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中国梦”教育探析
- 格式:pdf
- 大小:284.46 KB
- 文档页数:4
浅析高职生的个人梦想与中国梦教育策略【摘要】高职生作为新时代的劳动者和建设者,在个人梦想与中国梦的实现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个人梦想不仅是对个人未来的规划和期许,同时也是对国家和民族的发展贡献。
中国梦教育策略为高职生提供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和多样的实践机会,促使他们更好地融入国家发展大局中。
高职生应当在实现个人梦想的积极参与中国梦的实现过程,将自身的成长与国家的进步紧密相连。
通过对中国梦教育策略在高职生中的推广和实施,不仅能够提升他们的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还能够为国家的发展注入更多的活力和创新力。
高职生应当在个人梦想与中国梦的实现过程中取得平衡,不断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为实现国家的繁荣和强盛贡献力量。
【关键词】高职生、个人梦想、中国梦、教育策略、成长、推广、实施、融入、参与、职业发展、互相促进、平衡、长期影响1. 引言1.1 高职生的个人梦想高职生作为当前社会的一支重要力量,他们都有着各自不同的个人梦想。
这些个人梦想,既是他们追求成功的动力,也是塑造他们人生轨迹的重要因素。
对于高职生来说,个人梦想不仅仅是一种美好的愿景,更是一种精神力量,是他们在求学和工作中的指引和目标。
高职生的个人梦想通常包括对自己未来职业发展的设想,对家庭幸福的向往,对社会贡献的渴望等。
这些梦想既体现了个人的追求和理想,也反映了社会的发展和需求。
高职生所具备的专业技能和实践经验,为他们实现个人梦想提供了有利条件,同时也使得这些梦想更加具体和可行。
高职生的个人梦想不仅关乎个体的成长和发展,也与国家的发展和繁荣息息相关。
在中国梦的号召下,高职生的个人梦想也需要与国家的发展战略相结合,为实现中国梦贡献力量。
高职生的个人梦想既是个人内在需求的体现,也是社会责任的承担。
只有让高职生的个人梦想与中国梦相融合,才能实现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双赢。
1.2 中国梦教育策略中国梦教育策略是指在教育实践中,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目标,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和社会责任感,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教育策略。
高职院校教学管理创新问题探析【摘要】高职院校教学管理在迎接未来挑战的也面临着诸多问题。
本文通过对高职院校教学管理现状的分析,探讨了教学管理创新的必要性,指出存在的问题与挑战,并提出了应对措施和建议。
结合创新实践案例分析,展示了教学管理创新的重要性及未来发展的展望。
总结指出,高职院校教学管理创新是必然趋势,需要积极行动。
建议高职院校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推动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以及加强与企业合作,促进教学管理创新。
通过不断探索和实践,高职院校教学管理将迎来更加繁荣和发展的新时代。
【关键词】高职院校、教学管理、创新、现状分析、必要性、问题、挑战、应对措施、建议、实践案例分析、重要性、展望、总结、建议。
1. 引言1.1 背景介绍高职院校教学管理是高等教育领域中一个至关重要的组成部分,直接关系到学校的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发展。
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和全球化竞争的加剧,高职院校教学管理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在这样的背景下,对高职院校教学管理进行创新已经成为当前教育领域的重要课题。
随着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和教育理念的不断更新,高职院校教学管理也面临着新的变革和调整。
如何更好地发挥教学管理的作用,提高教学质量和管理效率,成为高职院校和教育管理者面临的共同问题。
对高职院校教学管理创新进行探析,不仅有助于适应时代的发展需求,更有利于提高高职院校的教学水平,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高素质人才。
本文旨在对高职院校教学管理创新进行深入分析和探讨,探寻存在的问题和挑战,提出应对措施建议,并结合实践案例进行案例分析,最终希望能够明确高职院校教学管理创新的重要性,并展望未来的发展方向。
1.2 研究意义高职院校教学管理创新问题探析的研究意义在于为适应社会的发展需求和高职教育的快速发展提供理论和实践支持。
高职教育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重要阶段,教学管理的创新能够提升教育质量和教学效果,更好地适应社会经济的变化和发展需求。
高职院校教学管理创新问题的探索也能够促进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入发展,推动高职教育的升级和提升。
高职院校以学习型党组织建设助推中国梦实现的方法途径探索【摘要】高职院校承载着教书育人、科学研究、服务社会的重大职能,是传播知识、价值和思想的重要阵地,是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的最重要的基地之一,是培养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的摇篮,高职院校建设学习型基层党组织对发挥其社会引领作用、推动实现中国梦尤为重要。
【关键词】高职院校;学习型党组织;建设途径;中国梦建设学习型党组织,是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提出来的,是我们党吸收借鉴当今世界“学习型组织”理论,对党的建设和管理的一个重大创新。
高校基层党组织,必须加强学习、抓紧学习,在学习中不断提高,否则就很难完成肩负的历史责任,甚至难以在高等教育领域立足。
加强学习型党组织建设在新时期推动学校教育改革、促进学校发展与时俱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文结合重庆财经职业学院会计系党支部建设现状进行分析,对高职院校学习型党组织建设的途径进行探讨。
