领域也做出了重要贡献。
他深入研究中国历史,特别是古代文化和古代文学,撰写了大量具有深度和独特见解的历史著作。
这些著作不仅拓宽了历史研究的领域,也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中国文化的独特性和价值。
三、新文化运动对中国文化的影响新文化运动极大地改变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面貌,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 反传统思潮:新文化运动彻底颠覆了封建传统文化的观念和体系,提出了反对传统的主张。
这种反传统思潮促进了中国社会的现代化进程,推动了社会风气的转变。
2. 普及科学知识:新文化运动倡导科学与民主,强调对科学知识的普及和传播。
这一思潮对中国的科学教育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为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
中国当代文学与全球化思考中国当代文学在全球化的背景下面临着诸多挑战和机遇。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信息技术的飞速进步,文化交流和传播方式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拓展和便捷。
中国作家们更加积极地参与全球文学的舞台,借助全球化的机遇寻求突破与发展。
本文将从全球化的角度来探讨中国当代文学的发展趋势以及其与全球化的关系。
一、全球化对于中国当代文学的影响全球化给中国当代文学带来了广阔的视野和丰富的资源。
随着信息传播的快速发展,中国作家们可以更加方便地获取来自世界各地的灵感和观点。
他们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和学习不同文化的特点,从而进行深入思考和创作。
此外,全球化也为中国作家提供了更多的国际交流的机会,他们可以通过参加国际文学活动、翻译自己的作品等方式与世界各地的读者和作家进行互动。
同时,全球化也给中国当代文学带来了一些挑战。
随着外国文化的涌入,中国作家需要面对来自不同文化的竞争和冲击。
他们需要通过挖掘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性和个人的创作魅力来抓住读者的关注,从而在全球文学市场中脱颖而出。
此外,全球化也带来了文化标准化和商业化的趋势,中国作家需要保持独立性和原创性,坚持追求文学艺术的价值,而不是迎合市场需求。
二、中国当代文学的创作主题在全球化的浪潮中,中国当代文学的创作主题更加广泛和多样化。
传统的中国文学题材还在继续,同时也出现了诸如科幻、都市生活、环境保护、人性思考等全新的创作主题。
这些主题反映了中国社会快速发展和变化背景下的人类命运和情感历程,也呼应了全球化时代的共同关切和问题。
例如,李洱的小说《活着》就是以全球化社会下的个人命运为主题,通过一个普通人的生活经历,讲述了人类的生存困境和生命的意义。
这部小说以鲜明的个体命运为创作基点,同时辅以对历史变迁和社会背景的反思,使得作品既具有了中国特色,又具有了与世界接轨的价值。
三、全球化对中国当代文学的启示全球化为中国当代文学的发展提供了更加广阔的视野和机遇,同时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挑战。
名家对于阅读外国文学的态度1. 洪子诚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阅读是人们基本生活方式的重要精神活动。
有位学者说过,如果一个人每年都读一遍《堂吉诃德》或《哈姆雷特》,然后每年都把读这本书的感想记录下来,那么这个记录也是他的生命史。
说一个人的阅读史就是他的生命史,是有道理的。
如果我们觉得这样定义过于夸张,或许可以这样认为:他的生命状态和变化,会在这个记录里留下痕迹。
现在有一个很大的问题:过去我们对书籍有一种“饥渴”感,现在这种感觉已经失去,或者不多了。
过去是渴望拥有书籍的时代,现在是书籍拥有我们的时代。
我们被大量的书包围,每年出版的书那么多,书店里各种读物琳琅满目,获得图书变得那么容易,已经不再有“饥渴”的感觉了。
我也是这样。
50年代我上中学的时候,好不容易有了零花钱,第一次买到的两本书,一本是郭沫若的《女神》,一本是鲁迅的《短篇小说选》。
那种拥有自己的书籍的感觉,那种快乐,现在的人不容易体会。
现在是书籍拥有人的时代,而不是人渴望拥有书籍的时代。
就像现在有钱的人被金钱所拥有,当权者被权力所拥有。
当人被书拥有的时候,就没有那种非常渴望读书的心情。
所以,事情来得太容易了,好的坏的。
容易得到的东西往往不珍惜。
2. 哈罗德·布鲁姆(Harold Bloom,1930 — 2019)文学教授、著名文学批评家如果人们要保留任何形成自己的判断和意见的能力,那么他们继续为自己而阅读就变得很重要。
他们如何读,懂不懂得读,以及他们读什么,都不能完全取决于他们自己,但他们为什么读则一定是为自己的利益和符合自己的利益。
你可以只为消磨时间而读,或带着明显的迫切性而读,但最终你会争分夺秒地读。
《圣经》读者,也即那些为自己而研读《圣经》的人,也许要比莎士比亚读者更能说明那种迫切性,然而两者的追求是一样的。
读书的目的之一就是让自己做好改变的准备,而最终的改变是适合任何人的。
最终,我们读书——如同培根、约翰逊和爱默生都同意的——是为了增强自我,了解自我的真正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