一、高校学习型党组织建设的重要性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变革大发展的时期,面对当前多党、多变的社会现实,无论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还是一个政党,不学习就无法接受新事物、新思想、新信息,势必落后于时代。
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提出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的重大战略任务。
会计系党支部在学院党委的正确领导和全系师生的共同努力下,紧紧围绕学院中心工作,立足本职,积极建设学习型党组织。
然而,高职院校的招生特殊性也使基层党组织显现出其自身的特点。
高职院校的录取分数低,部分学生知识体系不完整,基础知识掌握不牢固。
会计系学生,心中都有目标,但部分学生自我约束能力弱,缺乏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党员先进性不明显。
主席再绘“中国梦”时寄语全国广大青少年:“要志存高远,增长知识,锤炼意志,让青春在时代进步中焕发出绚丽的光彩。
”在实现中国梦的征程上,高校党员学生,作为青年中一个特殊的群体的所作所为,必然会影响着“中国梦”的实现。
实现中国梦,必须要高校学生脚踏实地,立足自身现实,刻苦学习专业知识,。
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高职思政教育途径探析作者:丁姗姗戴扬来源:《现代职业教育》2022年第33期[摘要] 党中央高度重视民族工作,促进民族大团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是重中之重。
高等院校承担着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使命与责任,思政课则是高校学生学习思想政治理论的主渠道。
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高职思政教育显得尤为重要,这也是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改革创新应有的举措。
[关键词]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思政教育;途径[中图分类号] G71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2)33-0009-04一、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高职院校思政教育的必要性(一)历史方位决定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性我国正处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在这个时期,我们在复兴路上仍面临着各种风险挑战和国内外复杂形势,非常有必要在高校内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
(二)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的正确政治方向的必然要求南京铁道职业技术学院作为轨道行业影响力最大的高职院校之一,是长三角地区唯一一所轨道交通高校,学校每年会向全国各地铁路行业输送大量的铁路人才,因此,确保学校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正确的政治方向尤为重要。
思政课是每个学校意识形态的重要阵地,我们必须要把握主导权,以思政课为载体,用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来凝聚师生共识,夯实基础。
通过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机融入思政课,把各民族师生共同团结进步、共同繁荣发展的思想基础铸牢、铸实。
(三)构建新时代高校“大思政”格局的重要命题“大思政”这一概念本身就具有系统性、发展性特点,思政课的理论内涵和知识构成不是一成不变的,我国正处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之中,在这个过程中,有很多新的政策理论不断产生,一些不能适应当下社会发展的模式也在不断革新。
高校思政课也一样,作为一个有生命力理论的体系,需要不断融入最新的思想和政策,不断对系统进行丰富和完善。
教育传播一、中华传统文化的内涵文化是智慧群族的一切群族社会现象与群族内在精神称华夏文化、华夏文明,是中华民族历史上道德传承、各种文化思想、精神观念形态的总体,是中华文明的软实力,是中国政治、经济、文化乃至教育的根本。
中华传统文化是以老子、孔子为代表的道儒文化为主体,融合了诸子百家的文化精髓,相互包容和融通的和谐体系。
[1]所谓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的源泉。
具体而言,概括为以下的几个方面精神价值:1.法自然、倡人道,尊重生命2.重民本、求大同,重义轻利3.崇仁义、讲仁爱,恪守诚信4.重道德、讲人格,修身养性5.讲中庸,尚和合,辩证统一文化对于国民的影响是一代又一代,代代传承的。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
”[2]二、高职院校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短板和问题在教育功利化愈演愈烈的时代,传统文化教育与知识、职业技能教育必然在资源、课时和保障条件方面争夺激烈,因此,往往必须让步于被认为“更加重要”的专业教育。
特别是在高职院校,工学结合、产教融合、订单式教育、现代学徒制教育大潮下,传统文化教育已难以守住一方阵地。
(一)领导层的重视程度不足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一般表述为:“具有某某知识、掌握某某技能的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功利性较强。
与之相对的文化积淀、人文情怀、眼界心胸却成为看不见摸不着的无用之物,可要可不要。
在一部分的高职院校领导层面看来,只要能在三年的时间里,把学生培养成为适应某个工作岗位技能需求的“熟手”就达到了基本培养目标。
而“实施难、时间长、见效慢”的传统文化教育不值得投入太多的关注,因此,几乎所有的教学资源都向专业教育倾斜,传统文化教育基本丧失立足之地。
长此以往,它造成的学生知识面狭窄、社会责任感缺失、发展后劲不足等问题终将逐步暴露出来。
德育探索入思政课程及课程思政的教学设计中,可以有效增强课堂的引领力与穿透力,有效引领高职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厚植家国情怀、自觉维护国家安全稳定及民族团结,同时能够引导高职学生辩证把握“共同性”与“民族性”之间的关系,这对解决好我国的教育问题至关重要。
二、高职院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面临的现实问题及根源浅析(一)现实问题当前学术界对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十分重视,学者们一致认为应充分发挥思政课的主渠道作用,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课程。
有学者提出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路径要遵循系统化、精细化和协同性原则;商爱玲(2018)主张发挥思政课主渠道作用,同时提升校园文化及社会实践活动感染力。
虽说思政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主渠道作用比较突出,但在实际工作中,思政课却难“一枝独秀”,导致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面临内容不聚焦、过程形式化与碎片化、成效低下等问题,具体表现为部分学生不知道何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部分教师因民族工作的特殊敏感性而对此避而不提、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显性教育及专题教育缺失、因第一课堂以理论讲授为主导致学生无法在课堂中通过体验实现价值认同、教育宣传与氛围营造不够等。
正如李芳(2020)提出,高校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方面能够发挥重要作用已成为广泛共识,但在具体实践中,中华民族共同体教育尚未被完整纳入“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体系中,仍存在着教育渠道需进一步拓展、教育对象需继续扩大、教育内容需更加系统、教师教育能力亟待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有待调动等实践层面的不足。
(二)根源浅析索艳(2019)认为认知、宣传与主题活动的不足是限制高校培育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主要因素;朴芙萱(2018)认为各民族学生交流工作不足、高校培育机制不成熟、思政理论课作用未充分发挥是限制民族高校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工作的原因。
可见,学者们普遍认为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方法缺乏针对性,且教育主体没有形成合力。
高职院校学生应如何处理中国梦与个人梦的关系作者:姚庆昊来源:《速读·上旬》2018年第06期摘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国的梦想,是全中国人民的梦想,作为大学生主要群体的高职院校学生,他们的个人梦的实现与中国梦的实现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本文通过文献法、归纳法来对高职学生应该如何处理中国梦与个人梦关系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高职;中国梦;个人梦;关系“中国梦”与“个人梦”是相互联系也是相互促进的,随着国家建设的不断发展,高职教育在高等教育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高职院校的学生也成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重要人才组成部分。
本文从中国梦的涵义以及高职院校学生的社会责任与特点出发,结合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国梦”的讲话精神,提出高职学院学生应该如何处理中国梦与个人梦的关系,并提出合理性建议。
一、中国梦的诠释2012年11月,在十八大闭幕以后参观“复兴之路”大型展览时候,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国梦”进行了诠释,他指出“中国梦”就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中国梦有着十分贴近于青年大学生学习、生活、思想实际的主题教育内容。
二、高职院校学生的角色特点随着国家建设的不断发展,高职教育在高等教育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作为高职院校的主体,高职学生也成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重要人才组成部分。
1.高职学生的社会责任中国梦的实现在于青年。
高校学生作为青年中一个重要的群体,在实现中国梦的过程中,是十分宝贵的人才资源,而高职学生作为这一特殊群体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的所作所为,必然会影响着“中国梦”的实现。
2.高职学生的特点目前高职院校的学生大体以“90后”为主,在日常生活中,他们整体表现出的是健康善良、活跃创新、积极进取的,但在社会经济、网络文化等发展如此迅速,学习、生活、就业压力日益增长的今天,大多数为独生子女的高职学生们也具备了“90后”们的最显著的特点,对个人梦与国家梦之间的联系认识不足,很容易受到社会上消极片面的舆论影响,表现为以个人为中心,功利性较强,团体意识薄弱,缺乏社会责任感,心理素质较差,价值取向分叉等特点。
浅谈如何将双创教育融入学生活动——以山东传媒职业学院“追寻中国梦”活动为例作者:张思玺来源:《发明与创新(职业教育)》 2018年第6期摘要:增强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是高职院校当务之急。
文章以山东传媒职业学院“追寻中国梦”系列采访活动为例,探讨学生通过实践活动提升创新能力、增强创业意识的具体方式和过程。
关键词:高职院校;创新创业;学生活动新媒体时代下,高职院校应如何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学生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实践所学技能、提升创新能力、增强创业意识?应如何将新媒体理念融入创新创业活动?文章以山东传媒职业学院“追寻中国梦”系列采访活动为例展开详细说明。
一、活动内容山东传媒职业学院“追寻中国梦”活动已举办五届,是为创新素质教育培养模式而开展的一项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
该活动中,学校与媒体联手,与社会联动,带领学生走进企业、乡村、高校进行采访、拍摄、报道,制作当下大学生喜闻乐见的节目,展示社会发展成就,传递社会正能量。
2017年学校紧扣时代主旋律,确定了年度采访主题——“追寻中国梦·匠心筑梦”山东职教典型采访,由大众网记者和学生记者组成多个报道小组,分赴山东各大职业院校,挖掘职教典型。
同时,开设《未来工匠》栏目,采访学生典型,展示学生风采。
二、基本思路高职传媒类专业创新创业教育应立足于当下新媒体时代的发展背景,紧密结合传媒行业一线岗位需求,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业意识[1]。
“追寻中国梦”活动可以巩固所学知识、锻炼学生专业技能,从而达到培养创新型、应用型、复合型传媒人才的目的。
三、活动初期存在的问题经过五年的实践探索,“追寻中国梦”活动逐渐形成品牌,但是活动初期存在不少问题。
(一)模式单一、形式落后“追寻中国梦”活动初期模式单一、形式落后,主要利用传统媒体进行宣传报道,节目播出平台以电视为主、网络为辅。
活动中,学生只注重所学专业,对一线媒体岗位的采编播一体化没有清晰的认识,难以实现创新型、应用型、复合型传媒人才的培养目标。
高职院校的教育模式探析近年来,高职院校作为我国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教育模式备受瞩目。
本文将对高职院校的教育模式进行深入分析,并从多个角度探讨其优势和不足。
一、教育模式概述高职院校的教育模式是指在职业教育的基础上,采用专业化的教学资源和贴近实践的教学方式,培养具备一定职业素养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其主要特点如下:1. 专业化教学:高职院校注重培养学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设置了多种专业课程,力求使学生专业素养得到全面提升。
2. 实践导向:高职院校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实践活动,通过实习、实训等实践环节,使学生在真实的工作场景中学习与实践,增强专业技能。
3. 教学与企业合作:高职院校与企业形成紧密合作关系,通过校企合作、校企合作项目等形式,将企业需求与教学紧密结合,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二、高职院校教育模式的优势高职院校的教育模式具有以下几个优势:1. 适应市场需求:高职院校根据就业市场对人才的需求进行专业设置,培养出符合市场需求的技术人才,提高就业率和创业成功率。
2. 实践能力强:高职院校注重实践教学,多种实践环节的设置使学生的实践能力得到锻炼,提高了学生的职业素养和实际应用能力。
3. 教育质量可控:高职院校以贴近实践的教学方法和实验室设施,提供了一流的教育资源,保证了教育质量和教学效果。
4. 职业发展前景广阔:高职院校毕业生往往在就业市场上具有较高的竞争力,相对于普通本科学历,高职学历更能受到用人单位的青睐。
三、高职院校教育模式的不足然而,高职院校的教育模式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1. 学术氛围不浓厚:相较于普通本科院校,高职院校的学术氛围较弱,学生科研能力和学术研究水平相对较低。
2. 就业导向过重:由于市场需求强烈,高职院校的教育模式过于侧重提升学生的职业技能,而忽略了对学生整体素质的培养。
3. 学科设置单一:与普通本科院校相比,高职院校的学科设置相对较为单一,专业选择范围较窄,给学生培养出台阶式人才的机会相对较少。
宣传中国梦教育工作总结
中国梦教育工作总结。
中国梦教育工作是指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以培养社会主义
建设者和接班人为目标,以提高国家整体素质和竞争力为使命的教育工作。
近年来,中国梦教育工作取得了显著成就,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坚实的人才支持。
首先,中国梦教育工作注重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
通过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多方合力,让学生深刻理解中国梦的内涵和意义,培养他们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情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他们成为有担当、有责任、有爱心的新时代青年。
其次,中国梦教育工作注重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
通过改革教育教
学模式,引入现代教育技术和资源,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动力,使他们在知识和技能上具备更强的竞争力,为国家的发展和建设贡献力量。
最后,中国梦教育工作注重打造健康和谐的校园文化氛围。
通过开展丰富多彩
的校园文化活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促进师生之间的交流和沟通,营造积极向上、和谐友爱的校园氛围,为学生成长成才提供良好的环境和条件。
总的来说,中国梦教育工作是一项系统性、长期性的工作,需要全社会的共同
努力和支持。
只有通过不懈的努力,才能让每一个学生都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力量。
让我们共同努力,为中国梦教育工作的蓬勃发展而努力奋斗!。
JOURNALOFETHNOLOGY2021/09㊀总第71期作者简介:高鑫(1989-)ꎬ天津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ꎬ讲师ꎬ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ꎮ天津300384㊀㊀2021年8月27至28日ꎬ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强调ꎬ 必须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ꎬ推动各民族坚定对伟大祖国㊁中华民族㊁中华文化㊁中国共产党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高度认同ꎬ不断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 [1]ꎮ加强民族团结进步㊁推动民族地区繁荣和发展ꎬ首先要保证各民族能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ꎬ共同体意识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ꎮ民族地区职业教育作为我国教育体系内的重要组成部分ꎬ需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 纲 ꎬ在大思政背景下推动高职教育思想政治教育改革ꎬ提升教学管理格局㊁提高教学质量㊁营造良好文化氛围㊁落实教学责任主体ꎬ培养一批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㊁坚持正确践行中华民族历史观㊁坚持中华民族大团结的高素质劳动者ꎬ为加快推动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培养适合的人才ꎬ为加快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担当时代大任的社会主义接班人和建设者蓄力ꎮ目前国内的研究成果聚焦在三个方面:一是民族院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多元主体参与的 大思政 育人体系研究①ꎻ二是民族院校在思政课教学中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的教学方法研究②ꎻ三是少数民族学生的中华文化认同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价值影响研究③ꎮ其中ꎬ以民族高校为主体ꎬ研究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价值㊁内容㊁影响因素㊁实践路径及保障体系等方面有着多角度的阐述与分析ꎬ深化了民族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对增进民族团结㊁维护总体国家安全㊁推动全社会共同富裕的重要性及其深远意义ꎮ然而ꎬ民族地区高职院校这一研究主体的相关研究却停留在起步阶段ꎬ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识到提升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有效路径之一ꎬ即培养和积累高素质技能型人才ꎮ学生通过课程学习自觉加强对专业技能的学习ꎬ未来持续塑造成为新时代民族地区合格的奋斗者㊁担当者和实干者ꎮ思想政治理论课从思想政治素养㊁辩证思维能力㊁专业技术水平三方面对民族地区高职学生进行培育ꎬ打造好高素质专业技术人才在学阶段的思想㊁政治和专业基础ꎮ(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应有价值内涵职业教育横跨学校㊁产业㊁科研等多个领域ꎬ它的创办以满足地区产业发展需要㊁提高政治思想水平㊁丰富就业技能为目的ꎮ民族地区高职院校不仅承担了意识形态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任务ꎬ还需承担政治上维护民族团结ꎬ推进民族融合和发展的任务ꎮ2000年ꎬ教育部㊁国家民委联合出台通知文件ꎬ阐明发展民族地区职业教育是 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振兴的必由之路 [3]ꎬ规定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职业教育的战略定位㊁办学指导思想及具体的办学政策ꎬ同时ꎬ明确了职业教育在加快我国现动经济发展任务ꎮ民族地区高职院校的办学目的在于培养高素质技能人才ꎬ待学有所成后建设家乡ꎬ推动民族地区经济持续发展ꎮ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要求各民族和谐相处㊁稳定发展ꎬ实现民族团结的根本保障是民族地区经济地发展ꎮ要把各民族的成长㊁成才融入在全面建设现代化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㊁深化 一带一路 建设及乡村振兴之中ꎬ持续为国家和民族地区高质量发展添砖加瓦的高素质㊁高质量㊁高水平专业技术人员ꎮ这些接受高职教育的学生未来会成为各民族地区的专业技能骨干ꎬ他们的政治站位㊁历史观㊁民族观等思想意识都会对地区社会经济发展产生影响ꎬ关乎我国第二个百年计划的实现ꎮ二㊁民族地区高职院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实践中存在的问题要构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常态化机制ꎬ纳入干部教育㊁党员教育㊁国民体系教育ꎬ搞好社会宣传教育 [2]ꎮ十八大以来ꎬ民族地区各高职院校依托思想政治理论课ꎬ在共同体意识宣传方面取得了不少成绩ꎮ譬JOURNALOFETHNOLOGY2021/09㊀总第71期区高职院校开设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㊁«中国近现代史纲要»㊁«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㊁«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及«形势与政策»五门课ꎮ各院校均在这五门课中融入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相关内容ꎬ但在课时安排上所占篇幅过小ꎮ二是在教学内容上只是简单地从概念层面对三个离不开 五个认同 等内容进行基础性阐述ꎬ没有从中华各民族 共同 的历史 [7]㊁民族团结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意义以及当前与未来民族地区的发展方向进行论述ꎬ没有就民族问题中社会的热点㊁学生的困惑点和产生的错误思潮的起点源头讲清楚ꎬ没有将五门课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相关内容做好有效衔接㊁贯穿思政课整体教材体系ꎬ难以形成螺旋式上升推力ꎮ有些院校在塑造民族大融合㊁大团结凝聚力上没有将 三个离不开 的内涵外延落实到实际教学和工作中ꎮ(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不到位一是教师队伍结构不合理ꎮ首先ꎬ部分高职院校存在相关课程的专任教师数量严重不足论ꎬ从而难以把控课堂的情况发生ꎬ不少教师逐渐开始减少与学生互动ꎬ同时压缩学生课堂上发言的时间ꎮ在实际教学中忽视学生主体性地位ꎬ授课中讨论环节偏少ꎬ而讲授环节偏多ꎬ学生长期处于被教育和被管理的地位ꎮ再次ꎬ专业素养有所欠缺ꎮ进行思政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授课的教师ꎬ往往都是过去各院校 从事思政教育教学 [7]的老教师ꎬ而青年教师多是思想政治教育 和 马克思主义理论 专业出身ꎬ较少部分教师接触过 历史学 和 政治学 ꎬ而 民族学 专业背景的教师少之又少ꎮ不少资历深的教师都是由于近几年思政课教师缺乏ꎬ而自身又由于 别的专业干的不行 转而教授思政课ꎬ他们所学专业比较多元ꎬ在讲授涉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相关课程内容时ꎬ比较缺乏专业素养的底气ꎬ不敢针对 民族问题 中学生的困惑点㊁极端分裂的错误思想进行回击ꎬ担心触及敏感点ꎬ在授课中尽量回避相关内容ꎬ涉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内容时ꎬ 蜻蜓点水 ㊁ 点到为止 的现象频出ꎬ只将国家大政方针一带而过ꎬ无法在教学中结合少数民族学生调研数据来说明ꎬ有26.9%的学生认为思政课学习中的不少困难是由于无法顺畅的使用国家通用语言ꎬ甚至有部分少数民族学生不能深入理解通用语言授课的全部内容ꎮ二是学生对思政课的需求上ꎬ凸显实用性㊁工具性ꎬ功利化色彩较浓ꎮ为了获得更高的考试分数ꎬ学生普遍重视课程中基础理论知识部分的学习ꎬ然而在运用辩证唯物主义㊁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去处理和解决实际问题ꎬ对于提升自我表达能力与思维方式方面等认知能力的重视度严重不足ꎮ据笔者调研ꎬ民族地区高职院校学生通过思政教育ꎬ提高政治思想水平的比例为77.2%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㊁世界观㊁价值观的比例为78%ꎬ增强了对于时政新闻的关注度的比例为37.8%ꎬ学会了系统科学的运用辩证唯物主义方法论来看待事物的比例为9.9%ꎬ坚定了 四个自信 的比例为24 2%ꎬ将爱国心㊁强国情㊁报国志融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比例为22.2%ꎬ树立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上的比例为6.8%ꎮ这反映出在实际教学中ꎬ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思政课展成聚焦我党不同时期的民族理论与政策系列专题讲座ꎬ并以常态化的课程形式固定下来ꎮ开设这门课程有助于打通思政教育五门课程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 壁垒 ꎬ使思政课程体系形成一个完整的 闭环 ꎮ第二ꎬ«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与五门思政课程充分配合ꎬ做好螺旋式上升衔接ꎮ面向民族地区高职院校各民族学生ꎬ开设的«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课程要与其他五门思政课程 统筹协作㊁互相配合 [9]ꎬ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主线ꎬ通过融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ꎬ做好统筹安排ꎬ凝聚思政教学体系的合力ꎬ为学校有关民族团结的教育工作给予应有的支撑ꎬ迸发出思政课主课堂的育人大力量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要讲清楚通过在结合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国情基础上ꎬ对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进行创新和发展ꎬ讲清楚在处理民族问题时要坚持矛盾是对立统一的原则ꎬ尽管各民族风俗习惯㊁语言文字㊁经济发展不同ꎬ但各民族的根本利益一致ꎬ学会运用唯物辩证法科学地分析问题ꎮ«毛泽东思想和中JOURNALOFETHNOLOGY2021/09㊀总第71期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关于民族地区建设发展服务的思想理论内容ꎬ讲清楚加快发展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社会民生经济发展㊁加强民族干部队伍建设和人才资源开发等内容ꎬ引导学生了解㊁熟悉和掌握国家最新的民族理论㊁民族政策ꎮ(二)打通 学科㊁学院㊁课程 间的互联互动ꎬ打造 课程思政 助课堂通过思政课程和 课程思政 两者的同向同行㊁同频共振ꎬ将专业知识目标㊁价值引领目标和能力培养目标共同列为课程目标的三个维度ꎬ 将知识传授与价值引导有机统一 [10]ꎬ全面提升学生的科学理性的爱国情怀㊁思维能力与科学意识ꎮ第一ꎬ立志培养 留得下用得上 的民族地区专业技术劳动人员ꎮ当前 人才东南飞 是西部地区社会的普遍现象ꎬ在培育了优秀人才之后ꎬ如何使他们留下来是民族地区高职院校急需思考的问题ꎮ民族地区高职院校的专业是以国家现代化两步走战略和乡村振兴战略为背景ꎬ以民族地区的经济结构㊁资源结构和人才需求为依据而设置的ꎬ目的在于培养 留得下用得家发展战略做背景ꎬ以产教融合作为抓手ꎬ践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ꎬ通过实训基地的建设为民族地区乡村振兴添砖加瓦ꎬ学生通过在三江源这一重要生态安全屏障的实训ꎬ认识到了所学专业的重要性ꎬ立志以所学知识为实现三江源经济开发和自然保护的协调统一而做出自己的贡献ꎮ第三ꎬ通过开设围绕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系列训练类课程ꎬ 打牢中华文化认同基础 [12]ꎮ打牢通用语言使用能力是有效提升思政课教育教学效果ꎬ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可缺少的重要前提和保证ꎮ同时ꎬ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是推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桥梁ꎬ也是各民族学生求职中重要的敲门砖ꎮ民族地区高职院校应立足学校现有专业ꎬ重视不同群体的学习及需求差异ꎬ有针对性的㊁有区别的开设满足少数民族学生就业的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训练课程ꎬ提升不同群体的通用语言文字水平ꎮ以提高就业能力㊁增强职业技能为目标ꎬ结合不同专业开展有针对性的«应用文写作»课程ꎻ以提升文化素养㊁增强文化自信为目标ꎬ开设«中师及思政教师㊁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示范单位负责人㊁奋战在脱贫攻坚一线的驻村干部㊁校企合作的企业负责人给学生上一堂形象生动㊁各具特色的思政课ꎮ其次ꎬ要建立起以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为核心的师资培训长期机制ꎬ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水平ꎬ各级教育部门㊁学校㊁学院要将思政教师岗前培训㊁课程培训㊁各专题培训㊁党校培训㊁集体备课等教学培训形成常态化的教师培养机制ꎮ二是提高政治站位ꎬ各院校需要充分认识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性ꎬ切实增强教师身份的使命感和责任感ꎮ思政课教师必须认识到民族教育的根本在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推进各民族交流互信的关键ꎬ是加快民族地区经济的长期发展的基础ꎬ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前提ꎮ思政课教师不是简单的知识 搬运工 ㊁书本 传声筒 ꎬ而应肩负立德树人使命ꎬ努力引导各民族学生树立远大理想抱负ꎬ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做出贡献ꎮ第一ꎬ在各院校绩效考核中ꎬ设置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所开展教学工作的考核指殊性质ꎬ不少提纲挈领式的内容ꎬ政治性较强ꎬ直接讲授缺乏生动性㊁有趣性ꎬ不符合新媒体时代 00 后的心理特点与年龄特点ꎬ因而需要教师讲学生所讲的语言ꎬ增加授课语言的生动性和时代感ꎬ运用人民网㊁新华网制作与时俱进㊁有关民族团结的微视频ꎬ以优化思政课教学内容ꎬ改进思政课教学方法ꎬ提高思政课教学水平ꎮ(四)运用一切教学方式方法有效调动学生主动参与学习一是需要在多方面激发学生主动参与思政教育学习ꎮ首要任务是使学生不再消极被动的面对思政课ꎬ不再将思政教育看做是一种负担ꎬ要以积极参与的态度开展深入学习ꎬ将教师的外部引导转化为内生动力ꎬ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思政教育大讨论 ꎮ此外ꎬ多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地寻求学业中适当的帮助和指导ꎬ最大限度地发挥自身思政教育学习的优化性ꎮ引导学生与教师围绕思政教育形成良性互动ꎬ让学生与老师产生 朋辈 亲切感ꎬ愿意与老师谈心ꎬ改变过去师生之间 上下级 关系ꎮ二是培育学生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ꎬ2021年第6期ꎬ等ꎮ②如苏海舟«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案例教学体系的思考与构建»ꎬ«民族教育研究»ꎬ2020年第5期ꎻ王露«以思政课推进铸牢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思政教学 N+4+3 模式探究»ꎬ«民族教育研究»ꎬ2021年第1期ꎬ等ꎮ③如董莉«适应与发展:文化认同的视角 以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为例»ꎬ«民族教育研究»ꎬ2020年第3期ꎻ尹旦萍ꎬ«边疆少数民族大学生中华文化认同现状调查 以Z民族大学为例»ꎬ«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ꎬ2017年第6期ꎬ等ꎮ参考文献:[1]习近平出席中央民族工作会议并发表讲话[EB/OL].http://www.gov.cn/xinwen/同体意识教育常态化制度化实践的思考[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ꎬ2021(5).[8]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N].人民日报ꎬ2019-08-15(1).[9]吴月刚ꎬ张红.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背景下民族院校思政课程建设研究[J].民族教育研究ꎬ2020(4).[10]肖香龙ꎬ朱珠. 大思政 格局下课程思政的探索与实践[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ꎬ2018(10).[11]石伟平ꎬ郝天聪.从校企合作到产教融合-我国职业教育办学模式改革的思维转向[J].教育发展研究ꎬ2019(1).[12]徐丽曼.民族院校中华民族文化认同培育的价值㊁内容与实践[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ꎬ2020(4).收稿日期:2021-07-20㊀责任编辑:王㊀珏communityfortheChinesenation.Atpresentꎬalotofachievementshavebeenmadeintheeduca ̄tionofasenseofcommunityꎬhoweverꎬthesecour ̄sesalsofacesomeproblemsꎬsuchasimperfectteachingsystemꎬlowprofessionalqualityofteach ̄ersꎬandpoorteachingeffectetcetera.InordertosolvetheseproblemsꎬthispapertriestoexploreaneffectivepathofforgingasenseofcommunityfortheChinesenationintheideologicalandpoliticalcoursesofvocationalcollegesinethnicminorityar ̄eas.Intheteachingsystemofideologicalandpo ̄liticalcoursesꎬwesuggestthatthecourse EthnicTheoryandEthnicPolicy shouldbeofferedtoallstudentsasacompulsorypubliccourseꎬandincor ̄poratedintotheteachingsystemofideologicalandpoliticalcoursesofvocationalcollegesinethnicmi ̄norityareas.Inthecomprehensiveeducationalsys ̄temofideologyandpoliticsꎬweshouldstrivetorealizetheinterconnectionandinteractionamonglearning.Theprimarytaskistomakestudentsnolongerregardideologicalandpoliticaleducationasaburdenꎬbutlearnthecourseswithanactiveatti ̄tude.Inotherwordsꎬweshouldtrytotransformtheteachers externalguidanceintostudents en ̄dogenousmotivation.ItcanbesaidthatideologicalandpoliticalcoursesplayaninfiltratingroleinforgingasenseofcommunityfortheChinesenationaroundthelifeandstudyofstudentsofallethnicgroups.There ̄foreꎬweshouldcontinuouslypromotetheenthusi ̄asmofethnicminoritystudentsinlearningꎬen ̄suretheeducationofethnicunityandprogresscontinuesteadilyinvocationalcollegesinethnicminorityareasꎬandletideologicalandpoliticaled ̄ucationtakerootintheheartsofstudentsofallethnicgroups.KeyWords:vocationalcollegesinethnicmi ̄norityareasꎻideologicalandpoliticalcoursesꎻforgingasenseofcommunityfortheChinesenation。
高职院校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探析高职院校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探析近年来,随着中国的快速发展和国际间交流的不断增加,思想观念的多元化和个体意识的增强成为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高职院校是培养职业人才的重要阵地,承担着培养高素质劳动者的使命和责任。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应当成为高职院校的一项重要任务,并在学生中得到广泛推进和实施。
一、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涵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中华民族在民族特殊性与世界大同的背景下生成和发展起来的一种思想观念。
它强调每个中华儿女应当立足于中华民族的整体利益,认同共同价值观和认同感,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己任。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目标是通过教育培养学生具备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使他们能够形成民族认同、强化文化血脉,增强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坚定支持和对国家统一发展的认同感。
二、高职院校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必要性高职院校作为培养职业人才的重要基地,学生具有较强的就业能力和较高的社会影响力。
提升学生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可以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使命感,使他们更好地适应国家和社会的发展需要。
同时,高职院校的学生往往具备一定的专业特长和技术能力,他们在工作岗位上的表现直接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发展进步。
教育培养学生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能够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竞争意识,促进社会和经济发展。
三、高职院校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策略与方法1. 建设优秀师资队伍:高职院校应当积极引进和培养具备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优秀教师,他们应该具备深厚的学术素养和丰富的实践经验,能够在教学过程中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到各个学科的教学中。
2. 设计职业教育特色课程:高职院校应当设计一系列关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课程,如《中华民族历史与文化》、《爱国主义教育》等。
通过这些课程,学生可以深入了解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提高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
3. 组织实践活动:高职院校可以组织学生参加各项实践活动,如社会实践、志愿者服务等。
高职高专学生对“中国梦”的知行状况及提升路径
艾琦;万闽劼
【期刊名称】《科教文汇》
【年(卷),期】2015(000)029
【摘要】本文通过直接访谈和问卷调查等方式,了解高职高专学生对中国梦的知行状况。
大部分高职高专学生对中国梦广泛认同并身体力行,有少数同学存在模糊认识和知行脱节情况。
提升高职高专学生践行中国梦的自觉性,既要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又要联系学生实际,将个人梦与中国梦相结合。
【总页数】3页(P87-89)
【作者】艾琦;万闽劼
【作者单位】东华理工大学江西·南昌 330013;东华理工大学江西·南昌 330013; 抚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江西·抚州 3440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711
【相关文献】
1.浅析高职高专学生的自我认知--高职高专学生心理状况调查分析 [J], 程迪
2.从“不知不行”到“知行合一”——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知行”状况研究 [J], 方龙山
3.推动“中国梦”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相融合的路径探究--基于大连3所高校学生对“中国梦”了解状况的调查 [J], 李晓宇
4.浅议大学生践行“中国梦”的知行观 [J], 张昌勋;;
5.“中国梦”视域下高职高专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探究——基于对广西五所高职高专院校的调查 [J], 周红艳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